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十篇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十篇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12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旅游业发展;互动

[作者]彭延炼,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95;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91-006

一、引言

民族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各族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表现他们的生活及其审美情趣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是民族文化中的“显性文化”,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民族传统艺术具有被人类以集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是人类的特有遗产,它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它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体、口述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了热点问题,其中最重要一个就是要赋予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空间和传承的动力,而旅游业正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对民族传统艺术只有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使其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旅游者除了欣赏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外,渴望体验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动机。旅游为民族传统艺术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旅游因传统艺术的渗透而富有品位。因而,二者具有互动关系,只有把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切入点,才能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述评

马晓京提出了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构想,建议小规模发展、游客限制、局部开发的原则;杨振之则提出“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模式;任冠文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对矛盾角度人手,提出旅游开发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但认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提倡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包广静、李春燕认为地域文化差异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地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地域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包广静、李春燕、武德友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通过腾冲县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了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机理;王明星等从文化的大角度研究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但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只是进行文化与旅游或经济互动现象阐释;田茂军从湘西的民俗角度论述了湘西民间艺术保护,强调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覃莉等从土家族毛古斯等民族传统艺术单一事项角度论述湘西民族传统艺术保护。

通过综述发现,学者都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认同旅游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促进作用,但强调以保护文化“原生态”为前提,很少有文章从民族传统艺术角度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将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相互促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一个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以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

1、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动力

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是为了传承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的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开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动机、需求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今旅游活动层次已经由简单的观光游览向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过渡,即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形式过渡。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旅游开发,能形成文化价值独特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求知需求,带给游客独特的精神享受。因而在这种文化需求的动力下,旅游开发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旅游开发者因为文化的需求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而民族传统艺术因为旅游开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活动的介入,解决了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资金,然后通过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档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即:一方面,一部分民族传统艺术正濒临灭绝,急需保护,但保护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层次急需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文化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只有通过对文化价值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

2、互动理论

社会学中的互动原理认为相关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中因子个体相互作用的简化互动模式:a个体经过想象提供一组可选择的行动方案,在智慧作用下,a个体选择其中B个体适宜最好的方案,并通过引导使过程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发生变化的社会结构通过反馈机制,其实是B个体在a个体“强化”引导后发生变化而变成的B’个体,又经过同样的互动过程使a个体发生变化,发展为a’个体。这样原来的a、B两个个体都变成了a’、B’个体,由它们组成的社会结构也就发生变化了。当然,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发生作用的因子不可能只有两个,所以实际中的互动模式,应该是重复互动的,并通过各因子个体的互动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结构向前发展。

3、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分析

根据互动理论,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是循序渐进的。互动分四个阶段:

a旅游引入期。民族传统艺术仅仅是旅游吸引物,依附在其它旅游资源,刚刚引入旅游市场,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传统艺术对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对传统艺术保护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强,互动缺乏规律性。

B旅游产品成长期。随着旅游推介深入,旅游者开始被民族传统艺术吸引,旅游开发者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民族传统艺术开始作为族游产品效应初步得到发挥,客源较充足,经济收入增加,民族传统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增强了社区民众保护意思,此时经济效应大于社会效应,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较均衡,互动初具规律。

C旅游品牌成熟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越来越理性,文化旅游成为热点,民族地区异质文化的神秘和独特是旅游者的向往,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得到深入开发,形成了社

区特有的民族传统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开发、传承,经济与社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均衡,互动具有规律性。

D旅游品牌转型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艺术影响巨大,此时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必然促使旅游业注资保护和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的延伸和创新,开始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转型,不适应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进入衰退期,此阶段旅游业作用力大,互动向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倾斜。

以上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运动,构成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规律,我们要依据这个规律的要求,掌握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的互动轨迹,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两者的良性互动,规避恶性互动,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目的。

4、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业若缺少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和吸引力。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品牌效应有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一方面民族传统艺术具体体现在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中,有易包装、易被旅游者接受的特点,可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成为当地文化产业中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可以支持资源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产生更多经济效应。旅游开发对民族艺术的自身发展大有裨益,可成为保护、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的重要动力,增强保护、发展民族艺术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四、案例分析――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

1、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概述

德夯民俗风景名胜区地处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距州府吉首24公里,距凤凰古城70公里,北至张家界森林公园230公里,是一个集山水风光、苗族民俗风情天人合为一的世外桃源。其突出特点为:(1)自然风光优美。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大峡谷全长15公里,区内绝壁高耸,峰林重叠,溪河交错,瀑布众多,水流终年不断,其中流沙瀑布、天问台、峰、九龙泉、姊妹峰等自然景观尤为优美。(2)苗族风情浓厚。德夯风景区的核心是德夯苗寨,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德夯苗寨居住着上百户苗民,至今留存着千年古俗,老少皆说苗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苗族风情与独特的民族习俗,自今保留着传统的节庆、祭祀、婚俗、礼仪、娱乐、饮食和服饰等。(3)苗族传统艺术保持完美。德夯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男女老少皆爱习鼓舞、会歌等传统艺术,曾出过五代苗鼓王;迎客拦门敬酒、晚间吹笙跳鼓、苗族青年男女隔山盘歌等古朴的画卷保留至今,百狮会、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椎手等苗族民间艺术活动特色浓郁。

由于德夯苗寨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厚,苗族传统艺术保留完好,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发二十年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人平年收入达到3000多元,已成全市最为富裕的村和全州十大小康示范村@。旅游开发让德夯苗族同胞走向了富裕之路,同时促进了苗族民族传统艺术的繁荣和传承。

2、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分析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笔者根据前文所述的互动理论对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进行分析。

(1)苗族传统艺术引入期。上世纪80年代初,德夯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苗寨,1984年,德夯村在政府的关怀下,积极争取资金,修通了从209国道到村里的公路。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影响,德夯这块有着神秘的自然风光的地方受到重视,德夯的优美景色成为当地市民、学生周末郊游观光的向往。此阶段旅游者多为当地人,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跳鼓、会歌、接龙、椎手等苗族传统艺术活动只在百狮会、四月八、三月三歌会、赶秋等苗族节日自发举行,偶尔成为当地文化学者和旅游者欣赏对象。随着游客的增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观念,萌发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当时旅游主要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交通不便,主要以自然风光作观光对象,苗族传统艺术放任自流,对德夯旅游拉动力不大,加之宣传力度小,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不快。

(2)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长期。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步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地政府调整发展思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1986年,德夯村所在的吉首市政府在德夯村设立了德夯风景管理处,开发德夯旅游景区,1987年1月1日正式开放。德夯风景管理处修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服务条件,加大对外宣传,特别是成立了苗族民间艺术表演队,对苗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向游客有偿表演苗族歌舞和习俗,这种让旅游者享受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能体验异质文化的形式深受旅游者喜爱。随着旅游业的示范作用,德夯苗族同胞积极投入到旅游业中来,特别是苗族老艺人参与苗族民间艺术表演、发掘,提升民族传统艺术展演质量,加之德夯风景管理处积极倡导,这样,形成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其效应得到发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至2002年,外来客源较充足,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同时增强了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意思。

(3)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熟期。政府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严重阻碍了景区的发展。2002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的介入,带来大量建设、宣传方面的资金,引入优秀管理人才和经营管理手段。公司在开发德夯旅游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尽力保护地方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依托德夯苗族民俗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艺术特色旅游资源,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传习民间表演艺术;由于经济利益的引导,让德夯苗族同胞积极积极投入到苗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形成了政府引导、旅游公司牵头、村民承办的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机制;修建了接龙桥、整治了对歌台,打造了一台具有浓郁苗族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苗鼓风韵”;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2002年2月),苗族鼓王选拔赛(2002)、(2005)、德夯国际攀岩赛(2002年9月),德夯,中国鼓文化节(2005年6月),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德夯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赢得了世人认同,带动德夯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2万元,2005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5万元。大量数据显示,正因为苗族传统艺术的介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苗族民族传统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双赢。

3、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分析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发现,随着德夯旅游业不断成熟,苗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双方作用越来越强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德夯旅游的发展丰富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内涵,使苗族传统艺术交流与传播形式得以改变,只有借助旅游这个特殊的有效文化载体,从而使用传统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德夯苗寨同胞在公司的组织下,成立了民俗歌舞表演队,每天上午进行苗族婚俗表演,下午举行苗族服饰表演,晚上推出大型歌舞节目――“苗鼓风韵”,把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各种苗族传统艺术融入到展演中,让旅游者体验了苗族异质文化,展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传播和交流;旅游的介入,传统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挖掘,使苗族传统艺术功能转变,从以前的“娱神、悦己”向“娱人”转化,使其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生命力得以延续,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苗族传统艺术的挖掘,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德夯村的苗族同胞80%以上从事与旅游有关行业,70%收入来源于旅游,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使苗族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得到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很好的让新一代的苗族民众接受和传承传统艺术,增加保护传统艺术的积极性,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民族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生活在当地的民众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旅游的发展使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了坚强的经济后盾,能够促进艺术旅游的产业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提升了德夯旅游资源的品位,德夯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外,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其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只有将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植于浓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才能体现特色,打造民族传统艺术品牌。德夯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苗族鼓王选拔赛、中国鼓文化节等活动,挖掘“苗族鼓舞”内涵,不断创新,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使德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苗族鼓舞”之乡,有力的提升了德夯旅游业的品位,给旅游者较高的民族传统艺术体验,为德夯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随着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德夯苗族传统艺术必然产生巨大影响,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旅游业斥资挖掘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和创新传统艺术形式,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让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顺利转型,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旅游业与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苗族传统艺术多层次、全方位的表演与展示,融入到德夯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使二者产生良性互动,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苗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这一成功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

(1)以利益机制调动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社区民众才会积极投入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挖掘中来,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机制;

(2)打造旅游品牌产品,及时宣传、交流民族传统艺术,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鼓文化节、苗鼓王评选等),提升了民族传统艺术知名度,树立了旅游品牌,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得到认同,进一步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3)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示范效应,推动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群众的参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4)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科学适用的民族传统艺术创新机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现代化,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构筑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环境。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2

(一)开发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利益驱动下的经济诉求。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推动路径,在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是作为一种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方式而存在。文化旅游与戏曲文化的传承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存续是文化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文化旅游又是文化资源传承的一种手段。自20世纪末以来,在文化渗透、民族融合的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介入和影视的普及,观众审美情趣急剧变化、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网络文化更市场化和商业化,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因其受众小、经济价值缺乏等因素已濒临灭绝。因此,在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的需要及文化旅游与文化传承的依存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传承并重。

(二)娱乐性与原生性、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

娱乐性是旅游与文化得以结合的共性,而原生性、地域性又是地方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的一般性体现即为“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实际上是“娱乐”与“地域特色”的结合,在这样一种结合下,地方传统艺术的“小众”与“地域特色”成为旅游的经济利益能否实现的矛盾点:因为“小众”,地方文化受众面小,缺乏娱乐的“大众化”,旅游开发投入大而收益小,无法实现经济预期;因为“地域特色”,地方文化又作为一个有力的营销招牌,成为经济利益实现的驱动。如何既能保证地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又实现地方文化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这似乎极为矛盾。就地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有学者提出“文化整合”的思路,主张打破“行政区划”而确立“文化区划”的理念,中止“地方细化”而进行文化整合。实际上,这种“文化整合”所体现的意图无非是通过缩小某类文化间的微小差异,扩大某种文化的地域范围与受众面,最终为地方文化的生存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就地方文化的发展来看,“文化整合”倒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在旅游经济下,地方文化的原生性、娱乐性似乎更能实现文化的自救,倘若丧失了地方特色,此娱乐和彼娱乐又有何区别?此地旅游和彼地旅游又有何差异?因此,基于地方文化生存的需要和旅游经济利益的追求,娱乐性与原生性、地域性应适当结合。

二、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之构建———以甘肃戏曲文化旅游为例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文化旅游一出现就受到旅游者的积极响应,不少剧种、剧团、地方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参与到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特别是戏曲旅游的有益探索中来,如周庄“昆曲旅游”、北京前门饭店“梨园京剧旅游”、杭州“黄龙越剧旅游”、西安秦腔音画诗“梦回长安”等都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品牌。这些成功的文化旅游模式,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一)名景效应之昆山模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通过与旅游景点的结合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如昆曲与周庄、粤剧与佛山、黄梅戏与安庆、越剧与浙江嵊州以及厅堂版《牡丹亭》与北京皇家粮仓的结合等。或利用电视戏曲综艺节目与某些知名景区及景点合作的形式参与到传统表演艺术旅游中去,例如河南卫视《梨园春》与石人山景区、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与九华山的结合、央视戏曲频道《青春戏苑》与昆山千灯镇的结合等。这样的结合使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传统表演艺术与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的景点这两种资源在开发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而将这种最大化效益发挥到极致的,是江苏昆山。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近年来,其境内的高知名度景区周庄,与浙江昆剧院和苏州昆剧院联合打出了“看昆曲到周庄”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此周庄专门在河畔为昆曲开辟了一处舞台,并且戏台两边的厢房里还有“昆曲折子戏模型馆”、“戏曲脸谱馆”、“昆曲穿戴馆”,吸引诸多游客在此流连不已。现在,“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已是周庄最响亮的卖点之一。而“昆曲仙乡”千灯古镇,提出“保护古镇、传承文化、开发旅游、发展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准确定位、错位发展,打好文化牌。在2006年、2007年分别成功举办全国性的越剧票友大赛和京昆票友大赛,受到全国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和戏曲界的高度关注,营造了昆曲之乡的戏曲文化氛围。

2008年,千灯古镇旅游延续“戏曲元素、文化主题”,不仅利用昆曲,而且通过第四届“千灯古镇文化旅游节”与央视戏曲频道《青春戏苑》节目的结合,以及五一期间的中国戏剧十大剧种绝技绝活展演和“古镇戏曲天天演活动”,在当地的古戏台展示多种传统表演艺术如京剧、绍剧、豫剧、锡剧、川剧、桂剧、婺剧、苏州评弹、宁海平调等,借助这些传统表演艺术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以戏曲文化展现了“亭林故里、昆曲故乡”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了“魅力千灯”的旅游内容,有效延长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同时,作为2008中国昆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千灯古镇文化旅游节”期间还举办了千灯镇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有歌舞专场及沪剧专场、戏曲专场等文化活动,有众多千灯群众或团队参加到这些专场中来,“既为游客一台台精彩的文化大餐,也让当地的百姓得到了自娱自乐的精神需求。”①笔者将这种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概括为昆山模式,即借助名景品牌,以名景为台,文化为戏,旅游为脉,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以甘肃为例,甘肃在开发本省的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过程中,也应积极借鉴昆山模式,将本省的传统表演艺术与本省的景点景区结合,以景为卖点,以戏为看点,搭建一条景戏结合的文化旅游模式。比如使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与敦煌音乐舞蹈结合,天水麦积山景区与秦腔结合,夏河拉卜楞寺周边旅游景区与甘南藏剧结合,玛曲、舟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或景点与藏族民歌、舞蹈、弹唱结合,松鸣岩、莲花山景区与花儿、花儿剧结合以及刘家峡、炳灵寺景区与傩戏的结合等

(二)招牌文化效应之“唱响黄梅戏”模式

安徽省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口号,以徽文化为底蕴、以黄梅戏为资源吸引广大的旅游者。安庆市更是把黄梅戏作为自己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品牌,以黄梅戏为立足点来吸引海内外黄梅戏迷,甚至把城市的旅游主题口号定为“游安庆,唱黄梅───每天都是一出戏”。2000年5月的“长安──安庆黄梅戏艺术周”、2002年9月的“天蟾──安庆黄梅戏艺术周”等在经济发达地区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对于宣传黄梅戏、拓展黄梅戏旅游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再结合“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节庆带动,现在黄梅戏旅游已渐趋规模,形成了“黄梅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推动黄梅戏进步”的良性循环。而且通过艺人的不懈努力,黄梅戏不仅流传到英国、日本、乌克兰等国,并深受东南亚、美洲等地区广大人民的欢迎,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黄梅戏旅游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客源市场。笔者将这种大手笔、大制作的营销传统表演艺术的方式予以总结,称之为“唱响黄梅戏”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同样可以作为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的他山之石,甘肃也应当以敦煌、嘉峪关两大国际旅游品牌所形成的旅游吸引为依托,利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敦煌音乐舞蹈、太平鼓技艺等传统表演艺术精品和体现西北少数民族独特风情的传统表演艺术来吸引国内外游客,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和全国各地的展演等活动,宣传甘肃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拓展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市场,并能将这些艺术精品作为常驻其诞生地和其文化渊源地旅游景区的重要表演项目,加快文化旅游市场发育,缩短市场培育期。以此为契机,全面启动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多样化、有层次的开发格局。

(三)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梦回长安》模式

《梦回长安》被誉为“秦腔版的中华史话,诗画般的汉唐之旅”,是将秦腔、交响乐、歌舞诗画诸多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的舞台艺术精品,它在保持秦腔内核,延续传统及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创新,充分展现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演出过程中,和着秦腔交响乐,绚丽的舞台大屏幕上还播放1000多幅展示中国西部风情、风景名胜的画面,给人以视觉、听觉、感觉融为一体的艺术享受。把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梆子戏的鼻祖秦腔用现代高科技的视觉影像和西方交响乐伴奏相融合的时尚手段展现给观众,全方位展示了中华文化最优秀最灿烂的一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游客在剧院里体验了一次具有极高感染力的文化之旅。《梦回长安》的成功,对宣传陕西、推介秦腔具有品牌效应和举足轻重的意义,在陕西大旅游中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找到了传统表演艺术与时尚的契合点,实现了秦腔和历史的结合,和陕西文化遗存的结合,和市场的结合,和旅游的结合。《梦回大唐》和《梦回长安》都是陕西西安曲江新区着力打造的“梦系列”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它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结合上找到了一条新路径。但相比《梦回大唐》,《梦回长安》更具有一种民俗化、乡土化的质朴原始的粗犷之美。通过秦腔与交响乐、歌舞、高科技视觉影像结合的演出提炼景区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示陕西的文化品位。而它所体现的纯粹的中国文化气息,正是吸引海外游客的关键之处。《梦回长安》的成功一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二是文化为魂的理念。以大唐芙蓉园、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等为载体的“盛唐文化”,正在成为我国西部旅游市场的一大新亮点。因此笔者将这种传统表演艺术时尚化的创新、传承与旅游产品开发的结合归纳为《梦回长安》模式。这种传统表演艺术的开发模式对甘肃开发同类旅游资源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作为文化大省,甘肃也应该是旅游大省,富于甘肃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大型演出,能起到为旅游线路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震撼力、穿透力的艺术精品,当然是甘肃旅游的最大需要。甘肃具有世界知名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资源优势,创造了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乐舞《西出阳关》《敦煌韵》、秦腔《大河情》《秦女将军》《百合花开》、花儿剧《花海雪冤》《雾茫茫》、陇剧《官鹅情歌》等舞台艺术经典作品。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与艺术品牌的影响力,结合本省实际,在承袭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融入符合当代审美趋向的时尚元素,寻找传统表演艺术时尚化、国际化的切入点,推出文化底蕴深厚、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的文化演艺活动,表现甘肃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甘肃省杂技团已经做了可贵的尝试,该团投资近700万元,排演了杂技剧《敦煌神女》。该剧取材于敦煌壁画中《九色鹿》的故事,将表演及杂技、武术、魔术、歌舞、音乐集于一身,在表现手法上有三大首创:飞天在舞台上真的“飞”了起来、魔术在杂技剧中得到运用、真骆驼登上了舞台。从而成为一部极具创新艺术手法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舞台作品,并将在巡演之后常驻敦煌旅游景区,为中外游客表演。因此,要保护这种尝试与创新,进一步学习西安曲江的文化旅游运营模式,打造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甘肃“梦系列”,实现延续传统、传承艺术与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双赢”,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什锦菜”式“戏曲综艺剧”模式

中国许多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播手段太单一,而且旧的传统表演艺术模式也很难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无论曾经如何精彩,面对当今的观众都可能失去效力。所以,将过去的传统表演艺术的精髓融入到新的艺术创造中,才能摆脱过去程式化的传统艺术表演。而电视放大的公众文化娱乐消费欲望正在为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打开巨大的空间。传统表演艺术旅游与电视等媒体的结合,更是可以扩大传统表演艺术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度,扩大其知名度,降低其宣传的经济成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东方卫视文艺频道和戏剧频道于2006年底推出“戏曲综艺剧”栏目,如同一道创意十足的戏剧“什锦菜”,受到沪上观众的欢迎。“戏曲综艺剧”是汇集不同戏曲剧种和地方曲艺的演员、在同一时空中用不同剧种样式表演同一出戏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展示形式,在这种表演形式中,编导们扬长避短,借用了各剧种的精彩片断和表演绝活,把各种剧种杂糅在一起,同时,传统木偶艺术、曲艺、流行音乐等元素也被融入了戏曲之中。可以说,“戏曲综艺剧”借助电视平台,展现了各种戏曲、曲艺等传统表演艺术的交融,让古老的戏曲艺术插上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翅膀,变得时尚、现代、年轻,避免了有些传统戏曲和曲艺节奏缓慢的特点,使观众在短时间内通过一部戏了解上海周边很多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取得了传统表演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3

麦积山石窟位于我国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上处在我国古丝绸之路的东段,接近六朝古都西安,这里的雕像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色,更多的具有民间生活的特征。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中心,因此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是典型的佛教艺术。麦积山石窟的修建最早始于后秦,并经北魏以后各代陆续修造,成为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在北魏时期,雕像主要以秀骨清像为主要特征,这种造型风格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域与内地交流日趋频繁,也充分说明了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集各家之长。另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雕像在北魏时期主要以民间生活元素为代表,逐渐脱离了佛教仪轨的限制,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这个时期麦积山的许多石窟雕像具有典型的明见特征,也表现了创作者关注现实、寄托世俗思想感情的特征,充分反映了麦积山石窟艺术民间化特征。

二、麦积山石窟雕像在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各地非常注重地域文化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开发应用。通过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这一契机,一方面能够使麦积山石窟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旅游产品的发展。因此,要在麦积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的麦积山石窟的艺术文化资源,不能让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被埋没,要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将麦积山雕像元素和旅游产品结合,同时与天水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一)以佛教文化定位甘肃特色旅游产品符合天水旅游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是通过工艺生产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旅游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同时包含着独特的价值要素,人们购买旅游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将旅游过程凝结在产品中,让这一旅游产品将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有形的印迹。很多游客倾向于购买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这主要是游客认为在手工过程中能够体现更多的东西,设计旅游产品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但同时也要突破这种限制,不能被这种观念牢牢困住,要勇于创新,只要产品定位准确,生产和营销方式都是可以打开的。旅游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旅游产品设计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作为依据。甘肃旅游产品的定位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旅游消费需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战略性的考量。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体现着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因此以佛教文化定位甘肃的特色旅游产品具有独特性,也具有明确的方向。因此在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结合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的应用就要明确这一定位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各地往来游客的认可,才能深化麦积山石窟雕像体现的佛教文化,开拓麦积山石窟的旅游市场,拓展麦积山石窟的旅游发展空间。在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游客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出售各种反映麦积山风貌的佛像和图像制品,发挥独特的优势。

(二)以精品雕像作为设计的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有利于带动麦积山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形象表现形式,这一表现形式要体现出旅游当地的特色,作为甘肃旅游产品设计尤其是在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的相关产品设计中,一定要从麦积山石窟中选择构成精品的雕像作为原型,通过艺术设计形成精品的旅游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中,要将麦积山石窟雕像内在的、个性化的艺术特色加以展现,体现出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要致力于打造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旅游产品的品牌,通过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力量,针对甘肃旅游市场的情况,对成熟的设计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力求使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为元素的旅游产品形成甘肃旅游的名片,这样可以带动天水麦积山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天水经济发展。因此说将天水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应用到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去,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从旅游产品的题材、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切入

在当前各地的旅游市场中已然存在着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不是取代现存的旅游产品,而是要丰富旅游产品市场,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具有了扩大旅游产品市场的空间和能力,因此抓住当前以麦积山石窟雕像为热潮的旅游发展动向,进行相关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良好的契机。笔者认为除了要融入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民俗,还要在旅游产品的其他要素上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包括进行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各个角度的创新设计。

(二)各种造型元素的应用

关于甘肃旅游产品题材的设计创新,麦积山石窟雕像中雕像本身的形象就是多样的,因此,佛像、人物甚至动物等各种题材都可以被应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同时还包括石窟雕像的图案、纹饰等都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到各种题材的产品中,例如各种的摆件、佛珠、念珠、装饰画、玩偶等,都能够显示出麦积山石窟雕像的艺术文化元素特征,也都能够满足前来甘肃旅游的游客对石窟文化的向往和留恋。

(三)麦积山石窟雕像产品的开发设计体现

关于甘肃旅游产品功能的设计创新,很多的旅游产品在最初的产生上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要而承担着一定的功能价值,时展下其功能性渐渐被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所取代,但是被旅游产业的带动而形成的旅游产品。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可以以这一思路为开端,拓展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过去的功能性产品上,也可以将现代生活功能产品上融入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例如茶杯、钥匙链、手链、手机壳、文化衫等。另外,关于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在旅游产品材料的设计创新可以甘肃地域特产为材料,尤其是一些天然材料的选择。甘肃地区的白银铜、泥塑、彩瓷、纸画、石版画等,都能够体现甘肃的特色,这些特色和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共同结合设计出甘肃地域文化丰富的绿玉产品,共同推进甘肃旅游产品市场的发展。但是在题材、功能和材料方面的设计创新时要考虑以旅游产品的定位为基础进行设计,要掌握好设计中各相关因素的表现力,要保证所完成的设计能够突出反映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要契合甘肃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结论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4

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有关的旅游艺术品。从经济角度分析,旅游艺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当地旅游的收入。从深层角度分析,旅游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直接体现了旅游业的繁荣。旅游艺术产品不但促进了旅游和游客之间的交流,更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传播。以前旅游艺术产品并不是直接面向市场,它主要是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当有人对这些旅游艺术产品进行收藏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些旅游艺术产品所蕴含着的商业价值。把插画艺术应用在旅游市场的艺术产品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当前旅游市场艺术产品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插画艺术家如果把设计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旅游产品设计当中,不但促使插画艺术很好地应用在商业领域中,还能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达到双赢的目的。

2插画的商业属性

自插画艺术诞生,它就不属于单纯的艺术范围,而是一种“附庸的艺术”。从当初为单纯文学服务,一直发展到为文学、商业两大领域服务,带有明显的商业属性。在商业运作过程当中,插画艺术家们会把商业活动所要传递的信息通过绘画艺术展现出来,以便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插画艺术是一种大众的语言,为了产生商业价值,刺激消费者,为了在有限的画面中传递出足够的商业信息,就需要插画艺术家们具备提炼和概括的能力,这些都是插画商业属性具备的特点。随着插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插画艺术已经把插画和现代化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插画艺术所具备的优势。不管是在技术、造诣方面来看,插画艺术都非常适合应用在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中进行商业改造,以此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3插画艺术在旅游产品市场中的实际应用

3.1插画应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互结合

对于旅游艺术品来说,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展示并代表当地的文化特色,具备一定的纪念价值。为此,插画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应该确保旅游艺术产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展示出当地浓浓的地域文化风情,满足人们获取当地原汁原味纪念品的心理需求。此外,与普通艺术产品不同的是,旅游艺术产品的购买行为一般都是属于偶然性。这个特点导致了旅游艺术产品制定的价格不能过高。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旅游景点来说,游客数量众多,优秀的旅游艺术产品会得到顾客的青睐,所以,可结合当地旅游实际情况来生产。

3.2提高旅游艺术价值,并大规模生产

在对旅游艺术产品加工的过程当中,插画艺术家需要把原本的形象进行抽象加工,这对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设计水平、画工等有着严格的要求。相关实践调查发现,在当前很多地区的旅游市场,旅游艺术品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缺乏艺术价值。如果通过应用插画设计,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艺术内涵,因为插画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旅游艺术品的优化需求相符合,把插画艺术应用在旅游产品市场的设计以及开放过程中,势必会激起更多的火花,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如果仅仅依靠商品的精美度和艺术性是无法完全打动游客的,对于旅游艺术产品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件商品,而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为此,在插画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应该要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当地的文化、景点等都融入产品设计当中,促使艺术产品得以超越自身,成为当地的特色。只有赋予了旅游艺术产品更多的艺术文化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艺术产品的格调,提升其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

3.3插画设计为信息传递设计带来新风格

所谓的信息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信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信息传递更加清楚、明确、易懂,同时还需要具备引导、指导以及解说的作用。插画艺术为信息传递设计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风格选择,插画艺术自身就具备艺术特征,在信息设计中引入插画设计,在促使信息传递更加明确的同时增加了艺术趣味性,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心理享受。[1]

4地图设计过程中插画的几种形式

优秀的插画地图,不但能够让人直观地获取信息,同时也应该具备独特的趣味性。当前,手绘插画形式旅游地图形式在我国很多旅游地区得到了应用,与本土旅游市场相结合,独具匠心,设计出属于本土特色的插画地图是旅游市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在旅游艺术产品中应用插画艺术,可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购买力,增加旅游经济效益。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好评,对推动各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

4.1写实类

写实类插画形式可以减少文字带给人的枯燥感,给地图增加亮点。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简单、直接,具有十分明确的方向性,其所绘制地图上的各种建筑以及景物都是人们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具有极其逼真的视觉效果。[3]

4.2抽象类

抽象类插画形式,主要是通过较为简单的文字或比较抽象图案来展示某一地域的特征。它主要是通过对色、形以及线条的选择,并加以组合排列,并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是一种集点、线、面、色彩等造型元素的“纯形式”构成。[4]

4.3图形类符号

图形类符号插画形式,主要是应用比较特殊、特定场合的图案,把主要的事物形象作为主线,把所要的表达的信息简单直白地展现出来。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对绘画的艺术形式的运用衬托出设计的主题,属于一种视觉性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由表现性。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5

关键词: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旅游价值开发建议

成都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古蜀文化。

作为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类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闻名于世。成都的艺术类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且极具旅游价值;但如何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的来蓉旅游者,值得我们多加考量。

成都市艺术类文化资源现状概况

成都地区的艺术类文化品的种类繁多,特色也很鲜明,比较具体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艺术作品,艺术诞生环境及艺术的展现环境三大类别。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介绍:

文艺作品类资源较丰富

川剧、皮影戏(川灯影)、书画、诗歌、成都曲艺(扬琴、四川评书、竹琴、花鼓、四川相书、四川车灯、清音、金钱板、荷叶、谐剧)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视觉刺激要素,表现形式多元化,富有情趣。

著名的艺术作品诞生环境少

进入著名作品的诞生环境主要有杜甫草堂、薛涛井、望丛祠,但以杜甫草堂所诞生的作品在全国的知名度最高。

艺术作品展现环境较多

包括影院、美术馆、画廊、古玩市场、群众艺术馆和演出中心等。成都市目前有美术馆6家。到目前为止,够得上专业画廊标准的却很少。

成都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廊有蓝色空间画廊和四川美术家画廊等等。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是全国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成都共有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体共计57个。

成都市属文化部门电影放映单位(不含社会民营的)共7个。全市共有文化馆10个。

成都锦城艺术宫等6个演出场所,其中除锦城艺术宫和成都艺术中心的规模较大外,其它的规模较小。

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

成都主要文艺资源现状评价

艺术类文化资源的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资源其本身的知名度,审美度(表现力),及其独特性等综合评价因素。下面我们将运用此三维度就成都主要的艺术类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价值评价。

知名度成都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虽多,但富有知名度的不多。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宝贵文艺资源的知名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文艺资源知名度提高,以期吸引更多游客及定单,更快更好的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独特性成都市的文艺资源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例如川剧,皮影戏,蜀绣等国内外知名且地方所独有的文艺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审美度(表现力)成都市的艺术文化资源中,绝大部分都较有表现力,或给人以场面恢弘大气,或给人以色彩的视觉冲击,或令人叹服于手工工艺的精美绝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成都文艺资源给游客带来的视觉、心灵的双重享受,做好宣传,提高艺术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成都与西部主要城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比较分析

成都地处中国西部,我们在做城市比较分析的时候选取了西部其他几个在艺术类文化资源方面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分别是重庆,西安与昆明。对比情况见表1,表2。

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与其它城市相比,成都市的艺术类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成都市的艺术作品主要依靠表演者语言中的词语内容特色及语音和音调来表现,作品的审美特征不够鲜明,导致旅游者的体验难度加大。

西安和昆明的艺术文化则以作品本身较突出而简单的审美特征给游客带来更轻松的体验。

成都市民间工艺品的特点是制作难度大,生产效率低,与其它地方的工艺品有相似之处,普通旅游者难以区分其间的差异,但精致、细腻和色彩配置上又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传统工艺品的普遍特点是价格较高。

由于成都民间工艺品的色彩和造型等与现代家居环境缺乏有效配置,因此,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成都艺术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而艺术类文化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在成都艺术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一是对此类资源,应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速旅游开发,提升其知名度,为成都旅游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二是对面临失传,逐渐消失的艺术文化资源,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战略保留,在维护文化得当的基础上再加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成都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一个城市不管有多么丰富、多少独具价值的艺术文化资源,若不大力宣传促销,游客同样不清楚、不了解。

现代先进的促销传播工具能很好地帮助其与游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使得人们能更深入、形象地认识到地方艺术的魅力。

我们要有效开发艺术文化资源,就要利用好沟通传播工具,使成都优秀的艺术文化旅游资源能更好地为人们所知晓。

在实际运作中,为更合理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开发,我们要积极与国内、国际的相关旅游专家和先进的旅游企业、广告策划公司合作,共同整合宣传,并按照先进的市场运作方式,把成都的艺术旅游形象推向各地,不断促进全球客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提升成都的艺术文化资源吸引力

旅游市场秩序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形象,是关系到成都旅游业健康发展,艺术文化资源吸引力的关键要素。

近些年来,成都市各部门联合开展了以整顿和规范城市旅游基础环境、加强艺术场所管理、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大力查处惩办了强买强卖、价格欺诈、等不利于成都艺术文化健康发展的行为,艺术文化市场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艺术表演场所的超范围经营、非法转让、虚假广告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艺术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与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因此可见,加强艺术文化类旅游行业管理、整顿艺术文化市场秩序是一项须常抓不懈的工作。

只有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清理充实地方艺术表演队伍、规范表演市场、改善文化旅游基础环境,才能保障成都艺术类文化资源得以进一步弘扬与持续发展,才能使其更能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价值。

传承发展地方艺术文化资源

人才的多少是关乎成都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核心因素,而从事艺术文化的人才越多越说明成都的艺术类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较高,服务技术较先进,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也就较大。但是现今成都市内的旅游专业人才已经严重匮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极少,远不能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极具旅游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生存将不能得到保证。

因此,政府要制定优厚政策,吸纳、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策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改变成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结构状态和提高其结构素质。

另外一方面,针对从事民间艺术文化的人才缺乏的状态,地方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的鼓励举措与措施,培育有志于为成都艺术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使得艺术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3

3.赵志.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

4.刘岚,刘和椿.剑南山水尽清晖――巴蜀名胜与旅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黎泽媛.浅谈成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

作者简介: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6

不能把文化旅游仅当作旅游部门的事,实际上文化旅游在属性上是属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文化部门认真思考,使出具体的发展措施,同时,考虑如何把文化艺术发展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艺术来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定,增加文化旅游的内涵。不能局限于各自的利益,从各部门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应立足于促进白银市文化旅游发展这个大局出发再思考问题。

需要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始终是影响白银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6年以来,白银市在文化体制上进行了试点改革,有效地激活了一些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谋求发展的活力。但就文化旅游发展局面来讲,体制机制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运作主体依然是政府,而不是市场,这一方面使市场主体得不到有效培育。另一方面使市场要素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从根本上制约了景区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从促进大发展的角度,未来白银市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还需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一两个市场主体,并且创新投融资渠道,形成一种多元的投资格局,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变成一个富民产业。

需要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政策是个引擎,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尤其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发展优势的产业,在经济发达与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地方,可能不需要过多的政策支持,就会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的地方,则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从培育市场主体的角度,需要政府确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从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角度,政府则需要在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从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的角度,政府则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资源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源的整合效应;从促进产业发展达到富民强市的角度,政府则要出台相应政策,让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当地老百姓收益增加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文化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扩大市场影响的角度,政府则要在广告宣传上予以大力支持,在对外文化宣传上,要努力通过一种有效形成,扩大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

需要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白银市文化企业“小、弱、散”的状况比较明显,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资产整合不够,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能力较弱,没有形成品牌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经济贡献率整体偏低。因此,未来在发展文化旅游上,需要优化布局,在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整合资源,培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让文化企业集团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上起主导作用,让文化旅游企业使我们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从而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格局。

需要确立文化旅游主题

白银市在城市转型中逐渐梳理清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但要使特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确实需要重新思考特色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比如,白银是一个干旱地区,但干旱造就了白银独特的历史命运,干旱成就了白银独特的文化现象,干旱是劣势,也可以变成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可以与干旱抗争的文化为主题,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再比如,白银是一个移民开发之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它的发展都离不开移民,是移民书写着白银历史,为白银积聚了厚重的人文传统。现在一些地方在着力打造寻根问祖之地,白银是否可以通过移民开发史的打造、展示,吸引移民原居住地的人们来了解作为拓荒者们的先辈,感受他们曾经的艰辛与拓荒精神,让移民精神在新的时代展示出新的光彩。当然,随着思维的拓展,还可以用其它全新视角将白银市文化串起来,以独具匠心的方式开发文化旅游,让白银市文化旅游彰显独特魅力。不过,不论怎么打造,笔者认为,不能离开“体验”这一主导思想,即要人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让人们通过体验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

需要将白银市的文化艺术元素

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当中白银市有丰富的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艺术元素,并且一些文化艺术元素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的关键是要将这些文化艺术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当中。这方面,文化旅游需要与文化艺术人才结合,将文化艺术人才在文化旅游开展中的作用充分展示。让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到文化旅游的策划工作当中,把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活动纳入文化旅游景区当中,让文化艺术人才创作出更多反映景区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并且力求出精品力作,通过精品力作的打造,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同时,需要把白银市有影响的一些演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纳入景区中来,增加景区的文化艺术内涵,体现文化旅游的真正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同样需要借助有影响的艺术家,通过他们带有很高创意水平的策划、打造,提升景区对外的影响力。像阳朔,通过张艺谋策划、导演的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给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像张艺谋这样有影响的艺术家,打造一个有影响的文化旅游项目。

需要培养具有高度创意意识的人才队伍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旅游产业;运用;开发

引言

民间美术的当代应用,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崭新课题。在旅游产业中,若缺少了文化底蕴,便会失去特色和吸引力,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加强民族美术与旅游行业的结合,开拓本土文化资源,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民间美术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性

民间美术文化是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我国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指农民和普通居民创作的,目的是丰富业余生活,表达情感,装饰生活和人物性格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实质上是我国艺术的发源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任何非艺术内容的限制,民间美术是中华美术文化的发源内容,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非常丰富。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体现了文化深层次中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因此,民间美术是母体文化,也是传统的劳动人民的文化,代表了大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是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在我国丰富的地方和民俗文化中,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如何发展和保护民间美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是当今文化旅游产业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2、目前民间美术在旅游产业的运用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以及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民间美术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尤其在旅游产业方面多有所见。

在旅游产业方面,民间美术在景区建设、项目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成为新的亮点,并构成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景区景点的建设而言,各地的“文化街”、“老街”、“民间艺术馆”或“民俗博物馆”等,都少不了民间美术的因素。例如,江苏周庄的文化街有绣品、盆桶、乐器、玩具等制作;南京高淳老街有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以及绣花鞋、虎头鞋、羽毛扇等工艺制品;各地景点的民俗馆或民间艺术馆,多以砖雕石雕、木刻版画、雕花大床、剪纸皮影、泥人紫砂、珍宝等为陈列。就项目产品而言,参与性的民间艺术活动往往为游客所热衷,小到剪纸、编织,大到制陶、烧瓷,由工匠、技师们现场教习,游客们各自动手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大家总能得到艺术体验的满足,并常常为自己的“处女作”而陶醉。宜兴善卷洞的陶吧、周庄的砖瓦作坊等,都是工艺性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景区的游览项目。就旅游纪念品而言,其大多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如玉雕挂件、刺绣小品、陶瓷制品、竹木玩具、水晶工艺、蓝印花布、红木小件等等,它们作为特定地方的民间艺术,可成为以纪念为主旨的消费性特殊商品。在会节活动方面,民间美术品和其他民俗艺术也能成为地方文化活动的主题和中心,并展示一时一地的和谐的民俗生活和健康乐观的审美情趣。南京夫子庙的灯会、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景德镇的陶瓷节、江海的水晶节等,都是民间工艺美术在会节活动中的应用。拿南京秦淮灯彩来说,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成为南京的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南京灯彩从明代的山灯到清代以来的楼船灯、草虫灯、西瓜灯、双球灯、仙人灯等,直至现当代犹见的狮子灯、荷花灯、蛤蟆灯、兔子灯、飞机灯、花篮灯、宫灯等,都使夫子庙的灯市、灯会成为展示民间艺术的奇妙窗口。近年来,采用声、光、电、机械和新材料制作的大型组灯,可视作传统工艺灯彩的改进与发展,它在营造会节气氛方面显示了巨大作用。现在南京夫子庙灯会的灯期已由原先的十数日延长到数月之久,其应用范围与周期的不断扩大,正表明灯节民俗活动的长传不衰和民间艺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3、如何在旅游产业中对民间美术进一步开发

3.1以保护为前提,可持续性地开发

民间美术在进行旅游开发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长远的文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传承及弘扬民间美术为前提,切实解决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首先要提高认识获得科学的认知,弄清楚民间美术文化旅游的价值和精髓是什么?开发民间美术旅游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如何更好地打造民间美术旅游品牌和产业?这些关键性的认知可谓是民间美术旅游开发的立足点和上层建筑。其次,实行法制上规范,市场化运作,行业协会相协调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机制。从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民间美术文化旅游的发展壮大。针对旅游开发对民间美术所带来的冲击,制定持续性发展的文化政策,建立有效的民间美术保护机制,成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其发生、演变和传播方式。虚心向民间艺人求教,加强对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准确提炼出文化旅游的主题,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旅客。再次,应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化挑战为动力,精心打造民间美术旅游品牌和产业模式。

3.2注重民间美术旅游开发的地域特色和创新延伸

文化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活动,追求的是一种异域的文化享受,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考察当前的旅游市场会发现,许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方式和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体现当地独有的人文气质,再加上品种单一,加工粗糙难以让文化旅游形成规模。因此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地开发出既保持地域特色又融入现代气息的民间美术旅游产品,防止文化旅游无序生长尤为重要。由于游客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民间美术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会遭遇瓶颈。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资本的时代已过去,创意时代正在来临。本质上说文化旅游开发正是一种旨在制造差异、变化和体验的创新行为,特别需要智慧和创意的注入。我们应当在寻找创意卖点、培育文化品牌、创新体验方式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创新作为文化资源向产品转化的点石成金作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实现民间美术与文化旅游的双赢。

3.3努力打造市场认同和游客欢迎的精细化产业模式

民间美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适应性转型,必须将传统粗放型的民间文化形态,通过旅游开发优化升级为特色化、精细化和差异化产业模式,拓展新的旅游文化消费空间。如推出主题公园模式,民间美术馆模式等,集中呈现民间美术的精华。通过活态展示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突出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和科学研究的功能。还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辅以民族风情展演,打造民间美术文化街,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和审美需求,打造具有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商业性的综合模式,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氛围,如在全国性的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上宣传民间美术,在旅游景点和公路沿线建设艺术宣传长廊,邀请知名专家、记者进行采访和采风活动。举办艺术主题旅游节庆,让游客亲身参与民间美术的创作、体验和收藏,零距离领略到民间美术的魅力,感受到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气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是一项观光产业和创意产业,民间美术拥有雅俗共赏的特质和返璞归真的情怀,是受到民众一致喜爱和认同的文化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以保护和传承为前提,注重地域特色和可持续性开发,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产业模式,将实现民间美术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

[2]周立新.原生态民间美术与当代文化[J].美苑,2006(04).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8

(一)“旅游工艺品”的概念及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形式美要求

1、“旅游工艺品”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旅游工艺品的概念有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旅游工艺品是指依据现阶段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原生工艺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加工处理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强烈的区域特色,其主要包括陶瓷类、镶嵌类、织绣类和雕刻类等以及相关的传统和民间工艺品。随着区域特色的不同,旅游工艺品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可以认为,旅游工艺品不仅是旅游商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具有自身的重要特色包括地域性、纪念性和民族性等,是艺术价值与旅游产品的完美结合。

2、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形式美要求我国旅游市场中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差异性很大,存在造型单一性、工艺技术程度较低等严重问题。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要想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带动当地经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提高旅游工艺品的设计水平。旅游工艺品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地域文化、人性亲和力等以及当地产业的特点室外,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丰富工艺品设计的思维和语言,这样才能够设计出迎合现代形式美特点以及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旅游商品,以此提高旅游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不断培养出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素养的人才队伍,以满足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构成艺术

1、构成构成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不断理解和总结的结果。不断是从平面色彩或是立体的角度都要充分了解构成的意义。对于“构成”一词的解释略有差异,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人类视觉要素的提炼和重组,是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要遵循的重要技术。以造型的视角来看,构成与写实和临摹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却与自然原型有间接和本质的联系。从感性的视角着手,通过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提炼和升华视觉及空间形态效果。

2、构成艺术构成艺术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其主要以形态材料为基础要素,依据视觉效果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组合的一门艺术。构成艺术存在于一切艺术和相关的设计之中,比如常见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以及雕刻艺术、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断引入和应用构成艺术,而且构成艺术也是促进现代产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旅游工艺品设计和构成艺术的关系

旅游工艺品设计和构成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既密切相关又存在很大的区别。构成艺术中的设计方法构成了现代所有装饰艺术的基础,旅游工艺品设计也是构成艺术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实践之一,工艺品从产品到包装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造型,也离不开构成艺术的具体应用。因此,旅游工艺品设计是诞生在构成艺术之上的,以此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与构成艺术一样,旅游工艺品设计对设计思维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即要求理性和感性兼具。要通过触觉感知材料并发掘其潜力,通过抽象思维对组合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形象思维以构筑形态和表达情感。构成艺术对于形式美的应用情况将对旅游工艺品设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艺术作为所有艺术与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及语言是现代旅游工艺品设计过程中的精髓所在。

二、构成艺术的形式美

(一)构成艺术的形式美

形式美就是人类在长期创造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种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对于形式美的法则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强人们对其的敏感度,能够在人们创造美的过程中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熟悉和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运用其相关原理来充分表现美的内容,以此实现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

(二)形式美法则

法则实际上是对原理的具体化,其中形式美法则是所有造型活动中必需的准则。旅游工艺品是各地人们通过不断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区域性、艺术性等特征的旅游商品。必须要充分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表现旅游工艺品的视觉效果和优良品质,并创造出优秀的旅游产品和显示出其艺术价值。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有对比例与尺度、称与均衡、节奏和韵律、对比与协调。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形式美的法则在内容上不断拓展,还包括联想及意境、稳定与轻巧等。旅游工艺品的设计者应该具备精巧的创意并借助于工艺技术和造型感受力,以当地的文化因素为基础,通过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来创造出优秀的特色工艺品。

三、构成艺术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在二维平面上依照一定的秩序来创造美的形象。其构成形式是有效表现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其在旅游工艺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复。主要是指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其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最为频繁。其主要被广泛应用于景区和景点内的纪念章、壁挂饰品以及编织物品等的设计中。重复的构成能够创造出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其产品的造型能够具备动感和韵律之美。其次,渐变。主要是指事物的基本形构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比如事物由大变小和由方变圆等,这也是旅游工艺品设计过程中最常用的构成形式。将其设计元素的依照一定的比例和大小及方向进行有序的排列,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旅游工艺品造型的艺术美感以及形式感。最后,近似。就是基本形以形似的规律发生变化。比如材料、形态、大小等的近似,这也是旅游工艺品设计中非常常用的构成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赋予产品在对比与调和方面的统一性,使其达到对称和均衡上的平衡感。除了以上几种构成形式之外,旅游工艺品的设计还经常用到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往往用于具有照明功能的某些工艺品的设计中,因此会更加显示出视觉上的形式美感。

(二)色彩构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本质上就是对色彩的创造,是其表现形式中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较为系统和完整地认识色彩的理论。能够将复杂的表面现象还愿成为基本的要素组合。通过对色彩物力等相关特征的分析使用色彩对比等手段来实现色彩的完美组合,创造出色彩美的效果,是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具有较强艺术设计的构成体系之一。构成旅游工艺品形式美的要素主要包括造型、材质和色彩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中,色彩的作用最为重要,其能够最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旅游工艺品市场竞争过程中色彩构成是构成其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色彩美是旅游工艺品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完美的色彩设计要将色彩本身的审美性与旅游工艺品所具有的纪念性和实用性实现紧密结合,以此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应高将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与消费群体的特征相结合,实现产品形态的协调的色彩关系,实现色彩的内在统一。由于不同工艺品在结构和材质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导致其对色彩的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

(三)立体构成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主要就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形态要素进行组合,进而形成新的三维造型。从本质上讲,旅游工艺品设计就是进行三维立体造型的一项活动,和平面构成以及色彩构成相比较,立体构成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从理念到实体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设计者的构成训练能使其掌握构成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使得设计者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使其造型感以及判断力得以提升。另外,构成设计中对设计者有明确的要求,设计者要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形式和方法,以便于创造出多样化的最终形态,最大程度上丰富旅游工艺品造型和样式。立体构成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使其产生最能吸引消费者的韵律之美,使得旅游工艺品的具有层次美感,能够体现工艺品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和构成方式的巧妙性。立体构成的方法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结合,对于提高旅游工艺品的艺术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旅游工艺品设计与肌理形式美

肌理就是物体表面所体现出的纹理结构,也就是多种纵横交错、粗糙平滑、高低起伏的纹理变化,能够表达人类对于物体表面纹理特点的感受。在现代旅游工艺品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创造各种肌理形态、多样的材质、差异化的工艺手法等能够产生各具特色的肌理效果,同时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外在造型表现形式。为了增强旅游工艺品的视觉效果、触觉手感、视听美感等,设计者都要在工艺制作方面进行不断创新,通过尝试各种材质的加工,通常会超出现有的想象而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肌理效果,以实现人们对美的享受。以现代银器工艺品为例,设计者勇敢地打破了传统银器造型思维模式的限制,以银材料模拟天然材料的肌理,使得金属工艺品增添了传统天然材料的质感和情怀,最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视觉效果,使得人们对于传统工艺品的现代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实现了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创新。

四、总结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9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创建;戏曲文化;京剧;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旅游业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社会文化性的必然要求。

一、旅游文化之戏曲文化综述

(一)旅游文化与戏曲文化

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中国旅游文化品牌的创建关系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前途,只有抓好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有力地提升我们的发展层次。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株奇葩,在历史的发展中,戏曲汲取了无数的文化精华,在今天仍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京剧概述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在五大戏曲剧种中,京剧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表演手法。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京剧舞台艺术通过音乐、脸谱、和演员的程式化表演等方面,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二、京剧的旅游文化要素分析

(一)、京剧的艺术要素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的程式化表演,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有无”观念。显示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维。使观赏者在精彩的舞台表演中认识中国的文化。

(二)、京剧的社会道德要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京剧的传统剧目无不显示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如《杨门女将》的“忠”、《李逵探母》的“孝”、《武家坡》的“节”、《华容道》的“义”等,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社会和道德观念。使观赏者在无数的剧目时认知中国的品德。

(三)、京剧的风俗要素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中的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风俗习惯在京剧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复杂的舞台表演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除以上要素之外,京剧还有知识、信仰、服饰、语言符号等。京剧给游客的文化更为直观,认识也更为深刻。包公、白娘子、杨家将等无数鲜活的人物,使游客更加向往中国文化。

三、京剧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创建中的作用

(一)、京剧艺术的文化性

戏曲使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发展的烙印。中国戏曲在八百多年的发展中,也打上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烙印。京剧自起源发展至今,都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和道德思想下发展和成熟的。京剧的舞台艺术,呈现的是灿烂的文化,有意识形态的风俗、信仰、社会观念及道德等方面,也有物质形态的服饰、装扮、技能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旅游文化的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还满足了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一台京剧的演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演示,就是对观赏者的一次文化知识的教诲。京剧就是读懂中国的一个最佳方式。中国要成为旅游强国,打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不能没有京剧,不能没有中国传统戏曲。

(二)、京剧演出的灵活性

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舞台艺术的灵活性也成就了京剧演出的灵活性。京剧的演出不限单一的地区,它可以走遍全国,走遍全世界。以黑龙江省京剧院为例,年演出100至200场次,观众达数十万人次,走遍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波兰,日本等。京剧走出国门,作用是极其巨大的:首先,显示强大的国力,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由此优秀的艺术形式,才能将自己的文化向世界宣传。其次,可促进文化的交流,文化只有在交流和学习中发展。再次,那就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更多的外国人认识真正的中国。这就带动了大量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京剧演出的灵活性,使京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宣传员,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京剧的灵活性演出队中国旅游文化品牌的创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篇10

1.色彩。戏剧脸谱应用了多种色彩,看似千变万化的色彩运用中包含了很强的规律性和统一性,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甚至通过脸谱色彩就可辨别忠奸善恶。如红色代表正义,戏曲中的红色脸谱,大多是充满正义的英雄角色;黑色则大都代表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同时脸谱中还运用了白色、金色、银色等不同的颜色,通过色彩的呼应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

2.图案。脸谱中的图案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应用不同的面部图案代表不同的人物,在图案的运用方面有植物图案,也有传统文化造型,也有书法笔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3.造型。戏剧脸谱的造型方面,通常兼具写意和写实两种手法,且融合了多种民间的彩绘艺术,因此脸谱的造型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如常见的川剧脸谱中,融合了巴蜀地区人民独有的风俗习惯,也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要素,这样的结合模式使得川剧脸谱成为了传统戏剧中脸谱的代表。

二、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如今,戏剧脸谱艺术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将脸谱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戏剧艺术的推广。脸谱是戏剧艺术的标志,戏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瑰宝,通过脸谱艺术的发扬与发展,可以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脸谱艺术与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利用脸谱艺术描述出城市的景观、地区的民俗风情,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于戏剧的认知,也可以更好的宣传戏剧文化,为我国戏剧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的传承。我国拥有丰富的戏剧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如京剧、昆曲、川剧等等,而每个不同戏剧种类在脸谱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可以将脸谱元素与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挂钩,则可以更好展现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也可以强化戏剧作为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地位。在每一种脸谱艺术中都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而旅游产品有着流通性强的特点,可以帮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壮大,并促进地区文化的发展。

三、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体现商品文化的包装设计。商品的包装是展示商品特征、提升商品品质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包装设计的有效性,对于产品自身的营销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产品包装不仅要体现商业性,而且要通过产品包装的设计体现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所以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时应用脸谱原色,可以将地区戏剧特色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使得旅游商品带有文化气息。脸谱含有多种不同的系列和样式,而且富有艺术性,所以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包装的图案结构设计的参考,如四川蜀中地区的张飞牛肉,在产品包装上就采用了戏剧中张飞的脸谱,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典型的代表形象,每每见到张飞的脸谱,必定会想到张飞牛肉。

2.脸谱元素的形态设计。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应用脸谱元素,需要对脸谱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重塑,这种形态和结构的重塑,需要对脸谱进行分解,并且从中提炼出具有代性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的要求相结合。而将不同形态的脸谱与旅游产品的种类相协调,也能通过其包装设计体现文化特色。如泸州著名的国粹酒包装,在红色底纹的结构上运用了不同形态的白色脸谱,既体现了泸州独特的地方特色,又赋予其浓厚的文化特征,而且丝毫没有突兀感,使人感觉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