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调查十篇心理健康调查十篇

心理健康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27

心理健康调查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建议

在我国多类型的院校中,中职院校的学生一直被人们的传统思想所影响而被贴上了“不良”的错误标签,总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歧视,因此给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笔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随即抽取了几所中职院校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而据调查显示表明,学习焦虑是调查中学生存在最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是学生的敏感倾向,并且结果显示女生在敏感倾向方面要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自闭倾向方面要高于女生。

一、研究对象和方式

(一)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了几所中职院校一、二年级的学生由班长统一发放问卷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300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以一共296张。

(二)方法

文章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方法是心理测验法,严格按照正规的心理健康测试程序进行研究,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测量标准,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笔者所采用的心理健康调查工具是mHt(心理健康测试诊断),能有效反应学生的综合心理健康情况。该测试主要有八个不同的内容所组成,在调查中根据内容的不同调查与测算与内容相应的数据,以此来对调查对象的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作出有效的分析。

(三)数据的处理

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将统一进行数据系统的录入,并通过计算机中excel对数据的统计功能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以mHt的测量诊断为标准,在该中职院校调查的总人数的心理健康测量诊断中,mHt的总分要高于65分。其中,学习焦虑(人数116人)、交往焦虑(6人)、自闭倾向(10人)、自责倾向(32人)、敏感倾向(73人)、身体症状(28人)恐惧倾向(6人)、冲动倾向(9人),mHt总份67.2。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焦虑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其次是敏感倾向,而其他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所占比例都相对较低。

从各年级心理健康测量诊断的检出率调查之中,本文发现该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量诊断的差异性较小。两个年级相比较,学习焦虑(Z12=1.4232)、交往焦虑(Z12=0.5603)、自闭倾向(Z12=1.0231)、自责倾向(Z12=0.5620)、敏感倾向(Z12=-1.2108)、身体症状(Z12=0.6213)、恐惧倾向(Z12=-0.1624)、冲动倾向(Z12=0.6472)。

从性别差异之间的心理健康测量诊断来看,学习焦虑(t=-1.523)、交往焦虑(t=-2.312)、自闭倾向(t=1.623)、自责倾向(t=0.184)、敏感倾向(t=-0.846)、身体症状(t=-1.151)、恐惧倾向(t=-3.184)、冲动倾向(t=-0.068),mHt(t=-1.642)。由此可见,在该中职院校中,性别之间的差异也是导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表格中可以看出,这几所中职院校的学生中出现最多的是学习焦虑的心理状况,占总人数的39.2%,其次是敏感倾向占总人数的24.7%,还有就是自责倾向含总人数的10.8%。而从总体的情况分析,男生在自闭倾向上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敏感倾向上要高于男生,这主要是由男女生天生性格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而由于社会各界对中职院校学生所产生的偏见,往往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调查结果显示,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并没有较位显著地心理问题,但仍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建议

(一)心理学者应该对这一群体提高关注,并加强研究

在数量上,中职院校的学生与高中生旗鼓相当,但在关注力度方面,中职学生所受到的关注远远低于高中生。如今社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而中职学生作为建设我国工业化的主力军,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充分了解中职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发展特点,可以促进我国中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增强中职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中职院校应该对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为职业教育制定合理的目标,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对学生操作能力加强培养,不在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开展心理教育时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虽然年纪与高中生相仿,但中职学生却更早的开始独立。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时,教师应该更加细致的实施各项工作,不仅要在心理上给予学生支持,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这段时期。

四、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中职院校学生在心理将康方面应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管制,而人们也应该改变传统思想上对中职院校学生所产生的偏见,以正确的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帮助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调查篇2

2.研究对象。为调查方便,我们以陕西省铜川市9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在320份有效问卷中,男教师116人,女教师204人;中学技师222人,小学教师98人;班主任147人,非班主任173人;大学学历50人,大专学历153人,中师学历117人;25岁以下45人,26-35岁134人,36--45岁95人,46岁以上46人。

问卷回收后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32o名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因常模之比较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2o名中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差异很见著(p<0.05,p<0.01),说明本研究的320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好。

2.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较与中学教师相比,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小学教师均比中学教师低.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也说明,相对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3.中小学男女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中,除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从相对意义上也说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如男教师好。

4.中小学不同学历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不同学历的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其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差异很显著;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而且就不同学历的教师SCL一90各因于得分的整体比较而言,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

5.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之比较担任过班主任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中,除了在恐怖因子上两者得分相同,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不明显。相对来说,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比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差。

6.不同年龄的教师SCL一90各因子分的比较

除躯体化因子的得分随年龄面增高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有随增龄而减低的趋势。各因于分经过中间年龄组。到46岁以上年龄时又有相对增高的迹象。而且,就年龄差异的整体比较而有,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差异明显p<0.05,p<0.01.

分析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一结果了我们研究前的假设。在研究前,我们曾假设.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工作复杂、负担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较差。但结果却正相反。本研究的结果与Honochs等人1970年的大样本研究结论一致,也与国内学者自在等的小样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结论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则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教师法》的颁布,更使教师的一些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使教师感到有法可依,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可施与所选被试的地区不同有关。Horrochs等的大样本研究所选被试的地区属于何种类型,我们无法从其研究中得知,但自在等的研究所选的被试为江西、浙江等地的经济不甚发达地区,这与我们所选的被试所在地区基本一致。陕西省属全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钢川市经济发展在陕西省属中上水平,但就整体而言,它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的教师的生活节奏、所面临的竞争受该类地区整体生活节奏和竞争的制约,而且这类地区的教师所面临的应激源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从反面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再次,可能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尽管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相对较低,物质生活状况较差.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有可能获用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心理满足。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体验到痛苦烦恼;但更多的是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响,工作中的压抑感也就较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职业生活应愉快、健康、乐观.使教师不得不随时调节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此外,从知识层次上讲,教师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洞察个人和社会的能力较强,借得利用心理卫生知识去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2.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就教师内部而言,不同群体的教师心理健康有差异。

①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的任务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自尊的需要。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增强及形成逆反心理等,这就在无形中难强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很多教师为此忧心仲忡,欲罢不能,欲干无招。

(2)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师承受比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差。

③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我们的研究显示出中师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这是因为,我们随机抽取的几所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均为中师,教师之间不存在学历上的比较和竞争,更不会因学历层次不同而产生心理压力。故而,我们在此仅就大专与大学两个学历层次加以分析和讨论。在中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教师学历不同的问题。而学校在具体分工时,往往让学历层次高的教师给重点班上课,而让学历层次低的教师给普通班上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不应分快、慢班,但各学校出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学率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即使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学的压力、工作负担太重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学历层次低的教师因为自己不能带重点班、领导不信任而产生烦恼、压抑.又在实际上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有些方面又较低的原因。从整体比较而言,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教师高的事实又说明.学历层次的高低确实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的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④担任过班主任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

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增龄而增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扩大、个体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渐认同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顺从.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行动,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压抑。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心理上还未完全准备好.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较差,又无教学经验,心理上难免犯怵,焦虑、恐怖等消极体验就应运而生;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正是个人解决婚姻问题的时期,恋爱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消极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教师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够高,加之许多教师在校偏僻的学校工作,虽然对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26-35岁年龄组的教师经过前一阶段的短暂适应,对教师职业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学校中属挑大梁的人物;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他们的社会角色较多,具有温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较稳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师年富力强.志得其意;虽然学校对其委以重任,但他们感到的只是领导的器重和信任.而无工作的压力感。因此,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36一45岁年龄组的教师,虽然年富力强,但经过前一阶段的磨练.在体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往往委任重任,使他门既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体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从社会化进程看,这一阶段的教师面临的家庭问题较多.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作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的琐碎事务,心理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上一阶段的教师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阶段的教师;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经过岁月的蹉跎,他们的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身体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从杜会化进程来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较高级阶段。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尽管他们此时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处于这一阶段,更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比第一阶段即青年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阶段的教师。

结论

1.本研究的320o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被认所在地址的综合影响最大。

心理健康调查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调查;评估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证实,当代大学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占了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有效率为89%。其中男生412人,占约46%,女生478人,占约54%,平均年龄为20岁。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内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专家检测,修改定稿,最终成功制作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以及实体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三)数据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调查问卷,通过以下几种分类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程度,对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服务方式,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将数据整理之后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的接受程度

被试问答“当你看到身边有人接受心理健康咨询,你的态度如何?”95%的同学认为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只有5%的同学对此持疑问的态度,不太能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部分同学认为接受咨询就代表心理出现问题,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宣传起了很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人不再排斥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反而因为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更加愿意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纾解自身的压力。

(二)对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咨询方式

被试问答“希望以哪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可多选)?”81.3%的同学选择一对一的面对面咨询,53.2%的同学选择网络咨询,借助诸如腾讯QQ,微信等社交工具,36.3%的同学选择电话咨询,12.1%的同学选择团体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首先绝大多数同学愿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师能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做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提出更为有效的建议。其次,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愿意接受网络咨询。再次,有一部分的同学的愿意接受电话咨询,这种咨询方式较为方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最后,只有一小部分愿意接受团体咨询,说明团体咨询在学生中的接受度相对较小。

(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

被试问答“在出现什么问题时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可多选)”56.2%的同学选择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53.7%的同学选择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的时,43.7%的同学选择对自我认识出现迷惑时,35.8%的同学选择考试焦虑时,31.2%的同学选择恋爱出现问题时。

被试问答“想要了解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可多选)”53.8%的同学选择人际交往,49.8%的同学选择职业规划,45.1%的同学选择自我完善,31.8%的同学选择情绪管理,23.1%的同学选择恋爱情感。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在遇到的问题和想知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趋于一致的。所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涉及人际交往以及职业规划方面,人际交往在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心头之患,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认识的不完整,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四)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程度

被试问答“之前是否参加过心理健康咨询?”87.6%的同学回答从来没有进行多心理健康咨询,12.4%的同学回答曾经接受过心理健康咨询。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咨询还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所以可以多开展诸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方法,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心理健康服务,从而鼓励同学在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能够主动选择心理健康咨询。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社会之一建设的接班人,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们文化素质,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这次的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程度还是相对较高,所以笔者希望各大高校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处,帮助部分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同学,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调查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地区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15.26±1.93汉族1541

少数民族207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1748174817481748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心理健康调查篇5

【关键词】精神卫生;焦虑;孤独;恐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6-0532-02

为更好地协助学校抓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某中专学校3个年级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金华铁路司机学校一至三年级中专生,共发放问卷126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6份,有效率为94.13%,其中一年级375人,二年级398人,三年级413人;男生603名,女生583名。平均年龄18.12岁。

1.2方法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年级、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等);(2)周步成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该量表除总量表分外,含有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可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8为异常;总量表分≥65分即认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进行心理辅导。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3个年级中专生的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本次调查全量表得分≥65分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2.9%;1~8个分量表得分≥8的人数(不同方面心理状况异常者)为316人,占总人数的26.6%,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为70.5%(836/1186)。

2.2不同性别中专生心理异常检出率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男、女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2.3%(255/603)和16.3%(95/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p<0.01)。

2.3不同年级学生mHt各分量表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3个年级中专生总体个别量表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一年级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3个方面的检出率比二、三年级高,冲动倾向二年级为最高,自责倾向三年级为最高;经χ2检验,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方面不同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学习焦虑3个年级均较高。见表1。

2.4不同年级中专生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比较方差分析显示,3个年级总体在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3讨论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为2%~30%[2-3]。本研究显示,该校中专学生不同方面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各不相同(1.5%~49.1%),平均为25.3%。高于Duarte等[4]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发生率(15%~20%)。调查结果较高可能与被调查的中专学生是在重点高中、普高、职高录取后的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关。三年级学生和朱涛等[5]报道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学习焦虑”相同。

本调查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与国内大部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6-8]不一致,而与曹志发等[9]报道一致。在个体访谈中了解到,存在心理异常的男生98.4%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和离异家庭的学生,与独生子女家庭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长辈溺爱、过度的保护以及离异家庭父母的管教欠缺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中专学生主要异常心理表现居前3位的是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率很高,可能是因为初中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专业性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差,又因知识点与初中不衔接而不感兴趣;父母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无形中给子女增加了学习焦虑。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家长有关外,可能与中专这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低就业率和低学历使学生产生恐怖和压抑情绪,从而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不自信)有关。

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特别关注,中专男生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冲动直接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给学校的管理埋下隐患。这将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并应提到更高层面上来处理和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笔者建议:中专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0],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适当的疏泄、锻炼,并建立广泛的兴趣,从而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进行个别咨询,必要时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使他们有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致谢: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的领导、团委老师和同学及数据录入人员给予本次调查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

4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7-218.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4):289-290.

[3]魏俊彪.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海南医学,2002,13(8):69-70.

[4]DUaRteC,HoVemC,BeRGanZaC,etal.ChildmentalhealthinLatinamerica:presentandfutureepidemiologicresearch.intJpsychiatrymed,2003,33(3):203-222.

[5]朱涛,屈二军,陈兰英.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华医学丛刊,2003,3(7):87-89.

[6]忻菊萍.625名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国校医,2002,16(6):575-576.

[7]穆玉吉,张乐怡.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61-362.

[8]赵白帆,储勇,刘梅,等.重点中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20-423.

[9]曹志发,曲保忠,王新成,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2007,23(5):374-375.

心理健康调查篇6

关键词:高职;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庭、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国内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10%~30%,因心理健康障碍导致自杀、休学、退学等事件呈上升趋势[1-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诸多问题。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工科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心理问题也表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本文通过对我院应用化学工程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和探讨了高职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应用化学工程系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将一年级至三年级分为3层,每层随机抽取4个班级,被抽到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7份,回收有效问卷5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6%。学生平均年龄为(20.58±1.62)岁,其中男生397人(占69.04%),女生178人(占30.96%)。1.3研究内容所有学生按照自己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填写SCL-90量表及自拟的调查问卷。SCL-90量表包括[4]9个心理症状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自拟的调查问卷包括:性别、民族、年龄、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人口学特征。SCL-90量表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自觉无该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症状且对自己有一定影响;(4)偏重:自觉常有该症状,且对自己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且对自己的影响严重。按照全国常模的标准,总分超过160分为阳性筛查对象。1.4统计学分析将有效问卷平行录入epiData3.0数据库中,采用SpSS16.0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被调查的575名在校大学生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调查显示,女生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分高于男生(p<0.05);男生的敌对得分高于女生(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比较在575名大学生中,按照全国常模的标准,将SCL-90量表总分超过160分的97人作为心理不健康组,将总分≤160分的478人作为正常组,对两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比较。调查显示,心理不健康组与正常组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影响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见表4。

3讨论

大学时期是学生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时期,也是个体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时期,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充满危机的时期,如果某些问题处理不当,对学生心理发展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本次调查发现,我系在校大学生SCL-90量表的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女生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分高于男生(p<0.05),考虑多与女生自身特质密不可分。在高职工科院校中,男女比例悬殊,加上高职工科院校重技能,使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女生处于劣势,在一定意义上女生可被视为“弱势群体”,往往不受重视。同时女生性格脆弱、依赖性强、易敏感嫉妒、有生理周期性情绪变化,易导致女生出现情绪化[6-7]。而男生喜欢争强好胜、独立固执,这导致男生的敌对得分高于女生(p<0.05)。本次调查通过单因素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我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女生、家庭经济贫困、农村生源,多考虑与以下因素相关:(1)我校单独招生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我系每年在甘肃省75个贫困县招收160名贫困高中生,这可能是造成本次调查中心理不健康组的农村生源、家庭经济贫困的人数比例高于正常组的主要原因;(2)我系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家境相对较差,自卑心理较重,自我封闭、自我防御意识不断增强,造成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渐行渐远,同时对别人的言语过分敏感和猜忌,可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8];(3)农村学生突然遇到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其出现人际交往和适应性的问题,如人际冲突、沟通不良、网络成绪。我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之一,生源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我系作为本院规模相对较大的工科系部,无论是从生源数量还是生源结构上看,可近似为高职工科院校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职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宣教,科学、合理、正确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积极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疏导和咨询队伍,搭建良好的倾诉交流平台;(3)加强校园文化导向,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向上、乐观的群体环境中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高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雪花,何家声,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杂志,2001,15(3):213.

[2]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28-30.

[3]顾晓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2013,3(10):65-66.

[4]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5]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6]郑延芳,静香芝,王月云,等.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57-59.

[7]杨玉宇,田军.昆明地区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70-73.

心理健康调查篇7

【关键词】高考;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

高考是学生时代的一个重大转折,成绩如何,会对其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成为学生的一个重大精神压力源[1],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3]。目前,对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主要集中在考前,对考后的研究较为少见。而多数学生反映,等待成绩,才是最让他们感痛苦时间。本文着眼于考生考试结束后成绩出来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为实施必要的心理帮助,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某高中今年参加高考的352名考生,其中文科142人,理科210人。年龄15~21岁,平均18.05±1.52岁。其中,理科生中2名男生因不配合,被要求退出,因此,实际完成测试的理科学生为208人,全部学生共350人。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为研究测试工具,在同一主试的指导下按标准测试程序分文、理科两批次进行。

1.3阳性界定标准1、总分>160分。2、任何一项因子分≥2。3、阳性项目数>43。以上三个条件,只要满足一项即视测试结果为阳性。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1.0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高考学生组SCL一90测试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学生组总分、因子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且p

3讨论

高考考试是考生生活中的一个紧张性生活事件[5],可以给考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成绩作为考试的结果,直接决定其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影响到其个人甚至全家人将来的命运。因此,会给考生带来比考试更大的心理压力[6]。

本调查结果表明,与国内先前对考生考前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相比,等待出成绩的这段时间,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会更高[7]。考生心理问题,除躯体化以外,在其它各因子均有表现,这与孔仲礼、张[7、8]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调查结果还显示,理科较文科考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且除躯体化、抑郁之外,在其他各症状多有表现,印证了张永安等的研究结论[9]。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文科考生学习涉猎范围较广,较多的接触到历史、哲学、人生等方面的知识,视野相对开阔;其二,文科考生相对外倾、乐群、轻松易兴奋[9],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舒缓紧张的心情。

综上所述,高考结束后,考生,尤其是理科考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师与家人应给予他们较高考前更多的关注。同时,本研究选择样本偏小,且全部来自同一学校,其代表性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永昌,丁林.174例高考复读生考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9-392

[2]王永新,王橙波,扬育林.870名考生高考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l(3):799

[3]张玉螭,杨福收,刘素芳,等.中学生高考前心理状态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4):92-93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3

[5]沈渔村.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6]宗权.高考后的学生仍需心理调适.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7]孔仲礼,闻祥旺,贺芝华高考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0-71

心理健康调查篇8

【关键词】不同性别;医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09-02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1]。在面临学习、生活适应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对我校2009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及给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2009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244份,其中,男生人数为372人,占了总数的16.6%,女生人数为1872人,占了总数的83.4%;学生家庭出身是城市的有261人占了总数的11.6%,农村的有1983人占了总数的88.4%。

1.2方法:本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160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或任一因子≥2分,说明测试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或任一因子≥3时,便认为被试者的该因子症状已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男生与女生异常因子分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选,按全国常模将总分超过160分者筛选为阳性,结果发现有575人(25.6%)筛选为阳性。其中因子分≥3的学生有47人,占了总数的2.1%。不同性别学生异常因子分布见表1。

(注)一个学生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分≥2、≥3从表1可见,575人因子分≥2分,提示有25.6%的新生存在着各种轻度不良的心理适应问题;47人因子分≥3分,提示有2.1%的新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分的学生主要问题是: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以及偏执等。男生异常因子发生顺位是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以及抑郁和焦虑,女生异常因子发生顺位是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以及偏执。因子分≥3分的学生主要问题是:抑郁、强迫、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恐怖等。男生异常因子发生顺位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焦虑以及敌对,女生异常因子发生顺位是抑郁、强迫、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恐怖。

3讨论

我校今年入校的男女生比例为1:5,男生占了总数的16.6%,在调查中发现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的人际敏感、抑郁、恐怖上存在差异,女生在这些方面问题较男生严重。在相关研究中,许多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2~4]。一方面,是由于男女个性特征的差异,女生心理感受比较敏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多变,独立性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稍差、依赖性较强;而男生容易冲动、相对易激怒、争强好胜;女生往往较男生胆小、敏感、心思缜密,从而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生在社会结构中人们对其社会期望偏低,但是现实生活中又遭受到激烈的社会竞争,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她们不像男生那样采取一些较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故而产生焦虑、精神病性等症状。第三方面,对于医学校的女生来说,由于受到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期望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日趋激烈,其心理影响的承受力要比男生大。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选,按全国常模将总分超过160分者筛选为阳性,我校有26.3%的学生筛选为阳性,而处于2级(较轻)水平学生占了阳性总体的92%,症状在中等水平以上学生占阳性总体的8%。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各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在各水平都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差异,除躯体因素低于全国常模外别的因素水平均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论与在我省地方性院校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5]。原因可能在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要面临新的生活挑战,如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可能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再加之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缺乏相对稳定性,极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心理矛盾加剧[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也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社区和农村卫生医疗队伍建设,吸收了越来越多考生到我校就读。其中,新生中有88.4%的学生来自农村,作为西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对我校新生申请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统计,发现有351人申请,占了新生总数的15.6%。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获得助贷的比例比较高,由于各种原因使许多新生无法申请到助贷,不能充分保证相当一部分困难家庭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家庭经济因素,如年平均总收入、贫困生中个人月平均消费等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6~8]。为此,一方面,学校为了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采取了分期缴纳学费的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并建立健全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减免学费工作体制,从制度上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学校提供了心理学选修课来提高学生应对挫折、改善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缓解学业压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进行职业规划等心理困扰。但是,作为新生要一下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角色转换,这与中学时的思维模式及其人生价值观相冲突,造成了短期的适应不良。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国教育报,2004~09~14(001)

[2]王延伟,许刚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以重庆交通大学2006级学生为例.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139~141

[3]刘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新乡市4所高校学生的调查.平原大学学报,2005,22(4):87~90

[4]朱庆庆,花静,古桂雄.320例文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2):95~97

[5]钟为民,罗文俊,唐光旭.甘肃省地方性大学学生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医学与社会,2006,19(10):35~37

[6]黎光明,郑红勇,聂景春,张敏强.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及特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8(6):642~644

[7]平卫伟,张建斌.山西省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4):254~256

心理健康调查篇9

【关键词】scl-90;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显著差异

一、前言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学业成绩低,家庭环境及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近年来国家关于大学贫困生的一些奖助学等政策,对减轻其经济压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远远未能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当前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研究选取邢台市两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贫困生选自学院困难生信息库,而非贫困生则是对学院的非贫困生整体进行随机抽样获取的。选取的对象兼顾性别、专业以及来源地等方面的平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全部有效。其中贫困生为200名,非贫困生为300。贫困生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城市85人,农村115人。

2.方法。本次采用scl-90的问卷调查,本问卷全名叫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SCL-90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较能准确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特点,且有较好的效度,是应用最广的自评量表之一。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统一发放SCL-90问卷,告知被试统一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收回问卷600份,最终有效问卷600份。采用spss13.0软件对抽取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统计、差异检验等。

三、调查的结果说明

表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对照检验

(注:*p

从表一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要弱于非贫困生,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及其它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尤其在人际关系和其它(睡眠和饮食方面)因子上得分最显著。

总之,通过此研究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参考和启示,学校对于贫困生在给予经济帮助的同时也要兼顾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调查篇10

关键词:莱阳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1.引言

在当代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校也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曾有国务院文件、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以及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都提到或专门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和规定,却往往忽略了学校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殊群体――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人格还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对莱阳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压力源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莱阳市中小学教师舒缓职业压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莱阳市中小学教师

2.2研究工具

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该部分共9题;第二部分是压力源的调查,该部分共19题。

2.3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40份,收回440份,回收率100%,根据答题的完整情况,剔除无效问卷,不包括基本情况的填写,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98%。

3.研究结果

3.1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感到自己的状态非常好和很健康”这个题目中选择“基本没有”选项的教师仅占3%;选择“经常”和“有时候”的教师分别达到了33%、46%。其中,选择“经常”和“有时候”感到筋疲力尽和精神不佳的教师分别达到了36%、48%;选择“经常”和“有时候”因为过多担忧而睡眠不足的达到了29%、39%;选择“经常”和“有时候”感到急躁和容易发火的占42%、38%;选择“经常”和“有时候”感到压力很大,似乎很多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的占31%、44%;以上数据说明莱阳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是睡眠不足、情绪难以控制、易怒三方面。

3.2教师压力源

由调查结果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存在很大的职业压力。通过教师压力源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给教师产生压力的原因由高到低主要包括:考核与评比;职称评聘;工资福利待遇低;负担过重;社会对教师期望要求过高;知识更新迅速,教师学习任务繁重六个方面,被试认为是造成压力的原因所占比例分别是87%、84%、79%、79%、78%、65%,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这六个方面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原因。

4.讨论

4.1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试中女性教师172名,男性教师60名,明显看出,女性教师显著多于男性教师;年轻教师只有3名,36-45周岁的教师137名,可见各学校缺乏新生力量的注入,青年教师仍然占大多数;莱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趋于高学历化,这也与国家的教育政策相呼应;被试中的一级教师有153名,高级只有45名,说明教师的职称评聘是教师的重要压力源之一;担任语数外的教师有134名,占多数,可见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数外这样的高分科目仍旧是各中小学相对重视的学科。现在的教师队伍也越来越趋向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莱阳教体局近几年引进多名硕士研究生,为莱阳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加创新的教育理念,壮大了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莱阳教育。

4.2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但众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由调查结果可知,造成莱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睡眠不足、情绪难以控制、易怒、精神紧张四方面[2],其中班主任的表现尤其明显。该研究结果与王加绵[3]的研究基本一致。由于现在中小学教师担任多重角色,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目标,还有一部分教师承担其他工作项目,比如指导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上公开课或参加听课、说课等教研活动,很多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仅此一项便又增加了许多连带性工作。

4.3教师心理压力源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给教师产生压力的原因由高到低主要包括:考核与评比;职称评聘;工资福利待遇低;负担过重;社会对教师期望要求过高;知识更新迅速,教师学习任务繁重等六个方面,总之莱阳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是客观存在的,本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徐长江(1998)和杭州市教育研究所(2001)的研究。其中工资福利待遇低、职称评聘是主要的因素,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目前教师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很科学,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会导致教师之间相互竞争,产生矛盾冲突,无形之中造成了教师的压力[4]。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评价机制不合理。尽管国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是长久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仍然是学生、家长、老师非常关注的。因此,人们不自觉的就会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教师的职称评定这种还不是很科学的评价机制会造成教师之间互相竞争,产生矛盾冲突。

(2)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性格特征不同,感受到的压力源就不同以及对待压力源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在同等压力下,个体的主观体验不同,感受到的压力程度进而不同,这与教师的归因方式、认知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3)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现代教师承担着较高的社会理想,尤其是高中教师,家长对教师寄予厚望,加之现代社会是高学历的社会,山东省尤其明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种现实的压力促使教师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4)教师的特殊职业。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工作项目繁多;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日平均工作时间越来越长,隐形劳动付出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个性的健康成长等重任。(作者单位:莱阳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竺辉.2003年国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3):22-25.

[2]林志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健康维护[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1(1):87-89.

[3]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