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医学总论十篇急诊医学总论十篇

急诊医学总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51

急诊医学总论篇1

【关键词】中医;内科急诊;发展;探索

对于当下新兴一门医学研究领域和学科急诊医学,在我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而西医的内科急诊在医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医生在短时间内面对危重的病人及时地作出治疗,西医的方法是大多医生采用的方式。但是我国中医内科急诊从古代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几代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些研究手法和内容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笔者在本文总结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从现有资料和经验出发,对中医内科急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希望对我国中医内科的研究有所参考意义。

1我国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

综观我国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都是在不断地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和总结出的一系列的理论,才取得了现有的成绩。

在古代,我国最早论述中医内科急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所著的《黄帝内经》,在其中的灵枢一章节中叙述了真心痛、厥心痛的例子,心痛造成的症状与当下看下,如同现代的心肌梗塞这一症状相似。这一早先的例子论证了急诊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东汉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将急性热病专门进行了论述,采取了辩证的论治方法,推动了中医内科急诊的进程。在后世内科急诊的急救处理中一直运用他所创的六经辨证提纲,对哮喘、昏迷等症状,张仲景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进而在隋朝巢无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1739条症候,关于的急症的证候大约300条以上。在此之前《肘后备急方》为世人提供了急救医疗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晋代葛洪所著,提供了实用的炙法,一直到唐代的孙思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急诊进行了完善和总结。在他所著的书《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人进行急诊时所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导尿解救法和开窍法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得到了论述。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病专著明朝吴又可的《温疫论》,对瘟疫具有传染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主张急症急攻。后世的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急性热病进行了论述如三焦辨证等,在此间《串雅外编》对诸如卒暴死、误死等临床表现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证。我国的中医在古代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几千年的医学宝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很大福利。

随着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很多现代医学的思想进入到了我国,很大程度上制约但也促进了我国中医的发展。国人开始使用诸如西医的医治思维模式,中医在此阶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获得了胜利,在我国政府和政党的支持下,中医事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开设了诸如中医院等一系列的部门。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中医内科急诊的认知程度也逐渐下降,在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式下中医是用来治疗慢性内科疾病的。当下我国很多医院在进行急诊治疗时,大多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在抗生素和电子仪器的辅助之下,对病人进行拯救。如果这样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对我国中医必然会被淘汰,因此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开拓创新。

2对我国中医内科发展趋势的探索

前人已经给我国中医内科提出了许多借鉴,我国也对中医内科急诊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将中医急诊放到了战略的高度。对于中医来对病情复杂和严重的病人来说,进行抢救是有难度的。因此中医在进行急诊工作时可以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不能固步自封。我国的许多中医学者也不断的探索,将中医急诊系统的作为教材列入到高等学校的教材当中,明确地在书中定义了中医内科急诊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内科急诊急诊不同于现代内科急诊,是在当下西医和新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汲取现代急诊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内科急症的一种新型处理方式。在当下一些新型中药剂的开发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清开灵注射液在对脑出血治疗上能够抑制脂质对神经元的损伤,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从而弥补了西医药在此方面的不足。此外在其他医治方式上,中药是输入针来进行治疗,如上海中医院用表皮注射液治疗休克的方式,这一系列方式都展现了国人对中医内科急诊的不断探索。中医的学术体系是在多系统的开放式的环境下构成的,内科急诊理论也应该包含在内,因此面对当下的许多新的科技医学成果,对中医内科急诊的理论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和光学等。在学科内容的协作和渗透下,以多元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内科急诊实质内涵进行探究,从而以科学规范的手段,增强中医医治手法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并充分体现我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实用和科学的精神内涵。

此外,要端正“能中不西”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要立足于中医,尽量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点,不能随便使用西药。要在保障提高疗效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中医理论。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西医的重要性,对于单纯中医或者西医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笔者认为中医可以全面的进行思考,巧妙地发挥中西药各自的药效优势,通过组方用药来取得医治的最大疗效。

3结论

虽然中医内科急诊发展困难重重,收到多方面的阻碍,但是如果选择和开拓切实解决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疑难的课题,并且在行政部门大力的支持之下,中医内科急诊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中医急诊的医治范围,让中医内科急诊不不会在经济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获得良性的发展。

急诊医学总论篇2

[关键词]教育,医学,研究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急诊医学

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迅速成为全球医学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1]。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也必然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2]。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急诊医学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急诊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也要具备缜密的急诊临床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更需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精准医学时代提高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水平,成为了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整合专业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有效学习机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模式;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非常适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3-4]。因此,为培养创新研究型和临床应用型高素质急诊医学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自2015年,我们尝试应用将pBL教学模式引入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报道。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急诊医学专业2014级与2015级研究生23名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014级10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2015级13名)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男13名,女10名,年龄22~26岁。2组学生性别比、年龄、学习基础等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LBL传统培养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主题为导向”。观察组采用pBL教学培养模式。以4~5名研究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民主推选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记录。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问题,围绕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一个病例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研究进展做系统梳理并整理汇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计问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典型的临床真实病例,问题设置包括临床表现、临床检查、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发病机制等内容,汇集成书面形式,课前1周纸质版提供给学生。(2)自主学习。每组围绕教师提供的病例及相关问题开展自学,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数据库等手段查阅资料,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分析、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再进行归纳总结,以讲稿和ppt形式在课堂上展示。(3)集中讨论。先由教师利用较短时间概述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急救基本原则等内容,然后进行集中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学生推选1名代表,以ppt的形式阐述该组对所提问题的看法和提出一些急救方案,其他小组同学对该小组的发言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若出现争议较大的问题,可由教师引导分析并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控制讨论的范围及时间,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4)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后,由对各组提出的问题及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阐明思路,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对各组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估pBL教学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1)综合考核。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3项考核指标(分值分别为30分、30分、40分,总分为100分),统计分析2组学生的成绩,评价2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优化与改进pBL教学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2组学生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22组学生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3讨论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目标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批量生产”进入了“个性化精英培养”时代。卓越急诊医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储备、独到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临床实践技能、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科学的信息管理能力,是能够适应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6-7]。LBL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过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性探索学习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科研创新能力较低、临床思维能力薄弱等现象。因此,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遵循医学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革新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pBL教学法,是基于实际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8-9]。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10]。1983年Schmidt教授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据wHo报告,全球目前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11]。pBL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中临床病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手段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知识,梳理分析,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缜密的临床思维方式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性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奠定基础。pBL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临床实际问题、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知识总结梳理;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临床实际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导向作用,高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9,12]。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能力考核成绩、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拓宽科研思路,激发科研创新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使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以适应和促进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另外,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在急诊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储备的医学知识,在特定的医疗场景中,通过实际临床问题开展讨论,重新构建急诊医学相关知识体系与临床技能,符合多专业交叉综合的学科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学习,培养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13-14]。综上,在急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培养精准医学时代高素质卓越急诊医学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shopes[J].nature,2015,517(7536):540.

[2]谭光林,李东.开启急诊医学精准治疗新时代[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743.

[3]杨春梅.pBL: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整合的有效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28.

[4]GaLVaotF,SiLVamt,neiVaCS,etal.problem-basedlearninginpharmaceutical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ScientificworldJournal,2014,2014:578382.

[5]李杰,肖子曾,卢芳国,等.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117.

[6]黄坚,熊凤珍.医学研究生教育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91.

[7]包孟,付玉荣,伊正君.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09.

急诊医学总论篇3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进行急诊医学教学。充分发挥我院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的资源优势,带教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通过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通过表格、图片、照片、动画及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场或者模拟人进行情景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急诊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作出诊断并拟出诊疗计划,带教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完善临床实习计划和要求,明确急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强调急诊中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常见危重病急诊救治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图,对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等等由带教教师除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外,还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查资料进行解答,对急救技术进行规范操作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要领。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与此同时,为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见到更多的急诊病例,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急诊实习效果,我们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如根据下午急诊患者较少,住院观察患者事情不多而晚上急诊及抢救患者较多的情况,让学生下午看书,晚上来科里参加急诊及抢救工作,这样以来,学生见到了更多的急诊抢救病例及急诊抢救技术,急诊实习兴趣也随之更浓了。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科室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工作。在急诊临床实习过程中,设专门教学辅助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管理,加强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各带教小组的带教教师,从而不断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实习学生的急诊实习要求,增加急诊实习兴趣,在有限的急诊实习期间内,见到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急诊实习任务。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正确协调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关系,纠正重医疗轻教学不正确观念,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中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动向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通过观摩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课及小讲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来积极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教师的榜样、风采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对急诊医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急诊医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急诊医学总论篇4

本次会议以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pCt专题交流论文40余篇,主要报道pCt指导急诊临床诊断的病例;其他会议交流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心脑血管急重症、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灾害与院前急救、急性中毒、重症感染、急诊学科建设等方面。

大会首先邀请《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发言,江观玉教授感慨于本次办会期间遇到的种种困难,对所有来参会的代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接下来对过去一年编辑部的工作情况作了详尽的汇报。编辑部在过去一年中除了完成基本出版工作外,还积极组织征文活动,重视临床指南、标准和专家共识的策划和及时刊出。而编辑部过去一年的另一工作重点是中华急诊网的改版,改版后的网站与新版在线投稿审稿系统相结合,进一步改善了数据的完整性,注重用户体验,新增了不少实用的功能。改版后的网站上每月初提供最新的杂志内容全文免费下载,同时提供完整的过刊查询、下载及丰富的急诊学科学术资源信息。马岳峰主任还进一步讲述了编辑部今后的工作重点。

会议的主题发言首先从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开始。李春盛教授结合一个个翔实的病例,着重讲解了急诊科医师在临床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从而变更诊断,如何根据患者特殊表现等进行诊断,以及如何根据相似的临床表现做出不同的诊断等。同时李春盛教授也讲解了急诊科医师如何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

结合本次会议主题和pCt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北京博爱医院的陈云霞博士详细讲解了pCt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她主要从pCt概述、pCt水平监测在脓毒症中的应用、pCt水平监测站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建议,以及影响pCt水平的非感染性疾病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这让急诊科医师对pCt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层、治疗和预后评估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实用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何新华教授通过分享包括:感染中毒性休克、腺病毒肺炎、细菌性感染并真菌血症和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这4例病例的具体诊治资料,与大家探讨了pCt的临床意义,让急诊科医师对pCt监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詹红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急诊高危胸痛早期预警与危险性分层”。詹教授通过胸痛的病因、分类和分层,急诊胸痛诊治思路和急诊高危性胸痛这几方面,结合具体病例和eSC、aCC/aHa的指南,总结了以下几点:随着床旁心酶标志物的普及,院前启动胸痛患者aDp程序成为可能,院前急救对致命性胸痛做一般处理,快速送胸痛中心;胸痛患者院内评估,完成加快诊断方案(aDp)程序,诊断分流,对致命性胸痛患者做进一步处理,对诊断困难的胸痛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对经过以上程序仍留在胸痛中心的患者进行救治;经过随访观察,对aDp组成,分层对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测仍有很大的调查空间。

急诊医学总论篇5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指针对急诊临床问题,利用有限的资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它是急诊医学主要专业特点之一[1],也是影响急诊医师临床工作时效的关键因素。然而,与其它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研究起步晚、训练少[2]。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这个先后来自不同专业、主要靠以老带新和零散的继续教育边干边学的急诊医师团队来说,感触尤深。为了提高急诊医师的临床决策水平,促进医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科建设,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首先通过集体研习有关文献,掌握常用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接诊、抢救、晨会、病例讨论会等日常工作环节,强化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总结,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1.3.3患者的信息不充足:(1)患者突如其来,陌生面孔多,对既往病史常常全然不知;(2)急性病患者发病突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尚未展示出疾病的全貌;(3)生命垂危或“病感”强烈或合作性差,使问诊受到很大限制;(4)由于“时间早”和“时间短”,又限制了辅助检查的实施和信息的获取。凡此种种,使得患者的信息不充足。医师的认识过程,“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几无可能,而是充满曲折、变化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临床决策的艰难、多变和频繁。

1.3.4病种繁多:据统计,当前已知的人类疾病达1万种以上,临床症状达10万种以上。我科奉行“任何公众认为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状态”来者不拒的原则———认识对象和临床决策内容的多样性。

1.3.5患者随机性大:时有“急诊风暴”———几个危重患者接踵而至,诊室内一片、呼救声。应力求做到一个医生能够同时处理5个~7个患者[2]———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熟练、清晰地做出决策。

1.3.6急诊科的诊疗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急诊医师承受着来自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甚至随时有受辱被殴的危险。应努力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临床决策在高压下、在干扰中进行。

1.3.7急诊工作目标的有限性:对于非急症和急性轻症患者,诊治不求完备无缺,但求应对确当;对于大多数急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急诊科是首诊科室而非终端科室,基本任务(目标)是: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初始救治(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形成初步诊断和妥善安置———临床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道待解的“题”,那么,门诊和病房医师通常是在“做作业”,环境较安静,时间较从容;而急诊医师宛如在考场上“答卷”,情势之急迫和时空之局限又如在索道上的缆车里抢险,局促而危险,其临床决策理应快捷、优化并能顺势修正。

1.4研习文献,掌握急诊临床决策的常用方法基于急诊临床的特点,集体研习有关文献。其中下列3种为必读文献:(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藉以掌握急诊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2)沈洪主编:《急诊医学》[4],据以编制用于诊疗决策的“信息模块”和“流程图”;(3)李春盛主编:《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研读其中部分病例,分析其决策方法。工作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下列4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1.4.1模式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医师的记忆库中有相关病症的“信息包”,通过整合患者资料能即刻做出病症识别。此法简捷、迅速,便于急症的快诊断、快处置,但需经过“复查”以避免“锚定”偏倚和“确定”偏倚。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10个症状单元的“信息模块”: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急性头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头昏与眩晕,急性意识障碍,抽搐,急性过敏反应。每个“信息模块”由若干体现疾病特征的“信息包”组成。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信息包”被概括为“2/3”,意指在缺血性胸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为ami,但须注意下列特殊情况: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性ami;以下列各组症状起病者:原因不明的胸闷、呕吐、出汗,突发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原有高血压病者突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或休克,突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p#分页标题#e#

1.4.2运用规则法(rule-usingalgorithm):医师对面临的临床问题虽不能马上识别,但对此类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规则(流程图、临床路径、启发式方法)循序进行诊疗处理。适用于不典型、少见症群的识别,尤适用于经典病症的处理。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20组“流程图”:心肺复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房纤颤,宽QRS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危象,急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可疑急性肺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晕厥,昏迷,脑卒中,抽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多发伤,妇产科急腹痛。

1.4.3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迅速产生诊断性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评价假设→修正假设→假设得到验证→临床处理。此法严谨,但费时过长,仅适用于病情复杂又不甚紧急的情况。我们参考《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中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其思维过程,探求其决策路径,习练之用。

1.4.驱动法(eventdriven):在初步诊断建立前即给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针对性治疗,力求尽快稳定病情,尽快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诊察以明确诊断争取时间和条件。此法最适于病情危急又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至于“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危急值”判读、“降阶梯”排查凶险性疾病(如ami、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致命性心律失常、重度中毒、严重闭合性创伤、妇产科急症)等方法。

1.5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与评判(1)通过经常性复习,熟记上述四种决策方法和相关的“信息模块”和“信息包”,达到“复现”水平。将“流程图”的部分内容“上墙”、全部内容装订成册,起码达到“熟悉”水平。(2)在每一份抢救病历的小结部分,增写分诊、诊断、治疗、安置诸环节使用了何种决策方法,有何新的体会。(3)在每日的晨会上,交班医师介绍有借鉴价值病例的决策方法并现场交流。(4)在每次主任查房时,梳理决策过程,比较不同病例间在决策方法上的异同。(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得失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深入讨论。

1.6观察指标“研究小组”仔细分析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最初2h内的诊治流程,参照主持抢救医师当时标记的决策方法,明确其实际采用的主要决策方法及有无决策失误。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的应用比例,并比较两组决策失误的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训练前、后两组临床决策方法总体概率分布的比较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训练前、后两组失误率比较采用四格表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经过1年余的临床决策方法的强化训练,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假设-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而事件驱动法则无明显变化,意味着决策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进入抢救室后的最初2h内的诊疗中存在明显失误者,在“训练前组”为16例(6.5%),“训练后组”为15例(5.9%),χ2=0.773,p>0.05。意味着在提高决策速度的同时,决策质量无明显变化。

3讨论

医学是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急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急缓错综、难易混杂,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接诊、诊断、处置以及患者安置的“速度”和“质量”是衡量急诊临床工作优劣的两个核心指标。如何提高急诊工作的“速度”和“质量”?有学者指出:“在急诊科最重要的临床工作不是诊断性检查或药物处方、急诊操作,而是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我们在实践中也意识到:临床决策存在于从接诊到患者安置整个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环节”,是决定诊疗方向正确与否和其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我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实践,优化了决策模式,提高了诊疗“速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充满风险的“不确定型决策”,其临床思维侧重系统性[6]而非还原性、侧重功能而非解剖结构、侧重逆向思维和“时间窗”概念[4]。其决策方法亦应体现出相应的特点。

急诊医学总论篇6

关于科室主任述职报告范文最新  20xx年度本人在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全体同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大胆管理,敢于创新,认真落实院科两极负责制,带领全科同志发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敢于胜利的精神,在医院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清政廉洁。

  模范遵守院规院纪,服从领导,透明管理。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在医院由铁路转入地方之后,能够较快地转变观念,变压力为动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积极投身医院和科室的改革,勇于实践,敢于胜利。

  发扬奉献精神,在科室人员减少,任务增加的情况下,调动科室全体同志精诚协作,牢固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确保了年度任务的超额完成。

  二、以学习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正确处理科室与医院、科室同事之间的关系。

  引导科室全体同志正确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强练内功才是生存之道,因此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业务上的疑难问题。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更高的追求是科室全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科室六名同志在原来中专毕业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有三名同志已大专毕业,一名本科在读,一名大专在读。科室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呈现一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景象。

  三、自觉遵守院规院纪和科室的有关规章制度

  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为了工作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但从没有向医院提过非分要求,也从未报过一个加班。在科室管理上,更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其他同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团结科室同志,积极协作,全面完成了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在兼职工会工作中,能够在院党委、院工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为院工会的工作献计出力。

  四、以技术革新为着力点,促进科室任务超额完成。

  1、20xx年度,根据新形势制定了科室内部奖金分配方案,充分调动了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体同志集思广益,挖潜提效,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增开了金标免疫、糖尿病检测、torch、rh血型鉴定等21个新项目,服务了临床、方便了病人、提高了科室检查能力和个人技能,增加了创收,取得了两个文明的同步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顺利完成了科室搬迁。20xx年,检验科顾全大局,服从医院统一安排,从病房大楼搬迁至门诊大楼,科室全体同志为不影响临床常规检验工作,放弃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日时间,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科室的搬迁工作,不仅做到了药品、器械无一损坏,而且实现了搬迁工作和日常工作两不误。

  3、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医疗任务。20xx年度,科室完成常规总诊次两万余人次;经济创收47.3万余元;为阜阳车辆段、北站体检约1050人次,实现经济创收6.6万元;零星体检100余人次,创收1000余元;2007度全年创收54万余元;全年为医院创效近40万;取得了建院以来历史性突破的可喜成绩。

  五、存在问题。

  尽管在20xx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科室劳动纪律、规章建制、成本控制、人情检查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20xx年的工作中将努力改进。

  关于科室主任述职报告范文最新

  20__年12月底,我调任门诊部任门诊部主任一职。来到门诊部后,通过9个月的摸索和学习,逐步掌握了科室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未来科室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些构想。门诊部主任主要担负两个方面的管理任务:门诊管理、急诊管理。下面着重从这两个方面的管理以及一名年轻的基层管理人员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述职:

  (一)门诊管理

  在普通人眼中,门诊是一个“养老”的地方。门诊主任是一个很轻松的岗位。我初到门诊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一名年轻的同志来到门诊部,真的可以做些实事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学习了大量的门诊管理方面的书籍及文献,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同行们请教。逐渐的,我发现门诊管理同其他的管理学一样,是有其专业性的。无论门诊标准的流程化管理、门诊信息化建设、全预约门诊服务的开展,还是特需门诊的建设、全新的军人诊区服务模式、门诊CiS系统的建设,每个领域都充满着未知的新奇与挑战。

  对这些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好奇心极大的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当然,我们医院的门诊建设和管理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正是因为这些差距,才激起了我的斗志与决心——全情的投入到门诊管理的工作中去,一定要为我们医院的门诊建设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最终实现门诊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最终实现感动服务,展现一个全新的窗口形象。

  (二)急诊管理

  我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急诊科与别的专科相比,缺乏特有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色,未来,能成为我院特有的临床专科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临床一线,用最短的时间摸清了急诊科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1)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的专科不如别的专科。(2)对急诊科医生的定位认识不足,总认为分流伤病员是急诊科医生的职责。(3)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是病人接触医院的第一道窗口,是展示医院专业形象的良好平台。(4)部分人员总是埋怨太多,干得不太多:总是认为急诊科医生没前途,然而对自己有没有干出像样的成绩缺乏足够的认识。(5)学术、科研的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科室的人员明确以下观念,建立急诊科医生的自信:(1)急诊医学就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专科。(2)急诊科医师就是专科医师,而不是全科医师。(3)急诊医学的是以危重病学作为基础,也是急诊科的生存资本。(4)急诊科医生必须具备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让病人信任他接触到的第一个医生,他才能信任一家医院。(5)必须重视医学论文的写作,从短篇、个案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积累。我们急诊科的医生,也就是围绕着这五点展开工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推进V-Y皮瓣转移术、肌腱吻合术、骨牵引术、气管插管术等围绕创伤救治的专科性较强的手术。同时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协作,强化了应付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成长的心路历程

  九个月,是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但对我来说,是一个充实而又充满挑战的阶段。2011年10月,门诊副主任及护士长因医院工作安排先后赴外地学习。这时我才刚到门诊部不到一个月。突然要一个人挑起管理一个科室担子,我心里十分忐忑。虽然,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到工作中,可时不时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慢慢体会到了做一名基层管理者的艰辛。在有惊无险的渡过了几个月后,终于盼到了副主任和护士长的回归。

  这个时候才有机会沉淀下来,细细的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急躁——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后,总想一夜之间就把它扭转过来;其次是缺乏总结——总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应付临时性的工作和突击性任务中,很少总结前期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三是管理经验不够丰富——从事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与我的老师和前辈们的差距很大。为了克服这些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定:1.发现问题后,首先查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就发生问题的人和事进行批评。从源头找出问题的环节。

  2.每天总结自己当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较成功的经验,并记录下来。不足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整改,好的地方提醒自己要坚持。

  3.除了单纯的学习自己业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补充学习大量的管理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多向科室管理的专家们学习借鉴。近期,老院长给我们上的一堂《如何当好科主任》的课程中提到,一名管理人员,其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炼心”。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最终达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未来,门急诊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医院三年发展规划也对门急诊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不断的进取,努力的拼搏,我将为此付出我的热情与干劲,请首长和同志们监督。

  关于科室主任述职报告范文最新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首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同事的努力下,特检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我分四点向大家汇报。

  一、重视学习,加强修养,营造良好的科室研修氛围

  用心参加医院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钻研业务,用心撰写论文。同时努力营造科室爱学习、善交流、勤研讨的氛围,建立学习档案,人人订阅专业杂志,定时组织学习,交流心得,疑难的病例,群众会诊;鼓励并支持科室成员继续教育、进修学历等,促进了科室成员素质的提高。一年来有多人拿到了高一级学历证书,在省级刊物上多篇;撰写提案多个,其中《加强对年轻医生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培训》被医院评为优秀提案。

  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促成朝气蓬勃的新风貌

  努力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遵纪守法,工作用心,认真负责;做事公平、公正;生活上尽力关心帮忙他人。努力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同事团结协作,情绪愉快,热情工作。近年特检科工作量前所未有地激增,而人员配备不足,个性是开展体检以来,更可谓是起早摸黑,许多时候上厕所都得向就诊病人请假,但科室成员没有怨言,发扬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主动放弃休息来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让病人满意。

  三、强化管理,锐意进取,开创科室工作新局面

  管理树形象,管理出效益。抓职责制的落实,实行“负责制”,杜绝了相互推诿现象,保证检查、报告的认真、规范、及时。严格实行上级医师负责制,有疑难群众讨论,最后由上级医师签名负责,以此提高诊断报告的正确率。实行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制,将科室的仪器都落实到每一人管理、护养,建立维修档案,提高仪器设备的整洁和完好率。一年来,科室没有出现过一次医疗差错和事故;在医院组织的各项满意度测评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用心宣传,沟通合作,实现任务超额完成

急诊医学总论篇7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临床各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具有全科性质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医学科学,突出在急、危、重症方面以及应急能力上。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结合我院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

1.我院急诊医学学科特点

本学科设有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二级临床学科,是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主要负责接诊、抢救急、危重病患者;对即刻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抢救;对危重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稳定生命体征;对一般急诊就诊患者识别潜在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为专科输送病源;培养训练一支急救专业队伍,以适应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2.我院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急诊医学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加上由于急诊的医务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难度大、风险性极高、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等特殊原因(我院急诊科医生70-80%是高血压),人心不稳,容易流失,人员紧缺。

2.2目前我院的急诊专业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临床专业转行而来,在没有任何成型的专业教育情况下,依靠前辈们的指导,利用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努力适应着急诊医学对急诊专业医生的要求。与其他省级医院相比,我院急诊医学的发展仍存在差距。

3.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对策

3.1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故应抓好急诊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保持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保证急诊工作的连续性。急诊科若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发展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3.2加强急诊教学

(1)加强理论学习:在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扎实学好基础课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为近年来日趋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可以使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在理论学习和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在有高年资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临床实践是在临床运用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

(4)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教学基地亦应加强带教老师的培养与教学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赋予其必要的责、权、利。急诊医学的临床实习教学更需要专人负责制。

3.3加强临床培训及考核力度

急诊医学总论篇8

【摘要】本文总结作者近年来在急诊科进行临床带教的工作经验,提出要做好临床医学生的带教工作首先要制定好个体化的教学实施计划,重视并认真落实入科教育,做好急诊科临床带教工作的实施、检查,并认真总结临床带教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步入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急诊科;临床带教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最关键的时期,是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巩固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做好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是医学生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科2002年以来先后接受约230名医学生入科实习,通过规范的临床带教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受到实习生及医院医教科的好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制定好个体化的教学实施计划

到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还有中专生,学习专业方向不同,没有临床工作经验,在急诊科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从2周到1个月不等,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生到急诊科实习前,均由教学秘书根据其所在院校规定的实纲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经科内讨论通过后,再由各个带教老师遵照执行。

2重视并认真落实入科教育

实习生初到急诊科,从环境到具体医疗工作,都会感到陌生;面对急危重病人,多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常常不敢动手,觉得无所适从,为了使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进入角色,应重视并认真落实实习生的入科教育。实习生入科后,由教学秘书带领其熟悉科室布局、成员、抢救房、留观床位、手术室、换药室等情况,使其对急诊科有一初步的整体印象,提高其在急诊科的实习学习兴趣。随后,按临床小课的形式进行入科教育。简要介绍急诊科科室工作规章制度、无菌观念、病情观察、病历书写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工作时有章可循,减少走弯路的机会。另外,一定要明确实习生的工作职责及在急诊科学习所要达到的要求及目标,使其学习及工作有章可循。

3做好急诊科临床带教工作的实施

在急诊科基本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掌握高热、昏迷、抽搐、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衰、呼衰、脑衰、肝衰、肾衰、气胸、咯血、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症、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急救思维及抢救意识。(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型鉴定及配合、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测定、尿粪常规检查、呕吐物及粪便隐血试验、血清电解质测定、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血气分析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等。(3)掌握急救车及抢救室配备的所有常用急救中西药的药理、规格、剂量、用药途径、适应症、毒副作用及禁忌症。(4)在各级医师或护士指导下,学习或初步掌握下列诊疗技术:皮内、皮下、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及注射、吸氧、吸痰、洗胃、灌肠、导尿、物理降温、快速血糖仪、心电图机、监护仪的使用等。(5)掌握最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有关心肺复苏要点及操作规程,熟练使用除颤仪进行电除颤、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了解经口气管插管等人工气道的建立措施,对呼吸机的原理及参数的设置、调整有初步的认识。(6)初步掌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疗法,液体疗法。(7)初步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及脊柱损伤时的固定及搬运相关知识。

采取平时查房床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每天最少2至3个实体病例的诊治过程和难点、注意点的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要求学生现场操作进而独立完成(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为主体的方法,结合主治教学查房、科内小课、参加科内疑难和死亡病案讨论、典型病例讨论等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后要求看书,回忆思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敦促学生阅读相关古籍、著作、文献,适当布置关于某些方面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为将来的临床、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做好教学工作的检查

对实习生的检查,争取平素抽查与出科考试相结合,平素抽查主要通过查房提问等手段了解其汇报病史、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操作等多方面的情况。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病例分析、诊疗操作检查、临床答辩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轮科成绩中,平时成绩与出科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力求做到最终成绩客观、公正。

5认真总结临床带教工作

急诊科每批实习生实习结束,由科主任牵头与带教秘书及带教老师开会、交流、讨论、分析学生带教成绩及带教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修改、完善带教实施计划及方案。

急诊医学总论篇9

  外科医生年度个人总结1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工作职责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愿意为了医疗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现将本年度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

  在政治思想方面,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理论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恪尽职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当年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就曾在学生大会上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时至今日,我仍牢记在心并不断的努力着。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

  三、养成严谨、细致、艰苦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刻苦的作风,同时要对病友有高度的同情心,要爱护你的病友,关心你的病友,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对任何疑难或垂危的病人都不应说你不行了,而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在工作时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只有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做到苦尽甘来:医生是苦尽,病人则是甘来。

  四、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工作以来,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除了应具备的以上的素质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是做好外科医生的前提。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并通过学习查看订阅的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即时写下相关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及相关学科各项新进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诊治及并发症及合并症处理,熟练诊治。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近年以来,本人在诊治过程中从无误诊误治及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成绩得到病人、医院领导、同事的肯定。

  注重临床科研工作,积极参加科内各项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关成绩,目前仍有相关课题工作,并能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总结临床资料积极撰写论文,目前有数篇论文待发表。同时认真完成各院校实习生及外院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并能以身作则,积极指导下一级医生完成学习诊治工作,并负责教学三基培训、讲课等,进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

  外科医生年度个人总结2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科主任的热情帮助下及各同事的共同努力协作下,全年的工作顺利完成。回顾过去的一年,无论从科室管理、医疗安全、业务技能、服务质量及总体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进一步建立建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方面提高医疗质量,满足病员群众的医疗要求,并认真学习了《病例处方书写规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医疗法规》。规范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教育大家学法、懂法、守法,依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我院安全医疗奠定了基础。

  2、加强各大临床医疗质量的检查力度,并更好的落实临床、医疗护理制度,全方面提高我院的诊疗水平。在张院长的督导下、陈副院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多次开展院内科室及医护人员会议,布置临床工作。为进一步完成院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及任务,深入科室协调工作。就业务学习医疗文书书写等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通过平时的检查使许多易于疏忽的问题得以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定时组织各科人员参加会议,就各科室存在或出现的弊端及医疗安全隐患,加以讨论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及防范措施,为临床安全医疗提供了保障。

  3、加强临床业务学习及进修工作,医院xx年派出两名同志分别进修学习了口腔、耳鼻喉科,同时派出1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我院引进新技术、新经验拓展业务。回来后要求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将所学内容整理打印成册并装订入档。通过讲座形式传授给每一个人,提高了我院医疗学习的风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4、定期参加一体化门诊部会议,全年参加20余次门诊部会议。对门诊部医疗工作的开展及服务范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门诊部多次检查工作,将检查所发现问题汇总,并打印成册存入档。将发现医疗差错及医疗护理隐患做到进一步防范。定时开展医疗知识讲座,学习医疗文书及医疗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时刻不忘首诊医师负责制,严格查巡房制度及科室会诊制度没有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全院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各自认真履行职责,使每一位病人都得到了最好的救治。全年我院没有因抢救病人不到位而引起医疗纠纷事情的发生。

  6、医务人员努力提高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使来院就诊病人抱着希望而来,满意而归。每一位医务人员以方便病人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方面的方便病人。通过全院医护人员兢兢业业及不懈努力,圆满完成本年度工作。

  7、在院内各项急诊抢救病人及手术人员方面,完善了抢救应急小组及听值班人员制度。医护人员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就近听值班,无一例病人因时间耽搁因素而耽搁救治现象的发生,并得到院领导的认可及病人的好评。

  8、院内成立了应急预案小分队,有两名医师、4名护师及一名司机组成并多次参加办事处及开发区安排的任务及应急事故演习,并得到高新区及办事处领导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1、门诊医疗工作繁琐,既对内又对外,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不是我要做什么事,多半是要我做什么事,没有时间静下心来从长远打算及处理各项日常工作。

  2、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及进修学习,提高我院年轻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须轮流到上级医院进行短期的培训及进修学习。

  3、个别科室及个人仍存在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改善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下一步的工作要点。

  4、临床护理等科室各项登记不够及时、认真仔细。针对此情况下一步将建全各项登记制度,杜绝人为因素的存在。

  5、本年度制定目标不够明确,门诊管理有疏漏,开展业务范围较狭窄。下一步加强门诊管理,制定工作目标,拓展业务范围,引进新技术。

  6、门诊学习风气不足,撰写论文较少,此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20xx年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努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医疗质量的管理,将各项工作做到实处,落实到人。使门诊工作安全平稳的进行,为我院的安全医疗工作贡献出所有的力量。全面提高诊疗水平及服务态度,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病员群众。

外科医生年度个人总结3  

  本人于xx年毕业进入临床,xx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回眸过去的工作、学习、生活既辛苦、忙碌,又让人感到充实和自豪。现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晋升为主治医师是独立开展工作的开始,为迅速提高本身的诊疗技术,前两年本人一直在急诊科工作,急诊工作的锻炼使我迅速提高对急危重病的认识和抢救水平,能熟练处理好急性左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支气管哮喘发作、高血压急症、癫痫大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内科急症;同时能熟练地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抢救。

急诊医学总论篇10

1现状与难点分析

1.1临床的高标准要求与实习医生独立诊疗能力差之间的矛盾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极强的临床医学,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走上临床后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急救意识和动手能力。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也是每一名医学生重要的实践场所,多学科、全面性的特点决定了急诊科是实习医生成长的快速通道。急诊科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疾病的急迫性、疾病谱的广泛性、诊疗的时限性、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医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获得病人完整的病情资料,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十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另外,社会保险的不健全,医患矛盾等社会因素[1],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行为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对初上临床实习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常让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无从入手。之所以临床带教老师常常感慨和抱怨实习医生能力差,是因为他们在学习阶段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怎样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怎样让医学生掌握现代急诊医学的内涵[3],怎样让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实习生向一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的转变,是急诊医学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1.2中医急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中医急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教学模式大多继承传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往往单纯依靠教学大纲,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养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但这样被动的状态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就很快原形毕露了,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主动思考能力更差,很难达到临床对实习医生的工作要求。自20世纪初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始用案例教学法[4]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并取得良好效果后,近年来,华西医科大学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原理,设计出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应用于二级主干学科的教学中,本教研室也应用CBS模式对中医急诊教学作出了尝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5]。但无论案例教学法还是CBS教学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它们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主动性有较高的依赖,要求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而目前学生受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医患压力、还有感情恋爱压力等诸多压力的影响[6],对教师的工作很难做到从始至终的良好配合,结果常常是一部分同学觉得从这种教学法中受益匪浅,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抱怨不习惯,没有头绪。另外,单纯的病案式教学或CBS教学也存在缺点,即它很难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中医急诊学的高校教材也存在着内容更新缓慢的缺点,虽然以往的中医急诊学高校教材凝聚着老一辈医学教育者的心血和智慧,但急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现实要求。比如,2000年国际上第一部心肺复苏指南得到颁布和推广,2003年的普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还能跟得上要求,可到了2005年国际上第二部心肺复苏指南推广时,以前的教材就落后了,虽然2007年的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得到更新,但2010年又了第三部心肺复苏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再一次跟上国际的步伐。如此频繁的内容更新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够教会学生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中医急诊学的教学还受到学时不足的困扰,目前我校中医急诊学课堂授课为45学时,实习为18学时,如此少的学时造成教师只能选择一些急危重病作重点讲解,很大一部分内容还需要学生去自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很难把临床需要的内容全部涵盖进去,而另一方面是学生走上临床之后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综合而又复杂。因此,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把过去那些课堂教学的空白点,但又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急救流程、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在实习阶段补充进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2解决方法的探讨

2.1在理论课学习阶段采用案例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急诊知识的整体框架。重视导论部分,全面介绍中医急诊的辨证特点,以及培养中医急诊思维和急救意识的重要性。在分章节的讲解中优化教学内容,既然无法短期内改变教学学时不足的矛盾,那就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突出重点,做好扬弃取舍,优选内容,对临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层层剖析,不讲则已,既讲则透,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活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记住死的教条。其次把部分教学内容设置为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病案的模拟,鼓励和要求学生提问[7],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8]。在课堂教学阶段精选一部分病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病案的背景下,主动参与阅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模拟诊断和治疗、总结评价等环节的工作,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学习,主动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病案中运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寻找书本上没有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实用、贴近临床的辨证思维观。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思维的活跃度、灵敏度和主动性。

2.2在临床实习阶段和二级学科的教学中补充和强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干什么和从何入手,理论可以背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真实的患者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生病就开始茫然不知所措,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在临床实习阶段和二级学科的学习中补充和强化教学内容,安排或强化实用性强的急诊学讲座,强调急危重症教学,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安排实习学生参加急诊科每周进行的科内讲座,讲座由本科的三级医师轮流主持,每次1~2小时,选择题目的内容围绕着那些与学生初上临床密切相关、学生又渴望参与和了解的内容进行,如中医急诊辨证思维、中医急诊病历书写与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技巧、值班时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伦理学问题,针灸在急诊的应用、各种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高级生命支持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未得到强化,或散在于临床各科的教学中,有些甚至在教学大纲中并无体现,而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从疾病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学会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另外,阶段的教学、实习内容也应该把如何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临床处置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p#分页标题#e#

2.3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不同于三级医师查房,现实中临床带教老师往往陷于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中,不能或没有时间和精力把每一个病案都作出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使教学查房常常混同于三级医师查房。将教学查房强化,在教学查房中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对现实的病案讲解可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课堂教学和教学查房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学生在面对病人前要充分了解目标病案,复习相关章节,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参与讨论。但案例式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做到对既往病案的模拟,而教学查房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手段搜集资料,然后归纳总结,分析推理,处方论治。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临床思维的全过程。强化教学查房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高自己的中医急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充分利用模拟器材进行临床实训教学

目前由于医疗环境的改变,医学生越来越难以在病人身上直接进行阳性体征的操作检查,更不要说急诊科经常遇到是危重病的抢救,实习医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更容易被患者和患者家属所排斥。但临床技术又是练出来的,没有刻苦反复的训练,就没有扎实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急诊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器材进行临床实训教学,医学生在模拟器材上的有效训练改善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走上临床后抢救病人的自信心,学生有这样的自信心才能够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彻底放开思维,逐步建立起急救意识,提高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危重病的处置能力。

2.5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学生过分重视考试分数是多年应试教育的恶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临床实战面前屡见不鲜。目前我校各临床教研室逐步推行的形成性评定方案是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有益改革,我们通过改革既往单一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定方案,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病历书写,实训操作考核等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帮助学生转变应试思维,摆脱死记硬背,尽可能从临床应用出发,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让学生将基础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实习医生向一名合格而有经验的、具备独立处理急危重症能力的临床医生转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升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