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工程信息化十篇农业工程信息化十篇

农业工程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15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1

一、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简述

㈠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启动会议结束后,我县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召开农委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贯彻省农委宁国启动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生产走向市场,将产品变为商品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步伐,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积极创建农产品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新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管理能力,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㈡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为加强此项工作领导,县农委于5月18日成立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科,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根据省农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方案》、《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文件,为实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做好了充分准备。

㈢选择示范社,开展人员培训

为认真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省农委的统一布署,我县采取合作社申报与组织筛选相结合办法,在全县选择了35个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县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我县按计划组织了两期培训。第一期于7月1日-7日对22个合作社66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7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4天。第二期于11月20日-24日对另13个合作社39名信息员等开展培训,培训时间5天,其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培训3天,省合作社网络及信息平台应用培训2天。两期共培训了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信息员105人。

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一是选择了全县师资实力较好的一家电脑培训学校(神洲电脑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二是统一了培训内容,两期培训全部采用省农委编制的培训教材,并邀请了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和省安泰克国际技术转移公司专家来我县授课;三是安排好了参加培训人员的食宿,培训和食宿费用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四是加强服务和管理,县信息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培训期间全程服务和管理,并安排学员每天三次签到,确保了学习效果。

㈣配备电脑硬件,建立个性化网站

为尽快搭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往信息网络的硬件平台,培训班结束后,我县按照省农委统一规定的型号,采取政府招标采购本文来源:文秘站的形式,先后两次为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采购了电脑、打印一体机等硬件设备35台套。县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分管县长亲自主持了9月8日上午我县举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电脑、打印一体机发放仪式”,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县35台套电脑、打印一体机的发放、安装、调试和入网工作已全部到位。同时,按照“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建网站基础信息采集要求,我县对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站建设单位与各示范合作社的密切合作,全面采集了示范合作社的基本信息资料,完成了35个示范合作社个性化网站建设,并全部注册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㈠取得的成效

⑴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今年我县被选择试点的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本来在我县同行业中相对基础较好,实力较强,影响较大,通过参加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后,进一步拓展示范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寻找市场、推介产品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并且,由于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影响和鼓励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

⑵培养了一批信息人才队伍。通过两期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水平。

⑶“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目前,我县已有“宫集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加入了“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另有“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等15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的先期应用工作,实现了“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㈡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网络平台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品信息的收集和不够及时;合作社与技术支持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较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现象,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20__年工作计划

㈠继续做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社的培训工作

20__年,计划再选择一批示范合作社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一批信息员,认真做好示范合作社的“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使用和“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工作。

㈡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县政府每年安排部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对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合作社,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没有达到示范合作社称号的,经审核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奖励5000元。

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农产品生产、落实订单、衔接产销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企业领办、农民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引领农民参与现代流通的新型经营组织。

㈣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近段时间,我们将组织部分信息化建设示范合作社,到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较好的兄弟县、市进行考察学习,在全县选择5-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规范化管理典型,抓好示范合作社的规范管理的试点示范工作,以促进和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工程示范合作社,在组织建设、财务管理和规范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2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阜阳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2003-*)》和《安徽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四大应用系统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阜阳农业信息网站,形成阜阳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阜阳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阜阳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阜阳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阜阳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阜阳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阜阳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阜阳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四、强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安徽”和“阜阳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市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3

2007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最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的标志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无论是国家的信息化宏观政策,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国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建设,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科技创新步伐;无论是国际、国内it企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关注,还是我国农村网民的数量等等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现就2007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政策、重大项目的建设、学科创新和发展,以及权威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国际、国内农村信息化发展形势,对2008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走向进行展望。

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如果说2006年是我国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开局之年,那么2007年则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如此宏大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下,2007年的中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迎来了春天。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明确作出了一些规定。这些内容丰富、准确的阐述为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上下在2007年初就全面进入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和技术创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今年9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中央同意,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同时《意见》还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该《意见》的出台,表明党中央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作用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在报告中,统计表明,共有十处表述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推进信息化的思想贯穿整个报告,成为十七大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五化”之路,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

2007年底,国家农业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根据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特制定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并于11月21日下发。该框架要求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服务亿万农民”的基本原则,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以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由此可见,2007年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是关键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截止到2006年11月,据各地通信管理局统计汇总,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8.8%。

重点工程带动力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央组织部等十几个部委,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继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2007年,这些部级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开始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1.“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新成绩。

2007年初信息产业部就“村村通电话工程”再次下发通知,擂响“村通”攻坚战鼓,要求电信行业围绕建设新农村战略目标乘势而上,继续苦战一年,使全国村通率年末达到99.5%,在发展农村通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迈上新高度。

2.“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编制了“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为确保2008年6月提前实现“十一五”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目标,中央财政2006~2007年共安排30亿元,专项用于中央台节目无线覆盖。该工程2007年进入了攻坚阶段,工程进展顺利,为2007年的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3.“金农工程”进入实施阶段。“金农工程”由农业部牵头,国家粮食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配合。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构建三个应用系统,开发两类信息资源,强化一个服务网络,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支撑能力,建设延伸到县乡的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2007年该工程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承担的任务皆已进入实施阶段。

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圆满完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2003年以来共同实施的一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到今年十一月底,共投入111亿元,2007年底全面完成。该工程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2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受益农村中小学生达1.6亿人,并基本形成了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需求的资源体系。

5.“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全面铺开。

为尽早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城乡,今年9月17日,文化部与各地文化厅(局)签订了2007~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为保证共享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2007~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24.76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今年开始试点,2008年将全面铺开,2011年结束,总投资近40亿元。该工程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6.“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

党中央决定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并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从而为在全国建立健全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需求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缩短“最后一公里”

2007年随着国家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大政方针的陆续出台,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注定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今后几年宽带将快速地进村入户,无线宽带业务在农村也将得到较快发展,“三网融合”将向前迈进,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将逐步缩短。

其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将写入国家法律法规,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作深入开展,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有效的生产和生活信息,农村信息化“第一公里”问题将得到缓解。

再次,信息化普及教育将向纵深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通过信息化普及教育,促进了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监测和预警系统、精确农业和数字农业等技术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作者简介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4

农业信息化网络管理任务重,强度大,工作繁琐,是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不够。要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水平,就应该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每年只是按照上级要求进行一次专门培训,系统学习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各种知识不多,人员实际管理水平提高不明显。主要在人事部门工作,边整理档案,边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很少,业务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1.2信息化建设步伐不快。农业的信息化是农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的管理工作都在逐步实现信息化和无纸化,再不需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将文字、图片等纸质资料变成数据资料,完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农业管理信息库,很少利用专业管理软件开展农业编制目录、检索及日常传递、借阅、材料催缴、查询统计等工作。解决农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信息开发利用率差,发挥服务作用程度低,农业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和被动服务局面,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在师资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稳定与年度考核等方面未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1.3升级达标工作任务繁重很多学校合并升格后,就赶上了中央组织部要求开展干部“三龄一历”审核工作的通知,这对干部档案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原先几所学校档案工作起步不同,有的学校已经经过了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达到干部档案管理目标一级,二级或三级标准,有的规模甚至都没有按新标准整理过,为了达到同一个等级或更高水平,除“三龄一历”需要审核准确外,档案管理人员仅技术加工就有相当大的工作量。

2农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2.1增强信息化管理意识,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增强档案信息化意识,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要得到领导的支持重视,把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持久地组织好《信息法》学习与宣传,结合实际,领导带头学,做贯彻落实《信息法》的带头人,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工作者增强信息化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氛围;健全信息化制度,规范农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农业信息化制度,是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建立健全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重视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坚持抓农业信息化管理“一把手”工程重视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做好农业管理工作的前提,相关部门必须在管理队伍建设中坚持专兼结合,抓好农业管理的“一把手”工程,努力做到人事管理与农业管理“合二为一”,具体如下:其一、坚持专兼结合,做到人事管理与农业管理“合二为一”。农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要遵传统管理规律,又要符合信息化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农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应该由组织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兼职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其中农业管理组织人员是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把握农业管理及编研的专业技术方向和提供技术支持,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而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现与改进需要技术保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支撑。由于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围绕培养高新技能展开的,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记录高新技能培养过程的各个细节,故其农业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该体现人事管理与农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应建立起以复合型档案专业技术骨干为带头人、辅以各自管理职责范围内兼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的管理队伍,形成一支既懂人事管理又熟悉农业业务的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

2.3注重农业信息化利用与开发。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是通过其开发与利用工作来实现的,否则只是把它锁在档案柜里,成为“死档案”,就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因此工作人员要大力开发农业信息化资源,关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对农业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制定相应的农业管理和开发措施,及时进行二、三次加工,将静态的静态的农业信息转化为动态的信息。通过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加工、编纂,把原始的、分散的、零碎的、静态的信息加工成为系统的、整体的信息,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资料。

2.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据可依,保证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利用,及时收集、补充、更新和完善,对收集相关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真正地反映事实。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执行现代化管理标准,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做到划分准确、排列有序、条目清楚、查找便捷。

2.5建立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服务效能农业信息化管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把档案中的手写文字信息电脑化、数字化;二是要把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化,要能实现网上人事信息的接收、传递、储存和资源共享。当前,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软件已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使用,但其发挥的作用程度比较低,企事业单位要逐步吸收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和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构件或善于制作档案管理网页的人才,更好的组建农业信息化管理队伍,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库,规范管理。目前,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心、耐心,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建立农业信息库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验证”作用,必须掌握好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学历、职称、奖惩等情况。为建立农业信息库提供大量真实有效的原始资料和数据。

2.6充实农业信息化管理队伍为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审核工作,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升级达标任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按照政策规定配备适当数量的专职干部从事此项工作,适当时间抽调部分政治素质高、原则性强的同志协助从事那些耗费时多、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干部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长效性,促进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5

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知识型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型农业主要以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机械工具进行农业生产。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农业产品还可以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只注重效率、农业生产带来的收益等,通常只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眼前利益,而完全忽视农业经济管理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收益,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向着知识型农业的转变,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长久、持续发展。

2.有利于增加劳动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次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量,但是并没有给农民带了相应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经济来往逐渐透明化、公开化,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动农民行动起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同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市场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和评价,以增加劳动人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信息化的意识

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农民占很大一部分,他们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可,是农业长久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并且由于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地方,思想比较传统,不容易改变,因此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

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新兴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并且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不是只懂农业知识,就是只懂信息化技术知识,根本没有复合型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据调查得知,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从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超过5%,95%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以后自学的电脑技术,然后进入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对于高难度的信息化技术,他们根本无从下手。

3.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设备

若想确保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知识,还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设备。然而这些信息化技术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安装困难,尽管我国政府每年在农业方面投入许多资金,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些资金会出现各种挪用现象,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向着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发展。

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1.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经济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若想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一是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生产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并且合理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为了确保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正常运作,要采用地理定位技术以及全球卫星技术,以确保农业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三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的种植,进而减少病虫害以及自然现象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四是要做好农业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对农业信息不仅要做好准确无误地录入,还要做好记录保存工作,确保农业信息能够得到共享。

2.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发展很大的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不仅只是对各县乡的农业进行指导性的经济活动的开展,而是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若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就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多角度的控制和指导。例如,传统的农业信息技术只是在网上公布一些信息,然而大多数的农民不懂网络知识,因此这些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来传递。

四、结语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promotionof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farmers′income,ruralinfrastructureandpublicutilities,farmers′quality,etc.ithasbecomeanimportantconditionfor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serviceforthe″threeRuralissues″.inrecentyears,Shanxiprovincefurtherpromotestheagricultureinformationconstruction,th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information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weresummarized,andtheexis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wereanalyzed,rural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ofShanxiprovincewereputforward.

Keywords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formationresources;information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Shanxiprovince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市场化水平[1]。现如今,实现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俨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与服务”三农”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渗透到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其推动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与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形成了挑战。

1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使其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却孕育了许多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大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农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下,山西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折期。如何使山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高效运行,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是信息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其必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源动力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化和知识化,农民、生产经营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和机会、规避市场风险、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效益有直接积极的影响[2]。

2国家“金农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状况

1994年12月,为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金农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间开始谋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农工程”一期已经竣工通过验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和三个应用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个数据中心”即山西省农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电子政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2316”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依托“金农工程”,山西省目前农业信息化基设础施建设卓有成效。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山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80.39部,分别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拥有计算机31.8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22.66台,分别比上年增加5.76台和4.17台。但不难看出,鉴于使用门槛低的原因,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高于计算机,农村网民对网络科技信息使用相对较浅,这与农村网民学历整体偏低有着密切联系。

4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资源现状

4.1涉农网站

农业信息网站被称作整个农业信息网络中间的“节点”,也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有农业政务网、特色农业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除了省农业厅这样的官方网站外,山西省农业科研部门、高校以及不同涉农行业都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相继加入到网站建设中来,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既有综合性的晋农网,还有山西养殖、山西种业等特色专业网站。科研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山西农业科技信息网,其面向全省提供农业资讯、成果技术、专家咨询等服务,并且打造了网上服务平台,同时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站的联网,成为省内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太原上线,这是山西省特色专业的农业营销网,该商城以产地直供为主题,为全省11个地市开设网上主题展馆,展销各地特色农产品,将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产推向全国。

4.2农业热线、短信

鉴于山西省农村手机普及率偏高,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电信运营企业,在全省开通“12316”助农服务热线、“1259010”农科热线、“12582”农信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养殖、种植、市场、农科、劳务等信息。省气象局开设覆盖全省的声讯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电话答讯系统,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3]。

4.3农业广播电视

鉴于山西省农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农村并未大面积普及。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在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占据传播渠道的35%)。山西新闻联播面向全市农民传播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为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对农广播,山西农村广播Fm(调频)100.9开播启动,播出覆盖全省11个地市,全天节目播出24h,在太原、晋中的大部、吕梁、阳泉、忻州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双频覆盖。山西农村广播立足于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城乡听众提供农产品信息、科技知识、经济法律资讯、政策解释等节目,同时提供文艺节目,旨在以大众的视角体察“三农”,以农民的视角观察社会,以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作为节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华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广播频率形象。

4.4农业信息化装备

作为“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现代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装备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过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与软件系统,如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智能养殖、自动化排灌)、农业GiS、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山西省逐步开展了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山西省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联通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追溯。

4.5农家书屋的建设

山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封闭落后,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山西省从2007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山西的农家书屋信息填报使用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榆次从2004年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图书流动点,构建一种新的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模式:县级图书馆直接服务于乡村的图书流动点,直接管理农家书屋的图书,解决农家书屋的流动问题。晋城市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途径,每个书屋严格按照市县财政资金4∶3∶5进行足额配套,建立一季一检查的监督机制。目前,《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制订的2016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启动实施农村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4.6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设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新绛县是山西省蔬菜生产大县,已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达到150人,另有1000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10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4]。

5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5.1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农牧信息中心是省农业厅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预测、农业信息,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它承担着全省农业“三电一合”和“12306”“三农”热线建设工作,负责全省“金农工程”的网络推广与技术支持,承担农业厅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工作。

5.2各级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

目前,山西省11个市都建有市、县(市、区)信息级职能部门,主要职能包括农业信息、建设与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工处理信息、推广信息技术、信息咨询、决策支持等。90%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有乡镇信息综合服务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员2.923万人,行政村覆盖率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确保至少有1种手段可及时将涉农综合信息传递给每一户农户,实现“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网合一、一网多用”“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切实形成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有917个乡镇建成综合信息工作站,有1万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5.3其他涉农信息机构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动为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营机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我爱我村”农村信息商务平台。以省、市、乡、县、村五级架构为基本框架,覆盖山西省全部行政网络门户,设定了信息员渠道、中介机构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农村经纪人渠道。开设了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供求信息、价格行情、远程教育等栏目[5]。

6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小,农民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省内涉农网站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体系,但在农业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基层乡镇农业网站并未普及;不少农业网站普遍存在缺乏实效性、信息更新缓慢的问题。农业热线、短息服务虽然很受农民欢迎,但现有用户规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务推广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示范阶段,由于设备集成体系的成熟度与农民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积推广的难度很大。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部分书屋存在重建轻管,缺乏实用信息资源,借阅率低的问题。省内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非常不稳定且分布不均,高层信息人才紧缺。总体来看,由于目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等局限,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容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建设且依旧缺乏优质农业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健全率与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目前缺乏区域协调性发展,经济发达地区9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仅为40%[6-8]。

7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与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山西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需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惠农补贴措施促进农民购买电脑等信息化终端,提高其普及率,电信运营商也可针对农村用户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网等信息服务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机构应加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覆盖与利用。二是农业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山西省尚属于试点阶段,还未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应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农业物联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进程。这首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训,加快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山西省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素养。三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其对农业信息服务的真实迫切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和改进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传统与新型的农业信息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长效服务机制。政府应当根据山西省信息化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与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同时鼓励各级涉农机构积极投入农业信息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新格局。

8参考文献

[1]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2.

[2]黄晓斌.农村实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蔺建霞.山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6):54.

[4]郭恩臣.山西省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山西农经,2006(2):62.

[5]李亮道.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

[6]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4117-4127.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7

自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之后,由中央、地方政府出资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建设,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现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总结概述如下。

一、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正式开始实施。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金农工程建设所需投资以中央投入为主导,地方投入为基础,采用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等多条渠道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方式解决。金农工程预计投资12亿元。第一阶段投资5.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拨款占87.5%,贷款占12.5%。第二、三阶段投资6.3亿。

金农工程建设目标:建立信息应用系统,构筑农业信息网络,造就信息服务队伍。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及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群,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加大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依托国家传送基干网和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能够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队伍。

金农工程的建设重点:一是开发四个系统:其一是初步建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等四个工作平台(数据平台、分析平台、会商平台、平台),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和信息工作。建立固定窗口和稳定传播渠道,传播、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其二是完善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集成全国供求信息,实现用户、查询信息“一站通”。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扩大联网范围,实现400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其三是启动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根据统一的目录体系,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群。其四是推进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建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办公系统,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重点使农药、兽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无公害食品等农产品的审定、验证登记,以及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达到网络化。

二是开发与整合三类信息资源:整合部内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起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资源。

三是建立两支信息服务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3万人的培训任务。另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二、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电话”工程:我国从2004年1月份起,全面启动“村村通电话”工程。其标准是:在全国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电话,每个行政村至少开通两部电话(可以是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甚至卫星电话),其中一部是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通信发展滞后的问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效机制,即指定电信运营商分片包干,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一种是长效机制,即通过政府补贴,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村村通电话工程从2004年初至2007年9月底,共计由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投资200多亿元,为70652个无电话行政村和1万余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建成通信设施并开通电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达到99.2%,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重超过90%,农村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6.8部/100人。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话,4个省市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从1998年正式启动,到2006年6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已通电的11.7万个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2008年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全面启动全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十一五”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解决边远地区“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全国农村技术市场信息“村村通”工程:由科技部主持,是全国农村技术市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农村科技信息和实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创建能为农民提供即时服务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终端产品,建立针对农民需求的农村技术市场信息系统,探索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经营方式。

三、“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现代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332-01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资源与动力,运用各类信息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产品、农药、种子、化肥等供求信息,农业、农村产业政策信息,以及招商平台信息。农业综合执法是指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开展,农业综合执法部门通过监督执法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执法监督。党的十后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强化市场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各地农业部门纷纷建立信息化监管系统,加强了农资市场准入监管,加强了农资台账信息化监管,提高了农资执法监管效率。

山西省是一个农业小省,长期以来依靠煤炭工业带动经济发展,而随着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农业成为山西全面转型的重点与难点。回望发展的历程,山西农业产业状况落后、经营理念滞后、市场表现欠佳,发展相对困难。过去煤业的快速扩张,使农业被严重冷落,而现在吕梁人开始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作为山区地带的吕梁,要发展现代农业困难重重,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2013年,市委创造性地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3年计划,是吕梁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之举。在这一计划的带动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进入到新的阶段。

1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程度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保障[1]。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但在一些基层部门却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地方政府不重视农业发展,农业部门领导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农业综合执法部分工作目标不清晰,工作重点不突出,这些认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对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1.2资金保障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多,但是在许多基层部门,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再加上领导对农业的不重视,给予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安排份额较少,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长远需求[2]。于是一些基层的农业综合执法部分由于资金保障不足,农业执法办公、速测等设备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落后,农资台账信息化监管系统运行不佳,零售店农资监管信息系统应用培训班举办期数较少,不利于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1.3信息化人才缺乏

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人才,而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更是如此。目前,许多基层的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并非专业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相对薄弱,很难将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综合执法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一些基层部门举办的农业执法信息化培训班较少,课程流于形式,再加上一些年龄较大的执法人员对信息化热情不高,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弱,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2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策略

2.1提高信息化认识

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了将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特别是农业执法部门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摆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将信息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争取又快又好地做好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地方政府也需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规划,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年终考核内容,鞭策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的工作,提高总额和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水平。

2.2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在提高农业信息化认识之后,政府部门就要加大对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的资金投入,保障农业执法和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吕梁市农业综合执法要借“8+2”农业产业化振兴3年计划这股东风,申请经费项目,整合投入资金,建立各级农业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农业执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团结协作、行动协调的格局。建立优秀的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农资市场准入监管,实现农资台账信息化监管,提高农资执法监管效率。另外,在对涉农企业、店铺监管的同时,争取市财政信息化建设补助资金,加强对它们的信息化培训,强化试点单位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推进全市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3-4]。

2.3建设信息化队伍

一方面规范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提高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者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提高执法技能和业务素质,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主要内容要包括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农业执法通、农资零售店经营管理系统的操作应用,利用执法通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切实提升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水平。

3结语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进入到新的里程碑。未来需要不断地研究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与方法,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9

一、江苏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年来,江苏省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渐显现。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坚持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全力打造省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信息服务发展趋势,省农委建设了江苏农业网、江苏为农服务网、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12316”惠农短信平台、《农家致富》手机报、《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等。二是大力推进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省已有61个县(市、区)建成“四电”(电视、电台、电话、电脑网站)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40个市、县建设开通了“12316”惠农短信发送平台,“12316”热线电话服务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三是结合“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9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大力推进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省近2000个村安装了触摸屏信息服务终端,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技术应用逐步深入。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在畜禽养殖领域,我省一批规模养殖场建立了视频监视系统,其中一些还建立了环境因子及生产操作环节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减少劳动用工30%左右,同时,有效提升了疫病防控水平;在园艺生产领域,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程度不同的智能温室,实时监测调控环境因子,产量和效益提高10%以上;在水产养殖领域,主要推广应用以调控水体溶解氧为主要目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了水产品规格和产量;在大田种植领域,积极发展“精确农业”,对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大面积开展数字化设计、信息化感知实验,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定量化与精确化,减少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10%以上。

电子政务全国领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为农管理方式,是新形势下农业部门履行行政管理、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农业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不断强化农业网站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投诉举报、在线交互等功能。江苏农业网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网站综合绩效测评中,连续多年名列一、二名。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实现行政权力运行过程数字化、流程标准化、处理网络化、结果公开化;积极推进业务工作网络化,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省农委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系统得到农业部肯定,50多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土地流转管理软件,农经信息化全国领先;积极推进农产品标识化,加快农产品监管平台建设,引导支持批发市场交易信息数字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领跑全国。

电子商务蓬勃开展。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信息成本低、传播快、范围广的优势,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网络营销意识,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各地大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业市场主体上网农产品供求信息;在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店,组织农产品上网营销;建设70多个农业特色网站,并与省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结成网站联盟,扩大农产品网上宣传范围和效果。农产品上网营销氛围日浓,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2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成效显著。

二、江苏农业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目前,江苏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江苏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中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这为江苏农业信息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农业信息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专门及相关文件,并安排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更为重要的是,我省还把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乡镇或区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率列为农业基本现代化监测指标。2013年,又将农业信息化列为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重要内容,把农业信息化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较快,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较大,农民市场意识较强,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农业、利用各类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的意愿较为强烈。江苏初步建立了一套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支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这些都将有力推动江苏的农业信息化发展。

与党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相比,江苏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发展规划,纳入工作考核,项目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力量保障不到位。二是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由于回报率低、回报期长等原因,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社会资本不多,农业信息化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三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传感、智能化决策支持、自动化控制等装备应用较少。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足,还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四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对信息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发利用力度不大。缺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条块分割、各行其道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五是农业信息化人才紧缺。农业待遇偏低,较难吸引、留住信息化人才。农业系统、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懂信息化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我们必须正视差距和问题,增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责任感、紧迫感,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克服困难,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建设的促进作用,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根据中央总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农业信息化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客观分析和研判农业信息化形势,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借鉴国际国内农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和做法,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重要机遇,以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务便捷灵活为目标,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和资源共享,将农业信息化建设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省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200亿元,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惠农短信用户达300万户。到2017年,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7%,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30%以上,基本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化。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应加大工作力度,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国际通行的有效做法,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格局,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需求拉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应用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作投入制度、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信息资源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测评,保障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提升应用效能。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提高农业部门行政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解决、满足现代农业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重点要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等为载体,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网站建设,不断完善网站功能,加大农业生产经营动态、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等实用信息力度,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和重要推广阵地;加强“12316”服务热线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增加视频功能,强化专家与农民电话直接交流服务;加强“12316”等惠农短信平台、《农家致富》手机报运行维护管理,大力发展农村用户,加速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步伐,大幅扩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

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机制,加快土地、森林、水域、农田水利、气象等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开发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资源,完善粮食、瓜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库。重点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资源建设,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规避市场风险。

农业工程信息化篇10

1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的现状

1.1农村信息市场尚未形成气候。近年来,虽然信息机构已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展了一些信息经营服务,一些科技咨询部门也在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但是总的来说,信息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手段落后,质量不高,可以说尚未形成气候。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常设市场,使信息传媒体的渠道、范围等受到限制,二是从事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人员少,素质低,不能满足“三农”的需要。

1.2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较少。农村要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离不开信息资源,农民要靠科技致富,更需要信息资源。但是我国广大农村除少数地区经济较发达外,绝大多数经济基础不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所认识也会因经济条件制约而忽视。这就导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少,比如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乡镇图书室绝大多数没有,乡镇农技站“挂羊头卖狗肉”。由于投入增长跟不上信息资源以电子为载体的数据库的增长幅度,使得农村信息资源缺乏,造成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一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费用没有专项拨款;二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置投入少,农村、农民需要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满足。

1.3农村实用信息资源缺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日益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农村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需要科技,农民需要各种信息,但是由于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找到针对性强的实用科技信息。据有关报道显示,农村用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等媒介,其比例占35%,而通过文献资源获取的信息约占30%左右。农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是,科技信息量大的机构远离农村,而县、乡信息机构少,拥有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少。虽然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搭建了农村信息平台,但对农村实用信息的研究甚少且没有建立起农村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因此为“三农”提供的信息资源极少,农户不易获得实用信息。

1.4农民的信息素质较差。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洗礼,仍然不能过高地估量农民的信息素质,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还处在启蒙阶段,对如何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研究判断信息仍然是“盲人”。正确估计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才能认真作好开发利用信息的宣传工作。

2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1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目前基层农村的交通、通讯等手段相对落后,而且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参差不齐,因而必须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把信息传送给农户。可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电话网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服务手段多、传递快捷,全部资源免费使用。截至2004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已达到30tB。这些资源汇集了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版则注重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在抢眼位置推出了农业新书、农业科技、农事指南等栏目,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客观实际条件,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传输方式:互联网传输运用比较普遍,也很便捷,只要点击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就可以享受某种类型的资源服务;卫星宽带网传输花费少、传输的数据量大,还可以进行远程直播、远程培训等;资源镜像是直接将共享工程的资源镜像到分中心、服务站等局域网的服务器,通过本地局域网或投影播放等方式提供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还可以按照用户需求,提取信息包,刻制成光盘,提供服务,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偏远地区。而对于不具备局域网的基层中心,可以配合使用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通过电视接收,也可以使用离线阅读器共享。

2.2农业信息下乡服务千家万户。应把送农业科技下乡与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结合起来,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组织相关人员到乡镇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以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观看农业科教片、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服务,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信息送进千家万户,同时积极为农民出谋献策,排忧解难,引导农民加大耕地扩种、套种,不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2.3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有偿服务。农业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是农业信息市场中的活跃因素,它既是信息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是促使信息产品和最终用户供求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调动民间和个体农业信息提供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能有效的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投入的不足,能改善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供求结构,满足农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开展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科技部门应给以关注和支持。由于特定用户的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信息接受能力低等因素,加上受其规模和资金的约束,面对农户开展信息服务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服务,从政策上给以倾斜。

2.4整合当地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就必须认真了解、研究当地的信息用户,整合当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特色服务。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农业信息本身地域性也很强,如不对用户特点、条件、心理、需求规律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而只停留在多层次综合性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上,就难以开展发和提供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用户满意的农业信息。

2.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网络建设。可采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网络作为农村传输信息的骨干网,该网络具有覆盖全国、传输形式多样、传递快捷等优点。不久前,中办、国办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国文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质,是对科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个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量庞大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传送到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各级服务站再传到千家万户。该工程采用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机顶盒等传输方式,让广大群众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使用文化共享工程各种信息资源。

2.6加强培养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应实施农民培训战略,采取实施岗位责任和加大考核力度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主要培训电脑操作技能、上网技巧、信息与检索等内容,增强受训人员的信息意识,提高受训人员信息素质,培养大批懂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