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作品语言分析十篇文学作品语言分析十篇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14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1

关键词:笔名分类修辞手法偏离

笔名是某人发表作品著书立说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假名。这种现象,皆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品反映的内容,乃至作者的审美情趣等因素密不可分。古代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就运用笔名“兰陵笑笑生”,近代著名作家李尧棠使用笔名“巴金”等等。

本文以2011年年末“当当网”所列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笔名为例,按顺序选取前1000部作品的作者的署名作为语料,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分类、修辞手法及其特点等,并对其语言规范化提出建议。

一、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笔名的分类

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作品图书作者除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李歆以外,绝大多数作者的署名都是笔名。

(一)从所使用的符号分

1.纯英文笔名,如“Vivibear”“Stein”等。

2.英汉夹杂的笔名,如“米兰Lady”“fresh果果”等。

3.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混合的笔名,如“7号兔子”“蛋蛋1113”等。

从检索的语料发现,以上类型的作者笔名很少,在1000部作品中,仅有24部作品的作者使用了上述笔名。

(二)从表现内容分

1.人物类的笔名,如“唐七公子”“寐语者”“李惟七”等。

2.动植物类的笔名,如“小狮”“印莲”“犬犬”等。

3.物体类的笔名,如“独木舟”“扣子”“易拉罐”等。

4.用典类的笔名,如“卫风”“明月别枝”“投我木瓜”等。

5.动作、现象类的笔名,如“人海中”“大风刮过”“青山风流”等。

6.其他,如“因为所以”“巧乐吱”“囡囝囚团”等。

二、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笔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比喻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的笔名拟构中有所运用,如“天如玉”,将“天”比作“玉”;“江山如画”,将“江山”比作“画”,雄浑壮丽;“轻尘如风”,将“轻尘”比作“风”,似乎“轻尘”具有了风一般轻盈的特征。

(二)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求使原事物获得新形象。如笔名“野象小姐”,野象本是动物,却冠以对人类年轻女子特有的称呼“小姐”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类似的还有笔名“筷子兄弟”等。

(三)谐音

在笔名的拟构中使用谐音,主要是同音代替,即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条件,使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原来的字。这种修辞手法在青春文学图书笔名中的运用较多,如笔名“蒲宫音”谐音“蒲公英”;“柳下挥”谐音“柳下惠”;“阮绵绵”谐音“软绵绵”。

(四)引用

引用就是在作者对笔名的拟构时引用古诗词或者用典等,以达到意蕴深广、文雅清幽的效果。如笔名“灯火阑珊”源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名“投我木瓜”源自《诗经》里的《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笔名“明月别枝”源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五)仿拟

仿拟就是作者模仿已有的词、短语、句子乃至语篇,风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如笔名“天衣有风”仿拟“天衣无缝”而成。笔名“麦兜兜”仿拟香港动画片中的一头卡通猪“麦兜”的名字而成。笔名“蓝鸾星”仿拟星相学中的“红鸾星”而成。

三、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笔名的特点

中国大陆原创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的笔名拥有与其他文学作品作者笔名相同的特性,如专用性、隐匿性、易变性等。“专用性”是指“笔名是著作家发表文章用的别名,是文人的专利品”,且不同的作者笔名有专用性,不同作者几乎不共用同一笔名。“隐匿性”是指笔名不在现实生活中与其真实对象对号入座,作者隐藏自己真名,署以笔名。“易变性”指作者并不固定于一个笔名,如鲁迅的笔名据说有181个,这些笔名的拟构有的是为了切合文章主旨,有的是顺应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除了上述几个共有特点外,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笔名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新颖性

由于青春文学图书的作者多为“80后”,甚至有一部分“90后”,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创新性较强。思想较为开放,善于吸收引进网络流行语以及外来词语,充分体现了“80后”乃至“90后”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二)多样性

多样性与新颖性密不可分,新颖性是目的,多样性是手段。在笔名的拟构中,粗俗与高雅并存,时尚与复古并存,混合式与纯中文式并存。例如“明月别枝”“梅子黄时雨”“语笑嫣然”等笔名,清新淡雅,古韵浓厚,而“黑骑士·伊丝特”“Fan小妖”等笔名,不仅冗长,而且拗口难读,令人费解。

(三)幽默性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展现“80后”和“90后”群体昂扬向上又充满自我调侃的精神特点,大量青春文学图书作者的笔名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如《花与光同眠》的作者笔名“别脱我马甲”,《不得不贱》作者笔名“马赛克”,《盘龙》的作者笔名“我吃西红柿”等。

四、结语

我们可以从零度和偏离理论分析笔名的拟定效果。“零度”指“正常的”“规范的”和“中性的”一种修辞状态,即中国历来推崇的“语言规范”或“规范”;“偏离”是对零度的违反,是修辞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偏离”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即较好的偏离,较好的修辞状态;反之,则为负偏离。前者叫“语言的艺术”,后者叫“语言的失误”。通过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笔名的拟构都在努力实现正偏离,以求达到体现作者性格、顺应作品主旨、吸引读者目光的目的。但是也有作者拟构笔名时不遵守语言规范,一味求新、求洋,使人不知所云,这种负偏离化的不规范的笔名在拟构过程中是应极力避免的。对于笔名的拟构,应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原则,及时纠正偏离语言规律的笔名,以便使笔名的拟构走上规范、健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谭桂生.论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7,(2).

[2]袁涤非.网名与笔名及网名的规范化方向[J].求索,2009,(1).

[3]高秀娟.网名的语言学分析及规范化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

版),2008,(2).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2

前言

在英美国家当中,其文学作品的发展方式,在于将更多的作品利用引申的含义表达出来,在于视觉上的体验或想法上的多元化,内在所表现出的意思和作者本身的诉求是比较多的。所以,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时,不能总是通过他们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而是应该利用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

一、语言艺术源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圣经》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对于英美国家而言,文化的发展与宗教的信仰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两个教派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共同信仰耶稣,信仰《圣经》。所以,当英美文学作品在展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借用一些《圣经》上的语言艺术,或者是干脆将《圣经》作为蓝本来描述一些故事,对当时的社会、国家等,做出一定的批判和揭露[1]。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圣经》当中的语言更加倾向于隐晦语言,虽然在表面上具有词不达意的效果,但是在深入的推敲和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其真正想要表达的一些意思。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他们大量的使用了这种隐晦的表达模式。例如,在著名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当中,有一段对话为: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你仍然是你,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身体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表现为咬文嚼字的特点,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在于对贵族的一些批判和揭露,向世人传达的自由思想较为浓烈[2]。

2.古希腊神话中的语言艺术源泉

英美文学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对《圣经》特别的关注外,还在古希腊神话的方面有所研究。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古希腊神话在传达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整体上的体系是保持固定的,虽然在后世的研究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一些本质上的东西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英美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后期,抑或是在现代,都对古希腊神话的语言艺术做出了良好的借鉴[3]。例如,在著名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当中,其对于古希腊神话的语言艺术做出了大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比较强烈的,特别是《哈利波特》当中的一些咒语和人物对话,都与古希腊神话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所以,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当中,对古希腊神话的尊重程度是比较高的。

二、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英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1.强调使用戏剧性独白

英美文学艺术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独白的使用是情有独钟的。在很多的著作当中,主人公无论是在经受人生的磨难,还是表现为最终的胜利,抑或是在人生当中的一个幸福时刻,都会将戏剧性的独白大量的展现出来。例如,很多英美文学艺术作品想要塑造出一个特别好的形象,塑造出一个能够令人永久记忆的场景,就会通过戏剧性独白的方式来展现,促使语言艺术能够成为典范。比较突出的一个作品,就是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在展现王子复仇的过程中,经典的戏剧性独白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当然,在英美国家的人眼里,这样的独白还有一些不同的含义。所以,在后世的分析和研讨过程中,有了“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由此可见,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英美文学艺术作品的戏剧性独白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方向,并且在整体上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2.来源于现实而超越现实

对于英美文学艺术作品而言,其同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身所展现出来的进步是比较突出的。在古希腊的神话当中,诸神都具有不同的能力,有些是带来灾难与疾病,有些是带来希望与光明,还有一些神是与人民同在的。在这种语言艺术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艺术作品的语言在塑造人物,描写事情的过程中,开始将一些来源于现实,但是超越现实的情况描写出来,除了能够引人入胜以外,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遐想。从现代文化的发展来看,英美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外星人、超能力、外太空的描写是比较多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此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来阅读原著。《哈利波特》是英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佼佼者,由此来改编的电影高达8部。而这样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当中的巫师,这种传说中的职业与圣经和古希腊神话都具有很强的联系,但是将其描写的特别真实以后,就会引发人的遐想,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以至于对文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3.经典应用与发挥

就英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而言,其在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除了具有上述的两项特点以外,自身还在积极的开展经典应用、经典发挥,让自身能够与一些经典的作品相互靠拢,力求达到一个相互对比的效果,加深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在多个方面确保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欢迎。对经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语言艺术的极致发挥,即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体现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为例,在幼年时期,他的母亲就抓住他的脚后跟将他长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渐练就了一副铜墙铁壁般的身体。然而由于他的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使得没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脚后跟成为他唯一的致命缺点。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他的脚后跟中了太阳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丧命。也是从那时开始,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点、要害部位”的意思。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3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文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8]。

(三)适当运用视频资料辅助体会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赏析策略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080-02

随着当今社会的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语言文化领域也朝着多元化、交融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英语学习的国际化,我们更多的人已经不只是把英语作为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通过它来学习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文学作品是记录国家和地域文化发展的“活字典”,它本身的语言特征和所记录的内容都能反映作品当代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政治形势、人文生活等各个方面。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拓宽了英语学习的渠道和范围,使读者在更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阅读英语作品时,通过透析文化背景、体会语言风格、分析语言功能,可以更快更高效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赏析英美文学能更大程度上地提高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分析研究英美文学的赏析策略,帮助更多的学习者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一、英美文学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在对英语的专业学习中,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的机械式训练上。然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大语种,它不仅仅是一种说话写字的工具,更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由于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最广泛的载体,所以赏析英语文学作品既可以提高我们英语的使用和欣赏能力,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隐藏在字母之下的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风俗道德和民族文化。反过来,通过这些文化的研究又可以增加我们对英语使用背景的了解,促进我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种族文化的差异是阻碍我们阅读的最大障碍,英美文学能使我们在英语的语言环境里体会语言的含义,缩短两种语言间的距离。所以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学欣赏水平,就要着重研究英美文学的赏析策略,帮助读者更好更快更系统地学习英语以及外国文学。

二、目前英美文学赏析现状及困难原因分析

(一)读者的英美文学赏析现状

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是帮助读者提高英语水平的一把利剑,它能使读者的英语呈系统性、全面性的积累和提升。然而,对于英语水平初级阶段的读者,这些作品是很难去深入阅读的,对作品的感受也仅仅只能停留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根据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多数读者所处的阶段),为浅层次的感性理解阶段,基本没有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能做到的只是通篇的泛读,从中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强化学习者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了解作品的大致故事情节。

第二阶段为比较高级的阅读体验,是较深层次的理性赏析阶段。学者基本了解了作品的社会及语言文化背景,通过大量的阅读体会,从初级的语言学习上升到对作品语言文字艺术手法的欣赏。在对不同作品的涉猎中,能感受到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影响,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文学写作水平。[1]

第三阶段为对外国文化的精神交流,通过英美知识文化的积累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可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反思生活的价值。

(二)英美文学赏析困难的原因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除了存在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些客观因素之外,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很重要。首先,学习者对作品的阅读缺乏足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碰上一个难题,便踌躇不前。只有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获得知识的积累,以量变寻求质变。其次,阅读方法的错误也会阻止读者前进的脚步。如果对于某一内容很不理解,还依然从一字一句里摸索答案,就很容易丧失继续阅读的兴趣。这时,假如借助互联网或其他文学解读作品来同步学习,会取得很好的效果。[2]

三、提高英美文学赏析水平的几个策略

(一)从语言层面入手

对于英美文学的赏析,起初考虑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建议采用逆时阅读顺序,由近到远,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每种语言,包括英语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变化。当代的英语文学中的语言结构和句法我们易于理解,并且也更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阅读起来更加轻松,这样可以逐渐培养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将英语学习和文学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的好处是,使读者在更为真实自然的故事情景中学习英语,使读者对句子的理解更加到位。文中英文不同的语法、语态的运用,结构的排列,甚至作者的语气都可能暗含一种思想的表达,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有助于对作品的把握和赏析。另外,作品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例如,旁白的叙述性语言、渲染氛围的描述性语言、人物的情景交际性语言等。同时,不同的语言节奏和风格,例如海明威简洁明练的风格和福克纳儒雅绅士般中规中矩的风格,给人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些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学习者全面立体地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更多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和文化底蕴。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中,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句子的准确翻译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会文字表达和感情之间的联系。[3]

(二)从文化层面入手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涉及作者当时当地的文化时代背景,具体有英美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乃至风俗及,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基督山伯爵》中拿破仑帝国的兴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圣经》中的“博爱”精神;再如美国移民早期的种族宗教分歧、南北战争、独立战争等。对于英美文学和我们之间存在的地域文化差异,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性地进行总结、整理、对比和思考,达到有效的积累量,这对于我们尽快了解外国文化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的母语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逻辑思维、阅读方式、情感表达。例如,“龙”这一文化符号在中外文化中就代表着相反的含义。因此,对外文作品的误读是经常会发生的现象。[4]

赏析文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品的主旨和意蕴,要想避免误读现象,并且透彻地理会作品的涵义,可将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在赏析过程中。它分别通过语篇、人际和概念方面等细化了的研究方法来解析作品,加强了读者对语言的领悟力,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英语作品的赏析水平,提升自身的艺术内涵。

(三)借助其他形式对英美文学的赏析

目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丰富,很多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已经被演绎成为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例如:《战争与和平》《简爱》《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哈利波特》等。这些新的作品的特点是更加直观、易懂且引人入胜。它们的表现手法变得多种多样,通常可借助造型、声音、场景、动作、灯光来展现意境,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它们通过影像实现对文字情感的直观展现和真实流露,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读者对英美作品的赏析难度。当我们看完这些演绎过的作品后,再阅读原文作品时就能更准确地进行理解,也可以对一种作品的两种形式进行对比,感受其各自独特的魅力。[5]

四、结束语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现当下学习者的现状以及可能遇到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学习者能够逐渐掌握外国作品的赏析方法,在当今文化大交融、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田鑫.大学英美文学赏析中多模态教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5):178.

[2]胡小红.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121-122.

[3]唐黎明,孙海燕.浅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策略[J].青年作家,2014(20):225-226.

[4]李鸿强,赵毅.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探讨[J].作家,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5

摘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学文体的重要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迄今为止,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在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料库;文体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前言

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语料库文体学是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新生的一个研究途径,旨在借助语料库工具,以实证的手段对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

二、语料库文体学的历史由来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机器可读性语料库的出现,利用语料库对作家风格进行的研究就产生了。在此之前,许多传统的基于语料库的各种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学术领域:圣经文学研究、词典编纂、方言研究、语言教育研究和语法研究。而真正的语料库文体学却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在英国举行的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都开设了题为“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的工作坊。

三、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领域

纵观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1.以个体语言特征的文体研究为目的的语料库标注和分析

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途径之一就是以语言使用为切入点,关注特定的一类语言使用现象,如词语、词组、语法结构等,其目的在于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文体功能以及影响该类语言特征使用的语境因素。

以硕士学位论文《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为例,它是从文本的词汇、语法、修辞手段和行文连贯等方面对其文体风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形容词的百分比要比其他三个高一个百分点,而且大多数形容词是用于修饰主人公桑地亚哥、大海和那条鱼。如“old”一词的使用频率是260次,其中235次是用于修饰文中的“老人”,作者这么做是为了告诉我们桑地亚哥年老了,身体状况在变差。但从小说可以看出,他是位具有坚强毅力的老人。

2.对作品主题的语言表现方式的研究

部分文体学研究者以作品的文体功能或主题为切入点,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对文学作品所有相关的词汇、语法模式进行客观、详细的描述。

在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利用aCmF,wSmF,Brown和LoB语料库以及从克里斯蒂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部侦探小说建立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分布、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邢春晓发现,克里斯蒂的小说一方面具有很多文学小说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侦探小说的一些特性。此外,灵活应用代词,能够使读者更好的融入故事情节中,有助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些副词性连接词的应用使读者摆脱阅读混乱感,从而紧随文章的情节路线。

3.作家风格研究

对作家风格的量化研究是通过对小说中高频词的量化统计分析来识别作家的风格。从目前搜集的所有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上每篇文章都花了不少笔墨通过研究词频的差异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差异,但是没有出现过用词频的差异来研究作家风格,说明在硕士生论文中,关于这类主题的写作目前还是一个空白。

四、目前硕士论文基于语料库文体的研究方法

对搜集的相关硕士论文进行分类,有文体表现、文体类型、文体形式这三类。文体表现主题有《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研究》、《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等;文体类型主题如《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分析》。从文体形式来讲,有《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等。

从所搜集的论文来看,基于语料库的文体学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作者建立了以小说《老人与海》为内容的观察语料库和其他六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野性的呼唤》、《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悲剧》、《人与鼠》、《喧哗与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内容的参照语料库,并利用检索工具ancConc和writer’sworkbench进行检索。

2.利用现成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在《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作者利用Brown和LoB作为辅助语料库进行文体法分析;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则采用语料库aCmF,wSmF,Brown和LoB.

3.语言分析工具:《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借助计算机软件及程序Foxpro和SpSS从字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多层次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测试;在《基于语料库对于〈经济学人〉财经新闻报道的语言问题特点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中,作者采用的分析工具是wsmith,antConc,和excel。

五、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和趋势

文学文体的语料库研究对研究作家的某种语言特点或作品的主题表达能够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避免传统文学批评中只注重概念演绎或生搬文学以外的各种理论进行穿凿附会的弊端。然而,在看到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存在的不足。在文学文体学研究领域,语料库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零散研究多,研究体裁单一。

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以探讨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的文章居多,缺乏研究的可复制性,但近二十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领域的融合也在加速。对于语料库文体学的发展前景,wynne指出,随着XmL、tei等有关文本编码的重要国际标准的出现,文学文本电子库的质量与信度也在提高,语料库语言学将成为文体学家的有益工具。具体说来,语料库语言学与文体学的进一步交汇融合将体现在统计分析方法日趋缜密、研究领域得到扩展和描写、阐释与评价结合这几个主要方面。

六、结论

从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文体研究学位论文中可以发现,此类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领域更加拓宽,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层次更加深入。望作为硕士生们的我们能够踏实做学问,为这一学术课题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Kennedy,Graeme.(2000).anintroductiontoCorpus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wynne,m.Stylistics:corpusapproaches[a].K.Brown.encyclopaediaofLanguageandLinguistics(2ndedition)[Z].oxford:elseveierScience,2006.

[3]Gavins,J..LanguageandLiterature,2007,16(4):389-403.

[4]刘雯,老人与海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5]向湘立,基于语料库的战争文学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9.

[6]韩国崇,基于语料库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文体学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7]王秋瑅,基于语料库对海事商务合同文体特点的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8]邢春晓,基于语料库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文体分析,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数据库,2010.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6

关键词:品味语文;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7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它真正的魅力。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言品味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的附属,徒有其表

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管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否优美,是否精彩,都在最后加上“语言品味”这一环节,为品味而品味。似乎有了这一环节,便有了语言味,语文味。教者为了尽快能完成教学预设的内容,花大量时间分析人物情感,主题中心,写作手法,只注重课文的人文性,作者的思想。对于语言品味,往往草草了事,伪品味,忽视了对语言的推敲把玩,疏忽了语言品味的生成性,其品味自然落空。如在品味《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战士双脚走天下”中的“走”字之时,学生结合资料一下子说出:“走”字用得好,表现出红军行军的艰苦。师者立刻肯定其品位到位。其实不然,文字尚未品,味何以来?教者应结合时代背景,将红军与敌人作对比,敌人有飞机,车辆等交通工作,可飞,可坐。而红军设备奇缺且多山路,只能依靠“走”,红军是依靠“走”打出天下,同时,“走”也更利于巧妙调动敌军,利用运动战摆脱其围追堵截。很显然,没有充分地理解时代背景与文本,浮光掠影式的品味则失去了语言本真的味道,它完全成了一堂课的摆设,成了教学的附属、装饰,毫无成效。

二、品味方法的单一,格式僵化

语言的品味需要学生用心去认知、感受、调动自己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个性化的联想想象,阅读体验而来,而不是用任何公式推导出来的。许多教者在语言品味时,硬性地套上公式,缺乏有效的引或导。例如,“这句好,好在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思想情感。”多数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语言之美,多从应试的角度来强调,如比喻形象生动,排比有气势与张力,对比鲜明突出等等。语文应该是最没有公式化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不能像数学一样有个四步五步的。

教者往往认为语言品味为教学难点,从应试的简单角度来加以赏析,语言品味变成了公式背诵。孰不知语言品味应该尽量避免学生这样公式化的僵化的格式化的答题方式,应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欣赏,诸如炼字、节奏、句式、语气等,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比较替换、诵读赏析、结合语境等多方法品味语言,使语言品味贴合生活,符合情境,鼓励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联想想象,抒发自己个性的理解与思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自由发挥。

三、品味范围的狭隘,疏忽失“味”

语言品味在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考试的热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语言品味体裁范围不广,重散文诗歌,轻古文,偏重于丽华美的篇章字句,喜从外在、色彩、动静、虚实等方面去分析,而忽视了对文章中心有着重要却看似平淡的虚词等的品味与把玩。例如《马说》一文,在品味语言时,应抓住“也”字的分析。第一段的“也”表现了无限痛惜之情,第二段的“也”则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推到了极致,第三段中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食马者丑恶嘴脸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也”字便会让你品味出“食马者”的形象和作者的心情。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忽视了这样的字,一味地强调关键的实词,未能很好地从语气词方面着手,感受人物形象,把握文本中心。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7

关键词: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反思追问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从语言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文学中语言内容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文学理论中思想、形式以及意识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的基本特点,实现语言角度下文学内容的充分性阐述。同时,在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其内容成为当代文学中较为关注的艺术内容,虽然这种语言形式并没有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性的体现,也没有形成特定化的语言意义,但是,具有十分明确的语言目标,通过语言口语化、简洁化的表达,实现了当代文学表达中极具价值的语言形式。

一、当代文学语言的口语化

口语化是当代语言文学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形式,一些学者在语言文化解读的过程中,将当代文学划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大众群言、精英独白、奇语喧哗以及多余混成。其中的大众群言也就是指语言的大众化体现,在文学表述中整个语言呈现出口语化及生活化的特点。例如,赵树理就是当代文学领域中语言口语化的代表,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认为,对于写进作品中的语言,就应该与口头上的语言一样,写成文字之后可以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看懂,从而达到文学服务群众的最终目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更要将说话作为基础,将作品修理的比说话还要准确,从而实现文学语言的口语化。同时,在赵树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尽量少用方言,如果要用也要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在《小二黑结婚》中,运用了较少的山西方言,如“捞饭”、“假眉三道”等,使人们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1]。

二、当代文学语言的简洁化

在当代文学表述的环境下,主要集中了生活化及民族化的特点,在文学民族化特点体现的过程中可以降低语言运用中的风险性。其中的民族化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了民族内容以及民族形式。如矛盾认为,文学民族化的形式通常包括两种基本因素,一种是语言,另一种就是表现形式。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在新的人民文艺形成的过程中,其艺术的发展应该与文化创作进行充分结合,展现民族形式的基本特点,通过简练语言的运用,可以明确人物的性格,交代情节的发展,保证作品的完整性。而且,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简洁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使文学克服不大众化的缺陷,因此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大众化及民族化的艺术形式是不可分离的。老舍曾提出在文章创作中,文字的运用应该深入浅出,从而显示出作者的本领,他也曾说过一些人认为白话运用并不精炼,对于白话本身而言其虽然不是金子,但是需要创作人员的加工将其练成金子。所以,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怎样将简洁化的语言精确化,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精炼化口语语言的运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文学创作的精确性,从而为语言资源的优化提供良好依据[2]。

三、当代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

在文学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口语化以及简练化的语言形式虽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追求的艺术特色,但是,在现阶段语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很多语言问题却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对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而言,其发展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中国的现代汉语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同时,在当代文学语言形成的环境下,口语化以及简洁化的语言形式并不是技术问题或是知识问题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去体现出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因素的限制。老舍希望充分的信赖大白话,并相信白话是万能的,因此要去全心全意的进行白话的学习,并运用白话,体现出白话语言运用的基本立场。而在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其内容与政治语言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这种语言形式已经是大白话,还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简洁,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很容易使文学作品落入到简陋的状态,所以,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作者应该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工具,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方式,所以,具有怎样的生存方式也就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环境。例如,汪曾祺强调,语言不只是一种技巧,也不只是一种形式。在一些小说创作的环境下,其语言不是外部东西,可以与语言及内容共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会呈现出不可剥离的状态。所以,在现阶段文学语言分析的环境下,应该在口语问题以及简练问题追求的基础上,实现文学艺术性的充分体现,从而为文学艺术表达现代化发展提供稳定支持[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角度的研究可以有效确定文学理论、文学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方法及学术研究的有效创新。但是,在现阶段文学语言探究的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语言理论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方式分析等内容都需要人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语言口语化、简洁化以及言外之意等形式的综合分析,实现文学语言运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顾彬.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5,02:69-76.

[2]文贵良.回顾与展望:百年文学语言变革——“文学语言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月刊,2015,04:135-140.

[3]王本朝.简练的口语: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03-109.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8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美章法美意蕴美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现在,很多人对说明文的教学走进误区,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粗浅分析上,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等,或者教师只片面地让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上成了文体分析课,却没有品味出文章应具有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教好说明文,成为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赏析语言,探寻说明文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可以生动。其实在人教版初中阶段所选的说明文,大多在语言上有着值得品析之处,或生动有趣,或平实自然,或准确有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品析说明文语言入手,从而带出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说明文的认识。

赏析语言,可以从词、句、段等方面着手。

对词语的赏析,主要在于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如: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中国石拱桥》)“比较”一词表程度,起限制作用,这一词说明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但不是最早,非常准确。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遣词上,要做到无懈可击。很多说明文语言的用词也是十分优美的,如:“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说“屏”》)其中“诗意”、“销魂”本身就是很优美雅致的词语,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和向往。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这种情况下,可引导学生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加以积累。如此既增强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美的感受,又能使他们在阅读品析中积累大量的词语,必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式、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大自然的语言》)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对段的赏析,则需要学生通过精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无穷意味,如层次美、逻辑美等。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大自然的语言》)此段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物候现象。

赏析语言,可以从词性、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修辞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美,并从中获得语言的积累。

二.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结构是对全篇各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其作用在于将材料合理、有序地组合到文章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上,行文特别具有条理性。对文章结构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章法之美。

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中,文章的结构安排特别具有美感。用“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四个小标题将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令人赞叹。

再比如,《苏州园林》一文,先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围绕这个总的特点,从“亭台杆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并且分说中基本上在各段都设置了中心句,与总说相照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若能好好赏析其结构美,必然能顺利把握全文的精髓。

可以这么说,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它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很值得让学生品评赏析的。如能将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贯彻到每篇说明文的教学之中,必定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结构上的美有深刻的感受,举一反三,无形中对于他们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品味情感,探寻说明文的意蕴美

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只要细细品味,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韵味。

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作者为了说明科学家进行克隆实验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说明——“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通过这些语句,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们高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扬和敬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引导他们去细细品味情感,自然能受到熏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说起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最能将作者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的说明文,我认为不得不提的是《说“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之处,文中引用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文中还有许多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等等。也有一些间接抒情的地方,如“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细品,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应该是对学生的美育渗透吗?

因此,我们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应从语言、结构、情感等多角度来探寻说明文的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写作上的灵感,可谓一举多得。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9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分析时,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发展的源泉

英美文学作品的根源就是英美的文化历史。但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欧洲文化、古罗马文化还有古希腊文化都对英美文学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文化是众多考古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四大古城中的一个,古代的文化都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在英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当地文化的体现。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小说中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创建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之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在古代的文化中,宗教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圣经》是一本很著名的作品,而根据《圣经》所创作出的图书更是数不胜数。

欧洲文明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发源地。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英美文学作品开始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古希腊的文化和《圣经》已经深深的融入到英美文学之中,很多作者很自然地将古代的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圣经》都可以说是英美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术赏析

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简练但是有韵味。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作品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所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方性语言运用的很多。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地方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加工保留了它所具有的特色,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的简练。也使文学作品看起来更有藝术性。在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作者生活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要对作者进行了解,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还要了解地方性的语言特点。这对作品的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精简而有韵味的特点就有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正是因为精简而有韵味的句子,使其文学性有很大的提升。

2、对戏剧独白进行强调。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与东方文学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强调戏剧独白。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中,独白的部分会占文章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大多数的时候是为了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是非常常见的,作家也很青睐这种写法。在东方的文学中,当作家想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时,经常会通过对面部表情、动作细节、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实现的。但是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喜欢通过独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并且会对其进行戏剧化的处理。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不满意的人和事进行抨击。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独白这一写作手法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更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打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上英美文学,能正确解读英美文学的艺术性。

3、突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性。对于英美文学鉴赏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否对文化了解还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评价,是否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说,在《红字》这一本小说中,作者是一位宗教信徒,所以小说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郁的,如果读者对于当地的宗教不够了解,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对当地的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赏析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要做到的是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文章,更准确的对作品进行赏析。

文学作品语言分析篇10

当前在本科英语学位课程的教学中,通常会要求学生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如何确定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深度与广度。一般而言,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标准是该作品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本科生而言,尽管英美文学名著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但它却是本科英语学位课程的教学中的必读文章。

尽管学生们尚且还未掌握理解难度较高的文本所需的分析方法,比如该文本含有大量低频的古体的词汇,变异的语法结构,以及微妙的文学手法,但是学生们被要求写出相关的文学评论。由于他们缺乏信心和相应的技能来尝试对作品进行个人解读,所以必然地求助于已出版的评论文章。许多英语文学的测试也仅仅只是对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的释义练习。因而通常的情况是,学生们写出的评论文章甚至没有经过阅读相关作品。

母语学习者有时也会重新包装他人的评论观点,那么非母语学习者对自己阐释评价文学经典的能力缺乏信心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经过恰当的训练,英语学习者可以掌握必要的技能,找到理解高难度文学作品的自己的方法。

2.文体学是什么?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英国哈特曼和斯托克《语言与语言词典》:“Stylistics是应用语言知识去研究风格(style)的学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Stylistics是对于表达风格的语言手段(如修辞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英国a.布洛克等《现代思潮辞典》:“Stylis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的特点,尤指文学语言,并试图确立能够说明个人及社会群体在使用他们的语言时所作的特定选择的原则。”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认为:“最近出现新动向,即从作品语言结构的兴趣出发重视文体问题,企图在文体学中探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媒介作用。”有些文学评论家发现,在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现象时,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往往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试图从文体学的建构中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所有语言现象研究的需求,并使文体学成为文艺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学互相沟通的媒介和交汇点。我国王佐良先生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1978)一文,也主张尽快促成一门包括语言学又涵盖文学的新的文体学的诞生。他认为:用现代语言学的方式来研究文体是一个成就,然而在文学语言面前,特别是形象语言面前,语言学家都望而却步了。在这种时候,人们不由得不想到那门老的,可以至少上溯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想到在二十世纪对于文学语言进行了精湛分析的文学批评家(i.a.Richards,william,empsom,Cleanthbrooks等人,想到Curtius与Learis等)把刷新文学语言同欧洲或英国文化前途联系起来的有抱负的文学研究者了。

这就是说,早就从亚里期多德开始,历史上的一些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者,就已经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一门完全涵盖语言学、文艺学的新的文学早已在历史中得到长期孕育,文体学是时代文体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必然结果。它的成熟和独立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为一门横断众多领域的边缘学科,文体学具有的特点是,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体学生长于若干学科的交界处,并不断渗透以扩展自己的领域。它把有些表面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学科从横向沟通起来,打破了学科间的传统疆域,从而使某些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面貌为之一新。文体学使不同领域边界衔接、融合的性质,促进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并逐渐趋于一体化。文体学的边缘性,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的一种体现,即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科学的整体化和传统学科的解体。

理解文体学,首要的是消除对语言和文学的人为的隔离。马克瑞(1997)曾批评将文学研究与语言学习分隔成不同科目的做法:“在全球的大学教育体制中,文学研究常常被视为与语言学习无关,前者被看作较高级学科,后者被视为较低级练习。然而,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应被视作互相补充。”

魏多逊(1975)认为文体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而是两个学科领域的连结:语言学和文学评论。他用下列图表显示出文体学的居间作用:

文体学阶段,进入语言学或文学评论领域。布鲁菲特和卡特(1986)也认为文体学与文学评论存在某种重叠,二者间的基本差异在于“对语言分析的细节化的系统关注程度”。肖特与坎德林(1986)认为文本分析中涉及的对语言的关注使其对非母语学习者尤为适用:主要的优点在于,与母语学习者不同的是,外语学生已学会如何用语法分析句子并充分意识到英语的音韵结构,于是,相比母语学生,他们对于语言结构有更明确的意识,从而对语言结构及其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分析。

文体学不仅包含语言分析,同时促进了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拉扎尔(2005)认为,具备文学能力的学生,“熟知某些传统,对其有着深刻的内在理解,使得他们能够领会某一剧本或文学作品的辞章并转化成文学意义”。相关的传统包括体裁,修辞手法以及阐释技巧。也可以说,非母语学生一开始缺乏文学评论所必需的直觉意识的情况下,文体学可以(通过语言分析)提供解读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而“通过语言不断增强对作家的语言艺术性的鉴赏”(布鲁菲特,卡特1986)。因此,文体学可视作培养直觉能力的帮助及文学鉴赏的准备。

3.话语习俗与语法结构

在诗歌中,会经常看到作者对某一语义领域的持续使用。文学文本与其他写作体裁的重要区别在于作家创造性地打破常规规则与传统,JamesJoyce即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甚至通俗作家都会欣喜地发明一些新词,将名词转化成动词,将不及物动词作为及物动词或者玩弄词语搭配规则的游戏。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启始句中常有对代词的非常规使用。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本衔接,注意代词及相关的物主形容词的使用,作为首语重复法的参照。非文学文本中,传统常规清晰明了:代词都是回指之前提到的人、物及事件。

以thomasHardy的DuringwindandRain为例,仅仅读诗的第一段,开头出现的they,he,she,我们不知道究竟其所指,直至往下读到第二段,eldersandjuniors指的是年青人与老年人,第三段menandmaidens指成年人新婚夫妇,由此可知,一、四段的He,she分指男人、女人,经历了二、三段中的青少年阶段与成年阶段进入第四段的暮年期,体现时间的流逝,生活中饱经风霜。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技巧高超的作者故意隐瞒关键信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促使我们持续阅读下去。

与之相反,新闻记者知道报纸读者需要的是具体迅速的突出事件。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两种不同体裁的文本-一为新闻报道,另一为短篇故事或长篇小说的开头-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里面代词的使用。很可能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所有的代词都回指文本前两段提到的人或事件(在已知关键事实后,常常不必将整篇文章读完)。而文学文本中的代词或高频一般名词在文本的后半部才可确认。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意识到文艺散文的重要特征。其后跟进的活动可直接引导学生注意新闻体裁对名字与单词的重复使用以及文艺作家创造性地选用近义词和比喻以避免重复。

4.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的文体学分析文体学包括对句子结构与词汇的分析以理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利用语言的含糊性表面上说一件事情而实际意指另一件事情。

以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为例,第1步结构、情节分析让学生们从总体宏观上概要总结出诗文里德情节过程:胆怯(1-3节)--假装(4,5节)--犹疑不定(6-9节)--热望(12-14节)--自我贬抑(15节)--空想(16,19节)--幻灭(20节)。

第2步找出指示代词“You”,“i”,“we”,引导学生们理解这些指示代词使该诗具有普遍意义,“You”和“i”分别所指“id本我(指潜意识的最深层)”以及“ego自我(性格中的成人部分)”。

第3步分析诗文的正式性特色:从诗体形式来说,由押韵句与非押韵句共同构成;语言形式上,出现大量句节、提问和句子结构的重叙。

第4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找出诗中的意象:

--eveningasapatientetherizeduponabr

--streets

--yellowfog/cat

--sprawlingonapin(pinnedandwrigglingonthewall)

--apairofraggedclawsscuttingacrossthefloorsofsilentseas

--mermaid

从以上意象推导出prufrock的自我贬抑和分裂。

第5步找出诗中的典故引用或隐喻

--epigraph.Dante‘sinferno

--andrewmarvell’s“toHisCoymistress”

--GreekpoetHesiod‘sworksandDays

--Shakespeare’stwelfthnightandHamlet

--theBible:mark617-28andmatthew;14.3-11:Like16.19-31andJohn

--michelangelo

--JohnDonne,“theRelic”

--petr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