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56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47-03

大学生暑期打工、勤工俭学、开设公司、买卖股票基金、出售网络游戏装备、网上开店等名词,在大学生生活中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赚取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或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我国目前全民纳税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类:(1)自行依法纳税的;(2)勉强接受纳税的;(3)任意减免税的;(4)长期拖欠缴税的;(5)偷税、逃税、骗税的。前两类虽是多数,但后三类影响很坏。大学生的纳税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依法诚信缴纳税款的规范性、自觉性、责任感、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税法是国家的基本性的重要法律,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并且要求纳税义务人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纳税为国家,纳税爱国家。将自己创造的财富无偿地交纳给国家,既不是等价交换,也不是有偿支付,而是一种无偿财产转移行为,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奉献精神。

一、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今,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参与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广泛地涉及到纳税环节。暑假期间是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黄金时间段,大学生暑期打工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照我国税法规定,在校大学生因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而取得应纳税的所得,也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些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不菲的打工收入。如果他们的这笔收入所得已经达到我国税法规定的纳税标准,则应依法向税务部门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学生可自己到所在地税机关缴纳税款,也可由企业代为缴纳。但是,目前极少有学生自觉纳税。

随着我国公司法的修改,依法设立公司的门槛已经降低,现如今大学生开设公司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在大学生依法设立公司的意识快速增强的同时,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却没有随之增强。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没有诚信纳税的意识,开具虚假的增值税发票、使用伪造的发票冲账等等。有一些大学生开设的公司盈利了,却没有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股票基金牛市的背景下,也有一些大学生一夜暴富,却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的相关制度缺乏了解。如今大学生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在网上冲浪的同时,在网上开个小店赚钱对于大学生是相当便利的事情。可是,几乎没有几个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开店应当纳税。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的缺失,反映了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完善我国征纳税体系的需要,是维护我国经济秩序依法运行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二)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诚信纳税的整体水平的需要

大学生是将来就业的重要群体,培养他们的诚信纳税意识,有助于我国诚信纳税意识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是优秀的人才资源,毕业后将成为就业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其从就业的人数数量上讲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是今后若干年内高收入群体的最大“后备军”,也是将来就业后公民个人缴纳税金的最庞大来源。能否牢牢在大学生中间树立起诚信纳税的意识,对依法执行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能不能培养好大学生这样有发展潜力群体的纳税意识,是关系到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能否得以很好贯彻的关键所在。一些大学生还将在未来掌握各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能否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将与这些大学生现在在校期间的诚信纳税的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我国公民诚信纳税的整体水平。

(三)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属于思想道德体系的范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进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开展。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理应包括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内容。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事情。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公民具有强烈的自觉诚信纳税的意识。由于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民个人不能独立开展什么经济活动,也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纳税都只是国有企业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的关系不大,普通公民亲自去税务部门纳税的几率很小。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公民没有纳税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培养诚信纳税意识。如今,大学生已经可以广泛地开展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收入。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要求诚信纳税。作为公民中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应诚信地参与经济活动、诚信地依法纳税。有鉴于此,如何尽快加强大学生的纳税意识,将以往被普遍“遗漏”的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内容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部分给大学生及时补上,就显得相当紧迫。

(四)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表面看来,人们纳税是把钱交给了国家,但是,国家政府部门把这些纳税人上缴的钱还是用在人民群众的身上。用这些钱建设公共设施,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治理河里的污水,是为了人们不再喝脏水,等等……说到底,纳税是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好,用这些钱去改造生存环境。最重要的是把这些钱用在国防上,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有能力抵制外来侵略者。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税收收入,国家就失去了经济支柱,国将不国。没有国,哪有家,哪有公民安定的生活。国家依法制定了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个人和企业就要依法向国家纳税。有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偷税漏税,还

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是在害人害己。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平衡贫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对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意识即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应当包含依法诚信纳税的内容。纳税是向国家交纳,进入国库,是国家兴衰的物资力量,财力分配决定国家职能的方向。在爱国主义的思想上,诚信纳税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遵守国家制定的宪法和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爱国主义的行为上,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税收是以法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税法是国家的基本性的重要法律,这种法律不仅是义务性的强制性的规范,而且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利相结合的规范。依法纳税是纳税义务人的一项必须履行的职责。

培养纳税意识,应当让纳税人意识到纳税不仅光荣,更是守法的体现。光荣,是在思想道德上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舆论的认可,可以丰富个人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纳税还涉及到守法还是违法的问题。因为纳税意识和一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同,它具有强制性,没有这种意识就很可能触犯法律。在发达的市场体制中,如果谁敢违背法律而不纳税,问题就大了,轻则可能受严厉的经济制裁,重则进监狱。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所取得的“第一桶金”究竟该如何分配,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强烈的诚信纳税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偷税漏税的深渊,受到行政处罚。更有甚者,有可能因此而构成偷税罪、抗税罪,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如此一来,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将无法实现。所以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在纳税意识上应当具有诚信纳税的荣誉感,更应当具有诚信纳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税法是具有自身规律的规则体系,使用专门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具有特定的逻辑关系。大学生诚信纳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税法基本的基础知识的了解、认知和理解。如果额外增设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考虑来设置的,在此课程中增加税法基础知识的课程教育后。大学生可以在纳税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美德,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现代人才素质的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需要。

(二)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税法最新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活与税收的密切联系

税法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规范。当国家出台新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前后,应当在大学校园中通过海报、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写作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密切大学生生活与税收的关系,培育良好的诚信纳税意识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

(三)指导大学生实际体验和参与纳税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纳税习惯,进而养成大学生自觉诚信纳税的行为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1-02

我国高校扩招九年来,高校发展迅速,校园人数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几十万人,大学的入学率高了,高校发展成绩喜人。可扩招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大学生不再是天之娇子,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逐年增多,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证书造假现象越发普遍。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更是摆在我们地方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

1地方性高校学生的诚信现状

地方性高校学生总体素质不如国家重点高校,地方性高校国家投资较少,诚信教育得不到高度重视,加上地方性高校发展过快,自身的矛盾突出,负面影响较大,对学生诚信教育不利,学生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②恶意拖欠学费。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面临着严重的学生欠费问题,有的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发展。欠费学生中除了一部分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费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大学生的诚信危机。③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就业造假现象随处可见,让用人单位雾里看花。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没有合理的定位,随意签订合约,有更好单位就立即悔约现象增多。④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2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发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

(1)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拖欠赖账、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现象随处可见。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在现代社会之中坚守诚信未必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上风。

(2)在长期教育中,学校家庭重智育而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环境和手段不利于学生培养诚信的品格。对教育者来讲,更多的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对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不够。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有的家长叫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如此的家教如何培养诚信。

(3)责任意识的淡薄、反思能力缺失。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不健全,很容易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

(4)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甚微。众所周知,近几年不仅是重点高校,地方性院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然而收效不佳。原因主要有:①学校不够重视教师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②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做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③高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高校德育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④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⑤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3加强地方性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地方性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不清,如果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他们对失去诚信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切而又重要。

(1)在教书育人中,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诚信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道德建设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

(2)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教育,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应当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章可循。②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③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者难行”的校园氛围。

(4)在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中,体现讲诚信的地位和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它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出诚信教育,例如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等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道德建设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道德建设的内容,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引导学生用诚实守信的言行共建和谐校园。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

地方性高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科学研究和制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时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姚英华,杨会.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教研,2008(6):19,31.

[2]郝春雷,刘延岭.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1):86-88.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诚信道德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到价值观、心理发展、人际交往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恪守诚信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共识,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恪守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诚信道德规范,对个人、社会、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辐射和感召作用,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拓展和深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发展先进文化,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诚信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民族精神大发扬,必然带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大提高。其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民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古人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民族精神,都是以诚信为基石,坚定不移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形成了诚实守信、同心同德、乐于奉献、敢于献身的优秀思想品质和高尚人格,因此,也就有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光辉业绩,有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诚信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公民道德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形象定位往往与“青春”“知性”“新事物”等彰显时代气息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诚信道德是超知识性的,也就是说,诚信观念的存在和作用往往表现于已有知识的范围之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和替代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学生是有知识的人就是有诚信道德的人,大学生诚信必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修养是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重点

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关键在于要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诚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人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生产力的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是与先进文化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大学生的称号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大学生不仅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需要大学生不断接受社会的道德教育和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

(四)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条件

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走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其走入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前途的人。大学生在毕业得到一本专业合格证的同时,更应得到德证书,拿一张含金量高的“名片”。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中分析诚信的本质特征,理解诚信对个体成长、社会发展的特有价值,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培养他们的诚信信仰。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中国传统诚信文化教育

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其加以现代改造,建立现代诚信文化观念。

1.弘扬传统诚信文化的精华

诚信美德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流传了数千年,某些方面已经内化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行为模式中去了,其深厚的底蕴和精华将会继续被传承和发扬下去。比如,传统诚信观关于重视和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实事求是,不仅是诚信道德要求的思想前提,也是诚信道德观念中所要求的不可分割的最为重要的思想内涵。

2.注重加强中国古代诚信典范教育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为人诚信,而诚信观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所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诚信教化同样重视。因为诚信品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正确引导,所以古人认为诚信教化的第一个环节应从婴幼儿抓起,通过蒙学教材除对少儿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灌输外,还要进行初步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训练,其中就包括诚信教育。第二个环节则是在官学中将诚信教育制度化。首先,儒家经典将诚信列为必修课程,灌输诚信思想。其次,将儒家经典列为必考范围,突出儒家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使诚信规范在学生心目中反复强化,成为人生的道德支柱,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三)现代诚信教育

诚信道德的产生、发展与嬗变,也要遵循客观规律,随着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变化,诚信思想也在发生着历史嬗变,它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诚信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内容也更加丰富。就现代社会而言,诚信具有“真诚、诚实、守信”“信任、信用、信托”以及“诚信原则”的法律意义等含义。现代诚信伦理教育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特点出发,认识道德要求,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并将其内化为道德行为,即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观。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社会思潮多元化、指导思想统一化的前提下,诚信教育必然要以适应新形势为目标,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个人的思想、学习、就业等问题。其次,要注重诚信法制教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信用是以法律保障为基础的,所以要求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法制观教育,强化公民诚信法制观念。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更要注重从法律视角出发,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违背这一原则将不仅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起到惩戒教育作用。再次,要注重诚信伦理教育。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行的基础,它几乎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具有更新、更广的时代内涵,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现状与实际,大学生现代诚信教育应包括政治诚信、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方面。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学习观等问题上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容易为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所左右,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而且也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石。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首先要重视学习理论。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掌握诚信道德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各种思潮,同时还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籍,掌握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首先要学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道德水平。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最终达到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觉悟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大学生在伏案读书充实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根据具体条件积极发挥自身修养的能动性,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困难面前考验并坚定自己的信念,还要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正确理论的积极作用以及不良意识的消极后果;敢于同错误的思潮和不良意识进行斗争,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观点、情绪、情感、意志等思想道德要素是否符合实践的要求,及时纠正和克服自己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主体的特性、地位和作用,人的主体性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诚信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

强调和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诚信教育的承受者和体现者,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主体素质和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我要学”等主体意识。由于受到多年的学校教育和个人的人生实践,大学生已基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从其社会化水平来看,大学生仍然是未成熟的社会个体,仍处在形成发展状态。所以,教师的“主导”仍然不能少,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营造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教育环境,不断去激励与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把外在的道德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诚信道德素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诚信的“自律”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诚信属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范畴,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诚信“自律”是个体正确把握自身的前提。因为个体的自我认识是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能动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从人的发展来看,诚信是个体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本质和需要基础上的高层次的价值目标,那么人们为了达到那样一个目标,就会主动地、不断地去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的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精神上自我活动和内心反省的方法。诚信的“自律”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人是诚信的主体,诚信的养成是人主体性发展的一部分。人的主体性发展来源于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吸引和激励;来自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以及对事业成功的执著追求。

诚信的“他律”是诚信养成的重要环节。人的道德意识培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实现道德的“自律”,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可能自发地做到,这种意识的形成只有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才能做到。这是诚信“他律”的一种方式,而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自律”。诚信的“自律”是个体行为,但又是群体行为。人类为了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即思想道德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业,就需要教育和管理并进行传承和升华。对人实施教育和管理,从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对其施加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即“他律”。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把外在的教育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就是“自律”,从而达到“他律”与“自律”的和谐统一。

(四)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启示

党的十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更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展的道德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将诚信教育放到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诚信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哪些差异,如何借鉴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经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差异

(一)诚信教育方式的差异

在诚信教育的方式上,我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层次性与渗透性,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国外大多数高校注重采用启发诱导式、渗透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规定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并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3]在课程设置上,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把诚信教育渗入到各门学科,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二)诚信教育内容的差异

1、学术诚信教育。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制定荣誉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诚信行为,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作了明确的说明,对不诚信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对惩罚条款和实施细则有详细的规定。我国高校系统成熟的学术诚信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缺乏,有关的惩罚措施与大学生行为管理条例、学位管理条款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实施程度和实际反响也值得商榷。[4]

2、借贷诚信教育。国外的大学生借贷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契约观念教育。在平等的基础上,大学生与银行之间是契约关系,通过契约观念的教育,使大学生在内容上更直观的明白怎样保持信用。我国对于契约观念的教育比较缺乏,有些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

3、诚信文化教育。无论是夏商周时期诚信成为道德责任,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墨家的忠信思想以及先秦时期儒家的诚信思想,都体现出诚信文化的发展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却停留在意识的层面,对诚信文化教育的教育有待加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诚信超越了血缘与亲属关系,并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他律性。

(三)诚信教育环境的差异

1、社会层面。西方一些国家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完善的信用制度,加强对诚信教育的研究。[5]另外,社会上许多社团对诚信教育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这都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我国政府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例如2013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开展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将此项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宣传声势,但是在有关诚信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

2、学校层面。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高校在诚信教育坏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些高校充分发挥学校报刊、报栏的功能,积极地开展诚信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学生演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我国高校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做好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的提炼概括和宣传解释,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创造浓厚的文化环境。

(四)诚信教育制度的差异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在管理制度的规范内容,处理程序以及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处理一般可分为四个环节:质疑、申诉、调查、结案,并且对每一环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3]对于诚信档案制度,也有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与欧洲的政府主导模式,两者虽然模式不同,但都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另外,美国还制定了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通过完善的征信体系、担保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保障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7]中国在大学生诚信管理制度方面注重惩罚结果,无明确惩罚措施,并且学生是惩罚的对象,同时,中国大学生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到监督极少有学生的参与,除此之外中国还缺乏监督机制,缺少法律、经济手段的监督措施。

二、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社会诚信环境

1、政府层面。政府应立法来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例如设立“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减少无法可依现象的发生。对于政府自身来说,特别是公务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树立诚信的榜样,领导阶层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争取打造信用政府体系。

2、传媒与网络层面。大众传媒也应该有力的配合,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作用,利用其自身发达的传媒功能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设置网络专栏,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另外辅以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一系列的案件进行深入的剖析,无时无刻的向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规范的教育。

3、市场层面。应完善市场信用体系,营造浓厚的市场诚信环境。市场经济把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唯利是图、假冒伪劣、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存在,并向高校蔓延,高校学生也屡屡受到这些行为的影响和侵害,出现道德失范行为,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通过自身的调节,树立浓厚的诚信氛围,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良好的市场诚信环境。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丰富诚信教育方式。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理论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这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与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诚信教育与客观场景、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寓教于乐,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手段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2、塑造诚信校园文化。校园是大学生经常性居住与活动的场所,因此形成优良的诚信氛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刊校报进行宣传,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做法,新生开学时,在校刊里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以教务长的名义致所有学生的“学生守则”,分发到各个宿舍,便于学生阅读,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加强教师示范作用。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作为榜样来教育其诚实守信。同时,学术诚信不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出现高校教师学术抄袭问题,教师在学术问题上应严格要求自己,杜绝抄袭,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图书馆。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建立自己的网站,将诚信规范、荣誉誓言等在网站进行公布,并对学术诚信做出详细的要求,对抄袭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出现的原因做出详细的界定,力求简单明了,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阅、参考[8]。另外,大学的图书馆对新生进行培训,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图书馆资料,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学生提供的作业进行鉴别以确定是否有抄袭的现象。

(三)吸取优良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优良的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它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国外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宗教文化,通过其向大学生灌输宗教信条,从而激励大学生将此内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虽然我们没有统一的,但是我们却有共同的文化底蕴,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文化。[9]儒家思想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范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诚信不仅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更是行业立身之魂,社会和谐有序之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来说,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这一重要思想,并紧密结合现实状况,吸取精华,加以整铸,形成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四)完善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靠教育,管理制度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应建立严格的诚信档案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个动态性、公开性且内容丰富的评价记录系统[10],详细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记录大学生的诚信情况,高校可以将此对外进行公布,银行与企业会充分利用这些记录情况对大学生拖欠贷款与工作频繁违约等失信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

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德育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对失信行为给以惩罚,比如在学籍管理中重视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恶意拖欠学费的行为,取消其评优资格等。但是对违规学生的处理采取比较人性化的制度。对违规的学生并不是简单的处理了事,而是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允许学生在判决后有上诉的权利,一方面保证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再次,设立专门的学术管理制度,通过严密的制度监督来维护学术成型,加强做科研写论文过程中的道德自律。制定相应学术规范,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发表的科研成果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的学术信息的基础上,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学术成果不重复发表,鼓励学术创新。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科研现象,一旦有机构或者个人举报,高校即对该举报机构或个人给予奖励。[1]164(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延强.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1,164.

[2]张艳霞.浅析中美高校诚信教育的异同点[J].辽东学院学报.2004,(4).

[3]李玲,李红.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对我国的价值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报.2012,(4).

[4]付艳,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危机与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5]刘蕾.国外诚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张俊.诚信教育在国外[J].基础教育.2006,(10).

[7]肖俊杰.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回收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2011.

[8]赵奕.美国大学图书馆学术诚信教育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4).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诚信教育;实践路径;异化;多元融合

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公民形而上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是一种人性境界,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信”体现了个体的品性和素质,是对“诚”的一种外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诚信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沉淀出的最质朴且纯粹的优秀文明因子。“诚”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伦理上的概念,“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最终在儒家文化下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在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下,“诚信”二字彼此区分又紧密联系,“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诚信是道德伦理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综观诚信的历史脉络和中西方文化下的诚信观,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的正义。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转变过程中,诚信已经逐渐突破血缘文化和熟人社会的局限,逐步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陌生人社会的普适性原则。这种演变是以个人内心自省为内核的传统诚信观与以契约为核心的西方诚信观的融合。诚信既是个体的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需要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同时也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这是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一种标识。一方面,通过“道德自律”,个体得以通过自我评估、自我监督、自我修复等方式,不断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契约以其强制约束力,让个体充分意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道德自律和契约他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认知和实践两者之间,以复演、螺旋的形式,不断深化诚信的内涵,也使得“诚信”二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着道德美德和遵纪守法双重含义,换句话说,诚信在当下中国社会已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无形资本,这种观点在学界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已被广泛认同。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诚信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品格教育,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诚信教育的核心思想。诚信的实践是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决定了诚信教育要在“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理论再提升”的逻辑下有效开展,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形成合力,最终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整体跃升。通过文献综述和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主要围绕着“预防诚信危机”这一短期现实目标,以课程教育、实施诚信评价机制以及构建诚信档案等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思路传统、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强调政治属性和学理目标,虽然给大学生灌输了大量诚信知识,却也在大量失信行为中备受质疑,急需转型。

(一)课程教育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思政实践课、形势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诚信理论教育,这其中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也包含法律层面上的诚信。主要的教学方法为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讨两个维度的现实体验中发现,仅仅强调认知因素,忽视大学生诚信情感与诚信意志的培养和激发,将导致诚信行为缺乏动力。[1]而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缺位,直接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思路下,学生在诚信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较低,单向灌输和互动不足造成了诚信课堂氛围低沉,效果乏力。

(二)实施诚信评价机制,量化诚信水平

以量化形式考察学生的诚信水平,是以系统性指标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以细化的指标将诚信行为固化,并将各个指标赋值,最终通过量化分数直观体现学生的诚信水平。这种方式对于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性,克服教育管理中的随意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生物性和法理性。与此同时,缺乏柔性关怀的量化评价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负激励,导致学生逆反严重,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刚性的指标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诚信”的范畴内不越轨,同时也对指标本身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中,“诚信”与否的内涵也在争议中被重新定义,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将诚信评价指标拓展、规范、生动化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大学生诚信量化考评的重要基础。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诚信量化考评还缺乏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三)建立诚信档案,凸显诚信的强制约束力

档案管理是中国特色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诚信档案是详实记录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规范大学生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诚信“红线”碰不得的观念在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诚信教育的开展培育了土壤。我们强调的诚信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大学生诚信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惩罚是约束的手段而非最终结果。结合笔者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诚信档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奖惩材料以及部分高校专门建立的诚信档案)强调了警示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实言行起到了威慑,但同时也忽视了人性化的关怀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教育,使得诚信档案只能够起到一时的约束作用,而缺少连续性的监督效应。而一旦不实资料最终进入学生档案中,在现实状况下,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虽说这种诚信教育方式虽然只是会对极少数的“差生”带来影响,但却为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诚信教育实践的异化

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衰微,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根基而被外界所左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他律”引导“自律”,通过教育关怀引导自我觉醒。其目的是通过外在约束、规范习得、环境熏陶等,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觉悟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诚信的领悟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是因为教育方法方式的不足,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考量,则是教育主体的参与角色缺失以及教育形式出现了异化。所以,我们论述诚信教育的异化,强调的是偏离和丧失,其一是诚信教育理念与具体的诚信教育实践之间的偏离。其二是在偏离的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部分意义上丧失了内化的教育功能,而成为一种外显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实践路径做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的灌输、刚性的评价机制抑或是以档案管理的方式,其实更多是在发挥管理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事务性的,使得教育沦为管理之外的一种附属。在管理的思维下,外在的约束得以不断强化,而规范习得却缺少现实土壤,更不用说通过良好的环境引导诚信风尚。深究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可以总结,第一,没有将诚信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他律”式的教育强调的是管理而非思想和行为的内化升华;第二,忽略了诚信是大学生生存发展需要,自尊自律需要的重要基础,未能抓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第三,以“智”为主,“德、体”为辅的应试教育思维,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第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没有融入到高校诚信教育当中,学校理论教育的过度,社会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第五,大学生与诚信环境的互动不足,“他律”的迁移与“自律”的内化无法达到融合统一。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而解决教育异化的关键是要使教育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制度化的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文明水准相结合,当然,解决教育异化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之外,诚信教育是否真实有效,能否发挥其功能,还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参与,而它们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减少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关键作用。

三、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一种范式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有机过程,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仅仅强调认知是不够的,忽视情感体验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并且现有的诚信教育模式易导致理论领会和实践体验的脱离。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将“正义和关怀”相融合,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统一,并将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形成一种实效性好、时效性长的,能够对学生诚信素养跃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对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起到铺垫作用的诚信教育范式。

(一)正义和关怀相结合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正义教育,它要求的是公正、公平,需要在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日常小事中都能严格落实的刚性指标。但在强调正义的同时,也需要融入关怀。通过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和情感凝聚功能来追求良好的教育和管理目标。[2]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用关怀辅助正义教育,由于发挥了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将正义理念内化。与此同时,由于关怀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就使得在处理具体的诚信个案时难以及时、有效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这时,正义教育的刚性化指标,例如各种规章制度,便具有强劲的权威性,能够更好地凸显时效性。正义和关怀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还要处理好各自的边界,避免因结合不当导致的冲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关怀,在正义教育中运用艺术性的关怀教育启迪学生;也要在契约例如各种有关诚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正义理念转变为自身行为。与此同时,在处理失信行为时,正义应该按照契约精神给出公正的处方,而关怀则应该通过寻求合作和支持来协助学生走出失信困境。正义和关怀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这其中,正义是基础,关怀是行动。

(二)他律和自律相统一“人无信不立”,内在的自我约束使诚信成为

一种生存需要,[3]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则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从道德的视角考察,诚信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内化外显的至诚境界,是自律;从契约的范畴思考,诚信则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外在制度约束,是他律。我们强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是因为作为社会性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中,评判某种行为是否诚信成为一种两难。而如何坚守自律的诚信底线,并不触及他律的强制约束,则成为大学生修身立世的根本。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单靠他律或者自律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律的动机是建构诚信环境、维护诚信氛围、传播诚信理念,而大学生只有在对诚信的本质有了透彻的领悟和内化之后,才能接受环境对个体的监督和约束,这也就回到了该如何实现诚信自律的问题上。大学生个体如果能够从内心审视诚信的价值,并自觉接受他律的规则和理念,则使他律和自律有了良性互动的基础。而这种良性互动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也要注重诚信环境的构建。而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诚信教育,它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大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诚信评判标准是以外在的他律和内化的自律为基础的,是以“固化—解体—修正—再固化”的方式不断演进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不断强化、传承诚信行为,弱化、摒弃失信行为。他律和自律是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两个方面,这其中,他律是显性约束,自律是隐性自我教育。

(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

诚信教育是动态、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必然会和校园外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良好的诚信教育的应然之举是大学生自我、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密切结合,实行政府主导、学校执行、社会孕育、家庭配合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的模式。[4]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是宏观社会政策、诚信规范的制定者,在全社会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对于诚信文化环境的构建起到主导作用。高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即时调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并重点开展诚信理论教育。于社会而言,则需要配合政府和高校,培育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通过树立典范,逐步形成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内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言行,并在社会规范指引下,与高校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学生言行。当然,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大学生个体是诚信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主体,大学生个体对于“正义”的认知水平,对于“他律”的遵循程度,对于“自律”的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诚信教育的成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是提高诚信教育执行力的要求,也是多元融合视角下建构诚信教育体系的落脚点。类似于H=f(a,b,c,d)的函数关系中,诚信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量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主要因素,这其中a代表高校,是主阵地;b代表社会,是协助者;c代表家庭,是有益补充,d代表学生,是核心主体。四、结语从教育的规范性来说,诚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教育的现实性来说,其目标又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诚信教育的目标是人为制定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其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如果说诚信教育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关注外在教育较多,而忽视内涵教育,那么,以“正义和关怀”为核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为基础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就是要强调如何实现诚信的内化教育,弥补现行的诚信教育形式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突破其异化障碍,将诚信教育的效用最大化、最优化。当然,以上三种维度相结合构思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并不惟一,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还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并将诚信教育从学校教育升华为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2]刘静.“正义与关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3]钱军平.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与构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本文主要结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基本观点,谈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之所以一直引起研究注意,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使命以及大学生中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失范的实际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相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合格人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对大学生本人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世界21世纪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7条标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作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是其中的三条,这三条都与诚信相关。诚信作风是人才基本素质之一。从法治的意义上说,诚信也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大学生要实现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除有知识、有文化之外,还必须有优良的品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缺乏诚信的人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对学校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才。诚信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和自我诚信素质的积累,是大学生能立足社会,成功成才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学校、家庭对品德教育的弱化,以及法制不健全、竞争无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深化素质教育,净化校园风气,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是精神文明的首善区,大学生群体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全社会呼唤诚信,大学应该率先树立诚信风气。

3.对社会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一切应当讲求公正、公平,提倡公平竞争,讲求信用,信守承诺。只有全体国民具备诚实守信的品格,才能赢得国际尊重,社会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和诚信教育现状

应该说,大学生诚信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确实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

针对这些现象,各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毋庸置疑,大学生诚信教育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重学习上的诚信教育轻工作和生活上的诚信教育。这种现象与部分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智轻德有关。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学习上,各高校为了加强学风考风建设,都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出台了惩治考试违纪和作弊等学习不诚信行为的措施,而对于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的教育措施和制度明显偏少。

2.重诚信认知轻诚信实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讲清道理,更要付诸实践,真正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既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做不做、行不行的问题。知行统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论上揭示的真理,思想上信服的观点,道德上确认的规范,在行动上就要能够具体地遵循它、奉行它、实践它。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注重强调理性知识,轻视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认识高,却没有内化的过程。在诚信问题上,具体表现为: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知道其重要性,但仅仅局限于作为知识的把握而不是作为自身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没有达到知行统一。诚信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校缺乏对学生如何做人的足够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教育工作的误区,即错把诚信认知当成了诚信行为。如果教育只有知识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就谈不上健全的人格,诚信则无从谈起。

3.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支持。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的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陷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抵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好坏,而忽略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这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4.社会大环境支持和保障乏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社会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没有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没有形成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风气,没有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促使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不仅对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教育和管理,以制度为保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要教育职能。学校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真正让大学生产生震撼,从而不断强化其诚信意识。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丰富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应当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促进诚信意识、创新意识的紧密结合,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要重视师德建设,使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受教育者。要既重视学习上的诚信教育,又要重视生活中的诚信教育,积极争取家庭配合,用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培育诚信道德文化等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教育落到实处。

2.强化诚信实践,注重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高校诚信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保证"诚信"教育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切身体验信用行为。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各种形式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关注社会、关注诚信、解析诚信,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上。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让学生检验自身的诚信素养,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真正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3.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要通过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要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将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使信用档案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让诚实守信的机构与个人能够得到奖励与实惠,让不讲诚信的机构与个人受到应有的约束、惩处和制裁。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要从制度上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2003.01。

[2].沈祖芸:《大学生应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上海教育》,2002.06。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措施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是实践“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1]。中华民族有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诚信铸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失去诚信,整个道德体系就会动摇。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主要参与者,更应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一、大学生诚信层次

当代大学生诚信分为三个层次,即行为中的诚信、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诚信、信念和人格的诚信,也即行为选择层次、习惯层次、节操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显出诚信修养的不同阶段,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要从选择层次开始,进行行为选择的训练,然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习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再进入节操层次,把诚信作为信念和人格,这样的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榜样。

二、大学生诚信现实表现

1.大学生在行为选择层次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内,存在着大学生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的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既耽误了用人单位用人指标的实现,也耽误了其他同学找工作的机会。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大学期间贷款的现象,不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告诉学校,使学校和银行方面找不到人,收不回贷款。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指标的下放,银行因担心大学生的信用问题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为贷款设计复杂的担保程序,学校因对自己学生信用状况失去信心而不愿意担保,使其他贫困讲信用的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大学生在习惯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平时行为中,有的有造假做伪证、浮夸伪饰、虚假承诺等坏习惯,破坏了大学生的群体诚信形象,给大学生群体诚信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看重诚实品质的社会环境中,失去诚信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3.大学生在节操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在老百姓心中是天之骄子,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起举足轻重作用。他们在诚信修养上,如果仅停留在行为规范的层次上,这样的诚信不足以成为诚信榜样,只有进入理性层次,进入信念层次,进入人格系统的诚信,视诚信为生命,达到“诚信即我,我即诚信”的地步,才能成为真正的诚信榜样。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主的教育理念。

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升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课是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建立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德育氛围,提升其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做到真正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诚挚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特点,我们应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要求,把例如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和择业诚信评价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为可量化指标,由学校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进行跟踪评比后,确定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对其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记载的内容既有学生讲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个人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学生的榜样,加强道德修养,以正直、诚实、严谨、科学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具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并以此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要注意“言必信,行必果”,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广大学生树起诚信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4.制定大学生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机制。

根据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明确大学生的诚信规范。诚信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从具体事情入手,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

诚信观念的确立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高校要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诚信教育制度化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激励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2]。

6.完善学校诚信监督机制。

面对学校的诚信危机,学校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监督机制,对诚信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对诚信评价的公开、公正、民主程度予以监督,拒绝诚信教育和管理部门的“失信”[3]。我们应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学校诚信监督机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诚信得分还应如实记录于其本人的诚信档案,并填入毕业生登记表,在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另外,还可以建立诚信档案网上公示制度,增强诚信档案的透明度和约束力。

7.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诚信教育,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既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使青年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为他们普及诚信教育,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和学术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6):86-90.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1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是非观念、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没有意识到诚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不能用为人处事应遵守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和个人品格的修养,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名利,进而做出不负责任、不守信用的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1.2学校因素

不少学校的德育教学重灌输,轻实践;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的道德需求,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将德育科学化,缺乏实践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1.3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制裁,客观上也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1.4家庭因素

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诚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偏离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社会化水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灌输非诚信的内容,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这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背离的。

2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2.1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诚信建设的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

接班人,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影响自不待言。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重点强调诚信意识,把高校的诚信教育付于社会实践。舆论界应重视对诚信新闻素材的采写编评,加大正面和负面宣传,营造出一种“坚守诚信利益多,失信于人遭人弃”的风气。政府在就业政策方面,要把是否诚信纳入体系之中,奖惩诚信与否的行为,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另外,各界可以联手设立“诚信基金”,鼓励坚守诚信的大学生和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者,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诚信循环系统。

2.2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完美发展和诚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一方面,学校应注意体现诚信文化的宣传栏、标语、横幅等的合理布置,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诚信道德行为和高尚的诚信品质,激励学生追求讲究诚信的理想人格,为推进学校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3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

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2.4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可以进入网络,利用多种方式参与网络活动,使网络诚信教育活动成为教育广大学生的生动教材。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以提高诚信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建立以诚信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专题网站和网页,有针对性地直接有关信息和资料,达到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目的;开发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诚信教育软件,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富教于乐,寓教于知识和科学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转变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开辟网上交流渠道,实现诚信教育工作资料信息资源共享。

2.5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诚信品德的形成关键在培养,核心在建设。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诚信评价机制是高

校诚信氛围构建的关键。可制定《大学生诚信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公约》等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严格要求,以此为据建立一个学生评分标准,从新生一入学时就开始实施,以此作为学生评优的标准,并且在毕业时将之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的重要参考。同时,高校也要健全校内信用监督机制,严格、公正、公平地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改革完善诚信评价制度、管理方式,使其合理化、科学化,建立和管理诚信档案、诚信查询系统,加强与校外诚信相关部门、社会信用机构的联系,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各项工作重点,贯穿学生入学直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

2.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合,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关心诚信家庭的建设,诚信的家庭氛围,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诚信观念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社会大转型时期机制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心理,社会上出现了形形的诚信缺失问题,而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个人责任行为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身,在家里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娇惯,就导致了学生极强的个体意识,只关心自己,忽略他人的感受。

1.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自己人生目标的达成,一下子就失去了理想跟信念,只等着拿文凭。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甚至“”替考的现象屡见不鲜;不遵守社会公德、排队加塞、男女朋友在公共场所过分亲密、简历作假、甚至恶意拖欠贷款等行为也屡禁不止。

1.3高职学生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导致大学生吝于担负社会责任,集体意识。

1.4诚信评价存在双重标准

许多学生在诚信问题上评价标准不一致,他们明知道应该遵守哪些诚信原则,同时,他们也在做着违反这些原则的事情。今天的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而又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他们往往根据个人的利益作出判断。

2.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程度越高,整个社会的诚信程度、和谐程度就越好。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培养,建立诚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1学校教育淡化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诚信品质的培养,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2.2教育内容空洞

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空洞的情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诚信,衡量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优秀。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生活中的诚信,大学生教育信贷中的诚信问题等。

2.3教育方法单一

诚信教育大多是通过灌输法进行说教,开展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在现行的诚信教育实际中,主要还是依赖课堂教育,但仅仅通过“两课”形式,不分场合、内容、对象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不仅引起了学生主体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与反感,更严重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

2.4诚信教育队伍乏力

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引导和大学生自律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诚信素质不高,学术失范、学术行为不端等行为,动摇了大学生的诚信观,为大学生树立的不良的形象;还有少数的教师,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关心不够;另外高校中有些管理者要求学生、教师诚实守信,而自己却表里不一、言行相悖,这也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道德教育方法是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手段。任务确定后,选择正确的方法,则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大学生诚信“危机”及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引起高度重视,为解决相应的问题承担起更大的责任。高校应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协调地教育工作,并结合家庭和社会的能量,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为学生健全诚信人格提供更多的帮助。

3.1注重自我教育,加强自身内在修养

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按照诚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和诚信品质的方法和途径。诚信教育必须以人的自我教育为基础,离开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任何教育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是坚持诚信行为的内在动力,其潜力是无穷的。挖掘这种动力,不断培养自己诚信选择的能力,不仅对青年时期大有益处,而且对人生的道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加强教师素质,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树立教师的诚信形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把握,使学生从渊博的知识中领悟到教师钻研知识的诚信学习态度。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应当具备见贤思齐的态度,注意从教师身上看到诚信的优良品质,自觉地学习和仿效教师的诚信行为,并逐步养成诚信的习惯。

3.3改善实践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

以诚信教育内容为指导并以诚信教育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实践主体,也就是诚信教育对象把理论灌输中的抽象表达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诚信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实践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加深对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被教育者的诚信认识也会得到考验和检验。

3.4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力,提高教育质量

任何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而进行诚信教育也不是一个家庭或一名教育者单独可以完成的。因此,诚信教育也要结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对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有益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为高职学生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立体系统工程。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特殊单位,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无旁贷,而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可塑性强,而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正规性的特点,所以优化学校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4.结语

学校德育和诚信教育应在系统内进行改造,使学校诚信教育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凸显诚信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诚信教育,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并自觉付诸实践,真正发挥学校环境的有效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项目名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1155xs329。

参考文献: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篇10

1.诚信教育的含义

当代的大学生,与古代的书生是有区别的:古代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的大学生他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环境不能脱节。信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普遍发挥作用。因此,在社会领域,诚信教育也必须包括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教育。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征

第一,认知性。大学生思维自由开放,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追求自主、自强的独立个性,希望做到与众不同。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公开宣布教育的意图,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使其内在的价值尺度与教育意图吻合。如果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诚信的价值尺度上达不到统一的认知度,那么受教育者就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这会大大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者的诚信教育以及方法的实施效果,更取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价值方面的统一认知度。

第二,操作性。无论哪个人的诚信品质都是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又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养成诚信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人们大多首先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职业前途和职业技能,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去修诚信品质课程。诚信品质的教育在大学中只能在特定的课堂上讲述,范围较小,而且时间有限,又没有实践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诚信品质的教育只有这一种途径来实现。在诚信教育的活动中,一般的说理性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般的道理人人都懂,不言自明,而且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需要认识、理解、评价、实践上做到多方面的平衡发展,这可比单纯的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复杂的多,特别是对某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的观念、感情和陋习加以改造,就显得比较困难,更何况诚信观念的形成主要是依据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悟和理解,在这方面可大大超过了对他人的知识传播与灌输。这是诚信教育比知识教育的教育难度大的多的原因所在。

第三,发展性。诚信教育的宗旨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做铺垫。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跟进现实,指导思想可能不变,但是方针政策却能调整。所以不能把诚信教育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教育认识误区

1.现状描述及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高校部分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当前大学生对个体诚信状况的认同度很高,但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应该具备的,对自身非常重要,但在具体行为中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做人的准则”。很多同学对诚信的认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学生对是否应该遵守诚信采取“视情况而定”的态度。

第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其一,考试中存在的舞弊行为。很多同学曾经还有过舞弊行为,他们在价值判断上迷失了方向,一旦开始作弊,那大学的考风考纪将会出现极大地混乱,尤其需要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学习诚信方面的针对性的教育。其二,论文掺水。对于论文抄袭、剽窃的现象大部分同学持否定态度,但有部分同学对此表示能够理解,说明当前一些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科学正确的学术诚信观。

其三,学历作假等。很多同学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综观大学生在校的诸多行为,诚信已经与很多同学背离很远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是对学校和教育者教育宗旨的最好诠释,“教人以真,教人以诚”。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德育内容照搬过来,或就事论事地讲诚信。

2.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以上关于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现状的描述及分析,显示了目前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及学校、社会在诚信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误区,对于科学地揭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诚信教育中的“泛诚信”论。“诚信”即诚实,守信。在商场上即使是比较小规模的竞争,也没有必要告诉对方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真实意图;面对一个身患重症而又意志脆弱的病人,作为医生有义务对他隐瞒真实病情,稳定病人情绪,促使病情向积极方向发展。这些事实都说明,诚信是有前提的,不是放之四海皆能用。其实,上面所说的就是处于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人应该讲诚信,就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人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谎言而给他人造成利益损失。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个人更不应该为谋取私利而采取欺诈手段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否则,就只能危害到人们利益和社会的安全,是要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的。所以有时候在诚信教育中不能“泛诚信”,也就是事事都要求讲诚信。需要讲诚信时,一定要讲诚信;需要变通时,就一定要变通;需要伪装掩饰时,就一定要伪装掩饰。真正的讲诚信要学会一些注意事项:讲诚信要坚持“五个有利于”,即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对民族有利,对党有利,对社会有利。

第二,诚信教育只重“诚信说教”。“诚信教育”一词前几年就以被提出,但是目前对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社会上的不诚信事件屡屡出现,但是制止和打击的力度不够,使诚信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人们认为“诚信教育就只重诚信说教,而不注重对失诚的事例进行规范引导”。比如,在大街上碰上乞讨的人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一般的人们都会对其伸出援助之手,给点钱或衣服。但是,却有很多身体健康、手脚健全的人为了不劳而获,公开的在大街上乞讨,这一现象严重打击了我们的扶弱心理,但是国家又没有办法消除。现在的学校不可能再是社会中的封闭西通,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及时沟通。

第三,诚信教育的重担只要学校“扛”。谈起教育,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是学校要做的工作,诚信教育也是一样。但是他们忽视了诚信教育的内容问题。诚信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诚信规范,它不仅体现在社会公共道德中,也体现在单位和家庭中,具体化就分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仅内化在社会的道德体系中,也渗透到了我国的组织纪律和社会的法律体系中。如民法中规定“公民参加民事活动要遵守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所以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还必须与社会教育、法制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