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十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十篇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27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1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周口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03-02

作者简介:于海波,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周口师范学院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周口市社科联调研项目,项目批准号:ZKSKDY-2011-046。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处于宏观经济之“尾”,微观经济之“首”,中观经济之“实”,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环节。

一、周口市县域经济现状

周口市是河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豫东平原,地处沙河、颍河和贾鲁河交汇处,下辖8县1市1区,总人口1112万,具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别在电力机械、纺织印染、食品酿造和裘皮制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很大,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周口市下辖的各个县(市),由于在资源、资金、技术、文化、区位和产业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2010年,周口市GDp达到1305亿元,相对于全省乃至全国是比较低的,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缓是重要因素。

二、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周口市县域经济是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经济主导模式。2010年,第一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是28.7%,以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为主要支撑。相对而言,县域经济的农业创新型模式、传统产业带动型模式、资源支撑型模式和技术创新型模式的发展相对缓慢和滞后,使得各种模式不能优势互补,也不能很好地衔接和相互促进。

(二)产业集群程度低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周口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该逐步提升。在周口市下辖的各个县(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众多,门类丰富,但是这些企业的规模相对偏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经营,集聚程度低,没有龙头企业。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

尽管周口市县域经济在近年取得进步的同时也给后续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和阻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与高素质人才紧缺并存;耕地求大于供,后备土地量少且价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资源利用须花费巨大投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设施共享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发展,甚至恶化,将严重制约周口市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企业核心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开放程度偏低。在周口市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占据较大比重,且多数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实力相对较弱,产品竞争优势不突出。绝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处于落后地位,产品在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另外,由于区位和政策的原因,周口市县域经济中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偏少,目前,市场多数集中在国内,很少有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导致企业难以有效利用和吸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挖掘各县域优势,多种县域经济模式协调发展

周口市各县(市)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譬如周口市淮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太昊陵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淮阳龙湖来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带动水产养殖业,使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带动整个淮阳乃至周口地区的经济发展。确立一个或几个具有地方特色和能发挥地方优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然后以一带多,以多带更多的发展模式,各种模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使得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周口市各县(市)在突出发展各自优势产业时,也要相互沟通协作,将共通产业做大做强。周口市的各县(市)都是国家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各县(市)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应加强合作,做大做强小麦和棉花产业,为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工业化,壮大产业集群

工业作为周口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应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作为调整方向,壮大产业集群为手段,发展县域经济为目的,实施三个层面策略:一是把握重点,切实把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好。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把握发展机遇,突出核心企业、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围绕周口各县(市)优势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大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集群;二是拓展途径,有效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发展壮大一批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协调,形成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力量,合力推进。相关部门要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明确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精密机电、特色食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做大优势产业,打造支柱行业,发展配套产业,壮大产业集群。

(三)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

渐进有序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绿色产业,从战略上建立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推进第一产业发展,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依赖,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缓解能源紧张和交通拥堵状况。

要令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要善于经营城市和城镇。建设以人为本、洁净优先、畅通为上和功能齐全的城市和城镇;建设和完善城市道路网、电力网、信息网、给排水网、供气网和通信网,提高公共设施供给保证率和安全运行率。

实施体制创新,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和完善周口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依法管理和监督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运行机制,把国家有关人口、土地和环境的政策落到实处。改变行政多头管理状况,合理调整周口市区域内的行政区划,优化土地及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形成城镇集约用地机制。另外,要加快建设失业、养老、医疗和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要深入、细致地部署具体工作,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统筹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意识,并培养其环保意识。

(四)以城市化为载体发展县域经济

城市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是进一步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坚持走中心集聚、以城带乡和整体协同的道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首先,要着力构建科学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其次,要着力构建加快人口集聚的配套政策体系;第三,要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城建投融资体系;第四,要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

(五)实施人才战略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周口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但是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与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矛盾。周口市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公平、公开、公正地引进本地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培训,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待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现芳.冀中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42-43.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4

一、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到东部的二分之一。××年,东部地区县平均规模为亿元,是全国县域平均规模亿元的倍;而中部县平均只有亿元,比全国平均规模少亿元,仅是东部地区的%。二是经济集中度不及东部的三分之。××年,东部县超过亿元的个,占全国总数个的%;而中部县超过亿元的只有个,仅占全国总数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中部仅获席,而东部达到席。三是财政收入仅为东部的三分之一。××年,东部县财政平均收入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亿元的倍;而同期中部县财政收入只有亿元,与全国基本持平,与东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体竞争力只有东部四分之一,根据第三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东部地区县竞争力评为级达个,占全国总数的%,而中部只有个,仅占%。由此可见,中部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东部都处于明显劣势。

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中部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表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整整慢了一个阶段(见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对比

⒊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中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东部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年中部地区社会投资总额只有亿元,而东部地区达亿元,其总额仅为东部的%、占全国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中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年中部地区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占有率只有%,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年中部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亿元,仅为全国的%;而东部县达到亿元,占全国比例高达%。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中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县比重比东部地区低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半数以上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附表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报期刊网、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国家商标信息网数据整理)

⒋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县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亿元,贷款余额仅为东部地区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区科技产品总产值的全国占有量只有,而东部高达%,与东部相比差了个百分点(附表六)。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区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年中部地区县域出口总额亿美元,仅为全国的,只有东部的%。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西部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东部县域经济有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西部有国家投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内外推动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呈明显劣势。客观地讲,中部县域经济落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中部县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⒈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中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中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如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县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中部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⒉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部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中部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西联”,就是要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中部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5

一、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的必要性

(一)县域经济的相对独立与协作

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按照一定相关地域、行政区划和产业类型等相对标准进行区分。在现代市场经济视野下,就按照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运作区域而言,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并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区域界限或绝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经济运作单位,一方面反映出县域经济自身相对独立空间的经济资源配置范围,而更多地反映出中国经济行政运作经营特征。而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从经济运行区域效益最大化要求实际出发,经济区域划分应该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流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为标准。也就是说,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县域经济的限定词是“县域”,而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因此,某种意义上以县域划分经济区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但就理论而言,概念的运用是为表达思想的方便,故而本文依然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来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一些传统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方更是如此。但某些地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说明县域经济优势就已经发挥出来。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地理区位等影响经济因素复杂纷呈,客观上决定了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县域经济协作关系是影响县域乃至更大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经济协作更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升区域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力。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协作良好,县域经济的整体资源优化和产业协作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总而言之,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运作单位具有相互依存的共生性特征,县域经济发展的协作平衡对于经济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它是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充分挖潜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优势,进一步研究推进县域经济协作,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战略。

(二)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内蒙古县(区旗)域经济发展运作目前基本上仍然处于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状况。这种状况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县域协作机制的形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一定程度破坏了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制约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的进一步提升。

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经济协作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理念,协作联合蕴含着经济资源效益和发展力的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需要进一步明晰认识,也要对县域经济协作优势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深化认识。其二,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划定经济协作区域。内蒙古地域广泛,各地经济资源情况不同,如何从内蒙古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构建经济协调协作机制,首先要客观科学地认识各地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符合实际的统筹政策措施,构建协作密切、互动有力的经济协作区域。其三,管理体制制约问题。由于行政区划限制及与之相关传统经济发展规划决策影响,县域经济仍然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经济协作缺乏主动性,出现各自为利的不协作、不协调情况,甚至出现为追求地方政绩和使地方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现象。其四,利益协调机制问题。由于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利益整合机制,发展过程的利益摩擦与对立常常使地方政府更加突出自我利益中心意识,区域经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例如,目前客观存在的经济类型相同或者相邻的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问题。其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县域经济各自为政的产业政策,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由于县域经济各自为战的局势,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涉及各方利益,具体运作存在相当困难。

二、大力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

近几年,河北省将县域经济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提出要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使得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保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县,也有落后的山区县,县域类型较为齐全。全省共有135个县、市及自治县区域,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虽然各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但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县域金融供给与需求研究

县域金融资源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甘肃省张掖市县域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运用中存在的“大存差”与“小借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统合资金来源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推动作用。

县域金融资金来源与运用基本情况分析

(一)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弱,“大存差”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

至2011年末,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1.46%,存款余额为319.48亿元,与之相比同期贷款增长了24.85%,贷款余额为165.23亿元,首次实现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存贷差金额154.25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48.28%。贷款大于存款的现象说明了经济的活跃,对于张掖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刺激、激励的效果。但贷款小于存款的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环境中。仅以张掖市某县为例,该县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24.56%,新增贷款只占到新增存款的1.05%,大部分存款资金滞留,存款资金的滞留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县域资金的外流是解决存贷差的唯一途径,随着存贷差的扩大,县域资金外流的情况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该县的情况说明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靠投资的拉动,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法信贷,造成金融信贷资金外流趋势不断扩大,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由此产生了信贷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撑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小借差”的问题逐步突出

虽然根据国家扶持农业经济的要求,各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进入农村市场,但数十年扎根在农村的农业合作金融机构,其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国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力度的不断扩大,具有相对固定资金来源的农村合作信用社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还以张掖市某县为例,2011年全年农村信用联社存贷各月均超过了80%,月平均存贷比出现了88.8%的业绩,高峰月份达到104.09%,剔出其法定的14.5%存款准备金率,明显出现了“小借差”现象。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例不宜过高,目前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较高的存贷比会加大农村信用联社支付危机扩散,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资金运用风险,也映射出了县域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合理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县域信贷市场份额萎缩,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小

2011年末,张掖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与新增贷款出现了61.03%的顺差,绝大部分新增存款还是外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却高达新增存款的1.4倍,信贷出现了逆差,远远高于央行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75%。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9.89%,而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46.8%。在县域金融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存贷款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张掖市某县,2011年末全县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6.67%,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30.73%,高额存款,低额贷款,银行的运营成本高,资金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差。明显较低的贷款增长幅度不得不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在县域信贷市场份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缺口,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信贷市场份额的紧缩,加大了县域信贷资金来源与合理运用的压力。

(四)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客户定位不明确,加速了县域金融资源流失

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2011年末,张掖市邮政储蓄银行各项存款新增3.35亿元,累计达到18.31亿元,新增贷款仅5700万元,各项贷款累计仅2.24亿元,存贷款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行内资金往来和存放同业达16.05亿元,占到各项存款87.65%,是各项贷款的7.16倍,大部分来源于县域的资金却不能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县域金融资金利用不平衡的因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机构发展定位不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张掖市整体的经济结构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工业经济相对薄弱、服务业刚刚起步的传统经济结构,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因此,就张掖市而言,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上,而县域金融业中主要由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重点投向大中型企业,信贷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业发展银行在保证政策性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基础上,发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实际贷款投放力度不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还缺乏积极的促进作用。邮政储蓄由于只存不贷,发展到开办小额质押,农户联保、商户联保等形式的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其所吸收的存款大部分外流,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由于各金融机构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对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发挥金融机构的的融资作用。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县域金融,金融生态,生态环境

一、引言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概念,是在自然生态学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县域金融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多因素综合构成的外部环境,包括县域经济运行、县域金融发展、县域政策和县域信用水平四个方面的因素。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既是县域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县域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外部经营条件。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和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指导县域金融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受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的制约,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县域金融生态主体;二是县域金融生态条件;三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主体弱小,服务品种单一。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都向大城市转移,对县以下的储蓄所和分理处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导致农村能够享受的金融服务数量大量减少。政策性的农发行也只在地级市里设立分支机构。农发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等一系列贷款业务全部转移到有关的国有银行,金融支农功能不断的弱化。而最需要得到扶持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开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相应金融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存在金融服务种类单和贷款投放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新兴的村镇银行也存在发展时间短、经营成本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等问题。最后,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几乎没有与改善金融环境密切相关的评估、担保、法律、会计等专业化中介机构,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

(二)县域金融调节机制不完善。金融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如果自我调节机制受阻,就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首先,银行信贷服务落后,绝大多数县级银行没有结合当地民营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再者,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利益机制导致的经营行为偏离正常轨道;二是信贷管理的权限降低导致的信贷功能萎缩;三是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导致的信贷行为失控。最后,很多银行都存在监管效率低的问题,县级监管部门没有直接的检查权和处置权,加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维护难度。

(三)县域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受阻。县域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社会信用环境、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司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县级司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效率不高、独立性较差,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尤其突出。其次,诚信环境问题。有钱不还,千方百计利用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不实信息骗贷等行为恶化了县域金融诚信环境。而金融诚信环境的恶化又导致金融供给不足,尤其是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不良资产率高。再次,由于县域金融服务的缺失,中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这些隐蔽性的贷款方式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份额被侵蚀,成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发展的一大阻碍。

三、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市场主体力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县域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主体体系。一方面积极引入各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有效政策让民间金融有序发展,发挥“鲶鱼效应”,加强不同金融之间的练习,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正规金融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服务,热别是基础性信贷产品,鼓励其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及农户生活需要,创新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最后,在加快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品的进驻与覆盖,从而形成一个包容开放的县域金融市场。

(二)完善县域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降低间接融资的压力和风险,完善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和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同时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的金融生态链。规范民间融资和社会中介,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和公开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县域资本良性循环。

(三)以政府为改革主导,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首先,优化政策环境,科学制定县域金融业发展规划,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其次,优化法制环境,严厉打击讨债、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增强执法机构执法独立性;最后,优化经济环境,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征信平台,优化县域金融信用环境。在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县域信用体系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县域金融市场的信用评价机制,构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和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政府信用信息监控系统为基础建立信用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引入县域评级机构。另一方面建立县域金融市场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对不讲信用或违法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惩罚。最后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担保机构,逐步形成政策性担保、商业担保及企业互保等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庆田.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12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赵险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与对策.[J].经济论坛.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9

(1.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300000)

摘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根据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县域金融服务应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外部环境建设等路径提升自身能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研究”(13BJY172);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及国际比较研究”(tD12-5055)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研究。e-mail:15900374451@163.com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助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washington: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73.31-43.

[2]Shaw,e.S.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3]Levine,R.,Zervos,S.StockmarketDevelopmentandLong-RunGrowth[J].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997,10(2):71-84.

[4]evrensel,a.Y.effectivenessofimF-SupportedStabilizationprograms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002,(12):65-77.

[5]Fung,m.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ConvergenceorDivergence[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2009,(6):12-21.

[6]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11]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25-27.

[15]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16]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17]李大伟.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10,(6):34-38.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县域金融;萎缩;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监管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它因素导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县域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大中城市居民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县域金融也出现萎缩状态,对县域和全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表现

(一)县域金融机构萎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进军城镇,退出乡村,各大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3万多家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网点,导致县域金融几乎呈现出“真空”状态,在某些县城只有几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通常只开设存款业务,不发放贷款,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只能从信用合作社获得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明显较少,结构也不够合理,致使很多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县域银行信贷权限萎缩

银行为了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控制资金规避风险,控制了贷款的实施审批权限,更多的向省级分行集中信贷资金的运营、决策管理权,施行集权集中制信贷模式。这样的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的县级银行分支机构失去了贷款的审批权,而是只负责贷款申请的上报、调查以及回收等非实质性的工作。

(三)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萎缩

“抓大放小”战略让众多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城市市场,但是县域业务不得不继续维持,只不过县域金融机构更多地在县域推广存款业务,而缩减贷款业务,这使得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几乎都成了“吸存银行”,本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用合作社也同商业银行一样成为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县域资金的外流,使得用于县域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缺乏了资金的保障,更加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县域金融需求与城镇相比呈较小的态势,但是和需求比起来,县域金融供给的缺口更大,连目前的金融需求也满足不了。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入的减少,大型国有银行对小规模借贷者的不够重视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共同导致了县域金融萎缩的结果,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金融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不科学

我国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一直以来对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金融采取的都是抑制政策,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体系背景下,真正能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融资功能并不完善,县域资金外流,金融风险也随着资金外流而淡化,于是县域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识也逐渐被忽视。县域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势必会越来越明显,而长期被忽视的县域金融监管问题也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实行垂直管理体系,但是县域内一般没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派出机构,所谓“天高皇帝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此外在市级金融监管工作中,各个机构划分责任、协调监管,能够得到上级机构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有效监管协调机制的缺失,却造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共存的后果。首先县域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少,通常只有3-4人,检查权力上收,业务骨干经常被调到上级部门协助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名无实;此外“一行三会”未能在县域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各自职责划分不明确,监管信息难以共享,县域金融监管不完善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是

个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二元经济金融结构体制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二元结构除了城乡经济间存在,在金融领域也客观存在这种结构。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大中型银行依然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位于县域或者乡村地区的企业贷款只能通过信用社或者走民间借贷的路子,更使得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愈发明显。

(三)社会信用度降低,金融环境差

社会信用度低,金融环境差是导致县域金融萎缩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地方信用环境不佳、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使得银行考虑风险控制和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不敢贸然放贷。

三、改善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县域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同时辅之以存款信用担保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体系。分离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把这一部分职能加入组建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营造出整体的效果,职责划分明确,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金融监管体系。

同时要逐渐完善县域金融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县一级的金融管理委员会,逐步建立银行业的分层管理制度,让地方政府参与到地方金融改革的决策之中,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一定的管理职能,构建起县监管委员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统一协调的监管制度。

(二)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

改变县域金融萎缩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要突出法制的优先地位。出台社会信用法律,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着力优化金融案件的司法环境,建立突破地方行政干预的诉讼管辖机制,金融债权案件的受理突破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实行异地立案审理,不断提高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执行率。改善维护金融债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李芬儒.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j].金融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