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医急救医学十篇中西医急救医学十篇

中西医急救医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58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1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急诊思维;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雁,李鹏,王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2

1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急诊科内设部门及数量:抢救室、清创室、输液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手术室、留观病房;急诊科设备及数量: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输液泵、注射泵、急诊总量;急诊科人员:医生和护士人数、医生职称及专科类型、eiCU医生和护士人数;本次调查涉及共涉及37家医院;并与广西的一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南北差异。共发调查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100%。37家被调查医院中,三级医院15家,占40.54%;二级医院22家,占59.46%。

2结果

2.1急诊科室设备情况

急诊科室设备情况,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上述急诊设备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上明显有差别,三级医院设备的使用次数较多,而二级医院使用次数较少,甚至有的设备一次都没有应用过,如体外起搏设备、无创呼吸机等。

2.2急诊部门设置情况

2.2.1急诊留诊观察床数三级医院4~6张观察床数的3个(20%),7~9张的5个(33%),14张及以上的7个(46%);二级医院:急诊留诊观察床数0张的2个(9%),1~3张的6个(27%),4~6张的10个(45%),7~9张的2个(9%),10张以上的2个(9%)。

2.2.2急诊重症监护室床位数情况三级医院床数0张的6个(40%),1~5张的5个(33%),6—11张及以上的4个(26%);二级医院:床数0张的19个(86%),1~5张的3个(14%)。

2.2.3救护车情况37家医院共有救护车97辆,平均2.62辆,其中配备1辆救护车8家,占21.62%;2辆救护车10家,占27.02%;3~7辆救护车19家,占51.35%;37家医院监护型救护车配备的有19家,占51.35%,其余均为转运型救护车。

根据报道[2],广西90家医院共有救护车236辆(平均216辆),其中,1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没有配备救护车,21家医院配备了1辆(23%),31家医院配备了2辆(34%),配备3~8辆的38家(42.2%);11家配备了监护型救护车(10%),共18辆;其他均为转运型救护车,共218辆。

2.3急诊总量

医院级别、大小、位置不同,其患者量也不同,各人数段医院所占比例见表3。山西省二级乙等以上医院每日急诊患者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02~300之间,其中三级医院大多为0~50之间;二级医院大多为0~30之间。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急诊量超过100人次的三级医院均为0%,而二级医院的占4%。

三级医院的日急诊患者总数、观察患者数、抢救患者数、救护车接入患者数等反映急诊工作量的指标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p0.05),见表4。

2.4人力资源构成

2.4.1医生各急诊科医生主要包括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等,且各医院专职急诊医生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26之间,大部分三级医院拥有9~18名专职急诊医生,但基本没有分出儿科,五官科等专业急诊医生;而大部分二级医院仅有2~9名专职急诊医生,基本上各级医院急诊科都存在轮转医生。拥有不同数量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的急诊科所占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

2.4.2护士急诊护士主要由专职护士与轮转护士构成,因为急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比例基本固定,所以各级医院根据急诊科室的医生数量而配备相应的护士数。

2.5学历、职称

2.5.1急诊专科医生具有高级职称医生数所占比例二、三级医院分别为17.4%与3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2护士三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6%,中级职称占39.9%,初级职称占54.1%;二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0.4%,中级职称占31.4%,初级职称占68.2%。二、三级医院中级及初级以下职称护士比例都有显著差别。56.8%的三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24.5%二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

广西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被调查医生765名,护士1136名,医生与护士之比为1:1.5。85.7%的急诊科(78家)医生是固定编制的,47.3%的急诊科(43家)配备了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医生的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50.8%。医生的专业结构:内科医生占47.7%,外科医生占16.3%,全科型医生占16.1%,儿科医生占9%,iCU医生占8.8%,五官科医生占2.1%;有81家急诊科配备了专业内科医生,55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外科医生,38家急诊科配备有全科型医生,其中10家急诊科医生均为全科型医生,37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儿科医生,12家急诊科配有专业五官科医生。只有18家配备有固定编制的iCU医生。60.4%(55家)的急诊科护士是固定编制的;13家iCU护士是固定编制的。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3

Dr.antoniomarttos在过去10年中一直在这家顶级的创伤中心工作。过去两年中,他在美国和巴西两国之间奔波,帮助巴西在举行世界杯和奥运会两大盛事之前建立创伤急救体系,这其实和他本人是巴西人密切相关。在进入美国医疗体系之前,Dr.marttos还曾经去过欧洲,见识过法国和比利时的医疗体系。此次中国之行是他首次亲身接触中国的医疗体系,他希望未来能够帮助中国的医疗机构创建创伤急救体系。

《中国医院院长》:您在美国医疗体系工作多年,能否先向我们描述一下美国的急救体系是什么样的?

Dr.marttos:美国急救体系构架很好,每位工作人员都遵循流程规范。针对急救来说,要避免伤害的发生,例如注意交通安全和工作安全。但是一旦发生伤害,急救体系能够确保快速将患者送至医院,并由专业的医护团队来提供救治。

美国的急救体系非常强调时间。通常情况下,从事故发生的那一刻起,到第一批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长为5~12分钟。如果在12分钟内无法赶到,急救人员必须重新设计路线和网络,让救护车尽快到达。救护车将患者送至医院的时长也有限制,如果超过30分钟,就需要使用直升机。

在救护车运送患者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就开始和医院进行信息沟通,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伤情状况等。因此当患者还未到达医院的时候,医院的创伤团队已经做好准备。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医护人员组成的创伤团队紧密合作,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和指南来诊治患者,这使得他们的操作非常标准化,同时也配合默契、井然有序、动作迅速。由于创伤团队每天都在执行这样高强度、高精度的操作,他们熟悉流程的每个步骤,因此在患者到达的那一刻就能够开展高效有序的工作,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中国医院院长》:如何确保医生在面对大量创伤患者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尽可能快且多地拯救患者生命?

Dr.marttos:实际情况肯定和纸上谈兵不可相提并论。为了确保医生能够应对巨大的压力,我们医院每6个月进行一次演习,应对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飞机坠毁等不同的情况。例如,医院需要在1个小时内处理300名患者;如何隔离医院避免遭受袭击;如何分诊患者令他们接受合适的治疗;如何加床,或加快病床周转率等。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方面是为医护人员提供他们所需的工作和培训,包括流程规范、指南、演习等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真正的结果,即患者能够生存下来,所以要做质量监管。质量监管非常重要,患者的数据需要录入数据库。不同病情的患者设有不同的指标,例如某些创伤的患者是否在6个小时内接受手术;骨折开裂的患者是否在30分钟内接受抗生素等。这些数据由专职护士录入数据库,每个月进行比较,质量就能够得到长期监管。

《中国医院院长》:质量控制所采用的指标和标准是一致的吗?

Dr.marttos:地区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别,但是基本是相似的,根据大量的研究,实际上基本框架应该是一致的。当然,你必须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在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美国要求患者运送时间超过30分钟就使用直升机,其他国家和地区未必适用。我们帮助巴西创建的创伤急救体系,就是在美国的标准之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中国医院院长》:美国的急救体系由什么机构负责协调?

Dr.marttos:在美国,消防同时也承担急救的任务,例如车祸等普通的事故控制和处理主要由消防局或一般的创伤处理中心协调。虽然消防也属于地方政府管控,但这和大规模的伤害事件发生后的急救体系协调还有所不同。在诸如纽约、波士顿、迈阿密等美国大城市,市政府通常设有控制所有水电能源和协调医疗的控制中心。一旦发生大规模伤害事件、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应急机制就会启动。

创伤急救协调中心需要了解并清楚本地区所有医院的优势专科、能力水平和容载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伤病情况,将他们送至最适合的医院,而非最近的医院。因为最近的医院未必有能够处理该患者病情的医生,如果此时再送至另一家医院,无疑是浪费了患者的宝贵时间。协调中心并不属于哪家医院,而是归属整个地区,救护车也是如此,因此在运送患者上不存在偏颇,而是统一听从协调中心的指挥。

《中国医院院长》:您刚才提到在帮助巴西创建创伤急救体系,能否详细说明一下这个项目?

Dr.marttos:巴西计划在2016年奥运会之前创建成熟的创伤急救体系,包括院前的分诊体系,指征、指标和标准的建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培训,设施的改建改造,设备的建构以及通讯系统的建立。巴西计划创建5家创伤急救中心。目前我们在里约热内卢开展工作已经两年了,已经建成一家创伤急救中心,近期第二家创伤急救中心准备开张。事实上,这两家创伤急救中心都建在贫困地区,率先享受到好处的是当地居民。

与美国不同,巴西没有急救人员,而是医生跟随救护车去现场。巴西的医生曾因为患者太多,工作压力太大而选择辞职。所以我们先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院前分诊中心,中心配备放射等设备和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伤情和指征分为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措施。例如黄色房间的患者可以暂作处理之后等待一段时间,而红色房间的患者则必须尽快送至医院治疗,与此同时医院的创伤团队也已经准备就绪。经过合理分诊,医院的医生只需要诊治那些真正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使得患者诊疗非常有序。这种分诊中心也并不难建,如果医生短缺,护士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责任。

经过培训和改进之后,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巴西创伤急救体系的改变,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出现了很大的降低;团队协作的方式使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紧密配合,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清洁人员或担架人员,他们都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感到自豪,团队士气得到了很大提高。我每个月都会去巴西工作一周,亲眼看到质量在持续改进。

《中国医院院长》:您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

Dr.marttos:我此次来中国主要是学习,并亲眼见识中国的发展。此次中国之行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只是经济在快速增长,医疗体系也在持续发展。我相信,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目前是创建卓越的创伤急救体系的良机,因为中国有机会能够从一开始就创建独特且有价值的创伤急救体系。

在创建创伤急救体系方面,中国的一大优势在于中国文化提倡辛勤工作、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医护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品质来帮助患者;而挑战则在于国土面积广大,因此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相信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创建卓越的创伤急救体系首先要打好基础,一是预防,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受到伤害;二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符合资质的医务人员,清楚了解并严格遵循流程规范。

我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工作了十余年,也曾经在巴西的医疗体系中工作过,目前又帮助巴西创建创伤急救体系。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流程规范及指南,巴西和中国拥有医疗人文因素,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创伤急救体系就完善了。

《中国医院院长》:在您看来,谁应当承担创建创伤急救体系的领头者职责呢?

Dr.marttos: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不同。

例如,在迈阿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泛滥,毒贩之间发生枪击、斗殴和车祸,导致很多人因暴力犯罪而受伤。当时医院和医生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处理这么多伤害,于是当地医生呼吁社会建立创伤中心,由当地人民和公司企业一起捐款,在1992年建立了创伤中心。这是民间呼吁和社会舆论在推动创伤中心的建立。

中国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实施这项工程,长远的规划必不可少。一方面,医院、医护人员、急救中心等相关机构需要合作,创建流程规范和指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需要接受培训,获得所需的工具。

《中国医院院长》:您对自己的职业特别有热情,请问在您的经历中,是否发生过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培养了您的热情呢?

Dr.marttos:我早前在巴西医疗体系中工作的时候,曾经遇到过患儿没有被抢救回来,而我必须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的妈妈。我见过很多患者,其实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一样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我发誓要尽我所能地帮助我的患者。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4

聪明可爱的藏族女孩小西来踏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就受到了医务人员的热切关注,温暖的微笑和热情的拥抱,让浓浓的爱意顷刻间包围了她。医护人员的这份特别关切始于两年前。

两年前,正是在玉树灾区执行救灾任务的二五五方舱医院和后方医院的治疗下,重度烧伤的小西来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治疗,包括面部植皮。医院不仅免除了小西来的医疗费用,还组织全体医护人员为小西来捐了数万元善款。而小西来和二五五医院的缘分,还远不止于此,医院还为小西来等数十位汶川及玉树地震受灾儿童建立了档案,将捐助他们到大学毕业,并会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

对二五五医院来说,关爱小西来等地震受灾儿童,并不仅仅是出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关怀,更是抗震救灾医疗方舱爱心救援的延伸。汶川、玉树地震的救灾任务,赋予了二五五医院一种特殊的使命。

千里驰援,温暖灾区

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小西来这位灾区儿童的到来,还是令许多二五五医院野战方舱医疗队成员想起了两次抗震救灾的经历。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绵竹,他们第一次使用了野战方舱医院进行救援,先后救治伤病员16241人、收住入院447人、手术823例,抢救成功率达100%,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方舟”。

当时的绵竹,是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有3万多重伤员亟待治疗和转移。二五五医院野战方舱医疗队的到来,为无数灾难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人歇舱不歇”,为抢救更多的生命,二五五医院采取了多种办法,同时可以展开4台手术,对4名重症患者进行监护。

先进的野战医疗条件,保障了救治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行。具备手术方舱、X光线检查方舱、急救方舱、远程医疗方舱等12个野战医疗方舱的二五五方舱医院,不仅具备检伤分类、急救手术、供应洗消等功能,还可自己供应电、水、气,昼夜可通过伤员400名、留治伤员200名,还可以进行野战医院与地方医院的适时对接、远程会诊车多点对一点的专家会诊等。

使用新型野战医疗方舱,医疗队平均8分钟救治一名患者,创造了地震灾区抢救和转送伤员的奇迹。

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每天休息不足5个小时。

生命奇迹不断在这里产生:12名高危产妇安全出院,167名重症急症伤员渡过难关,被困井下196小时的矿工赖元平经紧急救治后被安全送至总医院,转危为安……

2008年5月26日,二五五医院在汶川救援时迎来了首个剖腹产婴儿。他的父母韩静夫妇为了感谢的恩情,给孩子起名“舱生”,也就是小震奥。

在医院为小震奥母子建起的一个绿色帐篷内,医院作出了郑重承诺:“二五五医院承诺将长期关心和照顾小震奥,并且供养他直至大学毕业。”

二五五医院,在绵竹留下的还不止这些。

36年前,二五五医院曾经历唐山大地震,2/3的医护人员伤亡,在科主任以上人员无一幸免的情况下,他们在废墟上迅速成立了第一支医疗队,救援3000余人,被国防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1987年,医院抽调野战医疗所奔赴老山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长期的实践中,二五五医院传承和凝结了打不垮的老山作战精神、压不弯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勇争先的卫勤先锋精神,这三种精神已成为二五五医院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精神支撑。

凭借在野战医疗和抗震救灾医疗上丰富的经验和优势,后期二五五医院又把救助转移到了恢复和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上。

为给当地群众在灾后重建的过渡时期提供医疗服务创造良好条件,二五五医院还吸取了当年唐山抗震和小汤山抗击非典中建设医院的经验,与绵竹市人民医院成立了联合领导机构,启动了重建灾区医院的方案。这家大型抗震救灾医院床位800张、日门诊量达2500人至3000人,能够开展大型诊疗诊治、手术等工作,为灾区留下了永远的野战方舱。

三江源头架起“生命方舟”

生命方舟的故事,不仅响彻四川大地,而且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也广为传颂。

两年前,接到赴玉树执行抗震救灾命令后,二五五医院迅速启动应急方案,紧急集结人员、调试装备、筹措物资,仅用10多个小时就准备就绪。2010年4月15日23时50分,“抢”字头90234次专列承载着160余名官兵、45台装备车辆从唐山南站出发,奔赴玉树灾区。

这支方舱医院的官兵,70%以上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有着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当方舱医院的运输车队似一条钢铁巨龙向青藏高原开进时,令人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四肢发软的高原反应给官兵们上了第一堂课。但剧烈的高原反应,并没有挡住医疗队千里驰援的急切脚步。

刚到达灾区,二五五方舱医院就迎来了第一位伤员——68岁藏族老大妈索南拉毛。

在地震中,她右小腿严重砸伤,由于没有及时处置,已经变得又紫又黑,再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截肢。方舱医院派车将老人接到医院进行救治,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老人奇迹般地能够走路了。

28岁的土登格来是玉树结古镇人,清理废墟时,左眼被铁器挂伤,被送到了方舱医院。经检查发现,眼部下睑缘、结膜和眼轮匝肌有不同程度断裂,医生立刻使用显微器械实施手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美容缝合针线,对损伤部位进行精确吻合。半个多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这也是方舱医院实施的首例眼部显微手术。

“快、快、快,紧急抢救!”建筑工张永山被送到二五五野战方舱医院。患者深度昏迷,手脚冰冷发紫,大小便失禁,确诊为急性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生命危在旦夕。高流量面罩吸氧、股静脉插管、全程心电监护……经过近5个小时的治疗,张永山意识恢复,呼吸平稳,各项生命体征慢慢恢复正常。国家高原病防治专家、第三军医大高原系教授高钰琪称赞道,这是玉树灾区抢救严重高原病的成功个例。

在开展医疗救治的同时,他们还主动承担了扎西科赛马场居民安置点的消杀灭任务,定期深入偏远乡村送医送药。在此基础上,他们全力投入灾区医疗重建之中,为灾区留下了一座“不走的抗震医院”。

小西来是2010年6月1日被送到二五五野战方舱医院的,当时她全身致伤面积25%以上。为了让小西来得到更全面的治疗,她被转移到了后方医院——位于唐山的二五五医院,从此,小西来的命运就牵动着二五五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危重病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76-01

1中西医各自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弊端

在西医治疗方面,虽然西医擅长急救,但是却缺少关于急救的整体辩证理论,例如发病的原因,气血是否顺畅,三焦是否有问题等等,而在急救的具体过程中,西医的治疗重点在于解除病情,根据病患的体征着手,从发病末端解决,这样的治疗方法不注重患者发病的原因,往往不能彻底根治患者的病情,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在解决急性危重病时,可以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作为应急的选择方法。在中医治疗方面,众所周知,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先对病患做初步的了解,然后找到发病的原因,先解决病根,再通过一些辅助药材解决表面的病症。这种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根治病情,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急性的危重病不太适用,只能作为后期处理的治疗方法。

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西医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而中医面线处于劣势。但是我们需要明晰,我们不能根据治疗的结果来判定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哪种更为有效,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急性危重病的病症取两种治疗方式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愈比率。当然,作为数千年中医的传承者,我们也需要对中医的治疗方式不断的探索并且改进,争取能够使中医更好的适应当前时展,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病情。

3寻找中西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最佳途径

虽然急性危重病的病情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万千病情中寻找到共同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在手术科室还是在其他一般科室,很多急性的常见病,如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病情仍然继续恶化,那么基本都会走向一个相同的结局,包括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炎,脓毒病,多脏器官衰竭以及营养衰竭等等,在这当中还不包含一些慢性病症的晚期临终状态。像上述的病症,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基本可以囊括在中医创立的三证三法理论体系当中,即淤血证和活血化瘀法,毒热证和清热解毒法,急性虚证和扶正固本法。如果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这三证三法,并且能够适时的配合现代西医的急救方法,那么中医治疗急性危重病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方法虽然不是根据中医古老的理论进行解决,但是在治疗之后却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西医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治疗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突况,例如,在运用西医方法治疗时,往往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征,西医对这种病症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呼吸机或者是呼气末正压通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病患的动脉血氧分压,进而延续患者的生命,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在高浓度氧气吸入之后,很多患者出现呼吸急迫短促,腹部胀满,舌质绛红的症状,这些症状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和危险的,这种状况在西医中虽然无法解决,却符合了中医的阳明腑证明,运用中医理论中的上清下泻的治疗方法,适用凉膈散去芒硝多用大黄,这样就能够使患者在通便之后,降低pao2的数值,进而在短期之后即可恢复正常,实现早起痊愈的效果。再如缺血性急性肾功能的衰竭,会出现少尿或者无尿,高钾血症,这种病往往会危及到生命安全,在西医治疗中会采取人工肾透析的方法,如果在透析的过程中,给患者开益气活血的解毒方药,例如黄芪,丹参,大黄等等,那么绝大多数的患者就会在一个月左右肾脏恢复正常状态。

4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思路和方法的建议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中医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尤其是现在急性危重病日益增多的状态之下,我们更应该将中医的先进理论保留下来,并且不断的更新升级中医理论,做到与时俱进。西医是外国的智慧结晶,传到我国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对西医还没有研究通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急性危重病,我们需要对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并且取各家之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中医的整体辩证理论,而并非是哪里有问题就专治哪里,就以毒热证做例子,如果能够证明问题在于阳明,但是却出现血热内盛,急下存阴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在急下之后立即清理肠道中的细菌以及内毒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肠道里的细菌进入到血液当中,并发其他病症。而在采用西医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对于腑脏,经络,阴阳的调理,促进阴平阳秘,正气内存的治疗。这种整体的调理,主要是对免疫功能,能量代谢,应急反应等方面的影响,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加入中医的整体调理理论,会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更短,身体免遭不必要的痛苦。

5结语

中医擅长根治,西医擅长急救。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病症甚至是急性危重病,在这种结合过程中,我们需要取中西医各家之长,补双方之短,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研究出一套成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是一项巨大而又宏观的课题,内容涉猎较广,涉及学科也相对较多,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填补,充实内容,才能够使这种思路更加新颖,方法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高培阳,王春霞,郑翔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73.

[2]刁人政,邹建东,韦宏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8(1):9-10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6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11年。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乡村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质量、平安、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平安、便利、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顺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胜利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平安相关的内容,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顺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置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继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平安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深入开展创立“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平安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加大在岗培训力度,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干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西医为用”方针,要贯彻以“中医为体。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依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罕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平安改革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搞好医疗平安改革顺利推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阿坝、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损失。灾难突降,举世震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震区唯一的部级大型综合性医院,沉着应急、科学组织、连续作战,全力开展伤员救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截止6月23日上午10:00,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710人,收治入院1838人,其中危重伤员1153人,iCU收治155人,完成手术1397台次,住院死亡率1.25%。除完成了上述地震伤员的诊治外,从5月12日至今,我院作为区域性部级医院,还完成非地震病员的普通门诊203256人次,急诊11357人次,入院治疗10477人和4930台择期和急诊手术。现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这里凝聚着全院职工忘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职业操守、精湛的医疗技术、亲密无间的团队合作和包容百川的国际大协作,作为抗震救灾的战略支撑点,华西医院集结了国内外最优秀的队伍,我们共同创造了地震救灾史中值得骄傲与纪念的一页。

一、沉着应急,明确定位,科学指挥,保障救治

地震发生后,医院的第一反应是保证手术间手术病人、全院4000余住院病人和5000余门诊病人的安危,第一时间医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分片区深入手术室、病房和门诊等医疗场所,组织医护人员稳定病人情绪,及时疏散病人。全院职工面对危险,坚守岗位,喊出了“病人在、医务人员在”的口号,迅速消除病人恐慌情绪,保证了疏散工作的有序开展。iCU、病房危重病员及五十六间手术室的工作仍在原地进行,医护人员没有1人脱离岗位。强震之后,医院不断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省地震局核实震灾情况并组织检查业务楼宇安全状况。在震后三小时内医院已掌握:汶川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总体特征呈余震衰减趋势;经建筑工程师核查,我院抗冲击力七度设防、抗倒塌八度设防的全部医疗用房主体结构安全无损。确定楼宇安全后,医院果断决定各科室护送病人返回病房。院区内包括患者及家属和职工,在地震疏散和震后返回中,3万余人的行动,无一例伤亡,无一例纠纷。华西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赞扬。

面对灾害,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5.12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举全院之力,保障病人安全,挽救受灾伤员生命”的任务目标,统一指挥医疗救援工作。在人员、设施、设备均无损害的科学依据下,明确我院为救治全方位响应角色和“三中心”的战略定位:复杂危重伤员的救治中心、灾区医院的支援中心和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全院运行管理模式由日常状态为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多部门通力协作,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迅速启动并在全院展开。

预计大地震发生后将出现大量伤员短时间内集中入院,医院立即做出部署,集中调配资源:各科室紧急动员择期手术病人和轻病人出院,每天都预留500张左右床位用于接受地震伤员,保证地震伤员都能够住进正规病房病床;为保障大批骨伤伤员的救治,医院及时腾出日间病房、眼科、耳鼻喉科、感染科和第一、第四综合病房整建制地改变为创伤病房,交由骨科管理,将骨科原3个病房扩展为8个;手术室资源全力保证受灾伤病员救治;全院各科室取消人员休假,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调整骨干力量向急诊、骨科、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集结支援;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救灾第一线;及时派出工作组,与一线医疗机构和成都市区各医疗机构沟通联系,建立轻重伤员转诊机制,以加快床位周转,保障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及时救治危重伤员;采供、药剂部门立即多方征集、补充应急物资和急救药品,24小时保障供应;实验医学、放射科等医技科室设立专门团队,保障受灾伤员检查服务;后勤各运行保障部门24小时维护正常运行,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停电、停水制定预案,保障医疗业务的开展;保卫部门加强全院安全秩序管理,保障交通畅通;营养膳食科加大餐品储备,调整生产服务流程,保障受灾伤员、家属和一线医务人员膳食供应,……

科学指挥和资源集中调配,保证了在院病员的安全,保障了地震伤员救治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我院的受灾伤员全部收入干净、整洁的病房编制床位,从而保证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风险。

二、建立科学流程,创新救治模式,保障救治质量

1、再造流程,简化手续,救治环节前移,建立绿色通道

为确保救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地震发生当日,指挥部组织各科专家,研究制定了受灾病人收治流程。在急诊科设立现场指挥,集中急诊医学、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小儿外科、重症监护专家组成24个多科联合救治医疗组分三班轮值救治伤员。地震伤员到达急诊科后,每一组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伤情检查和救治,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前移急诊现场,按照伤员的伤情属性、轻重缓急和集中收治原则确定其收治科室,病情危重者直接收入iCU,需要紧急手术者直接进入手术室。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为危重伤员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保障救治率奠定了基础。

2、统一收治,统一管理,统一隔离,严防交叉感染

5.12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多位于山区,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病人无法在伤后12~24小时到达医院,伤口感染重,甚至发生气性坏疽,这与其它地区发生的地震有很大区别。面对严峻形势,医院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在急诊室外的空旷地带设立污染区,所有伤员进行细菌学涂片检查、先期诊断和伤口处理,才送至急诊分诊区;对于临床怀疑感染的病人,特设了隔离区域和单独的感染治疗室;在接收伤病员时要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需换鞋、穿专用隔离服;每天进行伤员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和血液、痰液等标本培养,及时发现耐药细菌;医院感染委员会、医务部、实验医学中心、感染科、骨科、iCU、脑外科、胸外科、肾内科等多部门和多学科及时进行信息沟通,根据不同阶段感染特点,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全方位感染的防治。同时积极邀请香港、上海医院感染管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对预防院内感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5月14日至26日,我院收治气性坏疽疑似患者30例,其中病原菌培养确诊者4例;分离出多重耐药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1例,其中16例系院外带入,5例可能为入住我院后获得,经过及时隔离和积极伤口处理,病情得到明显好转,没有出现感染扩散情况。地震灾后14天,我院没有出现一例外伤性破伤风患者。

3、打破科室建制壁垒,以地震伤员为中心,医生跟着病人走

我院骨科于1999年率先在院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医生跟着病人走”医疗模式,医生不固定床位,根据每位医生的病人数量和周转情况由科室调配病床,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病床使用效率。这一模式在此次救治地震伤员过程中得到了实战检验。此次地震伤员主要收治在骨科、神经外科、iCU、肾病内科、小儿外科等科室,以地震伤员为中心,骨科、iCU、肾内医生跟着病人走,打破科室行政建制壁垒,打破常规会诊制度,伤员收到哪里,专科医生就筛查到哪里,保证地震伤员第一时间得到专科处理,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多学科交叉协作,成为成功救治危重地震伤员的法宝

多学科交叉协作有利于集中多学科力量解决复杂、疑难问题,规范临床诊治路径,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风险。在此次医疗救援中,由肾病内科、iCU、骨科、泌尿外科、实验医学科组成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床旁血液透析学组参照国内外经验,对急性肾功能不全床旁血液透析制定了规范的路径和指南,在挤压综合症急性肾功能不全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肾病内科组成7个床旁血液透析治疗组,分布到骨科和iCU,先后对47名伤员开展床旁血液透析治疗(CRRt)479次;骨科安排1个医疗组负责所有外科室伤员骨伤专科处理;iCU主任带队,到每一个病房排查高危地震伤员,保证危重伤员及时转入iCU;心理卫生中心和康复理疗科组建立医疗组进入各个病房,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功能康复训练,有效地减轻了伤员心里障碍,促进了伤员功能康复。

5、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地震造成较多的肢体开放性损伤和骨折伤员,如何有效、快速和便捷地处理上述伤情成为决定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骨科主动出击,与国内生产外固定器材和创面处理材料的厂家联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展伤员救治,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的应用,方便了开放性骨折换药和二期创面处理,降低了感染风险,减少了石膏固定引起的肢体缺血和坏死,缩短了闭合骨折创面的时间;创面封闭负压吸引材料的使用对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减少营养物质丢失和减少换药以及避免交叉感染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6、总体把握伤员病情,重视内环境稳定,分阶段实施不同治疗

我院收治的5.12汶川地震伤员呈现老年人多(70岁以上伤员310人,占18.65%)、被重物压迫时间长、没有进饮进食、创面污染重等特点,很多伤员伴有高血钾、低血容量、低蛋白血症,如果只处理创面和骨折等外科情况,忽略从总体上把握伤员病情,将会出现致命后果,很多伤员甚至丢失生命。对此,我院对70岁以上伤员均进行床旁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将伤员转自iCU和呼吸内科治疗;除紧急手术外,每名伤员手术前必须复查血常规和血液生化,要求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和血钾达到正常范围后才能安排手术;对于伴有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贫血的地震伤员,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补充血液制品,病情相对稳定后才能进行创面处理、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和截肢等急诊手术。

三、搭建协作平台,充分利用外援,加强危重伤抢救力度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纷纷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了我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面对大量伤员短期内涌入我院,科室充分发挥了学科负责的优势,根据不同阶段伤员救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卫生部前方协调小组的支持下,有计划地请来自境外与国内的骨科、iCU、麻醉科、肾内、院感、营养和心理、康复的专家增援。医院实施外援医疗队工作、生活安排学科负责制,让外援医护人员融合到相应学科,编入战斗序列。先后共有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医疗队,共计419人增援我院。外援医疗队来到我院后,以病区负责或医疗组方式投入救治工作。骨科将2个病房交给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管理,2个病房交给吉林医疗队管理,1个病房交给香港医疗队管理,1病房交给天津医疗队管理;伤员治疗方案由外援医疗队决定,骨科给每一病房派出住院医生承担病历书写,术前准备,每一病房有1~2名本院医生负责与手术室协调,同时骨科安排2名副主任在手术室进行协调和后勤保障;外援医疗队主要承担骨折固定和创面植皮等工作,而骨科本院医生则承担值班和急救工作。外援医疗队另一种方式是采取治疗小组形式开展工作,每一组有外援医疗队成员、本院医生护士,这种形式主要在iCU、麻醉科、手术室和急诊科。这种安排保证了外援医疗队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和顺利开展工作,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不至于造成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院骨科原只有22名医生,56名护士,由于很好地搭建了协作平台,外援医疗队117医护人员与骨科医护团队精诚合作,出色地完成了管理8个骨科病房、收治1320余名伤员、实施653台手术的救治任务。通过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外援资源,为高质量地开展复杂危重症救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外援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支援省内医院,保障省外医疗队,体现部管医院战略支撑作用

1、派出医疗队在一线抢险急救和定点支援中表现突出

地震发生当日17:00,我院派出由24名医务人员和6辆救护车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一线,医疗队先后转战都江堰、北川、安县、绵阳,在一线急救、检伤、分诊伤员1500余人,转送病人200余人,完成手术60余台次,负责404医院一个病房90余受灾伤员的救治工作。按照卫生厅任务部署,我院克服法医专业人力不足的困难,组织、派出由6名医生和技师组成的工作组,自备所需物资、设施,赶赴汶川、茂县进行遗体Dna采样工作任务,在全省临床医疗机构中,我院是唯一承担此任务的单位。此外我院还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灾后消化道疾病防治和皮肤病防治;派出危重伤会诊组在重灾区一线医院及成都市内医院及时发现需持续生命支持、多学科抢救的危重伤员,及时转回我院iCU救治;派出心理危机干预7个分队100余位专家,深入八个县市工作。

针对绵竹县受灾严重、当地医疗机构放射科检查技术力量极度缺乏的情况,5月17日,我院与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放射影像诊断系统。我院将远程医学影像传输及诊断系统与当地移动X光机集成,支撑影像数据实时传回华西医院,由华西医院的专家团队作出及时诊断,通过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与现场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反馈诊断报告。系统从5月18日至今,已完成放射诊断1000余例,远程会诊和分诊600余例;

2、支持、指导、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救治受灾病人

调拨自有储备的消毒物资和清创器材及时支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中心供应室为绵阳404医院提供多批次消毒供应和器械包转送服务;将受灾病人救治流程、救治质控及感染防控举措等知识经验,与各灾区一线医疗机构沟通、共享,指导、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提升救治水平;派出物资供应队为灾区网络医院提供血透、放射设备、药品与器材共计200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一线医院。

3、努力完成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交派任务,设立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

为积极有效推进省外医疗队在地震灾区的救援行动,建立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于2008年5月17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了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截止目前,中心通过设立的6门专线电话或手机24小时专人负责采集前线医疗队需求信息700多条。华西医院在自有物资储备中紧急调拨药品、医用材料、器械、设备和食品等价值730万元的物资优先满足地震灾区前线各省外医疗队的需求,共计6批次分别配送至阿坝、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来自北京、湖北、云南、内蒙古、江苏、陕西、天津等地近20多支前线医疗队,确保了前线医疗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8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药品价格管理,发改委于3月30日印发《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一要认真做好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合理制定和调整药品价格具有重要作用;二要加强药品出厂价格监测,自2012年9月1日起,对于零售环节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药品,经营者应将自主确定的药品最小零售单位含税出厂价格,按规定格式和要求报送至发改委指定的药品价格信息系统;三要采取措施保证调查和监测工作落实到位,对不按规定报送出厂价格信息,或出厂价格与中标价格差距过大的,价格主管部门不公布其在医疗机构的零售价格,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报当地药品招标采购机构,建议取消其中标资格。

陕西强化民办医疗机构日常监管

陕西省卫生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对民办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日常监督管理。要求各地开展一次“树诚信、讲质量、保安全”专项整顿检查,把开展妇科、男性、泌尿、口腔、痔瘘、美容整形等业务的民办医疗机构作为重点,突击检查其广告宣传、就医程序、诊疗科目、医疗收费以及职业资质、执业范围等。

省卫生厅规定,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同时,严格按照区域医疗设置规划和基本标准进行民办医疗机构审批,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使各类医疗机构严格履行各项诊疗科目、应用技术、广告宣传申报准入手续,严禁应用未经许可或明令禁止的诊疗技术、器械、设备、药品等,严禁聘用无资质人员从事医疗技术工作。

山东寿光基层卫生机构年补1.15亿元

山东省寿光市财政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决定连续3年,市财政每年拿出1.15亿元资金,用于补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目前,该市去年拨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补助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今年1月~2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资金市财政已足额拨付到位。

1.15亿元资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8900万元;二是按寿光市人口每人每年25元的标准,拨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市1032789人,共计补助2582万元。

山西将启动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9

【关键词】灾害;国际救援;医疗模式

ComparativestudyoftwopatternsofmedicalrescuefortheinternationaldisasterreliefpenGBi—bo,ZHenGJing—chen,CHenHong.theinstituteofDisastermedicineofthearmedpolicesForcesofChina,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how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internationaldisasterreliefinordertoexplorethefeaturesandapplicationsoftwodifferentpatternsofmedicalrescu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experiencesoftheChinainternationalReliefteam,includingtheconstitutionoftheteam,workinghoursonthedisasterarea,andthenumbersofpatientsrescuedperdoctorperday,duringthe12occasionsofinternationalmissionoverthepast10yearssincetheteamfounded.ResultsSincethefirsttimeforinternationalrescueoperationactedinalgeriain2003,theChina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CiSaR)teamhastakenpartin12humanitarianreliefoperationswhichcanbecategorizedintotwopatternsofmedicalrescue:thefirstpatternisintegratedbysearch,rescueandinitialmedicalserviceonsite,thesecondoneisexclusivelyformedicalrelief(thefirstpatternconsistingof15.4%medicalstaffand61.4%medicalstaffinthesecondpattern).accordingtotheformerpattern,CiSaRteamshouldarriveatthestrickenareaofearthquakelessthan3daysandwithdrawafter7—10daysofworkwithabout10.8averageworkingdays.Foursurvivorstrappedincollapsedbuildingswererescuedduringthesixinternationalrescueoperations,and662sickandcasualtiesonaverageweretreatedeachtime.thelatterpatternoftencarriedoutbyCiSaRteamaftertheworkoftheformerpattern(over10daysafterthedisaster)hadbeendonewithaverageworkingtimeof17.8days.therewere6812patientsonaveragetreatedineachtime.Comparisonbetweenthetwopatternsshowedthatthelatteroneneededmoremedicalstaffandlongerworkingdays.thedataofthesetwopatternsvariessignificantly.Conclusionsthesearchandrescuepatternisdifferentfromthepatternofexclusivelymedicalrescue,andtheurbansearchandrescueteamisintegratedthesearchandrescuewithmedicalservice,whichwasproposedbytheUnitedStates,becauseofitsversatilityinthestrickenareasofearthquake.itgiveslotofusefulinformationtothedevelopingcountriesforsettingupmodernreliefteams.thetimeandmodeofsendingasearchandrescueteamoramedicalteamtothestrickenareaofdisasterdependontheassessmentofdisasterandtherequirementsofthelocalgovernment.thecapabilityofthesearchandrescueteamcanbeextendedbeyondtheruins,butthecapabilityofthemedicalteamcanhardlyextenddeepenoughbeneaththeruins,sothatthefirstpatternismuchsuperiortothesecondone.tosetupalocalreliefteamshouldmeettherequirementofthelocalgovernmenttodealwithdifferentkindsofdisaster.

【Keywords】Disaster;internationalrelief;medicalmodel

当灾害超出受灾国政府自救能力时,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已成为重要渠道。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0年来,12批次响应联合国倡议的国际性巨灾救援,包括地震、地震海啸、洪灾等救援中的医疗行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医疗救援模式。现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以期进一步提高灾害国际医疗救援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国国际救援队(China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team,CiSaRteam)自2001年组建,按照联合国《国际搜救行动反应指南》进行建设,于2009年通过了国际重型救援队评估。目前是一支反应快、机动性高、突击性强,能随时执行国内外紧急救援的部级救援队。队员500人,其中医疗人员占50人。救援队每天设立35人值班分队实行全天侯24h待命,确保快速反应。自2003年以来,救援队先后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等国参加国际救援,同时参加了大量国内灾害救援。

1.2救援行动

选择从2003年到2012年共10年间12次国际医疗救援,分成两种行动模式,一种是城市搜救队(urbansearchandrescueteam,USaRteam),城市搜救队融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目标是现场搜救。另一种模式是单纯的医疗救援队(medicalteam),以医疗行动为主体,队中没有搜索与营救队员,而队伍中的其他人员成份包括后勤保障与队伍的指挥与搜救队基本相同。统计每次出队时间、平均每人每天救治的人数、医护人员占队员总数的百分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经过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

2结果

2.1每次救援行动统计结果

其中6次以搜救为主体的行动见表1。

2003年5月22日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发生里氏6.7级强震,死亡2251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24h内到达,在孟买德司省一所中学建立行动基地,辗转在多处倒塌的居民楼进行搜救,灾后第4天成功搜救出1名12岁男孩;灾后第5至8天,医务人员深入难民营巡诊,提供急救医疗。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里氏6.5级强震,死亡已超过4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h内到达灾区,在巴姆展开现场搜救,基地建在当地一所军营的足球场附近。搜救0人,灾后3~5d医疗队员提供巡诊,对难民营伤病员进行简单救治。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死亡8万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以搜救行动为主体,灾后24h内到达,在西北边省巴拉考特市展开现场搜救,成功搜救3人,基地建在小镇的一处公园里,开设一所小诊所,为灾民提供外科为主的急救。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11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h内到达,以搜救为主,搜救0人,第7天以后,在总统府前广场展开医疗帐篷,处理以外科为主的急诊伤病员。

2011年2月24日新西兰6.3级地震,113人遇难,228人失踪。我国派出10支小分队,应当地政府的要求,没派医疗人员,搜救0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强震引发海啸,死亡及失踪人员27475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h内到达,以搜救为主体,搜救0人。

其中6次以医疗为主体的行动统计见表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9级地震引发海啸,印尼死亡超过20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出队灾后4d到达,在班达亚齐机场停机坪附近的草地上展开行动基地,以对难民营的巡诊及机场等候中转的伤病员提供急救为主要任务,灾后5~7d派出搜索组,根据联合国现场协调小组的指示,灾后第8天停止搜救行动,全部转向医疗。灾后第20天第二批队伍接替,第二批队员在亚齐清理出一处地面被海啸后淤泥填塞约10英寸的医院,开展急诊、iCU与化验室。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死亡8万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二批以医疗行动为主体,灾后20d到达,在西北边省巴拉考特市展开一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内科、外科、接生与分娩、化验与特殊检查等医疗服务。

2006年5月27日6时30分,印度尼西亚日惹6.4级地震,5716人死亡。中国国际救援队以医疗行动为主体,灾后2d内到达,在受灾最重的班图尔县一所中学展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

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洪灾,1800万人受灾,死亡超过1800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在8月26日到达,洪灾已持续近2个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南部信德省特达市展开一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化验室、药房等医疗服务。

巴基斯坦洪灾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二批救援时间为9月14日至10月4日,此时洪灾已持续近3个月。第二批队员接替第一批队员继续提供急诊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化验室、药房等医疗服务。

2.2两种救援模式对比

以搜救为主体的行动,队伍平均工作天数为10.8d,而以医疗为主体行动者平均工作天数为17.8d,地震灾后急救医疗的需求时间明显长于应急搜救援时间,在搜救行动结束后医疗救援行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以搜救为主体时队伍医疗人员平均为6人,构成比平均为15.4%;而以医疗为主体的行动医疗人员平均为26人,构成比平均为61.4%。两者计数资料比较,医疗为主体行动时,每名医务人员每天救治的伤病员为搜救为主体行动时的4倍,每天每人救治的伤病员数明显多于搜救为主体行动的模式,在两组的方差齐性检验中F=0.667,p=0.435,故可认为方差具有齐次性。两个独立样本的均数的t检验,p=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搜救型救援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是灾害现场救援的两种不同组队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联合国倡导的城市搜救队是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救援队,非常适合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城市搜救队的国际化、标准化理念源于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地震,当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派出了城市搜救队参加此次救援,在实施救援过程中由于各国救援队缺少统一组织指挥,缺乏信息交流,现场没有共同标记,许多地方出现重复搜救,明显降低了救援效率[1]。在吸取本次救援的教训基础上,由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倡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于1991年在Berggren正式成立了国际搜救咨询团[2](internationalsearchandrescueadvisorygroup,inSaRaG),致力于建立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准与协调机制,指导各国救援队按照国际搜索与营救标准建队,开展区域性培训交流,不断修定行动指南。目前已有约80多支队伍加入了inSaRaG。城市搜救队从结构与功能上明显不同于单纯的医疗救援队,这种建队理念之所以能在全球推广,关键是主体行动是集搜索、营救、医疗于一体,并具有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展开、自我保障、独立生存等特点,特别适合地震现场救援需要。这种建队结构,值得发展中国家组建专业化救援队时借鉴。

根据任务灵活编队,分别组成搜救型救援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源于灾区的需要与对灾情的评估。执行国际救援时既可派出搜救型的队伍,也可派出医疗救援队,主要源于灾区需求与灾情评估。首先是依据灾后时间与需求判断。以地震为例,灾后应急阶段,压埋在倒塌建筑物下的受困人员有的不会马上死亡,相比未被压埋的人员,无疑具有更多的需要救援的理由,因此地震灾后早期宜派出搜救型队伍,针对压埋人员进行搜索、营救与医疗。如果地震之后引发海啸,搜救出幸存者的机会很小,或者不是地震而是洪灾[3],则医疗救援的需求超过搜索与营救需求,因此根据需要可派出医疗救援队。如果已经有了足够的搜救队,需要更多的医疗救援队时,则应当地政府需求,派出医疗救援队[4]。在印尼日惹地震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尽管灾后2d内到达,考虑到当地经济比较落后,房屋多为木质框架结构,村民自救互救即可逃生,现代化的破拆、顶升、切割等工程设备用不上,因此,组队时减少了搜救队员,增加了医疗队员,并在灾后5~7d果断地将医疗主力投放到医疗巡诊或流动医院,充分发挥了医疗救援作用,灵活组队成为提高队伍成效的组织基础。

现场搜救队能力超越废墟之外,医疗救援队能力却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因此前者能力更大。由于搜救型队伍集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其中任何一项功能强化,变得突出,就使队伍功能变化,特别是在现场对幸存者进行急救处置后,组织医疗后送,或者对搜救出来的群体性伤员临时集中,再组织医疗后送,这样,搜救队的功能就超越废墟之外,得到扩展。而对于单纯的医疗队,如果发现伤员压埋在废墟之下,没有破拆、顶升、切割等工程设备,根本不能对压埋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废墟下的受困人员施救,因此医疗急救功能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针对地震现场救援需求,建立搜救型的救援队伍将是地震多发国家的当务之急。

搜救型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只有因地制宜,使队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才能提高救援成效。搜救型的救援模式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搜救队设指挥层与执行层,指挥层设队长1名(副队长2~3名),配备计划官、联络官、新闻官、安全官等协助队长管理队伍。执行层设搜索、营救与医疗人员承担三项主体行动;设建筑物结构评估、毒危险品检测、大型起重机械使用人员提供三项技术支持;设立独立的后勤、通讯与安全保障力量。一支重型的城市搜救队可以确保在不依赖当地提供食物、供电的条件下,独立执行救援任务7~14d。目前美英、日、韩等国的消防队,具备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派出参加国际地震现场救援的队伍均以本国的消防队员为主体[5],而上述国家的消防队伍均集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于一体,具有救火、救灾与救人多种功能。我国常态下医疗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由医护人员提供现场医疗急救,没有搜索与营救功能。我国消防队伍具备搜索与营救功能,但不具备医疗功能。因此,两种队伍均不能满足地震灾害现场救援的需要。结合我国灾害种类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的国情,分别瞄准地震、洪灾、核、化、生救援需要而组建专业化的救援队,并因时、因地制宜派出队伍,根据需要选择功能,在医疗功能之外,增加搜救、防护功能,根据功能选择结构,才能提高救援成效。

参考文献

[1]nojieK,KelenGD,armenianHK,etal.the1988earthquakeinSovietarmenia:acasestudy[J].annualemergemedicine,1990,19(8):891—897.

[2]internationalSearchesandRescueadvisoryGroup.Guidelinesandmethodology.FieldCoordinationSupportSection(FCSS),officerforCoordinationofHumanitarianaffairs(oCHa)[S].Geneva:Unitednations,2010:92—98.

[3]SolbergK.worstfloodsinlivingmemoryleavepakistaninparalysis[J].Lancet,2010,376(9746):1039—1040.

[4]BurnweitC,StylianosSJ.Disasterresponseinapediatricfieldhospital:lessonslearnedinHaiti[J].pediatrSurg,2011,46(6):1131—1139.

[5]macintyreaG,BarberaJa,petinauxBp.Survivalintervalinearthquakeentrapments:researchfindingsreinforcedduringthe2010Haitiearthquakeresponse[J].DisastermedpublicHealthprep,2011,5(1):13—22.

(收稿日期:2012—06—1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10

基金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08008)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中国国际救援队(彭碧波,郑静晨);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陈虹)

中西医急救医学篇10

关键词:灾难医学;1年级至3年级本科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47-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难频发且强度逐渐升级,人为灾难也在不断衍生和发展,尤其需要提高全民的抗灾防灾意识,更需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进行灾难医学的宣传和教育。2008年同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但目前只有极少数医学院校开展了灾难医学教育。灾难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科学。灾难医学涉及到医学专业各个方面,既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为加强西北某医学院校学生对灾难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提高灾难发生时自救与互救能力,参照有关灾难医学教材,结合自身授课经历,对开设灾难医学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灾难医学选修课设置对象

针对西北某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学生选修课的选择在4年级专业课开始前,因此本次灾难医学选修课的开设对象限制在1~3年级各专业本科生。经过学生选择,共有40名2011级至2013级3个年级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选修灾难医学课程。

二、灾难医学选修课设置内容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包括灾难相关内容,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授课内容。灾难医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国内相关灾难医学教材与急救医学、创伤医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等章节的内容多有重复。本次选修课开设主要参照曹广文教授主编的《灾难医学》教材[1]。本次授课本科生在4年级前尚未接触到各自专业课内容(包括内科学、外科学、检验医学、急救医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课程),各专业学生所学基础医学课程基本相同,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了解不多,不存在专业上侧重点的不同。因此,结合学生掌握的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本次开设的灾难医学选修课共计24学时。我们在借鉴相关灾难医学教材,查阅具体教学文献后,了解了灾难医学涉及的主要学科的核心内容,将授课内容主要集中编排在以下七个方面:(1)灾难医学概论(主要包括灾难医学国内外发展情况,灾难医学概念和分类);(2)灾难救援(主要包括国内外灾难救援体系,灾难发生时自救与互救措施);(3)检伤分类;(4)灾后科学防疫和心理救援;(5)地震;(6)传染病爆发;(7)火灾。其中,(1)~(4)次课程讲解联系具体的灾难实例增强学生对灾难医学课程的全方位理解,(5)~(7)次课程按照我国目前对灾难医学的划分种类和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中选择了地震、传染病和火灾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每个学习内容安排了3学时的理论授课,理论学习共计21学时,第8次课程安排学生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汇报和灾难场景模拟等方式进行)。

三、灾难医学选修课教学启示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芦山地震后提出了“三分他救、七分自救”的概念,将灾难医学救援人员的培训体系拟分成5级,分别针对普通公众(重点是大学在校生)、第一目击者(重点是警察、消防队员等)、普通医务人员、急救及iCU人员以及专业医学救援队成员。医学生是一股后备的专业救援力量,在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人人应救护,人人能救护”之前,培养医学生的灾难救援意识及能力所能得到的效果是没有医学基础知识的普通广大群众的好几倍,从医学生开始培养灾难救援意识也是为今后的医生培育中坚力量[2]。

通过此次教学实践,针对灾难医学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往灾难医学教育授课对象很多集中在进入临床阶段实习,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或具备一定急救知识的医学生或专业人员[3,4],这部分人员在接触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前已经或多或少获取了相关的临床急救和诊疗知识。而此次灾难医学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没有接触到临床医学和急救医学等学科的本科生,需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灾难医学主要内容的阐述,因此我们针对其特点反复进行了课程的组织和安排,主要采取理论讲授、观看视频、分组汇报并结合ppt等形式,结合网络、电视和报刊杂志等资源,尽量做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易懂地进行讲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以后在医疗工作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前,学生对灾难医学的了解甚少,95%以上学生表述从来没有听说过灾难医学。在24学时授课后,对灾难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检伤分类和灾难中自救与互救有了较深的印象;通过课后汇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漫画或者视频表达自救和互救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教学和医疗资源,积极开展灾难医学教育。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内容的精简,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等方法加强各个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对灾难医学课程的熟悉程度。通过此次西北某医学院校灾难医学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明确了灾难医学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为今后开展灾难救援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广文.灾难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2]印国兵,邓博引,郭丹等.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状况及应对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7):1092-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