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十篇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十篇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2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1

关键词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网络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社区智能社区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3.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渐增高的生活需求,建设出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脚步正在不断的加快,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规划与管理,实现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步呈现与对比的构想,离不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信息工程由于其本身的功能特点,在实现城市数字化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我国城市更加科学规范的规划与管理,现对地理信息工程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现报道如下。

1.相关概念介绍

1.1地理信息工程概要

地理信息工程是工程管理学的一类分支[1]。是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空间规划科学的基础支持科目,其主要概念是对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及应用的一项工程技术。地理信息工程的技术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以及相关空间技术手段等。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上述技术支持系统以达到对空间信息的搜集、规划、分析、呈现以及建设等目的,从而解决具体的空间建设问题。

地理信息工程所服务与研究的主体主要是由不同的地理空间的具体信息与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涵盖了空间定位信息、图像信息、遥控感应图形信息、归类信息等几方面内容。其主要作用是对特定的地理空间及环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处理,并对该地理空间中出现的各种建设、管理和定性问题进行处理解决。

1.2数字城市概要

数字城市主要是指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包括信息技术、多媒体以及大容量的储存技术,以网络作为联通枢纽,通过遥控感应、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高保真模拟与预测技术等,对城市进行立体的呈现与分析,换而言之,就是指通过特定的现代化科技对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化模拟呈现。

2.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数字化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地理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一项分支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上。由于该系统具有信息量多元化、现场还原模拟功能强以及分析评估性能好等特点,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管理中能够还原很难呈现的数据,并通过其特有的功能达到地理空间过程烟花的模拟与预测的目的,因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广受业界工作者的青睐,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1对城市交通的监管

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机动车的需求量也再随之增加,这一现状加大了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难度。为了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利用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道路进行三维定位和模拟,可以提高道路管理效率。此外,还可通过GiS对城市机动车的停放位置进行规划和监管。另一方面,GiS已广泛应用于对机动车污染系数的分析与查询当中[2],初步实现了机动车污染的动态监控。

2.2对城市整体的建设与规划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使用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需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得到长远持久的发展与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密不可分,而GiS技术能通过三维模拟与预测功能,将城市的卫星视图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情况进行呈现,还能通过预测模型的展示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模的具体显示。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利用GiS技术的这一功能来对城市的地下管道的设置、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设施与绿化带设施进行规划,这一技术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城市规划的难度。

2.3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解决

通过GiS的视觉呈现功能、数据统计整理功能以及空间信息处理功能,有关部门能对各种社会公共信息包括地理形态、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等进行集成化的可视化操作,并通过资源共享、动态监管等技术,减少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提高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效率。

3.实际案例分析

我国深圳市对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已趋于较为完善的水平,其GiS框架的构建如图一中所示。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GiS技术初步实现城市管理与规划数字化,有关部门能及时对外突发社会性事件如火灾进行自动化处理。如今深圳市已建成了“119”自动化指挥调度系统[3],对当地范围内发生的火灾能够自动化处理,缩短了人员调度与解决事件所需要的时间,并能够进行动态监控。

图一:深圳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建框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讨了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并结合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地理信息工程在数字城市中的作用与意义,为我国现代化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尹妍.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3

关键字: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技术;云计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自1998年“数字地球”理念的提出,各国政府以及专家学者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及关注。人口聚集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则作为研究对象单元出现,因此在数字地球的背景下,“数字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当“智慧”二字成为热点的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智慧地球”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

1.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最早来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它是一个关于整个地球、全方位的,与GiS、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密切相结合的产物。即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计算机科学、宽带网络、海量数据存贮、互操作性、元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城市GiS、全球定位技术等。

2.数字城市

自1999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例如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若说“数字地球”的系统过大,难以实现,那么“数字城市”则是进入了实质性的启动实践阶段。

在数字城市的概念上,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表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①以建设部为代表的城市建设领域、②以测绘局为代表的测绘领域、③以3S企业为代表的3S领域、④以信息产业部为代表的it领域[1]。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数字城市的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3.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智能化交通、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开始并非终点,同时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数字城市的构建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数字城市”正向“智慧城市”转型,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和高级形态。

二、智慧城市及相关技术

1.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最早起源于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之一愿景,iBm“智慧地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交通设施、建筑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2]。最终简而言之,即“智慧的地球=互联网+物联网”。

智慧城市是指数字城市网络化与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自动化与智能化科技,将数字城市中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有机的整合为一体。通过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中心,集成整个城市所涉及的社会综合管理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ot)最早是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已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相互连通[3]。

3.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网络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分布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通过使用传感器协作地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

感知识别技术,是融合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重要一环,是物联网区别于其他网络的最独特的部分。物联网的“触手”是位于感知识别层的大量信息生成设备,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定位系统等。传感器网络所感知的数据是物联网海量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4.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易扩展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这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租赁云计算的资源。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的关系即:“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

三、总结和展望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逐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技术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共享网络资源的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

对比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从六个方面比较其差异。如表3.1

表3.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差异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表达形式城市信息的数字化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

信息架构行业分割、相对封闭复杂巨系统整合协同

服务方向初步的业务协同互联的智能融合服务

关注角度数据资源的生产应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

目的意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

参与力量城市各支柱行业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

纵观发展,数字城市必将向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长期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是在摸索中发展和前行,因此需要整个政府、企业、研究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参与,全力以赴建设未来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琦等.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32-36.

[2]李德仁等.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5.

[3]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8(6):1-4.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4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摘要]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了21世纪我国数字城市的体系架构及发展构想。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5.1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城市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监管预报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等、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会诊等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上论断和医疗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

5.12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网站),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闻领域信息化,在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报纸、电台的信息化同站,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5.13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好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景点了解、交通、游览、旅游热线、食宿、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为丰富人们群众的积极生活方式,建立文娱、体育等同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

5.14各区县的区域信息化建设

各区、县信息化是我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区(县)、社区(乡)、街道(重点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虚拟专网(Vpn)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市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以减少浪费。

5.15社会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社保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医药、养老、失业。保险、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就业等信息资源和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逐渐深入到家庭信息化,为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5.16推进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商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适合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SDi中心,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内外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5.17综合统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是政府和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在组织、制度、法律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完善市、区(县)、乡三级统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统计信息、资源的实时传递。汇集和处理,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6数字城市描绘美好未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逐步明确和细化外延与内涵;广州、重庆、深圳、厦门、中山等许多城市也都在加速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5

本文指出了如今GiS的误区,即采用含有少量信息的地形图作为GiS基本平台。并提出了以RS信息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RGiS,RGiS采用RS技术捕获城市的面貌,直接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作为GiS基础平台,建立一个大比例尺的航空与航天遥感信息场,使得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有一个能在计算机上就能看到全市综合特征的信息库,即综合信息场。

RGiS不仅适用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也适用于各省大、中、小城市。

关键词 : 城市信息化 遥感影像 RGiS 综合信息场

DiGitaL CitY RGiS Development Based on RS

Chen aili1 Sun Jianzhong2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Shanghai City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200032)

abstract:

Shanghai is the center of the Yangtse River economic area and the developing front line

 of the Yangtse Delta. Her area advantage and accelerating changes require metropolitan 

information for the GiS databas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GiS common failing of using topographic maps with little

 information and suggests RGiS in which RS inform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it catches the

 general view of the whole city by RS technology and takes high resolution RS images as

 GiS basic platform directly. it builds up a large-scale aviation RS digital information field and the managers and planners can have a 

general pic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on pC from this information database, i.e.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Field.

this System is not only effective to the metropolis of Shanghai but also applicable to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

Key words: City informatization RS image RGiS General information Field

2001/7/17

RS为基础,谈数字城市RGiS的发展

陈爱丽1 孙建中2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2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 )

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缘;其区位优势和快速的变化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依靠现代化、自动化的管理设施和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减少决策的主观性、盲动性。1998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两院院士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数字地球的研究。此后,对应数字地球的数字城市的重要概念,应运而生。因此也对航空遥感的GiS信息库的建设提出了特大城市信息化的要求。本文旨在为信息管理体制上,还是在RS技术上,或者就是GiS研究开发的思路,形成一个数字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城市基础图像数据库基础,为把上海市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信息化服务。

1、国内外GiS系统概况

遍阅所有的GiS信息系统,实属是一种与地面位置相关的信息系统,每种系统皆可以自成体系,差别仅在于功能。如最常见的eSRi公司的aRC/inFo,包含几千个GiS分析功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另外还有Geomedia,可利用Gemedia web map工具,动态生成地图,支持GiS数据库的属性等,也能在“Hot Spot”功能下产出静态地图。mapinfo公司的mapinfo professional 是基于windows 之上的桌面地图软件,用于存取、可视化、分析综合的地理数据,以及高级的制图工具、远程数据库存取等。mapXtreme是一个基于web的地图应用服务器,因而可以将地图信息通过internet/intranet传送到整个企业乃至更广的广大用户。Bentley公司主要生产面向工程的软件,它覆盖的工程领域有建设/设计、地理、土木、工厂、机械等。国内的GiS产品功能较弱,有:CityGiS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和编码技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图形操作灵便、实用尤其是对于大数据矢量和图像;另外它的另一特点体现在它的图形编辑功能,有利于进行屏幕数字化。mapGiS是国家优选的具有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它有三大特点:1.可制作具有出版精度的复杂地质图,2.海量无缝地图数据库管理功能,3.高效的空间分析功能。? ???车牡赝贾仆既砑?⑹?菘馊砑?约笆?莘治鋈砑?δ芑慵?揭桓鐾骋坏钠教ǎ?佣??嘣吹匮??莸命ahref=//shiti.7139.com/3035/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综合评价于分析?丛炝艘桓隼硐氲幕肪场?/p> 

2、GiS的误区

在建立“航空遥感信息系统”时,随城市发展需求发现,当全世界都在热衷与研究开发GiS时,却存在一个较为隐蔽的误区,而这误区一直影响到我国,如国内行业以为地理信息基础平台,都是测绘地图,这种误区将导致我们的认识、我们的出发点,永远停留在地形图所的含的少量信息上,为此信息采集和应用将永远滞后于全世界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包括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影像。

一种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统,其含有地表上下空间的各种地理信息,而绝非像仅靠接触式的勾绘过的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那样缺乏综合性。应该认为,基于接触式勾绘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显然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管理需求,也难称得上基础。因为基础必然具有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综合信息量。而地形图通常指大于1:100万比例尺、表示地物复杂程度,反映地面主要要素,如地貌、水文、工程建筑、居民点等;适时地测量和调绘成直接成果,是国家最基本地地图,是编制其他比例尺的土地的基础,而并非是反映内在联系综合性很强的地表遥感影像,所以若把地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作GiS,显然远远不够。又因为,当代地理学倾向于对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进行综合研究,而一般地形图和城市地图,几乎无法去进行地理分析研究,没听说用地形图做地理信息地分析研究,以及概括地理和地理学内涵。常规地理信息系统,若以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无疑都已碰到很大困难;而只有抓准地理学精髓观念和概念,从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常见GiS不实用的原因是:1.缺乏图像信息数字化标准和遥感图像库。2.专题成果相互之间的迭置分析尚未真正地建立。3.没有功能灵活与信息传递的GiS软件平台。很多系统还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结合,尚未达到学术与应用概念的结合、标准与类型的结合,远景与近期目标的结合,好像是无标准的记录系统,无法更新续用,另外如今GiS运行的统计数字,经常不以RS为基础,而以地形图作空间特征介绍,常含有“假数真做”的文章,而不用遥感影像作为具体的电子地图,仿佛身份证,不用免冠照片,而用素描图,行否?这一点早被国家土地资源管理与监督所证实。充分说明了用遥感照片的方式信息效率要高得多。因此,称为数字城市的基础,必须能够“表达已知、呈现未知、扩大认知、挖掘新知”。

3、RGiS的提出

GiS(以上海城市航空遥感信息系统为例)若是一种以遥感(RS)信息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其有一个空间特征的综合信息过程,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获取信息的系统,它是对目前以地形图为数字框架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种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统,其含有地表上下空间的各种地理信息,而绝非像仅靠接触式的勾绘过的地形图作为基础地理信息那样缺乏综合性。上海航空遥感信息系统虽然是早在第一轮航空遥感综合调查(1988-1992)的后期开始设想,并在第二轮航空遥感综合调查(1993-1997)期中的1994年开始研制。当时在GiS环境中,遥感信息的应用技术未形成一个实用的系统,GiS表达能力远非今日可比,明显的弱点是对信息的容纳和调用存在问题,尽管通称为“遥感信息系统”, 冠名为“上海城市建设和规划航空遥感信息系统”,简称SaRSiS。对第一轮、第二轮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各子课题所取得的专题图和调查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开发一些软件模型,试满足遥感信息查询、数据库管理、图形编辑、制图、数据分析和输出,并力求向实用化目标发展,但是缺乏对海量信息及数字城市这样的认识,而是一种迫于“成果”而快速建立的系统。当回顾与检验并找出这些症结的时候,这就? ??碌腞S和GiS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GiS必须以RS为基础,以信息流为基础。

GiS定位直接关系到遥感信息库的建库定位和相关技术内容,所以定位是本项目的第一基础:1.要为综合调查建立图象库、文档库服务;2.面对越来越多的遥感图像数据,提出新的方案,包括图像配准和信息处理模型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便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管理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更新等工作。前者是信息源,是借助于遥感的原理,或者说应用RS技术捕获城市的面貌的信息。后者是信息处理,是借助于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平台,或者说GiS软件平台作为信息存贮、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工具。系统加快了政府管理信息化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尤其是社会公众的电信发展如此之快,媒体传播如此之快,这就加大了政府管理对信息化需求的关注,否则将落后于社会,对政府和企业发展都会有极大影响。同时,是一个动态信息和城市空间信息相关的一种综合显示,而且是一个难度不大的及时信息综合的概念,经过新GiS阶段,即突破为“RGiS”。

RGiS是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结合,系统要实现空中对地观察图像数字化、不同比例尺图像迭合分析和不同分辨率图像迭置分析,而建立一个不同点源及不同尺度的遥感数字信息场,使得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有一个在计算机上就能看到全市综合特征的信息库,即综合信息场。RGiS要体现出以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有机结合,为遥感综合调查信息在进行统一分类和规整处理的技术方案上进行应用的探索研究,RGiS是一个综合分析与表达技术。因此RGiS绝对离开不了综合信息场,也即信息场可视基础主要以RS为基础。其中,地理空间与地学也是一个很有尺度的学问,GiS中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等也决不是地图科学。为此,为区别先前的GiS概念,为推广和发展,又不屈服于误解,可称其为RGiS。当你想把GiS作为传统地图的延续,在GiS的开始阶段是允许的。然而,这不是GiS的本意。其本意应当是逐渐对所有的行业信息能包容的综合信息的图。现在已经明朗,最好是以包含了定位与定量内容的RS信息的基础上做行业的几何信息、空间属性与统计的支持决策等处理,这才是RGiS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以往地形图的GiS基础已经只是其中的行业图件之一了。因为其他行业管理图件,已经成为各行业自己的GiS基础,实实在在的基础。若同时又强? 饕?缘匦瓮甲魑??蠫iS基础地理信息图,这必将引起对地形图的应用精度和使用期限等问题。从信息化讲,实际上应用RGiS作为管理,就是一个随着管理事件的点源尺度变化而变化的具体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特征。

RGiS绝不是以地形图为基础的地理信息平台,而是以RS影像为基础的确实充满综合信息的系统平台。近期,又被一个有效的事例所证实。某城市的人口统计已经完成,人口普查的分布特征底图,由于其统计底图单元,是以数百人为单元的实际现状,这种小单元大比例关系的底图,统计精度高,而地形图上是缺乏相关联信息的,统计的边界却无法准确落在城市或郊区“正规”的地形图上,唯有依靠能反映地面所有微细的综合信息的彩红外航空遥感数字影像来解决问题,即解决“统计边界”信息落地的问题,这就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首先解决了人口统计与地面区域的综合信息相关的表达基础,为建立客观、准确的整个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和分析,建立了可靠的RGiS基础。有人称矢量地形图是一种最为单一的,只是反映了地物简单的几何边界及其位置,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在地形图上是区分不出来的,常见一样的形状;地面的微小差别,如植被差别、露裸非露裸土地差别、河海防护堤特征、小路小溪等在地形图上是没有的,建筑物的外形特征、绿化质量特征等都是找不到的。这些常是统计分析、统计单元的信息边界,极其重要,如人口统计单元边界,地形图上无法整合的话,而航空遥感图像可淋漓尽致的反应并准确整合。同时,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 噶肯呋?泶锏男畔ⅲ?谰莺娇找8械匚镄畔ⅲ?纯苫竦梅浅>咛宓命ahref=//shiti.7139.com/3035/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综合信息?蛭?诘匦瓮忌夏闼?玫降男畔⑻?伲?碌娜鲜陡?伲?凳翟诘拿挥幸桓龀鞘薪ㄉ韬凸芾碚哒娴氖怯玫匦瓮祭椿竦霉芾硇畔⒌模?虼耍?荒芤揽康匦瓮既コ械;?狘ahref=//dili.7139.com/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地理信息的重任??挥幸揽扛叻直媛实囊8行畔⒉拍芑竦茫?⒋锏秸庖荒勘辍;谎灾??噶康匦瓮加肫渌?幸倒芾硎?只?际峭?恢掷嘈偷男畔ⅲ??嵌际导噬侠丛从诘乇碚媸敌凑盏囊8杏跋瘛?/p> 

4、RGiS的展望

RGiS不仅适用于象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还适用于各省大、中、小城市,尤其是目前,正值西部大开发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运作阶段,城镇建设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正需要有一个这样的信息基础,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谈到数字城市建设;密切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

数字城市: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1992年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写道:。。。。。。称为数字地球的计划,旨在建造一个新的全球气候模型。1998年1月31日阿尔。戈尔再次描述: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在我国21世纪的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第一与人密切相关的人类栖息地,为此保持国际和平、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数字城市的研究将要与城市信息化紧密结合。全世界的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区域,不是城市就是城镇,因此数字城市也好,城市信息化也好,都以城市为目标,要以人为本的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先要建立城市信息化的理论体系。城市信息化的理论体系将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直接相关。其中,将直接会以RGiS的概念来加速数字城市的实现,因为它已包容了3S或多S。

参考文献:

庄逢甘、陈述彭,遥感科技论坛,地震出版社 2000年.10月 iSBn 7-5028-1839-1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6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云计算(iaaS、paaS、SaaS、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7

地信平台夯实“智慧”基础

随着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地理信息资源与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业务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严重、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等造成的重复性建设、缺乏深度整合、各系统与数据库互不联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影响了西安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步伐。

近年来西安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着力对于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数字西安已见成效,特别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市政府三方合作建设的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项目,已经成功构建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基础。

西安市信息中心主任朱雅民介绍,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始于2006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复的“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2010年10月,项目一期通过部级验收,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目前,西安市正在进行共享平台的二期建设,主要是平台升级和基础数据更新。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市的政务应用提供了公共地理框架底图、共享专题资源以及扩展开发服务,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在已经有市公安局等8家单位接入了该平台,市统计局等7家单位签署了对接共享以及保密协议。

依托“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示范子系统,西安市政府正在不断深化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建设,推动各部门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努力提升陕西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120急救指挥系统调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离线切片地图服务,则可搭建急救呼叫业务的可视化分析,为患者呼叫定位、急救派车、医疗资源空间选址提供决策支持,能够迅速定位呼叫地点,选择最适当急救车辆,按照最优路线把患者送往合适的救治机构,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公众网服务子系统利用市级平台的地理编码普查成果,可提供生活、购物、教育、医疗等分类信息及地址(20多万条)的模糊查询、快准定位、资源分布、公交分析等服务,给百姓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目前,基于市级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西安雁塔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完成了无线数据采集、业务受理、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等14个子系统。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基于“一张图”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能够将西安雁塔区的电子地图与人、地、事、物、情、组织和视频监控数据及政府各部门的专业数据展现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区域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成。

西安市通过理清思路、明确需求;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借助外力、启迪思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等措施使该平台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而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基础地图服务,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准确定位实时感知信息的物联网节点,有效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朱雅民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定义已不仅仅是iBm提出的“SmartCity”概念,国内很多城市提出的智能化发展规划与实践,要比该概念的内涵广阔得多。建设智慧城市,要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他认为“智慧城市”更适合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时空云平台概念落地

朱雅民表示,在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四点体会:一是要理清思路,让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服务,成为专题数据应用共享的基本载体;二是要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建设一套制度体系来做保障,做到统一数据规范、服务接口和对接标准,以保证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集中、交换、共享,同时还能够体现各自的特色;三是借助外力,通过专家和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来共同推进,并借此设立了智慧西安创新基地;四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通过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市一张图,一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最终推进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和交换,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他表示,西安信息中心未来将致力于建设管理好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平台+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逐步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的有效支撑,承载各类智慧应用。

据记者了解,智慧西安目前已经从概念逐步走向建设和应用,将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数字化;应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GiS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在社会各个部门领域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尤其对城市管理的传统体系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

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其规划与管理开始得到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高度重视,相应的管理部门也就开始面临着责任与任务并重的压力。为了满足现状,适应发展的需求,规划管理部门一致同意在城市规划中辅助使用信息化手段。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中,涉及面越来越广,有国土资源、地下管线、自然地理、交通网络、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一个庞大的地理信息系统体系就成为科学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城市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化,可以给各个专业管理机构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1GiS在城市中的发展情况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存储、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是一种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对现实世界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以满足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的信息系统。它作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而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系统中包含的所有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映射到一定的信息空间,建立一种反映城市地理现实环境的空间信息模型,这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城市,该虚拟城市与现实城市相对应,通过信息数据直接获得现实应用中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且,通过各种图形或者是数据还有地图等方式展示处理后的结果。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数字化城市形成的基础,是政府职能以及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城市功能、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2数字城市的管理建设

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等富有创意的新兴概念开始出现,相应的为了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同时为了加深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理解和延伸,数字城市开始出现。作为一种战略目标,数字城市将在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给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各个地区,很多经济专业部门开始提出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计划,整个国家,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热潮。

在经济社会中,城市是一种高速度,快节奏,发展最活跃,信息最丰富,资本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相应的,城市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也就最为旺盛,要求高速度高效率的更新信息、高标准的要求分辨率。

数字城市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也就是说数字城市是在其建设管理经营过程中,在城市生产生活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来整合运用城市中各种信息数据。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城市的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准确的坐标和精确的时间,了解对象的属性等多维虚拟空间城市环境,来规划城市,进而做出决策实行管理。换句话说,数字城市实际上就是在计算机上再现现实城市,把城市搬移到计算机上,在计算机上管理城市。

数字城市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这能更为高效地规划城市建设,并且数字城市所表现的方式更为丰富,有着更高的准确性,且拥有的信息量更大,分析能力更强。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并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复杂的系统问题,GiS所具有的空间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和直观表现能力就可以有效解决。使人们能建立一种更为直观的全局概念和模拟直观感觉。

城市管理系统在“3S”(即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高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中逐渐建立起来,新技术的管理系统冲刺着传统城市管理,使管理日益趋向于现代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通过3S技术来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细化,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城市的方式,形成一套集巡查、上报、处理、监督、考核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根据信息数据,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新的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切合现代信息化的潮流,在克服传统管理中的不足下,使城市管理走向科学化。

3GiS在数字化管理中发挥的功能

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克服传统城市管理的信息不及时、管理部门专业职责分配不清和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运用GiS技术,而这一技术获取的关于测绘基础数据不仅详尽而且准确可靠,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另外,计算机具有超强的逻辑判断力,能够高速度运算,这将高效率的提高方案的提出比,为规划的设计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计算机又具有自动生成所需用图和表格以及报告等功能,根据数据库可以及时删补,提高了城市规划中的动态设计。和动态监控。充分掌握GiS技术还能够加强规划人员和测绘人员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统一获取信息并使用信息。

数字化城市管理将随着城市建设的成熟而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在现代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带动下,获取、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水平不断进步,所以,在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中将涉及到遥感信息,且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尽量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并吸引更多的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4结束语

网络化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从建库到数据传输和应用服务上,都将在网上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日益开放应用中深入各个行业,尤其在智能化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上的开发与应用,更扩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9

关键词: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一、数字付费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DtV)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付费电视(paytV)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数字付费电视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数字电视与模拟技术相对应,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二、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

在十几年前,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目前中央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已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已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今年要达到主要城市将普及数字HDtV的商用播出,北京奥运会将以数字HDtV方式向全世界转播;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要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即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49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目前,49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41个启动了整体转换。如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打算在两年半时间内实现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08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三、数字付费电视的前景

在广电总局提出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主题下,数字付费电视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中央电视台数字付费频道的正式开播,我国付费电视将正式进军电视消费市场。从2002年到2015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机会超过万亿元。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数字付费电视的用户已超过3万户,短期内有望突破5万户,全国到去年底城市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达200万,SitV的数字频道信号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3000万用户,其中数字付费电视全国用户达24.5万,每套节目的市场平均价位则在30元/月。但这个数据与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知名的咨询机构in-Stat/mDR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数为6100万,预测到2008年用户数将新增4000万,并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高额赢利,2008年全球这一市场收入将达到700亿美元。

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有人预计,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至少两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么巨大的产业规模无疑会刺激中国经济的旺盛发展。新技术产品通常具有宽裕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这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事情政府当然不会不考虑,不会不关心。中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还非常低下。因此,在市场条件下,政府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篇10

关键词:三维仿真;城市规划;应用

abstract:thispaperfromthebasicconceptandthesignificanceofthedevelopmentof3Dsimulationtechnology,3DplatformtoestablishShaoguansurveyingandmappinginstituteasanexample,theauxiliarycityplanningdecisionusingthree-dimensionalsimulationtechnology,canbeinthecityofreal-timeinteractivescenesimulationevaluationandanalysisplan,providemoreintuitiveandscientificbasisforplanningmanagement.intheapplicationofengineeringtopromotethe3Dsimulationtechnology,howtobuildagoodstandard,databaseandplatformsystemanddiscussesindetailtohavegreatinfluenceontheoveralloperatingstructure,constructionmethodofupdatingmaintenancemeasuresandothersupportingmechanism.Finally,severaltypicalcasestoillustrat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3Dsimul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incityplanningwork.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三维及相关技术得到了讯速发展,过去无法突破的城市复杂性描述、海量信息管理等技术瓶颈相继被攻克,计算机硬件不断提高,以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为核心的内容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三维仿真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地形、建筑及其它人工设施进行三维地理建模,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城市立体场景,同时结合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城市的三维可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技术水平,实现科学规划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数字城市”、“和谐城市”建设,实现公共事务可视化管理的基础保障,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基本概念和意义

城市三维仿真是城市空间信息在计算机环境中的三维直观表达,是数字城市概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延伸,同时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城市三维仿真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前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完善韶关市数字化规划控制体系,实现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

实现从总规-控规-修规的全面三维数字化控制目标,在以往基于控规的城市规划统一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化和优化规划管理工作,使韶关市城市规划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

⑵创新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水平

利用三维数字城市、GiS等信息化技术,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指标分析、方案决策、成果展示等工作提高新方法,实现控规编制的技术方法信息化和过程管理信息化,体现规划编制“科学性”、“过程性”、“动态性”特点。

⑶实现城市规划可视化管理,迈入规划管理数字化时代

城市三维仿真技术将全面突破传统二维空间系统诸多限制,建成三维全景数字规划支持系统,为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信息支撑及直观、真实的可视化和互动操作环境。

3.工作内容及应用

韶关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建立城市三维虚拟环境,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各阶段进行城市现状及规划的三维模拟描述,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科学、准确的城市规划宏观决策支持,满足规划业务审批管理的应用、成果的展示及规划方案管理和评审的需要。

韶关城市规划三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项目主要包含软件和三维数据建模两方面的工作。项目共投入280万,计划在三年内完成。2011年6月开始进行系统开发和三维建模,2013年5月份,系统主要体系结构开发完成,并完成韶关主建城区三维模型数据生产制作。

(1)数据建设内容

数据建设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制定和三维数据建模两部分。

制定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后期数据更新、管理、维护的依据。数据标准建设主要包括:三维数据采集与制作标准、三维数据更新规范。

三维数据建模是系统建设的基础,以及各种应用和分析的依据。初次项目建设覆盖范围为主城区50平方公里的基础模型建设工作(建筑物约有3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约15平方公里的精细模型、10平方公里的标准模型、50平方公里的地形及市政配件模型。

(2)系统特色及基础功能

体现三维场景的美观和真实性;是一套安全、可靠、稳定,功能强大的系统。在应用于实际规划工作中,发挥辅助决策作用,系统的布局合理、操作简便。可进行场景浏览漫游、重点导航、路径导航、图层控制、场景输出等。三维数据应用广泛,可广泛应用于规划、市政、城管、公安、交通、旅游、房产等行业领域。

(3)城市规划辅助决策

提供直观的三维可视化环境;提供多种空间数据、规划专题数据的叠加分析功能;三维辅助设计、建筑信息查询。规划地块查询、用地红线查询、空间量测、地形分析、规划辅助分析。方案比对、日照分析、控高分析,视域分析、通视分析、指标分析,三维标注、图形绘制、路网绘制、规划元素库、三维模型库,管网查看、管网查询、管网统计、管网分析等。4.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实例

(1)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利用虚拟的三维场景,使城市的规划工作不在于仅仅建立在平面图上做规划,三维的场景模型使规划变得更简单直观。一般人都能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中去。如某个小区的三旧改造工程,通过三维仿真模型,规划前后的场景就一目了然了,为设计者提供了思路。规划前后的场景如图1所示:

图1

(2)日照分析的功能

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时,日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待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形状进行模拟,应用terraexplorerpro提供的接口,在系统中很容易就继续日照分析。如在城市的某个小区旁欲修建一座建筑物,建筑物对小区附近的楼房的日照影响分析情况如图2、3所示:

图2建筑物上午八点钟的日照情况

图3建筑物下午15点钟的日照情况

(3)地下管线信息的查询功能

在旧城区的改造中,决策者需了解地下管线的状况。可以直接三维系统中反应出来,如图4所示:

图4

(4)建筑信息的查询功能

将前期测绘的建筑物数据属性信息输入数据库中,使用户点击具体的建筑物时能够显示其详细的属性信息,在表达上更加直观。如图5所示:

图5

5.结语

三维仿真技术能够促进规划工作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的转变,实现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三维仿真技术的应用,明显的提高规划审批的效率和方案设计的科学科学性,避免了传统规划评审采用大量设计文稿的方式,极大提高了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管理单位的沟通效率,协调了与周围建筑群的空间、色彩、材料,有利于体现城市的特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朱礼俊,《论建设三维虚拟城市的决策依据》。2006年综合性测绘学会研讨会论文集,宁波测绘学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