首页范文学科研究方法十篇学科研究方法十篇

学科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2

学科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16-03

一、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类: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对于教育学科来说,可以发现各研究论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其中,明确宣告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用于考察事实、揭示规律,而结合中国现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而论,其中主要是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辩护性的论述。于是当我们在争论教育学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时候,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B.R.Clark)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部门。”①学科发展史业已证明:一个学科从兴起到确立其独立地位以及其后的发展史,集中表征为“一部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并存”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各种学派消亡与研究方法从多元归于一元”的历史。②在教育学科方法研究中,用惯了某套研究体系就将其他方法拒之门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学者将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为专注于一种研究方法,无异于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够的时间也许会让舞跳得更好,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机会。

运用多元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育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③从多元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科,其实质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来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从中探索规律,而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学领域中。因为某种特殊、专门学科的理论是无法准确、科学地解释其它学科领域的特殊现象的,从特殊到特殊,显然违反了应有的逻辑。教育多元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观点和方法,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各种观点的共同合理之处,获得更具严密科学意义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视实践研究

中国教育学吃亏之处在于不正视它实际运用的研究,这是由于其中隐藏着未被察觉的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根子。教育学如果不以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不分析教育结构运行的实际情况,则其中所援引的教育事实与数据充其量是一种装饰,其研究方法与表述方法不免带有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缺陷。正由于这样,实践工作者有理由指责教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而理论工作者也有理由怀疑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教育学学科自建立以来,教育研究大体上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对改革实际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研究。①学科建设的不同时期,两种研究的投入有不同侧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理论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如果不去接触教育实践,理论就会脱离实际,教育学学科建设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对大学素质教育、教育大众化、民办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的探讨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三、运用于教育学科的实践研究方法——族志学

学科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学科研究方法篇3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当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规范的意识,且实际运用能力也比较低。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其是解决学位论文撰写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结合现状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为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法训练提供了渠道。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训练对策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当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规范的意识,且实际运用能力也比较低。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招生和毕业数成倍增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焦点。中央从2011年秋开始在全国有关高校增设硕士生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研究生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提供契机。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1]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更新也比较滞后,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法训练严重不足,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性不强。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提升论文写作的质量。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一般提倡实证研究,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证研究方法训练,使教育对象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给国家培养输送了数百万名毕业生,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也逐渐向大规模教育模式发展,并且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大不如前,没有上升反倒下降。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指出,导师们对于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是:1.2%的人认为有很大提高,12.1%的人认为略有提高,25.2%的人认为基本稳定,45.4%的人认为略有下降,16%的人认为严重下降。[2]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生中的应用基础比较薄弱。一方面,一些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所掌握的资源不足,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问题,这样就不能给实证研究提供资金支出。另一方面,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处于分离状态,双方没能达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和谐团队局面,研究多属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研究。其中部分导师自身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不够成熟,有的甚至重理论而轻方法。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欠缺。平时学习生活中在与同学交流时,大家对关于论文方面的方法问题表现出很茫然的状态,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知之甚少,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性偏重于依赖导师意见,难以在专业方向的领域里提出感兴趣有价值且有能力完成的论题。有的题目命名就不能过关,假命题问题严重,学生不知道如何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命题,什么样的命题能激发读者兴趣,什么命题有研究的潜能等等。部分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视角太窄,研究目的比较含糊,将研究具体化深刻化的能力不够。虽然不能说这些不足都是研究方法学习缺乏导致的,但是只要通过这方面的指导引导,是可以改善的,并减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做无用功无效功。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对策

1.注重提高研究生选题能力。虽然研究方法不能解决研究生在自己研究方法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但在方法训练的时候,应该在初期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接着通过实际案例,引导研究生意识到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让他们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和思考。这样,在提高学生自主选题之前,首先学会鉴别他人的选题,还能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和相关人物的文献。比如,对于我们教育科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我们可以多读教育学报,了解教育最新动态,知晓教育最近有哪些大事、哪些问题,这对于我们选题的帮助是十分大的,而且上面的数据也是权威可靠的。

2.重点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科学研究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包括确定选题、设计研究课题、收集相关数据资料、陈述结果、安排论文结构等等,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规范要求,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初探者,不仅要清楚地知晓,还要严格执行。加强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环节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必须遵循学术规范。一是了解研究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要加深对研究方法和方式选择的适切性确定,各种研究方法要如何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训练过程中首要采用的应该是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能直接有效的找出研究生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方法欠缺点在哪里,并找到优势。从选题、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分析、研究结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总之,用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指导训练是解决规范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3.注重实践训练,从做中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和其他阶段的学习是不一样的,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深度及课时安排上不同之外,训练方法和侧重点也不一样,研究生阶段应该是掌握实际科研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研究与论文撰写上,构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所以,研究方法训练要特别重视实践活动训练。结合课堂上的实践并安排一定强度的课下实践任务,通过自身训练,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激发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训练方式很多,可以是文献综述的写作、专题写作、调查问卷报告等,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研究方式的运用、问卷调查的设计、写做技能等,要想提高这些能力,都要亲自操作后才能有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学科研究方法篇4

与现实相结合

把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这是基于两点考虑:

实现课程目标之需,与现实相结合。学习传播学研究方法,要使学生在直觉和悟性的基础上,明白怎样去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切入口,即选择有意义又可研究的问题。进而通过严密设计的研究方案,收集翔实的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给出答案。方法为解决问题服务,而问题归根到底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对该课程的讲授不能停留于仅传授方法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巧的层面,还应将之与鲜活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相结合。培养学生做社会有心人,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思考社会现象的习惯,使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所学研究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激励学习兴趣之需,与现实相结合。作为本科生,可能看到“研究方法”这个课程名称时会产生疑问:研究是高级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研究人员和教授的事情,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与研究这种高级词汇无关。于是对这门课程产生不了兴趣和认同感。如果再看到枯燥的数据和软件技术,作为文科学生甚至还会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授课之初,教师要注意把这门课程与现实事件相结合,从事件入手,让学生们清晰地了解:尽管具体的技术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从这门课程中将要学到的,不仅是做调查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具体技术,还要养成理性思维的框架和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精神。而一旦养成了科学精神,便将利于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正确的理性思维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

比如:例举现实生活里遇到的如城里人与农村人谁更幸福的调查,中国人的19.3个这类可信手拈来的新闻报道等。对这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与我们常识相违背的现象?可信吗?如果可信,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如果不可信,又是哪里出错了?这样就把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告诉学生,以上问题涉及到概念操作化、指标设计、调查方式等知识。这类知识都将从这门课程中学到。这样,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常见现象,使学生从做研究与自己无关、学这门课对自己没用、对新闻实践无益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好奇心。

与案例相结合

为降低学生学习这门课题的心理“门槛”,还可把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与案例相结合。

从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的案例入手,会让他们有熟悉感,能使他们结合原来的学识认真体会研究方法,如果被具体地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所学将更为扎实。经典案例能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中掌握新学知识。但是经典案例距离本科生太远了。会使学生产生诸如这是大师们才能做到的,本科生学再多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做科学研究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可借用往届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完成的习作来讲授这门课程。用他们熟悉的师兄师姐的习作来讲授研究方法。引导他们进入“师兄师姐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们征服这门课程的雄心。而且,再过一年学生也要进入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比如,在讲解抽样这一知识点时,结合上届学生以内容分析法对10年来流行歌主题变迁的研究习作,分析如何对10年里上千首流行歌曲进行抽样。尽管这些学生习作对方法的运用还显幼稚,但是,正因为有不完美之处,获得了讨论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有亲切可学的感觉。

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靠教师在课堂上短短45分钟的讲授,靠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文献书籍,是学不会更学不好研究方法的。而且,传播学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闻传播实际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故要真正掌握研究方法、运用其对新闻传播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让学生有应用研究方法从事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

鉴于此,可按教学进度配套相应科研实践来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2~5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有关新闻传播类选题的研究方案设计。教师让学生围绕新闻传播现象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在组织学生们对选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对选题进行总结性讲评,为学生自行选择的研究问题把关。当选题获得认可后,要求学生们结合所学的传播研究方法知识,共同进行包括理论的选择、假设的提出、抽样方案的设计和问卷或编码表的设计等内容在内的研究方案的设计。最后,每小组把成果在课堂上展现,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批判式的“挑刺”。如此,整个班级同学在共享每小组方案中,使自己所学的研究方法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最后以修改完善后的研究设计方案作为课程考核成果。

在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通过与课题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对研究方法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不仅从课堂,而且从广阔的新闻传播现实、从实际的科研工作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他们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感知、认识深度和广度都是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下无法比拟的。同时,课堂上的讨论也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捕获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实现交互式教学。

方法的学习不仅在于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于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与现实、与案例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然,在这种教学实践的尝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当指导学生们研究课题时,发现这种新的教学尝试使教学时间超过所规定的课堂时间。仅凭教师一人,教学工作量太大。而且,因为学生们的选题涉及主题相当广泛,毕竟每位教师术业有专攻,如果只有一位教师做指导,那么对课题的指导可能会流于空泛。所以,如果要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能需要几个相关专业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这种课堂讲授、课堂训练和课外科学实践三者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①《国人生活质量报告称农村人幸福感强于城里人》,tieba.省略/f?kz=7072479

②《全球性调查报告:中国人均数全球第一》,news.省略/s/2004-11-01/04554770708.shtml

③吴海荣:《探索“建构式”教学方法》,《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170页

学科研究方法篇5

拉卡托斯说:“精制证伪主义的特点是它以理论系列的概念来作为发现逻辑的基本概念,这种理论系列中的概念通常被联系在一起,这一连续性把它们结合成研究纲领。”

而该“连续性”在科学史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以科学纲领为对象,才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的继承性,如果大部分科学知识的范例都是一些孤立的理论,那么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就会很少,只有把科学看成研究纲领的战斗场地,而不是单个理论的战斗场地,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科学是连续的,为什么有些理论是具有韧性的。”另外,拉卡托斯指出:“如果我们要去批评约定主义的方法论,如波普尔的约定主义方法论,是比较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很难直接批评一个形而上学的归纳原则。为克服困难,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如何评价这种科学方法论的新理论,我们需要证明的是,不直接涉及任何认识论的理论,也可以批评方法论,该理论基本观念是所有的方法论都起编史学的功能,因而可通过批评它们所指导的历史重建来批评这些方法论,规范的编史学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于如何发现逻辑提供了理论,在这些发现逻辑中,历史可被看成是对其合理重建的一种检验。”应当说,拉卡托斯理论的特点是把论述建立在科学史的基础之上,他批判波普尔方法论的依据是其理论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这就是拉卡托斯提出的历史评价方法论。这个基本思想告诉我们,任何科学史的编纂“都要受某种方法论的支配,每一种方法论都为科学史的编纂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按照不同的方法论编写出来的科学史提供的是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科学史很难不存在理论上的偏见”。

二、科学史的一个相当惊人的分界标准与科学史的合理重建

拉卡托斯说道:“科学理论需要一个新的分界标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分界标准,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丝毫有利于它的证据,也可能是科学的,即使所有的现有证据都支持一个理论,它也可能是伪科学的。”对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并非取决于支持该理论证据的数量。“假如我们事先就能规定出一个能够证伪理论的实验,那么该理论便是科学的。而假如拒绝规定这样的一种潜在证伪者,那么该理论便是伪科学。”

另外,在拉卡托斯看来,科学与进步是一回事。“只有在理论上是进步的,我们才接受它们为科学,否则我们便认为它们是伪科学。”“在波普尔的分界标准看来,一个理论一旦被判定为科学,它便永远是科学,因为分界标准是超历史的。而在拉卡托斯看来,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不会永远保持进步,而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也有可能转化为进步。因此,科学可以转化为非科学,非科学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另外,拉卡托斯指出:“对于科学史的合理重建,任何历史变化都有不同竞争的合理重建,如果一种重建比另一种重建说明了更多的实际科学史,那么该重建就优于另一重建。也就是说,历史的合理重建是研究纲领,规范评价是其硬核,心理学假说是其保护带的组成部分,当出现了一个比原有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更好的且更能说明问题的新的方法论时,它就理应取代原来的方法论。”

拉卡托斯还指出:“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被证伪,因为人的判断不可能全部都是理性的,因而,任何合理重建都不可能完全地与实际历史重合,科学史比合理重建更丰富,所以,历史是对证伪主义的证伪。”另外,拉卡托斯还提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纲领,它产生时就被淹没在无数的反常之中,但是牛顿论者十分巧妙地将一个又一个的反证据变成了支持其理论的证据,他们把每一个新的困难都变成了他们纲领的新胜利,其研究纲领的成功之处在于该理论具有强大的保护带来保护其理论硬核。应当指出,“拉卡托斯所说的保护带是科学理论系统硬核的保护带,它由许多辅假设而构成。”这些假设“形成了辅假设保护带,它们的重要职责是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竭尽保卫理论的硬核不受攻击”。“为保护硬核,保护带常常把反驳的矛头引向自己,由它来承担错误的责任,并通过自身调整来保护硬核。”

三、拉卡托斯推论所存在的偏激之处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指出:“爱因斯坦作出了惊人的预测,如果在晚上测量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并且在白天再次测量这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两次测量的结果将是不同的,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过实行这种观察。因此,在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中,理论导致发现迄今不为人知的新颖事实,然而在退化的研究纲领中,理论只是为了适应已知的事实才构造出来。”

他说:“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成功地预测过惊人的新颖事实,它只有一些失败的预测,它预测过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将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拉卡托斯说道:“马克思主义者对他们失败的预测作了说明,甚至包括了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并且他们也说明了1953年的柏林事件、1956年的布达佩斯起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以及俄华冲突。但他们的辅助假说都是事后编造出来的,先进的纲领导致新颖的事实,而马克思主义纲领则落后于事实。”

对于拉卡托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退化的研究纲领这个观点,我们并不赞成。我们认为拉卡托斯的论断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有待商榷。尽管出现了上述反常现象,然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确实曾经成功地预测过惊人的新颖事实。比如其最大的预言是“无产阶级要革命资产阶级的压迫”。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一度强大的前苏联,以及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等事实正是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成功预测的重要证据之一。而至于在哪开始革命等细节上的预测并非预测的重点,而只是预测的细枝末节,拿预测的细枝末节来全盘否定预测的主体是以偏概全的表现,因而,拉卡托斯的这种只见局部而忽视了整体的看法是不可取的。另外,前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预测全部错误。因为,当今世界上仍然有着一股强大的共产主义力量在逐渐成长着,比如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这些共产党性质执政的国家。总的来说,共产主义并没有灭亡,而是在迅速崛起。拉卡托斯这种偏激的论断是无视共产主义力量的强大而做出的武断的判断。

四、结语

学科研究方法篇6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学科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构造主意;机能主意;行为主意;完形主义

科学心理学是由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著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其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科技活动领域心理活动规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化的交叉学科。主要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

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二、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三、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由华生所开创,后为斯金纳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四、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

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五、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

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

总而言之,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成就了心理学的独立与繁荣,但也使心理学遗落了人有别于物的一些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机能主义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

学科研究方法篇8

为有效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而从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解决主要教学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时代,这使得高等院校所肩负着的学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为迫切的需求[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面临着战略性变革的要求,其核心即是把创新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2]。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如何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策略中体现创新驱动,日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科研究型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3][4]。然而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有其弊端。首先,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型研究有大量灵活的时间做基础,可以通过文献深度研读和实际项目参与增加研究深度,利用大量不同学科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宽度,为创新研究积累足够的土壤。而以课程教授为主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没有这么多灵活可用的时间可以支配。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虽然为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提供了课上的时间,但并不能弥补广度上的不足。其次,本科阶段的公共选修课虽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广度,但对创新的针对性不强,也缺乏与本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交叉学科[5]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交叉学科应用背景为导向,以问题探究及在本学科内的创新解决方法为主体,为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研究出发点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开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9],作者对本专业本科学生围绕现有课程课堂教学的感受、评价以及实施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认知度与期望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上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针对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另外,由于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外的知识了解很少或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了解很少。在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逐渐由通识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由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一部分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降低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于面向就业的学生而言,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往往也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转变;而对于面向研究的学生而言,保持好奇和研究热情、持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实施以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同时也适应了高校培养创新型本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更能够受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作者在深度调研广大应用型高等院校已实施的研究型课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所在信息类学科开设的本科研究型课程“复杂网络基础”为载体,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展开了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作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

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单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科学信念和创新精神。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立比普通研究型课程更为复杂。除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之外,增加了与其他专业、学科甚至其他门类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如何合理设置学习目标,使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全面又要层次分明、主次突出,还要兼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不同侧重、不同顺序设置多维培养目标,是首先需要探讨和明确的问题。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设置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如何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各学科科研情况、综合利用已有的交叉学科研究资源设置合理的研究型课程内容,是对单一学科研究型课程进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3)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的设计

要实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实施方式尤为重要。研究型课程在原则上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项目研究活动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多样性、交互性和合作性,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从学习形式上作为切入点,逐步转变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4)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评价方式的设计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要检验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去达到或趋近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这决定了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重视过程性的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对跨学科交流能力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结果的评价。如何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能否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3交叉学科研究型具体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3.1课程目标设置

根据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特性,作者对其课程目标的设置过程相比目前传统的课程目标设置做了以下改革:(1)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为主体的设置方式,转而以学生、交叉学科导师及专业导师三者共同参与的设置方式;(2)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整个专业为对象的设置方式,而以学生各自特点分类制定多元的课程目标,最大限度体现出小班授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优势;(3)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知识掌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一维目标,转而根据多元的不同设定,设置实践探究能力、理论学习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交叉合作能力、总结表述能力等多维的课程目标;(4)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一个培养计划周期或一个课程周期为基本时间单元的设置方式,转而以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及时对多元多维目标的具体参数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3.2课程内容设置

作者组将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分为课程基础和主体内容两部分:(1)课程基础包括该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传统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基础部分所占比例远小于主体内容部分,约占整个课程内容的20%—30%。(2)主体内容由学生通过与交叉学科导师的交流,以发现问题的方式提出,并通过专业导师指导下的分组开题的形式最终确定。此部分为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核心内容,课题选择以学生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以课程知识为理论支撑。

3.3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围绕“发现问题→理论学习→建模求解→总结分析”四个子模块,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1)在学期开始前由专业导师负责联系交叉学科合作单位,每门课程确定3到4名合作导师,以合作指导不同分组的学生。(2)以组织学生与交叉学科团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从所获得信息中找到问题,形成第一阶段的问题形成报告;根据该报告,以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讨论课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类、抽象,并以此明确课题的划分,由同学自愿参加相应课题组。(3)以课题组为单位,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本课题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对课题进行预研,形成预研报告。预研报告通过的课题允许进行开题,并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后续研究型学习。预研报告不通过的课题在课程导师和交叉学科合作者共同指导下重新选定课题进行开题和后续研究型学习。(4)研究学习过程通过文献阅读汇报、平台及仿真工具使用学习、模型设计实践和问题求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其中专业导师以指导为主。在学期中邀请相关专家或科研团队对较难的部分以专家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协助攻关。(5)每个阶段分组开展阶段总结和分析,不断修正课题方案,必要时对课题目标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3.4课程评价方式设定

与传统课程单纯以教师评价的方式不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在评价环节做出以下改变:(1)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专业导师和交叉学科导师三者共同给出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五种形式:a.自评,即同学的自我评定;b.互评,即组内成员的相互评定,其中课题组长的评定所占比重最大;c.团评,即以课题组为单位,有专业导师参与的团队之间的相互评定;d.师评,即专业导师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评定;e.专评,即交叉学科合作导师对各课题组最终方案的有效度、实际价值等给出评判。(2)在评价周期上,以过程评价为主,即以每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以过程评价的结果促进方法的改进或目标的修正,整个评价过程以档案的方式保存。

4成果推广与应用效果

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类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5年以来,得到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评价;学院先后获得多项相关教学研究及专业建设项目资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部级学科竞赛和培养项目中获奖人数、获批项目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人数也逐年增加,与合作导师联合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质量都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此外,该成果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信息类学科专业中进行了推广,推广效果良好,受到相关地市级媒体关注,相关成果被包括《半岛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为本文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阳,宋金泽,程江华.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电子技术,2015(10).

[2]程望斌,李武,彭鑫,等.基于CDio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技术,2016,45(11).

[3]李庆灵,黄海波.研究型课程对法学本科生"四种能力"的提升作用——"内涵式发展理念下法学类本科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系列论文之三[J].高教论坛,2016(10).

[4]陈煜,李树奎,姜春凤,等.先进复合材料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6):40-43.

[5]罗鹏程,程志君,蒋平.在交叉学科课程教学中塑造大学生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18-21.

[6]白天,李玉,黄岚,等.交叉学科课程本体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4(15):43-46.

[7]马筱聪,陈雷,黄华贵,等.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122-123.

[8]王文娟.小班型交叉学科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3):255-257.

学科研究方法篇9

[关键词]农业施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S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6-0055-01c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既能够减少肥料的投入数量,降低成本,同时能够获得最大的产出率,并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资源不受破坏,使高产地块在保持稳产的条件下连年创出高产,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品质。经过大量、多地试验、示范结果及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施肥具体措施如下:

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测定土壤养分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性能,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化肥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1)“测土”,即在自己的土地上采集土样,送交当地土肥站或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土壤化验,检测其养分含量;(2)“配方”,即根据检测结果确定需施化肥的养分配比;(3)“生产配方肥”由企业完成;(4)“供肥”即到各地土肥站指定的配方肥经销单位购买配方肥;(5)“施肥及指导”,即各地土肥站制作施肥建议卡,通过各配方肥经销单位或各地农业站发放施肥建议卡,农民按卡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应该遵循三条原则:1、农家肥与化肥相配合,实施配方施肥一定要以有机肥料为基础。2、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

二、农家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农家肥最好选用经过充分腐熟的粪尿肥、堆沤肥、绿肥、饼肥及泥炭等为好。一般农作物每亩施用2000~3000公斤,施用时间为作物播种或移栽前7~15天,以底施为主。提倡在设施农业上配合追施经腐熟处理的人粪尿或沼渣沼液。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农肥肥作底肥,化肥作追肥或种肥施用;第二种是有机肥与化肥直接混合施用,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可以任意混合,有些混合提高肥效,有些则降低肥效,如硝态氮肥与未腐熟的有机肥混在一起,在厌氧条件下,由于反硝化作用,易引起硝态氮素转为气体跑掉而损失养分。

三、土壤施肥要因地制宜

沙土地:“少吃多餐”沙土保肥能力差,养分易流失,但沙土有良好的通透性能,供肥好,施肥后见效快,肥劲猛却短,没后劲,“发小苗不发老苗”。沙土施用化肥应“少吃多餐”,分次少量施用,或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粘土地:粘土保肥性能强,养分不易流失,但施肥后肥效慢,肥劲儿长,土壤紧实,通透性差,作物生根也难,“发老苗不发小苗”。施肥注意磷肥、钾肥集中施用,氮素控制总量,防止贪青晚熟。

旱地:旱地土壤水分供应不足,阻碍养分在土壤溶液中向根表面迁移,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施肥原则是应适量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内部大小空隙配合得当,如果使用化肥应选择含有腐殖酸的复合肥料,以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四、农民的不良施肥习惯及改进方法

1.注重磷酸二铵(二铵)施用,忽视钾肥投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土壤“缺磷、少氮、钾不足”,施用美国磷酸二铵对作物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现在我市土壤“缺钾、少氮、磷不足”,再继续施用磷酸二铵就发挥不了增产作用。

2.注重氮肥追肥的投入,忽视钾肥投入

看作物苗长得小,长得慢,往往盲目增加追施氮肥次数和数量,其结果是水稻长臭了,瓜果不甜,品质下降。

3.注重磷酸二铵做口肥施用,忽视做基肥施用,肥料利用率低

4.表面撒肥尿素,不刨埯深施,导致肥料养分挥发,流失等

上述施肥习惯应该改正,正确施肥方法是:

4.1氮、磷、钾配合施肥,玉米、水稻其比例为1:0.5:0.5,大豆比例0.5:1:1,果菜类蔬菜1.2:0.8:1.2,叶菜类蔬菜1:0.5:0.6,苹果为1:0.8:1.2。

4.2化肥和农肥配合施用,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以上。

学科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异同

笔者以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参照物,与其他四本书即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1.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首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就是探讨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的方式和方法。在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概念是:所谓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教育问题和构建教育理论时,研究者采取的程序、策略、原则、工具、方式的总和。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就是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的方式的总和。

2.教育研究的类型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教育研究分为20个类型。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目的,按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了10个类型。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从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的角度,从教育研究是为了探索、描述还是解释的角度,从教育研究的性质,从教育研究的内容为依据将教育研究分为10种类型。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围或内容,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及使用的手段,根据教育研究工作场所或资料收集方式将教育研究分为9个类型。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未给出分类标准,只是说“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将教育研究分为7个类型。至于哪个作者的分类更好,要看读者的需要了。

3.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为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并验证科学抽象与假设,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成果。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简单地将教育研究过程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裴娣娜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过程是“选题—研究—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课题选择、整理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研究方案、撰写成果。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的开展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成果表述。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不外乎就是选题、研究、总结。相对来说,孙亚玲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步骤比较完整,而且最后的成果正不正确也要有检验,在五本书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过研究需要经过检验。

4.教育研究方法

孙亚玲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述法、统计法等。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有文献法、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全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据搜集与定量分析法等。温忠麟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统计与教育测验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而陈时见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比较研究等,基本技术有文献检索、问卷编制、数据分析、个别访谈、抽样调查、教育观察、课题申请等。比较起来陈时见教授主编《教育研究方法》给出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比较详细具体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由不同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法。简单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定性法和定量法。定性法包括教育叙事、行动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定量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

5.结语

教育研究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在具体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著作也为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马苏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丛书系列之比较[J].2008,(12).

[4]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