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习物联网的技术十篇学习物联网的技术十篇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44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1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这一概念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是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时至今日物联网已经从概念逐步走向实践。同样在高校中,“物联网专业”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鲜见到热门的变化。在教育部的联合推动下全国700余所高校积极到参与物联网这一新增专业的设置。如何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是反复强调的话题,但实际情况却总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高校而言,利用新增专业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搭载“物联网”快车不应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切实地在师资、教学设备、教材上进行实际加强。从电子、信息类新增专业看,物联网工程是最热的专业之一,哈工大、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都将开设该专业。

1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则会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应该清醒地看到物联网技术具有“新、长、专”的特点。

1.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物联网专业成立之初自身学科特点尚未成型,但集成创新型技术,知识体系不清晰;产业涵盖面宽,边界难以界定。物联网是新增设的专业,交叉学科特性更加显著。如何变思维封闭式为思维开放式教学对于教学是一个挑战。所谓开放式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不能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要着眼于不同答案或结论的自主选择。为此,教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博的思维,做到跨学科和课程规定以外的内容,例如可以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开放式的思维。

1.2将科学研究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丰富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在创新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探索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必须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综合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科研研究与创新的基本训练。根据学生的兴趣再加以具体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研究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实验环节,设置多样化的实验。例如处理器基础实验方面可以考虑程序下载实验,串口通信,控制器的基础,虚拟演示终端控制实验、微操作系统,基础通信实验可以设置线信道监听,无线报警,Simpliciti网络通讯实验,射频标签RFiD部署;自组织网络实验可以设置指定路由多跳网络的实验,简单的泛洪协议的多跳路由网络的实验;

1.3将科研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目前高校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实际工程能力方面和社会需求存在着天然鸿沟。这就需要企业和高校之间采取有效的桥梁与杠杆来跨越障碍协同发展。上面提到了将在教学中引入科研能力培养,那么在科研中也同时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物联网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决定只学好某几门课程,或者是仅仅是掌握某一学科(比如计算机、电子、通信等)是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的。让学生接触新的无线技术DSRC,Bluetooth,wiFi,ZigBee,RFiD和nFC的知识。通过设计丰富、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为物联网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应用基础,为将来创造出更多物联网应用及产品积累经验。目前在许多大型办公场所、商业mall等经济金融聚集的地方已经采用了先进物联网技术,适时采取现场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共同感受物联网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2物联网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创新

2.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网络科普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社科基金项目“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探究”(项目编号:20130103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一、简介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提出,是指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将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用于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应用广泛,遍布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积极提升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运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我国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据预测,2020年前全球物联网产值将是因特网的30倍,仅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的规模。物联网已经成为政府积极研究与推进的产业,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因各地政府均需开展物联网项目,物联网人才非常缺乏。

二、物联网教育现状

物联网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信息产业化革命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但是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却非常混乱。一部分学者认为物联网产业虽然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但也只是属于交叉学科,可利用多学科融合实现,没有必要形成专门的专业。另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应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新的专业,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结构。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个别高等院校都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时机,纷纷研究、筹备、申请开设物联网教学,推进在我国高等教学领域的物联网研究。2010年7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大学专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工程。据统计,2010年共有700多所本科院校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最终30所获批;2011年又增加30多所高校。

尽管高等院校开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不但课程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并且,物联网这个早已经诞生并走过17年历程的“旧的新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物联网普及教育水平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只限于政府的相关部门、物联网相关的企业、部分知名院校和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院校、沿海发达地区和为数不多的学者中间。这种物联网教育力度必然导致我国物联网人才教育培训的滞后,导致我国在今后国际间物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后劲不足甚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物联网专业教育

物联网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涉及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学科,大量高等院校盲目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目的性和社会导向性都还不是很清晰,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上,物联网专业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考虑多年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在进行物联网专业教育时,重点会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平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属于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还不清晰,边界难以界定,社会对该类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也不甚明确,因此必须谦虚谨慎的开展物联网教育,从社会需求的体系结构和专业技能出发,仔细审定培养计划和方案,使毕业生能和社会接轨;第二,平衡学生书面学习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问题:物联网知识面宽、跨学科广,在构建物联网教学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宽度,还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深度,根据区域定位、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来分方向、有重点的培养人才;第三,平衡原有学科与物联网教育的关系:高等院校在进行物联网教育时,不能仅仅追求潮流,要结合原有学科办学基础,充分发挥原有学科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原有学科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物联网专业教学。所以,我学院根据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整合校内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进了物联网相关教学科目,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为了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我院在发展初期,开展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等课程。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从事物联网网络协议、通信架构、信息安全等方向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也可以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四、物联网网络科普探究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将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除了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物联网专业教育外,还要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科普教育。通过网络科普促进学生主动的去了解物联网,提升广大学生对物联网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联网在身边的应用,从而促使物联网在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中,从而有效促进各个行业的物联网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科普网站的形式对大众进行物联网应用的普及更具有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为大众提供一个具有时效性并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物联网网络体验成为对物联网科普体验的一个挑战,同时对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认识和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传统的科普模式对物联网普及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时效性,所以在新一代物联网普及的体验中,需采用一系列物联网体验新形式,如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等。

面对高等校园的物联网普及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物联网的网络普及工作:通过建立网站进行了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将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目前发展状况、将来应用前景全面的展现出来,普及给高等院校的广大学生群体,使高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物联网科普认知形式――视频纪录片。视频纪录片,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动态视频的方式对所需内容进行写实记录,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力求以真实事件为落脚点,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以此增加人们的相应知识,引发其思考。

在物联网科普网站增加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主要依赖于现有的物联网知识。首先,整理互联网中现有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频,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以“树”图的形式将相应知识视频归类放置。这将极大地增加网站知识划分的清晰度,同时相较于以时间顺序放置相应视频纪录片,“树”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分块学习,使其能够轻松找到自己所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其次,整理理论知识库中相关零散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并将其补充到相关模块中。

通过视频纪录片的形式增加学习者对于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觉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增加对于视频中相应知识的记忆程度,有效的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而相较于一般文字内容,视频纪录片包含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重内容,能够使学习者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记忆的兴奋状态,这样,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视频纪录片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增加其好奇度,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并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学习过程中的单一、无趣。

由此可见,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将有效并极大地促进人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中是必要,也是必然包含的。

(二)物联网科普体验形式――趣味实验室。在传统的物联网普及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给予量,而忽视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浇灌式的普及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所得知识的宽度及广度,但盲目地增加量,只能让知识如云烟,一瞬即逝,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既是物联网科普知识,就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成果,只有真正帮助学习者记住知识,了解其内容及原理,体会其本质,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记住所学,并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增加趣味实验室的科普形式,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简单的知识提供一些相应的实验方法、环境与成果,向学习者展示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与结果,同时鼓励其亲自动手尝试,在此,可以通过增加学习者在网站中的经验值等方式达到鼓励其参与趣味实验室的目的。此外,趣味实验室还着重于实验的趣味性,所提供的实验在保证对物联网体验的练习与体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与时下热点元素的融合,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物联网科普交流形式――交互体验馆。网站的交互性是网站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交互体验更是重中之重。

物联网的交互体验是形式多样的,主要设计为:(1)科普互动游戏,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2)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直观的体验感受;(3)远程观测技术,拉近用户与科学的距离。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特性,推陈出新,才能够让用户对物联网的体验效果更好。

交互体验馆的设计在物联网技术中最热门、最具前景、最前沿三个方向上开展,让大众在交流与互动中体验物联网技术为生活提供的方便,并在接近真实的体验中学习、理解科普知识。

除此之外,交互体验馆设计是在以下几点基础之上进行的:(1)专业人员对相关技术进行实现。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交互体验馆的效果,所以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视频、flash、3D动画的制作将交互体验馆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2)物联网技术相关内容的正确性。科普网站保证了物联网知识的专业性和正确性,没有出现专业性的错误,给大众传播错误的科普信息,达到了科普工作的基本要求;(3)人性化的设计。交互体验馆以人性化的设计完成物联网技术的宣传,大众在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中,更加轻松地体验到了物联网技术在生活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物联网科普记录形式――发展时间轴。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兴起时间不长,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站以时间作为轴线,进行物联网知识的普及,以此提出并设计了发展时间轴的概念,为科普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带来新的色彩。

1、形式的简述。以时间轴为主线,以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间为分割点,进行重大事件标注,点击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详情,为大众带来按时间顺序排列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全新体验。

2、展现形式。以3D动画+flash形式制作时间轴,炫丽的动画、新颖独特的3D效果,使大众得到全新的感官体验,在这种多层次的体验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伟人和重大变革实践,体会一种全新的物联网技术科普盛宴。

3、内容的设计形式。发展时间轴汇集了大量物联网技术科普内容,囊括了物联网技术发展史中所有重大事件,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使大众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全面且详细的认识,克服了发展内容与时间上联系的障碍。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物联网网站科普工作将以新的形式展开,如果一直沿袭科普网站的传统形式,则大众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得不到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广大科普工作者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中应当以创新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以及特色的人性化体验来促进大众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普新环境,全面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五、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目前发展势头强劲,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虽然物联网产业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发展的概念产品,属于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混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我院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融合全校师资力量,在学生中开展了物联网专业教育与物联网普及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应更加用心的探索物联网教育的方法与对策,加大力度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物联网教育,推进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2011.1.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3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开,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依据国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以及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就物联网极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于2012年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确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物联网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及方案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人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符合企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的设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过程,均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完成。

2.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物联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电子、测控、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团队的成员要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我院物联网专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培训: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研讨及各类新技术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直叫理论和先进网络技术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2)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车间管理制度,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困惑。3)人才引进: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部分教学的过程中,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人才储备。

2.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直接关乎着实践课开展的效果。根据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实项目为教学情境,逐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我院原有电工电子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RFiD系统开发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等,用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通过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会同企业专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了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4职业实践活动设计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识岗、跟岗、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其中识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一方面由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宣讲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岗位技术要求、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岗位的了解,提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通过跟岗职业实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规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顶岗安排在第六学期,采用顶岗的形式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本,实现从学习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5结束语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4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班;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6-02

湖北工业大学作为我省第一批物联网本科教育单位,一直走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的前端。通过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针对他们实施物联网专业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应和引领未来的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工程师。

一、物联网创新班

物联网作为我国“十三五”高新技术的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培养优秀的创新物联网人才是我们高校的重要职责。经过近五年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我们逐步总结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在利用现有信息及计算机学科力量的同时,应尽快形成更加专业、更高水平、更国际化的物联网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开拓创新,扩大知识来源,将学科建设与相关产业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具体而言,物联网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软件开发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学院要求对物联网创新班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物联网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全方位理解专业知识并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1-3]

二、物联网创新班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校的物联网创新班本科相关课程规划如表1所示,其涵盖不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也有计算机网络的专业课,同时针对物联网的相关新技术也开展了《物联网导论》、《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工程》等专业课。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资料共享、课中话题讨论、课后实验辅导这三个基本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专业的最新、最优知识,更好地进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发表在当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因此讲授《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应该注意从最新的物联网软件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软件的应用过程并将最新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开发论文中选取部分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4-6]这样的“专业课+实践应用”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就业需求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之一,在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采取“弱化教师课堂、加强实验实践动手环节,鼓励自主创新学习,推行课外创新结合课内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淡化考试约束,强化实践过程的二元考核方式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近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的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学习还是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表明我校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完善并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B,王春枝,叶志伟.面向信息时展的物联网技术课程创新规划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3-234.

[2]茹艳,潘俊方,樊阿娇,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5):139-140.

[3]刘顺财.浅谈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4):93-94.

[4]沈华,陈卓.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91-192.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5

2011年起,高职院校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经过三届学生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技术,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经验都处在探索与实践之中,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与实训资源的短缺,对相关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有更多的困惑。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已毕业一届另有一届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从这些学生的反应来看,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十分重要,是这门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了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应用前景,特别是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提升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出了创新改革的建议,这些都是做好《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动力。《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一门物联网技术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课程,知识涉及面广而杂,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要求高,而高职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在这现实情况下,如何开展好此课程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学习,因此《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创新研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情与课程

11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已占据半边江山,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带来最明显的特点是生源质量激剧下降,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更加突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办院校深有感受,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不少学生进学校抱的是来玩的心态,家长只是让孩子在学校度过这三年时光罢了。二是高考成绩明显下降,高中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三是为了达到招生数量,招收大量文科生来读工科专业。四是招生中出现大量调剂生,进校后学生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学生对所读专业无兴趣。五是受到社会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绍职院物联网专业每届招生二个班的规模,学生素质不高,特别是文科性占据近半,另外,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较新的技术和专业,社会对其认知相对少和肤浅,早期招生调剂生比较多,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以后的就业对象在何处,学生比较迷茫。

12课程背景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产业链上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从分析职业就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依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多类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物联网技术是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和软件等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深,专业课的开设一般会重点放在某一方向,不可能涉及物联网技术的方方面面,更何况高职院校本来学制就短,有效课程学时更少,因此完全有必要开设一门课,较全面介绍物联网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概论》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果,由这门课来开启学生对物联网的学习大门,通过此课程来认知和了解物联网的主要技术和行业应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物联网的兴趣,展示给学生未来就业的前景与希望。

2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

21课程定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构建。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搭建课程体系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一是通识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以知识渐进的方式组合而成。课程背景论述中已说明《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对众多物联网技术知识的普及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是一专业知识的入门课,所以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处在通识课程之上专业课程之下,起到专业学习承下启上的重要作用。此课程虽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但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基础》之类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是后面众多专业课的浓缩简介以及未能开设相关课程的介绍,信息量相当大,需要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前提,由此一般放在第二学期开课比较合适,但也有的学校如无锡职院已从第二学期调整到了第一学期。

22教学内容

物联网技术目前还处在快速发展与变化之中,很多技术也不是十分成熟,无论是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从目前大家所熟悉而常见的来说一般从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的角度来考虑。每一层都涉及大量相关技术,如以感知层来举例,感知层主要是解决物体识别与信息采集并转发,核心技术有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memS系统、目标定位和近距离无线传输等多类型技术。三层体系所涉及的技术都比较复杂,那么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是很关键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知识普及入门性质的《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以学生易掌握、提兴趣、开阔眼界为目标出发,宜采用知识范围涉及较广的教材作为学生的课程教材,当前此类教材已相当丰富,但内容千差万别各有侧重,经过多方调研和认真对比,绍职院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刘云浩教授编著的《物联网工程导论》,此教材是国内同类中较早推出的教材,教材内容较全面地覆盖了物联网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案例。当然对于高职学生是不能完全参照讲解的,具体讲课务必按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

3教学手段与方法

《物联网技术概论》属于理实一体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主讲学生在课堂被动听的方式进行,应当说这种形式对于理论课的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高职民办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同程度上有些抵触心理,从经验来看,学生一次二学时的上课,老师讲解不超过一学时为好,因此,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调节和缓解学生的课堂状态。一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用日常学生生活中案例来说明,如讲到RFiD时用学生证和身份证来说明,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多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如讲到移动通信技术时采用动画和视频来说明基本工作原理,这样贴近学生的爱好又容易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布置课堂作业,安排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习。四是针对课程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度参与。五是适当安排学生现场参观与交流,然后结合参观交流时所见所闻来讲述相关物联网技术。多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把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扭转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计划中的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实训教学。实训分两块,一是校内实训室进行,二是校外协作企业展开。本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训教学是作为知识引领的补充手段。校内实训室主要让学生了解如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和网络传输方面的一些实训设备,以感性认识为主。校外实训主要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参观体验,如到绍兴科创中心参观物联网产业应用,到诸几智慧农业示范区参观智能农业应用等。通过这种开放式课内外结合的实训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好奇性和兴趣,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动力和就业前景的向往。

4考核与分析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环节,本课程的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两种考核的结合。二类考核如何划分比例可视情处理,但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看,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考核,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内实训评价、校外实训评价、课内(外)作业评价、学习态度等几个主要方面。终结性考核是期未完成教学要求后的知识检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在最近三届学生的终结性考核中,采用了大作业与卷面考试二种方式进行摸索,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比较喜欢大作业作为期终考试,但这种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易过好学的懒汉心理。卷面考试可以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分别在二届学生中进行了尝试,由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试卷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在绍职院历经了三届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当说是在前进中的探索与实践。第一届有近一半的文科生,期终考试采用了大作业的形式,从上交的作业来看总的来说表现良好,但深入后发现大多原封不动地抄袭于网上资源。后二届采用了卷面考试方式,相对难一些,出现部分学生的不及格。从课程教学整体分析,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联网相关知识普及性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有了一个较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物联网专业的心理距离,关键是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6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专业应用情境教学

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这个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院校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利用物联网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对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联网技术,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流网概念早在1999年便已提出,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以及其他各类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条件下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交通、医疗、制造、科研、教育等各领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物流领域。

物联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提高社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把原来不能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功能实现了。通过把没有智慧的“物”植入无线智能芯片,使得人类的感知更灵敏,控制更自如,生活更方便。

二、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

物流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实践操作性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对学生行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引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位跟踪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与人们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就是定位跟踪管理。定位跟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通过定位跟踪管理或以其为基础,才能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实现“物物相联”。

定位跟踪管理可以应用于诸多物流领域,如人员定位跟踪、车辆定位跟踪、物品定位跟踪、集装箱定位跟踪、飞机轮船定位跟踪等。定位跟踪技术除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外,还涉及二维条码技术、gps、gis、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等。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输管理》课程的核心就是运输调度、线路规划和商品货物的跟踪管理。利用物联网,可以事先选定某一物流公司某批同时装运的货物,通过实时信息传输来掌握车辆货物的运行状态,包括运行路线,货物的装卸货、转运、分拨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跟踪与记录该批货物的运行轨迹,运行轨迹在图上进行形象直观的回放,形象地反映货物当天行走的轨迹。

对于《配送管理》课程,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商品集货、分装、配送及选择配送线路等过程。

这样,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就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识别技术

物品的标识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对物品进行标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管理。不仅如此,对物品进行标识是实施定位跟踪的前提条件。物品定位跟踪的原理就是经自动采集设备感应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由定位中间软件计算得出该rfid标签的位置和状态信息,以此来判断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并显示在位置地图界面上。当物品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人们便可以感知到。

在《配送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的采购、进库、盘点、分拣、出库等操作环节,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商品的配送流程;通过商品标识条码管理,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商品的分类、批次等信息;通过商品包装rfid标签管理,可以了解包装箱号以及放入包装箱内的物资信息。

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可以让学生了解仓库管理中的出入库管理、盘点管理、库位识别等真实情境。

在《库存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晓库存商品的一系列管理过程:(1)录入过程:通过扫描送货单据上的二维条码,将商品的文字、图形信息快速、准确地录入。(2)出入库商品自动清点:通过安装在货架上的rfid读写器读取出入货架的商品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信息,快速取得包装箱内的商品信息。(3)库内商品盘点:使用手持rfid读写器读取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获取商品信息,扫描货位标识条码,经过确认后,数据传送到系统中,系统自动显示盘点结果,包括库位信息及相应库位内存放的商品信息。(4)库位识别:采用图形显示货位布局,选取某一货位,货架上相应位置的有源rfid标签进行声光提示。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利用物联网还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们了解物资的流通过程,如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加工、产品包装和分销等环节。

(三)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在当前的物流领域中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然而,目前许多物流专业课程并未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特别是《运输管理》和《国际物流》两门课程。

在《运输管理》或《国际物流》课程中,作为补充知识,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物联网系统,掌握远程控制技术:(1)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结合gis技术,当装载货物的车辆通过特定的信息采集地点时,系统自动显示车辆当前的地理坐标、地点名称、通过时间以及车辆和物资的相关信息。(2)地点识别:当车辆通过某一特定地点时,计算机的gis系统显示车辆的通过时间以及本地的特征信息,如坐标和名称等。(3)通过物联网接收运输工具位置的数据,物联网终端计算机界面上显示运输工具的位置信息,同时显示运输工具的编号以及所属单位、发运单位、接收单位等信息;也可以进一步查询运输工具装载的物资名称、数量等信息。

此外,在了解远程控制技术的同时,学生也能掌握物资位置编码的特点,如在铁路系统中使用的“汉信码”,其具有信息容量大、汉字表示能力和汉字压缩效率高、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强、修正错误能力强等优点。

三、对物联网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一)利用物联网极大地丰富了物流实践教学

物联网的引入使得真实的企业物流运作情境与虚拟学习环境能够无缝整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即时捕捉、分析教学需要的各种物流实时信息;学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或调用企业的物流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物联网能为学生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提供支撑环境,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学生可以通过物联网,探究任何实时的物流运作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物联网的介入为物流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实现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二)解决物联网各关联要素的互联互通问题是关键

物联网注重于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物联网在进行物流教学应用时,教学设备间联系更紧密,设备和人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所采集的企业数据和教学信息量越来越大。在这些数据中,哪些属于企业隐私、学术隐私和人员隐私,是此类应用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进行保护,数据的泄密将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跟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学校必须通过协议,承诺仅将数据信息用于教学,并对其加以保护。

另外,从物联网结构来看,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更多的ip地址将使ipv4资源被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但目前,不仅在企业,甚至在不同的教学设施之间也存在着通信协议不统一的问题,例如,在接入层面上,gprs、短信、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协议类别五花八门。应该看到,当前的信息化,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已日益完善,但离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接入网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即使是已接入网络的信息系统很多也并未达到互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通信协议统一与否将是制约未来物联网在物流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物流课程专业教师应建立物联网教学意识

由于物联网刚刚兴起,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缺乏联系物联网开展教学的观念,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有一些教师甚至抵制物联网技术,在他们看来,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有极大的挑战,他们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应该加强物流专业教师对物联网的学习,只有在观念上改变了,才能真正把这项新技术运用于物流教学实践中。

(四)各学校在物联网教育应用方面的投资偏少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7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地球;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0、引言

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才只有十几年时间,而引起重视并获得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问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随着教育部批准各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以来,国内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基础的高校陆续响应,积极投入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是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以应用为先导的特点,大部分高校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显然,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广大应用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成为现阶段物联网教育领域的一项研究课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C3SD,即建立在传感网络fsensor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数据海(Dataocean)集成的架构。物联网由通讯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数据海5大技术系统支撑。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是以物联网体系结构为核心进行设计和技术开发。相应地,我们在学生培养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物联网5大技术的不同层次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以物联网专业的需求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应用方向和已有物联网领域知识进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巩固已有的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将理论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也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全方位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物联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知识运用需求。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将计算机知识如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设计、数据库等运用到物联网实际应用领域中,通过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系统开发等实际应用验证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算法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物联网技术原理,尤其是通过相关实训应用程序开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e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进行物联网理论和方法相关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达到创新性学习。

2.2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基于工程应用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在市场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物联网发展洞察力、解决特殊问题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对当前物联网工程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切入物联网的兴趣点,将物联网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智能交通、智能仓储,进入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以及利用问题促进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计算机、物联网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为物联网理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目前,计算机学院已建设智能交通、智能仓储等实训综合平台,基于工程应用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训和实践能力锻炼,采用项目案例库的方式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设计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2.3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并自主研究,将自身兴趣、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机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选择自主研究领域。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发资源如开发平台、数据库系统、RFiD+GpS物流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等搭建物流管理实验平台)等,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并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思考物联网技术问题,鼓励学生从计算系统以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创新,将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运用需求相结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面对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如何将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真正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物联网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尤其在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在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资源和成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实验体系品牌,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验体系建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通畅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渠道,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同时将当前的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以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我们以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为例详细说明。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热门应用,涵盖了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等多种前沿技术。近些年来,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也从起初的两个新鲜概念,在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潜在推动下越走越近。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又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目前,三维虚拟地球是智慧城市的主要依托平台,是结合计算机仿真、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构建的数字地球模型,能够实现对全球地理数据无缝、多尺度地浏览和互操作。

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是当前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GiS理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需求,因而更具有前沿性和应用性。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以灵活、方便携带等特点,在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积极推动了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的研究和应用。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和传统虚拟现实系统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差异:(1)平台硬件限制;(2)应用方向明确;(3)服务器需求更高。对此,我们从物联网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使用先进技术,可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开拓了思维能力。

结合工程应用的需求和该平台可扩展的特点,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不仅让学生掌握虚拟平台中软、硬件系统各个部件的原理,而且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多种部件的集成。我们从工程应用角度、用户体验、发展前沿3个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1针对终端硬件的创新实践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同时,针对移动终端的硬件特性巩固计算机嵌入式设备CpU、网络等方面基础知识,在传统虚拟现实交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算法。

3.2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创新研究

移动三维虚拟地球的应用方向非常明确,即针对电力、农林、渔牧、地下管线、物流仓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要求移动三维虚拟地球平台实现移动数据采集、快速空间分析、高效三维显示等功能;针对不同的功能特性设计相应算法,如数据采集要求低精度移动设备相机拍摄的数据能够在后期的数据加工处理中实现影像还原,学生必须在传统图像处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这一特定功能。我们引导对图形图像和传感器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实践。

3.3针对数据服务器的创新研究

移动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面向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但由于受到硬件性能限制,使得用户在终端无法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传统的商业数据库如oracle、sqlserver无法满足数据预处理的需求,但是服务器端要求能够针对移动终端的特定数据请求提前进行数据预处理。针对移动三维虚拟地球对数据服务器的特定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型的后台服务器,对新型数据服务器设计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架构,对数据处理算法进行创新,以满足移动虚拟地球的数据服务需求;引导对数据库系统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数据库存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和科研实践。

总之,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这一科研成果转换为创新实验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是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对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8

物联网时代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理对象整合成网络,对我们影响巨大。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达到能源节约的效果。另外物联网有着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优势可以对物体实施更精密及时的控制,这种及时精密的控制和管理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效率。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通过“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2物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2.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面对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由于紧张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为了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知识不能成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由于物联网科技的进步速度太快,学校难以有足够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新科技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在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物联网新技术、新理论学习时,根本达不到自学效果。

2.2教材更新缓慢,教学内容滞后

联网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新应用、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能动态更新网络知识。虽然现有的网络教材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其更新的速度远不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与物联网相关的网络新技术如adhoc网络、传感器网络、体域网知识等都未能及时补充到教材里,造成计算机网络教材在内容上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前瞻性、系统性与实践性必定无法得以保证。

2.3实验条件受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网络设备由于其有着较高的科技附加值,因此普遍价格比较昂贵,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由于设备仅仅用来教学不能产生直接的利润,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对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一套理论,但进行理论实践时面对的却是已经淘汰设备的尴尬现象。这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刚学习的抽象的知识很快就会被学生忘记。

3物联网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改革

面对物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严峻任务,如何对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成了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目前的问题,对相关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

3.1加大对硬件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力度

在当前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数据都来自于手工输入或从文件导入的现成数据,这就局限了软件系统的应用领域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如果能多元化的接收数据,就可以扩大软件系统的使用范围。进入“后硬件”时代后,我们关心的不再是硬件产品的研发,而是在硬件产品后的软件开发,但绝大部分都对硬件产品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硬、软研发脱节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身边对物联网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说对超市的射频扫码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技术学习将硬件的教学融汇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将数据采集任务下放到超市的日常运营当中,从而增进学生对数据来源和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在现今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就准备对感知层技术应用的教学,一旦物联网技术发展成熟,软件技术便可以顺利的过渡到物联网时代,否则的软件技术教学又将滞后3-4年。

3.2配备软、硬件结合的物联网软件开发实验室

如今我们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主要运用pC机和对应软件产品的模拟进行教学实验操作,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够的。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不再是只凭借编写代码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代码编写和硬件设备的系统集成才能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针对这种特点,我们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建立软、硬件结合的物联网软件开发实验室,让学生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融入硬件使用的相关特性,并且提前掌握物联网的信号收集、传输和处理等知识,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3加大教职员工的培训力度,抓好教学工作

物联网毕竟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大多数人都还不是很了解。对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的概念是接触了不少,但许多学校都缺乏物联网实验室及能指导做物联网实验的技术人员,这也是使学校软件技术跟不上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介于此,可以每学期利用空闲或专门去企业学习锻炼,把先进的技术带入校园。不能闭门造车,落后就要被淘汰。

4总结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9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凸显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部分不足。(1)对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在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术多,还是技能和技术并重,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2)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或者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3)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

2基于物流企业层面,“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分析

正如学者们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意味着“互联网+”在物流信息化升级道路上理念的升华和具体化。“互联网+”表明了,在周边产业逐渐开展“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因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降低自身的成本。立足于物流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自身内部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互联网+”;一层是自身的“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服务的行业中,拓宽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须立足于物流企业对“互联网+”的现实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命脉。众多文献已经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开展了众多的研究,这里就不再对原有的技术技能开展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典型需

求。一种需求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如何改善以适应“互联网+”的技术技能需求。这里涉及到两个特殊需求:(1)现有的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入已有的业务流程,加速服务效率和提升作业速度。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信息技术操作、业务流程改善和应急反应等典型技能。(2)全面实施“互联网+”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业更多的是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来管理现有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等管理要素。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业务重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第二种需求是,“互联网+”物流企业如何渗透到服务的企业、行业中带来的技术技能需求。(1)服务的企业或行业未及时“互联网+”行动,作业人员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术或技能,尽可能提升双方的作业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双方均处于“互联网+”状态,对于作业人员而言,在于双方采用何种数据共享方式来降低服务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业务信息追踪、分析、交流、传递等能力。

3学校和学生层面,拥抱“互联网+”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3G、4G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多年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校园内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是众多学校积极上马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资源,期望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浏览,换句话来说,即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毫不领情。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交流的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只有有机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主线,分析潜藏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实施“互联网+”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排除兴趣论讨论制约因素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养层面,必然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顿,且使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于无用武之地的状态。立足切实可行的假设,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才会促进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在讨论本文观点时,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专业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兴趣”。那么在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何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在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呢?

3.2学习没有明示的目标性是学生无兴趣的根源之一任何专业都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幸的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基本上是空白。众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始业教育活动,告诉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这回事情,接下来就成了下达教学任务的计划书了。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只在入学的时候知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学期上不同的课程,至于为什么开设这么多课无从知晓。更不要说,对于大多数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职生,指望他们听一次始业教育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无稽之谈。只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才能够使他们认清楚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地位,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沿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体系学习技术和技能。正如我们常见的广告宣传一样,日积月累的广而告之,必然会激发参与者进行选择的兴趣。所以说,“互联网+”下,广而告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一些呢?

学习物联网的技术篇10

abstract:Campusintegrationreferstothehighintegrationandcollaborativedevelopmentofthevocationalcollegesandcollegestudententrepreneurshipparksandjointlyboostingregionalindustrialdevelopmentandprofessionalupgradingbythetwo.throughconstructingthecollegestudententrepreneurshippark,thecollegestudententrepreneurshipparksand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reintegrated,theprofessionalemploymentserviceplatformoftheapplicationtechnologyofinternetofthingsisconstructedandtheimprovementofthestudents'employabilityistakenasalinktocarryouttheconstructionofentrepreneurialpracticebase,entrepreneurshipcurriculumsystem,entrepreneurialservicesystemandentrepreneurialincubationcapacitytocreateagoodentrepreneurialatmosphereforthestudentsofapplicationtechnologyofinternetofthings.

关键词:校园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

Keywords:campusintegration;applicationtechnologyofinternetofthings;entrepreneurialservice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6-02

0引言

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和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发展手段,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不仅包含着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创业热潮。作为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更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和创业教育背景,通过与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融合,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以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纽带,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融合是将高职院校与大学生创业园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创业人才的培育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提升。大学生物联网创业园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岗位基地等五大基地,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设立真实的创业情境,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基于知识资源优势,利用创业园集聚的物联网产业优势,将物联网企业嵌入到高职院校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发挥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应用研究上的势,为创业园及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物联网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为实现创业而积累实践经验。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验基地和创业岗位基地等。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设施中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科研实验基地建设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教育基地,让学生接触物联网技术研发,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见习基地是通过让大学生亲身感知物联网企业的各个岗位及职责的重要教育场所,使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接触,产生长期有效的震撼,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业精神;创业实习基地是让大学生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知识,开展创业训练的实践场所,使大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社团实践基地是通过建立物联网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学习与实践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当中,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岗位基地是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创业活动场所,培养大学生实现创业所需要等品质,提高创业风险防范与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