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5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观;高师生;调查

investigationaboutnormalUniversityStudents'ConceptofmentalHealtheducation.YangZhen.psychologyDepartment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view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normaluniversity.methods318normaluniversitystudentswereinvestigatedwithaquestionnairemadebyauthor.Results①moststudentshaverightconceptionaboutsignificancemeaning,specializedteachersofmentalhealtheducation.about30%studentsarenotclearorhavewrongideasaboutthemainobjectives,subjectsandmainwaystocarryoutmentalhealtheducation.②mostnormaluniversitystudentsknowverywelltheemphasis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butmanystudentshavethewrongconceptiononwhatkindsofmentaldisorderspsychologicalcounselingcandealwith.③about80%studentsacceptthedifferencesbetweenmentalhealth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aboveonehalfofstudentshavewrongorunclearideasabouttherelationsbetweenthem.Conclusiontheconceptionofmentalhealtheducationmustbetaughtwithmoreeffortstonormaluniversitystudents.

【Keywords】mentalhealtheducation;Conceptionofmentalhealtheducation;normaluniversitystudents;investigation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见表2。

3.4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讨论

4.1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3]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3):34-3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38-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赋的人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行研究,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它更加强调研究人性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强调研究的主旨在于发挥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等。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全新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第一,有利于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关注了心理问题的消极面,教育的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念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真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真正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同时也是对消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警醒。这样,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

第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遵循“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对策略”的单一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狭隘单调。这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病理模式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潜在的巨大心理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第三,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也强调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尊重的、平等的咨访关系,但因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还需我们进一步改变思维,继续努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摆正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接纳学生,积极看待学生,平等地尊重学生,同时,要理性地审视自我,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理性构建积极的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第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开设专题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情感,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利用一切积极资源,形成聚合优势,必须渗透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全过程,辐射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问题。目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性。从认识层面上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标定位单一;从实践层面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简单,注重问题解决,忽略内心潜智的开发与积极情感的调动。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科学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最终的理想是让学生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幸福。具体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目标。针对全体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意识,优化人格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部分或个别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才能的学生。

2.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意志品质等;应该更加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上。应该继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积极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科学策略,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控制;应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客观解析各种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积极应对各种心理危机;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人格系统,提升人格品质。

3.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积极心理指引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这种格局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合力,需要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有利资源,积极构建一种优良的完善的组织系统。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工作的狭隘思维必须予以摒弃。当然,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取决于高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积极的人性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泛的视野,更加全面的思维,充分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种把师生对立起来的非理性的教育观念必须予以改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很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双方都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一是教师要学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每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完整地接纳他们。尊重学生就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理服人,信任学生,还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隐私。二是教师要积极热情。热情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要学会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热情解决他们的一切困惑,用热情激发培养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三是要学会共情。教师要真正地学会体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有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最后,还要积极地无条件关注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要给予积极关注,及时予以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5.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积极营造和谐高雅、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学工作者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努力营造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健康成长的优良氛围,应统筹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充分实现“课程教学体系、日常宣传教育体系、咨询辅导体系、素质拓展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继续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构筑他们的终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2]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庄海军,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2008(11).

[4]苗元江,等.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9).

收稿日期:2012-1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本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两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内容要求:

1、学习心理与智能发展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2)引导学生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阅读、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监控等策略。

(5)特殊时段的学习心理调适。如竞赛前夕、升学考试前夕。

2、情绪、情感、情操教育。

(1)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与易变性。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2)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与合理途径。

(3)学会保持积极心境的方法。

3、坚强意志与承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4、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性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5、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逐步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逐步做到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教室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将继续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职业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本学期我们将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心理健康课

在预备和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周1课时。旨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格水平。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提高学习效率系列、学习认识自我系列(性别意识、自己的价值、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技巧系列(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情感系列(包括师生情谊、感恩父母、什么是爱情)、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澄清)等。本学年的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心理活动课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几乎每节课学生都有活动可以参与,甚至还有户外活动课的内容。

2、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咨询与辅导是达到学校心理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延续了以前的传统,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15-13:00,丁洪春老师和郑佼佼老师会在心理咨询市或各自的办公室,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或预约,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各种形式及时必要的咨询、辅导。实践下来,这个部分的工作经过验证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不仅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好的口碑也在同学中传播,使得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

3、网络BLoG公告站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不便利,信箱设立的效果不佳。本学期网络BLoG的工作相对减少,仅针对课外拓展、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一些学而有余力的同学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并和老师进行交流。

4、管理心灵絮语栏目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与学校青春藤文学社联合,刊登一些文章介绍心理学常识,同时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5、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全体测试儿童团体智力测验、Y-G人格测验,个别测试SCL90等来完成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预测学生状况,防范于未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从以往工作的经验来看,这项工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或者轻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希望通过新学年的努力,既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也能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崭新的形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本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两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内容要求:

1、学习心理与智能发展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2)引导学生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阅读、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监控等策略。

(5)特殊时段的学习心理调适。如竞赛前夕、升学考试前夕。

2、情绪、情感、情操教育。

(1)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与易变性。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2)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与合理途径。

(3)学会保持积极心境的方法。

3、坚强意志与承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4、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性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5、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逐步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逐步做到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教室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将继续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职业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本学期我们将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心理健康课

在预备和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周1课时。旨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格水平。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提高学习效率系列、学习认识自我系列(性别意识、自己的价值、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技巧系列(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情感系列(包括师生情谊、感恩父母、什么是爱情)、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澄清)等。本学年的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心理活动课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几乎每节课学生都有活动可以参与,甚至还有户外活动课的内容。

2、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咨询与辅导是达到学校心理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延续了以前的传统,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15-13:00,丁洪春老师和郑佼佼老师会在心理咨询市或各自的办公室,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或预约,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各种形式及时必要的咨询、辅导。实践下来,这个部分的工作经过验证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不仅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好的口碑也在同学中传播,使得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

3、网络BLoG公告站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不便利,信箱设立的效果不佳。本学期网络BLoG的工作相对减少,仅针对课外拓展、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一些学而有余力的同学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并和老师进行交流。

4、管理心灵絮语栏目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与学校青春藤文学社联合,刊登一些文章介绍心理学常识,同时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5、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全体测试儿童团体智力测验、Y-G人格测验,个别测试SCL90等来完成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预测学生状况,防范于未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从以往工作的经验来看,这项工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或者轻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希望通过新学年的努力,既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也能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崭新的形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5

【关键词】健康状况;知识;组织和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9G4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4-0320-03

我国政府历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自1990年至今,先后下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笔者对杭州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中小学及公办、民办等性质分层抽取杭州市区中小学校9所,选取9所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调查表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应答率为96.6%,教师平均任教时间为(10.6±8.2)a;发放管理人员调查表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3%,管理人员平均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为(16.9±9.3)a;发放学生调查表1610份,收回有效问卷1580份,应答率为98.1%,其中小学生460份,中学生1120份。

1.2方法查询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1)学校机构、规章制度建立情况;(2)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情况、有关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3)学生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来源。

1.3资料分析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对极大值和极小值进行核对,对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点和缺失值及时纠正并补充。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结果

2.1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调查显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管理。98.2%的教师与92.4%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经费来管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比较明确。

2.2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知晓情况所有学校均能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卫生、定期体检等制度)、制定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卡、定期给学生体检,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

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34.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学生身心健康卡片;23.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4.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2.3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93.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消防知识讲座,82.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77.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讲座,6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急救包扎知识讲座,55.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溺水预防及急救知识讲座,51.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知识讲座。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知识60%以上来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40%左右来源于学校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理中,39.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判断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48.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见表1,2。

2.4教师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日常巡视、同班同学报告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见表3。一旦发现学生身心状况异常,55%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马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心治疗并通知家长。

平时,当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74.3%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93.5%的教师遇到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其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时,56.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立刻阻止。

2.5对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57.4%的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1.7%的教师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主要通过班队活动、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86.4%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在校门口买食品吃;81.7%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66.9%的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姿势;58.9%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要运动和休息。

2.6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反应69.6%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健康保健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表4);6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常能从学校学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表5)。

3讨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段[1],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2-3]。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但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重要性虽然认识充分,但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身心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学校都设立了有关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和预案。但由于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还不了解。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2)学校对学生健康保健和突发卫生事件预防处理知识培训虽然有所重视和加强,但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感到健康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学习机会。建议在师范类学生培养中增加“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制策略”等知识的课程;对非师范类毕业生,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增加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知识。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危机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比较形象或模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4参考文献

[1]傅新光.关于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考[eB/oL].[2005-12-29]省略.

[2]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2-59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6

1.1国际背景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国家就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开始注意到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但是真正开始系统、科学的研究心理健康源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1930年.国际上第一届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召开并正式成立国际一tl,理卫生委员会.这标志着心理卫生研究在国际上有了正式的研究机构~1959年——l960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保持。2o世纪7o年代.学校引人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颇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多数发达国家的大、中、小学都设有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发展上的不足.解决心理发展上的困难。

1.2社会背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初步对外开放的时代。1978年底,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开放几个沿海城市.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引进国外设备这些表面功夫.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开放思想.这也是改革开放的理念精髓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影响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加大.高校作为培养生产力大军的场所在认识到西方各国思想文化基础上,必须正视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顺应时展潮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以期能顺利实现其身心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1.3教育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的教育界也开始反思中国教育的现在和未来。“”十年,给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带来了一段损失惨重的发展史.使世人充分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交流和文化交融也逐渐使人们认识到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健康、正确发展2o世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被提出,从此掀起了教育界的一项改革大浪潮.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4政策支持

20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有所发展,这与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加强素质教育,德育,并出台一系列纲领文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o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全面部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olo---2o2o)>5。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制定了基本要求。

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确立了自身发展理念和工作开展体系.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展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2.1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基本途径

系统化、规范化的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了解普通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心理辅导课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活动.包括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它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为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提供经验。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普及心理学知识.还能对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及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量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成果。当然评价不能仅仅用来鉴定学生的“好坏”。更应该重视发展性的功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建构.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一些心理卫生专家及学者开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后,我国设立了一系列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在1985年和1986年在校内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理咨询机构一般挂靠于学生工作处.配备有职业心理咨询师、医学工作者、兼职教师等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为一些问题学生提供治疗服务,并且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让同学们能在专业指导下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2.3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一种内容活泼、方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方式.没有固定的讲授内容,没有固定的时间、场所,也没有固定的举办形式。讲授者可以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热点事件展开讲解.也可以普及普通心理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现场给学生们做有趣的心理测验来有针对性的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这种富有针对性、趣味性强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7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都在以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现实教育中存在某些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本身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澄清教育认识上的误区,积极思考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智能、完善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另一种是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心理测试只是为了解个体心理状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但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目前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把功夫都花在心理测试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够。

第二,在心理咨询中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

第三,重心理问题诊治,轻预防引导。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然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普遍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引导。

第四,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求助方式的调研。有些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等研究不够。

第五,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由于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而大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因此,团体咨询和团体训练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开设心理知识类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

3.缺乏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要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等。目前,我国已加强了这方面的师资培训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资短缺仍是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一些高校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却因为缺少合适的教师,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专业化的师资人员短缺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工作目标上的一致性、工作内容上的相关性和功能上的互动性等联系。不解决心理问题,就容易引起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也常常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一,理论基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为基础的。第二,工作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及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成才与成长发展、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第三,方式方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心理测量、个别晤谈、团体咨询等,具有保密性,教育者倾听、价值导向是“中立”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是“显性”的,具有公开性、群众性,采用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方法。

因此,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联系,也不能把二者简单合二为一,只有把二者准确定位,才能把工作开展好。

2.澄清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以诊治为主要出发点,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适应性问题、发展性的问题,应以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重点。不能以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

第二,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而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训练、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用各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不少大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助心理健康教师,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有资料表明,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医务人员等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4.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开设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计划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心理学知识,全面系统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问题。第二,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讲座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更多的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成才的教育活动等。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独生子女等开展专题教育等。

5.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体系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矫正作用。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中,进行心理调查、心理测量,充分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摸清每个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使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第二,设立咨询室,开设门诊咨询。一对一式的门诊咨询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和经常性工作。高校应设立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案咨询,以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克服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业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归属于何种类型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不仅在我国没有达成共识的定位,即使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发达的国家中,也是各有说辞。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及作用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己,学校里的其他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认识都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只是把这一专业限定为教师类型的一种,可心理健康教师与传统教师的角色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教师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找不到确定统一的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影响其自我评价,限制其专业行为。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不但无法发挥专业本身赋予的助人功能,而且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困境,甚至进一步损害我国目前正在起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因此,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专业的特定身份和工作职责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定义?不同学者看法有所出入。黄铃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者。王科成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王宏方则提出,受过专业培养与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被看成:第一是学校里的认识、社会和行为科学家。他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经验,设计、管理或参与心理服务,促进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精神健康,通过心理科学的运用,建立起学校心理与教育需要的评价体系。第二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从有助于心理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教师角色的新型教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国际的学校心理学家称呼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角色是相似的。如果用最简单的、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来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在中小学校里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人。

尽管称谓不同,但是这一专业的教师都是作为掌握心理测验以及其他理论与技术并有效服务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而出现的。因此,称呼虽然各式各样,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学校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较大的关系。现今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教师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其理论准备、教育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原来所授学科有所差异。实际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说教的模式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让这些教师自我感觉“不务正业”而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让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认知产生偏差。

阻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主客观因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研究与督导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专家或行政领导的理论判断,忽视了广大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忽略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阻碍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因素,致使很多好的政策并未得到真正执行。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够务实,使得心理辅导效果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广大教师、学校与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学校缺乏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支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人际氛围并不满意,普遍有不被重视的感觉。学校校长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各学校都非常“务实”地面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致使学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心理辅导工作上,使得本来应该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兼职教师,他们最终都变成持证不上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注重表面工作,喜欢装饰门面,这也是时下不少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弊病。这些都说明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无疑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起阻碍作用。三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归属比较迷茫,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其划归为后勤人员,实际让这些教师缺乏群体归属感,丧失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支点。有些教师虽然热情很高,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理性的支撑,他们可能比较热衷于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较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的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信誉出现危机。甚至某些教师的辅导观念比较落后,把握不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性和本土化,出现了辅导效果不显著和不良的负面影响,直接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现状和重要性的分析

1.角色意识意义的认识

目前每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确认,进而影响他的行动、思想和情感等各方面。这类身份认同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称为认同性实现,就能为其他社会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反之,如果其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认同性危机”(identitycrisis)往往直接制约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弄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内涵。它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自我成长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成就的自我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身份意识就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一经产生,其行为模式就有相对明确、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当的专业角色是多方面的。他们既要承担教师的一般角色,又要扮演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角色。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行为定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是角色身份认知的模糊。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智对待角色期待,评价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应该履行哪些专业角色规范和义务。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心理学教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或者等同于德育教师、普通学科教师。这实际上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空位。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往往还担任其他课程,而这对于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来说潜藏着很大的伤害性。因为咨询与辅导工作相当重视双方关系的建立,而同时扮演学科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双重角色,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是两样的,这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混乱,最终给教师本人的角色定位造成混乱。

二是角色定位基点的错误。是指实际角色表现和客观要求的、主观应体现的角色身份不一致的错位,即角色名不符实,或者张冠李戴,或者足不适履。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急于成名成家,以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专家自居,一心只想着干大事、立伟业,不愿意做小事,只想着和名家大师联系,“攀高枝”,不愿意与身边的同行交流研讨;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一般人所看到的角色为掩护,实际承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角色根本对立或毫不相关的角色义务。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承担“心理困惑疏导者”、“心理发展促进者”和“心理潜能开发者”等角色,但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舍本逐末,承担起“心理医生”、“思想品德评判员”、“道德教育工作者”、“教育警察”、“刑事侦探”和“人民矛盾调解员”等角色。

三是角色职责履行的越位。最典型的表现是包办代替和混淆身份。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旨趣。合格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一个基本原则:“我是助人自助者,而不是替他抉择。”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信守专业伦理规范,自以为很有爱心,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一切是在为学生考虑着想,常常是越俎代庖,过多地为来访者负责,代来访者作出抉择、决定,或者以为自己能够“包治百病”,从事自己根本力所不能及的专业心理治疗,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四是专业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冲突。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角色技能,不善于协调学校专业角色、家庭生活角色与社会规范角色等多重角色间的心理矛盾冲突,不懂得如何缩短和弥补实际角色、主观角色同期待角色之间的差距,没有能够成为合格的实际专业角色,尚未真正走向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自认为没有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缺乏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因此产生严重的心态失衡和职业倦怠。

3.角色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身份定位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差别很大,有个别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殊辅导。否则,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不仅学生和家庭痛苦,学校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各种办学压力。

第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不明,从属关系不明确,常常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队伍,甚至造成不少已有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如果能从客观上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规范职业行为、找准角色定位,能够创造安全的组织氛围稳定教师心理,也保证了这一教师队伍的规模教育能力。

第三,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特殊性,伴随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履行角色职责、深化角色意识、找准角色定位的同时,既能不断地强化教师的角色身份,又能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成就感,加快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

每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某种分担,或者说,社会责任的分解是通过角色的分工去实现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应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适应和情绪、行为问题为主,是整个教育计划中的一种个别化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兴趣与需要,协助教师因材施教,主旨是为教育服务。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助学”。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

(1)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面,教师要力所能及以自己对教学的炽热心灵和亲切教风,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有主动求助的愿望,自发来信来电,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向教师畅述内心的困惑、烦恼或生理上的难言之隐。而教师必须以诲人不倦的工作热情主动为他们指点迷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团体辅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然后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使所有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求助,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

(2)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

对教师和家长的服务应成为学校心理服务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环境特别是与家长和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者,如果他们自身有缺陷或教育方法不科学,就会诱发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通过诊断教师及家长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提高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使之认识并改进自身不适应学生的方面,就会彻底改变教育者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改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把部分时间用在家访、听课、与教师访谈等方面。

(3)为学校管理提供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行为管理目标,并对这些环节的缺陷进行评估与诊断,确立督促和检查的指标,从而使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都能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与环境,创造人生的意义。换言之,他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这与传统的“教书”教师的工作重点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真诚地帮助每个学生,才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才能顺利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来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为他人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应积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4~72.

[2]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教育评论,2006,(1):78~81.

[3]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4~6.

[4]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4~7.

[5]李士江.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黄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9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所组成的系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防治精神障碍和疾病,使这些青年人能够积极和健康地适应社会生活。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当代高职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以期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福州某高职院校3个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92份。回收有效问卷3690份,有效率为88%,其中一年级1797人,占48.7%;二年级1090人,占29.5%;三年级803人,占21.8%。

(二)研究工具

运用自编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对于心理服务的需求情况。题目的设置主要参考已有研究文献和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收集资料、形成初步问卷、集体讨论修改、试测之后调整题目,确定最终的调查问卷。

(三)数据的收集处理

通过团体施测的方式,由调查员统一指导语,请被试当场填答问卷,现场统一收回,采用excel(2003)处理数据。

三、结果

(一)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困扰

表1显示,高职生最为烦恼的问题是学业问题,占使自己烦恼的问题的46.8%,其后两位依次是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与此同时,困扰高职学生的问题在不同年级被选率排名前三位的存在差异。对于一年级新生群体,最使他们烦恼的排名前三位问题依次是: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生活迷茫;二年级学生,最使他们烦恼的排名前三位问题依次是: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经济问题;三年级毕业班群体,最使他们烦恼的排名前三位问题依次是:就业压力,经济问题,生活迷茫。

(二)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要

表2显示,高职生对于自我认识最关心,最需要自我认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三个年级均希望能通过参加心理健康中心的服务项目增进自我认识。此外,人际交往和学习考试压力在一年级新生群体和二年级学生群体中均分别列为第二、三位;而在三年级毕业班群体中分列第二、三位的则分别是挫折应对和人际交往。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情况

如表3,被试回答“您希望通过参加心理健康中心的服务项目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多选),主要的选择是:完善自我(48.7%),了解自己(48.2%),人生向导(46.2%),增加知识(39.1%),答疑解惑(33.5%)。且完善自我、了解自我和人生向导在三个年级中均被排在前三位。

由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于自我认识最关心,最需要自我意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四)高职生对主要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接受程度

表4显示,高职学生当遇到心理困扰时,对各类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的接受情况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面谈(52%),邮件咨询(47.4%),电话咨询(37.8%),且三个年级在这道题上的选择顺序完全一致。

表4关于“您可以接受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哪些心理咨询服务形式?”(可多选)被试回答“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哪些服务项目”(可多选),主要的选择是:心理健康讲座(37.9%),心理健康网站(37.8%),心理咨询辅导(37%),心理健康课程(36.4%),心理素质拓展(36.3%),心理书籍荐读(31.5%)。与此同时,不同年级所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开设的前三位服务项目存在差异。一年级新生群体,排名前三位的服务项目依次是:心理健康讲座(40.5%),心理健康网站(36.7%),心理咨询辅导(35.2%);二年级学生,最排名前三位的服务项目依次是:心理素质拓展(43.1%),心理咨询辅导(39.4%),心理健康课程(38.5%);三年级毕业班群体,排名前三位的服务项目依次是:心理健康网站(42.7%),心理咨询辅导(37.8%),心理素质拓展(37.4%)。而心理书籍荐读服务,在三个年级的选择中均被列为最后一位。

四、满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

(一)重视高职生自我发展的目标定位

已有的文献研究一般将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神经症问题、学习问题和情绪问题。本次调查中,高职生对于自我认识最关心,最需要自我认识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三个年级均希望能通过参加心理健康中心的服务项目增进自我认识,这体现出当代高职学生更加关注内心的成长和发展问题,自我的认知、发展与完善既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高校今后心理健康服务的另一重要方面。

(二)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渠道,增强心理服务资源的可及性

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能局限在咨询室内一对一的服务,而是要用更多样化的形式、更多元化的服务帮助大学生。在一如既往做好个体心理咨询的同时,应向学生提供诸如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微信的实时在线互动等服务项目。此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周/月活动,搭建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是必要的,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树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认知态度。同时,将专业助人资源信息传递到各个院系甚至每位辅导员,也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可及性。

(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高职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应有针对性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除了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国外和港台的经验是将有关的生理,心理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本次调查在众多的心理服务项目中,大学生参与人数较多的是心理健康讲座和相关课程,表明大学生非常愿意听心理讲座,上心理健康课,因此可以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们能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助人自助”,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发展措施

一、前言

健康主要是包括人的精神、身体以及社会现实生命的一个系统,从理论上来看,其主要包括心理学、生命科学、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科学、智能学等方面的学科科学认识。而从实践来讲,其是极为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主要包括保健、医药、娱乐以及休闲、环境生态、旅游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是体育卫生模式,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缺乏,导致健康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开设的课程也仅是局限在将讲座或选修课,多数高校未能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列入相关的教育计划以及评价体系中。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定义

学校的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促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益于自身将抗发展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达到减轻或者消除影响身体、心理等健康的不安全因素的目的,有效地预防疾病。很好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常发育。

三、高校体育健康发展过程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健康教育的观念不强,健康意识不高,缺乏岁健康教育的认识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中,有58%的大学生对一般的健康常识有所了解掌握,有39%的大学生觉得有无健康教育课程都不重要,有35%的大学生表示是被迫接受大学的健康康教育的。由上述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仍未对现代的健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对高校健康教育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认识不足,未能够全面认识健康教育涉及到得关于卫生、心理健康、体力、人格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在理解上比较滞后,健康教育观念仍未统一。而在构建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以体育卫生模式为主,未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给予它地位上的保证,导致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缺乏统综合的、系统的规划以及设计,健康教育没有能未形成科学、独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完善教学模式。

2 高校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其的发展

据了解发现,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是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方面,部分高校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有的高校在编写教材时,出现一味地借鉴收录其它学校的教材内容,未能和自身实际发展相结合。缺乏创新,而且内容编排缺乏有效地衔接性。有多数学生学生仅是参加健康教育课程,未得参加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来说,部分高校是纳入行政部门中,部分高校则是纳入思想教育部门中。可见,高校未能明确定位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的具体行业角色,高校的健康教育尽管已实施多年,但是在管理方面,缺乏系列化和多元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划制定以及检查考核等方面,未能向着法制化方向建设发展。

3 高校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师资队伍仍有待完善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社会学、生物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观阶段,在我国的多数院校中,健康教育的课程通常是体育老师担任,有的高校出现由部分校医或是别的科任教师担任,导致由于受到授课者的知识限制,或者是由于教学经验不多,健康教育教学的广度以及深度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并且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及技能不强,无法有效进行健康教育。

四、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措施分析

1 更新观念,树立信念

我国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学习,应对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坚持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要明白,在高校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是历史使命,还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还应能够正确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定义和内涵,及时更新教育的观念。高校的健康教育必须要转变单一的理论知识教育,从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入手,把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行为习惯作为着眼点,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要促使大学生始终坚定健康的信念,不断增强自我的保健能力以及提高保健知识,为我国培养健康型人才。

2 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信念以及形成健康行为,需要节能管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单靠院校以及教师是难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的。因此,目前,必须要将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吸收健康协会以及卫生保健协会等社团人员,一同参与到健康教育的管理监督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3 加强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生物医学、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授课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必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学科知识,还需有效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其它学科知识。所以,我国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在医学院校或者是体育院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卫生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的专业健康教育人才,有助于本院校健康教育的开展。

4 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高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而且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开班会以及征文、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可有效吸引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可以让学生实时地接受各种健康知识。除此之外,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应和当地的卫生防疫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跟进形式发展,通过开展讲座,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健康帮助等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变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