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健纺织品测试十篇保健纺织品测试十篇

保健纺织品测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28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1

关键词:床上用品;功能性;检测;评价标准

1引言

床上用品是家用纺织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摆放于床上,提供人在睡眠时使用的纺织品,分为套件、散件、枕类、被类和周边产品。近年来,床上用品已经从传统的实用、保暖性能逐渐向安全、舒适、卫生和保健功能方面转化。功能性床上用品逐渐成为市场上销售的主流,如带有保健、磁疗、卫生、促进血液循环、排毒和消除疲劳等卖点的产品层出不穷,而且一沾上这些“功能”价格就翻番,但是这些功能性的床上用品是否真的具备商家宣传的功能,消费者心存质疑,市场监管也存在空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目前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标准,分析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在检测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场提供参考。

2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发展现状

2.1床上用品常规项目检测和评价标准

我国床上用品常规项目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相对比较齐全,常规项目主要包括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要求、物理性能、化学安全性能、填充物质量要求和外观质量等等,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相关床上用品产品标准,具体见表1。

2.2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和评价标准

功能性床上用品就是将阻燃、远红外、磁疗、防螨、防霉等高新技术运用到传统床上用品中,起到安全、卫生、舒适和保健功能。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功能性床上用品越来越关注。我国也陆续出台一些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卫生安全功能(阻燃、防螨和防霉等)、保健功能(抗菌、远红外和磁功能等)等。

2.2.1卫生安全功能

卫生安全功能主要涉及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安全,也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重要的一项性能,主要检测项目包括阻燃、防螨和防霉等等。

(1)阻燃性能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床上用品阻燃性能也越来越重视。据国外调查,50%的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其中床上用品为主要原因之一。所谓阻燃床上用品并不是经过阻燃整理后或阻燃纤维织成床上用品不能燃烧,而是在火灾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火焰,或离开火焰后,很快熄灭,不再续燃和阴燃。国外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纺织品的阻燃性能,禁止不符合相应阻燃标准的床上用品进入市场[1]。针对床上用品行业的阻燃性能,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2)防螨性能

螨虫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的生物,能够传播病毒、细菌,可引起哮喘和各种炎症等多种疾病。床上用品中的棉被、床垫和枕垫类是螨虫最喜欢藏匿地方,主要原因是床上用品提供合适的温湿度和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家居生活环境,床上用品的防螨性能得到逐步重视。床上用品的防螨效果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分别为化学加工法和物理加工法,化学加工法主要采用防螨整理剂的后整理法或将防螨整理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防螨纤维;物理加工法采用纺织品高密度法,提高纺织品织物密度防止螨虫通过。目前我国针对防螨性能检测和评价标准见表3[2-3]。

(3)防霉性能

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霉菌,在遇到合适的温湿度的条件下,会大量地繁殖,引起床上用品发生霉变,特别是床垫,由于清洗晾晒不便,较容易发霉。一些霉菌会引起各种炎症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同时也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异味和酶变引起污染难以去除污物,只能丢弃,造成浪费[4]。由于床上用品属于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防霉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针对防霉性能检测和评价标准见表4。

2.2.2保健功能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健康睡眠的意识需求也大幅提高,促使床上用品能够提供一些辅助保健功能作用,提高睡眠质量和缓解压力。目前市场对保健睡眠产品比较多,如中药枕、磁疗枕、远红外床上用品等。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抗菌功能、远红外功能和磁功能等。

(1)抗菌性能

在睡眠的过程中,身体会散发汗液、脱落皮脂以及其他人体各种分泌物,这些成为一些细菌、真菌的营养源,在合适温湿度的条件下,会大量繁殖,不仅会产生难闻的异味,更会通过间接的方式传播各种疾病,如在医院、宾馆等公共场所容易引起的交叉感染,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安全。抗菌床上用品不但可以截断致病菌的途径,而且可以阻止各种致病菌的繁殖,预防皮炎和其他疾病。抗菌纺织品加工方法通常有纺丝法和后整理法。纺织品抗菌功能测试和评价标准目前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主要包括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和GB/t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包括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振荡法)。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适用于加载抗菌材料的一类纺织品,运用其自身的物化特性,通过杀灭、抑制或妨碍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过程,使其达到清洁卫生的作用[7]。该标准将纺织品分为高抗菌织物和普通抗菌织物,采用吸收法和振荡法测试,高抗菌织物分别测试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的抑菌率,普通抗菌织物分别测试洗前和水洗20次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溶出性抗菌织物的安全性要求洗涤1次后,抑菌圈宽度D≤5mm。GB/t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包括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震荡法)适用于采用上述三个方法测定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性和评价方法,依据测试样品的特性合理选择三个方法检测,依据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抗菌效果的评价,本标准不涉及抗菌产品安全性评价。

(2)远红外功能

远红外线是一种波长范围在2.5μm~1000μm的电磁波。远红外纺织品一种在成纤高聚物和印染后浆料里添加远红外发射体(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等),使其具备远红外的功能[8];另一种是采用具有远红外功能天然或种植的纤维材料制成的纺织品,如麻类、草类的远红外织物。远红外功能作用机理为远红外纺织品吸收来自人体的红外波能量,反馈给人体,提高皮肤温度,达到蓄热作用,被皮肤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介质传递和血液循环,使热能达到机体组织,达到保暖和保健功能。目前关于远红外纺织品评价和测试标准主要有GB/t30127―2013《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和FZ/t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其测试项目、原理和评价指标见表5[9-10]。

(3)磁功能

近年来,具有磁功能的床上用品比较流行,如磁疗枕头、磁疗被子和磁疗床垫等,宣称可以抗炎、消肿、降压,改善血液黏滞度及微循环等效果。磁功能纺织品早期是通过将磁条、磁片和磁粒缝制在纺织品上制得的,而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磁性纤维,通过直接纺丝制成磁性纤维或者通过基体纤维的化学、物理改性制备。目前通过大量动物、人体试验研究表明加载磁功能织物的磁感应强度为40mt~110mt,特殊部位如眼睛部应低于70mt时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功能障碍、缓解睡眠障碍和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4项指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磁感性强度不能过低和过高,过低不起作用,过高产生一定的副作用[11]。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适用于加载磁体的磁功能床上用品表面磁感应强度,采用霍尔探头感应床上用品内永磁体在其表面的磁感性强度,要求磁体纺织品的表面感应强度40mt~110mt,特殊部位

3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的相关标准日趋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一些高新科技功能性技术运用到床上用品中,往往是功能性的纤维、纱线、织物和后整理技术的研究比较多,对检测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导致功能性项目检测技术滞后,带来问题是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无法得到检测技术证实,阻碍功能性床上用品的开发和推广。

(2)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安全性、环保性和耐久性评价。床上用品功能性是多了一道加工工序,能耗、水耗和化学品用品也随之增加,没有综合评价功能性项目的环保性,同时部分床上用品为了获得某种功能,添加危害人身健康和环境污染整理剂。

(3)目前床上用品功能性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部分功能性项目检测方法也不完善,仅仅得出测试参数,没有对相关参数做卫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应的评价。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对策:

(1)针对功能性项目检测技术滞后性,加强与相关科研检测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功能性项目的检测技术,获得功能性检测报告,消除市场质疑,填补市场监管空白,也为产品的功能性质量保驾护航。

(2)在产品的功能性与安全性、环保性和耐久性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安全性、环保性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也是所有产品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耐久性主要涉及消费者使用性能,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3)需要进一步对功能性检测项目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项目参数的卫生安全功能、保健性能等功能效应方面,形成我国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有效评价体系。

4结语

随着纺织品功能性整理技术日臻提高,纺织品的单一功能性向多功能性方向发展,其功能性在床上用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功能性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其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同时功能性床上用品存在标准检测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功能性床上用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制约功能性床上用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制定床上用品功能性相关检测标准,加快标准更新,形成一套床上用品功能性项目检测的科学标准体系,促进功能性床上用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顺彬.家用纺织品阻燃综述[J].现代丝绸科学技术,2013,28(6):237-239.

[2]FZ/t62012―2009防螨床上用品[S].

[3]GB/t24253―2009纺织品防螨性能的评价[S].

[4]谢小保,方锡江,曾海英,等.纺织品防霉性能测试和评价标准[a].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FZ/t60030―2009家用纺织品防霉性能测试方法[S].

[6]GB/t24346―2009纺织品防霉性能的评价[S].

[7]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S].

[8]FZ/t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S].

[9]GB/t30127―2013纺织品远红外性能的检测和评价[S].

[10]FZ/t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S].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2

一、环保纺织品标准的由来

1989年维也纳奥地利纺织研究院建立了一套测定纺织品上有害物质的标准,其目的是说明,奥地利生产的纺织品符合严格的人类消费者环保学要求。于是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纺织品环保学的标准――奥地利纺织标准otn100(或aSt100)。

1991年11月奥地利纺织研究院与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合作,将otn100改变为oko-texStandard100。1992年4月7日第一部oko-texStandard100出版。1993年他们又与苏黎世的纺织测试研究院签署协议,成立国际纺织环保学研究与检测协会(亦称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到1994年3月,先后有比利时、丹麦、瑞典、挪威、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9个组织加入该协会,目前已增加到14个成员。oko-texStandard100也有写成okoStandard100或oeko-texStandard100。目前一般使用后者或译作“环保纺织品标准100”为多。获得oeko-texStandard100标志的纺织品,表明是“按照环保纺织品标准100对有害物质进行过检测的可信赖的纺织品”。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还颁布了oeko-texStandard200和oeko-texStandard1000。

二、oeko-texStandard100

oeko-texStandard100针对纺织品、服装以及服装辅料产品的用途,根据有关产品的加工工艺,列出了相应的有害物质,并规定了容许浓度,对通过检测的纺织品、服装制品授权使用环保纺织品(oeko-texStandard100)标签。

(一)oeko-texstandard100的技术标准

根据规定,作为oeko-texstandard100的纺织品,要求检测的有害物质有以下几种:

1.禁用染料:是指某些染料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它们包括可裂解芳香胺、致癌染料和过敏染料。由于这些染料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解为致癌芳香胺,使人体产生致癌的可能性。这些被禁用的染料涉及直接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碱性染料和颜料等118种。

2.有机氯载物:主要包括一氯邻苯基苯酚、甲基二氯基苯、氧基醋酸酯、二氯化苯和三氯化苯等。

3.甲醛残留物:甲醛本身似乎并不出现对细胞的诱变和畸变,但在蛋白质生物细胞中,已发现与甲醛反应的n――甲基化合物的代谢物呈现突变性。

4.防腐剂:纺织品上所用的防腐剂主要有五氯苯酚(pCp)和2―苯酚等。pCp具有相当的生物毒性,而且往往残留在纺织品中,被人体吸收后,会在人体内产生生物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5.可溶性金属残留物:砷、铬、镉、钴、铜、铅、汞和镍等重金属一旦为人体过量吸收便会向肝、骨骼、肾及脑中积蓄,当积蓄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所以对重金属的残留量作了限值,如砷、钽分别为0.2和0.08ppm。

6.农药(杀虫剂)残留量:残留的农药虽毒性强弱不一,但都易被皮肤接触吸收,尤其666被视为一种诱发癌症的杀虫剂。

7.织物酸碱度(pH值):人体的皮肤表层一般呈弱酸性,以防止疾病的入侵。因此,纺织品上pH值如果高于中性及弱酸性时,对人体皮肤就会有害。

8.染色牢度:人体的汗液和唾液中酶的作用,能够促进染料分散而导致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9.特殊气味(如霉味、恶臭味、鱼腥味或其他异味):气味浓烈则表明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或有害成分残留在纺织品、服装中,因而有危害健康的可能。

环保纺织品标准,根据纺织品的不同用途将纺织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婴幼儿产品,第二类为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内衣、泳衣、浴巾及床上用品等,第三类为不直接与皮肤接触的外衣、裙子、有衬里的产品和皮革产品,第四类为装饰用纺织品。按照不同类型分别规定不同的有害物质检测项目和最高允许限量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鉴定程序。如环保纺织品标准中关于pH值的指标规定如下表。

(二)oeko-texStandard100的新标准

近年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不断对环保纺织品标准进行修订。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有效地帮助采购商和生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纺织品生产链上,合理分担对纺织品环保性能的可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为了使标准能与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的兼容性和环保纺织技术的最新发展相适应。最新版本的oeko-texStandard100限量表在每年的1月1日出版,这样,纺织品和服装生产企业可以有3个月的适应期以执行新标准,从而保证所有证书持有企业顺利适应新标准。

自1992年oeko-texStandard100实施以来,有过几次重大修订。

1997版中,原先划分的16类纺织品被重新划分为4大类;增加并提高了原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极限值,评估标准更加严格。

2004版oeko-texStandard100新标准又作了如下修订:

受禁的致敏染料名单中增加了一种染料―分散棕1;

第一类产品(婴儿及幼儿用产品)的范围由目前的2岁扩大到3岁,以便与其他标准匹配;禁止使用铅和铅合金;对于使用已有证书的原辅料生产的产品进行审核时,规定了需要提供样品相应数量,希望以此来更严格地控制加贴oeko-texStandard100标签的纺织品和原辅料的品质;关于生物活性产品的临时性规定到2003年年底已经到期,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网页上已经刊登了最新的被认可的生物活性产品名单。现在,在使用到第一到第三级产品上之前,所有有关的产品(包括阻燃性、生物活性)必须是被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所认可的。

2006版oeko-texStandard100标准,与2005版的标准相比,又作了如下修订:

将“分散黄23”加入禁用染料清单。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对于4胺基偶氮苯的测试方法已经启用。如果依据测试方法en-14362检测出某试样中含有苯胺或1,4苯二胺,则该择品必须用新测试方法进行4胺基偶氮苯(4-ainoazobenzene)的测试。今后,对于邻苯二甲酸盐的测试不仅限于pVC产品,也将适用于其他塑料制品。

(三)oeko-texStandard100在全球的发展

有人把oeko-texStandard100誉为仅次于欧盟环保标志(“金色标签”)的“银色标志”。有调查表明,如果带有“绿色”标志的环保纺织品比同类普通纺织品价格要高出20%至30%。即使这样,绝大部分欧盟消费者仍倾向于购买前者。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欧盟零售商以及欧盟纺织“下游”生产企业自然更加倾向于环保纺织品。近年来,欧洲一些领先市场潮流的零售商已开始推出了以“绿色服装”为主体的营销活动,几家在欧盟各国有连锁店的大型百货公司已从1998年底在欧盟全面停止出售一般的纺织品服装制品,专门销售oeko-texStandard100标志的纺织服装。而且,对他们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必担心出现那种由于其销售的纺织服装对顾客健康造成损害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于该标志只涉及对纺织服装产品本身所含有害物质的检测,而且检测指标稍低于欧盟在环保标志的要求,因此目前该标志不仅在欧盟,而且在世界范围获得迅速发展,加贴该标签的产品十分普遍。

目前,申请环保纺织品认证全部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些认证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是获得环保纺织品认证的企业有利于其产品进入国外市场,因为oeko-texStandard100已经不仅是欧洲的环保纺织品标志,而且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环保纺织品标志。获得该标志的产品意味着有利于环保保护,可以顺利地进入欧美以及世界各国市场。

三、oeko-texStandard1000

oeko-texStandard1000标准和认证体系是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1995年制定的。该体系是一套基于oeko-texStandard100认证,综合考虑企业的质量管理,侧重考核纺织企业的环境管理,同时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环境友好工厂认证评估制度体系。oeko-texStandard1000标准在关注产品本身环保环保性能的同时,针对纺织企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噪声等环境标准和是否使用童工、加班等社会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oeko-texStandard1000与oeko-texStandard100这两个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环保纺织品标准只考核纺织品与最终产品与消费者造成的影响,即产品的环保问题;而前者的环保纺织品,在生产实地认证就会着重考核纺织品生产过程的环保生产的水平,即生产环保对应的问题。简而言之,oeko-texStandard100强调的是产品环保,而oeko-texStandard1000强调的是生产环保。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资料,oeko-texStandard1000标准包括对以下几个内容的考核:对自然资源的维系和保护;对环保的化学品助剂、染料和加工工艺的使用;对水和能源的消耗;对挥发物的控制;对废水废气的处理。此外,通过认证的企业必须遵守涉及生产环境(安全生产、噪音和灰尘)方面的相关规范,同时绝对不能雇佣童工。

申请oeko-texStandard1000标准认证的企业,走向审核机构递交资料的基础上,由独立审核员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检查。获得认证的企业每年还需要向审核机构递交环境报告。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3

关键词:纺织品;有害物质;常用检测技术;纺织工业;检测设备;化学试剂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S101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11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57

1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常用检测技术

1.1甲醛检测

(1)主要的试验检测仪器包括有烧瓶、电子天秤、容量瓶、量筒以及移液管、水浴振荡器等,2号玻璃漏斗式滤器,22pC可见分光光度计;(2)主要试验原理是放试样到水浴锅中,保证其温度在40℃,一定的时间过后,萃取其液用乙酰丙酮显色,412nm的波长下,对显色液的甲醛吸光度实现分光光度计测定,和有关甲醛的标准曲线进行对照,科学算出纺织品样品中的甲醛具体含量;(3)具体的试验检测流程如下:首先称取到1g的试验样品,用250mL的具塞三角瓶将1g的试验样品放入其中,加入100mL的水之后保证盖子盖好,同时进行震荡萃取,将萃取好的使用过滤器进行过滤,放入另外一个三角瓶中。然后吸取5mL的纳氏试剂以及5mL的过滤液到同一个试管中,进而放试管到水浴锅中,让其进行显色,显完色之后对其进行取出,保证其在常温下冷却,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光。再者使用相同体积5mL蒸馏水以及乙酰丙酮进行空白对照,对其吸光度的测定,可以应用10mm吸光池,实现对分光光度计412nm波长的测定。

1.2重金属检测

(1)针对重金属的检测,其材料设备主要包括有氯化钠、硫酸镍、尿素、冰乙酸、柠檬酸钠、无水乙醇、磷酸、纺织品样品;(2)在抽取纺织品的试样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品,剪到25mm2左右大小,还有将其混匀,称取4克作为实验试样,将它们放到150mL的三角烧瓶中。并在放有4克试样的三角烧瓶中滴入40mL的酸性汗液,检测过程中要保证全面的浸湿纤维,要保证其在超声波中10min后进行振荡萃取,静置、过滤样液等待试样;分别取两份8mL样液,其中一份放在25mL比色管中,并加入2.5mL曲拉通溶液以及0.4mL环己二酮二肟溶液,将其摇匀放置五分钟,而另外一份,对其单单加入0.4mL的曲拉通溶液以及水,以此作为空白参比溶液;(3)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所检测纺织品中的镍含量。

1.3化合物检测

(1)气相色谱法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物质的沸点以及分离极性和吸附性能来分离混合物,它主要是应用气体作为其主要的流动相,由于气相样品的传输速度非常快,所以移动和固定相可以瞬间达到平衡之间的样品和固定相可以使用大量的材料,所以气相色谱法有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特点;(2)对气相色谱频谱检测的应用分析在现阶段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发展,是分析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常规监测的必要工具。气相色谱的应用分析灵敏度以及速度都非常高,并且检测限低、应用范围广,与此同时其在设备价格以及试验成本上都有一定的经济性;(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选择离子源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如appi、eSi、apCi、离子肼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发展还可以解决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对极性化合物的测定,热不稳定化合物的测定、高分子量化合物的测定。

1.4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本文通过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内衣和再加工纤维的检测结果做了对比试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纺织品的仪器检出值和国标的检出值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说明了本次纺织品仪器的检出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2提高纺织品检验技术的途径

2.1完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

就目前我国纺织业的检测技术标准来看,要按照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以我国的实际出发,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检测找出一个协商平衡点。为了使得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认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纺织品建议向着国际化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现检测工作以及检测标准和世界的接轨,建立完善的纺织品检测机构、制定一个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等工作,由于其需要一定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就目前我国的实力单独完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和一些发达国家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进行,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纺织品检测标准以及纺织品检测机构,提升自身纺织品检测能力。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4

关键词:针织内衣;检测;功能性;远红外;智能调温

中图分类号:tS187+.4文献标志码:a

1针织内衣的发展趋势

针织内衣是指用针织面料做成的、与人体表面皮肤直接接触的针织服装,包括紧身胸衣、乳罩、掐腰、连胸紧身衣、背心式衬裙、短腰等许多种类。由于其手感柔软、富有弹性,且穿着适体,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针织内衣又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

进入21世纪,针织工艺设备和染整后处理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新型材料的应用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很多具有特种功能的针织内衣应运而生,如抗菌内衣、保暖内衣、远红外内衣等。如在2013中国功能性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上,国内首款自洁内衣――康纶航天内衣首次亮相。这款内衣宣称自洁、抗菌、防臭、吸湿排汗等功效,可有效抑制mRSa、nDm-1、H1n1三大病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功能性针织内衣可谓五花八门,包括整形美体、保暖调温、抗菌保健等等,各公司对功能性内衣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有的塑身针织内衣还增加了养生保健功能的宣传,宣称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免疫或保护脊椎、防止腰酸背痛。有的塑身针织内衣甚至打起了“磁疗”的招牌,宣称能疏通经络、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加速微循环、提高免疫能力。但是这些功能性针织内衣的效果是否真的如商家所宣扬的那样呢?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检测技术手段来进行检验。

2针织内衣常规的检测项目介绍

针织内衣常规的检测项目一般有纤维成分和含量、染色牢度、洗涤性能、物理性能、外观质量和安全性能等,具体检测方法和执行标准见表1。

3针织内衣功能性检测技术介绍

3.1保暖功能性检测

目前,市场上销售最多的功能性针织内衣是保暖内衣。关于针织保暖内衣的检测,主要依据FZ/t73016―2000《针织保暖内衣(絮片类)》和FZ/t73022―2004《针织保暖内衣》标准。前者对絮片类保暖内衣的保温率、透气率和透湿量等指标做出了规定,而后者规定了针织保暖内衣的保温率。国外对于针织内衣保暖性的检测标准有iSo11092:1993、aStmF1868―09等标准。

吸湿发热针织内衣是市场上新出现的一种保暖针织内衣。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发热原理是利用纤维的高吸湿性将水分子吸收到纤维表面,将水分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从而起到主动发热的作用。目前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对纤维进行高亲水化处理,包括引入亲水性基团、增加纤维的裂缝或微孔而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在纤维内部添加或在纤维表面涂覆吸湿发热材料颗粒等。我国于2010年制订了FZ/t73036《吸湿发热针织内衣》标准,对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最高升温值和30min内平均升温值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该标准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核吸湿发热性能的耐久性。若产品本身是通过后整理方法获得吸湿发热性能,那么其耐久性的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

3.2抗菌功能性检测

一般而言,纺织品的抗菌功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种是先制得抗菌纤维,然后再制得各种抗菌织物;另外一种方法是通过后处理的手段使纺织品获得抗菌效果。天然的竹原纤维确实有抗菌效果,但是也要含量较多才会有效。市面上的纺织品所采用的大部分是竹浆纤维,基本没有抗菌效果。

纺织品的抗菌功能测试目前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分为定量和定性测试方法。主要有iSo20645《纺织织物抗菌活性的测定琼脂平皿扩散试验》、iSo/DiS20743《纺织品抗菌整理产品抗菌活性的测定》、aatCCtestmethod100(菌数测定法)、aatCCtestmethod90(晕圈法)、aatCCtestmethod124(平行划线法)、JiSZ2911(抗微生物性实验法)、JiSL1902(纺织品抗菌活性剂效果测试)、GB/t20944《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包括琼脂平皿扩散法、吸收法和振荡法)等。

抗菌针织内衣产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抗菌功能测试。我国行业标准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规定了4种测试方法,即奎因法、吸收法、振荡法和晕圈法,是参照上述国外标准并作出了适当的改进。其中晕圈法可用于判定测定织物是否为溶出型抗菌织物。另外,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也规定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

3.3生理舒适性检测

针织内衣的舒适性包括客观舒适性和主观舒适性。由于主观舒适性的评价因人而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客观舒适性主要是指热湿舒适性,一般是用针织内衣的热阻、湿阻和透气率来衡量。

关于针织内衣的热阻、湿阻和透气率的测试,我国和欧美目前都有相应的标准。如GB/t11048《纺织品生理舒适性稳态条件下热阻和湿阻的测定》、GB/t5453《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iSo9237、aStmD737、BS7209、aStme96/e96m、iSo11092、aStmF1868等。上述标准的测试对象都是指向面料,不能精确反映针织内衣穿着在人体上时整衣的生理舒适性能。

GB/t18398―2001《服装热阻测试方法暖体假人法》测定针织内衣的热阻是将针织内衣穿着在假人上,通过假人皮肤上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而且假人能够维持静止站立和动态步行两种姿势,步速为30~60步/min。暖体假人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能模拟人体表面温度分布,可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热学研究,也是进行针织内衣隔热值试验研究的理想测试设备,它可以接受任何试验条件,由于没有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稳定,误差较小,测量精确合理。这种假人的缺点是不能模拟人体出汗条件下针织内衣的热阻。

3.4智能调温功能性检测

智能调温功能一般是通过使用相变调温材料来实现的。自然界的物质以气、固、液等3个状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在这3个状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相变。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吸热或放热的现象。相变材料就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储能和放能的化学材料,是智能调温纺织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相变材料加入到纺织纤维中一般有浸渍法、复合法纺丝法和微胶囊法等3种方法。

关于相变调温针织内衣的温度调节性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测试方法与标准。相变材料的科学研究工作经常用到的方法是热分析法,包括差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DSC是针对性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相变材料吸热和放热的相转变点、熔点、结晶点和温度变化的范围,并可提供热转变中的能量损耗。tGa用于测量微胶囊中相变材料的热应力。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实际的检测工作却不太适用。因为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只需要直观的了解该智能纺织品随环境温度变化保持自身温度稳定的能力。

Youngmipark等人在研究相转变材料制成的服装的性能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测试仪器,人体服装环境模拟器HCe(humanclothingenvironmentsimulator)。该仪器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温度控制单元,出汗热板(模拟人体皮肤,保持温度在33℃),两个环境控制舱(温度分别为《30~18)±0.5)℃、((10~50)±0.5)℃),相对湿度RH(30%~98%)±2%),数据记录系统,发汗装置。该HCe装置设有3个温度和湿度感应器,不仅可以测试单个样品,还可以模拟人体的穿衣习惯,测试穿着两件或3件服装时每件服装的性能。在测试期间,温度和湿度感应器实时测定温度tmi和湿度RHmi,并将数据通过数据记录系统记入计算机。测试时先将织物置于(35±0.5)℃、(50%±5%)的环境下,10min后喷洒1.2mL的汗液(模拟人体出汗),再过30min后将织物置于(-10±0.5)℃的环境下30min。以tmi和RHmi分别对时间作图,就能清楚的看到服装在穿着环境变化过程中的性能。

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能够真正模拟服装在穿着过程中的服用性能,不仅适用于智能调温针织内衣产品的检测,也适用于其他保暖服装和防风服的检测。

3.5远红外功能性检测

关于远红外针织内衣产品的检测,目前可供选用的有以下3个标准:FZ/t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GB/t18319―2001《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的试验方法》和CaS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

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采用测定法向发射率的方法来测定针织内衣产品的远红外功能。FZ/t64010~HCaS115也采用测定法向发射率的方法。此外,CaS115还规定了生物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率测定法和生物组织微循环灌注改善评价方法。其中,法向发射率测定方法可以衡量远红外针织内衣产品的保暖效果,而生物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率测定法和生物组织微循环灌注改善评价方法可以衡量远红外针织内衣产品的保健功能,如促进血液循环等。

法向发射率的测试方法涉及到参照黑体的选择问题,但是自然界是不存在绝对黑体的,只能选择近似的黑体,因此不同的测试仪器选择的参照黑体的近似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对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的误差。生物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率测定法和生物组织微循环灌注改善评价方法都需要用到小白鼠来进行试验,不符合当今生态环保的潮流。

YuGuan和YiZhang采用近红外光谱对远红外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进行定性分析,使用的主要仪器是近红外分析仪。其方法是首先使用近红外分析仪分别扫描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获得它们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然后采用pLS(部分最小二乘法)方法进行拟合,分别建立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的定性分析模型。将被测试纤维的红外光谱图和已知的标准模型进行比较,判定该纤维是否为远红外纤维。

这种模型的回归系数大干0.96,具有一定的预测稳定性,而且使用方便快速。但是这种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大量的纤维进行扫描,以保证模型的精度。

3.6磁功能性检测

磁性纤维是近来流行的一种纤维,宣称可以疏通经络、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加速微循环等。15~50Gs的磁感应强度是对人体有益的,在这个磁感应强度下,磁力线能穿透的织物厚度是有限的,因此磁性纤维比较适合应用于贴身衣物,如针织内衣。

目前,关于磁性针织内衣的检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主要是以磁通量大小来衡量产品的磁性强弱。CaS115在附录C中规定了磁场强度的测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测定加载永磁体的磁性针织内衣织物表面磁感应强度,采用霍尔探头感应织物内永磁体在其表面的磁感应强度。附录D是磁物数量及分布评价表。

但是该标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磁性纺织品和早期的具有磁的纺织品已经有了很大差别,早期的具有磁的纺织品是将磁性材料如磁条、磁片或磁块缝制在纺织品上。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磁性纤维主要是通过共混纺丝、化学物理改性、表面合成、定位合成等方法制得含有磁性材料的纤维,然后对纤维进行充磁使之获得磁性。所以CaS115规定的测试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磁性针织内衣产品的检测。

因此,制定评价磁性针织内衣性能的检测标准就显得非常紧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核针织内衣的磁功能:(1)功能性:评估磁性纤维对人体血液流动的影响,判定是否有或者在何种条件下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2)安全性:规定合适的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太大对人体有损伤,磁感应强度太小亦不能起到作用;(3)耐久性:评估在保持产品效果的同时产品的耐洗涤次数。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5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广泛采用的萃取技术及其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同时推出新的萃取技术和方法——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为纺织品检测提供更高效、更环保、更简捷的检测手段。

关键词:脂肪测定仪;纺织品检测;萃取技术

1前言

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和生产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生态纺织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追捧,不仅要求纺织品本身无毒无害,与人体接触无刺激,同时要求其生产加工工艺如印染、整理等过程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染料及印染助剂应具有安全性和好的生物降解性,因此,国际上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目前,生态纺织品标准及国内纺织品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pH值、甲醛含量、色牢度(耐洗、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可萃取重金属(锑、砷、铅、镉、铬、钴、铜、镍、汞)、含氯苯酚(四氯苯酚、五氯苯酚)、有机氯载体等检测项目,其中尤以致癌染料、致敏染料、杀虫剂等受人们关注。对于纺织品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如纺织品中致癌染料、致敏染料、杀虫剂的检测技术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待检物质包裹及深埋在面料的纤维中,对于这些待测物质的提取前处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需要特种的萃取手段;同时,随着纺织品的不断发展,纺织产品的种类已经不再是一两种简单的棉、麻或者涤纶等纤维成分了,越来越多的纤维混纺、交织、多组分纺织品进入市场并成为主导产品,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纺织品安全性指标检测的前处理的难度。[1]

2萃取技术的应用

有害物质的检测过程中萃取是主要环节,目前常用的溶剂萃取技术有索氏萃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等,新型萃取技术有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等,而基于各种萃取技术形成的多元结合萃取技术包括索氏-固相萃取、加速溶剂-固相萃取和超声-固相微萃取等。溶剂萃取技术如索氏萃取、超声萃取等在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索氏萃取是简单实用的经典萃取技术,又名沙式提取。利用溶剂回流及虹吸原理,使固体物质连续不断地被纯溶剂萃取,既节约了溶剂,又提高了萃取效率。索氏萃取广泛应用于纺织品检测中,如GB/t20793—2006《苎麻精干麻》中苎麻含油率检测,GB/t22933—2008《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游离脂肪酸的测定》,GB/t23322—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GB/t14272—2011《羽绒服装》中羽毛(绒)残脂率的测定,GB/t24252—2009《蚕丝被》中含油率检验,GB/t17592—2011《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聚酯试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检测,同时还有许多应用索氏提取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案例。张伟亚等采用索氏萃取法提取纺织品中残留的烷基酚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回收率符合要求[2]。胡勇杰等采用索氏萃取法建立了测定生态纺织品中含氯有机载体含量的方法[3]。

超声萃取是使用最多的萃取技术,多种有害物质均可用超声萃取进行前处理。超声萃取技术是由溶剂萃取技术与超声波技术结合形成的萃取技术,超声场的存在提高了溶剂萃取的效率。程立军、樊苑牧、刘慧婷都采用超声萃取法分别提取了纺织品中有机锡化合物、含氯酚及邻苯基苯酚、全氟化合物,检出限和回收率都在标准要求之下。纺织品中杀虫剂的提取主要采用超声萃取法,张翔、王明泰采用超声萃取法提取纺织品中的农药残留物。

微波萃取法是微波技术与萃取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技术,在萃取过程中用微波来提高萃取效率。王成云等采用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纺织品中残留的辛基酚、壬基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回收率很高。邵超英等建立了微波辅助萃取多溴联苯醚类阻燃剂的方法。通过微波辅助萃取正交试验,确定了微波萃取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低,适用于纺织品中痕量多溴联苯(醚)类阻燃剂的检测分析。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系1995年由Richter等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萃取方法,采用常规溶剂,在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压力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的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升高的温度和压力,增加物质溶解度和溶质扩散效率,提高萃取效率。于徊萍等针对国际对纺织品中全氟辛磺酸和全氟辛酸的限量要求,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提取样品中全氟辛磺酸和全氟辛酸,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方法回收率均能满足要求。[4]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对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样品前处理技术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样品前处理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3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

采用索氏法进行脂肪的测定作为传统的以及官方认可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品等检测中。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是一种新型的脂肪提取仪器。它依据索氏抽提原理,采用国际认可的专用技术研发生产的全新高效热浸提系统,集热浸提、冲洗、溶剂回收和干燥于一体,全自动程序控制,无需人工值守。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有4种方法可选,索氏抽提标准法(国标法)、索氏加热抽提法(快速法)、加热抽提法(热浸法)及连续抽提法(热淋洗法),并可储存多达50种方法。索氏标准法由4个步骤组成,分为抽提、淋洗、溶剂回收及烘干,可在一台仪器上完成。溶剂沸点最大可达150℃,能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各种溶剂在加热时易产生沸腾,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采用防爆沸装置,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普通的索氏提取操作,每个样品需要6h~8h,而采用了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后,可将样品检测时间缩短为30min~60min,蒸馏时间由原来的6min~7min缩短为1min,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还可用做其他用途的固液萃取,如土壤中的pCB、paH,皮革中的增白剂,橡胶及塑料中的添加剂检测等。

3.1灵活性

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萃取系统为固-液萃取方法树立了新标准。该系统非常适合化工、工业与制药分析的苛刻应用。用户友好性、实际可行的工作工序以及时间节省,是这种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明显优点。

3.2独特性

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系统集成4种不同的萃取技术,不需改变玻璃组件。根据试验需求的不同可选用以下4种方法:索氏标准萃取,真正的索氏萃取循环与/或时间监控,允许进行无人操作,并具有最佳重现性。索氏热萃取:强化条件下的索氏萃取,烧杯中的溶剂通过下部的加热元件蒸发,冷凝与收集在萃取室中,同时,阀门保持关闭。放在萃取室内的玻璃样品管用冷凝的溶剂盖住。一旦光学传感器检测到溶剂液位,上部加热元件被启动,加热萃取室内的溶剂。溶剂液位每次达到光学传感器时,含有被萃取化合物的全部溶剂被排放到烧杯中,同时,阀门打开,直到萃取室完全排空。热萃取:被称为Randall与Goldfisch萃取的萃取过程,时间监控,允许无人操作。就回收率与节约时间而言,冷凝(=新鲜溶剂)与短排放间隔的相互作用,使热萃取过程非常高效,重现性好。与索氏萃取过程相比,玻璃样品管在整个萃取过程中都保持在热溶剂中。连续流动萃取:在受控条件下清洗。高效冲洗过程:冲洗、浓缩与干燥都在全自动条件下进行。磁力阀从开始即打开。烧杯中的溶剂由下部加热元件蒸发,并冷凝。在整个过程中,样品用新鲜溶剂冲洗(“连续流动”的原理)。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LSV系统:该设计用于大样品量(LSV),从而能够测定纺织品、食品、饲料、土壤与植物组织中的痕量残留物质与污染物质。因为采用全自动萃取过程及系统的惰性性质,因此甚至非常困难的应用任务也能可靠地完成,达到要求的检测水平。

3.3自动化程度高

全自动萃取过程(萃取—冲洗—干燥)用于无人操作,系统操作最少,同时可处理多达4~6个样品。

3.4快速高效

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提供最快的萃取过程与最好的物质传输,这是通过循环/时间监控及热能力优化的高端加热元件而达到的。

3.5应用范围广

即使是高沸点溶剂(高达150℃)也可用于萃取过程。

4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在检测中的应用

林凯、陈裕华、陈卫、黎雪慧、李瑞园等人应用自动索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成功测定食品脂肪含量。样品在酸水解仪中经盐酸水解后,置于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中用有机试剂提取脂肪,提取完毕后取出干燥称重即获得结果,并与国标法比较。运用此方法操作条件经优化后,两种方法未见显著性差异。应用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检测食品中脂肪的自动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准确和环保。[5]

李茜、邱敏敏利用索氏脂肪提取仪代替传统的手动抽提器测定粮食中的粗脂肪含量,并将两者进行了试验对比,未见显著差异,索氏浸提仪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索氏提取,从而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高检验效率。[6]

张凤枰、冉莉、张蓉健等人将自动索氏浸提仪法、索氏浸泡抽提法,以及GB/t5512—85法在测定粮食、油料及饲料粗脂肪的应用进行比较。采用tecator索氏脂肪提取仪测定粮食、油料、饲料粗脂肪含量,并与相应国家标准索氏抽提法进行比较。发现运用自动索氏浸提仪测定粮食、油料及饲料粗脂肪,测定结果与国标GB/t5512—85基本一致,但是大大缩短了抽提时间,提高了抽提效率。[7]

胡培勤、张春和、叶敏等运用自动索氏浸提仪建立酸水解-索氏分析系统测定乳质中总脂肪结果准确、操作简便,适合于各种奶制样品的脂肪测定,适用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8]

此外,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食品、医药、化工等分析检测中,特别是替代经典的索氏提取法上。经典索氏提取法在纺织品检测中应用广泛,自动索式浸提仪/脂肪测定仪也将在纺织品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素君,闫二鸽,龚?.生态纺织品检测的新技术——快速溶剂萃取仪(apLe-系列)的应用[J].中国纤检,2012(3):56-58.

[2]张伟亚,李丽霞,王成云等.HpLC法测定纺织品中的ap和apeo[J].纺织学报,2007,28(2):44-47.

[3]胡勇杰.生态纺织品中含氯有机载体含量的测定气相-质谱法[J].中国纤检,2005(8):26-28.

[4]朱平,邱星伟.萃取技术在纺织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应用[J].中国纤检,2011(2):58-60.

[5]林凯,陈裕华,陈卫,等.食品中总脂肪的酸水解-自动索氏提取仪测定方法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5):2885-2886.

[6]李茜,邱敏敏.粮食中粗脂肪的快速测定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8,28:189-193.

[7]张凤枰,冉莉,张蓉健.粮食、油料及饲料粗脂肪测定方法比较[J].粮食储存,2004(5):42-44.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6

新国标的内容变化

1.新标准适用范围更广。据有关专家介绍,新标准适用的范围,除了保留原有的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外,还囊括了家用纺织产品。这些标准提升和变化将提高厂家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提高可能会带动整个产品链销售价格的提升。

2.新国标规定更严更环保。该标准对纺织品生产和销售的要求更加严格,突出强调绿色与健康。新标准对婴幼儿纺织产品的界定作出了改变,从原来适合24个月及以下改为36个月及以下(80厘米及以下改为1米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在有害物质的限量方面,新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对“4-氨基偶氮苯”的考核,受控制的有害物质由原来的23种增加到24种。企业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符合这条强制性标准。

3.新国标条款规定更清楚,可操作性更强。新标准相比于老标准有不少亮点值得注意,比如新国标条款规定更加清楚,操作性也更强,无论是在指标要求还是测试方法方面,新国标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要求上,直接接触皮肤纺织产品的pH值范围在旧国标里是4.0~7.5,而新国标将其修改为4.0~8.5;同时还增加了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的限量值≤20mg/kg,对染色牢度、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试验的取样方面也增加了一些要求。

此外,新旧标准对比,主要有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不属于技术规范范围的纺织产品、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在纺织品试验范围提出了新规定:仅对婴幼儿纺织品考核耐唾液色牢度,窗帘等悬挂类装饰产品不考核耐汗渍色牢度,本色及漂白产品和扎染、蜡染等传统的手工着色产品不考核染色牢度。在不属于技术规范范围的纺织产品目录中,原标准只有10类,新标准增至13类,增加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箱包、背提包、鞋、伞、地毯”。

青岛中天针织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试验方法中,新标准删除了‘检出限为20mg/kg’,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测定不仅增加了GB/t 23344,而且‘注:一般先按GB/t 17592检测,当检出苯胺和/或1,4-苯二胺时,再按GB/t 23344检测’。在术语定义方面,新标准还将‘装饰挂布、工艺品等装饰小物件’变更为‘布艺工艺品’;删除的名称有:尿裤、文胸、腹带、背心、短裤、棉毛衣裤、毛衣、填充物、衬布,增加的名称有;内衣、裤套、毛巾、泳衣、帽子。另外,新标准对检验规则也作出了改动。”

新国标对纺织行业的影响

1.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没听说过这个新国标啊,具体的事情还真不清楚。”记者在走访了青岛一些较大规模的服装企业负责人后得到这样的回答,这表明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新国标的了解还比较少。新标准的实施,将对纺织服装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新国标的实施将会给婴幼儿纺织产品产生最大的影响。新标准在对有害物质进行限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对“4-氨基偶氮苯”的考核。企业产品要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必须符合该强制性标准。广东省工商局程女士表示:“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督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它既能有效保护我国纺织消费者的健康,规范纺织产品市场,同时还能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消费者――最大的获益者。这一新版规范的实施,其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广大的消费,正如上述所提及的变化所示,新版规范对生产者要求更高管制更严格,这使得消费者可以更为安心地使用纺织品。青岛市纺织纤维质检所张海涛在采访时表示:“新版规范名为对生产者的管控,实则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让消费者可以在一个更为放心的市场中进行消费,同时可以提高国民对于国货的信心,并引导纺织行业逐步转变为以质量为主,从而增强我国纺织业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3.社会意义重大。标准的更新是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联系的,是生活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问题的反思。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各个方面都作出贡献,其中企业的贡献就是生产出更多品质好、可信赖的产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海外产品,认为进口的商品就是上等货。厂家可以生产出更加让消费者放心的商品,消费者购买国产商品也是对本国市场的一种保护,促进GDp增长,减少资产外流。所以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重要。这也是国标修改的本质所在。”

各纺织企业该如何应对新国标?

作为GB 18401―2003的加强版,GB 18401―2010对纺织品的生产和销售提出了更加严格要求。在这场绿色与健康的革命中,国内各大纺织品生产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被新规范束手束脚,又能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7

国内车用纺织品主要还是应用于中低档车型,真正用于高档车的并不多。打开高端市场,就意味着必须满足国际汽车厂商对于各项产品的质量要求,如车用纺织品的设计,都十分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设计,对织物结构、色差、色牢度、还有座椅面料的强力、车内小环境的健康,甲醛含量,隔音隔热、过滤器材性能寿命等有着严格要求和相应的检测标准。

国内企业尚处于模仿阶段,创新能力不足,而国产染化料差别使得企业在产品后整理如防污处理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确实很难得到国际汽车厂商的认可。但打开高端市场真正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技术层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明儒说道:“产品的差异可以通过设备的先进性和信息交流进行弥补,但是设计理念和品牌效应却难以快速逾越。目前国内车用纺织品企业正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和加强设计力量,但是创新出来的产品,需要获得对方认可才能打开市场。”这也是他认为国内车用纺织品企业在打开高档市场时最大的制约。

不吸收国际主流产品的设计理念,就很难获得国际汽车厂商的认可,而没有相应的品牌效应,在市场上的信任度则是有限的,别人的品牌和车型就由别人主宰着车用纺织品的使用权。

车用纺织品对于织物性能的要求原本就高,这一点不仅仅从外观上体现,产品的各项性能还都必须经过检测标准的验证。朱理事长进一步说明,这恰恰是我国车用纺织品行业存在的不足之处,国内市场上众多车型主要来自于如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在汽车生产和制造方面,他们有充足的经验和成熟的标准,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汽车生产的质量体系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汽车的零部件包括车用纺织品的监测标准也形成了各自的标准体系。关键在于,目前我国对于车用纺织品也没有统一的国家检测标准,企业的产品是否能被整车厂商接纳,就看是否能够达到各厂商的检测要求,但众多厂商不一样的产品检测方法和标准对车用纺织品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发展有着严重制约。

如最近恒源祥宣布要进入这一领域,在原料的采购和织物的设计、工艺上加以调整,利用原有的设备就可以完成产品的转型,但是,市场准入相对较难,也就是说,有了产品需要沟通获得对方信任,才能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而不是自己闷头研究,车用纺织品因为和汽车行业紧密相关,需要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下功夫,对此,朱理事长也表示将加大协会和相关协会合作,向汽车厂商推荐企业产品,为企业做沟通桥梁。不过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朱明儒说到,“这件事欲速则不达。”

国家标准很重要,它能够统一企业在产品开发的周期和成本以及检验时间,让纺织品认证更加规范化,整体提高国内车用纺织品的质量。然而国内车用纺织品检测标准中只有阻燃性属于强制性标准,以乘客的安全离开为目的。由于和国际标准相比较而言,在监测项目的完备上和认证上不完全,所以国内车用纺织品检验标准实际上很少被采用。目前国内汽车用纺织品的检测体系还不健全,企业不得不将产品送到国外检测,昂贵的检测费用和较长的检验周期无疑加重了生产企业的负担。

国际品牌汽车厂商对于零部件以及内饰用纺织品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有着专门的检验标准和认证程序。一种新的车用纺织品从生产时就要接受定期检验和测试。他们在内饰件材料的选择上更强调产品整体功能,包括抗静电、阻燃、抗污防菌以及颜色、色差、色牢度等等,追求舒适和美观也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朱理事长也认为,国际汽车厂商尤其是对于高档车,在车用纺织品的市场的准入有一定的保护,一是他们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很严格,另外对相关附件厂的保护也在考虑之内。如奔驰在国内建设合资厂,同时也带来了多家附件厂,提供各类车型所需的零部件和车用纺织品。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各国汽车厂商又根据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业有着严格的标准,如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之间的测试标准,双方互不接受。各国标准也不相同,有英国标准BS,德国工业标准Din,美国标准aStH(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有关物理测试如强力、纱线支数的测试方法)或Sae(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其对车用纺织品测试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包覆纺织品材料的汽车零件的测试),每种标准和检验方法也不尽相同。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李艳梅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如克莱斯勒、福特、通用和某些其他公司采用的是QS2900质量标准体系;大众和德国汽车公司采用的是VDa6.1德国工业质量标准体系,雷诺和其他法国公司采用eaoF质量标准体系,意大利则采用aVSQ质量标准体系。

汽车厂商对车用纺织品有着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指标,如拉伸强度,抗气味性,抗磨擦,抗脱色等等,尽管在车用纺织品方面的检测项目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只是在标准范围的数值上有些差别,但许多汽车厂家仍然坚持自己的标准,并不轻易认同其他的标准。朱明儒说到,“国内车用纺织品企业面临的一个窘境可能就来自能被一个汽车厂商接受的产品,因为标准不同而被另一个汽车厂商所拒绝。”

这些标准的制定者大多来自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标准也包含了他们汽车工业发展的水平和成果。尽管对于我国车用纺织品企业来说,这些标准仍然制约着我们进入更广阔的市场领域,但加强和国际汽车厂商的沟通,了解和使用国际标准的检测,不仅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也是打开国际汽车厂商市场的契机。对企业自身来说,重视和采用国际标准也将加快我们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打破技术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的稳定性。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8

本文阐述了生态纺织品的基本概念与要求,系统阐述了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原因、危害;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国家标准法规中生态纺织品的相关技术要求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消除方法。

关键词:纺织产品;生态;技术要求

生态纺织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理念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是保暖、舒适、时尚,还加上了环保、健康等元素。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纺织产品的安全性,生态纺织品是今后纺织品发展的潮流,但纺织产品在原材料获得及加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各种各样的染料和助剂,它们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当其中纺织产品上的残留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生态纺织品的考核对纺织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1生态纺织品概念及常用标准

1.1生态纺织品概念

生态纺织品是指那些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并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生产、消费、处理三方面都满足生态性的纺织品可称为生态纺织品,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再生;从生产、使用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带给环境的负荷都很小的纺织品。从对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出发,生态纺织品应达到:消费者穿着时对健康无害或少害,生产过程对劳动者无害或少害,生产及处理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生产对地球资源无耗或少耗。

1.2生态纺织品标准

国内外关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有许多,我国标准体系中涉及到的标准主要有: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1]、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Sn/t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3]、Sn/t1649―2005《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4]、HJ/t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5]。国外关于生态纺织品的最为著名的标准是:oeko-texStandard100―2014《生态纺织品标准》[6]。

2纺织产品常用生态安全技术指标

2.1pH值

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在0~14之间取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产品特别是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产品的pH值能控制在中性至弱酸性范围内,则对皮肤比较好。反之,如果pH值过高,就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导致皮肤损伤、滋生细菌、引起疾病。标准对pH值的技术要求如下,婴幼儿用品的pH值为4.0~7.5,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H值为4.0~7.5,GB18401―2010中直接接触皮肤的pH值为4.0~8.5,Sn/t1622―2005中直接接触皮肤的pH值为4.0~9.0,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pH值为4.0~9.0,装饰材料的pH值为4.0~9.0。如果企业对pH值这项指标不给予特别关注,服装用面料在染色和整理后水洗不充分就烘干出厂,或者未采取一定中和措施而后期又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这样势必造成纺织产品的pH值超过标准的规定。pH值指标在消费者购买时很难鉴别,所以其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对于可以水洗的服装,在穿着前浸泡和漂洗则能很好地改善服装的pH值。

2.2甲醛

甲醛常用于纺织纤维、纯纺和混纺织物的树脂整理及部分服装成品的定型整理,具有免烫、防缩、防皱和易去污等作用。但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甲醛会逐渐释放出来,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相关疾病并可能诱发癌症。标准对甲醛的技术要求如下: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的甲醛含量分别不能超过20mg/kg、75mg/kg、300mg/kg的标准值,oeko-texStandard100-2014中婴幼儿用品的技术要求为不得检出。

2.3可萃取的重金属

可萃取的重金属种类很多,锑、砷、铅、镉、铬、六价铬、钴、铜、镍、汞等这些重金属中任何一种都能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尤其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细胞、脏器、皮肤、骨骼、神经破坏极为严重。重金属在人体内是可以蓄积的,在人体内时间越长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就越大。生态纺织品标准都对重金属的含量做出了相同限量要求,Sn/t1622―2005对锑含量的技术要求如下: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装饰用品分别不能超过5.0mg/kg、10.0mg/kg、10.0mg/kg、10.0mg/kg。

2.4杀虫剂

杀虫剂的种类很多,有机氮农药、毒杀芬、苯氧羧类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和标准GB/t18412.1―2006[7]中规定的77种农药,还有包括五氯苯酚(pCp)和四氯苯酚(tCp)。纺织产品上的残留农药一般都结构稳定、难氧化、难分解、毒性大,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后容易累积稳定存在于人体的脂肪组织中,也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干扰体内正常分泌物的合成、释放、代谢等过程。生态纺织品标准都对残留农药的含量做出了相同限量要求。

2.5有害染料

2.5.1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价格低廉,其毒性和致癌性远强于甲醛,这种染料在与人体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肤吸收,在特殊条件下分解产生24种致癌芳香胺,形成致癌芳香胺化合物,经过活化作用而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恶性肿瘤物质,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疾病。因此,标准强制规定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2.5.2致癌染料

染料的致癌性是指某些染料对人体或动物体引起肿瘤或癌变的性能。其致癌原因有多种,一种是在某种条件下裂解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某些偶氮染料在还原条件下会分解产生致癌芳香胺;另一种是染料本身直接与人体或动物体长时间接触就会引起癌变,这就是致癌染料。目前标准规定的致癌染料共有9种,分别为酸性红26、碱性红9、碱性紫14、直接黑38、直接红28、直接蓝6、分散蓝1、分散黄3、分散橙11。标准强制规定禁用致癌染料。

2.5.3致敏染料

致敏染料是指某些会引起人体或动物的皮肤、黏膜或呼吸道过敏的染料。目前致敏染料共发现27种,其中分散染料26种,酸性染料1种,分散染料常用于聚酯、聚酰胺和醋纤纤维纯纺或混纺产品染色。标准规定禁用致敏染料。

2.6异味

异味是消费者最容易判断的一项指标,可以直接依据嗅觉来评判。纺织品自身材料不清洁,含有毒性物质或在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因方法不当受到某些毒性物质的污染,会发出异常气味。含有有害物质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往往都伴有一些异味。甲醛含量超标的服装会有一股鱼腥味;服装有芳香烃的味道,则有可能含有致癌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这些异常气味对人体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标准中都不允许产品有任何异味。

2.7苯酚化合物

五氯苯酚(pCp)是纺织品、皮革制品、木材、浆料所采用的传统的防霉防腐剂,它本身是环境激素,反应过程中将产生多氯二嗯英。多氯二嗯英为剧毒物质,其致癌性很强,可以累积在人体脂肪内,致使人的肢体畸形,内分泌失调,损害生殖系统。同时,五氯苯酚(pCp)十分稳定,自然降解过程漫长,对环境也有害,因而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受到严格限制。四氯苯酚(tCp)是五氯苯酚(pCp)合成过程中的副产品,对人体和环境同样有害。生态纺织品标准对苯酚化合物的含量做出了相同限量要求。

2.8氯苯和氯化甲苯

聚酯纤维在常温常压下,采用的是载体法染色工艺,载体染色工艺是聚酯纤维及混纺产品常用的染色工艺,而许多氯化有机载体(例如三氯苯、二氯甲苯等)均是廉价高效的染色载体。这种方法所使用的有机氯载体均为有毒物质,欧盟76/769/eeC指令规定,各成员国必须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定的形式限制某些危险物质及制剂的使用和销售,凡被列入优先控制“黑名单”的物质将不允许存在于任何最终产品中,在这份“黑名单”中,氯化有机载体被列在其中,其限量规定为1.0mg/kg。

2.9邻苯二甲酸酯

在纺织品中邻苯二甲酸酯主要出现在经过聚氨酯(pU)或聚氯乙烯涂层整理的产品,及一些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的服装辅料,如纽扣、皮带、标牌等。邻苯二甲酸酯也可以作为染色的载体,使分散染料可以在常压下染色,也可用于涤/毛混纺织物以分散/酸性染料同浴染色。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已被确定为环境激素,它可以引起动物肝组织癌变,同时扰乱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精囊萎缩。此外,这类产品在合成和废弃处理时,特别是以焚烧的方式处理时,会释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如氯气、氯乙烯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软质(pVC)材料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且加入量相对较多,对其禁令的实施面临很大的困难。标准对婴幼儿用品总的限量要求为重量比的0.1%。

2.10有机锡化合物

有机锡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消费品中,例如鞋的内底,袜子和运动衣的抗菌整理,聚氨酯泡沫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pVC生产过程中的稳定剂或硅橡胶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等。据统计,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全世界的锡产量中的10%~20%是用于合成有机锡化合物的,由此可见该物质应用的广泛程度,并且有机锡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危害严重,会引起糖尿病和高血脂病等。GB/t18885―2009对有机锡化合物有了明确的限量,相对于GB/t18885―2009,oeko-texStandard100―2014对有机锡化合物的限量增加了对二辛基锡化合物(Dot)的限量要求。

2.11抗菌整理剂

现行的抗菌纺织品大多具有广谱抗菌性及高效的抗菌力。通常,抗菌的范围越广,相对应所使用的抗菌剂的化学毒性就越大,同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人类皮肤上有许多正常菌群,某些高效的抗菌剂会过度消灭正常菌群,身体失去正常菌群的保护,就会遭受侵袭,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抗菌整理后的织物大部分含有甲醛,达不到生态纺织品的标准。目前,标准规定的抗菌整理剂有4种,分别为1,2-二溴-3-氯丙烷、α-溴代肉桂醛、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2-(4′-噻唑基)苯并咪唑,标准对抗菌纺织品要求是无残留抗菌整理剂。

2.12阻燃整理剂

常用的阻燃剂包括三―(2,3―二溴丙基)-磷酸酯、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溴化阻燃剂作为一种常见污染物,持久性强,易在人体内积聚,长时间与这些高剂量的阻燃剂接触,会使人体出现免疫系统恶化、甲状腺功能不足、记忆力丧失、关节强直等不良后果。溴化阻燃剂在焚烧时,还会释放致癌物。因此,标准禁用阻燃整理剂。

2.13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印染纺织物经受外界的作用而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染色牢度差的纺织产品,碰到皂液、汗渍或唾液时,染料容易脱落或褪色,且染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婴幼儿身体吸收而危害健康。尤其耐唾液色牢度对婴幼儿服装产品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婴幼儿经常会无意识地将衣服等物咬在嘴里,若织物的耐唾液色牢度未达标,会导致孩子直接吞噬染色残留物而受到伤害。婴儿服装的唾液及汗渍色牢度尤为重要,因为婴幼儿可通过唾液和汗渍吸收染料。唾液及汗渍色牢度为欧盟制定的专门针对婴幼儿的测试方法。

虽然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所有用于纺织品的染料都对人体有害,但加强染色产品的色牢度可以减轻其可能的危害却是可以肯定的。易褪色的产品,其染料或颜料可能渗入汗水里,通过皮肤吸收进体内,因此,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仅针对婴幼儿用品)4项测试是必不可少的。标准GB/t18885―2009对色牢度指标有了强制的规定,相对于GB/t18885―2009、GB18401―2010和Sn/t1649―2005对色牢度的规定,婴幼儿用品耐水色牢度指标≥3~4级,直接接触皮肤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色牢度指标≥3级(耐唾液色牢度除外)。

2.14挥发性物质及异常气味

任何与产品无关或虽与产品有关但浓度过大的气味(如霉味、恶臭味、鱼腥味或其他异味)都表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品残留,有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最突出的特殊气味是涂料印花织物上的火油气味、树脂整理纺织品中的鱼腥味、涂层织物的溶剂气味、涂料印花浆中烃类和丙烯酸酯的臭味以及某些功能整理,如阻燃整理、无甲醛免烫整理所产生的气味等。挥发性物质及异常气味对人体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一般气味和感官的刺激,使人感觉干燥,黏膜的刺激会导致系统毒性病态,严重的还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标准对挥发性物质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对异常气味技术要求为无。

2.15石棉纤维

石棉,又称“石绵”,为商业性术语,指在自然界中以纤维形式存在的具有高抗张强度、耐化学和热侵蚀、电绝缘和具有可纺性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硅酸盐类矿物产品。作为金属材料,由于它具有耐热、保温、耐磨、电绝缘以及耐化学腐蚀等优良的性能,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虽然石棉有上述优良性能,本身也并无毒害,但对人体却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致癌作用。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被吸入人体内,就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如石棉肺、胸膜和腹膜的皮间瘤。这些肺部疾病往往会有很长的潜伏期,严重时会引起肺癌。石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肯定为致癌物。石棉纤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且这一危害日益被人重视,标准禁用石棉纤维。

3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品由于其生产和印染过程中接触种类繁多的化学品,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纺织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遵循纺织产品标准,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放心的安全纺织产品。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进一步加快有害物质的规管和限制要求,保持我国生态纺织品与国际生态纺织品的环保要求接轨,加强配套测试标准的研发,促进行业内的产业化升级,保护人类健康,降低环境危害。检测机构也应紧跟时代需要,提高人员素质和检测水平,为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消费者也应该不断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关注纺织产品颜色、质地、价格时,更要关注其安全性环保性,拒绝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要求的纺织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安全环保纺织产品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GB/t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S].

[2]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3]Sn/t162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S].

[4]Sn/t1649―2005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S].

[5]HJ/t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织品[S].

[6]oeko-texStandard100―2014生态纺织品标准[S].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9

“围绕质量兴省,河南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品牌产品,力争到2012年,培育100个中国名牌、800个河南名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处长宋松林指出,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河南省设立了省长质量奖,将本着“总量控制、公正公开、优中选优”的原则,每年评出不超过10家企业,每家奖励100万元。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检测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竞争力,是效益,河南省纺织检测中心将对纺织服装企业申报名牌检测实行免费服务。”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陈长海在会上表示。

“质量兴省”不是空话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工作的主导地位,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落实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制定我省质量发展纲要,明确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力开展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业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质量研究机构,加强宏观质量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制定完善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及评价考核体系。”近日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指出,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河南省科学、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省优势产业、企业加强创新技术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将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以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以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力争到2012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

该决定强调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质量安全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对所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安全负责,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保证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作为首要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确保出厂产品批批合格,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改进、节能降耗、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

要加快制定省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发挥名牌战略带动作用,鼓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我省战略支撑产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将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宣传,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力争到2012年,培育50个地理标志产品、100个中国名牌产品、800个河南名牌产品。

寄望“名牌战略”

近年来,河南省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8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倍,从2003年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8亿元,年均增速44.8%,高出全国17.2个百分点;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河南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呈现前大后小的特征;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对行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对该省纺织工业的总体形势研判后指出,河南省纺织产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产业链短,棉纺织发展较快,但印染和服装行业发展较慢,产业体系不完整,形不成综合优势。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导致产品档次不高,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要求。三是缺少专业市场,网络不完善,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四是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规划》进一步阐述,河南省纺织工业属于“三有一机”产业。“三有”:一是有潜力、成长性好。纺织工业产品是终端消费品,也是必需品,市场稳定且空间巨大,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国外、国内消费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河南众多人口形成的对纺织品服装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都将成为拉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二是有优势。河南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均具有比较优势,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一有产业基础,河南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位居国内第三位,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第二是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突出,河南是近1亿人口的大省,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棉花资源丰富,土地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发展纺织工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第三是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既在辐射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因此,只要解决了自身问题,产业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三是有全局性意义。纺织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从棉花等原材料开始一直延伸到服装产业,横向与化纤产品密切相关,是扩充就业的主渠道,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一机”是指当前纺织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河南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面临着难得机遇。

“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优化河南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符合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选择要求,应该把纺织工业作为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发展,引导、支持其做大做强,力争做成中国纺织工业强省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并努力在全球纺织工业领域占一席之地。”《规划》指出,河南省纺织工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专业机构强力“后盾”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我们获得5000万元投资,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建设具备棉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完整产业链产品检测能力的最高规格的检测中心。目前,该项目正在施工,明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检测中心还将投资2000多万元,增添一批国际最先进的纺织品检测仪器和设备,使其更具备国际水准的检测能力。”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陈长海表示,该项目建成后,河南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将成为全国技术力量最强、仪器设备最好、检测范围最全的标杆检测机构之一。

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原纺织工业部按中南五省检测布局成立的区域中心,预算内全供事业单位,编制为45人,隶属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过23年的发展,纺织中心的检测手段和人才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纺织中心现设办公室、总工办、业务技术科、服装检验科、纺织品检验科、特种防护用品检验科、计量管理科等共7个职能科室和省纺织计量站,有专业技术人员37人。其中: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2人,承担“织物撕裂检定装置的研究”、“新型纤维含量测定分析研究”等4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了CnaS(国家实验室)的认可,现有2500m2的实验室,拥有包括瑞士乌斯特公司的纱疵分级仪,SDL锡来国际集团的标准转筒烘干机,德国贺利氏公司的日晒牢度仪和标准光源箱等先进仪器设备150台(套)。能开展化学纤维、纱线、本色布、色织布、印染布、丝绸、毛织品、针织品、工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梭织服装、针织服装等133种服装和纺织品质量检验和29项纺织专用计量器具的计量检定工作。目前,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在积极筹建中。

中心将作为河南省纺织工业积极贯彻落实“质量兴省”战略的专业技术支持机构,为河南纺织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后盾”。

设千万级的“省长质量奖”

为了鼓励并引导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研制先进标准、追求卓越绩效,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河南省将设立“省长质量奖”,奖励总金额达1000万元。

“我们将设立‘河南省省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委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知名学者、质量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行业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评委会主任委员由主管质量工作的副省长担任,评委会秘书处设在省质监局。”河南省质监局局长高德领介绍说。据悉,为了确保省长质量奖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评审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在标准要求下,可按行业类别分别制定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同时,还将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有效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把社会认同度、群众(顾客)满意度作为评奖的主要标准。《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管理办法》规定,颁奖后,还将建立定期巡访及动态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应及时了解获奖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等情况,督促其保持荣誉,不断提升改进绩效。

保健纺织品测试篇10

关键词:汉麻纤维;性能与鉴别

大麻俗称火麻。是人类利用最早的韧皮纤维作物之一。我国大麻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大麻不作为纺织原料,是因为大麻纤维长度差异大,且纤维间的胶质不易完全脱净,使纤维大多相互粘连呈束状或网状,不能分离成单纤维,因而在纺纱工艺加工上受到限制。因此,长期以来,大麻一直被用于制作绳索、麻线、麻袋等。现在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了机械脱胶软麻设备、生物脱胶等相关的工艺技术,不仅保持了大麻纤维原有细柔舒适的优良性能,而且还改进了大麻纤维长度的纺纱性能。目前利用改良后的汉麻,既可以纺出60公支的优质纯汉麻纱线,又可以与棉、莫代尔、莱赛尔等其他纺织原料混纺,生产出高品质的汉麻混纺纱线。因此,大麻纤维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纺织业界在麻类种植品种上研发出汉麻,现在所说的汉麻就是培育的无毒大麻的品种。中国是纺织服装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原料消耗大国,汉麻纤维作为新资源,市场前景广阔,汉麻的开发,不仅弥补了纺织原料的紧缺,而且也为汉麻独特的性能在产品上得到利用。目前工业化的汉麻纤维加工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生产出的各类产品已陆续投入市场,2009年我们也在检测业务中,多次受理了汉麻/棉混纺纱纤维成分与含量样品的检测,不断探索汉麻精干切断短麻、混纺纱内纤维外观形态特征的鉴别,以及纤维性能在产品生产中的运用,摸索出一些经验供广大检验人员借鉴与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汉麻精干切断短麻的感官鉴别

用于生产麻/棉混纺纱的精干麻,切断长度为40cm左右。汉麻精干麻呈白色或黄色,有光泽,外观形态像树一样有分枝状,单纤维长度差异大,一般长度为7mm~50mm,单纤维细度为4000公支以上,与棉相近。汉麻精干切断短麻鉴别时,一般在自然光线下用手抽取少量薄层纤维,观察其颜色、光泽、粗细、形态及单纤维长度等特征。

2 显微镜下汉麻纤维形态特征的鉴别

2.1采用FZ/t30003―2000《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显微投影法》检测汉麻/棉混纺纱纤维含量,对汉麻纤维形态特征的鉴别方法。

取有代表性试样,将试样放入Y172纤维切片器中,切取0.2μm~0.4μm的长度,放在载玻片上,制成纤维混合试样样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观察样片中汉麻纤维的纵向表面形态特征:

(1)汉麻的单纤维:表面无扭曲,有明显的竖条纹,有横节,横节条纹显示竹节状,条纹较细,纤维表面与亚麻纤维相似(见图1)。

(2)端部纤维:顶端呈钝圆形,纤维表面有纵条纹和横节(见图2),或表面只有纵条纹,无横条纹(见图3)。

(3)少数可见因脱胶未尽的束状纤维:由两三根单纤维粘连在一起,或由多根单纤维粘连在一起的整束纤维(见图4),或交织成疏松的网状结构(见图5)。

(4)同束单纤维节问等长,节与节并列在一起,有时有分叉。

(5)单纤维直径在混纺纱线中的实测值为7.00μm--42.00μm,平均直径为1800μm。

2.2 注意事项

(1)由于汉麻横截面呈不规则圆形或圆角多边形,有木质化薄壁包围着细胞壁,细胞壁的层次明显增厚,内腔呈线形、扁圆形,因此观察到的汉麻纤维的纵向表面与棉相比感觉浑厚。

(2)汉麻单纤维的粗细差异大,粗的与亚麻相似,细的与棉相近,且纱内细纤维的数量较多。

(3)汉麻同束纤维并不是齐头等长,而是锐角相接或相互嵌入的,因此麻束纤维经脱胶后,纺入纱内的细小纤维,也比苎麻、亚麻混纺纱内的细小纤维要多很多,这也是汉麻与苎麻、亚麻纤维的明显不同之处。检验人员在鉴别区分时,一定要耐心仔细,不厌其烦。

(4)在测量纤维直径上,对脱胶未尽所形成的汉麻束状纤维,不应准确测量其束内每根纤维直径,就直接计数束内所含的单纤维根数。3汉麻的性能特点

汉麻纤维与大多数麻类纤维一样对水分吸收较慢,而且散发较快,具有吸湿、散湿性好的特点,汉麻纤维比重为1.281g/cm3,比苎麻、亚麻轻。纤维顶端呈钝圆形,没有苎麻,亚麻纤维顶端那样尖锐,因此汉麻纺织品特别柔软适体,织物的粗糙感和刺痒感较轻。

汉麻纤维还具有独特的天然保健功能,抗霉抑菌,防腐防臭。特别适合做内衣、鞋垫,袜子,床单等。汉麻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好,冬季吸尘少,对人体无不良影响,而且汉麻纺织品的防紫外线效果非常好,特别适合做夏季服装。

汉麻纤维的细度比苎麻,亚麻都要细,细度仅为苎麻的三分之一,与棉相近;强力次于苎麻、亚麻;可纺性能也是次于苎麻,但优于亚麻,因此进一步提高汉麻的纱线密度,将使汉麻纺织品成为亚麻纺织品的有力竞争者。4汉麻的开发利用

目前在汉麻的开发上,普遍采用汉麻与其他纤维混纺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成纱支数,又可发挥不同纤维各自的特点。汉麻在脱胶工艺上,既要去除木质素,使汉麻由粗硬变为细软,又要保留少量的木质素,使汉麻纤维分为不同的工艺长度,如:长麻纺用麻、毛纺用麻、中长纺用麻,棉纺用麻、绒纺用麻、无纺用麻、毡用麻等系列长度。用于长麻纺和短麻纺的两条生产工艺,对于调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增强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汉麻多与棉和其他纤维混纺,已开发多种汉麻布料,如纯汉麻长纤布,汉麻牛仔布,汉麻与莱赛尔纤维混纺布,汉麻保健席等,另外汉麻还大多与绿色环保纤维混纺及交织。

我们在日常检测业务上,十分关注国内外传统纤维的改进以及新型纤维的研发。在2009年针对汉麻/棉混纺纱新品种的检测,及时探索汉麻纤维的外观形态特征的鉴别,研究掌握检验检测方法,因此在汉麻精干切断短麻与汉麻/棉混纺纱纤维含量的检测上,不仅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也满足了生产企业或客户的检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