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十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十篇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20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1

【摘要】康复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省市县级医院相继建立康复科,各种类型的康复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给各种因损伤、急慢性疾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及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提供了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及优越的治疗环境。社会大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康复治疗的认知与接纳程度,也影响着康复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针对社区居民做了其对康复治疗认知度的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康复的真实想法,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对康复治疗只是知道而非正确认识,我们有必要针对该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居民正确了解、认识康复治疗,以利于中国康复事业发展。

【关键词】康复治疗认知度社区居民宣传教育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60-02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4年1月~4月在山东省各地进行,主要针对的是社区居民对康复治疗的认知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每份问卷包括15个问题,能让我们对此问题有个大体的了解。

1.1调查统计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1.1.1在444名参与调查的居民中,有337名知道康复治疗,这可以算是较高的认知度。但是通过对这337名居民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12.07仅仅知道康复治疗这个名称,对其毫无了解;42.95%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是护理和复健,11.85认为康复治疗是理疗,仅有35.13正确的认识到康复治疗是针对暂时或永久障碍患者,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减少病伤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1.1.2对于居民了解康复治疗的途径来说,将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听家人朋友介绍,所以说:如果家庭或朋友圈中有一人对康复治疗的理解不甚正确,很容易造成一个小群体对康复的误解,这在一方面反映了对公众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17.15通过自己查询了解,这是年轻的居民较常选择的方式;13.58经过医生介绍及5.12经过康复治疗过程了解,还有部分居民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康复。

1.1.3对于康复的治疗方法,居民的熟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理疗运动疗法传统医学疗法心理疗法言语疗法和作业疗法。对于大多数群众都很熟悉的理疗来说,仅有3.46居民经常尝试,14.29居民偶尔尝试比如颈椎牵引腰椎牵引等操作简单却疗效突出的治疗方法,19.58居民想尝试却不敢,还有62.67的居民从未想过。

1.1.4对于康复的治疗作用,居民普遍认为康复在治疗偏瘫脑瘫骨折及神经损伤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却只有5.51的居民认识到康复治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性,还有10.89的居民对康复治疗的作用没有什么了解。

1.1.5对于康复未来的发展,我们了解到70.05的居民坚信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并且约有一半的居民愿意在有功能障碍时选择康复治疗,他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建设康复科,让各种功能障碍患者能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

1.2结果分析

1.2.1大多数居民知道康复治疗,但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却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正确理解其实际意义。

1.2.2家人、朋友在康复知识传播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我们应对其加强宣传教育。对于了解康复治疗的其他途径,我们也应该逐一改善。

1.2.3居民对康复各治疗方法比较熟悉,但他们大多数却不敢或从没想过尝试进行理疗等简单的治疗。

1.2.4大多数居民认为康复治疗的作用局限在偏瘫、脑瘫等病症上,对其作用无广泛及充分的了解。

1.2.5虽然居民对康复不甚了解,但他们对康复未来的发展比较支持,我们应对康复的未来充满信心。

2建议

中国是拥有残疾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了2010年末我国功能障碍患者总人数为8502万人,【1】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医院、社区等相关部门应制定各种措施,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功能障碍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让社会大众正确认识、理解康复,促进康复的快速发展。

2.1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如在电视上播放各种宣传广告、在网络上建立各种介绍康复治疗的网站、论坛。

2.2图书馆、书店等场所应多购入一些康复治疗方面的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等,增加社区居民对康复治疗方面的认识与了解。

2.3对于医院而言,应更好地建设康复科,完善康复治疗所需的基础设施,提高治疗水平,美化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4对于各科室的医生来说,平常在诊治、照料患者及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应尽职尽责地介绍一些正确的康复知识,鼓励功能障碍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

2.5完善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针对社区的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发展状况等,依靠社区原有的民政和卫生工作网络,帮助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网络和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为残疾人及居民提供更完善、贴心的服务。

2.6加强网络就医的建设,让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医生的在线、留言交流,以使其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再与家属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及接受哪些康复治疗,省时省力。

3总结

近年来,康复医学在我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大众开始了解康复治疗,功能障碍患者逐渐接受康复治疗,让我们看到了康复医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功能障碍患者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建立起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培养具有高等素质的康复工作者,为社区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方便,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康复治疗的服务,重拾信心,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2

【关键词】中小型医院;开展;康复医疗;探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康复医疗的开展也必然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分科不细,医疗资源匮乏,康复医疗服务的形式必然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本文主要就中小型医院如何开展康复医疗的问题进行探讨。

1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康复知识教育

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能要求组建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技术队伍,去培养正规的康复医师(R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和矫形师等,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和技术水平。在中小型医院,要开展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至少需要培训2~3名pt,培训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的医学基础,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技术培训。在开展康复医疗的初期,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康复技术人员可兼职从事原来的医护工作。

在基层医院,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医务人员普遍对康复医疗的认识不足,康复意识淡薄,这是开展和发展康复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康复医疗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推进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充分挖掘潜力,推进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使其自觉应用康复理念从事医疗服务,并主动协助专业康复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

2将康复医疗服务渗透到临床科室

康复医疗起步的一种形式是由康复技师深入到各临床科室,与科室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服务。比如:为术后或衰弱的患者进行手法排痰和呼吸肌训练,以防治肺部感染;指导适合于每个患者的体能锻炼,以改善机体机能;对骨关节、神经、肌肉、肌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理疗、设计制作支具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恢复;对各种感染、疼痛和功能紊乱等进行理疗;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持续植物状态、帕金森氏病、颈腰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上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将缩短病人的住院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使以往用药物和手术无法治疗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的改善。而且,向临床渗透的康复医疗服务,可逐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提高全院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后,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发展,建立康复治疗室、扩充设备和技术力量。

3在门诊治疗室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启动康复医疗还可以从门诊治疗室开始。由医生介绍适合康复治疗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康复医师时可开设康复门诊,康复医师或技师利用门诊原有治疗室先开展一些简易的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和局部注射等康复疗法,配合门诊原有的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后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如扩大治疗空间、划分各类治疗区域、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建立康复医学科。由于门诊病源广、病种多,立足于门诊可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所以,发展门诊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和主要治疗方向的伸缩余地较大。另外,门诊作为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的治疗手段及优异的疗效将迅速扩大医院的影响。

4开展康复医疗的硬件要求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的弹性极大,在创办的初期阶段,因资金缺乏,先利用医院原有设施和一些自制的简易用具和设备开展康复治疗。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大型训练器材的情况下,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康复治疗效果。所以,在硬件设置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完善。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3

临床表明,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实施有效的认知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性。本文旨在分析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的远期效果,特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8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本组患者均经iCD-10诊断标准[1]和CCmD-3诊断标准[2]确诊,急性期治疗后panSS减分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或总分低于百分之六十、BpRS减分超过百分之五十,本组患者均无躯体严重疾病,在接受本次治疗过程中有一名以上的监护人员实施监护,本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干预方式将其分为认知心理治疗组(40例)与普通知识宣教组(40例),认知心理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岁-42岁,平均年龄(28.65±10.14)岁,其中有10例为情感障碍,30例精神分裂症;普通知识宣教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7岁-43岁,平均年龄(29.13±10.22)岁,其中有11例为情感障碍,29例精神分裂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普通知识宣教组患者仅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则在普通知识宣教组的基础上加强认知心理治疗,具体措施为:首先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为其讲解病情发生发展、治疗方法、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等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调动患者家属联合医院资源为患者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同时为患者进行各种生存技能训练,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沟通等;在开展认知心理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比如治疗初期主要了解患者的困惑、不良情绪等,并告知患者以上问题是由于错误认知、信念导致,然后要使患者充分认知到对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等结果患者本身是有责任的,再次是帮助患者纠正或放弃不合理信念,最后是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观念以及接受理性的生活哲理,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掌握治疗技巧,积极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得到患者依从性。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复发率和再次住院率、再就业率情况[3]。其中,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主要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4]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主要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5]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认知心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均明显优于普通知识宣教组(p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4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5

一、老年疾病的分析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新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本课题研究调查期间,一共对铜仁市15家县级以上医院的行政领导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该地区,老年疾病主要有10种,这是能走动或者是患者家属送来医院进行救治的疾病,而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多老年人一般的疾病,只要能在自己承受的痛苦范围之内,都不采取治疗,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更有甚者为了给子女省钱,哪怕自己再疼痛难忍,依然坚持在家,不到大医院检查,接受治疗,且子女没多少钱,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疾病的折磨。这种情况在乡村确实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年轻人出门打工,对空巢老人的照顾不周更加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因此康复医学在老年疾病工作中会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铜仁市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支气管炎、脑性瘫痪、神经衰弱、中风、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冠心病等二十多种疾病。同时,这应该也是我国和全世界老年人易患的疾病。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康复医学的一个服务对象就是老年病的康复与治疗。因此,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1.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影响因素。

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于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老年疾病治疗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调查数据中,有5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有37%的人认为本单位的康复科工作开展一般,不是很好,有2家县级医院还未开设康复科。因此,可见老年疾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也不是那么理想。

2.康复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中国的康复医学,已经逐渐从传统康复医学向现代康复医学过渡发展,传统康复,主要是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而现代康复则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包括ot、pt、St、Sw、Re等项目在临床上的运用。技术手段和医疗设备都是全新的。那么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当前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是近期的发展服务目标。还没有真正地与老年疾病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开展康复医学本身就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还未真正的落实,有的医院也才刚刚起步,对于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还未提上真正的日程安排上来。总体来说就是医院对康复医学重视发展因素与医务人员的自身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性因素。第二,患者方面,因为老年疾病多数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的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费开支必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城市,低收入家庭,必然也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担忧和必须承受的问题。同时,对于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作用有多少。是否有必要进行康复治疗也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一些疾病已经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那患者或其家属也会放弃治疗。所以说康复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其治疗和康复的费用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3.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西部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欠发达,康复医学的发展当然受到了阻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空巢老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首先要明白空巢老人的概念以及分类,刘克仁学者在他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存状况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毕业论文中,是这样给空巢老人定义的: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来自空巢家庭,二是年龄在60岁以上。他把空巢家庭老人分类为来源于完全空巢家庭、半空巢家庭和隔代空巢家庭的老人。因为这些空巢老人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费用由谁出,由谁来照顾,得病了是否愿意到医院去治疗。康复医学的治疗对于这样一些特殊的病人是否能够起到作用。笔者在调查时问及是否许多农村老年人患病后都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是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有26.3%的医务人员认为会有60%人不愿意到医院进行救助治疗。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病的治疗,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即空巢老人疾病的康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医学人文因素的影响。

康复医学涉及老年疾病的临床治疗和临终关怀,因为老年疾病一旦不能治愈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是临终关怀显得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此过程中,对于“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原则,以及在保护个人权益和隐私方面,应当尤为重要。对于农村的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在个人权益维护方面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老年病人由于身体、疾病原因,都更需要有耐心、细心的专业人员照顾。因此,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更应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患老年疾病的特殊群体要加以特殊对待。

三、改变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途径

治疗疾病,就是要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但是,这只是医学的传统目的,现代的医学的目的应将治疗、照料与疾病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1.治疗疾病、照料护理无法治愈者。

老年人由于各种功能衰退,疾病的抵抗能力低下,与非老人群相比,他们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因此,老年人及老年患者的利益不仅包括抢救生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还包括对慢性病情的护理和照料,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据统计,在60~70岁人群中,大部分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到80~90岁患有三种或者更多。85岁以上的老人至少有半数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日常生活。”康复医学对于老年人来说,生命质量的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2.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老年疾病的治疗、康复,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随着老年化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对老年社会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全靠政府的财政资金的预算与支配。还有就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关注与关心。政府在投资和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到医疗卫生行业中,特别是老年医学发展事业中,在政策上的优惠、照顾和鼓励是非常关键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于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疾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对老年医学的重视程度,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资金的投入。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和发展程度。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到目前为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

现代康复医学人才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光懂得康复医学知识,更应该学习和了解医学人文相关的知识。而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技师和护士,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欠缺,是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治疗的一个影响因素。当然,不只是医学人文知识,还有医学心理知识,都是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的重要内容。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基层人才的培养,高职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这一类人才最主要是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他们来讲,技术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强调的技术性人才;第二个方面就是本科层次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本科层次的康复医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是临床理论知识和技术双重强调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方面,是研究生型的科研或临床技能型人才,这是对康复医学的前沿和实践进行深度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在专业人才方面,比如护理专业可以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或方向,为医院、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专门、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四、老年医学疾病的转归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有的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康复作用。任何疾病的转归,无非就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康复,另一个就是走向反方向,是很多人,包括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最不期望的结果。但是在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更多的疾病会是走向第二个方面,很多疾病是无法能够得到彻底康复和复原的,甚至会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老年疾病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对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支持和扶持康复医学发展;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建立临终关怀医院;就目前情况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社区老年康复医院;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合理培养康复医疗卫生人才。老年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也离不开老年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和支持。作为康复医学来说,临终关怀知识和死亡教育的普及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对医务人员、老年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

五、结语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6

【摘要】康复医学起源于西方,在中国刚发展不久,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人口老年化,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上升,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都让我们看到康复。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二甲及以上综合医院的康复科调查显示康复科建设还不容乐观,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阻碍康复科发展的缘故。

【关键词】康复科现状阻碍康复科建设分析

康复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是从传统预防、治疗医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成为现代医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对伤、病、残者进行训练、治疗以减轻其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和重返社会。卫生部现己成立了康复处;全国也成立了康复医学研究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了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等。200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申“发展康复医疗”。2002年8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6部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于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2011年4月14日卫生部印发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建立康复科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人口素质、健康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国家的最终目标,特别是要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给康复医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人类的疾病衰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疾病、损伤、衰老等造成功能障碍就要依靠康复医学来康复,康复医学就要发展。

1人口老年化:第六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有关资料表明老年病者中有59%需要康复。

2病伤残者增多:老年人中易患心血管病,糖尿病。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随着现代化的提高,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都将提高。需要康复的人群将增加。

3康复的有效性:在中风偏瘫患者中1989年wHo调查经过康复后生活能自理占60%,复杂活动需要帮组有20%,工作年龄中30%恢复工作。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1100+病例)肯定了早期康复的疗效。"至今年3月,中心已为1377名康复人员提供医疗及相应康复服务,其中1342人接受假肢矫形服务,有1252名已完成安装假肢或矫形器;为2000多人提供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为1178名地震受伤案例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服务;为434人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协助康复人员重返家庭及完全融入社区。"来之德阳一家康复中心[1]。这些都将说明康复的有效性以及给社会带来了方便,也要求我们发展康复事业。

所以,了解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建设情况以及分析阻碍康复科建设的缘由,这将给有关部门一个参考,从而加强康复科的快速建设。而从需要康复的患者来说也给他们一个参照,江苏的康复机构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次调研主要是根据2011年4月14日卫生部印发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来设计问卷。问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问答。一是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建设情况;二是阻碍其康复科以及相关康复项目没能正常开展的原因。调研的形式是走访江苏部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然后收集整理,进行资料的分析。

二综合医院的康复科现状及分析

1独立康复科建设:83家医院中有28家没有独立康复科即33.7%没有独立康复科。苏南仅占42.9%苏南的经济明显优越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医院的建设需要经济的扶持。康复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它占有场地面积大,也需要各种仪器。同时康复病人也不同于其他病人,他们的疾病没有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威胁而只是生活质量的降低。所以对经济跟不上的病人来说康复也就没有必要。病原少了,不赚钱了,医院也就不再想投入康复科建设。调研中苏北几家医院写道地方经济落后跟不上。所以康复科的建设也依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才会对更高的生活质量上追求。没有独立康复科中78%医院都有传统医学中的推拿、针灸科。83家医院中64.6%的医院都有推拿或针灸科。说明中国的康复中大部分带入了中国传统医学。它也可能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2三级医院优越于二级医院:从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分开来分析,二级医院康复科医师人数平均3人,治疗师4人,床位25张,治疗室面积262.4平方米。三级医院康复科医师人数平均6人,治疗师9人,床位34张,治疗室面积554.7平方米。至少在这几方面上三级医院康复科优越二级医院。然而康复是对大众病人,而三级医院一般都在大的城市,而康复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至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的患者,需要康复的人群很多且集中在农村和社区。且康复是一个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也不像其他科室的病,带些药回家就能治好的,而需要到治疗室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所以对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的三级医院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加强社区医院以及二级的县医院康复科的建设,才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3医务人员对康复认识单一:康复医学是一门边缘性和跨学科性的学科,它与各科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脑外科,骨科等。然而我们也看到人们对康复知识的不了解甚至医院的一些专科医生对康复医学都了解甚微。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康复医学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为扩大病源的发展需要其他学科间的紧密合作。然而54家有独立康复科的综合医院中仍有7家明确表示没有与其他科室协作,6家医院没有表态。这也就阻碍了康复科病员的发展。因为康复科的病人大多是经过其他科室治疗过使其度过危险期。所以其他科室的参与能为病人介绍康复使其接受康复治疗,同时也促进康复的发展。然而为什么康复科没能于其他科室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以及病人没能得到康复的早期介入?这可能是与医务人员的意识淡薄有关,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大多是由其它科室的医务人员经过简单培训而进入康复科他们对康复没能有深刻的认识。康复的责任之一是为临床提供早期的专业的治疗,工作任务是功能测评和功能的训练。然而有38.9%的医院都没有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大量资料证明,在治疗过程中,康复越早介入,效果越好,许多临床医生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之所以提倡早期介入,因为各种疾病如果长期卧床、静止不动将会出现废用综合征,如关节挛缩、肌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这些废用综合征如果早期介入康复治疗,那么可以完全预防和减轻严重程度。这些在其他科室是难以用药物所能达到的。中国的康复来之国外,所以中国的医生对康复认识不够正确,康复意识单薄。他们认为康复与他们无关。而病人能否得到早期的康复介入关系到每一科室的医生。

Rusk教授认为:“应当把康复的观点和基本技术成为所有医院医疗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之成为所有医师的医疗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复不仅是康复专科医师的事,而且是每一位医师的事”。所以综合医院的医生包括其他科室的医生都要充分的认识现代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它的职能才能建设康复学科。康复应先在医务人员当中普及之后才能普及到大众人员当中也才能发展康复医学,使其造福人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康复科制度不够完善: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康复科没有建立专门的制度。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科室发展的制度能规范好科室每一个成员,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与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形成一个融洽的竞争的有序的工作环境。又由于康复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它不仅仅有康复医师、护士还有康复治疗师,且病人与康复治疗师的接触最多。一个严格的制度同时也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医院领导及康复科主要负责人应及时制作完善科室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作业。但也由于康复医学在国内刚刚发展,不能像其他科室在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有完善的制度以及每一种病都有自己的治疗指南,所以康复医学科的建设需要每一医学人员的贡献而不是医院单独的事情尤其康复医学的治疗指南的制定它需要专家们的共同讨论共同的临床案例得出的结果。

5康复人才紧缺:所有有独立康复科的医院共有179名康复医师即每一医院平均只有3.3个康复医师。远远落后与其他科室的医师数。而康复工程人员共只有9人。康复科最主要的人员康复治疗师平均也只有约6人。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康复医学界的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不仅给病人的恢复带来不便同时也阻碍了康复科深入的发展。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各医学高校应加强康复医学生得发展。国家也应从资金上对康复人才培养给予投入。

6康复治疗项目单一:在医院开展的治疗当中58.4%的医院没有明确表态。这可能是他们仅仅开展了理疗、针灸、推拿而没有其他的治疗或有也是很少的几种治疗方法。也可能是由于卫生部要求二甲及以上医院要求必须有独立的康复科,而他们也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而把相关科室改建为康复科。所以有64.4%的医院都有针灸推拿科。如果是这样那么相关医院应转变观念,针灸、推拿、理疗不代表康复。然而他们只是康复中的一分支。康复应有物理、作业、言语吞咽、认知、心理等全面综合的康复。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提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功能障碍这会使他们停留在五个需要当中的一个。然而功能障碍者也有需要。所以我们要有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才能使其重返社会,减少社会家人的负担。调查中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占26.1%。康复工程有21.7%,认知治疗43.5%,言语91.3%,物理治疗100%。医院不能仅仅停留在较单一的康复治疗当中。康复医师不仅要有临床的经验与技能而且要有全面的康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康复疗效。做好康复的临床服务与科研。而且康复也深入了很多疾病当中,如老年康复,儿童脑瘫康复,神经康复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多种康复技能

7病房缺少:康复科尤其是它的治疗室需要占有很大的面积才能做好病人的康复训练。36家明确写出康复治疗室面积平均每家医院有450.6平方米。康复病人的步态训练要有长廊。语言及听力训练的病人要有专有安静的治疗室。所以就江苏医院康复科的现状。很多医院做不到病人的全面康复。当然治疗室不仅仅要有适合的占地面积,同时治疗室的设计也应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病人的需求来设计。康复病人一般是功能障碍者,所以设计应追求无障碍。对于儿童的康复治疗室应在色彩上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不让其有抵触医院的心理。而偏瘫的患者治疗室应该是没有阻碍的台阶等。

三阻碍康复科建设的缘由及解决方法

1诸多因素阻碍康复科建设:在调查中的28家没有建立康复科的医院13家表示没有资金的支持。60.7%的医院说专业人才的缺乏,这在前文中显示的调查结果中的康复医师数,康复治疗师人数也有体现。还有就是担心就诊的患者不多,医院的领导不重视,缺乏社区的支持等。这些原因都在阻碍着康复科的建设。

2如何才能去除这些因素呢?而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建立一科室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对于资金、人才、领导不重视的原因可归纳为康复科不太盈利,所以医院也不想投入。而且康复科占地面积大,设备种类多而贵。人才的缺乏国家相关部门已在解决。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发文(卫科教发[2004]167号)将康复治疗专业列为医学相关类教育。在年招生总数中本科所占比例有2002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0%左右。2006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有4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教育。资金也不是医院所能独立承担的,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随着医改药品零差价销售的发展,医院的盈利主要是相关手术,检查,治疗等费用。然而康复正是基本不用药物治疗而是手法、仪器、相关训练的治疗的科室,它在以后的科室竞争中会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医院从长远的盈利角度看应该建立康复科。就诊患者不多的原因,一,可能正所有些医院表示,地方经济跟不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会最求高质量的生活即当功能障碍时就会要求治疗。二,患者康复意识的淡薄不知康复。所以为了把康复知识,有关技能推向人群,联合社区做好康复医学的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数据中54家建立康复科的医院,阻碍其康复科发展的原因类似与没有建立康复科的医院,主要是资金、人才。但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建立康复科的医院中仅有5家担心就诊患者人数的少。所以只要医院的康复科发展了,病源还是有的。

总之功能障碍者回归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的也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我们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康复科的发展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陈仲伍:我国现代康复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0):261--265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健康状况评定问卷;住院患者康复疗效量表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3(a)-0055-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socialfunctionrehabilitationandcognitivebehaviortreatmentintheschizophreniainpatientswithmedication.methodsinmay2014,therewere90schizophreniainpatientswithmedicationwereselectedasstudysubjects.theyweredividedintothestudygroup(n=45)andthecontrolgroup(n=45).thestudygroupwastakensocialfunctionrehabilitationandcognitivebehaviortreatment(CBt),andthecontrolgroupwastakenhealtheducation.after6months,theHealthStatusQuestionnaire(SF-36)andipRoSwereappliedtoevaluatethehealthstatusand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Resultsattheendofthestudy,thescoresofphysicalfunction,role-physical,socialfunction,role-emotion,andmentalhealthofthestudygroupwasbetterthanthatofcontrolgrouprespectively(p

[Keywords]Schizophrenia;Rehabilitation;Cognitivebehaviortreatment;SF-36;ipRoS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迁延,具有思维、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常有反复发作和社会功能减退,当今以控制病情复发、促进社会功能改善为治疗目标。有报道指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CBt)和康复治疗[1-4]能有效改善其社会功能。近年来,我院加大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入组标准:①满足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患者同意接受CBt与康复训练活动;④住院时间>3个月,目前症状大部分缓解,适合参加康复活动者。于2014年5月将45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8~54岁,平均(36±3.84)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6例、高中15例、大学6例。按匹配条件选择45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列入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6~53岁,平均(35±5.46)岁。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18例、高中16例、大学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入组成员均得到家属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CBt治疗CBt包括集体治疗和分组讨论两部分,在集体治疗时由精神科临床医生介绍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表现、药物干预的必要性、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康复治疗的意义及方法等。分组讨论时分享康复心得体会和治疗经历,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和发言。CBt由高年资医师承担。前4周每周1次,第5周起2周1次。40~50min/次。

1.2.2康复治疗两组对象在继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不同的干预,研究组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依据我院康复治疗部目前正在开展的康复训练项目并结合其个人兴趣爱好分别编入日间活动中心、手工编织治疗组、体疗组、养殖治疗组,每周安排5d,上午2.5h、下午2.0h,并安排参加康复治疗分享会,展示书法作品等活动,康复患者在这些活动中介绍自己的书画作品和手工编织产品,集体活动每月1~2次。

对照组患者不参加上述活动,但可以在科室自主观看电视、阅览图书和报纸,参加集体体操活动。

观察期为6个月,在研究初始、6个月末时应用研究量表评定,评分人员均为接受过培训有评定经验的治疗师。

1.3评定工具

1.3.1住院患者康复疗效量表(ipRoS)ipRoS有36个项目,5个分量表,每项按5级评分,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损害,2分为中度损害,3分为较重程度损害,4分为重度损害。

1.3.2健康状况评定问卷(SF-36)SF-36可以用于评价生活质量的多个方面,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一般健康状况、精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6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pRo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ipR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在工疗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总分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

3讨论

近年来CBt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重视,认为CBt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客观地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并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能力[5-11]。本研究结果显示,分裂症患者经CBt后其社会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及自身前后比较均有良好效果。在传统的观念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多习惯于药物治疗,而忽视非药物性治疗,不可否认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确实具有其他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有效地控制患者,但在非急性期,单一药物治疗难以胜任工作需求,因在非急性期患者的主要矛盾已不在是幻觉、妄想、激越等精神病性症状,而转变为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足而带来的终止治疗,并最终导致病情复发,加重病情,为有效治疗带来更大困难。为此,CBt就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提升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是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重要形式,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性,提高社会功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解决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患者ipR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12-14]结果类似,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职业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重医疗、轻管理的倾向,在病情复发或加重时送医院治疗,而患者出院后忽视日常的监管,这是一个误区,应加强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安排其参加康复训练,参加CBt活动,提高其对长期维持治疗必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是以回归社会为目标,社区的现实生活环境毕竟与医院有所差别,如何将医院治疗继续向社区延伸,使两者有机衔接仍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缩短住院疗程,尽可能使患者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做法可延缓衰退、保持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香港地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鼓励与支持社会资本开展精神障碍者的康复工作,将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管理结合起来,效果较好,值得借鉴[15]。

综上所述,CBt与康复训练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沈秀萍,虞祥娟,张咏庆.社会技能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22(16):2643-2644.

[2]武爽,王城,王东升,等.系统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328-330.

[3]马云,李占江,徐小燕,等.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随机单盲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1):801-807.

[4]李嘉,邓晓苑,谢友许,等.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综合医学,2013,11(24):130-131.

[5]周保慧,李春红.认知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9):46-47.

[6]邱玲玲,王健丰,吴迎春,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手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5):15-17.

[7]陆晶晶,茆正洪.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5):347-349.

[8]赵淑芹,王剑英.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19-210.

[9]马中子,张永珍,汪四美.认知行为治疗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7-19.

[10]姚丰菊,朱性霞,秦志华.认知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152-153.

[11]蒋菊芳,魏金英,顾剑英,等.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5):294-295.

[12]汤青平,张静,赖跟祥,等.药物治疗合并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5,18(3):452-453,496.

[13]周玲.康复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8):4-6.

[14]许祖年,杨丽,招俊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24(5):283-284.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8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康复;效果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一系列的临床病征,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亦是重大摧残。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在发病后数天开始,可通过代偿机制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而早期积极介入的康复训练可使受损肢体重新获得意识支配,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1]。目前,不仅在部分基层医院,而且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对脑卒中早期神经康复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为了提高大家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意义的认识,作者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统计,随机抽取本院神经内科与康复科收治的6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观察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其中,康复组纳入66例患者,对照组纳入50例患者;康复组平均年龄66岁,其中,男女性别比40:26,随机纳入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分别为22、44例,患者偏瘫肢体左右比为36:30;对照组平均年龄57岁,其中男女性别比32:18,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分别为12、38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情况、性别、年龄、患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按照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指南》,所有患者从症状到影响像学检查均符合纳入标准,诊断明确。

1.3方法两组患者对症接受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进行1次功能评价,评定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初次神经功能损伤评定与认知障碍评定,由专业康复医师按三个阶段介入康复治疗与训练,训练2次/d,30min/次,指导患者出院后相关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对照组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不接受康复介入治疗。

1.4本次观察的结果以患者各次评定为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恢复>18%有效,≤18%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p

2结果

如表1,表2结果显示:康复介入组患者经过2周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有效率85.0%,对照组为47.5%,统计显示,康复介入组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表明,人体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在损伤后早期可通过机体的代偿机制,实现神经系统的重塑和功能的重组[3]。从上述结果,可以认识到,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良好效果。

对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者对介入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神经康复的时间多在病情稳定后2d内进行,这符合神经的再生原理,神经恢复的关键时间窗内通过神经促通术,使患者平均经过35d的康复治疗收到明显疗效。康复组经治疗后不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而且数据显示康复治疗组患者aDL能力评分远远优于对照组,同时脑卒中后继发性的神经损伤及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恢复具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5.

[2]周洁信,王凭,张强.康复训练结合部分发音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性痉挛型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学,2006,13(1):62-63.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9

【摘要】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经健康教育后明显的改善了病人的遵医行为,预防了疾病的复发,促进了病人的康复,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及社会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康复期;遵医行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化和致残倾向的精神疾病,精神症状的控制和预防复发,主要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病人的不遵医行为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1],对预防疾病复发有重要作用。

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有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治疗计划不明确、药物副反应、家庭支持不够、经济困难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为了得到更加专业、准确的研究结果,本组共有100例患者,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且都符合CCm2-R(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的诊断标准。

男60例,女40例,年龄16-61岁,大专15例,中专22例,高中20例,初中33例,小学5例,文盲5例。干部21例,工人20例,商人8例,农民30例,学生11例。

1.2教育方法与方式:急性期病人经系统、充分的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有所改善,病情明显好转,等病人进入疾病康复期,这个阶段的病人情况都各有不同,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情况以及一些相似的特点,由责任护士随机进行讲解、指导,并定期举办座谈会,由责任组长主持授课,专题讲座。定时开放图书阅览室和视听健康教育材料,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内容丰富、有针对性的宣传栏等。

1.2.1个体式教育:针对不同的病人,要将不同的问题实施一对一的个体提问,把精神疾病知识传播给病人,使病人增加治疗的信心。

1.2.2小组式交流:护士应及时、清楚的给病人讲解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解答病人的学习问题,引导已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教,传授他们的经验,使病人感到有治愈的希望。

1.2.3群体式教育:要有计划的开展群体教育,对病人共同出现的若干问题做详细解答,帮助病人改变不健康行为。

1.2.4书面式教育:书面教材的教育也是关键,如《卫生报》、《康复报》等,交给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阅读,利用黑板报宣传有关知识,从而使他们获得知识,帮助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2结果

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之后,患者的情况都有所好转。

3讨论

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精神分裂症的特性,还要集中考虑每位病人的特点和不同症状。应针对患者的年龄和文化、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区别的进行健康教育。

3.1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病人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去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3]。精神病人长期以来仍沿用封闭式管理,对病人的行为加以限制,认为病人缺乏自知力,没有必要告知其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对症状已被控制,自知力有所恢复的病人更加重了病人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不安及不遵医行为,有的甚至采取消极行为,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对康复期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疾病康复,自知力恢复,稳定情绪,消除危险因素均有重要作用,从而增强病人遵医行为,促进病人的康复。

3.2健康教育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非常恐惧,因此大部分病人拒绝服药,还有的想尽办法逃药,对治疗计划不明确,不知道维持用药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也影响了病人的遵医行为。对病人及早进行健康教育,讲解不良反映的预防和减轻方法,强调药物治疗作用、消除病人疑虑、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复发率。

3.3家庭社会支持在康复中有重要的作用:有的家属长期受病人的折磨,对病人有种恐惧感,所以把病人放在医院一年半载也不探望一次,病情好转后也不带他们回家。有的家属确实经济有困难,把病人送到医院后,就杳无音信。这样不利于病人的康复,逐渐地他们的社会功能会减退。因此,精神病人家属协助医护人员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鼓励、疏导能消除病人各种不良情绪,关心、尊重病人,督促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3.4加强人生观的教育,树立生活信心:部分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不乐观,甚至消极对待。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疾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排解,可向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烦恼,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要正确引导患者认识精神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训练他们面对困难的适应及应付能力,使患者心态走向健康、稳定。

3.5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精神疾病治疗时间的长短一直都没有确定的时间,但是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一直都是精神病治疗的关键。因此,在出院前,医生有必要向患者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分类,注重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家属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诊和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这不仅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好的疗效,还能防止病情的一度恶化和复发。

3.6健康教育的时机及注意的问题:健康教育能改善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但是应该把握教育时机,在病人的恢复期间内,还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采取对症下药的健康教育方式,同时要遵循不伤害的原则。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与医生保持一致,预防病人产生不信任感,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环境适应能力差,接触交谈困难,在此期健康教育常常难以实施。而在康复期其认知、思维、情感及行为已趋于正常,与工作人员也建立起了比较和谐的关系,在此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自知力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4总结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时间长,且不易治愈,大多数患者需要入院治疗。长期的住院治疗会让患者渐渐脱离正常人的生活,与社会失去应有的联系,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社会功能缺失。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潘颖绵,杨全满.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健康教育[J].南方护理报,2002,9(6):49-50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10

【关键词】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家庭病床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015-02

effectsofSocialRehabilitationonLate-onsetSchizophrenia

DUHongqun,CHenYumin,JiHongyu

thefifthhospitalofZibo,Shandong255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socialrehabilitationonlate-onsetschizophrenia.method76patientswithlate-onsetschizophren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inpatientgroupandhome-bedgroupwithsocialrehabilitation.allpatientsweretreatedfor1to3monthsandthenfollowedforhalfayear.theassessmentsweredonewithBpRS,SDSSandcostcalculation.Resultonsymptomlevel,thetwogroupsweresimilarattheendoftreatment.whilesocialrehabilitationgroupwassuperiortoinpatientgroupashavinglesssocialdysfunction,lowerrelapserateandlowercost.ConclusionSocialrehabilitationiscost-effectiveintreatmentoflate-onsetschizophrenia.

【Keywords】Late-onsetschizophreniaSocialrehabilitationHomebed

社区治疗可在更为自由的环境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功能[1]。关于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模式的研究报告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3,4,5]。我们选择了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病床式的康复模式和住院治疗两种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病例均为在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病员,共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住院治疗组和社区康复组各38例。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年龄≥40岁;首次发病。

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族史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施治者分别由我院精神科病区和社区服务科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医师担任。住院治疗组实行封闭式管理,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工娱疗和心理治疗,使用作用相对缓和的奋乃静和舒必利等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组均予建立家庭病床,有负责医师首先依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向家属及乡村或街道基层医生讲授精神疾病防治常识,取得支持和配合,然后至少每周一次上门巡诊。具体康复措施包括①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种类、加量方法、最高日剂量等与住院治疗相同。②心理治疗:以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为理论依据,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全面干预。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早期以心理支持、健康教育为主。(二)随着疾病的逐渐恢复,医生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帮助患者制定日常的行为规范,对做得好的,给予物质奖励。(三)为疾病的康复阶段,主要是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与行为,学会使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

1.3疗程住院治疗组的平均疗程为(51.21±29.32)天,社区康复组的平均疗程为(50.26±28.31)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量表评定及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时各测评一次。在随访时作复发认定和相关的经济指标调查。

1.5效果评定用国内现行四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结合BpRS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80%为痊愈,≥6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用SDSS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根据患者半年后症状是否再度出现或原残留症状有否加重需要调整药物或剂量等判断有无复况;用直接费用核算法核算两组患者用于住院治疗和社区康复费用。

1.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疗效住院治疗组痊愈26例(68.42%),显著进步8例(21.05%),进步4例(10.53%)。社区康复组痊愈28例(73.68%),显著进步7例(18.42%)进步3例(7.89%)。两组的治愈率、显著进步率及进步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BpRS评定总均分变化见表2。

2.2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经治疗康复后SDSS总分均有下降,但社区康复组的下降有显著意义,住院治疗组的下降无统计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2.3复发率两组患者均于半年后进行随访并作BpRS和SDSS测评和精神检查,结果认定住院治疗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26.32%,社区康复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费用分析住院治疗组的每位患者平均需支付3508元。社区康复组每位患者平均支付1026元。两组比较住院治疗组的费用是社区康复组的3.42倍。

3讨论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指初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的精神分裂症。晚发性精神分裂症较早发病病例相比以视幻觉、触幻觉和嗅幻觉、被害妄想、谴责性幻听多见。在病因学方面,与年龄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如躯体功能下降、生活压力较大、丧偶、退休等,可促使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且以女性病例居多[6]。针对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早发病例相比,具有发病年龄大、症状相对较轻、无智力缺损等特点,我们对38例患者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家庭病床式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法,并与其他38例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康复组在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社会功能和减少治疗成本与费用等方面均优于住院治疗组。其中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变化和成本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家庭为导向的更为人性化的社区康复模式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二是患者家属及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康复过程的主动介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的了解,提高了照料患者的应对能力;三是及时的心理与行为干预,则大大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且能有效地避免了因住院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实现了心理与社会的全面康复;四是实行社区康复治疗不但能节省因住院而带来的不必要开支,而且患者在家属的带领下,通过参加劳动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选择类似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病例,进行家庭病床式的社区康复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宝龙,许东升,王祖成.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85-286.

[2]杜宏群,陈玉民,王俊明,等.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084-1086

[3]凌笋昂,赵传绎,杨文英,等.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社区家庭干预效果的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25-327.

[4]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