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十篇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十篇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59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2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趋势路径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将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高校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于是,关于教师高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本着对全国高校学生负责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学生现状的分析

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学生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学校及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校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独立自主的过程,往往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仍不全面。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学生在职业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更是无法对未来制定全面客观的规划,以至于毕业时会手忙脚乱,毫无准备。此时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择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问题很多变成了凑合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⑵职业素质不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入学后,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只需要学好技术即可,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且现在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学校中又没有做好基础工作,难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中不免会受到打击。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⑶专业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足、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拓展面窄,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针对当代学生的现状做出几点分析:

1.高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创新

教师在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突出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师授课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高校教师教育理念趋向能力本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具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的时间,用实践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并且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3.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趋于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与现代化

随着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旧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变的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向网络世界。因此,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学生造福,这已经成为所有大学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教育理念得以交流与互补学习。而向西方先进的高等院校学习,正是我国教师高校教育的一个良好发展契机。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1.课程创新。高校课程理念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可借鉴“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实体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场所。这种创新性方式改变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突破性地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传统角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面对问题与挑战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校企结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全面、终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互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岗位。并且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解决工人不足,生产量达不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对学校、学生还是企业都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重点放学校与企业灵活结合上来,才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德育水平和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充实精品课程的资源库。大力使用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能够保证教师的培养质量。要全力下好“全国一盘棋”,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好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关高校的评估机制,通地各项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要统筹规划,并协调指导,积极地支持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加强同国内外先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准,从而造福学生。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截止到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并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3.9%,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一定成绩,经济正向着“服务化”的时代迈进。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为60%~70%,世界上的平均水平也达到50%,可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6%左右,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中还存在着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较少、技术有限、效益不高等问题。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继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步伐。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构成比。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调整三大产业中的内部结构,调整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变革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推动力。职业教育是专门为生产业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岗位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传统产业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予以改造,新兴产业也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理念的人才予以发展,这些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必将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进而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动力。

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产业逐步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集型转化,这就迫切的需求大量知识性与技能型的人才。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很好的认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2.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所用的教学教材并没有专业教材,而是参考一些本科院校的教材,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存在着一些设备仪器闲置的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其的投入力度,可是由于基数低,加上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经费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4.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了劳动力市场相对脱节,没有及时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与专业的设置,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较差。

5.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

目前,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的教育办学模式基本相同,并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阶梯规模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并且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培训上口径不统一,造成输出的人才定位不明确。

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策略

1.调整培养目标,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要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兼顾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知识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知识与技能型人才。

2.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起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区域地方引导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和重要的责任,加大区域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个企业行业投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

3.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积极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等。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职业院校的新型关系,在人才合作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深化职业院校的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

4.加强“双师型”职教队伍的建设

我们应多渠道、多方位吸收优秀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开发项目,依托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使职业院校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在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快专业教师“双师化”进程。

5.革新培养手段和方法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既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其职业生涯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本身也应该升级。职业院校用建立起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05,(12):132-136.

[2]杨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J].四川省情,2007,(8):44-45

[3]房建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133-134.

[4]底萌妍.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97-98.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林教育危机调整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www.133229.com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三)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高职农林教育危机凸显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应运而生或有不适应的行业被淘汰出局。虽然农林行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它与人类日常的饮食、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密切相关,是与人类共存的长青产业,这就使得这一行业永远是不会衰落、凋敝的行业,而这正是农林业的最大优势。也正因如此,以农林业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高等农林教育也就同样有了长青的未来。

(二)传统农林业的升级换代对高职农林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6

(一)研究内容基于上文的讨论,本研究定位于主要从实证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职业教育专

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H1: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H2: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指标选取1.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指标由于对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学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只有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统计是按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原则进行的,因此本研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1个指标来反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另外,自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来,每年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目录都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本研究选择高职高专招生专业总数和各专业类别招生专业数2个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四)数据来源本研究运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有关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教育部网站的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相互印证,最后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2004~2011年间历年的招生专业目录。

二、实证研究结果

(一)2004~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状况及变化(1)招生专业的类别及其变化2004~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主要为13个大类,分别为农林类、资源环境类、能源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商贸与旅游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和师范类。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第二产业4个大类,第三产业8个大类。201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数增至17个大类,主要增加了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4个专业大类,调整增加的专业类别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各专业类别招生数及其变化图1显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类别招生数的变化,2004~2010年,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招生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如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商贸与旅游类和师范类等;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变化比较平缓,如资源环境类和能源类;有部分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则先增后减,如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由表1可知,2004~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14个专业类别中的农林类专业招生数出现了大幅增长,增长比例高达472.59%;资源环境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出现了翻倍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0.43%和189.67%;能源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则出现了减少,减少比例分别为9.79%和36.64%;其他专业的招生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及其变化2004年,教育部为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尽快形成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特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自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初步形成。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历年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在2004年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调整。通过分析2004~2011年间高职高专招生专业的调整和变化,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变化。(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共有19个大类531个专业,分别为:51农林牧渔、52交通运输、53生化与药品、54资源开发与测绘、55材料与能源、56土建、57水利、58制造、59电子信息、60环保气象与安全、61轻纺食品、62财经、63医药卫生、64旅游、65公共事业、66文化教育、67艺术设计与传媒、68公安、69法律。其中,第一产业1个大类,共38个专业;第二产业6个大类,共173个专业;第三产业12个大类,共320个专业。(2)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总数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4年的531个专业增至2011年的983个专业,增长比例为85.12%。2004~2011年,除公安专业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设计艺术与传媒等7个专业类别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由表3可知,2004~201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9个专业类别中除公安专业外,其他18个专业类别的招生专业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农林牧渔、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以及法律等9个专业类别的招生数出现了翻倍增长。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上文的分析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但这种发展现状和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什么关系,是否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本研究以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和2011年分别的两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假设1得以验证。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逻辑上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实证研究能否支持这一逻辑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尚较为薄弱,本研究在数据可得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数3个指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招生专业数3个指标来反映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对上述6个指标与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①,结果如表5所示。实证研究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中的GDp、人均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中等职业教育一产招生数、中等职业教育三产招生数和高等职业教育各产业招生专业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二产招生数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重心落在了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同时,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做细、做专与各产业相关的专业。显然,我国职业教育所显示出的这种专业调整与发展趋势与前文阐述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但第一产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都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是很高;第二产业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但其技术化和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离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正是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才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面向经济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做细、做专各个产业内的专业显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表5还显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我国职业教育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招生数和招生专业数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尽管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对各个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原来是一种粗放化和低素质经营的状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并进行精细经营。综合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因此,假设2得以验证。

三、结论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一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而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并基本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方向一致。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类别设置基本与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别一致;其次,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基本吻合,重点发展的专业类别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别基本一致。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003—03

一、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有机构调查显示,最近1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以高职院校学生体能测试统计的结果为例,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走势。

从表中分析可得出:

(1)体重/身高*1000即克托莱指数男生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女生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发展趋势。克托莱指数对身体发育水平和匀称度进行评价,能反映人体的充实度(组织密度)和营养状况,对评价体质水平具有典型意义。

(2)肺活量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指数是反映人体机能能力的有效指标,是衡量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速度素质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是人们生活和体育活动中经常需要的一项重要身体素质。

(4)立定跳远呈下降趋势。说明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差。

(5)臂肌力量(男生引体向上),腹肌力量(女生仰卧起坐)总体呈下降趋势。

(6)耐力(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总体呈下降趋势。

2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原因分析

一是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当代学生在上下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回家不用帮忙做家务,成为“专职”文化学习者。同时,饮食没节制,生活无规律,垃圾食品和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超量摄入。在学习上,由于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过多时间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

二是教育质量观的偏颇,人才审美观扭曲。过分注重文化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时间体育锻炼。高考的竞争,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整天围着分数转,而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在校学生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据调查,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84%,30分钟以上的只有16%,且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这使得入学新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三是运动资源不足。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不足,运动场场地面积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明显不足。有些学校没有按相关规定预算体育经费,经费明显投入过少,不成比例,这使得学生没有条件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加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上网或忙于社交活动。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体育锻炼保障,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四是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职业结构性矛盾中可以看出,低端低收入廉价型的职业岗位明显多于高端高收入智能型职业岗位,加上现在企业用人标准多倾向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诉求,无形指引学生关注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试验、实践训练,而忽视体育锻炼。

五是教学内容单调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没有进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而且忽视第二课堂,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组织乏力或缺失,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厌恶体育。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无论在教学思想、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过于传统保守,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对体育教学尚未形成共识,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应有作用。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不够重视,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性人才的场所,对职业学科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该学校的发展。因此,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开设体育课基本上是出于学科开设必要性的考虑,甚至仅是为应对上级检查评估而设立。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学校在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体育教学的考核标准与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评价上也不同于其他学科规范一致。体育教学多是室外教学,场地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一些休闲体育项目,如学生感兴趣的球类、、轮滑、游泳、舞蹈等项目的开展;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大大减弱。

二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层次不一致。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学校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学的户外性使得体育教学组织难度加大,而学生又倾向于喜欢自由活动,对教师安排的课程教学兴趣并不是很大,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体育教师虽是体育专业出身,但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强调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自身的体育理论知识尚且不足,遑论教育指导学生,在教学中体育理论教学往往占用了很少的时间,大多数体育教学,老师只起着一般性示范作用,学生“依葫芦画瓢”,无法真正理解运动项目的内在原理,这对掌握其本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个人单独开展体育锻炼。

三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大,缺乏体育意识。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上,而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体育课,对这些早已厌烦,如不加以改革,学生的兴趣难以提升。另外,在学生普遍缺乏体育意识的情况下,由于老师极少灌输新的体育理念,如“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也极少介绍体育健身功能,更没有在教学中融入“健康体育”的内涵,使学生对体育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通过以上体育教学现状综述和原因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当前体育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要全面发展体育的功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自我评价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1改变理念,树立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追求生活乐趣为宗旨的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在各学科教学中,协调一致,坚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及其能力。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综合素质。

2增加体育教学课时,改革课程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从现有的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改为学生在校期间(除外出实习外)都开设体育课,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在生长发育期间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体育教育。

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繁杂、单一课程模式、脱离社会需要的现状,编写和选择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综合体育能力的教材,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3改革考核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要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的要求,按《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35%)、身体素质达标(35%)、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课堂表现(10%)的综合评定,这样不仅能激励兴趣体育和体育能力较好的学生,同时对忽视体育和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起到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行业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丽(1972-),女,安徽五河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专业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233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29-02

一、我国酒店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一)酒店业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状况,我国旅游业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人数将超过35亿人次,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市场的基础行业,酒店发展势头正猛,未来3~5年我国高档次酒店将继续高速发展,预计5~7年内,我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将能够增长到500万间。未来十年高档次酒店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5.0%以上。而酒店在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布局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仅2013年第四季度就有55家星级酒店在广东、江苏、四川等地开业。

根据《2012―2016年中国酒店竞争力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未来的3~5年,中国酒店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酒店发展集团化;二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三是星级酒店规模和效益呈持续稳定增长;四是中国高端酒店的主流变为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公司品牌;五是互联网将成为酒店营销的最大平台;六是酒店服务将进入定制化阶段;七是酒店管理向人性化发展;八是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潮流;九是绿色环保概念大行其道。

从酒店管理技术上看,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快,产业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加强。虽然酒店业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不仅仅用于前台的经营业务,而逐渐向后勤保障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国际酒店集团广泛采用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已能帮助成员酒店销售25%以上的客源。利用网络改善传统的酒店管理,网络给酒店业制造了新的竞争载体,许多酒店通过微博宣传企业的硬件设施、优惠活动与服务产品等,让客人了解酒店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选择他们需要的服务,进行远程预订,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多的客源。

从酒店管理质量上看,人性化和定制化要求越来越高。酒店的硬件投入总是具有可模仿性,但是属于服务和管理的软性竞争因素确是难以模仿的。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酒店将如何通过服务和管理来赢得客人的青睐和好评,获得市场份额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如不同酒店所推行的个性化服务与定制化服务,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以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为例,其“亲情一家人”的服务品牌和“以情服务,用心做事”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同行学习的榜样和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

(二)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

酒店业的发展趋势表明,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将在酒店业管理中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面向基层服务与管理工作,与当前行业综合化等特点的需求吻合度不高,这必将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克服高职教育价值的种种错位取向,坚持行业引领的个体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取向,科学制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满足未来酒店业发展所需人才。

二、适应酒店业发展趋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一)构建与旅游酒店业对接的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是酒店管理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群组建的思路基本有三种:按职业技术门类与职业岗位组建;围绕产业链组建;围绕职业岗位群组建。

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最佳的组建途径。依据中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趋势,可以将酒店管理专业分为酒店管理、闲暇管理和会展管理等专业群。通过构建专业群,以优势专业为核心,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的专业渐进拓展,一个专业群对应的是旅游酒店业职业发展的岗位群,使学生很清楚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具体性,避免由于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而致课程设置过于强调某个岗位的技能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为毕业生具备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搭建平台。

(二)遵循服务类人才培养规律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表明,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一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将是酒店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更新观念,以大旅游的思维,跳出已有的教育体系,跟随产业动态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培养行业基础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复合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创造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向的课程观。在专业培养上既要重技,又要“厚基础、宽口径”,淡化具体职业概念,改为行业概念。增加培养目标的内涵,扩大外延,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即具有适应旅游酒店业各类工作的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也符合“学技终身”的教育理念。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为主题,得出了共识: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在职业发展的后劲方面,毕业生要熟悉国内外旅游酒店业的状况及发展态势,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围绕专业群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围绕专业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修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职业能力拓“宽”,注重以拓展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专业选修课比例。这就要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动态更新,专业限选课程设置应基于酒店业融合的关联性产业,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如考虑到目前酒店业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创意文化、会展旅游的融合,可开设“旅游与酒店业入门”“会展策划与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旅游文化”等相关课程;考虑到产业内与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区等行业要素的融合,可开设“旅游资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服务”等相关基础课程作为选修。同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结合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报告与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宏观局势,增强职业自信。

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现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事行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及跨行业发展的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在酒店行业中的普遍应用,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在线交流能力等,那么就必须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模块中。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结合酒店业发展现状,不断优化实训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中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方法融合成为典型案例或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根据课程模块教学或能力培养的需要,高起点选择优秀的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改变传统的虚拟化、模拟化教学模式。

(四)职业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

酒店业的职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不仅仅依靠技能的提高,职场经验的积累和管理知识的综合化提高更具关键意义。对本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调查显示,从一线员工升至领班,81.6%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1~2年的时间;从领班升至主管65.8%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2~3年时间;从主管升至部门经理,47.4%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3~5年时间;从部门经理升至总监及以上,81.5%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5~10年时间。因此,职业养成教育有其特殊地位。酒店业属于服务性劳动行业,与纯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相比差别很大。相对于工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其劳动者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比如,员工应具备良好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及情绪管控和心理调适能力等,这些也是酒店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体现。所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要对接酒店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实习等环节全方位渗透和影响,打造准职业人。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与国内外诸多高端品牌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特质,借鉴著名的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亲情一家人”的服务文化作为优秀企业文化的典范,将企业的服务理念、管理方法、服务规范和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海景企业文化知识竞赛,邀请酒店企划部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宣讲,选拔在海景实习的优秀学生进行演讲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用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增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塑造良好的专业化人员形象。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承载为针对当前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任务,还应该具有前瞻的考虑,要提前考虑到未来行业发展与进步,从而做到提前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未来所需人才。”旅游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的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酒店业与其他产业整合的趋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形成新的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围绕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个基本不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施泽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3]赵婀娜,贾娜.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看中国职教观念的突破[DB/oL],http:///huzhiwenlxh@yeah/blog/static/12383730020124258231777/,

2012-05-25.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测绘工程本科生流向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3

analysisandthinkingofFuturetrendforSurveyingand

mappingengineeringGraduates'Choices

wanGZhongquan,niQing,XUHui

(SchoolofGeodesyandGeomatics,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bstractBasedonthelatestsixyear'sdataof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graduates'choicesinwuhanUniversity,thetrendforgraduates'choicesandtheinfluentialfactorwereanalyzed.thegraduateemploymentratefor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isrelativehigh.However,theemploymentpressureisincreasingbyyear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geographicinformationindustry,somesuggestionsweregivenforenhancingthecorecompetitivenessofgraduatesandimprovingthequalityofemployments.

Keywordssurveyingandmappingengineering;graduates’choices;futuretrend

0引言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①据统计,全国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到120多所,每年本科毕业生达1万人以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如何?测绘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市场必然随之萎缩,这么多毕业生将走向何方?这些隐忧都值得测绘教育者去思考,去总结,防范于未然。

测绘属于小众学科,国内关于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流向的文章很少。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谢宏全等人对江苏省测绘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②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蒋利龙教授对他所在学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就业现状分析,并着重阐述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因素。③武汉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测绘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50人左右。笔者结合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毕业生流向数据,介绍了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笔者深知,每所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情况不一,武汉大学的情况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学校;而且,这仅仅只是一家之言,有些观点不是很成熟,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地方。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用意是提供一个实例,供全国的测绘教育工作者们和学生们参考。

1毕业生流向现状及趋势

毕业生流向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继续深造,包括在国内读研和出国留学两类;二是直接签约工作,为了分析学生们的选择倾向,就业类别被细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等6个子类;三是“待分”,每年也有少部分学生准备再次考研、或是在毕业前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将这部分同学归为“待分”一类。基于学校签约管理系统的毕业生去向登记,将2009年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现状编制成表1。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定量的国防生、“港澳台侨”和定向、委培的学生,由于这几类群体的分配由相应部门负责,学生不具备自主性,故在数据统计时没有计算在内。

整体来看,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较好,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分析这6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规律:(1)近四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每年国内读研的比例约为35%,出国留学的比例略有起伏,这两年稳定在7%左右,两者相加,每年有约四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一半毕业生直接工作,签约单位性质存在变化。签约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30.99%降为20.34%,去国企工作的比例也在下降,然而,选择民企的毕业生比例上升较为明显,从4.13%升到11.02%;(3)待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类群体中有部分是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不愿就业,也有少数毕业生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自信,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以至于在毕业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毕业生流向影响因素

结合上文的流向统计现状和趋势,可以对影响测绘工程本科毕业生流向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面对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毕业生的心态逐渐归于现实,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放大了经济价值的追求,而不是个人价值。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工资待遇,也就是一年能拿多少钱,其次是工作强度,需不需要做外业,是不是经常出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选择。

(2)本科文凭的竞争力下降。毕业生将求职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直接导致就业竞争更为激烈。⑤面对越来越多的求职学生,用人单位招聘时初步筛选的重要依据就是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这直接导致本科生竞争力下降,而且,研究生在薪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上比本科生更有优势,这直接倒逼更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3)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需求减少。这几年,毕业生基数持续增大,而传统测绘行业单位,特别是同学们十分心仪的单位人才逐渐饱和,需求逐年减少。这“一增”“一减”中,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比如,城市勘测院由于工作地域稳定、待遇好在毕业生中认可度非常高,但近年来招聘计划下降明显。某市勘测院2012年在我校招聘计划是30个,到2015年下降到6个,而且更倾向录用研究生。这在客观上导致签约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在下降。

(4)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一大批行业内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同传统的测绘事业单位或国企相比较,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同样有竞争力。近几年,选择去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在上升。

3思考及建议

随着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然而,在高就业率下也有隐忧,毕业生心态的变化、本科文凭竞争力下降,以及传统测绘行业人才饱和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近些年,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1)紧跟行业热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信息化测绘、“智慧测绘”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地面测量手段正朝着空天测绘方向发展。同时,测绘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地理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⑥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17个省(区、市)随后跟进,出台了本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明确了地理信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这无疑会对测绘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实践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测绘地理产业的发展。

(2)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测绘工程专业属于工程学科,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学生的生产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项目贯穿大学四年,数量可谓不少,⑦但内容上稍显陈旧,考核上也失之于宽,而用人单位所致力于的大多都是行业的热点。学生们通过在生产单位的阶段性实习,可以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环境,也是对人生目标、职业规划上的修正和凝练,而这个更为重要。据笔者的观察,有实习经历的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更自主、目标更坚定。

(3)结合专业特点,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就业观,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于一年级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着重引导其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自身特点初步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意识教育,结合就业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目标;对于三年级学生,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在此过程中认知自我,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四年级学生,针对求职期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试技巧、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⑧传统的测绘教育模式,更多是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比重较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大多着眼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大,机遇也更多。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和训练力度,在培养理念上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4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以来6年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了影响毕业生(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5页)流向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整体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作为测绘教育工作者,不断紧跟行业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善于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正确的就业观,这是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强化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

注释

①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5-86.

②谢宏全,许运,池承洋等.测绘工程专业人力资源现状与毕业生需求研究[J].现代测绘,2009(1):46-48.

③蒋利龙.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测绘通报,2013(7):105-108.

④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60-61.

⑤范皑皑,丁小浩.谁的文凭贬值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7):7-13.

⑥宁津生.对当前测绘高等教育现状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1-3.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外语教学新趋势高职英语教学启示

1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

21世纪科技与文明的快速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1教学模式:转向语言与内容相结合

过去十多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如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的外语教学已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状态转向了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状态,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

语言与内容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方面:直接用外语教授各种科目和课程,主要包括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如,词汇的循环、图式的构建、接触本族语者、真实的学科知识及语言技能的结合;(2)教学方面:学生通过用外语学习学科知识,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及参与学术性活动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首先,因为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交际能力和学习内容,而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语法规则等,所以它能减少学习者焦虑,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与教学材料、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由于某种学科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具有双重教学目标:掌握学科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所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法能避免语言教学与学科课程的人为分割,注重语言文化移入技能,从而真正做到兼顾有效语言的输入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如,用外语教授各种课程,或是进行某些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如酒店管理等。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在澳大利亚等国,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分布在从小学到职业学校、大学的各个教学阶段。(2)浸没法。让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外语中,主要也是用外语教授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掌握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教学中使用能把形式训练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的各种方法,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各种支撑。与传统教学相比,“浸没式”教学更系统,更丰富。如,用解释、同义词、反义词和歌曲等构成促进语言发展的言语支架;用合作学习、互教互学、角色扮演等构成活动技巧的程序性支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等等。经多国研究和实践,由于教学效果良好,浸没法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

1.2教学理念:日益重视外语教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外语课程已经不被看做是单一的部分,而是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体现出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秦虹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一文中,总结了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四个趋向:(1)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协调。一方面重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对人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又重视个人在职业、社会劳动中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条件。(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综合化。随着高科技发展和相应新产业的兴起,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将更为突出。(3)课程设计的目标: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重视职业技术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又重视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美感、信誉、效率等心理因素的培养。(4)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在这些趋势的影响下,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起了许多综合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如职业发展型、职业群集型、阶梯训练型、综合型等模式。

外语教学作为这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理念上的进步和特征。

首先是需求分析理论对外语职业教育的影响日益重要。需求分析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需求能成为学习的动力,并对教学产生反拨作用。根据英语教学研究专家tomHutchinson和alamwaters的“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理论,重视需求的英语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的区别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是学习者意识到某种需求。学习者的这种需求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进行变化,从初级阶段的基础知识输入到高级阶段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文化的运用输出而对整体范围内的教学产生反拨作用。外语学习的需求分为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和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包括个体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潜能和职业规划预期等方面。表现在实际操作中,就应侧重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国外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时,通常都会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以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作为前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做出各种选择,然后经过实验积累实效性的资料,然后再依据实验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广泛的推行。在建立职业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时,也要先细致地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专业信息(指学生将来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目标情景的客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指学习者学习经历、文化信息、学习的目的和对英语的态度等主观因素)、英语语言信息(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生欠缺(即学生英语语言信息与专业信息之间的差距)、语言学习信息(指语言学习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即学习需求)等,从而制定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协调的、具有职业特征与素质培养趋向的课程。

其次是工学结合、“在做中学”的趋势更加明显。早在20世纪中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就率先推进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而美国也普遍实行多元化职业教育,实施“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企业学校合作”等合作办学制度。其合作教育模式(CBe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挑战,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合作教育主张。如,2006年日本提出产业教育振兴方案,其重点有:(1)加强实务教育培训与讲习;(2)增加大学招收专门学科学生的名额;(3)调查研究事业单位的携手合作;(4)建立技能优异者支援实务学习等等。与此同时,“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近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式、体验式学习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最近,国外还日益重视“服务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即在学校课程中融合社会服务概念,藉由学校与小区或组织、机构之结合,让学生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服务之工作,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思维方式的改善、能力的增长与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外语教学方面,充分给予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和人文关怀,充分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激励进一步的自我发展。

2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2.1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必然和普通本科的有所区别。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培养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国外“语言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高职英语课程结构。首先,在培养模式上,笔者大胆建议,应该突破传统模式的影响,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决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保障机制等内容,以岗位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独特的应用英语课程体系。可以尝试用岗位、职业证书、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取代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如,用BeC证书、中英职业资格证书等取代传统的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等等。其次,在课程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职业英语、专业英语eSp体系,拓展高职教学内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语言与内容结合”,即直接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在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跨文化职业素质。

2.2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得当今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国外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工作结合,甚至与社会服务结合的趋势,启发我们大力鼓动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学习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要面向社会,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派学生到企业参观考查、进修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习“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方案中融入岗位实训及企业文化学习,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学院和企业双课堂,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学习及岗位实践,校企共同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计划、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实现学生在校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职业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让学生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打好基础,以便他们将来能够实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pallym(ed).SustainedContentteachinginaCaDemiCeSL/eFL:apracticalapproach[m].Boston,ma:Houghtonmiflin,2000.

[2]merrillSwain.integratingLanguageandContentteachingthroughCollaborativetasks[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2001.58

[3]Hutchinsont,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4]林津石.国外外语教学改革新趋势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

[5]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国外职业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