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十篇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十篇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15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1

合资公司保险安排模式包括三种:控股股东直接安排(一般的操作惯例)、各股东分别安排(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各权益方的保险是分别安排的)、合作方一起安排(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另外,由于能源行业风险特殊性、投资金额巨大,故保险安排一般会通过自保公司{1}、oiL共保组织{2}、商业保险市场三种形式完成风险排分。

这里假设采用合作方一起参与的保险安排模式,同时通过三种市场完成排分,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复杂,但是了解后也基本掌握了其他保险安排模式。

合资公司股东在承保额度、市场、手续费等方面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种合作形式进行安排。

一、一般模式

为便于合资公司保费支付、保险理赔等工作,一般通过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出具单张保单,涵盖100%风险;然后再按权益比例全部转给两家自保公司a和B;两家自保公司确定完自留额后,再将3亿以内风险全部转给oiL(前提是a、B都是oiL的成员);最后,将3亿以上部分通过商业市场排分。如果一家自保公司不是oiL成员,那么它只能通过商业市场安排。

二、两张当地保单

在出单公司a’无法单独承接所有风险时,可寻找两家出单公司(a’和B’)完成排分;然后3亿美元以下保额通过自保公司和oiL承接;3亿美元以上保额通过商业市场(但首先通过自保公司承接)。这样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将存在两张保单(3亿美元以内风险的保单和3亿美元以上风险的保单)。

上述安排模式,需满足几个条件:首先自保公司a和B都是oiL成员;其次,保险市场同意承接3亿以上超赔额所有风险;最后,出单公司和商业市场认可自保公司的资质,出单公司同意承接全部风险。

三、自保公司出具首层保单

在无法找到出单公司的情况下,可由两家自保公司联合出具保单(或分开出具保单,这里不再赘述),承接全部风险,然后再转给商业市场或oiL。这种安排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国当地对当地保单没有特殊要求。

四、出单公司和自保公司同时参与保险安排

在出单公司a’无法承接全部风险时,可将保单分为两部分排分。3亿美元以下保额通过自保公司和oiL承接,3亿美元以上保额通过商业市场,但权益保费通过自保公司流转;这样对于被保险人来说仍存在三张保单(3亿以内风险的保单和3亿以上风险的保单)。

一是3亿美元以下部分:通过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出具一张保单,涵盖100%权益(3亿美元以内全部风险),然后再全部按权益比例转分给两家自保公司a和B;由于自保公司a是oiL组织成员,故自保公司a和B预留完自留额后,再将剩余风险全部通过a转给oiL;在这里建议两家自保公司承保和自留一样额度,保持转给oiL额度是一样的;如果自保公司承保能力不同,可将部分额度转给商业市场。

二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合资公司合作保险安排模式,需要注意统一的公估人、统一的保险安排标准、各层的文件支持。

以上是合资公司各股东合作安排的保险安排模式。如果作业者独立安排或各股东分开安排,各方承保条件可存在差异,但保险市场的选择基本上也是自保公司、oiL和商业市场,安排机构没有那么复杂,但未来理赔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注释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2

(一)金融监督院的保险统计工作

韩国金融监督院是韩国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督机构,其内部分别设有银行监督局、证券监督局和保险监督局等。依照韩国保险业法的要求,保险公司要按时向金融监督院保险监督局提交包括业务、财务情况、资金运用成果、偿付能力等内容的统计报告。统计报告的格式、编制周期和报告期限等由金融监督院规定。金融监督院以这些统计报告为基础编制反映保险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的统计分析报告,按照季度对保险公司实施经营状况计量评价,并建立早期警报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统计报告的内容。各保险公司需要提交的统计报告共分为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业务管制遵守状况、区域状况、内部控制和统计问卷调查等六大类,其中包括的指标有机构、人员、大股东持股状况、经营效率指标、合同维持率、资产运用比率、资本适当性、资产健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截至2006年3月末,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分别向金融监督院提交了128个统计报告(见表1)。

从统计报告提交频度来看,按月提交的是以财务报表等为主的统计报告,约占全体报告的51%;按季提交的是以对资本的适当比率、资产的健全性等经营状况计量评价为目的统计报告和再保险交易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状况的统计报告,占全体报告的43%;按半年提交的是为掌握保险设计师的职业稳定率等经营效率指标而制成的不同区域现状的统计报告,占全体报告的3.1%;按年提交的是以会计年度决算为主的统计报告,约占全体报告的2.3%。

2.统计报告的报送。2001年12月,韩国金融监督院以因特网为载体,建立了金融信息交换网(FineS),通过此网,采集、验证保险公司报送的统计报告。具体流程是首先由保险公司按照规定格式编制统计报告,经金融信息交换网传送至金融监督院。金融信息交换网具备对统计报告项目之间验证及报告间相互验证的功能,所传送的数据通过数据错误验证后储存到金融监督信息系统数据库,在这里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形成统计结果(见图1)。

保险公司提交的统计报告情况

3.统计资料的使用。韩国金融监督院形成的统计资料,一是用于评价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了解和把握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二是了解掌握保险业及个别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水平及今后经营不善的可能性。通过时序分析等,掌握异常变动指标,可对经营不善的公司采取先发制人的对应策略。通过分类评定模型或判别分析等统计性方法,对保险公司进行早期预警。三是金融监督院内保险公司的专管员对所负责公司的一般情况、保险营销及投资经营现状、合同保全状况、偿付能力状况等进行一揽子的查询,便于开展常规监察及现场检查业务。四是向外报送或披露统计信息。信息主要是通过发行金融统计月报及在网站上保险统计数据等形式来公布统计信息(见表2)。

统计资料的使用

4.韩国金融监督院对违反统计法规的行为处理较为严厉。韩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如果不在期限内提交财务报表等,或者提交虚假的财务报表等时,监管部门可以对其处以1千万韩币以下的罚款,并可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韩国还有相关的法规规定:如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30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

——故意遗漏或虚报季度(中期)报告与业务报告的重要事项者。

——明知故意遗漏或虚报季度(中期)报告与业务报告重要事项的情况下签字者。

(二)保险开发院的保险统计工作

韩国保险开发院是根据保险业法第176条所成立的机构,该条款规定了保险开发院统计工作的必要性、保险公司的协助义务,以及统计资料的提供方法等。主要目的是保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开发院主要职责是厘定纯保险费率、保险商品的确认(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的妥当性)、保险制度及政策研究、保险市场分析、经营分析及咨询、保险经验数据统计的汇总、分析、提供保险信息的管理及利用,保险信息网的运营等。开发院保险统计工作内容具体如下:

1.统计资料的内容及报送周期。开发院统计的内容是基于每份保险合同以及每次保险事故的详细信息。以火灾保险为例,开发院要求保险公司报送每份保险合同的合同号、批单号、处理日期、保险期间、标的类别、保险金额、保险费、折扣及加价事项等多项详尽的信息。保险事故资料要求提交合同号、批单号、处理日期、事故号码、事故日期、风险级别、标的代码、标的类别、事故原因、保险金额、发生损失额、保险责任类别等详尽的信息。根据保费规模的大小,分为基础统计资料和摘要统计资料。机动车保险、火险、水险和人寿保险等15种保费规模较大的险种均属于基础统计资料,汇总周期有按月、按季度、按半年和按年度等多种方式。其它规模较小的险种属于摘要资料的范围,每年汇总一次即可。韩国开发院统计汇总各保险公司的险种情况已有20多年的历史。

2.通过保险信息网收集、汇总及校验统计信息。由共同信息系统、资料传输系统、保险事故信息系统及为国际贸易交易而建的eDi系统构成的保险信息网是收集保险统计信息的主要渠道。保险信息网是国家主干电算网的一部分,由保险开发院与所有的保险公司、有关机关、地方自治团体及贸易网等联接。韩国保险统计资料的汇总分保险合同及每次事故的资料及摘要资料汇总两部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对规模较大的险种的保险合同及每次事故的资料汇总见图2。

对统计资料的校验目的在于检验资料是否是开发院根据统计编撰要求准确地进行编制。采用实施平衡检验、项目检验、分布检验等方法,在发现保险公司未达标时,向其提出更正要求。平衡检索是为了检验资料的准确性,由保险公司与保险开发院对附件资料编制记录件数、金额等进行核对。项目检索是确认基础统计的各个编制项目有无不合适的资料,通过相关项目之间的比较确认资料错误。分布检索是将对象资料实绩与过去实绩相比较,确认有无异常。

3.统计资料编撰要求。统计资料的编撰要求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记载记录的提交方法、记录单位等共同的指示事项。二是格式由保险凭证号、会计处理日等记录管理项目、所涉及合同的风险特征、保费、保险金等项目构成。三是关于格式的各个项目详细的编撰方法说明。四是整理编撰记录时所使用的代码。

4.统计资料的利用。开发院利用采集到的保险统计资料,编制经验生命表及经验住院率,计算保险费率(风险率)。按照合同统计、支付统计、赔付率统计三大类别,编制、提供按照保险年度/商品种类/合同物品/年龄/职业/地区等进行分类的统计资料。对于机动车保险、工伤保险等,向保险公司提供每件合同的倾向特点。出刊发行保险统计月报、年报、年鉴、按险种分类的统计资料集以及其他非定期分析统计。建立并运营保险事故信息系统、机动车履历信息系统。从现代海上火灾保险公司我们了解到保险公司可以获得并利用开发院的统计资料,进行公司运营分析、保险费的调整、对历史数据结果的评估等。

二、统计在韩国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保险统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知道,保险统计在韩国对保险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是保险监督管理的重要支柱。以保险统计报告为基础编制的统计资料,应用于金融监督院、保险开发院、保险公司各个环节。从大的方面看是整个业界对保险公司实施经营状况计量评价,是对保险公司分类评定并进行早期预警的基础,从小的方面看是纯保险费率的厘定、经验生命表的制定、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的妥当性、对象指标评价等的基础。

(二)保险统计范围广、内容多

韩国的保险统计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例如从各保险公司定期向金融监督院保险监督局提交的统计报告来看,不仅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业务财务等一般经营过程中的数据统计,而且还包括股东变更、关联交易、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和金融事故等重要事项和各项经营记录。金融监督院可以凭借这些统计报告建立一揽子统计指标,全面分析衡量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各种基本情况。又如各保险公司向保险开发院报送的保险合同资料的内容十分详尽,不但包括公司代码、时间、合同状态号码、批单号码和保险期间等基本事项,还包括结构级别、物品代码和物品类别等风险特征,更包含了投保金额事项、保费折扣或加价原因事项以及保费更正变动事项等内容,是一种基于每份保单和每次保险事故的统计资料。

(三)保险统计对整个保险行业加强资源共享、进而做到保险经营的精细、科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保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大数法则等原理的运用,利用保险统计手段在各公司之间做到资源共享,建立整个社会的损失率和赔付率等数据资料库,从而做到针对不同人群或不同保险标的提供不同的差别费率,十分有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科学稳健经营。韩国的保险开发院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作用。

1.保险费率的计算与验证。开发院利用各家保险公司报送的保险合同的有关信息资料,在人寿保险行业,主要是针对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险标的事故发生率,编制经验生命表及经验住院率,供各人寿保险公司确定险种费率时使用,经验生命表一般是每三年编制一次。在财产保险行业,主要是汇总计算各种社会风险损失率,并以次为依据来计算整个行业参照执行的保险费率。

2.建立行业核保核赔资料数据库。保险开发院按照保险合同统计、支付统计和赔付率统计等三大类别,编制和提供按照保险年度、商品种类、合同物品、被保险人年龄和职业、区域分布等因素进行分类的统计资料,并将这些风险因素数据库的内容提供给各家保险公司进行参考使用。通过各家保险公司定期制度性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确定实际损失的赔偿,进行资料交换,有助于预防和防止保险欺诈。

3.建立费率等级,体现结构性差异费率。保险开发院还针对个别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费率等级,例如开发院要针对机动车辆保险、工伤保险等主要险种,向保险公司

提供每件保险合同的趋向特点。

(四)保险统计在体现社会管理功能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汽车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基本交通工具之一,汽车行业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现代企业和人类的联系十分紧密,再加之汽车保险的强制性,因此,机动车保险统计对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广大被保险人利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韩国保险开发院对保险合同内容进行统计就是从机动车开始的,最早始于1985年7月。保险开发院通过机动车强制保险投保管理电算网等连接全国256个市、郡、区的建设交通部等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向其通报未投保责任保险的汽车名单,并与交通部门共享违反交通法规者的信息资料。此外,保险开发院还通过统计数据构建和运营保险事故信息系统和机动车履历信息系统等,积极支援社会公益活动。

三、韩国保险统计对我国的启示

(一)继续加强保险统计工作

近年来,我国保险统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制度建设、标准构建、手段创新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基于大数法则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保险业,其统计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重要性更为突出和迫切。无论是加强保险偿付能力监管、防范化解保险经营风险,还是科学合理厘定保险费率、积极开发新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均离不开保险统计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要继续重视与加强监管机构的保险统计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各家保险公司的指导力度,积极督促其切实加强保险统计等各项基础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进一步促进保险统计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加强统计法规建设

韩国科学丰富的统计内容,统一协调的统计体制,高度集中的数据管理,高效先进的统计平台,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等,对我们拓展创新统计工作思路帮助很大。因此,建议结合此次我国保险法修改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保险统计工作的相关责任和要求,从而为保险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尽快完善保险统计内容

自保险统计信息系统开发使用以来,在收集汇总并整理分析保险公司财务、业务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数据集中管理、高效查询使用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通过与韩国保险统计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的现状相比,我们的保险统计还存在数据偏少、内容不全、不成体系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议借鉴韩国保险统计的先进做法,尤其是韩国详尽统计保险合同内容、每次赔付事故信息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快补充完善保险统计的内容和范围,做好保险合同信息、保险机构信息、保险从业人员记录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统计工作,为建立动态性监管措施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

(四)创新保险统计工作手段

统计工作与it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现代化it信息技术是做好保险统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中国保险行业的统计数据信息量和工作量远远大于韩国保险开发院,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同时,对保险公司提出了统计信息收集、传输、管理等方面的rr技术要求,通过利用先进的丌技术手段促进保险统计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五)加强保险统计数据集中管理

从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来看,保险行业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行业数据,但保险监管机构在带领和协助各家保险公司积累整个行业的公共数据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集中统一管理保险行业的相关数据资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韩国保险统计数据的管理方式来看,监管部门集中统一收取相关的保险统计数据,并在组织体系内部共享使用,因此建议保监会进一步明确我国保险统计数据的统一集中,避免统计数据及统计分析资料的多头管理,强化数据和分析依据的一致性,做到数据资料的统一、规范,从业务发展、偿付能力评估、风险管理和政策研究等诸多方面实现保险行业数据资源的统一一致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切实减轻各保险公司多次重复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的工作任务量。

(六)强化保险统计执法检查

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做好制定保险行业政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韩国考察情况来看,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偿付能力评估、保险准备金的提取、再保险安排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均需要积累多年的承保和理赔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积累才会有相应的效果,而且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十分重要。韩国保险监督局按照保险法的规定,经常对公司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检查核对,主要采取与公司以前历史数据核对、与其它公司对应数据相互比较和对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等方法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并对其中存在问题的保险公司实施相应处罚并直接追究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这对我们加强保险统计执法检查、实施相应的行政处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七)做好保险数据标准化工作

要做好保险统计工作中的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决策支持和分析研究,就必须首先解决好保险数据标准化的问题。当前我国各保险公司的系统都相互独立,差别很大,统计口径不尽一致,采用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统计数据标准不完善甚至缺失,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保险标准化建设的有利时机,采用“急用先行”的原则,首先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好保险基础数据标准缺位、数据接口标准缺失等主要问题。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3

一、保全业务洗钱风险是保险业务洗钱风险的主要来源

(一)保险业洗钱现状

所谓洗钱,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交易、转移、转换等各种方式加以合法化,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作为现代社会资金融通的主渠道,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系统是洗钱的重要领域。而随着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严格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保险业务投保自由、退保自愿、缴费方式灵活等特点,将保险业变成洗钱活动的重要途径,而人身保险业务更因其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既可分离又可融合的特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分配流向的可变性和多样性为洗钱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二)保全业务洗钱风险的三大特性

(1)被利用洗钱的概率较高。目前,在寿险公司的承保、保全、理赔三个业务环节,保全业务被利用进行洗钱的概率最高。承保业务作为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缴纳保险费的业务环节,只能成为洗钱行为中黑钱流入的单方向资金进入渠道,无法实现黑钱的漂白及以后的流出,无法单独完成洗钱全过程。

(2)被利用洗钱的方式较多。保险保全业务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保险合同解除;保险合同变更;给付等多方面,主要内容包括退保;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变更;给付;保险费、保险金额变更;缴费方式、账户变更;增加附加险;续期保险费等。

(3)被利用洗钱的隐蔽性较强。一般而言,保险洗钱行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处置阶段,将非法资金(相当部分情况为现金)通过购买合法的保险产品注入保险机构,使黑钱进入金融系统;离析阶段,透过合法的保险业务掩饰非法资金的真实来源,抹去资金进入金融系统后可能被追查出的痕迹,并将黑钱通过退保、给付等手段从保险机构撤出;融合阶段,将从保险机构获得的表面上已经正当的资金以合法名义投放到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完成黑钱漂白的全过程。

二、保险保全业务中可能出现洗钱风险的五种业务分析

根据对保险保全业务的分析和相关洗钱案例的研究,目前我国保险保全业务洗钱风险主要存在于五个业务环节,分别是退保;给付;保险合同主体变更;追加保险费;缴费方式、账户变更,后三者都属于保险合同变更业务。

(1)退保。由于保险业遵循“投保自愿,退保自由”,投保人投保后随时可以要求办理退保并不需要提出任何解释,而保险人都必须根据投保人的意愿办理此项保全业务。退保业务是保险业务中洗钱风险最大的业务环节,特别是具有较高保单现金价值的寿险产品。(保单现金价值指投保人解除人身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当退还投保人的金额。)

(2)给付。利用保险给付环节进行洗钱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洗钱人用黑钱购买大额投连险、万能险等保险产品的保单后,给付时要求保险机构把保险金等支付到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外第三人账户,而实践中保险机构一般都会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黑钱从投保人账户转到第三人账户的资金渠道的更换。另一种是洗钱人用黑钱购买大额投连险、万能险等保险的保单后,给付时要求保险机构以现金形式支付保险金等,黑钱的资金轨迹通过保险机构就无踪可查,完全掩盖了黑钱的痕迹。

(3)保险合同主体变更。通过保险主体的变更间接改变资金转移渠道,是一种主要的洗钱渠道。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属于投保人变更,具体是洗钱人用黑钱投保大额保单后短期内变更投保人后随即要求退保。另一种属于受益人变更,具体指洗钱人用黑钱投保大额保单,主要是投连险、万能险等满期保险产品后将以前的受益人从投保人本人或法定继承人变更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并在到期后要求给付。

(4)追加保险费。在保险保全业务中通过追加大额保险费洗钱的方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追加大额保险费,即洗钱人先用合法资金投保万能险种等保险产品后,再将黑钱用现金形式追加大额保险费,使黑钱融入合法资金中去。另一种是追加大额保险费后退保,即洗钱人追加大额保险费后又在短期内要求将多余的保险费现金形式退还或转账到投保人以外的第三方,前者完全掩盖了黑钱的痕迹,后者借助保险机构平台将黑钱顺利转移到了其他洗钱人手中。

(5)缴费方式、账户变更。作为保险保全洗钱重要渠道的缴费方式、账户变更分别指缴费方式从转账变更到现金和投保缴费账户的变更这两种。

三、保险保全业务反洗钱对策

(一)完善保险业反洗钱法律制度,出台专门的保险业反洗钱部门规章

目前,我国基本建立起了以《反洗钱法》为核心,四个反洗钱部门规章为基础的预防、监控洗钱活动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制裁、打击洗钱犯罪的法律条款共同构成了预防、控制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的基本法律框架,形成了一道预防监控洗钱活动的反洗钱“法网”。

(二)人民银行强化保险业反洗钱监管工作

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反洗钱工作具有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能。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强化保险反洗钱监管工作,尤其是保全业务的反洗钱监管工作主要应通过三个方面。

(三)保监会推动保险机构严格执行保险业务规范

保监会作为保险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各项保险业务规范。由于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是贯穿在整个保险业务中的,保险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与保险业务规范紧密相连。

(四)保险机构保全业务反洗钱工作的具体对策

由于保险保全洗钱在整个保险业洗钱中具有洗钱概率高、洗钱种类多、洗钱隐患强的特性,保险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保全洗钱渠道的反洗钱监管,尤其是重点关注保全渠道中的高风险业务,通过严格客户身份识别、强化大额交易报告、加强可疑交易甄别、分析和报告等反洗钱措施及时发现保险业洗钱的线索,从而防堵犯罪分子利用保险业保全业务进行洗钱。

(1)严格客户身份识别。保险机构在进行涉及洗钱渠道保全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时,应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4

一、总体要求

1、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是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市级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领导下,会同银监分局、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主体。其下属负责此项工作的县级工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重点是防范非法集资、违规筹资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置由借款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

市工商局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发现擅自增资扩股、股东之间股份转让、主发起人发生变化以及在设立变更过程中有隐瞒真情、提供虚假材料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上报联席会议。

银监分局要协助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客户进行相关培训。

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依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政策、贷款利率、帐户、统计征信、现金等项金融业务服务管理。

市财政局要按照规定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加强财务风险监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稳健经营和发展。

其他部门根据自身职能,依法加强监管,做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工作。

2、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原则,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督促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管,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社会风险。主要是采集相关信息并分析处理,持续监测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监管措施。

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县级工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提示,采取监管措施,纠正和制止危及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和趋势,以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稳健运行,维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并及时上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监管要求,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专项审计或稽核,有关费用由小额贷款公司支付。

5、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分析与处理、风险处置与整改、文件归档与管理四个方面。

6、县级工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整理监管信息,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问题处置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并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核定。

二、信息收集与核实

7、县级工信部门应按照持续监管的要求,全面收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

8、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准则》(财政部令第42号),按照各级工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

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

各级工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9、县级工信部门督促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

10、县级工信部门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告重大事项。

11、县级工信部门监督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对所报送资料实行归口管理或指定负责人员,并对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12、县级工信部门应当按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13、县级工信部门在分析与评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或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确认和证实。信息核实的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

14、各级工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人员对有关问题进行答复。

15、各级工信部门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补充材料,并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就相关问题做出说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必要时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经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16、县级工信部门应关注新闻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社会监督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风险分析

17、县级工信部门应根据持续监管的要求,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18、县级工信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地进行监管分析。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应当重点关注资本充足率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

19、县级工信部门按季度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风险评价;

(2)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3)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

(4)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5)监管人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监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2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当撰写年度监管分析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2)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3)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4)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风险变化趋势;

(5)年度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6)监管意见、建议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7)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风险处置与整改

21、县级工信部门应适时将监管分析的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利益相关方,并要求其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22、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以下情形,各级工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高级管理人员:

(1)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2)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3)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4)企业服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23、各级工信部门可以根据监管的分析结果现场检查,查验有关文件、账册、单据和计算机系统信息,问询有关人员。

24、县级工信部门每年度应与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谈,讨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25、县级工信部门应在年度监管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等年度监管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实施分类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和风险、评级排后的小额贷款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应进行诫勉谈话,并通报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

26、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必要时可以部分或全部向社会公布监管结果,以强化公众监督和市场约束,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自律管理机制的形成。

五、文件归档与管理

27、各级工信部门应建立监管信息档案。档案应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各类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信息及其分析评价意见、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工作底稿、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28、各级工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信息的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

29、各级监管信息档案应当由专人保管,建立查阅登记制度。

30、各级工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法律另有规定的披露情况除外。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1)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

(2)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非数据信息;

(4)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5)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

(6)其他可能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造成影响的信息。

六、监管工作的保障

31、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县级工信部门负责对其辖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上级机构可向下延伸进行监管。

32、县级工信部门应按要求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分析报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应及时向县级工信部门通报有关监管信息。

33、为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各级工信部门应指定专门人员从事监管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4、监管人员对承担的监管工作负责,按规定独立做出监管结论,不受非监管人员的干涉。

35、监管工作人员做出监管结论时,应制作监管日志和工作底稿,并留底备查。

36、为促进监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监管工作评价制度,对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价。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5

摘要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而如何规避体系设计的滞后性及失效问题则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拟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三个动态目标的设计,即动态预警、动态报告、动态调整,并进而探索实现动态目标的路径,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灵活性、前瞻性及自我修复功能。

关键词内部控制动态目标实现

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其要素、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不断向系统化、国际化标准靠拢。2008年6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随后的相关配套指引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而风险是随时随地不断的在变化中的。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针对的是已有的和可能预测到的风险活动,但对于未发生过或未预测到的风险可能存在无法识别或控制失效问题,而内控体系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必要时间的需要更是使这种制度落后于需要的现象弊端层出。那么如何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使之能够灵活应对和处理未发生过或未预测到的风险,则成为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拟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三个动态目标即动态预警、动态报告、动态调整,进而分析研究实现动态目标的有效途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修复功能,规避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失效的风险。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体系设计时最重要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应满足企业一定期间战略发展目标的需求,即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除了要建立管理执行层的日常监督与内部监督部门的定期评价及外部专业机构的独立评价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外,还要设计并确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动态目标,即动态报告、动态预警和动态调整,这是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动态预警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预警是基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有效性,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时预警。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两类信息即财务类信息、非财务类信息。财务信息具有非常系统的信息处理、分析、报告的体系,因此重点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经营行业特点对财务类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及风险预警值的设计。其中关键的预警指标包括:现金风险预警指标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收益率等;应收款风险预警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天数等;存货风险预警指标如超期库存、存货周转率、周转天数等;预付款风险预警指标、负债类风险预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比率、产权比率等。风险预警值的选取需参考企业外部同行业先进、平均值、危险预警值,并给合企业内的业务特点、企业的风险承受度、风险倾向以及历年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并应依据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发展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指标预警的有效性、准确性。非财务类的预警指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的非相关性,选取难度较大,一般需要通过长期而又系统的信息积累和分析,必要时可通过建立模型确定此类信息与风险的相关性,从而确定风险预警指标。确定预警指标后应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确定预警指标发出的具体部门、人员,将风险预警嵌入至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中,并落实到人,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动态报告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报告是基于内部控制体系自身对内控风险点异动信息的敏感性及有效分析所开展的风险预警及对策研究,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信息通道的畅通,信息报告的有效、及时。这需要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既要确保信息报告体系具有严密而又快速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报告的渠道,又需要有灵动、及时、由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建立起信息报告的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信息报告,一是时点和期间信息的报告,这是一种常态报告,在企业中可以通过经营分析、财务分析、营业报表、财务报表等来实现。这其中财务报告体系相对于其他内部控制报告类别是最为成熟和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政策的制定、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财务信息报告的规范,并通过日常的会计监督、复核、授权审批、财务稽核、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牵制等形成一个严密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异常信息的报告,是基于常态报告、常识、规律的比较分析而产生的对异动信息的分析报告,是动态报告的重点,是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内容。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对异常信息报告的需求设置报告类型、报告关键点、报告口径、报告渠道、报告范围、报告人。这其中尤其要关注企业财务类预警指标异动报告、行业政策异动信息分析报告、产业发展方向异动信息报告、企业上下游异动信息报告等企业内外部异动信息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报告端口的设计,以及报告路径流向、时间节点设计。

三、动态调整目标及其实现

动态调整是基于动态报告研究结果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修正,这也是内部控制体系动态目标设计的最终目标,有赖于内部控制体系机制设计的灵活性。内控制体系设计的动态调整,需要内部控制监督、评价部门在日常内控监督中,注意内部控制控制漏洞、控制失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对控制漏洞、失效事件所隐含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使企业面对风险因素的变化能够及时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确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范围。审计委员会应每年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研究确定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这样通过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定期的内控评价,通过内部控制组织机构的动态机制,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性的持续监督和持续改进,即实现内部控制的动态调整。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即持续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在整个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中,执行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的执行主体;一种是内部控制的独立监督,即由独立于内部控制建设、执行主体之外的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及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独立监督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层次的高度,地位、层次越高权威性就越高,权威性越高,就越有利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意见得到解决、采纳和落实。

内部控制体系的动态目标设计,使企业面对风险因素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机制缺陷,及时调整内部控制体系,调整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范围,及时修正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体系动态目标的实现除了上述内部控制体系自身设计的要求外,还需要与之相区配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载体,组织机构功能定位则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需求,统筹规划企业管理层与业务层的职能定位,根据内部控制体系目标要求分别建立职能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职能管理业务经营之间的协调管控、联动机制,重在灵活机动,形成一个管控层次明晰、职责定位精准、内控衔接有序、反应调整迅速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双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审计月刊.2005(39).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偿付能力监管;预警机制;风险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3-0054-04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付其到期债务的能力。从保险监管的角度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这种最低偿付能力一般是由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在存继期间必须达到的保险公司认可资产与负债差额的标准;另一种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即在某一时点上,保险公司认可资产与负债的一定差额。[1]如果保险公司认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低于这一规定的差额,即被认为是偿付能力不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时,不仅会直接给保险公司自身带来经营上的困难,而且会对保单持有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家庭生活,对社会经济运转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非寿险公司来说,由于其承保的业务绝大多数都是短期业务,因此保证其偿付能力尤其重要。据统计,美国在1969年到1993年之间就有517家财险及意外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因债务累累而被迫破产。为了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各国都在研究探索偿付能力监管的手段。国际上常用的监管手段大致上有三种:(1)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要求保险公司设立时具有充足的资本金和公积金。(2)非现场检查。由监管部门统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制定监管措施。(3)现场检查。监管部门组织专门的监管人员或由独立审计人员等外部机构人员对公司进行检查。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的监管传统上分为两种,分别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并做出对比分析。

一、英国的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一)指导思想

英国保险业的监管整体上实施的是宽松监管制度。政府采取“最小的干预,最大的支持”政策,因此更偏重于行业内部管理,对非寿险的监管也不例外。英国保险法规定,只要非寿险公司具有规定的偿付能力,并依法在每年年终将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账户按规定格式上报公布,那么对该公司责任准备金的运用政府就不做具体规定。

(二)监管体系

1.基本要求。这部分规定是要求非寿险公司的业务报告、财务报告等反映保险公司基础财务状况的数据真实有效。这一要求是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的前提。主要是指:建立规范的年度报告制度(由于部分资产失效会导致实际资产小于名义资产的情况,因此统计这一口径时往往使用实际资产以反映保险公司真实的资产负债)。保险公司必须每年向监管者汇报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包括:会计信息、资产负债平衡表、法定偿付能力准备额度情况说明、分类统计信息和关于保险公司的其他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认证精算师是英国保险业的一个特色,每个保险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指定一个具有公认职业资格的精算师作为公司的认证精算师,并且认证精算师必须直接向监管者汇报。认证精算师必须是一个认可的职业精算师组织的成员,有充足的经验和非常高的专业性。该精算师的责任是:在非常谨慎的假设下,计算出在任何时候保险公司为满足支付该公司的负债需持有的准备金数量。这里的“谨慎”应当考虑为在将来所有可能发生的合理的不利情况。这种认证精算师向监管者做出的汇报既可以包括在公司上报的报告中,也可在保险公司没有按精算师的建议行动时由精算师单独向监管者汇报。此外,认证精算师还可直接参加董事会,以便了解董事会采取的策略或决定,并可以从精算师的角度向董事会建议,避免这些策略或行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总之,认证精算师制度在英国的保险监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预警机制。也即对资产充足性的监管。笔者认为,除了上述配套措施以及当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后所采取的行动以外,其它的各种措施都应该视为事前的预警机制。

英国在非寿险方面,其对资本充足性监管的主要手段是对最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和保证金的监管(也叫做静态资本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只要求保险公司在任何时候的实际偿付能力大于最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即可,对其业务的风险、标准并无严格要求。非寿险业务的最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选择下面两项中较大的一项:一是(会计年度基数1000万英镑以下部分的18%+1000万英镑以上部分的16%)×再保率;二是(最近3年平均700万英镑以下部分的26%+700万英镑以上部分的23%)×再保率。[2]

3.干涉机制。这主要是监管机构针对非寿险公司未达到预警机制中的指标,即实际偿付能力小于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时,采取的各种方法。在英国有以下两点措施:第一,对保单持有人损失的补偿。英国有许多形式的补偿机制。销售人员和财务中介人都要买责任保险,也就是一旦提供错误的建议而需要承担补偿金的情况提供保险。金融服务当局将给予买错保单的保单持有人予以补偿。保险公司必须交费以形成一个基金,这个基金用于补偿一个经营失败的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者,交费的多少根据发生该类事件的历史记录来计算。此项费用以普通性保险业务扣除再保险费支出后的净保费为基数计算。第二,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和清算。对保险公司进行清算是解决问题的最极端的方式。一般而言,只有当非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严重不足,无法采用补偿机制、接管、重组等手段时,监管当局才采取此办法。

二、美国的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一)指导思想

美国的监管体系具有多元化、多层次、严格性和综合性。与英国的指导思想不同,美国对保险业的监管以严格著称。[3]

(二)监管体系

1.基本要求。美国是以严格监管著称,实行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双重监管体制。美国各个州对保险监管都有相应的立法权,因此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主要是体现在州监管这一层面上。州政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对保险经营的各环节,如保险费率、承保能力、准备金、投资范围等有着细致严密的规定,也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边际有着明确的规定。就其监管范围来讲,包括了对公司的检查、不同业务的基本的规定、准备金投资的管理、保单格式的管理等。

州保险局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财务资料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偿付能力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发展趋势。然而,这种分析有一个前提,即要求保险公司报送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准确。因此,州保险局有必要对保险公司进行定期的现场稽核和非现场检查,以检验其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的真实性。

2.预警机制。即非现场财务分析,主要的对象放在检查保险公司资本和盈余的充足性上。对于美国的非寿险公司来说,有三套预警机制可供选择:

(1)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thenationalassociationofinsuranceCommissioners,naiC)制定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nsur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System,iRiS)是监管者偿付能力监管的工具之一。应用iRiS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监管者从被监管对象中发现需要重点监控的目标。由于这套系统是naiC针对全美的保险公司所设计的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但效率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故往往作为较小的州采用的一套工具,用来揭示非寿险公司潜在的风险。

(2)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FinancialanalysisSolvencytrackingFaSt)。该系统是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展的,它由一套自动分析工具组成。这套分析工具向州保险局提供审核和分析保险财务状况的一整套方法,用以确认最需要监管的保险公司。此外,该系统还能确认使保险公司面临未来破产风险的财务问题。财务分析偿付跟踪系统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审核部分和分析部分。审核部分由若干个比率组成,根据每个比率的参数为保险公司打分。参数根据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比率的结果确定。分数越高,表明公司的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比率偏离naiC规定的可接受的比率程度越大。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比率通常与保险公司的杠杆状况、经营状况、盈利能力、流动性和资产质量有关。[4]分析部分由保险公司的综述报告组成。综述报告是根据年度报表和季度报表提供的资料做出的。该报告提供关于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季度总结或5年期总结,或对保险公司5年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由于FaSt是针对大的保险公司所设计的一种方法,与iRiS相比,效率性比前者好得多,但也因为这样,FaSt需要州的保险监管部门出资购买。

(3)风险资本管理(Risk-basedCapital,RBC)。RBC也叫做动态资本管理,是评估保险公司资本和盈余充足性的一个重要工具,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对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进行连续性的监管。

风险资本管理就是按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风险(主要包括:资产风险、承保风险、信用风险和资产负债表外的风险),要求保险公司保持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一致的认可资产。[5]风险资本管理是naiC为了克服最低资本限额的缺陷,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通过多年监管实践而提出的新的资本管理概念。为了明确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naiC及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分别制定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计算公式,以替代传统的最低资本限额管理方式。其中,以naiC、a.m.Best、StanDaRD&pooL、ConninG、mooDY、DoFFeLpS最为著名。这六家机构的风险资本公式是其商业秘密,并不向社会公开(naiC除外,因为它是半公立机构)。虽然各机构风险资本计算公式不同,但其所考虑的风险因素却基本相同。因为风险资本管理的目标在于:第一,将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与其应有的认可资产联系起来,使保险公司应保持的认可资产随着其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用现在的动态风险资本概念来代替传统的静态资本概念;第二,建立一个被保险公司所有者、保险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公认的一般认可资产标准,在保险市场上使参与者各方得到公平对待;第三,为保险监管部门提供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的合法依据,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事前监管,防止保险公司经营失败。它充分考虑了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业务种类及规模、资产与负债的风险程度等因素。

3.干涉机制。州保险局监管者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发现偿付能力问题或其他问题后,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向保险公司寻求解释或要求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保险公司的经营计划书,向保险公司提示追加临时报告的要求,进行现场稽核,邀请专家协助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存在,和保险公司管理层开会讨论,从保险公司处获取经营计划书,限制、暂停或者取消保险公司的营业资格等。发现偿付能力问题后,州保险局可以采取包括行政措施和司法措施在内的各种措施。

三、英美两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相似之处

通过对英国和美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对比可以看出,它们对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程序基本一致,均可分为二个阶段:

1.实际资本的谨慎评估。由保险监管机关制定资产和负债的谨慎评估标准;保险公司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定期向保险监管机关报送财务报告和精算报告;保险监管机关根据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计算保险公司实际所需的资本,即“实际资本”。

2.偿付能力监控。保险监管机关根据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其风险资本的大小、比例关系,对其偿付能力进行评估;保险监管机关以偿付能力评估结果为基础,以委任精算师的精算报告为参考,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使其实际风险资本的大小、比例关系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以保证其偿付能力。

(二)不同之处

1.指导思想。英国实行的是典型的宽松监管,主张自由责任原则,监管部门只对公司的偿付能力边际做出规定,而没有对经营的各个具体环节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因此,这种宽松的监管方法优点在于操作方便简单,监管成本低,公司经营的自由度也高。只规定公司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向政府提供有关的情况。而美国则是以严格监管著称,实行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双重监管体制。政府对费率、准备金、投资范围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与英美的文化习惯、市场参与者的自觉性有关。英国保险业自发展起来,就有着良好的市场自治性,参与者自觉的合法经营,稳健经营,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不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过多地干涉。而美国在经历了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意识到严格监管的重要性,必须由政府做出各种严格的书面规定来对市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市场的正常发展。多年来,美国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

2.预警机制。英美进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的方法有所不同。英国的偿付准备金法采用的是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而美国的风险资本法采用的是相除取比例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不同资产的充足程度,从而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根据不同的比例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3.干涉机制。即对公司的偿付能力的处理问题上,美国的做法是当保险监督方面发现某一公司经营善不善时会想方设法对该公司进行挽救,主要将该公司的大多数业务进行分份,或者让实力雄厚的公司将其兼并,以避免破产的发生。但当某公司经营状况十分糟糕,已无法挽救时,各州保险部就对该公司资产进行清算,由保险监督方向地方法院申请接管该公司或勒令其停业。而英国则采用责任保险等补偿机制,严重时对偿付能力不足的非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解决。

4.风险因素。英国对非寿险公司的偿付准备金法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的风险,如对最低准备金的规定,对健康保险、责任险不同的偿付能力标准的规定等,但未能检测到所有风险,例如它没有考虑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种类中隐藏的风险,也没有考虑再保险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美国的风险资本法几乎考虑到了所有对公司偿付能力有影响的风险因素,这种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对监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较高。

四、对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启示

放松对保险公司经营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实现偿付能力的监管已成为国际监管的大趋势。在我国已对外全面开放保险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更要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的监管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财务统计口径

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得和处理各种信息对于保险业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它是对保险业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基本前提。由于我国非寿险公司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披露不够,往往导致经营中的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非寿险保险市场得不到充分的演绎。而这又是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因此要加强非寿险公司的信息披露,通过市场机制对非寿险公司经营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6]

(二)引入动态分析法,加强对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动态分析法的好处是可以连续地对非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并且可以对绝大部分风险做出相应的测量。我国现在的非寿险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引用动态分析法,加强对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可以保证其在安全的规模和适当的风险下进行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三)对认证精算师体系的构建

认证精算师是英国保险监管的一个特点,负责监测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及保证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报告的资料准确和真实。这种制度不仅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而且可以从精算师专业的角度来衡量非寿险公司所面临的全面的风险,对风险的计量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认证精算师的引入可以使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对个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我国现行的非寿险公司所面临的责任推诿、信息不真实等弊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周延礼.上海保险监管体系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江生忠,祝向军.保险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8

   退保率是寿险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经营风险指标,科学设计退保率指标,对寿险公司加强退保风险管理、提升经营效率、保护公司声誉和被保险人利益等意义重大(朱曼芳,2008)。寿险公司计算退保率指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的需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45号)等文件要求保险公司分渠道、分险种计算各年度和月份的累计退保率。《关于加强退保业务管理的通知》(寿险部函[2008]103号)、《关于建立寿险公司现金流预测临时报告制度的紧急通知(保监寿险[2008]1413号)》、《关于建立寿险业防范退保风险应急工作机制的通知》(保监寿险[2008]1433号)等文件要求公司准确计算和预测公司的退保率,并填报《现金流预测临时报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报告》、《资产负债压力测试报告》等季度报告。

   2.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需要。当寿险公司出现集中退保和大规模退保时,会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保率指标的计算和监控,有助于公司加强对退保行为的研究和管理,合理预测公司因退保产生的现金流流出情况,防范因资金压力所引发的利润损失。

   3.防范保险风险的需要。保险产品在定价时通常假设一个预定退保率,并确定投资收益率和产品费率。若预定退保率与实际退保率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可能导致展业费用率过高,影响公司的业务目标和利润目标。另外,国内外研究发现,对提供死亡保障的传统寿险产品来说,身体健康的被保险人更有可能发生退保,使得剩余保单往往是那些赔付率较高的保单。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它的存在增加了公司的保险风险。

   4.防范声誉风险的需要。许多消费者把退保率作为评价保险公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通常认为,寿险公司的退保率较高,意味着所提供的保险产品或者价格过高,或者服务质量较差。

   5.防范业务风险的需要。通过退保率分析,可及时发现退保率较高的销售渠道和险种,并进行相应原因分析。分析各业务线的退保率,对正确处理因退保问题引发的投诉和纠纷以及非正常退保情况、防范大规模集中退保等意义重大。计算和监控退保率指标,有助于寿险公司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业务风险(林海峰,2009)。

   6.风险资本管理的需要。根据偿付能力Ⅱ中《CeiopS2008》的量化研究结果,退保风险是寿险公司的主要风险之一,在寿险公司的第二大风险——业务风险(UnderwritingRisk)中,退保风险所需风险资本占到业务风险资本的50%。加强退保分析管理,有助于降低公司对风险资本的需求。

   7.投资决策的需要。合理估计退保率,确定负债的久期分布,有助于优化公司的资产配置方案,合理控制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准确预测公司各类业务的退保率,有助于提升公司负债评估模型的精确性,提高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提升公司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公司的资产安全。

   在寿险实务中,可以按保险责任把简单退保率分为人寿保险、长期健康险等类型的简单退保率,还可以按产品类型把简单退保率分为传统产品、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万能产品等类型的简单退保率。

   式(1)具有简单易行、便于理解等优点,在我国寿险业被广泛使用。但是,简单退保率计算公式(1)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采用“本年累计保费收入”计算退保率不合理。由于分母“本年累计保费收入”中包括本年因退保、赔付、失效、到期等原因终止保单的保费,这类保单的退保风险暴露不应是保单的全部保费,而是保费的一定比例;(2)分子与分母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本年累计退保金”与“本年累计保费收入”的计算方式不同,前者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没有,不同的统计口径导致数据不匹配;(3)分子与分母的统计对象不同。对于长期寿险产品,分子“本年累计退保金”对应的保单大多是以前卖出的,而分母“本年累计保费收入”统计的是本期保费,因此分子、分母在统计对象上不匹配。若当期保费收入较少,则常常出现简单退保率大于100%的情形;(4)不同公司间的可比性差。各寿险公司在销售渠道、业务结构、管理规定、销售策略、服务水平、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简单退保率指标在不同寿险公司之间的横向可比性较差。

   为了规范退保率的计算,增强各寿险公司退保率的可比性,保监会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1号)、《保险公司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规范》(保监发[2009]30号)、《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45号)、《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导意见》(保监厅[2010]282号)等文件对退保率指标进行了重新定义:

   其中,退保金是指公司经营的长期人身保险业务中,被保险人办理退保时按保险条款规定支付给被保险人的退保金。退保金的数据取自利润表的对应项目,长期险责任准备金是资产负债表中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之和,长期险保费收入按保费收入的明细项目分别计算。根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该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4%。

   可把式(2)推广,得到任何时间期间的退保率计算公式:

   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退保率计算公式也不相同,笔者经调查分析发现,除了我国目前使用的退保率计算公式外,还有其他两类计算方式(Kiesenbauer(2011)、Kim(2005)、Kuo(2003)等)。下面以保单数为统计数据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如保费收入、保额等。

   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采用该计算公式。若采用保费计算退保率,日本还特别强调应采用未经过(因保单保全等原因产生的)账面价值调整的原保费收入。

   二、对退保率指标的分析

   2010年前由于该指标仍能够满足寿险公司经营管理和利益相关方的基本需要,一直被业内使用。2008年8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要求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009年1月保监会了《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09]1号),要求所有保险公司从2010年起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对导致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的各项会计政策同时进行变更。2009年12月,财政部了《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相关规定》,明确了保险业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具体会计政策。2010年1月,保监会了《关于保险业做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实施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6号)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问题解答第9号: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衔接》(保监发[2010]7号)两份配套文件,对2号解释和《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相关规定》执行中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规范。在此背景下,指标(2)在反映退保行为和监控退保风险等方面的表现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整体上看,式(2)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下列几点。

   (1)分母“上年末长期险责任准备金”项中包括因退保、理赔、失效、到期等原因在本年度终止的保单,它们不应完全计入退保风险暴露,“本年长期险保费收入”项也存在类似问题。

   (2)传统长期死亡险业务的分子分母不匹配,根据《关于下发有关精算规定的通知》(保监发[1999]90号),退保金等于保单现金价值(不低于保单最低现金价值mCV),而保单最低现金价值mCV通常等于累计系数r(为不大于1且随时间递增的正数)与保单价值准备金之积(不小于零),保单价值准备金则是以保单预定利率上浮100或200个基点作为利息率并由未来法计算得到。而分母中的“上年末长期险责任准备金”是采用预定利息率加上2.5%作为评估利率计算得到。

   (3)对于万能险、投连险类业务,分子分母之间的匹配也不合理。对于这两类业务,退保金等于保单账户价值与退保费用之差。但是责任准备金与账户价值之间并不相等。根据《关于印发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精算规定的通知》(保监寿险[2007]335号),责任准备金包括账户准备金和非账户准备金两部分,其中账户准备金等于准备金评估日的保单账户价值,而非账户准备金常常不为零。

   (4)对于分红险业务,分子分母在统计口径上不匹配。对于分子,根据《关于印发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的通知》(保监发[2003]67号),退保金等于保单现金价值(不低于保单最低现金价值mCV)和累计红利之和,而保单最低现金价值mCV通常等于累计系数r(为不大于1且随时间递增的正数)与保单价值准备金之积,保单价值准备金是由未来法用保单预定利率上浮100或200个基点作为利息率计算得到。但是,对于分母,“上年末长期险责任准备金”是采用预定利息率与2.5%(保监会公布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两者的小者作为评估利率,并考虑费用扣除额、保费不足准备金等项目后计算得到。利率的不同使得分红险业务退保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和分母之间不匹配。

   (5)《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实施使得该指标的重要性大大减弱。根据该文件,寿险公司的销售收入中只有一部分可计入保费,其余部分应计入保户储金,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规定进行处理。目前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退保风险与投资型业务关系很大,而此类业务的销售收入只有一部分可以计入保费收入。在式(2)中,退保金的数据取自利润表的对应项目,该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保险企业按照寿险原保险合同约定应该退还给投保人的保险费。根据相关规定,寿险合同提前解除时,按寿险原保险合同确定的应退还给投保人的金额记入“退保金”。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9

一、审计中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方法

(一)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方法是对企业重要的财务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或趋势进行分析,重点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进行相关信息差异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和趋势分析等,通过分析性复核,可以发现财务报告中异常的波动、进而识别财务报告的粉饰问题。

(二)关联交易剔除法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值。其分析要点有: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粉饰,是否以公允价值进行交换。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分析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分别占关联方交易总额和未结算总金额的比例是否正常。

(三)异常利润剔除法将来源不稳定、不可能经常发生的非经常损益从企业利益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异常利润是否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过大,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润来源的稳定性,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小及其变化。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财务报告粉饰特别有效。

(四)现金流量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

二、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审计对策

(一)分析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经营风险越高,客户管理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客户经营风险的分析包括行业分析、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如对竞争者分析形成同业分析预期,对前期数据分析形成纵向预期,对非财务数据分析形成财务预期,对一组财务数据分析形成另一组财务数据的预期。

(二)分析舞弊环境首先,要评价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导致管理当局权力膨胀、监督失控、缺乏透明度,给管理当局舞弊创造客观条件。审计人员在评价公司治理结构时,应重点关注客户是否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其次,要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一方面要考虑客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适当,是否能防止、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采取一定的控制测试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三)评价管理当局对管理当局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分析管理当局的压力或动机。审计人员应密切关注管理当局是否遭受异常压力,如盈利目标过度夸张并在这些目标基础上设计管理当局薪酬奖励制度、市场占有率突然下降、公司市场形象不佳、管理当局正面临提升的关键时刻等。第二,对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进行评价。如管理人员曾经有不诚实的记录,公司以前年度曾经有过舞弊发生,不及时改正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管理人员过去不配合审计工作或曾经欺骗过审计人员,主管会计和财务人员离职率高,经常更换法律顾问等。

(四)确定舞弊风险首先,考虑风险因素。审计人员根据经营风险的分析结果、舞弊环境和对管理当局的评价结果等,进行风险评估。其次,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情况。所谓异常是指审计人员的合理预期与财务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审计人员可利用分析性复核,寻找和发现异常,当发现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情况,说明存在较大的舞弊风险。

(五)编制审计计划根据舞弊风险的评价结果编制审计计划,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时间和日程安排、审计重点和范围,在高舞弊风险领域配备充分的审计资源。

(六)揭露舞弊后的附加程序若舞弊行为被揭露,审计人员要继续采用相关的附加审计调查程序,甚至要请求法律部门协助对舞弊事项予以切实调查。包括:(1)审计人员已发现所有舞弊的处理。审计人员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告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舞弊行为,并将告知的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对涉及的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向负责的更高管理人员报告。(2)提供管理建议书。将舞弊者揭发出来后,审计人员还需要在后续审计中分析舞弊行为的原因,深入探讨舞弊的根源,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以及客户管理方面的弱点,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杜绝同类舞弊再次发生。

三、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审计成本在舞弊审计中,不能过分考虑审计成本,更不能将分析经营风险增加的成本用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弥补。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公众利益,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把握保密分寸我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审计人员考虑对“客户的资料保密”,从而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根本的保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分析,涉及到客户商业秘密,如客户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审计人员要注意遵守职业道德,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但舞弊审计中,有些揭露出来的舞弊行为触犯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如贪污、盗窃、挪用资产,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审计人员不能以“保守客户秘密”为借口,拒绝披露相关舞弊信息。

(三)注意发现舞弊的迹象舞弊行为的最基本表现,有为了组织获利而进行的舞弊行为和为了损害组织的利益而实施的舞弊两种主要形式。具体表现:行贿、出售或转让不真实的或虚报的资产、故意做出不正当的转让价格等,是为了使本组织获利而进行的舞弊;把一项可能盈利的交易转移给一个雇员或外人,贪污、有意地隐瞒或虚报事项或数据等,属于使本组织利益受损而进行的舞弊。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舞弊者的直接目的都是期望个人从中获利。审计人员在实施常规审计时,需注意发现发生上述行为的可疑迹象,及时反馈给主要的职能部门。一旦判断有舞弊迹象,审计人员需要进行评价,以便做出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定。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篇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小额贷款公司是以服务“三农”和小企业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的新型地方金融组织。本办法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合规经营情况开展的监督管理活动。

第二条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自律承诺为基石,根据持续监管、分类监管、重点监管的要求,依法开展监管工作,鼓励和监督小额贷款公司及高管人员履行自律承诺,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条省金融办、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工商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监局组成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省级联席会议。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相关的管理办法;组织审定市、县(市、区)申报的试点方案;沟通信息,指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

第四条省金融办是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省级主管部门,在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指导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其他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及时识别、预警和防范风险。

第五条市金融办或由市政府指定的负责部门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市级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辖区内县级政府试点方案的审核工作,指导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其他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第六条坚持属地监管原则,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是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政府明确的部门为小额贷款公司县级主管部门,牵头负责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材料的初审工作,以及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第七条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采取措施,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防控,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社会风险等。

第八条主管部门要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上级部门可向下延伸检查。市级主管部门要每年至少2次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必要时可由联席会议各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开展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分析与报告、风险处置与整改、文件归档与管理等方面。

第二章监管制度保障

第九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主办银行制度。主办银行是指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结算支付、现金收付、资金融入、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并与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有相应合作协议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守信的原则,必须选择一家资质良好、管理规范、服务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建立主办银行关系。在合作协议中,主办银行应承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向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提供相应信息,切实发挥主办银行职责。

第十条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控和防范,由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选择多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战略合作银行。战略合作银行以优惠条件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省级主管部门鼓励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选择战略合作银行作为主办银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战略合作银行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为主管部门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有关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第十一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主监管员制度。县级主管部门对县域内每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确定1名正式工作人员作为此公司的主监管员,并保持相对稳定。主监管员是其监管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的直接监管责任人。主监管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敬业的工作态度。主监管员应与小额贷款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加强沟通,做好监管服务。主要职责包括:

(一)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二)掌握其分立、变更、终止、股东及高管人员变更情况,企业经营情况等;

(三)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和制止;

(四)向小额贷款公司通报监管信息及监管文件规定;

(五)督促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监管意见。

主监管员应遵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依法监管,不得干预小额贷款公司正常经营,不得或。主监管员有以下职权:

(一)不受干涉,独立提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意见;

(二)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

(三)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对违法违规事项及人员进行查处。县级主管部门应当将主监管员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

市级主管部门应确定1名正式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等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二条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制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效实施分类监管。省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标准。市级主管部门按照分类评级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监管信息,结合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营和合规经营情况,每年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提出分类评级初步意见,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确定。各级主管部门根据评级结果科学分配监管资源,实施分类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和评级排后的小额贷款公司,通报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措施,实施持续、重点监管。

第十三条强化小额贷款公司自律承诺。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将自律承诺内容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不非法集资、不吸收公众存款、贷款利率不超过司法解释规定的上限、不使用非法手段催债、不跨县域经营等。小额贷款公司应将省金融办批复成立的文件与营业执照一起在经营场所明示,并公布县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电话及主监管员联系方式。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况,逐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统一标识。

第三章信息收集与核实

第十四条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和报送渠道的畅通。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向下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监管信息。各级主管部门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小额贷款公司应将公司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县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县级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全面收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报送资料由主监管员负责归集。主监管员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信息的及时性负责,有责任要求并核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

第十六条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和具体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第十七条市、县级主管部门按照省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第十八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主办银行及现有各种金融、统计、征信、信息系统的作用,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从第三方获取必要的监管数据。

第十九条各级主管部门在分析评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等信息要认真予以核实。核实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进行答复。根据监管需要,主管部门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质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第二十条各级主管部门要关注新闻媒体、评级等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章风险分析与报告

第二十一条市级主管部门应指导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及时开业,并将开业情况上报省金融办。主要内容包括:拟开业机构名称、住所、开业时间;主要内部管理制度和公司组织结构图;公司法人及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小额贷款公司自批复之日起3个月内未开业的,其试点资格自动取消,并由市级主管部门指导试点县(市、区)政府负责做好善后工作。

第二十二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按照重点监管的要求,重点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存在下列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一)非法集资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二)违反规定融入资金;

(三)贷款利率超过司法解释规定的上限或低于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四)抽逃注册资本;

(五)使用非法手段催债;

(六)擅自开展新业务或跨县域经营。

对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专题报告,并移送有关机关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遵循持续监管的原则,在日常监管中及时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第二十四条市级主管部门要对县级主管部门报送的监管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按季向省级主管部门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专题报告。监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体风险评价;

(二)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包括股权变动、高级管理人员调整、组织架构重组、重大资产处置、重大损失、涉及案件等;

(四)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五)主监管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监管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第二十五条省级主管部门每年撰写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分析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判断风险变化趋势,提出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四)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风险变化趋势;

(五)年度监管工作开展情况、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六)监管意见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七)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风险处置与整改

第二十六条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各级主管部门要注意日常监管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风险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制定有效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按照应急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划分突发事件等级。一旦发生风险性突发事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风险等级及时有效汇报处置。

第二十七条市、县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预警和提示,适时将监管分析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小额贷款公司,纠正和制止危及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和趋势,并要求其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市、县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将监管通报发送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利益相关方。

第二十八条市、县级主管部门每年度应与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谈,讨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以下情形,市、县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高级管理人员:

(一)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二)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三)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四)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整改和纠正;

(五)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各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监管的分析结果,实施现场检查,查验有关文件、账册、单据和计算机系统信息,问询有关人员。

第三十条小额贷款公司存在本办法第二十二条所列情形及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由县级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同级相关部门依法处置;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主管部门逐级报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暂停其试点资格。

(一)未经批准分立、合并或者违反规定对变更事项不报批的;

(二)拒绝或阻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

(三)不按规定上报报表、有关资料,或提供虚假、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和统计报表的;

(四)有洗钱行为的;

(五)监管部门根据审慎原则认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一条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高管人员备案制度。对不熟悉金融业务、不具备金融业从业经历或金融合规经营意识淡薄的高管人员不予备案。

第六章文件归档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各级主管部门应建立监管信息档案。档案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各类信息、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信息及分析评价意见、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第三十三条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信息的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各级主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应当由专人保管,并建立查阅登记制度。法律另有规定的披露情况除外。

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一)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

(二)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非数据信息;

(三)各级主管部门撰写的监管报告、风险评级结果等信息;

(四)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五)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