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十篇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十篇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43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1

关键词:抽象;转换法;物理实验;知识迁移

虽然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所以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直接得出对学生的理解有极大挑战,这是教材应用转换法的初衷。所谓物理实验中的转换法,就是当某些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而另外一些物理量易测量,且两者之间可以用物理原理联系起来时,采用“嫁接”的方法,通过转移实验手段,达到化不易为易,化不能为能。间接测量某些物理量,一般都用转换法。物理实验中利用转换法不仅使学生的转换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物理现象,由表及里,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很快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另外还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实验测量工具的原理、结构,并按使用规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简单说来初中物理实验中运用转换法有几点好处,下面就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中应用转换法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放大实验现象,复杂问题简单化

理解物理概念不一定直接从概念入手,可以从引起的物理效应入手,利用效应的宏观性体现概念的抽象性和微观性,从而使问题简化。

在学习“声现象”时就多处用到了转换法。例如:在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时,通常物体发声振动时的振幅较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得到,所以教材为了突出物体发出声音在振动这一现象,特意通过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其他效果如激起水花、使悬挂着的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等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其不易觉察到的振动,放大了实验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图1),鼓面振动的振幅不易察觉,我们给上面撒一些小纸屑或者撒一些小石子,这运用的就是转换法。用这些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过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电压是电子定向运动形成电流(图2)的原因,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概念,如果此时将瀑布的高度差转换为电压大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瀑布形成的原因了。另外,电流的热效应中,通电导体为什么会发热,如果用陨石受空气阻碍摩擦发热转化为电流受导体电阻阻碍发热,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教材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将小于100mL。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我们可以通过很难压缩注射器内的水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也可以在注射器内封闭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先容易压缩后难压缩来分别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及斥力。当然也可以通过把两块铅紧压在一起松开手而不会掉下来的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可以通过扩散现象来说明。比如将墨水滴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黑了。或通过让学生闻酒精的气味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二、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现象

在学习磁场知识时,将不可见的磁场转换为铁屑的分布,通过受磁场作用力影响后的铁屑的分布来反映磁场的分布情形。从而建立磁场的理想模型――磁感线。还有,对很抽象的电流的磁场,通过通电导线旁小磁针的偏转来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在“探究灯泡的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当电压和电流发生改变时,灯泡的电功率发生改变,但是无法具体计算电功率,这时我们可以根据灯泡的亮度来定性反应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即把实际电功率转换为灯泡的亮度。

以上的转换法中将抽象不可见的物理量用具体的现象表现出来,在提示两者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观察现象,然后进行知识迁移,由浅入深,梯度介入,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也促成了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难测物理量转换为可测物理量

转换法在测量工具中的应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就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原则,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在这里,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力的大小却和弹簧长度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量度力的大小。不仅测力计是这样的,温度计、压强计、电流表、电压表、时钟、速度表都是如此,看见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是温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高度)、电流、电压、时间、速度的变化。

在热学里,也多处用到了转换法。例如:在探究水的吸热与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时将水吸热的多少转换为对加热时间的判定,加热时间越长,说明水吸热越多。类似的还有“探究水和砂石的吸、放热性能”。这里将加热时间的长短转换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焦耳定律实验中,电热丝通电产生的热量不宜直接测量,通过煤油吸收热量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液面升高,通过比较煤油液面高度来转换电热丝产生电热的多少。

在机械能中,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将动能的大小转换为纸盒滑动距离的大小。纸盒滑动距离s越大,说明小球对纸盒做的功越多,小球的动能就越大。同理,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越深,表明重物下落对木桩做的功越多,重物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里就可以将纸盒滑动距离和木桩进入沙中的深度测量出来,分别转换为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具有可测性。

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转换为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数目,数目越大,说明磁性越强。

正是由于两者存在内在定量关系,所以可将难测物理量用可见可测可比较的物理量(如长度,角度,时间)进行转化,进而我们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测量仪器。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转换意识,只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只顾及表面想象,忽视了内在实质而已。

可见,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存在极大的优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知识迁移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潘荔萍.转换法在初中物理实验应用之例谈[J].2012(3).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2

关键词:科学方法教育;转换法;课堂教学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研读物理教育专家张宪魁教授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笔者的大脑里仿佛又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激起了笔者对课堂教学运用物理科学方法和物理教学方法的有机转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物理知识,更要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近几年的中考中,科学方法的考察已逐渐成为热点内容之一。而在初中物理课本中。较少提及到相关内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少讲到,所以有必要学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物理科学方法巧妙地转换成物理教学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呢?下面笔者以“转换法”为例谈谈其应用的问题。

什么是“转换法”呢?可概括为: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1运用转换法观察难以理解的现象

宏观现象学生比较容易了解,但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一些规律必须使之转换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

例如:(1)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2)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如何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呢?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观察连在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电流是否存在;还可以进一步设疑:现在电路中有了电流,如何判断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3)磁场看不见、摸不到,如何证明磁场的存在呢?在教学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将一个原来指南北方向的小磁针放在一个条形磁体附近,结果看到小磁针发生偏转,静止时不再指南北方向了。

2运用转换法理解测量工具的原理

初中学生实验中使用很多的测量工具,其中有一些在制作上其实就利用了转换法。即用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例如:(1)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弹簧长度的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力的大小却和弹簧长度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量度力的大小;(2)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液体体积膨胀的多少用眼睛可直接观察到,而温度的高低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液体体积热膨胀的多少与温度变化有关,所以我们就可以用液体体积膨胀的多少来量度温度的高低;(3)微小压强计:制作时利用U型管左右两侧液柱高度差的变化来量度液体压强的变化。

3运用转换法测量物理量

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会对一些物理量进行测量。而在测量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量或不能直接测得,这时我们就可以将那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

例如:(1)在探究用量筒或量杯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实验时,将小石块的体积转换成排开水的体积,即把不好直接测量的量转换成可直接测量的;(2)在探究一些圆周长度的特殊测量教学时,如测量自行车轮的周长。我们可以利用转换法先在车轮上做一个标记,然后将车轮在地面上沿直线滚动一周,再用刻度尺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即可;(3)在探究大气压究竟有多大的实验中,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但是大气压能支持一定的水银柱高度,这样求出这段水银柱高度产生的压强就知道了大气压的大小了;(4)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将测摩擦力的大小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5)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哪个电阻放热多。

4运用转换法设计物理实验中的“效果显示器”

在初中物理的一些实验中,为了准确测量需要使用一些科学仪器是显示设备,把一些要测量的未知信息转换成通过实验仪器显示的数据等信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去探究物理规律。如:(1)当学生知道电路中电流有大有小的时候,怎么样能测量其电流的大小呢?利用电流表显示器把电流的大小转化成指针的偏转大小,从而知道了电路中电流大小;(2)在实验室里要准确知道物体质量的时候,利用天平的平衡时右盘里砝码的质量来显示左盘里物体的质量与之是相等的;(3)当我们要准确知道被测区域温度的时候。利用温度计玻璃泡内液体的膨胀来显示被测的温度。

5运用转换法求解物理实际应用之难题

有的章节课后习题很难直接解答的,学生更是不易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如果运用物理科学方法中的“转换法”可使问题变得简单和容易解决。

例如:(1)在学完弹力后,教材给出这样一道题: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玻璃瓶会发生弹性形变吗?轻按桌面能使桌面发生弹性形变吗?刚看完这道题时,同学们会答道:“它们都不会发生弹性形变,因为我们经常用手握玻璃瓶,用手掌压课桌,也没看到它们发生形变呀?!”同学们说的很肯定。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演示:a、将玻璃瓶中灌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用手轻捏厚玻璃瓶后观察到细玻璃管中的水面升高了,进而证明了厚玻璃瓶发生了形变。这就是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转换成细玻璃管内水柱高低的变化,如图1(a)。b、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b)所示放一对平面镜,用镭射激光手电筒照在镜面上后反射光斑落在墙上,这时用手掌压课桌同时观察光斑,会看到光斑明显的移动,进而证明了桌面发生了形变,这就将课桌的形变转换成光斑的移动。

(2)在学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教材给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吗?大家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这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比如将桌面的振动转换成碎纸片、泡沫颗粒、乒乓球、瓶中水的振动等。(3)在学完功后,教材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某同学用一个距离手3米高的定滑轮拉住重100牛的物体,从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4米。如图2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他至少做多少功?

解析:根据功的原理,可通过转换物理过程,使问题由复杂向简单转化,即将拉力做的功转为直接向上举重物所做的功。

品读物理教育专家张宪魁教授《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笔者有方知初醒之感,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生所能及。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需要改革的东西也许很多。那么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改什么呢?物理内容及其要学的内容深度课标已经明确规定了。课堂教学到底改什么呢?当你读了张宪魁教授这本书也许您就恍然大悟了。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3

初中物理课程在初中所有课程中属于必修课之一。素质教育中,物理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物理成绩,物理课程相比起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抽象、内容难懂等特点,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态度。兴趣能够引导某个人去积极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活动,产生一种心理上追求和好奇的倾向,并且在体验中获得积极的情绪,这种兴趣是人成长的基础。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这门学科,很大一部分是实验部分。物理和实验不可分离,学生学习物理时,通过做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形象、直观、有趣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物理的实验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实验中加入趣味、新奇的方法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前,要认真备课,多准备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实验内容,并且丰富实验的步骤,或者是可以准备一些有惊险的实验,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产生疑惑,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尽量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样就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l其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和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与物理实验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规律,也可以了解物理实验的因果性,教学效果明显,给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通过实验巧妙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节课想要成功,首先开始要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说,初中的摩擦力教学,是初中物理比较难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分不清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甚至不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老师可以通过在斜面上放置一本书举例子,一本书放在了斜面上,书与斜面之间存在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接触面并不是光滑的,而且这本书具有相对下滑的趋势,因此,这本书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力。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为讲解摩擦力做好了铺垫。

二、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刚刚开始成形,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身边的很多事和物有着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也愿意亲自做实验来了解其中的因果。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做实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通过实验验证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讨和验证。物理实验能够创造出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物理环境,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和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有助于学生牢固、深入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四、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物理实验时,不能只涉及教材上面提到的基础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小实验和学生自主的实验也是需要重视的。这种小实验和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所涉及的课本知识,学生的独创思维也能得到加强。在课外的实验中,除了课本知识外,也涉及很多其他的知识领域,能够在实验中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通过实验教学,体现设计思想,训练思维方法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对实验中的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光的传播讲授时,可以通过筷子在水中的成像、鱼儿的虚像、观察影子的形成、镜子中的成像等不同,给学生介绍光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效果,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验,并不一定非要在同一种方法上反复实验。

(1)控制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一些不变量,依次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控制法(或控制变量法)。比如说,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时,控制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然后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同理也可以控制电流不变,通过改变线圈的匝数判断磁性的强弱。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会让初中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而广泛用于物理实验中。比如说,在讲授电压表的内容时,可以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结合起来讲解,比较其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配合实验进行操作,这种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等知识,初中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3)转换法。物理学科是一门精确的定量化的学科,在实验中需准确测定物理量,但许多物理特征、过程或物理量要想直接观测有困难,可以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他间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转换法。比如说,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应用了控制法和转换法,动能的大小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出来,但可以转换为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即观察钢球推动木块滑行的距离远近来比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和应用。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4

1文字信息――重在关键词句的理解

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文字信息,学生在文字信息采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明显的不良习惯:(1)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能把握好阅读内容中的关键环节,更不能用心用脑去剖析文本信息中的深层含义,以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无法理解文字信息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内涵,失去对文字信息的进一步理解;(2)胆战心惊式的阅读.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文字比较多,陌生名词也比较多的信息题,有的学生一旦看到这种情境,一下子就被吓倒了.学生从阅读的自信心上已经处于劣势,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手忙脚乱的现象.这两种不良习惯下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为此,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字信息中的关键词,凭借自己已经建构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素养去理解这些关键词。

例题1(2014年南京中考)LeD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光源,该LeD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6V、额定功率为3w,若它每天正常发光5h,一个月(30天)消耗的电能是[CD#3]kw・h,与普通白炽灯相比,在达到相同亮度的条件下,假设LeD灯可以节约90%的电能,则这个LeD灯与功率为[CD#3]w的白炽灯亮度相当。

在这里的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题目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数值关[LL]系,如计算电能所涉及到的功率和时间;第二是题目中表达深层含义的关键词,比如“与普通白炽灯相比,在达到相同亮度的条件下,假设LeD灯可以节约90%的电能”这段词句能充分反应出题目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需要学生真正通过阅读和理解来吃透。

2图像信息――重在图像规律的吃透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图像信息来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图像的类型有好多种.就初中而言,基本都是直角坐标系中的一条曲线的变化,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或者一些平滑的曲线.而在这类问题的有效性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吃透图像所透视的物理规律,而任何一种规律都是建构在物理情境之中的.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图像中曲线与情境中的信息相结合,最终达成对图像信息的理解。

例题2(2014年江苏省模考)如图1甲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根据图1甲可知,该物质在B点时的内能[CD#3](大于/小于/等于)在C点的内能,理由是[CD#3];

(2)根据图1甲图像信息可知,该晶体是[CD#3](填物质名称),该晶体在aB段和CD段的比热容分别为c1、c2,则c1∶c2=[CD#3];

(3)根据图像信息,请在图1乙中粗略画出该晶体熔化时

径很难测量,在铅笔上紧密排绕50圈后,转换为测量宽度,测量就变得容易了,而且较准确.该题的设计意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科学方法,把科学方法迁移到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转换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等等。

4“迷你实验”中体现转换法

教材在迷你实验中同样非常注重转换法的运用,如八年级教材第90页中的迷你实验:“用量筒、量杯测量体积”,(1)将水杯装满水,请用量筒或量杯测量这杯水的体积;(2)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头,放进装满水的杯子中,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小石头的体积,请用量筒或量杯测这块小石头的体积.若小石头可直接放进装水的量筒或量杯,通过观察其水位的变化也可测出小石头的体积。

该迷你实验的设计,不仅达到了使学生用量筒和量杯练习测量体积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运用转换法测量容器的容积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科学方法。

5测量工具充分利用转换法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5

一、转换文体复述唤起情感体验

作家在表达感情时会依据不同的文体特征而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表达,直抒胸臆时更多会选择散文,隐晦含蓄地流露情感会选择小说体,强烈主观的情感表达会选择诗歌体。因此,教学时转换不同的文体进行复述表达能够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1.转换诗体为散文体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转换成散文文体进行复述,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添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新的叙述。

洪镇涛老师在教读《天上的街市》要求学生听读时一边想象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也就是要求学生把诗歌语言变成散文体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是讲故事,注意时间和地点,要说出诗人在干什么,联想些什么,想象些什么。学生在复述时借鉴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自己初读课文的感觉描述,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复述可以迅速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情况,并把握学生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转换散文为诗体

散文内容丰富长于叙述,在抒情的效果方面不如诗歌。对于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转换为诗歌的分行形式进行品析,学生在一停一顿中,情感逐渐饱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渐入心田。比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的“春雨图”的片段就可以让学生一句一行,分行朗读,在顿挫中作者那种对春雨的喜爱的感情和宁静平和的心境慢慢地感染学生。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看课件屏幕分行朗读时,学生初读时很是惊讶,再读时那种悠悠的抒情感就通过朗读流泻了出来。

二、转换人称复述丰富情感体验

文本的叙述人称不同,所呈现出的事实情况就不一样。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命意是复杂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说是多角度的很好注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的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角度的“各不同”,看到的风光也就不同。文本的叙述者的变化产生的对事件的反应和看法就迥然不同,读者从其中感知的情感也会相应地变化丰富起来。

1.转换文中人物复述

第三人称叙述,一种是无所不知的非聚焦型视角,叙述者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窥;另一种是外聚焦型视角的叙述,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活动的环境、外在形象、行为表现,不告诉人物之所以如此的活动的动机、主观意图与思想与感情。改变人称叙述,实际上对所要叙述的材料进行了想象重组,叙述者所投入的感情也因为视角的变化而变得丰富。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叙述人物是作者莫顿・亨特,在父亲指导莫顿爬下悬崖的描写片段,可以让学生以父亲作为叙述人物来复述下悬崖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冒险游戏的宽容和理解之情。

2.转换第一人称复述

第一人称的叙述是内聚焦型视角叙述,事件被严格地按文中的“我”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叙述者只能凭借“我”的感觉去看去听,对于这个人物的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只能采用转述的形式来表达,对于其他人物就只能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了。所以读起来常常给人真实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转换成某个人物的第一人称复述,事实上就是转换视角,转换看世界的情感态度。比如在《羚羊木雕》中可以让学生以父亲母亲或者奶奶的身份进行复述,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长辈以及学会如何处理好长辈赠送的财物与友情送礼的矛盾。

三、转换结构复述梳理情感体验

文章常用的叙述方法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等。在具体的表达中又有不同的句式表达,详略的搭配,动静的相衬,还有文章结构思路并列行进或者总分安排,平静叙述与生动对话描摹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文章的表达结构让学生复述表达,重新整理了的结构内容表达的情感也就得到了重新的梳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了多向发展的渠道,对世界的认识更清晰更有序。

1.转换插叙为顺叙

插叙的作用是便于作者在他人物是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加上叙事中必要的补充与交代,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具体;使文章的思路,在保持原有中心线索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能多层次地展开一些侧面,变得丰满。教学时将插叙的内容调整后就使人对文章所叙述的事情的因有了了解,对事件的发展的条理把握就更明了,因而感知文章的情感也就更有层次顺序。在《羚羊木雕》中对于万芳的仗义的插叙如果让学生转换结构作为交换羚羊木雕的前因叙述,再复述交换后家庭里面的意见分歧,学生对“我”与万芳换礼物的行为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接受和理解。

2.转换倒叙为顺叙

倒叙的表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呈现的是事件的结局情形或者是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片段,然后再是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的表述。这样有着悬念感,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引人入胜。把倒叙的情节转换成顺叙来复述,文章的脉络会更简单,作者的情感发展也更容易感知理解。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文章采用的是倒叙开头点明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回忆的感情基调,使后文的抒情叙事舒展自如。复述时可以让学生将开头段落挪后,在次序井然的复述中学生能感觉到作者对父亲深沉、真挚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尤其是父亲那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的深深思念父亲的感情。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6

关键词:中考试题;初中物理;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只让这个因素发生变化,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比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猜想:①可能跟电流大小有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要验证猜想①跟电流大小有关,只改变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要控制线圈的匝数不变;要验证猜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就应该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而要控制通过电磁铁线圈电流大小不变。最后我们利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分析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

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探究液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6.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9.探究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电阻的关系;

10.探究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1.探究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12.探究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转换法

在物理学中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较直观、易观察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在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学习和实验中经常应用这种方法。比如说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研究它的大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三大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来研究它的存在及大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放入其中的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来判断磁场的存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它。

三、类比法

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量的思维方法,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易理解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那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陌生的事物。比如在物理教材中用水流来类比电流;用水压来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概念类比机械功率及电功率概念等。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简称“等效法”,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在二力的合成中用合力等效代替分力;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时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在电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成较为简单的等效电路。

五、建立理想模型法

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它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如: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而“磁感线”并不存在,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光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光线”,也是“假想模型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管涌”是连通器模型;杠杆模型;轮轴模型;斜面模型等等。

六、科学推理法

有些物理实验结论或规律单凭物理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大量可靠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大胆、科学、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解释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根据把物体放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就运动的越远的知识,我们可以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且不受其他摩擦阻力,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装置中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可以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其实物理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以上所谈,还有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累积法、微小放大法、比较法、比值法、图像法等等。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思维灵感火花,能够从中领略物理学科的奥妙,从而感受“另类思维”给他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兵.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浅析[J].新课程,2010(12).

[2]许万国.浅析初中物理学习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7

1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思想重视不足

在现行的初中升学选拔的机制下,物理教学的评价仍然以纸笔测验来反应,这一方式是以“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的考查占大部分。这样一来物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不得不围绕历年纸笔测验的经验来指导课堂教学,而对繁琐又耗时的分组实验多采用演示、视频实验、课件实验来搪塞,有的甚至以讲授来代替实验,在思想上不重视实验教学,更谈不上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方法的传授和培养。

1.2科学思路不明

物理学史的发展,除了积累了丰富的物理理论知识外,还在科学探索中形成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实践基础。而目前却有相当部分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未能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实验时出现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方案不合理、科学方法不明显等问题。

1.3方法渗透不准

物理实验中可以渗透使用的科学方法很多,比如,控制变量法、物理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实验法、归纳分析、对比法、转换法、放大法、平衡法、积累法等。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的方法比较明确单一,有些实验中却包含着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些注重在设计方案环节突出科学方法,有些是在操作过程或是数据分析中运用了科学方法,而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会过多地突出某一方法的运用,或者一些方法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中相互混淆把握不准。

2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实验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还是运用物理学解决其他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内化。

2.1渐进性原则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实验时应以建立兴趣为主,在实验的设计中以渗透单一的科学方法为宜,把重点放在仪器的使用和物理现象的观察上,尝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分析。随着实验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时应逐步提高对实验的过程性管理和要求,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的思维,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从感性渐进到理性、从经验渐进到理论的层级上来。

2.2整体性原则

物理实验绝不是单个科学方法的体现,多数初中物理实验综合应用了各种科学方法,“不同的科学方法共同作用、相互支撑,这就要求教师权衡一个知识点突出了哪种方法,有选择地突出一些科学方法的同时兼顾其他。”因此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都应该从这整体上考虑,把握教材所关注的重点方法进行渗透。

2.3教与学统一的原则

科学方法绝不是“教”出来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而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他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教”是一种直接而比较系统的方式,但它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而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学生主动实验的过程就是“学”方法的过程,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科学方法、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容易把所体验和学习到的科学方法转化为终身的素养,所以,应该把“教”实验与“学”实验统一起来,取长补短。

3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3.1利用问题设计渗透科学方法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从直观感性思维渐进到抽象理性思维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引导式的讲授方法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切忌使用填鸭式的灌输,特别是科学方法的传授。笔者所在地区的教研部门这几年以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设计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达成了利用问题设计来渗透科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很容易发现实验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要用科学方法的意识,此时教师再将应用到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这些方法内化为科学方法。

3.2利用演示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演示实验除了具有引出物理现象、证明物理规律或作为课题导入部分的功能外,笔者认为,有些实验有必要由老师先进行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直接引出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理解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这个实验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但这个实验的难点之一却是如何应用转换法让学生直观地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为此教师可进行不同电热丝给等质量的两杯煤油加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而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对温度计作用的分析引出转换法,让学生明白有些实验的现象不容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或现象把它转换成明显能观察到的现象也是物理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

3.3利用数据分析渗透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控制

物理知识主要由物理理论以及物理方法组成,具体来说就是一般的物理现象的概括以及物理公式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转换成为物理实践能力,总结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才是现代初中物理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地使用,具象化、直观化、扩展化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多媒体技术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扩展物理实验实施以及物理名词的解释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公式,使得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扩展物理实验展示以及物理名词解释,尤其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将物理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具象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及扩展。比如,将比热容的学习与加热实验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到比热容的具体含义,可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二、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实施要点

1.选择合适的物理知识点,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

在进行物理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对物理教学知识点的区分与选择,应该选择那些适应进行多媒体教学扩展的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转换到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尤其是物理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重力的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重力物理实验的选择,尤其可以选择经典铁球物理实验。

2.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相关的物理辅助资料

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应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的物理辅助教学资料,尤其应该是对于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实验资料的收集。比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学习时,一方面可以选择对高压锅的原理分析作为辅助材料,另外还可以收集大气压强的科技宣传性的实验资料,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教学过程转换成为具象化的物理现象的理解过程。

3.积极进行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提高多媒体呈现方式

在进行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地扩展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是博物馆的记录视频,同时也可以是科幻大片的场景展现,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物理应用结合起来,将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有效作用。

三、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老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应该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媒体物理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光线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光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2.控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明确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地位

在进行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辅导作用,不能只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教师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对考试考核重点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点以及关键知识的学习能力。

3.积极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积极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重点是对于物理实验的参与积极性与物理现象的举证积极性,将物理课堂转换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的选择主导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初中物理教育是现代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点,形成重要的物理知识框架,掌握物理实验方法以及物理思维逻辑,是现代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应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具象化、方法化、视觉化,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实现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庆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陈晓燕.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物理化学习,2010(12).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9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某方面能力的时候,兴趣是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实验中融入理论知识,对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建立和掌握有着积极作用;而且物理实验的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使得学生发挥其潜能;同时,物理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确立、科学态度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初中物理课程在初中所有课程中属于必修课之一。素质教育中,物理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物理成绩,物理课程相比起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抽象、内容难懂等特点,影响了物理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态度。兴趣能够引导某个人去积极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活动,产生一种心理上追求和好奇的倾向,并且在体验中获得积极的情绪,这种兴趣是人成长的基础。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这门学科,很大一部分是实验部分。物理和实验不可分离,学生学习物理时,通过做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形象、直观、有趣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物理的实验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实验中加入趣味、新奇的方法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前,要认真备课,多准备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实验内容,并且丰富实验的步骤,或者是可以准备一些有惊险的实验,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产生疑惑,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尽量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样就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l其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和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与物理实验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规律,也可以了解物理实验的因果性,教学效果明显,给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通过实验巧妙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节课想要成功,首先开始要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说,初中的摩擦力教学,是初中物理比较难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分不清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甚至不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老师可以通过在斜面上放置一本书举例子,一本书放在了斜面上,书与斜面之间存在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接触面并不是光滑的,而且这本书具有相对下滑的趋势,因此,这本书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力。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为讲解摩擦力做好了铺垫。

二、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思维等方面刚刚开始成形,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身边的很多事和物有着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也愿意亲自做实验来了解其中的因果。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做实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通过实验验证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的探讨和验证。物理实验能够创造出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物理环境,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和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有助于学生牢固、深入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四、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物理实验时,不能只涉及教材上面提到的基础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小实验和学生自主的实验也是需要重视的。这种小实验和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所涉及的课本知识,学生的独创思维也能得到加强。在课外的实验中,除了课本知识外,也涉及很多其他的知识领域,能够在实验中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通过实验教学,体现设计思想,训练思维方法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对实验中的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光的传播讲授时,可以通过筷子在水中的成像、鱼儿的虚像、观察影子的形成、镜子中的成像等不同,给学生介绍光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效果,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验,并不一定非要在同一种方法上反复实验。

(1)控制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控制一些不变量,依次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控制法(或控制变量法)。比如说,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时,控制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然后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同理也可以控制电流不变,通过改变线圈的匝数判断磁性的强弱。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会让初中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电磁铁磁性强弱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而广泛用于物理实验中。比如说,在讲授电压表的内容时,可以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结合起来讲解,比较其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配合实验进行操作,这种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等知识,初中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3)转换法。物理学科是一门精确的定量化的学科,在实验中需准确测定物理量,但许多物理特征、过程或物理量要想直接观测有困难,可以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他间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转换法。比如说,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应用了控制法和转换法,动能的大小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出来,但可以转换为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即观察钢球推动木块滑行的距离远近来比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和应用。

物理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物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并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观察时,运用物理思维去思考这些现象。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物理,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乐趣中收获知识,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转换法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趣味性教学策略;生活;游戏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力学则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由于力学是与实践经验结合比较密切的一门课程,很多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非常不成熟,与物理接触的时间较短,因而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产生了“物理难学,不愿意学物理”的想法。面对这种教学窘境,出路何在?笔者结合多年的物理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进行了实际分析,基于具体的实际情况,只有运用趣味性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趣味性研究

(一)转变教学思路,变革传统教学方法

现今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也相差甚远。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试图用照本宣科这种最为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完成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升学率的任务。这样的“一言堂”教学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在平时的训练中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成了学习机器。于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难度较大,思想负担较重,对物理力学的抗拒也很明显,物理力学也就成为很多学生不可逾越的“高山”。这种违背学生意愿的学习方式对身处叛逆期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利。教师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欲速则不达”,在实际教学中应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比如,在上新课之后的下一节课课前回顾时,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扮演“老师”来提问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其他学生也能在心里想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从而提前做好准备。这种角色互换的趣味性活动能激发学生暗自较劲的心理。此外,角色转换之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解答、交流与探讨,也消除了面对教师时的紧张情绪,十分有利于其想象力和思维的拓展。因此,物理教师只有率先转变教学思路,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解答题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新时代中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走出课堂,加强物理课本与实践生活的联系

被认为是“中考第一拦路虎”的物理力学,难就难在其抽象程度很高,尤其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部分,学生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与家长通力协作。例如,物理教师可以组建一个物理学习的微信群,在学习力学部分的浮力知识前,可以让学生在家中洗澡或者洗脸的时候,观察浴盆或脸盆中水溢出的现象,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置悬念,独立思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再由教师答疑解惑。这样不仅不会让浮力学习变得深奥晦涩,抽象难懂,而且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性、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可以快速地将物理学习由教师逼着学变成快乐地在玩中不自觉地学习。同样,通过微信,教师可以和家长加强交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喜好,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投其所好,增强物理力学教学趣味性。这种走出课堂、联系实际的授课方法,不仅仅适用于物理教学的浮力部分,也广泛地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其他部分。

(三)促进物理课堂与具体操作的联系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初中生谈物理力学而色变,没学过物理的小学生却对物理力学爱不释手,很多家长、学生对小牛顿班、物理实验班趋之若鹜。小学生喜爱物理力学是因为物理力学有大量有趣生动的实验。其实初中物理教学也不应该生硬死板,正如同你无法用箩筐装住水一样。实验是物理力学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物理力学课堂应该引入大量的实验,并且这些实验用品应当选取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例如在做“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时,天气刚好比较热,很多学生带有矿泉水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空瓶子用嘴吸住,看看瓶子会不会掉下来,Я熳潘有的学生“捉住”藏起来的力。

(四)将游戏带入课堂,掌控课堂节奏

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物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生活技能,为未来快乐生活、便利生活奠定基础。物理教师在教授力学部分时可以设计一些短小精悍的课堂游戏。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通过物理竞赛的方式复习上一节物理知识,最后这两名学生选择玩拍手游戏。这样不仅有效复习了上一节课堂内容,还让学生懂得了拍手时两个人都痛(力的相互作用)的道理。但是教师必须掌控好课堂节奏,避免教室成为混乱的菜市场,做到收放自如,一定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课上利用语言魅力,课下强加师生交流

一般而言,学生喜欢哪个教师,就会偏爱哪门学科,讨厌哪个教师,就会厌弃哪门学科。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是增强物理力学趣味性的必要手段。面对身处叛逆期的学生,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并在朋友与教师的身份之间自由转换。课上,物理教师要注意衣着,做到大方得体,不穿奇装异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声音的跌宕起伏、神情的不同变化,可以将力学知识穿插到幽默诙谐的笑话中,以讲笑话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放松的环境下,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会大大提高。课下,物理教师应该和学生多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抽签竞答,以赛替考

首先在班级的空白墙体设置成长树,成长树上标注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根据每一节物理力学课堂学生的听课状态、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竞答情况,让学生在成长树上不断升级。在力学课堂的总结课上,可以用冰棍杆写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通过抽签的形式,进行竞答。学生在期待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师就可以趁机把知识“润物无声”般地传授给学生。还可以采用比赛代替考试的形式,把每一次平时小考都当作一次竞赛,竞赛前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这样,竞赛时,学生就会极度认真。竞赛后,在成长树上变换排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初中物理力学趣味性教学策略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增强物理力学趣味性的六条办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广大同行能够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