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十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十篇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45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1

1基本情况

本院致力于医学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与临床实践阶段,注重发挥导师、教学秘书、辅导员、党政管理及科室影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管理效能,探索出一套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多岗位”共尽职责的“五位一体”管理培养体系。通过该管理模式,本院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学术量不断增加,临床意识、岗位意识和学术意识增强。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原则与要求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本院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岗位”共尽职责,按照“以人为本、规范培养、互联互通、科学成才”的原则,构成研究生培养网络体系,科学规范地协助研究生成才。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院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以医院的整体力量为依托,形成协作高效的研究生培养网,中心内容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范畴核心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容关键是科学培养。

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新模式   

加强教学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效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医院的职能所在和必然追求,本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五位一体”的管理培养体系。

3.1加强研究生导师核心引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历程中经常接触的最关键人,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川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院高度重视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作用,按照“责任制”和“传帮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组织导师开展教学工作。本院要求导师或带教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查房、每月开展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每季度开展一次科研进展汇报,导师务必亲自与学员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学员的轮转报告、工作及科研进展也需由导师签阅。院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将考核结果计人导师个人教学诚信档案及科室目标考评,积极引导导师注重教学、投身教学、热爱教学,努力提高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3.2强化科室教学秘书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是研究生与导师、科室领导及院教学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的多重纽带和桥梁,教学秘书的作用直接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高低。本院建立教学秘书管理制度,按照“教鞭”和“牧羊犬”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学秘书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本院要求教学秘书,每月组织本科室学员交流学习状况,并逐一与学员导师交流汇报;每季度收集学员学习和科研进展,形成书面报告报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总结所属学员学习科研状况,以此为标准参加教学先进个人评比考核,同样考核结果计人个人教学业绩和科室目标考评,促进和提高教学秘书参与教学、管理教学的热情。

3.3营造科室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管理特点是密切接触临床,需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因此科室学术氛围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本院建立教学和科研联动机制,按照“清无”和“扫盲”的基本底线,要求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院要求科室必须有课题、论文和奖项,对于“三无”科室和人员,将取消相关科室和个人招生、带教、职称晋升和评功评奖资格,以此督促和倒逼科室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营造浓厚的科室学术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科室临床工作的开展,为学员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对其成长和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4强化教学辅导员的协调管理职能

辅导员是学员的生活和思想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本院参照大学校园做法,按照“德教”和“心教”的根本需求,建立和引人教学辅导员制度。本院要求,担任教学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类重点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爱心和热情,以此树立充分信赖的高尚形象和重要角色。教学辅导员是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及教学秘书的一个有力补充,辅导员是在思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学员的专职教育人员,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与科室的有效沟通和管理。

3.5积极发挥行政及党建管理效能

行政及党建管理是加强学员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本院高度重视研究生队伍的党建管理工作,按照“全覆盖”和“分体制”的原则,依照组织及党建有关规定和制度,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党内生活,切实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党性意识和荣誉归属感。本院成立研究生临时党支部,由分管副院长任支部书记,医务部主任任副书记,训练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和管理学员参加组织生活,党支部下设党小组,将专业、年纪相近的学员纳人一个党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丰富组织生活,目的是以此形式加强学员间临床和科研的学习交流,提高学员的学习素养。同时,本院还要求学员纳人科室党支部管理,列席科室组织生活,以此增强学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促使学员形成追、赶、超的意识和思想。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2

【关键词】高教研究;经济学;知识产权;管理

1高教研究中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1.1极易发生知识产权“撞车”事件

经济学不同于部分科技型学科,在科研人员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和创新性的想法,能够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或研究结论。科技型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比传统的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更易在一片新的领域研究出新的成果。而经济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对已经生成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并据此预测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有限的思想和有限的领域,让科研人员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易与其他科研成员产生雷同的思想,进而造成研究成果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使得研究成果无法公开发表,最终影响相应的科研成绩。

1.2对经济学知识产权管理不重视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想。这种理论思想在科研人员将其与现有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等相融合后,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在成果转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的发展既关系到体制机制的建设,也关系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在具体执行上,既抽象,又难以全面化,从而使得理论成果与实际成果存在一定的出入。缺乏成果转化,而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上的经济学研究,无法给高教研究所带来实质性的收入,对此,高教研究所便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科技型,或实用性较强,或成果转化较易的科研领域中,从而使得经济学科研成果的知识产品难以得到重视。

1.3科研人员对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经济学研究成果易雷同的特性,使得经济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在产生相应的创新思路,并着手研究时,需要提前了解当前各个研究机构的相关科研人员着手研究该课题的情况,并以跟时间赛跑的心态,抢先在其他科研人员公布成果之前,注韵嘤Φ闹识产权,并申请产权保护。对此,一方面高教研究所对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缺乏重视,进而未设置一套完整的产权管理流程,使得部分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未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一方面高教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以和被引用的次数等指标为主,使得科研人员在考核指标的引导下,也忽视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2对高教研究中经济学研究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分析

2.1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实用型经济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教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民生等的进步,而非储存于研究所的档案管理室内的陈列品。因此,对于位于文科领域的经济学研究,应该向应用型理工类学科看齐,将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将经济学的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模式与企业生产管理相结合,与金融领域的投资行为相结合,与国家各个行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专业知识来指导各行各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既为高教研究机构带来一定的转化收入,又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等的进步与发展。

2.2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产权管理体系

对经济学科研人员着手研究的科研项目,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首先,制定项目研究前的产权管理制度。在项目立项前,安排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对当前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确定是否对该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不会对已有的成果造成侵权行为。其次,制定立项后的产权管理制度。要求相对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实时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对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成果或技术等,进行及时的登记和产权申报,以第一时间对知识成果进行保护。同时,定期对研究人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及制定相应的侵权应急预案。最后,制定研究结束后的产权管理制度。要求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在研究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后,及时明确各个项目的产权人,保障每位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抓住时机对专利进行立项研发,巩固高教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科研地位,并将专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3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高教科研机构以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次数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指标会将科研人员无形地引导向,只注重论文撰写,不注重成果转化的方向。我国科研实力并不亚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是真正用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的科研成果却并不多。因此,高教科研机构应该转变绩效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用考核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用考核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重进行应用型成果研究,以及注重成果的转化。同时,还应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相关利益与科研人员的利益相挂钩,以公平公正的考核指标和权重,来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各行各业的侵权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仅以道德的谴责还远远不够,在利益的唆使下,以侵害他人知识权益来满足个人的物欲行为,在现实中数不胜数。学术领域的抄袭行为在被央视多次曝光后,各个科研人员也形成了意识的觉醒,既开始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也避免与他人产生侵权纠纷。但是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教科研机构通过制度的制定,流程的设计,人员工作量的合理设定,产权归属的清晰化,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才能既从意识上引导科研人员注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能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亚林,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2]齐琳琳,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169.

[3]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06):46.

[4]顾文君,张圣海,李济宇等,基于全流程的医院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07):71.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3

摘要:将云服务应用于高职教育科研管理,能提高科研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高职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管理解决方案,提出“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系统、集成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技术、建立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变革与创新科研过程管理组织”的策略,并以基于云计算的科研过程管理实践案例说明其优势和可行性。

关键词:云计算;过程管理;科研管理;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07-03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调查显示,普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认识偏差、基础薄弱、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重点放在程序性工作上,对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不力,教师申报、立项积极,结题拖延、半途而废的现象屡见不鲜,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是难上加难。

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更是困扰不少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各高职院校也一直在努力尝试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效果不佳。也有学院尝试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然而由于方法手段传统、人手不够、经费不足,指导工作很难做到位。必须运用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和引导,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管理策略

短短几年,云计算从概念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服务,也为解决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和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计算的服务具有高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特点。云计算平台可以按需进行动态地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

过程管理是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管理方法,它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科研过程的质量,最终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质量。过程管理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

在云计算环境下实施高职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

1.设计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系统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最关键的工作是对高职科研工作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必须依据“动态管理、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有效地整合和配置学院和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完整支撑。

根据科研工作目标,按整体最优、精简和注重过程输出结果的原则,进行概念开发,自上而下地进行设计,先设计学院层面科研工作过程及对学院办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再围绕学院科研工作过程和关键过程设计系部和课题(项目)工作过程;尽量减少工作过程的层次,把复杂的科研过程分解为有序的、简化的、优化的工作过程;确定各工作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工作过程相对独立、责任清楚、交接明确。并不断调整和改进,通过简化、合并、组合、替代和改变工作过程间的联结、改变人机结合方式,用云服务取代人工操作,优化科研工作过程。

基于云计算的高职科研过程性管理系统设计原则:(1)可视性:利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先进的监控功能实时监控高职科研工作的运行状况及对事件进行实时记录;(2)先进性:云计算服务平台及基础设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确保其可用性,满足新时期科研过程管理的需求;(3)安全性:正确设置云服务管理系统,确保访问的可靠性;(4)标准化:基于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统一规范设计系统结构;(5)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根据科研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站点容量,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及时调整更新站点内容;(6)经济性:低成本地维持系统运转,提高科研过程性管理效益。

2.集成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技术

应用过程管理方法,需要综合应用如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技术,实现技术集成,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提高研究过程系统的运行效率。对多数科研管理者个人来说这难以实现,然而在云服务环境下,这些技术只要定制就可以集成。如:

(1)定制网络相册,可以快速而轻松地将照片或图像作品存储到网上,并自动切换演示。

(2)定制评论组块和论坛,教师及管理人员就可以发表评论、讨论、发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分享科研的感受、讨论教育教学研究问题。

(3)定制日历,管理者可以安排/提醒科研活动。帮助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有序地开展科研日程上的活动。

(4)定制表单,直接收集、自动化处理科研数据,为科研数据分析和利用打下基础,而且节省时间,工作效率成倍增加。如:通过Google文档提供的表单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以调查教师及管理人员对科研的看法以及科研的情况,并以在线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反馈信息。

(5)定制文档。如Google和百会文档能够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储存和分享文档与电子表格,它具有与word相近的编辑界面,提供简单易用的文档权限管理,可以记录所有用户对文档所做的修改过程。在线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帮助同伴研究者和管理者跨越时空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3.建立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评价系统

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反馈控制技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科研过程反馈控制系统,在云服务协作平台中记录高职院校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学习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记录科研情况的评价,任何教师、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都能参与科研评价活动,且可以采取如等级评审、提出建议、写评语、积分、提醒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实现科研管理的动态评价。使每一个过程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即可依据反馈信息,对科研过程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控制,及时解决过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各业务过程进行整体协调;当科研过程运行状态与学院规划目标或项目目标相偏离时,及时进行调整。另外,研究者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互评让参与者更理智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和评价,来自不同角色的评价引导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观察问题,引发对科研工作的更深入研究。

4.变革与创新科研过程管理的组织

过程管理是通过组织结构实现的。高职科研工作要实践基于云计算的过程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组织创新。以科研过程为中心,按科研过程的结构和运行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改变层次多、部门多的“纵向结构”,建立“横向结构”,即构建组织层次少、网络化特点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的柔性,易于按科研过程运行的变化作动态调整。基于云服务的高职过程管理系统使组建各种人员组合、灵活变动的科研团队、由团队履行各科研过程管理的职责变得可能。按照科研过程管理的要求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工作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制订科研过程运行控制和协调规则。通过云服务平台的各种功能营造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共享、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研究氛围,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案例

如表所示为笔者创建的基于Google云的科研过程管理协作平台的设计,服务于高职学院系部科研工作过程管理。

四、云计算环境下的科研过程管理优势

1.营造优质科研过程管理环境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旨在营造自由、互动、协作、安全和便利的管理环境。在此环境中,教师及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利用在线文档、表单收集管理数据、与教师及管理人员共享科研资源和信息,监控科研过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通过在线日历,创建自己的日历或了解他人的日程安排;利用论坛、评论、即时信息等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网络协作平台,相互邀请对方浏览自己的专题研究网站,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交流,以达到促进教师及管理人员专业成长的目的。

2.促进高职科研人员自我管理

云服务协作平台提供的应用程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方式向信息化转变,便于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基于云服务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由科研指导教师和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过程本身帮助他们建造交流、共享和协作的桥梁。数据自助上传和自动化处理使得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产生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研究者对其研究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催生高职科研的学习型组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过程管理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远程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云服务协作平台为远程协作学习提供优良的条件,通过平台,一方面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讨论,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科研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对其他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内容进行评论,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4.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研究水平

21世纪教育对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等信息素养的要求日益增强。基于云服务平台的过程性科研管理实践,要求教师及管理人员具备在线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把这些在线软件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中,能促进高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云服务科研过程管理平台不仅用于管理,还提供学习资源和研究方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科研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知识、方法和能力,嵌入的配套服务构建起多元化交流环境,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和互助,营造教师间跨越时空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高职科研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

5.优化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质量

高职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通过对科研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科研过程透明公开,科研进展可视可控,使科研成果能随时共享复用,研究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解决,使研究结果得到持续的改进。过程管理是引导教师学会科研,深化研究,多出成果、优化成果的过程。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大大优化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6.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效率

基于云服务的高职科研管理协作平台的科研数据自动化处理功能能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把科研管理人员从繁忙的数据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云服务来完成这些繁琐的工作,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院科研人员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培训等科研服务中,最大限度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云计算发展迅猛,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技术门槛低,可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各个教育领域。探索如何将云服务应用于教育科研领域对提高高职科研质量和办学质量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

[2]沈琳,夏仲文.基于Google云计算的教育实习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某师范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10(9):35-37.

[3]高义栋,杨小飞.“Google云”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与互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35-39.

[4]黄木生,胡炼.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35-37.

[5]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34-35.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4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从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内涵、研究内容及建设状况进行分析,为我国专业运动队风和型教练团队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产生了许多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众多学科之一的体育,也不免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但是这种交融协作关系在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同时又给运动训练增加了难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运动训练不断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学是朝着分化与整合的方向发展,教练员个人已无法完成对科学训练的工作。在这种趋势下,组成一个团队负责科学训练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就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所以科学训练实践在客观上推动了团队合作的出现。

从国内来看,多学科联合攻关作为教练团队的雏形,被证明是我国备战大型比赛的有效形式。但训练与科研结合不密切的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继续发展。为实现科学训练,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加强教练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水平是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的首要任务。

深刻认识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的本质以及如何促进合作以实现团队“科学训练”是个非常重要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国家拳击队教练团队合作的研究,加强国家拳击队教练员、研究人员、领队等的合作为实施科学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内专业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论文等进行了研读和借鉴;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采用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教练团队的称号不一,但本质相差无几。

国内有关教练团队的具体称号有很多,主要有“训科医管”一体化、“复合型教练团队”和学习型教练团队等。所谓“训科医管”一体化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夺金牌为目的,以竞技运动训练为主体、科研服务为支撑、医务监督服务为保障、科学组织管理为前提,为了快速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而监理一起解决团队工作计划、队伍管理、后勤保障等的工作体系[1];“复合型教练团队”是指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为目标,加强训练过程中领导与决策、执行与保障工作,促使“训练、科研、医务、教育、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以管理干部为龙头、教练员为主体、科研人员和队医为两翼、外聘专家为外脑,各方形成合力,实现“最高水平”的训练管理体系[2]。所谓学习型教练团队是指教练员团队中的主教练、助理教练、科研教练、队医等每一位教练员在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共同目标的引领下,采用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取得创新的自主管理的团体[3]。

在定义上就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教练团队的认识是一致的: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趋复杂,仅仅依靠有限的知识和单一的手段已不能取得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提高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凭借教练的一己之力樱井不能满足优秀运动队的发展需要。当代的运动训练越来越离不开科研、医疗和管理的支持与服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以训练为核心,科研、医疗、管理为支撑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关于教练团队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国内众多学者对教练团队进行了研究,但是每个人的切入点不同。有的学者以教练团队在训练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的落脚点,认为教练团队中的各要素在实践科学训练的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以某一具体的运动项目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该运动项目中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必要性以及该项目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组成及其成员的职责[4];有的学者从运动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对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管理结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发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团队建设的视角,重点研究了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建设实际以及团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团队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5];还有学者从团队合作的角度着手,对教练团队的合作模式和合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三)主教练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效果不佳是当前影响国家队教练团队建设的主要阻力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的竞争,这就意味着在优秀运动队中科研人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动训练要讲求科学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将是优秀运动队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他们的工作也需要教练的大力配合和支持,而科研成果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由于主教练与科研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不信任,虽然制定大量规章、制度来保证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但是更多的表现出非合作或者表面上合作。因此,在科研成果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教练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冲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专业运动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成熟,主要表现在:教练团队的未有一个固定的称谓,学者对教练团队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合作是当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建议

建设国家队教练团队,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由教练员一个人说了算的训练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教练团队的民主决策、科学管理、集体监督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训练的效益和质量。破旧立新,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复合型团队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史国生,张辉,钱竞光等.训科医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运动队备战重大赛事中的作用――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队备战全运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02(01):6-7.

[2]韩开成.优秀运动队复合型教练团队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9(05):447.

[3]王倩.学习型组织视野下的教练员团队建设研究[J].内江科技.2012.01(01).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5

关键词: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 图书馆服务本科生科研

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1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

美国是战后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国家之一,也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全美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本科生科研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各种研究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1.2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产生

1.2.1 图书馆支持学校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战略

为了支持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强调专门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服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的部分院系曾在2003年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本科生研究技能重点小组活动,之后这些院系表示,该活动对学生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评价并有效运用信息很有价值。为此,UCLa图书馆在其2005—2010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通过一个战略性、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益合作,以提高UCLa本科生的信息能力水平;杜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2006—2010)中也明确指出申请持续的经费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提供专门的培训服务,该项服务必须关注本科生的研究,并将成为图书馆培训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图书馆还在其战略规划中明确设立奖项,如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图书馆(Unive。sity of nevada-Las Vegas,UnLV)在其2005—2010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建立“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

1.2.2 图书馆设立本科生科研奖支持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

在上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指引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界达成的共识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一直是大学教育使命的积极参与者,其功能在于力图预知并满足全校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知识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需求;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有效地整合到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与教师及学生的合作,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培养学生查找、筛选、评价信息并最终获得信息素质的理想渠道。

所以,在已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图书馆又相继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奖。这不仅丰富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类型,也扩展并延伸了图书馆面向本科生群体的服务。

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比较分析

2.1 概况

参考《美国新闻周刊》的美国大学排名,利用网络调查法,同时结合文献调研,笔者发现,伯克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率先设置本科生科研奖,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和俄勒冈州大学图书馆先后在2004年和2005年设立该奖项。随后俄亥俄州立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等高校图书馆也在2006年设立该奖项。经过几年的发展,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成为这些学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奖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按设立目的直接命名。如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UndergraduateResearch prize、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Research、Li brary Research award for Undergrad—uates、the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award。此类命名为大多数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采用;其二,以资助该奖项的资助人姓名命名。如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

就资金来源而言,很多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都获得了外部资金资助,这些资金来源不一且十分广泛,如热爱图书馆的校友捐款、某一特色馆藏资助者的支持、与学校的职能部门合作(如教务处)获取资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Lexis-nexis曾在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教育培训部设立了培训创新奖,用于鼓励创造性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曾在2005年获得该奖项,并用于解决本科生科研奖的资金问题。

2.2 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不同点

2.2.1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条件

根据从各校图书馆网站相关栏目获取的申报信息,笔者认为,现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在申报条件上有所不同,表现如下:

(1)严格限定论文完成的期限

在图书馆规定的时限内,在校学生所完成的各类论文或项目均可申请该奖项,杜克大学图书馆、乔治州立大学图书馆和UCLa图书馆均采用这种申报方式。以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为例:每年5月,该馆开展新一年的本科生科研奖申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上一年度夏季、秋季学期和本年度春季所完成的论文和项目具有申请资格。大致经过3—5个月,本年度的评奖完成并予以公布。这些论文可以来自课程,亦可源于项目,只要是杜克大学的学生,在国外完成的论文也一样有申报资格。

(2)未规定学生论文完成的期限要求,仅给出申报截止日期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该奖项并不规定学生所选课程的学期,而是仅设定一个申报截止日期(如2012年的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12日),学生仅需要在该截止日期前完成申报所需的各项工作即可。该校的本科生科研奖规定的申报条件为: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项目或研究论文时,若能对图书馆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加以利用,便可申请。针对该奖项的申请,申请条件中明确要求本科生与图书馆员合作:①申请项目前,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联系,并确定研究计划;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与图书馆员交流两次。第一次,向图书馆员描述科研项目及相关信息需求;第二次,在图书馆员帮助下了解研究主题所涉及的研究工具,如期刊数据库、目录、网站等。

2.2.2 奖项设置

虽然都是面向本科生科研设立的奖项,但是在奖项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别,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对本科生群体不加以区分

本科生科研奖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征集,不对本科生的年级加以区分。如布朗大学图书馆设定:每位获奖者奖励750美金,每年的获奖人数则根据当年的申报情况而定。

(2)设置不同的奖励级别

如UCLa的Library prize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设定一等奖750美金,鼓励奖300美金。对来自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论文进行综合比较,评判奖励级别。

(3)针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奖项

杜克大学图书馆的Robert F.Durden prize奖项明确说明: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本科三年级学生设置一个获奖名额,四年级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设置一个名额,每个名额奖励1000美金。佐治亚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奖金为600美金,每年1名;新生或二年级学生。奖金为400美金,每年1名;以上两种奖项的二等奖获得奖金250美金。每年各1名。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奖项设置为新生1000美金,非新生750美金,大学毕业优秀论文1000美金。

无论奖项如何设置,其目标都在于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分层区分与评判。有一些经费较为充裕的大学图书馆会设置两个奖项让学生自选,当然,学生群体也相应扩大。如杜克大学图书馆就设置了两个奖项,其中Robert F.Durden prize仅面向本科生,middlesworth awards则允许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同申请。

2.3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相同点

2.3.1 评判标准

(1)基于图书馆资源的学习

以图书馆的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定位、筛选、评价、利用信息资源来探索某一专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图书馆员合作,从而熟悉、理解、辨别并创造性运用馆藏各类资源,并将这一能力反映在研究问题的战略及战术过程中。

(2)对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

要求参与者具有准确识别、定位、选择、评价和综合分析的信息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并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原创性研究,开发自己开展原创性研究的潜力。

(3)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无论是学生在读期间完成的一个单独研究计划,还是一门学分课程的作业,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申请,都要求申请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原创性研究,理解研究和求知的过程,从而提高对科研及探究式学习的理解。

2.3.2 申请材料

申请者需提供的申报材料包括;①申请书;②项目的最终成果;③指导教师的推荐表;④700—1000字左右短文,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和工具的使用情况;④规范格式的研究书目,如引文和书目,引文格式须根据授课教师要求的学生专业特点采用标准化格式。

2.3.3 成果管理

对于本科生科研奖的获奖成果的管理和,各馆也提供很多服务。包括:①作品在图书馆公开展示;②每年奖项结束后,举办颁奖仪式,在图书馆开展小型座谈及讲座;③对获奖的成果,在大学的机构知识库长期保存。

2.3.4 合作机构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并不是由图书馆独自实现,很多图书馆积极与学校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本科生科研管理部门合作。如布朗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office of the Dean of the College)合作;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UnLV)图书馆与学校的研究和研究生教育部门(Division of Research andGraduate Studies)合作;杜克大学则在Robert F,Durden prize奖的颁奖环节和学校的新生与家庭计划办公室(the office of new Student&Familyprograms)合作。

2.3.5 评奖成员

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校内外不同单位,主要包括教师、图书馆员、学生、学校相关职能机构的人员。如布朗大学的评奖小组包括学校教务处的相关成员。

3 思考及启示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不仅丰富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类型,而且使得信息素质教育与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及科研过程有了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意义和作用

3.1.1 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信息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以信息获取、检索、管理、分析、利用能力及遵守信息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与手段。信息素质不仅是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离不开信息素质,而且信息素质也是本科生科研不可分割的部分和环节。

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内容要求来看,它不仅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也要求本科生具有原创性科研能力;就评奖条件来说,本科生科研奖强调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研究策略和对图书馆资源及工具的使用情况;就各馆每年的评奖结果来看,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研究问题的学科领域已经扩展到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如伯克利大学图书馆2001年本科生科研奖的6位获得者的研究题目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有的课题属于学科交叉性研究。在整个项目的申报、完成过程中,因为图书馆员的全程参与,信息素质教育与科研之间寻求到相对更为合适的结合点,最终使得本科生信息素质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够随着科研进程的展开而得到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提高。

3.1.2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信息素质教育分为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信息素质教育两个层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用户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学科开展结合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必要。

对于学科或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成为趋势。比如举办针对各院系用户的专题培训;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中面向所有选课学生开展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嵌入研究生论文撰写或开题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文献检索课中采用科研训练型教学模式等。但讨论图书馆如何致力于独立或协作指导本科生研究的探讨还很少。设立图书馆本科生图书馆科研奖,尝试以一对一、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为本科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服务形式已经超出了嵌入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而是以深度嵌入的方式促使本科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1.3 加深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及指导教师的深度理解。

由于图书馆本科生科研奖的设立,使得图书馆员必须十分了解本科生科研发展的现状,为此,图书馆员会开展有关本科生科研的调研,甚至参与相关职能部门关于本科生科研的讨论,了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进展规律,以寻求参与其中的机会。

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深度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图书馆员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认识,如教师如何完成文献综述、如何将信息检索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等,这有助于强化图书馆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探寻科研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不同需求,以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内容。

3.1.4 推进图书馆与校内外多方的联络、沟通、交流与合作

本科生科研奖的申报、评审等环节均由来自各方的不同人员参与,如院系教师、学校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学生、图书馆员等,这将图书馆员、教师及校园内的其他研究者联系起来,共同评估学生的研究过程。这一合作关系中,图书馆要在学校层面与项目管理者沟通,在人事和组织结构上寻求支持,在行政层面上挖掘胜任馆员,这种合作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信息工具、信息资源很好地嵌入到教学和研究过程,从而发展出一种协作关系。

3.1.5 逐步树立图书馆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地位。

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UpUi)的实践表明,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期,图书馆的职能并没有受到重视,只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后来,逐渐扩大到对研究团队或学习群体的培训。该校的URop项目成立时,提议发展一个4人小组的团队,其中要包含图书馆员。为此,图书馆员获得了制度上认可的三种身份:①项目列席委员会成员;②常规的决议修订者;③信息专家。这不仅是图书馆正式介入本科生科研的标志,也使得图书馆对本科生科研有了更好的认识,并在培养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拓宽了图书馆的职责。

2004年该校计划成立研究与学习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Learning,CRL),并期望图书馆加入,为此,图书馆特派两名馆员支持。在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负责:①摸清独立科研及基于课程科研的信息需求,如了解信息系统、确定信息需求、修订检索策略等;②参加多种活动的规划;③参加学校教师的各种会议;④为URop的决议提出修订和建议;⑤参与制定各种本科生项目。工作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咨询或面向小组的培训为主,图书馆在与本科生及指导教师的交互中,了解到这部分师生的更多需求,做到了更有意义的嵌入。CRL还制定了一项政策,要求项目的申请者必须与学科馆员进行沟通。由此可见,在CRL中,图书馆员并不是一个联系者,而是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启示

3.2.1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描述

(1)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现状

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mit URop的成功经验正式提出并实施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这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随后被重点大学纷纷效仿。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生科研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在十所高校试点。这些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先后设置了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并采取了一些支持本科生科研的措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本科生科研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些年来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渐增多,除了教育部开展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对本科生也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从2002年起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2007年被教育部列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008年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此外,还设有“京师杯”学术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

(2)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起步较晚,对本科生科研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还在探索之中。国内大部分院校多以讲座的形式针对专门学科讲授科研方法,或在全校范围内由专职教师开设科研方法论课程,此类研究方法课程由专业领域的老师开设,内容侧重科研方法,而对信息素质涉及不多。就图书馆而言,已有面向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应用》、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沿信息科学分析与研究》等,但是面向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系列课程还未见实施。

在我校学生的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科研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是依靠指导教师的指点及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互助,或者是参加社团组织的科研活动讲座,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目前我校图书馆面对本科生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公共选修课,内容侧重通识教育,与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深层次需求联系较弱。2009年我们针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部分项目组成员开展文献检索辅导活动,从开题时的文献调研到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热点追踪,从科研论文的撰写到投稿期刊的选择,结合本科生的接受能力对每组成员开展了为期半天的培训,学生普遍反馈辅导内容很好,但时间短,希望能够接受到更为系统的培训,并就各组在实际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培训需求。此后,在2010、2011年,我们相继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前针对申报学生开展了专题培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服务方式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来说还不够深入、细致。

3.2.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本科生科研服务的几点建议

(1)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及合作

图书馆可以在了解和联系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沟通,寻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加强图书馆与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是后续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

(2)推进并承担相关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机构知识库是由特定机构所界定的,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的数据库。随着机构学术及科研活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内科研成果或知识产出都相继纳人机构知识库的收集、管理和长期保存范围。如前所述,很多图书馆的本科生科研奖成果都纳入该校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范畴,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和交流。

在解答师生咨询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本科生对以往科研项目申请及成果的材料有着强烈的需求,可无奈正式渠道的缺失,本科生还只能通过人情关系,辗转从师兄学姐那里获取。

所以,图书馆应该积极与教务处合作将历年已经完成的各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及成果等知识资产予以收集、整理,建立机构知识库予以保存,以方便后续本科生在申报本科生科研项目时参考。

(3)开展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结合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基础,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人手,对其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使之成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配套措施,确保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伊始就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具体而言,包括:

①与院系教师沟通、联系,了解本科生科研的特点,对以往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寻求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力争让师生对图书馆的此项服务感到惊喜。还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让教师间接地影响本科生。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6

一、选题正确的科研能兴校

目前中学教育科研多以课题形式展开,选择课题是一个方向性的大问题。不能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科研没有生命力,没有深刻理论导入的科研缺乏吸引力,不能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科研不易引起共鸣。因此,当面对教育实践中大量纷繁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将其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重要理论进行相互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并抽象出科研课题,使实际问题上升到可以进行理性思考的高度,才有望在投入辛勤的研究之后,产生有效的变革措施及预期的效果。

我校先后确立的《"读启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实验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验研究》等课题,既新颖、前沿,又贴近我校的实际,为我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办学思想的实施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师全员全程参与的科研能兴校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均要经由教师才能作用于受教育的对象,教育对象的发展,是各方面教育功能整合的结果,因而只有通过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科研既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更是一种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学习模式,因而教师全员全程参与教育科研,对教师的发展就显得尤其必要。

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有全员参与同一课题研究、全员分别参与若干不同课题研究或两者并存等多种形式。我校同时开展的各个课题除注意类别分布的均衡性和滚动发展的连续性外,还坚持中学教育科研要以课堂为中介的思想,每一时期均确立一个以现代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的主打课题。这不但使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同一课题研究有了可能,也使教辅人员从协助的角度参与科研有了可能。

我们已经形成了激励、组织、督促、调控、指导教师及教辅人员全员投入教育科研的运作机制和操作路线。大量的研究任务是落实到学科组的,即使是落实到个人的任务,也是以学科组全体人员的多次反复研究的成果为背景来完成的。这种突出学科特点、将教研与科研结合的方式,推动了各学科科研群体的活动。

在教育科研中的各种体验(茫然、艰辛、愉悦等)激活了教师们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创造性思考,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受到深深的触动。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探究氛围、合作氛围、变革氛围,又进一步激发了骨干研究人员自主探索的欲望和热情,催促和裹夹着主动性较差的人员融入主流,使教师全员全程参与教育科研逐步地落到实处。

三、产生校本理论的科研能兴校

关于教育理论,叶澜教授有很精辟的分析①。一般说教育理论,通常指的是以文字形式存在、脱离产生主体、为较大群体所共有的普通形态。教育理论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它存在于个体之内,是一种私我的形态,被称作个人理论。教师个人实践的改革,是通过个人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个人实践又反过来丰富着个人理论。本文所说的校本理论,是指处于以上两者之间、以文字或舆论形式存在于本校范围之内的一种共识。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类型的校本理论作指导。

有关教学的理论,应能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的评价的改革,应能更新、充实教学常规或制度。我们通过全校研究,构建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先由元认知理论演绎教学模式框架,再由教学经验的归纳形成对框架的说明,然后再在运用与反思中检验、改善模式并提出实施原则。由于元认知教学模式这一校本理论的中介作用,使对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广泛渗透于各学科日常教学之中。我们选择“创新教学模块”,作为解决创新教学的“抓手”。通过创新教学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以及创新教学模块内涵界定、特征分析、教育价值估计、设计投放策略等研究,把创新教育的若干理论具体化为教学操作指导,使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渗透于学科教学。我们研究以能力立意命制试题,理顺了能力类别、整理了对能力考查的认识、创设了多维命题细目表,解决了能力立意命题和能力立意试卷的命制技术,最后以考试规范成形的校本理论,有效地改变了以前命题制卷、评阅归档的随意性。

由于选择的是离实践较近的教育理论,而且是教师自己由理论演绎、由实践归纳,并在演绎与归纳的循环深化中形成的校本理论,因而校本理论的形成、优化过程,就是校本理论的运用、推广过程,就是教师个人理论与个人实践相互作用、内化与外显交替产生的过程,就是以实践促进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指导实践并及时促成常规化的过程,就是学校教育文化积淀与更新的过程。

四、开放的科研能兴校

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开放,才能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教育科研的开放,存在于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于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及上级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于学科科学与教育科学、元教育科学之间,还存在于个人与自我之间。其开放的形式主要是信息交换,以吸纳、辐射、反思的方式进行。吸纳是他向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科研方法、学习他人经验;反思是我向学习,又反思自己科研的所得所失,将自我实践逐层抽象,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反过去指导教育行为;辐射不但是我向学习过程,还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激励手段,因为要辐射,必须对自我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因为已经辐射了,必须不断再有新作为、新思考。

我们每年修改一次课题研究方案,以便因时应事,与时俱进。我们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作课题组顾问,并且加强了对外交流,我们乐意于向同行们学习,也乐意于将我们的研究思想、研究方式、研究成果向外辐射。我们在家长会上宣讲我们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7

关键词:暑期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8-03

暑期学校最早起始于1871年哈佛大学,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暑期学校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暑期学校打开围墙,既面向本国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也向世界开放,努力吸引全世界优秀学子加入。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知名大学承办的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暑期学校从国内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报名中择优录取学员,聘请该领域国际国内知名学者讲学,分专题开设系列课程和学术报告,考勤、考试合格者由学员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给予认定学分,并颁发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一印刷的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和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资源,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

一、国防科技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现状

国防科技大学从2006年开始坚持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是首批承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军队院校,也是全国承办工科研究生暑期学校次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仅“十一五”期间,就成功举办了“信息安全中的数学理论”、“高性能计算”、“微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结构”4个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以及2个省级和7个校级暑期学校,培养各类学员近1500人次。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暑期学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制度创新,精心组织,保障暑期学校的高效实施。实行春、秋季两季学期制,是各类院校一项常规的制度。自2010年起,国防科技大学在春、秋两季学期之间增加一个夏季短学期,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行夏季学期制,正式为了成体系地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暑假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吸纳国内外一流师资,开设国际通行的“名教授、短学时”核心课程,以帮助学员开阔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早在暑期学校开学的三个月前,国防科技大学就组织各学科领域专家,就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术交流及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以确保在不长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员学有所获,不虚此行。为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承担具体课程的学院,投入专项经费改善教学楼及学员宿舍的后勤保障条件,并为正式学员提供伙食补助。学校还专门抽调长期从事研究生学员管理的优秀队干部协助暑期学校的管理工作,按照军校学员的管理体制,成立暑期学校学员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暑期学校有序的教学运行秩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更加为地方大学的学员提供了体验军校生活的难得机会。

2.借力暑期学校,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学科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十分类似。该院通过开办“复杂系统与管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机会,邀请斯坦福大学副教授RossD.Shachter博士系统讲授“决策分析”课程,为“复杂系统与管理”暑期学校学员作为期10天、30学时的授课。这是该院第一次邀请国外教授来校完整讲授一门课程。Shachter是“决策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概率推理”研究领域的专家,现任管理科学国际顶级期刊《operationsResearch》副主编,斯坦福大学“决策分析导论(introductiontoDecisionanalysis)”、“概率分析(probabilisticanalysis)”等课程的主讲教师。Shachter还在该院作“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教学和科研情况介绍”专题学术报告,重点介绍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的教学、科研现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该院要求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员全程听课,课后还就课堂大纲、课程要求与研究生培养等问题与之开展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借鉴,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外一流大学教授的讲课,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与风格,对于该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该院将结合这次外请专家讲学与交流的情况,将借鉴其有益经验,对学科建设特别是“决策分析”课程建设进行调整改革,使其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3.一流师资阵容,保证暑期学校的一流水平。暑期学校教学内容紧贴前沿,师资阵容更是堪称一流。以2010年暑期学校为例,该校不仅从本校遴选了一批院士和知名专家授课,还从国内外一流大学聘请了55名院士和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其中13人来自美、英、德等世界顶尖大学。例如“微处理器设计”班和“高级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系统”班暑期学校邀请包括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在内的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美国amD等3家微处理器公司的高水平专家授课。光电前沿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设《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等11门研讨课程和《物联网与光纤传感网》等14个前沿讲座。邀请中国工程院许祖彦、周寿桓、范滇元、赵伊君4位院士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王义平教授等十几名国内外光电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为了抓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授交流学习的机会,该校不仅仅停留于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展讲座,逐渐开始邀请学者在暑期学校期间开展核心课程的全程讲授。这其中包括,意大利米兰大学GiovanniRighini教授讲授的《数学规划方法在大规模组合优化与调度问题中的应用》;美国爱荷华大学medicalimagingHpC&informaticsLab的Junni教授讲授的《体系工程前沿》主题系列讲座;挪威卑尔根大学台雪城教授主讲《数学成像学基础及应用》,以及加拿大尼皮新大学朱海滨教授讲授的《高级软件工程研究》等课程。

二、关于推进暑期学校的几点思考

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学科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前来参加学习的学子们奉上了一道有别于常规教学的“知识拼盘”。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迫使学校要继续寻找不足,开拓创新。推进暑期学校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暑期学校与各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在当前阶段,各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成为吸引、凝聚国内该领域外优秀人才的基地。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与配套设施属于目前相关科研领域的稀缺资源,是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所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例如,由于具有巨大的军用及民用发展潜力,高超声速推进技术近十几年成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领域正式该技术的基础支撑研究方向。但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即与光学学科联系紧密,对于冷态及燃烧流场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光学仪器。对于承办相关领域暑期学校的依托单位,可以允许暑期学校研究生学员自带实验项目,向实验室提出实施相关实验的申请。对于设计好的具体实验方案,经实验室同意后,可以为学员配备指导教师和试验技术人员,由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防范。这样就使得学员在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研究条件,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活动,从而将暑期学校的教育引向深处。

2.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钱学森[1]曾经指出,“人才培养问题的确是当务之急,我觉得传递知识比较好办,而启发智力较难,尚无科学方法,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钱老所指的启发智力,主要就是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与应用能力是形成和发展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钟海荣[2]等人提出,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层次分解,相应有三种培养方式:开设教学实验模块、开展综合实践项目以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教学实验模块侧重于提高性基础实验。而综合实践项目则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需要多人多学时共同完成。从以上分类及内涵可以看出,由于暑期学校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校已经具备了相关领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暑期学校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上来。在进行暑期学校课程选择时,应侧重一些开放性的、协作性研究题目,老师通过课堂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给学员,吸引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3.通过多种形式深化暑期学校的学术交流效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暑期学校是促进学术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应该利用暑期学校交流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地继续深化学术交流。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3],应该“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实现学科间、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强度较弱,仅限于学术会议等特定场合。这些场合由于时间有限,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学术交流。暑期学校为相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长时间的学术交流环境。学员在暑期学校形成的创新研究思路,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延续。这些方式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使得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应用。有了这样的后盾,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暑期学校学员作为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机会在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制定学期制度,精选一流师资力量以及结合学科建设,在暑期学校建设方面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在总结暑期学校建设的同时,还应继续对推动暑期学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建议在暑期学校课程安排中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同时促进暑期学校与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深化暑期学校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流动站、互派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J].中国社会科学,1993,(6):56.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97-02

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为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能够胜任全科医生岗位的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改革学位授予办法,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颁发有机衔接,国家五部委提出试点高校要做好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本着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满足需求为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强化过程管理为思路,加强党建和优化管理为具体措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宁夏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努力。

一、处理好党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大学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三观”基本形成,更易于接触的优势,这就为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每50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也就是说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带班数将在10个以上,年级跨度可能是2―3级,加之研究生的党员数相对本科生要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方向之中,为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我们要配强作为党支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针对他们都是校门对校门的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培养,因为这些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党员发展,乃至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设置尽可能是相近专业方向研究生或者是轮转科室的二级学科接近,结合着班级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通过不同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无论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求他们与辅导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补台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培养,培训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以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他们党建工作能力和与辅导员老师的默契感,提高他们协助辅导员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可能只是总协调或者是宏观管理,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年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方法,统筹好青年研究生的基层党建,在青年研究生中树立威信,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这个党建工作的基本支撑点,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形成健康的政治氛围,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一道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保证研究生思想稳定,勤于学习,将各种影响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处理好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只最重要力量[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在导师身边时间不长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不能疏忽,而是要更加强化和明确导师在这些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职责,不能把他们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推给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甚至是辅导员或者学工人员,而是要强化导师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学业上加强指导,医德医风上加强示范,生活上加强帮助,要密切关注关心他们思想动态。要充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扔给轮转科室、各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让导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与研究生接触,要积极做到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育人意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更进一步的是进行学术道德、医德医风、诚信做人做事,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导师的权威性和便利性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也就是说进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同时要借助于辅导员平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中将导师渗透到其中,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到辅导员为学生做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班级建设、奖助评定、生活区管理以及就业与心理辅导之中,使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工作做到默契与合作,以达到工作的一致性,通过经常性沟通,真正实现研究生工作中的育人合力。

三、处理好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但也不乏很多往届生,他们之中有脱产的、在职的;大部分还未婚,但也有已婚的;大部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差异;更有甚者是他们比本科生复杂得多的是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性问题,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对每一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的政治引路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要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于一体,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只有将具体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所以这就要求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与辅导员一道,在轮转科室的配合下,做好出科考试、技能考试等各方面工作,处处体现公平性,时时树立专业威信,在专业培养水平方面加强专业思想的交流,探寻与研究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及其产生共鸣,深入探索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有效的潜移默化和以身示范,服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起到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其勇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竞赛激发研究生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处理好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整个培养计划,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按照《意见》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要在临床科室轮转不少于33个月,在这33个月中必须服从符合条件的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员的管理和科室轮转的安排,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安排各科室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并进行监督,需要顺利结业各科室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将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只有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沟通处理,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尽可能弥补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之间的不足。

五、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中,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轮转的科室,并且在每个科室结业时都有严格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在轮转科室中这些研究生基本归属各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管理,科室秘书和总住院医师对这些研究生最熟悉和了解,要想使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处理上以上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与总住院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以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一定要通过排班、学术交流、医德医风教育等既要在学术、学业上培养,又要在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科室,他们也要主动融入科室,寻求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轮转科室不能够把研究生仅仅只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支使,无论所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是否是导师,都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研究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由于临床教师工作繁忙,我们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轮转科室的老师希望辅导员老师能多下临床,与他们共同掌握研究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包括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科研作风、医德医风、言行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等多层次指导,共同指导研究生在思想上、业务上以及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收稿日期:2014-09-30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9

[关键词]科研团队多方向科研单方向科研

[作者简介]王伟锋(1975-),男,河南宝丰人,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学及物理教学;周本东(1967-),男,河南信阳人,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40-01

一、科学研究与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思路或理念对某一事物、现象或观点等进行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所谓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并且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科研团队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组建、磨合、成熟和衰退等阶段。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科研团队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复杂度、难度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也要求相互配合工作,需要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和探讨,于是单凭某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依靠科研团队的合作。

二、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

1.实际工作要求科研团队及其成员科研方向的多向性。上述按所属院系、处室结成的科研团队,一般也是为了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课题而组建的。

科研项目、课题的来源大致有上级部门指定承担与自选两种,而自选课题则是根据单位现有研究条件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选定的,即部分科学研究是围绕科研团队及其成员自己的工作展开的,包括教学研究在内。因此,工作环境对科研工作的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要不断面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对象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进而在某些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研究方向的发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日益增加,科研工作可供研究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都需要多学科的横向协作。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必须要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组成,才能出色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

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来自不同的相关专业,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开展相关研究。比如,承担成人教育授课任务的教师,为了改善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成本问题而开展了对网络与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擅长电器原理与维修的教师参与了工矿企业中电气设备的设计与改进项目。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团队及团队中成员的日常科研方向呈现多向性发展趋势。

2.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及成员个人专业发展要求科研方向的单向性。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去工作需要的科学研究之外,自己感兴趣而又希望有所收获的研究方向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与目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也可能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无形中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会增加,甚至全身心投入进去。

当然,科研团队中每位成员还有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的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研究工作。既然是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很明确,因此成员就会挑选自己最擅长,相对个人而言最容易做的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在其他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相应减少。

例如,我中心有位教师发表了多篇关于透镜中心偏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基于其原有研究方向而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坚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其在做硕士论文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了该领域相关知识并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成员个人的研究方向呈专业性单方向发展。

在高等院校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隶属于每个院系或研究室、研究所,就一个由行政部门组成的科研团队整体来说,上级主管部门会根据其工作性质、任务的主要特点,安排专业相近的成员组成团队。这样组成的科研团队则应承担与其主要科研条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科研任务,整个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总体上也应该是专业的、单方向性的。譬如,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承担的就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关方向设计、开发、管理与运用方面的研究。

三、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工作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工作要求个人及科研团队的科研方向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而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及科研团队的性质任务却要求科研方向呈专业的单向性发展趋势,这样看来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虽然二者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看似是对立的,但是在个人与团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方面却是统一的关系。首先,团队成员无论从事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能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实力;其次,如果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还能够提高个人的科研适应能力,如遇工作单位变化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立即融入新的科研团队,迅速开展有助于本职工作的科研工作;最后,如果团队成员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个人的科研敏锐意识将会增强,有助于个人及团队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可以开展研究的领域。

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适应能力和科研敏锐性意识的全方位训练和加强可以快速提高个人在某方面的科研成绩,并且会加速科学研究工作进度;单方向性科学研究能够使人迅速掌握科研工作的整个环节,而这种能力的具备又为我们从事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四、高校科研团队中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的有机结合

很显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整体是由每一个团队成员组成的,成员与整体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各自开展多方向的深入研究工作,团队中每位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越呈现多样性,越是精深,整个团队的总体科研实力就越会相应增强,从而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性质、任务的限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也要有其特定的比较专业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意义上说,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应显示出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也是整体科研团队区别与其他团队的优势所在。为了突出其单向性,团队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在团队新成员进入时控制成员的专业结构,还应在已有成员进修学习时限定其专业方向,使其与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不仅是团队的需要,也是团队成员个人业务发展的需要。

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每个科研团队的实际工作环境要求我们从事的科研工作方向可能呈现为多方向性,成员个人的兴趣及专业发展发展有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方向呈现单方向性。团队的科研多方向性也是由每位成员的单方向科研组成的。鼓励并提高每位成员的单方向科研能力,能总体提高整个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使整个团队既能承担与其任务性质相适应的相关领域的多种研究工作,也能在某个具体的领域作出更加精深的专业性研究。合理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素质,提高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篇10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研究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看,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繁多,特别是高校的连续扩招,使辅导员工作量增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模糊,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1]。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以“有效性”为逻辑起点,包含三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主体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有效性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考评辅导员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对象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调控的主体,辅导员能否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对辅导员主体性的要求。而这个主体性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生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所担负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经历了由“政工干部”到“既是教师又是政工干部”的演变,职责规范经历了由“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演变,角色期望经历了由“实际工作者”到“实践――理论研究者”的演变,行为模式发生了由“权威、说教”到“平等、引导、促进”的演变[2]。所以辅导员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转变。二是主体素质的要求。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自觉学习并学有专长的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机构推动其整体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质[3]。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指大学生群体。关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培养模式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4];第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特殊群体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类,第一类是贫困生,第二类是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咨询的学生,第三类是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近年来,在高校里,贫困生和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积极找出原因与对策,经济的帮扶并不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征分类,归类管理和分析策略,制订对应的帮扶计划[5]。对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一定要和家长,形成联动模式,给予关注和关心。第三,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群体突发危机的应对与预防,通过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对策[6],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展开疏导与教育,完善其管理制度,迅速反应,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的群体行为[7]。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中,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要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8]。古人伏(1999)主编的《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就德育活动的本质、主客体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关系及其实效性展开了讨论[9]。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放在整体性视野、人本主义的视野中去讨论其价值维度[10];也有从学者从现实的维度去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对策[11]。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地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队伍建设、绩效因素、效果评价等,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国外学者关于德育有效性的研究,则散见于其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有关论著中。如:涅尔谢相茨(1999)在其著作《古希腊政治学说》论述到智者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而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还曾与苏格拉底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德行是否可教”的论辩,这一论辩的焦点就是德行之教的有效性问题,即进行德行教育的活动是否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问题。

2.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分化。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生事务变得引人注目,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党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学生管理逐渐有了更广泛的涵义,除了管理学生、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关于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研究者从系统上、整体性上对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学生工作模式探索,服务平台的构建[12]。第二,学生事务的块状研究。由于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研究者开始根据细化的学生工作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如学生社团活动研究、党建、职业指导、助学等。第三,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个性化管理[13]。中国香港地区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等。国外的学生事务管理不提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输入,但是他们通过社会活动,教会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态度。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经验研究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14]。

重视经验,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得到传承和创新。只有在注重工作的传承与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众多关于高校辅导员有效性的文章中查询,经验研究的方法虽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很多思辨的文章中都包含经验的成分。所以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的总体研究状况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经验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中十分重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另一方面,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还处在经验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和流程。经验的分析是零散的,是需要引入逻辑推论规则的,才能获得比感性知识更可靠的知识[15]。

2.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圣西门、孔德都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16]。

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文章的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且问卷调查主要面向于工作主体和对象;而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因为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探讨这一领域过于简单化。单学科探讨,少科际整合视野中的观照,会限制分析的深度,使得研究成果的实际操作性、应用性欠佳。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经验式的,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如果依凭原有的传统地研究方法,就不能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因此,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将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归纳整理,总体来说,人们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明确。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都应该是与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相关联的。第二,从客观环境对工作有效性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向为工作主体和客体对其有效性的研究。第三,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研究转变为结合其他学科或者跨学科进行研究。第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研究视角、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尽管学者们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我们觉得仍有需改进的空间。

1.工作主体的工作平台有效性研究不够

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沟通方式,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工作平台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深层次的文章并不多,大部分只是对互联网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简单描述,对并没有逐一分析每一个新媒体平台学生用户的聚集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及在现代科技平台下学生心理及行为研究。手机app、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辅导员必须借助新媒体连接学生的课外生活,建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判和指导,就要从深层次上研究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青年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技术可以为思想教育方法提供借鉴,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17]。

2.工作对象的认知图式研究不够

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内在认知图式。人体的认知图式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完全僵化不变的[18]。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皮亚杰认为,人们认识一个东西,应该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19]。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辅导员工作对象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图式来选择自己对于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所以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应该根据工作对象的内心认识图式改变自己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形成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对象的内心认知图式的强化。

3.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实现研究不够

有效性作为价值的客体在相关的活动或者特定的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价值主体的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之于社会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解释为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同需要满足的具体实现。第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实现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运作,是否承担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功能,是否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实现之规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桂兰,吕景章.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山西科技,2010(5):35.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魏炜,赵云慧.专业化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4]曹迎.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5]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6]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04.

[7]钱智勇.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8][1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2.

[9]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第1版).

[10]闵永新.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1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1.

[12]陶韶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13]许亨洪.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4]互动百科http:///wiki/.

[1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6]百度百科.http:///link.

[17]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