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手术应急预案十篇急诊手术应急预案十篇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29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重型颅脑创伤/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急危症之一,临床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不可逆转性脑疝,死亡及致残率极高,早期及时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为此在最短时间窗内实施抢救和手术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8月未建立绿色通道(110例)与2010年8月开始建立急诊一站式救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39.5±3.7岁。a组(绿色通道组):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5~86岁,平均年龄(42.8±4.3)岁。B组(未实施绿色通道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7~87岁,平均年龄(43.3±5.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145例、殴打伤22例,砸伤30例。本组均排除有明显胸、腹腔脏器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55例、硬膜下血肿伴挫裂伤125例,弥漫性轴索伤34例,合并颅骨骨折19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GCS评分差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实施方法:①将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急诊科、急诊iCU、急诊检验科,急诊放射科、急诊手术室组成综合急诊医学部,统一管理。②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固定于急诊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创伤急救工作。③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等,并将患者的伤情和到达急诊科的大概时间提前通知急诊科,详细记录患者到达急救部的时间。④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预检,进行床旁彩超,X线、心电图检查等,Ct检查则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⑤如需紧急手术,需在1h内实施确定性手术,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通知急诊手术室做好接诊准备,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⑥对伤后神志丧失、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临时费用绿色通道。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在急救部逗留时间、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手术室准备时间计算)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实施3~6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病例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方差,两组比较用u检验和x2检验,p

3讨论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早期影响疗效主要原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另一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也就是救治时间窗,一旦延误超出时间窗,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现代创伤外科提出的“黄金1小时”已为大家所熟知,从院前急救至急诊科、重症病房、手术室,畅通的急诊绿色通道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1]。重型颅脑损伤需手术患者应在“黄金1小时”内进行,尤其对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脑疝的病人,早期加强急诊各救治环节的紧密衔接,可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尽最大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控制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院2010年7月成立了急诊医学部,创建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急诊辅助科室、急诊外科病区为一体的新型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调度预案,实行三级值班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流程、设施及药品等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后,在急诊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将送检查、送化验、送入院、送手术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时间之和最小化,对于病情特别危急的,有救治机会需急诊手术患者,医生用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交代病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知情同意”绿色通道,让家属感知医生及医院对生命的态度。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实行专人陪护转运制度,形成流畅的急诊科-Ct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转运链。为确保“信息”绿色通道通畅,通过引进了先进的paCS的影像传输系统,使得摄片、阅读信息基本同步,在Ct室、急诊室、手术室均能第一时间获知病情,高端的科技支撑为救治方案的制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对伤后昏迷、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总值班室,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费用临时应急通道,第一时间施救并留取救治的相关影像资料,为救治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干扰。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在入院后1h内到达手术室或急诊iCU,并得到确定性治疗,总有效率由原来的64.5%上升至78.4%。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较之前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2

根据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特点,制订应急计划、预案和流程,完善应急制度及应急门诊和病区的建设。建立应急护理梯队,充分保障传染病突发事件时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组建一支人力充足、反应迅速、技术精良的应急护理队伍,是确保应急救护任务圆满完成的关键。

1.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梯队

应急领导小组由院长挂帅亲自抓,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协助具体抓,领导小组成员为政宣、医疗、护理、院感、总务、设备维修等部门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和院感科负责应急治疗护理和隔离消毒及防护工作,护理部负责应急护理工作。护理部成立应急护理第一、二、三梯队,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抢救知识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身体素质好,作风过硬及居住在医院或距医院较近的护理人员组成。

1.2制定应急纪律制度

一旦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急梯队人员及全院工作人员进入备战状态,终止休假和正常休息,无条件服从医院调遣。护理部建立应急病区护士长及应急梯队成员通讯录和联系网,要求应急队员在应急状态时保持24h信息畅通,一旦接到通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指定的地点。

2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突发传染病知识和护理技能培训

2.1确定目标

通过培训演练提高护理人员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护理队伍,使应急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2培训内容及方法

2.2.1突发传染病处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理论学习,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应急管理和相关应急组织体系及应急联动机制,重点学习卫生部及省地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工作流程,隔离防护知识,特殊治疗护理,针对性的急救知识和技术并进行护理理论操作考试,使应急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其次,突发传染病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的工作程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导医、分诊、咨询及就诊病人突发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按病情轻重缓急将病人大致分类,对重病人就诊实行先就诊后缴费和办理住院手续;应急病区对诊断明确的重症住院病人,及时请示院领导,请求上级医院技术支持,远程会诊和专家指导,确保诊疗护理质量;对轻病人集中管理,同时做好病人及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稳定正常社会秩序,使人们树立坚定信念正确应对传染病疫情。再次,护理抢救知识和技能训练,护理部平时注重对护士抢救技能(心肺复苏术、导尿术、吸氧术、静脉留置针技术、气管切开护理技术、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使用)的系统化培训、强化和考核力度,并根据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技术考核时常出现的问题、操作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抢救器械使用中故障的发现与排除法等组编缺陷题库,人为设置“缺陷”让护理人员先行识别缺陷操作,明白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对照标准进一步规范,使大家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寻错,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纠错补漏加深记忆,以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及观察病情能力和抢救配合能力。

2.2.2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演练

由于突发传染病很少发生,而且多种多样,护理部每年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抢救技术作为护士“三基”考试内容。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各应急小组成员按应急预案进行反复情景模拟演练,高标准严要求参加省市组织的应急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意识。通过演练不仅仅使应急梯队成员掌握应急预案内容,重要的是检验应急计划、预案和流程是否全面、科学、合理,并且根据演练结果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可以全面了解应急梯队成员的应急救护能力,随时调整训练计划、预案和流程,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3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护理管理

3.1快速反应,启动紧急预案

院总值班领导执行突发传染病报告程序,每当有突发传染病预报,应急小组成员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通知,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整体应急系统开始运行,参与应急救治的各级人员迅速到岗,明确任务和职责,组织和指派相关人员迅速进行突发传染病的评估,以便作出下一步的安排。应急护理小组长接到通知,马上召集应急护理梯队成员开放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为随时能够接诊和收治病人开辟绿色通道。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病情判断能力的分诊护士到应急门诊接待就诊病人,维持就诊秩序,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简单查看病情,快速准确的分类,迅速安置病人。突发传染病应急预案流程为:应急梯队处于待命状态;应急门诊、应急病区启动,导医、分诊、预检分流、转送和收治病人;医疗护理服务、隔离消毒防护、心理支持等健康管理。

3.2人力资源调配,护理技术支持

2006年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期间,病人数量尤其是重危病人数量突然增加,又要设立专门的应急门诊和应急病区,因此护理人员数量远远达不到应该配备的要求,护理部想方设法将“办公室”搬到应急病区,主任每天固定时间到应急病区召开简短会议,部署工作并了解应急工作的动向,两位副主任深入病房,着重了解重危病人抢救和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临床上各种困难,指导重危病人治疗护理,随时修正各种护理计划和工作流程。并抽出院感科和信息科的部分护理人员作为应急第二梯队支援临床一线工作,满足应急需要,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确保护理质量。同时通知本年度新聘用护士提前上岗不仅可协助带教做力所能及的护理工作,又可抓住应急病区作为第一课堂的时机,使她们见到了平时见不到的危重病人,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危重病人护理知识和抢救技术;经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重要的是保证了护士与危重病人的配备比例,顺利完成了45例乙脑病人的救治和护理任务。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急病区的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曾达到20余例,针对治疗中静脉穿刺困难的问题,为了确保治疗质量,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担忧,护理部专门调集临床各科室动静脉穿刺技术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应急技术支持小分队,随时为血管穿刺难度大的患儿进行采血和治疗,经过3个月的奋战,圆满完成了139例患儿的护理任务,受到患儿家长的赞扬,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3.3综合医疗资源,配足应急物质

护理部及时准备紧急抢救,短时间组建应急病区和门诊所需的大量物资和设备,整合全院所有的资源,保证应急救护的需要。护理部要求应急病区护士长做好突发传染病抢救物资和隔离防护用品的贮备,注意抢救器材的保养与维修,使抢救器械处于备用状态,并与总务科、器械科随时保持联系,以保证应急抢救的物资供应。要求应急病区明确专人管理应急贮备物资,规定应急贮备物资一律不得挪用和外借。应急病区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医疗仪器、药品、通讯、电源和气源等在位完好情况,确保物资能及时供应。

4对策

4.1应急梯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该根据应急需要不断完善

专科医院护理部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管理中,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和不足,在人员的培养、抢救设施的完善、抢救器械的使用、重危病人护理和抢救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由于专业所限,近年来我院招聘的护理人员中,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加之平时重危病人偏少,iCU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护理人员对抢救器械的使用和抢救技术容易产生生疏感。因此,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难度和广度加大,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化培训,通过考试和竞赛提高操作技能,确保应急时的熟练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充分考虑传染病专科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角色。

4.2应急病区的建设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不仅仅是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需要,便于应急病人的管理,有效利用医院仅有的医疗资源,确保重危病人的及时救治,更重要的是防止了与普通传染病人的交叉感染,消除病人之间的顾虑,且使应急病区护理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应急工作和环境,确保了应急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挽救病人生命。

4.3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是保证应急救治质量的关键

护理部应注重专业护士的培养,并调集人力资源,采用由专业护士负责培训指导的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模式,实施重点病人重点管理,解决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难题。

4.4加大应急计划预案流程的学习和演练

在突发传染病救护中,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突如其来的大批重危病人,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恐惧生疏感,不仅影响工作节奏,甚至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因此,护理部应将应急演练纳入每年的护理工作计划中,加大应急预案的演练力度,要求全员参加,真实情景模拟,演练形式多样,包括理论考试、紧急集合、穿脱防护衣、隔离技术、抢救技术、抢救器械的使用等,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护理急救水平。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断层摄影线计算机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体,病变表现有其多形性及复杂性,急性胰腺炎为最常见的胰腺疾病,也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目前诊断胰腺炎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Ct扫描及增强Ct在临床上运用价值较高。仅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并收集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2003年至2009年的病例,全部经临床确诊。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8岁。其中,急性水肿性胰腺炎3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47例行保守治疗,3例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全部行螺旋Ct平扫,其中38例增强。Ct检查时间在发病1h-14d,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及上腹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升高、红细胞压积加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1.2检查技术扫描采用16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150mas,层厚、层距均为2mm,窗宽250Hu,窗位35Hu。增强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碘帕醇,速率2.8ml/s,总量100ml。

2结果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急性胰腺炎Ct检查通常采用平扫与增强相结合的方法。平扫能够发现胰腺肿大、密度减低、轮廓不清以及胰周渗液等影像学表现;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检出胰腺是否坏死。急性轻型胰腺炎约10%-20%的病例Ct平扫可无明显阳性表现,其余可见胰腺不同程度的肿大,多为弥漫性,少数局限于胰头部位。胰腺密度大多模糊,也可部分清晰,可伴有胰周积液。增强扫描胰腺可无异常强化或异常密度影,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等影像学改变。胰腺出血、坏死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坏死区Ct值3-15Hu。胰腺体积明显弥漫性增大,胰腺水肿,其Ct值低于正常胰腺Ct值40~50Hu。出血区域Ct值明显增高。当胰腺包膜水肿、增厚或包膜下积液时,胰腺包膜被掀起,厚约1mm。

并可出现胰周脂肪层模糊、消失;胰周包膜增厚、掀起;肾前筋膜增厚;肾旁间隙以及小网膜内积液等胰周影像学改变和假性囊肿、胰周蜂窝组织炎、胰周脓肿等并发症的影像学改变。

3讨论

3.1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Ct扫描尤其是多层螺旋,其优点在于:①方法简单;②腹部手术后的伤口、敷料和留置导管对Ct检查也无妨碍;③显示清晰,分辨率高;④Ct扫描不仅能明确胰腺炎诊断,而且对胰腺坏死程度、胰外渗液范围及有关合并症等进行定量诊断;⑤非单一器官检查,可同时显示扫描区域内的其他脏器。成为判断急性胰腺炎有无坏死及并发症的重要工具,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将Ct检查作为诊断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3.2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主要为:胰腺肿大、肾前筋膜增厚、蜂窝组织炎、胰周假性囊肿及胰周脓肿。在本组胰腺炎患者中,胰腺均见肿大,发生率为100%,肾周筋膜增厚42例,并发蜂窝组织炎7例、脓肿3例和假性囊肿5例,伴有胆囊炎35例,胆囊结石19例。

3.3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早期及时Ct扫描能对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根据病情的不同,急性胰腺炎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于水肿性胰腺炎均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坏死性胰腺炎目前大家较统一的观点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死亡原因80%由感染所致,坏死组织继发感染或形成脓肿则应手术充分引流,否则死亡率明显增高。因而胰腺坏死感染是开放手术的绝对指征,同时,对于胆源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伴有壶腹部嵌顿结石,合并胆道梗阻或胆道感染者,应急诊或早期(72h内)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取出结石,畅通引流。而对于尚无感染者,多主张采用非手术治疗。胰腺坏死感染仅通过临床表现确诊困难,因其高热、白细胞增高、腹痛、肠麻痹等症状无特异性。动态Ct增强扫描对其有确诊价值。

3.4早期螺旋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的意义急性胰腺炎早期使用Ct扫描能够协助明确胰腺炎的诊断,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而且有助于预测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Ct检查不但能协助临床明确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分类,而且能对胰腺坏死程度、胰外渗液的范围以及有无合并症等进行诊断,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与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特别是增强扫描对临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可提供重要的信息,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4

方法: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比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结论: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2-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2~8h,平均就诊时间(4.38±1.42)h。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就诊时间(4.40±1.38)h。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急诊科采用常规程序护理,接诊后挂号、分诊,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症状、言语、肢体活动等,遵医嘱进行开放气道、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药等急救操作。检查完成后联系收住科室,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实施院内转运[2]。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接诊前接收到120提供患者的信息时立即准备平车、心电监护设备、急救药品、器械。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启动绿色通道,按规范的急救程序,在15min内迅速完成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3]。在医生诊疗的同时,护士迅速完成血液标本的取样和送检,20min内完成Ct、miR、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4]。同时电话联系专科医师现场会诊,根据检查结果迅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家属选择。有手术指征者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5]。

1.3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急救效果比较

注: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比较,*代表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70%以上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急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急诊科工作质量对后续专科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确诊、急救、确定专科治疗方案和院内转运等工作。因此建立高效便捷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预定的时间内规范有序地完成急救护理,各科室、各环节无缝对接,避免盲目重复或遗漏、缩短救治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72~1773

[2]潘新梅,王坚,王小红,等.加强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环节管理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6):3271~3272

[3]叶琳琳,金晓琼,郑声浩.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53~855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5

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与总结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配合措施与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险,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高达96.7%。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有助于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8-007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42

严重创伤作为急诊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是指在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料的外力作用下,给人的皮肤、血肉及骨骼、脏器等机体组织造成的致命伤害,通常表现为以骨折为主的脏器系统损伤,并伴有创伤性休克、多器官损害及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救护的难度比较大,死亡率极高[1]。为了有效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水平,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58岁,平均(33.4±3.6)岁。致伤因素主要包括:高空坠落8例,车祸22例,挤压伤24例,金属刺伤

4例,重物砸伤2例;创伤部位主要有:颅脑损伤21例,胸部创伤12例,腹部创伤10例,四肢创伤15例,其他部位创伤2例;经入院诊断,其中单脏器创伤23例,复合创伤19例,多发性创伤18例。全部患者均在创伤后30min~5h到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救治。

1.2护理方法

60例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配合主要有:术前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室护理及手术护理。

1.2.1入院前急诊急救护理鉴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急而且重,所以入院前要展开针对性的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具体的护理措施有:(1)护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应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及创伤情况,并且在尽量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检查或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受损状况,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有危机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如开放气道、止血或吸氧、人工呼吸、心胸复苏等。(2)适当处理患者创口,根据患者病情病况针对性采取输血、输液等救助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创口感染等问题的发生;通常严重创伤患者均伴有大量失血的症状,所以要针对性采取止血措施,并采取静脉留置针建立起两条及以上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输液、输血救治,缓解患者的病情。急救结束后,应安全、快速地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好患者的,并对患者身体进行适当的固定,同时利用车上的设备、仪器等给予患者生命支持和监护,确保患者呼吸顺畅[2]。

1.2.2急诊室护理待患者进入急诊室之后,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抢救准备。(1)短时间内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身体机能特征、呼吸心跳状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之进行交流,以观测其神智状况,同时还应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跳、脉搏、血压等状况[3]。(2)急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应当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查看其休克与否,呼吸道畅通与否,呼吸或供氧是否能满足其气体交换需要,查看完之后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重、死亡率极高,并且患者在1h内的救治存活率更高,这点必须引起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防止患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死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有预见性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最好在医生医嘱下达之前,便使用套管针帮助患者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并且留存患者血液标本,以便检验患者血型、配血等,为手术和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等工作奠定基础。(3)监测并预见患者的病情,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实时监测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来预见患者病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严重创伤患者均为多个脏器遭受损伤,因此病情发展快、变化急,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相对应的检验监测仪器实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等身体机能的变化情况,并科学预测评估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与护理措施[4]。(4)加强各科室间的协调作业能力,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涉及到多个科室,因此需要科室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并协同作业,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患者救治的连续性、高效性。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为了确保抢救工作及时进行、不受阻力,应当在急诊救治工作之前,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各科室间的转诊交接工作,确保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5)强化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对自身的病情、救治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等,都是无法预测和评估的,因此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和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出现放弃治疗的念头。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在救治过程中通过抚摸、眼神交流、手势等肢体语言和从容、镇静的工作态度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运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开疑惑,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等,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5]。(6)在检查评估完创伤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机能后,针对患者的救治需要采取相对应急诊急救方案,病情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设备等[6]。

1.2.3术中护理配合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抢救时间,及时、连续的进行手术,护理工作人员应当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材料,比如说皮试、留尿管、配血及备皮、胃管、引流管等。与此同时,还应做好各个相关科室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性、连续性和高效性。

2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及时的救治与护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死亡率为3.3%。

3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严重创伤由于病情严重、发展快,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急诊护理能够保证严重创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证,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同时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并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做到更及时、更科学的有效护理,这对于患者而言,不但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严重创伤患者实行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7]。

而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全面、准确的评估,对于制定有效抢救、护理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明确下一步的救治方案和护理措施,有效防止出现抢救不及时及护理遗漏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重创伤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氧问题,减轻其机体消耗。而对于呕吐患者,应当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现象。对于失血过多的严重创伤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输血扩容,而闭合性创伤患者则应当迅速明确其活动性出血或者内脏出血状况等,以尽早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减轻不良症状的发生,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8]。此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与护理中,应当细致、全面、及时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全天候确保患者的稳定康复。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配合中,护理工作还应当注重一点,那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交流和沟通,确保转诊流程顺利,以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护理记录是以书面形式对护理工作状况进行的呈现,其有助于各方面交接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在医患纠纷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全面、详尽、准确的做好护理记录并妥善保存、归档[9]。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多是由突发事件造成的,因此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感到恐惧、担忧和害怕,患者家属也往往会对患者较重的病情感到担忧和恐慌,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患者与家属的心理护理,以专业的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治愈病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及预后[10]。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0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有58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但有2例因伤情严重、送治较晚等多方面原因,经积极抢救后无效死亡,本次研究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6.7%。说明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并采用整体性、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和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施素华,殷婷婷,孔悦,等.创伤评分预警在多发骨折合并多器官损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4):54-55.

[2]成守珍,汪牡丹,陈利芬,等.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270-274.

[3]郭利利,李漓.护士疼痛教育项目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80-183.

[4]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5]裴辉,罗志毅,刘保池.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4-4399.

[6]黄雪丽,郭爱敏.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的使用现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7-60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22):57-59.

[8]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9]谭雯,黄严.严重创伤患者10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4):34-36.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脑梗死;循证医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15-01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5.070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即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脑卒中,病死率高达10%~15%,存活患者中约70%的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Ci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难题,目前尚无被根治的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部分治疗手段有明确的应用指征,不合理应用不仅不能使患者获益,还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如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仅适用于疾病较急、病情凶险、血肿较大、颅内压较高患者,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预后多较差。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循证、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些循证信息为各医院开展脑梗死治疗提供了支持,最大程度降低技术运用风险。医院应尽可能吸收他人有益的经验与成果,不断完善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急诊急救技术水平。以下就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诊治与护理过程中循证医学具体应用情况与实际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2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确诊为Ci;(3)存活入院,并未在送院时死亡;(4)非它院转院入院。共纳入患者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51~79岁,平均(71.1±2.5)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43例、脂代谢异常19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0min~52h,平均(1.3±0.2)h。

1.2方法

1.2.1急性发作期间(1)急诊急救循证:入院或院前急诊急救时获取体征、症状表现、病史信息,判断卒中类型、病情危重水平,了解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紊乱,吸烟与饮酒、用药史等危险因素,据病情安排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脱水、降压、预防电解质紊乱药物、给氧等对症与支持治疗,入院时立即送Ct室行影像学检查,针对性开展血管介入甚至开颅手术治疗。(2)日常循证:按照Ci常规治疗与护理路径,进行每日体征、病情观察,并逐一记录在案,对于危重患者,医师进行每日访视,必要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常见指标包括HCY、mpV、HsCRp、FiB等)、床头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如转出血性脑梗死,调整抗凝治疗,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2]。

1.2.2康复治疗循证(1)康复治疗:度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遗留,同时仍存在并发、复发风险,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循证治疗应关注康复治疗,包括卒中吞咽障碍、偏瘫、精神障碍等各类功能障碍治疗,利用各类测试、量表评估病情,如以饮水试验评估卒中后吞咽障碍,制定、落实治疗方案。(2)并发症与复发预防: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复发,如合并有合并症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康复期可能出现再出血、再梗死,应从体征监测、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1)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91%~100%,病残程度0级,恢复至发病前状态;(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46%~90%,病残程度仍未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幅18%~45%;(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未下降或增加,或死亡[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痊愈9例,显效42例,有效30例,无效11例(死亡10例,1例放弃治疗出院)。入院时niHSS评分:2~14分,平均(7.76±4.21)分,出院时(3.85±1.18)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i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Ci病死率、改善患者长远预后的关键。Ci治疗措施繁多,基础治疗如给氧、降压、脱水、预防电解质紊乱等常通过经验、判断病情、循证落实,而特殊治疗如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血管介入甚至是开颅手术,常需要完善的循证,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综合考虑风险获益,及时、有效运用,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带来额外风险[3]。抗血小板疗法运用最为普遍,有助于预防Ci再发,且适应证较广,对于发病48h内Ci有效。针对颅内压明显升高甚至已并发脑疝者,才应考虑甘露醇,使用需慎重。针对有合并症患者,还应积极控制合并症,如针对血脂代谢紊乱患者,应考虑调脂,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降压,考虑治疗方案对合并症影响。有血管介入治疗条件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微创抽吸术,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4]。

当前,笔者所在医院脑梗死救护路径、循证医学应用水平仍存在改善空间:(1)建立各系统、规范的诊疗路径,郑舟军等[5-7]证实在脑卒中二级康复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尽管制定有详细的循证护理方案,但更注重个体化护理,强调诊疗方案的制定、落实,强调据循证信息调整治疗策略,给管理带来了困难;(2)关注治疗时间窗,发病时间不同脑卒中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脑卒中治疗在于不同方案实际的把握,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监护,获取指征信息再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对策,可能为时已晚,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治疗策略,对不同医护策略限定相对严格的时间窗,避免患者病情向不可挽回情况发展;(3)注重关键信息管理,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影响较多,医院应注重关键信息的寻找,有助于提高循证水平,提高医护工作预见性、针对性[8]。

综上所述,循证医学贯穿于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康复期治疗的始终,循证方法内容繁多,既有经验性循证,也有精准化指标获取循证,是降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素蓉,高艳琼,王敏无.症状脑梗死相关因素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20):1254-1256.

[2]沈兴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0-11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1.

[4]王景超.急性脑血管病209例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3-314.

[5]郑舟军,戎燕,龚戬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396-397.

[6]时秀峰.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1.

[7]郑颖炜.脑梗死超早期及早期临床疗效对比[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73-74.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不仅是胰腺的局部炎症病变,而且是涉及多个脏器的全身性疾病,死亡率高达10%~20%[1]。通过近30年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对该疾病的表现类型和演变特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本病治疗观点也得到了基本统一,经反复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0年制定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给予了指导和规范。本院自2000年2月至2010年2月以此草案为基础,采用规范化、个体化的原则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5例,男32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2.46:1;年龄25~69岁,平均34.8岁。所有患者均程度不同的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几乎都伴有腹胀、呕吐等症状,常规行血尿淀粉酶、彩超、Ct或mRi等检查,本组45例Sap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组关于Sap的诊断和分级标准。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肠外营养支持(tpn)、使用生长抑素、选择应用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促进肠道蠕动等常规治疗,部分病程较长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en)。手术治疗8例,分别采用①坏死组织清除持续腹腔灌洗;②坏死组织清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腹腔灌洗引流。

1.3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率为86.7%(39/45),其中非手术综合治疗为91.9%(34/37),手术治疗组为62.5%(5/8);并发症发生率非手术综合治疗组为13.5%(5/37),手术组为37.5%(3/8);总死亡率为13.3(6/45),其中非手术治疗组为8.1%(3/37),手术组为37.5%(3/8)。死亡原因:1例死于爆发性胰腺炎(Fap),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另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2讨论

2.1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规范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诊治复杂,其诊治方案也为广大临床医师所关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自1991年订立了《重症胰腺炎诊治及分级标准初稿》,1996年在取得观点一致的基础上对《初稿》又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1998年拟定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初稿》,经过近三年的交流、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于2001年8月定制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该《草案》对临床诊断标准、严重度分级、病程分期、局部并发症及治疗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Sap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标准。该《草案》将Spa全程分为3期,⑴急性反应期:自发病至2周左右,常可有休克、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脑病等主要并发症。本期应先行非手术治疗,治疗的重点是加强监护,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营养支持,防治休克、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肾功衰竭及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具体治疗包括①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胰腺休息疗法,如禁食水、胃肠减压、H2受体或质子泵阻断剂和生长抑素的应用;③预防应用抗生素;④镇静、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⑤中药的应用,包括大黄15g胃管内注入或直肠内滴注,2次/d;皮硝500g全腹外敷,2次/d;⑥霉菌的预防;⑦营养支持。对治疗中出现感染者应中转手术治疗,对疾病发展迅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及时引流。⑵全身感染期:2周至2个月左右,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后期)或双重感染为其主要临床表现。⑶残余感染期:时间为2~3个月以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营养不良,存在后腹膜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2]。

通过临床治疗笔者体会,应重视Sap急性反应期的监护及治疗,阻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型化发展。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有重型化趋势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下列治疗措施:①改善胰腺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如应用Dextran-40、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可以改善和疏通内脏的微循环。②抑制胰腺分泌,去除激活的胰酶及炎性介质。aRDS、肾功不全及moDS的发生和胰酶的激活及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炎性介质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可致胰腺坏死;禁食、胃肠减压、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阻滞剂等可通过抑制分泌,减少胰酶及毒性物质的释放;生长抑素可抑制胰腺分泌,松弛oddi括约肌,也可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活性,通过刺激外周单核细胞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和γ-干扰素的释放,降低moDS、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个体化治疗

手术治疗在胰腺炎坏死感染中的地位已经达成共识,坏死未感染采用非手术治疗,坏死感染采用手术治疗[3]正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核心。坏死感染和脓肿形成大多见于全身感染期,需要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单纯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支持治疗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全身感染和难于逆转的多脏器功能障碍,不仅延长了病程,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危及生命,只有及时清除坏死感染灶和有效的灌洗引流,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全身感染及继发的moDS。

对于是否出现感染下列指标可作为参考:①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8.5℃~39℃,或体温不升;②白细胞计数达15×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③患者明显消耗体质,在排除胆道梗阻的情况下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④增强Ct扫描显示胰腺周围有包裹性积液,其内呈不均质性,部分患者有“气泡征”。“气泡征”是坏死组织所特有的征象,其特点是非规则性气泡,是因组织感染,液体和气体混合到一起所致;⑤排除肺部、泌尿系或全身其他部位感染[4]。

在明确Spa合并感染时,可短期试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根据不同病变情况而选择,合并感染者主要以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腔为主要目的。

2.3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与爆发性胰腺炎(Fap)

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凡伴有胆道梗阻或胆囊坏死穿孔者应急诊手术或早期手术,解除梗阻;对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者在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应行必要的坏死组织清除和引流术。无胆道梗阻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胆道手术,以防复发。

爆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是指在发病72h内出现1个或1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在积极纠正代谢和循环功能障碍后,脏器功能仍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者,病情十分凶险、复杂,死亡率可达66.7%,非手术治疗难以阻断病情的发展。对这类患者的救治,在诊断明确时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不受坏死是否感染的限制,手术的目的不是清除坏死组织,而是要尽早做小网膜囊、胰周、腹膜后间隙的减压引流。

参考文献

[1]罗丹,雷诺庆.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4):332-33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0):622-623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8

急救中心与省立医院之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省立医院院长兼任急救中心主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的整体救治。在建筑上,随着门诊大楼以及集中式改扩建的完成,急救中心大楼与门诊大楼、综合住院大楼连成一体。急救中心与依托医院之间突破了传统的医院水平分散的格局,分区明确、动线流畅、互不干扰,使医院的医疗、生活、管理、服务各种机能秩序井然,提升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规划设计,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3大功能

急救中心中心大楼位于福州繁华的五四路口,共13层,建筑面积8949m2。楼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楼内采用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系统,设有消防控制指挥中心、自动喷淋灭火设施和地下室五级人防设施,配有大楼监视、对讲系统。

中心大楼内设置福州地区120指挥调度中心,挂靠有福建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iCU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单位、福建省急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福建省急诊医学研究所等,并设置了相关办公室。

中心拥有院前急救部、急诊抢救室、急诊iCU、急诊内外科、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B超、急诊Ct、检验室、放射科、收费处等一系列独立的急诊科室,具备了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等三大功能。

内部特色,突出流线设计、人性化设计和指挥调度设计

*门急诊手术患者的分流设计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急救中心的门急诊手术部患者出入口设在大楼正门方向,靠近自动扶梯,与其他分部的患者出入口完全独立开来。这样既方便了门诊患者,又使庞大的门诊患者人流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保证了急救中心到门急诊手术部的最短距离。

门急诊手术部与外科iCU及住院手术部均可直通,突发状况下,可在最短时间内相互转移患者。在手术台数多的情况下,门急诊手术部与住院手术部的手术室可以调用,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充分考虑了医院手术量大的特点。

*急救流程的人性化设计

建成院前急救部、急诊抢救室、急诊iCU等一系列独立的急诊科室,从而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功能。在中心大楼内,预检分诊、急诊收费、急诊各科、急诊抢救、急诊Ct、急诊检验、急诊药房等在同一层,便于急危重患者的救治。

设置预检处,负责患者分诊、咨询。诊室间隔开,设置门以保护患者隐私,但诊室后面开设医生通道,便于不同专科医生进行会诊。医技窗口平台以及医生操作台降低高度,方便患者。输液厅按功能进行分区,除设置小儿输液区、成人输液区外,还针对一些化疗患者体弱的特点,设置了卧输区。

*高度信息化的120指挥调度设计

福建省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在国内率先创立,后又多次升级,现包括了指挥调度坐席台、新闻席、联席会议室、指挥决策室、指挥决策室大屏系统、领导小会议室、突发事件咨询台、调度系统主机房等。

升级改造后的指挥调度系统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了从120呼救受理到院前医疗急救、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调度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建设了急救事件受理系统、急救过程质控系统、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救治管理系统、应急医疗资源系统、领导决策指挥系统、社会联动管理系统、移动智能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维护系统等。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9

急诊手术患者的特点

病情危重,危及生命,即使手术治疗,预后仍不好,例如一些脑出血患者,术后有可能造成意识的丧失,甚至变成植物人。

家属意见不统一,延误手术,影响预后,特别是一些出血的患者,越早手术效果越好,但手术必须经过家属的签字才能进行,若家属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会拖延手术的时间。

家属的心情复杂,难以接受现实:虽然患者病情突发或病情复杂,但家属总是认为到医院后就应治愈疾病,因此一旦出现恶性的结果,家属往往难以接受现实。因此急诊手术患者由于这些特点常易发生纠纷、投诉,造成手术患者家属不满。

急诊手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病情重,来势急,时间紧,沟通不到位。医护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向家属很清楚的解释疾病的来龙去脉,只把手术需要注意的问题、风险告诉了患者家属,也常由于医务人员处于紧急的状态,因此解释过程中难免语气生硬,也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不满意。

术前查对不认真,落实核对制度不够而出现输血或输液的错误,手术室护士可能对病情、对手术应该采取何种都不了解,因此有可能会摆错手术,也会出现手术部位的错误。

由于是急诊的患者,术前手术野皮肤准备不完善,或者急诊接台手术,手术室消毒不充分,容易导致切口感染,疾病传播。

手术物品准备不充分,仪器使用方法不正确,术中药物标识不清。还可能出现仪器没有定期维修、保养,术中电刀、电机固定不牢造成脱落并且污染,患者身上的金属物、皮肤与手术台金属直接接触,造成患者的电灼伤。

医疗保护意识不强。医护人员在相互说话时,患者家属也通常在周围,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医护人员有可能会相互责怪别人的缺点或错误,在此过程中若被家属或患者听到,易产生纠纷。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不强、急诊手术准备比较仓促,且医务人员对一些感染指标如HiV、HBV、HCV等结果不知晓、不明确,预防措施未做到位而造成手术室污染以及自身感染。

急诊手术通常在节假日、夜班,此时护理人力不足,值班人员业务水平欠缺,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一些年轻护士遇到的事情比较少,对需要做的手术尚未完全掌握。

护理记录不够完善,出现漏记、错记,项目填写不全,时间记录不准确,或忙于抢救患者而忽视手术记录,有的护理人员发现记录错误,习惯涂抹。

手术室管理不严,措施不得力,监控不严,医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所属人员业务技术培训不够,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

急诊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

急诊手术应在通知30分钟内安排,抢救手术可直接送入手术室,对来势凶险的危重症、急症以及重大手术患者,安排有较强经验的高年资护师参与,以便能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使用各种抢救器械。

急诊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是无预见性的,要求手术室护士精通各种急诊手术的准备工作和技术操作,操作时要准、稳、轻、快。因此科室应加强学习,利用晨会进行提问,特别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护士长应不定时抽查掌握情况,排班时应注意高年资与低年资搭配,以老带小可更有效地完成急诊手术工作。

急诊手术执行口头医嘱的机会多,应复述一遍确保准确无误,用药时一定要看清药名、剂量、方法,输血时经2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提醒麻醉师及时补记。

急诊手术患者需要立即手术,不能等待相关的化验结果,所有程序按传染患者处理,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控制参观人数,保证空气质量。

认真落实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准确记录手术护理记录单及器械清点单,手术前后认真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急诊手术通常手术室护士只知道来了什么样的患者,对于需要做什么样的手术、手术时的还需同手术医师进行沟通。因此手术三方核对制度可避免出现差错事故,是一个安全的屏障。

急诊手术患者的风险防范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能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了解术者操作意图,准确有效地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赢得抢救时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

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学法、懂法,才能依法办事。用法律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做好护理记录,这样既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也保护好医护人员自己。

护士长应定期召开质控会议,听取质控人员的情况汇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使不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同时应对改进方案进行跟踪评价。

急诊手术应急预案篇10

【摘要】: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的对外窗口,门诊护理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也正因如此,积极做好门诊护理安全评估,重视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门诊护理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门诊;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人的安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避免风险的发生,维护病人的安全。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人流量大,病人的年龄跨度大,情况复杂多变,必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服务品牌。以下是我院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一、门诊护理安全评估

(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

重大院内感染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威胁生命。门诊手术室、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换药室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很高,一旦发生感染性事件,影响重大,并且会导致医疗纠纷。

(二)关键部门存在医疗护理安全隐患

内窥镜中心,口腔科门诊,放射科,门诊手术室,输液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存在药物过敏或病情突然变化的情况。为保证医院处理的时效性和规范性,需要关注急救设备是否完好,药物使用是否正确,护士是否按流程指引执行指令,就连护士操作的准确性都会是一个发生安全问题的隐患[1]。

(三)应急处理的安全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及其他安全隐患,例如,停电、停水、火灾等,此类突发事件虽然发生概率不高,然而一旦发生,给病人、医院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危害都是极为巨大,尤其对于少数缺乏应急预案和演练的医院[2]。

(四)门诊护理安全问题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理和救援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有时甚至非常简单或看似不值得一提的临床活动都会有风险。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各部门工作环节的协调等都存在安全隐患。

二、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一)安全教育和实施

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知识教育、并进行情景演习。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安全宣教,使其配合诊疗。护理安全措施,不但在法律概念和各种规章制度上教育护理人员,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

(二)重点部门的感染管理

感染管理相关制度、流程上墙;每月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查消毒隔离质量;内窥镜中心电子清洗消毒机保证消毒时间和消毒的效果;口腔科使用一次性口腔包,医生戴口罩和护目镜,每接诊一位病人,必须要换手套,工具使用后需要浸泡消毒和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需设专区,使门诊与之分离,实行全套服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将重点放在关键防范部门

1、人员配备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质量、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直接关联。内窥镜中心,妇产科,放射科,门诊手术室需要安排有急救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强的护士。

2、物品配备

门诊各科需要配备抢救箱、急救药品和器材,做到及时领取补充、及时检查维修,无过期。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每日每班检查、记录并交接,护士长每周检查并记录。

3、设施

输液室工作量大,输注时间集中,环境嘈杂拥挤,药物品种多。护士工作繁忙,程序琐碎和重复,也使护理差错发生率增加。实行电子叫号,输液速度大大提高;安装软件,改进流程,电脑打印输液卡,避免人为错误,减少环节和工作量,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四)门诊应急处理

1、完发公共事件处理

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类急救小组。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全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和小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明确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意见。如启动应急预案,各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履行职责。在门诊如发生突发事件,必要时增加医生和护士分诊,病情重的患者第一时间安排,并做好宣教工作,消除恐慌,确保检查和门诊医疗秩序正常[3]。

2、传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根据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在夏季重点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如急性腹泻患者,可以分诊至肠道门诊就诊。冬季和春季集中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患者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必要时采取隔离处理。护士加强分诊和加强健康教育,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4]。

3、确保精神病患者安全

一旦发生精神病患者突然兴奋躁动的紧急事件,医院应该及时采取防止患者自伤和伤人的措施,规定兴奋躁动患者紧急接诊过程及处理方法,明确职责和分工,诊室调整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

(五)鼓励团队之间的协同效应

鼓励和培养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按流程操作,充分提高执行力,从过去较重视结果,到现在既重视结果,更重视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全过程的监控。以弥补工作中间的缺陷,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六)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以质量保证来防避风险是最好的预防医疗方式。护士加强处方医嘱的核对,发现有药物配伍禁忌,超量即时联系医生修改,重视输液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经常巡视,及早发现和处理,保障护理安全。

(七)其他安全措施

此外,要确保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的安全,如意外跌倒、财产安全等。醒目位置放置防跌倒标志、电梯乘坐注意事项,重要位置安装监控探头,提醒谨防小偷,加强巡视,做好门诊安全管理。

三、总结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门诊管理有诸多好处,如患者病情突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控制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门诊护理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还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对门诊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蔓莉,吴冬梅,赵枫,等.机关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7):137.

[2]林惠华.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与重点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