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十篇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16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1

关键词:保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利益相关者;分析与评价

一、行业发展与企业现状

(一)保险业行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19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达42,645亿元,增速达到12.2%,通过行业的结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中国极有可能在2130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推测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将突破6万亿元,庞大的保险市场为保险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在服务国民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20年《2019年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组织编写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企业现状1、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其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人寿保险集团,覆盖亚太区内18个市场。友邦保险于1992年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获发个人人身保险业务营业执照的非本土保险机构之一。作为第一家将保险营销员制度引进国内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在中国建立了专业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并通过多元化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及健康保险。2、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是国内领先的“a+H”股上市综合性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以成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引领者”为愿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专注主业、做精专业,用转型的“进”,实现了发展的“稳”。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公司,在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保险资产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均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和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3、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平安保险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二、比较与分析

以《2019年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为参考,该报告对于国家政策的执行、行业责任的履行、改革创新、环保责任以及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进行披露,向各利益相关者披露了保险行业所涉及的社会责任。基于对整个行业大致情况的初步了解,对三家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比较。

(一)整体比较1、可读性。从篇幅上看,友邦中国保险的报告有14页,太平洋保险的是90页,而平安保险的是342页。过于冗长的报告可能会降低可读性,从篇幅角度,友邦中国保险可读性最强,其次是太平洋保险。从结构上看,友邦中国保险的报告没有设置目录页,从标题对整个报告的架构进行分析,内容是比较完整的,包括了公司的介绍、主要的成绩、创新还有社会责任,无论对内对外的利益相关者责任履行情况都有涉及,但由于没有设置目录不方便查找和定位;太平洋保险的报告是按照几大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编写的,其内容完整、针对性强、结构清晰,可以非常方便地分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内容;平安保险与友邦中国保险的报告结构比较类似,并不是按照利益相关者角度编写的,但是从内容上看是很完整的,尤其是对经营业务进行了大篇幅的披露,而且在整个报告中增加了财务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数据支撑量化成果,相比之下内容更为全面,并且设置目录方便查找。从结构考虑,太平洋保险可读性最强,其次是平安保险。从详细程度上看,平安保险大量运用财务数据,让报告更加充实,可读性最强,其次是太平洋保险。

2、披露方式。三个报告均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披露包括文字描述、图片、列表、举例等;定量披露包括图表、统计表、数据比较等。友邦中国保险在报告中主要运用了文字描述和数据比较的方式,另外两个企业的报告用到的披露方式则更加丰富,尤其是平安保险在报告中大量运用数据、图片、图表增加可读性。

(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具体内容进行比较

1、股东。友邦中国保险提出稳健经营、完善管理的指导方针,为股东、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通过降低成本、提升绩效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太平洋保险提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发挥党建引领,提升公司科学管理水平,提升风控能力。平安保险提出现金分红持续提升,2019年每股股息2.05元,较上年增长19.2%,提高了投资者投资收益率;完善风控管理体系,科学有效的管控风险,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并稳定地提高利润,保障每股股息收益。由于三家企业面向股东情况的不同,所以披露角度也有所不同,这在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中尤为明显。

2、职工或工会。友邦中国保险提出持续优化薪酬体系,提供富有竞争力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全面薪酬体系,为员工提供多方位的保障;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培养卓越人才和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太平洋保险提出不断完善薪酬福利;通过科技赋能,提供展业环境;开展多样活动,创建健康、温馨、有亲和力的职场环境,畅通的沟通渠道;实施“尖峰计划”、“青岭计划”;启动科技一体化人力资源改革项目,打造科技人才。平安保险提出相对长期的、稳定的薪酬目的和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本公司业务发展阶段的不同等原因进行薪酬具体策略和薪酬结构调整和优化;开展员工持股计划;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设立平安金融管理学院,践行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使命,追求最好的培训;为员工创造良好发展机遇,并为人的留存与发展提供支持;开展平安员工帮助计划。三家保险企业均对员工的薪酬福利、晋升通道各方面进行详细的披露。

3、政府。友邦中国保险提出遵照中国银保监会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友邦中国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太平洋保险提出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如: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助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科技强国,响应“健康中国”政策,保险扶贫,助力精准扶贫;遵守银保监会关于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要求。平安保险提出开展专项扶贫,创新扶贫模式;平安好医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依托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运营经验和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府赋能增效,推动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建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挑战,服务好实体经济,坚守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家企业的报告主要涉及到企业遵守银保监会规定,服务国家一系列战略,太平洋保险尤为突出,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国家建设。

4、供应者。友邦中国保险提出为了将绿色发展思维延续到供应链方面,要求供应商一起履行社会责任;尽管公司的供应商主要是在非生产领域,他们为友邦提供专业服务、旅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但是友邦始终关注供应商在道德、环境、健康、安全与劳工标准等方面的表现,将社会责任标准纳入采购全流程和供应商生命管理;在供应商招标过程中,通过友邦中国的在线平台参与招投标,实现完全无纸化操作,绿色环保。太平洋保险提出实现合作共赢,引领行业创新;公司对供应商的资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经营状况、负面行为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制定了一系列等制度,确保采购程序透明、公平。平安保险提出上线供应链应收账款云服务平台,并应用在供应链金融、破产清算投票、云签约存证、溯源等业务领域;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完成投产;平安好医生的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商网络扩大;推动eSG融入供应商管理,针对反商业贿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劳工权益保护、低碳绿色技术转型及发展,以及员工发展等方面进行合同约束,促进供应商履责;制定《平安集团可持续供应链政策》,从供应商入选审核、合作通过、过程管理、追踪反馈等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重关注供应商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等eSG方面的表现;运营、产品与服务中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帮助公司及客户防范风险。三家企业在供应商方面更多的是对供应商的约束,比如督促履职、招投标方面的透明公平等,只有太平洋保险提到了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的内容。

5、债权人。三个企业均提出遵照中国银保监会的各项规定,制定了各项关于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同时出具详实的年度报告,该年度报告涵盖了公司简介、财务会计信息、保险责任准备金、风险管理状况、保险产品经营信息、偿付能力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等内容。只有平安保险还提及了签订财务担保合同为债权人提供偿还保障。

6、消费者/商。友邦中国保险提出继续深入年度“客户关系调研”,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量化指标,从而创造高于客户预期的优越服务体验;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服务团队,先后推出包括协助营销员团队管理的工具、基于微信端的7×24小时在线服务机器人“友邦小友”等,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平台的持续建设,帮助营销员团队解决客户服务中的难点与痛点,进而为客户提供便利、及时的定制化品质服务;理赔作为投保者最关心的环节,也是友邦的客户服务重点,友邦从客户需求出发,陆续推出新的服务计划,将高深复杂的理赔环节变得智能且便捷,让客户能够快速完成理赔手续;卓越多元渠道发展,为客户提供高端医疗健康服务、子女教育等增值服务,满足其根植财富、传承家业的多元化需求;营销员渠道优质增员和3.0转型;客户体验管理。太平洋保险提出“保险+健康”打造健康管理生态圈;线上化,强化智慧服务;“太平洋保险”app升级;“太好赔”和“专享赔”简化流程、智能化理赔;“智享家”门店在深圳开业,门店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通过智能化、科技化手段,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升级服务标准,拓展服务内涵,提供安全高效的柜面服务;“灵犀二号”智能机器人上岗完成“首秀”,基于多项高科技技术,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查询咨询、排队叫号、保全变更、给付、理赔、投保等多项服务,拥有着智能高效的服务效率。平安保险提出线上理赔服务,推出“信任赔”服务;积极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要求,依托“产品+”策略,构建多层次产品体系,推动保障型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的发展,支持高价值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在保障型产品方面,平安保险分客群打造保障范围更全的保障系列产品,升级现有旗舰保障产品,上市新的重疾产品,开发意外保障类新产品,满足大众客户的长期意外保障需求,客群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针对细分市场,平安保险险采用“专属产品+服务”模式,推出针对特定人群如糖尿病人群的专属产品来匹配客户健康周期,并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来满足各类客群全方位的健康风险管理需求。在长期储蓄型产品方面,平安寿险加大产品开发和长缴业务推动力度,满足不同客户的长期储蓄型保险需求;发挥风险管理专长,帮助客户防范风险。三家企业都是通过产品配合科技、服务优化等方面进行披露。

7、所处的社区。友邦中国保险提出招投标,实现完全无纸化操作,绿色环保;爱心助学,成立“友邦北京助学金”、“友邦保险爱心基金”;捐助“南起老兵慈善项目”、参与扶贫项目。太平洋保险提出累计为全国3,589家企业提供环责险,创新推出43种气象指数保险;设立上海环保金服公司,打造绿色数据中心;2019年全面推行无纸化,累计节约成本约1.8亿元;员工自筹捐款逾1,900万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千亩生态林;“保险+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用保险机制参与城市社区管理,推出上海街道社区综合保险;举行阿兹海默症主题公益活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紧盯“菜篮子”工程,助力农副产品稳价,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出“速检通”;助力精准扶贫,截至2019年底,太平洋的各类扶贫项目共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约513.3万人,为贫困地区提供总保额2.3万亿元风险保障;“防贫保”为全国16省160个县逾8,000余万临贫、易贫人群提供总保额2.77万亿元,通过“彩虹”精准扶贫公益平台累计实现爱心帮扶金额2,300万元。2019年共开展149个对外捐赠项目,累计对外捐赠3,966.26万元;全年快速应对重大灾难突发事件100多起,总赔付金额约4.5亿元,拥有2,098名员工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近5万个小时。平安保险提出获得世界环保大会2019年碳金奖,2019年低碳潜力提前达成2021年结束的五年计划,从碳排放密度、用纸密度、低碳潜力、绿色建筑等四个维度做出环保目标;参与抗击疫情、保障社会民生,抗击疫情专项捐赠支出达6,150万元;向全国人民群众、一线医护人员免费提供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为800万名疾控和医护人员、1.5万名抗击疫情志愿者群众免费提供专属风险保障;推出线上问诊、线上阅片、疫情动态监控等智慧医疗服务;慈善捐款为人民币3.02亿元;聚焦“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截至2019年12月末,累计提供专项扶贫资金157.45亿元,援建升级乡村卫生所949所,培训村医11,175名,援建升级乡村学校1,054所,培训乡村教师11,826名。

8、贸易和行业协会。对于保险协会友邦中国保险和平安保险并没有涉及过多的内容。太平洋保险提出多次参与课题研究,与行业协会、合作伙伴深化交流;与中央部委跨领域合作;加强海外沟通,提升行业影响力。

9、竞争者。友邦中国保险提出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截至2019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值为2,840亿美元;科技驱动领先优势;《稳赢未来保险产品计划》《全佑惠享珍藏版全能保保险产品计划》产品创新。太平洋保险提出总结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面向行业输出优秀成果;2019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由第220名上升至第199名,“全球最具价值100大保险品牌”排名第六位;开发“太好赔”和“专享赔”。平安保险提出利润稳健增长,经营业绩增长;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329.55亿元,同比增长18.1%,营运Roe为21.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4.07亿元,同比增长39.1%;2019年公司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29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7位,全球品牌价值100强第40位,蝉联全球保险品牌第1位;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构建“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优化综合金融获客渠道与质效。三个报告对于竞争者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总体情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方面。太平洋保险提出了对于整个行业的成果输出,体现了对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贡献。10、特殊利益集体。友邦中国保险提出积极推动校企互动,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推出乳腺癌和儿童白血病的单病种保险、“守护丽人医疗保险”、救困助学以及足球公益和关心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方面各项举措。太平洋保险提出发挥主业优势,支持复工复产;安全为本,参与食品、建筑工程安全、交通等方面城市综合管理;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承保至今,已累计为1,646万居民提供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保障5,606.27亿元,累计赔款金额近2.82亿元;实施人才“尖峰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平安保险提出平安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帮助偏远地区农村妇女;充分保障女性员工权益,杜绝职场性别歧视;将“多元化、反歧视”的理念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全流程;打造“1+n+1”模式的平台体系,涵盖财政、卫健、环保、交通、教育等领域。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2

masao介绍说,2003年,通常都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社会责任新时代的开始,从这时起,很多日本公司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根据世界著名调研咨询机构KpmG(毕马威)的报告,maSa0比较了各国前100家企业(按规模排列)的CSR报告(含环境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状况,发现大约99%的日本企业都了CSR报告,现在大概有1100个日本企业都已经在CSR报告。

masao认为,日本企业CSR报告有两个趋势:第一个是综合报告。即把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都在一个报告里整合地展示出来,当然并不是两种信息的完全的机械整合,而是将CSR嵌入整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战略和日常的运营当中。masao认为,虽然现在日本只有很少的几家企业,比如武田制药在发综合性的CSR报告,但是这会带来日本CSR领域的革命,并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强。

第二个趋势是CSR报告要整合全球和本地的需求。在日本,很多公司不仅仅全球的CSR报告,还本地CSR报告。比如索尼、松下等公司已经了中国区CSR报告、日本财产保险公司也了中国的CSR报告,这是关于他们在中国运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和中国整个战略框架是一致的。masao认为,这也是一个日本公司关注的焦点。

34%的日本企业已在运用iSo26000

iSo26000在2010年11月份以后,很多日本公司都已经开始运用了。根据日本咨询公司去年的调查,34%的日本公司早已经用不同的方式在运用iSo26000,还有66%的公司还没有运用。masao认为,这66%的企业中,很多也都把运用iSo26000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了。

JiSZ26000:和iSo26000一致的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

masao介绍了日本参照iSo26000,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JiSZ26000。它和iSo26000是完全一致的,在2012年3月份正式。除了与iSo26000一致的内容外,JiSZ26000还有四个日本特定的倡议,比如说像委员会的章程和公司的行为等等,这是日本特定的,而且它还增加了13页。

4月17日,JiSZ26000的正式会在东京举行,masao是会议的发言嘉宾。大概有200人参会,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讨论,masao认为JiSZ26000会增进日本CSR的推进。“在日本,显而易见,最后iSo26000和JiSZ26000都会得到应用”。

日本地震保险体系作用凸显

masao特别提到了日本的地震保险体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海啸和地震,日本企业在震后安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的公司迅速提供了现金捐款、员工捐款和员工参与救援。

作为日本保险市场的引领者,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将地震保险支付作为最高优先级的事件对待,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了地震应对的办公室,为遭受地震痛苦的人员支付了保险。3个月中,日本财产保险公司有90%的保单都已经付清,而日本整个保险业,已经付清了约98%的保单,涉及约70万案例、1.2兆日元(大约相当于15亿美金),这在日本保险赔付史上是空前的纪录。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

在现代经济领域中风险无处不在,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同时又蕴藏着成功。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对威胁其目的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否发挥作用,还必须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与治理结构。企业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外,更为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也逐渐从内部财务控制的狭窄范围中跳出来,进入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领域中来。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双维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的新发展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企业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储稀梁,2004)。CoSo于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阶段,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尽管如此,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局限性,如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朱荣恩等,2003)。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eRm)框架就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与传统内部控制内容相比,新框架有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内涵的发展。1992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同一过程;人为影响;达到目标;合理保证。这一定义尽管非常广泛,但从某种角度讲,又比较模糊,存在某些片面性。

故原CoSo报告1992年出版后不久,就有声音批评该报告缺乏保障资产的概念。如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这个文件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强调还不够,丧失了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估的机会。(CraigJamesl,theCpaJournal,aBi/inFoRmGlobal,1993)但当时的CoSo主席罗伯特・L・梅(RobeflL.may)则认为,保障资产的考虑更适合作为一种经营控制。由于美国审计总署的影响巨大(如可能使银行等认为CoSo报告与其无关),如果CoSo报告不根据其要求进行修改,从一开始就可能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在1994年修订后的报告上,提出了“保障资产的内部控制”的概念,即“预防未经授权的获得、使用或处理资产”。可见,这一概念是非常勉强地运用在内部控制框架中。而新的eRm框架明确了对保护资产概念的运用。新报告认为“保护资产”或者“保护资源”是非常广义的概念,资产或资源的损失可能由于偷盗、浪费、无效率或错误的商业决策等。因此,广义的“保护资产”目标范围集中为特定的报告目标,使得保护资产适用于所有未经授权的获得、使用、处置资产。又如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有何区别在原报告中并不清晰。有些对错误纠正的管理行为,并不包括在原有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活动之中。而新的eRm框架已经将纠正错误的管理行为明确地列为控制活动之一。

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是一个过程;被人影响;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合理保证;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原来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得多。由于新CoSo报告提出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概念,使得eRm的定义更加明确、具体。同时,eRm又涵盖了内部控制所有合理的内容。

(2)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1994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内部控制有三个目标: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eRm整体框架中除了经营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似以外,还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原CoSo报告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界定为“编制可靠的公开财务报表的,包括中期和简要财务报表,以及从这些财务报表中摘出的数据,如利润分配数据”。新报告则将报告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该目标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报告。除此之外,新CoSo报告提出了新的目标――战略目标。该目标的层次比其他三个目标更高。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应用于实现企业其他三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阶段。

(3)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1994年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了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eRm框架对这五个要素进行深化和拓展,将其演变为八个要素。如eRm框架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将原有的“控制环境”扩展为“内部环境”。又如虽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eRm框架都强调对风险的评估,但风险管理框架建议更加透彻地看待风险管理,即从固有风险和残存风险的角度来看待风险,对风险影响的分析则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最差情形下的估计值或者事项分布等技术来分析(朱荣恩等,2003)。再如,由于原报告仅提出三个目标,因此“信息与沟通”中的信息仅指与这三个目标相关的信息。而新的报告包括了与组织的各个阶层、各类目标相关的信息,这对管理层将巨量的信息处理和精炼成可控的信息提出了挑战。原CoSo报告仅提出风险识别,但并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eRm框架则将风险定义为可能有负面影响的事项,并且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概念,将原有的风险评估这一要素,发展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四个要素,使得原有的内控五要素发展为风险管理八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借鉴意义《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其他企业也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如近年来发生的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案例或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以上市公司四川长虹折戟国际市场为例――因其合作伙伴美国apeX家电进口公司拖欠4.6亿美元巨款而遭受巨大坏账损失,也使得舆论评价四川长虹风光不再。在该案例中虽然apeX公司是长虹在美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但是在确定信用政策时,长虹考虑坏账风险的策略

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长虹是在apeX公司拖欠国内多家公司的巨额欠款情况下,还与其签订了巨额赊销合同,如果长虹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情况或许不会发生。因此,认真借鉴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关注企业风险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为重要。eRm框架最大的变化是将企业内部控制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这一变化是有特殊意义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属于各自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大到包括对外投资、小到包括差旅费报销等。因此,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认为,这些制度的贯彻与执行,是内部控制的所有内容。其实企业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控制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将企业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或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往往会舍本求末,如有些企业在差旅费报销的规定上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忽视企业重大风险。所以,eRm框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将精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环节上,而不是所有细小环节上,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这是革命性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变化。其次,执行eRm框架比设计内部控制框架更为重要。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否则是无法正常运行。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通常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如何保证实施制度方面,则缺乏应有的措施,这方面eRm框架有明确指示。为了保证所设计的制度能够得到执行,在eRm框架中的要素中,再一次强调了通过控制活动的设置,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来保证框架实施的可行性。要素包括建立、实施某些程序,保证有效进行风险反应。控制活动在整个组织的各个层级和各种活动中都发生,包括对申请和一般信息技术的控制、组织控制、经营控制、人事控制、定期检查、设施和设备的控制等不同方法。而监督则指企业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均应被监督,并且在必要时对所发现的偏离进行必要修正。或者通过正在实行的管理活动以及分别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来监督其他要素的有效性,这些内容均是监督要素的核心。因此,将所有业务活动分离出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及监督,并将这些职能分别授于不同部分执行,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精髓。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近年来公司治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执法者和立法者关注的焦点。而内部控制仍是公司治理中需要建立的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但由于在成本限制、人为错误和串通舞弊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仅依靠它很难达到预定目标。因为按照CoSo报告中的解释,内部控制的控制点主要集中于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和业务执行系统(供、产、销部门),而对企业的决策系统(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影响力很有限。“虽然该报告把董事会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仅局限于某些事情需要董事长的授权,至于主要的控制程序还是限定在Ceo之下”(张安明,2002),这说明内部控制的控制区域仍存在弱区,因此,要实现内部控制的预定目标,还必须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在理论上尚未明确界定。尽管CeCo和CoSo分别了《公司治理原则》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研究公告,但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来阐述概念和制定标准,并未从对方的立场进行探讨,对二者的关系问题,国内较多学者持“环境论”(阎达五等,2001)。即将公司治理结构看作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看待,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而两者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目标上的继承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而公司治理目标则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公司治理追求的公平、效率与科学决策离不开经营有效、信息可信、合法经营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二是内容上的交叉性。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所区别,但在有些方面(如主体、范围、途径等)存在着交叉区域,如在主体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为“股东一董事会一总经理”委托链上的各个节点,而内部控制的主体为“董事会一总经理一职能经理一执行岗位”委托链上的各个节点。两者存在交叉区域,即“董事会一总经理”委托链上的各个节点,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将两者关系界定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两者在目标、主体和内容上有着很多的重要交叉区域,所以,“嵌合论”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因为:两者并非外部与内部、环境与主体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关联关系,两者相互依赖;两者在内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与公司治理模式相适应。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与内部控制的设计同时兼顾,建立两者之间的互动结构,既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有效手段。过去我国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交叉互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及复核等工作程序上寻找原因,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脱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内部控制失败的问题,如在对经济舞弊、虚假会计信息、投资移民等事件进行研究与分析时,把焦点主要集中于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仅是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角度来分析原因。其实上述不良行为不仅与内部控制有关,更与公司治理结构紧密相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财务丑闻的渊源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将内部控制嵌入公司治理结构或建立两者的互动交叉结构,不失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矿业资本市场国外经验发展启示

一、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1、矿业资本市场在矿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已凌驾于矿产品市场,成为推动矿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从矿业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在矿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矿业资本市场作为支撑矿业运行的基本纽带,已成为有效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推动矿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机制,是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开展资本运营、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不但是矿产勘查开采融资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矿业制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主要证券交易所对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制定特殊政策

全球范围来看,与矿业发展相关的主要资本市场有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e)、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伦敦证券交易所(LSe)。由于矿业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其风险与其他行业具有不可比较性,国外资本市场对上市矿产勘查开采公司的风险管理做出特殊规定,并列出与普通上市公司和其他类上市公司不尽相同的上市要求。例如,多伦多证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工业公司、矿业公司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三类;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将上市公司分为工业公司、矿产勘查公司、科学研究公司、投资公司和外国公司等;约翰内斯堡证交所将上市公司分为矿业公司、资产公司、投资公司和其他公司。纽约证交所和伦敦证交所只允许矿业公司上市,其他四个证交所则允许矿业公司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

二、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矿业具有投资规模大、见效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矿业融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同时,矿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矿业发达国家在发展矿业资本市场的同时,高度重视配套制度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机制,为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健全监管服务体系

矿业活动具有高风险性,有效识别和降低风险,对于促进矿业透明、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国外实践表明,矿业资本市场为矿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风险监控机制,是降低矿业风险、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总结全球主要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和经验,可以看到,储量管理、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则构成了控制风险、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三大基石。储量管理方面,以科学、规范的储量计算标准、评估方法和报告规定,作为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审批、信息披露的基础和依据。信息披露方面,紧密结合矿业风险、技术、财务等方面特征,建立信息披露报告制度,严格信息披露要求。中介服务方面,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以职业地质师制度为核心,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打造专业、独立、诚信的矿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2、夯实储量管理,为风险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储量管理是矿业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报告不仅是证券交易所审核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上市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市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从全球范围来看,储量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报告规范(JoRC规范)(见表1)。JoRC规范已被写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例,成为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矿业公司必须遵守的规定。

3、严格信息披露,为风险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国外矿产勘查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都要向公众披露任何可能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信息。上市前披露的信息主要是招股说明书及其附件和相关文件,以及提交独立、专业的专家报告,上市后则要按照证交所的规定按时公布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并及时公布会对股票交易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的信息。

一是独立专家报告制度。独立专家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要旨、专家及其独立性、矿地资产评价基础及方法、专家责任等。专家报告制度的主旨是通过提供完全独立、专业的、明确的观点,帮助投资者作好投资决策。涉及矿产资产的专家报告有三种:技术报告,是指对矿地产或租地潜在经济产出的技术评价,包括地质报告、矿业和石油工程报告及冶金报告;评价报告,要阐明对资产价值的评价意见,并涉及政治和环境保护因素及诸如预期产品的销路等经济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公正性及合理性报告,用于指导对交易的公正与合理性进行评价。

二是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制度。上市矿业和矿产勘查企业必须提交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季度报告须在每个季度末的一个月内完成,且必须由称职的地质学家编写并签字,报告的格式、表格都有统一的规定。对于油气和金刚石矿产,其报告的要求和内容则有所不同,如油气矿产的勘探要求在每周的同一天提供周报等。上市公司还需提供年度报告,并对勘查和矿业公司有专门的要求。

4、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风险监管提供专业服务

(1)国外矿业资本市场主要中介机构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一般都规定要有独立的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评估、推荐和提供咨询服务。国外矿业及矿产勘查公司上市需要包括证券经纪公司和专业性咨询公司(地质咨询公司、财务咨询公司、法律咨询公司、安全咨询、环保咨询)参与,以帮助公司解决诸如公司结构和法律事项、财务、招股说明书、证券的销售和分配等问题,并提供独立、专业的咨询服务(见表2)。

(2)职业地质师制度

职业地质师资格认证制度是高度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和个人质量法律负责制度。从国外职业地质师的执业范围来看。首先,矿产勘查评估报告是中小型地勘公司上市筹集风险勘查资金的关键因素,必须由独立的职业地质师按照特定行规编制或审核签字。其次,证券交易所对上市的项目,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一期勘查计划,先说明该项目的找矿潜力,再对有形资产、现金股本等进行审查,这些工作需要由注册或称独立的职业地质师按照证券市场指定的行业标准或制订的评估规范编写评估报告。再次,矿产勘查公司上市以后,还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向投资者公布真实的、影响公司股价的找矿信息,主要结论要由证券市场指定或雇佣的其他独立职业地质师进行编写或审核。

从职业地质师执业要求来看。一是要求实践经验,矿业发达国家的行业组织在对职业地质师的考核中首先强调工作经验,例如英国地质学会、加拿大职业地质师协会、澳大利亚矿业冶金协会等,都要求职业地质师必须具有同一领域至少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强调职业道德,职业地质师在获得资格或注册后,都被要求严格遵守相应行业组织所颁布的道德规范。绝大多数的行业组织所实施的道德规范都对职业地质师的日常执业行为有比较详尽和明确的规定与禁止条款,特别是要求职业地质师对地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三是权威性行业组织认证与管理,矿业发达国家职业地质师的主要管理模式通常是由相关行业组织来实施资格认证并制定执业规范和标准,实行业内自律和业内准入。

三、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启示

1、发展矿业资本市场是矿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发展实践表明,资本市场是推动矿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矿业的发达程度。矿业资本市场不仅为矿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融资平台,而且能有效减低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的风险性,提升矿业和矿产勘查企业的公司治理能力,促进矿业的稳定与透明发展。

2、矿业风险决定了矿业资本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矿业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矿产资源具有天然的隐伏性,矿产勘查成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决定了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在财务指标、风险水平、专业程度等方面必然不同于一般行业,因而在申请上市时必须要特殊对待。从实践来看,允许矿产勘查企业上市的资本市场,多数将矿业单独列出来,在上市要求、金融产品、信息披露、风险监管、中介服务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政策。

3、发展矿业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和服务体系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风险控制是矿业资本市场监督管理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服务体系是保障矿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建立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独立专家报告在内的上市公司报告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建立职业地质师制度,通过权威行业认证和严格行业自律,确保地质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和行业的诚信水平;发展包括证券经纪、地质、财务、法律、安全、环保、社区发展、生产技术咨询业务在内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矿业和矿产勘查公司参与矿业资本市场提供专业服务,为监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干飞:关于矿业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5).

[2]干飞: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J].资源与产业,2010(1).

[3]中国矿业融资培训与研究项目组:走进国际矿业融资市场[J].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12).

[4]中国矿业融资培训与项目研究组:加拿大矿业融资[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赵宇凡: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6]周琦:浅谈国外职业地质师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6(3).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个人信用;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7―0079―04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1999年,上海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个人征信建设试点城市,中国个人征信建设开始进入摸索阶段。2002年,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全国联网,个人信用系统联网成为央行征信建设的重中之重。2003年,个人征信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是年10月11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应运而生,负责全面的征信体系建设。2004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个人信用数据库在七城市试运行后,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商业银行联网试运行。截至2005年8月,个人信用数据库已实现127家商业银行全国联网(其中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联网正在积极推进,已与8家联社实现了联网。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90%的信用记录已经入库。个人信用数据库将在商业银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和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个人信用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加强个人征信制度建设,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

早在1801年英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报告机构:“互通信息协会”,而信用报告业迅速发展则是在二战以后。美国在这一方面是做得最为出色的国家。

美国的信用报告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消费信贷报告机构(ConsumerCreditReportingagencies)及调查性的信贷报告公司(investigativeCreditReportingCompanies)。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拥有独立的计算机资料库,涵盖整个北美洲近1000万个信贷消费者的档案,保持着6亿以上的账目,资料库有近10亿字节的资料,每天约有200万信用报告产生,约有1万起消费者查询。这种机构在美国主要有三家,即:expefian信息服务公司(expefian-informationServicestrans)、联合公司(transUnion)及equifax公司(equifaxinc)。调查性的信用主要提供包括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及其他个人特性的调查性的信用报告,其资料通常来自于面试调查和其他传统方式。

信用报告机构采取商业化运作,它专门负责收集、保存、提供信贷申请人的有关信用资料以获利。它维护着一个以自然人为单位的信用历史与其他信息的数据库。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和其他授信机构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来更好地做出是否对信贷申请人提供信用的决策。信用报告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银行等授信机构按期向其提供关于消费者个人基本账户状况的信息,由其将这些信息与征税破产、诉讼等公开信息一起储存进相应的个人数据库中。当某人申请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用时,信用报告机构就会给成员银行提供一份能够全面反映该消费者个人信用状况的信用报告,使成员银行能够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做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信贷决策。

信用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账户资料:美国金融体系完善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为信用报告机构提供了全面完整的个人账户资料。这些资料记录每一笔交易的资金往来情况,包括:账户名、账号、类型、个人/合伙账户、信用额度、月支付额、余额、当前状态(流动/拖欠)、拖欠时间以及长达24个月的跟踪记录。2.人文资料(Demographicinformation):包括消费者现有及以前的住址、社会安全号码、生日、赡(抚)养他人的人数及拥有还是租用现有住房。3,就业资料:包括消费者的职位、收入、工作年限及其雇主名称。4.公共记录(publicRecordinfor-mation)是可以从政府、法庭和其他公共机构获得的资料。信用报告机构通常会定期核对这些公共记录以确定与消费者信用历史相关的信息,因为一般来说,破产申请、拖欠债务以及因未付税款而使不动产招致留置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还债能力。5.信贷机构查询记录。是指债权人或其他机构要求查询消费者档案的记录。通过查询,信贷发放者可以了解到消费者最近有关信用申请。如果有是否被拒。一般来讲,如果一个消费者档案中有太多的查询记录,则表明他有可能在滥用信用,此种记录对他的信用历史极为不利。

美国信用报告机构的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信用报告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完善。过去,信用报告机构的产品主要是一份包括申请人付款的历史、公共记录和其他资料的信用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报告机构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以满足信贷发放者的需要,如采用记分制(pointScoringSystems)来预测账户拖欠及破产的可能性;建立模拟资料库以抵制非法行为;指出账户的不连续性和反常的信用行为以警告信贷发放者做出进一步的调查等。其他一些正在信贷报告业迅速发展的业务包括自动化的信用申请程序业务及记分卡监管(ScoreCardonitoningproducts)业务,即信用报告机构收集、分析、记分及评估所有与信用申请相关的资料,然后将资料传送给信贷发放者,并向其提供是否同意或拒绝发放信贷或需要进一步审查的推荐。信用申请表可由申请者在信用处理中心填写,是否发放信贷的决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以作出。

(二)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银行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对信贷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即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前者主要是信贷员凭经验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料进行分析;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它的好处是直观省时、便于决策、可操作性强。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者信贷电脑审批系统”。商业银行通常在24小时之内答复贷款申请人的申请,而某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更能够在1小时内作出答复。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贷款申请后,由信用报告机构获取信用历史报告,汇同个人基本资料,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电脑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贷款。美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

(三)完善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颁布了多部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与个人信用相关的行为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比如1.《诚实贷款法》(truthinLendingact)。该法要求债权人在向申请人授信时,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贷款条件,不得使用欺骗手段。2.《公正债务回收法》(FairDebtCollee-tionpractices)。该法对债权人收债务作了详细的约束。比如禁止向债务人的朋友或雇主通报债务人的拖欠情况;禁止使用欺诈手段进入债务人住所确认或者拿走有价值的资产;禁止使用辱骂语言威胁债务人偿还债务等。3.《申请破产程序》(Bankruptcy)。债务人信用过度扩张以致无法承担偿付责任时可申请破产,这时,部分债务将被减免,债务人的财产被债权人清理分配。该法还对破产记录的保存时间做了规定。4.《公平信贷报告法》(FairCreditReportingact以下简称FCRa)。是监管信用报告业的主要法律文件,这项法案的目的是保证信用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信息使用的保密性。该法规定商业机构只有在信用申请人授权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他的信用报告;消费者有权查询他自己的信用记录,有对错误的信息提出质疑、要求改正和删除的权利。任何未经授权而获得他人信用历史资料的个人或将消费者信用历史资料透露给未经授权的他人的信用报告机构的雇员将面临最高金额达5000美元或坐牢1年或二者并罚的处罚。1997年10月1日生效的一条修正条款,对FCRa进行了重大的更改,由此可能产生更精确的信用报告资料。该修正条款包括:(1)对错误的责任已延伸至软件的供应者和作出该信用报告的机构。(2)消费者可有一个免费的号码来检查错误信息并可要求免费得到报告。错误信息必须在30天内予以纠正或删除,消费者也能利用该免费线路将他们的姓名在五个工作日内从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全部的目标市场表中删去。

(四)规范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

1.规范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是指居民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基本账户的同时,允许在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拥有分账户,并且分账户的收支信息在基本账户中充分体现,并得以汇总反映。这一制度确保了信用报告机构能够获得完整的个人账户信息。

2.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网络化系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金融体系的网络化运作,各金融机构与信用报告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这为信用报告的大批量制作及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并进而使银行等授信人能高效获取低成本的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从而有效提高了信贷效率,降低了信用风险。

3.有效的个人信用风险转移机制:(1)信用担保制度,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由政府部门筹资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基金公司,专门为消费信贷、尤其是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例如,美国在住宅按揭担保方面就有政府机构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和非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由其来担保借款人违约风险。全美国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性质按揭担保机构就有4家:联邦全国按揭协会、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以及退役军人管理局。其发行的住宅按揭担保证券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0%,同时,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还为住宅抵押债券的二级市场买卖提供资金支持;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为住宅抵押债券二级市场融资。(2)信贷保险,如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是一种政府机构担保和私营保险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其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在法国,只要贷款买房就必须投保住房保险,保险作为强制性措施,为贷款买房者因失业、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提供还款保障。

二、加快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缺乏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一)建立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

国际上的信用报告机构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欧洲式,即中央银行和政府出面并深度介入,资信机构实际上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二是美国式,即完全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由市场化的公司来完成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现有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即在各商业银行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监管之下,由当地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授权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以企业方式开展业务。目前对这一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信用报告机构的建立应分两步走:

首先,在信用报告机构建立之初,应由地方政府牵头,人民银行负责组建,机构在性质上隶属于人民银行。这一阶段是初始数据源的建立阶段(征信阶段)。需要政府强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银行及社会性组织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以商业化形式出售或义务贡献给资信公司。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首先把客户信息提供给资信公司,因此,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强制执行将改变商业银行和资信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使信息的提供成为可能。

其次,在完成征信数据源的建立之后,信用报告机构应实行独立运作。所谓独立运作,是指资信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体现独立性和公开性原则。独立性即资信机构应成为完全独立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商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而公正性即资信机构必须依法确保信用报告的客观、公正。在当前的体制背景下,信用中介机构实行独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的意义在于,能够避免产生新的权力垄断部门,从而避免资信机构内的寻租行为。出于竞争的需要,建议首先建立两家资信机构,资信机构完全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其竞争的核心是各公司征信和信用评级、预测的真实和准确程度。总之,市场选择应成为资信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终准则。

(二)在已有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

财务状况是个人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账户资料。由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多实行合业经营,一般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买卖股票债券、办理保险和申领信用卡等。每个具有合法身份的成年人都可以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账户,在该账户下又可以开立多个分账户办理上述业务。这样,个人的金融活动情况一般都能在银行得到真实的反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制度应分五步走:

第一步,深化落实储蓄存款实名制,在此基础上由指定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基本账户,同时允许个人在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拥有分账户,并且分账户的收支信息在基本账户中充分体现,并得以汇总反映;第二步,将个人支票、工资账户纳入基本账户;第三步,将居民退休金和养老金纳入基本账户;第四步,将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资金纳入基本账户;最后

一步,将个人所得税账户纳入基本账户。

(三)实现信用信息网络化

信用报告机构的运作方式是利用先进的电脑系统和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商业银行及政府部门中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后进行加工储存,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编制个人信用报告。通过与各商业银行联网,实现银行将个人信用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同时信用中介可通过网络向银行传递信用信息,最终建立信息的双向流通体系。信用信息网络化建设可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为依托,通过金融系统内联网,建立个人账户信息子库,目前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由政府督导法院、公安、税务等职能部门组建各自的信息子库。

第三阶段:由政府牵头,多部门相互配合,借助计算机网络,将个人账户信息子库与各职能部门信息子库实现联网,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交由信用报告机构负责管理,信用报告机构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出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对有关个人信用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评估、传递等处理。

(四)建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个人信用评估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基础之上的,通过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信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全面、可操作性。

构建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品德(Character)是指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守法意识、履约历史等情况;能力(Capacity)是指借款人须具有一定的才能、有一定的赚钱能力;资本(Capital)是指现在所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情况;担保品(Collateral)是指借款人所提供的担保品是否高于确定价值,是否易于变现并能足以偿还贷款;行业环境(Condition0fBusiness)是指借款人所从事的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发展趋势。综合“5C”原则,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须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方面作出评估,据此,可将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类:还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还款意愿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两类指标体系,可对个人信用状况作以下评估。根据分值,还款能力划分为:a(80―100分)还款能力强,B(60―80分)还款能力一般,C(60分以下)还款能力弱;还款意愿划分为:a(190―275分)还款意愿优,B(100―190)还款意愿良,C(100分以下)还款意愿差。由此得出9种个人信用状况组合,如表1所示:

对aa、aB、Ba级借款人,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加大信贷授信额度;对Ca级借款人应限制放款或作进一步评估,同时,加强授信后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指标的跟踪调查;对BB、aC级借款人也应限制放款或作进一步评估,同时,加强授信后对借款人还款意愿的跟踪调查;对BC、CB、CC级借款人则拒绝发放贷款或从严控制发放。

个人信用状况评价还应结合贷款的担保、抵押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担保、抵押状况评定标准如下:

(五)建立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防范、风险监控和风险转移三个环节。

风险防范是管理与控制风险的第一步。预防风险得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个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具体包括两方面的措施:

1.制定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依法约束个人信用所涉及机构及个人的行为。目前,急需制定《信用报告法》,确保信用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法规范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和客户个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应当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个人信用方面的条款;在现有的《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等法规条文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个人信用法,确保信用关系中授信人权益不受侵犯,维护信贷资金安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对授信人及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规则。

2.银行依据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预测与控制。具体来讲就是指银行对个人信息的贷前调查和信用分析。借助信用报告,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就可依据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评分,同时结合经验判断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综合评价与判断,进而作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息为多高的贷款决定。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6

保险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批准。

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或者变相经营保险业务。

第三条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和国务院授权,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履行监管职责。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保险机构是指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专门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

本规定所称保险分支机构是指由保险机构设立、在其授权范围内经营保险业务的分公司和营业部。

第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遵循自愿、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据本规定如实向中国保监会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并对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机构管理

第一节设立

第七条保险机构可以采取下列组织形式:

(一)合伙企业;

(二)有限责任公司;

(三)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条设立保险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或者出资达到本规定的最低金额;

(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符合法律规定;

(三)高级管理人员符合本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

(四)持有《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的员工人数在2人以上,并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二分之一;

(五)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固定的、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

(七)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

(八)至少取得一家保险公司出具的委托意向书。

第九条保险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

第十条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能投资企业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成为保险机构的发起人、股东或者合伙人。

保险公司员工投资保险机构的,应当告知所在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中应当包含保险字样,且其字号不得与现有的保险中介机构相同。

第十二条申请设立保险机构,全体股东、全体发起人或者全体合伙人应当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向中国保监会办理申请事宜。

第十三条申请设立保险机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两份:

(一)全体股东、全体发起人或者全体合伙人签署的《保险机构设立申请表》;

(二)《保险机构设立申请委托书》;

(三)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

(四)自然人股东、发起人或者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和简历,非自然人股东、发起人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加盖财务印章的最近1年财务报表;

(五)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资本金入账原始凭证复印件;

(六)可行性报告,包括市场情况分析、近3年的业务发展计划等;

(七)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八)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框架、决策程序、业务、财务和人事制度等;

(九)本机构业务服务标准;

(十)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申请材料,业务人员的《资格证书》复印件;

(十一)保险公司出具的委托意向书;

(十二)住所或者经营场所证明文件;

(十三)计算机软硬件配备情况说明。

第十四条中国保监会收到申请材料后,可以召集投资人进行投资风险提示,就申请设立事宜进行谈话,询问、了解拟设机构的市场发展战略、业务发展计划、内控制度建设等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保险机构设立1年内,可以设立3家保险分支机构。申请设立保险分支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前1年内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二)内控制度健全;

(三)拟任主要负责人符合本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

(四)现有的保险分支机构运转正常;

(五)注册资本或者出资达到本规定的要求。

第十六条保险机构以本规定要求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或者出资最低限额设立的,可以设立3家保险分支机构。此外,每申请增设一家保险分支机构,应当至少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人民币10万元。

申请设立保险分支机构时,保险机构注册资本或者出资已达到前款规定的增资后额度的,可以不再增加相应的注册资本或者出资。

保险机构注册资本或者出资达到人民币200万元的,设立保险分支机构不需要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出资。

第十七条保险机构申请设立保险分支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两份:

(一)《保险机构分支机构设立申请表》;

(二)董事会或者全体合伙人关于设立保险分支机构的决议;

(三)拟设保险分支机构内部管理框架;

(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险机构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

(五)保险机构前1年内接受保险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监督检查情况的说明及有关附件;

(六)保险机构前2年内履行保险合同情况的说明;

(七)拟任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申请材料;

(八)经营场所证明文件;

(九)计算机软硬件配备情况说明。

需要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还应当提交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资本金入账原始凭证复印件。

第十八条中国保监会应当依法对设立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的申请进行审查,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现场验收。

第十九条中国保监会作出批准设立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许可证。

申请人收到许可证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二十条依法设立的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应当自开业之日起10日内在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保险机构应当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

保险机构缴存保证金的,应当自办理工商登记之日起20日内,按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20%缴存。

保险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应当相应增加保证金数额。

第二十二条保险机构的保证金应当以银行存款形式或者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形式缴存。

保证金以银行存款形式缴存的,应当专户存储到全国性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协议中应当约定:未经中国保监会书面批准,保险机构不得擅自动用或者处置保证金。银行未尽审查义务的,应当在被动用保证金额度内对保险机构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三条保险机构应当自保证金专户存储到商业银行之日起10日内,将保证金存款协议复印件报送中国保监会。

保险机构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有关上年度本机构保证金管理情况的专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保险机构不得动用保证金,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注册资本或者出资减少的;

(二)依照本规定进入清算程序的。

第二十五条保险机构因减少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申请动用保证金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有关减少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工商变更登记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保险机构依照本规定进入清算程序,申请动用保证金的,应当由清算组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清算方案;

(三)被保险公司出具的收回各种单证等材料的证明;

(四)许可证原件。

保险机构解散的,还应当提交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全体合伙人关于解散、清算事项的决议;保险机构被依法宣告破产的,还应当提交相关文件。

第二十七条许可证应当置于经营场所显著位置。

第二十八条保险机构的许可证有效期为2年,保险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中国保监会申请换发。保险机构申请换发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许可证原件;

(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

(四)申请前1个月末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五)前2年内本机构遵守保险监管法律法规情况的说明;

(六)前2年内本机构接受保险监管、工商、税务等部门监督检查情况的说明及有关附件;

(七)前2年内本机构接受保险行业组织监督情况的说明;

(八)前2年内本机构履行保险合同情况的说明。

第二十九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不予换发许可证:

(一)申请换发许可证前连续6个月没有开展业务的;

(二)内部管理混乱,无法正常经营的;

(三)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不符合本规定条件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监管费的。

第三十条保险机构申请换发许可证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对保险机构前2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综合评价,并作出是否批准换发许可证的决定。决定不予换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许可证。

第二节变更和终止

第三十二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报中国保监会批准:

(一)变更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

(二)变更组织形式的。

第三十三条保险机构变更注册资本或者出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一)《保险机构变更事项申请表》;

(二)股东大会、股东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议;

(三)新增自然人股东或者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和简历,新增非自然人股东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及加盖单位财务印章的最近1年财务报表;

(四)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五)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

(六)减少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应当提交已经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的证明;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四条保险机构申请变更组织形式,应当满足新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一)《保险机构变更事项申请表》;

(二)股东大会、股东会或者全体合伙人决议;

(三)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

(四)实施方案;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五条中国保监会应当自受理保险机构变更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六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一)名称变更的;

(二)住所或者经营场所变更的;

(三)股东或者出资人变更的;

(四)发起人、股东或者出资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变更的。

第三十七条保险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一)名称变更的;

(二)经营场所变更的。

第三十八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有关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并将有关决议或者决定、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报送中国保监会:

(一)变更股权结构或者出资比例的;

(二)修改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的。

第三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变更事项涉及许可证记载内容的,应当交回原许可证,领取新许可证。

前款所称变更事项须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自批准决定作出之日起2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领取新许可证;前款所称变更事项不需要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1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领取新许可证。

第四十条保险机构撤销保险分支机构的,应当自有关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交回被撤销保险分支机构的许可证,并在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进行公告。

第四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作出变更决定之日起5日内在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公告:

(一)变更名称的;

(二)变更住所或者经营场所的。

第四十二条因合并、分立设立新保险机构的,应当依照本规定向中国保监会申请批准;因合并、分立解散保险机构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因合并、分立保险机构发生事项变更的,应当按照本规定取得批准或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第四十三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依法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并予以公告:

(一)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没有申请换发的;

(二)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中国保监会依法不予换发的;

(三)营业执照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的;

(四)连续6个月未开展保险业务的;

(五)许可证依法被撤回或者吊销的;

(六)保险机构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注销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依照前款被注销许可证的保险机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清算,向中国保监会提交清算报告。

第四十四条保险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依法办理许可证注销手续,并予以公告:

(一)其所属保险机构许可证被依法注销的;

(二)营业执照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的;

(三)连续6个月未开展保险业务的;

(四)许可证依法被撤回或者吊销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注销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资格管理

第一节保险从业资格和执业证书管理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所称保险业务人员是指在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销售保险产品或者进行相关损失查勘、理赔工作的人员。

保险业务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第四十六条参加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第四十七条报名参加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报名表》;

(二)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学历证书复印件;

(四)近期正面免冠小两寸彩色照片3张。

第四十八条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且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由中国保监会颁发《资格证书》: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品行良好。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予颁发《资格证书》: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二)因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受行政处罚未逾3年的;

(三)被金融监管机构宣布在一定期限内为行业禁入者,禁入期限仍未届满的。

第五十条参加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试无效,2年内不得参加考试:

(一)提供虚假报名材料的;

(二)违反考场纪律的;

(三)其他作弊行为。

第五十一条《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持有人应当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中国保监会申请换发。

第五十二条申请换发《资格证书》,持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3年中每年接受保险知识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60小时,接受保险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30小时;

(二)前3年内未因欺诈和严重金融、保险违法违规行为受刑事或者行政处罚;

(三)无故意不履行数额较大个人债务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申请换发《资格证书》,持有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换发申请表》;

(二)前3年内从事保险相关业务或者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有关证明。

第五十四条持有人申请换发《资格证书》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换发的决定。决定不予换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五十五条持有人遗失《资格证书》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第五十六条保险机构应当向本机构的保险业务人员发放执业证书。执业证书只能向持有《资格证书》、且无本规定第四十九条所列情形的本机构人员发放。

执业证书是保险业务人员代表保险机构从事保险活动的证明。

保险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应当主动向客户出示《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

第五十七条执业证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业务人员姓名、身份证件名称及号码;

(二)《资格证书》编号;

(三)执业证书编号;

(四)业务人员行为规范;

(五)业务人员职责、权限说明;

(六)可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

(七)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的名称、住所或者经营场所;

(八)监督及举报电话;

(九)执业证书有效期。

执业证书由中国保监会监制。

第五十八条保险业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机构应当注销其执业证书:

(一)辞职或者被解聘的;

(二)持有的《资格证书》失效的;

(三)有本规定第四十九条所列情形的。

第五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对本机构的业务人员进行保险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教育的课程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标准。

保险业务人员上岗前接受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0小时,上岗后每人每年接受培训和教育时间累计不得少于36小时,其中法律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不得少于12小时。

第六十条保险机构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报送年度业务人员培训情况报告。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上年度保险业务人员保险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

(二)本年度的培训计划。

第六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建立保险业务人员管理档案,全面反映保险业务人员执业情况。

第六十二条保险业务人员受到其他政府监管部门行政处罚或者保险行业组织处分的,保险机构应当自知道该业务人员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处分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第二节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

第六十三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本规定的条件。

保险机构任用高级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应当报经中国保监会核准。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所称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下列人员:

(一)公司制保险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副总经理或者具有相同职权的管理人员;

(二)合伙制保险机构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或者具有相同职权的管理人员;

(三)保险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第六十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二)持有《资格证书》;

(三)从事经济工作2年以上;

(四)品行良好。

具有金融保险工作20xx年以上经历的人员,可以不受前款第(一)项的限制。

具有企业管理工作3年以上经历的人员,可以不受前款第(二)项的限制。

第六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担任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三)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公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并对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破产负有个人责任或者直接领导责任,自该公司、企业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许可证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并对被吊销许可证负有个人责任或者直接领导责任,自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五)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

(六)被金融监管机构决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期限未届满的;

(七)正在接受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者中国保监会调查的;

(八)因欺骗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受到中国保监会行政处罚未逾5年的;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不适合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七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保险公司、其他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或者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机构中兼职。

第六十八条保险机构任用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一)《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

(二)拟任用高级管理人员的决定;

(三)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学历证书复印件;

(四)《资格证书》复印件,从事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

第六十九条中国保监会应当自受理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决定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十条拟任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提交说明材料;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隐瞒不报的,中国保监会对该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不予核准:

(一)曾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受过司法机关、纪检或者监察部门审查的;

(三)曾受过金融、保险监管机构行政处罚的;

(四)曾受过保险行业组织处分的;

(五)曾有故意不履行数额较大的到期债务等不诚信行为的;

(六)曾被雇佣单位辞退、开除或者免除职务的;

(七)曾对重大工作失误或者经济案件负有个人责任或者直接领导责任的;

(八)申请时仍在保险公司或者其他保险中介机构中工作的。

第七十一条中国保监会可以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察谈话和公告。

第七十二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内部同级调动,或者由高级别职务向低级别职务调动的,不需要重新进行任职资格核准。

第七十三条保险机构决定免除高级管理人员职务或者同意其辞职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自决定作出之日起自动失效。

第七十四条保险机构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自决定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第七十五条保险机构任用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或者与上述人员具有相同职权的管理人员的,应当自决定作出之日起5日内在中国保监会指定的报纸上公告。

第七十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经济犯罪被起诉的,保险机构应当自其被起诉之日起5日内和结案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第七十七条保险机构在特殊情况下任命临时负责人的,应当自任命决定作出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临时负责人任职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第四章保险关系管理

第七十八条保险公司不得委托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代为办理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委托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应当与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签订书面的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的授权不得超出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区域及业务范围。

第七十九条保险公司只限于向依法取得许可证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支付保险手续费,支付方式应当符合保险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

保险公司不得向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支付保险手续费、佣金或者类似费用。

第八十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设立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登记簿和保险业务账簿。

第八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当监督所委托的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的展业行为,并对该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在展业过程中的虚假陈述、误导等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行为,依法承担责任。

保险公司应当制止、纠正该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保险违法行为,不得唆使、诱导该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从事保险违法行为。

第八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当对所委托的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进行保险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保险公司委托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销售人寿保险新型产品的,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对销售人寿保险新型产品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的业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销售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第八十三条保险公司可以要求所委托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投保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职业责任保险,或者要求该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提供一定金额的担保。

第八十四条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与所委托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串通,截留、侵吞保费或者收取该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回扣;

(二)与所委托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串通,侵占、挪用、骗取保险赔款;

(三)对直接承保业务提取手续费、佣金或者类似费用;

(四)通过所委托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向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未取得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保险手续费、佣金或者其他非法利益;

(五)利用保险业务进行弄虚作假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经营规则

第八十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从事保险业务,应当与被保险公司签订书面的委托合同。委托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

第八十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可以经营下列保险业务:

(一)销售保险产品;

(二)收取保险费;

(三)相关保险业务的损失勘查和理赔;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业务。

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具体权限在前款所列范围内由委托合同约定。

第八十七条除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外,保险机构的经营区域为其住所地所在的省、自治区或者直辖市。

第八十八条保险分支机构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不得超出其所属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

第八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从事保险业务不得超出被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从事保险业务涉及异地共保、异地承保和统括保单,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十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遵循被保险公司规定的业务流程,接受被保险公司对其委托的保险业务的指导、监督、核查。

第九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开设独立的代收保险费账户,不得挪用代收保险费账户的资金或者坐扣保险手续费。

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在会计账户上应当以被保险公司为单位,对代收保险费进行明细反映。

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委托合同约定期限内将代收保险费交付被保险公司。

第九十二条保险机构在持续经营过程中,保险业务人员应当保持在2人以上,并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九十三条保险合同中包含责任免除或者除外责任、退保及其他费用扣除、现金价值、犹豫期等条款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

第九十四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制作规范的客户告知书。客户告知书应当包括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住所、业务范围、权限、联系方式、法律责任,以及被保险公司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投保提示等事项。

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应当向客户出示客户告知书,并按客户要求说明手续费的收取方式和比例。

第九十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建立专门账簿,记载保险业务收支情况。

第九十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建立完整规范的业务档案,业务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保人姓名或者名称;

(二)被保险公司名称和险种;

(三)保险费的代收时间和交付被保险公司的时间;

(四)保险手续费金额和收取时间;

(五)其他重要业务信息。

第九十七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满足本规定关于代收保险费账户管理、业务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的基本要求,被保险公司对代收保险费账户管理、业务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有更高要求的,应当按照被保险公司的要求执行。

第九十八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自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被保险公司提供或者委托制作的各种单证、材料及未交付的代收保险费,交付被保险公司。

第九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对在经营过程中知悉的被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业务和财产情况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

第一百条保险机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挪用保险费、保险金和保险赔款进行投资。

保险机构进行重大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的,应当取得董事会或者全体合伙人书面同意,并在重大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发生之日起10日内,书面报告中国保监会。

重大对外投资是指单次或者累计投资金额达到本机构上一会计年度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重大对外担保是指单次或者累计担保金额达到上一会计年度会计报表净资产的50%。

第一百零一条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在开展保险业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欺骗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行为:

(一)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二)以本机构名义销售保险产品或者进行保险产品宣传;

(三)阻碍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诱导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四)泄露在经营过程中知悉的被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业务和财产情况及个人隐私;

(五)挪用、截留保险费、保险金或者保险赔款;

(六)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骗取保险金。

第一百零二条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在开展保险业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虚假广告、虚假宣传;

(二)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其他保险中介机构的商业信誉;

(三)利用行政权力、行业优势地位或者职业便利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或者限制其他保险中介机构正当的经营活动;

(四)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其他利益;

(五)超出许可证载明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从事保险业务;

(六)向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返回手续费或者变相返回手续费;

(七)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百零三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不得与非法从事保险业务或者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发生保险业务往来。

第一百零四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不得代替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不得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委托代领保险金或者保险赔款。

第一百零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妥善保管业务档案、有关业务经营活动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保管期限自保险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不得少于20xx年。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一百零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和资料。

第一百零七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报送的报表、报告和资料应当及时、准确、完整,由法定代表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人签字,并加盖机构印章。电子数据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信息技术标准。

第一百零八条保险机构应当按规定将监管费交付到中国保监会指定账户。

第一百零九条保险机构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10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监管报表。

第一百一十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上年度代收保险费账户管理情况的报告,说明代收保险费账户设置、实际缴付、账面余额等情况。

第一百一十一条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保险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机构财务及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并在3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中国保监会根据需要,可以要求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提交专项外部审计报告。

第一百一十二条中国保监会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就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第一百一十三条中国保监会依法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现场检查。中国保监会应当提前5日向被检查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发出检查通知书,说明检查的时间、检查人员名单以及检查要求等。

检查通知书可以提前以传真形式发给被检查的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正式件在检查时出示;检查人员检查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也可以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现场检查。

第一百一十四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包括下列全部或者部分内容:

(一)机构设立审批手续、变更事项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二)资本金或者出资是否真实、足额;

(三)保证金是否足额提取,是否违规动用;

(四)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

(五)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六)向中国保监会提交的报告、报表及资料是否及时、完整、真实;

(七)内控制度是否完善;

(八)任用高级管理人员是否符合本规定要求;

(九)是否全面履行管理业务人员执业活动的职责;

(十)对外公告是否及时、真实;

(十一)计算机配置状况和信息系统运行状况是否良好;

(十二)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一百一十五条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涉嫌严重违反保险法律、行政法规及本规定的,在被调查期间,中国保监会有权责令其停止开展新业务或者停止部分业务。

第一百一十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合中国保监会的现场检查工作,不得拒绝、妨碍中国保监会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一)按规定提供有关文件、资料,不得转移、藏匿有关文件、资料;

(二)相关高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及业务人员应当到场说明情况,回答问题,接受监管谈话,不得故意躲避、拖延、阻挠检查。

第一百一十七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保监会可以将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

(一)业务或者财务出现异动的;

(二)不按时提交报告、报表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的;

(三)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受到中国保监会行政处罚的;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重点检查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八条中国保监会的检查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保监会现场检查的有关规定,不得泄漏在现场检查中获悉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商业信息。

第一百一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认为检查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的,可以向中国保监会举报或者投诉。

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权对中国保监会的行政处理措施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一百二十条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检查。委托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中国保监会应当将委托事项告知被检查的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一百二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业务人员,离开该机构后被发现在该机构工作期间违反有关保险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一百二十二条未取得许可证,非法从事保险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中国保监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二十三条通过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设立保险机构的,由中国保监会依法予以撤销,对存在出具虚假材料等行为的投资人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有关投资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保险机构。

第一百二十四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中国保监会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所申请事项,并对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给予警告。

第一百二十五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中国保监会行政许可的,中国保监会依法撤销许可决定,对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给予警告,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因客观情况,许可决定撤销已无实际意义或者不能执行的,对该机构处以3万元罚款。

第一百二十六条《资格证书》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领证书的,中国保监会不予受理或者不予颁发《资格证书》,并给予警告;该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向中国保监会申请《资格证书》。

第一百二十七条《资格证书》持有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证书》的,中国保监会依法撤销《资格证书》,并给予警告;该证书持有人3年内不得再次向中国保监会申请《资格证书》。

第一百二十八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3万元罚款;对该保险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分立、合并的;

(二)未经批准变更组织形式、注册资本或者出资的。

第一百二十九条保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业务范围或者责令其停止接受新业务;对该保险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缴存保证金的;

(二)未经批准动用保证金的。

第一百三十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3万元罚款;对该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设立保险分支机构的;

(二)未经批准任用高级管理人员的。

第一百三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2万元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罚款:

(一)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的;

(二)使用过期或者失效许可证的。

第一百三十二条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有本规定第一百零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三十三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与非法从事保险业务或者保险中介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发生保险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以2万元罚款。

第一百三十四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在终止关系后,未按本规定将被保险公司提供或者委托制作的各种单证、材料及未交付的代收保险费交付被保险公司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三十五条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及其业务人员有本规定第一百零二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

第一百三十六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开具或者使用与实际不符的发票、收据、保险单证等重要业务凭证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三十七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虚假理赔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2万元罚款。

第一百三十八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以5000元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立专门账簿或者业务档案的;

(二)未开设独立的代收保险费账户的;

(三)从代收保险费中坐扣手续费的;

(四)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委托代领保险金或者保险赔款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对外投资或者对外担保的;

(六)代当事人签订保险合同的。

第一百三十九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超出范围,损害被保险公司合法权益的,由中国保监会给予警告,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四十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未按本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或者资料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罚款。

第一百四十一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中国保监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或者资料的;

(二)拒绝、妨碍依法检查监督的。

第一百四十二条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处以3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以5000元罚款:

(一)未按规定缴纳监管费的;

(二)进行清算时,未按本规定提交清算报告或者清算报告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存在重大遗漏的;

(三)违反本规定拒不交回许可证的。

第一百四十三条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业务人员进行保险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的;

(二)未按规定进行业务档案或者专门账簿管理的;

(三)临时负责人实际任期超过规定期限的;

(四)未按规定办理许可证变更登记手续的;

(五)未按规定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和社会公众履行告知义务的;

(六)未按规定履行执业证书管理职责的。

第一百四十四条保险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该保险公司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设立保险机构、保险分支机构登记簿或者保险业务账簿的;

(二)未按规定对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培训和管理,唆使、诱导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从事保险违法行为的;

(三)向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支付保险手续费、佣金或者类似费用的;

(四)发现保险机构或者保险分支机构违法、违规,不及时制止和纠正的;

(五)有本规定第八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一百四十五条本规定所称保险中介机构是指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和保险公估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第一百四十六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外资保险机构适用本规定。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和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一百四十七条本规定要求提交中国保监会的各类材料,以中文文本为准,并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格式上报;中国保监会根据需要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交有关材料的电子文档。

第一百四十八条本规定要求提交的各种表格格式由中国保监会制定。

第一百四十九条本规定中的有关期限,除以年、月表示的以外,均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7

为切实做好我市重特大事故(险情)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口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政文〔20*〕14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在市政府的领导

和指挥下,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迅速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成立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有效抢险救援方案,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灾害发展,消除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城市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本《预案》所称重大、特大事故为:

(一)重特大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事故;

(二)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

(四)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五)重特大非煤矿山事故;

(六)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七)重大特大急性中毒事故;

(八)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九)重特大二次环境污染事故;

(十)重特大学校安全事故;

(十一)其他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重特大事故的具体标准,按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三、应急救援责任

各乡镇、办事处及市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重特大事故(险情)防范和应急救援责任制,做到反应迅速,措施果断,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对救援抢险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延误时机或不履行职责者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章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组织和部门负责的原则。

一、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

(一)市政府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市政府市长任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总工会、建设委员会、交通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用事业局、教育局、环境保护局、工业经济发展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火车站、文化局、电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

市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4321987。

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值班电话*旅游、林业、水务、铁路、文化、电业等部门或单位,应当分别成立专业指挥部,负责管理范围内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三)各乡镇、办事处和驻项武警在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各自职责参加市各专业指挥部,其负责同志为专业指挥部成员。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二、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职责及分工

(一)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主要职责。

⒈启动、终止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命令。

⒉按照《预案》程序,根据事故发展状况,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⒊随时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和《预案》实施进展情况,对《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⒋在本辖区紧急调用抢险救援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及场地和相关设施等,并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必要时给予补偿。

⒌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和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工作。

(二)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⒈传达总指挥部命令并监督执行。

⒉及时与专业指挥部和事故单位保持联系,掌握事故现场救援情况,适时向总指挥部报告。

⒊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

⒋承办总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职责。

⒈负责组织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⒉协调相关专业组的救援工作。

⒊事故对*边造成威胁时,组织协调人财物的疏散工作。

⒋检查和掌握事故现场的救援状况,适时与总指挥部联系。

⒌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⒍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四)专业指挥部指挥长职责。

⒈负责召集各专业组和抢险救援部门及相关单位现场负责人会议,研究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具体救援措施,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⒉负责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各参加单位的主要职责分工。

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⒉市*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干警抢险、救助、侦察、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⒊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⒋市消防大队: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现场灭火、侦察、消除泄露和污染、抢救人员物资、抢修设备。

⒌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救护。

⒍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对泄露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提出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

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协助牵头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对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⒏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等公用设施管理部门,负责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信等有关设施,确保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⒐事故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的前提条件

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根椐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向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或副总指挥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启动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

(一)人员伤亡多。

(二)险情重大、危及公共安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企业或乡镇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救援的。

预案的启动应遵循最小化启动和分级启动原则,即下一级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上一级预案。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总体预案。按照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乡镇(办事处)预案、市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先后顺序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一)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或市专业指挥部提出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预案》全部启动须市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启动命令;部分启动预案,由市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启动命令。

(二)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灭灾工作时,市相关部门专业指挥部按照命令,迅速启动专项预案,并全面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无力完成救援工作时,可根据情况部分以至全部启动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启动命令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协助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市相关部门各专业指挥部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情况,结合事故单位《预案》进行施救。必要时可将事故(险情)情况通报驻项武警,请求抢险救援。救援情况应及时报告*口市政府安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三、应急救援的终止程序

事故(险情)被完全控制或灭灾结束,经事故现场指挥部确认后,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人宣布《预案》终止,应急救援状况解除。事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终止令由其人视情况适时宣布。

事故单位应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完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重

复发生,并做好清洁、防疫、消毒和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正常秩序。

第四章应急救援体系

一、构建企业、乡镇(办事处)、市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分级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即: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乡镇(办事处)应急救援预案、市应急救援预案和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一)企业应急救援预案。

针对企业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即启动企业预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险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若需外援时,则请求当地乡镇(办事处)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施救。

(二)乡级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本辖区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在同时有市相关专业指挥部实施救援时,现场指挥长由乡镇(办事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人担任。若乡镇(办事处)确定重大事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

(三)市级应急救援预案。

市辖区域内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需及时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市属企业或乡镇(办事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需启动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请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启动市级预案施救。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预案第二章第一条第2款中《项城市应急处理专业指挥部设置表》内所列事故负责范围制定各自重特大事故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市有关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的编制

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分布图及安全通道示意图。

(二)应急救援组织、分工、职责、联系方式。

(三)应急救援技术保障、救援队伍、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运输保障。

(四)事故应急启动和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五)事故报告和事故现场保护。

(六)企业预案应有事故预防措施,救援路线和外援方案,并将应急救援预案纳入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五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一、应急救援物资

各乡镇、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情况,配备一定标准的必要的救援物资、设备和防护装备,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性能可靠安全。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

二、应急救援队伍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和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险因素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当配备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在救援中,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下设的专业指挥部有权紧急调用辖区内的救援物质、救援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补偿。

三、应急救援经费

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企业应纳入财务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第六章应急救援程序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立即用最快捷的方式将事故(险情)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安委会办公室报告,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报告时可先采用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补报。

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内容为:

⒈事故(险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位置。

⒉事故(险情)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

⒊事故(险情)的简要经过、伤亡情况。

⒋事故(险情)的发展情况、波及范围及涉及的危险材料和数量。

⒌事故(险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⒍事故(险情)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⒎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⒏报告单位、报告人(签发人)、报告时间、联系方式。

(二)有关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按《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的时间逐级上报。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交通局、卫生局、

建设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文化

局、火车站等专业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市政府。由市政府通告有关单位。

(四)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总指挥部,并根据事故类别和伤亡程度,建议总指挥长启动《预案》命令,同时赶往事故现场。

(五)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程序和分工。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事故在向市下列有关单位报告的同时,向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总工会报告。由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向*口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市总工会向*口市总工会报告。

⒈道路交通和火灾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局。由市*局上报*口市*局。

⒉水上运输和公路工程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上报*口市交通局。

⒊重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上报*口市卫生局。

⒋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工程质量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建设委员会。由市建设委员会上报*口市建设委员会。

⒌其他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二、应急救援现场组织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事故(险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三)各乡镇、办事处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当地救援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抢险救援。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⒈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

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⒉根据事故(险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⒊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进

行调整、修订、补充。

⒋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⒌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边单位和人员安全和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⒍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⒎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⒏及时向市政府、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救援进展情况。

⒐做好事故(险情)的信息工作。

⒑办理市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应分组同时进行。

⒈事故抢险组: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牵头单位即为组长单位)市政、供水、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抢险救护队和事故单位负责现场抢险、人员搜救、抢修设施、消除险情等项工作。

⒉治安管理组:市*局牵头,负责事故现场警戒、预防和制止破坏活动,疏导交通、疏散群众、维持秩序、伤亡人员身份确认,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监控等工作。

⒊技术指导组: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组、事故单位、相关部门等,根据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企业预案,负责抢险救援技术方案的制定,灾情分析监控和抢险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⒋医疗救护组:市卫生局牵头,组织急救队伍,负责事故现场伤员抢救和治疗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⒌后勤保障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救援物资装备供应和运输及有关后勤保障工作。

⒍善后处理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事故单位参加,负责接待、安抚伤亡家属及善后工作。

⒎信息新闻组: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负责事故(险情)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和新闻工作。

⒏事故调查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纪检监察、总工会、检察院、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参加,按有关规定展开事故调查,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七章工作要求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要求

(一)本《预案》是市政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和事故情况随机处理。

(二)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事故单位所在地有关负责人要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四)各乡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属企业应在本《预案》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修订和完善本行政区域、本系统、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并将预案和救援机构设置情况报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

(五)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预防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意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预案,掌握预案内容和相关措施。要根据条件和环境变化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适时进行演练并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切实保证施救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六)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均有参加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义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和接收伤员。

(七)要高度重视重特大事故的预防工作,认真落实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监控,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追究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本《预案》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及时上报重特大事故的;

(二)未及时到位,延误救援时机的;

(三)未履行应急救援职责,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或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

(四)阻挠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调用的;

(五)对事故受伤人员有意拖延或拒绝抢救医治的;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8

——集团半年工作报告精神学习体会

财务杨昊陕西星王控股集团

2015年7月2日,集团董事长王应虎作了集团公司201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报告为参会人员介绍了企业上半年情况,总结了企业在上半年取得的种种成绩。抓增长,保效益。始终把保证效益增长排在工作的第一位。各团队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完成全年目标;抓融资,保增长。领导小组积极落实融资目标,为项目建设和集团发展打好基础;抓项目,保转型。以建设“6+1”项目为核心,转型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以项目发展拉动企业发展;抓产业,优结构。推进新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6+1”产业新格局;抓创新,增驱动。新项目建设引用行业先进技术,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打造B2B电商平台;抓机制,保发展。引入知名公司为企业打造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以严格的工作要求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助推企业发展;抓协调,推运行。各项目间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合理规范的推进企业工作;抓环保,保安全。重视生态环保,保障员工安全;抓文化,保生活。完善各企业部门绩效考评机制,保障好员工的工资收入等问题。

报告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分析,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发展和管理问题,还是企业要成为一流的公司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坚定了企业上下解决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明确了企业下半年工作任务和措施。从生产到销售,以创新科技树立新材料优势,以优化工艺、提高效率来确立中高端产品,确立“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的集团发展方针。报告内容既简明扼要,又切中正题,科学地规划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9

[关键词]保险会计;会计准则;保险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累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年)

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01年)

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2006年)

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至今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意味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方向发展。新准则重新严格界定和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至此,保险会计制度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性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险会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2年5月决定分两个阶段对与保险相关的会计问题建立相应的会计框架。第一阶段包括国际财务报告标准4(iFRS4),以及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准则32(iaS32)与国际会计准则39(iaS39),分别给予财务工具的披露与引进它们的认可与测定以一定的指导。第二阶段将会注重于测量保险负债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根据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所制定的准则是为编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generalpurposestatements)服务的。因此,保险会计准则同样应限定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而不是法定的财务报告,以确保保险行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美国

美国保险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6月以前,保险企业主要遵守法定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6月至今,保险法定会计Sap与保险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存的双重规范双重财务报告的阶段。

1982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了第6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60)“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从而诞生了保险业的公认会计准则。从此以后,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遵循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一般会计准则(Gaap),编制基于通常目的的财务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外部财务信息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按法定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以提供给保险监管当局用以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

(三)英国

英国并无专门的保险会计准则,因而其财务报告主要遵循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ofStandardaccountingpractice,SSap)的相关规定,并参考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ofBritishinsurers,aBi)推荐的会计处理公告(StatementofRecommendedpractice,SoRp),同时其对外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英国1985年颁布实施的《公司法》。

(四)德国

德国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其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存在于《商法》,而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皆出于《保险业监督法》。

德国会计规范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税务会计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深远影响,法律规定了财务会计对税务会计的决定性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要尽量顺从财务会计的方法,同时又规定了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反作用原则,以保持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本文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建议如下:

(一)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系统性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对保险会计规范的系统性要求非常高。而我国保险业多年来依据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和中国保监会制定的行业文件。我国保险业在会计规范方面,于1993年颁布《保险企业会计制度》、1995年颁布并实施《保险法》、1999年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这些会计规范都是针对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督而制定的,在部门规章和法律条文中存在重叠,没有系统性实施细则。因此必须加快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发展步伐,尽快根据保险业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

(二)区别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实现保险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

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出发点,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与iaSB以及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主体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其核心是真实、公允,满足投资者等决策需要。而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并不一致,其主要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规定或者监管规定。例如我国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按照保险监管部门的法定精算规定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由于法定精算规定是根据保险审慎监管要求设计的,因此保险公司据此计提的准备金一般都远远超出其实际应承担的保险负债。正如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等人指出:会计准则制定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应逢迎准则规定可能带来的政策影响,那种希望修改会计准则以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结果进而促进金融稳定的想法,只会干扰会计准则制定,并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反而有损于金融稳定和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只有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实现监管目标。

(三)以具体规则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提高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

从会计准则的结构来看,iaS、SFaS、SSap都是按每个专题分别制定,不分层次结构的,制度的设计以具体规则为基础,具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制度设计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掌握尺度。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事实上,保险业有其特殊性,其相当多的确认计量(如保险负债)依赖会计假设,若不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极易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要实现准则和制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的互动关系。以准则确立原则,以制度规定具体操作;准则要相对稳定,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要相对灵活;准则和制度中相同内容的规定必须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保险行业发展报告篇10

[关键词]保险会计;会计准则;保险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累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年)

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01年)

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2006年)

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至今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意味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方向发展。新准则重新严格界定和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至此,保险会计制度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性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险会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2年5月决定分两个阶段对与保险相关的会计问题建立相应的会计框架。第一阶段包括国际财务报告标准4(iFRS4),以及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准则32(iaS32)与国际会计准则39(iaS39),分别给予财务工具的披露与引进它们的认可与测定以一定的指导。第二阶段将会注重于测量保险负债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根据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所制定的准则是为编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generalpurposestatements)服务的。因此,保险会计准则同样应限定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而不是法定的财务报告,以确保保险行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美国

美国保险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6月以前,保险企业主要遵守法定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6月至今,保险法定会计Sap与保险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存的双重规范双重财务报告的阶段。

1982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了第6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60)“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从而诞生了保险业的公认会计准则。从此以后,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遵循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一般会计准则(Gaap),编制基于通常目的的财务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外部财务信息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按法定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以提供给保险监管当局用以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

(三)英国

英国并无专门的保险会计准则,因而其财务报告主要遵循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ofStandardaccountingpractice,SSap)的相关规定,并参考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ofBritishinsurers,aBi)推荐的会计处理公告(StatementofRecommendedpractice,SoRp),同时其对外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英国1985年颁布实施的《公司法》。

(四)德国

德国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其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存在于《商法》,而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皆出于《保险业监督法》。

德国会计规范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税务会计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深远影响,法律规定了财务会计对税务会计的决定性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要尽量顺从财务会计的方法,同时又规定了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反作用原则,以保持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本文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建议如下:

(一)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系统性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对保险会计规范的系统性要求非常高。而我国保险业多年来依据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和中国保监会制定的行业文件。我国保险业在会计规范方面,于1993年颁布《保险企业会计制度》、1995年颁布并实施《保险法》、1999年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这些会计规范都是针对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督而制定的,在部门规章和法律条文中存在重叠,没有系统性实施细则。因此必须加快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发展步伐,尽快根据保险业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

(二)区别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实现保险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

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出发点,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与iaSB以及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主体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其核心是真实、公允,满足投资者等决策需要。而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并不一致,其主要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规定或者监管规定。例如我国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按照保险监管部门的法定精算规定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由于法定精算规定是根据保险审慎监管要求设计的,因此保险公司据此计提的准备金一般都远远超出其实际应承担的保险负债。正如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等人指出:会计准则制定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应逢迎准则规定可能带来的政策影响,那种希望修改会计准则以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结果进而促进金融稳定的想法,只会干扰会计准则制定,并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反而有损于金融稳定和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只有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实现监管目标。

(三)以具体规则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提高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