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投资方式十篇直接投资方式十篇

直接投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20

直接投资方式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4)

直接投资方式篇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理分析,分别从途径分析、影响形式分析和效应分析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途径分析是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正面影响主要是从资本的形成、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负面影响是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研发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分析分别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进行;直接影响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形式本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间接影响体现在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最后效应分析通过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方式;机理分析

0引言

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外国资本的流入是外商直接投资为东道国带来的最为表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在进入东道国市场以后,能够间接引起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再支配和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主要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把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技能以及市场销售能力等带入东道国市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机理和途径是什么?本文将作出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分析

1.1促使国内资本形成,填补资本缺口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暴露的资源缺口,无法满足管理、经济等各种要求。如储蓄投资缺口、财政收支、外汇缺口等都需要迫切的解决。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比较快的解决这种缺口问题,把发达国家的较占优势的生产要素带到东道国,从而缩小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比较大的差距。

1.2激活并充分利用国内闲置、浪费的生产要素,促使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吸收不单单促使国内生产要素在使用效率方面得到提高,运用东道国相对低级的生产要素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高级生产要素,东道国闲置要素与外商直接投资国家的流动要素交换,这样就能够逐步改善国内经济结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产品技术提高,至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硬件、软件的引进,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东道国本地企业在资源上的配置效率。

1.3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技术支持,只能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才能有效转变产业结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在注入过程中,通过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促使东道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升级,就能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对东道国在其经济增长上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不但有时候没有实现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反而有可能造成本国的经济倒退、引发经济泡沫,更加大了东道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布局将导致东道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而形成的东道国技术溢出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引入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避免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东道国呈现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产业布局的不规范、不合理性导致的。

(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垄断阻碍东道国研发水平的提高。

很多跨国企业在进入比其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时,对生产技术进行行业垄断,会直接影响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投入国家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技术水平的悬殊会越来越明显。

2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式分析

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受跨国公司的外资进入影响越来越深远。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通过上两条思路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

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形式本身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东道国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以后,外资企业所具备的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先进的优势,随着对东道国的外资投入,渗透到东道国,缓解东道国优势行业垄断、劣势行业只能淘汰的现状,使得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整合。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的溢出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外商直接投资从表面上看仅仅有资本的流动功能,但是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管理经验、产品技术、销售技巧、网络覆盖等都随之输出。并能大大提高东道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而这些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相对表面和外部性的表现。

3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效应分析

3.1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的影响

东道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约束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力度;第二是东道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制约着模仿学习能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企业便会对在东道国进行的技术研发实行垄断或技术控制。

3.2竞争效应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其目的都有所不同,在东道国生产本地化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其它国家竞争的过程中,在压力之下,东道国的企业就会采用模仿学习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竞争效应和模仿学习效应之间就会逐向趋同,从而竞争效应就能提高东道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3联系效应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雇员不用通过流动而仅仅通过与东道国企业雇员之间的交流,就会将其熟悉掌握的知识传输给东道国的企业雇员。东道国企业的前向关联外资企业因为其在东道国的本地化程度提高而需要提供包含更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而后向关联的跨国公司企业随着在东道国本地化程度的提高,则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品,东道国的本地供应商因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的技术帮助、培训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化等而获取到更多的技术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62.

[2]傅元海.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60.

[3]张天阵,钟娟.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4):17-24

[4]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10(11):18-23

直接投资方式篇3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模式;跨国并购;绿地新建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09-03

收稿日期:2008-06-20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各国经济自由化加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存量和流量规模日趋庞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FDi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步从宏观国际经济研究领域向战略管理学拓展,更主要探讨跨国公司在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别国市场时,如何针对自身的竞争优势、国际经验、学习能力、资源特征以及东道国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等因素,动态选择最优的模式,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最优边界以及国际核心竞争的长期保持。这已成为当代国际商务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命题。本文将对当前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问题的最新理论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述。

一、国际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资源特征论

这派研究认为最佳的跨国投资应能使外国企业在东道国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获取互补资源,提高企业价值(chang,1995)。能否实现这一效果决定于海外投资目标资源的互补性、可模仿性、稀有性和吸收性等产业技术特征。该领域研究主要融合交易费用和投资战略等理论,探讨企业资源特征与FDi模式的相关性。具体而言,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使这些优势能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出来。这些资源通常具较强的隐含性和专有性,因此不易在不同的组织间转移扩散(如生产组织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同时,由于市场不完备性(如信息不对称、交易者机会主义、有限理性等因素),这些资源在外部市场交易中又面临低估贬值的难题。最优的FDi方式应使这些资源在外部交易和企业内整合中的成本最小。

Hennart(1998)证明,跨国公司特有技术决窍的比较优势愈明显,愈倾向于以等高控制程度的模式进入东道国,从而把优势资源保持在国际经营体系内部。如果双方企业的资源因其主观性、不可剥离性等特征难于通过市场交易定价,同时通过并购实施内部化的整合成本和难度又较大,则通常采取合资形式。如果外国企业具有某些特殊优势资源,为防止合资存在的技术揭露和潜在的道德风险则会选择独资新建。

(二)组织能力论

这派研究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最佳的市场进入模式应能使企业最有效地运用现有优势资源和获取东道国的目标资源。

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目标资源隐含性较高(如高技术含量的无形资产),或跨国公司本身业务技术特性决定了在国外经营时适应东道国市场环境的能力已超出现有经验时,以合资方式进入该市场比建立并购或新建子公司更合理。这不仅可以减少因组织能力缺陷造成的内部化成本和潜在整合难度,还可以避免独资新建因运作上的路径依赖而难于灵活适应新环境。另外发达国家在初次开辟文化差异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时。也会首先选择实施合资新建;而文化相似的国家之间企业的跨国收购会更频繁。随着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外部环境的了解加深,将通过收购合资企业股份及独资新建等逐渐提高进人方式的控制度。

另一些学者把动态学习能力加入FDi模式选择研究(winter,2003),认为,并购与新建投资的基本差异是,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将其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比新建企业增加了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因而可以促进跨国企业向东道国合作者吸取和补充经营经验。而绿地投资只是在利用企业既有的知识和经营模式,容易形成认知学习惰性和日常运作的路径依赖。研究表明。并购双方所在地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与并购后的绩效呈显正相关关系。两地的文化意识差异大、并购后企业需要双重文化适应的情形下,通过跨国并购比新建投资成立的企业存活率更高。

(三)公司战略论

这派理论把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成两种一国际本土化或全球一体化的选择问题。采取何种战略即决定于投资母国企业在东道国的所有权优势类型,也会受东道国制度监管环境的约束。从系统论角度看,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可视为相互关联的组织集合,跨国公司子公司面临着内部与外部同化的双重压力,前者指遵循母公司总部的组织惯例,后者指与东道国相关利益群体相融。同时,适应于这双重压力的国际化战略决定了海外分支的类型和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如果跨国公司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海外分支面临的主要是与总公司同化的内部压力,将会采取独资新建的方式发展进入国外市场:反之。根据国际本土化战略,需要海外分支更充分地适应东道国环境以获得当地合法性时,则会选择合资或收购的方式拓展市场。以便给予海外分支更高的独立灵活性。

Harzing(2002)发现,如果跨国公司各地区差异较大,则会偏重采取国际本土化战略,通常将以并购方式发展海外分支,以灵活地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强调企业全球经营的整体协调性,则会采取全球化战略,保持总部的权力集中度,此时采取新建的可能性更大。采取国际本土化战略开辟海外新市场时,如当地文化差异大,则外国企业更青睐于收购,以便比新建投资更容易取得东道国合法地位。

(四)制度因素论

所谓“制度”,指一个国家的各种法律规章以及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管控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三种类型。管控制度包括法律、规则、制裁等强制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制度是指社会整体的文化观念与价值标准;认知制度是组织内部的共同信仰、共享行为逻辑等。Yiu和makino(2002)对这三个层面的制度对FDi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与本土企业相比,外国公司往往受到东道国政府更严苛的限制,即所谓外国负债。例如,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所有权份额、投资领域、控股方式等方面给予限制。这些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入模式的交易成本及在东道国发挥所有权优势的能力。外资企业为同时获得当地合法性又保持经营效率,必然慎重选择进入模式。实证表明,东道国的政治约束越严厉,外国投资者因更易于获得合法性而采取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资经营的方式而非独资或收购;且合资办厂还有助于跨国公司从当地合作者获取本土经营的经验及与政府沟通的技巧等无形资本,进一步提高其在当地的合法性。

其次,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还受东道国人文环境的制约,如当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外国分支需要承担的公共责任、能够发挥的企业优势及可以实现的社会合法

性。文献中通常用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距离或心理距离表示规范约束及国家风险。实证发现两国文化差异越大,外国企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理解程度越低,越不利于整合人力资本和提高管理效率。因此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合资或合并的方式进入文化背景较生疏或规范约束强的地区,以便于与当地居民沟通;只有在两地文化趋同的条件下才会倾向于独资新建。

最后,进入模式同样受到企业决策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即某一阶层或行业普遍认同的观念。研究发现,认知约束以两种表现形式动态影响跨国投资的方式:外部模仿和内部传承。前者指跨国企业会因循同类企业普遍采取的方式开辟海外新市场:后者指跨国公司会根据自身逐渐固化下来的组织惯例和经验建立海外分支。特别是在某个东道国成功的经验很可能被母公司重复应用到其他地区,在同一市场的投资模式因而往往具有连惯性。

(五)市场结构论

这方面文献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据,关注外国企业如何根据所进入行业的市场竞争结构和成长阶段选择进入模式,以确保在东道国的竞争地位,主要围绕跨国并购与绿地新建(无论独资或合资)的重要差异展开论述(Bell,1996)。

其一,跨国并购缩短了绿地新建所需的初始建设周期,是投资速度更快、风险更低的进入方式。因此,东道国目标行业或宏观经济增长越快,外国投资者潜在的先进优势越大。为争取市场份额会选择收购当地高成长潜力企业的方式抢先于其他竞争者进入该国。

其二,与绿地新建相比,跨国收购并不增加东道国目标行业的存量产销规模。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而言,处于上升期的行业,比处于饱和状态、增长减弱的行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Hennart和park(1993)等发现,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市场(如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几近饱和,外国投资者通常不会选择绿地新建,而是直接收购当地限于经营困境的同类竞争者,在获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提高了在东道国的竞争地位。因此对于东道国发展极为迅速和极为缓慢的行业,并购都是优于绿地新建的进入方式。

二、潜在研究方向

综合现有国际投资理论研究,针对中国特有国情,中国企业FDi模式选择问题有如下潜在研究方向。

首先,现有FDi模式选择的研究多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样本。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无论在成熟市场之间还是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跨国投资,动机通常符合传统oiL理论的内部化假说,即通过恰当的投资方式实现最有效的内部化,将所有权和区位优势保持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然而,转型、新兴市场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正在兴起的海外投资大多是出于国内经济赶超发展的需要,实施的是以获取战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的的海外投资。这与传统oiL范式下FDi动因理论的内部化假说恰好相悖,跨国投资行为通常受东道国的优势资源所驱使,实质是一种“反向内部化”(reverseinternalization)。因此有必要探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赶超型或外部化海外投资的可行方式。

其次,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不同,尚不具备大规模海外投资必需的所有权优势(如企业特殊资源、能力等),而且作为中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在东道国通常面临更多的非经济阻力,海外投资的风险和难度更大。但也有学者认为,经过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经营效率的企业集团。可以借助中国独有的大国综合优势(如产业、资源、区域经济多元化等),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和范围。那么中国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投资模式,从而能依托国家宏观优势,培育企业微观竞争优势?这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时代,学术界面临的新兴和紧迫性命题。

第三,现有国内外关于跨国投资模式的研究通常对合资与独资、新建与并购或合资与并购进行比较,甚少在这三种投资方式中进行更细致的界定和选择。实际上,这几种方式从不同维度看相互之间有不同的特性与共性,这暗示了在某些情景下可能有多种可行模式。因此亟待缜密地判断各种投资模式的适用条件。

第四,现有国外研究无论在理论假设和实证结论上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差异。如经营经验与进入方式控制程度的相关性、投资规模对独资或合营的影响、文化差异和心理距离与整合风险的联系等都存在不一致的实证结果。这一方面受实证检验样本对象、考察时期等方面局限性制约。也和分析因素不全面有关。那么这些尚不确定的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决策会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

直接投资方式篇4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融合

一、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传统区别

哪里有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

当理论界对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条分缕折地分而论之时,这二者的界限在实践中却并非同样地泾渭分明。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它们相伴相随,有时甚至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出界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使大量对外投资行为既有直接投资的内涵,又有间接投资的手法和特点

在资本市场上,资产表现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1)现金资产:各种货币资产;(2)实体资产:表现为各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生产资料;(3)信贷资产:各种债权债务;(4)证券资产:表现为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各种投资收益凭证等证券。实体资产的国际流动是FDi的本质特征,而间接投资则侧重于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实体资本的转移必然大量的借助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当柯达投资于中国的彩卷行业时,它不是简单地把生产线、管理人员、专利技术等搬入中国,而是通过股权投资、信贷安排、长期合同、现金流动等多种方式进行。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在金融中介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帮助下,这四种资产的相互转化变得越来越便利和快捷。从FDi的发起看,FDi中涉及间接投资因素的情况简要列举如下:

1.兼并收购(m&as)在FDi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方式也日趋复杂。较之新建方式的直接投资,并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它可以让投资者在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同时就消灭一个竞争者;而且,它可以让投资者获得公开市场上不易获取的被收购企业的商标、技术、管理经验、关系网、销售渠道等等;并购方式建设周期短,使投资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迅速扩展产品线和营销渠道,从而有利于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并购方式还可以让投资者利用东道国货币贬值、股市大跌、东道国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等情况廉价地获取资产从事海外经营。

托宾(Jamestobin)的Q理论为投资者对并购或创建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指导。假设R1,R2分别为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的投资收益率,C1,C2分别为两种投资所须资本的成本。Q1=R1/R2,Q2=R2/C2,如果Q1>Q2,且Q1>1,则跨国公司应选择收购方式进行投资,反之,如果Q2>Q1,且Q2>1,则跨国公司应选择新建方式进行投资。

在这里,对跨国公司而言,对外投资,不论是间接还是直接,都可以被抽象为一种数字的决策。而对东道国来说,这种投资又具有间接投资的某些特点。从经营管理的控制权来看,很多情况下跨国公司只是部分地拥有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为了充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当地优势,跨国公司对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并非面面俱到。从资源转移的角度看,资源首先是通过货币资本的形式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原股东的,而随着并购方式的日趋复杂,并购的支付方式可能是股票等有价证券。而其他技术、管理经验等经营资源的转移则视需要而定,有时这些资源并非由投资者转向被收购企业,而是相反。当被收购企业在东道国是上市公司时,投资者既可以通过被收购企业每年的赢利收回投资,也可以通过出售其股票的形式收回投资。

2.少数股权投资。这种投资虽采用股权形式,但并不要求对受资企业的控制权,同时也有别于单纯追求股票升值的间接投资。通常,它是企业间欲达成某种联盟而采取的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商业竞争比任何时代都要激烈、复杂,即使是像500强这样的大企业也没有能力在各个方面保持领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很多企业积极地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寻求与同行乃至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的合作,以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对对方进行股权投资(有时这种投资是相互的),可以在加强这种联盟关系的同时保持各自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

3.从FDi的资金来源看,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1)公司集团内部的资金。(2)母公司以外的母国资金,主要指母公司利用母国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3)东道国当地的资金,主要指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获取的资金,或从东道国的合作伙伴处获取的股东资金。(4)国际资金,指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从第二和第四种资金来源看,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只是一线之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是由其母国乃至第三国的无数投资者的间接投资行为所支撑的。

4.从FDi的回收来看,传统的直接投资是通过海外企业的赢利逐步收回,而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利用各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转移风险、收回投资,从而使得FDi在回收上要利用间接投资的回收手段。

(二)一些投资机构的国际投资行为往往兼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风险大、技术要求高,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提供大量资金的多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它们的投资通常数额大,期限长,注重通过投资组合降低风险。传统上,机构投资被认为是间接投资,但由于其投资规模庞大,为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它们通常与被投资企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常常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被投资企业的一员。这又使得它们的投资具有直接投资的特点。它们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时时监督着企业的运营状况,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利润分配乃至一些关键人员的变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虽不会直接向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经验等经营资源,但却可以成为被投资企业获取这些国际经验的桥梁。

2.风险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基金,更是兼具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双重特性,它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向那些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小企业(通常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它是一种直接投资,因为它提供的是权益资本,而且常常占有风险企业的大部分股权;风险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提供技术上和经营上援助,帮助企业发展业务计划,促成企业成长;风险基金在投资时必须对风险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从技术水平到产品的市场前景乃至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等,只有这样,它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潜力有适当的判断。同时,它也是一种间接投资,因为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也不是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促进受资企业的发展,从而使资金得到增值。受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仍是由原管理层负责,即使风险投资者可能是大股东,原管理层也不必担心失去企业的控制权;从风险投资的退出看,风险资本越来越多地通过企业上市、管理层收购、大企业收购等途径退出,反映了其追求资本增值的本性;风险投资往往通过组合投资的手段同时投资于多家不同领域的风险企业,以降低风险。

直接投资方式篇5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自从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以来,俄罗斯开始了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如图1所示,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从总体上看,起伏较大,进展缓慢。1992年底中俄实现两国关系的平稳过渡,1993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到4194万美元,但之后的几年里投资额开始逐年下降,一直在低处徘徊。直到1998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才开始缓慢增长。2004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将俄罗斯对华投资推向了高潮,投资额达到了12638万美元。但此后直至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又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3177万美元,仍不及1993-1994年期间的投资额。

可见,近几年俄罗斯对华投资逐年下降的状况,与持续升温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相比极不协调。可是,虽然投资额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已经有所趋缓。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得依靠能源出口带动的俄罗斯经济逐渐回暖,俄罗斯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将目光瞄准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俄罗斯对华实际投资额为3497万美元,同比增长9.2%,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会有所回升。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

2002)》以及新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如图2所示,投资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小,仅有4家企业,约占总数的1%,主要投向农业和渔业;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有377家企业,约占总数的71%,主要投向制造业和建筑业;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共151家企业,约占总数的28%,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总体来看,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上。并且通过对制造业进行细分,从企业数来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纺织业,这三个行业的俄罗斯投资企业数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5.86%、13.98%和12.1%。其次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占5.38%,食品制造业占5.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11%,通用设备制造业占4.84%,金属制品业占4.5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占4.03%,这十大行业占据了俄罗斯企业制造业投资的71.25%的份额。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及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很小。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1992-2000年,中俄两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处于低潮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产业互补的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天津等地。而随着2000年之后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逐步深入,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截止2009年末,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俄罗斯投资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俄罗斯投资企业达183家,占34.4%,注册资金额达34619.64万美元,占44.8%。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虽也有俄罗斯投资分布,但是所占份额不足10%。由此可见,截止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浙江和山东是俄罗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两个省份。

(四)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来看,由于中国对某些产业投资领域的限制,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中国新建企业来开拓市场,而很少采用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方式组织经营。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10年参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12月31日,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共有53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7119.19万美元,投资总额为119632.57万美元。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方式。根据统计,从企业数来看,有98.3%的企业采取了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其中,采取合资方式经营的企业数最多,占50.2%,而仅有1.7%的企业采取合作方式经营。从投资总额来看,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绝对优势,达52.4%;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比最少,仅为18%。从注册资金总额来看,仍然是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高,占55.6%;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少,仅为12.7%。可见,当前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独资方式次之,稳定性较差的合作方式则很少采用。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过小

近几年,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俄投资合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仍然过小。首先,与中俄贸易额相比,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相距甚远。从1992年至2009年的投资规模来看,2004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12638万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仅为当年对俄出口额的1/72,进口额的1/96,进出口额的1/168。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严重滞后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其次,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资额中所占比重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处于绝对低水平。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即使在2004年的历史最好时期,也仅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21%,2009年更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0.04%。最后,从俄罗斯在华企业来看,2009年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达54家,占62.8%,而其投资总额为744.54万美元,仅占2.9%,但是注册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投资总额却占53%,可见,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缺少大型投资项目的带动,因而使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规模无法快速增长。

(二)俄罗斯投资于中国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过低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先进技术,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制造业的技术分类,分析俄罗斯对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发现,截止2009年,俄罗斯投资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共23家,占总数的6.18%,注册资金额2818.97万美元,占总数的4.61%;投资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企业共26家,占6.99%,注册资金额5798万美元,占9.47%;投资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为主的中低技术企业有80家,占21.53%,注册资金额19375.217万美元,占31.68%;投资于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木材加工、食品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企业有243家,占65.34%,注册资金额33190.555万美元,占54.25%。

可见,俄罗斯投资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点,系以低技术和中低技术类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很低,因此,难以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我国利用俄罗斯外资的质量低下。同时,由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为出口导向型,俄罗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效益低下,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形成了掣肘,因此,中俄投资合作急需进一步优化利用俄罗斯的外资结构。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比较落后

从国际资本的流动规律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收购”两种形式,而跨国收购逐步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俄罗斯对华投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绿地投资,跨国收购规模很小,且大部分俄罗斯收购案例都以失败告终。如2008年俄罗斯钢铁制造企业耶弗拉兹公司(evraz)宣布与中国河北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计划以15亿美元购买德龙控股10%的股权。根据协议,evraz附带增加持股比例至51%的有条件选择,一旦行使该选择权,evraz需买断德龙控股,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但在签订收购协议一年半之后,其收购计划因未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而宣告失败。同样,2008年俄钢铁巨头欧亚集团欲参与收购中国金属(FeRRoCHina)20%股份,以开拓俄罗斯在中国的钢铁市场,但也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落后,势必导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效率与效益的持续下降,因此,必须鼓励俄罗斯企业采用跨境收购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

三、加快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中俄投资合作机制。目前,负责中俄投资合作的组织机构是中俄经贸合作分委会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该机构应作为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领导机构,认真研究双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建议,定期就双方投资政策及符合双边投资合作优先方向和标准的具体投资项目进行信息交流与商讨,并有针对性地促进这些项目的执行。同时,要利用中俄投资促进会议开展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工作,不仅要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还要更好地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另外,在中俄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指导下,两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间也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广泛的合作渠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边投资合作。各地政府应组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商业厅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吸引俄罗斯投资的整体战略。最后,要鼓励合法中介机构为俄罗斯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捕捉信息、抢占商机提供咨询服务,并培养法律专家、中俄文翻译和商务人才,为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推进中俄投资合作。在当前中俄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增强的背景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会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也将涉及一系列投资领域的条款,双方对区域内的投资准入、投资待遇和投资保护等问题会或多或少地做出规定,从而减少相互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加对相互直接投资的保护,加速双方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各自的投资法律法规更加协调、透明。双方投资者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所需要的投资信息,减少向对方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另外,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断完善中俄双方各自的基础设施,对中俄相互直接投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削减区域内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促使双方产业分工细化,增加产业内贸易,带动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产生巨大的投资促进效应。

第三,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催生下,黑龙江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悠久的历史人文优势和广泛的公共关系优势,大力推进以对俄经贸投资合作为主的沿边开放。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以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为依托,沿边口岸为节点,一线贯穿,多点向外,“半月形”的沿边开放带,为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鉴于黑龙江省具有的优势条件和在中俄投资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考虑到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和外交策略的总体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议国家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成为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集聚地。

直接投资方式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对外输出劳务和商品到对外输出资本的转变。有限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我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美国因其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成熟的市场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不断吸引我国企业前往投资。再加上,中美双边贸易长期失衡,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往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企业选择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有利于缓和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Group)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项目数累积达到741,投资存量达到359.0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64%。仅2013年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就达到140亿美元,约占存量的39%。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发展势头正旺。

(一)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概况

从横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到2012年底,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共计26508.32亿美元,其中英国占18.37%,日本占11.63%,加拿大占8.5%,而中国仅占0.19%。由此可见,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规模远远小于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从纵向上看,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1400万美元发展到2013年投资140亿美元,刚好是21世纪初的1000倍。自2000年开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总体趋势是逐年增长,2005年因信息技术方面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而大幅上升。2006年后继续平稳增长,2011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虽然2012年投资规模扩大,绝对额接近2011年的双倍,增速也加快了,但是仍没有赶上2005年之前的增长水平。尽管增速上看比不如之前的年份,但是从2010年起,每年的投资总额较之前的年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1.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

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呈现出投资行业分布广泛的特点。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依次是信息技术领域(119)、工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105)、能源行业(98)和汽车和飞机制造业(91);而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四的行业分别是:能源行业(118.61亿美元)、农业和食品行业(72.01亿美元)、娱乐和房地产领域(61.33亿美元)和信息技术领域(34亿美元)。

具体来看,2000-2003年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汽车和飞机制造业。2004年开始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相对分散,但每年也有其投资的侧重。如,2004年近七成的投资流向了金融和商业服务领域;2005年超过九成的投资流向了信息技术行业;2008年近一半的投资向健康和生物技术领域倾斜;2010年约六成的投资进入能源行业;2013年有一半的投资流向了农业和食品行业(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商及生猪养殖商史密斯菲尔德)。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我国该类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对美国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关税壁垒,拓展美国市场。近年来,以华为和中兴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以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

2.赴美直接投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2000-2013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体上以民间私有资本投资为主。到2013年底,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数约是国有企业的2.7倍;民间投资的存量达195.69亿美元,政府投资的存量是163.32亿美元。就每年流量而言,2000-2008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基本是民间私有资本占主要地位,除了2005年因国有资本在纽约州信息技术领域18.6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使得这一年政府投资远远超过民间直接投资。只有2009-2011年这三年中,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是政府投资占主要地位,也就是金融危机后,国有资本大量输入美国,引起了美国有关各方的注意。再加上,一般国有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上均比较高,这也就为以后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的资本来源和以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我国企业赴美投资进行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埋下伏笔。但2012-2013年这两年,民间私有资本投资又超过政府投资。荣鼎咨询公司年度报告中指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80%以上的并购交易和70%以上投资金额都来自于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我国赴美投资的主力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

3.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投资方式并存

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绿地投资),二是收购兼并。2000-2012年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新建项目数均多于并购项目,但是并购涉及的金额却远远超过新建投资。到2013年底,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新建投资的存量仅为43.76亿美元,而并购的存量是315.25亿美元。二者差距较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个别几个超高并购项目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外与收购兼并相比进行新建投资难度更大,手续更复杂,风险更高。我国对美国新建投资的项目虽然多,但是涉及的金额不高;我国在美国并购的项目虽然不多,但是单笔项目涉及的金额较大。有学者认为,新建投资与并购相比,美国对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更为敏感。

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至少已经涉及到美国的43个州。本世纪初,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西部沿海各州,之后开始逐渐向中部平原地区蔓延。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因其高科技产业发达和州政府奖励投资,吸引了我国大批企业前往投资。东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以低税率吸引我国企业。中部的德克萨斯州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能源产业也促使我国企业对其进行投资。据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对美国投资项目数前四名的州是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194)、中部的德克萨斯州(66)、东部的纽约州(51)以及五大湖地区的密歇根州(51)。投资存量总额排名前三的是东部的弗吉尼亚州(88亿美元)、中部的德克萨斯州(51亿美元)和东部的纽约州(46亿美元)。

二、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困境

经过十多年的赴美直接投资实践,发现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许多困境,如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目的的质疑、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阻碍以及我国企业自身存在进入方式选择不当、投资前调研不够深入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

(一)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质疑与阻碍

1.美国质疑我国直接投资目的

2009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大量进入美国,其中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国有资本。美国因此质疑我国国有企业对美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因而认为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社会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十分敏感,他们甚至认为我国银行体系受政府管制,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得到国家的支持,能够获得更低成本的贷款,从而在跨国并购活动中胜出。这对其他的同类竞争者不公平,属于在全球范围内扭曲资本的有效配置。

2.美国国家安全审查阻碍我国资本进入

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仅2010-2012年这三年里,共有39例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案件遭到CFiUS的审查。同一时期内,CFiUS对英国实施了68例审查,对日本实施了23例审查,对加拿大实施了31例审查。根据前文所提到的英国、日本、加拿大三国在美国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虽然比日本和加拿大小很多,但是遭受的审查案件却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了这些国家。由此可见,美国对我国FDi进入有严格的审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进入美国。

(二)我国赴美投资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1.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方式选择不当,涉及金额巨大的投资项目往往以并购方式进入,新建投资的规模偏小。就新建和并购两种进入方式而言,新建投资更适合于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企业,并购则可以借助东道国的品牌、渠道和管理等迅速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与能创造美国就业机会的新建投资相比,并购有时候反而会造成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失业对美国社会而言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而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采用并购方式的案例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在美国国内相关利益者和媒体的共同炒作下,抛出造成失业或者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质疑,引起美国各界广泛关注。美国社会还担心一旦我国企业并购成功,我国企业会把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国内,造成先进技术转移,使其丧失原有的竞争力。

2.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和美国在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对美国投资环境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很可能会导致投资的失败。首先,美国作为联邦制的国家,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对待我国直接投资的态度通常是不一样的,联邦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会阻碍我国资本的进入,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一方经济,对我国资本进入大多持欢迎态度,甚至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其次,对于CFiUS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机制的不熟悉,导致我国企业在美投资夭折的案例不断增多。因此,我国企业需做好进入美国前的调研工作。最后,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过度依赖于政府机构的引导,而缺少能够灵活应对美国当地情况的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

3.没有融入当地社区,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有些企业进入美国后,将自身与当地的社区完全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要性,缺乏全局观念,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甚至有些企业将国内的不合规做法带到美国,不能很好地遵守美国本土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我国赴美投资的企业较少开展公益事业和回馈当地社会,给美国社会留下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不良印象。

三、对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积极取得美国对我国的信任

我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赴美投资目的信任不足。再加上我国对美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对我国的资本有所戒备。首先,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等多种途径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明确表明我国企业赴美投资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增加他们对我国资本投资目的的信任,打消美国对我国企业直接投资会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顾虑。其次,我国政府应该摆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赴美直接投资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的事实,取得美国对我国投资动机的认可。最后,我国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我国民营资本赴美直接投资,进一步降低美国对我国投资主体和资本性质的敏感度。

2.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

如今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赴美直接投资时遇到的问题极其相似。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当时日本政府的做法,加强我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议谈判。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和美国双边投资协议的谈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仍应大力促进中美两国双边投资协议谈判,在确保协议的公平性和充分考虑中美双方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差异的前提下,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行为有依据和保障,以此来保护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企业的权益。

(二)企业层面

1.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应该优先考虑以新建投资的方式进入美国。首先,与收购兼并的进入方式相比,新建投资不会面临严格的审查。其次,新建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因其经营方式灵活,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产品,所以建议这类企业采取小规模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这样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而且一般也不涉及先进技术移回国内的敏感话题。最后,对于具有国有资本背景的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时,建议尝试组建合资公司或者实施非控股并购等方式,降低美国社会的敏感度。

2.进入前做好调研工作

我国企业在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投资环境调研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以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分析对美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和未来获利的可能,并对将来也许会遇到的阻碍进行预测分析,提前制定好解决方案。其次,投资尽量避开CFiUS关注的敏感行业,如不可避免涉及到敏感行业,则我国企业应该积极主动配合CFiUS的审查或者投资方式尽量选择新建投资,以此来规避审查。最后,充分了解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给予对外直接投资的优惠,合理选择最佳投资区位。

3.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我国企业进入美国,首先要遵守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积极接受当地社会与舆论监督,减少企业的负面新闻报道,树立良好公民企业形象。其次我国企业还应努力建设驻扎于美国本土的自治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宣传我国企业赴美直接投资的目的和意义,加强与美国政府、国会议员和媒体的交流沟通,增强我国企业对美投资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最后我国企业要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事务,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多参与反馈社会的活动,如向当地的慈善机构捐赠财物,帮助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条件等,以此树立在美国消费者心中的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好评度,和美国本土对我国企业的认可度。(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thiloHanemannandCassieGao:ChineseFDiintheUS:2013Recapand2014outlook,January7,2014

[2]KevinB.Barefootandmarilynibarra-Caton,Directinvestmentpositionsfor2012:CountryandindustryDetail,SurveyofCurrentBusiness,July2013

[3]CurtisJ.milhaupt:istheU.S.ReadyforFDifromChina?LessonsfromJapansexperienceinthe1980s,aReferenceSeriesforChineseinvestors,Volume1

[4]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01)

[5]冯明,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趋势、结构和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3)

直接投资方式篇7

一、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政府主动引导下,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在海外建立经贸合作区,以避免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海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这种聚集,形成了一种介于纯市场与层级两种组织间的结构,可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

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通过中国有关政府部门跟东道国政府谈判、协商给中国的海外经贸合作区内的企业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降低园区内企业的进入成本和政治风险。(2)通过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手段支持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产业走出去,这样有利于园区内的企业分工协作,提高效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能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3)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夕阳产业”或其它产业的“夕阳技术”。企业在对外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宏观经济目标。(4)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又能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互惠。(5)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但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群。

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动机不同,遵循的规律方面存在差异,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不同的区位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有利于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依照这个思路,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基准。

(一)选择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贸关系是否密切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大小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投资存量大,表明该国的市场需求比较大,国内供不应求,中国产品在该市场有竞争力,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都会去东道国考察、调研,了解该国的具体市场、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存量大说明了该国的市场环境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有进一步投资的前景。另外,两国之间经贸关系密切也会促进两国政府直接的了解,增强信任,这有利于在当地建立经贸合作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据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05年底,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哈萨克斯坦(2.45亿美元)、越南(2.29亿美元)、泰国(2.19亿美元)、巴基斯坦(1.89亿美元)、马来西亚(1.87亿美元)、阿尔及利亚(1.71亿美元)、赞比亚(1.60亿美元),分别排第13、14、15、16、17、18、19名。根据这条原则,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应该选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

(二)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产业内贸易量指某一产业内部的各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商品交换规模,也即产业内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额度。本文所讲的“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形成的与母国相关生产环节的交易份额,交易份额越大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作用越大。通常情况下,产业内各个生产阶段的关联度决定了产业内垂直贸易量,而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产业组合优势形成,也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

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一母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波及效应,即只有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内部和产业间联系高度化,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才具有宏观效用,才能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是海外投资,对母国的波及效应将主要由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所发生的贸易量这一指标来衡量,这里的贸易量主要是指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由于产业内的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范畴,在垂直条件下,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任何一方生产规模的扩大,都会使另一方的生产发生起积极的作用。显而易见,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

根据企业生产环节的区位分布不同,可将这种连锁关系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形式。无论是前向连锁还是后向连锁,均会对相关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起到带动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连锁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环节交易的频繁程度和额度。

据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应链长的产业,加强家用电器、摩托车、小型农机具的组装、金属制品、家用器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扩大出口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基准

所谓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能促进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指通过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者转移技术成熟产业能力过剩的行业到次发展中国家来,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指的是增加三大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增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是为了发挥产业的“现有优势”,而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基准则力求培育产业的“潜在优势”。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比较优势转移“夕阳产业”或者有竞争优势产业的夕阳环节,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所以,生产能力过剩率超过40%的我国纺织、彩电、空调业,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实现产业国际转换、重新获得发展优势,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延长国内比较劣势的产业寿命,赢得利润,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四)产业组合区位比较优势基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所拥有的市场竞争

力取决于其具有的比较优势,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进行的产业选择也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关键是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经济优势的获得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单个投资者的经济优势,即不同于单个厂商的经济优势。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或者说产业经济优势是该产业内各厂商单个优势的集合,产业优势的实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经济优势的这一本质表明,产业组合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企业组合虽能呈现产业的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优势。事实上,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的不一定就是那种全球的绝对优势,而是需要相对特定区位的比较优势,即母国产业相对于东道国同类产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产业在母国可以是边际产业,失去了竞争优势,但转移到东道国与当地的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特定资源结合,就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产生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它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投资国与受资国共同获益的经济根源。这种相对意义上的产业比较优势,使对外直接投资在特定区域内,双方共赢,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因此,我国拥有成熟标准化技术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如自行车、摩托车、金属制品等产业,由于早期的技术引进及其后续的技术创新,技术性能好,产品质量有保证,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接受。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和对现实的启示用.

三、规范和促进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实行了广泛的优惠措施。首先是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来华投资的外商的税收优惠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解释;而对于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用一些零星条款进行了规定。而且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税收优惠,只是因为避免对企业双重征税和企业在国外遇到某些风险时给予一定保护才涉及,鼓励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相关措施也较少,为了配合国内产业政策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几乎就没有。为了促使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自主选择与国家产业政策趋于一致,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商务部以一个省、市或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为主进行招商管理,并和财政部协商对人选的企业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这是由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产业选择基准的要求所决定的。在招商前应先向企业公布所鼓励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和地区,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明确以一个地区或者大企业作为主要的招商对象。在入选的企业去海外直接投资,给予一个园区一定的财政补贴,具体数额根据经贸合作区内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定。这样就能使企业的自主选择和产业政策相一致。

(二)实施优惠税率或税收减免优惠。目前我国对境外投资企业,在正式投产或开业5年之内,对中方从境外获得的应税利润一律免征所得税。但这不足以满足国家现阶段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夕阳产业”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来回避贸易壁垒和开拓市场的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免征5年所得税的基础之上,在随后的若干年内逐步下调免征比例,降低投资企业的税负来促进他们的投资和再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通过进出口银行给予海外投资信贷。为了鼓励投资者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政府应该对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在资金方面予以支持。一些发达国家设立了特别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对在境外投资建立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以出资或贷款的方式加以支持。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大约有一半国家通过各种类型的发展援助机构为本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等,都属于这类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可设立“中国海外投资基金”,一方面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贷款额为境外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主要贷款对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夕阳产业”的境外投资,符合经济增长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四)通过协商,与这些目标国修订或者签订税收协定。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外国签订税收协定时,更多的考虑如何有利于引进外资,这是由当时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例如,在已执行的我国与82个国家的税收协定中,只有19个国家与我国相互给予饶让,有22个国家单方面给予我国饶让。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我国对外商来华投资已经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为了让投资企业切实地享受到我国税收政策优惠,我国政府在签对外税收协定时坚持单方面要求外国政府给予来华投资企业以饶让抵免。但是除了少数国家以外,我国对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享受税收优惠时,却不给予税收饶让抵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当时我国是重资本输入轻资本输出的。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初期的“引进来”为主转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就要求在修订和签订税收协定时,应奉行居住国和来源国并重的原则,在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同时也有利于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五)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于降低这些企业海外投资面对陌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时的风险。具体做法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准许企业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从应税收入中提取相当于一定比例投资额的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积累年限内用于弥补风险损失,期满后准备金金额按比例逐年计入应税收入中纳税。

直接投资方式篇8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自中央1999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更是呈跨越式发展势头。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着投资规模增长较快、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方式灵活多样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四个方面改变。

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较快

在中国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截止到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5.8亿美元,存量为3573.79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4.4%和2%。

(一)近10年来,投资流量迅速增加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6470亿美元和6866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在金额上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世界第6,存量居第13位。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2-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年稍有上升。自2004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4年的55亿美元迅猛增加到2011年的746.5亿美元。

(二)中国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不大、流量迅速增长的时期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属于母公司的资本和准备金(包括留存利润)份额的价值,加上分支机构对母公司的净负债。

由于近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升到世界第6位。

由图3可以看出,除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外,其他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美国以20%的比例遥居首位,其次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瑞士等国。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算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7%速度增长了30多年。200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到2039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682美元,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184美元。按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该理论据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五个阶段。在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企业具有某些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在这一时期,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在第四阶段,人均Gnp超过4750美元。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大于吸引外资数量,即直接投资净流量为正值。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很强,它们有实力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获取利润,但也在世界范围内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邓宁的理论观点,目前中国刚步入对外投资的第四阶段。

(三)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多年来,因贸易顺差带来的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1811.48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外汇管理方向转为“均衡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由图4可以看出,自2000年来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增加,尤其是2006年以后,外汇储备增幅较大。与人民币相比,美元一直处于缓慢贬值的状态。可供中国政府选择的外汇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

之前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偏好更多外汇储备;因为对外投资风险较大,改革开放前半期,中国对对外投资持不鼓励态度,对外投资规模一直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扩大境外投资。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确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到国外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由此中国正式提出到境外开发资源,并提出政府应在信贷、保险、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支持,指明了政府服务内容和方向。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形成,重点从企业角度强调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重视深化对外投资、培育享誉国际大品牌以及国际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该政策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明确表示政府的作用是指导、扶持和服务,而投资决定取决于企业的商业需要。地方政府获得更多审批权,外汇管理局也放松了对外汇的控制。2009年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分别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程序,放松管制。从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井喷式”增长。

政府相关部门对境外直接投资的态度逐渐从限制转变为鼓励和支持,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近十年迅猛增加的决定因素。

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三种投资方式。一是绿地投资,2000年以前,中国对外投资以新建为主,比例约为70%。这是因为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缺少跨国并购经验,且投资目的地多为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绿地投资比例下降。二是合资新建,在非洲和中亚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对外直接投资多采取合资新建的方式,中方提供资金以及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提供资金和人员,双方合作,互惠互利。三是跨国并购,近年来,并购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为主。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下面主要介绍这两种投资方式。

(一)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易受东道国政府青睐。

进行绿地投资的企业通常具有如下优势:1.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或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2.与投资来源国相比,投资目的国经济欠发达,产业竞争力弱。绿地投资创建新企业可以为投资目的国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带动投资目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国资本在本国进行绿地投资,这些优惠措施,有助于跨国公司提高利润率。3.对外国投资者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进入一个与本土企业成长环境有很大区别的地区,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外国投资者必须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商业环境、劳务市场、民俗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进行绿地投资的不利因素:建设周期长,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承担全部风险,不确定性较大;不了解东道国状况,易水土不服。

(二)跨国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兼并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合并其他境外独立企业的行为;收购指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用现金或有价证券等方式购买境外实体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投资市场上,跨国并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投资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兼并金额巨大的跨国并购,不少跨国公司中的巨头加入到并购行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较小,今年跨国并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目前约为中国对外投资的40%。

由图5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中国跨国并购金额有了大幅增加,纵观2004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情况,在并购金额上存在大小年现象,基本一年同比上升,下一年同比下降,波动比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实施,其评价标准并不是并购是否完成,而是并购后企业是否进行了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提高。近年来我国跨国并购呈现如下的几个特征:

1.从并购规模来看,虽然有个别并购金额巨大,但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单个规模比较小。2.从并购类型来看,我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较少,但有增加的趋势。3.从支付方式来看,大多采取现金支付方式,但股权置换呈现增长势头。4.从并购的主体来看,大型并购以国有骨干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海外并购实力逐渐增强。5.从收购地区分布看,过去,因实力有限,中国企业多在受发达国家企业忽视的环境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海外并购。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心越来越偏向虽然竞争激烈,但政治环境稳定、自然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

三、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

目前中国境外投资的项目已经从过去的贸易加工制造业、小型加工业为主逐步发展到矿产资源开发、家电轻纺等家电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境外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更加紧密。目前政府推动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主要集中在电信、家电、石油、汽车和资源等领域。金融危机之后,商务部几次高调运用投资贸易促进团的方式前往欧洲展开促进合作,引发了世界对中国购买力的关注;同时中国资本在全球能源矿产资源项目上的几项重大并购案例均受到关注。中国对外投资项目的变动与国内需求、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

由图6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趋向多元化,2011年租赁和服务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其次是金融业和采矿业,所占比重分别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9%和15.8%,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为11.6%,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紧随其后,比例分别为6.3%和5.9%。不仅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趋向多元化,行业内投资业趋向多元化。以采矿业为例,从最初的石油和铁矿石投资扩展到石油、天然气、油砂、页岩气、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领域。虽然与初期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但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比例仍不成熟,传统行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过小,制造业比例有限,反映出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有限,今后需要继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4.

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8世界投资报告:趋势和决定因素[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333.

参考文献

[1]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英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m].辽海出版社,2005.

[3]王洛林.2013hijack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

直接投资方式篇9

关键词:证券公司;直接投资;资本市场;

通过对目前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解后发现,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并且证券公司在开展直接投资业务的时候缺乏成熟的经验,导致了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业务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不利于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的全面开展,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证券公司直接投资所采取的管理模式需要改革,需要增加独立性

根据国家制定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指引》,国内的证券公司要开展直接投资业务,必须采用全资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利用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进行直接投资。但是从目前证券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管理模式来看,缺点十分明显,必须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公司的自有资金有限,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直接投资

由于证券公司本身的自有资金就是有限的,并且在《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指引》中规定了证券公司在全资子公司进行直接投资业务的资金不应超过全部资金的15%,这就导致了全资子公司用于直接投资业务的资金相对较少,起不到全面有效投资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资金准入机制进行改革。

2、单纯依靠证券公司自身力量,发挥不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由于采用了证券公司下设全资子公司管理的模式,在资金投入上完全依赖证券公司的资金,社会资金无法进入直接投资领域,这不但不利于改善直接投资业务的资金环境,还会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全资子公司的管理模式。

3、目前证券公司从事直接投资业务的全资子公司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虽然目前证券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用来开展直接投资业务,全资子公司在名义上也是独立于证券公司之外的。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全资子公司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脱离证券公司的管理,在许多管理领域和管理职能上,还受到证券公司的严格控制,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4、国内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管理模式与国际通行做法不一致

从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管理模式来看,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国际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业务了解后发现,国外的管理模式均是采用了证券公司下设基金管理的方式,吸引的资金范围广、资金量大。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必须要及时进行改革。

二、证券公司直接投资和保荐业务组合的模式继续改进

从目前证券公司开展的直接投资业务来看,许多证券公司都采用了直接投资和保荐业务组合的模式进行管理。但是从实际的管理效果来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管理模式极易滋生pe腐败问题,二是证券公司和被投资的企业之间会存在私下的利益链,损害了市场公平的原则。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直接投资和保荐业务组合模式进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证券公司投资入股与保荐上市的时间,并延长此时间间隔

为了防止证券公司和被投资企业达成内部交易,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证券公司投资入股与保荐上市的时间表,从制度上防止内部交易的达成,延长二者的时间间隔,同时应规定一定期限的投资股份的禁止销售期。

2、将直接投资业务和保荐业务有效隔离,保证其独立性

要想保证直接投资业务的有效性,就要将直接投资业务和保荐业务有效隔离,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保证直接投资业务的独立性。主要的隔离手段有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另外还要完善业务留痕制度。

3、建立证券公司直接投资子公司的信息公开制度,引入监督机制

在目前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子公司中,我们要想取得积极的投资效果,就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就要对投资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还要引入监督机制,保证整个投资过程处于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三、国家关于国有股份转持社保基金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第五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时,按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10%,将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简称社保基金会)持有”。这一政策对于券商直司来说至少带来了两个疑难问题:一是国有股东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认定标准问题,二是转持比例的规定导致怪现象的问题。国有股是指国有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直司是否要履行转持义务的问题,取决于券商直司是否为国有股东,而券商直司是否为国有股东则取决于券商是否是国有或国有控股性质。我国现有100多家券商,为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公司性质,有的明确为国有控股,有的已属非国有控股,但有的是属国有控股还是非国有控股则存在认定上的难点,其直投子公司的股权投资是国有股还是非国有股则就存在疑惑。这是因为依据我国目前的法规政策对某些企业是否为国有股东或国有控股性质的认定存在技术难度。

考虑到这种政策的限制,我们应该及时对国家关于国有股份转持社保基金的政策进行调整,保证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规范经营,并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对国家关于国有股份转持社保基金的政策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四、证券公司单纯追求高收益的粗放式经营必须向精细化经营转变

对于证券公司来讲,之所以会进行直接投资,最根本的原因是直接投资会为证券公司带来较高的收益。出于这个目的,证券公司为了获取丰厚的资金回报,都会热衷于开展直接投资业务。但是由于直接投资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投资管理过程还不成熟,由此也导致了目前多数的证券公司都为了单纯追求高收益而采取了粗放式经营模式。虽然粗放式经营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的长期开展来说,粗放式经营只是暂时的,只有依靠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和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探索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证券公司在开展直接投资业务的时候,要选择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证券公司要想在直接投资业务中获得持续稳定的回报,就要在项目选择上以成长潜力强的项目为主,而不要为了单纯追求高效益而盲目进行投资。

2、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子公司应参与到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去

为了更好的把握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向,并提供有益指导,证券公司的直接投资子公司应参与到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去,对整体管理进行规范和帮助。

3、证券公司应该与国际直接投资公司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

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在直接投资领域的经验还比较欠缺,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直接投资公司的合作,吸取在直接投资领域的经验,不断提高国内证券公司在直接投资领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晓兵;;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2]王彦平;;提升我国券商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初探[J];时代金融;2011年20期

直接投资方式篇10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危机不断的涌现而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所在。其在发展中是利用当前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1.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企业和公司迅速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使得当前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局势。

1.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2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当前世界各种发展数据和发展形势飞速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发展的良好契约和机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增长在过去各个时代中都要快,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断应用是当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1.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4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2.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2.1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2.2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2.3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

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

3.2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3.3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