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艺术教育十篇高等艺术教育十篇

高等艺术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53

高等艺术教育篇1

随着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教育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陶冶情操,确保良好心境。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目前高等院校的重要科目,并不是音乐、美术、名剧欣赏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对艺术历史的单纯讲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划分美与丑的界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拒绝“快餐式”精神消费。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公共艺术教育观念陈旧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中国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兴起的科目,与传统教育体制难免发生冲突,在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理念上都不够完善,依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其他传统科目的附属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使得一些就业方便、薪资高的专业备受青睐,然而拥有高就业风险的艺术教育则被当成“调剂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教育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我国高等院校内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应的任课教师也会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入考核过程,让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专业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师资队伍往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水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通常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往往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使得教师自身得不到良好的专业艺术锻炼,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知识结构松散,框架不清晰,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缺失严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群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对知识的见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层面,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本身有通透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来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对公共艺术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十分高。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年限较短,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认的材,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章可循,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网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1.3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见,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课堂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很难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而钻研专业知识,认为与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偏差,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较强,无法从全局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教育,认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解同样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程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被动地接受艺术的熏陶,然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形式开展的偏重技能训练的学科,对各项理论知识的研究较多,无法迎合学生“口味”,教师与学生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无法达到和谐状态。

1.4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欠发展阶段,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控。

1.5公共艺术的教学过程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形式上难以合理控制,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大多数高等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鲜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当必修课程,这也使得各个院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上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滞后,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收效不佳,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学发展得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难以维持在良性的局面。

1.6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蚀学生内心。教育部门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后,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持。艺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为了在课下促进学生进行公共艺术交流,也必须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绘画、音乐、舞蹈的道具对公共艺术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相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不乐观,不少高等院校内基本的资金保障都无法达到,更不期望扩大规模。

2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2.1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为了加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公共艺术教育者应当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将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被公共艺术所吸引。这就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公共艺术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尽管高效公共艺术课程多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拟出科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安排类似于文化课的考试,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当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在课下为学生提供感受公共艺术魅力的平台,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艺术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分享,进步更快。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公共艺术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公共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新闻,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认识,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优秀、先进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培养。高等院校艺术老师要培养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多外出学习,加强交流,使艺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特长得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艺术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参与到积极、活力的艺术教学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具工作激情,能够提升个人成就感。

2.3公共艺术教育体制需要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为了改变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局面,必须虚心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入自身发展现状的因素,确立自身的教育体制,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学顺利展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教育部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标准作用于公共艺术教育。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速相应权威教材的编写过程,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课程标准更加严格。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要避免应试教育,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艺术教材的编撰应当注重总体设计,提高目的性、规避片面性,编撰工作应当有大量的教师参与,才能确保教材的适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师意见不尽相同,无疑会增加编撰难度,减缓编撰进程。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有别于中小学,知识内容应当更加重视与时代的联系。

3小结

高等艺术教育篇2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八大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高等艺术教育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学评价评价体系评价比较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3]孙孔懿.学校特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8页.

高等艺术教育篇4

在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在对项目的设计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设计风格,促进个性设计的发展,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学能力。2.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掌握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能分析、制作各类设计效果图,通过“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敬岗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促进学生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实际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我们高职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岗位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为应对设计行业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必须将设计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并按照其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课程,再将各岗位、能力课程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因而,也就要求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协调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通过“小组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流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公司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公司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发挥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教师要用激励、理解、提醒的教学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改变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做法,一般采用以下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围绕真实项目安排学生具体任务,在工作任务书中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程序、完成时间。2.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如丈量作业现场尺寸,进行市场调研等。3.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搜集项目方案的案例,并分析研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启发引导法:教师将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对学生的思考或不完整的答案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高等艺术教育篇5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篇6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加强和完善。它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调整心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对高校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和地位以及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挑战无处不在。教育作为一国之基业,在当今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倍受关注的地位,因此,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l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才能适应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本文谨从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个侧面,谈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首先,加强和完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教育普遍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和久远的任务。毋容置疑,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育常识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独特作用。它对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都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不断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或者说,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的功能还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有益于智力的开发。人类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是以人的文化素质为基础的。科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更须注重专业素养的提高,即更多地激发那种对学业追求的悟性和灵性。而这种“激发”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艺术思维来实现的。艺术教育在直觉能力、想象力等方面不仅能影响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常常可以直接导致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审美理念和发掘其创造潜能。许多中外著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阿西莫夫、钱学森、李四光、杨振宁等,他们的一生,都对艺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是很好的证明。

艺术教育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保持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表现自我、抒发理想,得到他人赞扬与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提高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除了具有“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从政治意义上讲,还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鼓舞青年人蓬勃向上,积极奋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其三,从人的发展的更高意义上讲,艺术本身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作用,那就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即形象的、感性的、情感的教育作用。随着人类物质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审美艺术、审美需求也必然会提高,丰富的物质,优美的环境,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都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物品的精细,环境的优美离不开美的要求,既需要审美能力,更需要审美创造力。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造丰富优美的物质和环境;情操的高尚,精神的崇高,更需要审美理想的支持,没有审美理想支持的人,难以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

其四,从更宏观的角度讲,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他们毕业之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融入社会,融入各行各业,他们的艺术素养必将会影响到其周围的许多人。必将会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一种“引领”作用,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产生深远的意义。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高等学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首先,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是始终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次,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方式和目标,既有别于艺术院校,也有别于师范院校。它是贯彻实施新的教育战略,进行“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既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更要兼顾普通高校的具体特点,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学生广泛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基本模式

1.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普通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其专业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程序化,单一化,大部分时间是泡在教室、实验室、机房或图书馆里,对艺术教育学习甚少,而艺术教育虽不是专业课,却能使学生紧张之余,放松大脑、调节心态,拓展思路,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中应重视艺术课堂教育,开设一定量的综合性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通过严谨、精当、内容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艺术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地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坚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开设各种门类的艺术选修课。例如,以讲座的形式及观摩鉴赏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文学、礼仪、设计、心理等,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年级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及参观鉴赏等活动等,最好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创造作品,或参与方式,应当不拘形式,不以过高的标准要求,重要的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类艺术的机会,并玩昧、体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享受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乐趣,深刻领会艺术的境界和艺术精神。"

2.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艺术教育活动。校园环境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搞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在教学楼、公寓、活动中心、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牌,赋予校园景观以人文气息,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这些都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方式和必备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持久,必须做到制度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结合迎新送老、“五四”、校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演出活动,还有暑期社会实践、文艺三下乡等活动,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同时要做到形式多样、新颖,特别要注意吸引学生广泛的参与。如举办歌咏、舞蹈、器乐、朗诵、健美操等表演比赛,美术、书法、摄影、航模制作等作品展评,组织征文、征联、网页制作等活动,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舞台。在此基础上发现、挖掘优秀人才,组成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代表队,通过参加各种表演活动、比赛活动、交流活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

3.精心建设管理学生艺术团,发挥好学生艺术团的领军作用。学生艺术团应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为同学们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团宗旨,成为大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成为广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课堂。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要强调对艺术团员的全面要求,要求他们处理好两个集体(班集体和艺术团集体)的关系,要求他们挑起学业和艺术两副担子。规范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聘请专业优秀、德艺双馨的专家、教授、老师担任艺术团的指导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排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业务水平。采取梯队式管理建制、发挥艺术特长生的骨干作用,保证艺术团的艺术水平、队伍建设都能稳步、持续发展,整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主导校园文化的艺术方向,活跃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

用建设“全校全面发展的代表队之一、培养优秀人才的阵地之一”的思想来建设艺术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凝聚力的基础是它的文化与精神。作为一支代表队,艺术团要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的代表、艺术方向的代表和艺术水平的代表。

高等艺术教育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等艺术教育;教育思考

艺术对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感、培养气质。所以高等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一直备受关注。但是高等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些问题一直影响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模式之下,我们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在影视、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很多学校都开始扩招,高等艺术教育这个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学校也开设了艺术教育这个专业,本文根据对高等艺术教育的思考,寻找人才质量培养标准。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艺术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第一,由于社会对人才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强,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有针对性。第二,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各行业的竞争激烈,社会变化快,很多新的知识都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社会上适应性强,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第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但是教育出的人才,和社会所需求的不匹配,这就导致需要的人才缺乏。这要求学校要培养出基础知识牢固,并能够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学校既要加强基础科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教学现状上来看,高等艺术教育是必然的,一个方面艺术教育的名声较好,可以招收广大的学生;另一个方面来讲,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本比较高,相较于工科、农科来说所需的资金比较多。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如何也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当前有很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成为艺术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1]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的必要性

(一)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如果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是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学校教育质量就代表了国家的高峰教学水平,也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2]所以高等艺术教学一样重要,并不是扩大招生就代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代表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就更高了。衡量的标准应该看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有没有把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以及这个学校有什么社会贡献、科研成果。所以,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地方,应该逐渐地朝着社会的需求发展,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应该得到重视。如果要想使得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高,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的知识掌握多少,达到各种水平,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大致范围。否则不同的学校进行的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标准不同,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课程,教学条件不同,老师的素质不同,教育出的学生也就各不相同。那么高等艺术教学就没有开展的意义,也没有长远发展的前景。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高等艺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什么才算真正的人才,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还没有产生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得知,培养出的真正人才,并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越,也不是拥有多少证书,而是全面的立体的考察,例如,把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参加过多少比赛,列入衡量的标准范围内,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考察,从学术性、职业性、综合素养这些方面入手。

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高等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学术性标准思考

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这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专业性。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出学术性更强的专业人才。只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才有可能进行创新研究发展。无论是哪个专业领域,都要求创新人才,[3]经过相关人士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掌握专业知识比较多的人,创新能力也就更强,二者有非常明显的关系。虽然说一些人的专业知识比较强,但创新能力并不突出,但是,知识薄弱的人,一定会影响到他的创新思维。高等艺术教育也应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严格的学术标准,学生的专业能力要达到规定的条件才能毕业,才能取得自己应得的学位证。我们以艺术设计的学生为例,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制定一个学术项标准,第一,学生首先应该掌握这个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二,对于这个专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以及其他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评价;第三,学生应该拥有艺术设计的能力;第四,学生应该了解国内外知名前沿的艺术设计研究内容,懂得查询资料。这样的学生符合毕业的标准,才算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该让学生拥有自己专业应有的能力。这些还需要从老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逐渐的优化。[4]

(二)职业性的思考

从职业性思考,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能否及时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也代表了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这种方式,是根据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进行的合理评价,如果想让培养的学生能够及时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并熟练掌握,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社会职业分成不同的类型。实践性工作、社会性工作、常规性工作、企业性工作、艺术性工作,不同性质的工作,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对于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来看,学校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爱好,培养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针对性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要想培养好学生,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而这种教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有很大的范围,这是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学校的类型不同,对于培养标准,职业定位也各不相同。例如一些中职、高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等一些工作岗位,即使是艺术教育,也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教学。而一些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学往往有多个教学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应用在职业型、学术研究型等。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为艺术教育的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培养思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还有一些学校,主要是培养研究性的人才,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就会朝着更深层次的领域发展,进行艺术研究等,这样不同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类型不同,在毕业寻求工作岗位时,就有明确的标准,也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会做,无法有针对性的寻找工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5]

(三)综合素质的思考

在高等教学中,无论这个学生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教学目标首先就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这个学生的个人品德一定要健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存在问题,那么在社会上,无论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多强,也不是一个符合标准的人才。所以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设立的人才培养标准首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点,尤其是艺术教育,艺术本身就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培养人的健全品格,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换种角度来思考,艺术教育也就是艺术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传承,对于品德精神更应该重视,如果艺术教育的人才自身道德品格都不高,也是民族的悲哀。所以高等学校在设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前,一定要考虑到以下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修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思想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有责任心有担当,有坚强的意志力,可以勇敢的面对挫折与挑战。当前有很多大学生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都发生了偏差,道德素质整体在降低。[6]这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受教育之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中外各种思想文化,这都冲击着他们的道德底线。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由于自身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比较优越,思想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一些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都影响到了学生到综合素养。[7]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艺术人才应该有专业的素养,还要有很强的综合素养,既能够进行艺术创新感受到大众的审美,还要顺应不同的文化需求变化。这对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等学校学生的扩张,进行艺术教育的学校逐渐增加,但很多学校的办学水平各不相同,培养出的学生水平也有所差异。所以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这样我们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也能让学校长远的发展下去,学校自身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教育环境,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性强、思想道德品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8]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注高等艺术教育———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置与调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2,(01):6-10

[2]毕正宇.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3]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4]黄玉枝.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04).

[5]王伟.浅析基于职业类型的就业指导[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6]张福船.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其特点[J].新校园:理论版,2011,(07).

高等艺术教育篇8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是当今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20世纪末以来,我国各个地方高等院校陆续实行扩招,使人们有更多机会、更广的途径走上高等教育的星光大道。与此同时,各民办院校的兴起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相关调查报道显示,我国2015年在校学生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养,增强了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意识,暂时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拼图。目前,我国2000多所大学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1600所。

2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国各高等院校多年的开拓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招生规模、课程编排、教育模式、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绩和发展。2.1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长期的社会和平环境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都使人们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在优胜劣汰的招生竞争不断选取自己需要的生源,加大投入教育成本,每年招生规模都呈现上升趋势。2.2课程编排不断优化。在课程编排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培养计划。比如,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国粹鉴赏课程,从基础课程抓起,逐级递升,有规律、有目的的建设适合学生专业性能的课程体系。2.3教育模式不断改进。建设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教学、工作室教学、导师制教学、家庭制教学。除了课堂理论授课外,大量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学习。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出的作品还可以直接参赛,有的在国际赛场取得了优秀成绩,如某院校艺术系学生课堂制作的折纸台灯获得了国际设计红点至尊奖。2.4教学设备不断提升。从教学硬件做起,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加大对学生教学用品的投资,建立学习区、工作区。比如,一些高等院校建立3D打印实训中心、模型塑造中心、写生实训基地。愉悦的学习环境是保障学生努力创新设计的基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育实践的问题。2.5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根据课程建设,引进符合课程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配备适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体系,95%以上的教师都应具有硕士学历。2.6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如设立专业督导和学校督导考察制、学生评测系统、教师互评体系。我们在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生源素质偏低、课程编排专业性不足、师资结构存在缺陷等问题。

3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生源素质偏低。一些备考学生为了跨入大学校门,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特殊性——文化课程要求分数不高,而被动应试。比如,有的艺术专业招收成绩设置中理论分和艺术专业分比例为4∶6,且没有英语分。考生考前如果理论课成绩不佳,就突击艺术应试培训。这就导致部分生源文化修养不足,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积极,整体生源素质偏低。3.2课程编排专业性不强。部分院校在课程编排上没有目的性,对学生没有专业性的定位。从大众课程出发,繁多而杂乱、随意性教学、学生培养水平较低、模仿西方教学等问题,丢失了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设计理念,从而制约了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3.3师资结构存在缺陷。不断的扩招,盲目的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导致师资教学力量严重不足,出现了“一师多带”现象。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硕士学历的教师多,博士学历的教师少;年轻教师多,艺术修养深厚的老教师少;讲师职称的教师多,教授职称的教师少。致使教师无法把核心基础知识分层次地展现给学生,导致学生灌输性学习,核心指导偏离。我们必须在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面前保持冷静,清晰地认清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根据艺术设计高水平发展的需求,努力探索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有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2]

4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的改进方向与对策

4.1改善招生模式。从根本出发,改善扩招体系,在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招收符合专业需求、热爱艺术设计、整体素养高的学生。还要完善艺术设计高考的模式,避免僵化单一的模式,避免突击型生源的乘虚而入。4.2明确办学目标及定位。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创办能力、组织架构、教学模式以及规划发展等因素,结合院校的优势学科确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办学目标、培养计划及发展定位,培养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人才。4.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深入了解理论知识的优良课程。加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立,提出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动手,以团队为核心共同协作,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设计创新、团队协作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4.4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建设专业性强的不同门类的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从实践操作教师到专业理论教师,从海外归来的教师到国粹文化教师,从年轻精英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一起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团队。

总之,我国的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程,需要教学团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广泛参与为补充,如798艺术区为艺术设计做的标榜。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不断地发展进步。认清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各高校共同肩负起社会责任,认真探索学习,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设计能力强、敢创新、会创新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邵贤杨正斌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高等艺术教育篇9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 品牌意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74-02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各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和培养高素质技艺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因此,科学把握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艺术高职院校准确把握教育目的,更好地培养面向社会的专门人才至关重要。

艺术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概念中的艺术熏陶不同。把艺术作为一种职业,对学生而言是立身之本与谋生手段。也就是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一样,在办学中首先必须牢牢把握一个“职”字,必须坚持“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解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为原则,这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近年来,随着艺术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但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和其他职业教育相比,艺术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不乏一些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断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以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学校名誉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校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无用武之地。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范围比较宽泛,包含多个专业方向,但是各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艺术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培养学科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艺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改变以往以课本内容为主,脱离实际需求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根据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评价方法。

2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

艺术类专业的范围很广,艺术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计时要摆脱目前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特别是基础课设置相似的现状,加强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适用人才开拓了道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结合起来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方式是通过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配合来培养人才,首先要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再到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理论知识。校企合办或企业自办,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教育与生产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艺术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规格需求。根据特定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专业教师参与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这样有利于将艺术专业课与基础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3“艺术性”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独特属性

所有门类的职业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其它职业教育相比,艺术职业教育更是个性鲜明,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生源的要求上,一般职业教育对生源的要求除体能智能正常外,没有其它特别的要求;而艺术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职业教育是以天赋条件为主,后天培养训练为辅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式上,艺术职业教育是以经验教育为中心,而一般的职业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材的核心地位。以经验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技巧。因此,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要充分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牢牢抓住“艺”字。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小规模班级授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探索具有艺术职业院校个性的教育管理模式。4改革教学方法

艺术职业教育的性质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在高科技时代,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另外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缩短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扩大信息量,并使相关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跟时代的步伐。

5树立品牌意识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对职业院校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校的前景和办学质量,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除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风学风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艺术职业院校内部,还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氛围,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研与科研能力。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用学生的亲身体会说话。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也可邀请各界人士到学校参观,比如邀请一些企业到学校举办招聘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间接地把学校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6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作用。艺术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应该重视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这种主体性体现在教学中,则要求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兼顾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性提供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艺术职业教育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要使艺术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首先,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职业教育有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应具备其独立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其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高等艺术教育篇10

1.恶意拖欠学费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支持和鼓励,不仅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奖补力度上也是大有增加。针对家庭贫困学生,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解决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另外,部分艺术院校还提供家教指导和有偿社会实践等活动,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参加实践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家庭创收,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问题。然而,正是由于艺术院校学生思路广、参与性强的特点,部分学生将学费用到创办公司、投资炒股等方面,故意拖欠学校学费。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体现。

2.不能及时偿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以来,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福音,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艺术高校贫困学生贷款率达到91.5%以上,按时偿还率却远远低于基本水平。导致很多家银行不再与学校合作助学贷款,也使近几年的新生贫困生无法正常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利于民生的工程,得到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和好评,却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信用度的了解及对偿还贷款抱有侥幸心理而受到不良影响,这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后果。

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自主能力强、自制力差的特点,他们常常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意无限,但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激动时的行为。加之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少人是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长大的,多以自我为中心,临时毁约、不信守承诺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并非错误,这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一般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范畴,学校不能以纪律的形式约束失信行为、奖惩不同步导致了学生心理上的放松,也助推了失信行为在高校的发生。

三、建立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诚信教育是基础

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等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而艺术高校的学生往往只注重自身专业的学习却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诚信教育是基础,艺术院校的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艺术高校也应加强诚信教育的课程开设。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名家讲座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创建诚信校园,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加强诚信校园建设

诚实守信应从校园抓起,培养诚信精神,建设诚信校园。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道德建设。在当今大学校园里,诚信教育是以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存在,使得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随着近年来学生贷款进高校、招聘单位进高校等形式的普及,使得诚信教育更加具体化,也对高校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责任感、事业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3.构建大学生个人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