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十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10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1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虽然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小学音乐中的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还有待认同和提高。

1.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未被明确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忽视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内容,比如在唱歌课上。很多教师只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歌,即使进行识谱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机械重复,学生也不怎么感兴趣,很少跟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等知识;在音乐课上,大多数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被迫学习,不能实际应用。

2.专业化倾向使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音乐是精神生活和感官之间的桥梁,音乐审美教育能够让小学生从音乐的气质、情感、形式等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专业化倾向比较严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课偏离艺术教育的轨道。比如音乐教学中常见的“视唱练耳”,实际上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活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重视的是讲授,忽视学生参与,重视知识技能训练,轻音乐鉴赏。

二、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摆正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出发,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听觉上,所以这个阶段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使他们学会聆听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诸如跟着音乐跳舞等。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对音乐也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所以“感受美”是这一阶段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首先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必须让学生学会感知,学会听,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音乐中的美,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音乐布置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审美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将音乐的情感表现出来。最后就是审美合作能力,音乐的表现艺术是多元化的,包括个人表现形式,也包括集体表现形式,因此学生要学会合作,共同表现美、创造美。

3.处理好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要素,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此同时,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捷径。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2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首先學生要对音乐感兴趣,这样才能够对音乐产生热爱之情。小学音乐教学的面对是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对音乐完全没有兴趣、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那么很明显学生是不可能感受到音乐之中蕴藏的美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音乐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感受和欣赏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现音乐的美,而这需要教师积极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并不会直接给学生将音乐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一些音乐的历史,同时也给学生将一些音乐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某些音乐家的趣闻。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对故事的兴趣还是很大的,因此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高,对音乐也会慢慢的产生一些兴趣,这个时候笔者再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放一首学生们最喜欢的歌。但是在放之前笔者会给学生们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一般都会很认真的听,而且因为学生之间的注意力就比较高,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学生听完之后笔者会让学生站起来和大家分享,分享的内容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之中的美的感受。在这些环节的帮助之下学生对音乐的立即和掌握会明显的提供,同时对美的感受也会更加的深刻。

2、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多交流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笔者会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兴趣列在第一位,对于学生比较反感的歌曲,虽然不至于绝对不可能进课堂但是笔者也会甚至的进行选择。此外,笔者会有意识的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相互碰撞。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比较自己和他人想法之间的异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审美标准。在这样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都会有比较高的提高,而教师这个时候要做的是继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艺术化

音乐的学习应该是轻松愉悦的,然而当前教师对每一个音调都严格控制,当老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鉴赏课时,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松愉悦的感觉。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艺术化,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音乐有感情,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从而对所教音乐产生感情。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比如,教师可以多问以下几个问题,你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这首音乐的节奏是怎么样的,能通过这些节奏看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你能带着作者表达的感情唱一下这首歌吗?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3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4

1.核心地位不确立

目前衡水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

2.课程设置不健全

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衡水地区中小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模式和学校师资、教学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只开设简单的音乐唱歌课,其他的名曲名段欣赏、技能操作等音乐拓展课都置于课程计划之外,课程设置上的这种缺失,难免会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课堂目标不“感性”

目前衡水地区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要求学生记的太多,特别是音乐教育,从简谱到五线谱,从口琴的吹奏到二胡的拉奏,要求学生最好路路精通。其实,艺术本来是一个感性的东西,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衡水地区中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对策研究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例如:在课堂上,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便于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5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审美革新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当前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音乐欣赏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其二,“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二、关于革新的探讨

1.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应试教育须全面转为素质教育。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如:师一句生一句的唱歌教学;重歌唱轻乐理的教学方式;或毫无生气、死记硬背的乐理教学等等。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2.教育方法的创新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3.教育评价的更新。

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创新情况。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

4.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让我们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资料: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6

【关键词】审美核心;审美体验;审美能力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颇,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以审美为核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从审美角度出发,才能把“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二、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里不断得以提高。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避免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通常情况下,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让学生学会创造和评价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审美评价。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如此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便于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7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快乐的小熊猫》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丽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诵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经典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发展情趣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8

1.唱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儿童普遍具有爱好歌唱的天性,唱歌自然成了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但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不能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训练,因为专业训练方法虽然科学,训练却有些枯燥,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唱歌热情。范唱是歌唱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可以启发他们的歌唱欲望。

《新课程标准》对此有具体的要求: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这就给我们的歌唱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注重以情带声,注重范唱的重要作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范唱、老师的范唱,让学生多欣赏、感受。让正确、完整、有表情的范唱,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积累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老师简洁的演唱方法讲解,也会让学生愉快接受,乐于学习、模仿,从审美角度来说,歌曲欣赏、学唱,也是让学生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2.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美好的音乐气氛,能使学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陶冶。小提琴教育家铃木从儿童学语言中发现这样的规律:世界各国的孩子都能不困难地学会本国语言,并非他们生来就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而是后天环境中外界刺激或鼓励而形成的。基于此,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能被美好的音乐萦绕,听音乐就如同听母亲的诉说,这样的刺激,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为这样会增长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思维水平。

在新教材的欣赏教学实践中,应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讲解为辅。欣赏美好的音乐声,欣赏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收集、掌握一些必要的材料(如作者简历、音乐创作背景、简单的曲式结构),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淀,发展想象力。

通过这样主辅结合的形式,摒弃多讲少听的弊端,让学生聆听――感受――想象,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同时使学生积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经验,持之以恒,定会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迈进音乐美的殿堂。

3.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增强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爱音乐,不喜爱音乐课,原因是多样的。但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用枯燥的讲解去完成,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音乐是多彩的,音乐活动也是富于情趣。欢快的游戏、优美的律动、向上的集体舞,为学生提供了欢乐的活动时光。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有益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这样,把知识融入了音乐活动中,避免了乏味的讲解、说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了解放。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审美;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203-01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堂的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可以锻炼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在训练中初步掌握小学音乐知识,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宣泄或积聚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很明显,这是以学生自我为主体去分析理解作品,为表演而“造情”的阶段,有利于小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和运用书本和教师讲解的知识,把音乐审美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从小学音乐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培养小学生全面素质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德育那样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上,起到规范和指导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不像智育从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也不像体育那样给人们带来身体健康和形体的优美。它看不到摸不着,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素质、潜能.它内化为小学生本素质。

一审美教育内容和课本内容的结合

当前中学课本编写体例一般注重歌唱训练,及音乐知识的了解.音乐课堂上教师的审美教育责任感是必要的,以歌曲歌词的内容中发掘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审美的东西,与教学内容中的歌唱训练和技能相结合,把美育的思想教育知识融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了解内容健康思想正确的歌曲在人生价值的指向作用,使他们的演唱中领会蕴含在作品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把美育教育同课本内容相结合是因为中学生的接受和欣赏审美的能力相对较弱,还无法系统地实施纯粹审美教育,与书本知识的结构既提供给教师发掘审美素材的范围,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审美并不是老师的凭空臆造,提醒他们在以后的音乐欣赏和学习中注意自觉寻求美的内容。

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以上老师的片面做法,究其根源还是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应该指出,当前的一些年轻人沉溺于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嘶力竭的演唱,把音乐当作一种官能满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不能不说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篇10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审美能以因及其他方的培养面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

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