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表演专业的培训十篇表演专业的培训十篇

表演专业的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14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1

与其它艺术类专业考试一样,服装模特表演也要经历艺术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而培训学校只负责艺术专业考试,在专业考试课程设置上也是综合了各高校的考试方式与考试特点而设定,主要有:服装模特表演、形体训练、舞蹈、化妆以及语言表达课程。而且在这些课程中,服装模特表演课程是最主要的,同时培训学校选择被培训的学生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大致和高校的考生要求是一样的。由于作为培训学校和高校的专业教育存在差别,下面就各开设课程进行简单介绍。服装模特表演作为培训课程的主要课程,主要包含了台步、造型和转体三个部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步态、定位造型以及基本转体,在音乐的配合下,要求学生在走台的过程中能够流畅自然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同时要有节奏感。看似简单的事情,殊不知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因为首先要让同学树立自信,踏上节奏,要敢在众目睽睽下走台,展现自己的美丽;其次在定位造型的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所做的造型适不适合所穿的衣服;第三,转体美不美,转体讲究留头,留头的角度,以及留头的方式及速度,是否能够把握;最后是表情,在这个阶段,培训学校主要让学生练习两个表情,微笑与大笑,类似冷酷与冷傲的表情,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提及,但是不要求全部掌握,根据学生的悟性及表现力去把握。以上这是在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形体训练的开设,各培训学校不尽相同,有的以芭蕾舞形体为主,有的是以地垫力量动作为主,但是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训练学生的柔韧性,同时能够最快速度地塑形瘦身。对于舞蹈课的开设,是针对高考的才艺表演开设的,是一种应试的舞蹈。它不会像专业的舞蹈课程一样,学各个舞种的动作,然后自己进行动作组合编舞。大约学3至5个舞蹈,每个舞蹈在两分钟左右,都是成形的舞蹈,学生只要跟着学就可以。化妆课程的开始也是如此,因为学生在高考考试时需要化妆,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给学生讲解根据自己的脸型、眼型、嘴型化出适合自己的妆型,以淡妆为主。语言表达课程是根据高考专业考试的自我介绍而来的,主要讲解普通话的发言,以及如何做自我介绍,怎样在短短的一分多钟内,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总之,这些课程的开设,在高校的教学模块被称为基础课,其实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接触到什么是美,让她们认识美,了解美,这样进入高校以后,进而能够更深层次的去挖掘美。

二、模特表演专业考前培训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装模特表演专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自己的服装专业下开设了服装表演方向,但不是单独开设。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真正能走上t台的实为少数,所以高校在进行方向选择的时候都依托了另外一个方向,比如服装设计与表演,依托服装设计方向,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既懂服装表演知识,又懂服装设计知识,在进行就业的时候就可以双向选择。此外,还有服装表演与营销、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等。也正是高校有这样的需求,社会培训机构的市场也就越来越开阔,在服装表演的培训上也越来越专业,但是目前笔者所了解到的培训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模特经纪公司下的短期模特培训,由于模特经纪公司以接商业演出为主,培训是附带的一项业务,但是它又有这样的实力进行培训,又由于它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进行宣传与招生,这样它会在每年的艺术考试之前,集中培训两个月左右,大约在60课时左右,人数不是很多。他们在培训的时候注重的是把这60课时的内容充实完,老师尽力去教,学生尽力掌握,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在学完后,培训班对学生就没有任何责任。

在参加艺考和进行填报志愿时,模特培训机构不再进行指导。这是最早的一种培训模式。第二种是艺术学校下的模特培训机构。它依托艺术学校所招到的学生,然后艺术学校所招到的模特表演学生将由模特培训机构来进行教学,管理还是由艺术学校掌管。这种模特培训机构将为学生提供各种比赛机会,并且会在合适的机会,将模特在上大学之前推荐给国内外有名的模特推广机构,让其对模特进行包装推广。还有,这类模特培训机构有合作的几个高校,会把符合高校招生标准的学生优先推荐给高校。这种培训机构从学生开始学习到艺考结束,都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培训模式目前比较多。第三种是各地市模特协会下属的模特培训学校,以专门培训高三的学生为主,这类模特培训学校部分与多以艺术类学生考入大学为主的高中合作,在学生进入高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学习什么专业,然后由模特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严格的按照选拔标准进行选拔,对于不符合高考模特表演专业的学生一概不收,学费的收取由学生所在学校与模特培训学校商量,学费太高,怕学生承担不起,学费太低,培训学校怕入不敷出,但是这类模特培训学校所收取的费用几乎是所有培训学校收费最低,课时最多,高考入学率最高的一种。因为他们和高中合作办学,要对每一个考生负责,从开始选择这个专业一直到填报志愿,全程由模特培训学校教师指导,这样减轻了所在高中教师的负担,而且模特培训学校一直在从事模特行业,对这个行业的标准比较了解,和很多高校也都有些联系,并且可以像第二种模特培训机构一样,优先推荐优秀的学生。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2

【关键词】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调研

随着艺术特长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相关教学活动也更加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邢台市第五中学在多年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开展中,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完善,在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国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舞蹈学生,为社会舞蹈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生源。但是,在显著成绩的背后,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生培养工作也面临一定制约因素,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进行了调研,对其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当前河北省舞蹈特长生人才塑造的总体目标,以及邢台市五中舞蹈特长生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自身的想法和合理的建议,以促进邢台市五中舞蹈艺术特长生教学工作的创新改革,成为邢台市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教学的典范,实现学生的舞蹈梦想,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一、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现状

由于特殊时期的客观因素,课题组以电话访谈和网络调查这两种方式,就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了调查,对当前该校针对舞蹈艺术特长生展开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了大致的了解。该校的舞蹈艺术特长生来源于邢台市的不同地区,大部分舞蹈艺术特长生都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基础,从小接受过系统的舞蹈专业训练,因而在舞蹈艺术特长生生源这一块是较为有保障的,奠定了本校舞蹈艺术特长生扎实的专业水平。只有一少部分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形成了显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舞蹈基础不够扎实、舞蹈表现力不足以及综合素养欠缺等几个关键的层面。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功训练、专业技巧训练、表现力训练、实践训练这四个主要的环节,这几个步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塑造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能力,以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艺考的大军中发挥稳定的表现,获得理想的成绩,步入梦想的大学。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基于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基本功、专业技巧、表现力、实践训练,确实能够较为系统地打造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拓展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综合能力。因而,课题组也较为客观地对邢台市五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提出建议,以完善舞蹈艺术特长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舞蹈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策略探究

(一)夯实舞蹈专业基础对于舞蹈艺术特长生而言,想要在舞蹈专业考核中发挥稳定的状态,必须确保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因而,就当前邢台市五中的舞蹈人才培养来看,加大舞蹈特长生专业基础的训练力度依然是关键。在专业考核中,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基础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考生的舞蹈基础、软开度、舞蹈表现力等,都是考核的重点。所以,舞蹈教师要利用好特长生在校训练的宝贵时间,以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训练来拓展学生的舞蹈基础。不仅要做好舞蹈动作的示范,还要确保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艺术性,通过不同阶段、不同重点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来夯实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比如,先从简单的站位动作入手,将各种柔韧性、软开度训练的元素融入其中,夯实学生舞蹈基本功。然后再加入扶把练习,加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重心训练,呈现优美的舞蹈姿态,为之后的舞蹈作品诠释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扶把训练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加强了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控制力,能够充分地感受舞蹈动作内在的力量性和空间感,使学生对不同舞蹈动作的技巧感受力更强,掌握不同舞蹈动作的完成技巧。下一步就是延伸到把下训练,学生可以脱离把杆的辅助作用来独立完成舞蹈动作,进一步为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表演做好铺垫。大量技巧性的把下组合练习,拓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技巧,增加了舞蹈动作的难度。最后再加入较难的舞蹈技巧性训练,根据舞蹈艺术特长生个人的基本功,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比如,控制力薄弱的学生可以重点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平转动作完成不好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这一动作的高质完成,不断地夯实舞蹈艺术特长生的专业基础。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由浅入深的专业性、系统化训练,使舞蹈艺术特长生具备了全面的舞蹈专业基础,能够满足舞蹈舞台表演的需求。

(二)提升舞蹈专业训练的技巧性舞蹈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所以,在高中舞蹈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舞蹈专业的技巧性训练,使其能够完成更多的舞蹈作品表演。在此环节中,针对舞蹈艺术特长生训练和拓展的舞蹈技巧集中在空中和地面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一方面,舞蹈教师要根据舞蹈艺术特长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舞蹈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切勿拔苗助长,盲目地加强对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技巧性训练。学生的舞蹈技巧性训练要围绕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这两个基本点。所以,舞蹈专业基础扎实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可以根据自身综合条件,进行舞蹈动作各种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爆发力,使舞蹈动作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可以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翻腾动作的训练,在舞蹈表演中可以将其作为自身舞蹈技巧的展示,灵活地运用更多丰富的舞蹈肢体语言来诠释舞蹈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运用舞蹈艺术特长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学生舞蹈感悟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舞蹈的表现力。在舞蹈艺术特长生舞蹈动作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能够将舞蹈动作内在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抽象性的肢体语言丰富地表现出来,营造生动的舞蹈情境,将自身的情绪融入舞蹈意境当中。再如,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灵活应用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如果舞蹈表演者在进行舞蹈作品呈现时,面部表情凝重,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反,不仅给自身的舞蹈表演加不了分,而且会降低舞蹈表演的艺术性和审美度。所以,学生要懂得通过表情和眼神来传递舞蹈的思想和情感,把握自身舞蹈表现力的核心要素,吃透舞蹈内在表现的精髓,使舞蹈的情与形进行完美的融合,营造不一样的舞蹈表演效果。此外,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音乐乐感的训练也很关键,音乐乐感对学生舞蹈表演力的影响也很大。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相伴相随,失去音乐润色的舞蹈,就如失去了灵魂。所以,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品鉴,会在无形之中加强舞蹈的表演感染力,使学生积极地发挥肢体语言来诠释舞姿的美感,使舞蹈表演更具艺术生命力,整个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变得灵活起来,用丰富的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来提升舞蹈表演的价值。

(四)强化舞蹈艺术实践能力舞蹈艺术特长生最终的专业能力需要在舞台实践中得到锤炼和展示,所以强化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是最后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生动的舞蹈舞台表演,不仅考验舞蹈艺术特长生是否能在几分钟之内完美地诠释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自身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以及高超的舞蹈技巧、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说,舞蹈作品的表演囊括了舞蹈艺术特长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能力训练,为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舞蹈水平的舞台。因而,让学生完全发挥出自身的舞蹈能力是非常难的。在具体的舞蹈教学开展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多元的舞蹈实践平台,通过多次的舞蹈汇报表演,来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根据每一次的舞蹈表演效果来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以应对将来的专业能力汇报。将舞台当成考场,不断地演练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能够在舞蹈艺考中发挥出稳定的水平,展现自己高中三年的舞蹈专业学习成果。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3

【关键词】舞蹈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我国的舞蹈职业教育,从建国初期的以培养专业团体舞蹈演员为主的单一培养目标,发展到今天面向全社会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其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处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如何认真把握市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变化,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舞蹈人才,已经成为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从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面分析

分析近年来我国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以上个世纪80年代为界。80年代以前,各专业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85%以上分往专业团体。而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国家大中专毕业分配政策改革后,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从业行业发生很大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面更加广阔,除选择到专业团体任舞蹈演员外,社会各厂矿企业的专业相关岗位,如工会、团委、中小学、幼儿园等群众文化岗位成为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的毕业生还自主创业办演出公司、舞蹈培训学校;有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培训部、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演艺公司的签约职员。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已被注入了新的内容。

(二)从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就业职业能力分析

随着舞蹈艺术在社会的不断普及,市场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已远远超出原有专业范畴。在一项针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表演技能是完全可以应对工作的,但是表演往往不是其毕业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他们需要辅导、协调、编导等方面的技能。越来越多的相关岗位需要的不仅是舞蹈表演者,更需要舞蹈职业劳动者——从事舞蹈及与舞蹈相关的职业,要求舞蹈专业学生不仅自己掌握舞蹈的相关表演技术,还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专业辅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培养集表演、辅导、编导、评论、管理等方面专业职业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舞蹈人才,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最新培养目标。

(三)从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分析

我国的舞蹈教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总结的长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的舞蹈教育很大程度受到苏联舞蹈教育体系的影响,注重学生自身技术、技能的训练、舞台表演训练,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示出其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加之我国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有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生在职业岗位预期上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而当面对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知识结构缺失、力不从心则成为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舞蹈专业教学如何匹配人才市场需求?怎样培养出具有一定职业从业能力的、合格的劳动者?建立一个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从业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一项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领域。而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单一的技能劳动转向复杂的心智技能劳动;个体独立劳动转向群组合作劳动。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职业岗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它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继续学习等综合的能力。因此,从业者的独立制作工作计划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作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理所应当地被纳入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

笔者认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大模块(图1):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

(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1.职业道德培养。2.质量意识培养: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3.工程意识:工作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4.团队精神:要有团体工作精神、全局观点,明确总体目标,明确如何为总体最优而努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1.运用人文精神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辅导、排练的能力。(即:开始教学、辅导、排练前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案头工作、网络查询,通过各种方法为进入正式工作项目做思想、观念、概念导入)2.“扒碟”能力及排练舞蹈作品:能独立全面模仿影像资料作品并独立排练舞蹈剧目。3.能够独立表演舞蹈剧目,掌握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分析方法与表演技术。4.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了解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能独立担任舞蹈教学及指导、辅导工作,掌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方法、技能。5.舞蹈音乐旋律模唱及表述能力。6.对国内外不同民族的主要民俗文化及艺术精神有所把握。7.舞蹈编导基本能力的培养。8.舞蹈评论的基本能力培养。9.民间素材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10.综合晚会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2.管理常识的培养。3.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4.协调、沟通、公关能力的培养。

三、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关键指标的践行

一般说来,一个舞蹈从业者的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晚会节目的组织编排能力等被视为舞蹈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做出修改和更新。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必须增加行业职业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课,如《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等;此外,还应加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开出量,如《剧目》《民间舞》等。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关键指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作品表现能力

作品表现能力的培养,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传统核心内容,通过基本功、民间舞、毯技、剧目、身韵等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从学生的基本能力、软度、开度、技巧、弹跳、舞蹈感觉、民族风格、表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最终使其在身体表现力、刻画人物能力和舞台综合表现力等舞蹈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上,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舞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作品模仿技能

作品模仿技能训练,即扒碟能力训练。

随着声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传媒工具的大力普及,舞蹈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较之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业内从业者更多地从VCD、DVD、mp4、电视以及网络中学习舞蹈、传播舞蹈。如一首歌一夜之间能传遍大江南北,一个舞蹈作品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视很快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舞台上。而这样的传播速度,使舞蹈作品的模仿(即扒碟)成为从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市场的这一变化,促使舞蹈行业不得不迎合和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开始扒碟,或为了再现作品(即自己上台表演)、或为了辅导(即指导别人上台表演),于是扒碟能力训练便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扒碟能力训练步骤为:1.解读舞蹈作品的能力。扒碟前的案头工作应该从解读作品开始。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情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从而达到驾驭作品的目的。

2.动作模仿力训练。动作的模仿,是扒碟训练的关键内容和主要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训练计划。一般来说,可以以一个八拍为一个训练句子。先教会学生听音乐、数节拍,解决节拍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一拍一拍地模仿动作,直至将一个八拍完成。当第二个八拍完成后,教师必须注意前一个八拍动作的记忆,引导学生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地把前面学的动作与新学的动作,用和音乐的方法反复练习。这样不间断地“从头连”,在扒碟完成后,整个节目的框架立起来的同时,学生动作也达到熟练的程度,为学生自如驾驭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3.学生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要以解读舞蹈作品为基础。当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艺术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动作的模仿已经完成,接下来的训练就应进入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驾驭能力的训练。以表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外化出来,从而达到表现作品、刻画人物的目的,使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作品音乐的理解力训练

对舞蹈作品音乐的理解,是完成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分析作品音乐,包括节拍、旋律、乐感、主题等,使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作品、刻画人物。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驾驭能力的目的,在开设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课的同时,应配套开设《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

(四)项目教学法在剧目课中的运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以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意义也是不需要的。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必要的基本功、民间舞、毯技等技能训练具备的同时,以剧目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和训练学生,使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运用,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当扒碟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程度,项目教学法应成为剧目课的重要训练内容。

剧目课中,学习节目的排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获奖舞蹈节目、优秀舞蹈节目作为排练课的训练剧目。引导学生在扒碟之前就开始思考:我现有的技术技能,能否胜任这一节目?我现有的水平能否将这个节目学下来?这个节目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主题动作是什么?它在整个节目中如何发展?音乐的特点、节奏的处理、灯光、服装、舞美、道具问题的处理、排练时间的协调、节目演员的组织、教室、服装制作、演出场地的租借、协调等,都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面对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他们必须探索、发现、建构甚至重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

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是舞蹈职业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当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舞台综合表现力等基本具备后,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有别于舞蹈编舞课,晚会节目的编排和组织主要强调晚会总体的把握,观众欣赏情绪的高低、涨落的调节,节目与节目间的互补、互衬,整台节目欣赏的愉悦性、艺术性等。在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训练后,可开始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的辅导和训练。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全面进行,改革的方向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以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教育思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将积极构建有效平台,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舞蹈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增强,为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注:本文的项目名称:构建高职高专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项目编号:2009B151)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沈勇.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行者黄炎培及其教育思想[J].民办教育研究,2004(5).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4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复合型服装表演人才;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1-02

一、当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内的舞蹈课程概况

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方面的专业课程,在立足于复合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尽管各大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普遍都非常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都积极和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努力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舞蹈课程,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与具备舞蹈基础的学生因材受教,从而发挥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的最大潜力。

当然,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内开设舞蹈方面的课程,必然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多数情况下,这类影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的舞蹈教师不多

许多高校在设置舞蹈专业的课程时,出于种种原因,其舞蹈课往往是由本院系的服装表演专业老师兼任,这样的师资使课程的专业性势必受到影响。

2.适合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教材不多

可以说,就服装表演专业所开设的舞蹈课程中使用的相关教材而言,目前国内仍然少见有极为合适的、全面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这样也就难以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学生的接受效果也必然不十分理想。

3.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时不多

如果从舞蹈作为一门服装表演专业的基础课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舞蹈课程学时安排还比较有限,同时,在真正实施时,可能还会因高校本身经常举办的其他活动而受到冲击,这样一来,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4.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

应该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舞蹈专业教育一直处于学术教育的附属地位,是不以舞蹈专业的教学要求为主的。从现阶段的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素质来讲,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自身体形条件和普通人相比已经较好,但是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其走进服装表演专业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专业教育,对舞蹈专业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毫无概念。

5.对舞蹈课程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

现有的传统观念仍然认为,舞蹈课程对服装表演专业的积极影响比较有限,不值得投入大量的财力及精力去开设这门费时费力的课程。很多院校仅仅把舞蹈专业课程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对舞蹈修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利用舞蹈的文化内涵对服装表演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还不是十分的重视。

二、舞蹈与服装表演的联系

(一)舞蹈与服装之间的密切关系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原始人类高昂的生命情调最充分的热力表现。可以说,是人类自觉地把舞蹈作为自身激情的审美对象,同时又极为自然地把舞蹈当作人类自身形象塑造的最佳艺术手段之一,这与服装表演的要义是完全一致的。

众所周知,人类着装的历史已极为悠久,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服装最基本的遮体挡寒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服装表演所要展现的唯一要点。据资料显示,早在18-19世纪,法国就已经有商家为了促销自己店内的服装,专门请来一些人,穿上由他们制作的各种服装,在店堂内巡回展示给广大顾客,以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迅速发展,服装表演也开始出现。在服装表演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促销手段,而是越来越以一种表演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充实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满足着人们对服饰穿着的美的欣赏与追求。当然,服装表演同时还具有宣传本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必然反映人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国的舞蹈可谓博大精深,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舞蹈不但种类繁多,舞蹈动作也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积累与演变。这对于我们在服装表演中有了很多的借鉴。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是一门以动静结合为主、兼具刚柔相济气质的艺术,其动作格外讲究气质的展现,可以说是人物所饰服装与表演者的个人魅力的结合体,非常具有表现力,其对生命信息的传达几近完美。

(二)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积极影响

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有积极的作用,对其自信心的培养有一个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

作为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着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其深刻的艺术思想、细腻的艺术情感、鲜明的艺术风格,使舞蹈成为一种集空间性、时间性于一体的动态造型艺术。同时,舞蹈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的运动,其对训练者肌肉的调整与发展作用、对其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作用、对音乐等的协调性训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专业中的舞蹈专业课程,对于学生们的形体形态的要求,虽然不如专业的舞蹈教学一样严格,然而在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对受训学生各种各样不良的自然体态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纠正作用的。这种训练的长期进行,无疑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从服装表演专业中已开设的舞蹈专业的各门课程来看,身韵、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民族民间舞蹈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形体训练,基本掌握了服装表演及舞蹈中所共同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即开肩、收腹、挺胸、立腰等。在经过把杆蹲、擦地、小踢腿等舞蹈专业的训练之后,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身体灵活性、身体协调性、平衡感、稳定感以及身体的开度、软度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舞蹈专业素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中,抬头挺胸的动作使学生们的胸部肌肉得到锻炼,在充分扩展的同时,也在气质上有所提高。

同时,对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令广大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一些常见的流行病难以近身。可以说,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对服装表演专业已有舞蹈课程的建议

第一,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应该与该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办学计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等基本方针相结合,努力在办出自身特色的同时,对舞蹈的文化意义有一个完全的传达。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许这样做需要对现有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有所调整,需要对其中有关舞蹈专业的课程进行全新的设置。也就是说,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既要考虑到舞蹈训练、形体训练等基本要素,抓住这门课程开设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意义,同时又要兼顾到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真正能够得到舞蹈专业实际表演水平及理论修养的双重提高。

第二,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学时之内,使学生更多地对不同的舞蹈风格、种类、素材、要求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归根结底,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掌握还是为其在服装表演过程中的创新所准备的。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如何保证教学时时依据“一专多能”的基本原则,是舞蹈专业课程与艺术学院中的舞蹈课程的最在区别。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不甚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要仅仅认为这是一个副设的课程。

第三,教师可以在增加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形成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模块。进一步来说,这些舞蹈专业的课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完成。

第一学年为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阶段,主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二学年是舞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积累阶段,主要进行大量的技巧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第三学年是综合所学的舞蹈专业技能,将其运用到服装表演规划中去的全面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课程安排方面,除了要对学生持续进行不同层次及内容的舞蹈作品欣赏教学外,学习重点也要侧重为在舞蹈编排的同时多多结合服装表演专业,以求学以致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装表演的实际需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在舞蹈专业的课堂上,努力进行t形台的表演编创,除注重舞蹈专业技巧的教授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多多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努力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去体验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大多数的规定动作,使其基本了解舞蹈训练的步骤、方法和要领,同时,也要适度地淡化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不要急于求成。

第四,要在根据教学计划的合理基础上,对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专业课程进行细致的课程安排,要时刻牢记舞蹈专业课程是在为服装表演专业奠定基础。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5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是专业能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而言,构建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掌握艺术规律,熟悉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市场趋势以及具体业务流程,服务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完成某一项单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强,割裂了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学生缺乏对职业岗位上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认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专业课程间的横向打通,同时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下,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为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进一步突显职教性特征,把企业项目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已成为表演艺术类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传统课程改革为项目化课程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度、组织、考核等要素进行重新设计,不可忽视的是,在完成课程体系重构之后,学校应该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为目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配套调整,以适应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

二、高职表演艺术类师资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表演艺术类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岗位均与本科层次存在较大区别。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在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逐渐得到推广使用。然而,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教师在选择项目时,未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基础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导致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不够理想。又如教师在组织项目实施时,出现项目进度与教学进度发生冲突的情况,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2.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

与众多西方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验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任教师时,较少把应聘者的业界工作经历作为一项硬性要求。由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如今活跃于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国内外各大音乐院校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他们本身从本科类音乐院校毕业,所受音乐训练也主要是传统本科式演奏、演唱或各类音乐理论研究,不仅在工作前从未接触过职业教育,也非常欠缺从事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例偏低依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非双师素质教师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岗位职责、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不够熟悉,也较难有途径能够利用企业资源来辅助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项目化课程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职场发生脱节。此外,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指导能力的行业专家人数偏少,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也不利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开发与连续应用。

3.教师的团队协作不够充分

如今,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业与产业间,行业与行业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演唱、演奏或表演水平不是其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熟悉与音乐表演活动相关的策划、表演、制作、销售等职业角色的基本流程,能够为台前幕后提供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项目化课程为切入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在课程内部、课程之间融入不同知识点与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紧密合作,将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传统课程对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要求不高,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跨专业方向间的教师交流也不多。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部分专业教师对专业方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重视。在进行项目合作时,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音乐产品的营销到音乐产品的呈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下各成员的合作不够紧密,既不满足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三、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项目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建议

首先,必须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给予良好的机制保障,并探索在学院层面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对全院的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从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与职业发展三个维度,以“组织化、系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应为职业教育教师需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理念的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2]四项能力的提升提供全面支持。通过创新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引导教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保证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教学发展需求。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应基于文化行业从业者的素质特点,为教师开设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培训项目,重点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抽象思维、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其次,为适应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建构、优化、培养与发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改革和创新,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着重发展项目教学能力

探索与实施项目化课程的目的在于,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背景下,突显职教特色,强化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职业技能的训练。项目化课程教学活动,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它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项目选择、项目组织、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能力。

因此,针对部分教师在项目化课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将提高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院系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行业演出、数字音乐制作、音乐培训、策划营销、灯光音响控制等项目包的实操活动,从而提高其项目实施能力。另一方面,院系可以通过举行教学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示范公开课等形式,对教师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法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将其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获取的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信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项目化课程教学里面,并为教师包括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组织、项目的评价在内的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提供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

2.培养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行业经验较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外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师资配置,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美国为例,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的正式院校毕业生,现任教师培训后改行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从当地相关行业选取有经验的专家成为职业教师。[3]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团队行业经验不足的途径是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大平台,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将教学团队建设成由学院专任教师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优秀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当前,高职院校在构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因教师数量不足造成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过于饱满,无法保证挂职锻炼机制的落实。二是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充实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使专兼职教师数量和比例满足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依照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保证专任教师每学年的下企挂职锻炼天数,将挂职与教学、科研以及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相结合,支持教师到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加行业技术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和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行业企业实现互聘共培,鼓励专任教师考取“乐器演奏员”“歌唱演员”“灯光音响师”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薪酬体系,从文艺团体、音乐文化公司和培训机构等单位中遴选和聘用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骨干演员、各类音乐制作人、乐器营销经理、音乐培训主管为兼职教师。考虑到从行业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未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因此,要着重提高其教学能力,帮助其完成从技术专家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确保其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承担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3.组建紧密合作的项目教学团队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6

[关键词]服装表演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16-01

《服装表演基础》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服装表演的起源、模特的形体训练、服装表演基础训练等内容。但目前市面上没有一部本科《服装表演基础》的正式出版教材,在市面上出版的服装表演相关书籍还算丰富,但由于专业特点、图片多、理论内容少,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书籍使用。本人作为服装表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根据几年来上课积累的一点经验,以下谈谈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理论讲授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高校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是单一以培养名模为目的的,而是不断为模特行业和相关领域输送高素质的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更注重学生理论素质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往在理论课程的讲授时,教师只将服装表演的起源、性质、类型模特应具备的条件、综合素质以及分类介绍给同学们,给学生以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服装表演起源与演变中,教师不能忽视对中国服装表演发展的介绍。虽然在我国这一行业发展较晚,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距离我们现在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名模”们有的现在还仍然活跃在时尚“t台”之上。书面、图片以及网络视频资料比较好搜集与总结,而且让学生们熟知我国服装表演发展对今后从事本行业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做这方面的介绍时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理论知识之一。

在讲授服装表演的发展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些世界上和中国的主要模特赛事的介绍。由于服装表演专业招生条件受限,符合专业课招生标准的学生有的自然素质较好,在接受本专业的学习过程后,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模特赛事。所以,我们服装表演基础课教师在最初的理论讲授时,要注意添加些国内外主要模特大赛的介绍,便于学生们了解赛事的文化氛围,便利对比赛场景和相应准备事项的了解,为以后参与这类赛事积累经验和做好准备。

二、服装表演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原来的服装表演基础课程内容其中有一项为形体训练,而在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中,《形体训练》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在《服装表演基础》课程中这些知识也呈重复出现。这次我们把这项内容改革为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及韵律练习,改革后的授课效果很好。

模特在进行专业的走台技巧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及韵律组合练习,其目的是为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关节、肌肉,提高模特做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从而帮助模特塑造挺拔、优美的体态,为接下来的服装表演技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是以人体动作为中心的活动身体练习,模特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地模仿、深刻地记忆,同时能够认真模仿,以便准确做出这些动作,使得表现出来的动作达到美观和协调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模特要清楚知道身体各个部位是如何运用的。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多数为徒手练习,训练内容针对不同身体部位采用了不同的练方法。由于训练前的准备活动练习多用于身体的局部练习,一般很少采用双人或以上多人集体练习。

模特进行了单一的训练前准备活动后,下一步要将从头部到脚部、从上肢到下肢身体的各个部位动作整体配合起来,在做这些动作的表现过程中再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增加模特的艺术感受力,使之能够流畅地完成组合成完整的韵律组合练习。通过模特的训练前韵律组合练习,帮助模特更加全面地达到做动作时动作流畅、身体协调、造型美观大方的特点,从而为模特的表演技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服装表演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自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要求对模特的塑造不仅要达到内修气质、外塑形体,而且更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完成,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我们重点以体验教育为主,让学生亲历亲为,不妨把实践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实践课内容。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改革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教学,从教学本身出发创新了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就是要完善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后形成的理论结果可供高等教育及服装表演专业人士参考,对专业教育的理论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达到专业与行业的稳步接轨,强化其教学的时代性、应用性特色,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过程。并通过此次的改革与创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适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焕良.服装表演策划与编导.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4月.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7

关键词:音乐表演音乐表演师资团队建设高职专兼结构教学团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公民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今后十年,广东省将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也指出,2015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中现代演艺市场体系将以珠三角为核心逐步扩大,多种所有制演艺机构、品牌演艺企业及演艺经纪公司将快速发展,音乐表演艺术已然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

在音乐市场正向产业化过渡的过程中,单一表演技能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市场目前最缺乏的是具有音乐表演专业技能并能适应音乐表演台前幕后各类岗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而这也正符合高职院校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使他们成为高职类音乐表演领域内具有专业技能的多面手,成为能够具有服务于台前幕后各职业岗位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文艺人才。

综上所述,要培养具有音乐表演专业技能知识的特殊人才,尤其是能够提供大众音乐表演台前幕后服务的复合型文艺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需要建设一支具有高音乐表演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表演课程体系开发能力的优秀专兼结构教学团队。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师资和教学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任教师基本都由国内外各大音乐院校毕业,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由于教师本身从本科类音乐院校毕业,所受音乐训练也是传统本科式演奏演唱或各类音乐理论研究,大部分青年教师在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时,仍对国家高职教育政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知半解;缺乏一线企业挂职锻炼经验,与行业真正用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脱节;缺乏对高职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方式、高职院校所提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在教学方面,照搬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因为基础弱而跟不上的问题,又在社会实践技巧方面缺失,不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向大众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适应社会文化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真正岗位需求。

3.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团队结构不够合理,存在“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例较低、来自行业企业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人数偏少,以及兼职教师授课学时数在课程总学时数中比例占低等问题。

以上存在的师资和教学团队结构问题,阻碍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发展其自身人才培养特色。要提高高职类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是关键因素。笔者根据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总结了以下的师资团队建设方法方式和措施。

二、“校、行、企”共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专兼结构教学团队

围绕高职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成立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就师资教学团队建设举行专题会议,确立机制和制度,运行师资团队激励机制,并建立《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通过积极配合高职院校“校、行、企”合作项目的开发、与行业、企业实现互聘共培,将教学团队建设成拥有系部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专任教师90%以上、音乐表演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构合理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建设

依据高职院自身的师资培养管理办法,在学院通过国际交流、高级研修、主持科研、到企业行业兼职等多种措施,培养具有先进高职音乐表演教学理念、有前瞻能力、有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和教学能力、有较强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的音乐表演专业带头人,能及时跟踪音乐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主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引进行业专家任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行业的高级证书;具有丰富音乐文化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音乐行业方向的高水平、具影响力,在音乐领域知名或音乐类专业团体、文化公司等行业单位担任过表演、创作、团长、项目经理等职务,有较强的艺术团队管理能力。培养其音乐表演专业建设指导能力,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研发丰富成果。

2.骨干教师建设

建设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首先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设定培养的骨干教师人数,通过参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培训学习,到合作行业、企业、各类文艺团体、文化传播公司下企挂职锻炼,下企顶岗,“校、行、企”共同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具备先进的音乐表演课程开发能力和优秀的音乐实践项目组织指导能力、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项目开发与对外技术服务的骨干力量。

3.专兼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和教师人才结构,建立专兼结构教师资源库。专兼结构教师资源库由学院专任教师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专任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表演专业技术指导能力,同时选择来自行业、企业,具备一线音乐表演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有效保证专兼结构教师资源库中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及时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取得音乐类生产项目的具体用人标准,提高师资团队实践项目指导能力。

其次,建立完整、全面的专兼结构教师资源库业务管理档案,在教师的学缘结构、自身学习工作经历、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方面有详细记录。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与行业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相联系,甚至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在承接合作的行业企业项目时,可进行项目教学团队的灵活选择组合——由音乐表演专业及合作行业、企业直接从教师资源库中挑选教师,依据教师个体的优势和特点,组成最适合生产项目的教学团队,项目教学团队可根据项目的用人需要及工作需要形成动态的调整重组,带领、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实践项目。

此外,高职院校应依托于自身的行业或学科领域优势,邀请一批拥有高音乐表演技术水平和高行业知名度的专家定期指导教学团队,通过“传、帮、带”,使专兼结构教学团队保持活力,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与合作行业企业实现互聘共培。行业企业对于音乐表演专业专任教师的培养,是通过使专任教师获得行业资格证、到企业受聘为艺术总监、艺术指导、参与合作企业的音乐表演新技术新节目开发、调配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各类行业演出等项目的实操活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音乐表演生产实训等实际措施,着重提高其行业服务开发能力、项目实践能力、项目指导能力,积极参加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活动。

学校方面,结合专业中青年教师队伍实际,推荐教师参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和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等;推荐教师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类高职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保证教师每学年的下企挂职锻炼天数和企业顶岗天数,参加行业技术培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素质为基础,真实项目为依托,通过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驱动法、引导文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指导、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表演意识;舞蹈教学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影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成果的因素除了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素质之外,舞蹈表演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谓舞蹈表演意识,通俗的说是指一个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对舞蹈的内在精神的理解与外在表现的把握[1]。成功的、专业的舞蹈演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才能释放其艺术形式的内在精神[2]。

一、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舞蹈表演意识的重要性

(一)优美的舞姿是引起幼儿舞蹈兴趣的基础

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过程中,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还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伶俐[3]。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就能够用自己优美的舞姿打动幼儿,再配上优美的教学语言,使幼儿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舞蹈的巨大魅力,进而激发幼儿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舞蹈积极性,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高质量幼儿舞蹈教学的实现。

(二)舞蹈表演意识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基本功普遍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舞蹈基本功对学生而言变得更加吃力,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使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于舞蹈基本功来说,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更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进而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普遍欠缺舞蹈表演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舞蹈的认识不够全面,韵律感较差,欠缺表演意识,不懂得该怎样去表演和展示舞蹈作品,使得舞蹈表演变成了肢体动作的合集,显得空洞,不够饱满,没有灵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较差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舞蹈基础,舞蹈基本功较差。对于舞蹈而言,基本功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如果表演者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就不能灵活的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内容,因此也就不能谈塑造出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了[4]。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时量有限,一般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若是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上,学习舞蹈表演的时间相应会减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意识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舞蹈表演意识

学前教育专业中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舞蹈,导致对舞蹈的认识比较片面,他们往往认为对舞蹈而言舞蹈基本功、技巧是最重要的。而对于舞蹈本身而言,基本功作为舞蹈表演的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同时拥有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才能够将舞蹈的精、气、神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舞蹈表演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关注舞蹈的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舞蹈,感悟到舞蹈的感情内涵,赋予舞蹈生命力,让学生不再为了动作而动作。

(二)培养学生舞台习惯意识

舞台习惯意识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训练内容。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灌输“课堂即舞台”的思想观念。在课堂训练中要让学生当作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达到完美的程度。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方式要求自己坚持训练,做到心中有舞台,必然会养成严谨的舞台表演态度。

(三)发挥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价值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炫丽多彩,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独具一格的体态动律在训练学生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舞蹈表演,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的认识。例如,在傣族舞蹈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傣族舞蹈特有“三道弯”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肢体的柔韧度,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修养。

(四)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舞蹈知识

宽阔的舞蹈视野,丰富的舞蹈知识,对提高舞蹈表演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感受舞者的表演意识,揣摩舞者传达的情感,弥补自身的不足,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丰富自身舞蹈知识,这对学生提高舞蹈表演意识有着非凡的意义。

四、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幼儿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所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胜任幼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春学.舞蹈表演意识的多元训练[J].音乐生活,2013(8):75.

[2]黎麟趾.多元训练舞蹈表演意识[J].戏剧之家,2014(3):183.[3]王浩.初探舞蹈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1(4):72.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9

【关键词】服装表演舞蹈课程设置

模特一词是由英语“model”音译而来,主要指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传播时尚信息、展示艺术作品的人。作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传播美的代言人,模特需要依靠形体语言展示服装主题,显现设计师的创作意图。1979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Cardin)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时装表演,将“服装模特”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1980年,我国有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到现在短短30多年中,我国的服装表演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突飞猛进,迅速赶上世界时尚的潮流。

服装表演是在国际化市场经济推动下,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世界服饰与肢体展示艺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需求,服装表演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竞争,培养模式从最初的单一化人才转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无论该专业如何发展创新,对于学生来讲,肢体展示艺术还是最为直接的目的。关于服装模特的评定标准,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完美身体形态的考量,包含对身体比例、身体围度、身体状态、肌肉线条、骨骼形态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服装表演与舞蹈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范畴,但都是在舞台上依靠肢体动作来表达的艺术,都需要通过有表现力的步态(舞步)与造型(舞姿)进行艺术表现。舞蹈课程作为服装表演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完善形体美、提升艺术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完美的身体形态是服装模特迈向成功的敲门砖,在教学大纲中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模特舞蹈训练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关于舞蹈训练对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研究很多,但关于该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较少。即在众多舞种中如何选取适应于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舞种、具体的学时分配、区别于专业舞者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笔者在相关院校做调研发现,目前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与专业舞蹈院校的课程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殊性、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样的教学难以为学生的实际需求服务。

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首先,各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前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身体柔韧性与力量性普遍薄弱,平衡性与稳定性欠佳,也欠缺协调性与灵活性,因此学习进度较慢。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如果照搬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其千姿百态的舞姿、复杂多变的律动会使学生对舞蹈课程望而却步。

其次,服装表演专业中男学生占少数,笔者在采访这些男学生时发现,舞蹈课程均为男女生同班授课,学习内容上也无划分。由于女生人数居多,教师在授课时经常选择以傣族、维吾尔族等突显女性特质的舞蹈,因此,男学生们将舞蹈课程视为。

再次,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舞蹈的目的与意义非常模糊,对身体技能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习中缺乏主动性、韧性、自觉性,这也是导致舞蹈课程薄弱的重要原因。

服装表演是神、形、情相结合的展示,需要模特通过自身良好的气质来烘托美丽的时装内涵。模特对于美的渴望与追求近乎苛刻,几乎每一位女模特都在拼命朝着“纸片美人”的骨感之美奋斗。这种病态的审美观让学生误认为无需通过形体训练来塑身,节食、吃减肥药等静态塑身效果会更加显著。这种错误观念会造成学生内分泌失调、身体机能紊乱、体质减弱等,直接影响其服装表演效果。对于服装模特而言,力量与柔美、稳健与优雅、肌肉与线条的结合才是完美身材的标准体现。

二、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现状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往往是由服装表演教师兼职舞蹈教师。以培养高标准专业化的服装模特为教学目标的服装表演专业,应该选择专业的舞蹈教师。舞蹈教师与服装表演教师的教学职责不同,前者是对模特肢体素质的训练,后者是对模特表演技术的训练。舞蹈训练作为服装表演专业的主要课程,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模特在肢体表现、情感把握、气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培养。现在有些专业舞蹈教师在授课内容与方法上仍然沿袭以往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理念与模式,忽视了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需要,使得舞蹈教学停留在舞蹈技能的层面上。

服装表演专业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服装表演人才。服装表演是构建服装设计师与客户(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桥梁,而模特是媒介。在此意义上,模特不仅是会走路的衣服架子,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时尚传播者,需要用不同的形体造型来演绎设计师的理念、服装的灵魂,使其富有生命力,从而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服装所需要体现的内容,由此可见模特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开设了舞蹈课程来训练强化模特的肢体,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院校只将舞蹈课程作为阶段性教学,一般只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在学时安排上并不连贯,缺乏具有延续性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形体美是服装模特立足于该职业的基础,是外在形体表现与内在气质修养的和谐统一。长期、科学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培养形体美。

三、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应具有专业针对性

开设服装表演专业的院校在选择舞蹈教学内容上不尽相同。现已开设的舞蹈课程有芭蕾舞、民间舞、古典舞与拉丁舞几大舞种,每一舞种都含有多样的舞蹈风格元素,每一种练习都有其训练目的与意义。具体体现在对模特身体基本形态、身体平衡与控制能力、肢体表现力与高贵气质的综合培养,使服装模特能够更优雅地展示服装的内涵。如作为众多舞种基本功训练首选的芭蕾舞,以科学、规范、严谨的特点著称,民间舞主要以维吾尔族、傣族、藏族和蒙古族四大民族舞蹈风格为主,古典舞则是以身韵为主。在阶段性的舞蹈课程中完成海量的舞种元素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挑战与负担。这么多舞种是否均适用于服装表演专业呢?目前没有相应的研究,也是服装表演专业缺乏舞蹈课专业化教材的体现,并且在教学大纲、学时分配、具体授课方法等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得现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与教材内容随意化,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笔者认为在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教学上,不能直接照搬舞蹈专业的教材,而要借助专业舞蹈的基本元素,结合服装模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如有多元素、多种节奏型、讲究个性的爵士舞,犹如一只八色鸟,体现着俏皮、妩媚、时尚、性感、潇洒等魅力。爵士舞对于模特的训练价值在于其八色鸟的特质,既可以为模特带来丰富多变、角色体验及随心起舞的充分展现,同时又不流于程式化,注重身体松弛、协调的训练,对模特身体的灵活性、刚柔并济的表现力有所提升。

结语

服装模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肩负着传递时尚与潮流的使命,是传播时尚美、展示优雅美、影响世界美的使者,其优秀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涵养是服装表演艺术的必要条件。随着市场的需求,服装表演艺术领域也更加宽泛,从单一的t台模特衍生出平面拍摄模特、试衣模特、影视广告模特、商业模特等。虽然不同类型的模特对身体能力考查的重点不同,但彼此之间都是相互交叉的,都需要具备完美的身体形态与多样的身体展现能力。研究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的设置,使舞蹈课程更紧密地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舞蹈课程辅助模特进一步诠释服装艺术和服装表演艺术,以提高专业表演技能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服装表演专业应当充分利用舞蹈教学,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师资力量的设置中不断完善与更新观念,从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需求出发,对现有舞种的学习内容重新定位,对舞种的选取、学时分配与舞种动作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并进行调整与修正,力求完善舞蹈课程内容,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价值。同时将舞蹈课程作为一种美育教育,以塑造学生的形体仪态美、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气质修养等,并与专业相结合,使舞蹈课程的辅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能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彬,张舰.服装表演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2]张舰.模特手册――做个成功的职业模特[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3]张舰.t台幕后时尚编导手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4]皇甫菊含.时装表演教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表演专业的培训篇10

【关键词】教改模块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76-02

【abstract】Basedontheteachinginnovationinpolytechnicandpracticalteachingexperinece,thisthesisintroducesoralenglishmoduleteachingmethodsaswellasitstraingmodeandteachingprocess,itseffects.alsocomesalong.

【Keywords】teachinginnovationmoduleteachingeffectsofteaching

一、引言

为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已在各个职业院校陆续展开,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也通过各种方式接受培训,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反应在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中,表现为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法单一,学生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低下。

二、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职教课程评价标准创新――6+2基本原则

职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6+2”基本原则。原则中的“6”指的是: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原则中的“2”指的是: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注意采取“渗透”到全院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能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必须更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取得方式,而不能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方式。

三、模块教学概念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四、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英语老师,也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浪潮推动中,进行了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接下来,笔者将以本校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英语口语ii为例,谈谈英语口语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整体目标。

首先,要求授课老师对所教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非常熟悉,比如:此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是什么?学生要胜任此工作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此工作对英语口语能力又有何要求?教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应非常清楚。笔者所教授的专业为英语教育。英语教育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小学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口语组织课堂教学,是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本专业的英语口语的整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运用英语口语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其次,要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能力目标进行描述。具体表现为:

(1)能够根据一组(6~8张)情景图,讲述3~5分钟的英语童话故事,并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看图讲故事。

(2)能够就人物演讲、事物演讲、过程演讲、说服演讲的具体要求拟定提纲,并进行3分钟左右的演讲。

(3)能够就介绍人物演讲、介绍事物演讲、介绍过程演讲、说服演讲的内容进行即兴问答。

(4)能够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口语进行课堂教学演讲。

(5)能够就教育、时事政治、人性与道德、人文与环境、婚姻与情感类话题进行辩论。

2.围绕能力目标,设计综合贯穿性项目。

如何实现一系列的能力目标呢?使用市场上任何一本口语教材是没办法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这就要教师选择一个综合项目作为课程能力训练的载体。所选择的项目必须符合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综合项目的选择尽量与职业岗位挂钩,综合项目下面需要若干个项目模块支撑,并且尽可能是综合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以笔者的综合项目设计为例,选取在学期末举行一次“班级英语口语大赛”作为综合贯穿项目,贯穿教学始终。结合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目标及《小学英语新课标》课程标准,分为“看图讲故事”、“英语演讲”、“英语辩论”三个教学模块,共15个训练任务。通过大量的口语训练,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及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3.第一堂课设计

传统模式的第一节课,基本上是从绪论开始,而新模式下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交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综合贯穿项目、项目任务,告之课程进程、作业进程,说明考核方式,然后进入内容主题,用鲜明典型的案例、实例、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愿望。

4.课程考核设计

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项目任务,制定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用综合项目进行考核或在职业现场考核都是可

行的。考核要做到全面、公正。笔者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如下:

课程考核成绩=考勤成绩(10%)+课堂表现成绩(20%)+作业成绩(10%)+项目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20%)

五、各个模块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模块一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看图讲故事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故事中节选一些小故事作为训练项目,并准备好相关的情景图,着重训练学生看图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及故事语言表达技巧。教学步骤为:故事导入――布置任务――小组讨论――代表汇报――教师点评讲解―学生操练展示――师生点评――归纳总结。项目教学结束后,要求小组合作,每位学生刻录一张时长为10分钟的“看图讲故事”教学光盘。

模块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根据日常生活和教学的需求可以设置以下训练任务:介绍人物演讲、介绍事物演讲、介绍过程演讲、说服性演讲及课堂演讲。其教学步骤为:创设情景――布置演讲任务――小组讨论――准备演讲――呈现演讲――即兴问答――师生点评――归纳补充――巩固训练――成果展示。

模块三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思辨能力。可以选取不同的辩论专题作为其训练项目,内容可涉及教育、时事政治、自然环境及情感等方面的话题。为了使每位同学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辩论,可采取“竞技式辩论”与“自由式辩论”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突出辩论赛的竞技性,又可以做到全员参与。

六、英语口语模块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冗杂,很难训练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另外,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单一,不容易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而运用模块式教学,使得口语教学的目标明确,内容更具针对性,容易培养学生的专业口语能力;且改革后的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多样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互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教师而言,模块式教学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水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