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十篇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十篇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21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结合我局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指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责成办公室牵头负责慢性病工作的组织落实,明确各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将相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建设。

注重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的建设,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内容涉及吸烟有害健康、计划免疫知识、青春期保健、常见慢性病防治、饮食卫生及根据季节变化的疾病防治知识等,增加全体职工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促进不良健康行为转变,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体检

1、利用各种形式如召开职工大会、推送群消息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办公室和工会组织职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开展羽毛球比赛、健走等全民健身运动,每两年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切实防控慢性病。

2、积极响应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号召。开展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

四、倡导健康生活,制定方案计划。

1.开展平衡膳食“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和烟草控制,制定详细的控烟计划,在全局实施控烟活动。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2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3

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流行形势,也为了给从事营养和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构建一个协作网络和联合工作的学术平台,2014年9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成立了。

营养与慢病控制

自2006年开始,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监测评估室负责人的施小明一直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致力于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和全国范围的防控工作。他在从事研究的工作中,清晰地意识到营养与慢病控制必须相结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缺少一个营养与慢病控制相互交流的平台。故此,施小明于2014年牵头与来自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高校、研究所以及杂志社等从事营养和慢病防控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后,在众人的努力下,成立了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

2014年9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施小明、刘小立等人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分会的组成成员来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校、医院和杂志社。

分会的成立为全国从事营养与慢病防治研究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的平台,密切了营养与慢病防治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营养科学技术向慢病防治的应用转化,为提升我国营养与慢病防治科研和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刘小立教授表示,分会今后将积极举办营养与慢性病防治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及国际交流活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承担营养与慢性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营养科学技术向慢性病防治的应用转化;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渠道和方式,普及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加强学科的能力建设,开展营养与慢性病防治专业领域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动学会发展。

而作为分会的带头人,刘小立教授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依托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优化糖尿病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流程,完善相关易感基因的筛查方案,建立了高危人群个人信息和生物样本库,对糖尿病的预防控制新策略进行了探索;他依托慢性病防控网络,在我国南方城市人口开展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的队列研究,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探索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

促进学术交流

2014年9月,分会举办了主题为“加强膳食管理,促进慢性病防控持续健康发展”的会议。

会议汇集了我国营养和慢病防控两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孔灵芝副局长、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功焕副主任和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杨晓光常务理事等。

会上,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其题为《中国慢性病防控20年》的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中国慢性病防控始终坚持使用公共卫生策略解决慢性病问题的正确方向。刘小立教授从实践出发,作了《深圳市营养与慢病防控管理办法》的报告,对社区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管理办法等进行了探讨。众多慢性病防控与营养专家在分会提供的平台上展开学术交流,推动了全国营养与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的成立对从事营养与慢病控制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容忽视的慢性病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015年1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死亡5600万人,其中3800万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1600万为可以避免的过早死亡(70岁以下)。非传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3800万死亡病例中有2800万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而全球1600万例过早死亡病例中,有82%是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报告指出按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病发展情况估算,2011年-2025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累计经济损失将达7万亿美元,而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减少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每年112亿美元的费用,远低于上述7万亿美元的损失。

全世界已经走到非传染性疾病历史上的决定性时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改变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进程的机遇。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已经商定到2025年要实现9个自愿性全球目标,包括减少有害使用酒精、食盐/钠摄入量、烟草使用和高血压,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以及提高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措施的覆盖率等,而这些目标均与营养密切相关。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促进

高血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已刻不容缓,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慢病管理模式,今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胡寨镇朱阁村实施社区干预工作,在去年慢病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人群健康档案,做好人群分类,针对不同的人群实施相应的动态管理,采用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和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防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慢病干预。通过追踪观察进行干预效果分析。

1社区干预对象与方法

以朱阁村(正式户口1877人)为目标研究现场,以朱阁村所有居民为干预对象,开展全人群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其中儿童149人、妇女686人、老年人284人、残疾30人、其他一般人群784人。随机抽取300人开展kap问卷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专题调查,以其中接受调查的127例高血压患者、27例糖尿病患者为重点研究对象,调查知、信、行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高血压66人,女61人;男性糖尿病13人、女性14人。

社区干预采用全人群、高危人群与患病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每月1次发放宣传资料、更换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播放dvd,有针对性的举办每月1次、每次2小时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化面对面宣传指导等。在一年的干预工作中共制作相关宣传画板4幅,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1200余套,基本做到社区人手一册,举办社区慢病防治知识讲座8期。工作主要内容为:①对社区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群体对慢性病卫生知识的知晓率。②在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的基础上,对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与危险因素进行强化干预。③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按徐州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工作技术规范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及行为和心理指导),今年借助卫生部科研专项-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项目契机,集中开展调查与健康体检,随访工作采取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方便的居民采取入户服务,力争做到逐门逐户全覆盖。期间共为患者测量血压1016人次,血糖监测200余人次。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正常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ogtt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被调查者中了解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人数/社区人群抽样调查总人数×100%;

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出的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高血压管理率=全年随访次数达4次以上者/高血压应管人数

高血压规范治疗率=社区内按医嘱规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内已知高血压患者数×100%;

控制优良: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控制尚可: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知晓率=社区中已知自己患糖尿病的人数/社区中通过调查被检出的患者数×100%;

血糖控制率=血糖控制理想和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总数×100%。

控制理想: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4.4-6.1mmol/l,随机血糖4.4-8.0mmol/l

控制良好: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

服药情况规律治疗:1年服药时间≥9个月;未治疗:1年中从不服药;不规律治疗:介于规律治疗与未治疗之间。

运动锻炼情况每周锻炼4次以上,每次坚持30分以上。

2干预结果

全村总人口187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84人,占总人口的15.13%,2010年死亡14人,共建立健康档案1877份,建档率100%,通过居民调查表相关信息统计,人群分类:高危人群904人,占总人口的48.16%,高血压患者214人,患病率为11.40%;糖尿病患者34人,患病率1.81%;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18人;冠心病患者38人,患病率3.20%;脑卒中患者30人,患病率2.53%。其中建立专项管理卡,纳入系统并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27例,糖尿病27例,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59.34%,79.41%。

表1在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一般人群)

表2在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患病人群)

表3朱阁村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控制情况统计

3讨论与分析

社区干预是防制慢性病的根本性措施,朱阁社区卫生服务站本着“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实施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原则,开展了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社区人群综合性管理与控制。通过近期的调查资料与去年调查结果对照分析,1年来,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表一),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管理率、血压控制率的变化(表二、表三)均可以看到,群众的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危险因素改变率也有一定的提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治疗率也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证明这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核心的持之以恒的慢性病防治是符合中国国情,亦是迫切需要普及和规范管理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将要放在如何提高居民及慢病患者危险因素改变率,及慢病患者随访依从性,从根本上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顾素玲,朱银潮,乐依萍,韩亚菊,王亚萍.宁波市镇海区社区居民高血压干预前后kap调查[j]江预防医学,2005(5):9-11.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5

2010年,我慢病科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在县卫生局及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各基层单位积极配合,较好地完成了省、市慢性病防防治的工作要求的各项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大报告工作力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防治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省市2010年慢性病工作要点的要求,县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为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工作开展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进一步巩固完善慢病防制网络,加强防治队伍的建设,开展全人群的健康档案的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人的规范管理。

二、稳步推进,加强慢病防治监测

(一)肿瘤监测工作

2010年上报新发病例2054例,因肿瘤死亡病例297例。为了掌握我县全年居民肿瘤发病情况,我们对所有卡片进行了电脑录入,并进行分析,死亡发病比仍然很低,发现部分卡片资料仍然不充分,字迹不规范,漏报情况比较严重,说明我们督导工作没有做到位,以后仍需加强工作力度。

(二)死因监测工作

我们每月对死因上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今年全年共上报死亡病例4394例,粗死亡率为

1

5.74‰,按人口数6‰死亡率计算,应报告死亡病例4592例,已经完成全年的96%。

(三)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全县慢性病建档数29040人,规范管理人数为29040人,其中高血压为18892人,糖尿病为2145人,脑卒中2752人,冠心病2075人,慢支3644人,五种慢病的规范管理率均达到了

90%以上。11月份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连云港市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再排查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我县卫生局与中心领导协同精神病医院医生对全县重性精神病病人进行再排查工作,并相应做出危险性评估。统计共排查出2121人,已超额完成市要求的排查任务数1800人。60岁以上老人建档数62963人,体检数51780人。

(四)组织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周”、“高血压防治宣传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慢病宣传活动

根据省、市文件下达的文件精神,我中心积极开展“肿瘤防治宣传周”、“高血压防治宣传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慢性病宣传日活动,中心副主任及慢病科全体人员在活动期间,对群众讲解宣传慢性病的危害,怎样预防慢性病,如何控制病情发展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将健康生活深入群众,大大提高群众知晓率。

三、继续加强农民健康档案

2010年,全县累计建立农民健康档案

370376份,按照省、

2

市相关文件精神,已完成本年度人口数50%的任务数。我中心通过多方面的培训,下乡指导建立健康档案,严格要求建档质量。年末通过省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我县已初步建立健康档案电子系统,对2011年的电子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认真开展漏报调查

开展漏报调查,是反馈恶性肿瘤、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质量、修正登记报告结果、保证不断提高登记报告工作水平的重要步骤。我中心组织开展四次季漏报调查,采用查阅门诊登记本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将所调查的各乡镇所辖村级卫生服务中心恶性肿瘤病人及死亡病例人数与县疾控中心恶性肿瘤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网络)进行核对,随机抽查新集等16个乡镇的村级卫生室。其中每个乡镇随机抽查3~5个村,共计35个村。调查人员由中心慢病科杨进、王晓玲、卢同山、王昕人员共同调查,总计出动车辆

8辆。

调查结果:第一季度肿瘤共调查肿瘤病例46例,漏报15例,漏报率32.61%,死因调查29例,其中漏报4例,漏报率为13.80%;第二季度调查出肿瘤病例28例,漏报12例,漏报率42.9%,死因调查67例,其中漏报15例,漏报率为22.4%。第三季度共调查出21例肿瘤病例,漏报5例,漏报率23.8%。死因80例,其中漏报30例,漏报率为37.5%。第四季度共调查肿瘤21例,漏报5例,漏报率23.8%。死因调查80例,漏报20例,漏报率25%。第四季度共调查处肿瘤18例,漏报4例,漏报率22.2%。死因调查13例,漏报2例,漏报率15.4%。通过以上数据结果分析,肿瘤漏报率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死亡漏报率仍然比较高,漏报

3

现象严重。所抽查到的村级漏报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五、强化培训,不断提升慢病防治队伍水平

由于卫生系统人员调动及新人的加入,我疾控中心在每月例会上均开展对乡镇防保所的慢病业务培训,

并提出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弥补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业务方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今年6月份中心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肿瘤、死因培训,并及时的对乡镇相关负责人进行业务指导,改进工作质量,严谨工作态度,让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了防治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

六、大力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1、我们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碘缺乏病的防治领导组织;制定了《灌南县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碘盐监测项目技术方案》及《灌南县2010年地方病、寄防、慢病工作方案》;每月一次对县盐业公司进行了一次碘盐抽样定量监测。今年已监测盐样12个批次108份,生产及经营单位的批合格率达90%以上。

2、为了解我县碘盐监测覆盖率,使碘盐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制订了《灌南县2010年碘盐监测工作方案》。于2010年4月中旬,我们按东、西、南、北、中随机抽取9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288户居民盐样,由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化验室进行半定量、

定量检测。288份食盐中,276份为合格碘盐,7份为不合格碘盐,5份为非碘盐率分别为:非碘盐率为1.74%。碘盐覆盖率为98.26%、碘盐合格率为99.28%、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83%。

3、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根据省市文件的具体布署和有

4

关文件精神,在第十六届“碘缺乏防治日”时,我们以“全社会共同参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宣传主题,联合盐务局、广电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宣传。于2010年5月15—17日在县城主干道设置了宣传点,悬挂了宣传条幅6条、全县共散发碘缺乏病宣传材料近3000余份、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答1800余份、宣传包等物品1000余个,还制作多块宣传板面,使大家如何掌握食用碘盐,以及监别碘盐的方法,和防治碘缺乏病的方法及重要意义。利用扩大宣传面,使广大居民能够掌握如何食用碘盐,以及监别假冒碘盐的方法,防治碘缺乏病的方法和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全民食用碘盐的意识,提高群众对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认识。

4、根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国办发„2004‟75号)的要求,我中心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组织和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按照评估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在盐业、水利、财政、教育等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2004-2010年地方病资料汇编材料,并通过省、市对县级的资料考评。通过考评检查,巩固了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并加强了对今后地方病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继续做好地氟病的监测

为做好地氟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地氟病的领导小组及防治网络,建立了数据库。于4月份对汤沟、兴庄等7个地氟病区改水后的水进行采样,按上级要求采集水样15份,末稍水9份,

5

出厂水6份。4月份水氟含量检测结果为:0.54-0.78㎎/L,无一水厂的水氟含量>1.0㎎/L;较改水工程以前的水氟含量有了很大改善,说明降氟改水工程是完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

七、稳步开展寄生虫病防治

1、

疟疾疫情监测:为掌握我县疟疾疫情动态,及时发现病人并对病人进行治疗,控制疫情,我们要求各乡镇每月份上报疫情,对新发病人48小时上报疾控中心,同时对病人作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加强血检工作是早发现病人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在5-10月份,全县所有化验室对三热病人、高疫区回归及婚入人员进行登记血检,并对各乡镇下达了任务数,对血片进行抽检和会审。

2、镜检员疟原虫培训:我县于4月28日举办了疟原虫镜检培训班,使学员对疟原虫形态、制作血片的操作规程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同时进行血片现场制作、染色。最后进行了理论测试,参加培训测试19人,平均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为今年的血检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疟疾日宣传: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疟疾日”防治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县疾控中心于4月26日上午,在全县范围开展疟疾防治宣传活动,向社会普及疟疾群防群

治知识。在中心门前设立宣传台,举办疟疾宣传日宣传、咨询活

6

动。本次活动紧紧围绕“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在活动现场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向当地群众发放预防疟疾宣传材料,宣传相关政策及相关防治知识,以提高大众对疟疾的关注,提醒群众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本次活动全县发放宣传材料两类共计四万余份,摆放展板45块,设置咨询台18个,现场接受咨询解答2320余人。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群众和在校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而且为以后疟疾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群众基础。

4.肠道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为了解目前我县肠道蠕虫病的流行情况和特征,评价近几年来针对肠道寄生虫进行驱虫服药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中心于2010年11月对我县花园、新安乡两个乡镇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的监测,另外抽取硕湖、张店、

百禄三个乡镇进行了肠道蛲虫病感染情况的专项监测,

蠕虫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四个村村民共计952人,其中男性416人,女性536人;。共检出肠道蛔虫阳性感染者2人,钩虫阳性感染者1人。花园送检514份,检出蛔虫感染(未受精)1例。新安乡送检438份,检出蛔虫感染(未受精)1例;钩虫感染1例。

蛲虫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幼儿园及低年级学生共计1298人,其中男生

761人,女生537人;低年级学生786人,幼儿园儿

7

童512人。共检出肠道蛲虫阳性感染者104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55人;低年级学生87人,幼儿园儿童17人。总感染率为8.01%;男生感染率6.43%,女生感染率10.24%;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1.07%,幼儿园儿童感染率3.32%。

张店调查435人,阳性感染者51人,感染率为11.72%;男生感染率9.96%,女生感染率14.13%;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3.77%,幼儿园儿童感染率4.95%。百禄调查

440人,阳性感染者29人,感染率为6.59%;男生感染率5.53%,女生感染率8.02%;低年级学生感染率10.34%,幼儿园儿童感染率3.38%。硕湖调查423人,阳性感染者24人,感染率为5.67%;男生感染率3.89%,女生感染率8.43%;低年级学生感染率8.03%,幼儿园儿童感染率2.30%。

八、总结

2010年我中心慢病防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是每位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协调的成果。然而在工作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改进:

(一)存在问题

1、慢病防治机构不够完善,人员调动频繁,没有固定的专业人员。

2、慢病防治队伍的防治能力较弱。工作人员不能全面了解慢病知识,业务能力还比较薄弱。

3、慢病防治调查、督导力度还不够。加强监测工作,将漏报率降到最低,保证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8

4、慢病防治工作是由各部门共同协调合作的工作,有些工作开展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5、慢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大范围的开展慢病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要加强慢病队伍的力量,保证有专人负责,加强专业培训,并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

2、加大对肿瘤、死因的监测。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开展,加强督导调查力度。

3、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使工作顺利得以开展,提高工作质量。

4、在以后工作中,还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将慢病工作全方位地开展起来。

灌南县疾控中心慢病科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慢性病患病率上升是各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第一次卫生革命(控制传染病为主)任务尚未完成情况下,又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控制慢性病为主)的挑战,必须妥善应对。三是原因多样化。目前导致慢性病高发和防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问题是由于体制不健全导致的,有的是特殊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有的问题是由别的问题间接产生的,有的并不是慢性病防治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宏观体制的问题。在完善慢性病管理体制的时候必须对各种原因进行明确的区分,以免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从2005年以来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因为从医药卫生体制的整体出发推进改革有利于从宏观上统筹谋划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关注当前十分突出的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外,还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在具体策略上要求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适宜人力、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等。新医改方案虽然没有对慢性病防治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要求,但方案提出来的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性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这些改革措施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慢性病防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针对上述要求,有关部门正式提出要制定和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主要目标就是到2015年,使我国保健水平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使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面对多重疾病负担带来的严峻挑战,要实现上述目标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

2新医改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现行卫生管理体制中,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等分别履行着不同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职责和任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区域内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各级疾控机构分级负责辖区慢性病辖区慢性病监测和干预工作;各级专病防治机构或是指定专科/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慢性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医院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以及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慢性疾病及相关治疗项目的费用支付进行资格认定和审批。这种体制与慢性病综合防治的要求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也有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关注。一是增强慢性病防治的综合性。我国总体上已经确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原则,但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以至于相当多的人认为慢性病防治工作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慢性病防治以医学措施为主,较少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环境手段,其它部门没有动力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责任相对淡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较小,造成与慢性病防治相关的管理环节被人为的割裂,直接影响了慢性病防治的整体效果。二是明确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机制。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慢性病防治中的职责划分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各地虽然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包括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各种专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够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职能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主动提供慢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动力,转而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医院抢病人。全社会的健康教育等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根据有关研究,目前的社区医保衔接尚处于较低层次。三是加强慢性病防治中的部门和机构协调。首先,卫生与社保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认识分歧,社保部门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根本达不到定点资格,原因是卫生部门过分关注大医院发展忽视社区卫生服务,卫生部门反过来说这是社保部门不支持的结果。其次,卫生系统内部协调困难。在实践中,医疗机构管救治,疾控机构管预防的认识是根深蒂固的,直接导致了医防严重分离,不利于慢性病防治的一体化。医疗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低下,正是非典初期信息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慢性病防治的集中管理要求与属地化的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矛盾。四是慢性病防治各运行环节的衔接问题。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卫生保健系统的防治职能相互分割的卫生管理模式使处于高危状态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就处在防与治的真空地带,形成较大的隐患。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推进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现有的政策还仅仅限于慢性病门诊“特种疾病”报销,实际上只是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履行医院门诊的职能,弱化了综合防治职能。沟通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的“守门人”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建立,是构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与卫生与医疗保障体系直接相关,慢性病防治的管理体制必须在卫生与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整体框架中设计。2009年通过的医改文件将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即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类医院、疾病控制机构、专病防治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这能够从体制上保证卫生行政部门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治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医改文件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区分,意图是突出公共卫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适应当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分设的格局,更好的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与慢性病防治的工作规律是一致的,应该要坚持,当然也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目前比较不确定的是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的分与合。为改善效率,大多数国家将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按照供需职能从体制上分离,对分离后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有两种管理形式,一种是将两大体系交给不同部门分别管理,另一种形式是两大体系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关系比较复杂,以上两种管理体制并存。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卫生服务体系分别由社会保障部门与卫生部门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采取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进行了整合,做法不一。从国际情况看,近些年来主要发达国家正越来越强调医疗保险制度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逐步将医疗保险发展为健康保障,关注目标逐渐从控制医疗费用转移到改善居民健康,相应的在管理体制上要求统筹管理卫生、医疗保障及有关的健康事务,形成保障全民健康的大部门体制。笔者曾经提出过一种卫生与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即首先应该实现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的整合,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保行政部门正确转变职能后,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国民健康保障提到战略高度,构建卫生与医疗保障的大部门体制。这种改革思路尽管还只是一种理论设想,有待进一步推敲和论证,但从长期看,不管未来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是分还是合,加强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的协调与沟通都是必要的。目前国家和省一级均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尽管该小组只是一种阶段性工作机制,但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工作,医改领导小组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客观上也能发挥卫生与医疗保障大部门的类似功能,在医改领导小组框架下亦能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

3完善慢性病防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3.1建立高层次的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机制,统筹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工作

为协调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应建立包括卫生、社保、财政、发展改革、宣传、教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以卫生部门为主),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制定慢性病防治的总体规划,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目前最需要在基层建立稳定的慢性病防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现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可以考虑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辖区居民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参加的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慢病领导小组会议。可以依托各级卫生部门(以疾病控制中心和专病机构为主,包括各级医疗机构)成立慢性病防治技术小组,负责本区域内慢性病防治规划与目标的具体实施,组织协调慢性病防治管理机构与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管理网络,由慢性病防治专业机构专家、临床医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等共同组成慢性病防治专家小组,为慢性病防治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应尽快整合《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各类慢性病相关规范和指南等规范,形成统一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有效衔接预防、治疗、康复等各环节,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最大程度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效果。

3.2建立综合性的预防保健体系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适应慢性病防治需要、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尽快设立职责明确、功能到位的慢性病防治科室,加强慢性病防治在疾病预防控制整体工作中的力度。应将分散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爱国卫生、精神卫生等部门的健康教育职能集中起来,由健康教育机构统一行使,真正对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各类专病防治机构要在自身职能范围内做好各项工作,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根据致病原因和技术路线等因素的筛选,将专病防治机构进行整合,也可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合并,整合机构的技术力量。通过医学上的分类,将一些在前期干预效果较好的项目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全民免费提供是从整体上改善慢性病防治绩效的有效手段。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形式与一般医疗服务的组织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发生不规则和难以预料,但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却是比较稳定的,具有非风险的特征。鉴于这种特征,通过工资制支付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相对于按照服务项目支付卫生服务提供者,会产生最低的治疗指导和治疗过程,而有更多的预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结合点,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多重任务,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业务指导。在面向人群服务方面,还承担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负责转诊和分流病人,即面向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要进一步发挥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作用,慢性病患者可通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获得慢性病防治知识、接受慢性病社区管理、在社区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接受医院治疗,以及获得医疗补贴、医疗保险经费报销或者得到医疗救助。

3.3构建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衔接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应该发挥关键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作用,掌握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对慢性病基层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督导和评价等。随着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基金成为卫生筹资的主要来源之一,要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可实行慢性病专病定点制度,即授予定点医疗机构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某种特殊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管理服务,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对患有特殊慢性病的参保人员从预防、健康教育、治疗、康复护理等多个环节实行健康管理。事实上,医保基金购买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有助于医保基金的节约。慢性病一般病程较长、医疗费用较高,且多数在大医院门诊接受治疗,一般个人帐户无法满足需要,由于统筹基金可以用于支付住院费用,从而诱使某些处于康复期的慢性病病人选择继续住院治疗,从而浪费医保基金。同时,通过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制等方式,医疗保险可以有效地进行基金管理,防止由于供方诱导需求或需方过度利用服务带来基金风险。在提高慢性病防治绩效方面,分级治疗和转诊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下,没有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间,难以自发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一个可能的选择是在城市由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联合体或医疗服务集团,双向转诊机制由机构(集团)内部确定。过去一般认为慢性病是富贵病,防治重点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上农村慢性病问题也十分严重,需要高度关注。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而且应该逐步将某些慢性疾病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农村卫生服务与城市卫生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需求严重不足,即有些卫生服务项目虽然对慢性病干预的效果非常好,但农村居民不太愿意主动购买,卫生服务机构也无法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建立服务,只能以远远低于成本的低收费方式才能够为农村居民接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对提供这类服务的主动性较差,为缓解这一矛盾,建议加快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即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范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

3.4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控制慢性病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介绍

1、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nCDs)的定义是长期不能自愈的、也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其中,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能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2、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3、种类

(1)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2)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3)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4)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显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3、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4、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国,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城乡,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发挥它们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5、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从流行病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减少患病率方面要比强化的高危人群干预更为有效。从行为和社会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危险因素是常常植根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要形成永久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社区范围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进程才能形成。

6、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7、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8、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死因;顺位;慢性病

随着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口的年龄结构、疾病谱、死因谱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也不断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1】。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了解死亡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

辖区内2012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民政、公安等部门登记及通过到居委会、村委会摸底调查的全部死亡病例为调查对象。由各社区及村卫生室负责人召集居委会、村委会相关干部(特别是负责殡葬的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电话或入户调查,回忆本辖区2012年死亡人员。对死亡病例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住址、死亡日期、根本死因等进行收集,填报死因调查表。

1.2内容

将死亡人员死因调查表填写完整后,区疾控进行数据库双录入,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全区居民全死因死亡率、死因构成、死亡人群特征等情况。

1.3质量控制

成立回顾性调查的领导小组,下设现场督导组,负责各调查点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现场问题的协调解决等。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进行逐级培训,内容包括死亡报告卡的填写、调查方法与步骤、质量控制等。现场督导组对调查表逐一审核,审核率要达100%。确定其资料的完整性、根本死亡原因的正确性。并随机抽查每个调查点的2%的对象进行入户复核,复核死因、诊断级别、推断量表,符合率不低于95%。各单位年度死亡率一般不低于6‰;男女性别死亡比例不能有很大差别,不明原因死亡构成的比例不能高于5%,否则进行重新调查。

1.4数据录入与数据库清洗

将信息采集表中的数据信息录入eXCeL电子表中,建立数据库。通过逻辑纠错或极值审查等方式发现和修正数据库中的错误数据。

2结果

2.1死亡情况,2012年全区共报告死亡病例1118例,总死亡率为6.00‰,其中男性死亡590例,死亡率为6.16‰,女性死亡528例,死亡率为5.84‰。男性于女性之间无差异。。2012年全区10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11例,死亡率为0.05‰。死亡人口从40岁逐渐上升,60岁以后呈快速上升趋势。见表4

表4新华区2012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死亡率(‰)

2.2死亡顺位,排在死因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构成比分别为33.09%、20.48%、17.35%,16.55%、8.85%,占调查总死亡人数的96.32%。因此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影响我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分性别的死因顺位:男性前五位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女性前五位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见表5、

表5新华区2012年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表

3、讨论

死因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经济文化及其他因素对死亡状况的影响。2012年影响我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5种死因占全死因构成的96.33%,心脑血管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50.44%,在全死因顺位中居第一位[2]。由此可见,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开展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群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因此建议:①加强对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新医改为契机,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示范区建设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防治,把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②进一步加强对死因报告的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医疗单位在网络直报工作中的职责。③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死因诊断、报告、iCD-10编码等相关专业培训,提高死因诊断和死因编码的准确性。④进一步规范医疗单位居民死因报告制度,将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纳入考核范围。⑤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健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

参考文献: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9

复旦大学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531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4834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就医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医疗负担将会快速加重。虽然慢性病的发病受不可变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和社会危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界公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中心认为,慢性病防治可针对病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级预防模式。其中,病因预防为一级预防,三早预防为二级预防,临床预防为三级预防。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中心经过测算提出,做好高血压防治,尤其是社区基层的综合防治工作,全国地级和县级疾病防治机构共需配置3958人,需要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增加22.2%;工作经费需9亿元,需追加投入4.6亿元;仪器设备需要12.6亿元,还需追加投入9.1亿元。中心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满足上述人、财、物投入要求,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这一人类的“头号杀手”,是必要的,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结篇10

为切实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评价和分析全市XX年度防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根据市卫生局年初下发的《关于印发<二一年xx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及考核细则>的通知》(xx卫发〔XX〕16号)文件要求,市卫生局组织考核组自XX年12月6—11日对全市各医疗单位进行全年度防病工作检查,现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内容

急性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消毒杀虫、麻风病防治、性病azb防制、结核病防治、血寄地防、健康教育、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放射卫生等工作要点的内容。

二、考核结果

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通过查现场、看资料、结合平时工作,对XX年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卫生防病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总的认为各单位高度重视卫生防病工作,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及时有效,各项工作均得到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项考核评分如下:

评分综合得分第一xx卫生院、第二xx卫生院、xxxx卫生院与xx卫生院;各单项得分第一分别是:传染病防治xx卫生院、计划免疫xx卫生院、慢病防治xx区医院、xx防治xx卫生院、寄地防xx卫生院、xx卫生xx卫生院、健教xx医院、结核病防治xx医院、血吸虫病防治xx卫生院。

三、检查情况

(一)急性传染病管理

1.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良好。大部分医院能按规定做好内(儿)科门诊日志、门诊传染病登记本、进出院病人登记本、化验室阳性病人登记本及放射科肺结核病人专用登记本的登记工作,今年各医院上述登记本上登记11种法定传染病781例,经与疫情报告网核对,漏报4例,漏报率为0.51%、报告及时率为98.46%,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96.41%;传报卡与网络信息一致率为96.01%,各单位传染病报告调查情况见附表1。

2.肠道门诊及时开设与运行。各单位都能在4—10月份开设肠道门诊,肠道传染病防治组织、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都张贴上墙,相关人员“02”病防治知识培训台帐资料较为齐全,并能及时整理归档,消杀与抢救药品按要求配备到位。4-10月份各医疗单位肠道门诊共登记腹泻病人1726例,采样送市疾控中心检测803例,检索率为46.52%,占年终总人口数的1.03‰,无霍乱弧菌阳性标本检出。采样送检率和全全人群检索率均超过上级考核指标要求。

3.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率有所提高。今年1-11月全市共报告各类急性肝炎病人127例,其中血清已分型111例,未分型16例,分型率为87.4%,高于上级下达的85%指标要求,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三院、五院、天目湖镇卫生院及上沛卫生院等6家单位按要求采集了52份血清样本送常州市疾控中心检测,采样送检率40.94%。

4.传染病流调及疫点处理及时率有明显提高。今年全市应流调及疫点处理的相关传染病389例,截止到11月底,共收到流调表327张,上报率84.06%,及时上报255张,及时率65.56%。

5.学生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进展,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地、厂矿企业等场所进行重点摸排,加强了农民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计划免疫

1.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各预防接种单位按照《江苏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开展计免工作,11月份完成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认真做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的计划免疫知识宣传,预防接种门诊程序合法、场所基本各个领域规范要求,能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书,认真进行健康询问和要求接种后30分的留观。配备预防接种用抢救药品,并建立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台帐。

2.计划免疫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XX年出生儿童5329人,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7.63%,其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95.82%、全程接种率为98.01%;卡介苗接种率为99.6%;糖丸接种率为98.25%;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8.22%;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实种5233人,接种率为98.20%。基础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3.69%;流脑疫苗接种率为94.61%。

XX年出生儿童5099人,其中甲肝疫苗接种率为95.04%;麻风腮三联疫苗接种率为96.21%;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96.14%;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6.27%;XX年出生儿童4788人,a+c流脑加强接种率为87.39%。各单苗接种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超过省免疫规划接种率要求,“两脑”的全程接种率尚未达到90%的指标要求。

3.冷链与生物制品管理落实。各预防接种单位目前有正常运转的专用计免冰箱57台,有每日测温两次的记录,均有维修记录及冷链设备登记表。核对冰箱内疫苗及进销存台帐登记数基本一致,未查见无失效疫苗。

4.预防接种副反应管理。大部份单位能及时上报预防接种副反应,截止11月底,全市一、二类疫苗接种达192701针次,副反应报告132例、报告率0.68‰,达到≥0.5‰的要求。

5.切实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各单位均建立流动儿童计免专用帐册,并按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次辖区内流动儿童摸底调查,我市0-7周岁流动儿童建卡率为98.37%,一类疫苗基础接种率均达到90%。

6.及时落实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我市应开展查验的学校数为141家,实际开展数为141家,全市在托在校学生总数为79242人,开展查验者79242人,查验率为100%,其中无证人数为2640,补证人数为2582,补证率为97.80%;应补种各类疫苗人数为6351,实补种6092人,补种合格率为95.92%。

7.及时开展了乙肝查漏补种工作:XX年继续完成乙肝查漏补种项目工作:4月份完成1994~1995年出生儿童第三轮补种工作,应种1545人,实种1504人,接种率为97.35%;10~11月份完成1996~1999年出生儿童摸底与补种工作,全市共摸底目标儿童28012名,其中第一轮需补种2905人,补种2818人,接种率为97.00%,第二轮应种2337人,实种2310人,接种率为98.84%。

从各接种单位抽查产房乙肝二联单575张,显示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9.30%,项目填写完整率为80.17%。

(三)azb防治

azb防治工作得到重视。能根据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XX年各单位均能利用院内和中心村卫生室宣传栏宣传性病azb防治知识;组织对院内就诊者开展azb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开展针对农民工宣传活动;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对乡村医生和院内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全市累计发放azb防治宣传材料33500份,其中宣传材料入户28500份,入户率达10.9%;发放农民工宣传材料5000份。

全市14个azb初筛实验室均开展hiv抗体检测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检测数据。XX年全市各初筛实验室共检测术前、婚前、产前、无偿献血、性病门诊、羁押人员和专题调查等各类人群36847人,初筛阳性8人。溧城、开发区医院azb初筛实验室已通过初审。

(四)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继续抓好院内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绝大部分单位的结核病防治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已上墙,发现肺结核病人能及时进行转诊和网络直报,并认真做好项目病人的督导管理工作,未到市疾控中心就诊的病人能够及时追踪。各单位能够结合3.24结防宣传日认真做好辖区内的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并对院内医务人员及村医进行结核病防治培训工作,大部分单位能使用结核病健康教育资源库中的宣传培训材料至中小学进行宣传培训。

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共就诊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489例,均能按要求进行转诊和网络报告转诊到位率88%。本地报告外地25例,外地报告本地67例,各单位应追踪疑似肺结核病人73例.均能及时追踪和追踪率100%;追踪到位73例,追踪总体到位率99.6%;全市共完成痰涂片检查3295人次,完成新发涂阳病人任务261例,完成全年新发涂阳任务数的101.2%;XX年7月至XX年6月已完成疗程355例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大于95%,涂阳病人治愈率大于85%,XX年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91例,系统管理377例,系统管理率96.4%;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274例,治愈247例,病人治愈率90.1%,全面完成结核病控制项目”五率”指标。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1.慢性病人建档及老年人群建档有新进展。各单位高度重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农民健康体检、门诊服务等逐步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开展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建立健康档案,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其中XX年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规范建档数8916人,随访70653人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全年累计建档284人,随访15955人次,规范管理3620人,规范管理率68.5%,尚未达到80%的指标要求。

2.首诊测量血压工作有所提高。按照常州市卫生局《关于在35周岁以上人群开展首诊测量血压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单位均实行了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建立了相关的台帐资料,截止11月全市门诊病人首诊测血压47289人次,测血压率79.69%(47289/59338),尚未达到95%的指标要求。

3.基础信息的收集有进步。各单位均建立较完善的死亡和肿瘤上报制度,及时统计数据,1月-11月全市共累计上报死亡3240人,肿瘤631人。上黄、平桥、周城达到死亡病例报告较好,年报告率不超过0.6%的要求。市八院、口腔病防治医院年报告率均<0.3%,全市死亡病例报告率仅较低。

4.慢病干预重点项目开端良好。各单位均未能按要求建立慢病防治试点村,开展试点干预活动(试点内建立了健康档案、出生死亡报告、健康体检、病人管理和相关干预)。

(六)血寄地防工作

1.血防工作成果巩固。各流行单位能切实按照《xx市XX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要求开展血防查螺、查病任务。全市共调查流行单位13个,流行村(工区)46个,完成查螺工日3827个,调查面积313.885万m2。各流行单位合计血防监测查病4519人次,未查出阳性病人。

2.寄地防工作稳步展开。各单位能按照工作计划和要求,要求认真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各疟疾镜检站切实开展疟疾血检6804人次,检出阳性9人次;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认真开展中小学生驱虫工作,全年全市共驱虫22600人次。

(七)健教工作

健教工作开展有效探索,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健教网络的进一步健全,院内画廊的建设与维护,健教设备的配备与完善,健教人员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及院外健教工作有效地开展等方面都较往年有了较好改观。戴埠、上黄组建卫xi项目两个试点村的村级女性宣教员有效的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利用计免宣传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各种宣传日(周),以多种形式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全人群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活动。

(八)公共卫生工作

各单位能重视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防治、放射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全了基础台帐,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开展从业人员体检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合理膳食宣传、农民健康工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的检查指导,落实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建立了工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及辖区有毒有害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情况,开展了相应的卫生知识宣传。

四、存在问题

(一)全市医疗单位门诊日志、进出院病人登记台帐,项目设置达不到传染病管理的规范要求,填写不完整,传染病病人就诊登记的信息不全。检验异常结果不能按照要求反馈。1.传染病报告存在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不强、职能科室的督查不到位,科室之间协调联系不够,仍有传染病漏报、迟报;报告卡填写不完整准确,报卡内容与网络信息不一致。大多数单位未能按要求采集急性肝炎病人血清进行送检;2.个别单位传染病疫情网报人员不能及时上网浏览辖区内传染病疫情,辖区内的传染病例未及时进行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理,信息反馈不及时。

(二)肠道门诊在日常工作中都不能保持正常运行,门诊室关门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单位存在肠道病人不归口治疗现象,肠道门诊病人登记数及大便送检率偏低,存在有疫情出现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隐患。

(三)预防接种部份单位无单独设置的留观室,未建立接种后留观登记本。个别卫生院急救箱内备用注射器过期、抽查7月份疫苗进出库消耗数及常规免疫报表接种数不一致。少数单位二类疫苗收费仍不规范。

(四)乙肝查漏补种、预防接种证查验台帐资料整理不规范:部份单位乙肝疫苗补种情况与报表数据不一致,预防接种证查验后续工作不完善,补种信息不及时登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内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偏低,白破疫苗接种率偏低。

(五)肺结核病部分单位转诊单红联上交不及时或由病人转交至市疾控中心结防门诊;村卫生室没有向乡镇卫生院转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部分单位肺结核病人报告和转诊登记本中登记病人未登记在筛查登记本上。

痰检登记本登记不规范,初诊病人大多只有两份甚至一份痰标本;少数结防医生信息报告不及时,影响市疾控中心结防门诊掌握管理病人的服药和预后情况。对未做药敏试验病人未能优先使用国家免费一线抗结核药。

(六)慢病工作

1.慢性病综合防治参差不齐。全市仅几家单位对院内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档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首页)〕,并能按规范开展病人的随访工作,其余各单位未开展院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的建档和随访工作。

2.死亡病例报告数不足。死亡病例数与本地区的人口数的比例远远低于0.6%,少数单位的死亡报告率仅为0.2%左右,忽略了街道和镇区的数据,大部分单位未能计划开展死亡漏报调查;不明原因诊断占所有死亡病例诊断的比值太大。继发病例作为根本死因。

3.慢病月报和公卫双月报情况。报表上报不规范,大部分单位没有报表的纸质存档,及时性差;有些报表项目的概念不明确,理解错误。慢病月报存在建档数大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数。居民建档数、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数以及慢病病人随访数存在严重的虚报,有数据却拿不出档案和随访卡;慢病月报和公卫双月报上有个别项目数据不一致,有的数据确实相差甚远。

(七)血寄地防工作

部分单位存在血防查螺资料不完整或资料质量差;查病资料上报不规范的问题。少数单位疟疾血检质量存在问题,报表不及时,驱虫工作多数单位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单位未完成重点人群尿碘采集任务。

(八)健教工作

台帐资料不齐全,整理归档不规范,未能及时装订。所开展的工作缺图片等原始佐证资料;部分单位未能结合自身工作,适时开展院外社会健教活动;健教培训与讲座只仅仅局限于院内医务人员或乡村医生,没有覆盖到农村各类目标人群;《健康之窗》宣传画使用不规范,不按要求正确张贴。部分单位门诊及病区未能利用黑板报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对病人及其家属未能进行卫生宣教。

(九)公共卫生工作。部分单位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等概念不清,调查表上交不及时。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各单位要按照医疗机构诊疗规范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放射科和检验科必须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严格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把传染病发现、登记和报告工作落到实处,杜绝传染病的漏报和迟报。

(二)有关单位按要求做好计划免疫日常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流通管理条例》及《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加强并重视冷链及疫苗管理工作,接种日前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及时核对疫苗进出情况,做到帐、苗相符,对于规定程序内接种相关疫苗的儿童应及时通知、及时接种,从而提高疫苗接种率。

(三)各单位要严格对照考核标准,切实加强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报告和转诊工作,杜绝漏报、漏转的发生。加强初诊病人查痰工作,提高痰片涂片质量,努力提高病人阳性检查率。

(四)各单位要对院内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由首诊医生及时建立管理卡,完整填写卡上的每项内容。管理卡分发到病人所在地卫生服务站,由服务站医生按管理规范对病人进行随访,要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工作,督促村医开展在就诊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的建档和随访工作,及时上报建档和管理数。

(五)各单位应采取每月开展一次死亡漏报调查等有效的措施,提高年报告率,推进网络直报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对死因网报工作的培训,重点是疾病的编码和根本死因的确定方面,努力提高死因网络直报工作质量。

(六)各单位要重视报表的质量,应该严格审查,确保报表质量的完整性、准确性。要及时、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及慢病工作的记录和资料管理,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台帐,并按照月报的要求,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如实反映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及慢病工作的进展情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双月报表和慢病工作报表要核对、数据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