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49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1

关键词:基本康复量;胫骨平台;膝关节;功能

胫骨平台由大量松质骨及皮质骨包绕而成,极易因高能量压力及剪力而发生骨折与塌陷。因此,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应做到无创解剖复位、骨折块固定以及保持正常重力线等要求,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提供良好基础[1]。除手术治疗外,骨折术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也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康复训练方式在术后功能康复训练中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包括研究组a、研究组B及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11.5)岁,右膝部33例,左膝部27例。三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2]:①明确外伤史;②经X线检查确诊,胫骨平台骨折明显移位行内固定手术治疗;③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膝部陈旧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②≥65岁;③合并恶性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1.2.1研究组a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予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术后第3d行膝关节被动活动,仰卧位,上下左右活动髌骨数次;双手握住股骨远端,徐徐抬起膝关节,使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屈曲到指定角度,若股四头肌疼痛,可行手法放松肌肉,第1次屈曲膝关节至30°左右,置垫枕10min左右,每隔3d操作1次,增加10°/次左右,该操作要求康复师力量稳定、缓慢而持续进行,避免动作粗暴也引起患者恐惧、排斥。

1.2.2研究组B操作方法同研究组a,予较大康复量,但活动次数改为2次/d。

1.2.3对照组予传统无痛康复训练,包括压腿锻炼、屈伸锻炼等常规内容。

1.3疗效判断[3]骨折复位效果标准:优秀:解剖结构复位,关节面平整;良好:接近解剖复位,关节面基本平整,关节面台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三组骨折复位情况三组骨折复位效果均良好,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三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组a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研究组B为8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折后手术治疗目的在于保证骨折部位良好、快速愈合,实施良好的复位及持续可靠的手术固定极为关键。固定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外支架固定术,但实施手术固定必然会导致肢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以及瘢痕粘连形成等失用性改变,致使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指出[4],骨折术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乏应力刺激,可引起骨质疏松及骨痂形成缓慢,进而加重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如何平衡骨折愈合与肢体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现代骨科、康复医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其他骨折类型相比,骨折愈合过程更为缓慢,对稳定的生物力学与生物学环境要求更高,实施功能锻炼时应保证与骨折愈合每个阶段相适应,避免因任何不恰当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指出[5],传统功能康复锻炼盲目以"无痛"定位活动、负重标准,并非以不同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稳定性要求为准则,康复训练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本研究结果说明,3种康复训练方法均不会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愈合,均可应用于骨折术后功能训练中;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疗效优于传统训练法,并且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就可满足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康复需求。

综上所述,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较小康复量康复训练法效果优于较大康复量训练法予传统训练法,与该骨折类型骨折愈合生物力学要求更吻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笑珍,邓珍良.早期康复训练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30(30):154-155.

[2]杨治涛,葛广勇.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8-1659.

[3]刘敏如,郝仕强,陈丽.动静平衡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5(05):15.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2

【关键词】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方法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术后1-2周(第二阶段)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术后2-4周(第三阶段)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观察指标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3

【关键词】分期康复指导;骨折;依从性;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关系密切,如果能让患者住院期间及时掌握功能训练方法,对其后期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前期研究[1-2]显示康复教育指导及训练能有效提高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但乡镇医院接受的患者知识水平一般,对康复训练方法接受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以通俗语言进行指导和教育。鉴于此,我院抽选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骨折就诊的患者80例,分析比较康复教育指导对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具有手术指征。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8~73岁,平均(56.3±9.6)岁;摔伤17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12例;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0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3.1±10.2)岁;摔伤14例,坠落伤18例,交通伤8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21例,上下肢混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手术计划接受手术,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及手术指导、预防并发症、术后康复指导等。术后2~5天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时间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循序渐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通俗化语言对患者进行康复教育指导:早期教育,入院后及时反馈真实病情,告知治疗计划、治疗内容、实施方式、预期治疗结果,提示患者治疗期间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术前后指导,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术前后心理护理,环节心理压力、改善不良情绪,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醒患者术后定时改变、排便,防止褥疮、肠梗阻等并发症;辅助教育,病房通过电视播放骨折基础知识视频、手术介绍视频、术后康复指导建议等视频,使患者熟悉掌握康复要点,同病房患者还可相互沟通、监督,相互纠正、鼓励。训练前期以抬臂/抬腿、站立、抚摸、旋转等被动运动为主(术后2天至术后20天),中期训练以站立上举、前屈、行走等主动运动为主,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此阶段训练持续至术后70天,后期训练即在主动训练基础上辅以器械,增加肌力,为患者重回社会活动而努力,此阶段主要在患者出院后进行,故需要住院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加之术后随访进行监督。

1.3观察指标

1.3.1依从性评估患者术后能主动完成80%以上的功能训练,其他部分经提醒后完成者为完全依从;主动完成训练内容不足40%,经反复提醒仍不能完成者为不依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为基本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1.3.2生活质量评估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评估标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分别以率(%)、(珔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50%,与对照组70.00%比较显著较高(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6月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骨折未危及生命,故入院后及时反馈沟通病情,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加入训练,也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康复意识。乡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骨折后常常具有恐惧心理,不愿早期康复训练,不下床不自理,完全卧床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肌无力,后期康复训练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部分患者对手术情况和病情不了解,误以为术后进行训练会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经过康复教育指导即可纠正此种心理困扰,利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另外,两组患者中均有患者为尽早出院,术后过于主动训练,甚至挑战身体极限,此时需要医务人员尽早制止、引导。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康复训练教育指导后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张丽红[3]等相关研究指出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在乡镇医院指导患者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邱江燕.尺桡骨双骨折患者行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10):79,45.

[2]赵烽,张武,李甲岳,等.康复训练在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08):1168-1169.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4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治疗;关节功能恢复

膝关节创伤性复杂骨折中,以胫骨平台骨折最为常见,大多因暴力、坠落而引发关节内骨折。因近年来,交通事故发生率逐渐增高,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在经过平台骨折治疗时,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行康复训练必须要根据患者体质、伤口情况和骨折情况、愈合状态和稳定性来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3±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8d,平均时间为(3.1±0.5)d。其中左侧骨折患者44例,右侧骨折患者40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46例,重击砸伤患者11例,意外摔伤患者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时间、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对照组自行锻炼,观察组行康复训练治疗,内容如下:

1.2.1术后早期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后患者,需抬高患肢30°,术后24h给予冰敷,冰敷时间为20min最佳。胫骨平台骨折术24h,患者需进行创伤侧踝泵运动,患肢下侧股四头肌收缩训练。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需要3h进行一次,训练时间每次10min左右。

1.2.2固定期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肢必须采取支具固定,也可以使用石膏固定,在对患肢进行固定过程中,必须确保肢体和石膏托之间的松紧度,以及密合度。石膏托固定后,对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会构成一定影响,必须对松紧度密切观察[2]。行胫骨平台术后,患肢固定时间为3w左右。促使患者运动,特别是对踝关节、趾关节、髋关节进行训练。根据医生的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肢体训练,通过不断弯曲肢体,收缩股四头肌,使其得到锻炼。行石膏托固定时,患者不可用力,若需站立,也可以使用双拐,减少患肢负重[3]。患肢训练时,需要内收踝关节、髋关节,患者外展髋关节或踝关节。通过循序渐进对患肢进行训练,能将股四头肌肌力进行锻炼,促进股四头肌的肌力恢复。

1.2.3解除固定患肢在固定解除后,需要坚持锻炼患肢,特别是股四头肌、小腿排肠肌,以此促进患者的肌力恢复。锻炼首先需要以仰卧位,对患肢的踝关节、髋关节进行活动训练,在锻炼时,应该对牵拉的程度进行注重。每次牵拉时,应该以患者能耐受为准。训练2次/d为佳。

1.2.4肢体负重练习患者使用石膏托固定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相应的负重训练,依附于床头,进行适当训练,通过站立、下蹲,慢走的呢过方式,起到锻炼的效果。在锻炼前,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患者的可承受重量[4]。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需要先从踝关节,再到膝关节和髋关节进行肢体负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使用双拐支撑,使患者的患肢重量增加,逐渐可依附于单拐活动,最后彻底离开双拐。

1.3观察指标对患者训练后肢体活动能力,功能恢复情况、疼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肢体恢复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33例,占78.6%,优良率为92.9%,对照组恢复为优者21例,占50.0%,优良率为69.0%,两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膝关节为下肢重要关节,承担着下肢运动和承重功能,正常活动度、良好稳定性、膝关节无痛是保持膝关节正常功能的主要因素。针对股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恢复情况,制定关节活动训练和肌力训练的训练计划,促进膝关节能得到良好的功能恢复。

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稳定性中不仅包括骨折复位、愈合相关,膝关节的周围肌力也极为注意。膝关节受损后,患者会出现肌力减退,损伤后,因出现疼痛抑制残留、活动减少、局部制动等情况相关,引发肌肉萎缩[5]。术后必须积极进行肌肉萎缩预防,增强膝关节的肌肉力量,是对膝关节功能进行恢复的重要条件。使用等长收缩,可减轻关节源性肌肉抑制,提高肌力效果。术后早期开始对股四头肌、踝关节进行抗阻运动,不仅可以起到肌肉萎缩防治的效果,也能够起到提高和维持肌力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回流作用。患肢保持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预防关节挛缩,起到牵伸韧带、关节囊作用。

胫骨平台骨折后,必须尽快进行消肿,进行粘连预防,在膝关节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通过功能锻炼,能够促进骨骼恢复收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6]。通过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康复锻炼,是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条件。

综合上述,显示采取康复治疗对行胫骨平台骨折术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身体能够加强锻炼,避免发生肌肉挛缩。通过锻炼,能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促进恢复。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冯少仁,孙西河,王滨,等.兔膝关节骨软骨骨折转归的病理学与mRi表现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7):1120-1123.

[2]胡少珍.出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0,10(z2):141-142.

[3]田雳,仇小华.膝关节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J].河北中医,2012,34(8):1270-1271.

[4]袁峰.膝关节骨折LiSS钢板内固定术38例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37):50-51.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5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6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护理;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42

脊柱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创伤,占全身骨折的5%~6%,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常见。患者多为年轻人,多因高处坠落或者重物砸伤所致。脊柱骨折往往伤情较重且复杂,可以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因此必须加强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康复。笔者将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收治脊柱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19~66岁,平均38岁。其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2例,爆裂性骨折并脊髓不完全性损伤33例。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钢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行植骨融合术,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1.2护理及康复训练

1.2.1心理护理胸腰椎骨折的伤害是突如而来的,后果也是无法意料的,患者饱受着身心的双重痛苦,此时他们首先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及时的治疗。作为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关心鼓励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他们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工作,以便尽早恢复健康,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2.2术前护理

1.2.2.1护理患者住院后需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在搬运患者时,通常采用3~4人平抬法将患者移到病床上,保持头、颈、胸、腰椎在同一轴线上,并以腰围外固定。

1.2.2.2术前准备多数患者为急症手术,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向患者交代术前禁食、术前用药的时间、备皮、配血、导尿的目的以及必要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需准备大小合适的腰围、大毛巾。

1.2.2.3指导患者作适应性锻炼如进行有效咳嗽、深呼吸。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练习股四头肌伸缩活动,为早期功能锻炼打下基础。此期锻炼的目的在于让患者了解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恢复体力。

1.2.3术后护理

1.2.3.1基础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测量t、p、R、Bp,1次/30min,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心肺功能异常、休克、出血量过多等症状。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可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数小时,待病情平稳后再回病房。(2)卧位护理:术后回病房应使患者整体平移,正确转移至病床,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4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以缓解不适和保护皮肤。患者翻身时保持三点一线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转、前屈。术后第1个24h内平卧或45°角斜卧位,以减少渗血[1]。(3)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做好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方法:避免切口渗湿,如有渗湿应及时给予更换敷料。保持引流管道通畅、固定,不可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术后48~72h引流量低于30~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

1.2.3.2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感觉及运动情况,并与术前作比较。术后第1天可开始进行肢体训练,早期主动和被动的关节功能锻炼,可提高肌容量和肌力,有助于提高日后生活质量。上肢训练如屈伸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手指关节训练等;下肢训练如股四头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训练。

1.2.3.3预防褥疮的发生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截瘫部位以下神经麻痹,感觉丧失,自身不能更换,而且大小便失禁,极易发生褥疮。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轴线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无渣屑。对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肩胛部、足跟部予以50%红花酒精涂擦、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病情需要使用热敷时,一定要注意测量水温或者加毛巾包裹隔热,防止烫伤皮肤。

1.2.3.4防止坠积性肺炎及泌尿系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日以食醋熏蒸消毒病房。嘱患者深呼吸,有痰尽力咳出,多饮温开水,翻身时拍背,以助排痰。必要时可作雾化吸入。留置尿管患者每日予以膀胱冲洗及尿道口护理1~2次,尿袋每周更换2次,气囊导尿管每半个月更换1次。尿管应夹管并定时开放,使膀胱有规律地得以膨胀和收缩,从而训练自主膀胱,白天2~4h一次,夜间可延长至4~6h一次,鼓励患者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数。能自行排尿后,可拔除导尿管,保持会阴清洁。

1.2.3.5饮食护理受伤早期,由于后腹膜血肿可产生腹胀、腹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应限制饮食,以半流质为主,避免进易致腹胀的甜食。术后6h可逐渐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流质-半流质-普食”方案。应注意营养摄入,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指导患者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粗纤维食物,如瘦肉、蛋黄、胡萝卜、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易消化吸收和促进胃肠蠕动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1.2.4功能锻炼胸腰椎骨折,特别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功能锻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漫长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有肌力的肢体尽量主动活动,在主动运动能力基本恢复之前,必须经常给患肢各关节作被动功能锻炼,以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可以做到自己翻身、起床、下床、上、下轮椅等。同时指导患者作腰背肌锻炼,通常有挺胸、背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2]。练习时要循序渐进,每次练习不可过多、过累。平时尽量保持上踝关节处90°角,以免形成足下垂。不完全瘫痪者,短期内可在床下活动;对完全性瘫痪者,指导并帮助他们练习上、下轮椅;对截瘫患者还要注意防止跌伤。康复训练中还应加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脱衣服动作、进餐动作、个人卫生等。教会家属掌握基本康复知识和技能,说明训练的重要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日后患者回归家庭做好准备[3-4]。

1.2.5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需继续加强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腰椎术后2个月复查无特殊,可戴支具下床活动,半年内避免弯腰,提拉重物活动。截瘫患者注意康复锻炼。

2结果

经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功能恢复较术前明显改善,均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并发症。

3讨论

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截瘫部位以下神经麻痹、感觉丧失。在护理计康复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是患者康复的关键。认真细致地做好每项护理工作及交接班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工作实践中还应不断学习,更新完善护理措施及康复锻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通伯,戴戎.骨科手术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2.

[2]胡文斌.现代中医院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护理工作建设及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62.

[3]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04-505.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7

各种类型的骨折,包括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影响关节的和不影响关节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经妥善处理后,均宜于进行康复治疗。康复原则:确保固定的坚实可靠;肢体固定和训练要同步进行预防制动综合症的发生;康复训练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二期进行:

1愈合期(固定期)

骨折经复位后固定或牵引2-3天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时,即应开始康复治疗,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此期训练的主要目的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

1.1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应有节奏地缓慢进行尽最大力量收缩,然后放松,每日训练3次,每次5-10分钟,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宜。

1.2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做各方向主动运动,上肢应肩外展、外旋、和掌指关节屈曲,下肢注意踝背屈的主动运动幅度。

1.3不负重主动运动在固定1-3周后,如果可能应每日下短时取下固定物,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1.4正常运动和呼吸训练健侧肢体及躯干进行正常的活动训练,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发生卧位综合症。

1.5抬高患肢有助于肿胀消退,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高于心脏。

2恢复期(固定拆除后)

2.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方法

2.1.1主动恢复、重点维持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受累关节各方向的主动运动,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

2.1.2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多用于刚拆去石膏,肢体僵硬难以完成主动运动的患者,运作应平稳、柔和、缓慢。被动运动多用于组织粘连,挛缩严重的患者,训练时应注意手法、力量,尽量靠近受累关节,避免骨折线受力,造成再次骨折,动作应缓慢、均匀,不引起明显的疼痛和肌痉挛,切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和骨化性肌炎。

2.2关节功能牵引多用于僵硬关节,可在手法治疗前配合热疗,手法松动,固定受累关节近端、远端按正常的关节活动方向,以适当的力量进行牵引,使组成关节的骨端能在关节处和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范围内发生移动。对于中、重度关节挛缩者,可在牵伸后,配合使用夹板,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回缩,维持治疗效果。

2.3肌力训练

2.3.1肌力0-1级时,以按摩主动肌肉收缩训练。

2.3.2肌力1-2级时,除主动肌肉收缩外,可做助力运动,温水中运动。

2.3.3肌力3级时主动运动为主。

2.3.4肌力4级时主动运动外应以抗阻运动为主。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8

【摘要】目的:探索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方法。方法: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经术后6月~3年随访,平均随访10.5月,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重建大小结节的解剖位置,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人工肱骨头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1],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受伤原因为摔伤(肩部着地或手掌着地扭转);4例患者受伤时间均不超过1周,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术前常规摄正侧位X片及Ct片,检查显示为1例肱骨头向后外旋转移位,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3例肱骨头向前外与肱骨近端短缩重叠移位;4例肱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伴大小结节的破损,不伴有关节盂及肩峰的骨折。

1.2 方法 全麻,仰卧位,用软棉垫将患肩垫高,手术顺三角肌内侧缘进入,注意头静脉及内侧血管神经鞘的解剖位置,尽量保护肩袖及周围软组织,沿肱骨解剖颈“t”形切开关节囊,暴露肱骨头及大小结节。不可随意去除破碎的大小结节骨块,并注意尽量保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在肱骨大小结节的附着点。取出肱骨头,测量其大小,逐步扩髓,安装试模。以结节间沟或前臂纵轴为标志,调整试模位置,使术后肱骨头获得140°~145°颈干角及35°~40°后倾角。安装正式假体,复位,检查肩关节活动及稳定性,用22号钢丝将破碎的肱骨头大小结节捆扎在肱骨假体柄近端,仔细修补破损的肩袖,放置负压引流,关闭伤口。

术后处置:颈腕悬吊,术后1d开始进行主动握拳的肌肉收缩运动,术后2d逐渐进行肩关节前后钟摆式运动,术后3d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术后3周逐渐做肩关节内收、外展运动并开始进行肩关节上举锻炼,在医师指导下鼓励患者正常使用患侧肩关节,定期门诊随访。

2 结果

按美国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coringsystem-modificationforhemiarthroplasy,SSmH)[2]综合对肩部疼痛、功能康复、肌力及运动范围3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满分10分,共30分。优:27分以上;良:24~27分;可:14~24分;差:低于14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0.5月。本组评分平均27.12分,疼痛方面平均9.00分,功能方面平均8.00分,肌力与运动方面平均7.62分;4例中优1例,良2例,可1例。肩关节主动活动平均前屈110°,外展85°,外旋25°,内旋至80°;被动活动平均前屈120°,外展95°,外旋30°,内旋至85°。无撞击综合征发生,平均肌力4~5级。1例术后随访2年时X片检查显示有假体柄轻度下沉,1例随访1.5年时X片检查显示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但均对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3.1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随着Ct及mRi的发展,我们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状况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在比较了以往的患者后我们看到,对于按neer分型1、2部分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较为理想;但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石膏及小夹板外固定不能达到有效的解剖复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较为年轻,不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患者,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效果肯定;但对于年龄较高,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的患者,由于存在肱骨头坏死、骨不愈合、关节粘连等并发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常常造成肩关节功能丧失;而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可以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效的改善了关节功能。

3.2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指征 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肩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对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骨质疏松的患者,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失败的风险大大提高,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5]。研究表明二期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其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明显较之前无手术史的一期人工肩关节置换差[6]。目前公认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应证是:4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肱骨头劈裂性骨折,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3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7]。

3.3 术后康复训练 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甚至与手术同等重要。康复训练要求医师的参与及指导,根据neer的康复原则[8],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被动的辅助练习,术后24h内即可开始。首先是钟摆活动练习、仰卧位的辅助下前屈上举练习以及仰卧位被动外旋练习、肩部肌肉等长肌收缩练习,活动度应严格限制在术中记录的活动范围之内。术后6周时若在X线片上存在大小结节愈合的证据,则开始第2阶段的康复练习,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动活动练习、抗阻肌力练习以及牵拉练习。术后3个月后开始第3阶段的康复锻炼,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练习,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复患肩的肌力与活动度。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大约持续1~1.5年。由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康复训练要求术后病人的坚持和家属的配合。术前就应该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其重要性。手术成功的前提下,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病人的配合成为肩关节功能改善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 KaySp,amstutzHC.ShoulderhemiathroplastyatUCLa[J].Clinorthop,1988,228:42-48.

[3] 江少波,朱辉.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2-233.

[4] 尹庆伟,江毅.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7):612-614.

[5] 刘璠.关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79-281.

[6] HettrichCm,weldone,BooranRS,etal.preoperativefactorsassociatedwithimporvementinshoulderfunctianafterhumeralhemiarthoplasty[J].JBoneJointSurg(am),2004,7:1446-1451.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9

关键词:尺桡骨干双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01-02

尺桡骨干双骨折在临床最为常见,常由外伤、车祸、暴力等因素所致。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科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28例,并同时加强围术期的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2岁,右侧20例,左侧8例,全部为新鲜骨折,均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最长36天,最短14天,平均22天。

2护理

2.1饮食

骨折初期全身症状明显期间,供给的食物少含残渣,不食油煎、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为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根据骨折愈合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和病情配以适合的饮食。

2.2术前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观察双手活动是否正常、血运及感觉情况。术前采取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可使患肢制动,此时要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避免石膏过紧、过松,观察皮肤受压部位,是否有石膏变形、扭曲及断裂现象,防止感染、压疮、前臂间隔综合症的发生。

2.3术后护理

术后患肢必须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2.3.1早期康复护理(术后1--2周内)。术后2周内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功能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症状,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此期的护理首先是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变被动活动为主动锻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在复位固定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以主动活动患肢肌肉为主,在保证局部固定的前提下,活动相应的关节,具体按下列步骤训练:患肢肩关节主动运动(开始阶段可在健手的帮助下进行),患肢前臂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患肢各手指运动和用力握拳及张手运动,健肢前臂肌肉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绝对禁止患肢前臂旋转运动,练习强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和肿胀加重或以患者感觉轻度疲劳为宜。同时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随时修改计划,使患者能针对自身问题,做到切实有效的功能锻炼。

2.3.2中期康复护理(术后3--4周)。术后3--4周,此期骨折局部症状基本消退,骨折端基本稳定,骨痂开始生长,康复训练以主动活动为主,锻炼肌肉的舒缩活动和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具体按下列步骤训练:患肢的肘、腕关节渐进增加活动范围的主动--辅助运动;患侧前臂轻柔、缓慢的旋转运动,逐渐进展到患者各关节的用力性抗阻运动,增加患肢肘、腕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及器械辅助运动、患肢的抗阻运动。每个动作保存10秒重复练习,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骨折愈合早期或外固定去除后早期阶段禁止强制性被动运动,练习强度控制在不引起患肢疼痛及肿胀加重。

2.3.3后期康复护理(术后5--6周后)。术后5--6周后,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可去除,此期应抓紧时机进行全面的肌肉关节锻炼和肢体的负重能力练习,做好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指导,定期来院复诊。

3结果

28例患者中,1例发生感染,1例出现桡神经麻痹,关节粘连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7%。

4讨论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不仅使患肢恢复正常外观,更重要的是恢复正常功能。近年来,不少骨科医师只注重手术内固定,忽略了术后的功能锻炼康复,使一些本该获得满意功能恢复效果的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并发症的治疗往往时间较长,效果不理想,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本护理经验显示,加强综合康复护理,疗效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恢复关节功能所必需的,术后疼痛减轻就应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患肢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在训练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负责护士在指导训练时要注意观察动作的正确性并及时纠正,避免过早进行负重训练,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锻炼患肢的同时应注意全身其他部位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早日康复。总之,尺桡骨干双骨折术后积极进行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肢体功能,积极预防并发症,术后只要患者病情及全身状况允许就应尽早开始功能康复训练。同时负责护士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肢体功能还应做出评估及记录,观察康复效果、及时修改,完善康复护理计划。我认为有效的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骨折康复训练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肘关节骨折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toimprovetherangeofmotionoftheelbowjoint,48cas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twogroupsweretreatedwithphysicaltherapy,inthetreatmentgroup,thepatientsinthe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afterthejointmobiliz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treatmentgroup,thepassiveflexionandextensionactivitie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nddrawnaconclusion:the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withthejointmobilizationofjointmobilizationhasasignificanteffectonthetreatmentofelbowjoint.

【Keywords】jointrehabilitationtrainingdevice;elbowjointfracture

肘关节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占所有骨关节损伤的首位。骨折治疗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恢复的周期比较长,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制动和休息。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但制动容易导致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包括: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腱粘连等,我科从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对48例肘关节骨折后手术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所致关节活动障碍患者,其中24例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共收治48例肘关节骨折后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2―3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肱骨髁间骨折17例、尺骨鹰嘴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6例;年龄16~55岁,平均(35.5±7.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15~50岁,平均(32.5±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后就诊时间、骨折状况、病情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的使用方法:两组患者均先进行物理治疗(热敷或蜡疗20分钟)再进行关节松动术,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治疗组在关节松动术后再采用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对肘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者进行功能康复,使用前先对肘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康复功能评估,并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螺丝、旋钮、绑带扣等是否完好),再根据其主动屈伸活动范围调整设备的角度档位。每次牵伸到达患者感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分钟,待患者酸胀感减弱或无酸胀感时再旋转旋钮增加角度致患者再度出现轻度到中度酸胀感位置时保持3-5分钟。以此重复,每次30分钟,一天3次,两次间间隔至少1小时以上。治疗时如身体出现肿胀或刺激症状,应立即暂停。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

1.3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优:关节活动度>135°;良:关节活动度60°-120°;差:关节活动度<60°。

2结果

48例患者主、被动屈伸肘关节活动范围,治疗组优20例、良4例;对照组优10例、良14例;两组均有所改善,两组组内自身康复前、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主、被动屈伸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之间康复治疗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充分运用人体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对患者进行持续性静态牵伸治疗,患者可以在家中自己操作治疗,使用方法简单灵活,携带便利,可以边听音乐、看书、看电视、聊天或操作电脑等,边治疗,分散了患者的注意力。解决了因手法治疗时间短(持续性静态牵拉20分钟以上才会引起肌肉的蠕变)效果不满意,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远离轴心,减少了尖锐性疼痛,更进一步的直接有效的进行了软组织拉伸。单纯手法治疗是尖锐性疼痛,短时间轻暴力的手法治疗对增加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但长时间可导致关节二次损伤。关节松动手法配合关节康复活动训练器治疗肘关节术后功能活动障碍效果优于只做单纯关节松动术者,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