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展会设计十篇美术展会设计十篇

美术展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27

美术展会设计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创新

工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学科,在我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工艺美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领域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自古以来,艺术与创新就是相生相辅,正是因为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不断创新,才使得工艺美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其影响性已经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保持与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步性,才使得工艺美术设计能够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1工艺美术设计在作品构思上的创新

工艺美术设计,对要创作的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是最基础的一步。一个好的工艺美术作用在设计上就一定要体现出创造力,对于任何一个工艺美术设计者来说,在作品创作构思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想象,不断提高创造力。这首先要创新构思理念,在创造的过程中激发新的灵感。工艺美术是人类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艺术构思离不开创新。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在作品构思上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构思创新也是工艺美术设计中能够使思维和想象保持良好状态的基本条件。当然,工艺美术设计者在发挥自身想象与创作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实际情况和环境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切不可与实际相脱离。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的特征设计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将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社会功能三大主要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国文化艺术的飞速发展,大批不同文艺思想的陆续涌现,对当地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紧随文化思潮,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提高创新意识,重视构思理念上的创新,与当地工艺美术的发展动态保持同步。同时将创新思维理念与现实情况向结合,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特征,符合社会文化环境的作品。

2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要与时展相适应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考验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不单纯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各项要素发展的综合性。各国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必然要走发展创新之路。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更是思维、理念、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创新力。在此大背景下,现今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以往成功经验和先进内容的基础长,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将设计内容、设计技术以及设计水平都进一步提高。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够反映现有时代所具有典型特征和发展趋势。首先,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模仿,相较而言,工艺美术设计更有表现力,设计师设计的工艺美术作品要具有全新的时代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力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对工艺美术设计的作品的要求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工艺艺术中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性审美观念。其次,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作品要充分的展现出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特殊,将中华民族的艺术气息和审美理念融入在作品中。再次,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具有明显的抽象性风格,在现代工艺美术的审美观念中,作品要不易过分繁琐,过度装饰,而是以简洁抽象的风格为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要具有时代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对整体设计发挥辅助作用。

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创新水平

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在艺术领域,多种先进技术和装备不断涌现,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很多软件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为设计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技术空间,也为设计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为工艺美术设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将现代先进技术应用到设计工作中,进一步简化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步骤,使设计者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融入到艺术创新的工作中去。创新是建立在信息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设计者而言,要革新思想,了解时代动态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及时了解社会上相关的多方面的信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设计者保持敏锐的时代嗅觉和了解时代动态提供信息了解的途径和平台,大量信息的积累是设计者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一个设计者希望自己设计的工艺美术作品能够充分表现出时代特色,首先就要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环境下获取一定的信息内容,利用现代技术和软件系统更好的开展设计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面对世界各国之间艺术的相互激荡,对于工艺美术设计者来说,要积极应用现代高新技术,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优化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艺术创新的发展,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创新水平。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设计者在对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不断的发挥想象力,开阔视野,开拓创新,将现代工艺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海洋里,提高工艺美术作品的创新性。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体现在艺术构思创新、与时展同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三方面,这也是工艺美术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化是工艺美术作品的基本要求,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作品的核心,只有与时展相结合,更好的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才能真正的实现工艺美术的创新性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创新离不开传统,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是创新的根基所在,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要有所创新,展现出新的风貌,适应时代要求,并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我国工艺美术不断发展,开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美术设计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美术展会设计篇2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陈列艺术设计

引言

作为表演艺术中心,演出是国家大剧院运营的核心。演出不仅离不开角色,也离不开布景、服装、化妆、灯光、道具等舞台美术元素。随着戏剧等舞台艺术的发展,舞台美术成为演出的又一重要符号,日益为人们所了解与认可。国家大剧院因其自身的职能与定位,其展览工作始终紧密围绕表演艺术,在策划方面更是探寻演剧、美术等不同艺术之间的切合点,结合剧院特色、发挥剧院优势,相继举办了不同主题的艺术展览。在众多极具特色的主题展览中,舞台美术作为演出的重要元素,更是得到了国家大剧院展览工作团队的重视。一方面,服装、模型、道具等舞美作品被应用于各项展览中,成为展览的重要展品或辅助展品;另一方面,剧院也通过举办舞台美术类专题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呈现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使观众了解演出、走近舞台,揭开演剧工作的神秘面纱,拉近了舞台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舞台美术具有其独特属性,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布景、灯光,都极具艺术魅力,同时又极具应用价值。舞台美术是一门应用学科,通过艺术设计感染观众,传递信息。展览陈列同样追求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带给观众启迪,引发观众共鸣。通过对舞台美术的探索,将舞台元素引入陈列艺术设计之中,可以丰富展陈形式,创新展览设计,而设计制作舞台美术题材展览更需要融入舞台元素,传递舞美理念,如此方可展现出舞台的魅力,真实再现舞台美术的艺术之美。

一、舞台美术与展览展示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舞台美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不仅成为舞台艺术的重要一环,更融入当代人文生活之中,成为了一门学科、一个行业。舞台美术从传统的戏曲布景到现代的舞美创意,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融入新观念、新元素,影响着演剧事业发展,传递着文化讯息。舞台美术不在局限于舞台之上。它不仅受到艺术爱好者、演出团体的关注,更为学术团体、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关注。二十世纪中期(1967年),各国舞美设计组织成立了“国际舞台美术组织”,同时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这是舞台美术与展览陈列的首次“融合”,虽然此次展览仅是作为舞台美术设计们展示自己作品、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并未将舞台美术元素与展览陈列设计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加以融合,但仍给予人们以启迪,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表演设计展览、世界舞台美术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自此之后,此项展览成为舞台美术领域的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是国际唯一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舞台美术展,在世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极高声誉。200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首次举办了“世界舞台设计展”,每四年一次,在世界不同国家举行,是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之外世界上最重要的舞美展事。除此以外,世界各国也各自举办本国的部级舞台美术展览,如美国每年举行一次舞台美术年会,形式趋向于行业博览会,院团、院校、工厂、个人均可参与;而英国则是于每次国际性舞台美术展览前一年,举办学术性舞台美术展览,并评选优秀作品参加国际大展。中国的舞台美术与展览陈列的首次结合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在北京首次举办全国性舞台美术展览,即“第一届全国舞台美术展览”。1986年中国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开始参加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首次登上世界舞台;1987年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加入国际舞美组织,为“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加强了与世界舞台美术领域的文化交流。此外,地方院团、院校及舞美学会分支机构则不定期举办相关展览。这些展览虽以展示设计作品、交流创作心得为目的,但为更好的展示设计作品、还原艺术氛围,舞台美术设计师们也日趋注重设计作品与展示环境的融合,从而推动了舞台美术元素与陈列艺术设计交叉、应用。

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成立后即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原创剧目的生产制作之上,并对舞台美术行业发展投入极大关注。自开幕运营至今,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共36部,其中58%的舞台美术为中国舞美设计制作,42%的舞台美术为国外知名舞美大师进行设计,由中国舞美工厂、服装厂进行加工。一方面加大投入,为国内舞台美术的创作提供平台,推动了国内舞台美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的合作,促进国内外舞美领域的学习与交流。此外,为使舞台美术“走出幕后”,使更多观众、艺术爱好者了解舞台美术、喜爱舞台美术,剧院自2009年始,举办“回眸经典――国家大剧院原创与制作剧目展”和“精彩在这里绽放――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两项展览,并将其作为常设陈列向观众开放,展览包含了剧目制作背后的故事、舞台美术设计等诸多内容,其中舞台美术模型、演出服装、舞台美术效果图、服装设计图、舞台场景复原等为展览亮点,展览每年更新一次,对文字、图片、展品等进行增补调整,截止至今两展览共吸引观众超过300万人次,极大地拉近了观众和舞台美术的距离,促进了舞台美术知识的大众化、普及化,使舞台美术不在藏身于幕后。除普及性展览外,国家大剧院也举办学术性展览,以期促进舞美领域学术交流,推动舞台美术行业发展。2011年,国家大剧院策划、主办了“2011・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该展览由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协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进行学术支持,周本义、薛殿杰、刘杏林、高广健等国内老中青三代舞美设计齐聚于此,以作品展示、研讨座谈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2012年,举办“古典也时尚-国家大剧院舞台服装展”,以舞台服装为主题,以服装、配饰、设计手稿、制作图样为展品,并于展期内举办专题讲座,旨在通过多个角度展示舞台服装的魅力,将舞台服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观众舞台美术产生深层次了解。同年,国际舞台美术专业学生作品交流中心主办、国家大剧院协办“2012国际舞台美术教育展”,此展览以舞美专业学生作品为主,旨在鼓励青年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青年――代舞美设计们学习、成长。

通过剧目制作、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作品收藏等方式,国家大剧院积极融入舞台美术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舞台美术发展平台,推动、促进舞台美术行业发展。同时,在展览展示方面,剧院策展人们向舞美设计们“偷师”,将舞台美术设计元素融入展览之中,改变博物馆、美术馆等传统、常规的展陈形式,以舞台美术之观念呈现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题材展览,使展览更加灵活,更具舞台效果,从而创新展览理念,丰富展陈形式,增强观展体验,引发观众共鸣。

二、舞台美术与陈列艺术设计

舞台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应用技术。通过色彩、明暗、光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多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展览陈列同样依靠视觉、听觉等方式来呈现。舞台元素的引入可丰富展陈形式,创新展览设计,而设计制作舞台美术题材展览更需要融入舞台元素,方可展现出舞台的魅力,真实再现舞台美术的艺术之美。

(一)、环境设计

舞台美术是不仅是视觉艺术,也是环境艺术,通过营造立体的感官环境,渲染舞台氛围。因而,制作舞台美术题材展览即需要加强对环境设计的研究。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题材展览在陈列设计注重对色彩、明暗、光线、视觉高度等因素的运用,追求舞台效果的营造。

在整体光环境的营造上,此类展览多以暗调为主,原因之一是演剧大幕拉开前即给人昏暗、神秘之感,暗调的展厅环境可引起观众共鸣,营造“舞台”之感;原因之二则是考虑到服装、舞台美术模型、头妆设计、道具等展品均需各自独立的小型光环境,整体暗调的环境便于各区域的光线处理,从而达到展品所需的光要求。光是舞台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无论是舞台服装,还是舞台布景,都离不开舞台灯光设计,舞台美术题材展览也是如此。以舞台美术模型的展示为例,在布展时需根据舞台美术效果图,对每一件舞台美术单独打光,处理好灯光的照度、明暗、主次、远近关系,更有一些舞台美术模型需带有特殊色泽或纹理的光线(如水纹灯等)。

视觉高度方面,舞台美术模型、服装、头妆、道具等展品的展示也有特殊要求。以舞美模型为例,此类展品对视觉高度的要求较高,100-120cm高为适宜的展示高度。高出此数值,则超过大部分人的视线高度,观赏会造成疲劳感;低于此数值,则会因舞美模型的台口设计等因素,导致遮挡视线。头妆、小型道具的展示同样对视觉高度有所要求,展具高度应为90-110cm,此高度便于观众从各角度近距离观赏展品。无论是舞美模型,还是服装、道具,均以人体视觉高度舒适为宜,特殊的模型、服装、道具等展品还需依据演出内容,通过悬挂、倾斜摆放、平铺地面等方式陈列,已达到最佳展示效果。

(二)、多媒体设计

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展览策划、展陈设计的理念在逐步更新,新技术、新观念不断地被应用于展览之中。科技改变生活,无论是展览设计还是舞台美术,都因为科技的变革而日益发展,并逐步产生同一、交融之趋势,多媒体技术即为其中代表。

步入新世纪,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舞台美术的必备元素之一。要完美呈现舞台效果,多媒体技术可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说一部演剧中失去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演出将大为失色。同样,展览陈列也因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使其更具真实性与带入感,使展陈更为灵动、更具活力。所以,作为舞台美术与展览设计交融的舞台美术题材展览是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如何灵活、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舞台效果,突出展览主题,营造艺术氛围,成为展览设计的重要一环。

在烘托氛围方面,视频、音频等手段是最为直接、最易见效。通过结合展览主题,预先编制音频文件,在展厅入口、特定区域等空间进行播放,使观众在进入展厅之后即通过“声音”这一元素所感染、暗示,从而带动情绪,融入展览之中。视频手段便于补充实物展品的不足,以“2011・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为例,舞台美术设计方案信息量极大,仅通过1000多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无法全面传递给观众,因而工作人员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数千幅舞美设计方案编辑为视频文件,分区域、分主题进行展示,既解决了环境的局限性问题,将舞美设计方案予以充分展示,也将分散的、原属于不同类别的信息融于一体,帮助观众梳理、掌握信息。此外,视频技术也是展览的展品之一。演出是持续性的艺术,而舞台美术设计图只能展示瞬间场景,不能完整体现演出、舞美的变化之美。这就要求在展览中将演出视频、舞美场景切换变化的视频作为展品,以便展示实物展品无法展示的内容。

投影、动画可以强化展览的美感,还原舞台氛围,使观众易于理解、乐于观赏。以“舞・影――国家大剧院现代舞摄影艺术展”为例,展览工作人员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出一个动态的“舞者”,通过投影使其在展厅入口翩翩起舞。这种动态化的展示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不仅在展览开篇即点明展览主题,更直观、具象的再现了舞者在台上起舞的场景,从新的角度实现了舞台美术与多媒体的联姻。除作为展陈手段外,投影、动画也是舞台美术类别展品的一部分。在舞美设计方案中,常以投影等方式呈现时空变化,如河水流淌、春秋更替等。因而在舞台美术模型的制作中,部分设计师会将微型投影作为模型的一部分,用以呈现舞台效果。

(三)、展具设计

小中见大,展具、辅助展品等专项设计是展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展览设计专业水平的标尺之一。好的专项设计可以强化展览主题,烘托艺术氛围。因而,要完美阐述舞台美术题材展览,展具等专项设计同样不可忽视。

在环境设计中,曾谈到视觉高度问题。为达到便以观看的视觉高度,展具的高度与文物类、绘画类展览有所区别。模型类展品的配套展具高度以100-120cm为宜;头妆、小型道具类展品的配套展具高度则以90-110cm为宜。不同类型、不同体量的展品需要搭配不同展具,虽然舞台美术题材展览的展品与文物相比,对安全的要求有所降低,部分展品更需要观众的参与、接触,但对展具的设计同样需要严格把控,单独设计。以演出服装为例,不同类型的服装展示方式也有所不同。欧式风格的演出服装,适宜使用立裁模特进行展示,在服装穿戴完毕后再通过针线等小工具进行固定,突出身形、曲线等立体效果。京、昆戏服等则适合平铺展示,将戏服中华美的纹饰呈现于观众眼前。造型类服装则需要人形模特穿戴展示或是垂挂展示,以便将特殊的设计造型展现给观众。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服装,展具的设计也需有所不同。如立裁模特展具需要便于塑形、固定的材料,如使用苯板、衬布、钢丝等综合材质制作;戏曲服饰需要根据戏服预先测量、画样、定做衣架,并避免尖锐物剐蹭丝织品。

在展具色彩方面,舞台美术题材展览较多选择黑色、灰色等单一、暗调展具,目的是突出展品、淡化展具对观众视觉造成的影响。在演出场景变更时,舞台往往为一片漆黑,舞台布景工人则身着黑色制服进行换景。国家大剧院展览团队在进行舞台美术题材展览的展具设计时,同样融入了这一理念。通过选取暗调、单一色彩的展具,突出展品的繁复、艳丽,以展品自身之美来抓住观众视线。展具结构方面,同样依据上述原则,以极简的框架式展具为主,以满足功能为前提,杜绝展具上出现繁复的装饰,较少使用通柜、玻璃柜等大型、厚重、易反光的陈列柜,较多使用鱼线等进行垂吊、固定,从而降低展具对观众视觉的干扰。

此外,为切合舞台美术题材,国家大剧院展览团队在展具设计中运用苯板、亚克力等舞美常用材料,营造舞台美术氛围。苯板是舞台美术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其价格低廉、轻便易于搬运、易于塑形上色等特点,常被用于舞台布景、道具的制作,以致成为了舞台美术的“符号”之一。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题材展览在展具设计之时,采用了舞台美术布景、道具制作的概念,将造价低廉、便于塑形及搬运的苯板制作成展览各层级部题版、头妆设计辅助展具等。一方面,突出了“舞台美术”这一主题,引发业内人士的共鸣,并使一般观众了解舞台美术的幕后生产环节,增强展览趣味性;另一方面,有效地节约了展览成本,缩短展览制作工期,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

(四)、版面设计

陈列艺术设计不仅存在于立体的空间中,版面设计也是陈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展览是图、文、物所共同构建而成的,是二维与三维交织的产物。通过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的编排,通过视觉方式,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策展方所要传递的信息,从而阐述展览主题,普及相关知识,引发观众思考。舞台美术题材展览的环境设计较为特殊,因而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便需着重注意如何在“暗”环境下处理展览版面,使之既做到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又便于观众观看,不造成视觉疲劳,不淹没于环境之中。首先,从环境氛围来看,版面设计的整体色彩需着重把控。不同于文物展、美术展,舞美展中绚丽多变的灯光是必不可少的。在多变的光环境中,版面设计如使用过多的色块,会导致观众产生目眩、烦躁、焦虑之感,影响展出效果。其次,版面设计的过于花哨、复杂同样不适合舞台美术类展览。以文字为例,选择过多字体、增加多种字效,都会使观众有眼花缭乱之感;而图片方面,过度的进行处理,大量、繁杂的使用阴影、缩放、旋转、曝光等手法,装饰大量纹饰,同样会影响展示效果。其次,从内容方面看,舞台美术题材展览较多涉及的内容为剧照、效果图、设计图、手稿、创作思路、创作技法等图文资料。因而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需要注重对图片原汁原味的呈现,反对将图片加以过多装饰,反对版式背景方面的“重口味”设计,以免造成对原设计的“歪曲”,影响对剧目、舞台效果的阐述与展示。以“2011・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为例,其版式设计以黄、黑两种色彩为主,辅以白色、灰色。版面从排版到字体,均以简洁为基调。从展览部题到文字说明,字体使用三种,分别为宋体、黑体、英文字体;字号使用五种,分别为展览主形象、展览一级部题、展板文字(使用二种字号)、说明文字。图片处理方面,为避免版式设计抢夺剧照、效果图等,均采用黄色背景,灰白渐变过度。展板尺寸在设计之时放弃了高、宽、大的版面,选取了简洁、轻便的小版面,规格控制在为1.5米高、1米宽之内,且放弃了对层叠、突起等字效的使用,避免过多的装饰与变化给观众造成视觉压迫。

(五)、安全控制

“安全”从来都是展览陈列设计中的重要原则,需要常抓不懈。它包括展品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对展品来说,在展陈设计中,应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因素损害。策展方应从陈列环境、陈列设备、陈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处理。首先是在陈列设计应注重对展品的保护。舞美模型、舞台道具等材质特殊,多为纸浆、苯板、航模条等材料,在高热、潮湿、光照等条件下,易变形、褪色、损坏。此外,由于舞美模型、舞台道具、服装等受到舞台灯光、多媒体设备等因素影响,适宜裸展,不适宜放入展柜,变极易受到人为破坏。由此,在展陈设计之时,必须考虑如何在不影响展示效果的同时,保障展品安全。钓鱼线固定为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通过纤细透明的鱼线将展品巧妙固定于展台之上,一方面可以避免展品丢失,另一方面也不会形成阴影或反光,影响模型、道具等展示效果。在确保展品安全的同时,观众的安全也不可忽视。展厅既是展品的展示场所,又是观众的集散场所。舞台美术题材展览因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展厅往往光线较暗,展具也多为暗调支架,较易被观众忽视,从而易发生观众磕碰、绊倒等情况。为确保观众安全和展品安全,展陈设计时需要注重对安全通道、安全标志、安全提示等的设计,如采用荧光材料、加设警戒杆等。此外,展陈设备、装修材料等也需严格把控。以舞台美术中常用的苯板为例,它极易产生静电且易燃,存在安全隐患,因而在电路设计时就要做好预防措施,将此因素考虑在内;舞美展中大量使用灯具,用电量大,线路架设复杂,也存在安全隐患,同样在展陈设计之时需多加考量,科学处理。

正如前文所述,舞台美术与展览陈列同为视觉艺术、应用技术。在陈列艺术设计中融入融入舞台美术元素,可以更好的把控展览设计整体风格与艺术质量。在环境设计、多媒体设计、展具设计、版面设计、安全控制等专项设计中勤加思考、科学处理,在确保舞台美术的安全性、实用性的同时,提升展览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国家大剧院展览工作者通过不断摸索,较好的诠释了“舞台美术”这一主题,并利用多样化的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不同于文物展、绘画展的又一展览类别,将舞台美术设计、展览陈列设计这对看似无关的领域融合为体。

美术展会设计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技术探讨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两者均有一定的艺术成分与艺术意义所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意义。近年来,各大高校也相应的开设此类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是对立统一且一脉相承的关系,要想彻底区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各自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则需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深刻研究。

1.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和发展

1.1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

在我国的古代便有工艺的说法。但,那时的工艺与现在的工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古代的工艺是“工”与“艺”二者合成的。工是指能工巧匠,有技术的人,而艺则是指才艺才能。发展到时期,工艺美术又被其他的名称所代替。如:图案美术工艺。直到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各大院校纷纷设立工艺美术的相关专业,并且相关的工艺美术的服务也开始兴起,在我国工艺美术算是真正的确定了下来。在工艺美术的命名方面,后来也经历了几次变更,最终将工艺美术的名字确定下来。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名字的来由是英文的design.艺术设计的范围更加偏向于工业的生产。艺术设计是指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按照产品本身的特性,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添加相关的艺术的成分,使得产品更加的人性化与艺术化。从艺术设计本身来看,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这是他本身的特性,但是它也具有科学性,因为艺术设计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合理的进行设计。艺术设计来源于美术,使得艺术设计更加偏向于艺术性,也使得它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1.2内涵

关于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对于二者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的两种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工艺美术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艺术设计的科学性,阻碍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且艺术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中国的发展,所以工艺美术应当被抛弃。另一种认为艺术设计是在工艺美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二者是继承的关系,但是关于二者应该如何发展也没有给出一定的方案。

1.3发展

“工艺美术”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当时,为了丰富市场交易内容,工匠们通过生活与美学结合的方式制造的手工制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这不仅对工匠的手工技艺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使得工艺美术自身的发展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促使设计者设计出色彩更加华丽、应用更加广泛,并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艺术作品。通过19世纪初欧洲爆发的“工艺美术”运动,人们提出了“工艺设计”这一概念,直到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的成立才使得这个概念得以确立。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发展,给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造价低廉且质量粗糙的工业产品繁多,一些对产品要求严格的艺术家看到这一现象反映出设计方面的严重缺陷,开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随后,“工艺美术”由英国转向欧洲,在欧洲其发展的形式为“新艺术”运动,接着又发展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逐渐得以确立。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钻研新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适应工业化时期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其产品的设计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

2.区别

2.1服务对象不同

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通过历史的发展与时间的筛选而确定其价值与意义所在。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价值,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需要。有些器物的设计与制作并不是很快被人们认可与应用,而需相当一段的时间通过试用来验证其价值与意义。各种器物的制造与应用有其自身的发展形式,相比而言,在我国封建自然经济与社会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与市场发展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因此而造成工艺美术展示空间狭窄,面向社会不广泛,生产出来的手工艺术品多以宫廷及达官富贵所用。作为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共同的产物,艺术设计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功能不断的提升,其产品设计与生产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与大众,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由此可见,工艺美术与工艺设计在其各自的服务对象上存在根本上的差别。

2.2美学价值不同

工艺美术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物,是通过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及其价值模式的结合而产生,是集科学与艺术的精华所在;而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时代产物,是结合人性与时代特征综合而来,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也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这也是对我国目前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仍以画室作业为主的具体阐明。

2.3研究范围不同

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告诉我们工艺美术的发展由器、织、雕、染、塑、绘六方面组成;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告诉我们艺术设计参与的范围远广于工艺美术,其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三大类型。纵观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从时代的角度反映出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而不断深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3.结语

总而言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同源异流,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使得艺术设计教学在一种意识形态指导中开展,在学习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掌握渊博的工美术知识和文化。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满足社会的需要,响应时代的呼唤,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拓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1):21.

美术展会设计篇4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观点、“工艺文化本元论”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等观点纷纷出现,对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很好地借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美术展会设计篇5

【关键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进程广美设计现象

“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地区,文化艺术活动异常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对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广美设计现象”的提出不仅具有设计史上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上的时代性贡献。“广美设计现象”的形成,与近40年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本文所称“广美设计现象”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与广州美术学院相关的一些设计现象,包含广州美术学院体制内外的师生们的设计活动所构成的设计地理群落。

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

“广美设计现象”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以特定的区域范围为依托而产生并形成的文化设计现象。在广东地域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则直接影响到“广美设计现象”的形成。当时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自有的文化社会思潮决定了“广美设计现象”的产生,也决定了“广美设计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整体面貌。因而,本文以年代为线索陈述一系列相关的历史事件,只有了解产生“广美设计现象”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广美设计现象”。

广州美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亦即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图案组,1959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恢复建制,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基于此发展脉络,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的准备阶段。1953年11月19日,由广东的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湖北的中南文艺学院美术系和广西艺专美术系合并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校址为湖北武昌,设有绘画系、雕塑系、图案组3个专业,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组”就是最早的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1954年3月,成立了素描、创作、水彩、勾勒、速写、雕塑、实用美术7个教研组。动荡的政治局势和恶劣的经济环境对图案学成长的阻碍愈加严重,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于1956年8月停办图案组。尽管如此,广州美术学院第一代设计学家依然怀着对设计学的坚定信念,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着设计实践的艰苦探索。

第二个阶段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初创阶段。近现代时期的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先导。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也以其传统设计的西方化改造和对时代精神的彰显,成为中国现代设计进程的先锋力量。1957年1月,考虑全国美术院校的合理分布和广州地处南方大门的地理条件,国务院文化部正式批准同意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校回广州。1957年10月,正式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58年创办工艺美术系,设陶瓷、染织两个美术设计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设计艺术家中有的开始尝试创办私人设计事务所。

第三个阶段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阶段。凭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在前辈高永坚、谭畅和尹定邦、王受之等两代设计教育家带领下,依靠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开放教学实践。20世纪70年代末在设计教学中率先引进了“三大构成”课程,随后便在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逐步普及。1984年,尹定邦、林学明、陈向京等人开始筹办“广东集美设计工程公司”,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1989年,广州美术学院将原工艺美术系扩展为工艺美术系和设计系。1995年,广州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院展,其设计成果得到全国设计界、设计教育界的高度评价。同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跨世纪的设计教育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召开。1996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设计系由两系发展成五个系,1997年归并后创办设计学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历程,逐步确立了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改革先锋”的设计主力军地位。

第四个阶段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良性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原设计学院的基础上整编为三大学群,即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和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目前三大设计学群涵盖了18个本科专业方向。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科经历了60年的持续发展,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以上论述粗略勾勒出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虽然一些方面还需要具体分析论证,但其也许可以为了解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复杂局面提供一种历史坐标因而有其现实价值。综上所述,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了特定的教育发展阶段;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了特定的教育核心事业;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了特定的教育实践模式。

二、广美设计现象的特征

经历了60多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最近30年的快速发展,广州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和教育体系,渐趋完善,并已形成了相当明显的设计现象。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现象的主要特征。

(一)设计本质:以需为本

广州美术学院一贯秉承“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受广东独特的环境影响,早期的“广美设计现象”中的“以需为本”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限定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构筑了一个物质化的设计世界。消费需求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关注,“广美设计”影响力打造的起始,是以深度发掘企业所处的竞争性市场状况,充分把握目标受众的各方面需求为主。基于此,广美人对于设计属于经济基础已达成共识,在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中,能够自觉的将“限定”与“控制”作为解决设计问题的手段之一。“以需为本”呈现出按照各种限定发展设计;按照经费预算控制设计;按照消费目标约束设计;按照商业法则规范设计。

(二)设计实践:融入市场

设计成果最终需要依靠市场来检验,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设计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深入市场,重视实践,是广美设计现象的重要特证,广州美术学院也最早最成功地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闯出了一条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融入市场”是基于市场环境、学校背景,将“产学研”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产业和企业所处的竞争性产业环境,对设计命题的内容与性质做出科学正确的设计决策;通过与社会、市场的紧密联系,及时掌握相关设计教学的实践变化。

涉及到“广美设计实践”这一话题,不少人与广州美术学院结下不解之缘。高永坚、尹定邦和王受之是将学院建成全国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林学民、陈向京、韩子定、余希洋等后来者直面市场的竞争,相信市场,接受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并融入其中。广美的口号是“干中学”,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加强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强调师生的社会实践意识,用设计学科为社会的实践来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时代同步①。

(三)设计成果:社会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广美设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集美组作为其中的核心代表,二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业绩斐然,已经成为国内顶尖的设计服务机构;白马广告作为改革开放后广告先锋中的一员而享誉业界,曾为30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广告服务,成为中国第一家销售额过亿的广告公司;到目前为止,“广美设计”从事的设计实践品目繁多,涵盖了几乎所有设计创意产业。

如上所述,广美设计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早期设计现象体现出了对“需求、市场”等经济价值的关注,而对“精神、艺术”等文化价值的淡漠;对“社会和行业”活动的追求,而对“校园和学术”活动的回避;对“市场意识型”教育者的认可,而对“知识学术型”教育者的不解。目前,广美设计现象在体现设计的物质属性的同时亦努力实现设计的精神属性,因而其设计本身,也就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促进了设计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增益。

(四)设计理论:客观务实

设计的思想理论来源于设计的实践并提升对设计实践的指导,通过学习得出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再根据实践来丰富理论。以尹定邦为代表的广美设计人以兼具中国国情与经济规律的设计理念,提出了“要站到设计的投资者、生产者、营销者和消费者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和处理设计问题”“设计首先服务于物质文明”等设计理论观点;以前瞻而务实的治学态度提出了移位论、服务论、目标论、系统论、整合论、运动论和创造论等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理论体系;以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设计观念,先后出版了《设计学概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中国当代广告史》《设计学文集》等一系列设计艺术学书籍。

客观求解、务实求理与设计实践在逻辑上是统一的,是对设计实践的最好解读。广美设计在学习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代设计发展所处的独特国情,结合广州美术学院长期的设计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设计理论观点,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研究。

(五)设计教育:创新意识

设计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们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设计教育仍然是必要的追求。这样的设计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无疑成为了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人的动力源泉,广美设计现象的形成也有赖于广美设计教育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推波助澜。

注重实践,客观务实的教育理念的推行需要革新旧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行,发挥作用,为此广美设计人不断地尝试新的设计教育模式,探索富有个性的教育方法,努力形成富有效能的教育实践格局。以设计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统一为陈旧的设计教育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实践内容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为传统的设计教育体制增加了新的活力,使得广美的设计教育系统形成了“产与学”“盈利与育人”的良性循环的设计教育体制。

三、未来发展之路的探寻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更注重现实性和前瞻性。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历史和过去,更要探索未来。21世纪,一场围绕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全球展开,设计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群的核心,对当今与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所展现的设计形态和文化内涵,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并推动者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知识创新等工作,中国设计产业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力量。国家的重视,大众的需求,技术的完善,这些有利因素正促进着我国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课程理论研究有必要在根植于传统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国际文化视野中展开与西方国家的对话,探索新的路径并以此引领设计创新教育。

(一)探索艺术、科学和商业高度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浪潮,科技与艺术设计创新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不断扩大的效益与影响力正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与此同时,也对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表明了新趋向,提出了新要求。当今时代设计学学科应与人文学科、社会学学科、科学学科以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合作,应逐步走向与创意经济、科技创新结合之路。

随着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设计教育通过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打通学科之间长久以来的屏障,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运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的教育模式。从大的规模和大的教育框架当中,把艺术、设计类的大学跟经济类、管理类和理工类大学进行合并,比如,我国的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伦敦的5所拥有百年历史、国际知名的艺术学院合并为伦敦艺术大学;芬兰的阿尔托大学由赫尔辛基的3所大学合并为成。如今,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实践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商业环境,应当确立能够跨越科技、经济与艺术设计这三大领域的资源整合、机构调配的教育模式,逐步增设跨学科整合的新专业与研究中心。

(二)建立提升教育质量和鼓励教育特色为指向的教育体制

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提升教育质量和鼓励教育特色为指向的教育体制。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往往会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继1999年扩招之后,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在规模急速膨胀中缺失了教育价值,致使办学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教育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后设计教育转向为经济服务――广美设计教育一直处于社会发展的从属地位,这是广美设计教育在部分时间里秉承社会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技能本位的培养目标观的根源所在。为此,学校的设计课程要与时俱进,变化而有所更新,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亦要保持敏锐地探索意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亦要照顾到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

全球化时代促使现代设计应以多样性的文化进行国际化的创造性表达,既具本土化元素,又具世界性理念的艺术设计策略。广美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注重本土现实多,关注世界性现实问题和精神经验比较少,设计创作理念缺少国际性视野。广美设计教育研究应当确立自己的生长点,应当立足于广美设计教育的现实问题,既扬弃传统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话语体系,又与世界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其他话语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探索既体现当今时代精神又适合于中国当今设计教育现实的研究路径。

结语

广州美术学院经过6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令人关注的“广美设计现象”,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值得设计界思考的现象。正如前文所论,广美设计虽然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其注重实践和客观务实的设计传统,这是值得设计界重新审视和借鉴的。事实上,广州美术学院一直都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道路,向创新设计的深度研究迈进,培养真正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一代设计人才。

注释:

①尹定邦.设计目标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353.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袁熙D.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美术展会设计篇6

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逐渐得以确立。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是这一观点确立的关键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钻研新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适应工业化时期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其产品的设计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在旧石器时代,器物文化的发展是十分漫长的。有的器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使用后才被人们认可并加以应用。各种器物的发展有自己本身的发展形式。相比较而言,处于较封闭状态的封建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工艺美术的面相对狭窄,而生产出来的手工艺美术作品,多是供给宫廷使用。而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产品的功用性不断地提升,从产品的设计方面来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更多地符合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其面向的是市场与大众。

2.美学价值不同。传统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生产方式与其价值模式的结合产生了工艺美术,因此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艺术设计是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工艺美术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先进之处,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化、时代性与集成性,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而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宗白华曾说过:“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而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目前还是以画室为主。

3.研究的范围不同。从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范围无非是器、织、雕、染、塑、绘这几个方面。从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讲到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的三大类型可以看出,其参与的范围要比工艺美术要广泛的多。从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设计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而不断的发展。所以说,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具备鲜明的时代性。

4.二者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传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与封闭,往往存在于师徒关系与家族关系中。熟练的传统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业的传授形式几乎是凭经验而定,因此说,其主要的方式便是经验多的积累,其缺点便是缺少系统的知识归纳与总结。传统的手工业者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于自己的后辈与门人,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流传。而现代的艺术设计理论系统主要是受西方的思辨哲学的影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有的以书刊,录像等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艺术设计还应用了科学的系统论来作为系统的指导方法,采用现代系统论的成果,是人类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式的又一次发展与变革。传统的工艺美术包括染织、装潢、陶瓷、服装、特种工艺等工艺,现代的艺术设计包含了一些新的层面,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方面。造成二者的不同的根本原因便是社会背景的不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产品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艺术产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经过以上的对比,笔者详细讨论了“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观念的转变,并得出以下的结论,这些结论只是普遍的现状。工艺性艺术设计对产品的外观要求很高,并强调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包含的文化蕴涵。工业性艺术设计要求科学性以及精准性,并要求能从事机械化的批量生产。

三、小结

美术展会设计篇7

1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起源

1.1西方文化的引导

艺术设计最初主要通过对图案的绘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直到19世纪,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艺术设计逐渐向其审美取向发展。1919年,位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的建立,代表着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启。大批的设计师在包豪斯发挥自己的艺术理念,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艺术流派。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由简单的模仿自然向主观创新发展。在西方发展近100年之后,我国于1998年才正式提出艺术设计的概念,从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至今,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了不到20年。

1.2时代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设计”概念的叠加,艺术设计指的是人大脑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或者科学和艺术的统一。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带有经济意味,是“物质”和“客体”,有功能性与针对性。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则带有主观意味,更多的是审美功能和情感表达,有精神性与主体性。艺术设计是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从原始社会,人们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造物活动过程中,就充满着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本体化任务也转变成如何将最新的技术与物体造型、审美相结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所以设计出来的物体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受外界环境如科技的发展、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极大,此外,艺术设计的审美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可以说,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在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中一步步逐渐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比之前对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对美的追求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艺术设计也随之不断向前发展。制度的变革是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得人们对物体的审美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必须要不断改变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则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随时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善,艺术设计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也使得艺术设计转向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学科范畴。目前来看,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从1998年至今,还不足20年,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理念体系,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

2现代艺术设计本体化追求

2.1生态追求

生态追求,指的就是绿色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对生态的追求,来自人们对由于各种技术和文化而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反思。绿色设计的核心是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循环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尽量节省资源与材料,还要注重设计品可以被回收,循环再利用,这种本体化的追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且是在环保上的创新,体现了设计师们对人类环境的思索,用一种对社会更负责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的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人们广泛所熟知并成为共识。与之对应,现代艺术设计也树立起了绿色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朝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上发展,设计的作品也更多地强调物体与自然的协调感。这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更是一种设计责任,设计师通过绿色设计的理念,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

2.2高新技术的追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络逐渐在人类社会中普及应用,这种信息化的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设计形式与设计理念也随之改变。计算机的应用解放了人工时代对产品样式的束缚,可以将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实践。曾经的工艺设计是通过绘图铅笔来进行,现代设计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专业绘图软件来进行。数字化的现代艺术设计,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展现出传统设计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此外,数字化传媒的应用,使社会文化有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展,网页、网络电视、多媒体广告等新技术,不断地充实、改革着现代艺术的理念与内容。多元化的体现促使艺术设计突破传统的设计分类,使艺术设计变成一种综合性质的学科。特别是2000年之后,随着尖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现代艺术设计从静态化、二维向动态化、多维发展。

2.3时尚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不再只单纯地关注产品的功能,而开始关注产品的个性和风格,以及可以给使用者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别是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希望有个性化的、可以引导时尚的产品。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工艺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还要注重产品的个性化。特别是当产品的功能、价格类似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地追求个性化的产品。比如苹果公司发明的苹果电脑,成功使公司走出窘境。这部电脑与当时主流的电脑相比,拥有更光滑的表面与棒球形状的形状,与主流电脑相比更加具有个性。因此这个电脑一经就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再比如飞利浦公司发明的台式摄像机,与当时主流的产品相比,拥有一个独特风趣的造型,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好玩的玩具,这也是一个个性艺术设计的体现。

3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溯源

3.1设计的主流性理念

艺术设计发展到现代,已经从传统的为个人定制逐渐向面向社会大众发展。艺术设计是为广大社会服务的,作为人类一种服务,艺术设计要做到雅俗共赏,不能只依靠设计师的个人喜好而进行设计,需要满足社会的主流审美,才可以被广泛接受。如果设计的产品只面向少数人的审美,其传播面就会较为狭窄,不能有效地传播设计理念。特别是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强烈的主流性,更多考虑的是通过视觉的传播来体现现代社会的文化。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基础是主流文化,主流性也是评价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优劣的一个评判标准。从社会学来看,艺术设计想要进步,离不开人们的推广与意见,这种主流性主要体现在大众价值上。总体而言,现代艺术设计,已经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从主流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理念。

3.2设计的文化理念

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物质层面,这是设计物品的外在表现,是设计理念的物质载体。二是文化制度层面,这是设计思想转化为设计文化的规范支撑,具有较为强烈的时代性质。可以通过文化制度来规范设计师的设计行为。三是设计理念层面,这是设计师的意识区域,是设计师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受设计师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心等方面的影响。设计理念根植于设计师的内心深处,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设计文化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不断融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传统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结合,既能体现我国的文化特色,又能结合当代技术体现现代感,是现代设计师们亟需思考的问题。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想要发展出与西方艺术品的不同道路,就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技术、现代思想的血液,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革、创新。

3.3设计的多感性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已经不是单一的传递与接收方式了,设计师可以在一个艺术设计作品里添加更多的元素来传达设计理念,比如可以添加声音、气味、不同的材质机理等来增加听觉、触觉与嗅觉来使人们接收作品信息。现代艺术设计将这些不同的感官器官结合起来一起体验作品,可以使作品的传递与接收更有成效。

3.4设计的实用与审美理念

美术展会设计篇8

摘要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关键词:大美术设计观交叉与融合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

中图分类号:J063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带动世界对于有关于中国的一切的关注,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当代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文形象、城建形象、市政形象、社团形象、产品形象等方方面面。美术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术设计社会化的领域会不断扩大,美术设计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在的构成,成为人工化的自然。人们在社会中接触的一切,都是人类美术设计的成果,尤其在城市里,人们几乎生活在美术设计的人造环境之中,从吃、穿、住、用、行、交往、工具、通讯、娱乐,直到最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系统、宇航飞船。这些人类制造的实体,都含有美术设计的元素。国内外的专家们在规划北京奥运形象的方案时,涉及城市的经济学、设计学、文化学、规划学、建筑学、生态环境学、人文社会学、管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大美术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美术设计不仅仅是指某一种设计,我想强调的是美术“大设计”观。如果重新定义和划分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必然走向一个美术“大设计”的新概念,从而实现“大设计”间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

一设计观念与法则更新

“大美术设计”这个概念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内容。现代“美术设计”已涉及到各个学科,其本质逐渐体现在高科技的人文化、生态化上。不仅要具备对物体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具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过程的能力,实现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功能设计,要求设计师参与到对文化的思考、建设中,心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此,要更新设计观念,重新思考设计的含义,界定设计的范围,研究设计的法则,挖掘设计的深度,以“大美术设计”的视角,对美术设计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延伸,这是美术设计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以“为单纯物品而设计”为目的单一设计思维,无论从思维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已经开始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因此,美术设计要改变长期以来在各美术设计领域之间、各美术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甚至相互轻看、相互排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互补、互用、互动的整合之力;改变在单一设计意义上的单纯功利性,设计指导思想上的过于主观性,设计内容上的相对狭隘性,工作程序上的太过机械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现代设计与时代需求的最有效对接。

二设计创新与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人们在现今社会,对文化和人性不仅有渴求,更有广泛关注。人们往往有着对人类社会的原生需求,由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人们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设计创新不应局限于市场,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哲学思想对新的形象设计的影响。

大美术设计,是一种空间形式的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它通过视觉形象透露出一种文化气息,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焕发、显现一种文化精神!从而使可视形象具有实质意义。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想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其自身的文化魅力,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功能,更要注重人的精神感受,要把设计变成一种文化的服务,让它感化人。这就需要设计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来承载“大美术设计”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只有转变为文化人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够理解在其空间中,通过指定的美术设计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进而把这种形式变成人们能够看见的美的视觉形象。

前卫的视觉设计风格,往往通过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语言、文化的视觉符号,解决空间在视觉传播上的问题。设计只满足功能的需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步伐,需要找出一个新的契合点,那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关注。人类也需求记忆文化的延伸,有的设计对于文化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设计要运用记忆文化,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东西。中国的设计师若是想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要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的优良传统,用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去提炼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固定形象。

三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

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就会提出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对于美术人的“现代化”来讲,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内容,即: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或者说,在审美修养控制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早在德国的“包豪斯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当今的时代需要具有美术设计综合能力,表现在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

现代的美术设计己是一个综合设计,它已不只是一个门类的某种设计,可能还要涉及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化妆、美工、装置、特技及技术管理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可能样样都学到,只要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掌握基本的美术设计技能与技法,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在保证设计基础、设计实践的大教学方向的同时,增设通感训练、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民俗考察等新兴课程,是些很有必要的创新。

四设计内容与整合拓展

“大美术设计”需把设计的触角加以最大量化地拓展和延伸。因此,重新整合设计的知识结构,拓宽设计的知识范围,挖掘设计知识的深度,对设计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整合、贯穿和延伸,是培养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需要。

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应有符合时代的思考,需要不断进行设计教育改革,使设计教育与市场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宽口径、系统性强,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复合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关注设计前沿和科技发展的变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融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民族文化的内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首先,美术设计是严肃的艺术创作,是物质的造型化。造型艺术的点、线、面、色彩、体积与空间,是一切设计使用的共同语言之一。设计与美术渊源极深,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包豪斯时期进入学校的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才可以进入作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所以说,好的美术设计师,也应该是美术家,就是说应该具有从造型语言的高度把握设计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设计师的创作,都是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考试,一个有理想、有艺术功力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现代设计更具综合性表现,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美术设计用点、线、面、色彩、体积、空间等基本造型艺术语言,以文化的内涵、科技的手段参加到形象中来,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美术技能、理论、评论、鉴赏、科技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专业拓展作好铺垫。

2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单纯为产品设计为目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物品设计思想,无论从思维、观念,还是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符合、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要树立新的设计观念,熟知新的设计原则,端正新的设计态度,掌握新的设计方法。特别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各种设计间的界限,学会从现代各门类设计的本质规律性高度,去审视与把握美术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避免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只强调各专业特点现象的发生。

3专业设计知识与拓展

最重要的是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设计能力――大设计的外延能力。现在,设计师巳找不到一个词可以完全地、形象地概括自己的所有工作内容。在这之前“设计”一词勉强可以,现在不行。所以,现在听到最多的一个新名词就是“大设计”。奥运鸟巢开幕式,声、光、电、水、火的完美结合,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告诉我们要着重培养设计者将物质实体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审美意识的结合的能力。要求设计者在了解以经验、感性、静态和手工式劳动为基础的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把设计放置到与设计对象相关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的环境中去,考虑专业设计的教育。

专业设计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注重科技和功能的彰显;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设计中;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促进各专业间、学科的融合渗透,锻炼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策划阶段、设计发展阶段的教学中,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只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已不符合时代的步伐,让设计显现出一种气息,一种追求,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五知识的承传与反思

我们的设计教学应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培养为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大美术设计人才。奥运鸟巢开幕式,就是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目前我们培养的模式与要求存在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方面精于常规、技艺精熟传统设计法的传承,把技术设计作为全部,注重展示效果图,忽略了设计功能的战略性目标彰显,如设计对象物质功能、信息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要求等。另一方面又一味地强调纯功能、纯理性的设计,忽略了人与社会与自然三者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

2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往往把设计当作艺术活动看待,突出所谓自我艺术个性,对于对象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忽视对我们传统文化、记忆文化的研究与运用,诸如家庭个性化的符号,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历史元素和故事等。设计要能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

3不可不加分折地照搬、延续国外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现代世界的飞速发展,人们都更加重视自已的区域性问题,考虑自已的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等要素;人们也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注重自身及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考虑与形象设计的关系,考虑其展示的视觉效果与心理要素的关系。同时亦需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所以国外的设计观念和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本民族的社会需求。必须创建符合中国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的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这也是符合时代变革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注:本文系“大设计概念下的专业融通与整合研究”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英]弗兰克惠特福,林鹤译:《包豪斯》,三联书店,2001年版。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作者简介:

美术展会设计篇9

一、教学内容和意义不同

首先,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文化教育活动最早的门类之一,有美术就必然有美术教育,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互助,双向建构良好和谐的关系。其次,美术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一是可以作为造型活动的入门之径,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意识、一定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生产劳动者;二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发达心智的现代公民。

艺术设计教育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艺术设计具有本体的多种特殊性,它不是一种纯艺术现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了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是一种艺术化的造物活动。与纯美术教育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艺术设计在内涵上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策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物品。内容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它既包括功能性较强的实用品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设计制作,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造型设计。

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

高等美术教育以技能传授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材为目的的专业美术教育,并以此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学生以某种专业技能获取社会职业。美术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应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艺术个性全面发展的美术专业人才。

而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殊艺术造物活动,自古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形式,艺术设计教育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从广义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并不局限于一种以行业划分为基础,以技艺传授和设计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导,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导,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从狭义上说,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成为素质型、创造型、能力型、潜力型的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判断问题以及组织,计划、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开放式的系统知识,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专业沟通的机制,才能具备合作、咨询、研究、协调、重新整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完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健康、合理的发展,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教学课程和设置不同

高等美术教育在近半个多世纪发展中,经过国家和几代美术教育家的不懈努力,改革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首先突破了沿用几十年的学年制,改革为具有合理学习模式的学分制。相对专业美术院校而言,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包括。政治课、文化课,体育课、艺术史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创作等。专业课是根据专业设置而定,专业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国画人物、国画山水、国画花鸟、油画、壁画、版画、雕塑、水彩、美术学、综合美术学等。选修课包括:各专业的表现技法、表现风格。专业理论等课程。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表明美术教育选择了某种价值取向,并主动探索适合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价值取向、性格兴趣及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中国美术教育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美术教育既是智力活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又是技术的训练,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描摹和制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广泛的求职需要。美术教育注重美的观念和知识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美的造型,给予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逆向的和发散思维。最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因此,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求新意识,并通过这种创造意识在社会各阶层的实施。更好地促进社会改革与发展。

转贴于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就是从引进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设计观念开始的。当时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的“构成教学”,80年代初对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对外封闭几十年后。真正对西方150年来的工业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才有初步接触,当时三大构成课程被当作设计教学的典范立即运用到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功能性的区别。经过国家艺术教育机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理论家多年探索实践和辛勤劳动,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使建国以来工艺美术教育领域一直严格执行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首先把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课,体育课、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设计史论课。其中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材料构成、速写、摄影、电脑辅助设计等。专业设计课根据专业设置来决定,专业设置一般为: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新媒介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践课根据各专业要求到企业或工厂。结合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纵观每个专业方向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使用物品类型紧密联系在一起。选修课包括:绘画基础、理工科类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概论、设计评价与作品鉴赏等。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在各专业设计课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要求方面、加强设计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和绘画基础课的关系上,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有本质的区别,因而绘画基础课应根据设计专业的需要开设,不能等同于绘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其次是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根据适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再次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培养,在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人体工程。材料学。工艺学、营销学、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因此,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正是顺应了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同时体现了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征。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同

美术教育自从进入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就一直遵循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按照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艺术概论及美术技法理论课等几方面进行。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沿用几十年的课堂造型基础训练、外出采风写生、考察收集素材、表现技法训练。中外作品风格的分析鉴赏,中期创作练习、后期的毕业创作、作品评讲展览等几大部分,以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美术管理人才,美术服务人才,美术教师等为目标。如今高等美术教育采用现代的教学模式,在总结过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认真分析讲授,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感悟艺术作品的机遇,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层开想象。进行优化比较、讨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判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师生进行教学交流时,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尽量做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在专业创作教学上让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式的学习。探索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从专业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创作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创作构思,发现问题,经过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培养自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上,使学生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学习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觉学习与合作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实践应用上有本质区别。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艺术设计理论课等几方面组成。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单科独进式的课程编排顺序,各门课程往往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只是把各科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忽视各方面知识的综合积累。现阶段国家和艺术设计院校经过论证分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施了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其中,由课堂教学向工作室、实验室教学转化;由单科独进向多课题并行教学转化;由讲授式向启发、咨询式教学转化,简化课程设置;课程选题注意兴趣性、参与性、研讨性、鼓励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讲评和总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关设计活动,以检验学习成绩和提高设计的实践能力。

美术展会设计篇10

美术设计不仅需要大量丰富、扎实的美学基础和设计基础知识,还需要从社会状况、人们的思想行为、时代潮流、人们的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等众多方面来进行,它也是社会现状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思维状况的反映。比如在我国古代的美术设计中主要以美术图画为主,而这些图画作品中大多以山水画为主,还有动植物,比如马、梅兰竹菊等等。而现代,美术设计的范围则发展到一个无限的空间,我们常见的漫画、新潮的服装、各种电影和商品的广告、海报等等。

二、创新性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

在传统历史中,美术设计主要是体现美术作画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设计不仅体现在美术作画中,更体现在我们生活环境中,比如我们的服装、房屋装修、园林工程、城市绿化、广告设计等等,这种都是融入了大量的美术设计。创新性是美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以提高美术设计作品的质量,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精神思想,发散人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创新性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精神思想

美术设计就是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美术设计者通过对大量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唤醒了自身的美学细胞,再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用美术设计作品展现出来。而创新是美术设计者对现有的美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美术设计者美术设计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美术设计作品的质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美术欣赏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美术设计是设计者思想和智慧的体现,而设计中的思想和智慧是受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所影响,因此,创新性还可以提高设计者的精神思想。

2.创新性可以发散人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美术设计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智慧的体现,随着美术设计的范围扩大以及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就给予了设计者更宽广、自由的想象空间,设计者可以自由的徜徉在各种奇妙的想象世界。为此而设计的各种作品也不断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常见的就是时装表演,里面各种样式奇特、色彩纷呈的服装往往都会对人们的视觉和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而这些美妙的作品正是美术设计者创造思维和丰富想象的成果。还有比如各种绚丽的舞台设计、奇幻的电影作品、海报、我们常见的各种美丽的珠宝、豪迈大气的汽车,以及我们常用的手机等等,这无一不在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审美思想,而他们也都是设计者们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创新的体现。

3.创新性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步入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改善生活水平的正是那些创新的美术设计产品。比如法国伟大的美术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勇与打破一向的传统的设计思维,抓住新时代的特点,把束缚在妇女身体上的紧身胸衣换成宽松、自然、流畅的高腰身的细长形希腊风格,这不仅使妇女们摆脱了身体束缚,而且使人们在精神上从封建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次创新性的行动,使得妇女在衣饰着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日常我们所接触的平面设计、环艺、广告设计、工业设计、戏剧美术设计、建筑设计都是美术设计的体现。而在这些设计中,任何一样都需要创新性,只有创新,才能够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才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作品的审美需求。

三、提高美术设计中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要提高美术设计的创新性,首先是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美术知识,只有储存了大量的美术设计知识,才能对原始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比如说舞台设计,就需要对大量的舞台设计方案、实例进行研究分析,以发现它存在的缺点和创新点;其次是要细心的观察生活,要及时掌握时代的潮流和需求,创新性思维需要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用心仔细地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生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多方位、多角度的去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完成一项美术设计方案,也许是设计师的灵感乍现,但无论如何它都需要创新性,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设计作品或方案的质量。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