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十篇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十篇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55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就业;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直寄予厚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如何加快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多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并采取改办普通高中为职业高中、恢复中专招生等多种措施,到1998年,这项工作出现了明显的转机。当时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5所,在校生4万多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着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使职业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我市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及近年大学扩招的影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在全省处于后进位次。突出表现在:

1、职教阵地偏少。一是各县(市)区职教中心受大学扩招、高中升温的影响,多数职教中心在九十年代末已纷纷改办普通初中、高中。

2、招生数量不足。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10105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58750人,职业学校招生42300人,职普比例达0.72:1。我市与国家要求的职普比例1:1大体相当的目标及全省职普比例还有一定差距。

3、办学条件差、实训设备简陋。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一是校舍简陋,有的县农村校舍仍是破旧的平房。二是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落后,没有办出职教特色,追求对口升学的升学率,走普教的老路,脱离了市场。三是缺少职业仪器设备,实训条件差。多数职校仪器设备不足且陈旧落后,缺少实验基地,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按照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学校应该具有一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但我们现有的职业学校教师中,真正能教学生一技之长的却很少,且师资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学校根据所设专业从社会上聘请高技能的专业课教师,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支付工资很困难。

5、办学理念落后。突出表现在用普教模式办职教。许多职教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重学历教育,轻短期培训,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办学效率低。有的职教向普通高中看齐,一味追求对口升学,忽视了学生的就业工作,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6、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缺少必要经费。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近年来我市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很少,城市教育征收的总量小,且使用缺乏科学性。我市还没有建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没有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加上招生量小,收费低,宣传成本高,经费极端困难。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对职业教育存在片面认识。虽然近些年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但在社会上仍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陈旧思想,认为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只有上高中、上大学才是正路,只有大学生才是人才。这是职教难办的社会思想基础。

2、受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大学连年扩招,导致普通高中急剧升温,迅速冲击了整个职教,也迎合了广大群众对子女上高中的日益迫切的要求。加之1998年中专教育并轨,毕业生不包分配,就业日趋困难,许多学校改制或停办。教育政策的调整不仅直接冲击了职教招生,还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地位、意义,以致要不要发展职教产生了动摇。

3、县(市)区政府对职教重视还不够。一些县(市)区领导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统筹管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社会上有些人还不把职业教育当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还比较低。

4、办学思想不够端正。许多职业教育用传统办学模式办职教,存在急功近利主义,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缺乏办学吸引力和职业教育特色。

5、当地财力不足,且投融资渠道机制措施不完善。

6、就业准入制度监督不力。国家“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优先就业。

三、促使我市职教发展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

许昌是个人口大市,经济欠发达。大家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职业教育观念陈旧落后,阵地建设也十分薄弱,为扭转我市职教落后的局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各方面的宣传力度。一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自觉地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二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就业需求,更是终身需求;既是技能培训也是素质能力培训。三要利用板报、媒体等多种手段做好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国家有关招生政策,增加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程度。

(二)要高度重视政府宏观引导

按照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履行职责,将职业教育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要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一方面提升现有已经形成特色的专业,做精做细,做强做特,另一方面要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对骨干专业进行政策扶持,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部级精品专业;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还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标准和制度。

(三)要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要鼓励、支持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院及有关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以确保职校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可以顶岗上班。二是要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升级改建职校现有实训基地,尽快提升现有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技术等级,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鼓励职业学校在满足本校实训的同时,为有关职校的相关专业提供公共实训平台。三是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突出“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形成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工作格局。

(四)要全面强化“双师型”队伍

要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带头人。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定教职工编制。新增教职工编制主要用于增加“双师型”教师,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用人机制。

(五)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考核再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为职前、职后教育,在岗、转岗培训提供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做好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09]37号).

[2]张健.高职教育的本质[n].中国教育报,2007-11-15.

[3]潘菊素.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7(29).

[4]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作者简介: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2

 

一、传统校企合作方式下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保障: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缺位。传统校企合作是浅层次的、基于人脉关系的合作,是非制度性的,不稳定、不可持续。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宁波等城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由于上位法缺失,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二是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具体的、实质性的激励办法,配套的实施细则不完善。

 

2、缺乏协调:缺乏协调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的机构。职业教育应该以企业需求为主体,但传统的校企合作由教育部主导,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开展,而教育部门实际上无法掌控岗位供给和解决就业需求,使得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了割裂。因此,校企合作改革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能够对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进行全国性地设计、统筹、管理和监督的专门机构。

 

3、缺乏标准: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尚未建立。近年来,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零对接的探索实践,并未给中高职毕业生增加更多含金量。由于职业标准体系不完整、认证体系缺乏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职业资格鉴定过程不严格、颁证部门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等各种问题,即使毕业生获得“双证”,企业也不认可其职业技能符合需求,“双证融通”形同虚设。

 

4、缺乏预测:人才需求预测和平台尚未搭建。美国、欧盟都有人才需求预测,提供人才供给和匹配信息,引导现有人才自由流动与补给,但我国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人才需求预测和平台。教育部门在确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时缺乏依据,开设专业和课程是否对应产业需求无法考证,职业教育发展由于短视而陷入招生困境,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

 

5、缺乏贯通:职业教育隔离于义务教育之外。德国11岁开始教育分流,只有22%的青年成为大学生。瑞士70%以上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习。而我国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比例大致为4.5:5.5,职教占比偏低,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被隔离。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只能从事最低端的体力工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需要。

 

6、缺乏提升:缺少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功利化导向,将职业发展需求片面理解为“找工作”,缺乏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除了职业技术技能以外,企业看重的学习能力、敬业爱岗精神、职业道德养成、安全生产意识、对行业的理解和职业文化认同等,恰恰是当前的职业教育所欠缺的,导致毕业生能力单一、后劲不足、可替代性高。

 

7、缺乏认同: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价值的社会氛围。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导向,并且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其原因:一是职业技术从业者无论是收入、职业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劣势,影响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二是职业教育走出学校、服务社区的意识不强,公众对职业教育了解少、参与度低。三是对青少年的职业生涯指导渗透不够。

 

二、完善产业需求驱动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激励机制。一是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功能定位,以及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政策,设立国家与各级政府校企合作项目专项资金,对切实提供职业教育机会的企业进行经费补贴,包括国家层面的培训补贴金、地区层面培训贷款和行业部门补贴。三是要求地方对支柱性产业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行业,必须主动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建立协调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需求的专门机构。一是各级政府建立以教育、产业和人社部门为核心,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整体战略,全面设计规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衡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利益。二是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协会的协作机制,各类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

 

3、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一是建立基于岗位的职业标准,开发对应的专业培训包。二是由注册的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政府履行监管职能。三是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实现不同的学业证书之间的对应和转换。四是培训机构、考试机构和发证机构互相独立,避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正常状况。

 

4、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制度。完善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部委办局和行业协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尤其针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若干领域,及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建成覆盖主要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制度,每年出版《岗位需求手册》。

 

5、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开展职业生涯指导。一是建立国家先进制造业职业生涯路径引擎网站,帮助个人评估教育技能水平和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找到合适的教育或培训项目。二是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前移,贯穿幼儿至成人的整个过程。三是在中学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和咨询工作者,工作者必须获得资格认定,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四是在大学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求职能力和提供职业生涯规划。

 

6、营造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一是面向所有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家长及公共部门发起提升制造业公众形象的活动,提升制造业职业教育吸引力。二是设立“国家制造日”,鼓励企业、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参与制造业公众形象提升运动。三是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依托职业院校,探索建立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中心,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四是面向中小学开放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要求企业开设面向区域中小学的职业体验活动或选修课程。

 

7、推动职业教育建设成服务区域多元化需求的平台。职业教育突破学校定位,履行服务区域多元化需求的平台功能,尤其是发挥服务社区的功能。各类职业院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在设备利用、维修、护理、家政、早教、环境卫生等方面向市民传授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每年开设社区课程10门以上。

 

8、加强农村学生的“职业预备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实行“2+1”或“3+1”模式。“2+1”指初中最后1年为农村学生增加职业培训课程;“3+1”指3年普通初中教育加1年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框架内增加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选择机会。二是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增加3年免费义务职业教育。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工作,参加职业学校培训是准入门槛,培训经费由政府承担。四是将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列为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条件。采用“学分银行”的方式,累计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时学分,对应相应的落户积分。五是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推动县区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

 

9、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扩大需要大力发展专业的合作办学。目前已有来自24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235个机构与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9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但合作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合作机构主要在江浙沪,合作项目聚集在财经、电子专业大类。为此建议:一要推动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向内地及农村地区发展,各省应确立示范性国际合作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各1所。二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展强国的合作办学,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瑞士“三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先进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三要加强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气象与安全、资源开发与测绘等专业方向的国际合作办学,满足我国需要大力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作者:王战来源:上海人大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建议能力

一、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必然的选择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很少考虑人才对社会环境主动适应问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人口大国的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种人才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在新形势下,高校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是创业教育开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始终认为创业教育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20多年的发展,美国创业教育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有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截止到2010年,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有37%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23.7%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有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至少一门创业学课程,开设课程的方式有将创业学作为辅修专业、主修专业或设立创业学系。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二)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美国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在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建立高校创业中心,还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同时,美国大学与企业联系密切,企业乐于接纳学生到企业中开展项目研究,学生的研究成果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大力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创业教育水平。同时,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学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

在美国的创业过程中,美国的大学创业活动的关键在于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据统计,美国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就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如比尔.盖茨等,这充分体现出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特点。

(五)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社会机构和大学创业教育基金

首先,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些机构提供经费以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其次,不少美国大学也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或校友捐款、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等。这些基金有力支撑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清,严重扭曲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长期以来,“创业”一直被误认为是只有自己创办公司才算是创业,使大学生对创业感到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其实,创业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许多职业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课堂教学传授,把创业能力等同于知识能力,忽略了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体制等问题,忽视了学生毕业就业这个实际问题。

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也存在问题。学生来校学习,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把就业理解为被雇佣的过程,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被动。而创业教育则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操作上面临的问题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职业教育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这一尴尬地位。有效的实践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后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

(三)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人选。但目前的状况是多数院校把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交给各高校团委或学生工作行政部门来承担,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因此,在进行案例分享、操作练习等教学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师资队伍创业素质的整体低下,已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

(四)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上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缺乏科学、系统和规范性?。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枯燥,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四、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思想观念

创业教育是崭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它要求在办学理念上尊重人格自由,尊重个性发展和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因此,要更新观念,全面进行创业教育观念、机制、内容、方法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与创新。

创业教育应侧重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统一,其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绝不是“第二课堂”式的辅助教育,而是融合贯穿于高校全过程中的主要教育形式,不应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教学脱节,而应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另外创业教育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二)建立开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上应着重以下几点:

1.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堂内容,侧重于创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

2.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

3.把创业就业课程贯穿高职院校教育的主干课程。创业就业课程可以必修或限制选修课的形式由专任教师讲授,侧重于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增大有关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与弹性,拓宽学生创业课程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

(三)丰富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在创业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增加商业实践是世界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停滞于浅层形式,缺乏实践环节。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与地方政府、社会和商业团体等合作,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1.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拥有众多的学生优秀创新成果,而企业要与市场接轨,应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把市场、企业、学校、创新成果紧密结合,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从而改变现行学生的创新活动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的现状,增强了创新的实效性,体现创新的价值。

2.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首先,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教育内容: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其次,高校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方作用,利用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资金、培训、项目评估等实践平台。

(四)建立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完成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精于业务的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从教师队伍中选拔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创业教育的教学知识,同时,也可引进一些既有创业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的优秀社会人士从事兼职创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师资的培养工作中,可通过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另外,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五、总结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必然选择。同时,也将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汉慧.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2]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n].科学时报,2007-11-27.

[3]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4]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4

关键词:14—19岁职业教育《沃尔夫报告》

一、背景

英国①现行学制是以《1944年教育法》为基础,实行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包括4个相互衔接的关键阶段(Keystage1—4):5—7岁为第一阶段;7—11岁为第二阶段;11—14岁为第三阶段;14—16岁为第四阶段。16岁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中,英国青少年平均接受全日制后期中等教育的时间偏短。到1985年,英国全日制在校高中生占适龄青少年(16—18岁)的百分比仅为35%。而1950年,美国和日本便已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大量的16岁后青少年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便离开学校,进入工商企业界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使工商企业界积聚了大量的16岁以下的低技能劳动者,严重阻碍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其中“14—19岁教育”模式特别引人瞩目。1997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ofeducationandemployment)颁布了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LearningtoComplete),正式把“14—19岁教育”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心。认为把中等教育的两个阶段(11—16岁和16—19岁)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不连续的两个阶段,不利于英国建立一个更为包容、公平和高效的社会。希望通过“14—19岁教育”模式的实施来结束英国长期以来教育分化的现象,使人们不再把年轻人接受教育的过程看做是一块被分割的蛋糕,而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针对14—19岁年龄阶段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2010年由英国教育部牵头,以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公共管理系艾莉森·沃尔夫教授为核心,于2011年撰写了《沃尔夫报告》,其中27个建议作为最终的报告结论。在集合经济、政治以及教育本身的分析之后得出的建议,对英国14—19岁的职业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更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对报告中27个建议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对英国14—19岁年龄阶段的职业教育有更好的反思,并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启示。

二、《沃尔夫报告》中关于14—19岁年龄阶段职业教育的具体建议

(一)14—19岁职业教育资格

建议1:Dfe②应该明确区分学术的和职业的资格之间的不同,并且清楚它们中那些是可以对第四阶段的绩效指标起作用的。确保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估和核查。

建议2:在第四阶段,学校应免费为每一个希望得到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机会。

建议3:非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资格对于个体学生的平均成绩的绩效方法上都应该是有限的,这将保障学生在一个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一个统一的核心。

建议26:Dfe应该引入一个在一所学校的整个绩效分配中起作用的绩效指标。

(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建议4:Dfe应该重新审核当前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政策,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16岁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绩效管理指标和体系应该不要鼓励学校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转移到那些并不被雇主认可的课程中去。

建议7:基金和绩效方法应该被修订去提升学生关注雇主所要求的核心领域,而不是具体的精确的资格证书。

(三)16—18岁的课程

建议5:所有16—18岁的整体研究方案在“职业”方案中是由一个一般原则来制约的。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一般结构、评估安排和接触时间。

建议6:16—19岁追求全日制的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按照计划,因为这种计划完全是“职业”,或者只基于直接反映的课程,并没有超越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建议9:19岁以下的英语或者数学的GSCe水平达不到a*—C③的学生需要这些课程,以追求直接获得资格。

建议10:Dfe应尽可能继续提升教师的现有支持水平,特别关注学院和学校中教育16岁以上的学生的工作人员。

(四)16—18岁的经费

建议11:16—18岁的全日制的学生经费应建立在一个方案的基础上,每名学生的资助资金都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的。

建议12:应继续放开年轻人的级别或可以追求的目标类型的方案资格的限制。

建议13:只要是年轻人就有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学徒)。19岁的青年有权对教育在相应的信贷日期上延后,现有的由BiS制定的系统,使得学生的个人学习账户变得简单。

(五)学徒制

建议8:Dfe应评估在多大程度上目前一般的学徒制教育框架适合16—19岁的学徒,他们中的很多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建议14:对16—18岁的学徒采取的雇主应付款的资格,因为同时他们承担拥有免费全职参与权利的年龄组的教育成本。只有这种付款使得16—18岁的学徒收到明确的在职培训和教育,具有广泛的可转让的因素。

建议15:Dfe应审查承包学徒制的安排,借鉴国际上的实践经验,以期提高效率,控制单位成本并且使得中间人没有任何的摩擦开支。

建议16:教育部应讨论和紧急协商对规模较小的雇主团体成为直接培训机构和培训的转换方法,可以通过鼓励集体培训协会(GtaS),使其接收“供应商”支付。

(六)加强职业学校教学

建议17:目前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学院教学;这使得学校聘请合格的专业人士,教在学校的层面上有明确提高效率的课程。

建议18:由合格的专业人员,主要不是职业的教师澄清有关的教学和评价规则。很多学校认为引进教课的一部分的专业人员是不可能的,而无需额外的,受薪的教学人员的存在。这进一步影响了高品质的职业教学。

(七)招收16岁以下学生的高校

建议19:明确高校招收16岁以下的学生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拨款程序,使这情况实际可行。在这个年龄组的高校招生应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第四阶段的程序,单独或在学校合作,为学校的检查制度确定一个相同的绩效指标。

(八)工作经验

建议21:Dfe应评估提供具有工作经验的16—18岁的人士担任全职就读的学生用于偿还在本地雇主灵活的方式,使用核心资金的真正模型。

(九)ofqual④资格认证

建议22:Dfe应鼓励ofqual尽可能快的远离调节个人的职业资格且集中调节颁发机构。当有理由关注一个特定的资格时,资格认证机构应继续干预。

建议23:Dfe应确认以及澄清提供给14—19岁的年轻人的资格,并不会在通过青少年学习机构资助下将来需要兼容指定组额外的审批标准。他们应该由监管颁奖机构提供。作为一项紧迫的和临时的措施,国务卿应该使用他的权力。

建议24:Dfe应讨论和咨询适当的前途和国家职业标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并了解国家机构雇主和地方雇主是否有助于设计资格。

建议25:ofqua应审查并在必要的时候修订,以澄清管理者和国家秘书各自的职责。

建议27:雇主应直接参与规范的发展和资格的认证。

(十)绩效指标和的信息

建议20:所有招生年龄为16—18,以及为14岁的参赛者提供一个专门入口路线的院校,应规定以前机构的相关资格和以前参赛者入学时的平均成绩。(这应该建立在一个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而非整个机构)。

三、启示

继《沃尔夫报告》之后,Dfe以最快的速度给出了反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方案,对英国的职业教育及14—19岁年龄段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解读《沃尔夫报告》成文以前英国教育部部长与沃尔夫教授之间的信件来往,《沃尔夫报告》及《英国政府的反馈》等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14—19岁年龄阶段接受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无论是对青少年个人还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很重大的作用。中国职业教育跟英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有很多的相似的方面,但是我们还是有更多的缺点与不足,所以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会从《沃尔夫报告》以及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特色中寻找最具闪光点的地方,以期能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些许的意义。

(一)青年学徒制

《沃尔夫报告》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学徒制的历史及学徒制的现实意义。学徒制是英国职业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其中青年学徒制是主要针对14—19岁年龄阶段的。青年学徒制⑤在一定程度上使从学术学习向工作本位学习的过渡更加顺利,并为专业化文凭提供借鉴。

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中,应该积极借鉴学徒制的积极方面。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也是急需发展职业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机会。虽然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比如,初中毕业后,读职业技术学校是可以免费的,并且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是其培养模式并没有考虑到雇主参与到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更多地注意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二)综合中学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历来是个复杂的问题。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人针对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双轨制提出质疑,主张发展综合高中,以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英国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综合高中并非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良方。事实上,综合高中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外分流的教育机构。沃尔夫教授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它解决不了双轨制的弊端。相反,综合中学学术性课程不如文法中学,技术性课程不如过去的技术中学,成了“平庸”和“低质量”教育的同义词。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课程及教育模式,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连接升学和就业。要实现这一步,必须根除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体制障碍,解决教育与劳动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上管理政策部分协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能解决,将会给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三)课程和资格证书

《沃尔夫报告》中讨论了长期以来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是由各行业协会以及行会性质的团体来承担的。具有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一度达到数百家。这种状况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也就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统一发展的需要。为了顺应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英国政府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说是基本脱节的,虽然在普通教育中也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内容,但完全不能达到实际的需要,更不用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等价了。英国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应该打破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间的界限,为人才培养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与企业、社会教育相衔接,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和多种成材的途径等。

(四)实用英语和数学的学习

《沃尔夫报告》中再一次指出,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每个青年人取得进步和在今后学习、就业、生活中所必需的。14—19岁的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意义。我国中等技术学校中,尽管开设了部分的语文、数学及英语的课程,但是普遍认为既然是学习技术,就没必要学这些科目,而是应该直接学习即刻就可以用于工作中的科目,比如:焊接技术等。然而数学及语文等科目不学好的话,肯定会留下很多的问题,比如,培养出来的技工不能面对变化的技术形式,没办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新的环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增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学科的比重,以期能更好地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可持续性的帮助。

对英国政府给予《沃尔夫报告》中关于14—19岁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并且不断地转变大家的职业教育中的观念及学习借鉴新的经验,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由于英国各地学制不一,学校教育内容多样,本文所指的英国主要是英格兰地区与威尔士地区,二者传统教育制度较为相近,且官方和学界也习惯将二者并称。

②Dfe:Departmentforeducation英国教育部

③GCSe证书是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大多数的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会参加GCSe的考试,成绩分为a*,a、B、C、D、e、F、G八个级别,学生会依据此成绩升学或者就业。

④ofqual:officeofQualificationsandexaminationsRegulation资格和考试认证部门

⑤青年学徒制是面向14—16岁青年、学成后主要获得二级水平资格的2年制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承绪,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

[2]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英国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w.KennethRichmond.educationinBritainSince1944[m].methuen&CoLtd.1978.

[4]alisonwolf.ReviewofVocationaleducation-thewolfReport.2011,3.

[5]Departmentforeducation.wolfReviewofVocationaleducation-GovernmentResponse.2011,5.

[6]张文军.英国14-19岁学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轨迹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7]蔡晨辰.英国14-19岁年龄段课程和资格证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5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6

这是一次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会议。全国近400所高职院校,教育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江苏省教育厅等1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6家社会团体和组织,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韩国映象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9所国内(境)外高校专家,电子商务、有色金属等6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18家企事业单位,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16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等4家教育研究机构,共计9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年会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了高职教育下接地气、直接服务区域发展的实际成效,展示了高职教育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活力。

在开幕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解读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葛道凯从如何分析看待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如何理解领会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把握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诠释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大突破,指明了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针对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误解,葛道凯分析了职成司针对2014年高职招生的抽样调查及数据结论,鼓励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方位,不为所惑”。葛道凯指出,高职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不是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全社会认同的评判标准中,衡量职业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就业。多年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并且持续向好。因此,学习全国职教会精神,就是要把握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位置,不为困难所惑,不为假象所惑,也不为自己的成绩而过度陶醉。

对于如何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葛道凯提出要“把握精神,领会核心”。今年的全国职教会和高职学校直接相关的重大突破有四个方面:第一个突破,重新定义职业教育。全国职教会议前后的职业教育,虽然都是职业教育,但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职教会前的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教会前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研究生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个突破,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和创造之一。之所以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要解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第三个突破,职业教育必须要推进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合力,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强。第四个突破,必须要继续把增强针对性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关于增强针对性,一是继续坚持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是在教育活动组织上,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且要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让实习回归到教学环节这个基本定位上。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葛道凯指出,全国职教会议的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这次全国职教会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内涵就是职业教育要和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要和产业建设同步实施,职业教育要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因为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因此,职教工作者要确立一个理念,职业教育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对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和各级政府来说,也要确立一个理念,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要想走得稳,要想走得远,必须要有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相伴相随。

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葛道凯提出要“把握方向,坚定前行”。高职院校要把握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加强以下四项工作:第一,要科学布局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功能,第一大功能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大功能,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是技术技能积累最直接的载体;第三大功能,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促进人才的持续增长。第二,做深做细内涵建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必定要逐步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这就意味着高职学校的学生从单一普通高中起点的学生,逐步变化为既有普通高中起点的学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要随之发生改变,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第三,果断改革高职学校的招生考试。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要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非高考形式要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体形式。所有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研究新形式下的招生考试改革,实现中职和高职的双赢。第四,要注意关注学分的积累和转换,《意见》提出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的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与教育,高职院校要给予关注,结合本校的实际,予以推进,为实现三个功能的科学布局提供新的依据。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年会上解读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总体框架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制度设计,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回答了关于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以及普职关系、招生制度改革、院校设置制度改革、本专科衔接等诸多社会关注的问题。

陈锋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的调整和创新,实际上是整个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以期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激活教育制度创新的活力。

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社会背景,陈锋指出,概括起来讲就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归结起来,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今天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挑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挑战。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谋划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要根据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国家人才培养的终极格局。

陈锋在解读中提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就业导向、系统培养、产教融合、全面发展”。就业导向是方向,不管哪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本位就是就业导向。用就业率、就业质量、长期职业发展潜力来评价高职院校,是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系统培养是结构,因为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产教融合是机制,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最根本的路径。对职业院校来说,只要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是一个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全面发展是目标,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陈锋指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贯通、衔接、立交、融合。贯通是指从中职到学位研究生的贯通。衔接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搭建人才成长多样化的路线。立交是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而言,更多地体现为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型社会里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的人才成长路径。融合,即产教融合发展,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产业,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与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共生共荣的机制。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也面临很多困难,陈锋指出,其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思维转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思维。其次,要从供给导向思维转向需求导向思维。第三,要把创造价值作为评价学校的基本标准。第四,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关系,是当下受到很多关注的问题。陈锋强调,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实际上是分两个层面的,一个层面是政策,一个层面是制度。所谓政策,就是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选择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院校转型做试点。所谓制度,即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政策具有当前性,制度建设则具有长远性。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不是一个相互冲突的政策,转型发展是根据现在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所提出的,是结构调整的一个政策,而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是一个延续下来的政策。但是,不可否认,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有关系,那就是必将强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而公平竞争则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格局。

本次年会围绕“贯彻落实职教会议精神・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题,除了政策解读外,还设置了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专题研讨、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推介、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研讨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展等模块。

【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专题研讨】完善高职现代治理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分论坛上,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解读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有关内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家礼通过案例的方式介绍了学校章程建设的做法与成效。韩国映像大学副校长柳在万等参与互动交流,各位嘉宾探讨了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高职办学特色,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以“混合所有制与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南通理工学院副校长唐永泽介绍了高职院校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与思考。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劳汉生等嘉宾围绕“混合所有制”进行了经验交流,激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引路导航。

【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该模块从国际视野、建设成效、应用创新三个方面,以国际、国内、地方、学校为不同视角,呈现了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教育成中心执行长廖肇弘、英特尔教育行业中国大区经理姜涛,从全球化数字化教学发展趋势的角度,展望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展示了国际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融入教学的方式,为资源建设与应用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为推动教学改革带动省校两级资源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魏顺平分析了《部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辽宁省展示了本省的建设经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本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状况。会议认为,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带动资源库建设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4年,第二批30所骨干建设院校接受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在本次骨干校工作推进会上,职成司高职高专处结合2014年骨干校验收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对第三批骨干校验收工作进行了部署,财务司专项资金管理处介绍了专项资金监管有关事宜,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介绍了学院在专业、课程、人事、分配和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与经验。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就《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进行了说明。

【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推介】企业高职合作项目模块包括项目推介会和项目展示两种形式。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推介会上,分别就合作办学、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上海中锐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围绕汽车、物流、3D打印等行业进行了现场展示,促进校企共同探索合作的机会与方式。企业高职合作模块旨在推进高职院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同步提升企业价值。

【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研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在研讨中,美国两年制学院校长培训研究院院长唐纳德・纽珀特以“优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启示”为主题,介绍了美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先进经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围绕“从示范高职项目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回顾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标准、内涵及实施路径。来自江苏省教育厅、机械行业、农业院校、航空院校、建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成果展】本次大会在会场外集中展示了部分高职院校的风采,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包括“不可替代的高职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出彩人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高职部分)”等8个主题216个典型案例,较全面地反映了高职教育战线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果。

在年会闭幕式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代表主席团向大会作报告。李进介绍了校联会的年度五项工作:推进高职改革项目建设;组织高职专项课题研究;组织高职质量年度报告;加强宣传工作网站建设;开展校联会的日常工作。李进强调,校联会工作向公众传递的总体信息是纳入体系建设,贯彻现代治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践的层面上,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治理的具体运作在现代化的高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李进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是社会共识的治理价值目标,将教育定位聚焦到国家价值,治理定位聚焦到组织价值,责任定位聚焦到个人价值。二是有效整合的治理结构要素,包括治理主体与方式、责权裁量和利益平衡,治理制度与机制、规范程序和灵活实效,治理行动与效果,有效执行和综合评价。三是持续提升的治理综合能力,包括决策系统的创新运行,公共事务的实施维系,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李进强调,首先要有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组织战略定力,应有把握方向的信力,改革发展的毅力,和制定战略举措的魄力。其次,要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平台的共同治理。政府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实现产教融合共治,自治组织团体作为纽带支撑,充分反映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第三,要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开放体系的文化建设。要营造崇技重德的氛围,实施跨文化管理,形成制度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制定实施计划并创造性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瞄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满足人民群众招录的新期盼,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校联会作为第三方自治组织团体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作用。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周为在闭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她首先肯定了年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指出本次年会共同深入学关于职业教育的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重要精神,分析研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改革发展的形式和任务,共同探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法和途径,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交流深入,形式丰富,讨论热烈。

周为在讲话中介绍了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一些进展。在教育部层面,四个月来,教育部围绕全国职教会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重点是把总书记的批示、国务院的决定,以及一系列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总的思想是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相结合,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贯彻落实:一是总体的动员和部署;二是多种形式的传达和宣传;三是推进重点改革,对照职教会提出的改革重点,拟定了教育部司局层面22个配套文件的制定方案,目前已经出台4个;四是强化落实,即根据国务院决定的基本文本,进行了梳理和细化,把所有的任务点、时间节点和督促措施进一步完备,并将通过信息采集平台及时收集各地贯彻落实的动态数据,定期公布督查结果。在省一级层面,已经有6个省份召开了本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有二十多个省份确定在年内召开本省的职业教育工作会。有11个省份已经出台了省级政府印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各地的文件和制度都在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以及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把国务院的“普通话”变成各地可以落实,可以操作的“地方话”,使政策真正落地。

就高职院校而言,接下来如何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的精神,周为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六个重点:在体系方面,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在活力方面,要充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在质量方面,主要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融合方面,即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治理方面,大力提升院校的治理水平;在氛围方面,致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7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5)。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八大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办学体制;校企融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其次,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看待学徒制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学徒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试点推广。但是,由于社会背景与教育传统不同,我国不可能完全引进西方企业本位的精细化的学徒制实施模式,根据本次会议的相关观点,我国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精髓,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实现更加紧密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给学生充分的工作场所实践机会等理念充分引进到目前职业教育所有的专业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专业进行学徒制试点。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9

关键词: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国际化;专业胜任能力;课程体系建设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

(一)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实施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全球金融监管合作的深入,会计职业也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及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这给我国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与发展方向。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高校近年来在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上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创新。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常见路径有三种:使用国外教材或借鉴国外课程体系;中外合作办学;在学历教育中融合国外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如aCCa,Cima,aCa,CGa,aiCpa,Cma等。其中融合了国外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有助于将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导入我国的会计教育体系,提高大学会计教育与实务需求之间的关联度,成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的首选方式。虽然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将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至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以应试为目标的会计国际合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抵消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融入。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会计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春华,2013)。本文以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为基础,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改革思路与实施框架,并对我国高校会计国际化项目的教学改革提出具体建议。

(二)国际会计教育准则

会计教育国际化是伴随会计审计准则趋同、会计职业国际化应运而生的,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统一的标准Karreman(2007)指出,会计教育国际化应当关注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会计教育全球协调、准则与规制、全球化与趋同、课程开发、专业会计能力教育。会计教育全球协调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在会计教育国际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aeSB通过一系列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ieS,下文简称会计国际教育准则),为会计教育以及专业会计师培训提供了国际标准。迄今为止,iaeSB共了8个ieS,分别是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ieS1)、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ieS2)、职业技能(ieS3)、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ieS4)、实务经验要求(ieS5)、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ieS6)、职业后续发展(ieS7)以及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ieS8)。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系列自以来一直不断更新与改进,以体现职业界对会计职业及会计师能力的最新需求。值得提出的是,会计国际教育准则虽然是针对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则,但该准则系列对大学会计专业教育,尤其是会计国际化项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施框架

(一)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会计教育国际化作为深化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有效手段,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如何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建设上,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杨政等(2012)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国际会计教育合作中需要消除应试教育的短视目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魏亚平和高雪敏提出在课程体系中应强化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的设置,着力于培养具有战略思维、较高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国际会计管理人才(2011)。needles(2005)认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会计教育中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会计课程中过于强调簿记技巧与内容;第二,会计教育者对国际准则与实务了解较少;第三,会计高等教育缺少充足的资源;第四,会计职业道德并未作为独立的学科或者课程进行教学。上述研究虽提出了众多中肯且有建设性的意见,但这些建议相对具体或微观,并没有在全局与整体上对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在构建会计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时,iFaC的会计教育国际准则无疑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国际标准。本文依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结合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设计出我国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框架。

(二)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框架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从国际化视角明确了职业会计师的知识体系、技能要求、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公告框架中,专业胜任能力被定义为具有在工作场所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三个方面。根据胜任能力界定的三个领域,国际会计教育具体准则对职业会计师培养提出了全球化的标准与指南,涵盖了基本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工作经历要求、能力评估方法等多个内容。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涵盖的这些内容也正是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评价方法选择等。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与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目标与内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在会计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中的适用性,因此可以将会计国际化项目课程改革具体内容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具体准则相关联,构建出基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会计国际化项目课程改革实施框架。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国际教育公告框架》明确了会计国际化项目专业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ieS2-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指出职业会计师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作为会计国际化项目的课程设置的一个参考基准;《ie3-职业会计师专业技能》对会计职业能力做了详细分解,为会计国际化项目专业能力培养描绘了具体目标;《ieS4-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为会计国际化项目的伦理教育模块设计了完整的实施方案;《ieS5-实务经验要求》可指导会计国际化项目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ieS6-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对会计国际化项目的教学效果测评方法的选择也提供了具体方案;《ieS8-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要求》专门对审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做出了说明。值得强调的是,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与会计学历教育的连接点是具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确保了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会计学历教育的指导作用。

三、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设计

(一)基于ieS2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专业课程设置

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另一关键要素是专业课程的设置,Karreman等(2007)指出发展中国家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亟需改进的领域有:第一,在高等院校会计课程设置上,应当涵盖一般的商业课程,如公司治理、国际贸易、战略规划、组织发展、市场、信息与沟通技术等;第二,会计、审计等核心课程内容过时,没有提供关于最新国际准则发展的内容;第三,缺乏现代教学工具以及技术。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究竟包括哪些课程、如何设计教学计划,是我国当前会计国际化项目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iaeSB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第二号—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ieS2)为包括我国会计教育国际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国际化标准。ieS2将职业会计师基本知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与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每个模块下又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设置建议,如图2所示。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与ieS2设计的标准模块仍有差距。比如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判断等课程的安排上尚存在空缺甚至空白;而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课程在会计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仍需加强。因此在会计国际化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将ieS2作为基准比较的一个标杆,通过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将ieS2确定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在培养方案中。

(二)基于ieS3的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技能培养目标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第三号———职业会计师专业技能》(ieS3)将会计国际教育准则提出的胜任能力又分解为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及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技能领域。每个技能领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如图3所示,其中“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属于专业硬技能培养,而“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侧重的是软能力培养。这些硬技能与软能力体现了市场对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核心要求,也当然是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人才培养目标。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职业道德教育设计

我国传统的大学会计课程体系中职业道德教育严重缺失,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而仅仅通过审计学课程予以简单介绍(李宗彦,2014)。《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第四号—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ieS4)强调教育机构和职业组织应当对学员进行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其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能力并改进伦理行为。ieS4还建议职业道德应当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学,并且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做出要求,ieS4还对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建议。ieS4倡议采用参与式的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包括: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针对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的讨论、道德困境分析与辩论等。我国会计国际化项目应当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嵌入与课程设计,可遵循ieS4的建议,在会计课程体系中设置独立的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对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运用。

四、结论

会计教育国际化是我国会计教育当前主要发展趋势与创新模式,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也正面临从“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的压力。在深化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改革的进程中,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发挥着重要的标杆与指南作用。本文构建了基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会计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框架,并对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应当依据国际会计教育公告框架对职业会计师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专业胜任能力”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二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借鉴ieS2指南,涵盖并突出“会计与财务”、“组织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的专业课程;三是在技能培养上,应当以ieS3为蓝本,除了重视传统的智力教育,还应当关注交流沟通、职业判断、领导力等软能力的培养;四是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应当遵循ieS4的建议,设置独立的职业道德课程,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各个专业课程中。当然,在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中运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时,还需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经济及会计实践发展情况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与修改。

作者:李宗彦于永生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篇10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有关报告,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专题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从2月份开始就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纵观整个调研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调研内容具有广泛性。既有职业院校,也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工培训,既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具体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二是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调研组先后赴缙云、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等地,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5家企业,原创: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市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基本状况;三是调研手段具有多样性。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并赴发达地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次调研工作深入、细致、扎实,不仅为本次会议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常委会的调研工作做出了示范。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原创: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