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科学特点十篇海洋科学特点十篇

海洋科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43

海洋科学特点篇1

关键词:海洋技术实习基地建设特点目标

海洋技术专业是综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中侧重于应用的部分而产生的新专业。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为适应江苏“海上”的开发战略而设,在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时仍然是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相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水产养殖、饲料、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保护与管理相关行业从事生产、营销、质检、科研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及冒险精神,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具备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对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1]。实习基地应成为学生自主训练,激发创新思维的基地。

一、实习基地的现状与不足

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学科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教学规模适中、科研水平有一定提升、教师学缘组成相对合理,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实践上有了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所处的地区性差异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我校海洋技术学科仍然有诸多改进与提高之处,尤其表现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上。

1.基地没有完全体现海洋技术人才培养特色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的海洋技术专业目前偏重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目前的实习基地中大多数是与淡水养殖相关的一些企业,如养殖饲料生产厂、鱼种繁育场等,而对于以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等研究对象及一些海洋高科技研究的实习场所很少。

2.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内容单调

培养计划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不同的实习时间、内容是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相适应的,目前除毕业设计需要投入系统的研究过程外,其他的实习形式基本上都是观摩学习,浮于表面,对实习基地的整体没有深入的了解。

3.部分实习内容档次低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程度与水平的一种检验方法,也是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体系优劣的考核,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由本专业理论课老师指导,绝大多数内容是在学校实验室中完成,研究内容基本上是理论课多个实验内容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思路少,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完整方案执行。

4.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基地较少

海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盐城工学院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以生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盐地碱蓬的一个生长周期需要6―7个月,鱼从幼体长成成体也需要数月,而目前较多的实习单位是饲料生产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以直接程序化操作为主,加上实习单位的管理章程、效益要求,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仅仅是看看、望望、逛逛,无法真正上手操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盐城工学院是面向地方建设的一所省市共建普通院校,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发展定位,在目前沿海大开发的利好形势下,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广阔。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学科实习基地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在海洋技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业务单位和高校三个方面要共同参与基地建设;调整与提升现有基地层次,发展与完善基地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互尊重、目标明确、效益兼顾,才能完成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

1.基地组成的层次性

实习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基地组成的层次性,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四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可以组建不同内涵层次的单位。不同层次包括有单位的整体经济实力、研究实力、与海洋技术专业的相关程度等。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主要是给学生以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明确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状况,学时较少,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需要与海洋技术学科相近的即可,如水产养殖场、水产品加工、微生物研究所、滩涂湿地保护区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全面检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所耗的时间较长,基于此目的的实习单位就需要与专业科学较为密切的单位,如海洋化工生产企业、滩涂资源研究机构、海水养殖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等。

2.发展方向的多元性

人才培养方向与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发展的多元性,海洋技术专业创新性人才包括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研究性人才。由于自身的发展,实习单位在基地组成层次中可以易位,原来主要作为认识实习的单位可以发展成毕业实习单位,原来科研型单位可以发展成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实习单位多元化与创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校内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发展的必要补充,校内基地的建设应当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实习指导教师也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学到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校内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2]。

3.实习内容的完整性

整合基地单位优质资源,同类实习基地要各具特色,采取学生在不同单位轮换实习的方式弥补实践内容单一的缺陷,保障实习效果,并对不能达到要求或效果不理想的实习基地及时予以淘汰。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实习内容的完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海洋技术主要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生长周期长,任务完成需要时间也长,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及与社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果研究失败,则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就较大。因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要相互调剂,与实习单位的生产周期或者研究周期相适应。

4.实习过程的理论性

实习指导教师是专业实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实习指导老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实习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理论老师更为重要。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离不开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营情况[3]。

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的老师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较强,但及时给学生以专业理论归纳解释则缺火候,如果让校内教师充当实习指导老师,则理论强而实践弱,因此需要注重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的培训工作,让校内指导老师可以作为带队老师直接深入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提高、再应用,讲懂、讲通深奥晦涩的理论,提高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把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共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海洋技术学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体系。

5.基地建设的动态性

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物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从布局上看,有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教育实习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当地政府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与共建,因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4]。

在当今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想实习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最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都受益的“共赢”目标[5]。创新性实习基地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优胜劣汰,去劣存优,校企共赢是保证其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7-139.

[2]阎玉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3]申忠宇,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up.):106-107.

[4]李志敏.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9-61.

海洋科学特点篇2

关键词:定位海洋特色图书馆

1.学校海洋特色的发展定位

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现有藏书140余万册。教职工1200人,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800余人。下设12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1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6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学校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国家水产品头足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港航科技实验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自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院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目的一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二是培育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科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建设重点学科或专业或发展有特色的学科或专业。这也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应密切配合学校的科研方向,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也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在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上重于服务的创新和应用,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跟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能够紧紧把握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动向。

做为海洋类高校,为适应国家海洋战略,积极扩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校制订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明显并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

2.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作用,必须突出我校图书馆的海洋特色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数字海洋”建设。开发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及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管理与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多学科、多类型海洋基础数据框架和重点海域的示范系统;研发基于地球的海洋数值计算模型和“数字海洋”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海洋场景及海洋现象的真实显示与动态仿真技术,海洋数据服务与共享技术;建设虚拟海洋环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第七章专门提出要提升海洋类院校实力。制定实施海洋院校与学科建设规划,推进省部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海洋大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涉海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院校实力。高质量建设涉海类职业院校,培养海洋应用型人才。支持在浙高校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强化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合作,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增强研究生教育实力,形成海洋学科发展制高点。

2.2为发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科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开发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尤为深远。二是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海洋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相对于陆地上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海洋新能源的开发还是刚刚起步。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比较而言,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从科技革命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发展海洋科技,需要海洋人才、研究设施和软件条件等,对于海洋类高校来说,建设一个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3.海洋特色图书馆的特征

3.1突出海洋学科特点,实现专业化特色

针对海洋,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逐步延伸,开发项目从单项向多项开发、立体开发发展。30年来,人类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为此,海洋特色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面向重点发展的海洋类学科。考虑重点面向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学等海洋相关学科,以及海洋类有关专业。针对海洋类专业,优先采购图书,优先购买电子数据库。同时,要针对海洋类学科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服务业务。如针对本科生开展专业资料查阅培训业务;针对研究生,开展期刊借阅及英文图书业务;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外文数据库查以及SCi\ei收录查询业务。

3.2图书资源数字化

3.2.1电子图书。作为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互联网载体,也是传统印刷型图书的电子版。如北大方正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等,可根据海洋学科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较为成熟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做为数字信息服务的内容。

3.2.2电子期刊。图书馆可购买电子期刊光盘版建立期刊数据库或镜像服务站,也可以购买网络版电子期刊的使用权,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链接,方便读者使用。

3.2.3光盘出版物。光盘出版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的高科技产品,是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产品。

3.2.4网络信息资源。读者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就需要信息专业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开发,组织加工处理,最终成为使用方便的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或建立的网络导航系统等。

3.3图书信息化

图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图书信息化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图书信息化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快速、便捷,为推动传统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4国际化

图书馆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借鉴先进的办馆理念与模式,实现图书馆全球化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信息在全球的传播与运用,通过建立国际图书馆联盟,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与发达的服务系统,实现全球各种资源达到最大共享,以便有效地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全球性信息服务。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可为本国经济融人世界大市场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展生产力而提供充分而必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经济全球化与图书馆国际化相辅相成,经济的全球化促进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世界图书馆界的国际交往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国际化,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信息同步,从而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图书馆国际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创建海洋特色高校图书馆的措施

4.1图书管理与专业人员结合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师和研究生参与选书是一种弥补图书馆采访人员对学科内容不太理解的缺陷,提高藏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专业教师对科研及最新信息需求了解得比较清楚。在选书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图书馆采访人员进行图书采访的综合平衡。经过层层把关.综合各方面需求及意见,可使图书的采访真正体现从读者中来,读者第一的思想,保证馆内采购的图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涉海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实践证明图书馆通过这种采访形式能够合理地选购馆藏图书,有效地利用经费,既丰富了馆藏资源,又满足了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文献需求,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2与专业资料室联合

海洋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着为涉海学科的科研提供信息的责任。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深化信息服务。

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自的领域积累了很多专业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会议文集、会议光盘、设计规范、标准、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等。这些一般在专业人才个人手里或在专业资料室中。将以上各种资料汇集起来,使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联网。一方面可以达到专业人员更方便地查询资料;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形成专业和学科的融合。

4.3开通更多的外文数据库

大力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得到稳步增长。海洋特色图书馆应多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进行交流,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紧紧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及新办专业等有计划地进行同时,为了更充分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外文资源共享活动。

4.4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建立学科联络馆员制度,积极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图书馆建立联络馆员制度。咨询部里各个馆员都有相对应的联络系、研究所。学科馆员工作计划的目的是维持重要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图书馆明晰学科用户的需求.以及让用户知道图书馆所拥有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各种服务和馆藏,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保障读者及时、准确地获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资料和专业信息导航。

4.5开展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决前提,它通过计算机或手工检索等到手段,经过反复筛选、鉴别,公正地反映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部门或科研立项、成果验收与鉴定以及专利发明等提供全面、科学的文献依据。查新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新的服务形式,是深化图书馆服务职能及拓宽服务领域的有效途径。要从加强查新人员队伍建设、配置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健立查新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文献资源体系等措施来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王芳.21世纪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3月第5期.

海洋科学特点篇3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总长达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是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同样重要的“蓝色国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海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蓝色国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0亿元,达到50087亿元,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由此可见,海洋产业作为一个全新产业领域,正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哪些海洋领域属于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船舶业: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处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未来,海洋船舶工业将实现多元经营、军民结合,形成环渤海船舶工业带、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及船用配套设备,同时稳步提高修船能力。

海洋油气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了5000万吨。2012年,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70亿元。重点建设面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南海、东海、渤海天然气田,逐步形成三个区域性市场供应体系。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

海洋渔业: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3652亿元,比上年增长6.4%。未来的海洋渔业将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搞好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结合水产品远洋捕捞、养殖业区域布局,建设以重点渔港为主的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水产品物流中心。

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类群的一个分支,由于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保障,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当前,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功能食品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滨海旅游业:我国的滨海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少年期”。2012年,全年实现增加值6972亿元,比上年增长9.5%。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等影响,我国的滨海旅游业与世界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滨海旅游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国家海洋局下发的“海十条”(《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适宜开发的海岛,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如海南省今年开通了赴三沙旅游业务。同时,推进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利用,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

此外,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等也都潜力巨大。

院校走笔

no.1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绿树掩映的典雅欧式建筑下,沉淀了百年的厚重与沧桑。历史的车轮轻轻碾过,留下的有战争的苦痛,也有拼搏的热血,这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站在校园中央的八关山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海,听到悦耳的潮汐声。一转眼便会看到“一多楼”和民族斗士闻一多的雕像,激励着每位学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海大以海为名,自然也以“海洋”为立校之本。海洋类学科是海大的“当家花旦”,实力雄厚。海洋环境学院是学校最具海洋特色、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拥有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海洋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15个基地之一。院系的创立者赫崇本教授是我国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可谓是学院的“金字招牌”,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海洋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不仅拥有“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设在这里。军事海洋学是海大于2002年新开设的专业,属于海洋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研究的重点放在海洋声学、深海研究、深潜技术以及反潜战环境预报等领域,在海洋权益斗争日益艰巨、海洋空间争夺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该专业可谓生逢其时。此外,学校还拥有投资上亿元建成的全国高校唯一的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供教学科研使用,不过要进入东方红2号到海上做实验,需要等到大三。

树人立新,桃李天下。从1984年我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开始,海大就与南极、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有一半毕业于海大,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等也都是海大的校友。如果你认为去南、北极科考只是科学家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海大,本科生同样有去南北极“逛逛”的机会。2009年,当时还在读大四的刘富彬就通过知识竞赛从3万多名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获得去南极科考的机会。在南极期间,还顺利完成了关于长城站附近长城湾的浮标研究,为海大赢得了荣誉。

no.2

大连海事大学: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她培养出我国第一个远洋船舶女轮机长工亚夫、研制设计我国第一艘实习船――言鲲号,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等学府……她就是大连海事大学。从曾经的南洋公学到大连海运学院,再到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校名的更迭也呈现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见证着海大前进的脚步。作为交通部唯一直属的高等学府,海大被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定为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海事大学名扬四海与她强大的”硬件设施是密不可分的,且不说设施和功能一流的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天像馆、航海轮机模拟实验室等数十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单是那万吨级远洋教学实习船――育龙轮和全国第一艘、世界最先进的专用远洋教学实习船之一的育鲲轮,以及两艘国内最先进的无限航区远航教学训练机帆船“波贝433”就足以让其稳坐中国海事类院校头一把交椅了。

半军事化管理是学校的最大特色。每位新生入学前都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严格军训,体验一番真正的军人生活。此后,学校对陆上专业学生实行日常管理制度,航海类专业则实行半军管制度:从早操、军训、列队上课、统一制服着装、清扫卫生、卫兵勤务到晚自习、晚熄灯的每一个环节全部要求按照军人的标准执行。但是,不论陆上,还是海上,那一身青春靓丽、英姿飒爽的海军范儿制服以及海魂衫,是每一位海大人的骄傲。

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久负盛名的自然要数航海技术专业了,它是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与航海技术相媲美的还有轮机工程专业,不仅是辽宁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和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还是教育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力不俗。在中国航运界,许多航运企业的老总说过这样的话:大连海事大学的毕业生素质高、纪律强,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于是乎,作为航海健儿左右手的航海技术专业与轮机工程专业每年都供不应求。

周游世界是众多学子的梦想,而海大则是这梦想的起点。常听学长们骄傲地讲起他们五彩缤纷的海员生活:穿越五洲,横渡四海,工作中不仅领略了大海的磅礴壮美,享受着航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还能常去异国他乡,感受浓厚的异国情调。

no.3

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

拥有先机和契机的上海,如何面对汹涌如潮的海洋世纪?上海海洋大学责无旁贷。百余年来,秉持“勤朴忠实”的校训,潜心于海洋的世界,成就着大上海不可预知的未来。

上海高校众多,不乏复旦、交大这样的一流名校。但提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上海海洋大学便成了强手如林中的佼佼者,尽管是二本,此专业却是国家唯一特色专业,又位于“风水宝地”的上海,录取分数常在一本线之上。有过潜水经历的人,一定惊讶于海底奇妙的景色和丰富的物种,特别是那些形状各异、颜色斑斓的海洋鱼类环绕身边,让人目不暇接。还想再近距离研究它们?那就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镀镀金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环境学、渔具渔法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还要接受船舶驾驶技术、网具装配技术、捕捞技术、渔场调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渔政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大家听说过“声光电捕鱼”“鱼类行为学”吗?这是上海海洋大学与时俱进,为了满足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增加的新技术、新内容,有趣地将捕鱼和科学结合在一起。上海海洋大学有句有名的口号,那就是“把论文写在辽阔的海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相信在此能将许多学子于“大洋捉鱼”的梦想变成产业化现实。海洋资源丰富神秘,只待有志学子大展宏图。除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还有水产养殖是部级重点学科,鱼类学、渔业经济学、鱼类养殖学等则为部级精品课程。

百年学府,活力海大。为了将海洋研究和世界接轨,上海海洋大学承担了不少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从大西洋的西非渔业、西北太平洋的鱿钓渔业、东南太平洋的大型拖网渔业到三大洋金枪鱼渔业开发项目和实践,无处不见海洋大学师生们潜身研究的身影,助力着当代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no.4

广东海洋大学:广学明德,海纳厚为

湛江,一座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沿海城市,一派景色秀美、气候宜人、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岭南风光。从昔日古老繁荣的“广州湾”到今天“湛蓝之滨”的湛江市。虽历经百年的苍桑洗礼,但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她不仅风华未减,反而愈发地充满生机与活力。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广东海洋大学依托具有“大、优、深”特色的湛江港迅速壮大,现已发展成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种性海洋大学。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开发海洋,科教领航。广东海洋大学在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教珠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海洋药物开发、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科研实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曾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珠光宝气,人见人爱。广东海洋大学还是我国现代人工养殖珍珠的重要发源地,在国内最早取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的成功,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取得人工养殖淡水无核珍珠的成功。广东海洋大学利用人工养殖珍珠的学科支持下,成立了相关产业,从事珍珠养殖、珍珠加工、珍珠美容化妆品的生产开发和贸易。“海大珍珠”曾被中央领导誉为“南珠之冠”,备受爱宝人士追捧。

no.5

其他相关院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在东北军事工业重镇哈尔滨,自建校之初、陈赓大将执掌之时,它的发展便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哈工程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其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还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鼓励学生学工并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投身科研与实践,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奖。

许多人都知道武汉理工大学是重点大学,却不清楚武汉理工大学有一个古老而又强大的航海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1945年创办的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中,为国家航运业培养了万余名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不乏高级船长、指导船长以及总船长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船长。航海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包括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等,学院还根据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家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建立了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保证了毕业生质量。

海洋科学特点篇4

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动向

目前初露端倪的“新一轮蓝色圈地、新一轮资源开发、新一轮海洋探索”,在“十二五”期间会愈演愈烈,而且高精度、深层次的海洋调查勘探支撑蓝色圈地,引领资源开发。根据新世纪10年的发展积淀分析,未来5年海洋科技将围绕着如下几个全球性的重大命题在世界沿海大国掀起新一轮科技竞争。

“蓝色圈地”成为科技竞争热点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蓝色圈地”在世界舞台上愈演愈烈,“十二五”期间有可能会掀起一个小高潮。首先是海洋大国抢占国际公共海底。俄罗斯在45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一面钛合金国旗,暗示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一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如果说过去的5年还处于准备窥视阶段的话,未来5年可能会付诸实施。二是抢占“外大陆架”海洋国土。澳大利亚率先获得了250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宽广的外大陆架,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三是海域划界矛盾重重。过去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域,因为国际上的蓝色圈地而使海域划界变成“白热化”的竞争,甚至有可能使“睦邻友好”演变成“拔刀相向”。蓝色圈地说到底是一种国防实力的竞争、科研水平的竞争、保障技术的竞争、调查手段的竞争。

深海探测成为海洋调点

广袤的海洋,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推想可知,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盆”占据了绝大多数海洋面积。而这些深海洋盆的绝大多数又是国际公共海底。美国、加拿大率先推出深海探测体系(001)计划,在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底布设_个庞大的、网络化的、实时的、连续的、多学科的海底观测系统。沿海发达国家积极回应,纷纷围绕各自的深海目标,建立各具特色的深海观测系统,目的是通过海底装备的先进性来显示科学数据的先进性,表明科学认识的超前性。同时通过深海资料的占有和积累显示海洋强国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在未来战略资源划分上取得优先权。

战略性资源开发成为海洋科技亮点

国际公共海底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全人类共有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气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捉襟见肘的陆地资源,特别是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资源来说,相对于目前人类的年消耗量来说,可以说是储量丰富、增速极快。对其调查勘探、先期开发是当前海洋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竞争热点,谁科技实力雄厚,谁率先勘探开发,谁就率先取得了掠夺全人类未来战略性资源的钥匙。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热点

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十二五”海洋研究的重要方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地相互作用”等重要机理研究使人们在一个地球综合系统的新视野内重新认识海洋,最终落脚在全球环境变化上。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迅速发展

未来5年,从分类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到海洋极端环境的生态系统;从分子水平的海洋生物技术到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从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到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在一个大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将跳出单纯的海洋生物学范畴,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地质、化学、水动力在内的大的综合科学系统。

蓝色经济成为沿海各国的重要目标

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变成了沿海国家的发展主脉络。海岸经济逐渐向海床经济延伸,沿海经济逐渐向涉海经济发展。以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为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在未来5年内一定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不凡的业绩。概括起来,发展的焦点集中在提高“五大能力”。

控制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我国海洋国防安全的控制能力,国家海洋权益的保障能力,对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认知能力人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探海历程,有了海量的知识积淀和数据积累,但对茫茫海洋来说,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还很陌生。探索海洋、认识深海、了解深海,特别是探索远离大陆的深海洋盆依然是我国海洋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开发能力相对于人炸和陆地资源匮乏来说,海量的海洋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序,这就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大问题。

海洋科学特点篇5

总体态势: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

与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结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运输以及滨海旅游等)相比较,新一轮海洋经济将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进入发展快车道。海洋高技术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现代高端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增养殖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装备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海洋高技术产业呈现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海洋高端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强国不断加大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投入,以较高的科技贡献率带动了海洋高端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当今,世界各国围绕资源、能源以及海洋战略通道展开的竞争正加速向海洋各领域扩展,尤其是在深海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和外太空竞争并驾齐驱的另一场综合国力和高科技实力的激烈角逐。目前,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即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把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对启动海洋高科技研发并推进新兴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增养殖技术、深海探测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海洋信息技术等。自“九五”以来,国家对海洋科技投入明显加大。有关统计材料表明,“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对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为3.5亿元,“十五”期间增至8.5亿元,“十一五”期间增至20亿元。“十二五”期间,预期投入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进行了3700多米载人深潜实验,为冲击7000米载人深潜迈出关键一步。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海洋工程高技术成果,表明我国在深海探测、油气资源深海开采重大关键技术和工程装备研制方面开始急起直追,在某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其次,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高技术产业,不但对沿海区域经济总量的贡献进一步提升,而且对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长期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居世界首位,海洋交通货运产值居第二位,海洋旅游业居第三位,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居第四位。同时,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种趋势将在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例如,海洋矿产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将拉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和科学探测仪器等高附加值配套产业;海洋增养殖技术进步将推动传统的垂钓捕捞渔业生产方式,向可控、安全的工厂化、放牧式生产作业方式转变;随着海洋环境生态监测体系的完善,海洋资源探测、海洋气象预报、水下通信等海洋信息科技的进步,海洋信息服务业的贡献将加速提升;海洋生物技术的进步,必然促使水产养殖业在优良品种培育、病害防治、规模化生产等诸多方面呈现跨越发展,促进海洋新药、高分子材料和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能力;海洋能开发,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相结合的海水综合利用,将随着成本降低而加速产业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必然和临海基础设施建设良性互动,增加临海区域的客流和物流量,从而促进现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振兴。

我国的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高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的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不但符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而且涉及国计民生的广泛领域,符合当今和未来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新时期“山海经”:重在谋划海洋高技术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委和省政府作出“大念山海经”、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海洋经济快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从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看,需要以新的战略思维,唱响新时期“山海经”。显然,新时期“山海经”战略目标,应是促使从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在继续扩大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培育海洋高技术产业基础,提升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培育、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坚持“陆海统筹”,在现有的陆架和浅近海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组织技术攻关和产业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海峡两岸发展海洋经济的共同资源需求、共同消费需求、共同信息服务需求以及共同的海洋文化情结,促使海洋产业成为构建海峡两岸新的共同经济体的重要舞台。

根据国家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应在已有的海洋产业基础上,重点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谋求新突破,例如:

推进海洋增养殖业的提升。浅近海国土资源仍然存在较大利用空间,除了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之外,应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层面,推进优良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通过海水增殖新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在育苗、驯化、放养、可控捕捞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争取国家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和部级示范项目,增加自然海区的水产资源量,拓展水产品增值空间。

扩大海水综合利用试点。已在国内率先利用海上风能开展海水淡化实验项目,可以扩大试点的技术综合度。例如,结合海水淡化引入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工艺流程,向盐化工等海洋化工产业延伸,形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显著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基础。

拓展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链。认真研究当今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趋向,引导海洋药物和食品、保健品向高端方向研发;依托已在厦门建立的我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扩大海洋生物基因资源采集范围;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研发产业联盟,提高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共享度;扩大海洋药物和海洋活性物质化学生物产业孵化器平台;积极参与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医药的技术标准制定。

加速海洋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面向物流客户主要节点,大力提升供应链流程优化设计等现代物流信息整合和服务功能,促进海陆联运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拓展滨海旅游业,促进某些生产性项目(如近海养殖捕捞垂钓)和休闲性旅游项目相结合,发展滨海体育健身和养生旅游,扩大旅游市场。结合临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优先抓好滨海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公共设施规划,并以立法手段予以强化。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集中进行家园式旅游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旅游服务准入的行业标准制定,作为吸纳民间资本进行有序开发、保证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充分开发历史悠久并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加强创意设计,形成临海旅游文化走廊带,提升滨海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加强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监测、海洋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预警。

此外,有必要把新兴的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利用、开发和保护列入加强对台合作的重要领域,依托两岸地质、地震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对台海深部地质构造与潜在海洋矿产资源等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同时,充分利用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出海口条件,抓住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新一轮产业转移机会,引进海洋工程装备高端产业,向海洋工程作业平台和滨海旅游运载平台两个方向发展,带动仍处于低端技术阶段的传统船舶修造业升级转型。

切入点:整合资源要素,构建海洋高技术产业支撑平台

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和竞争,都将集中在科技、人才、资本、市场、标准和品牌等方面。掌握和支配这些要素的主体是政府、大学和企业。因此,建立大学、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三螺旋”互动关系,成为振兴高科技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体制架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互动体制建设:

以服务于战略性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学科的应用方向调整,促进高端人才资源集聚和创新平台建设。大学要坚持把服务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需要作为学科布局调整的主导方向,应把重点放在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方面,主动争取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学科带头人及其创新团队,加强创新骨干力量。重点建设高校要培育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选择部分具有人才和科技相对优势的学科,在政府和高科技企业支持下培育研究型办学实体,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高地。

加强科技装备资源的共享对接。科技创新和研发需要科技装备条件支持。近年来,重点建设高校固定资产投入的相当大部分用于科技研发和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以福州大学为例,承建的部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近40个,各种科学实验仪器装备价值超过6亿元。如果对大学城以及在榕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装备总值进行统计,可以开放共享的科技装备资源相当可观。提高这些科技装备资源共享度,可借鉴北京的经验。中科院在京机构科技装备可以对外开放的价值超过20亿元,加上北大、清华等研究型大学以及高科技企业,可供对外开放的科技装备总值达30多亿元。近年来,北京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建设,一手抓科技装备共享对接,坚持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作为开放基金,促进了价值几十亿元的科技装备服务于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海洋科学特点篇6

关键词:水产;特色专业;战略思考;海洋经济

本文从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对水产科技人才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出发,就如何结合我校实际现状来确立水产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水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水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渔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海洋支柱产业。2009年海洋渔业增加值为244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9%,居第三位[1]。自1989年起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已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改善饮食结构的重要方式。党中央、国务院一向十分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2011年,国家专门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更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创新以及海洋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不仅专门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涉海学科和专业建设,做大做强浙江海洋学院”[2]。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也签署了“支持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形势下,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学科,培养海洋渔业发展与海洋渔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依据海洋经济与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指在达到了国家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最低标准后的个性化建设与发展。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具有什么能力的水产专业人才,这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而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键是要根据时代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来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渔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捕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远洋大中型拖网技术的研发,提高远洋助渔机械与仪器设备的质量与水平,以促进远洋渔业的发展;在近海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业的各项渔业管理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渔业生态学研究,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现代渔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加强增养殖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增养殖品种,发展近海农牧化渔业。四是要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和工厂化养殖技术,以增加渔业产量,五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不断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渔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渔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方向,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既是海洋渔业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是海洋渔业管理人才。作为地方性海洋类高等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地方性与基层组织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复合人才。

三、水产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路径

1.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浙江海洋学院过去主要侧重培养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管理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坚持下海下渔船生产实习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优良传统,能吃苦耐劳已成为我校学生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目前,“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本科院校“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被列为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水产实验教学中心”被列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校建有我国水产类高校中最先进的渔具水动力实验室以及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的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平台。今后要在深刻总结自身发展成长的历史以及借鉴其他同类院校水产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根据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求,通过专业改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各个教学与实践环节进一步加大现代海洋渔业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力度,逐步完善与建立一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选择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热点、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学科攻关,如远洋渔业开发技术、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技术、设施渔业发展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等,提升科研实力,抢占科学制高点,特别要做强捕捞学、渔业资源学科,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且要以高起点向海洋生态学学科拓展,要以部级特色专业和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水产专业学科的特色建设,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为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导向,以培养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急需的特色鲜明的高级专门人才,以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进一步凸显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

海洋科学特点篇7

1.1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主要由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海洋技术是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设备的总称。依照功能属性,海洋技术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但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海洋科学成为海洋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海洋技术进步。随着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强化,人们较广泛地使用“海洋科技”概念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表述。

1.2海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熊彼特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1]。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仅仅提到“技术创新”而非“科技创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与“技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2]。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发展,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有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因而它不属于单纯的科技范畴,亦不属于单纯的经济范畴,它体现的是科技经济的一体化[3]。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是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国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于是,此后的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各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逐步演变成为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4]。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科技创新既是与海洋相关的技术创新,又是以海洋为“区域”的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可将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是指与海洋新产品、海洋新体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术的产生、研发、应用相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以及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事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实践活动。

1.3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海洋科技创新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为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和创新客体。其中创新主体为海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科技研发人员和科技的共同体;创新中介为科学观察实验和技术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科学仪器、设备和场所等,即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载体;创新客体为一切知识、探索、改造、利用、控制、变革的自然对象及其科技创新的知识成果或理论系统和物化形态的成果。三大要素又分别对应动力机制、能力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包括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能力机制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物质技术装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资金和原材料的供给能力等,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点。运行机制则包括海洋科技创新的程序和模式等,主要是指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从出现到应用并取得效果和效益的过程,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流程和实现点。因此,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三大机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激励机制驱动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创新、引进科技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充分利用信息与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并产生、应用和扩散新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

2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

海洋科技创新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创新,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科技创新的风险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领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1)风险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一般物品的生产都具有投入与产出对等的特性,但海洋科技创新生产投入巨大,而获得利益一方面是以随机概率的形式获得;另一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海洋科技创新活动。(2)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的价值和动力就在于它的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前沿性。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前沿科技是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成为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攻方向。(4)领域性。海洋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成为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陆地肤浅,加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海洋开发的难度比陆地开发大很多。因此,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较陆地产业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和深入。(5)兼容性。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创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确掌握领域外,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动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能广泛利用其他领域内的科技与人才。在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上,通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来支撑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区域内的协调,最终通过管理和服务,把海洋科技全面融入经济和产业。

3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单向线性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3种。单向线性模式是一种简单、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也是技术扩散的标准模式,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应用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生产的新的管理和组织等,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事实表明,创新并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创新源,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创新,创新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因此,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成为目前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引入了市场的机制,即主体的创新行为不仅仅是主观能动带来的,更多的是由市场的推动。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创新不再是一个单线性技术扩散模式,而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直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受到市场(产品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而不断调整,最终创新不再是某个产品或技术的突破,而是贯穿整个过程。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模式由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构成科技创新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以引入、扩散知识和技术为目的,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具体来说,就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创新推动网络,主要由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这个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不再局限在提升科研水平、改善企业技术、改革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而是集中在如何提升整个网络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必须以网络系统模式为主,将海洋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系统,以政府推动或市场调节的手段,维持和维护整个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4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从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可以概括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涉海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7个主要因素。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科技人员本身和集体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

海洋科学特点篇8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是第一要义"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为12.83万km,,大陆海岸线长1595km,直线距离为185km,岸线长度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排第六位"不仅如此,广西还有沿海、沿江、沿边联动,水路陆路并举,与东盟1国毗邻等地缘、区位特色优势,这是其他1个沿海省市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是发展海洋经济特有的客观优势"因此,广西海洋经济应走在全国前列,至少应跻身先进省市区行列"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谙此道,在他制定的5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6里,规划建设中国3个世界大港(北方、东方、南方大港)、4个二等海港,将钦州港定为中国海岸二等海港即中国南方第二大港"由于历史等众多原因,包括钦州港在内的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应有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1个沿海省市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改变,虽然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总量仍然很低,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位居全国H个沿海省份末位"海洋经济的本质就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广西的海洋经济主要靠的是消耗资源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以资源开发型为主要特征[21"转变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将这种粗放型海洋经济向集约型海洋经济转变"当然,这2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绝对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只是一种相对划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要辅助关系"哲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经济增长必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增加广西海洋经济总量是转变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当前,我国沿海省份正在掀起海洋经济建设热潮"比如,江苏省在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15年的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68亿元;辽宁省在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9亿元;海南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定的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为198亿元;天津市215年海洋生产总值目标是5亿元131"在新形势下,广西已经别无选择,唯有迎头赶超"为此,广西海洋经济必须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跨越式发展,迅速增加海洋经济总量"接依赖海洋生产投资,海洋生产投资主要包括海洋消费资料生产投资和海洋生产资料生产投资,这两大类的生产投资必须统筹兼顾"此外,我国对外贸易9%依赖海上运输,外经外贸结构不仅直接拉动海上运输业,而且直接影响和体现海洋经济结构,因此优化外经外贸结构十分重要"外经外贸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必须统筹兼顾"。

2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海洋经济超常规发展对广西当前和今后都是必然要求"但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应该突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数量特征,更应该强调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做大广西海洋经济总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西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其目标是实现广西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提高5多万壮乡儿女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上来,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衡量广西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广西海洋经济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即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否满足了人们的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求"因此,必须转变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坚决克服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产业集中度低、科技力量薄弱等因素,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

3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扩大海洋内需,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

海洋科学特点篇9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海洋科学特点篇10

关键词:海洋;地质;课程;教材;实践;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5-03

海洋科学是一个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随着对海洋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对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勿庸置疑的是,海洋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海洋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受重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设立海洋学科的学校比较少。当然,由于海洋事业发展缓慢的限制,人才需求增长也比较缓慢。随着政府对海洋学科(例如海洋地质)的投入加大,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与国外还有着很大差距。幸运的是,海洋热潮的出现,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学科的建设也正在起步。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海洋学科的发展应该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来讲,基础却较为薄弱。目前,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

一、整合资源、寻求支持,推进海洋学科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面。2008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室,为海洋石油与海域管理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方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地学院院长、书记等领导一行连续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等单位,与几家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期借助各涉海单位的力量发展我院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方向等。2010年4月,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研究员等一行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讨了交流合作事宜。

2.学术交流方面。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邀请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海洋地质科学的进展与国家需求》的学术报告。2010年3月至11月,来自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专程来校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可以看出,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基本的课程建设明显不足。下面以《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为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二、依托特色、加快《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

1.《海洋地质学》课程联合授课。2011年6月份,笔者承担了学院安排的研究生课程《海洋地质学》,明显感觉力所不及。经过长时间思索与联系,联系了涉及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部分青年研究人员,专程来校授课、报告。实际上,这些研究人员除了以上提及的单位,其学术思想和经历还涉及到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美国和德国等的高校与研究单位。研究海域从极地到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浅水中国陆架―陆坡―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研究方向从海水―海气―海陆作用,涉及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大洋铁锰结核、可燃冰、洋中脊岩浆作用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等;涉及的尺度从秒―天―季―年一直到亿年,从地质尺度到实时观测,从海面以上数十千米到海底以下数千米。研究生课程的此番进行,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质量得到了提升。实际上,课程仍然存在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我校特色的《海洋地质学》教材。

2.教材编写。《海洋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发展态势和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考虑到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将海洋地质学课程定位为地质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两门相关的课程,另外还应增加一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基础预备课程。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特点和我国海洋战略需求,我们(以及未来的)的教学队伍应当吸取国内主要教材的一些特色内容,吸收国际海洋地质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快结合我校特色制定出适合我们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框架,完成《海洋地质学》教材的建设,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海洋地质及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海洋地质学科包容性非常强,目前关于海洋方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足。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教师人员严重不足,在学术研究背景方面势单力薄,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完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是不可保障。值得高兴的是,海洋地质方向的人才引进工作得到了学院、系领导的关注。

4.实践教学。地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海洋地质学虽然是一门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专业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得海上地质调查工作和实习。我们可以将海洋地质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利用陆上的河北秦皇岛、安徽巢湖、鲁东等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一些海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现场进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内容教学。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如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灵山岛等地开展海洋地质考察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得到学生的欢迎。2011年9月,地学院地质系在灵山岛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野外地质现场教学公开课,吕洪波教授担任主讲,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0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种现场教学不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灵感,还提高了专业素养,取得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良好效果。当然,海洋地质研究终究离不开海上的科学考察,虽然该课程不可能安排学生到船上出海实习,但是青岛港口内断断续续停靠着非常多的科考船,比如科学三号、向阳红09号,“东方红”号等科学考察船,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到这些海洋调查船上进行参观考察,和船上的科学家直接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与涉海单位的加强沟通,这或许可行。

三、海洋学科发展的主要设想

2011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总结会议,提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努力开创蓝黄两区建设新局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与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一致,海洋学科的发展以及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应该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海洋类专业与传统石油类专业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要加强与涉海单位的合作交流,需要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我校特色专业的海洋地质教材,加强海洋方向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践教学方面,必须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地区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的海洋调查船上进行直接的参观考察,我校的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士,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3):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03.

[3]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