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视功能的康复训练十篇视功能的康复训练十篇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58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低视力;视觉康复训练;儿童;视力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visualrehabilitationtrainingonvisionoflowvisionchildren.method:atotalof72lowvisionchildren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methodfromJanuary2015toSeptember2016,36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takenwithroutinevisualrehabilitationtraining,theobservationgroupdevelopedindividualizedvisualrehabilitationtrainingplanandimplementedtherelevanttrainingstrategy.the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oftwogroupswerecomparedandthequalityoflifebeforeandaftertrainingwasobserved.Result:afterrehabilitationtraining,thevisualacuity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0.05-0.09(11.11%)and0.10-0.29(30.56%)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of33.33%and47.22%(p

【Keywords】Lowvision;Visualrehabilitationtraining;Children;Vision

First-author’saddress:RehabilitationHospitalofDongguan,Dongguan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vision,LV)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复性近视散光、视神经萎缩中度远视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低视力范畴[1-2]。低视力患儿存在明显视觉损失,这对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因而需尽可能的改善患儿视力。视觉康复训练是低视力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患儿视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视觉康复训练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总结一套高效的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72例低视力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纳入标准:患儿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且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性视觉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均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相关训练策略如下:

1.2.1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前收集患儿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家属患儿视觉活动、日常生活特点和障碍问题,并与患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性格特征,与相关医师共同协商,编制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计划制定后,向患儿家属讲解,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家属的相关需求。

1.2.2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为提高家属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模式,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视觉康复训练安排、家庭护理知识与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属和患儿坚持视觉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获得家属和患儿的积极配合;训练前应观察患儿心理状态变化,出现负性情绪反应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选择成功案例鼓舞患儿,帮助患儿重塑治疗信心。

1.2.3合理使用助视器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视觉康复训练中要求患儿佩戴助视器;同时,设计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字体从大至小,配合不同训练阶段使用,便于监测患儿视力和阅读能力改善情况[3-4]。

1.2.4视觉定位能力训练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阅读图册或文字材料,从中选择某个图案、字母或文字,让患儿在材料中找出,训练患儿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的精准度;指导患儿进行笔画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图案,让患儿沿着线条轨迹描红临摹,锻炼患儿头部运动追踪能力,提高眼部与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视觉记忆能力训练让患儿先观察房间内陈设,再取走房间内的某个物体,让患儿回到房间,观察移走了哪个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锻炼患儿的视觉记忆能力[5]。

1.2.6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带领儿童在音乐中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积极鼓励患儿自己完成个人卫生清洁等,提高患儿独立意识和日常生活能力。

1.3观察指标两组均行视觉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训练6个月后检查患儿视力情况,记录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并比较。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lowvisionqualityoflife,CLVQoL)评估低视力患儿生活质量情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性[6]。患儿训练前后分别进行CLVQoL评估,统计远视力、调节能力、阅读和精细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康复训练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别是11.11%和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康复训练前,观察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远视力、阅读和精细工作、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眼部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而儿童低视力人群也成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点。低视力直接影响患儿对社会及环境的正常认知,干扰儿童的各项肢体活动,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负性影响较大,随着病程延长危害性逐渐增加,甚至导致儿童终生视力损失。故应尽早开始低视力的治疗尤其应做好视力康复训练,并长期坚持改善患儿预后[7]。

与成人低视力相比,儿童视觉经验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视觉记忆,多数患儿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视觉缺陷,仅使用残余视力,且部分患儿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视觉康复训练难度较大,要求更多且时间更长[5]。根据儿童低视力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视觉康复训练方式,在训练中遵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并注意纠正患儿心理和智力发育障碍[8-9]。本院针对儿童视觉康复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同,编制了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为日后康复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对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实践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视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和4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儿童视觉康复训练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患病年数长、视觉损失大、性格内向的患儿低视力治疗和康复训练难度更大[10]。在实际视觉康复训练中,应把握儿童低视力的病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视障儿童视功能和心理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标准的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11-13]。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是视觉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眼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家属配合视觉康复训练,并定期评估患儿视觉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儿和家属已经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励患儿及家属更好的坚持康复训练,全面改善视觉功能[14]。本次研究认为个性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较为适用于现代低视力儿童及家庭,家属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疗,在训练中应先设计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计划,积极争取家属的意见,同时训练前和训练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保证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视觉康复训练热情。此外应严格依据患儿视力,选择合适的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在视觉康复训练中合理使用助视器及配套阅读材料,使视觉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视觉功能训练方面,视觉定位能力训练和视觉记忆能力训练为主要训练项目,灵活选择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训练,提高患儿参与积极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视技能训练,提高患儿独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患儿正常行为发育,并减轻家属照顾负担[18]。

综上所述,低视力儿童视力采取个体化视觉康复训练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剑鉴,等.康复训练对高度远视儿童屈光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5(2):149-151.

[3]肖婷,张黎.儿童低视力康复概况[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5,7(2):45-46.

[4]杨俊芳,陶利娟,漆争艳,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复训练仪在低视力儿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5(24):2897-2898.

[6]胡爱莲,孙葆忱,张旭,等.北京市医疗机构低视力康复服务状况调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锦华.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类型助视器在视力残疾学龄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9]曾素华.家庭护理干预对低视力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0]曾玉.技能训练干预对成人低视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1]曹紫玄,王萌,陆悦美,等.对我国儿童低视力康复的一些思考[J].中国康复,2015,10(2):149-150.

[12]陈章玲,雷方,陈彬川,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2014,12(5):441-444.

[13]杨媛,黄耀忠,张超,等.台州市椒江区幼托机构儿童低视力原因及康复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蒋春秀,马丽华.柳州市学龄前儿童盲和低视力原因分析[J].华夏医学,2011,5(2):167-169.

[15]朱文珲,周建华,林先轩,等.低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5(10):967-969.

[16]邓岳敏.“残―医―教”一体化低视力儿童康复模式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运涛.低视力儿童三位一体综合康复干预治疗临床数据分析[J].广州医药,2015,5(1):88-89.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核心稳定性训练;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49―01

当今,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在康复中的肢体功能训练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了。但是存在有一部分病患其有较为明显的肌痉挛,这些病患的康复训练通常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1]。这其中是因为现在的康复训练都只重视肢体功能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肢体稳定性方面的训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2年1月份到2013年7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患50例,对其进行稳定性方面的躯干训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2年1月份到2013年7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患50例,本次实验的病患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诊断标准,病患入选的时候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超过8分。将所有病患进行随机均分,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病患。其中实验组有14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0.3±12.5)岁,其中有7例为出血,18例为梗死,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为(30.4±2.7)d。对照组有12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8.3±12.1)岁,其中有6例为出血,19例为梗死,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为(29.4±2.3)d。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康复治疗开始时间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病患实行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等方面的治疗。对实验组实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稳定性躯干方面的强化康复训练,需要用到Bobath球进行训练,主要包括:①床上平躺位训练。病患将下肢放平伸直,双脚置于球上,然后使用躯体使臀部离开床面,下肢要与躯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将肘关节打直,保持这样的姿势一段时间。②床上俯卧位训练。病患应将膝盖伸直,并放于球上,之后使用双手在床面上进行支撑,同时将肘关节打直,利用髋关节以及膝盖做弯曲锻炼。③球上坐位训练。病患坐于球上,将躯干伸直,治疗师需要帮助病患将胸椎保持稳定状态,左右或者前后移动球体,做伸展、弯曲等方面的运动。④从球上弹起训练。病患坐于球上,将躯干伸直,然后双足用力踩地,将身体向上弹起,反复几次练习[2,3]。

1.3评价方法使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ivermeadmotorindex,Rmi)对病患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结果

在治疗前,对两组病患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Rmi以及mBi评价,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对病患的Rmi以及mBi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最近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在康复中的肢体功能训练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了。但是存在有一部分病患其有较为明显的肌痉挛,这些病患的康复训练通常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这其中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康复训练都只重视肢体功能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肢体稳定性方面的训练[4]。从前,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总是会将其认为核心稳定性运动对其的恢复并不能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很多病患都无法得到较好的恢复。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结果显示经过为期2个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以及常规训练后,病患的Rmi以及mBi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宋雄,林小苗,邹林霞,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0):120-122.

[2]张建社,常冬梅,王俊卿,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08-1010.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3

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情况外,包括:①生理状况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③心理社会状况评估。④日常生活方式评估。⑤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评估。⑥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评估。⑦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评估。

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康复计划,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康复计划。

脑卒中家庭康复干预措施

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家庭护理组(每组2人),不定期到患者家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疗程为1年。

康复计划的实施

心理康复指导和疾病康复知识的认知教育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这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及预后。心理康复指导是利用首因效应、疏导和支持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状态。通过护理干预,调动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以消除其抑郁情绪,增强康复的信心。

家庭康复环境布置和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安装卫生间扶手,消除地面障碍物,安装床挡和特制专用坐便器等。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①正确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②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③坐位指导: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⑤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困难以口腔为主的训练、吞咽困难以咽部为主的训练、进食训练。⑥语言功能训练:练习发音、练习数数、汉语拼音、日常用语、简单对话等训练。

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活动功能、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进行如饮食、握笔、穿衣、洗脸、刷牙、如厕、轮椅转移,上下楼梯等动作训练。

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加强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宣教。按时服药,控制血压,生活有规律。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多食维生素含量高水果、蔬菜。多食芹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低盐、忌肥甘,戒烟酒,不暴饮暴食,情绪稳定,劳逸结合,预防脑卒中再发。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协助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在访视中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关内容传授于患者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积极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

讨论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4

脑瘫对患儿身心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求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能够加强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视,以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1]。本次试验为了分析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3]周满相,黄任秀,覃晓燕.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07):3907-3909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5

脑卒中是促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它是由于中断的血液流进大脑,损害大脑细胞,严重情况可致死。而脑卒中幸存者,大多数有着不同的功能缺失,可能是全瘫或者偏瘫,对日常生活活动产生了很多不便,生活自理困难。康复治疗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身体恢复的主要治疗手段。经研究发现强化治疗和任务型训练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脑卒中患者在完成物理康复治疗后,状况能够得到持续改善。然而,很多能够促进肌肉神经恢复的因素,在传统康复作业治疗中并未被有效的利用,而传统的康复训练是治疗师与患者进行单独的训练和评估,这样的结果更容易受到医疗师的主观人为影响,无法保证得到准确可靠的评价参数和客观数据。随着社会对于有效的康复治疗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手工疗法已经难于应付,康复机器人应运而生。

上肢偏瘫康复机器人相比手动物理疗法,提供治疗持续时间较长,它可以在完全没有治疗师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它具有类似于人的肢体的运动结构,能够对病患在作业任务中进行指导性训练,通过客观的测试数据来评估病人的情况。这样不但确保更高效,科学的治疗,而且还大大的降低了成本。此外,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与虚拟游戏的结合,提供一个娱乐的治疗方式,促进病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康复练习,大大提升了康复效率。

康复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末端牵引式机器人,一种是外骨骼式机器人。早期研究的上肢康复设备是基于末端效应机器人设计,它是通过牵引病人的手或前臂的一个点进行训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95年至今一直在研制名为mit-manUS的机器人,可以提供不同的训练模式,它主要的特点是反向驱动性,利用主动引导或者对病患施加阻力来干扰上肢运动,采集患者整个训练过程参数加以分析,并将运动信息反馈到电脑屏幕上,视觉可视化的观测到患者的实时状态。在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出了名为mime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该系列机器人历经三代研究创新,最终不但能够独立完成患者单侧肢体的训练,而且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患侧与健侧的同步镜像训练。2002年,英国雷丁大学研制出名为GentLe/S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吊索将患者上肢吊起,系统提供重力补偿和驱动,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近年来,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设计研究优势逐渐凸显,如以aRmin、CaDen-7等为代表,这些外骨骼机器人为患肢提供重力补偿,具有多个自由度,可以协助患者上肢关节进行复合运动。国外已经对这些康复设备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康复的效果十分显著。它不但可以实现高强度,高稳定的重复式训练,而且能够精确的保证训练效率和强度。我国近年来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康复医疗工程,但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仅有个别高校和医疗机构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如从2000年开始,清华大学已经开展相应的辅助神经康复研究,并成功研制设计出肩肘复合运动康复机器人等多种康复机器人。与此同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也开展了上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并成功研制设计了多功能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等多个样机。然而总的来说,国内的康复医疗设备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国外。

随着科技化进程飞速发展,康复机器人技术研究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如此,机器人的操作结构以及作业空间依然存在局限,当两个活动节点相互对齐时,很容易形成单一结构,从而导致一个自由度的丢失。因此运动幅度小,难以进行大活动范围的作业任务,对康复的整体效果也是有影响。用户的舒适性考虑也有所欠缺,特别是外骨骼机器人,用户在穿戴机器人手臂进行作业训练时,间接的限制了正常状态下手臂,致使活动关节和肌肉产生不确定性,影响评估结果。尽管现在的康复机器人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日益强大,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突破。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24-02

髓损伤患者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致尿潴留引起膀胱及尿路感染,膀胱过度充盈时可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型膀胱。尿路感染和膀胱内高压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逆向损害肾功能,成为截瘫患者的首位死因。因此,对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该类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为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SCi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效果,我科将2005年~2011年在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50例按就诊时间分组,进行常规膀胱引流护理与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2011年在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50例,均经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SCi,经尿流动力学诊断为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入选患者SCi均为外伤所致,根据aSia残损分级[1]:a级9例,B级29例,C级12例。患者病情稳定,不伴有意识障碍。其中2005年~2007年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2008年~2011年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留置尿管并定时夹闭与开放;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训练、腹肌训练、坐站训练、出入量控制训练、膀胱功能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盆底肌刺激仪的应用等,具体护理方法见下:

2.1.1心理护理

对入院初期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让患者与医院环境相适应。其次,让患者了解疾病,正确面对疾病,减轻患者的紧张、悲观等情绪。进行心理护理时,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对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念。

2.1.2呼吸肌及腹肌训练

自卧床期起,患者开始训练腹式呼吸以及缩唇呼吸,在床上呈半坐位或坐位平衡,以此改变患者,增强患者腹压,提高膀胱的顺应性。同时训练腹肌肌力,采用伸膝屈髋训练(屈髋30°),每次抬高维持5~10秒,重复10次,每天2次腹肌训练。

2.1.3坐站训练

SCi后4周或手术后2周,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半坐位或坐位的平衡训练,以此让患者得以有效改变,加强对腹部的挤压,提高膀胱的顺应性。

2.1.4出入量控制训练

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习惯。每次饮水量以400―450ml,以使其后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达到400ml左右。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2h。每日总尿量800―1000ml。

2.1.5膀胱功能训练

早期膀胱在失神经状态下极不稳定宜选择留置导尿,而中晚期患者适宜选择诱导排尿、清洁间歇导尿。(1)留置尿管的膀胱功能训练:①间歇性引流夹管:留置尿管必须保证尿管通畅,防止尿路感染,每2-4h1次,前轻叩膀胱区15-30次。②盆底肌肉训练:患者主动收缩括约肌,每次收缩要保持l0s,重复10次,每日3-5次。③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离床面,每日15-20次。④尿意习惯训练:训练时间必须特定,比如,餐前30min、起床、睡前等,鼓励患者排尿。⑤激发技术:定时对患者的排尿扳机点进行不同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叩击耻骨上区、牵拉,摩擦,捏掐腹股沟,听流水声等辅助措施[2]。(2)无尿管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基本同上,训练定时排尿,定时采用屏气法用力排尿,并用拳压法把尿排空。①Valsalva屏气法:患者保持坐位,身体逐渐向前倾斜,使腹部逐渐放松,训练患者收缩腹肌,增强膀胱以及骨盆底部压力,促使患者排泄尿液。②Crede拳压法:双手拇指放在髂嵴处,其余手指置于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盆腔施压,以此促使患者排尿。

2.1.6间歇清洁导尿

根据患者残余尿量及液体摄入量,制定每天的导尿计划。残余尿量大于200ml,每天导尿4次,残余尿量150-200ml,每天导尿3次,残余尿量100-150ml,每天导尿2次,残余尿量80-100ml,每天导尿1次,患者自行排尿量占全部尿量80%时,或是膀胱残余尿量≤80ml时,停止导尿。

2.1.7盆底肌刺激仪应用

easymed公司生产的nSJ-02尿失禁治疗仪,使用时,把治疗棒放置女性患者阴道或是男性患者5cm-7cm。间歇导尿之前20min左右开始使用。通常10d视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自行停止。

2.2评价方法与标准

参照励氏评价,患者入院后,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要达到:①膀胱功能平衡。即残余尿量250mL。②不用留置导尿管,规律性排尿。训练间歇导尿时,每日2-3次。③症状性泌尿系统感染率2个月,且到达指标,视为显效;治疗时间2个月~3个月,且达到指标,视为有效;治疗时间>3个月,且达不到指标,视为无效。专人负责记录,分别评价护理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

2.3统计学方法

资料都是通过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

3结果(见表2~表6)

4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而造成尿潴留、尿失禁。留置导尿管虽然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护理措施,但是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肾结石等一系列并发症,另外,尿道黏膜可能由于长期受压而坏死,使患者极为痛苦,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膀胱内压并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控制或消除泌尿系统感染,保护肾脏与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尽早开始并贯穿始终,可使患者能积极主动进行康复护理;脊髓损伤患者在卧床期进行呼吸肌及腹肌训练,能够改善肺功能,对呼吸系统并发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坐站训练能够提高腹肌及膈肌肌力,帮助改善排尿功能;膀胱功能训练是解决SCi病人排尿障碍简便、有效、可行的办法,此方法不仅可以缩短留置尿管时间,而且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有计划的进行膀胱训练,建立排尿模式是非常必要的。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可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损伤平面较低的患者,恢复膀胱有规律地储存和排出尿液的功能,避免膀胱内高压状态,不仅不会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率,而且还会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5]。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的康复护理措施,不仅可帮助SCi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积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范振华,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507

[2]童小峰.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0,4(6):944

[3]Stromeyer,L.HandbuchderChirurgie(Vol.1),FeriburginBreisgau:Herder,1844:707.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颅脑损伤;社区;康复护理

近年来,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损伤,经住院期间的手术或急性期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我院进行功能状况及其康复评估,根据评估内容,为其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计划,采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作业、言语等方面康复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使病人通过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受损的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我院自2008年1月设立社区康复科以来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常见的护理问题

1.1心理活动障碍

颅脑损伤根据意识恢复程度不同,常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常出现悲伤、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特点。

1.2语言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累及语言中枢时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语等症状。

1.3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因疼痛、躯体瘫痪或长期卧床而易引起躯体移动障碍和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症状。

1.4常见并发症

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易引起褥疮、便秘、肺部、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由于失语偏瘫等对患者打击很大,病人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社区护士要准确评估病人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在实施各种措施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取得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患者家属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减轻或消除家属的不良心理,并向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意义,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2语言功能的训练

一旦发现失语,应早期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时,先教患者从喉部发音,再从简单音节开始训练发音,由音节、单字、词组、日常简单句子逐渐和循环往复的进行。训练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长期坚持,反复练习;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如听音乐、看电视、接听亲人的电话,增加与患者交谈的机会和时间,并说服患者要有耐心,切忌急躁。

2.3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注意问题等,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肢体功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从而使家属主动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预防肌肉萎缩和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每块肌肉、每个关节都要按摩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被动做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视病情而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去大脑强直病人,足底用一块木板抵住下垂双足,以保持肢体功能位。对恢复期肌力差的患者,则进行应用性动作练习,如步行训练、肩、腕关节训练等。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不仅需要被动运动,更需要主动运动,患者也应加强肌肉锻炼,当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有一定恢复时,就可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进食、排泄、更衣等,训练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收效会更佳。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鼓励患者定时做深呼吸运动,指导家属翻身、叩背、按摩骨突出处,及时清除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补充足够的水分,给以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进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和腹胀的发生。对小便失禁患者,持续保留导尿,要定期做膀胱冲洗及更换导尿管,并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避免发生挛缩性膀胱。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卒中;偏瘫;运动反馈训练;改良强制运动疗法;上肢功能

脑卒中具有预后差及高致残率的特点[1-2],约30%~66%的患者不同程度上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卒中后偏瘫的恢复次序往往呈现下肢较上肢快,近端较远端易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3]。传统康复治疗手段大多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如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4],治疗过程单调、见效慢且疗效保持不持久,患者容易丧失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卒中后上肢的康复疗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观察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therapy,Cimt)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的优越性,为优化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改良Cimt组及联合治疗组(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卒中类型及偏瘫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年龄45~80岁;上肢Brunnstrom分期达到Ⅳ级及以上;(2)发病在3周~6个月,无意识障碍,能与治疗师良好配合;(3)上肢关节活动度(被动或主动活动)满足:①患侧肩关节被动或主动屈伸、外展、外旋≥45°;②患侧肘关节屈曲90°的下可屈伸≥20°;

③患侧前臂旋前旋后≥45°;④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20°;⑤手指的掌指关节与任意两个指间关节伸展≥10°;拇外展或背伸≥10°。(4)患者有良好的视力和一定的眼手协调能力。(5)无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疼痛等,皆能用药物控制。(6)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患侧上肢存在明显的疼痛和活动受限;(2)严重精神障碍、重度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痴呆者;(3)病情恶化,脑梗死、脑出血再发者。

1.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在病情稳定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1.4.1改良Cimt组采用Cimt疗法。强制使用患侧上肢进行强化训练。健侧上肢只予佩戴连指手套,不用穿戴固定前臂、限制上肢活动的装置。治疗师根据每个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情况,选择与日常活动相关的3~4个行为塑形计划,例如开关水龙头、门窗、拧螺丝、用勺子或筷子吃东西、扣纽扣等。强化训练前后和中间各进行5min的放松、牵拉练习。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给予指导和鼓励。每次强化训练60min,2次/d,5d/周,共持续3周。在治疗期间每天健侧佩戴连指手套6h,除此之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如进食、梳妆、洗漱、如厕、穿衣、拨打电话等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6h外的训练,需双手配合时,可使用健肢。

1.4.2联合治疗组在改良Cimt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强制使用患侧上肢进行强化训练。通过e-LinK上肢功能康复训练系统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声音、视觉、运动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患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训练初先利用角度传感器测出患侧上肢或手指的活动范围,根据测试结果设定训练活动范围。(1)前臂旋转训练:患者坐位,患手按照使用手册规定的方法握住相应的训练把手,无法抓握时,以弹力绷带固定。以肩关节0°、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为自然放松为起始位,患者主动完成前臂旋转的训练。如选择接球的游戏程式时,患者通过前臂旋转操纵一个箩筐,在他自己的最大旋转范围内及时接住上方落下的球。接的球越多,得分就越高。(2)腕背伸活动度训练:选择猴子摘香蕉游戏程式。当手腕背伸到最大限度时猴子才能爬到树梢摘到香蕉,当手腕充分放松时,猴子才可以将摘到的香蕉放进框里。每次强化训练60min,2次/d,

5d/周,共持续3周。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代偿运动,防止患者过度用力。当患者疲劳导致动作明显变形时应及时休息。在治疗期间每天健侧佩戴连指手套6h,除此之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如进食、梳妆、洗漱、如厕、穿衣、拨打电话等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6h外的训练,需双手配合时,可使用健肢。

1.5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均在训练前、训练结束时行上肢功能评定,评定由同一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医师完成。内容包括:(1)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2)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motorassessmentscale,Fma)中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Fma-U);(3)Barthel指数(theBarthel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运动反馈治疗是生物反馈治疗中较新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生物反馈技术大多为视觉、听觉和肌电反馈等形式[5-6]。运动反馈训练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件和训练方式,使患者主动参与引发肌电信号,经反馈对大脑皮质产生一种条件性重复刺激,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并在大脑皮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有助于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或再塑,增强患者运动过程中的控制能力。Carmeli等[7]就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影响做出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反馈训练系统训练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本研究使用的e-LinK上肢功能评估与控制训练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运动反馈治疗设备。它可根据不同的配件与抗阻训练控制器连接,进行指关节捏,握,腕关节屈,伸,挠侧,尺侧,臂前后左右,肘关节屈,伸,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收和旋转等的主动性抗阻训练。可结合软件系统提供的19个游戏程式配套训练,包括手眼协调能力训练、颜色辨别、空间辨别、追踪能力、目标导向、先后顺序等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可选择不同难度、速度、等级,增强了患者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过程的趣味性和患者积极性,该系统同时还能通过准确的数据信息对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行评定,有助于患者了解每次训练的进展,增强康复的信心。侯红等[8]研究证实运用该运动反馈训练系统治疗与常规训练组相比,患者的上肢旋转活动度和手腕背伸活动度都有明显改善。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使用,强制患侧肢体活动,即通过克服“习得性废用”,提高上肢的使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9-10]。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1-12]。Cimt疗法可以强化提高上肢及手的使用能力,提高手指的精细运动功能,而对上肢肌力及肌肉耐力提高及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不明显,而且治疗过程中常有患者因不适感,缺乏趣味性,而依从性较差。运动反馈治疗的上肢功能评估与控制训练系统可以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加强感觉的输入,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反复交互式的反馈性训练更能增强患者训练的兴趣,提高患者训练时的兴奋性。上肢功能评估与控制训练系统还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增强患者运动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耐力[13]。运动反馈治疗可以弥补强制性运动疗法中对上肢肌力及肌肉耐力提高及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不明显及患者依从性较差的缺陷[14]。本研究提出运动反馈治疗联合Cimt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通过两种方法的互补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运动反馈治疗联合Cimt疗法,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上肢实际功能水平设计出个体化的训练内容。选择不同速度、难度的游戏方式,使患者在进行强制性训练时,可以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产生乏味、枯燥感,从而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在游戏中,除了改善患肢的功能,也能使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得到提高,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由于运动反馈游戏需要患者主动完成,需要患者无意识障碍,能与治疗师良好配合,而且要求上肢具有一定的运动功能。Cimt疗法也需要患者上肢具有一定的运动功能[15]。本研究选取的患者上肢Brunnstrom分期达到Ⅳ级及以上,在训练时容易因用力过度诱发代偿运动。因此在训练前治疗师要根据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而设置合适的活动范围,以免患者因代偿而出现异常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wmFt、Fma-U、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说明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中,Cimt疗法和运动反馈治疗联合Cimt疗法同样有疗效。联合治疗比Cimt疗法疗效更显著(p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用的运动反馈治疗联合Cimt疗法可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既可以改善受限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又增加患者治疗的趣味性及依从性,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Cimt疗法。

参考文献

[1]肖衍虎,郭莉萍,康伟,等.康复运动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33-135.

[2]丁雅琼.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92.

[3]黄慧敏.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28-130.

[4]王红燕.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47-148.

[5]Gigginsom,perssonUm,CaulfieldB.Biofeedbackinrehabilitation[J].JournalofneuroengineeringandRehabilitation,2013,18(10):1186-1743.

[6]munekata,nagisa,Yoshida,etal.Designofpositivebio-feedbackusingarobot’sbehaviorsasmotionmedia[J].LecturenotesComputerScience,2006,4161(3):340-349.

[7]Carmelie,pelegS,BarturG.Handtutor(tm)enhancedhandrehabilitationafterstroke-apilotstudy[J].physiotherapyResearchinternational,2010,l6(2):135-145.

[8]侯红,王彤,李奇,等.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2(2):1140-1143.

[9]燕铁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脑损伤后康复治疗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282-284.

[10]Dromerickaw,LangCe,BirkenmeierRL,etal.Veryearly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duringstrokerehabilitation:asingle-centerRCt[J].neurology,2009,73(7):195-201.

[11]HendersonCa,mannspJ.Group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Cimt)inaclinicalsetting[J].DisabilRehabil,2012,34(25):2177-2183.

[12]BrunneriC,SkouenJS,StrandLi.is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moreeffectivethanbimanualtraininginimprovingarmmotorfunctioninthesubacutephasepoststroke?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ClinRehabil,2012,26(12):1078-1086.

[13]atkinsonCJ,BramhallR,RadhakrishnanGt,etal.e-linkhandtherapy:patientimpac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urgery,2013,11(8):681.

[14]StephenJ.page,peterlevine.backfromthebrink:electromyography

-triggeredstimulationcombinedwithmodified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inchronicstroke[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2006,87(1):27-31.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康复锻炼;骨科护理;应用研究;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康复医学的认知程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2]。为了对康复训练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全面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2例女性,3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3―76岁,平均年龄为49.5岁。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18例患者为上肢骨折,22例患者为下肢骨折,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1―9周的康复锻炼。

1.2方法

1.2.1被动训练:此类康复训练方法对严重瘫痪的患者较为适用,它主要是依靠健侧肢体或他人来进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过程中,其主要的运动方法有推拿、针灸、理疗、按摩、被动活动以及借助机械进行活动等。

1.2.2主动锻炼:在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主动锻炼是其主要的锻炼方法之一,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主动锻炼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多鼓励、多指导,让患者进行适当的有利于骨折康复的运动,对患者在康复锻炼过程中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

1.2.3助力运动:在对自身力量较弱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通常需要协助外力,特别是在起床时,必须要有旁人协助。在对此类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外力既可以是他人的力量,而且也可以是运动器或健侧肢体。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协助、鼓励以及指导,在使用运动器前,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检查,以此来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1.2.4肌肉锻炼的方式:①等张收缩:此类功能锻炼主要是指肌肉收缩时,保持其张力不变,长度可以适当改变;②等动收缩:此类肌肉锻炼的方式主要是指让患者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以稳定的速度尽最大努力来进行收缩。③等长收缩:在确保患者关节不动的前提下,对其肌肉进行舒缩锻炼,这也是肌肉锻炼的最初阶段,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其训练方法的正确性。

1.2.5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患者出院后一定要确保其情绪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叮嘱患者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给予相应的指导。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当患者出现不适的情况时,就必须及时就诊,对其在家中训练的时间以及训练量进行合理的制定,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引起高度重视。此外,还必须让患者在出院后定期到医院来进行复查。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有38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完全恢复,2例患者的肢体功能存在轻度障碍,其康复率达到了95%。在术后1―2年的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康复状况相对较好,且未出现患肢恶化的情况。

3讨论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训练的质量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骨科疾病的典型病症以及病理了若指掌,而对于许多轻微症状则未引起高度重视[3]。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对康复训练的相关流程生搬硬套,对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合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骨科患者在术后的康复情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医生以及责任护士一定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4]。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且在护理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在对患者进行骨科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对和蔼可亲,对患者的病痛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以此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重要性、方法以及原则,让患者积极主动地来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为患者的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院以及骨科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康复护理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让医护人员严格落实“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感[5]。利用典型医疗案例来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护理的重视程度,使骨科康复锻炼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一定要掌握好动静结合的护理原则,同时还必须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清除不良因素,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以及肌肉康复的功能锻炼。由此可见,在对骨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康复锻炼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在骨科护理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夏玉斌.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59-61.

[2]刘琼芳.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340.

[3]刘琼芳.康复锻炼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396-397.

视功能的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康复;脑血管病;偏瘫

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发病,每年患患者数为500~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致残,严重致残达4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文献报告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功能恢复并降低致残率。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病理为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0例,病理均经临床诊断和Ct检查,符合2002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管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无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按入院顺序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11)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史积分上无显著差异(p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组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表现)即开始康复训练治疗,采用Bobath偏瘫治疗技术为主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此阶段主要出于卧床期,具体治疗内容包括正确肢置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健侧肢体肌力维持、强化训练;翻身、坐起训练;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在次阶段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保持坐位30min以上,保证1次/d。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重点为站立及步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坐位耐久性耐力训练;坐位至立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转移、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第三阶段:此阶段以实用步行训练及作业疗法为重点具体内容包括上、下楼梯、室外步行及以日常生活动作为核心的使用动作训练。训练时间1~2次/日,40min/次,并交给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非治疗时间在病房中对患者进行训练,疗程1~2个月。

1.3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方法采用Brunnstrrom评分方法评测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每2周评价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铁和检验。

表1康复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Brunnstrrom分级(例)

2结果

详见表1~2。康复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上、下肢Brunnstrrom分组及Barthel指数评分十分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两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对照组与康复组出院时指标相比,改善相对较小,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有资料报道,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本组资料结果亦支持此观点,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远不如康复组治疗组。目前脑血管药物治疗仅在于挽救坏死灶周围的功能受损组织,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是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药物对此部分受损功能无能为力。因此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存进神经末梢联系的再生及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对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那血管病偏瘫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也应常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以利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更好恢复。

脑血管偏瘫的回复评价不能以单纯肌力恢复为标准。因为脑血管病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不适周围肌肉的肌力减退,而是脊髓运动细胞失去高级运动中枢控制尔产生的肌张力异常及反射活动的改变,出现低级的原始反射如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异常运动姿势,痉挛。因此,在观察功能恢复的指标上,我们选择了反应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Brunnstrrom评定方法及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这两个指标是临床常用的较好的脑卒中功能恢复过程的评价。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血管病偏瘫的运动模式质变的恢复过程,正确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对丧失了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时偏瘫运动功能能否较好恢复的关键。如果将脑血管病偏瘫认为是周围训练陷入盲目性,导致误用综合征。

闹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康复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同时与病灶部位、大小、合并症、并发症严重密切相关。我们在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中体会灶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璞.对脑血管病既要重视治疗,更要重视预防.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5:259-260.

[2]王喜全,张京.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3:28-29.

[3]余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