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法学教育十篇加强法学教育十篇

加强法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15

加强法学教育篇1

从个体来讲,青少年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从大局来讲,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对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就显得刻不容缓。结合现行学校教育的实际,我认为实施学校法制教育,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工作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始于法律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教育

1.按照学科特点,把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在各个学科中予以渗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规定语言文字法、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法律发展史、法制思想史、国体政体等宪法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法、海洋权益等国际法内容;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宪法、民法、经济法等内容;在自然科学中渗透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总之,生活处处有法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与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并把各科中的法律知识作为学生考试内容是我们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明确并严格落实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专题职能,充分整合各项资源,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定编定岗,通过招考或培训等形式,培养并充实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各学校聘请的兼职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因各种因素制约,法制教育作用极其有限,系统的长期的法制教育任务必须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来担当。其次要编写符合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实际需要的法制教育教材。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攀升的现实,教育界应编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法制教育教材。第三,科学安排法制教育课的教育形式和课时。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要按照法制教育教材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上好专题式的集中辅导课、对班主任的培训课;班主任要上好法制教育班会课;各科教师要上好学科内的法律知识普法课。第四,针对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教育部门必须投入和落实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并监督专款专用。

二、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

身正人之范。依法治校不但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和体现,而且是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帮助学生培育法律信仰的示范和榜样。试想:像学校这样的承载教育职责的机构,如果有法不依,违法办学,我们怎样去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像教师这样的肩负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本身违法乱纪,肆意践踏学生合法权利,又怎能唤醒学生的法律信仰,让他们去崇法尚法呢?学校要担负起法制教育职责,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就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为此,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肆意逾越法律的底线;学校建章立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师生各种合法权益,避免“一个将军一个令”的人治嫌疑,做到合法合理,持续稳定,使师生对其产生法律一样的敬畏感而自觉遵从;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施教,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模范。

三、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关注学生的权利,唤醒未来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责任

“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纷繁芜杂的法律海洋中捞出公民的各项权利并交代给学生,唤醒学生的权利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公民理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必须履行的各项责任。例如,作为公民,应该享有选举权、话语权、知情权、监督权。除此之外,还应从劳动者、消费者、家庭成员等角度社会主体的各个角度分别介绍不同的权利内容和相应的义务责任。

加强法学教育篇2

微观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认识自我。2012年4月,广州佛山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多名中职学生围殴初中生,据警方透露,涉案者因为讲究兄弟义气,意气用事,才造成了事件的发生。这一新闻引起了当地网民对中职学生教育的讨论。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影视和网络成为了人们娱乐的工具,然而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对人生价值观认识的模糊,一些不良信息的接受极容易影响他们未来的性格取向和心理健康,例如古惑仔片中的江湖义气,大型游戏侠盗飞车中的暴力元素等。如果没有正确地引导,中职学生很难拥有基本的法律认识,在社会中也会因其年轻气盛难以与集体融合、实现团队合作,也容易犯下事端,甚至违法行事。而有效的法律教育能够使中职学生认识到道德红线,明辨是非,从而认识自己,约束自己,正确地交往,积极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二、中职学生法制观增强的几点措施

1.树立中职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者,老师俨然是知识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在中职学生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以树立任职教师的正确教育意识为第一任务,以培养教师的法律认识为优先目标,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强调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严格制定措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教育工作。只有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了对法律教育的正确认识,才能提高法律教育的实际效率。

2.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在以课本为基础的法律教育中,教育程序必须走出传统的教模式。将实践内容引入现代教学中,甚至把教室转移到律师事务所。在课堂的教育中,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材料,如一些典型性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此为反面教材,让中职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警醒下得到启示,意识到法律意识淡薄的危害性,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避免误入歧途。中职生的法律教育不应只单单靠理论宣传,还应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项社会实践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民警现身说法。还可以举行模拟法庭,让学生自主地辨别是非,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在案例分析中主观地了解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与犯人的对话活动,学生在他人的反省与忏悔中更加容易接受法律的约束。

加强法学教育篇3

1科学方法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学是集思想、实验、方法为一体的先导科学.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记录科学成果的历史,也是总结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物理学的全部发展历史也表明:许多物理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与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在介绍自己获得科学成就的秘诀时,总结了一个公式:a(成功)=X(艰苦的劳动)+Y(正确的方法)+Z(少说空话).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m・玻恩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金,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界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界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发现”.牛顿总结出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应用了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采取了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和数学方法.可见科学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同知识相比更具有启发作用和创造性.伽利略已逝去三百多年了,他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和惯性定律在物理学知识的长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但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他研究落体运动时采用的方法,开创了一场方法论的革命.爱因斯坦盛赞伽利略的重大贡献:“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运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能力与方法是密切联系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科学方法+技能”.可以认为,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对能力起决定性因素.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物理教学长期都比较注重纯知识教学,强调物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对物理学的科学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逐渐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观念,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

2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2.1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现行教材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1)物理方法:观察、实验、理想化、变量控制、比值定义、平衡、守恒、整体、隔离体、等效、微元、近似等方法.(2)科学思维法(逻辑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分类、对称、外推、假设、模型、佐证等方法.非逻辑方法的理性思维如直觉、想象的研究方法.(3)数学方法:比例法、几何、图象、三角函数、极值、极限等方法.

2.2科学方法教育原则

2.2.1和物理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原则

从认知角度看,物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动地认知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用方法论的观点分析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家探究物理世界的过程,他们很相似.物理学家从人类的已知出发探究人类的未知,学生是从自己的已知出发探究自身的未知.两者都从问题出发,都学要检索已有的知识,都要用到观察实验法,科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物理学家根据或假设去解释或预言物理现象,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和解答习题,只是知识独立性、创造性和复杂性程度不同而已.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密不可分,因此科学方法教育要结合物理教学和能力训练过程而长期分散进行.

2.2.2渗透性和长期性教育原则

由于我们现有的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都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物理知识的表述中.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就要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背景,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所隐蔽的科学方法因素,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和渗透,点到为止,多次运用,学生才能领会、掌握.这样不仅不会削弱知识的教学,又会使科学方法教育自然、顺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2.3综合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科学方法交叉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教育进行完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教育.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3.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抽象、概括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在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概念.如要建立“力”的概念,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人提桶、马拉车、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压路机压路等,从以上具体实例中通过抽象、概括把“推、拉、提、吸、压”等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就是通过这样由具体实例经归纳抽象概括而引出的.

有些物理概念和物理科学方法结合非常紧密,本身就包含着物理方法.例如:质点、理想气体、单摆、卢瑟福原子模型等概念建立,都使用了模型化和理想化的方法.

3.2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探索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

物理规律的建立有实验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两种.有些定律的建立和阐述就包含着物理学家创立和使用的物理学方法,要结合定律讲授、使用说明物理方法.如理想实验是很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一种超直观的理性方法.如胡克定律、帕斯卡定律、反射定律、焦耳定律以及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都是实验现象加以归纳而得到的.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教学,可以用演绎推理法.

3.3利用物理学史知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学的历史舞台上,有不少真知灼见、善于思考的思维巨人,他们在曲折崎岖的科学征途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能生磁”,于是人们普遍直觉,只有对称的变化才是和谐完美的.“磁能生电”势在必然.为此,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逆向思维的启迪下苦苦思索,千方百计实验,通过十年不懈努力,终于揭开“磁能生电”的神秘面纱,从此便产生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根据两者都能发生反射、折射,从已知的相同点,推理知光和声一样都是一种波动,提出光的波动说;1923年,法国青年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通过光和实物粒子的类比,提出物质波的假说,即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1927年这一假说被戴维逊和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假说成为物理学史上运用类比获得惊人成就的著名实例.这些都是类比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发灵感,唤起创造性思维,取得非凡结果.

原子结构波尔模型的提出是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应用.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发现了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蛋糕葡萄干模型”的矛盾.他通过与太阳系的开普勒模型类比,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这是想象与类比的综合创造.近代物理中模型方法对不可穷尽的原子世界的认识的不断逼近,它是人类对客体的猜测,是经典物理中发展起来的模型化方法的高级阶段.

3.4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

加强法学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法制教育的作用。高校传统的法制教育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局限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达不到认知深度和理性思维。纵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数高校存在学生不重视、学时学分偏少、师资配备不合理等弊端,反映出当今高校对大学生法制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错位法制教育的内容。一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当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便以学生道德修养的等级作为惩处标准,在法律与道德的界定上出现混淆不清,简单地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未把法制教育内容作为完整的系统加以建设。二是,许多教师受习惯或传统思维影响,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中涉及到的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并不愿意承认其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教育学生也往往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较少考虑或忽视法制教育。

(三)学校法制教育缺乏常态化、体系化。学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但缺乏整体考虑。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明确的法律素养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乃至五年规划较少提及法制教育,制订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时较少考虑法律因素,法制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法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考虑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中较少考虑法律引导和分析,教师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法律风险意识,导致在管理学生问题中出现一些法律纠纷等等。

(四)忽视法律素质的评价。在传统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中,对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的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虽承认“法制观念”的存在,但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体,更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法律手段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个人的行为和生活都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三)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设想

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律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给予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的互相合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

(二)优化法制教育环境。高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调节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制定适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纪律的尊严。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法律基础当作法律常识课,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重构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再次,从教学方式上,要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以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推行辩论、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

(四)建立法制社团,加强法制实践。结合学生工作实践,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建立法制社团,定期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法律具有世俗性,是非常实用和功利的,它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大到一国的根本制度,小到日常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纠纷。在提倡依法治校的同时,引导学生依据法律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并最终达到自治的境界。

(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与街道、社会密切合作,利用正、反面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阴暗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社会问题的法律原因,向先进的法制人物学习,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chinese/pi-c/222801.htm,2002-10-25/2010-11-29.

[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谢松岭,谢红岭.对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法制,2007(3).

加强法学教育篇5

关键词:法治教育基本内容必要性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把法律知识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

1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有着积极作用。但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发生,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培育和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1.1多数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治意识淡薄。

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治思想像幽灵一样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的不正常现象也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频频涌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大学生们的法律知识贫乏,法治意识淡薄,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必要。

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做了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期间,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已经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2002年一、二月间,原系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北京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内的黑熊和棕熊进行投喂、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给北京动物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刘海洋却说:“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失恋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造成血案的典型案例。

从这些案件都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贫乏,往往以身试法,结果酿成悲剧,从而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1.2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如果把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看成是依法治国的硬件的话,那么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则是依法治国的软件。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发动机”,就必须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思想。中科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当前学生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方向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应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首先要懂得尊重法律、依法办事,这是对跨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不遵守法律,不遵守竞赛规则,是无法竞赛的。法治意识也应该在学校培养。”

因此,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大学生活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大学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学会做人之道,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法律素质的高低有赖于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的教育。

首先在入学教育时,让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那天起就了解学校关于违反校纪校规应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处分规定,知晓大学生以往违法犯罪典型事例及其对社会、家庭、他人以及自身带来的危害,敲响守法的警钟。其次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上,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对有关权利义务的法律,违法犯罪界限的法律,社会、他人、自身权益保障的法律做较为详尽的讲授,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再次在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大学生不良行为,及时做矫正性的法律教育,对学生中的矛盾及时发现并化解;对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越轨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分析原因和法律后果,使他们从思想上放弃违法犯罪意识。最后,健全学校的校记校规,针对教学和大学生的实习、求职、毕业分配等不同环节,对大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法治教育,让法治教育伴随大学生活的始终。

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通过法治教育,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信仰。

3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大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各种各类具备各种素质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法律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我国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未得到真正的重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或者一无所知,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就再所难免。

3.1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当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1)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的直接侵蚀,使他们道德滑坡,部分人个人主义思想膨账。(2)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3)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4)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学校的法治教育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肩负起步入社会之后的重担。

3.2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治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对法律价值的关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期间。

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从认知规范到接受规范、消化规范到最终信仰规范的教育,是传授基本法律知识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更是培养守法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开展诸如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增加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3.3以《法律基础》教学为主要渠道,学习法律的有关知识。

充分利用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法律基础》,这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围绕着“法”为核心,做到学法、知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守法行为习惯,真正懂得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预防违法犯罪、减少违法犯罪,直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使大学生法治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氛围和基础。

参考文献:

加强法学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44-03

一、党校法学教育概述

(一)党校法学教育的概念

党校法学教育是指各级党校在党委的领导下,为了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方式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综合运用党校教学方法,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内容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二)党校法学教育的特点

1.学员特殊。一是年龄跨度较大。在一个主体班内,既有“60后”又有“80后”;二是学历层次差别较大,既有正规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本专科生,也有接受其它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党员干部;三是工作领域不同,既有来自街道的学员,又有来自部门的学员,既有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学员,又有司法系统的学员,甚至有的学员是著名法学院校科班出身,已经从事法律工作几十年,实践经验相当丰富。这些就决定了学员的社会阅历、思维方式、观念看法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更是千差万别。

2.学习方式特殊。一是党校教育具有短期性,主体班学习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时间,系统学习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可能性非常小。例如高校开设的宪法课几乎都在30个课时以上,而一般党校开设的宪法课程时间仅为3个课时,对于宪法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只能作非常简略的介绍。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党校学员都是在职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也不可能完全对工作不管不顾,必须两头跑,兼顾学习与工作。

3.学习需求特殊。参加党校学习的学员全部来自生产、工作第一线,对于学习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要求很高。党校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实用性,依靠资源优势,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难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法律问题,旨在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三)党校法学教育的地位

1.党校法学教育是党性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锻炼不仅要培养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更要让他们树立法治思维,谨慎对待权力,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因此,开展党校法学教育决不能拘泥于“法律”的小圈子,而是紧紧围绕“党校姓党”的基本原则,注重从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角度去开展教学,结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列重要讲话、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的法治思想,阐述法学原理和法治理念,帮助学员更好地学习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其法学素养。

2.党校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法学教育的必要补充。目前,在高等学校开展法学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最主要形式。然而,高校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不过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法律人才的培养仍然跟不上时代需求。除了来自某些特定工作岗位的党员干部接受过法学高等教育,其余大部分党员干部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训练,甚至连基本法律常识都比较匮乏。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理应成为给党员干部“补法学课”的主阵地。因此可以说,党校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法学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法学继续教育形式。

3.党校法学教育与普法工作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普法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开展,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旨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而党校法学教育则大为不同,其重点不在于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的灌输,而是在于通过法治理论、法治原则、法治观念的系统教育,培养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虽然党校法学教育与普法工作各有侧重,但其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公民法律素养,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实践主体,任何治国理政的重要决定最终都要靠党员领导干部落到实处。同时,党员领导干部也是全民守法的先锋模范,党员首先是普通公民,是公民就得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党员又不同于普通公民,肩负着特殊政治职责,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严于法律法规的党规党纪。因此,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并且将主体范围从“各级领导干部”扩大至“党员干部”,明确要求党内所有人都应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强化基层党校法学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从而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加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是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不论是党中央、人民群众,还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党中央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如果不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依法决策能力,则难以建立一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队伍。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直面群众的代表。目前,基层情况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呈多元化、高发态势,人民群众对私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有着强烈的要求,对公权力的监督意识显著增强。为了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建立一支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此外,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确立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基层的领导干部也有可能坐上“民告官”案件的被告席。为了让行政首长更好地参与庭审,就要通过培训,使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行政诉讼基本程序,提高出庭应诉能力。同时,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想要避免“当被告”,就要加强学习,大力提高包括自己在内的单位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坚持依法行使公权力。

(三)加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是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校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应当与时俱进,要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基层党校加大了法学教育力度,探索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基层党校法学专题课的讲授主要依靠本校及省市委党校、高校的法学教师。虽然偶有邀请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的同志授课,但是所占比重不大,导致课程内容相对理论化,“不接地气”的情况时有出现,与学员的期望存在差距。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有一些基层党校在主体班中并未固定设置法学课程,导致法学教育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党校,虽然在每一期主体班都保留了法学课程,但是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一般涉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行政、公务员法、合同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行政诉讼实务等等,教学内容十分杂乱,缺乏系统性。

3.考核方式缺乏严肃性。目前,基层党校基本上不针对法学教学成果进行专项考核,而是仅仅对于学员在整个培训期间的表现形成一个较为笼统的评价。即使有的党校实施了量化评分制度,但也仅仅涉及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两大块内容,没有突出设计与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相关的考核机制。这样一来,则无法突出法学教学成果,也难以调动学员对于法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正是因为目前的基层党校采用的考核方式缺乏严肃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专项考核的重视远远不够,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也无从谈起,几乎属于空白状态,如此识别、考察出来的干部是不够全面的,是难以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的。

三、加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基层党校法学教育

1.要确保教学时间。基层党校的各个班次都应当开设法学课程。一方面,要重视宪法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首要意义。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党的领导和法治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要让学员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要力争将上述两个专题课提升为精品课程,固化到每一个主体班次。考虑到有些学员从初任培训开始,可能会多次参加基层党校的培训,所以应当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有梯度的设计。

2.要确保教学人员。每个基层党校都应当配备法学教师,并加强师资培训,多与上级党校、兄弟党校进行交流学习。除了强化党校自身的法学师资力量之外,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法学人才智慧库,选取来自实务部门、本地高校和社会上的法律精英作为基层党校法学教育后备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师资力量,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多种形式、不同侧面的法学教育。

3.要确保培训经费。要确保开展模拟法庭、理论研讨、走访调研、外请授课教师所需要的必要经费等等。另外,还要结合法学学科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增加法学教育经费预算。

(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抓好基层党校法学教育

1.科学设置法学专业课程。一是要突出系统性。除了前文提到的两个固化的专题课外,还要坚持创新法学特色课程。可以在初任公务员培训班开展与“法治”相关的演讲比赛或辩论赛,让学员初步形成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认知;在科级公务员培训班着重开展“以案说法”,以丰富的案例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调依法行使公权力的理念;在中青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重点培养学员程序意识和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在处级班开展研究式教学,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基层一线的法治状况,寻求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最佳路径。上述特色课程,层层深入,不断推进,与学员的自身认知和学习需求高度契合,与固化的精品课程一起,形成完整的法学课程体系。二是要突出实用性。可以针对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处理基层综治维稳案件、出庭应诉时的注意事项等热点、难点开设专题课,邀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授课,从具体案例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员运用法治方式的实践能力。三是要突出灵活性。应当在时间上灵活考虑,通过举办短期法学专题研修班或者半年一次的法学专题讲座,尽量缓解工学矛盾,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形式上,则应当多互动、多交流,多举办法学专题读书会、法治经验大家谈等活动,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2.积极探索法学教学方式。一是要注重理论教学。不仅要推荐学员多读中外法学经典著作,还要引导学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法治思想,让他们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二是要注重实践探索。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行政诉讼案例,由学员分组扮演法官、原告与被告。在模拟审判前,先组织学员前往人民法院进行庭审观摩,了解庭审基本程序,感受法庭严肃氛围。再要求扮演原告的学员组和扮演被告的学员组先后提交相应的诉讼文书,提高其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进行模拟审判时,应当严格按照真实庭审程序进行,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庭审现场。模拟法庭教学顺应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的新要求,可以充分提高党员干部对于法律权威的信仰。组织开展案例研究式教学。带领学员深入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基层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直面各个单位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员们进一步分析,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基层党委提供决策参考。三是要注重教学研讨。基层党校可以联合法学会、法制工作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和法检两院,充分发动各个班次学员,积极组织开展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研讨工作,定期召开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突出法律问题,分享化解预防基层矛盾的法治经验,进一步开阔党员干部视野,掌握更符合法治要求的工作方法,深化学员对于法治的认识与理解。

3.建立健全法治能力专项考核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闭卷考试、撰写调研文章等书面形式考核学员,突出考核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员参与模拟法庭、交流分享活动、上课回答问题的具体表现,由授课教师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灵活性。

4.有效运用法治能力专项考核结果。基层党委应该高度重视党校对学员法治能力的专项考核结果,进一步完善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将学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其单位依法行政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将法治能力专项考核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运用党校考核结果。

加强法学教育篇7

展;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

22—0018—0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素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这既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心理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情感意志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多地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学生片面、不完善地发展,使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由于受学校过重的课程负担以及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学生弃学、厌学等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采用科学的心理分析方法找出原因所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动因,才是治本的最好方法。

3.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据调查,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起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创设美丽校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和谐、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的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种植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树成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着教育,会自然地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2.重视教师心理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受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心理环境之一。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倡导家庭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创造自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方法

素质教育以“培养完善的人”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工作途径,夯实工作成效。因此,教育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拓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细心思考、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工作。

3.建立心理健康局域网,学生可以通过它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加强法学教育篇8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他们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头脑,还要有良好的法制观念,唯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学生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不少人弄不清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守法与违法的界限,违法与犯罪的不同,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往往造成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越过了道德底线,在一时冲动中触犯了法律,在糊里糊涂中受到了不法侵害。因此,在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加强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而紧迫。

一、问题与表现

一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各类中等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法制教育也本应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学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制约和教学大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课程安排相比,法制教育课虽然有却明显太少,法制教育课在学校仍然不受重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十分薄弱的一环。

二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虽然近年来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法制教育课,但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教材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收到效果,也难怪大家重视不起来。

三是教学方式疏于规范。法制教育课时不统一,有机会就多安排一些课时,没有机会就少安排课时,没有像其他课目固定安排。教学内容不统一,没有专门的教材,对现有教材内容也是视情况任意删减,在教学任务、指标等方面缺乏刚性规定。教学方法尚未形成成熟模式,往往把实践性很强的法制教育课基本等同于一般思想政治课,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四是教师队伍失于专业。在中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的历史还很短,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课老师都是其他专业课老师来临时兼任,没有本专业的任课教师,他们缺乏必要的法制理论知识,基本的法制实践经验,只能临时看书备课,现学现用,照本宣科,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应对不了学生提问,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认识与措施

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可以讲今天学校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翁,在中学开展法制教育,应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所有中学都能按照规定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早期法制教育,也有利于他们从小树立基本法制观念,这对迅速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环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都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搞好这项工作;上好中学法制课,还可以培养出一批对法制感兴趣的中学生,与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相衔接,有利于更多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输送人才。授课教师们应当认识到国家需要大量优秀法律人才,自己负有引导、培养、输送人才的崇高使命,学生们应当学会结合自己兴趣和国家需要把握未来,从小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有人生价值的人。

二要进一步丰富中学法制教育内容。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学法制教育专门教材,在教学大纲中增补相应的法制教育内容,使中学法制教育有章可循、有案可察;在确定中学法制教育内容中,既要体现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原则,又要体现个人基本权利、义务,既要有课堂学习内容,也要有社会实践内容,既要教基本原理,也要讲生动案例。

三要进一步探索中学法制教育新方式。法制教育当然要有法律基本原理讲解,书面教育、课堂学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方式,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学校教师们也都很有经验;法制教育内容的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仅有闭门坐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安排一定量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联系法院,让学生旁听开庭审理案件,联系公安机关,让学生参观监狱、看守所等,从而对学生们进行生动、直观法制教育;还可以聘请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来校做报告,安排学生上街参与普法活动,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理、讨论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等等。使学生们广开思路、加深理解、扩展视野、培养兴趣。

四要进一步充实提高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办学的首要前提。各中学都要尽快招录一批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迅速形成一支有一定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才是长期搞好中学法制教育的基本力量;也可以向政法机关聘请在职干警担任中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临时聘用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来校任教,作为现阶段中学法制教育的补充力量。

加强法学教育篇9

关键词:学校;法制教育;方法途径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律素质过程中,先要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使教师形成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以及权利意识和民主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

(1)树立自觉学习、贯彻、理解、讲授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每位教师要在自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基础上,用法律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

(3)努力建立新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保持温馨的人际接触和融洽的互动,有助于师生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进信赖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客观、鼓励为原则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了解和尊重是保证。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有种归属感和依恋感,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纽带,从而减少他们违法犯罪的机会。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将法制教育课程化,这也是法制教育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之一。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建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建设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

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绿色校园环境,形成学校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等,也必将对学生遵纪守法观念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内容。“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承受了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压力,因此学校要特别关心这一特殊群体,要特别慎重对待对他们的评价和惩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多以肯定性的评价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其求知兴趣,防止他们沾染不良行为。要认真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采取建立“问题学生”和“学困生”档案、开展“一帮一”活动等,帮助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五、进一步深化课堂法制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从目前课堂法制教育的情况看,还主要局限于知识教育的层面,还没有把对青少年法治精神、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法制教育的目标。学校的法制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法律的内容(即合法的、违法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法律的本质和精神,这才是法的教育的终极价值。

六、丰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和社会的普法教育接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加强法学教育篇10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民主与法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般来说与国民法律意识高低密不可分。所以重视对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体现法律教育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法律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专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艰巨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然而就当前情况分析,职业学校在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教育只注重政治理论的宣传忽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了学校的制度建设,学生的纪律要求。往往在开学的前两周开展入学教育,一般以集会的形式进行。领导在台上宣读一下,学生在台下听不听,听得怎么样则不在考虑范围。这似乎是一种形式,只要走个过场就算完成任务,这种做法当然起不到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

(二)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由于是职业教育所以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学生社会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思想单纯、行动自由,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意识。

(三)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以及家长的意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没有经历过困难的考验,缺乏群众意识,以为世界是他们的,妄自尊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加之辨析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带来危害,成为社会的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因为面对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年学生,作为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应该:

第一、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剖析,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现实贴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另一方面法律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将教材的内容加以拓展——譬如“计算机犯罪”,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法律与他们的现实很近,就能较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法律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采用了“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以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丧失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学

转贴于

生认为上课只要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记好课堂笔记,记住老师对问题解答的答案就可以了。时间一久,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更失去了对文本的理解。殊不知,文本是学习的基本,失去了文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无源之水了。

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一定的理解空间和时间,精心策划,循循善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新的思维与见解就不会被教师所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思维空间更为开阔,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