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科学研究十篇现代科学研究十篇

现代科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43

现代科学研究篇1

2.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之我见王建美,wanGJian-mei

3.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胡桂兰

4.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的法律思考陈军,路海峰

5.大众化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研究陈鹏,CHenpeng

6.改革考试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张艳慧,张济林

7.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探微李文兵,Liwen-bing

8.教会大学对中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岳爱武,熊小燕,YUeai-wu,XionGXiao-yan

9.对我国建国初期院校调整的回顾与反思李国良,赵俊芳

10.教育公平研究综述袁敏,YUanmin

11.中国高等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机制研究袁蕾,孙琪瑛,YUanLei,SUnQi-ying

12.国学与大学生古典文化素质培养骆兵

13.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李波

1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的风险预测喻娟娟,苏中文,YUJuan-juan,SUZhong-wen

15.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分析岳武,YUewu

16.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王帆宇,wanGFan-yu

17.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艾红梅,王平,任志锋

18.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宋洁,潘苏苏,李艳刚

19.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门瑞雪,常有余

20.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周晓虹

21.以落实《纲要》为契机推动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刘勇兵

2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刘永芳

23.201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工作会议纪要刘新财

24.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摭谈姜振宏

25.抵御金融危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李生京

26.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和科学构建王典

27.英语专业网络课程群资源建设模式与途径丁志斌,李茂莉

28.整合·本土·拓延: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李崇爱,刘小群

29.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反思——从中国特色谈起吴振韩,顾媛媛

30.从需求分析视角探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卓新光,王晶

31.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王荣德,刘爱生,沈钢

32.本刊公告

33.新升本科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阻力与策略张爱珠,贾长胜

34.国外教育机会均等观举要张国强

35.感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质——以美国佐治亚大学为例童猛

36.中、美、日三国高等教育主要指标统计分析——基于1999~2007年UiS的数据肖月,房巍,李万龙

37.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杨吉春

38.自我更新: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新视点于四海

39.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梁砾文

40.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邱忠信

41.高校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探析刘义荣,刘静娴

42.我国高校教师权益保护研究述评金劲彪,刘斌

4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任春梅

44.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王立国

4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延娟,田波

46.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党亭军

47.基于"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物质的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王友兵

48.潜在课程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张秋红

49.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武英杰,赵义泉

50.高校药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岳慧

51.浅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潘国臣

52.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再思考王新

53.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1.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郭延凯,GUoYan-kai

2.大学生就业信用标准体系下小订单培养模式初探刘黎莉,王艳梅,陈振江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李宪印,陈万明,LiXian-yin,CHenwan-ming

4.不同类型企业选拔毕业生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差异研究——基于台州市企业的调研李常香,林朝斌

5.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李影

6.从线性到域性:高校教师发展制度意义理解的新视角张德良,ZHanGDe-liang

7.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法规浅析徐维忠

8.时代主题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回应卢洁莹,LUJie-ying

9.本质、内涵、路向:高职教育文化发展的三个基点张金磊

10.Stp战略在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中的应用冯强,蔡春红

11.论公安高职高专院校校警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王彬

12."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黄秀海,HUanGXiu-hai

13.英国大学建立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汪雅霜,杨晓江,wanGYa-shuang,YanGXiao-jiang

14.2007aQtF框架下澳大利亚海外项目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以澳大利亚海外项目"BHi-SDJU"质量审查为例刘淑芸

15.微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规模选择与策略张楠,周明星,ZHanGnan,ZHoUming-xing

16.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由晓霞

17.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途径的研究高凤民,许秋奎,雷明

18.女性硕士生学业幸福感及提升策略姜毅超,JianGYi-chao

19.加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指导——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差异、家庭经济情况差异调查研究游薇,吕鹏,YoUwei,LVpeng

20.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向欣

21.烟台地区大学生性观念及性教育调查分析张鹏,白雪,倪晓倩,付露露,王桂芹

22.二战后哈佛大学发展战略马利凯,赵俊芳,maLi-kai,ZHaoJun-fang

23.筑波大学学群制度解读及其启示胡义伟,伍海云

24.中美印日古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国际比较研究秧志强,吴绍春

25.少子化趋势下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及启示吴丽华,罗米良

26.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理念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周婷

27.我国大学形象的应然、实然与必然苏州,SUZhou

28.试析高校形象广告的理论基础严亚

29.学习之道:新时期大学之道的根本王学青

30.极端中创造平衡构建新型学术范式——论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王晓瑜

31.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陈昌兴,李俊奎

32.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杨建文,郑慧芳

33.中国儒家德育心理学说的有机整合——论蔡元培的大学德育心理学思想与实践王阳安

34.学校道德教育之病态解析赵联,孙福平

35.浅析高校德育中生态意识的培养胡雨霞,孟新宇

36.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李雅琴

3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及启示夏颐

38.基于教学过程导向的高师实习指导课程开发曾本友

39.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龙春阳

40.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李俊义

41.刍议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变通策略陈萍,金保华

42.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杨英杰,邱俊,金星

43.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谷再秋,于福

44.美国私立高校经费筹措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王雪燕,戴士权

45.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秦和

46.对独立学院施行层级式教学的探讨孙加工,陈艳波

47.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对内地高校的启示王秦辉

48.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样式赵玉民,崔铁刚

49.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的思考王为全,李艳菊

50.法学本科教学应试化现象及其对策刘建刚

51.正在崛起的四平职业大学学校宣传部

1.我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生成机制探析——基于"985工程"大学的分析胡仁东

2.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本体和功能黄厚明

3.生命与生活: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根基安世遨

4.浅议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的会计委派制朱延辉

5.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对策研究秦福利

6.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地域性共享模式研究熊卫卫,李富英,孙忠才

7.论高等教育的宏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徐德斌

8.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障碍及其超越李艳,岳学军

9.高校与学生间之合同关系论要黄忠,薛海明

10.高教科研工作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李军

11.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张德江

12.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纪要刘新才

13.关于高职法律专业困境的思考徐升

14.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杨东铭

15.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双轨制教学人员管理体系的构建丛文龙,

16."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任爱珍

17.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杨诚

18.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罗雪莲

19.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杨吉春,赵丽光

20.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陆国志,杨兆海

2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学科发展战略程永波

22.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朱永江

23.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兰必近

24.民主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探究吴太胜

25.大学生大众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张永华

26.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马勇

27.高校战略评估对战略管理调控机理初探郭必裕

2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变化研究王鹏,王秋芳

29.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朱立明

30.和谐社会视角下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反思——以江西某高校和某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个案李曦

31.关于高校招生制度变革的若干思考杨清溪

32.论高校德育资源及其配置常立飞

3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叙事取向探究秦天堂

现代科学研究篇2

水利建设是保证我国工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水利建设中的技术应用现状,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水利建设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分析。

关键词:

水利建设;现代化;科学技术

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当前水利建设领域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水利建设质量。

1.水利工程示范基地的建设

首先,要在进行新型技术推广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拥有专业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要根据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技术应用特点,对技术应用等级较高的水利工程示范基地进行构建,使水利工程的示范基地能够具备较强的系统性特点。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资金状况的研究,根据当前水利工程的财政资金拨付状况,对水利工程的示范基地各类基础性工程进行关注,使水利工程示范基地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在完整的技术应用方案的控制下实现组织结构的完善,以便当前的工作团队可以在更加科学的组织模式下进行工作具体职能的科学分配。要根据水资源节约的需要,对示范基地的节水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冻土示范基地的特点,对示范基地的参观学习机制进行完善,使示范基地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2.根据湿地技术要求实施节水灌溉设计

2.1湿地技术的节水灌溉领域的突出优势

农田的水利灌溉系统是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系统,因此,水利系统不仅需要保证对当前的水资源进行完整的灌溉,还需要对现代化水利灌溉技术进行科学的应用。结合湿地节水灌溉技术,对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进行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湿地节水系统的效率,保证当前的农田资源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用水需求。另外,要根据当前粮食的具体产量,对节约用水的范围进行明确,使当前的灌溉系统能够保证水资源调配的合理性。因此,湿地技术的正确运用可以使灌溉系统具备较强的经济效益。另外,湿地技术的运用还能够使灌溉系统更好的进行低下水资源体系的保护,以便当前的灌溉系统能够更高质量的进行地下水资源的使用,保证地下水资源能够对农田系统进行良好的供给。湿地技术的运用还能够使地下水资源的水质得到较高程度的改善,使灌溉系统能够更好的提升水资源供给的标准化程度。将湿地技术运用于水利领域,还可以使水利灌溉领域的管理机制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提升管理质量。

2.2湿地技术在节水体系当中的具体运用

在进行湿地节水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节水系统的使用需求,合理的进行技术应用基础的选择。首先,要尽可能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进行湿地技术的运用,并使一些盆地区域也能够进行节水系统的设计。另外,要加强对不同行政区域内的塘堰关注,使塘堰在农业灌溉系统当中的应用范围能够控制在5%以上。在进行现代技术应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技术应用成本的关注,并从环保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客观物质的应用方案进行设计,使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大程度上使用天然的坑地和洼地进行节水体系的设计,使天然洼地能够成为具备现代技术特点的湿地。另外,还要加强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对供给植物水资源的范围进行设计,以便水资源的排放沟渠可以实现宽度的增加。要根据当前水资源排放的需要,对植物的污染处理作用进行设计,以便植物能够更好的进行水资源的排放处理,将自然物质中原有的沟壑作为设计湿地的基础性硬件。要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关注,根据灌溉的需要,对自然环境中的雨水资源进行科学的引导,并结合灌溉沟渠的设计需要,对湿地的生态特点进行研究,使当前的湿地能够更好的形成沟渠,并保证能够对雨水资源实现高质量的利用。要根据生态环境的设计需要,对水资源的具体流向进行设计,保证水资源能够顺利的通过沟渠进行排放,使水资源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对水资源实施化学因素的设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氮、磷等物质进行湿地面积的研究,使湿地面积保持在农田整体面积的7%以下。可以利用排水渠道,对湿地的水资源实施综合性管理,使水资源的排放能够更大程度上适应灌溉系统的技术标准。

3.科学运用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处理

污水资源的处理是提升灌溉质量的重要工作,而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污水的处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污水资源的处理效率。首先,要结合污水资源的处理需要,对污水治理的体系进行完整的分析,使水生植物能够利用处理污水的特点进行灌溉系统的净化。另外,要保证灌溉体系当中的水资源能够具备较强的营养成分,使产生污染的灌溉资源不会对河流的通道构成不利影响。要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对水生植物进行选取和栽植,既要保证水资源不会受到水利工程的污染,也要避免大型工程的施工造成水资源流失,使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和生态环保理念并行不悖。要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水利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例如,可以使用茭白和芦苇,对水生植物进行种类控制,可以使用多种水生植物相搭配的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净化。在水利工程的整体设计范围内,水生植物的使用种类要尽可能保持在三十种以下,避免水生植物的应用方案过于复杂为后续的管理工作增添负担。要加强对水生植物成本的关注,根据当前氮磷等化学物质的成本情况,对水生植物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资源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过高的资金成本。要逐步使用人工技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替代,以便当前的人工浮床技术能够更好的同相关化学技术进行整合,使生物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要结合不同时间段的水资源净化情况,对污水的处理质量实施分析,尤其要加强对水生植物管理系统的重视,从水资源的闸门入手,对水资源的提取泵站进行技术管控,并使水资源的具体储存位置能够受到总控制站的有效调控。要对污水资源的处理质量进行分析,如果污水能够得到较为彻底的处理,则要对污水的具体去向进行科学的分析,使污水能够更好的用于灌溉或养殖,要对污水的处理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务必保证污水处理之后能够达到和地表水资源相同的洁净度,使污水资源能够更好的供给水利工程的需要。要对实施处理的污水资源进行体积的明确,必须保证每个阶段的污水处理资源在400m3以上,使污水资源可以使用水池进行体积的合理控制。

4.完善水利工程科技推广体系

要加强对当前政府在水利工程领域政策的关注,科学利用有利政策对水利工程的科技应用体系进行完善。首先,要保证水利工程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骨干人才的任免,尽可能多的邀请科研院所的骨干人才参与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研讨,使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团队能够具备对最新科学技术的了解,并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引进合适的科学技术,使水利工程能够在科技因素的带动下实现使用质量的提高。另外,水利工程团队要组建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根据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对技术应用的合理之处进行记录,并将众多技术的改进方案实施综合研究,尽快制定出能够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科学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对技术知识产权的关注,利用法律工具对最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人员进行利益的保护,使科研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

5.结论

将科学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水利建设领域,能够使水利工程的发展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水利建设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敏清单位:清远市亿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连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

[2]张秀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严玲.苏南县域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3.

[4]陶长生.水利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1.

现代科学研究篇3

一、感性呈现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呈立体状呈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高潮。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书中静止的图片通过计算机进行加工,配上动态的动画形象及相适应的音乐,通过屏幕展示出来,给学生创设了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多种感官的体验,调动了学生良好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这种应用方式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知识补充

科学课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他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众多媒体上都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

如在《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搜集大量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一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环境保护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各小组定下所研究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教师建成的小型网站中去查寻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笔者还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的垃圾分类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所学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有关问题。

先进的教育技术的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很大程度在于它能解决别的方法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能在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当可以将模糊的变得清晰;枯燥的变得生动;复杂的变得简单;难点变得明了。

如笔者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有两处用到幻灯片辅助教学:一处是学生在观察、描述灯泡的外部结构之后,考虑到灯泡的内部结构是遮蔽的,有些复杂且不易直接观察,笔者及时用幻灯片出示灯泡的内部剖析图片,为后述活动中学生明确电流动的路线作好铺垫。第二处是在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接亮小灯泡,并用图示猜测电在装置中的流动路线后,在学生尚在犹豫不决、弄不清楚的时候。要想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在里面流动的,凭空想象是有难度的,这时,笔者再次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电的流动路线,介绍了它的流动过程,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在创造生活情景时用,启发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篇4

该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部分,是二级学科。该学科所研究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理论的研究,因此,该学科的历史学特性非常明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学科意识不强,学科认可度不高

当前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点中,博士生导师所具备的教育背景分别是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中共党史、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而部分历史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导师之前的专业是中共党史、政治学等,因此其历史学科意识尚不足,所掌握的学科研究方法也有待提高,对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学科认识尚显不足。

2.学科研究对象不清晰,缺乏学科规范

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还有待明确,应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方面有明确的划分。当前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法都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不均衡,导致学生在该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足,而在学科研究方法上普遍偏重理论研究,对史实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

3.学科之间的互动对接程度较低

目前学科建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授课内容、方法存在衔接程度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没有和纲要课教学、学术支撑进行衔接;另外,目前的纲要课教学改革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即纲要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处理方面存在问题,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在开放性、包容性和思想的统一性、定论性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该学科建设不能明确清晰地指导纲要课的教学改革。

三、学科建设再思考的策略

1.明确定位学科,规范学科体系

该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下级学科,需要轻“史”重“论”,以“史”为依据进行理论论证,重在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究。要对学科定位进行明确,构建有逻辑的学科框架,界定、规范学科属性,让该学科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落实课程设置,使得课程设置和纲要课教学紧密结合,为高校储备充足人才。

2.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合理布局学科结构

该学科和其他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都有紧密联系,所以,需要在建设该学科时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推动该学科建设。这可以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依托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加深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在和其他学科的密切合作中,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户之见,使得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转化,分析、汲取、借鉴已有成果,进一步做好该学科问题的研究。

3.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学术梯队

学科建设重在培养一支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支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需要整合庞杂的学科教师队伍,从这个庞杂的队伍中选拔出具有该学科特点的人才,组建成该学科专业意识强的教师研究队伍,培养学科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不断深化和不断深入,而广大教师也不断总结出纲要课教学经验,这些都是促进该学科深入建设的推动力量。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之间的联系、经验交流借鉴等,明确定位学科,合理布局该学科,就能将学科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现代科学研究篇5

【关键词】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现代教育方法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人类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视觉信息处理具有高速、大容量、并行工作的特点。这些特点早已为祖先们所认识和应用,古长城上的烽火台,可以将重要的信息迅速大范围传播,“河图洛书”的传说也显示出“图”在我们文明的发端及以后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研究背景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1987年,它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处理科学数据和解释科学数据而提出并形成的。它将大量枯燥的数据以图形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使观察者可以准确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

ViSC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图像转化成可视图形与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应用研究,即把可视化工具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各个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意义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庞大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图像通讯,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规律的能力;使科学家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知道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以改变参数,观察其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2.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教育方法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学习,抽象、多维信息的处理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将得以缩小,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本身是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维立体空间,并将学习者置于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1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学习,从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规律,或设计出新的电路、新的建筑物。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设备与环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

美国巴尔的摩JohnsHopkins大学的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威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一个虚拟的钻油实验,学生可以知道某个位置的油井的深度,从而估计油层的形状及所需费用。

2.2计算机动画展现“实物”效果

计算机动画在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用实物来演示。这时借助计算机动画把各种表面现象和实际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教学,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结构,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定律,使用计算机动画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

另外计算机动画在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pC的三维游戏正在不断增加,其制作也离不开三维动画技术。开展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研究,探索提高体绘制质量、速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于完善可视化理论、拓展体绘制的应用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价值及意义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质的飞跃。毫无疑问,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将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几何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分析和交互处理。计算机动画已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学计算可视化”。

实现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庞大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在传统的科学计算中发生的现象,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通过交互手段改变计算所依据的条件,并观察其影响。总之,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将极大地提高科学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科学计算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现代化,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结语

如何促使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更好地在教育中应用,笔者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性格年龄特征的分析、空间感和运动能力的增进、交互机制的改进等等,以此来克服虚拟现实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同时,教育部门必须意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有利有弊,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从而保证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科学研究篇6

在当前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和信息秒速性的传播,学生对于科技媒体的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科技媒介为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服务,可以将传统美术教育理念和国际最新美术思想结合。科技媒体的出现在观念与方法上直接影响着各类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上课手法、实践环节的感受和体验。有一些研究科技媒介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实践能力等,同时培养了学生新的技术力量和艺术修养。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选择科技媒介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影响作为论述对象。首先,我国高校美术教师是对科学技术和前卫信息最为敏感者,将历史给予的这些机遇敏捷地抓住并很好利用,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潮流并趋前进,为中国当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毋庸置疑科技媒介是把双刃剑,信息科技的发达给美术教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便利,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高科技媒介和多种科学手段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当然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弊端。本文尝试从各种新媒介及互联网信息全球化、网络教育的角度去剖析科技媒介文化对现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这对于现代教学观念的改变和以现代技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最后,当今社会是一个图像信息化、互联网信息地球村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各科和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冲击碰撞极大。艺术家们眼界大为开阔,因为交通、网络和科技给现代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参观原作、书籍和绘画信息的便利条件。

教学上变化,科技媒介里互联网的普及化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美术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媒介,将新媒介和传统教学结合,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和互联网及多种科技新媒介资源的特色整合开展教学,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课程的趣味性。第一,美术欣赏:美术学课程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欣赏,教师以示范和观赏绘画作品为主,现在我们高校教室里都安装科技新媒介触摸式显示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和精彩。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工具搜索查询学习,学生们就可以按自己思路进行查阅资料和收集信息。第二,创设情景:任何学科包括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创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信息大潮流中创作出,把每件美术作品上的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还有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修养,艺术家创作使用的美术技法语言等,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利用新媒介创设情景,更有效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把美术作品放在直观的环境中去学习。这种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勤奋学习和热爱本民族文化,融合和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第三,电脑绘画:美术教材中60%的内容需要绘画作业,绘画实践和科技媒介结合把电脑绘画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用电脑绘画结合原有传统的绘画作业,形成学生开放式思维的绘画作业。第四,终身学习方面,人们的学习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个时代人类可谓是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现代科技媒介的出现促进终身学习。现代科技媒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范式的转变――“工厂模式”向信息时代新教育范式的转变。如网易视频公开美术课频道搭建起强有力的网络视频国内外教学平台,还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这种高科技媒介使每位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了可能。第五,教师,现代科技媒介的普及,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公开课、开放教学资源、教育app等新媒体或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对教师地位、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在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和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吸收消化;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科技新媒介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综合整合能力,使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好地整合到这个学习环境中。

现代科学研究篇7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各国都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教育体制的建设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对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所以在这种趋势背景下,我国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以此来实现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对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大学体育学科是大学教育中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对大学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代化大学制度背景下,对大学体育学科教学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我国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现代化;研究

一、前言

大学的办学标准、特色以及知名度,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水平决定的,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质量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能力,所以学科的建设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的发展。实现大学体育的发展,关键是对体育学科的建设。现阶段,对我国大学学科的建设,需要根据每所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计划和方案,科学有序的进行。

二、大学体育学科建设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大学学科建设的方法主要有:更多经费的投入、科研水平的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在大学的学科建设中,科研项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对我国不同省市,不同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的体育学科教育,在教学人员及科研人员中,存在着学历不达标,教授的平均龄较高,中级职称人员较少,以及不合理的职称结构等问题存在,在抽查中的重点院校也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在体育学科的建设中需要对师资队伍进行重新的整合,优化教师结构,以此来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

2.体育学科科研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我国一些高校可以自主设立学科和专业,在一定程度在上改变了学校职能的划分。与专职的体育院校相比,综合性高校在体育学科的设立上具有学科集成化以及学科交叉化的优势。综合性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更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在这点上,综合性高校不如专职的体育院校[1]。所以在大学高校中,要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提高体育学科的教育水平、并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社会实践,以此提高体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3.体育人才培养问题

大学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对本专业水平的要求逐渐减少,反而增加了对英语数学等学科分数的要求,在实际的体育实践中无法适应社会的具体需求。对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专业方向不明确、缺乏社会实践、体育学研究不足等,都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人才的培养。

4.体育学科科研问题

影响高校体育学科进行科研的主要原因有:体育教学的任务繁重,科研设备不足,以及科研条件的限制。因为学校之间体育教学水平的不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校在体育学科的科研上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过多的借鉴已经存在的科研成果。这样的体育科研,对体育学科的教学,以及体育学科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而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

三、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策略

1.改变体育学科发展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代化的教学发展,所以要及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针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制定符合本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案,做到因材施教[2]。在改变体育学科的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培养人才、创新教育方法,做为主要的办学目标。通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体育学科的教学。对本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教育资源。

2.建立体育学科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学科的教育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依据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符合本校的体育学科教学目标。在建立体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发挥本身具有的优势。其次要学会创新,避免复制模仿他人的体育学科教学经验。在建立体育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坚持自身的特色,不断提高体育学科教学的发展。

3.健全体育学科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学科的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教学为中心,竞争机制为引导,科学研究为主导进行的。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学校的体育学科进行管理。例如,可以建立科研部门、体育竞赛委员会等不同组织和部门,促进体育学科的教学和发展[3]。通过设立这些组织,可以为大学体育学科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使学校的体育学科教学避免交流壁垒、消除体育学科的科研封闭性。通过建立健全高校的体育学科教学管理,以及规范体育教学工作流程,提高高校的体育学科教学质量、体育竞赛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体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4.合理构建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师组成结构,需要对现存的体育教师结构进行改革。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和理的现象。所以,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对教师队伍的组成要实行新的选拔制度,为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公开招聘,择优选拔,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学校优化体育学科的教师队伍,对教师队伍进行重新的组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可根据教师的类型进行划分,可分为教学、科研、教学科研等不同的教学类型。评价制度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

5.改变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学科教学中,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对体育学科的教学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对体育新兴科目的引导和促进,以此展现本校的办学特色。我国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需要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院校的特点来制定新的教育计划。所以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运用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体育人才。

四、结束语

在我国大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各自独立存在,使资源不能得到共享。而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存在培养过于程式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体育人才的培养。所以在现代大学制度下,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优化教师结构,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计划和科研工作,以此来完善我国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竹杭,杨雪芹.理性认识体育学科文化推动体育学科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2):23-45.

现代科学研究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现代科技生活课堂结合

一、引言

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趣”,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也提高了学生的“智”。从而体现了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了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而有用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现代实际生活,不仅大大的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既有利于知识地拓展,又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常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物理知识范围窄,眼界局限,应用能力差,这就要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补上这一课。

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主要举例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技术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应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点和现代生活的联系。《大学物理》主要可以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部分。以下举例说明:

力学中的转动惯量是《大学物理》中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理解刚体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刚体定轴转动定律中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作者首先通过播放花样滑冰视频引入,提出问题“旋转过程中运动员是如何控制旋转速度的?”然后按照顺序讲授课堂内容,包括:转动惯量,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最后回到课前所提出的问题,解释由于忽略冰面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花滑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运动员通过双臂的伸展与收缩改变自身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旋转速度。由此拓展讨论:铁饼的质量分布于边缘,转动惯量大,惯性好,不易翻转,陀螺效应稳定。

热学里面的电冰箱和空调的工作原理来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中学大家就熟知的。保温瓶胆的真空度和原理就有赖于《大学物理》热学中平均自由程()的概念。随着分子数密度n的减小,将增大。当气体压强减小到一定程度,使得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器壁之间的距离时,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小到可以忽略,即减少热传导[1]。还有空气动力环保汽车,医学上的气体血栓等都需要用热力学的原理来说明。

电磁学里面我们所熟知的:振荡电路给钢琴调音,热电偶与温度传感器。电磁学甚至还可以和艺术结合起来,日本科学未来馆展出的玉幸子的磁流体(magneticfluid)艺术展,通过电磁控制给粘稠状的黑色磁流体赋予了艺术生命,美轮美奂。以及军事上中东战争爱国者导弹的电磁轨道炮,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原理,冶金工业中真空感应炉,红外,蓝牙技术,电磁辐射及其有效屏蔽等等都是电磁学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

光学中3D电影与光的偏振,CR-Rom与光的干涉,激光炮,激光测速仪等。近代物理学中夜明珠与放射性物质,GpS导航与相对论,量子物理学与Stm等等物理学与结合现代生活科技的实例不胜枚举。

三、习题引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应该向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将现代物理知识以例题或习题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部分,以下简单列举几道习题:

1.美国双螺旋运输机CH-46"海骑士"运输直升机(SeaKnight),分析为什么双螺旋桨的旋转方向一定相反。

2.求:乒乓球小球(38mm)变大球(40mm)后,绕直径的转动惯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对飞行过程中转速的影响如何?

3.根据播放的跳水视频,用物理学规律解释其运动规律。

四、小结及展望

虽然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但是将其与教学知识点完美结合却需要精心挑选与准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还值得深入改革与探讨。希望以后能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现代科技生活中的物理学,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学习能力。尝试在课后收集丰富而有趣的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

在我国现行教材中,有部分课外补充书籍涉及此方面的内容[1,2],但很少有教学内容直接结合现代生活科技,容易使学生在学完物理学课程后,感到物理学只能解决一些理论模型的问题,而对他们的专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没多大作用,认为物理学可有可无。如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所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认识到学学物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推进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加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我国的研究趋势,尤其是工科基础物理教学,在利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会向更加现代化,生活化的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1]马文蔚苏惠惠解希顺主编.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 临床路径教学 临床带教 骨科

临床路径(Cp)是指医护人员共同对某一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制定最恰当的医疗计划,以尽量避免治疗时机的延迟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保证患者的最佳治疗质量[1]。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Cp理念被引入临床教学工作过程中,在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实施现代化的临床路径教学方法,称之为临床路径教学法[2]。2011年在骨科开始实行现代临床路径教学,旨在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资料与方法

以在本院毕业进行毕业实习的2批168名2011届骨科学生为研究对象,第1批85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带教;第2批83名实习生作为实验组,用临床路径教学法进行带教。两组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带教实习前的理论考试成绩及临床技能操作成绩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带教教师10人,均参与2批实习生的带教。

带教方法:实验组按照现代临床路径进行实习带教。实习生入科室与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实施小组,明确实纲和实习目标。接诊患者后,实习生首先根据骨科临床路径规定的诊断标准进行问诊、查体、阅片等分析后给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带教老师给予讲解并与实习生讨论分析,明确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术中主刀按照临床路径理念进行手术示教讲解,实习生认真学习和动手操作。术后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进行康复带教直至患者满意出院。最后,导师和学生对整个临床路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对照组按照传统骨科带教方法进行带教。

评价标准:采用自制的《骨科专业临床带教实习生评分表》,并参考临床评教评学的研究结果制定评分标准[3]。由带教教师对每位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水平、纪律礼仪、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共12项。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赋以10分、8分、6分、4分的评分(满分120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分析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及t检验。

结 果

实习生评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两组实习生成绩的比较:以每位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学习成绩评价的总分为变量,计算其均数与标准差进行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临床路径教学的实习生其学习成绩总分高于传统教学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骨科临床带教目的是让实习生巩固基础知识及理论,掌握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临床技能及专业素养的重要学习阶段。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骨科专业实习生的临床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中,从单个项目的评价成绩上来看,临床路径教学组比传统教学组对实习生的评价优良率均较高。从总分的对比上来看,临床路径教学组中实习生的总得分亦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在临床路径教学的指引下,带教教师能够更严格地遵照临床骨科实践规则,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法,指导实习生进行实践学习,因材施教,全程指导示教。使实习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理论,培养了其学习积极性,掌握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临床技能及专业素养[4]。

在本次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总结认为有以下两点教学经验值得推广:①现代临床路径教学应用于骨科实习带教,为带教导师树立起了规范的带教模式。带教老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医德原则,在带教过程中充分体现骨科医师应该具备的优良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注重提高实习生素质方面的教育。使实习生在正确的职业观引导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理论知识。②传统的教学方法特点是方法单一,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实习生按部就班地学,考试走形式走过场,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差,对出现的问题本着懒于观察、分析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习生综合素质自然低下。所以现代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应该做到对实习生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在计划中应包含对实习生主观能动性提高的培养,如定期进行师生学习经验交流,病例方案研讨会,鼓励实习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其主动分析、归纳、总结病情并制定诊疗计划的能力。

总之,在骨科实习带教中运用现代化的临床路径教学可提高实习生的学成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如何使临床路径教学进一步在骨科实习带教中发展应用,需进一步探讨研究[5]。

参考文献

1 司文,王文杰,王铁军,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医师带教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0):1013-1015.

2 熊雁,王子明,王爱民.骨科临床路径在临床实习及手术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5):585.

3 滕艺萍,徐宜兵.以评促改量化评教评学[J].中国中医院现代远程教育,2008,6(7):722.

现代科学研究篇10

因此,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必须能满足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进行浏览有关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源,自由阅读服务器上的多媒体光盘软件,达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互动操作的目的要求。

我校早在1994年就已经拥有两个电脑网络室共90多台电脑,并利用当时先进的网络系统进行有关学科等的教学改革实验,在全国、省、市各级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然而,这套系统对于多媒体信息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单向控制,学生要观看多媒体软件资料,都必须在老师的统一控制下集体或个体轮流进行,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始终还是掌握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无法自由进行无法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究、互相交流,难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就无法跟上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媒体资源,建设先进的宽带高速多媒体互动型校园网络系统,就成为了我校开展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试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所在。

校园网络系统的配置。

1、校园网络建设的难题

1995年国际电气电工协会ieee正式颁布802.u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加上主要网络厂商3Com、BaY、CaBLetRon、CiSCo、iBm和inteL的支持和推动,100兆快速以太网迅速流行,成为了目前高速局域网的主流技术。

100兆的快速以太网对于在区域网络上的一般应用,例如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传送档案、网络打印等仅需要相当有限的网络带宽的情况下,是足以应付自如的,造价也非常适合目前学校所能承受的能力。

然而,要是需要满足我校建设多媒体高速互动型网络,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样的要求,选用100兆快速以太网就可能成为日后网络应用的瓶颈,无法适合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妨作个简单的分析:

当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时,如果每一个视频节目带宽要求为2mbps,那么以45个电脑终端计算,假若同时播放不同视频,带宽要求则为:

2mbps*45=90mbps

这样的带宽,100m快速以太网根本不胜负荷。因为实际上在快速以太网可用的带宽约为:

100mbps*40%=40mbps

2、解决方案

要设计这样一个网络系统,要么考虑改用目前我们难以承受的昂贵造价的1000mbps以太网(千兆网),要么就是有限地使用网络上VoD视频点播功能,牺牲各终端对网络上视频资源的自由点播使用。然而,这些都无法切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经过细致研究论证,我们从解决视频传输的带宽入手,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视频点播的技术难题。校园网最后还是选择了100兆快速网作为校园网骨干、10兆以太网接入教室、办公室终端的建设方案,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升级改造。

a、硬件技术:

(1)配置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提供软件和硬件服务的结合体,在为整个网络服务时,它的工作量是普通工作站的几倍到几十倍,特别是工作站从服务器读取多媒体软件数据时,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负荷。因此,我们采用了iBmnetfinity专用服务器,配置256m内存、36GBSCSi硬盘、32速SCSi光驱。并采用了以往在大型机上才实现的磁盘阵列技术,安装windowsntserver4.0服务器操作系统,使系统具备了支持高频度访问的能力。

(2)升级学生工作站:考虑到学生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需要,将工作站学生机器配置升级为pentiumCeleron300a电脑,增配大容量硬盘、64m内存,安装windows95操作系统。

(3)选择高质量的网络电缆:快速以太网100Base-t和10Base-t几乎完全兼容,同样可采用3类、5类双绞线,单模或多模光纤作传输介质,为了达到100m的传输速率和消除串扰,并考虑到学校内部传输距离较短,我们采用了超5类线进行布线。

(4)采用交换机堆叠技术,有效克服网络瓶颈:以往我们在使用传统的以太网络时,为了改善集线器的不足,往往将原来共享同一网段的各个用户分成几个组,各组利用服务器内部桥独立拥有10mb/s的吞吐量。现在,我们更采用了先进的交换机(Switch)设备,把工作站分别连接在五个做成堆叠的交换机上,大大保证了网络的带宽。

(5)安装目前世界上技术先进、成熟的多媒体互动网络系统winschool。实现了网络的多媒体广播、监视监听、单独对

讲、讨论发言、遥控辅导、答题示范、转播示范、同步教学、电子举手、实时检查、锁定键盘、远端复位、电子白板等一系列功能。满足了教师进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的需要。B、软件技术:

网络软件平台

以基于internet应用和基于网络视频应用的windowsnt服务组成,实现多媒体weB网页来浏览、电子邮件、视频点播等应用。

应用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

以internetexplorer来浏览多媒体weB网页,mediaplayer来进行视频播放,另外,在各终端安装虚拟光驱软件以播放多媒体光盘软件

C、关键技术:

(1)我们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高效地对电视节目、录像带、VCD等视频源进行捕捉、压缩转换成最新格式的网络流式数码文件,并可按网络实际带宽来定制压缩,使图像保持VCD质量的同时,保持压缩比为3m~4m/分钟,约为VCD格式(mpeg1格式)的1/3。由于采用了高压缩比率的流文件,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带宽要求。

以上述例子计算,当在45个终端在网络上播放视频时,假若同时播放不同视频,原带宽要求为:2mbps*45=90mbps,采用关键的软件技术后,实际带宽则降至:90m*1/3=30mbps,小于100m快速以太网实际可用的带宽:100mbps*40%=40mbps。

不仅仅如此,由于流文件无须像普通的aVi文件或mpG文件那样需要在网络完全下载后播放,而仅仅稍需读完一小段缓冲即可开始边播放边下载,使视频播放更为流畅。

(2)建立媒体播放服务器。

采用netShowServer技术,建立先进的媒体播放服务器,避免把服务器当成简单的文件服务器使用,利用先进的服务器软件技术,克服网络数据存取、传输中出现的碰撞冲突等问题。

实验表明,因此,我校校园100兆快速以太网已经有效地克服了网络瓶颈,使学生工作站能顺利地读取服务器上的多媒体文件数据。该网络能完全满足24个教学班、电脑室30个学生工作站同时流畅地播放服务器上读取不同的视频文件。达到了我们预先设计的速度目标,满足了新型模式的课堂教学实验的需要。

D、特色技术:建立虚拟光盘库。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许多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如我们学校参与研制开发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光盘软件等。为了方便教师们对各种软件的使用,我们采用了台湾研制的虚拟光碟软件VD2e,把有关的多媒体光盘教学软件压成文件保存在服务器中,建成光盘库。当VD2e启动后,该光盘库上的各个文件即虚拟成一个个相应的光盘,并可通过软件进行仿真操作,不仅仅操作简便,更解决了光盘软件管理、校园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利用VD2e虚拟光碟能有效地对光盘的容量进行压缩转换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磁盘空间,并解决了部分光盘软件只能直接利用CDRom,而不能拷贝在硬盘上使用的技术难题。

e、防病毒技术

我们的校园网络站点多,且都可以通过服务器连通外部网络系统,因此,我们的计算机网络遭受从硬盘或软盘中传播、通过网络,甚至经由internet传输而来的日益猖獗的病毒侵袭的可能性极大。一旦不幸遭遇这样的事情,将会给学校带来重大的损失。

然而,要是采用普通的查杀毒软件定期检查机器,也能造成的不幸事情往往是:先染毒后杀毒,部分曾遭受病毒感染的电脑文件往往可能已经遭受破坏,无法恢复,造成工作繁复且极为被动;至于限制师生的网络浏览、软件交流的做法,则难免是因噎废食。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我们建网后采取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技术,在每一台服务器和工作站上都安装了国际著名的防杀病毒产品--nortonantiVirus,使整个网络系统的都处于严密的后台监控状态之中,实现病毒的自动防护。此外,还设定每台电脑逢星期五晚上进行病毒代码的自动网上更新(目前系统包含有共4万多种病毒的最新定义档案),保持电脑网络系统能抵抗最新型病毒的侵袭。

新型多媒体校园网络的使用效应

目前,我们已经把大量的多媒体光盘软件、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录像压缩转换成电脑数码文件,在媒体播放服务器上建立了“录像库”和“光盘库”。以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用,满足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