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十篇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15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0-01

"启发式教学"是指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而非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主导性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启发式教学观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达到最佳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在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中都是围绕着教学方式与启发式教学法相联系而展开的。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研究型、启发式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生物学是一个快速更新和发展的学科,其涵盖的知识也在不断改变,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来提高知识业务水平。备课过程中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还要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2.启发式教学有利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许多实验教学内容及生物科学知识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材料。

生物实验课前应组织学生对实验中采取什么措施,实验应进行哪些改进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实验课中针对学生将废纸、火柴杆、废弃药品随意丢进水槽,造成下水道堵塞或由于试剂用量过多,加热时间太长等情况应进行现场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周边地区近年来的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对本地区污染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防止或治理污染的方案,及时启发学生从反应原理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废液废渣废气的处理等方面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战胜污染、保护环境的信心。

3.启发式教学法有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可塑性较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使学生形成独立人格,使学生能自觉投身于创新活动。生物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生物设计了很多实验,其中很多实验就注重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国教育形式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启发式教学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是生物实践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3

一、启发式教学之简述

1.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渊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东方,我国的孔子是历史上首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言简意赅的从教学的动机、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逻辑起点和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揭示了教学的规律。后来,孔子的许多言论,诸如“举一反三”、“一以贯之”、“闻一知十”等都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得到后来者的继承与发扬。《学记》指出“教”应理解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教师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研究,启发式教学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发展和创新。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西方启发教育的先河。他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教育只是知识的“产婆”,起到导引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西方古典的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与解析以及定义的作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文艺复兴对人本主义的弘扬,到近现代教育家夸美纽斯、第斯多惠、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启发式教学更加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更加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加强调对于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义的掌握。

虽然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渊源不同,但都表达了相似的教育教学思想,那就是对知识的“导”和“引”,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观点

(1)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启发式教学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点,即作为活动的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存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性不断地由受动性、依存性和模仿性向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方向转化”[1]。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2)对教学目的的论断。启发式教学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也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认为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完满人格,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统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是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主体意识的参与,是学与思、知与行的统一。

(4)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倡导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与特点,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启发式教学还特别要求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启发式教学的范畴

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范畴问题,我国学者有过很多研究和探讨,通过文献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方法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诸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回忆法”,亚里士多德的“联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都是一直沿用下来并被广为接受的教学方法。第二是原则说,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它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有导向的功能,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都应体现启发性。第三是原理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涉及到教学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因素,在宏观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原则或教学原理。

笔者同意原则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是运用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二、人的主体性之探析

1.主体性之界说

主体性一直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概括而言,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古代的实体主体到近代的认知主体再到现代的生命主体,构成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哲学对于主体性问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转向。当然,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到此终止,而是仍在发展之中。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对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观点[2]:一是把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把主体性理解为外部世界对主体的“为我关系”,即主体支配客体来为主体服务;三是从人本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主张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四是主体自主地发挥自己内在本质力量和创造性,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我体验、内在知觉、情感、意志、意向性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2.人的主体性之特点

结合对于主体性的界说,笔者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它从主体的地位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与主动、自决与自为。与之相应,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能力等。第二是自觉能动性,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特征。自觉性,是指主体对其存在及其活动的意识。唯有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制约的作用,表现为主动性、选择性、进取性等。第三是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自我创造,自己主宰自己,这是作为人之主体的根本性质。

3.学生主体性之特点

相对于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的主体性特点而言,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有其自己更鲜明的特点。笔者认为,与人的主体性特点相应,学生主体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与依附性。一方面,学生本身具有潜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拥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无法摆脱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依附性,需要保护和尊重,因而具有依附性。第二是能动性与受动性。学生作为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作用于客体自觉的、能动的一面;但作为教育对象又具有受动性的一面。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由受动向能动的转化。第三是创造性与模仿性。模仿是成长中的学生的本性,模仿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是创造的基础。但学生自身具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潜能。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

三、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1.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认识的历程

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并强调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孔子思想的根本是“仁”,认为“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做人要“既仁且智”。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人心自觉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应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王守仁说“良知者,心之本体”,他认为人人都是有良知的,教学就是要“致良知”,使人发挥主体意识的能量。总之,我国古代先贤都强调教学要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注重“启发本心”,“发明本心”。而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灵魂归结为人的主体性本质,肯定了灵魂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是万物的尺度”这些命题都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强调教学要“学思结合”,通过认识自己,深刻反思,形成有智慧,道德完善的人。

近现代时期,康德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又自由的主体。他明确提出“人是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了人的最高价值。受其影响,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到了现当代,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看成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诸如我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体性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可见,启发式教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之中,都始终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始终具有高度的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怀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之意义

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基点。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他们的身心要获得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塑造、建构和发展自身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选择、领悟及内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启发的同时,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利。再次,要处理好教学双主体的关系。过分强调教师主体、主导,而限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会导致“教师中心论”;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排斥了教师的主导,则会导致“儿童中心论”。因此,启发式教学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发挥好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由“他教”转向“自教”,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二,教育主体性的弘扬。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与张扬,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为首的一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影响深远。主体教育思想的中心主题是“要提高人的主体地位,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尤其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我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活动,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富有主体性的人而奋进不已。”[3]“主体教育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把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看作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最高目的,把追求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看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关怀。”[4]

3.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笔者认为,当前教育不能说没有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但需要实现一种转变,即把学生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

当前教育培养的是一种认识主体的人,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但没有形成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和改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没有发展道德和智慧;学生具有了认识世界的能力,但缺乏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人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够而且从事着自由自觉活动的人”。[5]“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的过程”。[6]因此,学生不单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教育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实践主体。

那么,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生成的这一转变有何作为呢?首先,把学生当作实践主体来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一定的主体能力和意识。主体意识不仅包括对象意识,还包括自我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能真正按照自我的意愿并考虑客观的需要与可能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自我,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因此,教育教学“自然就不应该以一种预设的模型或模式去塑造被抛入世界的人,而只是引导(这亦是教育的本义),引导人在一系列的境遇中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与自我选择,‘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导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启悟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知、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成就的努力。其次,真正把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来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尊重、张扬和提升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努力去实践,以成就自我。所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义所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及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与诱导,可以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生成,实现学生的成长成人。

参考文献

[1]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郭文安.为弘扬主体教育思想而努力.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3]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4]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45

启发式教学法是新时期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教育方法,也是十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推动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高中生物教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生物在新时期发展的正确方向。从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即使启发式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需要改善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重点探究了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希望能够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应该遵循基本原则,这是确保启发式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整体上来看,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所强调的是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学习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该原则的出发点是突破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教师则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动地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第二,独立思考原则。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基础,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独立思考来探究知识,也是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的重要基础,否则获取的科学知识也难以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关注点来进行讲解,从而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联想与拓展原则。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并且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系与拓展,让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并且从中发掘出生物知识和规律,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的教学效率

兴趣是教学的最强大动力,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主要力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生物知识,这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持续地保持,从而为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多样化的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具体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有趣的课外知识、组织开展生物知识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开展实验教学,启发学生的自主性

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这是生物课程的突出特征之一,从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在于讲授生命的活动规律和生命迹象,因此必然呈现出很强的实验性,这是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来感受生物知识的奇妙。同时,实验教学作为直观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科学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渴望,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植物结构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种子的解剖和观察实验,通过利用显微镜来详细地观察种子的结构,从而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生物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性也将得到启发,进而促进了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语言生动形象,化繁杂为通俗

从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出发,教师必须要具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开展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要素,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会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都过于呆板沉闷,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唤起,学生的启发式教育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本身,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有趣的教学语言,强化教学节奏和氛围的把控,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专业性和通俗性,要将繁杂的术语和死板的句式加以改进,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来讲授知识。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实现化繁杂为通俗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要素。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5

谷峰

(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委员会,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http://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德育;特色;要求;方法

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

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http://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启示

新课程非常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整个是《论语》模块。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1.教育观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首先就教育的对象而言,“有教无类”,即不计身份高低,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对待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终身学习、守道乐学的学习理念

《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具体体现。即使他常处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对于好学的弟子颜回,他更是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教学的两点重要启示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给我的启示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个性差异、天赋意向、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才会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才能勇于进取,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启发式方法对我教育教学的启示

我认为启发式教育的精髓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具体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两方面:(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思考时,对已有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式已成为当今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意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教师过去的“满堂灌”实在是违反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重大特点就是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而这种探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属于创新的范畴。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因人而异,有人见解独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属创新。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感受颇多。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育人责任重大,将不断从“至圣先师”那汲取丰富的养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教育教学。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欠缺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跟其它学科一样,作为教学法中用得最多的就算是启发式这一教学法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期望所教知识使学生受用终身,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使之成为更好发展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

1.1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2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1.2.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1.2.2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

1.2.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新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3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1.3.1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3.2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2)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1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教育实践证明用两到三个课时,就可完成基于最小知识集,最小技能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应用设计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首先,主要熟悉鼠标、键盘、菜单等基本操作,了解一些大众性工具软件,掌握一些工具软件的常用功能。其次,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还要使学生在信息环境中不断锻炼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实践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向新的误区。

2.3信息技术课堂中合适的贯穿启发式教学

本文所探讨的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避免结果性的启发,探索注重过程的启发式教学,它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和速度,可以摸索出更快更好的操作技巧,事半功倍。

我的总结、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中科学地、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教法和学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动手性、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时我尽量采取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的方法来进行,加强巡视指导,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还有像“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网络学习法”等教法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我经常在教学中也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我还通过适当开展一些诸如打字、画图、办电子小报、成绩统计、资源搜索等比赛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学生要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动手、勤实践、敢主动去探索新知,拓展所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去理解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进行探索。以上拙见,请前辈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束炳如、倪汉彬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戴汝潜、张鹏.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5]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启发式;小学数学;运用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多种教学方式被发现和挖掘。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可以完全推行,这一时期小学生已初具基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已有较大提高。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一词起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指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合理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引导的作用。启发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学任务,遵循客观的规律。理解启发式教学,应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就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以情景设置为主要手段,在寻找合理的情境设置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突破新的教学任务。总而言之,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接触的仍然是低端数学,属于数学学科启蒙时期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是需要记忆、理解和运用很多的概念及公式。所以,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科状况,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因此,只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给予引导,将非常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教育才是探索式的教育,教学才是发展的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当前阶段有关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我称之为“尝试”。

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六章节《比的认识》时,可以设置相当切近生活的情境。每个学生分别数清自己有几只笔,有的学生有2只,有的学生有3只,有的更多。那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学生a会对学生B说:我有3只,你只有2只,3比2多,我赢了。这种贴近生活可以具体实践的情境,不仅有助于简单明了地表达了“比”这一概念,加深了学生对于“比”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在并不复杂和困难的游戏环境下,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在玩游戏。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尝试”,是启发式教学基本的方法之一,情境创设也是新课标鼓励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引导而不牵引的自由式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许多老师会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把“启发”运用成了“牵引”。启发应该是引导的意思,而不是牵引,许多老师混淆两者,在课堂中,教师反复讲解和强调每一个知识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得学生失去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达不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泯灭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好感。不仅如此,牵引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主体是老师,老师怎么牵引,学生就要怎么走。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现在许多学生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是违背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内涵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三章节《观察物体》时,课本中已经出现很多重视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小问题,教师应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索新的几何体。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观察总结的这一学习过程中,课堂的主体已经是学生了,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积木应该怎么放。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自由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两种较为常见和重要的教学模式之外,针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方法。就目前本校教学现状而言,启发式教学的利用已比较成熟,但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能不偏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互相补充优劣,才符合当代数学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超前意识;素质教育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生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二、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通过预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各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指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性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通过预设问题,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想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则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用性原则

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同学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更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出问题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的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暗示法等。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含。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服务信息,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每一个教师更应当在“解惑”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人才就要具有超前意识。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肩负起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基

础教学模式类型的介绍,对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式、综合观的论述,阐释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意义,对教学活动有提升理念、指导实践、提高效果的作用。

1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BruceJoyce)和m•威尔(marshaweil)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

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高校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素

质;有助于适应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体现育人本质。

2基础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样式”。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

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实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学实践抽象

,有理论特性。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2.2基础教学模式介绍。“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以下常用的基础教学模式中升华产生的。

2.2.1讲解——接受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该模式的内涵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

的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优越性可以使传统的讲授法有机地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

在讲课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师生互动,结合讲授进行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训练,实施德育教育等,就能收到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成效。这种

启发式的讲授法更具发展性、适用性。

2.2.2示范——模仿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对形成技能非常有效。该模式的

成效取决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2.2.3环境——模拟训练模式。环境模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通过模拟训练,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养成良好的

职业习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起到教练和裁判的作用,适时对其指导、启迪、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形成训练课程的教学。

2.2.4体验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其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毕业岗位实践大多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运用于顶岗

实习期间。从实践效果分析,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5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是通过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运用学校或社会现有资料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

关键之处是培养学生兴趣。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定的能力。

2.2.6观察教学模式。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得以应用,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验证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展专业知识,获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

的专业知识和工艺手段,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专业背景或某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图片、影像、动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其注意

力。

2.2.7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一真实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习者完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范例教学通过具体范例的讨

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师生互动性强。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2.8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以是一项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力量。

2.2.9项目教学模式。是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某一系统的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课题,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综合职业技能的训

练。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再

学习的过程,并能有所收获。该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具体学生的个体评价着重其通过项目教学后能力的提高、情感发展的评价。学生是模式中的教学主体,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九种基本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些部分相近或相同,选择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它模式,也就是说

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每种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这些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掌握和熟练运用模式的关键是更有效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并总结提高。作为

一个教师,如能集中研究和使用其中2至3种模式,就能提高教学技能。“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

3“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真正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在教学策略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十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善教学活动。他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方面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同时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贯穿于其中。

4“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包含着教学环节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综合评价教学的观点。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三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不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而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讲课堂教学没有规律性。“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只提出基本环节或结构要素,不规定程序和基本环节的取舍标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优化组合时遵循五条基本原则:①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即尽量采用那些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渠道较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②与“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即边学边实验,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多媒体手段。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类在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优势和校内外的设备出发,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⑤高效率的原则。即选择费时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综合评价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综合观的又一具体体现。首先,“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品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评价包括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把技能领域的评价具体化、可操作化和量化,同时对情感领域的评价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和量化。第二,强调结果和过程评价的统一。第三,重视学的评价和教的评价相统一。即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是否爱学、是否会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有科学性、逻辑性等,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第四,主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简而言之,综合观就是将各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再配之以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终产生“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特有功效。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振朝.论课堂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原则,《教育广角》,教育有方,2005年第3期,第14页

[2]唐晓杰等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