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脑梗康复训练十篇脑梗康复训练十篇

脑梗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20

脑梗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脑梗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坐位训练;⑥站位训练;⑦步行训练[1]。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4010(25.0)17(42.5)13(32.5)27(67.5)

观察组4014(35.0)22(55.0)4(10.0)36(90.0)

p值

3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脑梗康复训练篇3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脑梗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训练低频电刺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4-0051-03

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combinedwiththeearlyrehabilitation

trainingfortreatmentof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

JinZhi-ping,LiUXue-yuan

(1.Xidu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Fengxian,Shanghai,201401;2.tenthHospital,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theearlyrehabilitationtrainingand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ontheneurologicaldysfunction(nD)scoresandaDLscoresinthe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method:ninetycases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withtheearlyrehabilitationtraininggroup(agroup),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group(Bgroup)andcontrolgroup(Cgroup)(n=30).thepatientsofaandBgroupsweretreatedwiththeroutinedrugsand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treatment,inadditiontothepatientsintheagroupweretreatedwiththeearlyrehabilitationtrainingwithin48hoccurrence.thenthechangesofthenDscoresat21dandaDLscoreswereobserved.Resul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hosethreegroupsbeforethetreatmentinnDscoresandaDLscores(p>0.05).ComparedwithBandCgroups,thenDscoresandaDLscoresinagroupwereremarkablyturnedforthebetterat21daftertreatment(p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rehabilitationtraining;lowfrequencyelectricstimulation;clinicalcurativeeffect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在存活的患者中,仅有10.00%能恢复正常,50.00%以上的患者将遗留有严重的后遗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低频电刺激可以引起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增加,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功能[1]。我们在使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脑梗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33-005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肢体偏瘫、运动、感觉和语言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约25%伴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1]。运动性失语患者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来,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证明,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现收集我院脑梗死后伴发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共97例,其中4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共97例,采用电脑随机选号法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为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一个疗程(20d)的系统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龄42~83岁,平均55岁;对照组为4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1~80岁,平均53岁。

1.2入选标准

1.2.1评定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2],结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运用mmSe评测患者无智力障碍;(2)所有失语症患者均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语症筛查量表(CRRCae)进行检测并确诊,并且根据其制定的失语症法评定为运动性失语。

1.2.2排除标准[3](1)病情重、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测试者;(2)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以及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3)处于昏迷状态或急性期以及病情发展变化较快时期者;(4)患有老年性痴呆、情感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1.2.3分类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程度,将运动性失语分为两类:(1)完全失语:语言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自发和复述言语,仅能发单音节。(2)不完全失语:自发言语或(和)复述有程度不同的障碍。依据其程度又分为:轻度:语量51~59字/min,不费力,能表达或部分表达,可复述长句;中度:语量

1.3方法

1.3.1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开展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前提。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常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极其不利,从而影响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安慰患者,告诉他们失语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积极配合,反复训练,语言功能一定能够改善,使患者树立信心,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学、多种样式的训练内容以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1.3.2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应遵循越早越好、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发音器官训练: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在语言运动控制方面有一定障碍,因此发音器官的训练非常重要。构音肌训练:指导患者反复做简单的伸舌、鼓腮、张口、嗑瓜子等动作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群的协调运动;软腭抬高练习:指导患者尽量张大口腔,让患者发a音或做出类似口形;舌部运动:指导患者反复做伸缩舌运动,逐渐加快,运动幅度尽量大些,前伸时舌尖抵上、下唇,再抵左右颊部,横卷、竖卷,舌在口腔内沿牙齿转动;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动作。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的前提下,要及早进行训练,每天训练5~10次,每次30min,一般在1周内都可进行。

(2)发音训练:对于完全性失语的患者,要像教小孩儿学说话一样从学发音开始,如让患者从发元音开始或用嘴吹口哨诱导发音,然后再说常用单字,如吃、喝、好、行等,再依次教双音词、短语、短句、长句等;对于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可以直接学习双音词、短语、短句及长句等。

(3)视听配合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听理解能力相对保留而言语表达能力低下的特点,采用一对一方式,说话与视觉刺激结合,如说“喝”时示范喝水的动作,或用看图识字方法,根据学习进度制作一些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图文卡片,指导患者说出卡片的内容;将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录制成患者可以跟读语音文件,让患者反复跟读练习,改善发音,每次练习15~30min,每日2次;同时,给每位患者配备耳机,在患者跟读练习结束后及输液治疗期间,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播放精心挑选的音乐,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还能刺激患者大脑语言中枢,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在病房里准备大量报刊、杂志和书籍,让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通过阅读加强语言理解,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鼓励家属与其多聊家常加强语言交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均稳定,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临床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为意识清楚、理解力正常,能够接受语言训练;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及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恢复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0.01),即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显著,见表1。同时年龄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3讨论

由于脑出血或脑栓塞,导致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受损,使患者表达或理解能力残缺或丧失称为失语[5]。失语阻碍了患者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病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功能转归,语言康复训练越早越有利于语言功能的重建[6]。所以,最好能在发病后1~2个月内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并且反复、持续的感觉刺激能够加快脑组织的代偿活动,对受损脑组织的神经元的生长和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积极地做好心理疏导,排除患者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语言障碍,使患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7]。

[参考文献]

[1]吕雨梅.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2):75-77.

[2]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5.

[3]马延爱,薛云娜,朱春燕,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应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6):512-514.

[4]罗玲,庄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84-589.

[5]夏秋欣.卒中单元护理与药物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

[6]王宁.脑卒中伴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2):142-144.

脑梗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依达拉奉;丹参;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早期溶栓及脑神经保护治疗。我科近年来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89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②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③发病72小时以内住院;④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史,本次发病前后无后遗症;⑤入组前未经抗凝、溶栓、血液稀释等治疗。⑥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在25~40分之间;⑦Barthel评分在45分以下。排除标准:①出血性梗死;②血液病患者;③严重心肝和肾功能损害;④严重精神疾病者;⑤过敏体质,对多种药物过敏或近期有过敏性疾病;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脑栓塞。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39~79岁,平均66.64±8.28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2~79岁,平均67.52±7.26岁。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治疗组: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0.5小时滴完,每天2次,连续治疗14天,并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计划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内容包括:①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②体位变换;③关节的被动活动;④预防吸入性肺炎;⑤床上移动训练;⑥床上动作训练;⑦起坐训练;⑧坐立平衡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训练;⑩移动训练等。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两组患者使用其他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基本相同。两组病例分别于入院时,用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进行C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分别于入院时,用药后第7天,第14天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以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采用CSS量表)评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BⅠ):用以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0~24分为极严重残疾;25~49分为严重残疾;50~74分为中度残疾;75~95分为轻重残疾;100分为正常。

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CSS评分比较治疗后3周内两组C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疗效从第2周开始出现(p<0.01)。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略)

2.Bi评分比较治疗后3周内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疗效从第2周开始出现(p<0.01)。见表2。

表2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略)

3.副作用治疗组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接受治疗;对照组无一例肾功能异常。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自由基在脑梗死后脑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直接导致细胞膜损伤而致细胞死亡[2],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继发性脑损伤。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血流再通超过时间窗时限,可导致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缺血再灌注产生自由基的机制,包括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线粒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儿茶酚胺的增加及中性粒细胞的释放等[3]。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主要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期,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可明显减轻脑损伤。

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林5酮,edaravone,mCi186)是一种新脂性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有研究证实[4,5],依达拉奉是强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阻止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扩大,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认为依达拉奉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脑缺血后过度产生的oH和其他毒性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组成细胞磷脂膜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和细胞损伤。有实验证实依达拉奉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剌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白细胞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国内有研究显示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mDa的含量,并增强SoD活力,提示依达拉奉具有降低羟自由基浓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此外,研究证实[6]依达拉奉对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有效,且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白小板聚集,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早期康复训练也明显有助于急性脑梗死功能恢复[7],康复的疗效是肯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减低病人的依赖,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迟康复。

顾学兰等[8]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亦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本观察中治疗组和对照组自治疗第2周开始CSS及Bi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提示依达拉奉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确有一定的作用,该药副作用轻微,说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schmidlegJw.Freeradicalsincentrelnervousischemia[J].Stroke,1990,21(7):1086.

[3]matsuoY,Kiharat,Kedam,etal.roleofneutrophilsinradicalproductionduringischemiaandreperfusionoftheratbrain:offectofneutrophildepletiononextracellularascorbylradicalformation[J].CerebBloodFlowmetab,1995,15:941.

[4]刘志辉,刘美萍,吴春艳,等.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J].药学与临床研究杂志,2007,15(2):102.

[5]林伟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112.

[6]tatsuskiK,YasuoK.miLDhypothermiaenhancesefficacyofneuroprotctiveagentsincerebralischemiainrats[J].internationalCongressSeries,2003,93:101.

脑梗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灯盏花素;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13--02

为探索急性脑梗塞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脑梗塞发病急骤,恢复缓慢且遗留不同的功能障碍的特点。本院于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0例患者应用灯盏花素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人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发病时间在72h以内。

1,2一般资料选择住院病例8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45~81岁,平均62.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1例,糖尿病史9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4~79岁,平均年龄61.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糖尿病史11例。2组偏瘫肢体肌力均在0~3级。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轻型9例(0~15分),中型23例(16~30分),重型8例(31~45分)。对照组,轻型12例,中型21例,重型7例。2组在性别,年龄,功能缺损程度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1,3,1一般治疗2组均采取吸氧,调整血压,血糖,电解质,以及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1,3,2对照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昆明龙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3,3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稳,48h即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包括心理支持,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随意性改善训练,肢体耐力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拐杖使用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时注意家属指导,以配合治疗。1,3,4疗程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3,5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生活自理;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或增加。1,3,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Y2检验。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尽早促进神经功能和改善瘫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循环,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内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从而改善梗塞区,尤其是梗塞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功能,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早期综合康复;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有限。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显著效果[1]。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1例,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病史但未留下后遗症,单侧偏瘫;②病程在1w内;③年龄45~75岁,病情稳定,基础疾病控制平稳,意识清楚;④无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⑤能理解和配合治疗。排除并发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与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47~75岁,平均(60.8±9.2)岁。对照组组53例,其中男性34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61.4±7.9)岁。两组性别、年龄、偏瘫侧、病情、病程、文化程度、吸烟史、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价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单盲法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eSe)[3]评定认知、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3]评定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表(Bi)[3]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两组患者在治疗前mmeSe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3方法治疗组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48h内不再进展时开始康复治疗,并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4],即以Bobath技术为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对患者进行卧位、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位、从站位到行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等。将每次治疗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常规训练之外的时间由家属指导以巩固训练效果。智能通络治疗仪治疗(郑州爱博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aBe-iii型)给予低频脉冲,中频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刺激瘫痪侧肢体;电极置于各运动点上,一般上肢为外旋肌及伸肌运动点,下肢为踝背屈及屈肌运动点,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换运动点;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20min/次,1次/d。电子艾灸仪治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DaJ-23型)根据中医艾灸原理,选取活血通络、强壮筋骨穴位,20min/次,1次/d。治疗组根据病情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如西药控制血压、血糖达标,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20026866,规格10ml/支)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

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如西药控制血压、血糖达标,并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氯化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467,规格100ml/瓶)100ml静滴,1次/d;血塞通注射液(粉剂)(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438,规格0.2g/支)0.4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未进行系统正规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家属根据自己的认识帮助患者活动,部分患者在咨询后自行进行锻炼。

1.4疗效评价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计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进步及以上者归为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mmeSe评分、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的比较(见表1)。在mmeSe评分、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在治疗前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mmeSe评分、简式Fma及Barthel指数的自身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各评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康复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为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脑梗死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失语等残疾。而综合康复医学的介入,给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患者生命征平稳后,及时开展早期的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研究观察了脑梗死急性期,丹红注射液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及自我训练,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中药丹参与红花,二者配伍运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传统中医认为,中风初期,以本虚标实为主,风、火、痰、气、瘀阻络闭窍,脑络失养。而丹红注射液以活血化瘀通络之效,急则治其标,对证用药。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凝聚以及血管扩张作用,而红花中的红花总黄酮可抗血栓、耐缺氧等多种药理功效,并能激活、促进纤溶系统活性,有效防止缺血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具有保护神经元作用[6]。

综合康复治疗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及皮肤感觉冲动,发挥促进作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或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7]。此外,在治疗期间加用现代化的中医治疗设备:智能通络治疗仪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微电子技术调制相应处方,通过调制含有磁性的脉冲电流对体表经络、腧穴进行有效刺激,起到活血化瘀、补虚泻实等作用,同时调制的脉冲电流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局部组织促进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增加神经兴奋性,促使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重建大脑皮层对患肢的支配,从而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电子艾灸仪是遵循祖国医学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所不及者,艾为最要"的理论,模拟艾灸,在穴位进行热刺激和药物刺激,达到鼓舞正气、温中健脾、化痰通络的功效,对于中风患者属气血络瘀、痰湿阻络者效果甚佳。

本研究遵循早期康复的原则,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辅以智能通络治疗仪、电子艾灸仪等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显示,本方法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学谦,王艳,张莉峰,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48-49.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方定华,陈小梅,李漪,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9-58.

[4]王茂斌,励建安,李建军,等.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3-216.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脑梗康复训练篇9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心理康复护理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分期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卧床期(1~3天)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坐位期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离床期(5~15天)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步行期(8~21天)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恢复期(18~45天)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7~79

[14]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脑梗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

【中图分类号】R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3-02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80%[1],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8-01~2011-01在我院住院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伴有偏瘫的患者,选取7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采用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确诊。随机单盲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8.5)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2例,腔隙性梗死5例;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7.3±8.2)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0例,后循环梗死11例,腔隙性梗死3例。两组年龄、性别、梗死类型、病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

1.2.1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主要诱因、先兆症状、治疗及预后。

1.2.2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由于偏瘫肢体伴感觉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讲解心理、情绪对脑梗死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减少患者的应激、抑郁、焦虑等情绪。请显效的患者说明积极的康复锻炼能促进患者的恢复,甚至能达到自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康复中。

1.2.3康复护理干预:由护士对脑梗死患者和家属进行指导,直至患者和家属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包括:①康复基础训练:变换,良姿位,关节被动活动[3];②坐位维持训练:开始角度不易过大,一般30°-45°开始,背部垫以被褥,让患者靠着锻炼躯干肌肉;③床上移动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洗脸、穿脱衣服等训练;⑤起坐、离床移乘轮椅、重心转移、负重训练;⑥站立训练:患者在床边坐稳后逐渐锻炼站立和行走,开始扶着站立,以后可以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栏或墙壁独立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⑦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先由2名护士或家属帮助患者原地踏步,逐步先迈患肢再健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活动量以患者尚有余力为宜,反复练习直至可以独立行走。

1.2.4饮食指导:①戒烟酒;②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食物;③补充膳食钙、适当补钾;④降低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目标是改善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和注意白天的尿量。

1.3观察指标全部患者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4],用Barthel指数[5](Barthelindex,Bi)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ofDailyLiving,aDL)。Fugl-meyer评价法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主要评测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其中上肢最高分66分,下肢最低分34分,总分100分,总分越高,恢复情况越好。Barthel指数主要评定瘫痪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的多少将其分为4个等级,总分100分,评分>60分表示基本完成,60-41分表示需要帮助,40-20分表示要较多帮助,<20分表示完全需要帮助。评定时间:全部患者在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后4周)各评定1次。

1.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t=1.085,p=0.28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学意义(p<0.05)。护理后周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t=3.145,p=0.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换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t=0.840,p=0.4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t=7.9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如何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已成为神经和康复领域关注的焦点。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和重组能力[6],康复护理干预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从而促进脑梗死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高级中枢神经回路再通,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通过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可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改善全身情况。因此,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在入组时无显著性差异,随着干预的进行,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升高。到1个月末,干预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通过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而致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指导,可以达到康复或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残疾,能有效地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85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5~6

[3]姜安丽.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2-145

[4]陈小转,郑梅生,顾萍,甘丽,陈志祥,邹静.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卒中愈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管病杂志.2010,8(9):1063-1064

[5]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J].当代护士,2006,(3):94-95

[6]miyai1.neurosciencebasedstrategiesforneurorehabilitation[J].Brainnerve,2007,59:34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