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十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十篇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17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1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启发式教学研究快乐学习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38-01

近年来,我国冶金行业技术革新不断,同时高端民用和军用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对钢铁冶金产品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要求。而《冶金专业英语》是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使学生领会本领域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1-3]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针对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启发式思维方法”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研究,旨在解决课程教学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在《冶金专业英语》课程中实行将面对的问题

(一)课程自身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限制

《冶金专业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以理论为基础、交流为实用的特点,其专业性强、词汇生僻、语言结构严谨、词句长度增加。有时语句长达45个单词甚至更多,同时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其科学含义。虽然新的教学改革已经启动,但是《冶金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书本内容上,使得本就对英语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们更加望而生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辅助用具单一,往往只是将文字以及知识点放到多媒体上播放,而对音频、影视、动画等启发工具使用很少,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单调平淡。

二、启发式教学在《冶金专业英语》中的应用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传统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容器”,造成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低,注意力不集中,而启发式教学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中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4]教师用一定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设问互动等形式启发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媒体与图片和影视相结合

冶金专业英语中的语句大部分由简单词汇组合而成,但组合后的语句较长且结构复杂,对其科学含义的理解更为困难。为此摒弃将大篇幅文字直接放上多媒体进行讲授的方法,采用影视或者图片的方式进行讲解,引领学生思维跟进则更为可行。例如“thepartiallyspentreducingtopgas,containingabout70percentcarbonmonoxideplushydrogen,flowsfromanoutletpipelocatednearthetopoftheDpfurnaceintothetop-gasscrubberwhereitiscooledandscrubbedtoremovedustparticles.thelargestprotionofthetopgasisrecompressed.enrichedwithnaturalgas,preheatedtoabout400℃,andpepiedintothereformertubes.”这段文章中生词较多,构成复杂,单纯的知识点讲解和语法的分析无法达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结合。如在讲述过程中,有效结合顶气循环过程示意图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有益作用,其中还原顶气在洗涤器(scrubber)中将还原顶气定期冷却、洗涤后与天然气混合预热到400℃后导入重整管(reformertube),混合气体被冲正成Co和H2,再循环到还原炉内。将复杂的英文描述与形象的流程图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阶段《冶金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启发式思维方法”的教学改革思路,同时将复杂的英文描述与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此“启发式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还力争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六顺,周云.钢铁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6.

[2]李丽春.高职冶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272.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2

【论文摘要】: "科学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个与西方科学互相依存的科学研究典范,多数科学研究者是陌生的,但是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哲学是一种逻辑思考与范式交织运用,从事创造性学术活动的思维。西方人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理论带动科学革命的浪潮,运用科学创造发展实力,影响人类历史数百年之久,迄今仍方兴未艾。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西方人与我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就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国哲学论述的焦点是"行为"之"善",而西方哲学论述的焦点是"知识"之"真",两种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教授罗森博格对科学哲学做出以下定义:哲学首先要处理的是科学尚不能回答或永远不会解答的问题,其次要处理科学为何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他也认为科学哲学长久以来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就是要了解科学是什么,它如何运作,它的方法、基础和条件是什么。库恩于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指出:范式是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研究者用来寻找意义的理念模式。而且所谓理念模式,就是研究者用范式的指导来从事研究问题与选择研究行动时的思维方式。这个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由以下二个核心概念所构成。

一、思维逻辑

受文化影响,西方人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有其独特的思维逻辑,循"本体论-知识论或认识论-方法论"的思维逻辑按部就班的思考问题。有学者解释,西方学者在从事创造性学术研究活动时的后设思维,他们基于对世界本体的某种预设,因此提出了一些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建构出某些独特的知识体系。这种后设思维展现在他们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中,但无法在其研究成果中论述自身。然而,思维本身只是个抽象概念,所以必须将范式融入思维中从而思考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换言之,研究者的基本信念决定的任何一种研究取向或研究范式所主张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就构成该项研究范式的"世界观",也就是如何去认识及累积建立该门知识。

本体论关心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各种现象或行为,是否存在着一种事实、永恒不变的本质。如果有,那么真实、永恒不变的本质是什么?而且,不同的范式则有明显不同的主张。所以,本体论就是科学研究的开端,研究者针对被研究的对象探讨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建构起一个初步的概念。

有了概念,接下来就是诠释内涵。知识论关心的是研究者应该运用何种立场与态度,与被探究的对象产生互动关系,才能了解现象的真实本质。也可解释为探讨知识本质、原则和知识的来源。重点是,研究的结果和研究者的立场与态度理当一致。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以后,这样文化传统更发展成为笛卡儿"主?客"对立二元论的哲学,对近代科学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方法论就是要透过何种方法与策略才能发现或检证预设的问题的本质。由于科学分类的关系,凡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领域都有其严格的方法论,以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与学科发展的支撑。同样的,不同的范式对方法论选用就会有所限制。一般我们熟知如归纳法、演绎法、辩证法、实证法、解释法、批判法等。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之间具有互为逻辑的关系。因此,一个研究者对于"方法论"的回答,必然会受到其"本体论-认识论"立场的限制,而不能随意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论。反过来说,当研究者决定采用某种"方法论"时,他必须同时接受其"本体论-认识论"的预设。

二、范式

粗略的了解了科学哲学中的思维逻辑,接下来进一步认识研究者是透过怎样的研究范式来对其研究的问题进行预设。其实,整个研究范式的发展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史",充分证明了西方哲学论述的焦点是不断追求"知识真理",任何一点违反理性思辨法则,都将遭受严厉检验和批判。二十世纪各种不同派别的范式主张就演进的时间先后,依序有下列五种范式的论点主张及主要是应用于何种科学的研究。

实证主义从十六世纪科学革命起,迄今仍然主宰着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即时下广为自然科学所引用的实证研究。实证论者的主张是"素朴实在论",采用实验论的立场,相信科学能够回答所有的疑问,解决所有的问题,属于"量化研究"的科学研究范式。

"后实证主义"针对"实证主义"纯科学的观念提出强烈的批判。代表人物波普尔认为:"科学就是已成立事实的集合,这种通行观念是错的。科学中没有任何一滴知识是永远成立的,没有东西是不变的。"后实证论者主张"否证论"的研究范式,但是仍然保留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对客观、精确、预测及控制的重视,也认为完全的客观不可存在。属于"量化研究"的科学研究范式,但不排除使用"质化研究"方法。

人们通常把结构看成一种形式、一种架构或某种形状。其实,事物的结构和本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结构主义不仅关注外在形式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形式内在组成要素彼此间之深层结构的问题。属质量化兼具的科学研究范式。

解释学的发展受到"现象学"影响甚深,两者均是对自然科学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科学的实证法则是不完全的,并没有绝对性。解释学主张,人类不可能完全了解客观的事实,必须要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意义,而创造意义的过程就是解释的过程。主要的方法是用对话与辩证的方式,透过归纳、比较与对照过程获得一致性。属于质化科学研究范式,同时也奠定了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3

【关键词】法哲学;系统理论;学科设置

部门法哲学之所以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门法哲学作为现代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法哲学的延伸,并采用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以期消解法哲学与法律学之间的人为的障碍,消除法哲学与法律学相互脱节的现象。”[1]其次,部门法哲学侧重于法的本体层面和价值领域的“哲理”概括与探究,它倡导一种应有的理论自觉性和深入的理性反思,倡导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依托和真正的法哲学思辨之上。[2]最后,部门法哲学拥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形态和鲜明的实践性指向。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涉及到学科的属性和学科的归类以及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特点,从而从其属性和研究方式出发来思考其深入发展的路径,并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理论框架,以消除学科研究中的障碍。因此本文拟通过探讨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以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来描述“什么是部门法哲学”。

一、部门法哲学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价值

张文显在文中写到:“最近20年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部门法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日渐活跃,正在成为法学研究领域的亮点。作为现代法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法哲学对法学研究领域经典的、重大的、前沿的、疑难的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的知识增长点。”[3]张教授的这段话是对目前部门法哲学发展态势的浓缩概括。在中国法律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部门法哲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法学哲理研究的成果频频面世,比如陈兴良的《刑法哲学》、江国华的《宪法的形而上之学》、宋功德的《行政法哲学》等,除此之外部门法哲学高水平论文不断增多,讨论问题不断深化,谢晖在他的文章《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中,开宗明义的讲到“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不论其是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应用学科,其观察和研究的切入点都是部门法。”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部门法哲学的学理化之命题,集中探讨了部门法哲学中的逻辑连贯性、解释合理性、对象整合性和意义关切性问题。[4]此外,部门法研究的理论化、哲理化倾向成为中国部门法研究的逐渐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截至2011年已经成功召开四届部门法哲学研讨会。这为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者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大的促进了其发展。

部门法哲学推动着对部门法前沿的、经典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是部门法研究的一种创新。它从法哲学层面,用法哲学方法讨论部门法中的一般理论问题并诠释部门法法理学意义。首先,“部门法哲学的存在有助于打破讲话的学科体系和陈旧的知识结构,推动法学学科整合和创新法学研究,并把法哲学的思维方式融入到部门法研究当中。当前我国法学领域过度的分科,造成了专业知识的断裂,视野狭窄”[5],其次,部门法哲学为部门法解释理由提供可能性和合理性。当某一部门法涉及到解释深层次的理论性的一般问题时,往往只局限于利用本部门学科的理论资源,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只是机械性地依赖规则,而忽视规则制定背后的法理之基础,并不能完美的解释规则。“部门法哲学为部门法的学理基础并解释部门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哲学不接受任何既定的东西,相反,它对任何东西都要反思批判、前提批判,因此哲学的首先为自己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部门法哲学的作用之一是为部门法研究提供创新”[6],当需要解释部门法存在的问题,比如刑法中为什么规定贩毒是犯罪而吸毒却不是,这些都需要部门法哲学来解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科间的整合,部门法哲学使部门法贯通起来。

二、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讨论其学科属性关系到对该学科的准确定位和实践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关于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理论界存在三种倾向,第一种认为它属于法哲学的分支学科;第二种认为它属于部门法学科;第三种认为它属于“交叉学科”、“中间学科”。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文显,在其《部门法学引论―属性和方法》一文中,其认为“法哲学与法律学是相对应的学科,法学体系内有法哲学与法律学之分。法哲学是哲学的法学,‘法律学’是科学的法学。科学与哲学相对应。就一般意义来说,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而、某一层次、某一问题为对象,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某一领域或方而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科学研究的方法带有‘工具性’、‘技术性’。哲学的研究方法则带有‘本原性’、‘终极性’、‘方法论’性质。科学与哲学的这些区别也是法哲学与民法、刑法等法学部门构成的法律学的区别所在。其次,部门法哲学的研究理论资源、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理论关怀主要是来自法哲学,应用法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哲学属性,同时又以法律知识为基础,致力于对现实法律制度批判和改革。”[7]部门法哲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第三种,但又不等同于第三种,下文会详述。

首先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同法哲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表现在:首先,部门法哲学具有两个成立基本的基本条件:第一,反思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二,研究对象的特定限制性(被限制在特定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8]。上述两个都是部门法哲学必备的因素,法哲学缺少对具体法律的关注,而部门法又缺乏反思性的思维,宋显忠有过精辟的论述“法哲学和部门法哲学在反思的理论视角、方式和方法上具有共性,在这个意义上,部门法哲学作为对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的法哲学研究,根本不同于部门法学的知识建构,而是对部门法及其基本理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可是法哲学一旦选择了特定法律部门为研究对象,按照严谨的学术要求,其研究的选题、材料、范畴以及论证自然发生有别于传统法哲学的理论框架的变化,也就是真的成了部门法的法哲学了。[9]其次,法哲学注重批判,注重重构,注重对法的反思性考察,注重对抽象领域的研究和论证,侧重于“价值”领域。而部门法哲学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于立法和司法有着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它不仅注重揭示某一部门法律规范的确切内容,而且注重说明法规范的一般构成,在研究上往往多采实证的方法,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再次,二者研究的范畴不同。法哲学的研究范畴并不能当然涵盖部门法哲学的研究范畴,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来自于具体的法律制度当中,具有巨大的丰富性,不是法哲学所当然涵盖的。最后,部门法哲学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拥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其研究对象特定且具体。部门法哲学并非法哲学在部门法中的简单套用,而是部门法基本原理的体系化。

第二种观点实质是过度强调部门法哲学对部门法的依赖性而单边地将其定位为部门法学。[10]我们不能因为其对部门法的依赖性就简单的将其归入部门法的范畴当中,实际上,它和部门法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部门法哲学以研究部门法学中带有本原性、终极性的问题为己任,而部门法学则侧重于研究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具体的问题。其次,部门法哲学以部门法的理念为研究对象,设计部门法的规范形式和价值内容。部门法哲学注重反思和重构,并侧重研究部门法中的普遍规律,而部门法学则倾向于严格的逻辑实证,注重对具体法律规则的解释,研究的是某一领域内的特殊规律。总之,部门法哲学秉承了法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注重部门法学中的意义关切性问题,视角更为开阔,研究更为深入,传统部门法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已不能涵盖部门法哲学的内容。

综合第三种观点,我们可以把部门法哲学学科属性概括为:法哲学与部门法的边缘研究领域。“我们不应该把‘部门法哲学’单边地归于‘法哲学’,而是认为应当突出认识和强调‘部门法哲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双关性’。这种‘双关性’:首先它是‘法哲学的分支学科’、‘法哲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次它是‘部门法的法哲学’,即‘部门法本身的高层哲理’。如果借用康德的两个哲理范畴来表达,大致可以将‘部门法哲学’一方面看成是属于法哲学的‘实践理性’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看成是属于部门法学的‘纯粹理性’层面的内容。我们充分重视和强调这样一种‘双边性’的理性面向,将可以更好地促使二者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结合与融合。[11]我们不能否认部门法哲学的“交叉性”和“双边性”,但仅因为其研究涉及两个领域就主观的创造一个“中间学科”,或者“交叉学科”并不严谨,这里我赞同宋显忠教授的观点,不赞成把部门法哲学归纳为“部门法学与部门法哲学的交叉、中间学科。实际上,部门法哲学这一新兴研究对象,虽然它既有法哲学的属性又有部门法的特点,但“部门法哲学目前还仅止于学界的一种探讨,尚没有去的与法哲学学科和部门法学科并驾齐驱的合法地位,部门法哲学也仅仅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新蛋概括或者命名,还远没有创造出一个如中间学科这样的新学科。”[12]

三、部门法哲学的思维方式

“部门法哲学是从反思部门法的合法性问题开始的”[13]“部门法哲学是以特殊领域的法律思想为对象的反思和批判活动”[14]。部门法哲学具有反思的思维特性,哲学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它的更不特征在于提供了一种反思式的思维方式,这有别于传统的经验式的思维方式。而部门法哲学作为法哲学的延伸,因为自身的哲学属性,必然也运用哲学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排除经验和直觉,讲求对经验材料的理性思考,以透过复杂多变的表面而认识隐藏于事物内部的规律。部门法哲学拥有哲学的“反思”思维方式,以反思的方式不断的去更新既有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以深化对部门法问题的研究。

“反思”大概有三种涵义:“一是指知性思维,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知性思维看事物就是把事务当成孤立、静止的东西,即‘非此即彼’的东西。是思维的较低阶段。二是泛指人们的理性思维,即对感觉经验材料加以反复思考,以便透过表面的、变化无常的偶然现象认识隐藏在事务深处的本质和规律。黑格尔在逻辑学本质论中说:‘本质的观点是反思的观点。哲学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务后面的反复思考。’[15]三是指对思维的思维、对认识的认识。即‘反思’是指思想反过来以自身为对象而展开思考。[16]孙正聿认为:‘反思思想’是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它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去追问‘思维和存在’,去揭示‘思维与存在’间更深层次的矛盾,推动人类思想的变革。[17]人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思维即是第三种意义上的反思。部门法哲学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秉承法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使得部门法哲学严格区别于纯粹的部门法学,前者注重反思式的思维模式,而非观察与实证。

部门法哲学反思的思维方式特点在于“它把既定的思想和认识作为再现思想、再认识的对象,特别是在于通过对思想和认识据以形成的那些前提的批判而提升或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如果说,法律学的直接思想对象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法律运作等法律现实,那么,法哲学的反思对象则是法律学的思想。”[18]部门法哲学的反思注重对前提性的反思[19],即对部门法赖以存在的前提进行审视和追问,注重关于法律规则正当性以及合理性的深层追问,正如陈兴良老师所说:“部门法学的应用性不应该成为理论浅显性的遁词,实践性也不应成为理论零碎性的借口”。部门法哲学注重对部门法的价值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是反思的最本质特性。”[20]而理性的批判必然是建立在逻辑的分析和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部门法哲学作为一种超越性和规范性的思考,其价值指向也是批判与超越,批判是为了寻求发现问题的视角,关注研究部门法的价值问题,超越是为了达到学科发展的目的。批判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反思”,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甚至怀疑现行的法律规范,试图通过敏锐的批判而达致深刻的理解。部门法哲学对于法律规范正当性的追问,不只是一种笼统的前提性和价值性的追问,而是关注具体的、不同角度的侧重点,并注重对部门法的逻辑性反思,黑格尔曾指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据;二是逻辑中最初出现的规定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抽象;三是作为逻辑开端的东西必须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21]某种意义上讲,逻辑性反思也是对法律规范逻辑起点的追问,即法律规范逻辑的核心基础和逻辑开端。通过过追问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探究法律规则逻辑起点以及逻辑规则中所蕴含的正当性及其价值。

部门法哲学所具有的反思式的思维特性,使得部门法哲学向法哲学方向靠拢,并逐步完善其建构起的系统的理论逻辑体系和框架,对部门法学科的概念和范畴起到了整合作用。充分重视其反思的思维特性,注重对部门法律规范正当性及其合理性的反思有助于促进部门法展开前瞻性的思考与建构,并成为促进部门法哲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注释:

[1]张文显.部门法学引论―属性和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5.

[2]仁.从法哲学的范围与品格看部门法哲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18.[3]同[1].

[4]谢晖.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J].文史哲,2002(1):142-149.

[5]宋显忠.什么是部门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4):61.

[6]邱本.再论部门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5.

[7]同[1].

[8]同[5].

[9]同[5].

[10]孙育玮.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11.

[11]孙育玮.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7(6):8-14.

[12]同[5]62.

[13]谢晖.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J].文史哲,2002(1):145.

[14]蔡宏伟.试论当代中国的“部门法哲学”概念[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40.

[15]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杨寿堪.哲学思维的特点[J].社会科学辑刊,1988(2).

[17]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4-135.

[18]同[1]11.

[19]同[2]28-30.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4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4-002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对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非常重视。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各省级政府也根据中央政府要求,有关全面提高高教质量的指导文件,例如,201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如何贯彻国家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已经具备相当的自我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然沿袭“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法,导致教学分离,没有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忽视对本科生批判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灌输知识,轻视或忽视在教学互动中培养、挖掘、提升学生的批判、研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三是仍持“教师本位主义”,没有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上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持教师唱主角的定位,没有深切意识到学生是学习中心和主角,因而教学过程中少见活跃、严肃、紧张的教学互动,多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应付了事的现象。

如何围绕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文件精神,进一步创新本科生培养教育方法,挖掘学生自我潜能、培养提升学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摆在广大本科教育一线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为此,笔者就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思考。

二、创新型本科教育需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既要坚持国家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肓规律,推动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也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创新教育及其方法,进行了大量探讨,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例如,张鹏、刘助柏[1]从大学生个人对创新的认识、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学校对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四方面分析,指出目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中,只有“创新意识”比较令人满意,而“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因素欠缺;高校应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饶聪利、任保平[2]指出,国外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概括起来,国外高校创新教育中普遍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手段,例如,美国大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国外也把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胡燕、李祖超[3]指出,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有所不同:美国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成功经验,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认为,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高校应通过新生研讨课计划、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举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这些学者的观点无不指出,在本科生创新教育中,高校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实践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挖掘、培养、提升本科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总之,就创新型本科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实践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小组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换言之,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认知、批判、研究、创新潜力和能力,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学习主体性,实践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铸造本科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关于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为了有效实践国内外本科生创新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精心建构衡量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落实的量化指标体系,以本科生批判、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评估创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及实践效果。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本科生年级、人数、教学科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一般地说,某科目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量化各种教育方法运用时间、次数以及设计具体实施情景。创新型本科教育一般实施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小组式教育模式和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启发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对任教科目学习时间内各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有总体的考量,并合理分配各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实践时间和次数。通过具体教学情节的设计和展开,力图使学生明白和掌握相应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实践所蕴含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知识点或面,而且要使学生领悟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思维路径和方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教师应使学生领悟一切知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在于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性批判,在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异议是开启真理大门的锁钥,知识是人类阶段性实践的成果,真理和信仰之间具有显然的界限,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是个人、社会、国家创新的源动力。通过研究小组式教学,教师通过为研究小组指定或由研究小组自定研究项目,引导学生领悟研究范式、方法和规范性要求,启发学生在充分搜集、通读和精读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小组独特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并辩证地得出研究小组创新性结论和观点。

二是围绕创新型教育方法实践记录学生表现。学生个体、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中得知。学生和研究小组的表现涉及每次实践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时,学生或研究小组的参与度、活跃度、批判的大胆性、见解的新颖性、研究思路的独特性、研究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教师要对这些情况记录在案,以作为衡量个人和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评估材料。

三是建构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权重性指标。教师通过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围绕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展开中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显露的表征,对各种表征所展露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指数,最终根据各种权重指数和学生或研究小组的表征,给予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相应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程度评价。

值得指出的是,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四、结语

个人、社会和国家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其旺盛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创新力是创造力的表征和基点。创新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当前,高校教师应该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放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考虑,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政府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文件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着重挖掘、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通过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综合挖掘、培养和提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摸索路径、创造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2006-11-28

[2]饶聪利,任保平.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5

建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历史趋势,主要看文学艺术对象是否提供可能性,文艺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是否提供必要性,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否提供可行性。

(一)文艺学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系统性与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

研究方法作为认识的工具,始终受制于研究对象,它是对象的“类似物”,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手段,借助它使主观方面与客体保持相互联系”[①]。因此,依据研究对象及其特征,才能产生相应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文学。

文学是自然科学、哲学、神学的附庸,是一个独立实体,还是一个系统,这在人类认识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是不同的。在古希腊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萌芽时期,把文学和美当作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始终把文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环节;中世纪神学则把文学作为维护宗教统治的工具;当今,文学被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按照现代系统观,宇宙万事万物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文学也不例外。与自然系统相比,它是由人“根据一定的原理”创造的“所谓立体性地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②]。当属人工系统。作为人工系统,它既是人与自然结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又是与社会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双向联系的开放系统、动态系统,它所具有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远比自然系统丰富和复杂。系统原则揭示,文学内部的各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生活、创作、欣赏等等)都不是孤立的,它既自成系统,又与其他各子系统发生联系,构成一个综合化的大系统。不仅如此,它还置于艺术文化背景之中,与其他门类的艺术构成艺术文化系统。文学要存在、发展,又必须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不断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系统的反馈运动,来实现自身的反馈调节运动。因此,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网络复合系统。

实际上,文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结构、功能远比这丰富复杂。即便如此,也可略见一斑。文学对象的丰富性和系统性,为建构多样、综合、一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文艺学研究的历史表明,以文学的“某个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③]。为研究对象,就创立了各自不同的文学研究方法。比如,以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为对象的文艺社会学方法;以语言为对象的符号学、语义学、结构主义方法;以作家、读者为对象的文艺心理学方法;以文学活动流程为对象的信息论方法;以文学功能为对象的价值学方法等等,不胜枚举。前苏联学者布什明在探讨文学研究方法时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学则承认用与对象的本质相适应的各种可能的方法,从文学的各个方面来研究文学是有可能和有必要的”[④]。前苏联著名学者卡冈对这一问题更是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认为,艺术是一个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知觉组成的特殊的信息系统,而它又置于整个艺术文化的大系统之中,依据它们各自的结构层次及相互关系,形成了许多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新学科和新方法。他以下图[⑤]。文学艺术对象的丰富性、系统性必然带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对于今天的艺术——所有的艺术来说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这里没有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没有非此即彼的艺术风格”。这一分析虽有所偏颇,但却预示着文学艺术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历史趋势的来临。在当今,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展开研究的趋势,正是当代科学日趋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是“寓于多”时代的要求。企图以“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定于一尊的研究方法将一去不复返。有望建树的学者,总是不遗余力去寻求新的研究角度,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以促进“知识旧体系的更替,新体系的建立”[⑥]。

(二)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的回顾和反思

我国文艺学研究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态势,既是对文学艺术本体观念变革的产物,又是对文艺学研究方法历史经验反思的结果。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艺学研究方法体系,有必要从历时和共时、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考察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现状,在新的审视点上进行必要的反思。为此,我们将从4个坐标系上进行粗略考察。

1、中西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扬弃

在西欧,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而上学的逻辑演绎法(又称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和培根创立的形而下学的逻辑归纳法。其次还有历史归纳法、社会学方法、美感经验的心理分析法、某些自然科学方法。这些方法虽有消长、斗争,但总是能够延续下来,至今仍被运用,故称为传统方法。

在中国,由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辨思维和形式逻辑,主要强调直观和经验,并同伦理道德挂钩”[⑦]。中国文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行的是经验主义的现象描述法、伦理道德的社会学方法。

上述传统方法的长处是:

第一,形而上学的逻辑演绎法强调从哲学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研究,重视哲学对文学的指导作用。加之它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论证严密,思辨性强,有助于建立文学的知识体系。

第二,注重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哲学、社会、历史、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的价值功能,这在今天也是有益的。

第三,传统方法经过无数文艺理论家的继承和发扬,不仅为后人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而且也形成一整套的逻辑方法、研究模式。比如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论证程序、原则、方法等,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从上述三方面看,传统方法开辟了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深入研究文学的道路,为今后从宏观上,从整体上认识文学做了充分的必要准备。但是随着一个个“多元时代”(普里戈金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的是一个既有决定论现象,又有随机性现象;既有可逆现象,又有不可逆现象的多元时代。)的到来[⑧]。上述传统方法并不能涵盖如此复杂的文学艺术现象,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第一,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的猜测性、假设性,缺乏科学性。抽象的哲学思辨方法的致命弱点是把文学艺术作为哲学的附庸,用某种先验的哲学观点和体系解释文学艺术,一旦两者不符,便将文艺削足适履。同时它所遵循的逻辑论证原则是从一般推出个别,一旦大前提错了,结论也就错了。这种方法有较大的猜测性和假设性。印度学者n·K·简恩说:“从科学的观点看,这种方法已过时,运用这种方法,人们推测出一般陈述(假说),并据此演绎出许多陈述。倘若每个演绎出来的陈述都被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它就支持了假说。倘若情况并不是如此,则暴露出这个假说的局限性。”[⑨]

事实也是如此。从科学认识史上看,中世纪基本研究方法是演绎法,一切以圣经、教父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运用观测实验的科学方法,了托勒密地心说,而建立了日心说;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塞尔维和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了传统观念[⑩]。从文艺学研究史看,培根以科学实践观和归纳法把“美学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领域”,“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分析”[11]。而黑格尔运用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导出了文学“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的错误结论。所以,抽象的哲学思辨法存在着较大的猜测性和假设性。而中国所采用的现象描述法,虽能从感性经验入手,以“极精炼而又隽永的语言点出关键”,其中也不乏“极明亮的思想火花”,但是它是一种猜测的、笼统的、直观的方法,缺乏思辨色彩,因此猜测性、假设性更大。归纳法较之演绎法有更多的积极意义,但归纳法的产生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甚至抹杀二者的差异”[12]。因此不免流于经验,缺乏理性、科学性。

第二,归纳分析和综合分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互相提供前提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根据,而演绎又为归纳指明方向,提供前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哲学观点的分歧,历史上产生的演绎法和归纳法,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各执一端。文艺学研究领域中形而上学方法与形而下学方法的论争,就是认识史上这两种方法争论的反映。黑格尔在《美学》绪论中对此有过总结。他说:“谈到科学研究的方式,我们就走到两个相反的方式,每一个方式好像都要排除另一个方式,都不能让我们得到圆满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看到艺术的科学只围绕着实际的艺术作品的外表进行活动,把它们造成目录,摆在艺术史里,或是对现存作品提出一些见解或理论,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普泛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艺术的科学单就美进行思考,只谈些一般原则而不涉及艺术作品的特质,这样就产生出一种抽象的美的哲学”[13]。黑格尔从主观到实践上,都力图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哲学观上的唯心主义,未能科学地解决二者的真实关系,自己的研究不免又回到了抽象的哲学思辨上来。

第三,以部分研究代替系统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单打一的方法,基本上就文学的某一部分、某一侧面、某一要素进行孤立研究,而且还误以为穷尽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这样就以单项、线性、平面式的研究代替了多项、立体、网络式的研究,比如哲学思辨法以本体论研究代替美学研究;社会学方法以外部研究取代内部研究;美感经验的心理分析法以心理分析取代社会批评。这样,传统研究方法就不能全方位地揭示文学的自然质、功能质和系统质,无助于全面认识文学。

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利与弊的分析,是以系统方法为参照物,以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文学研究方法为目的去透视的结果,其中该扬之处,继承发扬光大;该弃之处,舍弃弥补改造。

2、西欧当代文艺学研究多元方法林立

到19世纪末,随着自然科学、心理学、文化学长足的进步,西方文艺学研究方法学派林立、纷繁复杂。其名目之多、时间推移之快、重点转移之频,都是前所未有的。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种:精神分析、科学美学、语义分析、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原型批评、接受美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上述方法,无论其存在时间的长短,都有其一定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从某种角度看,还有其不可互相替代的某些方面的功能。但同时也应看到,它们有自己适宜的国情、范围,必然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对此也应科学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当代西方多元方法的合理因素是:

第一,开展多角度的研究。传统研究方法把文学艺术作为一个静态的封闭实体进行研究,确认它的不可分性,因此至多研究它与社会、与哲学的联系,与科学的差异。而多元方法则分解文学实体,从社会、作家、作品、读者各个不同层次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即便像作品这样一个层面,也要继续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出现了语义、符号、结构、形式、阐释等研究方法。这不能不承认多元方法打破了传统方法拘泥一格的模式,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扩展了新的观察视点,树立了新的阐述目标,为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地研究文学和开辟新的天地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二,各学科相互渗透,各种方法互相借鉴。西方研究者虽然往往片面夸大自己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但是为开辟新的研究角度,又不能不自觉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各学科之间是互有借鉴和渗透的。比如心理分析导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发端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三论”是外来学科的方法的移植。由此可见,多元方法在各学科相互渗透,借鉴方面是有成效的。

第三,从某一角度的深入研究。从总体上看,多元方法林立、并存;从局部上看,各派对立、排斥,都想以自己的优势取代别的方法,因此迫使各派在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深入开拓。比如结构主义历经俄国的形式主义、捷克的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的结构主义,从雅各布森的“音素、语素、词、句等组合关系入手”[14]。研究文学,到罗兰·巴特建立的“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研究模式,再到热奈特的4种主要叙述类型的研究[15]。步步进展,层层深入,开拓了从语言方法研究文学的空间。应该承认,在某角度的深入研究上,多元方法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以往的文学研究。

尽管多元方法有其历史的功绩,但由于它们大多以西方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因而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卡冈在评价不同的科学对艺术的研究时说:“迄今仍然是非系统的、杂乱无章的,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建筑在嫉妒的竞争中,而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建筑在漠不关心的‘和平共处’中。”[16]这就是说,多元方法往往是各自独立、各走极端、互相排斥、互相取代。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现今科学知识发展的水准上依靠系统研究的原则”对文学“展开综合研究”。这项任务,西方研究者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历史地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者的身上。

3、前苏联文学研究方法的兼收并蓄、改造创新

前苏联从19世纪的俄国开始,传统的研究方法是社会历史方法。到20世纪初,由“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诗歌语言研究会”兴起的形式主义方法曾一度相当活跃。但不久,由于它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出现了将形式绝对化的倾向,而遭到了过分严厉的批判。之后,前苏联研究方法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庸俗社会学。“庸俗社会学是出于片面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制约性原理,从而导致文学史过程简单化和公式化”[17]。因而从50年代中期起,前苏联开始着手纠正这方面的问题。50年代被称为回顾和反思(或“解冻”)时期,主要是清算庸俗社会学的错误,从60年代开始,前苏联把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在组织上设立专门机构,出版专门刊物;在实践上大量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尤·鲍列夫、卡冈、赫拉普钦柯、斯托洛维奇、叶果罗夫、马尔科夫、彼得罗夫等人,致力于新方法的研究,并著有专著。至此,在文学、美学研究领域,庸俗社会学得到彻底清算,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并存,并把研究方法推向新的阶段。

前苏联在文学研究方法上历经的曲折、反复以至于最后达到繁荣,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强调对各种方法的兼收并蓄。前苏联政治生活的变迁、文学本身的变化、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自然科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在文学艺术和研究方法上的“大一统”和单打一局面,进入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的开放的时期”,对传统的、西方的、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兼收并蓄。这种做法反映了前苏联学术界研究学风的宽容、研究思维方式的辩证。一般而言,在研究中某种方法兴起确立之后,易排斥其他方法,一种思潮流行时,又容易否定过去,割断历史。鉴于历史教训,前苏联在进行方法论研究时,这种片面、对立、极端的倾向较少发生。因此在清算庸俗社会学时,并没有抛弃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在强调内部研究时,也不否定外部研究;在吸收外来研究方法时,又不妄自菲薄;在坚持传统时,又不盲目自尊;在运用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不放弃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这就保证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注意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改造。历史上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各种方法都有它适应的国情、对象和范围,当它被移植或吸收时,必须根据自己民族的情况加以改造。前苏联学术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西方的研究方法。比如风靡整个欧洲的接受美学到了前苏联,则被改造为“历史功能”研究。历史功能研究强调“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在作者生前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而且要看到它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外——在未来的时代所起的作用”。“用巴赫金的术语表示,历史功能阐释就是‘对应关系’的研究”,包括“作者同前辈的对话、作者同当代读者的对话、作者同未来时代读者的对话”。[18]从历史功能研究所强调的研究重点和三种对应关系类型看,它注重作品对读者的作用,这就把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身上,这与接受美学极其相似。但是它又克服了接受美学的某些片面性,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更强调作品在当时、当下、未来三维空间中历史地、辩证地发挥作用。与接受美学相比,它们之间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更具历史性、辩证性。

此外,像结构主义这样的研究方法,前苏联学术界既充分肯定它是“深入研究艺术篇章的手段之一”,能起到“为研究工作者开辟广阔天地”的重要作用[19]。同时又严格地将结构分析与结构主义区分开来,并给予新的解释。所有这一切表明,前苏联在引进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一方面兼收并蓄,一方面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再次,敢于创新,勇于开辟一条新路。

前苏联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研究方法的产生、新的应用领域的铺开;二是综合研究的兴起。从前者看,主要是表现在类型研究,历史功能研究、阐释和评价的方法产生及各种方法的应用上;从后者看,主要是从“综合角度,用多样的研究方法来全面评定一部作品或一个文艺现象的外在作用和内在价值”[20]。

前苏联文学研究在挣脱了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的羁绊,开创了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之后,及时认识到开展综合研究的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末,前苏联科学院成立了艺术创作综合研究专门委员会,70年代初提出“综合考察和系统研究方法相符合”的思想,许多著名学者转向综合研究,并致力于应用。像鲍列夫和斯塔菲茨卡亚在1980年发表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指明了归纳综合的趋势。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作为系统的艺术文化》等文章,则是综合研究的结晶。在综合研究中,他们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坚持历史的逻辑方法,另一方面又提倡多种方法的运用、补充、渗透。只有这样,才“不会变为方法论上的多元论和折衷主义,而只会成为对作品实行全面分析的因素”[21]。

前苏联对文艺学综合研究的主张、做法及成果,无疑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我国文艺学研究方法变革的趋势。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趋于单一。“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方法涌入,但迫于战争、动荡,未能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独断论、机械论和“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领域狭窄,思维方式保守,方法单一。具体表现为:就研究的内容看,注重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文学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忽略文学的艺术美学特性的研究;就思维方式看,是单向、平面、线性定性的机械论、还原论;就思维角度看,是单一、静止和封闭的;就思维空间看,只有当下,而无历史的、时代的、当代的,只有中国,而无外国;就思维模式看,“一内容二形式,鉴定式的结论,调查式的评述”。文学研究上述问题,一直到1983、1984年开展“方法论”的讨论,才有所认识、有所纠正。

1984年,我国兴起的方法论讨论热潮,已经形成“多元发展的态势。表现为: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的多元、批评方法的多元、批评实践总体结构的多元”[22]。随着各种各样方法的介绍和应用的尝试,目前“综合态势,已显露端倪”。但是这种综合仍然处于不自觉的交织糅合,而不是自觉的、融会贯通的、整体化的综合,还没有出现有影响、有见地的专著。与前苏联70年代相比,我们的方法论研究还需告别“告知、尝试”阶段,走向综合、整体化的阶段。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抹煞1984年的方法论讨论的历史功绩。应该看到它是对历史经验反思的结果;是肃清“左”倾教条主义、机械论、独断论影响的产物;是我们民族方法论自觉意识的觉醒,它必将促进新的文学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

总之,从历时和纵的方面看,中外传统方法的扬和弃;从共时和横的角度看,西方多元方法的利与弊,前苏联文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经验,我国当代研究方法发展趋势,都说明必须建构多样、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的体系。

(三)文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规则、程序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思维活动形式”[23]。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4]

从人类认识史看,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分析和综合4个时代;人的认识对象中心由模糊的表象世界——实物中心——系统中心——元系统中心;人的思维方式由原始思维——以实物为中心思维——系统思维——元系统思维。

在人类的幼年时代,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根本无法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相信一切出于“神之手”。在认识对象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都是以混沌模糊的表象呈现于世。因此原始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基础”“无逻辑特征”的形象思维,古代神话就体现了这种思维特征。

从奴隶社会到整个中世纪的农业时代,人类主要思维方式是“以实物为中心”[25]。在农业时代,由于“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交换活动仍然停留在实体交换水平”[26]。许多门类的科学知识尚未形成,科学认识的方法停留在直接观察上,认识论的模式是“以实物为中心”,即只局限于相互孤立的、具有感性特征的实物和现象上,去探求它们的质。前苏联学者库兹明在分析这一时代的思维特征时指出:“在这个阶段,认识是从现象上,即还是从外表上来看待对象的,认识还没有揭示出对象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揭示对象受它所属的那个系统的制约性和对象的质的过程”。这就是说,“以实物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笼统、猜测、感性、孤立的特点。在文学研究领域,则表现为把文学作为一个实体,只从外部(自然现象或哲学)探讨文学的某些特征,因而文学一直是自然哲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庸。

从农业时代到分析时代,其中有一个过渡,即前分析时代(14~16世纪);分析时代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人们的交换活动中心已由实物转向能量,科学长足进步,科学研究则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由观察改为科学实验,思维对象自然仍以实物为主,但已不作为实体,而能够进行解剖分析;思维方式则主要是形而上学。这种思维的优点是“对事物研究细致、具体、严密,在科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缺点是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还原论与机械决定论。

所谓“还原”原意为简化、简缩、缩小。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把复杂的对象分解为简单部分,从简单部分特性的已知来把握对象整体,主张以低级运动形式解释和说明高级运动形式,进而说明世界的图景。这是一种解剖式和分解法,排除一切偶然性和变量,抓住一条线索追踪来源,探寻因果联系的单项、平面、线性思维。

机械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决定论。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已经决定的,无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只要找到一个宇宙方程,了解宇宙的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以用力学的方程给予明确的描述,给予绝对的正确预言。[27]这种思维是一种直线因果的思维定势。

分析时代的形而上学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是:从研究对象看,它把文学当成一个独立实体并加以分解,孤立地进行某方面的考察;从研究内容看,已涉猎了较多方面,如文学与社会、文学特性、心理因素、形式因素等等,但分门别类地进行孤立研究,尚不能联系起来;从思维特征看,是单项、平面、线性因果的。应指出,我国文学研究中所流行的庸俗社会学方法,如果从思维根源上看,则与形而上学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还比它走得更远。

由于分析时代科学知识的积累,人们不仅发现了各门科学的具体规律,而且还发现了各门学科间相互联系以及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般规律,这就扩大了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大多数科学都经历了一个把关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观念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过程,比如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学说对于深入系统研究社会,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对于深入研究生物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物理学,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这些理论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确立了彻底唯物主义的系统性思想……科学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系统中心”代替“实物中心”。[28]

“系统中心”以“构成现象系统的‘种类’为中心,而个别现象和对象这时则表现为总体的构成部分,表现为它的因素、成分”。对象的系统性则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观察事物,系统思维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在文学研究领域,则要求把文学作为一个系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一时期出现多元方法便是系统思维的必然产物。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所研究的现实被看成是多中心的、超系统的统一体,一种复杂现象的综合”。人们认识的内容不再是实物或系统,而是“复杂的对象——综合的多系统的现象及其全部各种层次的和多侧度的关系”[29]。即元系统。元系统要求人的思维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实际上,目前“综合考察、综合研究、综合创造、综合发展、综合规划和综合管理等等,已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方式”。[30]在文学研究领域,建立多样、综合、整体化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是元系统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水平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必然趋势。可是与这种必然要求和趋势相比,我国当今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农业和分析时代,呈现出“封闭、求同、单向、直观、超稳定、亚节奏”的特点。[31]表现在文学研究领域,则是公式化、程式化、概念化。审视过去、展望未来、立足现在,我们再不能固守传统格局、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要奋起直追,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上来一个彻底革命,以迎接文学综合时代的到来。

[①]黑格尔语。转引自〔苏〕鲍列夫《美学》,第1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②][日]增成隆士:《美学应该追求体系吗?》,转引自《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上册,第14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③][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④][苏]布什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⑤]此图载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80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⑥][苏]鲍列夫:《美学》,第18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⑦]普里戈金:《跃进时代中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⑧]普里戈金:《跃进时代中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⑨][印度]简恩:《科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基础现代模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⑩]生:《西方认识论史纲》,第112~11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第202~20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生:《西方认识论史纲》,第16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3]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79

[14]傅修延、夏汉宁:《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第162页、第4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傅修延、夏汉宁:《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第162页、第42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6][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第73~7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7][苏]柯静采夫:《文艺学中的庸俗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18]吴远迈:《苏联的文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19][苏]鲍列夫:《美学》,第532~53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0]高利敏:《当代苏联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新观念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

[21][苏]鲍列夫:《美学》,第526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2]滕云:《批评的主体意识、多元态势与综合态势》,《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

[23]陈晓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新华文摘》,1985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65页,人民出版社,1972

[25][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2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6]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85

[27]《大科学的群体论》,《望》,1986年第3期

[28][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9][苏]库兹明:《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原则》,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6

1.科研的()阶段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确立科研课题获取科技事实提出假说设计理论技术检验

2.()是对某一专题或某一论题具有独到学术观点的著作,它有学术论著、学位论著之分。

学术著作学术论著专题论著论文著作

3.()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智能,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判断思维推理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

4.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应用研究包括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两个方面,其核心是()

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产品创新

5.下列学术报告中,()是指被学术会议接收并安排再制定地点进行口头演讲的内容。

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视频报告

6.知识产权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之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劳力经济阶段资源经济阶段智能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

7.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形成的基础,而新的科研方法的发现和创立,又使科研工作得以有效的进行,从而从今科学和技术的新飞跃。

科学方法科学器材科学探索科学创新8.根据实验结果性格的不同分类,可分为()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试验等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地面试验空间实验地下实验等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实验分析实验等

9.()标志着课题申请通过了有关专家的评审,被科技主管部门正式确认并给予资助。

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方案设计10.科研论文是以()形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字报告图表记录

11.()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法期刊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综合评价法12.下列中,不属于科技论文评价的原则的是()

创新性原则准定量原则可比性原则平等性原则13.科研中,信息方法的作用不包括()

功能抽象学预测科学决策结构探析

14.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于论文检索的哪种方法()工具法引文法借鉴法探讨法

15.()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学术代表而举行的学术会议。此类会议规模相对较大,内容丰富,参会人数较多,影响面广。

代表会议专题会议研讨会团体定期会

16.()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包括综述、文章、简讯(简报)等。网络论文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会议论文17.()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

科学方法科学器材科学探索科学计量18.()是科研意义中最基本得意义。

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传承科研技术促进社会发展

1

19.科研方法中,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其中不包括()大前提中前提小前提结论

20.论文编辑加工设计的范围较广,其中()一般不动原稿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版式、批注加工和图标加工。

文摘加工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加工

21.()是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一切科学具有最普遍的指导意义。科学方法科研方法哲学方法特殊方法

22.()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间在屋里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方法。

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只能模拟数字模拟

23.()是测量的正确程度,即测量结果却能现实测量对象所需测量特质的程度。

效度实度信度测度

24.()是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分解及解决的过程。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立项科研过程25.下列不属于统计方法特点的是()

数量型技术性模糊性条件性

26.创新思维的()是指研究者的思维活动不受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局限,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科研对象自由、灵活地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的答案。

跳跃性创新性批判性灵活性

27.()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

论文撰写论文索引文献检索

28.科研的()阶段是把以确证的假说通原有的理论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到一个自治的理论体系或技术体系中,使其形成结构严谨、内在逻辑关系严密的新理论体系。

提出假设设计获取科技事实建立创新体系理论技术检验

29.()的重点在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

理论性科研论文实验性科研论文应用性科研论文综合性科研论文

30.()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思想,是对研究对象又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

判断推理想象直觉

31.下列关于文献检索中,()具有便于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的功能。

资源开发协助性决策继承和借鉴便捷及高效

32.()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参与,并需要职能部门干预。

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术不正

33.()属于弹性思维范畴,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开拓研究者的思路。

推理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34.()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科研方法哲学方法一般方法

35.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知识产权化,即资产的主要形态是()劳力知识产权资源

36.()一般指对研究情况的一种突入起来的领悟或理解,亦指突然月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

判断思维推理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

37.知识产权是一种(),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

无形资产权有形资产权流动资产权固定资产权38.中,()对提高原稿的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保

证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工序。

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修改加工付印出版

39.()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科研成效的公开尺度。

论文撰写论文索引文献检索40.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的是()

名称权著作权发明权发现权41.目前,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

未形成期形成初期形成中期成熟期42.科研课题收集的标准不包括()

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连续性

43.()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内外科研前言最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

综述性文章专栏性文章报道性文章专题性文章44.()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

常规认识基础认识科学认识哲理认识45.下列不属于科研论文主要特点的是()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科学性

4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种文献的有()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专著

47.留意最新的研究报道,及时查询报道性文章,从中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获取新的原理、新技术等有价值、可利用的科研信息,属于期刊论文的()

综述性文章专栏性文章报道性文章专题性文章

48.()的特点是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模型,侧重理论证明和模拟分析。理论性实验性描述性设计性

49.()是指在某一领域中,针对某些热点问题二举办的学术会议。规模较小,但议题较为重要。

团体固定会代表会议专题会议研讨会50.在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理解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的条件性、相对性和可变性。属于科学观察的()。

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辩证性原则51.()一般有独著、合著、编著、主编、编写等类型。科学论著客观论著学术论著学位论著

52.科研规划中,()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

科研方向科研战略课题计划课题总结

53.()是科研选题的使动环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提出问题构建方案选题报告申报取向

54.()是为了申请相应的学位或某种学术职称资格而撰写的研究论文。科学论著客观论著学术论著学位论文

55.对缺乏科研实际经验的初学者,()的选取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科研方法科研策略科学选题科学创新56.()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属于弹性思维基本类型之一,与收敛思维相对。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反向思维直觉思维二、多项选择题

57.有关论文投稿准备应注意的事项有()

题目有创意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核实论文须定位58.下列属于商标专有权的有()

科学作品外观设计广播节目艺术作品59.下列属于科研课题的特殊类型的有()专项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指令课题

60.抄袭剽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是对科研规范破坏力极大的一种学术腐败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夺取式拿来式拼凑式抢占式

2

61.组建科研团队,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跨域组建结构优化融洽气愤团队领袖62.知识产权的特点有()

专有性时间性特殊性地域性63.学术报告包括()

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视频报告64.代表性的弹性思维有()

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跳跃思维纵向思维65.下列关于科研方法,说法正确的有()

正确的额科研方法能扩展和深化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辨识水平。错误的科研方法会导致皇庙的结论甚至伪科学。

错误的科研方法也是构建知识体系和科学大厦必不可少的要素。

科研方法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的成败。

66.期刊论文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科研论文,它的基本形式包括()

综述性文章专栏性文章报道性文章专题性文章67.学术会议报告的提纲形式包括()文摘式条列式图标式复合式68.科研论文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

研究的科学性内容的专业性读者的专业性研究的准确性69.有效性是科学测量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准确性完整性互斥性控制性70.创新思维的特征有()

突发性创新性批判性灵活性71.知识资产是由()组成。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

7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分析研究阶段总结应用73.获取原始信息(文献),主要有哪些方式()

书目文献数据库电子期刊计算机全文数据库网络资源74.组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需满足哪些条件()

良好的基础稳定的方向突出的成果合理的阶梯75.科研论文的质量把关有()等方式。

健全的监控规程成立审查小组课题组例会随机性检查76.科研课题方案设计原则包括()

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统计性原则77.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科研课题的来源有()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78.科研信息按文献的使用级别可以为()

零次信息源一次信息源两次信息员多次信息源79.根据会议延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等差异。长期会议短期会议定期会议不定期会议

80.从期刊论文性质及作用的角度出发,期刊论文的特点有()原始报道探索创新推翻旧论丰富发展81.科研课题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

科学本身的发展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社会生活其他发面的需要82.在科研工作中,典型思维主要有()

判断思维推理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83.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有()等方面。

法律武器的震慑侵权信息的获取防范机制的建立公众意识的宣教

84.科研中,系统方法的作用有()

高效管理科学决策指导意义全面发展85.科研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科研前期科研中期科研后期科研成果86.学术会议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固定性延续性学术性交流性

87.科研课题立项后,需注意处理好()相关事宜。确认立项,填报计划审批计划,下拨经费调整分配,落实任务分项把关,发展研究88.下列属于科研选题原则的有()

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优势性原则需要性原则89.社科类课题有多种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划分,有()基础类课题探索性课题描述性课题解释性课题90.论文投稿发生争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请查新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委托人的主管部门进行调解可申请由国家科技部计划司成果办仲裁

如属经济问题,则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司法程序解决91.学术会议的基本特点是()

学术性固定性广泛性交流性92.下列会造成论文退稿的有()

无创新型文笔欠佳范围狭窄选刊不适93.科研选题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提出问题构建方案选题报告申报取向

94.期刊论文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包括()综述文章简讯简报

95.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科研逻辑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创新思维方式的学习与实践

有效克服思维活动中的障碍大胆怀疑、缜密求证、超越自我96.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有()

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座谈会97.论文投稿不成功的原因有()

专业论文为重点期刊选择要适合权威期刊敢投稿学术争论须有据

98.科学假说的形成包括()

提出基本假说初步形成假说假说的筛选简历较完整的体系

99.科研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客观性能动性多样性交叉性100.科研中,现代方法包括()

客观方法系统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101.论文评价的方法有()

指标评价法期刊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综合评价法102.科研论文评价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衡量学术水平展现科研实力截至学术腐败创造学术价值103.科研成果推出的主要途径有()

成果推广成果申报专利申请104.成果查新时,关键词的选择应注意些什么()

检索词是否覆盖查新点检索词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否找全注重专业词的选择不可忽略缩写词

105.科研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初学者应该做到()。学无止境,常学常新,常研常进对本专业的经典文献要精读细研

批判性阅读,独立性思考,切忌因循守旧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106.下列属于学术论著的有()独著编著学士论文博士论文

107.论文质量内部把关有哪些形式()

健全监控规程成立审查小组课题组例会随机性检查108.学术会议从所属领域而言,分为()

专题学术会议实验学术会议领域学术会议地域学术会议109.课题设计书是课题方案设计的实现形式,一般可分为()

3

研究性课题设计书实验性课题设计书规划性课题设计书创新性课题设计书

110.从科研领域考虑,科研论文一般分为()等基本类型。理论性实验性应用性科学性

111.论文投稿中,退稿的原因归纳起来有()无创新性文笔欠佳提炼不够选刊不佳

112.科研方法中,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包括()大前提中前提小前提结论

113.就发表形式而言,科研论文一般包括()等类型。网络论文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会议论文114.会造成论文退稿的有()

无创新型文笔欠佳范围狭窄选刊不适115.下列几种科研选题中,值得借鉴的有()选题的价值取向课题调研要充分选题要量力而行要与专家多沟通

116.提纲的撰写要突出主要研究成果,其要点有()

注意选取关键字语句的逻辑性观点的引用结论的印证117.就认识层面而言,认识活动可分为()

常规认识基础认识科学认识哲理认识118.论文检索的方法有()

工具法引文法借鉴法探讨法

119.对光纤光栅的作用方式而言,包括()

机械传感方法电磁传感方法热传感方法震动传感方法120.自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层面而言,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

劳力经济阶段资源经济阶段智能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

121.科研的特点包括:()

科研继承性科研创新性科研探索性科研常规性

122学术惩戒只是一种管理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要促进科研论文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需从哪些方面入手()对科研论文评价制度要严格执行对科研论文评价规程要严格遵循对科研论文评价工作要严格要求对科研论文评价结论要严格把关

123.科学实验缺陷的产生主要有()等原因。实验假象实验误差实验极限实验限制124.科学观察的原则有()

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125.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应用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究产品研制126.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错误的科研方法会导致荒谬的结论甚至伪科学科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的成败科研方法是科研成败的基础

127.学术会议从学术范围所属的领域而言,可分为()专题型学术会议定期会议领域型学术会议短期会议

128.论文编辑加工设计的范围较广,一般分为()文摘加工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加工129.科研论文评价的原则()

公正性原则准定量原则创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130.科研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获取科研利益131.现代科学实验与以往对比,具有哪些新特点()规模扩大化测量精密化实施最优化条件复杂化132.发散思维中,基于光栅性质的研究方法有()

震动传感方法波长漂移方法带宽传感方法电磁传感方法133.下列属于工业产权的有()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服务标记艺术作品134.思维具有哪些特点()

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加速性135.文献的基本要素包括()载体文章知识图像三、判断题

125.科研论文,就发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会议论文3种基本类型。对

126.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于论文引文检索法。错

127.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包括教材、专著、学位论文、期刊文章、说明书等。对

128.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仔细填写,初稿讨论,意见综合,修改报送”。对

129学术惩罚既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最重目的。错

130.理论性科研论文的镇南关点在于实验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错

131.科学认识工具可分为科研仪器和科研方法两种类型。对132.学术期刊在出版论文前,一般都要作者填写论文版权转让书,以保护出版社和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对

133.科学认识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对事物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属于高级认识层面。错

134.科研中,模拟方法可以作为最初的实验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实验。错

提出假说设计是课题研究的基础。

136.进行任何理论思维活动,都必须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都要使用思维规定和逻辑范畴,而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的方法论的体现,同事也促进了科研方法的发展。对

137.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内在规律的科学,数学则是研究自然科学最有力的工具。对

138.哲学方法是加工科学研究材料、论证科学问题等普遍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具体思维工具。错

139.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新,科研过程绝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步骤。对

140.科研论文起着传播科研信息、进行学术交流、指导课题研究的作用。对

141.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理论性研究课题、实验性研究课题和综合性研究课题三大类。对错142.物化的科技成果,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为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进行社会评价。对错

143.学术报告是学术会议交往的重要形式,是研究者公开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对错

144.成果创新查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研究,确定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对错

145.期刊是指一些记录的知识比较系统、成熟的文献。对错146.科研方向是科研规划的中层,是指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科研计划。对错

147.根据实验结果性质的不同,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实验等。对错

148.论文撰写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对错

149.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可分为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种基本类型,他们均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对错

150.张贴报告与口头报告具有同等的地位,二者相应的论文均被收录到会议论文集中。对错

151.科研抽象侧重事物的统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异,若使用不当则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错误的结论。对错

152.实验型课题设计书的题目和摘要要求必须只能只用中文填写。对错

15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74年12月正式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一个专门机构。对错

154.科学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起到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变化的作用。对错

156.科研方法与科学方法意义相同,所以科研方法等同于科学方法。对错

157.目前,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成熟期。体系比较完善。对错

158.哲学方法是加工科学研究材料、论证科学问题等普遍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具体思维工具。错

159.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但哲学并不等于科学。错

160.科研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对

161.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并得到学术界及社会承认的一个有效途径。对

162.科研论文中阐述的内容,通常是某个专业领域中在理论或实验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知识。因此,科研论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

163.研究型课题设计书要求必须使用中文,还应注明本课题的项目来源和编号。错

164.研究工作无新意,科研成果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成为学术期刊退稿的原因。错

165.学习并实践创新思维方式,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对错

166.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并得到学术界及社会承认的一个有效途径。对

167.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相同的科研方法。错

168.论文一旦定稿投出,投稿期刊一般不允许变更作者人数和顺序。对

169.科学论文的学术性是指科研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对170.科研选题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查阅文献构建方案确立课题。错

171.科学研究是人类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方法问题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科研工作的成效。对

172.科研活动能够提供认识社会和改变社会的“物质手段”和“思想方法”。对

173.参会者在会议上的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不论是否通过大会论文评审组的评审,都会由大会统一印刷成论文集并公开出版。错

174.课题方案设计中,应用性研究多属于研究型方案设计。175.科研选题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查阅文献构建方案确立课题。对

176.研究型课题设计书要求必须使用中文,还应注明本课题的项目来源和编号。错

177.学术会议对学术成果具有承认作用。

178.学术会议对科学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学术性会议的目的性较强。对

179.科研课题方案中,实验型方案设计一般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造作的手段,对科研课题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设想和计划安排。对

180.科研中,物理模拟是指以模型和原型之间在数学方程式相似的基础上,用该模型去数值模拟原型的一种模拟方法。错

4

181.科学观察有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之分。前者凭借人的感官感知事物,而后者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或者其他技术手段对事物进行考察。对

182.发散思维属于弹性思维基本类型之一,与收敛思维相对。对

183.哲学是科学的基础之一,逻辑思维和方法则是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

184.科研归纳法侧重事物的统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异,若使用不当则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错误的结论。对

185.科研论文中图标是科研结果整理和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应该简单命了地阐述研究结果。

186.学术论著作为单独的出版物,由于学术论著的宗旨在于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观点,所以不用遵守一般出版物的格式。错

187.克隆干细胞造假事件属于学术腐败数据造假经典案例。错189.讨论会是指会议组织者就某些重要的问题而举办的学术会议,该会议具有宏观讨论和微观讨论双重学术属性。对190.确立科研课题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对

191.申请专利是科研成果退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科研人员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对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强调的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其中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著名教育学家斯滕伯格说过,“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可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绝对不能盲目。因此本文特此研究如何在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课程研究基础

(一)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4.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5.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7.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8.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思维能力的涵义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

二、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一般提起探究教学,很多老师会想到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是结合实践经验证明,这种在实践中投入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很大一部分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教育方式时,一般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开展怎样的实践活动和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并不会充分考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问题。通过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研究,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和发展。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摆》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相互结合来研究设计一个固定秒数和时间的摆,学生在课堂设计活动的研究过程中,势必会分析怎么设计摆,怎么设计摆的频率和次数,同时怎么设计摆的样子。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拓展,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拓展,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但节约了教师课前复杂的活动方案设计时间,还能从真正意义上在有效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二)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以往学生在进行课堂实践的过程当中,都是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样的实践课不但死气沉沉,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模式能力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要在课堂实践当中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比如教师在进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巧妙设计趣味问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设计灯泡小游戏,结合小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点亮小灯泡》的学习,这样就能在充分有效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三)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抽象性

通过前面两种在科学探究活动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在教学目标确定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但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更应该及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抽象性。比如在结束课堂热传导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堂所学记录下来,哪怕是用简单的箭头标注,都可以形象生动的表明热传导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在回顾课堂知识或者进行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温故而知新”,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思维模式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过程。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体验式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就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展开了深入探究。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学者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志刚.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创新教育,2015(2)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8

【关键词】课题研究创造思维研究目标感受体会

一、课题简介

我申报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首轮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9月24日,课题接受省级课题鉴定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期结题。课题成果荣获安徽省第六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课题构架如下图:

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两大信念:一是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坚信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条原则: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

四个步骤:问、想、做、评。

五个结合: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历史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二、感受体会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便于操作

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一线中学教师的科研与科学家、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不同,中学教师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立足于校本,行动研究是主要形式。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我领衔主持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省级课题,就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而选题申报立项的。由于胆怯、畏惧、拘谨、孤僻,由于长期习惯于老师的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由于长期机械复制、死记硬背,思维退化,农村中学课堂往往单调沉闷,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浇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本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课题不仅源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操作性强,而且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因为未来智力的竞争主要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即思维的先进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的竞争。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信息化社会,智力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思维比知识更有力量。因为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当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将发挥它的思维训练价值。我们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而不应将知识视为目的本身。因此,教会学生的思维,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研究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主持人申报课题时,对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设计和论证,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少走弯路,开题时请专家再次论证,修改完善原来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3月18日我们邀请指导“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的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陈玉琨教授和郅庭瑾副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根据陈玉琨教授在课题组成员培训会上的五点指导性意见,我们对课题构架、实施方案及其补充细则作了必要的修改,从而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规范有序、科学严谨。这些修改主要是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的,包括如下三要素:

1.量力而行的原则

课题价值的定位很重要。我们这个课题如何定位?它的原创性在哪里?理论创新,我们是力所不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使专家们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指导意见,我们把课题实验的原创性定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创新。每门学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归纳提升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结合每门学科的特点,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我们的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的实验当然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如果没有转化为课堂,新课程仍然是理念形态的。我们把课题研究定位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各学科组围绕课题构架“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做文章。“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本课题倡导的这“三条原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即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走向“探究发现式教学”,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由孤立性学习,走向合作交流,由机械复制,走向探究、体验、发现。

3.课题成果示范性原则

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我们课题实验的对象是农村中学生,因此,我们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只能对同类学校才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意见,在课题成果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方面,我们定位在通过我们的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改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提升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示范作用,有推广价值。因此,我们的课题实验重点就放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的矫治策略,开发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提炼出对同类学校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对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有一些可靠、有效的帮助。“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村中学单调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进程。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农村中学生战胜了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体味了失败的苦涩,感受了创造的艰辛,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克服了封闭、孤独、冷漠、自私,学会了倾听、尊重、交往、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改变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等现象,学会了思考、质疑、探究。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的价值。

(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重要的,但这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还是锻炼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促进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会研究,学会反思,不断成长。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70多位教师基本上涵盖了本校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误区,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归纳提升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方法,进而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结合课题的实验,认真学习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以及心理学、创造学、多元智力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的培训、指导,听课、评课,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进而推动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共20多篇,在省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科研论文大赛中获奖50人次。主持人也公开出版了25万字的专著一部。百万字的课题成果集锦收专家指导论文5篇;课题概要7篇;实验报告13篇;实验心得54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49篇;行动研究报告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54篇(件)。

三、不足与困惑

1.本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参与实验的人数多,不同学科各有不同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理念上、认识上,水平不一,参与热情不同,因此,发展不平衡,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实验中,学科的特点不突出。

2.从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效益是隐性的,周期性较长,而高考升学率则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的。升学的压力对教师、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家长、社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的认同度也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任务繁重,苦于无暇,也使教师对课题的研究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创造一个人人支持、个个踊跃参与课题实验的环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观念,使教师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现象,短时间还很难找到有效根治的办法。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9

关键词:美术理论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法;美术理论则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应用。 

所以说,美术理论是对美术的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有效方式。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作为理性认识的美术理论主要是通过逻辑方法来完成的。逻辑方法是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抽象与感性直观是对立的,一切科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是抽象的结果。抽象既与感性直观相区别,又是感性直观的发展,它是以感性直观为中介的对客观对象的间接反映,它所提供的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是感性直观不能达到的,因而,它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人类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力才能揭示和把握感性直观所不可能发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抽象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它主要是指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过程与方式。它是通过逻辑方法而获得认识成果的。逻辑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由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作为根据或理由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的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理的结论。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个别的正确推理形式,而且还研究各种正确推理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提出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系统理论。 

人们的思维活动除了理性的、逻辑的因素外,它还包括着感性的、非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一般主要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想象、联想、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方法一般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两大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非逻辑方法,是指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非逻辑方法,而并非是指美术实践中的非逻辑方法。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却具有相互补充的功能。在学术研究中,逻辑方法出现阻隔时,非逻辑方法往往是另辟蹊径的有效手法,而一旦用非逻辑方法沟通了认识的渠道之后,又需在新旧认识的鸿沟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我们强调逻辑思维在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排斥非逻辑思维的价值与地位;恰恰相反,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本身又具有鲜明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而,不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补充,同时在对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和科学的认知时,还需要研究者必须对非逻辑思维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还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不可想象,一个不具备色彩感知的人会在色彩艺术理论研究中取得什么可靠的理论成果,一个缺乏对毛笔性能掌握的人会在书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可以说,一个缺乏对美术品的直觉感受或对美术实践不曾有过直接体验的人,其所谓“理论成果”往往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还是美术理论中的“伪科学”。我们无须要求每个理论家都必须是实践家,更无须要求每个实践家都必须是理论家。但对视觉形式的感知与体验,却应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理论”必然建立在虚无之中,这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美术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它甚至应该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美术理论作为一种学术形态,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特征决定了它无法对非逻辑思维方法采取忽视的态度。事实上,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方式往往呈现着一种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有机状态,两者之间仅仅会在不同的研究方式中出现主次差异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逻辑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感性认识活动;它加工整理感性认识材料,把实践经验由个别提升到一般;它能从已有的知识推出更新的知识,并把知识构建成系统而严密的体系;它可以借助于被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去探求假说是否具有真实性;它能预测事物发展的前景,给人的实践活动以目标与信心。非逻辑方法则排除了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或按照逻辑程序进行推理的理性范式,从而有助于人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借助人们可以感知的形象,传达着人类用语言或理性方式所无法表述的思想与情感;它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往往给人们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提供直接的帮助;它的思维方式也往往成为学术创新的基因。在美术理论研究中首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范式,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非逻辑方法,注重个人感受与生命体验,在以逻辑方法为主体,并在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科学地揭示出美术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学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篇10

有人说,形象思维是“低级的、初等的思维形式”,或者说“它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但钱学森说:“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文化艺术修养是不行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们都是以这样方式来肯定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的第一作者不仅完全同意这个意见,而且在实践中证实了有时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科学研究中采用与艺术思维一样跳跃着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它是不能为科学研究中的演绎、推导和论证所用。要使形象思维能用于科学研究的推理,需要对形象思维加以约束。本文的第一作者采用过以下两种有效的用于演绎推理的约束方案。

1.1融合于严谨的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

为使形象思维具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其变成理性的思维,第一种办法就是让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严格地按照逻辑思维的抽象推理过程进行。前面提到过的中学里的“平面几何”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严谨的抽象思维。它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以进行诸多定理的论证。若换个角度再来看“平面几何”的这种思维模式,当仅仅将上述平面几何的思维过程中的三角形、圆等“抽象概念”,再转换回来,还原为形象思维中的三角形、圆等“表象”,并进行相同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由于这种思维是基于“表象”,基于图像、图形,这种思维模式也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形象思维,或称“几何思维”。上述两种看法虽然不同,却是同一回事,因此后者也必然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可是这样的形象思维是不具跳跃性的,它严格地按逻辑思维运行,是受严格约束的形象思维,它前后具有同一性,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应用此种思维模式常常会获得想象不到的奇效。所以这第一种科学的形象思维可以称为是“融合于严谨的抽象思维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1.2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这是第二种能用于科学推理的形象思维,这种思维过程的特点是它仍具有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但这种思维的跳跃需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和思维逻辑的双重约束和限制,发生具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跳跃,跳跃前后的形象虽然不具同一性,却因受到约束而具有“相关性”。这种具有“条件限制和逻辑相关性约束的形象思维”也就可以为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所用。实践中,这种形象思维方法甚至也能够超越了代数逻辑中的难点,而快速地获得理想的结果,在科学研究中也常有着举重若轻的独特意义。所以,这第二种能为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所用的形象思维就是“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

1.3具有跳跃性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以表象为载体,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这种形象思维不能为逻辑推理所用,但这种形象思维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能发生创新意念。这第三种形象思维就是“具有跳跃性的灵感思维”。在科学研究中,为了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思维应该是开放性、发散性的,以获得灵感,这正好利用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以达此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只是为了获得创新的灵感,并不能用来作为理性的演绎和推导。当然,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问题在最后一节还要专门提到。

1.4应用于评估的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的不加约束的形象思维,它常常用于对方案的“评估”。如对于新设计、新方案的评价可以由形象思维出发做出预估。所以这种用于科学研究的第四种形象思维就是“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中评估的形象思维”。如我国第二款隐形战机图像一出来,网友称之为“粽子机”(歼-31),并依其形象网友马上就对它的性能做出了预估分析。当科研中的新方案提出后,就可以在分析之前,依据已有的理论,对新方案以形象思维做出合理的预估,为正确开展后续研究给出一些依据。其实,这种形象思维方法在科技界和人类认识事物时早已是广泛应用。应该学会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左脑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主管形象思维。有人画了一幅画,很有意思,见图1。画的是一个人头,他的左半张脸是大师爱因斯坦,而右半张脸却是蒙娜丽莎。这真是奇妙地表示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2形象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事例

下面介绍在作者的研究中如何应用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看看形象思维如何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1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在机械工程领域,机构的创新有重要的地位,对任何新机构最基本的认识就是首先要知道它的自由度。传统的自由度公式就是使用了100多年的Grübler-Kutzbach公式。然而人们不断地发现这个公式对许多新机构不适合。特别是到20世纪末当有重要应用的空间并联机构出现后,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突出。它成为机械工程基础理论里在国际上持续了150年的难题[2]。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机构自由度问题的另一面是按给定自由度数目和性质综合机构。不能正确分析自由度,也就难以综合出新机构。所以在21世纪开始,综合4自由度和5自由度对称并联机构成为公认的非常困难的问题[3]。这里先介绍于2000年首次综合出的那个4自由度对称并联机构4-UpU[4]。(1)4-UpU并联机构如图2a所示。它由4个相同的分支构成,每个分支都是URU运动链。为分析其自由度,按螺旋理论需要以下两个求解步骤:①对4个分支分别求取各分支中与对应5个转动副的5个螺旋相逆的反螺旋,见图2b,经此步骤就能够得到4个分支对平台的4个反螺旋;②判断同时作用到平台上此4个反螺旋的相关性以求得施加平台的独立约束数,接着就可以确定中央平台的自由度。图24-URU机构如果在求解这个问题时不是应用螺旋理论,而是采取普通的代数方法,考虑到在这两个步骤中所建立的每个代数方程组都是空间含有α、β、γ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它们都是复杂的超越方程,这就是问题的难点所在。这里作者在螺旋理论基础上又采用了上述形象思维方法,非常方便地解决了许多类似这样的难题。黄真等[5]在1997年从理论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011年出版专著《论机构自由度》,系统论证了这个方法的普适性和通用性,包括以熟知且严格的数学手段——枚举规纳法来证实机构自由度的全周性。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应用了这样的形象思维。在这里作者首先建立了螺旋相关性和相逆性的几何条件为形象思维做出准备,如表1和表2所示。在求解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1)要分别求取分支中的5个螺旋的反螺旋。依据上面表1第2行,用几何法就可以找到能够与这5条轴线相垂直的矢量就是图2b中的双向箭头,它是一个约束力偶。显然,这个过程十分简洁快速。再依据机构中四个分支的几何对称性,利用逻辑推理,可以很容易看出具有相同结构的其他3个分支也将产生3个相似的约束力偶,它们也将分别垂直对应的十字头平面。这样上平台上一共作用了4个约束力偶。2)要求判断上述4个反螺旋的相关性。这里可以合乎逻辑地说,由于十字头平面又都与基面垂直,则分别垂直与对应的十字头平面的4个约束力偶就都与基面相平行,或说这4个约束力偶共面。由表2第2行,毫无疑问独立的约束力偶只有两个。由于空间物体有6自由度,受到两个约束剩下就是4自由度。这样也就得到机构具有4自由度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不需要以代数求解下确实能够获得所需结果,而且简单快速。图3表示了这个思维进程中严格的逻辑过程。图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思维过程这里就是应用了第一种用于科学推理的形象思维,当形象思维严格按照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连续地、线性地进行,它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奇效,那个150年的历史难题就是这样被一步步解决的。后来这些前后的内容又简要地被写进应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thepromotionofmechanismandmachineScience,iFtomm)主席CeCCaReLLi邀请于2012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的著作《theoryofparallelmechanisms》中[6]。(2)在2011年分析了双色HobermanSwitch-pitch玩具魔球机构,当将此魔球抛向空中,球会自动改变颜色,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困难的自由度例子,见图4。这里也是应用第一种科学的形象思维,没有用到一个代数公式就找到了机构全部的过约束数,因而能够很快地突破这种有难度的魔球自由度问题。为节省空间请参考文献[5-6]。图4HobermanSwitch-pitchBall魔球(3)2006年分析的五杆Goldberg机构[7]是另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见图5a。它是由两个Bennett机构aBCF和CDeF结合形成的,CF是公共边。已经证得Bennett机构顶点的四个螺旋是线性相关的,因而分别有两个恒等式aa+bB+cC+dF=0和eC+fD+ge+hF=0,其中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螺旋,小写字母为系数。依照代数推理,两式相加则有,ia+jB+kC+lD+me+bF=0,由此式可以看出构成Goldberg机构的五个螺旋也是线性相关的,其秩必小于5,机构则有自由度。但是为确定自由度数目,还要确定此5个螺旋有几个是独立的。这里采取了形象思维的办法。由于第一个Bennett机构的4个螺旋a、B、C、F线性相关,它的四条轴线必定分布于同一个单页双曲面上,如图5b所示。不难设想,当把其一条边CF绕C点转动达到与CD线重合的位置,并改变其长度使其F与D点重合,显然D点必不在该单页双曲面上。由单页双曲面性质得知,由此四个螺旋a、B、C、D必定线性无关。这样Goldberg机构自由度为一的结果就得到了证明。从上述分析看来,证明四个螺旋线性无关只用了一句话。整个题目是由代数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以完成的,方法简明有效。(4)Delta机构是一个著名的并联机构,见图6a,由于其结构复杂,环里套环,自由度分析十分困难。为解决环套环的自由度问题,2008年应用了广义运动副的概念,图6b表示了环套环的一个概念图,以与子环的自由度等价的串联链acdeB代替子环,并连接环的a、b两点,见图6c,得到呈单环的简化机构。如此简化机构使计算得以进行[8]。图6广义运动副这里看到两个图像之间的跳跃,而“解决自由度问题”则是限制的条件,它只能应用于自由度问题。采取“把与子环的自由度等价的串联链acdeB以代替子环并连接a、b两点”,这就是所需要的严格的逻辑限制,有这样的限制,环套环与广义副两者就有了相关性,两者的瞬时自由度就相同了。在这样的约束下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科学的。这里就是应用了第二种“具有跳跃性并受条件和逻辑性约束的形象思维”(5)在解决6自由度并联机构(图7a)的速度、加速度分析后,1985年为解决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图7b)的运动分析[9],经思维跳跃就采取了通过适当增加每个分支运动副的数目,见图7c,将少自由度机构变成6自由度的机构。然后从逻辑上再令所有补充上的运动副的运动参数为零,这样前后两者也就能够保持运动的一致性。如此一来,在解决6自由度机构运动分析不久,顺带也就解决了所有的少自由度机构的运动分析问题[9]。这里也是应用了第二种科学的形象思维。图7并联机构的运动分析(6)在机构的奇异的分析中,6自由度3/6-Stewart机构的奇异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在2000年时maYeR等[10]得到了该机构奇异的表达式,非常复杂,经简化他们首次得到了粗略的奇异曲线。2004年依据作者提出的新奇异原理[11],也建立了结构比较简单的奇异方程,虽如此但仍是十分复杂。对此突发奇想,基于作者的“定理”,把奇异方程求解问题经思维跳跃转化变成一个平面机构问题[12]。研究表明,尽管机构在三维空间中的奇异轨迹是一个三次多项式,但它在一系列主平面上的奇异轨迹却总是二次多项式,包括四对相交直线、一条抛物线及无限多的双曲线束。这里将代数方程变成平面机构的位置问题,这个转化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生的思维跳跃,而定理却是变化的逻辑依据。这样不仅解决了3/6平台的奇异,更复杂的6/6奇异也得到启发获得解决,而且发现后者具有18线交同一直线的极为特殊难以想象的奇异。这里是再次应用了第二种科学的形象思维。(7)在运动链拓扑综合时,可能发生许多同构的运动链,出现“一对多”的问题。如何识别运动链的同构或保证综合出的运动链不发生同构,变成“一对一”,也成了一大历史难题,国际上已经讨论了近50年。2007年本文第一作者的博士生没有继续再沿大家采用的代数思维这个路子,而是另辟蹊径,他采取形象思维的办法,如同“将人群按高矮排队”就能得到唯一的队列一样,提出“特征周长拓扑图”的判别方法。他就是这样经形象思维在运动链与其拓扑图之间改变“一对多”变成了“一对一”,因而也自然避免了同构的发生,解决了历史难题[13]。作者将这项研究向本学科顶级国际期刊投稿,审稿者没有提出疑问,但给出了一道难题:如下的两个28杆拓扑图(图8a)是否能判断同构?要知道当时国际上仅仅能够判断14杆的同构问题。作者是立即给出其正确答案,见图8b。

2.2做科技研究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应经常转换

当求解一个具体问题时两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可以结合应用,既取形象思维,也取抽象代数分析,这样解决问题也常常更简洁快速,如同上述分析的五杆Goldberg机构。《论机构自由度》一书中100多个例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应用两种思维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得以求解的。在做科学研究时,为了研究顺利进行,也应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经常转换。有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前又是推导公式,又是进行数值计算,花费很长时间,等拿到导师这里,一看就说“你错了”。学生做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些计算,怎么导师没经过计算仅看一看就说不对?其实,只不过是学生习惯于代数思维,也即逻辑思维,而老师只是用上了一点形象思维而已。例如,学生分析某个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老师一看就说错了。原来学生分析的是一个对称的机器人,那么不对称的工作空间显然是不对的。又如,学生做机构的运动分析,求并联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学生打印出来,老师一看就发现不对,原来他打印出来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三组曲线图之间不满足微分关系,这当然也是错误的。这些都是经形象思维后判断出来的,可学生就是不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如果,学生也学会形象思维,他又经常运用这种思维,那就会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做研究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要经常转化。这里应用的就是第四种形象思维。

2.3读书学习时也要采取形象思维

早在1988年,第一作者曾认真读过DUFFY[14]的一部著作,这是一部关于单环空间机构的经典之作,基于此书梁崇高教授曾经攻克了机构学的“珠穆朗玛峰问题”。该书研究的问题难度很大,它全书采用符号代数法推导,很不好懂,如用代数来逐个推导验证公式的正确性确实是十分困难。例如(1)(2)211(1)(2)211(1)(2)21nnnnnnnnnXssYscZc式中,大写字母表示一种特殊符号,s和c表示sin和cos,n表示棱锥的斜边数。后来求助于几何法,对书中的那些符号不是从代数角度一个个来验证,而是弄清楚那些符号的几何意义,于是那些像天书一样的表达式很顺利地都迎刃而解[15]。过去在大学学习制图课时,还学习了一门必修课“投影几何”,这门课许多同学都认为太不好懂,称之为“头疼几何”。对于学习几何学,若不用形象思维而企图以代数的逻辑思维去理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回想中学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时也都有许多学生感觉困难。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许多学生对立体几何、投影几何感到头疼,可能就是在中学时代学习平面几何时,只强调通过学习以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通过学习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几何思维”的能力。这就造成后面各种几何学课程学习的困难,更造成他们不善于运用“几何思维”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据说现在中学已将平面几何的学时又再次减少,甚至还有人主张砍掉!作者以为,在中学里不仅要通过平面几何课程的教学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加强“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对开发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而研究生也要补上这一课,要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属于形象思维这个范畴,这种灵感,通常是为了解决面临的某个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闪现的。做科学研究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才会去冥思苦想。为解决问题而长期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思考,甚至暂时将课题搁置转而其他,当再受到某种偶然事物的启发,心中期待的灵感火花却又突然而至,瞬时迸发!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也就突然获得!这也正体现了灵感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可以说灵感直觉思维也是高级复杂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形式,对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灵感往往是在夜晚睡不着觉时产生,白天思考什么,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继续思考,灵感往往就在此时突现,于是赶紧起身找出纸笔记下。要不然早上起来后常常就再也想不起来。关于灵感的转瞬即逝的情况诗人苏轼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并形象地比喻为“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因此,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等都是不能主动地意识到的,它是非自觉的,其来源又是模糊不清的,是一种潜意识[1]。由此也可以说灵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潜意识。科学研究要有激情,有了激情才会去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思考才能出现灵感,得到顿悟,由闪光的灵感会给你带来欢快。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杰出的文艺创作和重大的科学发现,许多都是灵感这种智慧之花闪现的结果。上面作者的这些例子也都是在突发的灵感下获得。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