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十篇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十篇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6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原则;方法

在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起步晚,但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和国外同行互访交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教学设置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取得长足进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原则

(一)科学性

在科学性原则下,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科学制定目标,科学选择内容,科学确定方法。教师学会研究和观察儿童,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帮助其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二)主体性

对任何年龄段儿童展开健康教育时,都应将儿童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儿童自我内化发挥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教师应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不断引导、督促和鼓励儿童,体验感受周围世界[1]。设计组织健康活动时,需结合儿童需求和兴趣,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选取教育内容,尽量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促使儿童主动、积极参与,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发展性

开展健康教育时,既要为儿童现实发展考虑,又要为儿童终身发展负责。教师应结合儿童现阶段发展水平,制定发展目标,在两者间形成发展区,绝不能只顾现实发展,而忽略了终身发展,为儿童日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差异性

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唯一的个体,在教育需求及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差异,避免用相同标准要求全部儿童。在教育时,重视个体差异,集体教育活动中穿插着区角活动或个别活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满足其需求及兴趣,确保其快乐、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

《纲要》指出,必须将促进儿童健康和保护生命放在工作首位[2]。通过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方法,有组织、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帮助儿童强化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积极、良好的生活及行为方式,使儿童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前期作为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儿童器官、系统和功能发育并未完全,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防病能力和抵抗能力差,加上年龄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在环境适应方面较弱,极易受到伤害,迫切需要帮助。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儿童主动、积极的参加健康活动,有利于提高儿童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态度,进一步培养健康生活及行为方式。健康问题是人的一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任何年龄段都要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信心,不能忽视健康知识学习。学前期是健康教育奠基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前期儿童生命质量,对提升一生生命质量及生活品质有重要意义。身心健康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儿童审美发展、智力发展和品德发展有极大作用[3]。通过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品德。各种有趣、新颖的教育活动,也可满足学前期儿童好动、活泼心理特征,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体验及创造健康美。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教育原则及目标确定内容,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互相依存,实现健康教育最终目标。教育内容应重视儿童生活体验及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其适应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能力;所选内容应符合时代气息,体现最新教育思想及理念,贴近儿童健康趋势和现状,有的放矢,将目标转为现实,促进身心健康,做到全面育人。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认识身体、自我帮助、我在长大和爱护家园等方面。(1)认识身体:长相、各身体部位名称及功能养护;基础运动能力,包括走、跑、钻、爬、跳、攀、投和平衡;基本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培养定期运动习惯,使体型匀称,姿态优美;主动与他人玩游戏、参加比赛等。(2)自我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整理玩具、整理衣服、穿衣服和叠被子等;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进餐、洗漱、着装、入厕和睡眠等;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如何正确使用水、火、电等,如何避免伤害,受伤后急救措施。(3)我在长大:体验来自社会、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同伴之间的友谊;培养友谊感及爱心;学会面对成功和挫折,乐于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关心别人,培养坚强品质及健康心理;增强自主感及自信心。(4)爱护家园:从小事做起,爱护图书和玩具,节约水电,不乱扔垃圾,热爱大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及行为。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完成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健康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手段及途径。科学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对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并影响儿童正确观念、良好习惯及兴趣的培养。教育方法分直观类、语言类和练习法三种。(1)直观类:包括情景表演法、动作系统法、现代媒体法和模型教具演示法等,其中现代媒体有电脑、电影、幻灯、电视、投影、摄像和录音等[4]。(2)语言类:包括讨论评议法、讲解法和口令指导法等。(3)练习法:包括情景创设、游戏、感知体验和比赛等。现代媒体法是现阶段应用较广的方法,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使儿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食物,例如不洗净水果或不洗手,病菌侵入人体的过程。在心脏知识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现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往复生理现象,使儿童清楚了解人体生理及解剖知识,形式活泼、直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健康教育效率及效果。

结束语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儿童行为习惯及性格养成密切有关,涉及儿童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养成,直接关乎儿童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学前期健康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积极关注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进新思想和新方法,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及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强.关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27.

[2]林园.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75-76.

[3]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31-133.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30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用奇偶数字法将300例儿童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9例,亚健康儿童11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2±0.8)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2例,消化不良6例。对照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7例,亚健康儿童13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5±0.7)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4例,消化不良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者儿童家属均事先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同意儿童参与。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常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儿童保健,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机体保健等;采用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对试验组实施儿童保健,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中心: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作为工作中心,将儿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将社区作为服务范围。明确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将需求作为导向,建立以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给予儿童保健指导。

(2)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儿童,也包括亚健康儿童,对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儿童疾病发生率,对亚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促进患儿疾病早日康复。

(3)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前,采用家访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儿童的详细资料,并为社区儿童建立社区保健档案,了解不同层次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④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嘱咐儿童家属定期带儿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对哺乳期儿童严格做好新生儿母乳喂养指导和护理指导。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实施心理发育咨询、营养指导、性启蒙教育、生长发育监测。对儿童家属进行儿童多发疾病、常见疾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鼓励儿童家属咨询保健知识,推进社区儿童保健又好又快的发展。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的预防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及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问卷中共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十分满意人数×1+满意人数×0.9+不满意人数×0.5)/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疫苗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儿童的疫苗接种例数有139例,其疫苗接种率为92.7%、46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为43例,其转归率为93.5%,而对照组儿童的按时接种疫苗例数108例,其疫苗接种率为72.0%,43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有29例,其转归率为67.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共为两组儿童家属发放30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统计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得出,试验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8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本次研究通过对试验组儿童实施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发现,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与常规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比较,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加强了对社区内基础设施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

(2)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为导向,保健工作目标明确,可有效避免常规管理模式的盲目性,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有效性。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3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受限于条件艰苦、学费高昂、精力不够等客观条件,许多父母只得将子女托给老人抚养或交由亲戚寄养,其子女也由此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攀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却略显单薄。尽管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疏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这一课题的特殊性尚未上升至整个社会层面的症候性,因此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研究时往往围绕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展开,很难深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概率与持续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的重要一步。一是认知偏差。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比例普遍较高且逐年增长。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习惯性对外界保持警惕和疏离,过度的“内生长”也使其长期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封锁自己,这种“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对外界产生错误认知。二是行为障碍。农村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抚养,由于代际差异,老人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经验,要么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要么不管不顾、动辄大骂。有的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无人引导,稍有不慎,便容易行差踏错,沾惹上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沉溺游戏等不良嗜好。三是人格错位。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理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多敏感内向、孤傲偏执,这也导致了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讨好型性格,自卑缺爱;一种是攻击型人格,冲动易怒。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纾困之道。家庭层面:父母应意识到陪伴和关心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外务工繁忙,也要抽空回家看望孩子或定期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重视。此外,家人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模仿、学习的“范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看顾者也应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层面: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社会层面:社会应整合各方力量,综合利用资源,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救济和社会支持。例如,社区或乡镇应定期开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切。针对极端情况,落实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此外,社区还应不断强化家访、校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牵涉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大计。无论之于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家庭幸福美满,抑或社会和谐稳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让人百感交集、下笔千斤……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除了上述措施外,经开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亦能提供诸多参考。全书共12个章节,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起源、意义、方法出发,借助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研究,强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保障留守儿童的儿童福利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家庭对留守儿童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纾解进行了前景展望。该书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临床记录,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找到真正能够破局的路径。

作者:蒋桂黎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4个地区各随机抽取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1个乡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被试共计1 000人,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5.5~18.5岁,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1.2 方 法

1.2.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修订版[5],量表共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看护人的教养方式也采用emBU,将项目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改为看护人,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过保护溺爱、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63~0.82。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本测验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1991年修订[6],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

1.2.3 施测方法、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将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录入SpSS 17.0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3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为了解几种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将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比较。3种类型儿童在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63,p>0.05;F=0.099,p>0.05),表2显示,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经留守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焦虑总分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于留守类型不同,有些留守儿童有看护人护养,而有些没有,所以需要将各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分开来分析。总的分析结果见表3。将父母教养方式和看护人教养方式分别对4种留守儿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父亲温暖、父亲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拒绝、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等7种教养方式类型进入了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中,方程解释率为0.473,其中父亲温暖、父亲干涉与看护人支持温暖3种教养方式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正性的影响,其他4种教养方式则不利于隔代看护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中,父亲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温暖、母亲偏爱以及看护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7种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父亲温暖、惩罚以及母亲温暖、看护人的支持温暖4种教养方式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回归效应;对单亲看护的回归中,由于不存在父母亲外的看护人,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对其教育,结果发现父亲温暖、干涉、偏爱以及母亲温暖、干涉、拒绝、偏爱对该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回归效应,其中父亲温暖、母亲温暖、母亲偏爱3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最后,对同辈或者自我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解释率为0.246,为4个回归方程中解释率最低,只有父亲温暖和母亲拒绝2种教养方式进入了回归方程。

3 讨 论

3.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要较差,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我们知道,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7],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可是说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显然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父辈看护人则是一种“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本研究发现,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

3.2 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心理状况心理健康听觉障碍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康复,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康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而且意味着心理的日益健全。在关注学生生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的同时,不能对其心理状况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辅导。《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章》第3章第29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这里所说的“身心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熟知和重视,但是,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还有待进一步熟悉和加强。

何谓心理健康,英文表达为mentalhealth,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指维护心理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一、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条件的限制。由于缺乏语言沟通,听觉障碍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上常常受到挫折。一些健全人对他们有所偏见,持有异样的眼光,不愿和他们交流做朋友,甚至对他们讥讽和嘲笑。例如,称呼他们做哑巴、哑子、聋子……

残疾人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残疾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听觉障碍儿童有着一定的影响和诱惑作用。

2.不良信息的影响。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便利快捷,孩子们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是孩子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节目。由于听力有障碍,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就成为最主、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从外界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而且视觉记忆保持得比较好。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充斥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对身心稚嫩、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很难忘掉内容不良的视觉信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部分家长出于失落感、低下感等心理,有意无意地限制儿童外出,力图使儿童处于自己的安全保护下不受外来“欺负”、“污染”,使听觉障碍儿童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阁楼儿童”,实际上是堵塞儿童认识自我,发展和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家长限制听觉障碍儿童的活动,使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又由于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迟缓的特殊性,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相处时说不清、听不懂,无法与人沟通,会出现经常无意识违反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现象。他们的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大多健听儿童不能理解和接纳的,所以听觉障碍儿童很快被孤立于伙伴范围之外。逐渐丧失对活动或事情的兴趣,没有自信,进而自我封闭。

2.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听觉障碍的事实要么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听觉障碍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上,忽视听觉障碍儿童个性发展,要么不愿承认听觉缺陷的事实,希望他们像健听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较为突出的教养态度是:我的孩子和健听孩子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好。在解读家长这种教育态度时不能一味赞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具有心智发展的潜质;其次,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感知和接受外部信息时受到一定限制,他们在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时需要更多努力和帮助。有的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具有听力缺陷,在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帮助孩子康复的时候,同样抱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克服听力缺陷,像健听孩子一样完成各种生活和学习任务。他们急切想要看到每次语言训练之后的进步和变化,一旦短期内不能看到进展,就急着给孩子换另一个“更好”的教育机构。家长和孩子就在各种机构之间周转,孩子一边要完成语言训练,一边要适应新的环境,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自身生理缺陷带来的认知障碍、交往障碍。由于自身听觉缺陷和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他们不但无法与健听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而且容易对人产生误解。例如: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当自己的生活用品用完了,看到别人那里有,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用,认为:“我的没有了,他有,我拿了他的来用是应该的。这样才叫公平。”可见他们对“公平”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听觉障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缺陷、语言障碍等生理缺陷会对其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消极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恐怖、焦虑、过敏、行为不当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听觉损害和语言缺陷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及个性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障碍。

1.对自我的不良认识

自卑而孤僻,由于听觉能力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使他们觉得很难融入社会生活,进入同龄人圈子,导致他们喜欢独处,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2.对外界事物的不适当反应

(1)敏感而多虑。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关无关,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

(2)任性而依赖。这是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共同存在的不良心理特征。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家中作为弱者总是受到过多照顾,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听力的残缺有负罪感,认为孩子的耳聋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就千方百计地补偿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导致他们执拗任性,爱干啥就干啥。在生活上、心理上总是依赖父母,即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

3.不良的情绪体验。听觉障碍儿童如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聋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唯有个性良好、心态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开展聋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加强聋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应该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先行。

2.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目标就是培养听觉障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3.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有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开发。

4.聋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聋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鉴普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根据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内容、组织形式、方法上的探索。

三、维护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提高聋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要想让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首先要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给听觉障碍儿童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

1.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从中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集体认可;

2.珍视友谊有几个知心朋友,时常将自己的心事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看法;

3.学会利用保持心理平衡的宣泄方法,如可以写日记、写作文、给亲人或朋友写信;

4.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发展特殊的兴趣爱好等;适当的时候接受心理咨询。

(三)营造促进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境系统支持。

环境支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

2.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例如,营造语言环境,设置音响环境,开设生理补偿的特殊课程,张贴激励听觉障碍儿童自强奋发的名言……

(2)重视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心理健康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充分运用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补偿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3)努力营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听觉障碍儿童走出孤独世界,参加社会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去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听儿童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体育等各种竞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分类辅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区。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

(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咨询活动能有效提高聋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主动性,使聋生取得社交成功,增强社交自信,促进健康心理品质形成。

(五)满足青春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的需要

1.青春期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特点有:(1)选择同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有迫切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在同伴交往中感情投入大。

2.创造能让听觉障碍学生与各种人交往的机会。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听觉障碍学生心理成长。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更需要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毛颖梅.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概论,2007:157-169.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6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1.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1.3 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是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守”。转贴于

2.2 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2.3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2.4 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知识;儿童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R179G479R5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10-0888-02

肥胖不但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延续至成人期,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1]。肥胖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2-5]。为了解漯河市城乡肥胖儿童家长的相关健康知识状况,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漯河市某医院门诊或住院、配合调查的420例肥胖儿童[2]父母中的一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按“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分为a,B组。a组儿童252例,年龄4~14岁,其中男131例,女121例;家长252人,其中男119人,女133人;年龄28~52岁,平均(36.1±1.6)岁。B组儿童168例,年龄4~14岁,其中男93例,女75例;家长168人,其中男101人,女67人,年龄28~53岁,平均(37.2±1.7)岁。2组儿童及家长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研究中,“城市儿童”系指在城市生活时间超过4a,且目前仍在城市生活;其余为“农村儿童”。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专人负责问卷的发放、解释,问卷当场答完检查合格后回收。每项答案正确得1分,错选或未选得0分。题型均为填空和选择题。

问卷调查内容分为3个部分:(1)一般情况,共18项。文化程度仅统计父母中的最高学历。(2)健康知识,涉及肥胖症的基本知识、肥胖症的危害、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与肥胖症联系密切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本知识,共45项,其中肥胖症20项,高血压9项,糖尿病8项,冠心病8项。(3)儿童肥胖治疗情况,包括是否治疗和治疗方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健康知识来源由表1可见,2组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

2.2肥胖相关疾病知识2组家长总体得分均未超过总分的50%,但a组家长有关肥胖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知识及合计得分高于B组家长(p值均

2.3儿童肥胖治疗情况全部肥胖症儿童中,接受正规治疗91例,占21.67%,其中a组67例(26.59%),B组24例(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

3讨论

当前我国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来源有:(1)家庭,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知识传授;(2)学校,以课堂教育、宣传栏为主;(3)社会,包括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书籍、报刊、杂志、专家讲座、他人传授及社区宣传栏等。本研究显示,漯河市城市肥胖儿童家长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家庭和学校,而农村家长则为学校、社会、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家长的学校健康教育和农村家长的社会健康教育。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城市和农村家长均普遍缺乏有关肥胖症及相关疾病的一般知识,易导致儿童营养态度、饮食行为的偏差,这在农村肥胖儿童家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多数家长认为肥胖症不是病,或是可以根治的,对其最重要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知之甚少。医务人员很难得到其配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当前广大儿童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不规则的治疗及用药,往往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身心更大的伤害,这同样是当前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6]。

肥胖正逐步取代营养不良,成为青少年首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7-8]。研究表明,45%~80%儿童肥胖可过渡到成人肥胖,而肥胖又使成人期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病率显著提高[9]。由于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在儿童期较少见,儿童肥胖与成人期相关疾病的密切关系并未引起社会的普遍认识和足够重视。

充分认识儿童肥胖与成人期诸多疾病的密切关系[10],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早防治,减少和避免进一步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已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建议:(1)加强立法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借助法律的威力消除和减少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不利因素,如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公众对肥胖危害的低知晓率等[11],进一步提高广大家长的健康意识,是减少儿童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发生的有力措施,尽可能减少由此造成的成人期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病率升高等不良后果。(2)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的基本措施。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责任在父母[12-14],必须摒弃传统的“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加强预防儿童肥胖症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15],不断提高儿童及其家庭成员、专业工作者及全体公众对儿童肥胖症的自我防护意识。学校教育对提高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有重大作用,还应注重综合性的营养宣传教育,以提高城乡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

4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7.

[2]李文益,主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5.

[3]LeUnGSS,CoLetJ,tSeLY,etal.BodymassindexreferencecurvesforChinesechildren.annHumBiol,1998,25(2):169-174.

[4]张晓萍,王树杰,张瑜,等.沈阳市3~6岁集体园所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38-39.

[5]姜培珍,施爱珍,宋峻,等.上海市部分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1):24-26.

[6]屠月珍,孙兰,姚经建,等.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30.

[7]万燕萍,张晓敏,陆丽萍,等.上海地区7326名在校学生高血压分布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2):1005-1008.

[8]邱钟燕,王予川,刘君实,等.青少年儿童体质指数与血压关系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7,25(7):564-566.

[9]吴迪,薄志毅.2000~2002青岛市市南区小学生肥胖状况.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8.

[10]FReeDmanDS,KHanLK,DietZwH,etal.Relationshipofchildrenobesitytocoronaryheartdiseaseriskfactorsinadulthood:thebogalusa'sheartstudy.pediatrics,2001,108(3):712-718.

[11]沈丽琴,陈希宁,李昌吉,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58-759.

[12]唐咏梅,关维俊,宁鸿珍,等.学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5-277.

[13]王莉,王祝欣,白淘,等.超重及单纯性肥胖儿童81名生长发育及饮食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96-797.

[14]王莉,白淘,王芳芳,等.83名体质量超标及肥胖儿童生活方式Kap现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19(3):244-246.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保健;儿童;焦虑;护理满意度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人们获得健康知识渠道的增加,儿童成长与保健需求对于每个家庭越发重视,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相应的护理服务质量也需随之提升。传统的儿童保健门诊仅开展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工作,随着需求的增加在儿童喂养、监测生长发育、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咨询保健服务也逐渐健全[1]。在家长带领儿童就诊时,尤其是首次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患儿家长,由于对儿童保健工作的不理解或者等待就诊的时间延长,极易造成就诊时的焦虑以及不确定感,针对此方面的护理必不可少。健康教育是护理措施中首要措施,实施效果也最明显,良好的健康知识的宣导与传授,对于改变患儿家长就诊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矫正患儿与家长的不良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以期为儿童保健门诊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儿保科门诊就诊的患儿50例,纳入标准:6个月~6周岁,无精神类疾病,无遗传疾病史,无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疾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2.3)岁;家长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3±3.5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2.1岁);家长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8±3.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家长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由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在走廊以及候诊区的明显位置以及宣传区域张贴宣传画报,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保健知识,包括:①常用疫苗种类作用、接种时间以及接种注意事项;②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方法;③儿童营养的需求以及喂养;④常见的儿童不良行为的种类以及预防;⑤常见儿童的不良心理以及预防措施等。门诊护士对于不同儿童的具体需求向家长以及儿童讲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并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同时,在特殊宣传日,集中印制宣传册,进行健康知识的专门宣教。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儿童保健健康宣传小组,护士长任组长,挑选3名具有5年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负责健康教育宣导。邀请儿童保健专家进行相关儿童保健知识的理论培训,内容包括:儿童保健的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儿童保健以及家属的护理、调查量表的填写说明及问卷的设计与应用、常用的统计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由组长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考核,合格后开展工作。②从多个角度对患儿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宣导,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及正确方法、不同年龄的儿童营养需求、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以及家庭内自我监测的方式、常见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计划免疫以及非计划免疫的价格指导、疫苗接种时的常见不良反应与自我观察等。③分类指导:在进行健康教育前根据家长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对患儿家长进行初步评估,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针对有些家长对于儿童保健的主观意愿度不强的人群,在门诊工作中,护士则更注重与这类家属直接交流从而与家属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引导其对儿童保健的重视,循序渐进地根据患儿情况讲解有关的保健知识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注意结合现场演示[2]。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在焦虑状态、不确定感、满意度三个方面评价护理效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评价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SaS评分越高,焦虑程度也越大;采用mUiS中文版量表对患儿家长的不确定感进行评分,mUiS分值在25~125分,分值越高,不确定感越强;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的测评,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以及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数据录入Spp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n/(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后,其家长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童保健门诊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同行业越发重视[3],并在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前,首先要对实施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只有实施人员更好的获得相关知识,才能让患儿家长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培训的意义还能使护理人员能够准确的评估患儿家长,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另外,在宣传的方式上应采用多种途径宣传,本次研究采用了广泛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纸质资料与多媒体宣传相结合,简单明了,让患儿与家长充分认识并接受健康教育的宣教,在宣教结束后,通过不同的联系方式收集患儿及家长的反馈,接收信息的同时进一步答疑解惑,提高了护理质量,也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后,其家长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强化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显著,其具有占用医疗资源少,方式灵活,以及接受性强的特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存乔.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0):1629-1630.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篇10

一、在心理教师队伍的提升上下功夫

措施之一: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心理教师队伍。比如,针对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人文教育“荒漠化”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更换班主任,进一步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这些教师要善于对特殊儿童进行深度研究,有对宏观背景之下留守儿童教育的整体把握,也有对“小巧玲珑”式微问题的点滴感悟;有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透析,也有对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或许,这些教师在关注教育劳动工具、劳动方法之前,都有意或无意地低下头来先看看:土壤、种子、水……

措施之二:变“由外而内”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管理工作只有从“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更有效果,更适合于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毕淑梅的这段话不仅指人生的意义,也适用于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确,脱离了留守儿童的内心的解读,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要想使“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路子愈走愈宽,教师首先需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和孩子打成一片,和孩子共生活共成长,如此,孩子才不会对你设防,如此,教育才是柔和的,富有人情味的,有滋有味的。

二、在管理方法的实效上做文章

1.注重“近、小、实、真”的育人原则

好的教育应该从小处着眼,而不是光有宏大的口号,比如,陪着留守儿童聊聊家常,说说心中的烦恼,比之那些反复讲述名人的经典实例要有效得多。有意识地屏蔽一些无关紧要的“假大空”,想方设法对一些花里胡哨的活动摁起“删除键”,也许就能找到更适合留守儿童的方法和路径。少一些“角”下的设计,多一些符合孩子兴趣愿望的自主选择,留守儿童很有可能会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与不良情绪告别,做一个“我自主、我开心、我健康”的正常儿童。

2.注重分层教育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留守儿童不良情绪各不一样:随意、散乱、复杂。从这个意义说,分层教育尤为重要。应该根据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不同年龄特点,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管理序列,以此增强留守儿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有安全隐患问题的归为一个序列,有品性问题的归为一个序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针对孩子的具体实际,才能走近更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找到打开孩子隐秘世界入口的密匙,解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在和谐教育的氛围中聚合力

“和谐音”之一:“三位一体”不可或缺。每学期,教师或学校都应该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育子方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专题培训,给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育子”经验。同时,学校或班主任也应该联系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使内外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不但使留守儿童不良情绪能及时暴露,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使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和谐音”之二:隐性教育不可或缺。除凸现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显性教育的功能外,也应注重日常习惯教育、经典文化诵读等等这样一些有“润物细无声”之功效的隐形教育。比如,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本就是阅读匮乏“重灾区”,留守儿童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教师或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留守儿童解决这样的“精神食粮”。做实做细这个过程,孩子或许会告别有不良情绪的“前自己”,成就一个最好的心理健康的“新自己”。

“和谐音”之三:特色教育不可或缺。除常规教育之外,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特色教育。班主任要本着“班班有留守儿童,但班班都精彩,留守儿童都自信”的良好愿望,积极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比如,创建书香、墨香、自信班、健康班等,让师生在创建活动中交流、合作、感悟、体验,不但消除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开创积极人生的心理品位。

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必须从理念上予以新的期望与突破,提供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维他命”。而这一切,离不开教师明晰、透亮的教育哲学和一颗博大的心:学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都是祖国这颗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学会和他们相处,而不仅仅是想见;应该和他们“平视”,而不是“俯视”。当教师以这样的一颗心和留守儿童相处在一起时,必将惠及于少数民族儿童,必将惠及于学校和家长,也必将惠及于整个教育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