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十篇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十篇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58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1

[关键词]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监督执法

中图分类号:U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4-01

1.全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1.1建立集体监督制度

建立集体监督制度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执法公正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深化改革,是当前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的创造性举措。为建立集体监督制度,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的集体监督,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需要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好相关工作:一是做好监督执法人员的安排工作。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过程中,要安排好执法人员,单词执法人员数目不得小于两名,实现监督执法工作制衡;二是强化执法人员“执法为公,集体监督”的执法理念,要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对于两人同时监督执法的意义有所了解,在执法过程中深入贯彻执法理念;三是执法工作积极参照执法规章,及时记录查处事件其发现的问题,并当场宣读监督通知;四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通知》填写完成后由两名执法人员签字,避免代签、不签的现象,最后提交至相关责任单位签章,从而确保执法工作严肃性。

1.2建立健全告知制度

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需要提高监督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建立集体监督制度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执法透明度,实现透明监督。以铁路工程建设为例:在路段建设工作开始前,建设部门旺旺需要就建设工作制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计划。此外,还需要召集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等部门参加监督会议,在会议中就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纪律进行强调,并就工作要求进行解读,同时向监督部分和社会各界公布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举报电话,公布监督人员名单以及监督工作内容、方法以及程序。上述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是工程建设参与人员对工程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有所知晓,对于调动监督单位以及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其工作提供规范,尽可能的减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1.3建立投诉检举制度

建立投诉检举制度是实现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投诉检举制度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做好完善工作:一是在施工点设置投诉检举电话公告牌,从而实现投诉检举方式的广而告之,便于群众检举;二是安排专人从事投诉检举信息收集工作。投诉检举制度不能仅仅跃然于纸上,还需要落实到实处。派遣专人24小时接听投诉件电话,并如实记录投诉检举信息,做好录音工作,同时安排施工、建立、监督单位对检举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做好相关处理;三是对于确有其事的投诉检举事项进行深入查处,究其原因,要求相关责任人制定解决方案和解决办法,并对后期解决过程进行密切监督;四是实行秘密检举,有奖检举。对于检举人实行奖励制度,从而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并对检举事宜进行建档管理,保证检举案件有受理,能解决。

2.加强监督执法业务培训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创新创造还需要从监督执法人员自身入手,加强监督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督队伍素质,从而实现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的权威性。加强监督执法业务培训可以从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参加《工程验收标准》竞答比赛两方面入手。

2.1参加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

监督执法人员除了要对监督执法工作内容进行全面了解,熟知监督执法所参考顾子航外,还需要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开展所能实现的创新点。想要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所了解认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来实现其目的。

2.2参加工程监督竞答比赛

参加工程验收标准相关的竞答比赛是为了是监督人员能够对相关知识有所温故,此外监督工程师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积极报告工程监督资格证考试,不断地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人员需要对包括路基、桥涵、隧道、混凝土等专业验收规范在内的专业内容有所认知,从而实现创造性工作。

3.强化现场监督执法手段

3.1监督计划合理化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开展想要实现创造性,取得一定效果,就必须要保证监督计划的合理性。实现监督计划合理化,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参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计划》做好监督工作安排,确保月监督检查工作不少于一次,突击性检查不少于一次。在检查工作开展时要重点检查,突出主题,安排好各时间段监督检查线段,并对各线段的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在监督计划安排时,需要确保监督任务的合理性。

3.2监督对象全面化

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监督机构及监督人员需要做好重点监督,全面抽检。不仅要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对责任主体进行监理,还需要对设计责任主体进行监督。要确保监督机构以及监督人员工作到位,能够积极适应工作现场的需求,能够控制好监督现场。工程建设单位质保体系、工程施工图、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记录等都是监督对象之一,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出勤、验收情况进行记录和监督。

3.3监督内容丰富化

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需要确保监督内容的丰富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开展中要确保监督人员为两名以上,且能够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监督。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既需要了解涵洞、隧道工程监督工作内容,又需要熟知路基、混凝土监督工作内容;既要对内业进行监督,又要对外业进行监督。监督内容要涵盖责任主体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3.4监督手段灵活化

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还需要保证监督手段的灵活运用,做到领导督查和监督单位监督相结合,纸上掌控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常规性检查和突击性检查,监督惩罚和监督奖励相结合。要结合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督手段,并对一些监督手段进行改善;要结合不同的工程选择合适的监督手段;要结合不同监督目的选择合适的监督手段。

想要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就必须从多层面入手,即从监督机构层面、监督人员层面、监督对象层面、监督手段层面入手。只有实现了每个层面的创新,才能推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造性开展,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文庆.创造性开展工程质量安茔监督工作[J].上海铁道科.2008(01)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2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社会主体,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安全、卫生、健康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和落后,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惯用行政手段,过分依仗政府的自身力量,强调监督管理职能,缺乏社会共治理念,忽视社会主体的自治力量,政府管理顾此失彼,监管缺位,公共服务效率不高,效益低下,造成强政府、弱社会的不良局面。

近几年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正是政府社会管理模式落后、行政监管手段乏力、监管效果不良的真实写照。我国原有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虽对强化责任落实、协调监管力量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挑战。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食品企业的违法行为管理不严,甚至会要求监管部门放松监管。同时,由于我国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有效惩治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导致失信行为恶性蔓延。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了政府监管得力,食品企业信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民众能享用到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品。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整、全面的特点,保证了食品的生产、流通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设立由资深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组成的食品机构,并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管网。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前都要进行科学和风险评估分析。有关食品协调机构向社会提供有关食品方面最前沿的信息服务和有效建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在各自权限内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并不具有促进贸易的职能,从而保证了其客观、权威、公正的身份。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特点是不仅法律体系健全,还成立了统一负责全国食品检验工作的食品检验署,将全国所有的食品种类的安全检查系统纳入单一的体制管理。同时,通过研究所谓的综合检验体系,在相同的准则和原则指导下进行食品安全检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日本内阁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日本政府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标识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并采取形式多样的监管方式,积极发挥社会监

内容摘要:在我国法律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政府监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导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诚信、行业自律;鼓励大众传媒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机制;健全舆情监测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投诉举报渠道;开创食品安全领域政府监管更严明,企业行为更负责,社会监督更有为,民众消费更放心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局面。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治理社会共治督作用,确保食品安全。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主要功能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统一处理欧盟内部食品相关事务,有效控制食品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各个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局提供独立的科学建议与支持,建立与成员国相同机构紧密协作的监管网络,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通过对整个食品链的监控、根据科学的证据做出风险评估,为决策者制定法规和政策提供信息依据。欧盟实施的对食品安全鉴别、评价、控制危害的HaCCp体系是世界公认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系统。

公共治理理论与社会共治

(一)治理与公共治理理论

所谓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运用权力引导、控制和规范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利益。在国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中,打破政府是唯一合法管理主体的局面,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注重公众参与;强调公共治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不但包括运用传统的政治、法律等规制性手段,同时包括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手段,也包括运用创新型的社会和文化教育手段。

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全球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运动而催生了新的公共治理模式,打破了政府是唯一合法管理主体的局面,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注重公众参与;公共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运行,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在治理过程中,依靠合作治理网络,进行自组织网络式的互动;强调公共治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这些管理手段与方法既包括一些传统的政治、法律等规制性手段,也包括运用了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手段,还包括创新型的灵活多样的社会和文化教育手段。

(二)社会共治的基本涵义

所谓社会共治,就是从有效治理的需要出发,政府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纳入相应的法律框架并得到有效落实,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模式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就是按照协同共管的要求,确定多元的监管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体系中,明确政府和其他社会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社会共治新格局。

(一)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建立最严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立足于整个食品链,围绕食品安全基本法,制定科学合理、与食品安全基本法相配套的、法律效力层次较高、涉及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更好地控制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建立最严监管体系。建立最为严格的、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科学监管体系:首先是源头严防,完善标准,严管农药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大对食品企业的现场检查。其次是过程严管,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推进责任制,明确日常监管责任人,接受社会监督;最后是风险严控,对农药残留和非法添加问题进行定期抽检,对大型食品企业、消费量大的重点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同时,督促食品企业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让食品全程可控可追溯。加大对食品违法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罚款数额,对食品安全事故支持消费者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曝光和监管力度,对屡犯的企业给予其终身禁止进入食品领域的职业惩罚机制;加快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法律部分责任的修订,建议将食品安全犯罪归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降低犯罪的起刑点,提高量刑幅度。从而形成违法食品没有市场,不良厂商无处藏身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明确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导者的身份和地位,细分各监管部门间的责任分工,改变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局面和监管体系链条过长、环节过多的问题,实现从生产到售后的无缝隙监管。一是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应包括:对企业食品安全的日常分段监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普及教育食品安全知识;监督社会舆情等。二是完善监管工作制度。政府通过建立并实施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督察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履行监管责任,明确相关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监管者的自身规制,提升监管队伍的素质,提高监管的水平、效果和效率。三是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督查考评力度,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地方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无遗漏。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要自觉树立质量意识,保证食品的安全。食品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食品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食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企业信用等级制度,通过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层次管理,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的机制。有远见的食品企业面对法律、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各方压力,必然权衡利弊,选择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自我净化机制,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企业违法经营问责制,严惩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使企业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使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作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主体之一的食品行业协会,是独立于政府以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社团法人。食品行业协会要引导和督促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处罚违规经营企业,公布社会食品安全行业真实信息,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管作用,实现维护行业正常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功能。

(四)鼓励大众传媒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

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作用日益增大。政府要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支持新闻媒体暗访,鼓励媒体揭露食品安全黑幕,倒逼政府发现监管漏洞,查处违法行为。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机制,减轻消费者维权成本

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有效监督食品安全违法、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在一般食品安全争议中,消费者协会要主动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同食品生产经营者谈判;对于涉及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的争议纠纷,消费者协会可以作为诉讼主体代表受害人提起诉讼请求。这样既可以扭转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又可以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六)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投诉举报渠道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制度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有助于推动企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有助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有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强化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责任主体、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是现阶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牛鼻子”工作。济宁市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落实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创新,现就建设工程安全措施审查制度、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监督管理制度、安全达标管理制度、日常监督管理制度、监督档案管理制度五项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介绍。

一、建设工程安全措施审查制度

建设工程安全措施资料审查制度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在办理施工许可时必须进行安全措施资料审查,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发放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有安全施工措施进行审查,对没有安全施工措施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这个制度是一个前置关口,执行好这个制度可以提前介入,提前告知,打好预防针,把工作做到前头。在这个制度执行过程中,针对现阶段比较常见的违法先开工工程,我们增加了现场勘验环节,把现场勘验与资料审查结合起来(见图1),实现安全监督内外业联动。对有些违法先开工工程,施工现场必须达到安全文明施工规范标准后才能办理相关手续,防止出现“隐患累积”、“积垢难除”现象。这项制度的申报主体为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监理、勘察、设计及一些平行发包的施工队伍,必须发挥建设单位的牵头协调作用。充分执行好这个制度,可以强化建设单位安全意识,发挥好建设单位作用,更好地实现对建设单位牵头的各责任主体的全面监督。

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监督管理制度

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前提和基础。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在招标中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已经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全额计取,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该费用挪作他用或直接让利、没有或没有全部用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我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监督管理办法》(图2),市建委配套出台了《济宁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办法规定: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是指工程施工期间的施工作业区、办公区、生活区达到现行的建设施工安全、文明环境与卫生标准的要求,所需购置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设施的费用。安全文明施工费由安全施工费、文明施工费、环境保护费、临时设施费组成。工程中标后,施工单位到监管银行(与建设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费协助监管协议》的商业银行)设立安全文明施工费监管账户。建立专用账户后,建设单位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出具的《济宁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审核备案表》,将核定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存入专用账户内。施工单位按照《济宁市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达标管理办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安全生产分阶段达标申报,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工程项目分阶段达标合格的,施工单位凭监督机构出具的《济宁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支付表》向监管银行申请提取阶段性安全文明施工费。工程项目分阶段达标不合格的,监督机构向监管银行出具返还支付通知,由监管银行将该阶段安全文明施工费返还至建设单位账户。这个办法重点解决了建筑安全生产的资金保障问题。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制度的实施,在“不增加工程造价,不改变资金性质”的前提下,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有了资金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做到了安全文明施工费专户存储、分阶段提取和使用,有效地避免了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的现象。这既能极大提高施工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为做好我市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奠定了基础,必将大大提高我市建筑安全工作水平,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对现有建筑安全监管模式质的改变和提升,是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治本之策。

三、安全达标管理制度

为加强施工全过程监管,我们出台了《济宁市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达标管理办法》(图3),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实行达标管理制度。即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规范标准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阶段监督检查并给出结论。安全生产达标管理分为阶段达标和综合达标。阶段达标包括基础阶段达标、主体施工阶段达标、主体完工阶段达标和装饰装修阶段达标;综合达标为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最终达标结论。工程开工之初,企业根据工程实际,结合自身特点,依据相关规定,制定创优达标策划书,分阶段逐步实施既定目标。安全生产分阶段达标采取施工企业自查自评,建设、监理单位检查,安全监督机构验收评定的方式进行。施工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有关规范标准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自查自评,建设、监理单位在施工企业自查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并作出评价意见,当地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组织验收,并作出阶段达标结论。根据各阶段达标平均分并结合工程施工期间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等情况,最终确定工程项目综合达标评分结果。我市还将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达标情况与安全文明工地评审挂钩结合起来,分阶段达标验收,优良等次以上才有资格申报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工程管理后期的阶段验收如达不到优良等次,也不能授予安全文明工地荣誉称号。这项制度体现了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全过程一贯性的思路。

四、日常监督管理制度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监控;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为建筑工程的现场监控和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平台,在工作中,如何安全进行生产和文明施工十分必要,这对于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同时更是对施工企业自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可靠的基础平台。

1.安全概述

顾名思义,“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人不受伤害、平安健康,物不受损伤、完整无损,即“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从这个意义上,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物态、环境或状态。也有人把“安全”理解为一种能力,即人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等的维护和控制的能力。总之,安全是指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的发生,消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与安全相对应的是危险。所谓“危险”,是指人和物易于受到伤害或损害的一种状态。能导致危险发生的原因是危险因素,危险未得到控制而产生的,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后果就是事故。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传统的安全定义不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安全和危险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概念。而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当危险性低于人们认可的某种程度时,就被认为是安全。关于安全管理从古代就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这样的成语;现代也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这样的安全方针。

2.施工现场概述

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衡量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性评价把施工现场看作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是通过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各种缺陷进行控制实行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的过程。通过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采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和管理模式,随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手段和施工方式不断的增加,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措施。在当前建筑施工中,每个要素的变化若存在异常和危险都会引发事故,这些事故是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应的技术和控制模式的关键,更是影响工程施工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手段。建筑工程中每个要素存在的异常和危险得到调整和控制,这些缺陷和异常都是需要安全控股的过程,从整体上评价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是利用当前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建筑安全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过程,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的主要模式。

3.常见的施工现场安全监控问题

危险源一般是指一个施工项目整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设备及其位置,也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述情况的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状态。通过对整个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分析,界定出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施工环境、设备、人员等哪些是危险源,其危险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是什么。通过有效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也就是说事故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危险源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危险源是原因,事故是结果。

4.现场安全监控的主要措施

4.1统一认识、健全监控机构

在目前的工程建设工作中,安全监理已成为监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工作中通过人、机械、环境和施工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认识和总结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监理单位和企业在工作中通过行政、法律、施工规范等相关手段和标准来进行严格系统的控制,根据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完善,使得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都能得到系统的认识与完善。

在监理工作中,安全监理的驻要任务在于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生产方式,督促施工企业和相关的施工单位在工作中能够按照现有的国家规范和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同时对于施工的过程中常见的危险源和重点环节进行控制,使得其能够有效的消除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从而实现生产的全面系统控制。

一般来说,在现场管理机构中,认真的学习有关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标准,应当建立在完善而又全面的系统基础上,使得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得到完善有效的预防和解决,从而给工程施工效益和施工质量提供良好可靠的基础依据。

4.2安全监理要点

4.2.1事前控制

在目前的工程监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事前监理体系和要点对于保证生产体系的正常持续进行十分必要,同时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落实安全生产组织的工作要点和工作模式。

4.2.2事中控制

在事中管理和事中控制工作中,管理监控的驻要目标和内容是针对安全知识的培训要求来进行普及和完善的,在工作中我们要明确安全责任人,针对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都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完善,使得其中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保证措施。

(2)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做到人人讲安全,时刻抓安全,对工人落实三级教育。落实岗前培训达标率100%。

(3)业主给足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并对施工企业安全文明措施进行检查。

(4)建立健全的承发包体制,杜绝层层转包,忽略安全施工现象。

(5)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第三方评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从毒奶粉、地沟油、过期肉到最近的海底捞事件都不断地考验着消费者和政府的承受力,事故频发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不完善的环节。随着政府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从2014年开始,政府每年都会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国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报告中包括了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评估板块[2-3]。但是迄今为止,从第三方评估角度独立来评价食品安全监管质量、成效的研究几乎没有,更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方法。本文通过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仔细研读、调研,初研适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三方评估机制方法,以评促建,希望通过科学的评估结论有助于政府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工作方法。

1.第三方评估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第三方评估是指由独立于被评对象和服务对象之外的专业评估组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运用合理、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所评对象从政策、规划、计划、项目、机构、人才、绩效等管理活动及其相关主体和要素开展的专业化咨询和评价活动。其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且最初的第三方评估都是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估开始,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1986年以前是不允许第三方评估机构存在的,所有的政务信息依赖于行政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报告机制。1992年以后,我国政府绩效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得到迅速的发展,许多优秀的评估机构涌现[4]。2014年6-8月,国务院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邀请全国工商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针对19类60项具体政策展开调研,并且从2014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每年会对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政务公开工作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出版中国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目前,国内对于第三方评估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如医疗、教育、科技、金融、政府购买服务等,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评估与新技术的结合等方面。一般来说,第三方同第一方和第二方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关联性,也不存在必然的行政隶属或股权收益等关系,是独立的第三方[5]。第三方评估主体通常是高等院校评估研究机构、专业性评估公司、社会公众组成的评估机构等[6]。第三方评估由于其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使得评估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并且通过以评促建,进一步对完善有关方案和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方评估机制的运作需要采用适宜的评估体系和先进科学的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评估主体在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技术,对于评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评估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评估方法选择的成功。第三方评估的方法有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评估过程中有些方法是通用的,有些则不同,且都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其中,通用的方法有逻辑框架法、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专家打分评价法以及信息调查法[4]。

2.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7]。从监管对象分类,最主要的监管对象有食品生产环节的生产企业、食品经营环节的经营企业(包括网店、零售店等)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餐饮服务场所等。从食品安全监管的时间顺序分类,有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8]。食品安全监管要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及事后追溯。事前监管主要是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9],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以及包括一些地方人大批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事中监管主要是指食品监督检查制度、食品抽样检验制度以及食品召回制度;事后监管主要是指政府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反思、整改,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发现犯罪行为移送相应的司法机关,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体系等。我国在2013年大部制改革以前,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由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按照行政职能对不同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如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监管,工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全过程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加工生产的全过程的监管,卫生部负责致病源细菌的全程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监管[10]。由于这种多部门联合监管存在着监管真空地带、监管部门权力交叉以及部门之间协调问题,所以大部制改革后,国家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协调,推动健全协调联动机制,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的监管模式。

3.食品安全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舆论燃点低,稍有波澜就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所以食品安全的监管手段,法规、政策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些手段、政策法规是需要具体执行落实的,落实的好与坏,落实结果是否如预期设想,就需要引入评估,而传统的评估都是在监管部门内部或者是上级政府对下级监管部门的评估,都是属于内部评估。但第三方评估由于其本身独立的属性,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工作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实现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并且相对于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评估来说,具有能够摆脱利益纠缠以及外部惩戒约束机制的优点。2016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针对正在起草中的《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就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的准入管理等重要制度设计,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第三方参与立法工作,这也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完善立法体制方面的创新举措[11]。所以,引入第三方评估不仅是食品立法工作创新的需要,更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工作的需要,对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4.食品安全监管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初研

第三方评估通用的方法有:逻辑框架分析法、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专家打分评价法和信息调查法。逻辑框架分析法是一种按目标、产出和投入归纳政策的目标及效果的方法;专家打分法是一种定性描述定量化的政策评估方法;信息调查法主要是通过各类调查手段,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政策评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估,根据第三方评估方法体系可以初步采用通用评估方法中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在各专项评估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将所选择的有代表性的若干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以此对具体事物得出综合性的评价[12]。食品安全监管评估工作如何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可以从监管工作的时间维度来分段进行,区分为:事前监管评估、事中监管评估以及事后监管工作,并在每个时间段上提取相应的评估指标,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的理论及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加权法将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估。本文基于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工作来初步研究相应的评估指标。

4.1事前监管评估指标拟选取内容

事前监管也是事前预防性监管,根据目前事前监管的手段,可以对应相应的评估指标。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评估:(1)法律、法规执行、建设情况:可用于评价各级监管部门对于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律的执行力度;是否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建立相应的地方性监管法规。(2)食品信息公开情况:包括食品安全的标准查询信息、食品标准建设情况、食品的信息披露平台的建设,可用于对地方监管部门的评估。(3)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可用于评价各级监管部门是否对定期对监管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法规等的培训。(4)是否在相关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可用于评价各级监管部门对于对应的监管内容是否建立有相应的风险监管体系。

4.2事中监管评估指标拟选取内容

由于事前的预防手段有限,且很多情况无法做到预防监管,只有经过媒体、互联网络的传播以及消费者的举报,才能进行事中的监管。事中监管工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食品安全定期抽检及信息情况:可以从抽检的制度、力度、频率以及抽检信息的公布情况来对地方监管部门进行评估。(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情况:从具体每个监管部门下属的专职检验鉴定机构来进行评估,包括检验机构人员情况、检验手段、检验设备等各个方面。(3)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情况:主要是对地方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方面,如执法人员态度、执法力度、执法效率、执法能力、执法案件数量、执法查处情况以及公安系统对违法犯罪案件处理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4)食品召回制度制定执行情况:包括对各级监管部门食品召回制度建设的情况、问题食品是否及时召回,以及对召回的不安全食品补救措施或销毁情况的监管等方面的评估。

4.3事后监管评估评估指标拟选取内容

事后监管虽然是政府监管体系的最后一环,但却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事后监管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关系到整个事故事态发展的趋势,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对事后监管的评估可根据事后监管评估手段有以下几方面:(1)事故处理公开情况:主要是评估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事故调查处理信息的公布情况,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厘清责任。(2)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设情况:评估各级监管部门是否建立有企业信用档案记录,是否建立各类企业的“黑/白名单”。(3)政府问责制度的落实情况:评估政府是否对于各级监管失职集体、个人有相应的处罚。(4)监管制度的完善情况:评估各级监管部门对事故后的监管制度是否做到进一步的完善,是否进一步号召社会监管力量。在以上指标选取的基础上,根据评估要素重要程度是否相同,选取不同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取值范围应在0~1,同一层次的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应为1。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后,进行加权求和,最后得出具体的综合评估分值,其中,每项指标权重的选取需要经过行业内专家论证结合各相关方、公众调研、调查等手段之后才能确定。

5.结语

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监管实施不到位、法律法规、标准建设不健全等诸多问题[13-14]。本文通过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分析,初步探讨研究适用于其的评估指标体系,希望借助外部社会力量,利用第三方公平、公正、独立的特点,通过利用评估结果,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法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第三方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来保证第三方评估的地位[15],所以从信息采集工作来说,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如被评估对象各级监管部门是否会全力配合,尤其是被监管对象与监管部门是整个监管链条上的利益相关方,被监管对象是否愿意提供所需的评估材料,并且所提供的资料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其次,评估指标权重的选取,需要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指标权重选取合理与否关系着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再者,得出的评估结果是否会被认可,是否会被有效应用。以上等问题是制约食品安全监管第三方评估工作能否得以开展的关键因素。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评估模型,得出客观的评估结论有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设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与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高超,吴珍.浅谈食品监督抽查[J].现代食品,2017(17):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1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7-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1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71-75.

[4]李志军.第三方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7-25,88-93.

[5]徐双敏.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8.

[6]吴佳惠,王佳鑫,林誉.论作为政府治理工具的第三方评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6):17-22.

[7]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65.

[8]王帅斌,王冀宁,童毛弟,等.关于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9):17-21

[9]张国兴,高晚霞,管欣.基于第三方监督的食品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30(2):153-154.

[10]程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11]杨成松.安徽:食品安全立法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n].中安在线-安徽法制报,2016-09-19.

[12]顾辉.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治理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江淮论坛,2015(6):22.

[13]藏悦帆.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缺陷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7(32):64.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6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业基础建设重要一项,是改善种植户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种植户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垦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据。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农机科技水平、农机安全水平、和农机服务水平。其中农机的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垦区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会影响农机化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机监理工作,提高农机安全水平。

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机安全监理机制。

一、农机安全监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科学、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安全生产有序进行,保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农机监理机构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学习,使机手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进一步起到推广作用。农机监理在监督,协调和管理农机田间作业、跨区作业工作、运输作业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发展,垦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对当前农机监理工作的建议

1、完善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机制。在全面落实当前农机工作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机制。

(1)提高农机监理机构的行政执法职能,将监理人员纳入行政管理编制。

(2)健全基层农机监理机构建设,抓好基层农机管理,着力解决目前基层农机管理“缺腿”的问题。

(3)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各级财政要将农机监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充分保障;要做好安全管理硬件的更新,增强执法所需的技术手段。

2、加快立法,为农机管理明权确则。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加快立法,明确农机监理机构对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拖拉机的安全管理职责,授予农机监理部门具有相应的安全检查权、行政处罚权。要在深入贯彻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同时,推进配套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3、推进监理队伍网络建设,点面结合创新农机监理手段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农机监理队伍,而且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大力推进农机管理机构的改革,专抓农机安全生产及农用车载人情况。通过安全生产工作在管理区有抓手有助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点面结合创新农机监理手段。农机部门必须履职尽责,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在春耕和秋收等农机作业事故多发期,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检查,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三、农机监理工作新思路探索

创新思维,更新思路,要处理好农机监理的五个关系

现阶段,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工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农机安全监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搞好安全监理工作的又一关键性问题。创新思维,更新思路,要处理好农机监理的“五个关系”:

1、处理好监理与服务的关系。

农机安全监理的行政执法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能,为民服务是农机安全监理的职业道德,离开了服务去谈执法,就会失去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了执法去谈服务就会失去了根本方向,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提高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理念,切实提高机关行政职能,牢固树立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的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机手提供最便利、最有效的服务。

2、处理好安全教育与违规处罚的关系。

安全教育是农机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机手充分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道路生产、交通安全;农机监理人员对违章者实施处罚,是行使行政职权的强制力表现,是维护好农机秩序的保证。但处罚只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才是目的,农机监理的宗旨是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这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三农的具体体现。

3、处理好监理与培训的关系。

农机培训是农机驾驶人学习掌握农机知识、驾驶技能、安全知识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机监理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管理车检制度,严把培训质量关,从源头上抓好农机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加以正确引导,刺激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有效的推动监理工作更好的运行发展。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7

[关键词]平山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29―01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隶属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是我国革命圣地,被称为新中国的摇篮。平山县又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被太行山围绕,还是我国的贫困县之一。最近几年,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平山县发展,并出台多项措施,切实保证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农业机械推广是改善平山县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措施。

1山区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机手的年龄结构偏大,操作技术不强

最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和收益不成比例,导致了农村地区很多青壮年群体外出务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平山县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城,最近几年,虽然机械化发展迅猛,但是从事农机操作的驾驶员年龄结构偏大,全县有超过80%的以上的驾驶人员年龄超过了45周岁,这些农机操作人员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体力和智力以及思想认知不能紧跟时展,再加上肢体行动较为缓慢,技术不够,反应能力不足,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1.2急于从农业机械身上收回成本,机械带病作业

农机手为了尽快收回购买农机的成本,一心想着多赚钱,在农忙时节让机器连续作业,不懂得让机械设备休息,导致机械设备的各个零部件出现疲劳性损伤,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机械病害,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设备出现问题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同时,在农忙季节,机械高强度、超负荷的运作,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检查和保养,让机械带病作业,这就为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在农闲时节,农机手将机械弃之不顾,任由风吹雨淋,有时还会用这些机械设备跑运输,最终造成了机械零部件严重腐蚀现象,性能降低,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3法律制度和经费问题得不到切实保障

现阶段,我国关于农机安全监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有些制度刚性太强,定义模糊,覆盖面不具体,不细致。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有的地方以条例为主,而有的地方以模块为主,很多基层的农机安全监理部门不具备相应的执法权力,资金和设备建设不足,省市级政府部门对县级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作装备和交通设备供给不足,无法正常的开展安全监理工作。

2做好山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途径分析

2.1强化对山区农家安全监理工作宣传教育力度

要积极拓展山区农机安全监理宣传途径,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将安全操作贯穿于农机手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农机年度检验、田间安全操作检查等农机监理工作。通过县级的新闻媒体、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交互软件以及报纸和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向广大的农机手积极宣传农机安全操作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农民购买农机时,就向其积极宣传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农机手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还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开展农机监理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2强化农机安全监理法规和制度建设

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关键应该保证其可操作性,否则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措施,也无济于事。要强化农机法规制度建设,打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真空地带,出台适合地方的地方性农机安全监理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要进一步明确农机监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全面体现出农机监理部门的执法地位,树立法律威严和公信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强化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在农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要切实提高整个农机监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准,积极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机监理人员思想认识。省、市、县三级农机监理部门应该强化对农机监理队伍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培训教育,要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多种业务培训班,强化对农机监理队伍的科学管理,将平山县的农机监理队伍建设成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作风正派,行事科学的专业化农机监理队伍,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树立农机监理人员公平、公正、公开和威严的新形象。

2.4保证部门经费供给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面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等现状,应该积极探索义务对农机操作手进行专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保证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地方农机监理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解决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公众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8

古人云“纲举目张”。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并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之纲,对于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抓市场监督就抓住了“纲”。对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是“目”。以市场监督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就会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广义的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对农产品进行的执法性质的监督,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为加强行业管理而依据标准、技术规范对农产品等进行的行业监督,有关团体、媒体对农产品等进行的舆论监督;用户对所购产品进行的验收和监督。狭义的主体仅指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实施的具有执法性质的监督[1]。本文的监督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和行业监督。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体应是农户及农业企业。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阶段,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组织程度低,政府组织也承担一些管理职能。过去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仅限于收购粮食等农产品时简单的质量检测。20世纪90年代后,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开始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上可见,监督和管理的主体不同,手段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是直接手段,而监督是间接手段,监督的目的是促使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加强质量管理。监督通过管理而发挥作用。

2形成以监督促管理,以市场促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粗略地可以分为生产与市场2个环节。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就意味着进入了市场环节。理论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该从产地环境、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农业生产过程、贮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严格的监督管理,但由于我国的国情、监督成本等原因,在实践中,对千家万户实施全程监督是不可行的,也是做不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把市场监督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纲,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市场环节。

2.1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市场上与食品、工业产品生产相对集中,便于监督相比,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督有很大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分布地域广大。以山西省为例,仅蔬菜一个产业,至少涉及到百万农户,分布到全省各地,如果严格监督则成本很高,在目前的财力情况下,事实上难于做到;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监督者只能对某时段,而不可能对全周期进行监督;三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质量管理措施难于落实到田间;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由于标准自身的原因、生产者素质的原因、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原因,推进困难较大,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与生产环节相比,对农产品市场进行监督相对便于操作。因为随着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多数地区或城市,多数农产品集中于几个大的批发市场,集中精力监督好这些市场,形成市场压力,就会督促生产者积极地抓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2.2市场监督形成的3个市场信号促进生产管理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导向作用?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角度出发,要以市场监督为主要手段,从3个方面形成压力,作为市场导向:一是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定期严格的检验,不定期的抽检,对不合格农产品形成强大的市场监督压力;二是在检验基础上形成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压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则价格也高,交易好;三是从长远来讲,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市场准入压力。这3个方面的市场压力产生的市场信号传递给生产者,形成以市场监督促进生产管理的机制。

3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

3.1监督体系以市场监督为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必须具备3个体系,即法律标准体系、检验体系、监督体系。监督体系以法律标准体系、检验体系为手段运行,才能带动整个机制的运行。3个体系要配套,法律标准是监督的依据,检验是监督的手段,三者是相互依存关系,离开任何一个体系,这个机制都无法正常运行。在3个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有许多全面的、科学的论述。在实践中,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对此做了安排部署,体系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不再赘述。

3.2监督制度制度是保证机制运行的软件。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散布于诸多的法律法规中。由于执法主体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缺少一整套可行、管用的制度。农业部门正在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把有关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律依据。制度的设立,要体现监督措施环环相扣,这样运行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收到效果。从各地实践看,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制度。认证和标识制度。这是实施监督管理的基础。否则只能以事物(产品)作为监督对象,而不能有效地实施对事物的主体(生产者)的监督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协会、销售大户等各类组织,对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正规包装,并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者和销售者名称等标识,然后才能进入市场。逐步在重点城市强制推广使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安全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基本认证制度,实行国家强制性免费认证。在起步阶段,认证标准上不能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因为我们的产品绝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售。更不能脱离实际地与发达国家看齐,我国的市场是由人均GDp1000美元的经济水平形成的,要与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进一步简化认证内容,简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由易到难,使认证工作更符合我国农业的实际,防止出现认证形式与内容的背离。检验检测和信息制度。检验检测制度是实施监督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检验检测侧重于政府宏观掌握农产品的安全状况,侧重于为认证服务,而作为监督管理、污染处罚技术手段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要加大为监督服务的检验检测,扩大范围,增加密度。把例行检验、抽检、自检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建立巡检制度,在农产品收购季节,到收购现场进行检验。要把开发、引进快速、简便、经济的技术作为重要内容,这是检验检测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只检验不公布(可称为“抽屉检验”),检测的作用发挥不出来。结果及时地向社会公布,有利于增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自我约束能力,推广采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也引起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和媒体的监督作用。追溯和惩罚制度。这是信息反馈的渠道,也是市场压力传递的途径。对“问题”农产品进行追溯是过程,做出相应的惩罚性处理是结果,通过处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从而对生产行为构成约束力是目的。上海、江苏实施的追溯信息进行条码查询的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有一套法律、法规及罚则。当前,要理顺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住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污染物,对违法者严厉查处。

4机制运行机制

运行的基本思路是用监督形成的信息流,控制农产品物流,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其基本过程是,在生产者源源不断向市场提供农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启动监督体系,把监督重点放在市场环节,通过检验体系和法律标准体系2种手段,运行检验和制度,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并向社会检验结果,对合格农产品进行保护,允许销售,对不合格农产品运行追溯和惩罚制度,依法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市场准入、市场监督、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的强大的市场信息不断地传递给生产者,促使其加强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安全的农产品。(图略)

5配套措施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采取相应的配套制度,以确保机制的正常运行。

5.1明确监督主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一个监督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督,采取分段监督为主,品种监督为辅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显然,这里的食品和农产品是2个概念,两者的关系是农产品经过加工,物理性状发生变化才为食品。农产品市场环节的管理没有明确监督部门,成为监督盲区。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借鉴猪肉管理的成功办法,农产品市场环节的监督应该明确为农业部门,从而形成农产品以品种监督为主的方式。农业部门履行监督职能,要发挥熟悉农业技术、掌握农业标准、具有检测检验手段等方面的优势,由农业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具体监督工作由国家、省、县三级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负责。

5.2加快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是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基本保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应遵循3个原则:一是低成本原则。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只有低成本技术才有利于市场机制下广泛地推广应用,才具有生命力。二是简便原则。我国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技术要尽可能地物化,减少技术效果对操作过程的依赖性。三是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对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以引进为主。技术开发和引进的优先领域主要有3方面:第一是替代农药技术。一剂农药,一方关系着农民的收益,一方关系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开发替代农药是当务之急,是监督管理等手段无法代替的,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开发的重点是新型生物源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解决药效缓、持效期短、范围窄等核心技术问题。第二是速测技术。由于许多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中现场检测、及时定性十分重要。这对速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速测技术重点解决5个方面的技术缺陷:速测对象少,目前只能测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速测技术在生产管理实践中还未曾见到;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准确性差;技术稳定性差,经常出现结果不能重现的现象,引起错案、假案;实用性差,对检测环境要求高,操作规程要求多,使用不简便、实用;成本高,主要检测试剂乙酰胆碱酯酶大部分来自进口,价格昂贵。第三是抗性育种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抗性育种,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9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结束后,市政府及各监管部门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在完善监管体系、整治“地沟油”和“过期食品”、创新食品摊贩管理模式、推进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等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相关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年提高,但对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照建设国内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的目标,各相关部门的监管思路、手段等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如何进一步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密切结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常态化、长效性的监管机制,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确保食品安全更深层次的思考。

执法方式有待创新

在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中,“运动式”执法的痕迹仍然较重——这是人大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一大瓶颈。一些成效比较显著的整治效果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巩固和保持面临不少困难,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感到疲于应付。

“现在的一些监管措施,大多带有较浓的强制性、行政性色彩,但面对数量众多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有限的执法力量如何能‘管得住’?”任连友委员认为,仅靠专项整治、突击检查等方式来保障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的食品安全显然无法为继,因此必须要在加强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上做文章、花精力。

目前上海对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体制,为了着力构建无缝衔接的监管体系,上海在市级层面和17个区县都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旨在加强对各有关监管部门的协调和指导。

“一方面人手不足,但另一方面又联手不够。”甘忠泽委员一语中的地指出,市区两级食安办要凸显其作用,就要充分发挥“联”的体制优势,提高执法的效率。“食安办不仅是增设的一个机构,而且要填补食品安全监管的空隙,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对此,甘忠泽委员建议,相关监管部门都应派骨干人员充实到食安办中,并且定期召开会议,探讨分析上海的食品安全形势、交流执法检查的重点、研究难点问题的破解、协调部门之间的执法配合。

“执法任务重、人手紧”,这几乎成为了监管部门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人手不足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而要想方设法破解这一难题。比如,应合理配置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监管力量,切实实现监管重心下沉;加大监管人员流动力度,增加交叉执法,加强现代科技手段推广运用,提高监管效率;依法从严惩处违法行为,大力推进“行刑衔接”,提高监管的威慑力和有效性,减少重复监管;运用市场机制,在第三方管理、第三方检测方面进一步加快步伐等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在审议中强调,当前要通过抓住典型事例,依法严肃查处不法商人。要从严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水平,对监管失职、失察人员要严肃纪律,对极个别充当保护伞的,更要严肃依法查处,公之于众,以弘扬社会正气,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刘云耕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要继续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场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坚持常抓不懈,增强人民群众对本市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安信息期待共享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不够,信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也是此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监管“弱项”。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之一。”顾晓敏委员认为,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这在无形中给予了一些生产者违法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监管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作为监管者,比较容易掌握企业的违法情况,但在目前分段监管的体制下,有些监管者可能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更倾向于隐瞒信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公布这些信息,等于从侧面证明自己监管失责,让自己的声誉受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隐蔽性。”

此外,执法检查也发现,各部门监管信息内循环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门相互之间信息未能有效互联互通。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信息沟通单向性特征较为明显,监管部门未能掌握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安全隐患信息。

对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在上海当前分段监管的体制下,必须加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促进监管资源整合,形成更大的监管合力,这亦是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坊摊贩亟待规范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准许生产和品种目录管理,对食品摊贩进行“定点定时”疏导,是本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重要制度创新,平衡了保障食品安全、便民利民、保证市容卫生等多重需要。

但执法检查也发现,在小作坊管理上,虽然相关管理制度已经出台,但目前全市尚未发出一张小作坊准许生产许可证,同时列入目录的品种较少,与现有的小作坊经营业态不相符合。而在摊贩管理上,全市范围内“定点定时”管理覆盖率还较低,同时对流动摊贩、夜排档、店铺跨门经营食品摊点等问题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比如,当定点区域内的食品摊贩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相关责任归属不明确,给街道、乡镇推行“定点定时”管理造成了思想顾虑。

安全监理的方法和手段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监管执法手段薄弱。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管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农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行政许可权,却没有赋予对该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职权,监管手段严重缺位,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以及事故处理权的规定严重不到位。调查中发现,基层农机监管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管工作造成的困境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就可能又是乱执法。

(二)农机手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是自己的农具,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很少上公路,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没有必要花钱费工夫办理牌证和年度检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出现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机手以众抗法的现象。

(三)农机结构及作业形式发生变化,农机手感到负担沉重,削弱了农机手主动参与农机管理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三轮汽车、低速汽车发展迅猛,拖拉机尤其是小型拖拉机自身固有的缺陷等,造成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削减,正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经营拖拉机的收入迅速降低,而燃油费价格偏高和农机、交通、保险等有关部门向农机收取各项费用,使农机手感到负担过重,不愿去农机部门办理牌证手续。其次,农机部门又没有拖拉机强制报废的有关规定,使用年限过长,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应予强制的拖拉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

(四)农机监管队伍的不适应,对农机监管起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机监管力量不足,县区农机监管机构直接肩负着农机安全培训、考核发证、技术检验、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但有的县区农机监管人员偏少,个别县区只有几个人,乡镇农机站撤并,更使得监管力量薄弱。

(五)农机监管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农机监理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农机监管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但个别农机监管部门配备不全,且没有配置上线检测设备之规定,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眼看、凭经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管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对策及建议

(一)依法行政,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要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使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安全检查、农机事故处理等一系列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争取尽快推动配套法规的完善,强化农机执法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执法环境的改善,应树立“事在人为”的观念,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特别是公安交警的关系,形成合力,扭转农机执法检查的被动局面,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机手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要把农机监管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列入农机目标管理范畴,建立规章制度,实现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农机手的宣传,可采用农机协会、合作组织、集中培训、现场说教、送教下乡等方法,不断提高农机手法制观念和安全生产观念,使农机手达到“要我安全”成为“我要安全”。

(三)把农机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拖拉机驾驶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农民,从事的职业赚钱不多,农机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规定收取牌证核发等相关费用,严禁搭车收费,增加农民负担。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措施,深入基层办理业务,减少办事环节、简化手续、方便群众。三是向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制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对于农机手缺少更新报废资金的实际,应制定拖拉机更新报废补助办法。

(四)以提高农机执法人员素质为突破口,抓好各级农机监管机构建设。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这足以说明中央把农机安全列为国家整个大安全框架之中,对我们的工作极为有利。为此,农机部门必须按照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监管队伍,重点落实“五个教育”和“一个机制”,即法律法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管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加强农机监管机构建设,重点放在县区一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县区担负着拖拉机挂牌、驾驶员发证、年度检验等任务,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农机安全工作列入社会总体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绩考核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