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科急救制度十篇儿科急救制度十篇

儿科急救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42

儿科急救制度篇1

【关键词】绿色通道;新生儿;气胸;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6-02

新生儿气胸是小儿胸外科较常见急症、发病率为0.05%-2%[1]。新生儿气胸的基本特点为起病急、危险大、病死率高,多因肺泡过渡膨胀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和纵膈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引起严重的循环呼吸障碍导致死亡。把握合理的救治时间是抢救抢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成功配合产科、儿科,经绿色通道入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抢救新生儿气胸12例,现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2例,男8例,女4例。病理性气胸4例中足月儿3例,早产儿1例;医源性气胸8例中足月儿7例,早产儿1例。分娩方式:顺产4例,剖腹产8例,有6例胎粪吸入。

患儿临床表现均为突发的呼吸急促,并进行性加重,紫绀,吸氧不能改善,逐渐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浅促,心率加快。体检:患侧胸廓饱满6例,均有呼吸音减弱,三凹征明显,x线检查示患侧肺组织被压向肺门处萎缩,健侧代偿性肺气肿。双侧气胸3例,单右侧气胸5例,左侧4例。肺压缩比例,《30%者3例,30%-60%者6例,》60%者3例。

2治疗与转归

胸腔穿刺抽气8例,2例胸腔闭式引流,2例自然吸收,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入心胸外科iCU救治的新生儿气胸12例中,配合抢救治愈11例,1例自动出院。

3护理

3.1物品、人员准备:接产科或儿科病房电话通知后,值班的俩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一名资深护师将抢救所需用物准备好,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分内到位,另一名低年资护师在心胸外科门口负责救治患儿的迎接。

3.2建立通道:绿色通道的开通先是改变旧有的就医模式,急救患儿进入心胸外科后不必执行正常的就医程序,而是先抢救后结算,先检查后记账,先住院后办手续,以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患儿达到科室后各项检查立即进行,迅速建立至少1路德静脉通道,不必预交全部费用,先救命后补费,立即行x线检查,有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征者,立即配合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救治准备,赢得救治时间。

3.3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心胸外科护士在抢救患儿的过程中要忙而不乱,做到急、快、稳、准。救治过程中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使抢救顺利进行,护士分工明确,但又要密切配合。设专人负责输液、给药等保持静脉通畅,专人负责给患儿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及其他准备。

4体会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较重,一接到急症救治电话,心胸外科护士应迅速做好心理准备和物品准备,准备充足的人力,保证急救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同一时间一名以上患儿时,心胸外科的急救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合理调配人员,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工作是保证有效抢救的关键,分工明确才能确保抢救顺利进行。绿色通道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在每一个值班时段内,都有指定一名医务人员作为绿色通道责任人,加强科室间协调合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加强管理,科室管理非常重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及规范服务,制定抢救程序及应急处理预案,根据病情采取相关的救治措施,畅通院内抢救治疗的急救绿色通道[2]。

为确保急救时顺利,为抢救赢得时间,我院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①抢救物品、抢救车等做到定量、定位、定人管理,定期清点和消毒,定期检修、保养;②不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养:1min准备指定抢救所需物品、药品,3min内对胸腔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患儿做出评估,5min内静脉置管、鼻导管吸氧等;③制定专科救治配合流程,专科救治应急预案,要求人人掌握;④重症监护室内专一急救器械包基数卡,要求每班清点交接,以备不时之需;⑤与儿科、产科护士交接病情要准确,迅速,明确护理急救重点;⑥在排班上必须考虑护士的能力、年龄、工作年限等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带班组长的作用。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技术不断冲击着旧的工作模式,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对心胸外科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3]。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保证了护士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发挥,无形中提高了护士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心胸外科护士在积极参与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提高急救技能、应变能力及各项综合能力,使患儿真正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安全的救护。

参考文献

[1]张书锋,高晓群.小儿外科危急症学.新生儿气胸与纵膈气肿.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1

儿科急救制度篇2

运作方法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完善制度: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妇联主席、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政府办、民政、计生、广播电视、财政、公安、县医院、妇幼站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降消”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项目的协调,制定项目实施细则、计划并督促落实。设立办公室,专人负责项目工作。成立以卫生局局长为组长,县卫生局、县医院妇产科及妇幼站人员组成的项目技术指导和监督小组,专门负责乡、村两级妇幼人员的技术培训、项目技术指导和监督。成立了全县孕产妇、婴幼儿死亡评审组织,负责对发生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回顾调查、死亡评审。完善了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成立由县医院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妇产科主任为组长,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麻醉科、检验科技术骨干组成的急救小组,设立急救电话,并将急救电话号码制作宣传牌,悬挂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人口较密集的居民住宅区,为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提供急救服务。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项目工作机构。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逐级逐年培训、广泛宣传,使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儿童保健等知识得到了普及,促进了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利用卫生服务资源的能力。

注重业务培训:除县妇幼站常规以会带训外,6年来由项目提供经费全县有16人在省妇幼保健院、县医院进行了6~12个月的临床进修。以适用的原则,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和形式,分别对县、乡、村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举办乡级培训班7期,累计220人次,举办村级培训班8期,累计889人次。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产科急救中心建设:按照省项目办设备配置要求,我县根据各卫生院产科业务开展情况和需求,为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产床、新生儿保温箱、新生儿辐射抢救台、新生儿喉镜、电动吸引器等135台件,并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了《临洮县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标准(试行)》,规范产科服务建设和服务行为,为乡镇卫生院统一印制了产科病历12种各100本。解决产房、待产室各1间,落实了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备,为提高住院分娩率和产科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使全县高危孕产妇能及时地得到转诊和急救,在县医院成立了“临洮县孕产妇急救中心”,并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公布急救电话,配齐了急救设备,使全县产科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6年来共抢救危重孕产妇46名。

贫困孕产妇救助:2000~2006年6年来“降消”项目共救助4133人次,救助资金发放达79.64万元,通过项目贫困资金救助,极大地提高了住院分娩率。

监督指导:以卫生局局长为组长的“降消”项目监督指导小组和驻县专家,采用全过程监督的指导方法,对在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成效

建立健全了三级妇幼保健网络,使基层妇幼卫生落到了实处。

改善了我县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提高了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施“降消”项目,为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早孕建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和高危孕产妇筛查管理率分别由项目执行前的35.6%、15.45%、67.05%、58.00%、45.78%、92.42%和2.3%上升为2006年的85.05%、50.85%、96.02%、90.51%、83.28%、98.75%和9.9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分别由项目执行前的0.02‰、37.99‰、42.56‰和62.28/10万下降为2006年的0‰、24.77‰、25.81‰和62.45/10万。服务功能得到增强,两个效益日益显现。

儿科急救制度篇3

本院儿科共有24个护士,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5岁。职称: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学历:本科2名,大专22名。儿科工作年限:1年以下2名,2~5年10名,5~10年6名,10年以上6名。

2培训方法

(1)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6名主管护师组成培训带教小组,首先由急诊科、iCU的技术骨干进行对6名主管护师进行急救能力、急救知识及带教能力的培训并考核,考核过后,选出4名达标的代教老师。分成4组,由4名带教老师负责制订儿科急救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考核,护士长每月进行抽查并讲评;(2)培训目标:通过实施急救能力培训,护理人员能够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娴熟的配合技巧,及儿童急救的各种技能。为儿科的护理安全做好保障;(3)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流程的培训、操作技能的培训、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

3考核方法

(1)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组按照培训的课程设置由组长统一安排时间小组培训,每项课程为期1~2个月,要求6个月全面完成。每项培训结束后先由组长进行小组考核,护士长每月根据培训内容定期抽查,每组抽查一人,作为小组成绩,累计6次。培训结束后6组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及操作比赛。分出名次,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其中儿童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分值(100分)。技术操作每项(100分);(2)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考核:急救流程与急救模拟情景合为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总分值为(100分)包括①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能够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相应的判断,并给予预防措施。②应急能力、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20分)要求在突发状况中做到沉着冷静,迅速作出判断,给予正确的抢救措施。③抢救流程的熟练性(20分)要求熟练的运用抢救流程,给与患儿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条不紊紧张有序。④配合能力(15分),要求无论有多少护理人员在场,都能够合理安排抢救任务,做到争分夺秒、密切配合。⑤抢救过程中的沟通技巧(10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和家属要做到有效沟通,减少因沟通不当带来的医患纠纷。⑥技术操作的速度及准确性(15分)要求各种抢救操作熟练准确。

4讨论

儿科急救制度篇4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门诊护理流程

1.2.1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成立科室护理小组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全员技术培训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严格按规范运作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发热皮疹诊室护理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规范消毒隔离措施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体会

3.1方便了患儿就诊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严格疫情报告管理无漏报错报误报

3.3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物资筹备齐全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完善的应急机制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儿科急救制度篇5

【关键词】“降消”项目;妇幼保健;住院分娩;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2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05-02

汾西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属部级贫困县,总人口14.26万人,总面积8802,辖5镇3乡,8个乡镇卫生院,14个乡妇幼专干253个乡村医生。通过5年项目实施,提高了全县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了妇幼保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资料和主要措施

1.1资料来源;汾西县“降消”项目月报、妇幼信息年报和三网(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季报,全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质量控制制度。

1.2主要措施:

1.2.1组织保障:

1.2.1.1政府牵头,统一部署。政府副县长主持召开由县财政局、民政局、广电中心、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降消”项目工作启动会议,并成立以政府副县长任组长的“降消”项目领导组,及其相配套的项目办公室、技术指导组、急救中心、急救专家组三组一室一个中心,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1.2.1.2部门配合,分工合理。县卫生局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实行目标管理;财政局对方案经费给予支持并监督资金的使用;妇联、工会、计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广电中心对项目实施进行宣传跟踪报道;领导组各部门共同协调进行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培训会议。

1.2.1.3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汾西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实施方案》及其配套的《培训方案》、《健康教育方案》、《监督评估方案》、《贫困孕产妇救助资金管理办法》、《产科急救中心管理细则》等四个方案,二个细则,二个管理办法,制定了设备管理、死亡评审管理、贫困救助管理等八项管理制度。

1.2.1.4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每年乡政府与县政府,乡镇卫生院与县卫生局、县妇幼保健站分别签订了“降消”项目管理责任书,实行阶段性总结和年终评估考核,对优良的妇幼专干及院长进行表彰,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

1.2.2加强培训,健全网络:我们分期分批举办三级妇幼保健人员培训班,培训采取成人参与式教育。对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和中心卫生院产儿科人员,重点培训产儿科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规范,以提高产儿科重症识别与急救能力;对乡级产儿科人员重点培训正常产的处理、常见产科基本技能及转诊过程中基本急救技能等;对村级重点强调职能转变,由接生转变为孕产妇保健、高危孕妇筛查、动员住院分娩、转诊护送、信息服务等,项目领导组,有计划地组织县乡级产儿科人员免费进修。

1.2.3狠抓产科建设,建立转诊制度:省驻县专家现场指导,对所有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评审指导,按照产儿科建设标准,帮助建立产房、待产室,配备急救药品和设备,对不合格的限期进行整改。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在县医院成立孕产妇急救中心,设立急救小组,明确职责,以文件、传单、电视等形式向全县公布急救电话,要求做到在接到院外呼救信息后30min内救护车出发,医护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10min内到达现场。建立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村医为孕12周前的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男村医以怀孕妇女的丈夫或父母为切入点为孕妇早建册,孕产妇保健册应填村医的姓名、联系电话,以便随时提供咨询,村级发现高危孕妇评分达5分以上必须到乡级诊治,乡级发现高危孕妇评分达10分以上必须到县级诊治。各乡镇卫生院要配备必要的救护车,负责辖区内危急孕产妇的转运接送,在所有转诊过程中,必须有专职医生护送。各村委动员村民自愿成立固定的担架救护队,必要时一边由村民转运危急孕产妇,一边通过电话与急救中心联系,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上级医疗机构要及时向下级反馈转诊孕产妇的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或延误,并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项目技术指导组定期深入各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及考核。

1.2.4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救助资金的效益:①为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体系,我县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技术小组,要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严格按照《山西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流程》,对每位孕妇早建册,并督促其定期产前检查,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定点医疗保健机构要将孕妇住院分娩的情况如实记录在保健手册上,并将保健手册收回,定期(每周)交付县妇幼保健站。妇幼保健站按产妇所属乡镇社区将保健手册登记并定期(每周)分发给各辖区专职保健医生,辖区内保健医生负责产妇产后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要进行正确处理。孕产妇系统管理小组每月将各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并将保健手册作为孕产妇享受住院分娩补助的凭证。②坚持救助资金公正合理,使贫困孕产妇能够直接受益。我县属于部级贫困县,当地贫困孕产妇较多,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孕产妇向民政局申请凭有效证件,免去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费用,一般孕产妇凭住院分娩票据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后其余部分不足300元者全部救助,超过300元者救助300元。

1.2.5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保健意识:项目领导组对妇联干部、村医、计生员等进行健康教育核心知识培训,发动他们以入户人际传播为主,实行包村包户人盯人的方法,深入目标人群家中,以召开家庭会议和个别谈心的方式,进行传播。那个村的孕产妇因未住院分娩而发病或发生死亡者由包村人员负责和解释。项目办公室针对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印发了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宣传住院分娩知识传单1万余份,利用各种会议、孕妇学校、集会等多种形式宣传。

1.2.6监督指导:县项目督导组,每年监督指导2次,深入县直各医疗保健单位,乡镇卫生院及1/3以上村卫生所听取项目工作汇报,记录原始资料及月报制度执行情况,深入目标人群家中访谈,每个自然村不少于2户,了解健康教育传播情况,对相关部门及人员配合情况如实记录,写出总结报告,上报县分管领导及项目办公室,以便掌握全县项目开展情况,及时决策及时指导。

2.结果

2.1全县孕产妇和儿童服务情况得到改善,2004年我县孕产妇死亡率185/10万,自2005年实施“降消”项目到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连续5年为0,住院分娩率从75.19%上升到97.89%,达到了项目开展的目的,婴儿死亡率从16.03‰下降到10.79‰,下降幅度32.69%,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51.38/万下降到87.36/万,下降幅度42.29%,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从75.57%、54.30%上升到91.07%、60.04%,上升幅度分别为20.51%、10.57%,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从27%上升到37.71%,上升幅度分别为39.67%,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

2.2妇幼卫生工作得到了持续发展,县级妇幼保健站2004年本科学历0人,大专学历6人,全年门诊2130人次,住院385人次,通过实施“降消”项目,

2009年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2人,全年门诊3216人次,住院598人次,

妇幼卫生监测工作也获得了比较准确、连续、可靠的基本资料,各类信息率先采用网络直报。“降消”项目还促进了乡级医院产儿科建设,提高了基层保健人员技术水平,保证了危急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

3.讨论

3.1实施“降消”项目加强了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妇幼卫生管理机制得到加强,提高了妇幼保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了基层医疗人员转诊危重孕产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深入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能力,并提高了妇幼工作的可及性。贫困救助使农民受益面逐渐拓宽,住院分娩率大幅度上升,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连续5年为0,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均得到大幅度下降。“降消”项目得到广大群众和妇幼工作者的认可,获得了良好信誉。充分印证了“降消”项目策略一个共同点“主观上尽力,客观上可行”。[1]

3.2存在问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简称“两个系统管理率”)仍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①基层保健机构的人力资源匮乏,直接影响到农村孕产妇儿童摸底调查、保健管理等工作,如14个乡镇妇幼专干,其中4人兼妇产科医生,2人兼预防接种,3人兼乡镇卫生服务站站长,各乡镇卫生院产儿科专干90%以上为医士、护师,通过项目培训及临床进修后,已承担产儿科技术骨干,8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仅有3个。②村级卫生所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模式上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转变。通过项目资助,各卫生所已具备基本的诊疗设备,但人员少,学历、职称、机构设置都不尽合理,又没有摆脱旧的医疗模式的影响,还是以临床医疗为主,忽视群众的保健服务,再加村级和社区医生待遇不高,任务繁重,所以孕早建册率和3岁以下散居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较低,也是两个系统管理中最薄弱环节。

3.3改进措施:

3.3.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投入,继续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向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3.3.2功固项目成果,进一步探索妇幼保健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继续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借助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依据如:“降消”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等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逐步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真正使妇幼保健人员成为妇女、儿童健康守护人。

3.3.3继续做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健康教育工作,把政府对妇女儿童的关怀传达到每个家庭,让每个孕产妇主动接受妇幼保健服务,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儿科急救制度篇6

【摘要】总结急诊护理纠纷常见原因,包括人员相对不足至服务不到位、理论知识及经验不足、缺少沟通、业务技术不过硬、相关科室因素等,提出合理安排人员、提高急诊护士的素质、加强急救技术及业务技术培训、加强责任心与沟通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病人有安全感,从而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窗口,它包括院前急救、现场急救和医院内急救,接诊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是差错事故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好发地。急诊护士贯穿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整个诊疗过程,与患者或家属接触的时间是最多的,任何疏漏或言行不慎均会导致纠纷的发生。而一旦出现医疗护理纠纷,法律不会因为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而给医务人员免责【1】,如何防范急诊护理纠纷的发生成为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科护理纠纷时有发生,总结如下:

1.发生纠纷的常见原因

1.1人员相对不足而至服务不到位:我院是专科医院,急诊科只设内科及儿科诊室,其余急诊在相应的病区或诊室内进行。因而来我院急诊的多是患儿,有时短短几分钟内就有10多个高热患儿或几个早产新生儿急诊,都需要及时处置。而平时儿科急诊医生只有1名,急诊护士也仅有4人(负责分诊、出诊、留观患者观察及急诊抢救治疗等),就诊患儿多时,治疗处置亦多,医护人员不能面面俱到:如果还不是危及生命者,患儿不能立即就诊,亦不能及时解决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及要求,更不能即刻给予治疗、解释及安慰。稍不注意言行,焦急的患儿家属就会找护士出气【2】。

1.2理论知识及经验不足:年轻护士缺少实践经验,分诊时没能及时发现患儿危险性,对急诊疾病的判断缺乏经验,发现不及时,判断不准确,延误抢救时机;或是没有认真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没有及时查看患儿及询问简要病情,没有及时发现异常安排就诊;或是留观病者病情观察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没有及时报告医生处置;或接到出诊电话因特殊原因不能立即出诊时没有及时反馈等。

1.3缺少沟通:大多数急诊病人和家属情绪非常紧张、焦虑、易怒,有时不能克制情绪,甚至做出不太理智的事,而由于急诊节奏快,护士只忙于治疗,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病人或患儿家属沟通,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对病人或患儿关心不够,有时服务态度生硬,呼叫不能及时到位,输液完时没有及时拔针或没有及时解释患儿家长的问话,容易引起病人或患儿家属的不满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4业务技术不过硬:一些年轻护士应急能力差,遇到抢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并对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急救技术,影响到急救效果,有时操作不能一步到位,不能迅速实施急救措施,往往使患儿家属产生不满情绪。

1.5相关科室因素:急诊病者一般病情危急,需尽早进行化验、拍片、交款、取药。而我院还没有相应的急诊独立窗口,一般急诊的病人还需要排队等候,这些窗口的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者或患儿家属的情绪,稍有不满意,病者或家属容易把怨气发泄到最后接待治疗的急诊护士身上。

2.对策

2.1合理安排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及范围:根据需要制定护理人员岗位职责,使每位护理人员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使急诊护理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随时接诊救治患者。排班应合理,充分发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长期紧张疲劳发生差错。

2.1.1分诊护士应坚守岗位,做好来诊患儿的登记,包括就诊时间,简要的病情、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为护士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不能擅离岗位,如有事需要离开时必须有人顶替方可。就诊患儿多时,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就诊及抢救【3】,并尽快通知上级主管部门增派医生支援儿科急诊医生。

2.1.2负责留观患者治疗及急救治疗的护士,需及时执行医嘱,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输液时做好“三签名”(接单时、配药时、注射时签名)工作,及时巡视观察输液患儿的情况,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置,输液结束时及时拔针,并交代注意事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并按时巡视病房,做好留观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各种护理治疗记录,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抢救记录,应及时、准确、规范地记录。【4】,避免关键内容漏记而引起纠纷。护理文书的书写字迹要清楚、表达准确、语句通顺、不得涂改或刀刮,患者如有病情变化需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置。

2.1.3负责出诊的护士:接到出诊电话时,须记录接电话时间、详细的出诊地址、联系电话及简要病情,备好出诊物品,及时通知出诊医护人员,五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时也要记录到达的时间,紧急处置情况,并让家属签转运知情同意书,在回院途中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如有特殊情况不能立即出诊,需及时反馈,说明情况,取得对方的理解。

2.2提高急诊护士的素质:较高的素质是取得患者和家属信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纠纷的发生。急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修养:举止端庄、着装整洁美观、待人热情真诚、操作技术娴熟、爱岗敬业、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对病人应体贴爱护,态度和蔼,说话恰到好处,语调温和可亲,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通过简单问、望、生命体征监测,判断患儿病情轻重,及时安排就诊或进行抢救。患者或家属行为情绪过激时要学会控制情绪,冷静处理,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硬碰硬。回答患者或患儿家属问话时,要注意语言的审慎性,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解释,要实事求是,决不能信口开河,草率回答,而给纠纷埋下隐患。抢救病人时观察病人要敏锐、沉着、镇静、机智、果断,要做到急而不乱,忙而不乱,工作有条有序,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尽量为抢救成功争取时间。

2.3加强急救技术及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是防止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急诊护士必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同时具有丰富的急救护理知识,一专多能,应知道接急诊病人后应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心脏骤停,护士首先要展开急救工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如外伤出血,应尽快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氧等,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国内外新业务新技术,只有掌握了广博的医学知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进行正确的处理,能够观察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准确处理。我科除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外,还通过晨会、每月的科室理论学习及考核、急救仪器的培训考核,院外的学习等,使急诊护士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掌握“五机”、“八包”的使用,使操作娴熟、得心应手,加深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并建立健全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工作时严格执行,并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带个人情绪上班,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如果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必须换人重新穿刺,避免患儿家属闹情绪、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4加强责任心与沟通能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至上,质量第一,强化服务意识,坚守岗位,文明礼貌服务,尊重患者,为急诊危重患者开放绿色通道,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疑问解释要清楚、细心,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解释,相互沟通,遇到护患双方有意见分歧时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及安慰、体贴关心、理解病人,提高病人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杜绝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3.小结急诊护士是急诊护理质量的关键要素,急诊护理纠纷的发生多与护理质量有关,急诊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急救护理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工作中表现出稳重、准确、轻柔、敏捷,,才能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从而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资料:

1.范小露等浅谈急诊科医患纠纷山西医药杂志2009.38(6)

2..朴英玉常见的护理纠纷及防范对策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10)

儿科急救制度篇7

2012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10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10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儿科急救制度篇8

[关键词]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3-0023-02

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抢救成功与否与孕产妇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关,而后者又与孕产妇是否能被及时转运到孕产妇救治专科医院有关。因此,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医院都在探索适合实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1,2]。中山市博爱医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于2011年开始进行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1.2危重症孕产妇范畴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d间所发生的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健康的病症。

1.3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孕产妇600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7.8岁;孕周27~42周,平均38.2周,孕次1~3次,平均1.5次;其中产后出血32例,异位妊娠15例,胎盘原因150例,重度妊高征117例,合并内科疾病81例,羊水栓塞4例,子宫破裂2例。

1.4院前急救方法及转运模式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接120指挥平台通知后,即视为启动该模式,孕产妇急救小组迅速出诊,并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保障孕产妇获得检查和初步诊断,并得到急救人员迅速制订现场救治方案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迅速实施院前抢救措施,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流程详见图1。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及转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

3讨论

孕产妇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损伤严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最重要原因,孕产妇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工作水平综合性指标之一[1,3]。有学者报道[4],到2008年,我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34.2/10万,但在经济贫困、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缺乏产科急救能力和交通不畅的一、二级医院,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03/10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3]。因此,及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院前急救、迅速向技术力量和设备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运,是赢得宝贵抢救时机、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博爱医院地处中山市城乡结合地带,面对乡镇医院及暂住人口较多,孕产妇发生危重症的因素较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医院较早建立了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制订了规范化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流程。接诊时首先应详细询问孕产妇所处地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呼救原因,及时派出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孕产妇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告知病情,必要时通知手术室或iCU做好接诊准备,争分夺秒,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经过及时的院前急救及转运,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率100%。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因分布显示产后出血5.33%,异位妊娠2.50%,胎盘原因25.00%,重度妊高征19.5%,合并内科疾病13.50%,羊水栓塞0.67%,子宫破裂0.33%,结果与文献报道并不太一致[3,5],提示存在地区性差异。

在基于120指挥平台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应该注意孕产妇危重症的各种特点,针对病因、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急救现场的条件,综合评估,实施积极、准确的现场救治,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为后期的院内救治打下基础,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LiuX,YanH,wangD.theevaluationof“Safemotherhood”programonmaternalcareutilizationinruralwesternChina:adifferenceindifferenceapproach[J].BmCpublicHealth,2010,22:566.

[2]Colboamt,Costelloa,pagelC.matemalmorlalityfor181countries1980-2008[J].Lancet,2010,375:1609-1623.

[3]谢莉玲,余昕烊,朱建华.351例重症孕产妇转诊病种和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5):385-388.

[4]陈敦金,孟丽丽.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4.

儿科急救制度篇9

【关键词】颈外静脉;留置针;小儿;急救

静脉输液和静脉给药是危重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小儿静脉纤细,加之患儿配合意识差,特别是在儿科抢救急危重症患儿时,建立静脉通路比较困难。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儿科护士必备的基本技能。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颈外静脉行径表浅且位置恒定,易于穿刺[1]。颈外静脉留置针可输注各种药物、补充液体、营养液、血液等。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可大大降低护士的操作难度,保证了快速用药和安全用药,为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抢救急危重症患儿时,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4例,年龄新生儿2例,5岁3例。

1.2穿刺方法由操作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材料均选用美国BD公司Y型留置针,型号24G,备3m无菌透明敷贴。①助手固定患儿肩部平卧于操作台上。患儿取平卧位,肩颈下垫一软枕厚约15~20cm,头后仰大于45°,使颈部充分展开,头偏向右侧或血管明显的对侧大于45°,头下垫一薄枕5~10cm。②常规消毒,穿刺者使用双点压迫法[2],左手食指压迫颈外静脉近心端即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凹颈静脉流入处),使颈外静脉充盈怒张,拇指压迫穿刺点上方血管处,两点固定血管,穿刺点选择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中上1/3处(或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选择暴露明显的部位)颈外静脉外缘进行穿刺,这样可以避开下颌角对穿刺的影响,减少置管后穿刺点渗漏。③穿刺时机选择患儿屏气颈静脉怒张或静脉充盈明显时进行,穿刺角度20~30°。遇到血管塌陷、肥胖、休克或血管暴露不明显的患儿,可采用5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连接留置针,穿刺针进入皮下后,边回抽边进针穿刺血管[2],可大大提高成功率。④穿刺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2mm,退出针芯1mm,使外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内,并且针芯位于套管内1mm处,手持外套管降低角度将针梗连同针芯完全送入血管内,观察液体输入通畅,退出针芯,无菌敷贴妥善固定。

1.3结果68例急危重症患儿急救治疗时,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一次穿刺成功57例,成功率83.8%;2次穿刺成功8例,占11.8%,失败3例,占4.4%。总成功率92.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密切观察留置针穿刺点处皮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每次输液前均应检查留置针的位置,确保无渗漏。每次输液完毕均应做封管处理,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直至针头完全退出为止,确保正压封管。

2.3封管液可选用0.9%氯化钠5~10ml,每6~8h重复一次;稀释的肝素溶液,根据年龄不同选择每毫升氯化钠含肝素10~100U,用量3~5ml/次。

2.4更换或选择卧位时应选择穿刺侧对侧卧位,动作轻柔,避免压迫留置针引起患儿不舒适。

2.5颈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建议不超过3d,在其它部位建立静脉通路后,应尽早去除。

3讨论

3.1颈外静脉的解剖位置: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和耳后静脉汇合形成,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行径表浅且位置恒定,不影响保暖,易于暴露,容易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3.2采取平卧位肩颈下垫较高软枕、头后仰偏向一侧,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而且可以使气道充分打开,有利于患儿的急救治疗。头偏向右侧,护士操作时方便右侧手臂随时固定患儿头部。

3.3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血管位置易变动,血管直径受情绪影响变化幅度也比较大,穿刺时留置针刺入皮下后应选择静脉怒张时穿刺血管,尽量减少留置针在皮下穿行的距离,保证留置针有足够长度的针梗在静脉内,减少留置针脱出血管外的机率。拔针时左手食指、中指并拢顺向按压两个针眼处,用力适当,切忌边按边揉。压迫颈静脉时,要避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以免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3.4小儿成长发育快,基础代谢旺盛,颈部皮肤易潮湿,加之颈部短,活动度大等特点,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建议仅限于急危重症患儿或其它静脉穿刺困难患儿急救时选用,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3d,避免长时间应用,应尽快建立其它部位静脉通路进行常规治疗。

参考文献

儿科急救制度篇10

[关键词]反思;首诊负责制;执行偏差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4)02-0122-02

Reflectionsfrommedicaldisputeswiththeprimaryhospitaldoctorsperformedthefirstdiagnosisresponsibilitysystemdeviation

YanGXizhe1CHentieyan2

1.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FengmanHospitalofJilinCityinJilinprovince,Jilin132011,China;2.nursingDepartment,FengmanHospitalofJilinCityinJilinprovince,Jilin132011,China

[abstract]initialdiagnosissystemisoneoftheclinicalmedicalworksofthethirteencoresystem.Doctorsshouldsetuptheinitialdiagnosisresponsibilityideainclinicalworkandexecuteinitialdiagnosissystemstrictlytoprovidequalityandsafemedicalserviceforpatients.inthispaper,deviationinexecutionofinitialdiagnosisinclinicaldoctorsisexposedagaininamedicaldisputescausedbyshufflethepatientbecauseofdoctor’sviolatinginitialdiagnosissystem.

[Keywords]Reflection;Firstdiagnosisresponsibilitysystem;executiondeviations

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1]。首诊负责制是体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患者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和及时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之一[2]。下面笔者就某基层医院发生的一起医疗纠纷反思临床医生对首诊负责制的执行偏差。

1事件经过

患儿,女,1岁零7个月,因橘子瓣噎食致呼吸停止约8min被其家人急抱入医院内科门诊就医,值班医生见其是患儿的病症,要求家属立即到儿科门诊就诊。儿科值班医生见其是喉部异物又告知家属到耳鼻喉科门诊就诊。家属来到耳鼻喉科门诊被告知医生去手术室做手术没在。家属又返回儿科门诊,年轻的值班医生见患儿面色苍白,呼之不应,病情危重,告知家属立即去上级医院救治。家属带着患儿到达上级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家属指责医院延误患儿的救治,要求赔偿。经医学会专家鉴定,判医院赔偿患儿4万元人民币。

2事件反思

2.1医院多名门诊医师无视患儿生命安全及首诊负责制的规定,推诿患儿酿成不必要的损失

噎食是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3]。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min。该病例患儿在就诊时已经错过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机。可以说患儿就诊时即便医院积极救治,患儿生还的希望也很渺茫。但多位门诊值班医生让家属抱着患儿从内科到儿科又到耳鼻喉科再回到儿科,没有一名医生为患儿进行下检查及救治,而是以各种理由推诿,直至将患儿推出医院。无视首诊负责制的内容规定,未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才导致患儿家属拿到了赔偿。医学会专家也是考虑患儿的死亡并不是医院直接造成,只是在救治患儿的过程中院方值班医生违规处置,才判罚医院赔偿。

2.2首诊医生对非本科室范畴的重危患者未执行首诊负责制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中列出的13项核心制度之一,首诊负责制度中明确指出,“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该门诊医生在明知患儿病情危重的情况下以患者是儿童而非本科室患者为由拒绝接诊患儿,既不实施救治又不联系有关科室医生会诊,直接告知患儿家属自行去儿科门诊就诊,显然不妥。

2.3儿科门诊医生对危重患者的转诊未落实首诊负责制的相关规定

首诊负责制度中明确指出,“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转院时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或在转院途中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时,不得转院”。该患儿就诊时已经出现意识丧失、生命垂危的征象,如此危急的患儿,儿科门诊医生在不安排联系接诊的上级医院、也没有医护人员护送、患儿病情不适合转院的情况下,擅自告知家属自行转往上级医院,显然不符要求。

3事件启示

3.1加强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医德教育

良好的医德品质是树立首诊负责制思想观念的基础[4],良好的医德素质是规章制度制定、实施、执行的前提,也是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的根本所在。良好的医德修养可以引导医务人员尊重病员,关怀体贴患者,待患者如亲人[5],时刻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医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运用教育、行政、舆论等手段,培养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员工队伍,让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道德情操深入人心[6]。

3.2加强基层医院临床医生医疗核心制度的培训学习

以首诊负责制为首的13项医疗核心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医疗护理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杜绝医疗事故发生的重点规范制度,也是医务人员正常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则。医院应将13项核心制度制定成手册,全院医务人员人手一册,确保医疗核心制度内容人人知晓,并通过科室早交班、周会、科室学习日反复宣讲强化。定期召开临床医生的医疗安全专题会议,对全院临床医生进行医疗核心制度内涵的再培训,保证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到位不走样。

3.3大力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业务技术水平

熟练的诊疗技术是执行首诊负责制的技术保证[4]。首诊负责制要求首诊医生需对接诊患者的医疗安全负责任,而首诊医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除了要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还要有熟练的诊疗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要靠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使用新设备、开展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来实现[7]。采取集体学习讨论、个人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地提高业务技术素质。定期开展业务技术比武练兵活动及技术考核,不流于形式,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4狠抓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13项医疗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制度,医院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对各种违反制度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不姑息不纵容。让医生领悟到制度就像高压线,触碰即有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童平,唐罗生,.首诊负责制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8):1273-1274.

[2]王中军,韩晨光,靳景云,等.首诊负责制应把握的要点[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26-28.

[3]杨俊平.老年病人噎食的急救措施及防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101-102.

[4]李树刚,鞠庆江,赵体德.浅论《首诊负责制》[J].卫生软科学,1997,(1):22-23.

[5]顾宪明.良好的医德是防范医疗事故纠纷的关键[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8,8(4):62-63.

[6]曾建军,杨灵军.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J].中外健康文摘,2012,(4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