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十篇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十篇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05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1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掇

后现代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后现代哲学理念的演化。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想界中掀起了以批判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经典哲学的浪潮,出现了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哲学思潮,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最猛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后现代哲学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报告和女权主义为其主要理论。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后现代教育理念关注的质点。

1 以“多元并存”替换“二元对立“

后现代哲学家们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是从最深层的思维方式上切入的。自古希腊以来,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根植在以“二”为核心的“二元对立”思想上,在这种思维中,概念总是以正反两种对立的形式出现的,如男与女、好与坏、善与恶、天与地、黑与白、物质与精神等,甚至连现代计算机编制程序的基础也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这种“二元论”的思想观点统治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核心认为“二”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但是,后现代哲学注意到:“二元”所建立的概念,其对立的两极地位是不平等的,必然出现一方居于优势,而另一方则为劣势的状态。后现代的哲学思维恰恰要打破这种延续了几千年不平等的思维模式,主张建立平等的多元化概念来消解二元,实现多元并存的状态。这种消解二元的思维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德勒兹0的“根状茎”理论为主要代表,它们将事物引入到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维度中,防止了思想、文化、道德体系的僵化和集权化的倾向。

2 以“差异性”对抗“总体性”

后现代哲学对多年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传统哲学发出了最彻底的宣战。后现代哲学家们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总体性的哲学,传统的思想家们的工作就是在企图用纯理性的方式为世界建构起一个支配一切世界秩序和伦理标准的元理论,使它适宜于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使它放之四海而皆准。后现代哲学家则认为这是统一的、总体化和集权化的理论模式,它遮蔽和抹杀了社会领域的分化和多样性的可能,这种理性是带有强制性和压迫性的。后现代则与之相对立地提出,应高扬不可通约性、差异性、断片性、特殊性和间断性,关注边缘地带,用多样性的微观分析,以获求对总体性、强制性的超越。

3 以“小型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在有关知识问题上,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怀疑也是后现代的一个典型特点。元话语总是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对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等问题进行概括与总览,达到真理价值的共识。在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体系中,经验和所有的认识为了求得一种合法化的地位,必须求助于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框架,即求助于哲学。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分散在各门学科中的学问统一起来,即将各种学问联系在一种理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方式之中。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就是想完成这种总体化的计划,求助于宏大叙事的元话语体系,建立关于世界美、善、道德的理性标准。对于这种体系的建立,后现代哲学代表利奥塔在他的《后现代状况>中断言: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思辨的叙事,还是解放的叙事。利奥塔反对现代哲学的宏大叙事以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合法化模式,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叙事的作用,而肯定小型叙事的作用。“我们不再求助于宏大叙事,即我们既不能求助于精神的辩证法,甚至也不能求助于人类的解放,来使后现代科学的话语合法化。但是,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小型叙事仍然是富于想象力的发明的精华,在科学中尤其如此。”与现代主义相对立,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灾变性、异质性、多元性,浑沌、差异和谬误推理。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

4 弘扬“个体性”反对“主体性”

在对人的价值观上,西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有着很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一直强调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在发挥主体性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认识世界,控制世界,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人可以利用外界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服务自己。在这种哲学中提到的“人”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人的集合,是一个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人。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传统哲学宣扬人道主义,它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张扬人的价值、地位、尊严,提出天赋人权的概念,提倡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后现代哲学则将对主体性的关照转向了对个体性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就认为,所谓的主体性,就是个体性服从普遍的行为规范,使个体受到限制,丧失自由。因此,福柯等后现代代表更关注个体性,注重对个体,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与主体性相对。

二、后现代教育观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

在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西方音乐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一般以叙述性教学法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上看,都存在一些弊端。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赋予了西方音乐史教学许多新的观念。

1 教学内容――关注边缘地带和差异性,以“大型叙事”与“小型叙事”互补的方式阐释

西方音乐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音乐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多,历史关系复杂的学科。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完整全面地陈述西方音乐史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只能采取先归纳再演绎的方式,提取其中重要、典型的内容,以宏大叙事的方式,从“面”的角度进行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浏览音乐史诸现象,了解音乐发展趋势的大致轮廓、时代风格、作品总体特征、乐派特点等。但是,历史现象具有其特殊性,每位作曲家的每部作品、每一次音乐历史的演化发展都存在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一言以蔽之。恰恰是这种特殊性和传授内容上的总体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形之下教学内容显得宽泛,没有深度。

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增加小型叙事的方式,从“点”的角度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解析诸如作品风格、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创作观念、文化特质等细节问题。探讨一些边缘性和差异性现象,对微观的音乐现象和特征进行剖析,以此丰富教学内容。

对“小型叙事”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永远不能使学生学完西方音乐史,不能看到音乐历史发展的概貌。其实不然,音乐历史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陈述清楚,且知,“现在”随时都会被纳入历史的范畴之中。因此,人们永远也无法探究到历史的全部概貌。所以,对历史的挖掘与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能是丰富历史,尽可能多地传授历史史实。同时,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阐释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用“小型叙事”的方式进行断层面专题性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方法观念,进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音乐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教学方式――提倡弘扬个体性,主张消解教师的中心地位

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除了在后现代观念影响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引入后现代教育观念的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在现行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往往不容置疑。他们占据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不曾或很少将学生放置在与教师平等的平台上。而后现代观念主张去除“教师”这个中心,消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霸权地位,提倡与学生一同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对话与阐释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通常以真理传播者的地位出现在讲台上。但是,按照后现代教育的观点,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个体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后现代观念认为,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接受能力、理解方式等方面没有一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仅以一种教学模式施教,很可能只是使一部分学生受益,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后现代教育观念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达到知识的共识,尊重学生按照与自己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方式建立知识的框架,维护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性,更应该尊重个体在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问题上存在的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在讲授音乐历史现象时,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而不一味地将个人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应以对话的方式逐步消解差异,达到共识或部分共识。

(2)互动与建构

传统的教学理念通常认为,文本只有一种惟一正确的解释方式。文本内容的客观性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就已经被赋予了的。在教学中,从西方音乐史学科体系到对每位音乐家的评价和作品风格的理解,都被教师当作客观性内容进行传授。任何加上个人主观性内容的文本解释都被认为是对作者和文本原意的亵渎与歪曲。

后现代精神则将个体性看作存在的中心,因此在教育上,主张以个体为教育中心,尊重个体在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上的差异性,并以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促成学生个体建构适宜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事实的阐述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尽管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这将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它必定会随着时代、立场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明白,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样性的,阐述历史的方式和评价历史的角度也应更加多元化。在西方音乐史中,应该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尊重学生在历史评价上所应有的主动权。

三、后现代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比较

对课堂教育的最终评价,必然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文本――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形式:三是教学结果――考核方式。对这三方面目标取向的评价,即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如何区别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结构式、进行式的教学范式,强调设计有序的教学内容,建立准则和概念,使内容实施富有逻辑性: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随机性和反思式,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地对内容进行取舍,通过对所描述的人、作品、体裁之间关系的回顾、反思、推敲,达到对内容理解,可感受到内容原来是一个能被解释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释义体,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被接受的内容。

第二,从教学形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助学者),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授、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教学,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师生交往,相互沟通,以“去中心”的方式,去掉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师生相互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用对话与阐释的课堂模式,师生互为主体,释放自我见解,教师只对人、作品、时代风格等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如何价值判断,留下空间给学生对内容进行阐释,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沟通、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表达都根植在师生的对话情景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主动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以及对事物意义的认识。

第三,从考核方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据对教学结果的达标程度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和预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败,用周密科学的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结果提出了尊重差异、价值多元的衡量尺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教师与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与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教与学是知识的探索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考核应该建立“档案袋的评价法”,评价内容包括收集他们的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成果、传记式的个体评价、教师和其他的评述报告等。这样就避免了考试测量法带来的种种弊端。

当然,后现代观念毕竟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它是特定的社会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所宣扬的是非理性主义以及片面追求个性张扬等观点也有自身的缺陷,笔者谈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要否定现代教育理念,而是在继承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借鉴。

四、将后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许多学者对后现念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不符合连前工业社会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国国情。因此,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不适应在中国进行广泛传播。但笔者认为后现代教学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也同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对开放性的学科教学有指导意义。后现代哲学,以其更为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姿态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后现代教育理念同样承袭了后现代哲学的精髓所在。它充分尊重学生在知识背景、接受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性,并将知识的传授转为对知识的研究、对话与探讨,同时还将认知方式的单一性转为多元性等,这都充分说明了后现代教育理念较之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具有更开放性的意识。

西方音乐史就是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特征的学科。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杜夫海纳在论及音乐所具有的特点时就谈到:音乐史由于是各种音乐创新的历程,因此不是一个像语言那样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为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应对这样一门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就应该相应地选择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它尊重教学对象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权,并充分认识和适应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它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完善教育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引入后现代教育理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几十年来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教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教学模式逐步完善。现代教学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总体性与局域性、横向与纵向、宏大叙事与小型叙事等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后现代教育理念使现代教学观念更显现出人性化,更加适宜于当今教学活动的实际。它促使教育者从现代观念中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关注;从现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从现代的单向传授式转为双向互动式等等。因此,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的合理化进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2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30-02

《放牛班的春天》上映于2004年,至今已历十年,影片曾荣膺多项大奖,可谓名利双收,人气颇高。十年光景,影片魅力不减,仍能带给人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简要来说,影片主要讲述了教师克莱门特・马修在“池塘之底”这所“问题学校”如何通过教育一步步感化学生的故事。故事的活动场景较为单一,绝大部分都是在密闭的学校内部;故事本身(题材的选取)也没有惊人与超乎寻常之处。影片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魅力,除内在的情感真实外,还在于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也就是讲述故事的方式。下面就《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运用的叙事策略做一番探析,以期对影片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主副分明的叙事线索

任何叙事作品都要有一条或几条叙事的线索,小说、戏剧是这样,电影亦是如此。它们或以事件为线索、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这些线索如同针线一样,将零散的故事片段相统一,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凸显,思想情感得以绵延。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叙事线索不止一条,大致可分为主、副两类。主线是故事叙述的骨架,在整个故事建构中起支撑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电影可以没有副线,但是不能没有主线。《放牛班的春天》故事主线是马修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面对那些“难以管教”的“问题少年”,没有采用学校惯用的“行动―反应”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谆谆善诱,以乐教、寓教于乐的方式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影片所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它对整部影片起到了整体统筹的作用。

而电影中的其他叙事线索可以统称为副线。电影中的副线可有可无,其数量没有具体的限制,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其在影片中的作用也无法与主线相提并论,它为主线的发展提供服务。《放牛班的春天》中副线主要有五条:一是学生们对马修老师的态度转变;二是孩子们与哈森校长的对立;三是马修老师与哈森校长的周旋;四是关于蒙丹的“科学实验”;五是马修老师对莫杭治母亲一厢情愿的“爱情”。这些副线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拓宽了故事情节,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而鲜明,像马修老师的仁爱与睿智、哈森校长的疯狂与暴力、蒙丹的凶猛与冷酷、佩皮诺的可爱与天真等。

二、叙事线索的平行、交叉

电影中,主副线索并不是按照高低贵贱的等级次序各自为政的。它们没有贵贱之分,只有主次之别,它们之间有平行也有交叉,共同造就了故事情节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副线中“学生们对马修老师的态度转变”这一线索可以看做是对主线行为的反馈,它们之间呈现平行发展、共同前进的态势。起初,学生们无缘无故地喊马修老师“秃头”、上课戏弄老师、编歌曲侮辱老师等,但随着马修老师发现他们的爱好,组建合唱班,学生们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科宾和蒙丹在教室“聚餐”,曾主动向蒙丹表示“马修不是坏人”;莫郎奇发现马修和自己的母亲“约会”后把墨水倒在了马修头上,六个孩子围着他不断责问,这都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马修态度的转变,是对主线行为的“感激式”回馈。

同时,主副线索在发展的同时还有交叉,它们的交叉或彰显情感的变化,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调节剧情的起伏,不一而足。马修老师在哈森校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组建了合唱班,稍有起色之后才向校长提出申请,在马修与校长的周旋中赢得了主动权,这两条线索的交叉使得合唱班名正言顺,马修对学生的教育才得以继续,进而故事才能继续发展下去。合唱班的发展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学生们变得听话了,刻板的数学老师开始哼起了小曲,就连疯狂的校长也偶尔自我玩耍,哈森校长的一声哨令使得校长与学生、马修与校长之间的对立暂时冰释而达到和谐,同时也印证了查贝尔的观点――“体育和音乐是国家团结的关键因素”,暂时的舒缓为后边矛盾的紧张打下了铺垫,造成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似的效果。

三、叙事视角的转换

电影的叙事视角是指在影片中,叙述主体对故事内容所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具体体现为叙述人称的变化。叙事角度选用恰当,就会使故事涵盖的内容更加广阔,人物形象更加分明,情感表达更加流畅。《放牛班的春天》十分注重叙事视角的转换,总的来说主要是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之间的自由变换。

影片从开始到皮埃尔阅读马修老师的日记正文,一直在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为故事的展开做了背景铺垫。随着皮埃尔对日记正文的阅读,叙述角度由以皮埃尔为第一人称渐变为以马修老师为第一人称,伴着马修老师对佩皮诺的一声“早上好”,影片又转回了第三人称视角来讲述,一直到马修被解雇离开学校。在这期间,又穿插了许多以马修老师为第一人称的独白,这些独白有的扩充了故事的内容,像“他是马克森斯大叔……他身兼门卫、护士、仓库保管员和维修工”;有的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剂,像马修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时,“尽管他们唱的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希望就在前边等着我”;有的是人物情感表达的需求,像马修离开学校时,“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

伴随着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的独白渐变为皮埃尔的声音,马修的第一人称视角转变为皮埃尔的第一人称,紧接着又转为第三人称叙述者口吻。在皮埃尔回母校的路上所回忆的“童年的记忆”,以他的第一人称口吻道出了主要人物的结局。而影片最后佩皮诺要求被马修带走的场景则又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最后皮埃尔的画外音“佩皮诺的执着起到了作用,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是星期六”,与故事开头佩皮诺的等待相呼应,令人感动。总之,影片对叙事视角和叙述人称的自由转换运用合理、流畅,没有丝毫违和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色彩。

四、倒叙式的叙事手法

倒叙是叙事的一种顺序,它是根据某种需要,把故事的结局或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放到开头,然后再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方法。为满足主旨表达的需要,影片在整体的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倒叙。

开头展示了高端大气的音乐会场景,指挥者皮埃尔沉浸其中,为我们带来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之后他赶回家乡参加母亲葬礼,雨夜中儿时的伙伴佩皮诺到访并带来了马修老师当时的日记,随着日记本的翻页,尘封的记忆娓娓道出。在讲到马修老师被解雇离开学校后,镜头再次回到皮埃尔阅读日记的场景。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方面是主旨深化的需要,皮埃尔在音乐方面的成功离不开马修老师的精心引导,是对马修教育教学方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生动性,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同时又避免了结构的单调与刻板。不难看出,许多优秀的影片也都采用过这种手法,像《泰坦尼克号》通过Rose口述将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灾难事件道出,《返老还童》(别名《本杰明・巴顿奇事》)通过本杰明的回忆录与黛西(Daisy)的口述讲述了一个逆生长的奇事,表达爱与生老病死的主题等。

五、结语

需要补充的是,影片的叙事节奏较为舒缓,没有情节幅度上的大起大落,也没有情感上的大喜大悲,整体上呈现出深思而隽永的意味。故事情节与结局仿佛尽在情理之中,能够让人坦然接受。此外,恰到时机的音乐运用也是影片成功的一大策略。

当然,一部有分量、有思想内涵的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会止于此!我们在欣赏电影、分析电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一下我们自身的发展建设,以期能“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影片。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3

关键词:教育叙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辅助课程,集思想启蒙与品德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但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以理论讲解、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加大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合理结合教育叙事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一、明确教育叙事主题,抓住品德教学重点

教育叙事主要是指根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选择恰当的故事,以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运用教育叙事这一方式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育叙事的主题,科学抓住思想品德教学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记忆。如在学习“我背上了新书包”时,教师应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小朋友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与高兴,使其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引导小朋友与家长、老师、同学分享快乐”,确定教育叙事的主题为———“我”上学了,再引入以下叙事故事:小白兔贝贝是育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今天是他开学的第一天,妈妈给他背上了新书包,他很开心地进入了学校,在新学校中,他交到了新朋友小狮子鸣鸣、小猪噜噜等,还看见了很多在幼儿园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那么同学们,你们上学的第一天是怎么样的?通过此种童话类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叙事主题。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选择恰当的实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消除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排斥感,进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形成教育叙述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教育叙述风格,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其说教意味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叙事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自身魅力,增加故事叙述过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学习“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可利用ppt、Flash等方式,为学生播放动画课件:小红、小明、小东、小华是玩得很好的朋友,在某个课间,小明提议大家一起玩跳皮筋,但小华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拒绝了,然后小明、小东和小红齐声说道:“哼,真不够朋友,以后不找你玩了。”教师可以通过为动画中人物配声的方式,用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形成自身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叙述风格,进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利用故事教育学生应该体谅同学,学会换位思考。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在形成自身教育叙述风格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借助肢体语言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制作简单的叙事教具,如头饰等,增加叙述过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三、挖掘事件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综合品质

挖掘事件的内在含义,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叙事中的故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特征、蕴含的道理,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品质的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叙事方式时,教师应确保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即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事件中的教育意义。如在学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叙述“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在1978年,美国有一艘22万吨的超级油轮触礁沉没,原油全部泄露,污染海岸线350公里,造成海鸟死亡2万多吨,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给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通过以上事件,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认识到当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促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由事件转入到现实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实例,如白色污染、重工业污染等,从小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提升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爱护文具、保护绿色植物等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分享观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多表扬学生,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科学探索思想政治领域。

四、遵循叙事教学原则,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为充分发挥叙事教学的作用,教师应遵循叙事教学的原则,提升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协调好故事的理论性与真实性,小学生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故事,教师通常都会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故事,但如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教师须加入适当的理论性。如在学习“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航天员的故事,充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既契合学生现实生活,也蕴含哲理;二是及时进行课堂反思,教师完成故事叙述后,不可以直接略过,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合理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如在学习“我们的班干部选举”时,可选择大家熟悉的干部选举故事,完成故事讲解后,再引导学生思想班级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干部选举不积极等,促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正确的做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教育叙事运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还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点滴思考———漫谈教育叙事[J].试题与研究,2014,(26):90.

[2]佚名.教与研:教师工作的“并蒂莲”———读《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有感[J].新课程,2012,(03).

[3]孙玉富.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小学品德课的实践与探讨[J].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4]李世军.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浅谈品德课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15,(03):26-27.

[5]陈应梅.上好品德课、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J].软件,2015,(03):44-45.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4

现代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音乐科技都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价格不菲的电声乐器在小学的音乐教室中已常常出现;计算机和宽带也成为现代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工具;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计算机程序和软件也都被应用于音乐制作、作曲以及音乐即兴创作中,从而使音乐创作过程显得更为简单和实用;特别是音乐制作软件为大量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及创制作音乐的可能。

本文着重讨论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人们是如何应用音乐科技手段来谋求交互式媒体技术及教育叙事可视化发展的,如何通过在音乐教育中的实际运用,发现科技自身的潜能,使之给现代音乐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

通过互联网辅助功能,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还是音乐的集体创作,学生能从互联网上得到些什么呢?学生在家中又是怎样进行钢琴或吉它自由伴奏的呢?学生是如何完成合唱中的和声对位呢?互联网提供给学生,又是怎样的选择空间呢?以上这些与音乐科技及其互联网有着紧密联系的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中的相关问题,正是本文所阐述的重点。

一、音乐科技手段及互联网平台被视为现代

音乐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作为科学,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与当下信息社会紧密相关的音乐科技手段及互联网平台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通常说,“音乐教育技术中的音乐科技”被解读为——在音乐的教授和学习中所使用的技术程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软件,如打谱软件、音序软件等。狭义地说,当人们在探讨应用于音乐的科技手段的时候,也都会自然地联想到电子乐器,合成器,以及计算机辅助的作曲工具等等,然而,这些仅仅是音乐科技的一小部分;广义地说,音乐科技的真实含义,是以科技作为中心,系统化地创造音乐及其他形式的艺术。这是源于隶属于普度大学(purdue)工程与科技学院的印第安纳波利斯中心iupui校区的音乐与艺术科技系(department of music and arts technology),对“音乐科技”这一概念的诠释。

其次,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的“技术含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对音乐教育本体的作用。音乐教育技术(音乐科技)的使用,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乐器人性化的现场演奏。音乐教师和学生也绝不会被机器所代替。换言之,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利用一些比较超前的新的“技术”来诠释与承载音乐是很正常的,但不能过度,应当把“技术”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很好地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去。

再次,对于音乐科技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把音乐科技的作用着眼于对教学规律产生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更注重践行于教学规律之上的技术原理本身。本文的观点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有证据显示,音乐科技手段被充分地运用于当下的学校课程中,由于师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沟通手段的改变,促使音乐情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度也同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伴随着音乐科技手段在现代音乐教育

中的应用,交互式的媒体技术为音乐教育

增加了新的附加值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首先被应用于乐器教学课程视频的制作及承载;音乐伴奏程序的开发及其它简单的交互式音乐软件的使用;其次,音乐科技手段可以将学生们的音乐创作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为创作新作品奠定基础;第三,在音乐教育的不同领域中,多媒体材料、教育网络的使用也成为音乐科技被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交互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新技术与情感表达载体的改变,总是能够影响到教育者的担忧和关注度。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对学校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样关注的原因。

近十年来,媒体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变得更加具体化。媒体新技术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到21世纪初,媒体教育的新问题逐渐显现,面临的新挑战也越来越多,学生们感兴趣的新媒体和数字媒体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本文由收集整理

表2所显示的是近十年来,与音乐相关的一些网站。这些网站多半是用来共享音乐、电影和音乐软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看似非常专业的相关内容被广泛传播和普及。

再次,让我们纵览《互联网周刊》提供的2011年度中国商业网站百强及分类排行榜,对比中不难发现,两个榜单的指标都是从商业创新力、平台服务度、交互体验度、品牌影响力、资源融合度这五个方面综合打分所得出的排名,不同的是分类排行榜进行了诸如包括电子商务(b2b、综合类网上零售、垂直类网上零售、在线支付、电子银行),网络游戏(游戏门户、游戏公司),网络视频(视频网站、视频工具、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综合门户、区域门户、新闻门户、财经门户),生活服务(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生活百科、招聘网站、分类信息、教育类、文学类、婚恋类、在线发行、音乐类、上网导航、威客、地图网站、位置服务),垂直网站(汽车网站、房产网站、it门户、女性网站、健康服务网站、行业网站),搜索引擎(综合搜索、手机搜索),社区网站(交友社区、综合社区、博客、微博、母婴社区、商务社区、军事社区、摄影社区、留学社区、户外社区),网络工具(网络安全、邮箱、下载工具、域名服务、网络加速、

聊天工具)九大类、52小类的分类排名。

综上分析,在百强排行榜中,音乐类与教育类的网站排名并不靠前,且数量也不理想(只有“豆瓣”排名21,“互动百科”排名49,“中文维基百科”排名80,除此之外综合类网站居多,古典音乐及教育类功能不突出)。在分类排行榜中,以古典音乐为主的库克数字图书馆网站,在音乐类中的排名仅为16,且音乐类与教育类网站被划归为“生活服务”类网站中,可见“音乐”与“教育”并没有占据网站分类排名中九大类的有利位置,这为如何将音乐科技更好地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去,提出了新的课题。

不难看出,国际互联网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大量的音乐资源,其中音乐资讯也是互联网传播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国内外的网站上都呈现相关的资讯目录,维基百科网站同样也不例外。音乐网络资源的使用不仅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需要一定的信息搜索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把用于网络学习的一些音乐资源进行简单的分类:

从网页功能上分类:

1.提供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的网页

2.可进行交互式问答的网页

3.与社交网站捆绑在一起的动态网页

4.介绍相关教学与课程的网页

从现代音乐教育的音乐内容分类:

1.音乐史论

2.乐队编配

3.音乐的创作、制作及出品

4.歌词与伴奏写作

5.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自选教材

6.各种乐器法的学习

可以看出,许多网站把音乐制作和市场营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音乐的创作、制作、出品及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环境。

开放的学习环境与社交网络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也为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音乐软件。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与音乐教育相关资讯的范围越来越广,掌握资讯的时间和空间也变得越来越自由。研究发现:通过不同信息的传递及交互式使用,音乐科技与网络可以为音乐教育增加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同的需要,信息搜索的种类和内容也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交媒体和“web 2.0”使全球规模的虚拟网络音乐制作和游戏开发变为可能,使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在互联网世界中却变得如此密切相关;而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又可以把玩游戏、玩音乐以及玩乐器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科技的手段,体会到音乐教育的真谛。所以,在21世纪谈论媒体教育的时候,不能够忽略网络游戏所给予的贡献。

三、教育叙事的可视化——

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的新发展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观念需进一步更新,音乐教育的可视性需进一步提升,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教育叙事可视化。(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上海师范大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音乐科技手段下的数字化媒体的制作。而“数字故事”的技术运用,为音乐教育向可视化数字时代的转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数字故事”的技术运用,就是将一个传统的艺术形式,赋予它图片、背景音乐、文字描述以及人声旁白的综合表达,它不仅丰富了其艺术

表现形式的属性,而且扩大了其信息量,更加深了其情境与洞察力的表述。

“数字故事”诠释的方法,不仅需要学习者掌握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以及对姊妹学科了解和掌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者培养自身的读写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以及鉴赏力,从而更好地面向受众阐述自身观点。

那么,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如何运用音乐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叙事可视化课程的革新呢?

首先,“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国外的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次,多媒体文件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例如ppt格式、全文本网页格式、非线性交互式网页等等。第三,在创建“数字故事”的时候,需要创建者使用“故事模板”帮助他们有效地组织“故事的进展”;换言之,“故事模板”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将故事中的各种媒体有效地摆放在“舞台”上,使之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精准和有效。将音乐科技手段与多功能综合实验室相结合,采用演示、实训及综合实践等方法,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科研在教学中践行,教学在科研中提高的一种良性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

四、以高等综合类音乐院校为例,如何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高效地使用音乐科技手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

当下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纵观全国综合类、师范类以及艺术类院校,有关音乐科技相关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不难发现,众院校为培养21世纪复合型的艺术型技术人才,纷纷将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纳入教改重点。

如: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开始招收电脑音乐硕士;2007年招收录音艺术专业;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开始招收计算机音乐硕士。2011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科技系等.

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院以后即成立了音乐科技系,2004年开始招收录音艺术本科专业。十年磨一剑,在即将迎来音乐科技系建系十周年之际,首师大音乐科技系逐步完善了音乐科技学科在学士、硕士、博士上系统化的学科建设,并在原有录音艺术专业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六个课程方向,不断地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

在全国音乐科技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今天,可知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手段应用,是培养艺术型技术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5

关键词:音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一、发现音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最早接触到英语课堂上的音乐是在2000年,是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的一次“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比武大赛”上。有一名上海的英语教师在课前的热身阶段,让学生们齐唱了一首奥斯卡获奖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eidelweiss”,虽然只是短而简单的一首儿歌,但是它带来了快乐自由的课堂气氛,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发现我们使用的广州版英语教材“Successwithengliah”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首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歌曲,只是大部分的英语老师都忽略了它。我还发现中学生们很喜欢唱一些英文歌曲。我不禁开始思考: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如果利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把它带进课堂,一定会很受学生的欢迎,可以在课堂中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英语课堂上有大量的学习任务,引入音乐的切入点在哪里?怎么样结合才适时适度呢?

2006年10月到12月,我在英国参加了两个月的英语教师的培训学习,亲身经历了很多充满音乐的语言课,才知道把音乐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在英国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教学手段。通过专题课“musicinenglishteaching”,我了解到音乐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很多的作用,语言老师们可以自主地找到切合点,灵活自如地用音乐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下面是两个音乐在语言课运用的课堂案例。

课堂案例一

教学地点:Saintmary’sCollege

学生:25名中国教师

教学内容:口语课

座位安排:分成五大组,每组五人围坐一张大课桌。

教学过程:

1.导入:你做过梦吗?梦分为很多种(恐怖梦,预兆梦,,荒诞梦……)

2.同学们在自己组内自由讲述自己做过的梦

3.每组一名代表发言,把自己组员们的梦与全班其它组分享。

4.两首小诗:“theimpossibleDream”

5.老师边弹吉他,边教唱一首歌“theimpossibleDream”

反思: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梦”的话题,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开口讲英语,有分组讨论,有全班发言,有朗诵诗歌,音乐出现在课堂的升华部分。当老师边弹吉它边教这首与“梦”有关的励志歌曲的时候:“...todreamtheimpossibledream.toreachtheunreachablestars...”我们对梦的理解有了深刻的情感体念,“dream”有时可引申为理想、抱负。

课堂案例二

教学地点:约克市语言培训中心

学生:25名中国教师

教学内容:听说课①

座位安排:分成五大组,每组五人围坐一张大课桌。

教学过程:

1.导入:“Canmusictellastory?”

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想象可能的情景甚至故事描述出来,与小组同学分享。由此得出“音乐里面是包涵有故事情节的”。

2.每名学生都有一张印有歌词的纸,看这首叙事歌②的歌词并观看这首叙事歌的mtV,改正歌词中的错误。

3.回答一个问题:whoistellingalie?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这首叙事歌的大意。

4.分成三人一组,分别扮演证人、警察、杀人犯,根据歌词提供的故事情节,编对话并表演。

5.小游戏:用歌词来回答问题

(1)全班每人唱任意一句英语歌,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两名学生,一名扮演记者,一名扮演影星,记者提一些采访常问到的问题,影星必须用黑板上的歌词回答,结果,这个对话超级搞笑。

interviewer:Howoldareyou?

Filmstar:iamabigbiggirl.(歌曲“BigBigGirl”)

interviewer:whatdoyouusuallydowhenyouarefree?

Filmstar:wheniwasyoungilistenedtotheradio.(歌曲“Yesterdayoncemore”)

interviewer:wouldyouliketotalkanythingaboutyourfamily?

Filmstar:wehavejoywehavefunwehaveseasoninthesun.(歌曲“SeasonintheSun”)

反思:在这节听说课上,老师完全以音乐为材料,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还通过表演短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最后的轻松游戏,都是把唱歌和口语对话结合起来,带来妙趣横生的效果。我由此得到启发,音乐里有故事、有口语、有对话,还有快乐,它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材料。

另外,我们还实地观摩了一些小学的语言课,音乐、舞蹈、表演在课堂上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老师们很擅于把新教授的单词、句子用学生熟悉的旋律编成歌曲,课堂的后半期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唱歌、跳舞或者表演,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巩固操练教授的新知识,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研究音乐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老师擅于适时地利用音乐,创造性地改编音乐,自信地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这对英语老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对学生却起到了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还能提升个人魅力。

英国教育家Garde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著名的教育观:“teacherscoulduseeightintelligencesintheirteaching,theyarelinguistic,logical-mathtenatical,spatial,bodily-kinesthetic,musical,interpersonal,intrapersonalandnaturalistintelligence.”③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具备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和运用到八种智慧和技能,其中就包括音乐智慧。面对一个多才多艺、敢于展示自己的老师,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开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念的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产生。

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利用中小学各学科进行美育也是新课标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如何找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是新课标对老师们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基于这两点,把音乐带进英语课堂教学就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此,我们在英国老师的指导下专门学习和讨论了“musicinenglishteaching”这一专题,知道音乐在课堂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Gap-filling.听力材料。

2.Singing.学唱歌曲。

3.warmup.导入。

4.endofactivities.升华学习内容,如上案例一。

5.Creatingatmosphereandmood.营造气氛,消除学习疲劳。

6.Role-play.口语材料,配乐表演。

然而,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之一是灵活性,音乐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以上六种,老师应该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课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比如:我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刺激学生开口讲英语,比如运用实物、图片等。何不尝试让学生闭上眼睛凝听一段大自然的纯音乐,鼓励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画面中的人、物、风景怎样用英语表达出来。

教法适应学法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英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语言实践活动情景和话题的创设者、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及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帮助者。

三、把音乐带进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通过大量的观摩、学习和反思,我大胆地尝试把音乐带进课堂,在学习别人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学生的喜好进行了改革创新,让音乐活跃课堂。

1.两周学唱一首新歌。在教室的电脑里,我安装了千千静听,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词曲同步地播放,学生们可以像唱卡拉oK一样地跟唱。我们课前热身也唱,课间学习累了也唱唱。耳熟能详,积累下来,学生们能唱很多完整的英文歌曲了,当然也理解和熟记了歌词。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也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及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主动去搜索发现好歌,并向老师和同学们推荐,这何尝不是一种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呢?

2.调节课堂气氛,形成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念,保持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上,学生们最开心听到我说:

“maybeyouaretirednow,let’ssingasong.”

“todaytheenglishclasswillbealittleboring,ifyoucandowell,iwillletyouenjoyanewsong.”

“nowwewillhaveacompetition,theloserwillhavetosingasong.”

学生们往往觉得英语要背的东西太多、太累,语法太严格,这些不好的学习情感体念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老师们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和后进面大的问题。适时地在课堂上引入音乐歌曲,起到了调节神经紧张、愉悦身心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之一就是教师要有寓教于乐的能力。

3.扩大词汇量,丰富句型。歌曲中的单词、句子很多都是很常用的,与生活很贴近的,对于写日记、作文都是很适用的。在欣赏或者学唱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板书几个常用的词语或句子,要求他们记在自己的单词集里并大胆运用。比如说pillow,quilt,encourage,braekone’sheart,Don’tgiveuponhalfway,soul等都是从歌曲中学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能看到从歌词中“借”来的词语。

4.学语法。歌词中有句子,句子中有语法,对于学生来说,歌词中的语法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因为音乐是一种时间性较强的形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英语老师都知道,评讲练习和语法的时候是很枯燥的。然而,有了歌声和音乐就不同了,因为我们的语法几乎都能在歌曲中找到。在评讲练习或者教单词短语的时候,我和学生总会很容易地联想起一些相关的歌曲,他们会跟我一起大声唱出来,课堂总会因为这些“小插曲”而活跃振奋起来。比如,以下歌词中的语法可以让学生们记得很牢。

iwonderhow,iwonderwhy...(引导疑问句作为宾语从句的词语都有“疑问”的意思,例如wonder,ask,notsure等)。

whereveryougo,whateveryoudo,iwillberightherewaitingforyou.(wherever,whatever这两个词语没学过,但是通过这个歌词,学生学会了它们并知道怎么运用。)

Flywithmejustlikeabird.Gowithmeintheperfectworld.(介词like的用法,后面跟名词)

有一次,在完形填空题中,有一个题目要在joyful,joy,joyfully中作选择,这些单词目前都没有学过,但是学生们能很准确地得出答案,为什么?原来是一首他们记起了歌词“wehavejoywehavefun,wehaveseasoninthesun”,推断出joy是一个与fun(已经学过的单词)的词性和意义都差不多的词,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快乐”,学生对歌曲的喜爱和联想推理能力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5.做听力。听歌填写所缺的单词,或者听叙事歌后,对有关歌词内容、大意方面做选择题,是到目前为止最受学生欢迎的听力练习。在学唱新歌前,我通常会先让学生做有关歌词的听力,让他们更仔细地去推敲歌词和句子意思,再跟唱几遍,学生就学会了。

6.培养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中的音乐让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找到了自信和希望,因为在唱歌学歌方面他们不一定比别人差,我这种新的尝试,让部分厌倦英语课堂沉闷死板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大量的事例和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音乐美术等审美能力与智力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学认为,应重视培养初中生道德利益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2006年,我校举行“英语晚会”,我的学生因为有了平时的锻炼和表演唱的基础,很多学生都争着想上台表演,最后他们别出心裁地自创了歌曲联唱、口语和表演为一体的舞台剧,夺得了第一名。

2007年冬,在广州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期总结会上,我被推荐到市21中上了一堂展示课,课文内容是关于“pandas”。在课堂的后部分,我为学生们唱了一首《熊猫》,并鼓励他们由这首歌展开说话。我的歌声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由这首歌谈到熊猫的习性、现状,以及如何救助大熊猫等,说出的许多精彩句子更是令听课老师们感到惊喜,这就是音乐给课堂带来的活力。在后来的评课讨论中,有些听课老师肯定了我的这一做法,也有老师提出“如果能把这首歌改成英文版的就更完美了。”

值得肯定的是我适当地在英语课中引入音乐给广大的英语老师们创设一个反思讨论的平台,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创新。音乐和英文歌曲是英语活动教学法中最动听的音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掘自己和学生的音乐潜能,让音乐走进我们的英语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让英语学习更快乐,让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刻。

注释:

①听说课,其实这节课是在研讨专题“musicinenglishteaching”,老师旨在以一堂课为例,引导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音乐可以发挥很多的作用。

②叙事歌:这首叙事歌的内容是在一场凶杀案发生以后,警察、证人、嫌疑犯各自的供述的内容。

③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力和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108-109,165.

[2]傅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96.

[4]沈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84.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叙事分析启示

叙事学理论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起初仅聚焦于文学领域。彼时的法国,结构主义势头正盛,而叙事学的产生也与结构主义的盛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首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上世纪七十年代,叙事学在西方学界独领,由法国辐射至欧美各地。但因其本身仅仅关注文学文本结构这一先天缺陷,遭到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的夹击,叙事学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没落。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叙事学研究重新在西方开始流行,产生了一些重大转向,也因此而有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分。经典叙事学(也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仅关注叙事文本的结构,对其进行系统描述,意图创建一种叙事语法或小说诗学,将语境、读者等其他因素排除在外。后经典叙事学则刻意对其进行修正,出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型,更加强调语境、读者等因素,形成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反叙事学等流派。

与此同时,叙事学理论也逐渐进入到文学以外的领域,出现了将各种活动均看作叙事的“泛叙事观”。任何人类活动,例如电影、绘画、音乐等,都是一种叙事,都可以当作叙事文本来看待,对其进行叙事结构分析。

在此泛叙事化的浪潮中,叙事学理论与教育学结合,形成一股崭新的理论思潮――教育叙事。然而对于教育叙事的探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维度阐述,文本形式有所限制,往往指教师日志、记叙文等教育事件的描述。丁钢曾经从前台、后台的主客观维度探究教育叙事[1]。倘若以此层面进行划分,教师日志无疑属于后台类别,因为它主要反映教师课后的回忆体验与反思,限于授课教师本人立场、角度描述,掺杂主观情感,它是教师叙事研究的聚焦点。但对于前台的研究,似乎并未获得关注。而所谓的前台叙事,即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把课堂教学当作文本,进行过程性探究。教师并非仅仅是叙述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为叙述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其叙事功能,提炼现实意义,指导有效教学,也为教育叙事理论发展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所谓“叙事”,就必须有故事可叙。课堂教学亦可看作宏观的故事系列,从现实故事入手,进而引申至知识文本故事,最后又回归生活故事。罗朗・巴尔特在《叙事结构分析引论》(1966)中的一段话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叙事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叙事可以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喜剧、哑剧、图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2]。而课堂教学恰恰以文字、图画、声音为媒介,符合叙事的研究对象范畴。

叙事理论是基于文本分析,当然“文本”的涵义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形态,但仍然离不开其本质基础。经典叙事学把研究对象大致分为故事与话语两个密不可分的维度。课堂教学的叙事分析也可循此基本线索展开论述。课堂教学的“故事”即在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话语则是将教学活动构成有机整体的形式与策略。于是,形成以课堂教学的叙事功能、语法结构、文本类型、时间结构、情境结构、声音结构的叙述轴线。其中,叙事功能和语法结构讨论的是教学之“故事”,文本类型、时间结构、情境结构与声音结构则围绕课堂教学之话语表达形式展开论述(见图1)。

一、课堂教学的故事结构

1.课堂教学的叙事功能

把课堂教学当作文本进行叙事分析,涉及两种角色:教师与学生。虽然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现今则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课堂教学的最终功能并没有改变,依然是知识传授。这一功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将来也不会随着教学改革而发生更改。当然要实现此最终功能,应在课堂上划分多个步骤,实施多种行动。而每种行动背后会产生相应的叙事功能。要分析这些叙事功能,就必须把行动与教学过程联接起来界定,毕竟同一行动可能会诱发不同的功能。例如在一种情形下,教师观察到学生没有专心上课,故意提问学生;而在另一种情形下,教师提问学生,引起学生关注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一行动在两种情形下所产生的叙事功能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提醒,后者则是启蒙。将行动放至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衡量,前者属于滞留,后者则起到了推进作用。

课堂教学的叙事功能,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提醒和启蒙外,强化是最普遍的。实现强化功能,教师一般采取反复讲述、实例分析与应用、布置练习等行动,这也是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手段,试图加深学生记忆,强化知识习得。但在现代教学中,课堂教学核心的功能无疑还是启蒙,毕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发现,掌握原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课堂教学的语法结构

(1)课堂教学之“事”

如果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个文本故事,那么它和其他文本故事一样,由一系列事件构成,而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演示、提问、讨论、练习等便属于此类事件。这些事件即是行动,按照一定序列进行,组成完整的课堂“故事”。

课堂中的事件(行动)与事件(行动)之间主要以时间和因果关系作为联接方式。时间次序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一般分为导入、讲解、结论三部分,与时间联接中的“起”、“中”、“结”不谋而合。课堂教学同时也强调因果关系上的连贯。因为每一项事件经由教师仔细斟酌、部署安排,都具有相应的叙事功能。前一事件也许是后一事件的铺垫;后一事件可能为前一事件服务。借助因果关系,使各单一事件构成有机整体。

在这些事件中,有些显得较为重要,有些则没那么明显。根据叙事学的理论,前者被称之为“核心”,后者为“卫星”[3]。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与课堂活动设计如同叙事语法中的核心(Kernel)与卫星(Satellites)的关系。倘若一节课只讲教学知识点,没有课堂活动的引入和穿插,课堂会变得乏味,教学也只能采取一言堂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会被扼杀。“卫星”活动的意义在于充当课堂“核心”教学的铺垫和补充,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具体、丰满。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教授同一教学目标,不同教师的课堂效果也会不一样。因为他们对于每一事件的多种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兴趣的了解和判断。正如热奈特在《新叙事话语》中指出“叙述体的特殊性存在于它的方式中,而不存在于它的内容里……实际上没有什么‘叙述内容’,只有可采用任何表现方式的一连串行动或事件”[2]。在这维度上,教育叙事承接传统叙事理念,强调教学方式更甚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往往受教学大纲等纲领文件的指导性意见限制,相对趋于稳定。

(2)课堂教学的叙事序列

叙事学深受结构主义影响,倾向于从纷繁的表象中抽取出一个基本定理。这一思维模式也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分析。对于教学过程的步骤分解,教育家们有不同归类,但大致趋于一致,并且形成基本序列: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简称iRF)。以凯洛夫的分类为例,凯洛夫把课程环节分为五个程序,依次为: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4]。其中诱导学习动机作为首要环节,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接触和接受教学主题。教师一般设有悬念,引起学生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会把谜底有意识地泄漏给学生,但却对谜底的演变过程故意卖起关子,诱导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步伐,寻找答案。在第二、三个环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保持明确、清晰。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做出一系列课堂设计,引领学生认知、理解和巩固知识。教师主要采用视频欣赏、实验演示、教材讲授、实例分析等方式。在最后两个程序中,课后练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则是惯常使用的反馈模式,目的是促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以致用。

如今课堂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加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的基本序列也随之产生微妙的调整。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加强,对话增多,同时学生间的讨论也变频繁,使基本序列变得更加复杂,呈现iRF的异体结构iR1F1R2F2,iRR1F等[5]。

二、课堂教学的话语结构

1.课堂教w的文本类型

罗刚认为“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而文本的语言涉及选择与组合两种行为,分别代表了隐喻和转喻的叙事文本类型。隐喻是语言的选择轴,呈现语言的垂直关系,“以主体与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转喻则属于语言的连接轴,反映语言的横向线性发展关系,“以主体与它邻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3]。

课堂教学的叙述语言基本是以转喻的水平方向发展的,强调邻近性原则,注重各要素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譬如教师会通过知识点回顾的方式,把学生之前所学知识与自己将要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试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关系结构图,加深印象。又如,教师会在授课初首先向学生呈现本次课堂的讲授框架,尔后根据框架中的各要素逐一详细阐释,强调各要素的内在关系,以讲授覆盖整个框架要点为结束。

当然在实际教学语言中也不乏隐喻,尤其体现在对抽象性概念的解释上。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有限,教师对于专业术语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晦涩难懂的字面意义,应辅以简单、熟悉的比喻,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消化难点;同时生动的比喻也会为枯燥的理论教学增添一些趣味性。此外,教师在语言表达的选择上,也会偏重通俗易懂的词汇,尤其是接地气的网络热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无论是隐喻还是转喻,两种文本类型并非独立而行。它们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不可缺少,共同构筑了课堂语言,使教学变成“可理解”、“易理解”的行为艺术。

2.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

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于教师话语中。教师除了明示之外,从其每个知识点阐述所占据的话语篇幅和频率中亦可见一斑。对于简单的知识点,教师一般采用概要叙述,甚至是以较为跳跃的节奏阐述,留给学生一段“空白”。但由于知识点较为浅显易懂,学生往往能凭常规思维解译这段“空白”。但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会放慢叙述,以展示的方式,辅以细节,加以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同时教师也会在同一节课上或是作为下一节课的知识回顾,进行反复叙述,一方面加深学生记忆,另一方面以显性策略向学生强调本知识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特别关注。

虽说课程的基本序列相对稳定,但教师也会根据课程类别来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次序。一般而言,讲授阅读欣赏类课程时,教师先会提供思路或关键词,要求学生按照线索快速阅读文章内容。接着逐步推进,局部放大,对段落、词汇进行细致分析,教育学生如何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讲授理科课程时,教师往往把实验演示安排在课堂初期,让学生首先知悉实验结果,以此作为导入或设下悬念,诱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表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演变过程。

3.课堂教学的情境结构

(1)叙事角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局课堂,设计活动,把控教学秩序,是一个掌握大局的“全知者”。然而“全知者”的能力并非无限大,实际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话语减少,学生表现机会增多,教师无法完全掌控课堂中所有细节。可以说,教师的“全知”性在某些程度上是被弱化了。但之所以还把他们归类为“全知者”,是因为他们仍然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竭尽所能地促使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迈进。

(2)叙事人称

课堂教学在叙事人称问题也存在可探讨性。叙事人称体现于教师话语中。事实上教师话语中的人称随着现代师生关系的调整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较为讲究长幼尊卑之分。教师在话语中往往采用第二人称“你们”指代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学生中分离,强调两者间的独立。但在现代课堂中,这种上下等级意识被淡化,教师不再以“长辈”自居,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师较多改用第一人称“我们”,强调自己与学生“在一起”,从而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

(3)叙事聚焦

课堂教学注重应用性,强调与实际相结合。而在课堂中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目的也是为了给予学生锻炼机会,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际生活应用之中。因此,课堂的聚焦线路无疑是由远及近的,并且这一方向相对持续稳定。虽然文科课程(尤其是阅读欣赏类课程)实践性并不明显,但教学聚焦依然保持此方向。以讲授英语综合教程的课文“Howtofallinlovewithmath”为例,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把关注点放在数学所产生的美感而非数学术语之上。“数学”仅是教材文本内容,但所教授的目标是英语。教师自然联系身边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而讨论“Howtofallinlovewithenglish”的话题,既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教学有机结合,又能轻松有效地使学生情感从数学转移至英语。

4.课堂教学的声音结构

课堂教学的“声音”分布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产生变化。学生的声音会更加突出,成为课堂教学必要的内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效果。而教师的声音则会变得忽强忽弱,若隐若现,适实隐蔽。教师不迅速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直接干预或介入学生的思索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打个比喻,倘若说传统课堂,教师的声音暴露于学生面前;那么如今的课堂,教师的声音则是隐藏在背后,与学生捉迷藏,学生需要主动出击,捕捉信息。

当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声音游戏时,也要注意拿捏分寸――必最终让学生抓到自己,否则课堂就变成“不可理解”。鉴于此,教师话语的可述性还须提高。为了方便学生接受,教师尽量避免使用隐形话语。这里须指出,隐形话语和隐蔽声音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侧重的是表达方式,而后者则针对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使用简单易懂的话语,提高自己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有的放矢地隐藏自己的声音,给予学生更大自而不依赖于自己。这也是现代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学生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声音,不从属于教师的声音。叙事学的源起与发展深受结构主义影响,因此在利用叙事学理论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时,稍有概括归纳之口吻也在所难免。事实上,课堂教学的形式和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学生主动介入课堂,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结构变得复杂。然而对课堂教学进行叙事分析,是利用非教育理论来阐释教育现象,为课堂结构规范体系的建构产生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多方位了解教学过程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叙事结构分析,尽可能呈现教学的真实面貌,使教学不仅仅停留于经验之谈的表层,而是深入探索其本质,为有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叙事学成为教学的理论方式,与教学的融合将会越来越深广,教学的新发展也将拓宽教育叙事研究领域。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发展,教学呈现出更多丰富的模态,例如微课、慕课、私播课、翻转课堂等,对教育叙事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叙事学理论与这些新的教学模态相结合,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描述,是未来教育叙事研究的可行方向。

――――――――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与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四耕.一个教学论难题:“凯洛夫问题”[J].教育学报,2005(6).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7

男:朋友们,大家好!

女:大家好!

男:在今年秋日的天空里有一种和声,还有一种色彩,这种和声和色彩就是今天在广电中心演播厅举办的郑艺先生的二胡独奏音乐会!

女:成就源于智慧、思考、积累与勤奋,郑艺老师是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族音乐家协会理事,辽阳音乐家协会理事,辽阳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他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父母都是多年从事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师,在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培育和熏陶下,他自幼便已显露出良好的音乐天赋,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1岁专攻二胡,于1980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师从于果俊明教授。

男:四年的大学生活,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在不断的探索中,他继承并发扬了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以级其它姊妹艺术,使自已在艺术上不断的成熟。精湛的二胡技艺和高水平的演奏,不仅得到了音乐界的好评,更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郑艺老师是一位有着很深艺术造诣和影响又充满着活力的青年二胡演奏家。

女:今天的郑艺老师二胡独奏音乐会,我们荣兴的请到了:

男:下面有请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唐玉斌先生讲话!

女:有请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郑艺先生的同窗好友赵德良先生讲话!

男:西风起,萧萧黄叶,沉思往事立残阳,杏花微风浓似酒。好一幅凄美的秋画,在这样一个令文人雅士颇多感叹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的来欣赏郑艺先生如秋诗般的玉弦之音!

女:1)《战马奔腾》

男:2)《新婚别》

女:3)《牧羊女》

男:4)《洪湖主题随想曲》

女:5)《椰岛风情》

中场:

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辽阳市几位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是:

女:下面有请各位书法家为郑艺先生二胡独奏音乐会挥毫淋墨,与此同时我们也来欣赏汤峥的古筝演奏!

男:(如):郭廷选先生的提字是:

女:……

男:1)《雨打芭蕉》

女:2)《豫北叙事曲》

男:3)《二泉映月》

女:4)《兰花花叙事曲》

男:5)《奔驰在千里草原》

结束语

男:为了表彰郑艺老师对于二胡演奏艺术的不懈钻研和取得的成就,辽阳市音协特颁发荣誉证书给他!以示表彰!

女:有请******为郑艺老师颁发证书!

男:郑艺先生的二胡独奏音乐会可以说是开我市器乐演奏之先河,是辽阳市建国以来举办个人器乐演奏音乐会的第一人。

女:让我们都来关注我市民族音乐的发展,给它更多的阳光和关爱,共同托起我市民族器乐发展的明天!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8

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教学设计

(老师穿黑色燕尾服上场。)

一、开始新课:

(一)初学歌曲,感受旋律

1.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第一只小乌鸦,看看他的故事。播放动画片《小乌鸦爱妈妈》,老师范唱;

2.请学生简单地叙述第一只小乌鸦的故事;

3.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第二只小乌鸦,也来了解一下他的故事。播放动画片《小乌鸦不爱妈妈》;

4.请学生简单地叙述第二只小乌鸦的故事。

5.这两只小乌鸦你们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6.既然大家都喜欢第一只小乌鸦,那么你们愿不愿意和它也交朋友啊?

那好,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一趟乌鸦世界。(请同学们也戴上头饰)

(二)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

(1)同学们要想和小乌鸦交上好朋友,就要先学会演唱这首好听的歌曲(教师板书:小乌鸦爱妈妈并出示歌篇)。

(2)老师范唱歌曲。

(3)老师领唱,学生一起演唱。

(4)学生大声地演唱,老师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2.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

师:我们刚才用了旁观者的身份来演唱这首歌曲,那么如果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乌鸦要来演唱这首歌曲,你会以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呢?

生:会以一种骄傲自豪的和欢快的情绪来演唱。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可以照顾他的妈妈了,因为它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的妈妈而开心等等。

师:那么好,我们就用小乌鸦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师:小乌鸦是这样疼爱她的妈妈,那么它的妈妈又会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呢?

声:会很欣慰的情绪、很幸福的情绪等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的孩子对他很孝顺,因为他对小乌鸦的爱没有白付出等等。

师:好的,我们现在就用乌鸦妈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二、创编活动,进行表演

(一)从节奏的变化出发,进行创编

1.分组进行创编,老师指导学生;

2.学生到前边进行表演。

(二)对歌曲进行动作表演的创编

1.分组进行创编,老师指导学生。

2.老师提供服装、道具,请学生到前边进行表演。

3.请学生相互评价。

三、对学生进行热爱妈妈,尊敬老人的教育

1.我们在最开始了解了两只小乌鸦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第一只小乌鸦,而不喜欢第二只小乌鸦,那么同学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过像第二只小乌鸦的错误做法呢?

(学生进行讨论)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9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89-04

收稿日期:2012-09-14

基金项目:2012年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肖邦叙事曲的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研究》(2012wK41)资助

作者简介:董敏(1980-),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弗雷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FranccediloisChopin,1810—1849),钢琴家、作曲家,波兰民族乐派奠基人之一。肖邦首先在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钢琴作品中,使用叙事曲的名称,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全新的音乐体裁,让原本只用在声乐叙事歌中的叙事歌体裁运用到钢琴领域,并赋予它崭新的音乐表现。《g小调叙事曲》,又称第一叙事曲,是肖邦第一次尝试创作的叙事曲体裁作品,也是肖邦所作的四首叙事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目前对肖邦《g小调叙事曲》叙事曲的研究虽然较多,但都只是从某一方面展开,如《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技法、风格特征等,其研究范围较为单一。要想更准确的了解作品,更好的掌握及演奏出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单一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肖邦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其作品的整体风格相结合,才能够更准确更为细致的把握好这部极具肖邦风格的代表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众多肖邦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一)《g小调叙事曲》创作的文学背景

肖邦的四首叙事曲从内容上来说深受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叙事诗的影响,从时间上看,肖邦都是在阅读了密茨凯维支一些叙事抒情长诗之后才进行创作的,他的叙事曲在某种程度上与密茨凯维支标题性叙事抒情长诗有着直接的联系。《g小调叙事曲》也不例外,肖邦学家们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肖邦在阅读了密茨凯维支的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后所作。

《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长诗描述的是在13世纪末,立陶宛和日耳曼人条顿骑士团之间的战争故事。一个立陶宛孩子,父亲被条顿骑士团杀害,而他本人被骑士团掠走。长大成人后在一位立陶宛老修士的帮助下逃离骑士团,回到他的祖国立陶宛。回国后,他被一位公爵收养,并与公爵的女儿阿尔多娜相爱并结为夫妻。为了复仇,主人公告别祖国和亲人,假冒已经被杀的骑士康拉德·华伦洛德潜入骑士团内部,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首领。而他的妻子阿尔多娜也潜入骑士团的领地,等待丈夫的凯旋归来。在最后一次骑士团和立陶宛的战斗中,假骑士康拉德·华伦洛德有意拖延战机,导致骑士团军团大败,主人公也因此暴露身份,被骑士团关押准备处死。他的妻子阿尔多娜得知丈夫被关押并且会被处死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殉情而死。密茨凯维支的《康拉德·华伦洛德》,整首作品充满了悲彩和爱国主义情感,正是这种悲情性和爱国情结给了肖邦创作的灵感,与肖邦当时的心情产生共鸣,才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g小调叙事曲》。

(二)《g小调叙事曲》创作的情感背景

肖邦被后人称为“钢琴诗人”,从他的音乐中总是能听到委婉、动听的旋律,原因在于肖邦本人细腻的情感。1835年9月,肖邦到他的朋友伏秦斯基家小住,在那里他遇到儿时的伙伴玛丽亚·沃津斯卡。玛丽亚·沃津斯卡出生在波兰的一个上层贵族家庭,她会作画、弹琴,对作曲也略懂一二,肖邦被沃津斯卡的才艺和美貌深深吸引,而沃津斯卡也对肖邦产生爱慕之情。1836年7月,肖邦与玛丽亚·沃津斯卡在奥国再次相会,两人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同年9月,肖邦向玛丽亚·沃津斯卡求婚,得到玛丽亚·沃津斯卡本人和她母亲的同意,但却遭到玛丽亚·沃津斯卡父亲的反对。他对肖邦的社会地位及个人财富相当不满意,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体弱多病又没有社会地位的音乐家。虽然玛丽亚·沃津斯和她的母亲一再坚持,然而最终由于玛丽亚·沃津斯卡父亲的极力反对,1837年,肖邦和玛丽亚·沃津斯卡解除婚约,并且玛丽亚·沃津斯卡与肖邦断绝联系,这让肖邦痛苦不已。《g小调叙事曲》正是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创作的,这段失败的恋情让肖邦对命运开始不满,觉得自己很不幸,这种复杂的心理让《g小调叙事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增添了很多矛盾的色彩,因此,《g小调叙事曲》才会让人听起来如此耐人寻味。

二、《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特点

(一)突破传统的创新曲式

在创作《g小调叙事曲》时,肖邦开始大胆的进行尝试,打破以往传统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进行创作。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奏鸣曲式的混合曲式,结构如表1:

表1《g小调叙事曲》曲式结构图

一引子G小调1——7小节

二呈示部主部G小调8——67小节

副部降e大调68——93小节

三展开部

主部a小调94——10小节

副部a大调106——165小节

四再现部

主部降e大调166——193小节

副部G小调194——207小节

五尾声G小调208——264小节

在呈示部中,肖邦没有延用传统主部与副部冲突发展进行的创作手法,而是将两个主题定为相互补充的关系。

展开部中,肖邦也不再采用传统将短小动机通过模仿、离调展开的创作手法,而是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创作—“主题新变体”的创作手法取代传统的创作,使他的展开部具有一种新的面貌。

再现部中,肖邦再次大胆超越传统奏鸣曲中快板乐章的曲式结构,将再现部的主副部主题的再现次序做出调整,让主部出现在副部主题之前,从而形成主副部主题的“倒置”现象。

(二)委婉动听的优美旋律

肖邦作品的“旋律美”是公认的,在这首《g小调叙事曲》中他同样保留了其“旋律美”的创作特点。首先他仍坚持自己所热衷的装饰音创作,通过大量的装饰音来修饰作品,在听觉上给人营造出华丽辉煌的气氛。如,谱例1:

从谱例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肖邦采用了他惯用的六连音装饰音,如果没有加入这些快速跑等的装饰音,在段落的连接上就会显得平淡许多。而加入六连音装饰音后,就让原本平淡的旋律瞬间变得华丽、委婉。自然优美的旋律衔接让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显得更为细腻、精致,才会让如此多的人深爱这首作品。

其次,在创作《g小调叙事曲》时,他也还是将自己的创作扎根到他的故乡波兰音乐的土壤中,用丰富的和声织体衬托优美的旋律,用4/6或6/8拍这样典型的波兰舞曲节奏更显出作品的生动。如,谱例2:

谱例2是肖邦《g小调叙事曲》引子和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连接段,在引子部分,肖邦采用的是4/4拍节奏,在经过7小节引子的陈述后,肖邦又将作品的节奏安排为4/6,让主部主题在左手似跳非跳的伴奏同时衬托出右手的如歌的叙事音调。

(三)丰富考究的和声织体

肖邦在音乐史学界除了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之外,还有“和声大师”的尊称。同曲式一样,肖邦在继续沿用古典传统和声创作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大胆创新,使用了很多在古典传统创作中不常用甚至被禁用的和弦。在《g小调叙事曲》引子中,肖邦就用了一个直到现在备受争议的在低音上方构成的不协和小九度。如,谱例3:

英国威赛尔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在整理肖邦叙事曲的时候认为这个不协和的音色可能是肖邦的笔误,于是擅自将降mi改成re,其实这是对肖邦创作的误解。这个不协和的小九度才是肖邦当年写作的本意,肖邦正是要通过这个不协和的音色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只可惜由于编辑的主观思想,导致许多版本中都在延用这个一时疏忽的“改正”。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还能在各种肖邦叙事曲的一些版本中发现这个错误。

三、《g小调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时间,根据波兰肖邦学家们的普遍观点认为,是肖邦在抵达巴黎之前就已经开始创作并有了雏形,在1835抵达巴黎后完成,到1837年经多次修改后出版的。在《g小调叙事曲》中,充满了悲彩和爱国主义民族情结,那种不可压抑的激情和气势正是肖邦在经历了与亲人离别、家乡沦陷、感情挫败后复杂情感的宣泄。

1830年11月,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告别了自己的祖国波兰赴西欧深造。在肖邦抵达维也纳后的第五天,爆发了著名的华沙起义,让肖邦兴奋不已,同时为自己不能和身在祖国的同胞一起斗争感到沮丧。与此同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朋友的想念也让身处异乡的肖邦感到无比寂寞。1831年7月,华沙起义开始面临危机,肖邦心情无比沉重,在离开维也纳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波兰沦陷,被俄军占领。这个消息让肖邦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让这个身处异乡、焦急万分的年轻人痛苦万分,甚至绝望。对他这个异乡人来说,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将这种绝望在创作和他的钢琴上发泄。因此在创作这首《g小调叙事曲》时,正是肖邦心情异常复杂时期,华沙起义失败之疼让肖邦在整首作品的创作中充满了爱国主义音乐情感,他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慨,所以从一开始肖邦的作品中就带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彩。

1835年,肖邦在遇到玛丽亚·沃津斯卡后,爱情的美好让他对生活重拾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然而最终的结果让年轻的肖邦再次对生活、命运感到不满,并且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自己的创作中。在《g小调叙事曲》中,我们可以聆听到美妙动听的歌唱,似乎是在回忆他和玛丽亚·沃津斯卡美好的恋情,同时还可以听到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所以说《g小调叙事曲》的音乐风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是肖邦复杂的生活经历决定了《g小调叙事曲》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又有着在浪漫主义风格作品中少有的悲情性,原因就在于他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情结以及他失败的感情。

四、结语

从肖邦1831年之后创作的多数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的总是能听到一些带有悲彩的旋律。这种悲彩与爱国主义情节的相互交融正是肖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而《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所有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优美的旋律、创新的曲式、独特的音乐风格,让许多人钟爱不已。作品中,矛盾冲突发展的乐思,更是让整首作品显得更为生动。所以,《g小调叙事曲》可以说是肖邦创作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密茨凯维支.康拉德·华伦洛德[m].景行,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阿·海德利,莫·布朗.肖邦传[m].学东,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杜,1987.

[4]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朱雅芬.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J].钢琴艺术,2000(1):11-16.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篇10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听到语言、看到文字后,要通过大脑进行想象、加工,从而理解其中的情境,并和原有的知识建立起关联――这就是“理解”。如果学习者是一名初学者,就很难通过教学性的文字“逆向”地想象出具体知识的情境,即使想象出来,也不能保证是准确的、合适的。

而如果能通过形象化材料呈现出具体情境,那么学习者就可以在教师营造出的情境中进行感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维加工。

下图中的两种叙事方式,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起点不同,一个始于根据语音或文字而来的“逆向想象”,一个始于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感知”的教学情境。而且,这两者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抽象,一个形象;一个认知负荷重,一个认知负荷轻。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学习优秀微课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按照知识的类别讲解叙事类知识和说理类知识的视觉化表达。

叙事类知识

对于任何学科和任何一个教学实施过程而言,“叙事”都是广泛存在的。它或用于描述情境,或用于承上启下,或用于阐释思路,或用于陈述问题解决方法。下面是几种典型的视觉化叙事方法。

1.数字故事型(无声)

数字故事是将“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讲故事方式。“数字故事”可利用ppt演示文稿来实现,它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于一体,讲述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有一种类型的数字故事只用图片、文字来表达,不用任何旁白讲解。这就是一种“视觉化表达方法”。例如,数字故事“高三物理―认识光”,请扫二维码观看微课:

数字故事的优势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够充分传递信息,更能够打动学习者的情感。

制作数字故事所采用的技术都比较简单,制作者只需在ppt中根据故事情节,找到适当的插图,配上相应的文字即可,但在故事的创编、画面的艺术感、情绪传递的把握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掌控到位。

2.有声故事型

除了无声版的数字故事外,教师也可以在ppt画面之外配上旁白讲解,进一步描述情境,启发思路,引导学习者理解“语义”。例如,“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动物”微课,就是基于绘本的一个数字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配音讲解而来。

因此,“有声故事”的微课制作是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运用Camtasia等录屏软件,同步录制ppt和教师的旁白配音即可,实施起来相对简单。

3.精细化动画型

数字故事基础是以“讲故事”为内容的ppt,而教师所拥有的却是大量的教学ppt。那么如何运用教学ppt制作微课呢?

其实,只要教师按照“动感”“美感”的微课制作原则(本栏目前几期内容)将教学ppt进行改造,做到以视觉元素为主,一步一动,做得精细化后,也就是“视觉化叙事”了。例如,这个小学英语Howtowriteanenglishletter微课,就是基于教学ppt进行改造,再配音讲解的精细化动画型微课。

数学虽然是一门讲“逻辑”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叙事。例如,把题目中的场景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或者把针对解题思路的叙述过程(思考过程),用线条、指示箭头或动画等方式勾画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该微课虽是专业制作,但用ppt就可以做出大多数的效果。

4.视频素材组合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闻、评论、纪录片等都是以视觉化叙事方式呈现的。其基本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素材,并将其拼接,为观看者提供视觉通道的信息来源,而这样的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微课制作。例如,下面的“诗话地理”微课,请扫描二维码观赏。

视频素材组合型的微课制作操作并不复杂,用Camtasia等视频编辑软件就可以完成,但是需要有海量的视频素材作为支撑,对计算机的性能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更加适合由专业人员(如多媒体人员)制作。

5.图片变焦型

微课制作中,合适的视频素材很难找到,但图片却比比皆是。制作者可以运用Camtasia等视频处理软件,对静态的图片进行“变焦”操作,就可以让图片“动”起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微课制作的难度。例如,下面的英语微课中就有一部分(从4分25秒开始)采用了图片变焦的方法进行叙事,效果非常好。

说理类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者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能够认同某些道理,如德育中的道德教化、语文课文和音乐中情感的理解等。

然而,要使学习者认同教师所说的“道理”,就需要建立学习者与“道理”间的关联。传播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关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打动情感。也就是说,一切不能打动情感的“说理”,都是“说教”。

例如,下面“节约用水”德育微课,就用数字故事的方式,试图打动学习者的情感,建立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