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十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十篇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33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进展,不完全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此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有关,且患病率高,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2009~2010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80例,采取对其抗感染、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2010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80例,男140例,女40例;年龄15~80岁,平均68岁;病程10~36年,平均23年。急性支气管炎8例,慢性支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21例,慢性肺气肿27例,入院后给予治疗护理。

治疗:住院初期给予广谱抗菌药,随后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调整用药。轻者可口服,较重患者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的药物,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稳定期以预防为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CopD患者呼吸道的炎性分泌物增多,呼吸道净化功能减退,极易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引起呼吸衰竭。因此,加强气道畅通的护理十分重要。及时清除痰液:体内补液的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白开水为宜,100ml/次,0.5小时1次。空气湿化,使用加湿器、空气清洁器,保持室内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50%为宜。吸氧时,湿化瓶中加入温开水60~70℃为宜。对神志清,可鼓励自行咳嗽、咳痰。要指导和保证有效咳痰,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定时给患者翻身,可促使痰液顺的移动,促进排出,翻身动作要轻柔,要同时配合拍背。对于重症患者翻身前要吸净口鼻内的分泌物,以防止活动后误吸,时间2小时1次。可根据胸部X片、肺部听诊明确感染的叶、段。肺上叶宜取半卧位;中叶取仰卧或健测卧位;下叶去俯卧位。每天引流2次,每次15~20分钟,可配合胸部叩击,对于危重患者要观察呼吸、心率、面色情况,防止意外。胸部叩击护理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指前部和大小鱼际与患者接触,腕关节均匀用力,要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同时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对于老年患者,叩背时不能用力过大。对痰液黏稠易于结痂,应及早给予雾化吸入化痰,也可使用药物化痰或化痰药直接雾化吸入,必要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内吸痰。对卧床患者,应及时协助更换、叩背,每2小时1次。

抗感染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静脉给药,滴数控制在每分钟50滴左右,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全身给药的同时采取局部用药。雾化吸入时嘱患者大口呼吸,尽量深呼吸,使药液达到远端的支气管,起到局部用药治疗的目的,每次雾化时间20分钟,2~3次/日。

有效的氧疗护理:氧疗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但老年患者适应力差,常将鼻导管拔出,因此可采取鼻塞吸氧,患者较为舒适。还有一些患者对持续低流量吸氧认识不足,经常自己将流量开得很大,这样不但没有解决其缺氧问题,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对肺心患者都要认真反复地进行疾病的宣教,以取得他们的配合。为了预防因湿化瓶消毒不到位引起感染,采用一次性吸氧袋鼻塞吸氧的方法,从而减少了感染来源,使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氧疗。

电解质紊乱的观察护理:CopD患者由于营养不良、食欲缺乏和使用某些药物的原因造成的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在临床上较常见。当血钾浓度<3.5mmol/L时。患者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心悸或神经系统反应(倦怠、烦躁不安,甚至谵妄和昏迷)。当血钠浓度<135mmol/L时,患者会出现头痛、乏力、恶心、感觉迟钝、抽搐等明显神经系统反应。护士应密切观察病员的神经系统反应、生命体征,仔细分析患者主诉症状的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输入量、饮水量、尿量。

饮食护理:CopD患者在饮食方面需采用低碳水化合物(低糖)、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同时避免产气食物。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饮水量应1500ml/日以上。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使痰的黏稠度降低,咳痰较为容易。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补充热量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高纤维食物能够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尽可能食用高蛋白食物,这样可以防止营养过剩,提高能量水平,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强壮。少食多餐,每天可吃5~6餐,每餐不要吃太饱,餐前可以先休息,餐后不要立刻躺下。少食可以避免腹胀和呼吸短促。把食物切成小块进食,小块食物和咀嚼起来省力,避免能量的消耗。另外,按照医生的要求摄取适量的盐分。进餐时要细嚼慢咽,如感呼吸困难,可以先休息,等呼吸平稳后再进食。

正确留取痰标本:在应用抗生素前留取痰标本对指导抗生素选择有重要意义。留取痰标本时,要掌握正确方法,以免痰液污染影响检查结果。正确取痰方法:清水漱口3遍,第1口痰弃去,深咳,使气道深部的痰咳出。痰标本留出后,要立即送检。如经鼻或气管插管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污染痰标本。

心理护理:由于CopD是一种病变累及小气道,引起气道通气功能障碍的病变,患者常因呼气气流受阻而产生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故应针对患者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及时解除其焦虑心理状态。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9)-02-0026-02

【摘要】目的观察康达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CopD的反复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成康达先加抗生素治疗组40例,单服用抗生素治疗为对照组40例。观察随访2组患者用药后1、3个月临床表现。结果治疗组患者下呼吸道急性感染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抗生素用量显著减少,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康达先是改善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和有效制剂。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达先下呼吸道感染

CopD易反复出现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此与全身和局部防疫功能下降及其他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迫切需要对支气管黏膜有抗感染保护作用并能提高全身免疫状况的药物,现我们利用康达先来研究其对CopD反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2007年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指定的CopD诊断标准[1]。入选年龄在50岁以上,过去一年内至少有4次以上下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史。随机分2组,康达先治疗组40例,男性28,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12岁;对照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5±11岁;所有患者均无呼吸道疾病以外的其他重要脏器病变,近期来未接受过激素、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治疗。2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达先(吉林亚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3033)1mL肌注,每周3次,疗程3月。对照组则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2组选用的抗生素均为头孢克肟胶囊0.1每日2次,疗程为7~12d,连续观察3月。

1.3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至少每月门诊随访1次,观察用药后1、3月的临床症状,呼吸道急性感染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每次抗生素使用日数。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比较2组患者治疗1、3月后,治疗组感染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呼吸道感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和非常显著意义。

2.2治疗后下呼吸道感染持续时间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急性感染平均持续时间逐渐下降,与对照比较1月后2组分别6.5±5.0和8.0±7.0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个月后为2.0±2.0和8.0±8.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3治疗后下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日数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使用抗生素日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2.4不良反应有2例患者出现肌注部位红肿、结节、热敷后一周内自然消退,仍能然坚持治疗。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感染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本研究显示康达先能减轻和减少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缩短感染持续发作时间,减少抗生素用量,这些环节,恰能阻止CopD进一步发展。

康达先主要成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它通过调节机体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并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来增强患者全身免疫状况及支气管粘膜防御细菌侵袭能力,使患者呼吸道获得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对改善CopD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有效的制剂,加之无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临床上易受感染的患者,以达到降低发病率和减轻急性感染程度的好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呼吸训练;基本治疗;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呼吸系统类病症。在出现CopD之后,病人常会有并发症,致使CopD被加重且反复发病。本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选取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的76例CopD者进行探讨,具体情况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CopD者76例,均与国家要求的CopD标准一致,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44岁到79岁,平均年龄:61.55±5.26岁。在这76例CopD病人中,27例有慢性的支气管炎病症,35例有肺气肿病症,14例有肺心病。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将76例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分组:护理训练组、干预训练组,各38例。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训练组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基本治疗:抗感染、营养支持、平喘治疗、吸氧治疗、对症处理、化痰治疗等,与此同时,并做好基本的、常规的护理。

1.2.2干预训练组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

1)呼吸训练。让CopD者在比较舒适、肌肉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原始的呼吸训练,用口吸气,速度要快,重复吸气动作,随后闭上嘴巴,通过鼻子进行深吸气,与此同时,让膈肌以最大的幅度向下移,直到吸气困难时停止,随后屏住呼吸2秒到3秒,然后再通过嘴巴进行呼气。呼气之时,动作应当缓慢,收缩腹肌,让体内的气体得以完全呼出。深呼吸之时应当控制好动作频率,频率:60秒9次到12次,持续时长:3分钟到5分钟。2)环境护理。通常CopD者的呼吸功能都存在缺陷,抵抗力弱,因此病房的环境质量应高,要多通风换气,常消毒,室温调到22摄氏度。湿度:50%到60%。此外,还要做好细菌监测。3)吸痰护理。在开始吸痰前,要行2分钟到3分钟的高压给氧。倘若属于粘稠型的痰液,在行吸痰动作前,应将2毫升到3毫升的氯化钠注入CopD者的气道中。在吸痰之时,应当注意无菌操作,要将吸痰管之中存在的负压予以阻断,把吸痰管放置到气管导管中,负压应在-50mmHg之下。4)监测护理。监测病人的病情以及面色、听诊呼吸音、监测心率、脉搏、血气,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测定。5)口腔护理。CopD病症治疗时间长,易不愈,很容易出现口腔病症,若口腔感染,呼吸道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应当多清洁口腔,做好去菌工作。6)心理护理。CopD者多有失望、难受、恐惧、烦躁的情绪,护士应当多鼓励、关怀、安慰,给病人增加勇气和信心。护士要多留意病人的情绪、手势、动作、表情以及眼神,进而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分析,洞察病人的意图,助其解决困难。

2结果

2.1护理成效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2.2遵医状况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遵医状况比护理训练组的遵医状况好,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由不同疾病引起的,以气道不可逆性阻塞,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予以系统护理干预,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之后,对比护理训练组和干预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分析表1和表2,明显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参考文献:

[1]罗梅银,邓惠英,彭春兰.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2,40(15):697-699.

[2]王静,杜坚宗.呼吸训练以及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01-103.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8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它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与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常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探讨护理工作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1],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的不良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单盲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病程、居住环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每人发一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知识手册》作为自学材料,除此之外,对照组在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1.2.1观察方法干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内容,熟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种类、适应证、副作用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依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自编“患者治疗记录监督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等。每季度对记录内容整理,进行整体分析。

1.2.2干预组干预方法每周组织例会一次,通过讲解健康知识使患者和家属确切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含义、危害,明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明确治疗的目标,知道吸烟、环境污染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控制。具体包括:①戒烟干预。向患者讲解长期吸烟而使呼吸道黏膜受到剌激发生损伤,引起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气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静脉丛淤血,气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引起气道疾病,戒烟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增生,黏液排除能力增加,感染减少,咳嗽减轻,体质增强,戒烟主要靠决心和毅力,为此我们制作了戒烟卡,告诉患者戒烟的好处;找出吸烟的原因;坚持戒烟承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煤烟粉尘和刺激性气体。②营养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重要性,给患者以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注重膳食合理平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喝水,1500ml/d以上,保持口腔清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③氧疗干预。吸氧是治疗CopD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少数患者认为氧气可吸可不吸,因此,护士在给干预组患者进行氧疗时,应耐心、细致讲解吸氧的目的及意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时,护士可让患者俯卧位吸氧,3h/d,其他时间可采用自由。④运动干预。合理的锻炼和体疗,如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让患者上身放松做深呼吸,呼气时腹部下陷,吸气时腹部鼓起,亦可用手加压腹部,反复练习,注意准确性)、缩唇呼吸法(用鼻吸气,缩唇做口哨样缓慢呼气,在不感到费力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当病情处于缓解期,要进行适度运动,如外出散步、慢跑、做健身操,传统的气功疗法等。耐寒锻炼,养成用凉水洗脸的习惯,温水沐浴和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四季坚持不懈,注意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⑤心理干预。干预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双方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变心理上的被动位置,树立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有良好的心态。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3疗效标准

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结果

干预组40例治疗及干预2年后,显效14人(35%),有效23人(57.5%),无效3人(7.5%)。总有效率92.5%。其中1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对照组2年后,显效8人(21%),有效(52.6%),无效(26.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及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均有好转。

3讨论

CopD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病程长,因生理功能减退常伴发其他疾病,免疫力低,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根治,有资料显示,15%和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70%的慢性肺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2,3],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更加突出,对于营养不良以及营养正常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4]。长期氧疗还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提高生存率[5]。研究表明,俯卧位吸氧能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运动,俯卧位吸氧是提高pao2的直接原因。

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心理平衡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显著,对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绝非易事,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患者慢慢适应,自觉接受,达到预期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我们应将多种干预措施融为一体,依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让患者真正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树立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对慢性阴塞性肺疾病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专家建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有家族病史者、超过40岁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以及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呼吸急促者,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肺功能仪器常规检查,以检测在最大肺活量过程中的第1秒内所呼出的空气容积。

[参考文献]

[1]王崇华.护理社会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5-60.

[2]thomsenC.nutritionalsupportinadvancedpulmonarydisease[J].Respiratorymedicine.1997,91:249-254.

[3]LandboC,prescotte,Langep,etal.prognosticvalueofnutritionalstatus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1999,160(6):1856-1861.

[4]KatherineGD,LaurieG,StanleyHS,etal.nutritionalstatusandmortality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1996,153(3):961-966.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状;临床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详细来讲,它属于阻塞性气道疾病,对肺部造成严重的损害,并因此阻碍正常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病所造成的原因包括几种,如遗传,环境因素等等,这也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病成为一类复杂的疾病,而且要随时注意防止发生缓慢肺阻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1选择30例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这些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除此之外,参加这项研究的所有患者都要签署符合中国社会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4±2)岁。基于疾病分类:慢性支气管炎25例,占83.33%;肺气肿10例,占33.33%;9例糖尿病患者,占30.00%,高血压9例,占30.00%。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痰多,气道阻塞,并有吸烟史的患者23例,占76.67%。

1.2方法对在本院治疗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并且进行回顾和分析,将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个人病史等都做好详细记录,研究设计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对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并对结果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1.2.1氧疗有效合理地供应氧气,使用15小时/天或更多的间歇吸氧,氧气流量保持在2-3L/min,维持25%至29%的氧浓度是最合适的,在控制过程中,提高氧气吸入湿度值。在氧疗的过程中除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还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2.2雾化吸入气道保持通畅,在患者咳痰方法上要教会患者,鼓励患者主动咳痰,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如氨溴索30毫克,硫酸特布他林0.25毫克,2次/天,稀释痰液,为咳痰创造条件。患者无法咳痰,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如果有必要,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治疗。

1.2.3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法,并行缩唇呼吸,胸、膈呼吸,使肌耐力和肌肉力量增加,连续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病人的病情康复。膳食指导方面,以清淡为主。

1.2.4心理治疗由于疾病迁延不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程较长,严重程度较重,易反复发作,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情有严重的影响,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和其他负面情绪,护士要对患者采取主动沟通,让患者对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治疗的需要、预防措施和长期影响,护士更要耐心讲解,介绍同一类型的治疗成功案例,让患者具有对抗疾病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评估,分为四种级别,即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

1.4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3.33%,及血气分析结果也比治疗前改善(p

3讨论

3.1慢肺阻的病因

3.1.1吸烟在医学研究中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引发原因就是吸烟。长期吸烟的人会受到烟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的伤害,长期下去就会使人的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比如呼吸道上皮损伤,支气管粘液腺肥大,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等,严重甚至会出现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吸烟越多,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较高。

3.1.2灰尘和化学物质环境的污染,使空气中的粉尘和化学物质在逐渐增加,如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其他空气中的污染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实践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

3.1.3空气污染目前,人们生活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除了灰尘和粉尘颗粒,还有许多的有害气体,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对呼吸道粘膜产生严重损害,使呼吸系统中的纤毛清除功能减弱,粘液分泌增多,更加容易感染细菌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

3.1.4病毒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和包体病毒等等。这些病毒会使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是传染能力很强的传染性病毒,将扩大慢肺耐药患者群。

3.2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状

3.2.1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增加能源缺乏和代谢问题,这使得病人出现营养不良,损害病人的呼吸和呼吸肌功能结构,减少病人的呼吸道肌肉储备能力,直接导致了气体通过严重功能障碍的肺部,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加重等。

3.2.2咳痰多数患者出现白色粘液或浆液性泡沫痰,甚至少数患者会出现血丝,咳痰时间大多在早晨。如果患者的痰量继续增加将导致脓性痰,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过长,会终身不愈。

3.2.3呼吸困难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损害肺功能,使患者呼吸困难。如果病人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使情况变得更糟,就会出现气短、气喘、胸闷,这些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症状迹象。

参考文献

[1]安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身效应[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2(14):119.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6

关键词: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管腔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改变;最终导致气道不可逆阻塞。常并发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因此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意义重大。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y。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社区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1岁;病史3~35年,其中单纯性慢支29例,合并肺气肿19例,合并肺心病10例。

1.2方法调查该58例患者在社区经2年康复护理后的护理效果。

1.2.1一般护理

1.2.1.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家属开展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情的发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作用及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等。

1.2.1.2预防诱发因素,避免呼吸道感染。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室内湿度、经常通风换气,避免粉尘烟雾等有害气体吸入;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

1.2.1.3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励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

1.2.2心理护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过长,且易反复发作,所以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巨大伤害。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组织家庭成员给患者关心和帮助,使患者避免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同时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康复锻炼。

1.2.3康复护理在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2.3.1呼吸肌功能锻炼社区医护人员亲身教学,保证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动作要点。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尽量用鼻吸气、用嘴呼;呼气慢而深;吸气时间短、呼吸时间长。此种方法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练习。②缩唇呼吸:又称撅嘴呼吸,常以这种呼气方法配合腹式呼吸。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缩唇呼吸可提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呼气时小气到过早陷闭,以利肺泡气体排出。此方法用力过大会导致呼吸道凹陷萎缩,因此可以通过吹蜡烛来训练,在距离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用鼻吸气、缩唇呼气,吸呼比率1:2~3;呼吸频率10次/min。通过延长呼气时间、改善呼吸深度,使二氧化碳有效的呼出体外。③传统的"运纳吐气"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呼吸操等,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练习与应用。

1.2.3.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胸部扣拍震动:指导家属将五指并拢,掌心成杯状,在引流部位的胸壁上叩击30~45s,按压患者胸部嘱其深呼吸并进行震颤,连续3~5次,如此反复2~3次,促使粘稠的痰液脱离气管壁。②咳嗽训练:要求患者先缓慢深吸气后,屏住气道,身体前倾,弯曲手臂向两肋下加压,突然咳嗽2~3声,咳嗽时使腹壁内陷,咳嗽后缩唇将余气尽量排出。③雾化吸入等。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回访,观察病情,指导锻炼。

1.2.3.3全身运动锻炼一般采用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体力锻炼形式,如行走、登楼梯、慢跑、踏车、家务劳动等;运动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逐渐增加运动量,感身体不适不可勉强,要及时停止休息。坚持每年2次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1.2.4长期家庭氧疗主要针对有呼吸困难及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氧疗原则: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为1.0~2.0L/min,吸氧时间15h/d。氧疗有效指标是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减慢、活动耐力增加。

1.3疗效标准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结果

显效34.5%(20/58),有效51.7%(30/58),无效13.8%(8/58),总有效率86.2%。其中2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

治疗及康复护理后患者平均体重及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均有提高。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3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易反复发作,给患者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带来极大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文献表明[2],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甚至医生,只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而忽视了稳定期的防控,因此稳定期的有效防治,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而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社区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2年的正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营养状况好转、生命质量改善,说明社区康复护理对改善和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7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46―78岁。病程8―36年。其中,慢性肺气肿伴肺心病36例;单纯慢性支气管炎25例,慢性支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12例;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7例。随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病程、居住环境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个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给予护理干预。

1.2.1观察方法干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内容,熟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种类、用法、用量、适应症、副作用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依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每月对记录内容整理,进行整体分析。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等。

1.2.2干预组干预方法每周组织公休座谈会一次,通过讲解健康知识,是患者和家属逐渐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含义、危害,懂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明确治疗的目标,目的。知道吸烟、环境污染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控制。具体包括:(1)戒烟干预。向患者讲解长期吸烟而使呼吸道粘膜受到刺激发生损伤,引起气道分泌和渗出物增多,气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气道静脉丛淤血,气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引起气道疾病,戒烟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增生,黏液排除能力增加,感染减少,咳嗽减轻,体质增强,戒烟主要靠决心和毅力,为此我们制作了戒烟卡,告诉患者戒烟的好处;与病人一起找出吸烟的原因,共同制定戒烟计划,坚持戒烟承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吸入有害煤烟粉尘和刺激性气体。(2)营养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重要性,给患者以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注重膳食合理平衡,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1500ml/d以上,保持口腔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3)氧疗干预。氧气吸入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患者认为氧气可吸可不吸,因此,护士在给干预组患者进行氧疗时,应耐心、细致讲解吸氧的目的及意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护士可让患者采取俯卧位吸氧,3h/d,其他时间可采取自由。(4)运动干预。合理的锻炼和体疗,比如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法。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当病情处于缓解期时,要进行适当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比如:散步、慢跑、做健身操,传统的气功疗法等。进行耐寒锻炼,坚持养成用凉水洗脸的习惯,温水沐浴和呼吸新鲜空气,要做到四季坚持不懈,另外要注意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5)心理干预。干预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双方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反复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改变心理上的被动位置,树立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教育患者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良好心态。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促进康复,从而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1.3疗效标准

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结果

干预组60例治疗及干预2年后,显效20人(33.33%),有效35人(58.33%),无效5人(8.33%)。其中2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对照组2年后,显效7人(11.67%),有效33人(55%),无效20人(33.3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体重、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及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均有所好转。

3讨论

CopD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病程长,因生理功能减退常伴发其他疾病,免疫力低下,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无法根治,有资料显示,15%~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70%的慢性肺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营养不良的程度更加突出,对于营养不良和营养正常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长期氧疗还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提高生存率[3]。研究表明,俯卧位吸氧能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运动,俯卧位吸氧是提高pao2的直接原因。

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心里平衡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效果显著,对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要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他们慢慢适应,自觉接受,达到预期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我们应将多种干预措施融为一体,依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让患者真正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树立健康意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专家建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有家族病史者、超过40岁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以及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呼吸急促者,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肺功能仪器常规检查,以检测在最大肺活量过程中的第1秒内所呼出的空气容积。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5.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观察

所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以反复咳嗽、咯痰和气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一种逐年升高的趋势,例如我国每年由于CopD致残的患者约有500~1100万、而死亡的患者已达100万,另外还有相关文献报道截至2020年CopD的死亡率将位居内科疾病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2]。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临床发现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鉴于此种情况,随机选择60例CopD患者,并对其进行了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60例,同时对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予以排除,另外对长期卧床和心肺功能存在严重衰竭者也相应给予排除[3]。同时查阅60例CopD患者病历资料显示:男54例,女6例,年龄65~85岁,平均(71.00±3.00)岁;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51例(85.00%),肺气肿21例(35.00%),糖尿病者19例(31.67%),血压过高者20例(33.33%);同时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痰多以及气道阻塞等,另外存在吸烟史者为47例(78.33%)。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历资料,并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以及临床试验设计要求,设计《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表》,表中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个人史、既往史、治疗措施及其治疗效果等,并由专人对表中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

1.3 治疗方法:本次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心理问题治疗、呼吸道管理(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合理给氧、改善呼吸功能、药物治疗(例如合理选择与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慎用糖皮质激素等),另外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等。

1.4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4]: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评定,共分为四级,即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其治疗效果等级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所得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临床控制19例(31.67%),显效29例(48.33%),有效7例(11.67%),无效5例(8.33%),总有效55例(91.67%)。总有效率与无效率比较,χ2=21.00、p=0.0099(双侧)<0.01,提示本次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

2.2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时间例数FeV1(%)FeV1/FVC(%)6min行走试验(m)治疗前6038.6±12.135.2±10.6385.2±17.2治疗后6046.3±13.2①41.0±12.0②433.5±16.0③注:与治疗前比较,①t=16.52、p=0.045<0.05;②t=15.34、p=0.048<0.05;③t=17.64、p=0.043<0.05

3讨论

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支气管-肺组织存在显著病理改变以及肺功能出现严重下降的一种疾病,具有病情重、病情迁延难愈以及易反复等特点,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干扰,同时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极大负担,而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常常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但是效果欠佳,鉴于此种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了相关治疗措施,本次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91.67%且明显高于无效率(p<0.01),另外患者肺功能得以较大改善,因此也印证了本次治疗方法的有效性(p<0.05)。

鉴于此种情况,现将该治疗方法分析如下:①心理问题治疗:临床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乃至轻生等心理问题,针对此种现象,首先掌握好患者心理问题类型,其次根据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查房制度,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多讲解、多帮助,恢复患者自信心,同时及时发现问题隐患,进而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的难关,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工作;②呼吸道管理:例如:保持呼吸道畅通方面,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嗽,其中对于痰液黏稠、干结不易咳出者,可给予硫酸特布他林0.25mg、布地奈德1mg(2次/d)雾化吸入,从而稀释痰液,促进患者更好的排痰;对于咯痰无力者则采取吸痰处理、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给予机械呼吸等对症处理。合理给氧、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给予患者2~3L/min、浓度保持在25%~29%的氧气进行间断吸氧15h/d以上;③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合理的抗生素,如对于轻度或中度感染者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而对于重度感染者则需选择三代头孢等;同时需注意在治疗期间应将细菌负荷降低到最小程度并积极预防真菌感染且给予足够疗程。合理使用诸如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以便更好的抑制气道黏膜下炎性反应、同时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清除管腔内分泌物以及抑制内源性介质所造成的气道水肿等;④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例如为了较好的改善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我们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肌锻炼等,同时在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期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以免患者产生疲劳感,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4参考文献

[1]王迎难,张劲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45.

[2]张珍祥,张惠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定义及治疗[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29.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9

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发病特为气道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一种诊断心肺疾病的手段,综合分析在负荷递增的运动中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指标如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等参数,从而掌握心脏、肺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贮备能力,预测疾病的危险程度和预后[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其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4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CopD组患者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FeV1/FVC0.05。

1.2方法[4,5]所有受试者取骑坐位,上身保持端正,头戴固定面罩,口含管连接耗能测试系统,确认无漏气后戴好鼻夹,同时连接血压、心电、血氧饱和监护仪测试系统。受试者先空载踏车热身练习2min,后采用负荷递增运动方案,起始功率25w,之后以25w/min功率负荷的速度递增,运动过程中脚踏车维持转速为60转/min,身体不离座位,当出现极度疲乏而无法维持转速,血氧饱和降低至85%以下,出现胸闷或呼吸极度困难,面色苍白或紫绀,或出现心电监护St-t改变或早搏达极量点时降低负荷至25w,2min后结束试验。

1.3观察指标心肺运动试验中的观察指标有:功率(w)、摄氧量(Vo2)、公斤摄氧量(Vo2max/kg)、氧脉搏(Vo2/HRmax)、血氧饱和度(Spo2)、无氧阈(at),每分钟通气量(Vemax)、潮气量(Vtmax)、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max)、呼吸频率(BFmax)、无氧阈时的氧通气当量(Ve/Vo2at)、无氧阈时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at)等。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根据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进行χ2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他t检验,p

2结果

2.1心肺运动试验中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心肺运动试验中CopD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wmax(95.4±15.9)w、Vo2max(1.2±0.3)L/min、Vo2max/kg(20.5±5.1)ml/min・kg、Vo2/HRmax(7.1±2.5)ml/beat、Spo2(90.4±2.3)%、at(28.5±8.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2.2心肺运动试验中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由表2看出,心肺运动试验中CopD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Vemax(44.2±12.6)L/min、Vtmax(0.35±0.05)L、VCo2max(1.1±0.4)L/min、BR(12.1±3.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预计到2020年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率将占到所有疾病死亡的第三位。调查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8.2%,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研究人员认为可分为人体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肺部发育或生长不良的人群以及气道高反应性的人群;环境因素包括吸烟、空气雾霾污染、职业性化学物质和粉尘的吸入等[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时症状主要有慢性咳嗽、咯痰等,病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气道气流受限而呼吸困难,中重度时会出现呼吸衰竭,当患者病情发展至中重度时干预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差,我国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约占60%以上,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前期诊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

心肺运动试验是人体在运动负荷状态下通过监测通气量、摄氧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全面评价心肺系统功能,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疾病,评价疾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由于人体器官具有较大的能量储存功能,心肺运动可增加体内气体的运输、交换以及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等,运动过程可以找到运动量受限制的病理原因,找出疾病的规律,客观评价患者的心肺功能,因此心肺运动试验是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科学而有效的方式[8]。

心肺运动试验中的观察指标功率max(wmax)表示受试者在运动中所能做的最大功率;摄氧量max(Vo2max)表示受试者每分钟的最大摄氧量;公斤摄氧量(Vo2max/kg)则消除了受试者体重的影响,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受试者运动耐力情况。氧脉搏(Vo2/HRmax)和血氧饱和度(Spo2)则直观的反映了心功能情况。当做功时,机体的摄氧量和通气量呈正性相关,但随着做功的增加,通气量在某一点不能满足做功所需的氧气,机体摄氧量/通气量明显升高,该点称为无氧阈(at)点,at值越低说明机体在做功较低时的通气量已处于较高水平,此后机体运动做功需要加强无氧代谢,二氧化碳呼出量亦增加[9]。无氧阈点现已广泛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中。每分钟通气量(Vemax)、潮气量(Vtmax);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max)、呼吸频率(BFmax)表明受试者达到最大运动量时同能量和呼吸储备情况,反映机体的通气能力。无氧阈时的氧通气当量(Ve/Vo2at)、无氧阈时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at)表示受试者处于无氧阈点时排除1L氧气或者二氧化碳所需要的通气量,反映了受试者的通气利用率。由此可见,心肺运动试验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受试者的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能有效反映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10]。

本研究中对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pD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wmax、Vo2max、Vo2max/kg、Vo2/HRmax、Spo2、at和肺功能指标Vemax、Vtmax、VCo2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BFmax、Ve/Vo2at、Ve/VCo2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心肺功能试验能综合全面的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客观的评估作用,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树人,文富强.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及其解读-病理生理及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7-158.

[2]郭志勇,滕志涛.心肺运动试验在心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3):106-107.[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13,36(4):1-10.

[4]王苏网,陈正贤,黄思贤,等.运用心肺运动试验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慢性病贫血对运动耐量和呼吸困难评分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916-3917.

[5]吕福祯,鲍永霞,邵玉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吸烟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对比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2):122-125.

[6]文红,高怡,安嘉颖.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运动强度的评估[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7-30.

[7]肖汉,聂秀红,任魁,等.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价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19-421.

[8]董静思.常规肺功能与心肺运动功能检测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2(19):183-185.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护理对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主要与吸烟、大气污染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导致的气道慢性炎症有关[1]。确定气流受限最重要的检查是肺功能检测,经证实,适度的呼吸训练对提高肺功能有一定效果,为了探讨呼吸训练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河南省济源卫校附属医院选取64例患者展开研究,现总结回顾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10年8月~2012年4月入住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无特殊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由症状+体征+病史+肺功能检查确诊。男38例,女26例,年龄62~83岁,平均73.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结核等相关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呼吸功能训练对患者采取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束后进行肺功能检查测定。给予患者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分为:①缩唇呼吸:保持口唇闭合,使用鼻子进行呼吸,吸气时,将腹部随吸气运动鼓起,保持屏息2s,呼气时,将口唇以适当的力度缩回,缓慢呼出气体,同时腹部随呼气运动下降,呼气时间维持在8s,每天将训练进行4次,每次进行15min。②腹式呼吸:采取坐位,放松全身肌肉,并维持胸部不动,将一手置于腹部,一周置于胸前,深呼吸至最大肺容量,然后屏息,时间维持在6~10s内,然后缓慢呼气,将呼气时间维持在10~20s内,每天进行锻炼4次,每次进行10min。③坐式呼吸:患者取坐位,盘起双腿,将双手置于膝盖处,缓慢平静深呼吸至最大肺容量,屏息8s,再缓慢将气体呼出,循环训练,连续进行20次。④立式呼吸:患者取站位,并拢双腿,双臂上举时吸气,放下双臂时呼气,循环训练,连续进行20次。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功能训练前、后肺功能情况。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肺总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肺总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好转,治疗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或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主要考虑为长期的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的改变,包括肺组织弹性减弱、肺泡的回缩障碍、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功能的退化等,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呼吸肌功能的减退、胸廓和肺脏顺应性的降低及横隔的活动受限,引起了患者的肺功能障碍,表现为肺脏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甚至引发呼吸衰竭等。肺功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给予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进行肺功能检查,FeV1/FVC

通过呼吸训练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主要因为慢阻肺患者的肺脏活动度有限,导致患者通气不足,使患者主要进行胸式呼吸,而长期的胸式呼吸,可以造成呼吸肌的疲劳,加重患者缺氧,因此通过呼吸训练,纠正异常呼吸,通过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改善了肺泡的通气量,纠正了缺氧,使呼吸肌的紧张得到了缓解。缩唇呼吸延长了呼吸的时间,使气道压力增高,改善了呼吸肌的疲劳,促进了肺泡内无效气体的排出。腹式呼吸可以提高腹部肌肉的收缩力度,加大了膈肌的活动范围,而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故此种方法可以提高肺活量,同时排出了无效气体,改善了呼吸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了气体交换,纠正缺氧。坐式和站式呼吸是训练了有氧运动,使参与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功能得到提高,降低了感染的风险,同时使呼吸频率降低,加大了潮气量,提高了通气血流比例,改善气体交换[3]。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明显好转,治疗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文洁.6min步行联合呼吸训练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