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疾病调理十篇慢性疾病调理十篇

慢性疾病调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04

慢性疾病调理篇1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73-02

慢阻肺(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曾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患病率、死亡率高,给病人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大量资料表明其发病、发展、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护理,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增加病人心理耐受性和增加心理自由度,减少住院天数及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调查旨在调查慢性组塞性肺疾病病人心理健康

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如何针对性实施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3月入住我科的慢性柱塞性肺疾病患者共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在50岁-75岁,均有婚姻史,10例丧偶。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肺功能检查而确诊。均为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既往无精神病史、脑器质性疾病。

1.2方法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对以下问卷进行填写。①90项症状清单。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社会支持系统、文化程度、职业等内容,让患者不受任何干扰自行对问题作出判断,时间为现在的或一周以内的真实体验,对不理解或年老无法作答的主试用中性语言把问题本身意思告诉他。②艾森克人格问卷。作答时只能回答是或否,不得漏项。

全部资料量化后得出结果,见表1、表2、表3。

2结果

Scl-9010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分大于2,而且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最高,人格问卷结果表明,中间型性格的人总均分最低,内向型和外向型差异不明显。

3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差;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偏执和饮食及睡眠、强迫等七个因子得分均为阳性。产生的原因有对疾病本身及治疗的认知心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状况及病前的自我价值观和性格特征等。以下讨论病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3.1躯体化和饮食睡眠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评定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躯体化和饮食睡眠因子阳性发生率及阳性指数显著增高,提示病人存在明显的躯体不适、饮食和睡眠障碍,护士不但要重视其症状和体征本身意义,更应重视心理因素作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尊重患者的个性和人格,帮助调整其合理的认知,以最佳心态与疾病作斗争。

3.2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医护人员注意工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设身处地理解病人,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避免给病人造成伤害;同时做好家属工作,给患者足够的关怀,但是应避免过分溺宠造成病人依赖,出现不成熟的心智,缺乏正确应对疾病能力。因此应对患者积极面正确引导,对患者表现出的合理情绪及时作出鼓励。

3.3抑郁和焦虑根据病人90项症状清单得分情况,护士应针对因子分高的制定护理计划,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心理体验,真诚地给病人以积极关注,消除病人不良的负性情绪,帮助其摆脱因焦虑、抑郁造成的孤独感。增加病人的心理成熟度,提高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逐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教给病人呼吸放松训练进行呼吸功能锻练和缓解焦虑情绪;使患者领悟到抑郁或焦虑对疾病的预后造成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北京:民主出版社,2005.7.

[2]周英,尤黎明.冠心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6-838.

慢性疾病调理篇2

关键词: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2-02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疾病,发病率位居各种慢性病的榜首[1]?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粗略统计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约为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衰患者450万,肺心病患者500万,风心病患者25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2]?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工作,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难题,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因而社区综合管理工作对心血管疾病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中心针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75例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资料,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46~78岁,平均年龄为(61.9±3.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27例,肺心病患者11例,脑卒中患者6例,心衰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自愿参与本调查研究?并排除合并有严重疾病患者,罹患有智力?听力和肢体活动障碍者,不愿配合医生调查者及预期寿命不足1年者?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研法,所用问卷为我中心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状况?不良生活习惯和用药依从性等,将患者填写完整的问卷收集归档,统一保存?对不同影响因素对慢性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深入探讨分析?其中,体重状况应用Bmi指数加以衡量,不良习惯调查则包括是否存在酗酒吸烟?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等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认知状况问卷的内容,则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及日常自我管理措施等测试内容,如患者测试正确率≥80%则视为认知良好,其余则为认知不足?

1.3疗效评价对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加以评价,分为达标及未达标两种情况?控制情况达标是指,患者的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获得明显改善,并且能够参加一般性的体力活动,疾病对正常生活已无显著影响?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则视为疾病控制情况未达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本组75例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疾病控制效果达标人数约为40例,未达标人数为35例,达标率约为53.33%?相关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如表1所示?其中,男性疾病控制达标率为45.65%,女性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6.36%?年龄≥65岁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39.13%,年龄

作者简介:黄学平男(1972―)苗族大专,独山,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方面

30.43%?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疾病控制达标率为21.21%,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控制达标率为78.57%?用药依从性良好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2.85%,用药依从性不佳疾病控制达标率为27.50%?

经过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认知情况?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等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通过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加以调查分析,我中心发现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认知情况?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等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加强对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准确分析引起治疗效果不佳的相关原因[3],通过医生一对一指导?健康宣教及密切随访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敏亚,周浩,张一英,等.疾病细节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影响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339-341.

慢性疾病调理篇3

【摘要】目的评估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对住院老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状态、疼痛是住院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及行走能力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与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增加以及多方面的躯体功能受损有关。防治慢性疾病、延缓躯体功能受损和积极纠正躯体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高龄;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疾病

1982年的国际老年学会会议指出,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同样重要和老年医学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是患病率及死亡率的预测因子〔1,2〕。日常生活功能受损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增加医疗费用。因此评估老人健康情况时,除死亡和患病指标外,生活能否自理应成为主要的健康状况指标。包括基本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既往多针对慢性疾病或躯体器官功能

某一方面的下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3~9〕。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老年人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有效的防治及康复方案,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老年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龄老人较非高龄老人在生理、慢性疾病谱、心理及社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考察了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华西医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310人,年龄60~98〔平均(79.46±6.35)〕岁。其中高龄老人152人,占总数49.0%,平均年龄(84.24±4.07)岁;非高龄158人,平均年龄(75.86±4.49)岁。

1.2调查方法采用非随机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由研究者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或照顾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法和观察法完成调查。当老人无法完成调查的某些方面时,在其照顾者的帮助下完成。

1.3调查内容采用SaintLouis大学的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估调查表,其中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出生日期、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②常见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上慢性疾患的确定以老人自述或其家人回答为准,而且必须是区、县级以上医院诊断;③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aDL包括穿衣、洗澡、如厕、移动、控制大小便、进食;iaDL包括做家务、洗衣服、做饭菜、服药、购物、使用公共车辆、打电话和管理钱财。能独立完成aDL6项者为aDL正常,完成任何一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根本无法完成的为aDL受损。同上,能独立完成iaDL8项者为iaDL正常,其余为受损,并将它们视为二分类变量(受损=0,正常1);④躯体功能状态评估,包括中文版的SLUmS量表、GDS量表、SneLLen视力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老人认知功能、抑郁、视力及疼痛状况;通过询问老人日常生活中10个场景评估其听力能力;询问老人在8种环境下是否嗜睡评估其睡眠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病人按要求完成某些动作并记录完成时间,评估其跌倒的可能的性。

1.4纳入标准能独立或在其家属、照料者的帮助下完整的完成所有调查内容的住院老年人。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性精神发育迟缓者;②有严重的心肺肾肝功能障碍、重度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者、重度感染性疾病患者;③无法完成评估调查的严重的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5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调查开始时对5名患者进行0、3d时重复测量(Kappa值为0.80~0.87)。调查中采用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最后所有数据均由2名人员独立地录入并进行核对。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非高龄老人,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老人前6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状况高龄老人中慢性疾病患病率为91%,前6位依次是: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较非高龄老人显著升高,见表2。对前6位慢性疾患赋值,每患一种疾病得1分,数值越大,患有常见慢性疾的种数越多。aDL、iaDL受损时慢性疾病患病个数增加,且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随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认知功能、行走能力、听力、视力、睡眠评分有下降趋势,抑郁可能性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表1两组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状况表2两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

2.3不同年龄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p

2.4高龄老人中aDL、iaDL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高龄老人中,以aDL、iaDL为应变量,视为二分类变量,取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睡眠状况、跌倒、疼痛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抑郁情绪、疼痛、听力进入Logistic方程;抑郁情绪、跌倒进入iaDL回归方程,见表5、表6。表4两组老人视力评分结果表5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6高龄老人躯体功能状态对iaDL受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次横断面调查显示,住院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比例高于顾大南等报道的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比例〔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住院病人,平均年龄在79岁,慢性疾病患病率、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中存在差异,且有研究显示研究人群的地区、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对aDL、iaDL都有一定的影响〔11〕。Boyd等〔12〕的研究中,住院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住院期、照料资源需求程度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同时,研究结果示,在考虑到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疾病患病情况的差异下,老年综合征如认知、听力、排尿障碍等仍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13〕。因此,生活自理是老年综合评估的基石,也是生存质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之一。最大程度地发现并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高危因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高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达91%,高血压患病率仍居首位,而高血压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病、冠心病在两组中患病率均在前5位。高龄老人中有34.2%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常见慢性疾患,aDL、iaDL受损时常有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也就是随所患慢性疾病个数增加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生存质量、自理能力的下降,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患病的高龄老人,更易出现认知功能、听力、视力受损,跌倒及患抑郁的可能性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在高龄老人中明显升高,跃居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的第二位。杨晶等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各方面〔14〕,尤其是aDL。但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某一种疾病的患病率高低与疾病引起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密切性并无对应关系。可能是在老年人中慢性疾病病程、严重程度等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更具有相关性〔15〕。另外,随慢性疾病患病个数的增加躯体功能可能下降,同时年龄的增长也导致器官功能的退化,躯体功能同样出现下降。Katia在校正老人慢性疾病及性别等情况后,躯体功能状态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因而,慢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躯体功能共同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人特殊的症状如跌倒、认知处于传统临床医学模式之外,因而这些在住院老人的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年人护理中极有可能被忽略。本文进一步从多个方面评估了老人躯体功能状态,结果显示,高龄老人在认知功能、听力、视力、睡眠情况、抑郁状况、行走方面较非高龄老人明显下降。既往研究证实,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听力、视力下降,导致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睡眠紊乱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发生率高且与老人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老人的抑郁情绪降低其生存质量、生活能力,与慢性疾病协同减低老人生存质量的多个方面〔5~9〕。同时,德国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疼痛是老年人初级保健工作的核心问题,它增加卫生资源的消耗及降低生存质量。考虑到上述因素,本文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疼痛、行走是导致高龄老人aDL或iaDL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一些研究提示老年人中视力、睡眠同样与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未证实该点,可能与本研究人群为老年科病人,其生活经济水平较高、接收其他人照顾及机会增加,且睡眠、视力常受到医疗的干预的影响可能减弱了其在本研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eymooriF,Dadkhaha,Shirazikhahm,etal.Socialwelfareandhealth(mental,social,physical)statusofagedpeopleiniran〔J〕.middleeastJageageing,2006;3:39-45.

2millán-CalentiJC,tubíoJ,pita-FernándezS,etal.prevalenceoffunctionaldisability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iaDL)andassociatedfactors,aspredictorsofmorbidityandmortality〔J〕.archGerontolGeriatr,2010;50(3):306-10.

3宁豪丁,张青献.老年人群慢性病现状及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178-9.

4黄文湧,宋沈超,杨敬源,等.老年人慢性病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81-3.

5KennethmL,DavidJL,iainaL,etal.CognitivehealthamongolderadultsintheUnitedStatesandinengland〔J〕.BmCGeriatrics,2009;9(23):1-11.

6KennethC,pughH.Healthstatusattributesofolderafrican-americanadultswithhearingloss〔J〕.Jnationmedassoc,2004;96(6):772-9.

7Cathya,JenniferL,adamp,etal.moredaytimesleepingpredictslessfunctionalrecoveryamongolderpeopleundergoinginpatientpost-acuterehabilitation〔J〕.SLeep,2008;31(9):1291-300.

8ishizakit,YoshidaH,Suzukit,etal.effectsofcognitivefunctiononfunctionaldeclineamongcommunity-dwellingnon-disabledolderJapanese〔J〕.archivesGerontolGeriatrics,2006;42(1):47-58.

9Gallegos-CarrilloaK,García-peaa,mudgalJ,etal.Roleofdepressivesymptomsandcomorbidchronicdiseaseon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mong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J〕.JpsychoRes,2001;66(2):127-35.

10顾大男,曾毅.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4(1):9-13.

11尹德挺.国内外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32-5.

12BoydCm,XueQL,GuralnikJm,etal.Hospitalizationanddevelopmentofdependence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inacohortofdisabledolderwomen:thewomen′sHealthandagingStudyi〔J〕.JGerontolaBiolScimedSci,2005;60(7):888-93.

13CigolleCt,LangaKm,KabetomU,etal.Geriatricconditionsanddisability:thehealthandretirementstudy〔J〕.anninternmed,2007;147(3):156-64.

慢性疾病调理篇4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患病率高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患病种类多、复杂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多种疾病并存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社区护理模式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社区家庭护理模式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林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慢性疾病调理篇5

【关键字】:筛查问卷、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不仅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疾病,还可以引起慢性疾病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以下本篇就对我院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析,鉴定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在吸烟者中的效果,为以后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院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及60例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44岁~60岁,平均年龄在42.2岁;并且以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l/FVC

1.2方法

对两组对象在专科大夫协助下,填写CopD筛查问卷【2】,使患者填写年龄、抽烟次数及年数、体重指数(Bmi)、咳嗽、咳痰、是否过敏等因素,并记录两组患者的CopD筛查问卷得分情况,总分≥17分,需要考虑有是否患CopD疾病,总分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试验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2.0【3】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3讨论

据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高的疾病,而且该病治疗花费也较昂贵,因此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做好对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早治疗及早发现,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针对吸烟者采用CopD筛查问卷,对于早发现早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明显的作用,引入CopD筛查问卷筛查吸烟者人群,不仅可以及早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还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维护吸烟人群的身体健康。

在临床中,对吸烟者行CopD筛查问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用CopD筛查问卷初步筛查吸烟者人群,以预防为主的模式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险因素,对于CopD危险因素以及筛查评分≥17分的吸烟者,需要将其视为可疑病例,对其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测【5】,早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疑患者,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恶化,可提高治病的有效率,保障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

由上可知,在临床中可以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问卷筛查吸烟者人群,对于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筛查评分≥17的可疑吸烟病例,应及时检测其肺功能,以便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有效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进展与恶化,降低看病成本,有效提高卫生资源及资金的使用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的症状,具有很好的鉴定评价效果,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琴,李燕芹,刘斌,徐佳波,邹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6(24):34-35.

[2]谢灿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现代评价[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24(32):54-57.

[3]喻昌利,赵春梅,徐东波,王红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情绪调查[J].临床荟萃,2011,06(34):45-46.

慢性疾病调理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来鼓浪屿疗养院疗养的中老年人750例为调查对象,年龄50~86岁,平均(65.0±5.7)岁,其中男317例,50~64岁145例,65~86岁172例;女433例,50~64岁179例,65~86岁254例。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外有关睡眠状况调查资料,编写中老年人睡眠状况和慢性病调查表,包括:一般资料、睡眠时间(上床时间、睡醒时间和通常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醒后感觉不清醒、打鼾、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白天思睡)、慢性疾病(心脏病、高血压、骨关节病、2型糖尿病、脑卒中、呼吸疾病、抑郁、骨质疏松、记忆减退、前列腺增生)以及疾病导致慢性疼痛等[1-3]。慢性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均在当地医院确诊。呼吸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一对一指导填写问卷。

1.3判断标准失眠是指上床后至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中易醒>2次,清醒时间>30min;晨醒过早,睡眠总时间不足6h。失眠症是指有失眠症状,且每周失眠>3次,病程>6个月,并对日间心身活动有影响,即符合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Bmi≥28.0为肥胖,Bmi24.0~27.9为超重。慢性疼痛指持续存在4周以上的疼痛,疼痛评分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VaS>3分[4-6]。

1.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表各项进行反复核对、整理。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睡眠问题与慢性病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老年慢性病发生率比较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骨关节病、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男性和女性比较,男性糖尿病和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骨关节病、抑郁和骨质疏松更多见。750例被调查对象中无慢性病者16.4%,有1~3种慢性病者64.8%,>4种慢性病者18.8%;55~64岁组与65~86岁组比较,无慢性病和≥4种慢性病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表2。

2.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按oR值大小排列,与中老年人失眠有关的慢性病:抑郁(2.43)、慢性疼痛(2.11)、心脏病(1.76)、记忆减退(1.56);与中老年人打鼾有关的慢性病:肥胖(2.02)、慢性疼痛(1.14);与中老年人睡眠呼吸暂停有关的慢性病:抑郁(2.84)、呼吸疾病(2.68)、肥胖(1.94);与中老年人白天思睡有关的慢性病:脑卒中(2.25)、抑郁(2.13)、糖尿病(1.98)、呼吸疾病(1.82)、慢性疼痛(1.67)。

2.3睡眠障碍和慢性病数量关系750例调查对象中123例无慢性病,存在睡眠问题者44例(35.8%);1~3种慢性病者486例,存在睡眠问题者253例(52.1%);≥4种慢性病者141例,存在睡眠问题者97例(68.8%)。有1~3种和≥4种慢性病者与无慢性病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种=10.419,p=0.001;X2≥4种=28.788,p=0.000)。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疗养员患慢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多种慢性疾病,64.8%并存1~3种慢性疾病。(2)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45.2%)、骨关节病(43.3%)、心脏病(19.3%)、糖尿病(16.5%)、抑郁(15.6%)。(3)男女慢性病发生情况有差异,男性糖尿病和脑卒中高于女性,女性骨关节病、抑郁和骨质疏松更多见,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有关。(4)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数量增加。65~86岁组患4种以上慢性病者多于50~64岁组,这与老年人机体器官老化,抗病能力下降等因素相关。

存在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往往反映有一种或多种睡眠问题。本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难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失眠症状、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白天思睡,与其他有关睡眠、年龄和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相一致[1-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和慢性疼痛患者出现的睡眠问题最多,抑郁和失眠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有研究发现,90%以上抑郁症患者存在失眠,还有少数患者主诉嗜睡,睡眠问题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Jaussent报道,失眠和白天嗜睡是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7]。慢性疼痛已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生物学疾病,中老年人慢性疼痛常伴有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症状、白天思睡等。赵巍峰等[8]研究发现,慢性腰背痛患者存在严重的失眠,每周疼痛时间和焦虑、抑郁情绪是其失眠的相关因素。也有报道骨关节炎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合并症[9]。骨关节病患者存在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会破坏大脑功能,从而引起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问题[10]。因此,慢性疼痛、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互为因果,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有关,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的独立危险因素。Lopez-Garcia等报道,与每天睡眠7h老年人相比,睡眠少于5h老年人的肥胖概率更高[11]。可见睡眠时间的长短也是引起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时间短可能严重影响瘦素水平,使得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失衡引起疲劳,导致身体活动减少,并最终引起肥胖[12]。

慢性疾病调理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慢性病;生活方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1]。该病具有迁延性、极少治愈和无自愈等特征,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人为行动进行控制的[3]。为了促进居民健康,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开展健康教育。为了做好社区老年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笔者对老年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社区服务中心辖区16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91例,女69例;年龄为30~72岁,平均年龄为(54.4±11.7)岁;其中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85例,冠心病患者43例。

1.2方法

1.2.1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知识及生活方式指导培训,定期发放慢性病的防治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患者讲解运动方法、健康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的关系等健康知识。对居民的健康问题详细解答,并介绍慢性病治疗中的误区。

1.2.2进行行为干预①以统一的调查问卷,通过体格检查与健康入户调查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对象为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经过培训之后以统一的方法进行调查,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知识为健康教育的选项,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回收160份,有效16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②定期测量患者的血糖与血压,对高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减少盐的摄入量,合理控制体重,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深入到居民家中,查看居民的饮食结构、食用盐量、油量等,1年之后与干预前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平均数以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2.1健康知识治疗率变化开展健康教育后,社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开展健康教育之前,p

2.2健康行为变化健康教育后,除控制体质量之外,其他健康行为均显著由于健康教育前,p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4]。

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原因,慢性病是由环境因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再加上人们对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导致疾病的控制率与治疗率更低[5]。但是慢性疾病能够通过环境因素改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得到控制。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并转变观念,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6]。

本研究中,社区居民在进行健康教育后,相关疾病的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也得到显著改善,结果表明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帮助患者积极主动的转变不良生活习惯。

对慢性病来说,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同药物治疗相比,具有收效高、投入低的特点,所以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对慢性病进行防治是有效而廉价的方法。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和宣传,将卫生知识传播到社区人群中,帮助人们认识并转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达到提高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因此,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压内容,对预防慢性病,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最终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玉娟.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49-250.

[2]权彩凤,陈冰,员文智,等.论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10):796-797.

[3]王萍.浅谈社区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31):75-76.

[4]黄晓有.高血压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方之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10-11.

慢性疾病调理篇8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社区;慢性疾病;中医健康教育

近年来,在社区疾病管理中,对于慢性疾病所实施的健康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1]。为深入探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下面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社区所收治的80例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其中有50例为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45~8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慢性疾病诊断标准确诊。在本次研究中已将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排除。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予以中医健康教育,其主要如下:①制定预计划:经前期信息的收集、社区居民健康知识以及身体状况的调查,结合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收集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工作,每月定期开展教育讲座和宣讲工作,同时安排经中医健康教育后效果显著的患者和其他患者进行沟通、互动以及交流。②中医心理指导与用药指导:针对高血压患者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指导,嘱咐患者应保持一种愉悦且轻松的心理,此外,为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可对患者血压进行定期测量,经患者遵照医嘱服用情况的调查,保证患者按时且按量服药。③中医治疗方式:在中医健康教育中教于患者中医食疗方,比如醋浸花生米、茶、莲肉粥或者决明子茶等,可按照医师辩证指导患者饮食[2]。借助于中医宣讲将有关中药方推荐给患者用,如将桑树皮、茺蔚子以及钩藤用水煎熬后泡洗足部,或者将白芷、茱萸以及川芎研磨以后用棉球包裹按敷患者肚脐部[3]。此外,还可实施中医按摩或者针灸。④加强中医运动习惯的培养:根据中医原理,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指导其实施有氧运动,比如广播操、气功或者太极等,运动时间以及频次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明确。

1.3观察指标借助于问卷调查就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生活习惯改进、心理压力和用药依从性等实施调查,每一项的满分为十分,当分数越高则说明其效果越好,对比分析中医健康教育应用前后患者血压水平[4]。

1.4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应用后,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改进以及用药依从性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应用前,同时患者血压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常见慢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从近年来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其工作主要集中于健康患者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慢性疾病患者改善效果的控制[5]。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应用情况和研究结果来看,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中医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用药依从性以及生活习惯,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使患者血压接近于正常血压指数。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中,中医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所获效果也比较显著,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患者自身病情,分别从预计划、中医心理指导、用药指导、中医运动习惯培养以及中医治疗方式推荐等方面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确保教育工作更为合理且更具针对性,继而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饶晓明,罗昭娜,李清萍等.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78-79.

[2]杨林,孙静.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9):109-110.

[3]范嵘.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267.

慢性疾病调理篇9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抑郁焦虑

近年来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区中老年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逐渐增大。慢性病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2]并且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老年人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情感障碍,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降低老年慢性病伴随的情绪问题,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本中心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以早期识别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问题,降低情绪问题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本研究对源城区上城社区≥60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是以年龄≥60岁住在源城区上城社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计4390例,研究他们所患慢性疾病及情绪问题。其中男2040例、女2350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本社区的医护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于2014年8~10月直接进入社区入户对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后的慢性病及情绪问题进行记录、录入数据、保存数据。

1.2.1一般情况包括老年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职业、体重、婚姻及个人生活史(吸烟、饮酒、用药等)等情况。

1.2.2慢性病情况患者患有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病、颈椎病、腰椎病、脑血管病、肺源性心脏病、前列腺肥大症、慢性便秘、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记录患病的年限、严重程度、服药情况。

1.2.3抑郁焦虑情况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其是由Brink等1982年专为老年人创制,包括30个项目。评分标准:0~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3]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包括14个项目。评分标准: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经调查多数人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病等其中的至少一种。

2.2患慢性病情况分析见表1。

2.3抑郁情绪统计结果分析见表2。

2.4焦虑情绪统计结果分析见表3。

表1调查人群患慢性疾病情况统计(n,%)

类别例数百分比

无慢性病140532.00

1种52211.89

2种66915.24

2种以上179440.87

3讨论

3.1在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人数占68.00%,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有11.89%,2种慢性病的为15.24%,2种以上的为40.87%,表明患慢性病的人数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3.2在随机调查的无慢性病人群中,伴随有抑郁情绪的人比例为4.21%,GDS评分为(11.26±2.5)分;患2种慢性病时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为22.39%,GDS评分为(15.79±3.7)分,经χ2检验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老年人在患有慢性疾病时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要高于正常人,并随着患病种类的增多几率要增加,说明疾病在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患者会因为疾病对身体产生的病痛折磨及不方便产生焦虑抑郁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原发慢性疾病的康复,会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负担[4,5]。焦虑抑郁情绪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情绪,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会对患者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6]。老年人在患有慢性病时往往会伴有心理问题,这就提示社区医护人员需要针对这种原因,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时除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给予预防和治疗外,还应考虑到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多做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改进社区心理卫生防治工作,及早发现问题并应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一定合适药物进行干预治疗[4,5],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及规范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再慧.慢性病人的健康教育.家庭护士,2006,4(9C):61.

[2]吕探云,马敏芝,曹育玲,等.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1,16(7):387-389.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217-218.

[4]Cuijpersp,VanLammernp.Secondarypreventionofdepressivesymptomsinelderlyinhabitantsofresidentialhomes.intJGeriatrpsychiatry,2001,16(7):702-708.

[5]刘春萍,张萱,金玉,等.北京社区中老年慢性病居民焦虑抑郁情况调查.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9(1):38-39.

慢性疾病调理篇10

【关键词】慢性疾病;健康管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60-01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5%。在我国大量劳动力丧失或残疾有70%以上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如何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和控制慢性病患者发病机率保持健康,成为当下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单纯通过药物调控,片面追求血液检查数据,治标不治本,既有局限性又易产生依赖性。因此全社会对慢病的观念应向预防为主转变,而护理干预在此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以来,我们通过护理干预对慢性疾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健康调查

1.1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

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健康状况、过去病史、预防接种史、婚育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和各项化验检查指标、职业病风险、心理健康状况和家族患病史等。

1.2排查慢性病危险因素,找出能够干预的项目:

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都是慢性病事件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

2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

2.1改善卫生状况

2.2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3促进健康生活

2.4改善营养状况

2.5改善经济状况

3护理干预方法

3.1疾病认知干预

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让患者明确治疗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慢性病有关健康知识的了解,警惕趋向性疾病的早期信号,达到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减少发病机率的目的。

3.2心理干预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时调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担忧、对待疾病的态度,积极沟通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达到治疗依从性良好目的。

3.3生活方式干预

3.3.1建立健康的饮食方式:按照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优质蛋白质的膳食原则,控制饮食的摄入量。严禁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的发生。

3.3.2开据运动处方: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耐受能力等制定个性化的休息与锻炼相结合的运动处方,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愉悦。

3.4制定个体化的保健计划:

保健计划就是要把检查与管理循环运转起来,彻底改变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局面。

3.4.1体检:制定体检项目应该根据服务对象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置,体检时要分析服务对象的患病风险,体检项目中要尽量包括那些具有较大患病风险的疾病筛查项目。

3.4.2评估:健康评估是个体化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个人健康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心理状况和体检资料,由专家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的评估报告,给予健康指导。

4护理干预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护理干预形式,加强慢性疾病知识普及,让患者及家属逐步接受健康生活理念,采用健康生活方式。

4.1建立慢病档案:记录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如定期体检结果、就诊过程),定期整理和回顾健康档案,动态评估健康状况、疾病的预防干预和疾病发展趋势,开展有效的健康管理。

4.2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整理健康教育宣传栏,随时更新相关知识,让患者更细致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与保健指导。

4.3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进行医患、护患及患者间相互交流等宣传疾病知识、预防措施及健康生活信息。

4.4开设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及时地解答病员各种疑问。

4.5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提示病员复诊并详细记录就诊情况。

4.6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告知季节变化时需注意的保健措施,慢病讲座内容、时间等进行交流。

5体会

综上,护理干预运用于慢性病患者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建立治疗信心,有效地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达到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医院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个人对健康管理的顺应性和依从性,将医疗保健服务由疾病的诊治向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延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