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合成技巧十篇有机合成技巧十篇

有机合成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6

有机合成技巧篇1

关键词:有机合成;设计技巧;合成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92-02

有机合成的发展是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范围和深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合成的雏形是古代化学家用简单的元素和无机物为原料,制造为人们生活所用的简单有机物。他们也只能靠所得的点滴有机化学知识,类比无机合成类型来完成有机合成过程。20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有机物化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元素有机物的发现和制备成功,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日新月异,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崛起,都促进了有机合成的发展。随着有机合成的原料来源的多样化,有机合成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不再只希望合成出天然的有机物小分子,结构特别、功能奇异的轮烯、球芳烃、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等都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发展方向。同时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渗透也使得有机合成的方法、途径和实验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都形成了近代有机合成的特点。几十年来,人们把千百万次成功的有机合成经验总结成有机合成方法和规则,反映了有机合成方法的技巧。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是现代有机合成策略和战术的主要方面之一。

有机合成设计是有机合成化学家对预先要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官能团和化学性质分析、筛选出适应的合成原料和有机合成的反应和方法,从而拟定有机合成方案。

无论是人的实践活动,还是思维活动,都是不断从繁到简、从粗到细,日益完善的过程。有机合成设计技巧是设计者有机合成设计技能的升华。每一个理想的、成功的有机合成设计都是设计者锐利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宽广的知识、灵敏的直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构思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为有机合成实践活动的成功给出了宏伟蓝图,也给人以美的启迪。一个精巧的有机合成设计无不使欣赏者感到“洞天异开”、“柳暗花明”之惊奇。

现在我们举一个合成设计的例子来说明有机合成设计技巧在合成实验中的重要作用。托品是一大类杂环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图1。

1902年willstatter用20余步合成反应实现了他的全合成图2。

此后不久,1917年Robinson创造性地利用经典的mannich反应,以简洁的合成方法制备出了托品生物碱。

虽然两位化学家在各自发表的论文中,未说明他们合成设计的艺术思想,但我们沿着两条合成路线可窥视willstatter和Robinson合成设计的巧与拙、繁与简、妙与不妙的艺术技巧。从willstatter的合成路线来说,他认为托品结构是由一个七员碳环和氮桥键组成的杂环化合物。因此willstatter认为适宜的合成起始原料应是七员碳环化合物和二甲胺。他利用经典的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清除反应等20余步合成步骤建立了托品结构。在willstatter时代里,他的托品合成法可算是有机合成史上一个辉煌成就,因为他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完成了托品天然生物碱的全合成工作。Robinson则以他的慧眼金睛认为托品结构是一个具有平面对称性的分子,这个平面经过氮原子和羟基可将托品骨架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

每部分均由四个亚甲基、两个甲川基、半个甲基、半个氮原子和半个羟基组成。Robinson又认为托品骨架的半边可由mannich反应建立起来。经典的mannich反应是:

若使两个mannich反应同发生在一个胺分子和一个酮分子之内,那么刚好组成一个托品骨架,这样一个精巧的托品合成方法雏形就形成了图3:

但事实上,丁二酮和丙酮两个化合物内都含有两个活泼亚甲基和羰基,有可能丁二醛的羰基和丙酮的活泼亚甲基与叔胺发生意定的mannich反应,也有可能丁二醛的活泼亚甲基和丙酮的羰基与胺发生非意定的mannich反应。为了避免后一个反应的发生,Robinson又巧妙地对丙酮分子进行了化学修饰,在丙酮的1,3位的甲基上又各连接一个羰基,使丙酮改换为戊酮二羧酸,如此一改,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两个羧基的诱导效应,使得戊酮二羧酸2,4位的亚甲基具有更强的化学活泼性,另一方面两个羧基都是亲水性的,增大了水溶液中丙酮的溶解度,更适合于丁二醛和甲胺与戊二酮酸在水溶液中的均相mannich反应。所以一个精简而完美的托品合成方法就形成了。

很显然,Robinson对托品骨架神刀鬼斧地切断和分折,对合成原料的巧妙修饰,对合成反应步骤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使得他的合成工作如此绝妙完美,着实另人回味无穷。

在实际的有机合成设计过程中,合成设计技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剖析技巧。在现代有机合成中,逆合成分析法是在有机合成设计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对合成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碳胳的切断分析,目标化合物分子所带官能团恰如其分地运用,都有利于从分析中找出最佳的合成原料和建立碳胳的途径方法。

其次是设计者对选中的合成素材的提炼技巧。有机化合物是极其丰富的,有机合成反应种类也是繁多的。一个成功的合成设计者还必须在对合成目标化合物分析的基础上,对选出的合成原料和有机合成方法进行琢磨、推敲、提炼和构思,使得设计的合成设计方案布局严谨,巧妙精确,既符合有机合成客观规律的真实性,又使得合成设计方案更巧、更新。

最后是合成原料、合成反应和实验技术的运用技巧。一般来说一个目标化合物的全合成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步反应,运用许多试剂才能完成。在合成方案设计过程中,合成原料和合成反应及实验技术的巧妙安排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因为有机合成反应就是合成原料和试剂进行化学转化的过程。在多步的反应过程中,前后几个反应过程是否有相抵之处,合成原料分子中所带基团和官能团是否能在合成反应中运用得恰到好处,是否最终能成为目标化合物分子的基团或官能团等,这都取决于合成设计中的适当布局。另外诸如合成设计中合成路线的收敛性可以大大缩短反应进程。试剂或原料的致活与钝化,可改变其化学反应性;官能团的保护与去保护,可免除在合成反应中某些化合物所带官能团遭受破坏;原料或试剂及有机合成反应的差异性运用,可使合成反应的某个既定产物获得更高的收率,还有其他实验条件,包括温度、溶剂、催化剂和压力等独具匠心地运用,在有机合成设计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飞,黄长干.有机合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5.

[2]郭书好.有机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6.

有机合成技巧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语言技巧;多样化

在信息知识满天飞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中的语言技巧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他们提出的语言技巧形形、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让学生成为口头禅的经典,也有如画蛇添足般偏离课堂教学内容的笑话,而在低学段的体育教学中,情景教学是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其对于语言技巧的使用也是非常的讲究,恰当的语言技巧则会使课堂妙笔生花,学生学乐,而生硬甚至客套的语言则会使课堂气氛尴尬,学生也容易分神。因此,使用语言技巧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是对体育教学这一特殊的需要结合身体参与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

在体育教学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只有牢记其本质性――服务于学生的身体,时刻不忘一切以学生的身体发展为基础,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组织合适的语言,严格把控“说”的时间等体育学科特征,语言技巧才能为课堂增添光彩,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那么,语言技巧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切以学生身体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

任何教学手段的本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课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加强身体锻炼,通过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来提高身体机能,从而促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体育教学中语言技巧的使用要建立在学生身体发展需求基础之上,语言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作技能而锦上添花,切不可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而一味地放大技巧,如: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如果用天花乱坠的语言技巧只会让学生听或者极大地占有了学生活动的时间,那么即使课堂氛围再好也不能评定为一节优秀的课。

只有合理地把控语言技巧在课中的使用时间才能保证学生充足的身体活动需求,后者是先决条件,前者则是为更好地实现后者而服务。在体育教学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

二、多样化与合理化相统一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语言教学技巧的使用应当遵守灵巧多变的原则,不仅是由学生个体、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任务的差异性决定的,也是由体育室外开阔的场地和器材的多变性决定的。体育教学中语言技巧如果单一化,那么既不能达到使用它的目的,也不能让体育课堂氛围真正活起来,故此多样化的语言技巧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多样化的前提下体育教学语言技巧的使用也要遵循合理的原则,语言技巧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真正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一个由手段、过程、结果、评价等组成的教学体系,手段的丰富起铺垫作用,而真正实施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体育这样一个依靠身体主观能动参与的练习才能完成的学科,语言技巧的使用必须在时间、时机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故此,遵守多样化和合理化相统一的原则是语言技巧使用的重要条件。

三、正向激励原则和宽严适度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小结和反馈,其中除了做集体示范的肢体动作外,语言讲解也是非常多的。那么针对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语言小结的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观念。如果老师总是严厉地批评学生的动作,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有畏手畏脚的心理,如果老师总是打击学生动作不到位,不舒展,那么这个学生就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缺乏运动自信……

语言技巧的使用应该是从正面来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采用激励法,巧妙地用语言甚至肢体技巧来给予学生自信,完善他们的个性和动作技能;当然这也不是一味地放纵学生,对于教学中的原则问题,语言的使用还是应该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语言技巧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这门艺术是每个体育教师在一生的教学中都值得去探究和验证的。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我们一定可以将这种艺术美发挥到极致,同时体育课堂也会更加精彩有效。

参考文献:

[1]陈之芥.论教学语言技巧的运用原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5):9-14,141.

有机合成技巧篇3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习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有机合成技巧篇4

我在阅读有关著作中建议小组最多有6个人。实际上即使两个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在实验中取得的数据证明:组越小,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越多,使某人沉默的机会越小,而且人数越少的组需要较少的管理方法,并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人数多一些的组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更多的人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增加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并减少教师监控的组数。因此在最初进行合作学习时,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宜,再由两人组过渡到四人组中两对间互相交流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视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小组人数,但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2~4人为宜。

二、应该怎样组成小组

组成小组的方式大致有两类:教师编排分组和学生任意分组。编排分组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组;学生任意分组则告诉学生他们可以和任何人一起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自由结合。两种编组方式中,由教师编排的小组最好用,因为教师会综合考虑能力、成绩、性别、动机强度等因素将学生混合编组。许多父母、学生和部分教师常常担心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将会导致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教其他学生会浪费时间,会厌烦;而学习困难的同学不可能跟上那些好学生,也会有受挫的感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了这种观点:即合理安排的合作学习的确能够使好生和困难生都收益。

三、怎样教给学生合作技巧

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缺乏与他人有效合作的技能。在实验初期更明显感到此点。为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这些技巧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对与朋友,和家人和睦相处,以及对未来事业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每一节合作学习课上选择一种技巧作为重点,并且有必要在若干课上或更多课上突出同一技能。在尝试教给学生合作技巧过程中,总结出合作技巧的六个步骤:

第一,学生应该认识该技巧的必要性。可以解释该技巧在校内外(现在和将来)如何重要,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活动演示分析,让学生实际感觉该技巧的作用,从而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第二,学生需要对“该技巧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达到这种认识的一种办法是让全班学生罗列出该技巧的言行是什么样的。例如:成为一个好的听话者,他的行为表现在别人谈话时,应该看着讲话人,而且用“噢”、“对”这类词语表示在听讲话者的话。

第三,学生可能需要在正常学科教学外单独练习合作技能。由于学科教学所限,课堂上单纯传授合作技能的时间很少,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之外,通过教师的演示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使用正反两面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学到并练习合作技能。

第四,合作技能应和学科内容的活动相结合,在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组间巡视,观察使用指定技巧的情况。

第五,及时检查小组交互活动。检查小组交互活动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关键成分,作为合作学习的一部分,应该给学生们安排至少一次小组讨论活动,提供有益反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合作。同时检查也会让学生知道教师很重视一起活动的质量。

第六,一旦传授了合作技巧,就鼓励学生坚持使用。起初,使用起合作技巧也许看来很蹩脚、不自然,但要熟练应用一种技巧需要时间和练习。

四、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怎样获得全班的注意

当学生进入角色,参与活动时,为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教师必须适时获得全班的注意。可以用一个信号使小组马上把讨论暂停然后面向教师,并在每组中指定一个学生充当小组检查员,负责注意教师的信号,确保小组立刻对信号做出反应。教师所用的信号中比较流行的是教师举手示意。学生看到后,应暂停讨论,面向教师。其他可用的信号包括打铃、弹奏一种乐器、吹口哨、打响指、开关电灯等。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标记,一个停止活动,面向教师;另一个示意继续活动但声音小一点。通过敲黑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指示相应的标记。

有机合成技巧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教学技巧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小颖.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策略[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4):21~23

有机合成技巧篇6

【关键词】计算机C++语言编辑程序技巧

1计算机C++语言的内容

计算机C++语言虽然学习难度大,但是只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学习,就能掌握C++语言编程技巧,C++语言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结构即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和顺序结构;2)C++语言运算符及操作运算符的顺序;3)C++语言中共用体和结构体;4)C++语言函数指针、数组指针及指针数组;5)C++语言文件操作。其中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和顺序结构是学习C++语言的基础,必须要遵循执行流程进行这些程序结构,以任务选择结构的输人为标准,完成任务指导,使各项条件均达到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的要求。

C++语言的特点主要通过运算符及操作运算符的顺序体现出来,包括大量的运算符,能够灵活的应用于程序中。如果一项程序中涉及不同种运算,会根据结合顺序、优先级对各类运算符进行运算。共用体、结构体是C++语言编程过程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数据类型,发挥着描述多数据实体的作用,二者能够对C++语言编辑程序中包含的不同类型的数组、数据进行组合,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体即为由多个数据项构成的单元,而数据项本质上指的就是不同数据组成的实体。C++语言编辑程序中包含的文件指的是一组相关数据的有序集合,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C++语言编程的核心思想:C++语言和大多数计算机语言一样,除了自身独有的单词结构和特有标识,其逻辑运行和基本算法大都是相通的,C++语言中拥有结构和指针,但却不想当前许多高级程序语言一样能够面向对象。因为不能良好的调用对象使得在对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全面的当前社会,用C++语言进行编程其工程量和项目运行周期要比运用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项目工作量和时间要更大更多。即便如此,C++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是被良好的继承了下来。面向对象使得代码的书写量大幅度减少,也让整个项目的运行周期能够很好的缩短下来并且最终完全不会影响质量。但任何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计算机语言也是,将C++语言的不完善处进行良好的根除,但其严谨的逻辑性在当前任何其他高级语言中都能得到良好的体现。一个程序的编写,只有保障其严谨的业务逻辑才能让之后的运行不出现错误,递归中等严谨的逻辑性和步骤的环环紧扣都是一直以来任何计算机语言所遵循的。

2.1注重实践,从实践中找到编程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编程的学习,当然不能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面,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锻炼和提升,想要提高计算机C++语言编程能力,就需要多进行上机练习。上机可以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在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运用,通过上机,将自己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进行指出,然后进行改进,实现计算机C++语言编程的效果,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将上机练习这类的简单习题都做的熟练和完善后,接下来就是实际项目的操作了。当然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可以尝试通过自学进行一些小游戏小项目的独立编写。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能够独立完成对其整个代码编写能力的提高都是巨大的。而在认为自身实力还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加入一些际项目进行参与编程。真正的实际项目不想书本中的习题将一切情况都考虑的理想化,而实际项目中会不断出现一个有一个的意外和需求改写。在实际项目中的锻炼才是对C++语言编程技巧的真正学习提升。

2.2注重对示例程序的研究和分析

对于初学计算机C++语言的学生来说计算机C++语言的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仅是理解上的困难,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知识的不了解,对于整个事件的不了解,这个时候只有实际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效、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C++语言的编程技巧必须要学会充分、高效利用示例程序,通过示例程序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基础的C++语言编程技巧,而且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示例程序的不断研究和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创新出新的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巧,从而达到学习计算机C++语言编程语言的目的。而且在实际的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巧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示例程序的讲授,由此可见示例程序对于计算机C++语言编程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一重要性在学习中得到了体现,计算机C++语言的研究才会不断深入和推进。

2.3注重理论知识和技巧的综合应用

理论知识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于计算机C++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来说这两者必须要结合起来,否则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是只有实践的学习方式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理论会使得整个计算机C++语言的学习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此在计算机C++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同时注重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共同研究和学习,只有将这两者共同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C++语言学习和技巧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C++语言练习过程中必须要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技巧的综合应用。

3结语

计算机C++语言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未来更长远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来说计算机C++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目前我们国家的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巧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相信随着我们国家政府对计算机C++语言编程技巧研究投入和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国家的计算机C++语言技术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计算机行业也必然会随之得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耿际华.计算机C语言编辑程序技巧探讨[J].硅谷,2012(16):171+151.

[2]胡渝苹.关于计算机C语言编辑程序技巧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158.

有机合成技巧篇7

关键词:舞蹈;技术技巧;舞蹈表演;应用;训练方式

舞蹈是一门动态的艺术,通过营造特定的舞台环境以及在舞蹈演员形体动作的表现将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同时通过形体动作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特征。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训练以及舞蹈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行文上一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技术技巧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舞蹈技术技巧的必要性;而后介绍了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及处理;第四部分阐述了舞蹈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本文使用了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为舞蹈教学与训练中技术技巧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提升舞蹈演员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能力、提升舞蹈演员的表演水平、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舞蹈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舞蹈表演

何谓舞蹈表演,它的中心任务是根据音乐和美术等艺术载体,发挥表演者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将剧本的故事内容转化为可视可触具象化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技与艺的结合。舞蹈演员只能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外观造型以及其他技巧等表现形式来传达再现剧情人物的思想情感。

2.形与神的统一。表演者的表演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的过程。

3.虚与实的兼备。我国的舞蹈艺术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表演中,常用的手法为虚拟和假设。这类虚拟的表现形式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引起共鸣,是因为表演者的真实情感贯穿着表演的始终。

4.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千变万化的面部微表情,是受众理解剧情,体验角色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剧情变化的重要形式。

(二)舞蹈技术技巧

舞蹈技术技巧是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动作,让机体的肌肉、韧带以及骨骼进行协调做出连贯性的复杂动作,从而准确的表达舞蹈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舞蹈技术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风格不一,灵活多变。

二、舞蹈表演中应用技术技巧的必要性

(一)是舞蹈情节展现的需要

一场成功的舞蹈表演不光需要表演者展现他的肢体语言,其中舞蹈的技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亮点动作,只有如此方能有血有肉的表达出舞蹈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情节。任何经典的优秀舞蹈作品是运用独到舞蹈表演技术技巧来吸引眼球,从而泾渭分明的将自己和其他作品分将开来。它是舞蹈表演中的关键部分,总是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舞蹈感染力的需要

表演者必须要经历艰苦卓绝、日复一日的训练,方能熟稔的运用肌肉、韧带、骨骼等自身机体,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展现出各类高难动作。舞蹈表演创作者应当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契合演员个体的舞蹈技术技巧,最大化的发挥表演的技术技巧。如此方可合理发挥表演者的技巧才能,准确出彩的表现表演内容,得以通过舞蹈表演传递舞蹈的内在情绪,生动形象的将角色人物的思想意识刻画出来,从而增强舞蹈角色的个人色彩感染力。

三、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及处理

(一)技术技巧在不同舞蹈中的应用

在舞蹈表演中运用技术技巧,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地表达舞蹈作品定的情绪,特定的场合。对于一些民族特色比较浓厚的舞蹈来说,不能生搬硬套该民族舞蹈里面的招牌技巧,而是对它的技术技巧进行加工,使之契合整体舞蹈表演,更加符合民族的特点。当然,在进行技术技巧的加工丰富的同时,也要符合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性格色彩。

(二)舞蹈技术技巧的合理化处理

为了创造出更具观赏性以及更具冲击力的舞蹈作品,更加容易打动观众,舞蹈技术技巧处理应运而生。舞蹈艺术家在编舞构思阶段,应当把握全局,根据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变化的需要来创作整个作品的舞蹈情节,要把舞蹈技术技巧运用到作品中去。

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务必要把握住舞蹈技术技巧的使用以及转换。务必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对这些舞蹈技术技巧处理的根据是什么?舞蹈动作的目的是什么?舞蹈动作应当从作品剧情出发,应该从角色人物出发。

四、舞蹈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一)抓住特点,加强技巧训练的针对性

舞蹈技巧的训练,除了完成学校达标规定的训练内容和项目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项目和内容进行训练,使这门课有更强的针对性。

考虑到技巧训练的专业性质,以及在将来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根据男女生理结构的异同,非常有必要分清楚男女班各自的训练侧重点。例如男生翻腾"跳跃等类技术技巧动作,应当强调动作的爆发力和滞空时间,强调反应能力,注重力道;而女生在练习翻腾"跳跃类技巧时,似乎更应注重协调性,强调美感。

(二)抓住要点,注重训练的科学化

抓要点的科学化训练是舞蹈技巧训练迈向更高台阶的一种标志,能否抓住要点、能否进行科学化的训练主要在于舞蹈教师的作用。在进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层面,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舞蹈训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受与创造性思维,这些是舞蹈教育区别于一般文化教育的地方,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部分。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不断的提高,做为一种具有审美特点的艺术形式,舞蹈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技术技巧对于舞蹈表演效果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舞蹈演员对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表演的成败,所以对于技术技巧的把握、了解与实际运用就十分必要。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性别特征、身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此外,在进行训练教学时,还需要抓住相关要点,以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训练。在这样的模式下,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才能更加有效的发]作用,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升舞蹈的表演效果,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有机合成技巧篇8

abstract:Fordetailsofhandmovements,incombinationwithroboticmachineryneedsofdexteroushandmovements,itusesthedatagloveasinput,makeslogicalcalculusondataoflocationaboutdataglovecapturedbyfuzzycontrolbasedonpLCcontroltorealizethelogicalcontrolofdexteroushand.theresultsshowthatthiscontrolschememeetsthecontrolrequirementsofdexteroushandmotiontrajectory.

关键词:灵巧手;pLC控制;自主抓取;模糊控制;数据手套;模糊量;轨迹规划

Keywords:dexteroushand;pLCcontrol;independentcrawl;fuzzycontrol;dataglove;fuzzyquantity;trajector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p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66-02

0引言

在机械制造领域内,可以看到机械臂完成了一些生产操作。然而仅凭机械臂专用的一些夹持器很难胜任许多复杂任务,于是像人手一样的机械手成为期待目标,世界上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发出多种灵巧手,证实了仿人机械手――灵巧手在各种环境下代替人手执行复杂操作任务。基于对人手活动细节的研究,结合机器人机械灵巧手的动作需求,运用数据手套为输入端,pLC为控制端的灵巧手控制系统,进行实时在线抓持规划运用,对灵巧手发出指示的过程编程,计算机负责整个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实时通讯,采用模糊控制不仅对被控制对象参数变化适应性强,而且对于模型结构发生较大改变时,也能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模糊控制的pLC灵巧手控制系统,克服了超调大的问题,保证了控制精度要求。

1pLC灵巧手控制系统

灵巧手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两类:自主控制和主从控制。因此,建立的控制系统要适用于主从控制和自主控制。在面对复杂任务的情况下,自主控制对灵巧手的传感和智能要求高,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实现。主从控制是以人手为主端,灵巧手为从端。采用“经验法“主从操作策略进行实时在线抓持规划。对灵巧手发出指示的过程编程。常用的人机交互装置,数据手套是直接和理想的交互方式。数据手套由安放在手套中传感器构成由人手发出指示,产生模拟信号,然后计算机通过读取数据文件,记录运动数据,获取被控量的精确值,经pLC控制送给执行机构,从而对灵巧手实施精确控制。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FX3UpLC,配以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FX24aD、FX22Da,利用数据手套作为直接和理想的交互方式,计算机将数据手套的位置信息予以采集,pLC加以逻辑运算控制实现对灵巧手的控制,计算机负责整个系统协调控制,采用智能专用模块模糊控制,实现规定动作。

2模糊控制的实现

2.1模糊控制原理计算机通过数据手套采样获取被控量的精确值,然后将此量与给定值比较得到误差信号e,把误差信号的精确量模糊化变成模糊量,得到了误差e的模糊语言集合的一个子集e。再由e模糊控制规则R(模糊关系),根据推理合成规则进行决策,得到模糊控制量为u=eR(式中u为模糊量)。为了对灵巧手被控对象施加精确的控制,还需将模糊量u转化为精确的数字量,经pLC送给执行机构,从而对灵巧手实施精确控制。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2.2模糊控制系统结构多关节灵巧手控制系统包含多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子控制器,每个关节的驱动使用同一系列的电机。每个电机拥有单独的控制器,各个关节可以完成同步或异步的运动。根据这些特点,对灵巧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块化分解,并采用Can总线通讯技术设计了多关节灵巧手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整体控制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主控规划模块和关节运动控制模块。

2.2.1主控规划模块主控规划模块由计算机控制子模块和通讯子模块组成。计算机控制子模块对灵巧手进行轨迹规划、控制、计算运动学正逆解,一级实现人机交互等功能。通讯子模块采用Can总线通讯技术,Can(controlareanet-work)总线是一种支持pLC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讯网络[11]。通讯子模块负责整个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实时通讯。

2.2.2关节涌动控制模块关节运动控制子模块由多个关节运动控制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负责一个关节的控制,微处理器采用片内集成Can2.0B的数字型号处理器(DSp),只要外接一片总线收发器Sn65HVD230就可实现与Can总线的通讯。

3实时控制实现

模糊控制可以降低系统主控规划模块本身的要求,而且控制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效率均好。为了达到灵巧手运动规划、系统资源合理分配、多关节同步控制等要求.主控规划模式完成灵巧手系统的监控、运动协调、任务分配、调度和通讯。它通过分析系统状态和关节运动控制模块反馈的信息,规划灵巧手的运动轨迹和完成相应运动数据生成及控制,同时定时运行pSo算法寻优piD参数。而且pSo算法编程简单[2],完全能满足系统的实时控制要求。

关节运动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各关节的运动行为,包括插补运算和伺服控制等,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它接受计算控制子模块发送的运动数据并对其自行运算,并依据不完全微分piD算法及其它特定的控制算法进行控制,由pLC完成灵巧手各关节和抓手的运动。

模糊控制程序作为整个pLC控制程序的一个子程序,包括数据的读取、模糊推理和控制信号输出。模糊控制算法的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4应用效果

通过计算机把模糊控制中的数据处理问题转换为对pLC程序中的状态处理,这正是pLC程序所擅长的处理方式。由于模糊控制作为智能控制的一种,实质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因此,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者的实践经验。我们根据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用户的要求,通过不断调整确定的模糊控制规则,以及智能专用模块模糊控制规则去驱动pLC的输出,从而调节灵巧手的动作,以确保灵巧手精确控制在某一给定值上。

5结束语

计算机将模糊控制与pLC控制系统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由于模糊控制作为智能控制的一种,实质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解决了灵巧手的结构与人手有差异的问题,是一种理想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保,尹怡欣,周美娟.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展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29~34.

[2]pedryczw.anidentificationSlgorithminFuzzyRelationSystems[J].FuzzySetsandSystem,1984,(13):153-167.

[3]tanakaK,Sugenom.StabilityanalysisandDesignofFuzzyControlSystems[J].FuzzySetsandSystems,1992,(45):135-136.

[4]冯冬青,谢宋和.模糊智能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5]mCB-industrialRobotFeaturearticletheBarrettHandGrasper-programmablyflexibleparthandingandassembly,industrialRobot:aninternationalJournal,Vol.27.no3(2000)pp.181188.

[6]樊绍巍,刘伊威,金明河Hit/DLRHandii类人形五指灵巧手机构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2.

[7]masonmt,SalisburyJK.Robothandandthemechanicsofmanipulation[m].[S.l]:mitpress,1995.

[8]日本机器人学会编.宗光华,刘海波,程君实,等译机器人技术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7:778―779.

[9]thomasH.SpeedControloftheUtah/mitDextrousHand.HardwareandSoftwareHierarchyJournalofRoboticSystems,1990,Vo1.7,no.5.

有机合成技巧篇9

关键词:大巧若拙;超越机巧;自然天饰;苍老之境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55-02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雕塑,常常被看作是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心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石头不能言却最可人。虽然它们看起来千奇百怪、枯槁、冷硬,几乎没有任何生命气息,中国人却爱之如金玉之城、视之为神灵之物。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显现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智慧,大巧若拙。

一、“巧”与“大巧”

“巧”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巧,技也。”是技艺高超,精巧的意思。这是“巧”的一般语义,也是“巧”的本义。《论语.学而》篇中有“巧言令色,鲜以仁”的说法,此处的“巧”不再是技艺的高,而引申为华而不实的言语,具有贬义的色彩。

在道家哲学中是否定“巧”的。老子曾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里的“技巧”有智巧、狡诈的意思,可见老子将工艺技巧、智巧认定为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

老子否定“巧”和他的哲学美学观是分不开的。基于生活的历史背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政权的建立,原始的人道精神逐渐消解,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渐渐突出。老子深刻认识到社会的祸乱、罪恶和人为的礼教文明有关,人们现实的行为破坏了原始社会的天然质朴状态,违背了自然规律。为了解决社会的动乱,就要以“无为”的原则代替“有为”,尊重自然本性,才能成全一切事物,达到“无为而有为”的境界。

同时,老子将这种“无为而有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哲学高度,牵引出一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见“道”无处不在,可以换化出万物,也是万物存在的缘由。从一定层面上说,“道”的根本特性可以说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万物的孕育和生长是一种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统一。此外,他也把自然、无为看作是“道”最高境界,是美,是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值得关注的是在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美学中并不是完全否定“巧”,关键在于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他反对破坏事物本来面貌的小巧,反对违背规律和本性的人为活动,推崇的是更为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巧”,即“大巧”。

“大巧”的重点在于“大”。“大”不能按照一般意义来理解,要与老子的“道”相联系。“大”者,“道”也,“大巧”即“道”之巧。“道”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围绕无目的而合目的的自然规律展开。可见,与“道”有关的“大巧”不是日常理解中的高超技巧,而是潜移默化的“天巧”。“大巧”无疑是美中最高境界,具有美的内涵。

二、“大巧”与“拙”

“拙”在《说文解字》中是“不巧也,从手生。”后人在为之注解时曰:“不能为之技巧也。”《孟子》:“大匠不为拙射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韩非子》:“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无一失。”由此可见“拙”的一般意思是指技艺拙劣、笨拙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拙”也含有谦虚的意思,比如“拙笔”、“拙目”、“拙荆”等。以上对“拙”的一般理解都是与“巧”相对的。

“巧”和“拙”的相反性,老子却用“大巧若拙”辩证的将它们统一了起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之所以称之为“大巧”,关键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面貌,非人为因素去改造或破坏。而“拙”是不做修饰、朴实无华、自然而然的。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面上给人拙笨的感觉,实质彰显的是质朴、纯简、巧夺天工的大美。“拙”中所蕴藏的正是“大巧”的精华,是“大巧”的外在表现形式。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讲求宇宙万物的本源都遵循本身的属性规律。此外,他将“道”与“自然”相联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的“道”,不只是自然界,还有“自然而然”,顺万物之本性,没有人为的因素。因此“拙”的自然而然和“道”是相通的,都有自然纯简,意蕴充实的内涵。朴实无华的事物方显宇宙万物的生命力和本来状态,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境界,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应自然之道才能得自然之成。可见“大巧若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组成部分,是自然道法中的一个小分支。

“大巧若拙”中的“拙”离不开“巧”,是以人为的“巧”为基础,也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和升华。可见,“拙”具有炉火纯青、浑然一体、返璞归真的内涵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

三、大巧若拙的审美境界

大巧若拙,这种纯简、朴实、自然之美的意蕴,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成为众多艺术家们的目标和理想。南宋姜夔曰:“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北宋黄庭坚云:“余初未赏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可见对于“大巧若拙”,中国美学有其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审美内涵,由此构筑的审美境界体现在超越机巧、自然天饰、苍老之境三个方面。

(一)超越机巧

机巧,是出于人机心的巧,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在一定的目的和企图下,人的精神世界必然会受到束缚,生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趣味。而“大巧若拙”中的“拙”正是对于这种“巧”的超越,“拙”是剔除了机心的“大巧”。

在老子看来机巧是一般生活层面上的巧,即小巧,大巧若拙正是对这种机心技巧的反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戕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处的“尚”、“争”、“欲”、“自见”、“自是”、“自戕”、“自矜”都是人心本来就存在的弊病,不利于人自然本性的进一步发展,也不是真实的社会进步。为了实现合乎人性的朴素、自然的社会状态,老子提倡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观点。这种无心、无为、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拙”。“拙”代表的是不争,是超越机心、机巧的过程,从而实现内心自由、自足、自乐的状态,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运转。

“拙”是生命中的一种“大巧”,这种“大巧”剔除了人为的机心、技巧,实现了浑然无为、自然而然的世界,建立了生命的本然真实,最终实现了人心灵上的超越。这正是老子“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之一。

(二)自然天饰

汉代思想家云:“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深刻阐述了中国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人的创造中若没有了天的融合,就没有因果凭证;天的创造中若没有了人的参与,就无法彰显其意义。中国人在表达天人关系的时候,时常青睐于“拙”,以拙为尚,更是对老子“大巧若拙”审美追求的表达。

“大巧若拙”中的“拙”是不加锤炼的,是内心情感的沉淀和自然而然的表现,没有娇柔,去除造作,因而处处散发自然天饰的美。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堪称风行水上,随物赋形的典范。有别于西方建筑追求的理性和秩序,中国式园林更像一卷画。园林中的小桥、亭台、楼阁、假山、怪石、树木等都竭力遵循自然,体现自然知趣。不通过人为的秩序、节奏等方式去改变自然,而是体现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值得思考的是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把“大巧若拙”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落实到实际中难道就是绝对的“无为”?刻意无为的行为绝不是“大巧若拙”,比如,作无墨画、读无字书。这恰恰违背了“大巧若拙”中自然而然的原则。老子所主张的“大巧若拙”、“自然无为”的审美追求并不是舍弃一切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求要遵循自然本来之规律,道法自然,以人之天合乎自然之天,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苍老之境

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还体现为中国艺术的苍老之境上。这是因为中国艺术中的“老”有着特殊意味,是“拙”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中国人善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这些看似了无生气的事物,却并不意味着衰亡。相反是一种隐含的活力,预示着勃勃的生命力。《周易》中“枯杨生华”的意象,灭是生,寂是活,生命的低谷孕育着希望,生命的顶峰意味着衰落。所以人们通过苍老、枯槁之意象,反而见到了生命的倔强和蓬勃。

“老境”、“拙境”不是颓废和衰败,而是绚烂过后的真实平淡。“老境”并不是额头上的皱纹,两鬓的白发,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在老境之中平淡、无色相、天真、淳朴、衰朽里透着灿烂的光,平定中知晓智慧,去除规矩之后的天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稚拙才是巧,平淡才是真。不论是枯槁之美还是苍老之趣都是“大巧若拙”这一美学趣味的精准、练达的审美追求。

总体而言,老子“大巧若拙”的独特哲学命题,不以人为之力去改造世界,讲求事物本生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实现变化,体现着超越、天饰、苍老的审美追求。此外,它关注人内在的生命感悟,强调内在的质朴和谐,也是一种生命颐养之情。因而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有机合成技巧篇10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038-02

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资源和复杂信息高度整合、融会贯通的世界。自媒体技术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给广播电视新闻这些“主流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不同的各种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弱,人们不在被动的接受传统媒体的“统一的声音”,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像微博、微信、论坛等,自由、独立的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自媒体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是因为其多样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点。广播电视媒体想要稳固主流媒体的龙头地位,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充分掌握利用好编辑技巧。

1.1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效果

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而电视新闻是加入画面、视频、配音、播员画面等将新闻编辑在一起的综合节目,广播新闻则是一种需要播音员的现场播报、现场连线的综合声音传递。综上所述,新闻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丰富、宏大的工程,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率被编辑人员的编辑技巧直接主宰着。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时效性、客观性原则,综合编排新闻内容、画面配合、播报方式、语言表达等因素,对新闻节目进行整体、细致地加工和编辑,充分发挥新闻节目的作用,为大众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新闻作品。

1.2吸引大众的关注

收听率和收视率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所追求的最实质的目标,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实现合理巧妙地优化,在明确、有趣上下功夫,用多样的形式、丰富的手段进行编辑,既可以播报新闻,也可以为大众提供一种娱乐休闲的获取信息方式。在新闻选择上,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对不同类型新闻节目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例如,年轻群体对娱乐、体育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比较高,公务员群体对于国家社会新闻固定关注,司机群体对于交通广播的热爱收听,由此,在编辑新闻节目时,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知名度高的、影响力强的热点新闻追踪报道、突出不同类型新闻节目的特点。

新闻节目对于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编辑能力过硬,对编辑软件熟练操作,完成文字修改、图像编辑这些初步编辑;还要求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对语言有一定的敏感度。思维创新整合资源,敢于挑战传统的编辑手法;更要求在节目编排、录制播出上创新思路,多想“金点子”。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吸引大众,有较高的视听率,不仅要求新闻内容真实准确,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编辑技巧,才能编辑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许多编辑技巧被巧妙的应用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虽然大众并没有察觉,但却能感受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层次,而持续喜爱关注新闻节目。

2.1模糊化处理的技巧

模糊化处理技巧符合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舆论方向的引导能力,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面对多种多样的新闻,保证其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的同时,又要避免从正面反应新闻引起的不利影响,这时就需要编辑人员采用模糊化编辑技巧,尽量考虑到新闻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进而为社会的稳定保驾护航。尤其在处理、编辑机密文件、军事要闻、犯罪案例等的时候,编辑人员多会采用这种技巧,来减少新闻传播带来的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模糊化处理的技巧是常用的重要技巧。首先,不对这些大事、要事进行充分表达而是言简意赅地传播,让大众及时的了解主要信息;其次,采取模糊化的处理技巧处理一些具有保密性质的重要新闻,例如,对于包含国家、军队、政治机密的新闻,多采用某某说、据统计、据调查等模糊语言;在刑事案件中,不公开受保护的受害人、未成年人的姓名等;在特殊图像处理时,采用侧面拍摄,一些重要的信息打马赛克。以上的类似问题都是新闻编辑中常见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模糊化处理的技巧。

2.2甄别稿件的能力和技巧

“新闻线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致可以分为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和举报新闻线人。他们基本不具备任何新闻技巧,只是新闻线索提供给专业的新闻人员。此外,向新闻媒体提供稿件的还有一些具有“新闻线人”性质的编外人员,如通讯员、公民记者等,这些人并没有专业的编辑素养,为了获取稿费有时甚至会歪曲夸大新闻事实。所以,作为专业的编辑人员,必须要具备甄别稿件的能力和技巧。新闻本身要求其真实性,因此,辨别新闻线索、稿件的真伪,判断新闻价值极其重要。首先,要与这些新闻线人建立长期、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不定期的培养、让他们的新闻素养上升高度;其次,严把新闻时效性,第一时间辨别出线人提供新闻的新闻价值,并经过专业的编辑后传达给受众;最后,深度提取新闻价值,兼顾新闻的趣味性、新颖性。

2.3深度提取的技巧

新闻传播是时效性和深度性的有机结合。广播、电视新闻都属于传统的新闻媒体,与之相对的是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新媒体特点在于及时更新、24小时滚动播放,接收零时差,是“全时性”的新闻传播载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要保证内容为王、深挖提取。因此,编辑人员要充分了解、广泛收集与新闻有关的信息,重点挖掘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数据、史料,增加新闻的厚重感,可以结合背景做一系列的报道。另外,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要注意,对一些特殊的新闻在报道角度上加以创新的编辑,多视角挖掘和开拓。

2.4趣味性的技巧

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以正规、严肃的形象面向大众,可是一味地正规、严肃,就会失去亲和力,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在新闻编辑中适当的增加趣味,可以增加节目的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广播新闻节目可以尝试聊新闻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让受众收听节目;电视新闻节目也适量的增加微笑的语言,配合图片、小视频等特效,在单纯播报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再次,新闻标题的拟定要符合醒目、生动、形象的特点,让标题字眼容易吸引受众。同时,新闻节目还要把握好尺度,防止民生类的新闻节目过于娱乐化,与社会主流脱节。

2.5舆论监督技巧

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引导舆论监督的责任。新闻媒体在编辑新闻时,运用舆论监督技巧,多向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并在新闻评论中,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新闻联播》为例,2016年春节的走基层节目,有“春节说吧”里的旅途人们几分钟的思念和祝福,也有对春节坚守岗位的铁路职工、守卫战士等一线工人的真实报道,将他们的孤独艰辛坚守和春节热闹团圆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大众会深切感受到有这样一群敬业奉献的人,在为中国梦默默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新闻中的人和事,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爱岗敬业精神将会发扬光大。

根据实际调查,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受众对新闻获取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性,所以广电新闻在目前形势下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只有对广电新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新媒体中立足。以下结合受众的心里特点和需求,从新闻编辑观念、新闻内容、新闻形式3方面进行创新入手,促进广电新闻未来的发展。

目前部分新闻编辑人员的观念还处于传统落后状态,这样不仅容易造成新闻编辑方法滞后,也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编辑人员的观念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在以专业性为基础的原则上,对编辑观念进行艺术方面与审美方面的有效提升。不能所有新闻节目编辑都是一个模式,针对不同的新闻节目编辑创新出自己的特色。

3.2新闻内容上进行创新

在新闻内容筛选上,既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还要紧握时代脉搏,将新闻与资讯结合,将事件与知识融合,关注民生,贴近生活,反应社会热点问题。更要站在大众的角度上,筛选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兴趣爱好的重要新闻,及时、生动的传播。如央视新闻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优秀的电视节目。

3.3新闻形式上进行创新

播报形式上的创新,是编辑环节上的新突破,对编辑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播新闻通过声音传播新闻,没有画面,存在一定视觉上的局限性。电视新闻结合声音画面,但是播报形式单一。原来的“播”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听惯了以前高亢喊出来的播报方式,开始注重主持人和大众对新闻的交流感,“说”和“聊”的方式应运而生,并被广泛运用到娱乐节目甚至新闻节目中。除了播报还有传播方式的创新,自媒体被广泛积极的引入广电节目的编辑中,各种新闻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在新闻节目结束后,通过留言、评论等多种方式,增加媒体和大众的联系交流。在人们物质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广播电视新闻对于大众的影响力仍然是非常大的,但是传统的新闻编辑形式和观念已与社会脱节,因此,为了保证传统新闻节目仍有较高的视听率,要求编辑人员熟练地掌握和利用好编辑技巧,思路上不断地创新,制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成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2).

[2]陈小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3(8):17,10.

[3]麻敏.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J].编辑之友,2013(4):97-99.

[4]张文贵.积极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趋势[J].品质月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