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十篇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22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1

(一)丹麦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二)日本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三)法国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四)小结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1.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2.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1.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2.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3

2017年2月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工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全面展开,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改造在重点城市及学校、医院等领域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提高。全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部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节能性能进一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居住建筑中实施节能75%强制性标准。

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有407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4.7亿平方米。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截至2015年底,北方采暖地区共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亿平方米,是国务院下达任务目标的1.4倍,节能改造惠及超过1500万户居民,老旧住宅舒适度明显改善,年可节约650万吨标准煤。夏热冬冷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090万平方米,是国务院下达任务目标的1.42倍。

公共建筑节能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时期,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对9000余栋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在233个高等院校、44个医院和19个科研院所开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试点,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11个,实施改造面积4864万平方米,带动全国实施改造面积1.1亿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时期共确定46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100个示范县和8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实施398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683兆瓦。截至2015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超过30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4%。

农村建筑节能实现突破。截至2015年底,严寒及寒冷地区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对117.6万户农房实施节能改造。在青海、新疆等地区农村开展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示范。

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有15个省级行政区域出台地方建筑节能条例,江苏、浙江率先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在部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技术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项目上百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中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中欧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与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标准执行质量参差不齐;城镇既有建筑中仍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偏少,发展不平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形式单一,与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刚刚起步,推进步伐缓慢;绿色节能建筑材料质量不高,对工程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约束及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l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同时困难和挑战也比较突出。

从发展机遇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把绿色展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等发展战略,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人民群众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建筑居住品质及舒适度、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消费等密切关注,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从发展潜力看,在建筑总量持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改善居住舒适度需求、用能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遏制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实现北方地区城镇民用建筑采暖能耗强度、公共建筑能耗强度稳步下降,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可实现约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将对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挑战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窗口期,建筑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主要依托建筑提供服务场所的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处于提升期,对居住舒适度及环境健康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量新型用能设备进入家庭,对做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工作出发点,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完善法规、策、标准、技术、市场、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改善建筑居住环境品质,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推进。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单元,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从节能绿色建筑扩展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把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坚持统筹协调。与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战略目标相协调、相衔接,统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推广、建筑文化发展、城市风貌塑造等工作要求,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凝聚政策合力,提高发展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针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采取有力措施持m推进,务求在建筑整体及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标准提升、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舒适度改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民群众从被动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以能源资源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逐步形成全民共建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从被动跟随到自主创新。加强标准创新,强化标准体系研究,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各类标准的综合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政策创新,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行政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市场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创新市场化推进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大幅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使我国建筑总体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建筑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经济发达地区及重点发展区域农村建筑节能取得突破,采用节能措施比例超过1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

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修订城镇新建建筑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推动严寒及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加快实施更高水平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引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城市率先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地方标准,在不同气候区树立引领标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提炼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节能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

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中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作用,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确保节能标准执行到位。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金融保险机构参与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保险制度。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材料、部品、产品的质量管理。

专栏3新建建筑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重点工程

重点城市节能标准领跑计划。严寒及寒冷地区,引导有条件地区及城市率先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地方标准要求,节能标准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国际先进水平。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引导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实施更高要求的节能标准。

标杆项目(区域)标准领跑计划。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结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探索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不同技术路径。总结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施工及材料、产品支撑体系。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范工程试点,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

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进一步加大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逐步实现东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域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动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功能园区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街区、住区)建设示范,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和改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引导各开发地块落实绿色控制指标,建筑工程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高性能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确保各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发挥实际效果,激发绿色建筑的需求。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事中事后监管。

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有步骤、有计划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态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专栏4绿色建筑发展重点工程

绿色建筑倍增计划。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重点建筑类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建设,力争使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实现倍增,到2020年,全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绿色建筑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逐步强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约束作用。加强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设跟踪管理,加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引导,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二星级及以上等级项目比例超过80%以上,获得运行标识项目比例超过30%。

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15%。

(三)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

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严寒及寒冷地区省市应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求,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完善适合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并积极开展试验。积极探索以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等适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研究推广城市社区规划,制定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技术导则。创新改造投融资机制,研究探索建筑加层、扩展面积、委托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租赁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造的利益分配机制。

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信息公示机制。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管理,逐步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强化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发挥数据对用能限额标准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各地制定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标准,并实施基于限额的重点用能建筑管理及用能价格差别化政策。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推动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节约型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医院评价及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学校、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

专栏5既有建筑节能重点工程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落实北方清洁取暖要求,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积极探索适合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的改造技术路线。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从尊重居民改造意愿和需求出发,开展以围护结构、供热系统等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给水、排水、电力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绿化、甬路、停车设施等环境综合整治等为补充的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引导能源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寻找有改造潜力和改造意愿建筑业主,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方式投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运行管理专业化、节能改造市场化、能效提升最大化,带动全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

节约型学校(医院)。建设节约型学校(医院)300个以上,推动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试点100个以上,实施单位水耗、电耗强度分别下降10%以上。组织实施绿色校园、医院建设示范100个以上。完成中小学、社区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50万平米。

(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引导各地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建筑利用条件调查,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研究建立新建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专项论证制度。加大太阳能光热系统在城市中低层住宅及酒店、学校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工程,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地热能等解决建筑供暖需求。在末端用能负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可再生能源站。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做好“余热暖民”工程。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形式,推广高效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在城市燃馕锤哺呛臀鬯厂周边地区,推广采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

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实践总结及后评估,对典型示范案例实施运行效果评价,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践。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运行管理,积极利用特许经营、能源托管等市场化模式,对项目实施专业化运行,确保项目稳定、高效。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设备、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加快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的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专栏6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重点工程

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结合太阳能资源禀赋情况,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以及其他有公共热水需求的场所和条件适宜的居住建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积极探索太阳能光热采暖应用。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在建筑屋面和条件适宜的建筑外墙,建设太阳能光伏设施,鼓励小区级、街区级统筹布置,“共同产出、共同使用”。鼓励专业建设和运营公司,投资和运行太阳能光伏建筑系统,提高运行管理,建立共赢模式,确保装置长期有效运行。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各类热泵系统,满足建筑采暖制冷及生活热水需求。提高浅层地能设计和运营水平,充分考虑应用资源条件和浅层地能应用的冬夏平衡,合理匹配机组。鼓励以能源托管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管理运营能源站,提高运行效率。全国城镇新增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2亿平方米以上。

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建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评价机制,引导空气源热泵企业加强研发,解决设备产品噪音、结霜除霜、低温运行低效等问题。

(五)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积极引导节能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造。鼓励政府投资的农村公共建筑、各类示范村镇农房建设项目率先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导则。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总结出符合地域及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乡土绿色节能技术,编制技术导则、设计图集及工法等,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轻型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现代夯土结构等新型房屋。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建筑用能结构调整。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积极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较重地区农村,结合“煤改电”工作,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采暖。

四、重点举措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建筑法、节约能源法修订,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前瞻性研究,评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效果,适时启动条例修订工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立法工作。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地方法规。不断完善覆盖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配套制度,落实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适时制修订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改造等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适应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要求,编制好建筑节能全文强制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鼓励各地编制更严格的地方节能标准,积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制定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增加标准供给,形成新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并加快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内标准。

专栏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部分标准编制计划

建筑节能标准。研究编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全文强制性技术规范;逐步修订现行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改造系列标准;制(修)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绿色建筑标准。逐步修订现行绿色建筑评价系列标准;制(修)订《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

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逐步修订现行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相关技术规范;制(修)订《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等重点专项,集中攻关一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产品,重点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分布式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引领工程。健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制度,技术公告,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成熟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工程化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8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方向。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检测、诊断与评价,既有建筑节能宜居及绿色化改造、调适、运行维护等综合技术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施工与装备、调适、运营优化、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保障、绿色建筑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城区、社区、住区、街区等区域节能绿色发展技术路线、绿色生态城区(街区)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优化、城区(街区)功能提升c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分布式能源高效应用、区域能源供需耦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光伏直驱空调技术研究;农村建筑、传统民居绿色建筑建设及改造、被动式节能应用技术体系、农村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等适宜技术研究。

(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产业支撑能力,推进建筑门窗、保温体系等关键产品的质量升级工程。开展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工程化、产业化。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咨询、科研、规划、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增强建筑节能关键部品、产品、材料的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

专栏9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新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及产品。积极开发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体系、适应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需求的新型保温材料及结构体系,开发高效节能门窗、高性能功能性装饰装修功能一体化技术及产品;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推广;高效建筑用空调制冷、采暖、通风、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设备开发及推广。

(五)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统计体系,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强化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建筑能耗数据信息制度。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资源服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数据库的现代化,深化大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

五、规划实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研究建立事权对等、分级负责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研究对超低能耗建筑、高性能绿色建筑项目在土地转让、开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设置绿色通道。

(二)强化市场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创新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节能绿色市场化服务模式,鼓励咨询服务公司为建筑用户提供规划、设计、能耗模拟、用能系统调适、节能及绿色性能诊断、融资、建o、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积极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和绿色建筑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融资及技术能力的有效连接。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将满足条件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

(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

结合“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全民节能行动”“全民节水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加大对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能力。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等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节能量及绿色建筑效果评估、用能系统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学科,做好专业人才培养。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4

的课题是如何节约能源,而建筑节能是有效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建筑节能;问题;途径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globaleconomy,theenergycrisishasbecomeincreasinglyserious.SotheenergyconsuptionforChinaachievinggreateconomicdevelopmentwillbehuge.Howtorationallyuseandsaveenergyisthesubjectwemuststudy,amongwhich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soneimportantway.

Keywords:buildingenergyefficiency;problem;way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时在规范、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建造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用能效率,以及利用光、温等气候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能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一、建筑节能面临的主要问题1.建筑节能未得到重视,宣传不深入建筑节能虽是节能的重要领域,但未得到执行者的深刻领会,未被摆上议事日程,未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是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另外,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广大人民群众节能观念淡薄、不理解、不认识,使得建筑节能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现代的建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确保建筑的质量。建立和健全一个优良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首要任务,通过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能够使建筑工程施工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但是,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前提是对这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把握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建筑施工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

2.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职能,促进施工技术的进行。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政策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章程来操作,从而保证技术管理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

施工技术管理可以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和施工条件,选用合理先进的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利于技术管理和作业人员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方法的教育培养,从而使技术管理能力和技术素质不断提高。

2.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逐渐稳定,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城市与地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全面递增,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增多,技术管理方面也需要迅速完善起来。虽然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但是相关的质量要求依然很低,各个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参差不齐,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在建筑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施工技术管理要求不断加强,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从而减少建设成本。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管理,通过技术管理,才可以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才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从而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质量。通过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改变施工企业的形象,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图纸的设计审核阶段不规范

建筑施工的图纸一般都是由设计公司在现场来设计的,建筑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原材料,在设计公司对现场进行勘查后,利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建筑图纸。不过,有时候也会因为设计者的粗心大意,使建筑图纸出现差错,所以建筑公司在拿到设计图纸后必须认真审核检查,避免出现纰漏。也有些设计公司和建筑公司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建筑公司拿到图纸后比较掉以轻心,不能及时发现疏漏,耽误工程的进度。

3.2施工材料不合格

施工材料在很多工程建筑项目中都是影响工程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施工材料管理的不合格,大多数是由于采购过程中,施工单位没有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进行采购,不符合设计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材料的保管不恰当,导致材料发生了损伤、遗失或者是氧化,这些都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巨大隐患。

3.3施工技术有待提高

现在的建筑工程项目技术含量都很高,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建筑工人有相匹配的安装技术。在技术方面,如果考虑的不完善,忽略了一些微小的细节,就非常容易出问题。现如今的建筑都要体现出独特性和科学性,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的设备管线也有不同的标准,很少重复现象发生。这些方面决定了建筑施工是非常强调技术性的,同时也容易使不同的专业间产生矛盾。

4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4.1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

使工程质量达到要求的保障是完善施工的技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工程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执行能力。要严格遵守强制性标准,对于那些不遵守标准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严厉查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4.2认真会审施工图纸

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理解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和施工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是施工的关键。当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施工准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委托的建立单位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解决施工单位提出的图纸设计问题和需要更改的请求。认真仔细的检查设计图纸,还要检查相关资料是否齐全。

4.3技术交底要及时

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技术交底,它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技术交底运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不管是整个工程还是各个小部分工程的施工,技术交底都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在加强特殊工作时技术交底尤为重要。在保护建成的工程和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时要加强管理。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向下级的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而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应向施工班组长进行技术交底,施工班组长向工段和班组等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通过这种层层的技术交底,深化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意图及要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按期竣工,并为用户创造出精品建筑。

4.4提高施工技术质量

提高施工技术质量是使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保障,施工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管理规范。对于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要比国家标准高出一些,这样能够监督自己的项目质量,确保在市场中的地位,首先,企业需要创建原始记录并且时刻更新,记录内容包括材料、试验、用品、质检报告、交底记录和审核记录等全方位的记录。其次,加强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工程技术档案之中必须要有工程验收的记录,并且工程技术档案的内容要根据工程验收记录来评定工程质量,还要做后续的维护工作。最后,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要更多更好的运用新技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作为建筑行业中的基础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将科学的技术管理融合到建筑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严景丽.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技术管理;施工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建筑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必须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使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环节都是环环紧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甚至工程的质量,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不仅是新阶段提高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创新管理模式的客观需要。提高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促进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保证工程质量等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简单来说在项目施工阶段上,对施工技术要素及施工技术活动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确保施工技术在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工中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其中,重要的施工技术要素主要包括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技术标准、规程、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施工技术装备、技术人员储备等。工程施工技术活动主要包括施工图纸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内的工程全过程各个阶段技术性工作。

2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及工具相结合,能够极大的推动建筑工程施工各项指标的圆满实现。强化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特点和现有的施工条件,寻求最优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方法的结合,将施工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进度、造价、质量等各项指标的实现。另外由于施工技术管理强调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因而能够促进施工单位对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新施工技术的掌握运用能力。有效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指导,提高工程施工工作效率,进而形成工期缩短、造价削减、质量提高的理想效果。

3建筑施工中在技术管理方面出现的障碍

3.1技术管理执行力度不高

建筑施工中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都不一致,因此在施工中要对其的技术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与管理。然而在现在的建筑企业之中对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建造中的实施监督还没有很强的力度,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监督的意识,最终导致施工人员在操作之中没有按照规程或者是技术参考书来严格的施工,并进行技术的实施。因此在建筑施工中不规范、不标准的操作现象十分多。这种局面的出现和技术管理执行力度不够高有着非常直接的、绝对的关系。

3.2施工体系以及制度的“软弱”

在建筑施工中,有很多需要岗位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岗位人员一定要足够的专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使用一些专业的操作人员,技术岗位也十分混乱,甚至出现很多人员负责一个施工流程或者是有的施工流程竟然一个方负责人员都没有的局面。很多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对技术的管理忽视了国家的规范和标准,甚至忽视了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操作标准、制度、规范等,不按照文件操作,没有规范的施工体系和完善的管理、监督机构,进而相关的技术操作责任规划制度。

3.3施工技术的管理规范体系不全面

建筑工程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没有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规范。但是在施工中,由于建筑的繁琐和庞杂工序,没有一个全面的施工技术管理规范体系,在施工中,技术就很难达到标准,进而建造出来的工程也不能合乎市场的真正需求。由于体制的总分包提醒,施工技术在总包和分包单位中的衔接性很差,操作技术也很难按照原定的标准执行,关于施工材料的购买以及存放、保管等不能根据施工的要求和设计进行,不仅致使工期延后,经济也会有很大的损失。

4优化建筑施工中在技术管理方面的措施

4.1加强管理执行力度

为了提升技术管理执行的力度,一定要对施工的责任进行相应的划分,进而使得施工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落实到位,划分到人,使得施工之中的任何环节与工序的监督能够加强。在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以及监督之时要核对操作的要求与规程,看其的技术操作是否合乎工程的标准。若查出问题,要及时的对那些不合乎技术标准与操作流程、规范的问题进行纠正,防止影响建筑的建造质量和安全操作的实施。提升技术管理执行力度,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施工的进程加强关注,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物资、技能、设备、工作人员、组织、客观的因素等进行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乎着工程建造的利益。关注这些因素,提升技术管理的执行力度,进而保证施工的均衡以及衔接、连续的开展,不仅要保证施工在期限内完成,还要保证其相应的质量,进而保证其的效率和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效益。

4.2加强管理施工体系和制度的实施

管理施工的体系是优化施工技术在管理方面的标准与要求,它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在工作之中执行力度得以加强,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推动建筑施工在进程之中的顺利性。优化管理施工的体系和制度并不是创建出一些书面的标准就可以了,其重在规范与实践的结合,严格的开展与执行。为了达到管理施工体系和制度的优化,建筑单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情,在此基础之下,严格遵循和响应国家的规章、法律制度,进而创建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施工标准、体系和制度,进而对工程中的一些重点岗位和环节进行重点的优化管理,使得工人能有一个在作业时的指导,进而再操作时能够有一个标准的规则来约束工人和管理人员,达到优化管理施工体系和制度的目的。

4.3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体系和组织

建筑企业在确定自己的施工程序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进而进行相关施工设备中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具体、有针对性的合理配置。在建筑施工不仅要响应国家的标准要求和操作技能规范,而且还要考虑业主的一些要求。在这之外,在经过对总包商和分包商的水平的综合考虑之后,进而创建出可行的、通用的施工技术在管理之中的体系,并将其融合到所有的分包商之中。针对施工中的技术操作方面,要结合施工技术的管理体系和组织进行专人的负责计划,将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划分到人,落实到位。在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好不同施工时期的人员调动规划,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重要的是,建筑施工单位还要对相关的岗位人员进行技能的传授和培训,做好人员的调动和使用、储备工作,进而优化建筑施工中的技术管理,保证人员的素养符合施工的要求。

5结语

在经济发展飞跃的新时期,我国政府对建筑行业工程建设不断的进行倡导,房地产在市场之中的活跃充分证明了建筑行业在如今市场之中的地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能够达到市场、人民、社会的标准,优化其在施工之中的技术管理势在必行。通过优化技术管理,提升建筑建造的技能标准与质量水准。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7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业的建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筑产业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对建筑结构的加固和鉴定进行明确的分析.本文从建筑结构的加固工程方案分析出发,对建筑结构鉴定的常见方式进行阐述,以期为建筑行业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http://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加固;结构鉴定;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34-02

目前,为了满足建筑综合标准,丰富建筑结构的类型,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等结构都已经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并可以利用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提高建筑的综合经济指标.建筑结构的加固需要利用新型材料进行改善,逐步提升建筑质量,这样既满足了建筑综合质量的提高标准,又可以对建筑进行全面的加固,提高建筑的抵抗能力和性能,建筑结构的鉴定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可靠性鉴定,鉴定与加固的紧密结合可以对加固技术进行有效的补充,并且能反映出工程结构补强与加固方面的建筑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利于为建筑后期维护提供充足的依据.

1建筑结构加固概述

随着现代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建筑标准,同时建筑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基于此,建筑工程必须要利用足够稳定的结构对建筑进行加固,才能提高建筑综合质量.优秀的加固方案具体体现在施工作业方便、施工技术先进、经济效果好等方面,建筑工程加固的目的是通过加固施工达到修复、补强、提高承载力、增强使用功能等要求,常用的建筑加固加工方法包括: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混凝土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法等.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时,建筑结构的加固过程必须要满足相关规范的标准,既保障了加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又可以起到加固建筑项目的作用[1].

1.1不同建筑类型加固工程与加固方案研究

基于现代建筑的特点,对建筑工程进行加固和完善是必要的加工流程,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加固要求不同,需要建筑人员严格按照工程加固采用的方法去施工,外包钢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的应用要满足工程施工的标准,确保可以起到有效的加固作用.具体加固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的施工项目,选择的标准应体现出加固工程所要求的短、平、快、省的特点,同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确保加固方案的顺利实行.

1.2加固工程方案必须具备良好的施工性

为了满足建筑加固工程的要求,选择的加固方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施工性,可以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进度,施工作业要在方便的情况下对建筑工程进行加固.良好施工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施工中,有的加固工程方案由于在施工时难度比较大,工期比较长,安全系数也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标准,大大影响了加固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因此,良好施工性的硬性指标,可以对加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在冬季施工中,也可以对施工行为进行更好的管理和规范,避免施工人员向建筑材料中掺加不合格的防冻剂和超标的氯离子破坏钢筋钝化膜和材料质量.根据施工要求对建筑进行加固,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简易补修法、截面加固法,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建筑施工性的判断[2].

1.3加固工程方案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只有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才能提高建筑综合性能,满足更多使用者的需要,加固工程在加固施工时,也要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利用新材料具备的良好施工性来提高建筑稳定性和可靠性.新工艺的应用既可以缩短建筑加固工期,又可以起到美化处理的效果,不会暴露出建筑材料加固节点,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在现有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新技术进行研究,使其满足更高的建筑加固要求.就目前的水平来看,在加固工程方案中配备新型的加固工艺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的综合质量,也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实践施工中[3].

2建筑结构鉴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分析

2.1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

对建筑结构的鉴定就是对建筑材料的鉴定,通过材料取样明确材料自身具备的坚固性能,判断建筑材料是否满足建筑稳定性的标准,进而对整体的建筑进行评价.建筑结构鉴定首先需要从结构中钻取到混凝土芯样本,经过对样本的加工,使其可以满足规定的芯样试件要求,然后对芯样试件的强度进行测定,通过对芯样试件施加作用力的形式,观察芯样试件变化程度,进而明确芯样试件自身的强度.为了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钻取的芯样试件的直径不宜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只有这样才能更明显的表现出形态的变化趋势,也可采用小直径的芯样试件,但是最小的公称直径也不应小于70mm[4].

2.2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的原则

混凝土钻芯取样检测要合理控制芯样试件的数量,满足检测批的容量要求,标准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不宜少于15个,大直径芯样试件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小直径的芯样试件可以根据鉴定工作的需求而适当增加.芯样应从检测批的结构构件中随机抽取,每个芯样应取自一个构件或结构的局部部位,确保鉴定结果可以维持在平均水平上.混凝土结构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强度,所以取样的部位要在强度代表区域,便于芯机安放与操作,并能有效避开主筋,避免破坏混凝土结构[5].

2.3建筑结构鉴定内容

建筑结构鉴定内容主要是钻芯检测混凝土强度,利用直接测定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技术对钻取的样本进行检测,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建筑结构鉴定的检测内容必须要源于系统,满足随机检测的要求,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系统偏差较小,建筑工程队伍可以按照钻芯法的检测流程,对混凝土材料强度样本进行分析.在检测实践中笔者发现,随机性偏差与样本的容量少有间接关系,因此样本可以选择直径偏小的构件,以便及时增加检测构件的数量,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分析中,可以把钻芯法与间接检测方法进行结合,减少检测工作中的不确定性[6].

2.4统一回弹检测方法

统一回弹仪检测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检测精度的要求,同时简化检测流程,统一回弹检测方法在我国使用己达四十余年,经过技术的革新和完善,已经可以深入到各类建筑中,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鉴定.国外在使用统一回弹检测方法时对检测精度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明确建筑材料自身的稳定性即可,有的只能定性判断混凝土质量,不能定量给出具体的强度数值,建筑施工自然不会得到混凝土材料强度的详细数据,也不可能对建筑稳定性进行合理改善[7].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建筑工程对统一回弹检测方法应用的标准更高,首先,检测方法必须要在合理的规范下进行,然后根据建筑加固的标准,对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系数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对混凝土材料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基于此,通过融合现代化科学技术,统一回弹检测方法使用的步骤越来越简便,并可以对多种建筑工程进行鉴定,灵活调整自身的检测模式,解决了统一回弹检测方法使用精度不高和不能普遍推广的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体现出统一回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优势,要求使用者必须要按照国外进口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对回弹仪检定模式进行标准状态调制,针对各类建筑结构鉴定要求,使用者要统一检测方法,保证检测精度,使仪器可以在监督、检验结构工程和混凝土质量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anSYS鉴定方法的主要依据和优势分析

anSYS软件是美国anSYS公司研制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是世界范围内使用者数量增长最快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能与多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anSYS软件是集结构、流体、电场、磁场、声场分析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现在已成为国际最流行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软件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可以使鉴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简化了混凝土材料强度计算的过程,同时,分析计算模块具备的结构分析功能,可以对建筑结构进行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和高度非线性分析,能够更加明确的体现出建筑结构加固的物理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分析能力.anSYS鉴定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鉴定结果与硬性规范之间的对比,可以更好的明确现代建筑具备的稳定性,建筑可靠性标准还包括建筑应具备的抗震能力,针对目前我国频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现象,要求我国建筑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anSYS软件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建筑抗震指数,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要根据抗震指数,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重新设计,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8].

3结语

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加固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建筑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型钢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在结构加固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深入到建筑实践中,对使用的建筑加固技术进行全面探索,找到不稳定因素存在的环节.建筑结构的加固和鉴定应该与建筑科学技术进行连接,加大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的力度,应用更高效的建筑加固施工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改善,进而满足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建筑鉴定必须给出准确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系数,使技术人员可以进一步明确加固施工的方案,以及建筑加固施工的方法,逐渐完善现代建筑结构的鉴定工作.

http://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刘晓松,唐立业,等.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1):15-20.

〔2〕成龙先,张丽敏,闫金凤,等.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J].科技传播,2013,20(11):163-167.

〔3〕杨晓光,胡世燕,张宾,等.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损鉴定与修复加固[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丁丽萍.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刘万锋.论建筑结构的加固原因与加固原则[J].甘肃科技,2013,08(12):137-138.

〔6〕郑华彬.基于目标使用期和整体可靠性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鉴定与加固研究[J].钢筋混凝土结构,2010,03(13):150-155.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建筑移位

1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

国内外的发展

1.1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对建筑物进行评估和维修、加固和改造,是伴随着人类房屋建设而出现的,但其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2]。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建筑物的毁坏是空前的,战后对房屋建筑的大量需要,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其时建造的房屋规模大、标准低,致使这些建筑在使用不到30年,就不得不进行大修、改造,有了这样的市场需求,使得鉴定加固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为本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以及相关国际行业协会对已有建筑的维修、改造的研究十分重视,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各国投入到建筑物维修改造的资金占房屋建筑投入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住宅区改造法”、“土木建筑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1978年成立了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工作组,并于1982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抽查与维修”及“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到1990年代初期,美国用于建筑物维修和加固上的投资已占到建设总投资约50%,英国这一数字为70%,而德国则达到80%。

1.2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战争和其他历史原因,大规模的基建建设比世界晚了几十年。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期:一是解放初期的1950年代;二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1990年代;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同样也遵循了新建、新建与维修加固、改造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道路。1970年代、1980年代,随着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部分工业建筑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而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使人们认识到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领域和房屋抗震鉴定、加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219-89)等,在检测技术方面也引进和研发了大量的新技术,颁布实施了若干检测技术标准,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3-85)、《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88)等。19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城市得到了大力推进,大量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需要改变用途、增加荷载、改造;建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鉴定加固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颁布实施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等一批鉴定标准。

2008年以后,一是汶川地震的重大损失,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规范也到了修订的阶段,因此经过修订的规范和一些新规范颁布实施,如《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等。

2展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及改造技术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但仍有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

2.1检测技术

各种结构材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譬如超声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将是发展的方向。砌体结构因组成成分、砌筑质量的离散性等,目前的检测手段尚需改进。钢结构焊缝新型探伤技术、钢材在负荷条件下测定力学性能的技术、地下连续墙无损检测、砌体非破损测强、测定材料腐蚀程度新技术等需进一步研究。

2.2可靠性鉴定

随着《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7]的施行,将结构可靠度定义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演进,使长期沿用的定值概念,转变为非定值概念,这也必将对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设计的基础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8]中已经将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列为附录G,这里还有大量的课题希望从事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去开发、共同去解决。

现行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都采用“校准法”来选择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这实际上继承了我国过去规范内涵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水准,其实用性,从总体上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所对应的结构失效概率还只是一种运算值。对已有建筑物的鉴定,用什么样方法确定其可靠指标,又如何确定各级建筑物的目标可靠指标,它与设计的目标可靠指标,究竟有怎样的内在关系,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达尤其怎样表达与使用时间和使用史的函数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非常初级的。

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与结构的寿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一回事,决不能将两者简单等同起来,因为并不是结构的使用年限一超过其设计基准期便将失效,而仅仅是它的失效概率逐渐增大。进行建筑物鉴定时,要求回答的是,这座建筑物还能使用多久?因此,设计基准期与建筑物寿命的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对建筑物鉴定来说,体系可靠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仅要求对构件进行评价是极少数的,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的一个子系统或整体系统进行评价才能下结论。

2.3加固设计计算理论和实用加固技术的研究

目前,结构加固设计计算方法较为混乱,不少设计人员沿用新设计的结构概念来处理,而忽视了已有结构加固的特点,如加固结构属二次受力结构,新旧结构两部分存在应变滞后和应力超前问题,新加部分的潜力一般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继续加强加固计算、绘图实用软件的研究,减少加固设计的简单工作量,使加固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碳纤维加固方法、耐久性加固方法、地基加固方法、边坡加固方法、裂缝加固修补方法、抗震加固方法(减震隔震)、聚合物砂浆加固法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4改造技术研究

建筑物增层、改扩建、抽柱托换、砌体结构承重墙托换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及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倾技术,虽已进行长期的研究,亦完成大量的工程,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应对改建、扩建工程的合理结构体系和结构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语:工程结构行业还在不断发展,为寻求更高质量的建筑和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工程结构还有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GB/t50315-2000,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9

汪贤涛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工程已经成

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步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发展时期。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铁路建设走向更高层次,铁路建设工程施工技术

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必须要将原有的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进行创新。本文主要阐述了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如何创

新该工程技术。

【关键词】铁路建筑;技术创新;发展

引言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逐渐完善,建筑工程的总

体战略初见成效。新建的铁路建筑工程相继开通投入使用对拉动我

国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能够是我国铁路建筑行业

走向更高的层次,铁路建筑施工计生户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

必须要将原有的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铁

路建筑行业逐渐趋向于世界化。

1.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1.1铁路建筑技术的应用

铁路建筑技术以一个比较系统、复杂的工程,而铁路建筑工程

技术的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建筑工程的

技术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施工、设计等工作的劳动成果。

考核铁路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与组织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具

有完善、准确的铁路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因为铁路建筑工程技术资

料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铁路工程在建筑过程中达到标准的要求,从

而保证铁路建筑工程的任务可以按时完成。因此,从一些方面来说,

施工技术的资料管理将直接影响到铁路工程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

从而影响铁路建筑工程是否能够按时、按质量的完成任务。

1.2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取其他部门的新

经验、新技术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我国生产了潜孔钻机,

在岩石中穿孔的速度比较长期使用的绳索式旋转、冲击的钻机效果

要高好多倍,同时我国外矿山部门以及水利等其他不问的建筑单位

都有条件、广泛的采用先进的铁路建筑施工技术。铁路部门在新建

筑工程中也购置了很大的隧道、桥梁等工程机械。只有这样才能为

实现铁路建筑施工机械化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但是适合铁路施工

的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工作面比较狭小,我们只有自己着手改装

成铁路用的深孔钻机,才能方便深孔预裂,才能实现铁路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更具有机械化。

1.3降低铁路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

在铁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承揽铁路营业线施工的扩

建工作的作业风险程度远比铁路工程多出十几倍。因此在铁路建筑

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安全评估,根据施工作业项目的评价与辨

识对重大风险的作业项目进行全程的监控与实施。对于成精引起铁

路教头刚事故的施工地点重点分析其主要原因,并且制定出专项安

全防范的措施,从而有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作为铁路建筑工程施

工管理的工作必须要全程监控,严密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

铁路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2.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2.1铁路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铁路建筑工程经历了从借鉴国外经验到总结出

自己时间经验的过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施工标准并且逐

步完善发展的过程。新型的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标准主要由勘察设计、

质量的验收等部分组成。其中新理念的施工技术要求与标准还具有

一定的差距,并且在存在部分问题。比如:管理职能交叉比较多、

层次划分不清、标准体系不健全等。下图是我国铁路建筑工程企业

的组织结构图。铁路建筑工程企业具有高组织、高效率的工作能力,

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2.2运用先进的成熟技术,综合创新

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该掌握运行一些先进的成熟技术来迎

接铁路建设的新高潮。我们需要根据铁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

工特点,有机的将深孔、浅孔、洞室等与施工技术结合起来,按照

施工技术的要求加以推广应用,从而充分补充在各种地质、地形的

条件下都能运用的综合施工技术。充分估计在今后每一段时期内铁

路的发展趋势,从而及时掌握世界铁路建筑发展的动向,使我国铁

路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体系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结构比较完整、层

次清楚。总之,增强铁路建筑工程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关键在与寻

求通用与专用的需求,按照有关的标准建立起协调一致、独立灵活

的标准体系,从而更有利于维修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标准。

2.3广泛应用现代化成果

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广泛利用现代化技术成果,

创新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标准体系。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卫星定位系

统、全钻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装备,有效实现高精度测量的自动

化选择。在地质勘探方面,应该广泛推行地质勘探施工技术,从而

建立环境和谐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社会。铁路建筑工程需要进一步明

确铁路建筑的长期目标,主要施工技术装备将会到达国际的先进水

平,运输能力能够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继续提高铁路建筑

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的客运专线铁路。因为铁

路建筑工程的关键就在与客运的建设。总之,想要缩小差距就必须

以谦虚的态度,吸取国外的实践经验,并且结合自己的特点,坚持

引进与自主创新相互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铁路建筑工程才能持

续、稳定生存与发展。

3.结语

经过上述论证,铁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

系统,其要点是置身于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

来完成预定的工作和实现目标,其中涉及到很多铁路建筑工程施工

技术,因此我们采用的铁路建筑施工技术要具有创新、科学、完善

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铁路建筑行业持续、稳定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

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

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篇10

abstract:americanbuildinghealthmanagementhasformedacompletemanagementsystem.thearticleanalyzedthesupplysystem,featuresinformationandembodyingmethodofhealthidea,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buildinghealthmanagementofChina.

关键词:建筑健康;标准体系

Keywords:buildinghealth;standard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42-01

0引言

当代社会,广义的建筑“健康”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本身的质量、经济可行、节能省源、人文品格,对业主需求的满足,对周边环境的贡献,对城市整体的关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参与影响。

在拯救美国经济、引进新技术、节约能源的大背景下,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建筑健康管理体系。其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评估体系等5个子体系,如表1所示[1]。其中标准体系是建筑健康管理的依据和动力,对于推动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建筑健康管理的标准体系。

1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供应体制

美国的建筑标准体系是以民间团体的标准为优先的,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标准体系。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标准制定的主导机构。anSi将民间团体制定的标准中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基础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并冠以anSi代号。

除了anSi之外,美国建筑领域的一些大型专业协会和团体也同样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是美国建设工程领域权威的非赢利学术性团体,他制定了一系列以aSCe为代号的土木工程行业标准并制定出版了相关的土木工程作业手册与报告。建设领域内不同行业协会和学术性团体在本专业和行业范围内发挥其专业化作用,制定了大量而全面地建筑标准。标准的使用原则是自愿性的,除少数基础性的强制性标准必须采用外,其余标准的采用都是自愿的,执行情况亦由市场竞争来选择。

2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构成

综合梳理美国建筑标准可以发现其体系的构成具有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美国建筑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1美国建筑标准实现了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统一。美国的建筑健康标准是以“目标”或者“性能”为基础编制的,因为“性能”或“目标”要求修改的频率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2美国建筑标准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的统一。美国建筑标准体制中建筑标准分为四级:anSi国家标准、政府各部门标准、协会团体标准、公司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建筑标准作为一个体系的整体性,又考虑了各层级本身的特殊性,体现了建设标准的科学性[2]。

2.3美国建筑健康标准实现了强制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具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属于法律的技术法规(指令)与非法律的技术标准并存,相互配套,既可直接发挥法律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技术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非强制性技术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能力[3]。

3美国建筑标准如何体现健康原则

美国的《公共建筑设施标准》(p-100)在首章中就明确要求联邦政府办公设施贯彻可持续设计要求。可持续设计要求现场潜力最优化;最少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保护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加强室内环境质量;运行和维护性能最优化。p-100还明确提出为纳税人提供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联邦设施,要求建筑考虑全寿命期成本(LCC),并介绍了LCC的原理、流程和方法等。针对相关的节能标准,p-100还提出能源表现的承诺。在建筑的全寿命期的各类工程都体现了上述原则。

此外,美国建筑标准对必须达到的建筑健康程度进行规定。美国非常重视建筑评估,并且将评估达标要求写入建设标准中,对项目建设利益相关者形成约束和压力,对建筑健康的推动起到很大的作用。

4结语

美国建筑健康标准体系无论从供应体制、构成特点、内涵表达上都远远领先于我国。通过对美国建筑标准体系的介绍,将给予我国以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冬等.“中、美、加政府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比较研究”;中国博士点青年教师基金(2007000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