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27

慢性病总结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结合我局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指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责成办公室牵头负责慢性病工作的组织落实,明确各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将相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建设。

注重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的建设,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内容涉及吸烟有害健康、计划免疫知识、青春期保健、常见慢性病防治、饮食卫生及根据季节变化的疾病防治知识等,增加全体职工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促进不良健康行为转变,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体检

1、利用各种形式如召开职工大会、推送群消息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办公室和工会组织职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开展羽毛球比赛、健走等全民健身运动,每两年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切实防控慢性病。

2、积极响应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号召。开展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

四、倡导健康生活,制定方案计划。

1.开展平衡膳食“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和烟草控制,制定详细的控烟计划,在全局实施控烟活动。

慢性病总结篇2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制指导思想

2011年我中心慢病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深入社会,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心理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结合奉化市尚田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量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务人员工作手册》落实到医疗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文明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网络工作

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中心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从中心分管领导到中心各个科室,再到各个村卫生室,宣传员深入各村各户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彻、快速互动的信息采集网络,尽力促进全年信息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和其相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构成了矛盾,这就需要优质经济的服务,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是最佳投入效益的干预,加强慢病管理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而基层卫生院慢病管理是农村医疗优势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基层医疗距农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好回访,易跟踪,基层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慢病管理对农村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3、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批漏

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上半年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积极改正。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传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四、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打算

慢性病总结篇3

【关键词】慢病现状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居民当中的发生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为了解我社区慢病的发病和诊治情况,制定社区慢病防治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区2011年初对6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将具体情况浅析如下:

1当前社区慢病现状

1.1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取对辖区60岁以上居民以免费健康体检方式发放体检单,共有2559人参与了此次体检,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以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相关医学常识的知晓情况。慢病调查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同时对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2相关诊断标准

1.2.1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诊断标准,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对初诊血压高者进行三次非同日随访后确定。

1.2.2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1.2.3使用酶联法进行血脂测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胆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视为高血脂。

1.2.4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传导阻滞、频发期前收缩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冠心病及脑卒中因社区缺乏条件,以既往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过为依据。

1.2.6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药物治疗,或经明确诊断过慢病的,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仍归入慢病范畴

1.3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病患病人数共计134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数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过询问病史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晓率及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47人对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晓,占患病人数的18.42%,有229人不规律或间断服用慢病药物,占患病人数的17.08%。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数的63.46%。1018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而无明确并发症者428例,占患者总数的42.04%,合并高脂血症者378例,占患者总数37.13%;合并心电图异常242例,占患者总数的23.77%;合并脑卒中者45例,占患者总数的4.42%;同时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总数的18.17%。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病者408人,占患者总数的30.43%,112例患3种及以上慢病,占患者总数的8.35%。

慢病中有明确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总数的17.1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213例,占患者总数的15.88%。对其进一步整理发现,社区慢性病呈现一些特点:a、慢病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b、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现三低现象: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

2总结社区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讨

综合慢病的发病及现状,具体分析其发病因素有不良的饮食(高盐高脂)及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缺乏持续性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改善慢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为社区加强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现在我就社区慢病管理谈几点个人体会:

2.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的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主题日宣传、专家讲堂、居民健康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可以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2.2统一服务模式,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慢病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积极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对,按照隶属、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慢病重点是防,防治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对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亲情化服务为切入点,“让医生进家庭、让家庭有医生”。在每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区医生的电话,方便居民及时、方便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医生对患者常年定期巡诊、随诊、回访、跟踪服务,深入家庭为居民开展社区巡诊、家庭出诊、急诊转诊、专家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化服务。

2.4转变服务重心,强化居民慢病管理

为增强服务实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了解各户家庭及个人健康状况、体检情况、慢病治疗情况,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专项个人健康档案,建立辖区慢病管理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每年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门诊对首诊35岁以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从而及早的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

参考文献

[1]左惠娟,姚崇华.北京市社区慢性病健隶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链.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慢性病总结篇4

生殖健康系指在生命的各阶段,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生殖健康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生殖健康查体显得尤为必要。现对2598例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查体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已婚妇女生殖道疾病流行状况,为防治已婚女性生殖道疾病提供有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淄博市博山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于2008年3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对2598例已婚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查体,其中机关事业单位866例,企业866例,农村866例。

12诊断方法查体中检出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以乐杰主编的第6版《妇产科学》为标准。

13统计学处理使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对照。

2结果

21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查体患病情况比较结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文简称机关)、工人、农民生殖健康查体患病情况及三者患同一种疾病构成比见表1。由表1可见:(1)阴道炎发病数,农村∶企业∶机关(下文中的发病数和构成比均以此顺序),21∶8∶63;构成比23∶9∶68。(2)慢性宫颈炎发病数590∶536∶413,构成比38∶35∶27;(3)慢性宫体炎+慢性附件炎(下文合称慢性盆腔炎)发病数117∶95∶86,构成比39∶32∶29;(4)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发病数151∶149∶92,构成比39∶38∶23。

22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查体患病率比较结果机关、工人、农民生殖健康查体患病人次、重复患病人数、患病人数,三者构成比见表2。由表2可见:(1)农民患病人次为887,高于查体总数,是一人患多种疾病的结果。(2)农村、企业、机关重复患病人数各占其查体总数比率2436%、5058%、3926%。

3讨论

31阴道炎患病情况分析查体涉及阴道炎类型:滴虫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三类,共105例,占患病总人次的444%。念珠菌阴道炎63例,占阴道炎总数的6848%,比率最高。30~49岁念珠菌阴道炎55例,占发病总数的8730%。农民、工人、机关三者患念珠菌阴道炎构成比为21∶13∶67。念珠菌阴道炎的就诊率可占我院妇产科门诊阴道炎总数的2/3。究其多发因素有:(1)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致使阴道内出现菌群失调,特别是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降低;(2)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和人们饮食结构中的嗜糖性,可使阴道内的pH值降低,适宜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而致病;(3)妊娠致念珠菌阴道炎发病率升高,与妊娠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4)现在已婚女性多有每日清洗外阴与阴道的习惯,破坏了阴道正常内环境致病;(5)此病在性活跃年龄高发;(6)喜穿紧身衣裤、习惯用卫生护垫造成外阴与阴道高温高湿环境而致病。机关人员发病率高的原因可能与(1)、(4)、(6)关系更大一些。滴虫性阴道炎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低,不再赘述。

32慢性宫颈炎患病情况分析查体涉及慢性宫颈炎病理类型及数量:宫颈糜烂1010例、宫颈纳囊325例、宫颈息肉104例、宫颈肥大100例,四者构成比为66∶21∶7∶6。慢性宫颈炎与宫颈糜烂占患病总人次的比率为6510%与4272%。宫颈糜烂分度数量:Ⅰ度786例,Ⅱ度161例,Ⅲ度63例,构成比为78∶16∶6。慢性宫颈炎例数及构成比,农村:企业:机关=590∶536∶413与38∶35∶27。30~49岁慢性宫颈炎1350例,占慢性宫颈炎总数的8772%。由上可知:(1)慢性宫颈炎在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宫颈糜烂的发病率为最,特别是Ⅰ度宫颈糜烂占患病总人次的比率为3325%。(2)宫颈纳囊发病率占慢性宫颈炎总数的第二位。(3)农民患病率最高,比工人和机关各高3个、11个百分点。可能与农村卫生条件较城区差和农村医疗条件较城区低有关。(4)30~49岁是慢性宫颈炎的多发年龄段,可见此病与性行为因素有关。表1866例机关事业单位、866例企业、866例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查体患病情况对比表2866例机关事业单位、866例企业及866例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查体患病率对比注:指1人同时患2~4种疾病者

33慢性盆腔炎患病情况分析查体涉及慢性盆腔炎病理类型:慢性宫体炎(又称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附件炎。二者例数与占患病总人次比率:138例与160例;584%与677%。二者均为农民发病率高,农民患两病的构成比分别比工人、机关高4个与14个百分点(慢性宫体炎),10个与7个百分点(慢性附件炎)。30~49岁两病182例,占其总数的6107%。因此:(1)慢性盆腔炎发病率占据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第二位。(2)女性盆腔是一个半封闭的腔隙,间接与外界相通,且因下生殖道炎症、性生活、分娩、节育手术、排卵、月经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的防御功能,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发生。(3)农民的两病发病率高于工人与机关人员,原因同32中的(3)。(4)30~49岁是两病的多发年龄段,缘于这一年龄段下生殖道炎症多发、性生活活跃、分娩节育手术机会多等。

34生殖道肿瘤患病情况分析查体涉及生殖道肿瘤类型: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二者例数与占患病总人次比率:288例与104例;1218%与44%,子宫肌瘤在查体检出的生殖道疾病总数中为顺位2。子宫肌瘤发病率中,农民高于工人3个与机关17个百分点。卵巢肿瘤发病率中,工人高于农民7个与机关16个百分点。30~49岁两病240例,占总数的8673%。因此:(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1]。(2)职业在子宫肌瘤流行因素中的作用尚无定论。(3)卵巢肿瘤因其组织学分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行赘述。

4小结

查体涉及生殖道疾病类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生殖道肿瘤,前者多发于后者。发病率居于前三位: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农民、工人、机关人员患病率(以患病人数计算,见表2):7771%、4122%、3949%,查体显示生殖健康水平农民<工人<机关人员。

慢性病总结篇5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healthstatusofthereproductivesystemofwomeninHuairouDistrictandexploreeffectiveinterventions.methods:3680womeninreproductiveagewereexamedbygynecologicalsinourhospitalin2008,includingpelvicultrasonic,secretionstesting,cervicalpapsmearsexamination.Result:1361womenwerecheckedouthavingdisease,thetotalprevalencewas61.3%.ofwhich58.21%waschroniccervicitis,18.72%wasbacterialvaginosis,16.96%wasuterinefibroids,10.19%was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4.91%wastrichomonasvaginitis,4.21%wascandidavaginitis,2.89%wasovariancysts,0.08%wascervicalprecancerouslesion,0.11%wasleukoplakia,and0.08%washugepelvictumor.

为了解怀柔区已婚妇女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我们将2008年8-9月怀柔区育龄妇女健康普查资料中妇科检查全面,B超资料完整的3680例进行整理,分类,经统计学处理后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人员分布

3680例受检者中城镇居民1890例,农村居民1790例。

1.2年龄分布

最小23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9.3岁。

1.3方法

2008年7月,我院妇科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经统一培训后承担检查任务。由基层计生专干组织好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及宫颈刮片检查。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乐杰的《妇产科学》[1]。检查结果均填写入统一印制的生殖健康管理档案,并进行汇总分析。

2结果

检查人数3680例,患病人数2256例,总患病率61.3%。患病顺位为慢性宫颈炎2142例(58.21%),细菌性阴道炎689例(18.72%),子宫肌瘤624例(16.96%),慢性盆腔炎375例(10.19%),滴虫性阴道炎181例(4.91%),念珠菌性阴道炎155例(4.21%),卵巢囊肿106例(2.89%),宫颈癌前病变3例(0.08%),外阴白斑4例(0.11%),盆腔巨大肿物3例(0.08%)。转贴于

3讨论

3.1阴道炎

阴道炎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育龄期妇女性活动较频繁,阴道自净作用易被破坏,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发生阴道炎症。由统计结果可看出,本区阴道炎中以细菌性阴道炎发病率最高,且农村妇女发病率高于城镇妇女,与其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洁性生活以及自我保健意识淡漠有关。

3.2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常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部分患者不显示急性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慢性子宫颈炎可分为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粘膜炎以及宫颈腺囊肿。武汉地区报告慢性宫颈炎患病率在21~65岁妇女中占54.9%[2]。我们共检出2142例符合慢性宫颈炎诊断,占受检总数的58.21%,基本符合文献结果。

3.3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发病即为慢性,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易导致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典型症状是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由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引起。本组共查出慢性盆腔炎375例,占10.19%比例,位居发病率的第四位,究其原因应为其病情较顽固,且临床症状轻微,故人们不是很重视这种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且难以坚持治疗。

4总结

在3680例受检者患病者有2256例,占61.3%,其中大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虽已患病仍不自知。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广大妇女生殖系统的健康,定期为其体检,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参考文献

慢性病总结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11-02

据流行病调查学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状态(据统计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占到8~10%、每年因该病致残的患者约有500万~1100万且死亡率已达100万),因此加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治疗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式较为单一,我们分别采用单纯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等,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2年)临床诊断标准。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68.2±7.6)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65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为(69.8±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肺功能指标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0.2g加入25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20ml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d。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9年)拟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7d内体温,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片影像明显改善;有效,7-10d体温,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片影像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5.0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6.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临床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患者病情多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严重下降,诱发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反复咳嗽、咳痰、呼吸急促以及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该病常常是以气流受阻、具有可逆性以及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作为一种支气管-肺组织存在明显病理改变以及肺功能严重下降的疾病,常常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干扰,而单纯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疗效。

临床常规采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可导致耐受性出现,无法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喘证”范畴,病机为痰浊郁肺以致肺气蕴阻;治疗关键在于宣肺镇咳,化痰平喘,扶正祛邪。生脉注射液是一种经典中成药针剂,其主要成分为红参、麦冬及五味子,具有养阴补虚,益气固本之功效;其中红参补元养气,麦冬滋阴益肺,而五味子则敛肺扶正。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生脉注射液能够有效扩张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同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6.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与单纯西医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肺功能,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m].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543-560

[2]廖蔚茜,房莉萍.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肺功能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4,26(12):804-805

慢性病总结篇7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属于呼吸科常见多发性疾病,本病呈现进展性、难以逆转等特点,主要特征则表现为不断加重的呼气性气流受阻。本病在全球死亡病因中高居第四位,而国内农村人口中则是死亡第一位原因[1]。老年人是慢阻肺高发人群,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对于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慢阻肺中也逐渐应用起来,我院也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68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老年慢阻肺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3年5月~2016年5月。纳入研究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入院后确诊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于慢阻肺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2组,各自3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8.8±3.4)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8.5±2.1)年。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8~77岁,平均病程(68.5±3.7)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8.7±2.3)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尽量达到解痉平喘的效果,同时采取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加替沙星注射液等治疗,连续治疗为1疗程/w。

1.2.2研究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本次研究的中药方剂组成包括黄芪45g,山药、杏仁、桔梗、半夏、山茱萸、补骨脂各20g,太子参30g,甘草10g,陈皮、五味子、白术各15g,同时辨证加减治疗,如喘咳严重则加用桑白皮15g,腹胀则加用大腹皮20g,兼热则加用桑叶与各15g。将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治疗,1剂/d,分为早中晚服完,150ml/次,连续治疗为1疗程/w。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并对比分析。

1.4评价标准[3]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肺部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有所改善,且肺部体征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组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FeV1/FVC、pao2、paC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威胁人类健康比较常见的疾病,其患病率与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特点为肺实质、气道及肺血管为主的慢性炎症。肺泡壁与肺部顺应性、弹性下降,使得肺泡容积明显升高,造成气道管腔狭窄,造成血管壁增厚,气道阻力进行性增加,发生固定性气道阻塞[4]。这在急性期患者中更为明显,会有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需加强重视。

我院针对接诊我院接诊的68例老年慢阻肺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C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陆益民,奚肇庆,虞乐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96-298.D

[2]尹述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4):73-73,74.

[3]刘丹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8(12):453-453.

慢性病总结篇8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药物;心理干预

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明确[1]。有些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精神方面诱因,部分资料显示心理应激可以让病情加重[2]。现在临床上应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的较为广泛,但效果不明显,且复发率高,患者经常因此而缺乏治愈的信心以及耐性,从而产生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现针对在我院2013年6月至12月通过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的960例患有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搜集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因慢性荨麻疹入院的患者共960例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患384例,女患576例,年龄在18-65岁,通过随机分配分成两组,治疗组492例,对照组468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连续4周口服依巴斯汀片(每次10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其基础之上,加以心理干预治疗,1次/周,也进行4周。心理干预治疗包括以下四方面: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及合理情绪疗法;暗示疗法;行为指导疗法和家庭支持治疗。安慰、理解患者的不安与惶恐,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某些患者的不安是因为不了解该疾病,因此要耐心的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慢性荨麻疹的相关知识,包括诱因、治疗的注意事项等,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1.3疗效评价标准

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症状总积分表(tSS)来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和计算症状总积分。其中,抑郁焦虑状态的评定,以SDS≥53分,SaS≥50分为异常界值进行判定,且得分越高,亦表示程度越重。根据患者情况,把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通过公式来计算其症状积分下降的指数(SSRi)。SSRi=(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SSRi≥90%为治愈,SSRi在60%-90%为显效,SSRi在20%-60%为好转。SSRi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结果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SaS,SDS评分和tSS评分都有下降,但是对照组不如治疗组明显,且两组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p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发现:治疗组共492例病例,治愈了156例,有264例显效,60例好转,12例为无效,总有效率达85.4%;对照组共468例,治愈了108例,有204例显效,12例好转,36例为无效,总有效率达66.7%,此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有显著性差(p

3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很难发现,所以很多情况下选择对症治疗,且有些专家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以及反复发作与精神抑郁焦虑等有关[3]。因为慢性荨麻疹伴有瘙痒等症状,持续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研究其治疗方法。临床上常常选用具有高选择性的H1受体拮抗剂依巴斯汀,这种抗组胺药有较弱的抗胆碱和H1受体拮抗作用,因此可以缓解慢性荨麻疹症状,且其不良反应少,所以多选择该药来治疗此病。国内外研究表明[4],由于慢性荨麻疹带给患者的痛苦,导致患者常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心理干预可以让其得以改善,从而让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得以提高。通过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压抑感,让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刻,战胜病魔的信心增强,坚持治疗的耐心增加。心理干预也可以让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良好的治疗患者疾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实验结果就很好的显示心理干预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的重要性,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4%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6.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心理状态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心理干预可以很好的解决由病情带来的负性情绪,所以在应用抗组胺药物同时,加以心理干预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更好的治疗慢性荨麻疹,所以,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来治疗慢性荨麻疹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薇,马丽莉.精神因素致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4:669-670

[2]李建勤,王慧敏.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22-224

慢性病总结篇9

解读鲁湾

过去很多慢性病被称为“富贵病”,是有钱人的专利,但是最近的医学调查表明,这个专利已经普及。据2012年的调查,我国慢性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虽然我国的患病知晓率及控制率不断提高,但是,有些慢性病的发病率还是居高不下。据辽宁省2016年发表的《中老年人群健康管理分析报告》的数据,辽宁省慢性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病率增长较快,十年间增加了一倍多;二是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高血脂、高血压和脂肪肝等新增病人多集中在四五十岁人群。

慢性病是指一类疾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一是起病隐匿,不易觉察,不知不觉就得了;二是病程长,迁延不愈,有的可能需要终身服药,带病生存;三是病因复杂,有的疾病至今还没有被确认。现在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性肝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阻肺、肺结核、精神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癌症和消化性溃疡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慢性病总结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1]。现对2012年度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病例均为在2012年度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总人数90人,男65人,女25人,年龄58~90岁。排除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心电图及电解质检查。

2结果

该组病例中有心律失常者52人,占总人数的57.8%。38人发生一种心律失常(73%),14人发生二种以上心律失常(27%)。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9例(28.4%),房性早搏12例(17.9%),心房颤动10例(14.9%),室性早搏6例(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3.4%),左前分支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存在电解质紊乱有20人,其中低钾13例,低钠5例,低氯5例,高钠、低钙、高钾各1例。心律失常合并电解质紊乱的有14人,占心律失常总人数的27%。无心律失常而有电解质紊乱的有6人,占无心律失常总人数的15.8%。

3讨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有57.8%发生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多,其次是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考虑有以下两方面:①患者多为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窦房结等与传导有关的结构出现脂肪浸润、水肿或退行性变和纤维化,以及窦房结内起搏细胞数量减少,易引起心律失常。②该组病例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存在感染,且不少患者存在缺氧、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因素,导致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发生变化,易导致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以低钾最多,其次低钠、低氯。从数据来看有心律失常者较无心律失常者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亦表明电解紊乱与心律失常有一定关联。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来看,针对病因及并发症治疗,加强抗感染、改善心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缺氧及维持酸碱平衡,应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从临床实际治疗效果来看,亦符合以上观点,大多数心律失常不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通过病因及并发症的治疗,心律失常均能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