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保护实施方案十篇文物保护实施方案十篇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2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

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不同于现代建设工程档案,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因此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都有较大不同,在这期间形成的档案很难和建设工程档案达到统一。

1.2文物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形成及收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对文物保护工程资料管理重视不够,施工期间有关单位只重视实体的施工过程,就忽略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修复过程的重要历史信息收集不够及时,而造成在过程中该收集的资料没有收集到,给工程留下遗憾。还有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文物方面的档案专业人员,使文物工程档案完全按现代建设工程档案进行管理。

2.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3.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3.1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3.2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3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3.4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3.5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4.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建议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4.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4.2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文物和建设部门以及考古、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仅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来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建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做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工作。

4.3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鉴定、提供利用等过程中是通过文字及语言与人进行沟通的,要使利用者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就应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写作水平,既要熟悉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又要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文物知识,这些都要求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要做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因而也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应长远规划,建立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文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还应保持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各地文管所要重视文物档案工作。在管好文物、用好文物、完善档案、提高文物档案质量上下好功夫、下足功夫,把文物档案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经常性业务开展,使文物档案在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编写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武当山;遇真宫;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遗产真实性

一、缘起

南水北调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跨地区、跨流域的水利工程,是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通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提高正常蓄水位(从156米提高到170米),增加库容从而实现向华北地区调水。根据工程设计,中线工程建成后,水库水位上涨,将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造成影响,其中位于武当山下的遇真宫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必须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

二、武当山古建筑群及遇真宫的遗产价值

武当山地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在明代早期逐渐形成现有规模,包括9宫、9观、36庵堂、72岩庙。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皇家统一规划建造,其建筑体系从地形勘测、规划设计到兴建营造等,都有周密筹划,具体建筑设计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其建筑规模大、等级高,构造严谨,装饰精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武当山的古建筑对宗教、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武当山以道教为中心的宗教体系,对区域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武当山建筑在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朱棣皇帝特别下谕要求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近千年最高的艺术和建筑成就,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中的(i)、(ii)、(vi)条评估标准,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遇真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武当山山麓,海拔高度为160.1米,坐北朝南,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水磨河从宫前向东绕行。明初著名道士、武当拳创始人张三丰在此结庵修行,名日“会仙馆”。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为纪念张三丰,以“遇真”为名敕建道观,历时5年建成,主体建筑由周长857米的宫墙环绕的中宫、西宫和东宫三部分构成。现存东、西宫遗址和中宫宫门、宫墙、龙虎殿、配殿等建筑30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6780平方米。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文物价值的论述,遇真宫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四个方面:遇真宫是武当山明代皇家道教建筑的宝贵实物遗存,是明代道教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遇真宫建筑院落宽敞,优雅静穆,早在明代就被誉为“香霭亲霞楼,仙乐空中流”的“灵境”;遇真宫选址严格按照古代堪舆理论选址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朴实的规划理论,是研究明代建筑特征的实物;遇真宫是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在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三、遇真宫保护方案的论证

遇真宫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因工程建设的影响涉及到的保护级别最高的文物,也是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第一次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工程建设的影响,实施重大保护措施的一次实践,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及省市文物主管方面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慎重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多方面专家进行多次论证,以确保遇真宫得到安全、有效和真实的保护。

(一)保护原则和策略

遇真宫是南水北中线工程涉及的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备受各界关注。为尽可能地保持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国际、国内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机构编制了《遇真宫保护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遇真宫保护工程的原则为: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改变文物原状,减少对文物的干预;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保护与文物本体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等要素。并以此为标准,通过对遇真宫文物价值的分析,明确了遇真宫保护工程的策略:一是对遇真官文物建筑群可延续的保存,通过各类工程技术手段,保证文物本体不会受到可预见影响因素的侵害;二是最大限度保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以考古发掘和大量历史文献考证为依据对文物建筑原貌加以认定,尽量保存现有建筑及遗存构筑物,在完整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提出复原方案,并在设计中考虑新旧构筑物的可识别性;三是尽可能保持现状文物本体及环境的整体性,对遇真宫周边山形水势等地理环境应尽量保持,尽可能避免施工对文物建筑本体、考古遗址以及潜在文物要素的损害;四是保护方案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费用、相关技术及施工组织难度以及后期运营、日常维护管理的相关费用和难度等各个方面。

(二)遇真宫保护方案的编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立项后,为科学做好遇真宫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局于2004年4月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湖北省文物保护规划》,对遇真宫的保护初步提出了围堰、抬升、搬迁三种保护思路。随后,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根据前期确定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策略,湖北省文物局先后组织并委托具有相关工程资质和实践经验的单位制定了围堰、抬升、搬迁三个保护方案。

为了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对遇真宫保护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记录遇真宫的历史原貌,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对遇真宫保护方案的意见》(文物保函[2005]1187号),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先后对遇真宫西宫、东宫、中宫及山门前的附属建筑遗址、遗迹进行了大面积考古调查、清理和发掘,总面积达1.95万平方米,系统掌握了遇真宫内外的建筑布局和详细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明确了遇真宫的保护内容、范围等,第一次全面地掌握了明清时期遇真宫的建筑规模及兴废过程,为遇真宫的保护论证提供了考古依据。在此基础上,组织方案编制单位先后对围堰、垫高、搬迁三个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设计文件。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制定的围堰方案,分大、中、小三种,其中围堰方案通过在遇真宫前方200米处,建立自西南向东北的隔水围堰以确保文物安全,围堰由防护堤、排水闸、泵站、截洪沟、排水沟组成,防护堤设计堤型为粘土心墙,砂卵石层采用塑性砼防渗墙进行垂直防渗,透水性较大的岩层采用灌浆处理。在高程171米附近开挖截洪沟,拦截汛后来水,以减小泵站装机容量。在防护堤后顺堤轴线方向开挖排水沟,汇集区内来水,通过闸、站排出区外。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的顶升方案,通过将遇真宫由原址向上顶升约17米,高于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保护方法有两种:原地顶升和原地垫高、复建。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搬迁方案,是按照“原拆原建”的原则,将遇真宫搬迁至其西侧2.6公里处。工程内容包括施工建档、文物解体、搬迁、文物复建等。

(三)遇真官保护方案的比选确定

2006年5月,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再次就三个方案方案的比选召开论证会,专家从对文物价值的影响,对武当山整体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技术的难度及可行陛,投资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

工程防护(围堰)方案,不改变武当山古建筑群相互的位置关系,可以对遇真宫小范围环境原状保存,对文物本体破坏最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遇真宫建筑的空间位置及周边环境,但存在堤坝对武当山整体环境景观造成一定影响、堰内积水外排及环境潮湿等问题。

搬迁方案,改变了遇真宫建筑在整个武当山建筑群规划布局及风水格局中的位置,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原真性有颠覆性的破坏,且解体、构件运输和复建中,不可避免地对文物共建造成一定损失。

顶升方案,只在三维空间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遇真宫所在的垂直位置。工程实施后遇真宫将成为一个三面环水的宫殿区,该区域原有的景观、生态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相互位置关系不变,可以完好地保留武当山总体布局乃至风水格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但工程内容多,组织实施复杂,一次性投资大。

与会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工程防护方案在保护建筑与环境方面优点更为突出,符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要求。会后,湖北省文物局将专家意见上报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关于报送南水北调工程武当山遇真宫文物保护方案的请示》,鄂文物发[2006]58号)。2006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湖北省文物局上报的三种保护方案进行评审后做出批复,同意采取工程防护的思路对遇真宫进行保护(《关于武当山遇真宫保护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06]789号),要求湖北对工程防护方案进行充分研究,确保实施方案对遇真宫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遇真宫保护方案的调整完善及最终确定

在采取防护的思路开展方案编制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在对方案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时,很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防护(围堰)方案技术是可行,但综合考虑仍存在潜在的较大风险,如南水北调工程蓄水后防护体内内涝、潮湿环境的影Ⅱ向,尤其是防护工程如遇极端天气和事件,无法保证遇真宫万无一失,且后期维护经费无法估算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经充分沟通协商,为确保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对遇真宫的保护做到万无一失,双方同意对按工程防护(围堰)思路编制的方案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

2007年7月,河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清华大学等单位分别接受委托,就遇真宫防护方案运行管理风险、超标准洪水淹没及汛期排涝风险、物理环境变化影响风险等方面对防护(围堰)方案分别开展论证评估。

2009年11月,湖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武当山遇真宫防护方案风险评估论证会”。会上专家综合分析认为,水库蓄水后遇真宫处于周边高内部低的“盆”状地形底部,常年处于雨水和山体坡面流水汇聚的低洼地内,必须常年采用水泵向堰外排水,初步估算仅此一项每年就将产生100多万元(每年随着物价指数递增)的费用;围堰后形成潮湿的小环境,将对古建筑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更为致命的是如遇百年以上一遇的洪水或特大暴雨,围堰设防或暴雨产生的内涝将使遇真宫面临灭顶之灾,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同时考虑到建成后项目运行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建议该方案不宜采纳。会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汇总编制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有关方面专家和文物部门的综合论证意见,就遇真官防护工程技术及管理运行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建议放弃防护,重点研究采用垫高或顶升保护方案”。2009年12月,湖北省文物局将论证会专家组意见、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意见和武当山特区管委会提出的抬高复原保护遇真宫的请求一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2010年2月,“武当山遇真宫文物保护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经充分论证,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遇真宫保护工程的意见》,同意采取原地垫高方案保护遇真宫,并要求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有关资质单位制订切实可靠的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湖北省文物局于同年3月7日在北京召开“武当山遇真宫原地垫高施工设计专家咨询会”,广泛听取古建、考古、水利、顶升工程等方面专家关于原地垫高保护施工设计方案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原地垫高保护方案设计,制定科学、规范的施工蓝图。

原地垫高保护遇真宫的保护方案,保护内容包括基础垫高、局部顶升(山门及东西宫门明代砖石建筑)、修缮、环境工程、保护与展示设施设计等。垫高保护中的局部顶升,虽然顶升体积和重量巨大,但有大量成功的先例,从逻辑上推论其技术难度在可操作范围。相对防护(围堰)及搬迁方案而言,顶升方案虽然投资较大,但对文物价值的改变和影响较小,特别是对体现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灵魂之所在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理念、布局和风水格局没有改变,对最难以原状保护与传承的砖木结构的三个门实施顶升,体现了对文物建筑的最小干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顶升方案,技术完善且容易操作,工程后期维护简单,不会产生过多的日常维护的经费负担和运行管理风险。

2010年10月,在对遇真宫原地垫高工程范围内地质进行了勘察,查明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以及垫高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分布位置、储量、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的基础上,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接受委托开展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设计。

2011年4月,经过专题论证,最终垫高保护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正式确定遇真宫现存地面建筑、东西官遗址、宫墙将整体拆除,待垫高工程竣工后原样复原,其中山门和东西宫门实施整体顶升。7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下发《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武当山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批复》,核定遇真宫保护工程概算投资18524.11万元。

四、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的实施

为确保高质量做好遇真宫原地垫高保护工程,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移民局、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遇真宫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工程责任主体单位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以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为目标,保护遇真宫的真实性为最高标准,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启动了各项具体工作。

(一)文物资料信息全面留取

为使遇真宫的真实性得到充分保护,高水平保留遇真官原始详实数据,将垫高工程对文物的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继2006年对西宫考古发掘的基础上,2010年4月至11月,湖北省文物局组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遇真宫东宫、中宫及宫外附属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全面掌握了遇真宫的整体布局和结构;2010年11月,湖北省文物局委托科洛博(上海)数字科技顾问有限公司对遇真官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采用数字激光扫描仪对遇真官正门、中宫、东宫、西宫及宫墙等现有建筑进行精密扫描,同时采用全息相机拍摄遇真宫全景及各部分照片,形成3D建模并绘制了2D图纸,为恢复重建提供详细的点位依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考古工作也采用数字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遇真宫考古清理后展现出来的建筑遗址、遗迹进行了精密扫描测绘记录,这些工作为遇真宫及其建筑遗址的真实性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前期准备工作

1.高标准确定保护工程实施单位。2011年9月,经公开招标,确定文物解体及复原工程由国家文物保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承担,山门及东西宫门顶升工程由国家文物保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单位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垫高工程由土石方垫高和建筑施工双一级资质单位湖北新七集团有限公司承担。

2.完成了文物库房及项目部建设。为保证解体文物建筑构件安全合理堆放,经过平整、碾压和排水渠道建设,开辟了一块70亩的场地,作为临时文物库房和砖石构件的分类堆放场地,并在此场地内修建了工程项目部的生活和办公用房以及两栋临时文物库房,库房总面积2304平方米,用以存放解体的木质构件和砖石雕刻构件。

(三)有序推进保护工程的实施

1.精密实施文物解体

文物解体工程是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实施的第一个重要步骤,2011年10月10日动工,2012年2月30日完工。在遗址保护方面采用建筑学和考古学结合的方法,按建筑学方法测绘记录,确定空间尺度关系,再结合考古学方法对遗址进行分块划分,用定位坐标确定各块范围及周边关系,再测绘拍照记录,确保复原遗址的过程中在坐标系中进行分块放样并精确复原。整个过程按照复核一测绘一编号一拍照一清理一拆除一运输一存放的工作顺序,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东西宫遗址、宫墙、中宫所有建筑、院落、甬道、崇台、地墁金砖等各类砖石木构件的解体工程,并按编号顺序运往料场,分类堆放入库。为确保各类构件安全以及复原施工时的原位恢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每个单体构件测绘编号、构件写号、挂牌编号、原件拍照的方法,详细记录了文物信息,建立数字化资料库,所有信息录入计算机便于管理查询。同时,积极筹备文物复原工程,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已解体的文物构件,对拆除的各类砖、石、木构件进行了排查,对现有木构件进行了挖补、粘接加固,对保存基本完好的木构件进行防白蚁处理,对残损的砖、石构件进行了粘接。同时对需要补配的材料及构件,按照质量要求进行前期准备。

2.科学推进顶升工程

顶升工程是对山门和东、西宫门实施的原位整体顶升,采用密布孔桩、箱梁贯穿、浇筑预应力混凝土,形成基础托盘,设置钢筋混凝土防倾柱的方式实施,顶升高度为15米。2011年12月进场前期准备,首先对选择的山门和东西宫门进行全面测绘记录,对文物本体进行加固,确保施工过程中建筑本体的绝对稳定性。

三座门均为砖石结构,其山门底层面积分别为520平方米,宫门底层面积为154平方米,三门的基础部分用大城砖铺作,基础上部均采用整体大型青条石砌筑,地面上部为青石须弥座,座上采用明代官式雕刻手法,即阳雕卷草纹饰。墙体上部略有收分,屋面椽、望等按照天圆、地方的明代官式做法,三门屋面与屋脊设计出流动性效果,看上去十分优美,具有较好的韵律,使人赏心悦目,它们是武当山明代建筑的代表之作。在顶升前,为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采取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在建筑本体外部采用型钢加固三道,型钢与文物本体接触部位采用橡胶皮垫固定,使文物在加固过程中不遭受到破坏。建筑顶部屋面部分用尼龙网包裹,预防顶升过高,使原来环境改变,或受风力影响,防止屋面松动造成瓦面脱落等。

遇真宫山门重量近5000吨,东西宫门重量为1400余吨。整个门分别用122个液压千斤顶互换顶升,其中48个供临时互换使用,50个永久安装在门下。每个千斤顶可顶重为200吨,顶下分别用直径25厘米、50厘米和75厘米的三种钢墩垂直上升;遇真宫三座门顶升工作自2011年12月开工,历时14个月完成。分别采用了地勘、井点降水、设冲击桩(73根,直径80厘米,深18米)、顶进箱梁、掏梁、浇筑、预应力张拉、安全柱、防倾柱、连梁、地下土回填与密实度夯实等多道工序。为了保证三座门升起后保持水平,先用仪器进行纠偏,最终四周均定位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山门为基准点,均由监控仪器和全站仪操平。2013年1月,遇真宫山门顶升到位,由于措施得力,顶升之后没有出现任何变化,经全面复查墙体没有裂纹,歪闪,瓦面没有出现脱落和松动,意味着顶升成功。

3.高质量实施垫高工程

在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顶升区域外的设计垫高区域首先完成清表、清淤、清渣工作,再按严格的土石方配比实施土石方铺垫、逐层碾压到设计高程;在顶升工作进行到一定高度后,对顶升区域开始特殊施工,即剪力墙内人工回填夯实,确保夯实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垫高区域东西两侧设3个排水箱涵,护坡基础用毛石砌筑,护坡表面采用特殊设计的植生块铺设。

五、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影响评估

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实施的是基础垫高加局部顶升的方案,就是通过把遇真宫及与其有关的周边地区在原高程基础上垫高15米,对三座独立的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及东西宫门)原状垂直顶升15米,其它现存的建筑及建筑基址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拆除后,在垫高的原址上,按原布局、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完成复建和复原归安,工程对文物的影响是在可控范围内并尽可能降到最低。

(一)垫高保护工程对遇真官文物价值的影响

当年张三丰在遇真宫所在地修炼,明成祖为纪念他,在原址以“遇真”为名建造道观,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同时,在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规划格局中,遇真宫位于古神道之上,是古人登临武当山进入“治世玄岳”牌坊后,上山必经的第一宫,因此遇真宫所在位置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垫高保护工程实施后遇真宫在整个武当山建筑组群中的平面位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没有对其文化价值造成不利影响。

遇真宫选址按照我国传统的堪舆理论,周围山形水系都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垫高保护工程虽然在立面层次,局部改变了建筑与周边山形的相对关系,但从平面上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其建筑空间位置,复建后的遇真宫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平面位置与文化景观的互动关系没有遭到破坏和产生不利影响,将保护工程建设对文物价值的影响降低至较小程度。

(二)垫高保护工程对遇真宫文物本体真实性、完整性的影响

工程实施过程中,虽然由于需要拆解,不可避免地对一些建筑构件造成损害,但遇真宫中宫现有建筑拆解严格按国家有关古建筑保护的规定,做好文物的实测与各种文物构件的记录、编号、存放,并将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进行复原修缮;对于东、西宫建筑遗址和宫外与其相关的建筑遗迹等,则按照三维定位、分区分类编号、单独包装、清理加固、原位复原的程序操作。因此,基本确保了文物的原形制、结构、工艺、材料,将工程实施对文物本体真实性影响降至最小。

特别是针对最能反映文物历史风貌和艺术价值特色的山门和东、西宫三栋砖石结构建筑的保护,在现有最高技术水平条件下,克服自然地质等不利影响,采用整体顶升保护,在顶升前对本体进行加固,顶升过程中进行全程检测,已经安全顶升到15米的设计高度,施工中没有对本体造成影响,确保了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在垫高的设计中最大程度地考虑了遇真宫门前的视线关系,保持了120米的开阔区域,而且对遇真宫周边与其相关的泰山庙、神路、遇仙桥等建筑同时进行了垫高保护,充分考虑和保持了遇真宫的完整性。

(三)垫高保护工程对遇真宫周边环境的影响

垫高保护工程实施后,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的抬升,遇真宫垫高并按原状复建,复原后建筑群及其周边垫高区域将会形成一个占地达8.5万平方米面向水库的自然台地与遇真宫后的山地相连。为减缓保护工程建设对区域景观的影响,台地迎水坡将采用亲环境植生块护面,并采用互补的图案形式进行植草,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优化遇真宫区域的景观格局。

垫高工程两个料场距离遇真宫较远,且处于隐蔽处,周边没有文物。取土实行分片开挖方式,取土时先将表层土临时堆放在料场附近,并采取相应的拦挡措施;取土完毕后及时平整土地,并将原表层土覆盖在上面,撒播草籽固土绿化。因此,对武当山整体环境影响较小。

六、余论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的保护论证,以遇真宫真实性得到充分保护为原则,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非常审慎和认真,可谓一波三折。这项工程的充分论证与顺利实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文物保护理念、文物保护技术手段、文物保护管理、复杂文物保护工程协调组织实施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目前这项工程的基础垫高和三个山门的顶升工程已经完成阶段性验收,文物建筑的复建和考古遗址的复原已经启动,预计2016年底完成,虽然全面评判该工程的效果和得失还为时尚早,但就工程方案的论证和有效实施而言,确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反思之处。

一是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文物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对接,提前开展对工程中可能涉及文物保护的重点项目开展预研究非常重要。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立项后,在开展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即对工程涉及武当山遇真宫的保护进行预研究,提出三种保护思路,做好引导和应对,引起工程规划和涉及部门的关注,为保护方案的充分论证打足提前量。

二是方案的确定以文物的原真性保护为第一要务,以把对文物本体、环境风貌、历史及文化价值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对可能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综合、慎重比选论证。我们对遇真官进行围堰、抬升、搬迁三种保护思路都进行一定深度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比选,对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遇真宫的保护,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对遇真宫本体真实性的保护,而是要综合考虑,对其采取的保护方式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带来什么影响。在论证中我们首先放弃的是搬迁保护的方式,我国三峡水利工程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的保护,就是采取搬迁的方式,在总体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和再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憾,就是搬迁后建筑选址等无法再现原山地格局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后期存在滑坡风险等。遇真宫的保护级别更高,对其采取搬迁方式,且不说武当山下很难再找到一处有这么大面积的平地安置,仅从搬迁遇真宫将造成武当山建筑群总体布局被改变这一点就应该合弃,搬迁对“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皇家统一规划建造,其建筑体系从地形勘测、规划设计到兴建营造等,都有周密筹划,具体建筑设计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产生的将是颠覆性的破坏;而围堰方案如仅从一般方面考虑,看似对遇真宫没有任何的扰动,但从周边景观和微环境方面看,壮观的挡水围堰坝体破坏了遇真宫前面开敞平坦的山水空间,使其变成看不见山望不到水的“盆景”,整体上改变了遇真宫原有环境的真实性,更为严重的是水利部门和工程业主方面都提出限于围堰工程无法保证遇真宫在围堰建成、工程蓄水后受自然极端天气等复杂因素影响,围堰工程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在充分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后,我们建议放弃防护思路,再次论证。

三是大胆设想、慎重论证、科学决策至关重要。遇真宫的保护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在提出保护思路的过程中,各方可谓集思广益大胆设想,三种保护思路中除搬迁方案只有一种外,围堰方案还曾提出了大、中、小三种子方案,三个子方案之间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利弊,选择弊端最小的进行深入设计。垫高方案中也提出对所有地面建筑进行大顶升的方案和垫高与局部顶升结合的方案,此外清华大学还针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提出了三个比选方案。其一是新建一个地下空间,中宫建筑地下空间作为阐释遗址的博物馆,东西宫将地处海拔160米的考古遗存不做任何扰动、原状放置在地下,在地下空间体的顶部地面上复制遗址的台基和矮墙体,原遗存和模拟展示共存,同时可避免真实的考古遗存免受风雨侵蚀。其二是在垫高的地面上放置考古遗存,同时在其上方分别搭建防护棚。其三是在垫高的地面上放置考古遗存并补配缺失砖石构件,露天展示。后经组织专家论证比较,认为方案一、方案二虽然可以保护考古遗存免受风雨侵蚀,但方案一的工程量及造价都非常大,且东宫、西宫与中宫的相对高度将永久改变,方案二的多个保护棚对整体景观环境有不利影响,最终决定采用方案三安置展示考古遗存。

遇真宫的保护论证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虽然我们对遇真宫保护论证是审慎的,但由于过程相对较长加之地方经验不足,这个论证过程和选择确定的保护方式,没有及时向世界遗产报备,引起了世界遗产的担心和关注,将武当山纳入反应性监测对象。此外,目前对东西宫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并不十分理想,建地下空间展示应该是相对最好的,但限于一些原因不得不放弃,这或许是一个缺憾。我们不能不说对遇真宫的保护论证是相对最慎重的,论证中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但也确实存在理想的保护方案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施工周期、保护经费等方面的制约,这确实是一种无奈,但也是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通过一系列充分的论证,最终选择的对遇真官实施原地垫高加局部顶升的保护方案,是在多个保护方案中选择的可以做到相对最大程度地保护遇真宫真实性的方案,把南水北调工程对遇真宫的影响降低到相对最小程度。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等有关方面专家专程到武当山进行反应性监测考察,详细听取了遇真宫保护工程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遇真宫保护施工现场和文物构建保存管理仓库,审查了有关技术文件和观看工程各环节影像资料,对这项工程的保护论证和科学实施中系统性的记录、存档、工程信息管理以及对此处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所做的积极方面的努力等给予了肯定,对垫高后的台地形状和绿化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表示持续予以关注,这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已经做了认真积极的回应并将在下一步的工程实施中严格地加以完善。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3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一、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以下统称《保护规划》),保护古都风貌,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本市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迁入保护区人口数量控制、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等相关工作,执行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保护区是指市政府批准公布的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本规定所称房屋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房屋、院落等地上物。

    本规定所称保护区居民是指在保护区内有本市常住户口和正式住房,并且长期居住的居民。

    第三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体现历史风貌为宗旨,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利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保护规划》要求,拆除违法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对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对不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按照与保护区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原则逐步进行改建。

    第四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原则是:

    (一)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整体传统风貌,保护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二)落实《保护规划》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市政先行、有机更新、循序渐进。

    (三)保护区保护与旧城外开发相结合,修缮保护与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相结合,降低人口密度。

    (四)政府投入和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合理负担相结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多方面积极性。

    (五)由区政府结合各保护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推进实施。

    二、落实《保护规划》的重点和原则第五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规划要遵循《保护规划》,其他规划如与《保护规划》存在矛盾的,以《保护规划》为准。

    第六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与保护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相协调。

    (二)保存胡同肌理、传统四合院的原有格局。

    (三)保存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等历史遗存。

    第七条保护区的各类建筑应按照《保护规划》分类,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一)文物类建筑应依据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严格保护。

    (二)保护类建筑只可按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进行修缮,不得拆除、改建和扩建。如确需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应保留原有格局和外貌。

    旧城内被确定为保护院落的,按照保护类建筑进行管理。

    (三)改善类建筑应以修缮为主。属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的危房,可按历史格局和外貌翻建。

    (四)保留类建筑原则上应该保留,需要改建时应恢复传统建筑形式。

    (五)更新类建筑应严格按重点保护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拆除改建。

    (六)整饰类建筑应按照保护区传统特征进行整饰或改建。

    第八条保护区应保持原有的胡同格局,原则上不得对胡同进行拓宽,确需贯通或拓宽的,应按《保护规划》实施。

    第九条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胡同内布置市政管线时,应保持该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原则上不得改变原有胡同的尺度和走向。

    (二)在原有胡同基础上布置市政管线时,原则上应按规范要求实施,胡同宽度不够、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的,经技术规范制定或管理部门确认后,可以采用相关技术措施予以解决。

    第十条保护区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须保护历史名园及其遗存。

    (二)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和《保护规划》确定的“准保护类树木”,须按《保护规划》落实保护责任。

    (三)应采取传统的绿化形式进行绿化。

    第十一条在保护区内,不得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标语及宣传品,不得擅自架设各种管线。

    三、组织实施第十二条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计划;依据《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和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拆除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积极争取和运用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专项资金,组织建设或筹集保护区定向安置用房,落实居民外迁等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三条保护区周边及区内主次干道、胡同等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保护规划》和保护区风貌保护要求一次完成,由市、区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其中,保护区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电信等管线,分别由各专业单位负责落实。保护区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电信等管线及非主次干道整修、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费用及所涉及房屋的拆迁补偿费用(以下通称附属工程费),由区政府负责落实。区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中参照以下原则和标准确定附属工程费的分担办法:留住的产权人现住房面积部分,可减半分担附属工程费;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留住的产权人修缮后增加的不超过10平方米的厨房和卫生间部分,减半分担附属工程费;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住房面积,全额分担附属工程费。

    第十四条各区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方案》应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各区政府组织编制的《实施方案》应包括:房屋及人口现状,逐幢、院、片的规划设计及房屋保护和修缮措施,外迁人口数量及相应定向安置用房的位置和规模,留住和外迁政策等内容。在《实施方案》审定前,应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意见。

    《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经批准和审定后,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原则上应统一组织实施。在实施之前,应先进行非主次道路整修、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为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创造条件。在组织实施时,可结合各保护区实际情况,以院落或者若干院落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土地置换或整合的方式。

    第十六条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落实产权人的保护和修缮责任。由区政府根据保护区居民外迁情况、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实际需要,负责具体组织落实。

    第十七条自本规定之日起,保护区应实行迁入人口数量控制性管理,由市公安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办法。

    自本规定之日起,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保护区房屋出租出售市场管理。对出租出售的房屋,应依法征缴相关税费。原土地属于划拨的,须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

    第十八条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区政府开展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结合各区的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计划,按年度向各专业单位下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保护区居民及其所在工作单位和房屋产权单位,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

    保护区居民属于廉租住房对象的,可不参加摇号排队,给予优先配租。

    四、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的措施第十九条建立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专项资金。在2008年前,根据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年度工作安排,市、区分别按年度安排相应资金,主要用于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其中,市对区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保护区下列单位或住户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迁:

    (一)需要腾退后对社会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内的单位或住户。

    (二)为引入市政基础设施或道路整修需要拆除房屋的单位或住户。

    (三)恢复建筑物原用途需迁出的单位或住户。

    (四)按照《保护规划》需要拆除、改建房屋的单位或住户。

    第二十一条根据保护区外迁居民人数、家庭结构情况,各区可申请提供定向安置用房或专项建设用地,涉及有关税费缴纳和房屋销售管理等按照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各区政府可以结合本区或者各保护区实际情况,根据以下规定确定每片保护区降低人口密度的具体政策:

    (一)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购买保护区四合院后,落实对所购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责任。具体政策按照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制定的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若干规定执行。

    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实施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

    (二)由区政府组织实施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落实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异地外迁的居民可参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0〕19号)第八条规定购买安置住房。具体优惠办法由各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中明确。

    保护区居民人均原住房建筑面积不足5平方米,并且在保护区外无正式住房的,外迁购买定向安置用房时可按照人均5平方米认定原住房面积。

    外迁居民放弃购买定向安置用房的,区政府可参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政府第87号令,以下简称87号令)规定给予货币补偿。

    (三)在有利于保护文物,恢复和保持历史风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的前提下,各区政府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可采取政府组织、由投资人参照87号令外迁保护区居民等方式。

    区政府在审定各保护区《实施方案》时,不得重复使用优惠政策或扶持措施。

    五、保护和修缮责任

    第二十三条保护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非住宅房屋,由产权人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承租人应积极配合和协助。

    第二十五条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住宅房屋,由产权人按下述规定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承租人应积极配合和协助。

    (一)保护区的私有住房,由产权人按照《实施方案》承担并履行房屋保护和修缮责任。产权人可以出售其住房,出售时同院其他住户有优先购买权。购买房屋后居住或使用的居民和单位应按照规定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二)保护区的直管公有住房,可由留住的承租人按本市房改成本价及有关优惠政策购买后,作为产权人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产权单位可以收购承租人的公有住房使用权。经申请产权单位同意,承租人也可以出售公有住房使用权,出售时同院其他住户有优先购买权。

    (三)属于单位自管公有住房的,可以参照直管公有住房有关规定处理,也可以由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统一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第二十六条保护区留住居民应当按照《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第二十七条保护区留住居民按本规定购买住房涉及的有关税费,按照职工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规定执行,颁发经济适用住房房屋所有权证。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的,颁发商品房房屋所有权证。

    第二十八条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区房屋修缮后,必须使用清洁能源。有关工程项目可享受本市改用清洁能源的优惠政策。

    六、拆除房屋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为落实《保护规划》需要拆除房屋的,被拆迁单位和居民应在规定期限内搬出。拆除住宅房屋内的居民可以按照本规定购买定向安置用房,或申请货币补偿。拆除非住宅房屋的,按照87号令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中拆除交通、公交、绿化、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电信、邮政、环卫、消防等设施用房,以及当地房屋维修管理用房,应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及规划设计方案安排迁移、还建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其中,拆除热源时,组织实施单位应按照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将热用户并网或新建其他热源。在还建的用房交付使用前,应先建临时用房,确保修缮、改建区毗邻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十一条在拆除保护区房屋时,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应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收存保护。

    七、保障和监督第三十二条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支持区政府组织实施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三十三条建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机制。市、区规划、文物和国土房屋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保护区房屋保护、修缮、转让等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对未履行职责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保护区房屋产权人和承租人均应按照本规定保护和修缮房屋,居民所在单位或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要予以督促落实。对不按规定进行房屋保护和修缮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4

《考古资源保护法》除了《国家被盗物法》,为了保护考古发掘文物,美国在1979年通过《考古资源保护法》(archaeologi-calResourcesprotectionactof1979)。⑤这个法案立法宗旨还是限制在保护位于美国境内的文物,法案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美国人民的利益,保护位于美国公有土地和印第安保护区内的考古资源和地点;并且加强有关机构、专业考古人士行业和个人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换。为了达到此目的,该法案将没有得到授权而在上述地点进行的挖掘文物、移除或破坏文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任何违反联邦或当地法令政策的跨州间买卖、运输非法移走或非法挖掘出的古物行为也是犯罪行为。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法案的订立不论丛文义上还是立法背景的讨论上,都只是强调为了保护位于美国公有土地和印第安保护区内的考古资源而已,但是自从1996年起,联邦检察官开始援引此法案的§470ee(c),适用于被盗的外国考古发掘文物。⑦检察官主张该法适用在被盗的外国考古发掘文物的理由是,因为§470ee(c)是规定禁止跨州间的买卖、运输任何违反当地法令政策的非法移走或非法挖掘的古物,所以如果当地法令认为买卖或持有被盗的外国考古文物是犯罪行为,那么就可以适用《考古资源保护法》而加以处罚。⑧虽然,如前述,本来美国判例即认定被盗的外国文物可以适用《国家被盗物法》加以保护,但是比起前法,适用《考古资源保护法》对于文物的保护更为有利,因为该法对于考古文物的价值没有必须多于5000美元的限制,并且对于考古文物持有人的认定,在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部分,只要该人知道持有物是考古文物即可,并不需要知道是非法移走或被盗的文物。依现行实务界的做法,这两个法案对于国际文物的保护有明显有进步,因为不是只自私的保护美国境内出土的文物,也将移转和持有流失的外国文物视为非法行为加以处罚。

对于外国文物的保护1.《文物保护实施法案》虽然美国国会在1972年就批准1970年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但是直到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文物实施法案》(Culturalpropertyimple-mentationact),才真正落实1970年的公约。之所以会有《文物保护实施法案》的出现,主要是国会认为美国一向以来的宽松政策成了非法文化财产买卖的天堂,而此现象危及美国和其它文化财产来源国的关系。①另外,某些议员希望之前第五巡回法院在UnitedStatesv.mcClain一案中形成的判例,因为他们认为适用的范围过于广泛。②虽然《文物保护实施法案》的通过有达成贯彻1970年公约的贡献,但是很可惜它保护的文物范围比公约规定的窄,只适用于特定的文化财产。因为1970年的国际公约赋予缔约国极大的自由度在国内法上决定落实哪一些条款,因此美国在制定该法案时,仅针对公约中第七条第二款和第九条的情况予以保护,也就是限于1)禁止进口已列在缔约国博物馆或类似机构清册内的被盗文物,2)禁止进口被掠夺的考古或人类学文物。对于文化财产的定义,《文物保护实施法案》采取和公约相同的解释。第一类被盗文物的保护规定在法案308条,除了必须是已列入缔约国博物馆或类似机构清册内,还必须是被盗时间发生在美国和该国都已经签署并各自在本国批准1970年公约之后。③而对第二类被掠夺的考古或人类学文物的进口限制,法案第303和304分别规定两种保护方式,第一是经由美国总统和请求保护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限制进口被掠夺的考古或人类学文物,其中考古文物必须是具有两百五十年以上历史的;人类学文物则必须是具有特殊及稀有性的。是否订立协议必须考虑四个方面:1)该物确实有被掠夺的危险;2)请求国已经尝试保护该物;3)限制进口的措施却能有效阻止掠夺;4)限制进口不违反国际间文物交流的利益;④其程序是由请求保护国透过外交管道将请求向国务院提出,国务院代表总统和国家接受请求,然后交给根据法案设立的文物顾问委员会(Culturalprop-ertyadvisoryCommittee)处理,委员会将协助总统判断是否订立协议。根据该法案,到2012年末,有十五个国家和美国签订双边协议,限制美国进口该国某些特定文物,这十五国分别是玻利维亚、柬埔寨、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塞浦路斯、萨尔瓦多、希腊、瓜蒂玛拉、洪都拉斯、伊拉克、意大利、马里、尼加拉瓜和密鲁。⑤其中,大概是最重要的一个是1990年,老布什总统任内颁布的《对于秘鲁重要考古文物进口限制》命令(impor-tedRestrictionimposedonSignificantarchaeologicalartifactsfromperu),就是授权美国海关一旦发现有可能是源于秘鲁的重要考古文物,可以没收;不过很有趣的一点是,该命令并没有界定秘鲁政府是否拥有这些文物。有关中国文物,2009年1月,美国也和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限制进口的谅解备忘录》。第二种方式是如果他国已经请求订立双边或多边协定,但是该种被掠夺文物处于急迫危险,可由总统单方面限制该被掠夺文物的进口。是否有遭受急迫危害的认定是指:1)一种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有重要意义的新发现材料,并且这种材料面临被抢夺、散布、分解和分裂的危机;2)被认定为来自高度文化的遗址,并且这些遗址面临或有可能面临被抢夺、散布、分解和分裂的危机;或是3)一种特殊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文化或文明的记录面临或有可能面临抢夺、散布、分解和分裂的危机。⑥如果要从限制进口的国家进口文物,必须提出该国核准出口的证明文件,或是要证明,该文物在禁制令颁布前已经不在该国了。⑦一旦美国发现有违反禁止进口命令的外国文物,政府将没收并返还该文物给所属国;但是如果该类文物在美国境内为第三人持有,该人并能建立所有权,则请求返还文物的外国必须支付合理赔偿才能取回,如果为善意购买人持有,请求返还文物的外国,必须给付善意购买人当初支付的价金。⑧2.对于博物馆购买藏品和接受捐赠的指导规则因为1970年公约适用的对象是以国家为主体,所以对于博物馆并没有直接的适用,但是博物馆的日常行为事实上却和文物或艺术品习习相关,为了有效达到公约中保护文物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国际博物馆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简称iCom),制定了博物馆购买藏品和接受捐赠的指导规则。在美国,规范博物馆行为主要是透个美国博物馆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museums,简称aam)①和美术馆长协会(associationofartmu-seumDirectors,简称aamD)的规定,而aam也是iCom的会员之一,所以美国博物馆购买藏品和接受捐赠时基本上承袭了iCom的规则。iCom要求其会员(就是加入的博物馆),购买艺术品和文物之前,必须行使尽职调查义务,确认其来源的合法性,并且要订立符合国际公约规定的馆藏品购买指导规则。值得注意的是,该组织对于文物和艺术品来源合法性的保护,比1970年公约来的广,因为其不区分来源国是否是1970年公约签订国,只要是博物馆要购买新藏品,都要调查来源的合法性,②这可说是对于被盗或流失文物起了近一步的保障!2008年起,aam和aamD两协会也分别制定更符合iCom执导原则的馆藏品购买规定,也就是间接的更符合1970年公约规定,基本上就是如果要购买新文物,必须取得该物品在1970年公约正式通过前,就已经离开其来源国的证明,或是有合法的出口证明。值得一提的是aam对于文物来源合法性的要求甚至比iCom规定要求的高,因为aam建议如果知道某文物是被盗或非法流失的,即使该不法行为发生在1970年公约签订前,也不能购买。③aam对于文物的保障更加充足,也更符合保护文物的宗旨,并且如果博物馆遵守该指导原则,也将避免被认定有违反《国家被盗物法》和《考古资源保护法》的行为的可能。只不过该指导原则对于博物馆并没有一定的强制力或是处罚的规定,只是行业道德标准规范,是否发挥实际功效,有待评估。

对于美国法的评析《文物实施法案》的通过,明订了美国对于外国文物的保护,但是和适用之前原本针对保护国内物权的《国家被盗物法》和《考古资源保护法》相比,其防止文物非法流转的效力其实还不够。因为《文物实施法案》保护的范围明显较小,不但只限于该外国也是1970年公约签订国,还要被盗或掠夺行为发生在双方都加入1970年公约后;另外受保护的文物范围也小很多,只限于已列入馆藏清册的物品或是符合前述四项条件被掠夺的考古文物才会被加以保护。因为《文物保护实施法案》对于文物保护的范围小于《国家被盗物法》和《考古资源保护法》,所以在审理外国被盗或流失文物案件时,会产生在专门的《文物实施法案》下不算为犯罪行为,但是援引《国家被盗物法》和《考古资源保护法》却是违法行为的现象出现。目前对于这类案件,虽然检察官或探员还是常常援引《国家被盗物法》或是《考古资源保护法》来或指控被告,④但是在学术界和政界却有一些反对声浪的出现。反对的理由是,既然《文物保护实施法案》是针对落实1970年公约,保护外国文物而设立的,所以算是特别法,对于此类案件,就应该只适用专门的《文物保护实施法案》,除非被告是积极参与盗窃或非法挖掘走私古文物的行为。⑤对于这种论点,站在法理的角度,笔者觉得,某种行为符合特别法及普通法的规定时,当然应该优先适用特别法,但是,若并不属于特别法规定的范围内,适用普通法并没有错误。所以如果某种外国文物是《文物保护实施法案》中所规定的保护对象,这时自然应该优先适用该法决定某行为是否加以处罚;但如果该文物或涉及该文物的行为并不是《文物保护实施法案》中所规定的,因为《文物保护实施法案》中,并没有针对其中保护的文物设立排除适用其它法律的规定,援引《国家被盗物法》或《考古资源保护法》并没有错误。另外从以保护文物为主要目的之立场,笔者也觉得,既然《国家被盗物法》和《考古资源保护法》对于外国被盗文物的保护更为周详,适用该法也和遏制非法文物流通的政策相一致,没有限制使用的理由。

英国对于文物保护的规定

(一)对于本国文物的保护

1.已出土艺术品或文物的保护

英国本来没有任何限制文物出口的法律,直到第二次世间大战开始,因为国会为了保护国家资源,才在1939年订立了《进出口和海关权力的法令》(im-port,exportandCustomspowersact1939),简称1939法令,对于进出口物品做一些限制。而到了1949年,因为有被视为国宝级的艺术品申请出口被拒,产生了如何保护艺术品及文物的讨论,进而在1952年成立了艺术品及文物文化利益出口审查委员会(theRe-viewingCommitteeontheexportofworksofart&ob-jectsofCulturalinterest,简称审查委员会),在waver-ley爵士领导之下,帮助政府制定有效政策控制艺术品及文物的出口。①英国的观念认为文物是必须保护的,但是也不能不公平的损害所有权人对于该物享有的潜在金钱上利益,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必须平衡文物所有权人的权利。所以其采取的措施是基本上允许文物的出口,但是必须申请许可证,然而如果文物被视为国宝,将给予本国博物馆或类似机构优先购买权,没本国机构愿意购买时才允许出口。目前,文物的出口在英国是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forCulturemediaandSport,简称DCmS)掌管,适用2002年的物品出口命令(exportofGoodsorder2002)的规范。②根据该规定,任何年限超过50年的货物要出口,都要申请许可证。如果该件物品的价值没有超过一定的数额,该物基本上并不会被认定为国宝,因此准许出口与否的决定由所谓的专家顾问决定,不用提交给前述的出口审查委员会审查;但是如果该物价值到达一定数目,会被视为可能是国宝,则必须送交委员会审查。③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文物,订有不同的数额标准,例如:只要超过100年历史的考古发掘物,基本上没有金额限制,都被认定为可能是国宝。④审查委员会决定是否是国宝的认定通常有三个标准,第一:该物和英国的历史和国民感情是否密切相关,导致如果该物的出口会被认为是国家的重大损失;第二:该物是否代表极为重要的美术价值;第三:该物是否对于研究某种艺术、学术或历史极为重要。⑤如果该物符合以上的标准,会被视为国宝,则委员会将延缓核准该物出口,延长期通常是二到六个月,但也可以延长到十二个月,⑥以给予英国国内买家机会购买这件“国宝”,而购买价必须等于或高于委员会建议的价格。如果在延长期内,没有买家,或出价没有到达委员会建议的价格,则基本上会颁发出口许可证;如果有到达价格的出价,但物品所有权人拒绝出卖,则出口申请通常会被拒绝。相反的,如果该物不被认定是国宝,基本上政府会颁发出口证书。英国的此项有条件限制的政策,基本上达到兼顾文化财产保护和平衡文物及艺术品所有权人利益的目的,虽然文物是否能保存于英国国内,往往取决于国内机构能否募集到资金购买,但是因为提供文化财产所有人一个合法的管道能变现珍贵的文物及艺术品,对于避免文物流入黑市有相当的贡献。

2.对于未出土文物的保护根据英国普通法的规定,任何埋藏的物品只有金、银和特意埋藏以待日后发现的物件才算是国家财产。但是很多刚出土文物虽然不属于前述的物品,具有极高的历书、艺术或人文价值,一旦被发掘却不算是国家财产,造成很多个人私自寻宝却不上交政府的情况,白白剥夺大众欣赏或学者了解、研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有鉴于此政府在1996年出台《宝藏法》(treasureact1996),⑦规定发现某物品可能是宝藏者,必须在十四日内报告有关单位,如果违反规定,将遭到监禁、罚款或两者兼俱的处罚。所谓宝藏的定义,根据《宝藏法》的规定,包含超过300年历史的钱币或非钱币物品但本身含有10%以上的贵金属;或是超过200年历史并且被认定对于历史、考古或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的物品;金银物品;或是史前时期的金属物品。⑧如果该物被认为是宝藏,而有博物馆愿意购买,则发现者有权要求获取一定的报酬,报酬数额由国务大臣决定;如果被认定不是宝藏,或没有博物馆愿意买,则归还发现人。虽然该法对于文物的保护范围比普通法的规定扩大,但还是有局限性,因为事实上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很多,但是有意或无意发现文物的人不见得真的会上报。因为随着金属探测器的普遍,很多业余人士有空就拿着探测器到处“寻宝”,无形中增加许多原本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出土,这些“寻宝”发现的东西,虽然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常常是零星物品,规模也很小,通常并不构成《宝藏法》所规定必须通报的物品。但是这些文物的出土,还是具有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的,所以为了扩大保护这些业余考古发现的文物,199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一个自愿性质的项目叫做theportableantiquitiesScheme(paS),就是鼓励民众到当地设立的有关机构(郡委员会或是博物馆)登记发现的考古发掘文物。①有关机构除了记录发现的文物,还会对该物品进行鉴定,如果该物被鉴定为属于宝藏法规定的宝藏,则要适用宝藏法的规定;如果不是,该物将属于发现者拥有,但是有关机构也会将物品的讯息加以分析,发现者可以学习到该物品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如果有关机构认为有进一步的考古价值,还会组织专家到发现地进行考古挖掘。目前这一项目只适用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但是实行以后,成效不错,因为去登记发现物,发现者还可以藉由专家提供的鉴定分析对于该物有多一些的了解,所以民众前往登记的例子多很多。因为报告发现物的情况增加,所以相对的,从发现物中发现是属于宝藏的数目也增加,例如:1997年前,平均每年上报宝藏的例子平均只有23件,但是1998年,就有201件,到了2008年一年就有53,346件物品依该项目登记,其中806件属于宝藏②算是政府和私人双赢的局面。

(二)对于外国文物的保护

对于外国文物的保护,因为英国国内是在2002年才批准1970年UneSCo《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为了落实英国政府对于该公约的责任遏制和杜绝文物的非法交易,英国在2003年出台《文物交易法案》(DealinginCulturalobjectsact2003)。在此之前对于规定在该公约的文化财产保护,只适用笼统的1968年盗窃法,也就是只有在英国国内或国外被盗的文化财产才受保护,而其关于被盗的定义也不像美国判例法中认定的宽广,只限于事实上为某人或国家持有的文物被盗的情况,所以该法案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也涵盖保护被非法挖掘或搬移的文化财产。③根据规定,该法认定的犯罪行为必须符合下列情况:1)犯罪行为必须涉及文化财产,就是指具有历史、建筑和考古意义的物品;2)被告必须知道或可能知道该物是经由非法行为获得,所谓非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挖掘、非法的从具有就是指具有历史、建筑和考古意义的建筑上移除、或是非法从纪念性建筑移除;3)被告行为必须涉及经手该非法物品,任何买卖、收受、进出口、借贷或约定进行上述行为都属经手的范围;4)被告的经手行为必须是不诚实的,④所以如果某人在不知情情况下替人保管某非法获得的文化财产,或是拍卖行被委托鉴定非法获得的文化财产,都不算是构成第四要件。违反该法的人,最高可判处七年徒刑。虽然2003年《文物交易法案》于文化财产保护范围有所扩大,而且包含的范围颇广,但是因为对于犯罪主观构成要件的要求很高,所以实际上只有在被告非法行为非常明显的状况下才有适用,可以说是遏制文物非法交易及出口的实际效果不大。并且该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所以只适用发生在2003年12月30日后的行为。2005年DCmS也针对博物馆、图书馆和史料机构,购买、借展和接受捐献外国文物收藏品必须遵守的尽职调查的指导规范,⑤原则只限于1970年后有合法来源证明即可,除非明知是非法出口的物品;例外是,如果该文物原属国在1970年前就有禁止出口的规定,则要遵守适用更早的时间点作为判断标准,此种规定的要求算是赋予博物馆很高的道德责任。

总结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保护的状况及其档案的特性决定了对这部分档案的管理将不同于其他普通档案的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通常经过口传心授来传播,它具有叙事场景重现和传播个体的零散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征。目前它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其二是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档案馆可以重点考虑运用第一种方式,通过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如庆典仪式、节日文化、手工工艺等很难用语言概括表述,然而将它们转化为光盘、磁带并且数字化,它就物化为档案文献了。

笔者认为,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科学收藏与专业保管方面,其具体内容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器物、文字记录资料、录音资料、录像资料、记录电影资料的科学保管。这其中又有两个层次:

第一,对这些材料物理性能的原状永久性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尤其是某些实物档案、影像档案资料等生动地展示了文化活动的面貌与魅力,它们是人类文化记忆的财富,而且有些已经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将不可挽回。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手段来保证它们的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兼具文物性质的实物档案的收藏和保护尤其要慎之又慎,这一点,档案部门可能在经验和设施方面略有欠缺,因此可以向博物馆等专业的文物保护单位请教,或者通过协商,转交由博物馆来保护,档案部门进行登记,并留存复制件、复印件、照片、文字说明等备查。

第二,对以上资料的登记、保管与提供利用是档案部门的长项,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一定的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因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注意参考有关的知识,科学保管。向云驹在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书中提出对于记录下来的口头文化的保管,应该做到注册入库、分类、编号、制作搜集者、搜集品的登记册、复制、建立便捷的索引和目录体系以及出版以上各种资料。

二、利用特藏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档、珍档的特藏

1、档案特藏室

2001年全国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国家档案馆尤其是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可以尝试建立档案馆特藏室,将特别珍贵、重要的档案集中保管,采用先进设施、设备,对重点档案实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自此,特藏室建设开始兴起,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部分省市如上海、天津、辽宁、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已经对特藏室建设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档案特藏室可以为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珍贵档案提供特殊的场所和条件,进行特殊的保管和保护。利用档案特藏室对入藏的档案进行重点抢救、妥善保管、优化开发,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珍贵档案的寿命,又可以整合档案馆资源,明确工作重点,使珍贵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美国国家档案馆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档案特藏室,一种是档案特藏室,专门保管涉及国家重大秘密的档案;第二种是需要特殊保管条件的档案特藏室,如彩色胶片之类,需低温和稳定的相对湿度保管;第三种是特别珍贵或重要的档案特藏室,在保管条件、提供利用方面严加控制,以防水、火灾害。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也于1997年建成了“加蒂内档案保护中心”主要保管具有全国意义的政府文件和私人文件,如条约、协议、地图、照片、缩微胶片、艺术及其他音像档案等。

目前我国对纳入特藏室进行特别保管的档案尚无统一的选择标准,但顾名思义,纳入特藏的档案都必须集中体现一个“特”字。或是载体式样独特、记录内容特殊的珍贵档案,或是物以稀为贵的孤本档案。或是年代久远易损的古老档案,或是内容尤其机密的重要档案。总之,不管是因“珍”而“特”。还是因“稀”而“特”、因“古”而“特”、因“密”而“特”,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特”字。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珍档、特档纳入特藏

首先,笔者认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完全符合纳入特藏的标准。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即属于特色档案,它反映了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或者某一群体的文化创造,是体现地方人文特色与文化特质的重要依据和历史见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与文化独创性。这种特色性和独创性正是我们对其加以继承、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人类对其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的深层动力。二是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属于珍贵档案,尤其是某些濒危或已经消亡文化项目的档案材料,更是弥足珍贵,它们是文化存在的凭证,其价值不可估量,应当将对它们的保管和保护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6

一、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和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安全意识,筑守安全底线;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安全监管,推动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文物消防安全责任制不断健全;深化源头治理,持续整治火灾隐患,有效化解重大文物火灾风险;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应用,切实增强火灾预警防控能力;实施精准管理,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消防演练,扎实推进文物消防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三年行动,文物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各文物、纪念馆单位消防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大文物火灾事故得到明显遏制,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文物安全责任

1.推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积极推动本行政区域内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做好省政府年度考核文物安全绩效评价工作,推动政府与文物所在地的镇、街、局等签定《文物安全责任书》、指定文物安全责任人,切实履行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加大文物安全投入,健全、保障文物安全管理队伍和力量。

2.切实履行部门监管职责。积极协调会同消防救援机构,认真研判、分析评估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火灾风险,安排部署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组织开展文物消防安全检查,督察督办文物火灾事故,督导整改文物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安全能力建设,强化文物安全队伍管理,推动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组织做好文物消防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文物消防安全总体水平。

3.全面夯实单位直接责任。要认真履行会议会址、会议纪念馆文物安全直接责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按有关要求和文物安全实际需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和设备,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时整改火灾隐患,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和措施。

(二)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1.全面排查。排查会议会址和会议纪念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具有消防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

2.重点整治。杜绝在会议纪念馆内的生活用火、生产活动用火,保障用电安全,加强可燃物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设施设备使用维护、占堵消防通道、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火灾隐患和问题。

3.精心组织。在各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特殊天气等节点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纪念馆单位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工作。

4.自查自改。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和会议纪念馆要依照本方案和要求,认真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订工作计划,组织人员力量,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全面排查检查,开列火灾隐患和问题清单,建立整治工作台账,逐项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和问题,要列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对本单位无力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和问题,要切实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及时向报告,积极主动争取支持,尽快整改。

(三)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纪念馆要依照有关标准和防护要求,完善消防系统,配备适用的消防装备,配齐消防器材、器具,增强有效防火灭火能力。加强消防设施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作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台账,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运行测试,确保良好使用效能。

(四)切实增强管理和应急能力

1.实施精准化管理。会议纪念馆要从消防安全责任落实、火灾风险评估、安全用火用电、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消防设施设备维护检测、消防检查巡查、火灾隐患整改、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教育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2.加强日常检查巡查。各文物、会议纪念馆要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试行)》和本单位实际,建立并严格实施定期对馆内和会议会址检查和日常巡查制度,明确检查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科学设定检查巡查内容、频次和路线,做好检查巡查记录和档案。对检查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及时对账整改,不整改不销账。

3.健全消防队伍。各文物、博物馆单位按要求建立专(兼)职消防队伍和微型消防站。按照有关标准和实际需要,配齐专(兼)职消防人员,配备好消防器材装备。加强训练和严格管理,打造具有防火灭火实战技能的消防力量。

4.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各文物、会议纪念馆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和周边防火环境状况,按照有效实用、便于操作的要求,科学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文物保护服务中心要针对特殊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火灾高发期,以及可能发生山火、林火等突发性火情,对野外的不可移动文物制订专门预案,采取专项措施。按照实战实操要求,会议纪念馆要定期组织本单位所有人员开展消防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应急处置和初起火灾扑救能力。区文旅局加强与消防救援机构联防联动,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纪念馆预案制订和消防应急演练进行指导,提升专业水准。

(五)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1.开展宣传警示教育。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和会议纪念馆,要认真组织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宣传贯彻活动,以先进思想理念武装头脑、指导文物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法规宣贯、消防常识普及和火灾警示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以案说法、现场观摩等方式,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安全观念。通过张挂消防安全宣传图标、发放安全警示资料等方式,增强周边社区和群众安全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消防工作。

2.定期进行培训考核。会议纪念馆要定期开展人员安全培训,及时开展新入岗人员岗前培训,消防系统操控人员持证上岗,着力培养会消防管理,会操作消防设施器材,会检查整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消防安全“明白人”。

三、时间安排

按照统一部署,三年行动自2020年6月开始至2022年12月结束,2020年6月至12月集中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有关文物消防能力提升各项工作贯穿三年行动始终。

(一)动员部署(2020年6月底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合理安排本地区三年行动工作时段与时限。开展部署动员,将工作方案具体要求及时传达到各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幻像馆单位,做到全行业行动。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文物保护服务中心和会议纪念馆单位按照要求集中开展火灾隐患自查自改。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检查整治,建立问题隐患和责任单位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限。

(三)集中攻坚(2021年)。开展火灾隐患深入整治,攻坚整改重大火灾隐患和突出问题。区文旅局会同当地消防救援机构,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同时,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纪念馆消防能力提升各项工作。

(四)巩固提升(2022年)。重点督导会议纪念馆安全责任落实、安全隐患整治、消防设施建设、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教育培训等消防能力提升情况,全面增强会议纪念馆消防安全治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纪念馆要充分认清当前文物消防安全形势,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强化督促指导,定期听取行动进展和工作汇报,研究推动重点工作,确保三年行动有序进行、按期完成。

(二)明确机构人员。明确牵头领导,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纪念馆法人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并负责组织开展三年行动有关工作。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会议纪念馆2020年6月25日前将承办负责人和联系人报送至区文旅局公共服务科。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1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卷案质量和不泄露。不仅对档案袋实行统一的印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还统一确定档案整理及验收的方式,制定一个标准。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例如:档案的借阅和复印等。只有严格统一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为日后档案管理工作奠定稳定基础。对于档案基础工作,档案服务创新也起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档案服务创新很好的带动了档案基础工作,对于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几年,我国许多地区的档案馆对于卷宗学理论、文书立卷方法改革的实践、归档文件整理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和与改革创新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档案服务创新的开展,使得档案馆的档案接收、档案保管、档案整理、档案编目等一系列任务的工作量,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得到增大。

1.2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改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和灵活性,用现代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1.3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把关,不管是在档案的查阅上,还是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都需要在档案工作人员规范和信息化的监督下才能确保它的完整、保密,以及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之一。随着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建立上,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查阅上,则制定了非与档案相关的人员或没有通过批准的人员是不能进行查阅的。这样一来就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保证。

2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不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低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单位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员工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不高。

2.2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中广泛运用,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档案柜陈旧老化,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2.3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2.4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管理制度陈旧

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或者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基层处罚工作不力人员时,往往被上层势力姑息纵容而失去效力,部门管不住人,某些人嚣张气焰日胜。反映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上就显出了诸多混乱迹象,如借阅不登记现象屡有发生,管理者虽心有怨言,却装“老好人”,糊糊涂涂地借出,迷迷糊糊地收回,怕得罪所谓“内部人”,而这些“内部人”也是十分不自觉,未装订的档案违反制度东借西看,是想查资料、客观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是想泄露信息,寻求权益呢?有时阴暗层面很难放在阳光下来晾晒。这里所谓的管理仅是开门送材料,关门堆资料,没有借阅登记本,工作就是混日子。档案收集工作不严密,就会造成关键资料的缺省,档案文件完整性受损、管理措施的滞后制约了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陈旧的毫无章法的管理手段只能造就低层次的缺位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集中统一性,把关不严,使得档案管理陷入混乱的现象。

3加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档案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档案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去做

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3.2夯实基础,扎实做好“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指的是有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各市、县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凡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尚未划定的或界线不清楚的,要立即会同城建部门进行合理划定并报同级政府公布;没有保护标志和界桩的要及时竖立,损坏的要及时更换;要不断补充、完善记录档案,逐步实现记录档案的信息化;要健全保管机构,配齐保护人员,延伸文物保护员网络,切实把“四有”工作落到实处。

3.3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一定要增强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要全面反映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应包括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资料档案等,以每一件器物或每一个文物为基本建档单元,包括每一件文物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及每个展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收集、整理各项资料,详细甄别分类,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利用,因此要增强档案工作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发展的贴近度,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服务作用和应尽的职能。

3.4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一是要明确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形成覆盖全部的档案管理机制。二是要坚持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按照完整、准确、翔实的要求,按照规范、标准的原则整理归卷、立卷,把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整合为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的档次。三是要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把档案管理纳入综合目标量化考核范围内进行考核,使立卷的档案内容能够科学分类、流程清晰、检索方便,实现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的目的。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档案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我国文物档案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档案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档案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档案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档案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档案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档案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年01期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8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规划内容概述;

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

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

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www.lw881.com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

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3.2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自然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规划方案分析

3.3.1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自然因素:水文、泥沙、水温、水质、环境地质、局地气候;

·生态因素: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水土流失;

·社会因素:移民、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根据规划方案的不同开发内容和流域的环境特征,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规划的协调性。

3.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4.1预测方法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3.4.2已建工程的回顾性评价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3规划方案的影响分析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3.5公众参与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已建工程,着重提出补救措施,或予以调整的建议;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北魏;太官仓储;遗址;保护方法

1遗址现状

大同市北魏太官仓遗址位于大同市城北操场街中心偏东处,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350m,南距明代大同府城北垣550m,西距操场城街89m,南距操场城东街145m。

北魏仓储遗址的地层关系由下而上大致为4层,汉代、北魏、辽金与明清。汉代层位有一些小型砖砌建筑遗迹和灰坑,共发现11个。北魏层位最厚,为夯土所筑建筑基址,夯土基址中有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圆形建筑,现在地上遗迹仅留存有许多大型石柱础,共50多个柱础,其中原位置的33个,大小不等。地下遗迹为直径10m多的圆形建筑,该建筑上部为夯土,下部沙层部位外部是砖或土坯所垒墙壁,墙壁外部贴一圈木板条,建筑底部也铺一层木板。

该遗址以北魏时期的夯土遗迹和地下圆形建筑为主。圆形建筑的底部铺木板,木板上残存有谷物和小米遗迹,初步判定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在该地下圆型建筑周围和南面,均有许多柱础石,有规律围绕地下圆型建筑排列,可以证明,当时这些粮仓,其建筑结构是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从粮仓南面一排从东到西的14个柱础看,这些粮仓的顶部有可能连在一起。

2保护设计方案分析及选择

2.1目前同类项目常用保护措施分析

目前,同类项目保护措施一般有建馆保护、遗址原状保护、原址回填保护等,应根据遗址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保护方案。

建馆保护是在遗址上或遗址附近新建展览馆,以达到展示、保护遗址的目的。其优点是对遗址进行了原址保护,能够及时发现文物所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但是建馆保护要综合考虑文物实际情况,其一,建馆所需资金较多;其二,现在太官仓储遗址位于翰林别院住宅区建设工地内,未来搬迁人口造成很大影响。

对遗址原址进行简单保护处理后,不对遗址进行更多的改变,直接展示给公众,让公众对其有一个直接的认知。根据目前的发掘现状,有据可寻的是遗址的发掘现状实物。发现大同市操场城北魏粮仓与洛阳隋朝含嘉仓的形制等极其相似,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

原址回填与封闭保护是对粮仓采用封闭、采用回填的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它是一种安全、经济、可操作性较强的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环境较为复杂,不宜进行展示的遗址。其回填材料经过历史验证,可以永久保护文物。

综上所述,本方案倾向于“原址回填保护”。

2.2选择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的原因

(1)经济原因。由于目前急需保护的遗址数目众多,导致保护经费用于各项目的数额有限,而将太官仓储原址保护,并增加开放与展示内容,这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鉴于目前这种状况,尚不具备充分保护遗址的经济条件。因此可先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等经济条件及其他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开挖保护,并在充分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展示。

(2)技术原因。遗址自开挖以来,由于环境、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对本体难以估量的破坏,一些粮仓出现塌落,为更好地保护北魏太官仓储遗址,建议尽快采用“原址回填闭保护”方案。

(3)地理位置原因。北魏太官仓储遗址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大同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平城遗址所在地,其离操场城一号遗址关系密切,在未搞清北魏平城遗址的更多历史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护好这些重要文物,这也是选择原址回填封闭保护方案的原因之一。

2.3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的迫切性分析

文物本体的迫切要求。由于文物部门已经对太官仓储遗址进行了发掘,但由于环境、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文物本体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给遗址一个稳定的环境,不再受到破坏。

保护工程实施在时间上的迫切性。根据夏季即将来临,降雨将会增多,在雨期施工会给遗址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实施“原址回填保护”方案在时间上具有迫切性。

城市发展的要求。由于大同市凤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大同市操场城东部启动了翰林别院住宅区建设项目,进行安居工程,为了让百姓更快进入新居,且不影响正常的人民生活,必须尽快对太官仓储遗址进行回填保护。

2.4保护措施设计要点

太官仓储遗址为北魏唯一的粮库遗址,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引证和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对于它的保护方式,考虑到破坏严重,极大地降低了它的展示价值。而且从该地区地质资料来看,3m以下,已是几十米厚的第四纪沙砾层,粮窖的下部已在砂砾层位,该层位极易流动,现存粮窖遗迹下部皆有不规则土坯专门阻挡沙粒层,但是由于年长日久,有的部位已经出现坍塌。因此长久展示性保护问题较多,一是成本很大,二是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再三斟酌,采用无纺布隔离,柱础不动,全用细沙土回填保护,可能是现阶段最适宜的办法。回填后,应在地面按照地下位置做好标识,立起说明碑,以便地面展示参观。

参考文献

[1]郭婷婷,赫强.关于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2]汪中红,姚杰,钱庭柱.浅析古建筑木构件与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2009,(04)

[3]余磊,苏继会,程君.城市化进程下的古建筑保护与发展——西递古村落保护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09,(02)

[4]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04)

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保护

一、文物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文物保护法》中确定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文物建筑维修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建筑多数年代久远,许多建筑物经过历代维修,各个时期历史信息叠加较多,加之后人不可能完全领会前辈工匠营建时的苦心所在和当时营造的技术手段、工艺、材料等。维修不可能百分之百恢复原貌,但本人认为文物建筑修缮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中的修缮规定,全面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对文物古建修缮慎用落架大修。文物建筑本体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载体和见证,一旦进行落架大修就意味着整个建筑将被编号打散,其原有结构的完整性会被破坏,虽然按照原样进行了修复,但毕竟是重组了一次。另外在落架中会对木构件、彩绘等造成一定的人为损坏,加之对糟朽木构件的鉴别进行了大量更换,文物本体的历史信息量会不断下降,乃至流失。文物建筑修缮不提倡任意更换新构件,原构件能用的,应尽量加固使用,以养护为主,能小修则不必大修,尽可能采用原材料、工艺进行。但在修缮墙体时,大多只注重了外表与原来一致,原墙体的材料因各种原因就换成了其他材料,最为常见的如土坯的更换,因土坯比较难找,做法和工艺也比较烦琐,多被采用了红砖、青砖代替。还有些黏结材料被掺入了少量的水泥等,此类做法虽然增加了文物本体的强固性,但其本身的信息就无意中受到破坏和消失了。

彩绘是古建筑文物修缮中十分精彩的部分,是重要历史遗传的信息,在修缮中对彩绘的保护尤其重要,有的修缮中为保持彩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对更换部分的彩绘按原样进行重新彩绘或是对未更换的部分绘制了更为鲜艳的彩绘,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信息,使文物价值大大下降。在针对有彩绘的木构件一定要甄别木构件是否能用,如果能用,对彩绘只能进行表面处理和保护,继续使用,对不能使用的木构件上的彩绘可按原样式,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彩绘,无须做旧。对新修缮的部分没必要进行做旧处理,让人可以看出修缮的痕迹印记,有一个新旧对比,留下每个时期的修缮印迹,一目了然,修缮部分终究不可能与原来的部分相吻合,做旧虽然可以让修缮部分与文物本体看起来比较协调,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修缮方法不太可取。

二、文物古建筑修缮要先建立基础档案资料

文物建筑维修前,首先要有真实的基础资料、设计说明、施工说明、照片、图纸等,要求能从建筑上、结构上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各个部位。文物档案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保护、研究的重要依据,要做好文物古建筑修缮档案,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做好科学技术资料档案,包括文字档案、历史沿革、历代修缮记录情况、残损程度状况、《修缮工程勘测报告及设计方案》、施工计划、材料质量合格证明、修缮方法、材料、面积,施工管理日记、工程验收报告等;图纸档案,包括总平面图、各单体建筑的平、立、剖面实测图、修缮设计图等;照片档案,包括群体和单体建筑的外景、内景照片局部照片,残损部位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和修缮项目主要工序、用料、工艺照片等。二是做好行政管理文件档案,此档案是通过各种文件,基本上反映该修缮工程从立项至竣工的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包括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级别、管理机构、保护规划文件和修缮立项请示、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修缮的批文,开工请示、进度报告,验收竣工报告,以及地方政府为该修缮工程成立的组织机构等。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基层文物部门财力、人力不够,所以有些文物建筑维修资料不全,或边施工边做资料,无意中会遗失许多建筑构件特有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维修不仅要有充足的档案资料,而且随时要有记录,补充施工过程中新发现的历史信息。

三、(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要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

在一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施工规范及竣工验收标准,所以修缮时随意性较大。文物建筑修缮中不仅项目繁多,如有木构架修缮、斗拱修缮、屋顶修缮、墙体修缮等,而且涉及的工种也多,故在修缮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短时间无大碍,但时间一长,终究是要出问题的,这样不仅不能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反而会促使其加快衰老。

四、文物建筑要保护原有历史环境风貌

文物古建筑一旦被保护后,应及时地完成“四有”工作,依照《文物保护法》严格执行。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特别是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风貌及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我们进行保护修缮,是为了让原本破损的历史遗存更好地得以保护,让它健康永存,而不是要拆旧换新,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文物古建筑修缮要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进行,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原汁原味,还其历史原貌。

五、要建立长效机制,对文物古建筑要永续性保护

文物古建筑修缮,首先,要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确定哪些是要保护的,哪些是要修复的,哪些是可以改造的。然后,能保的尽量保,需要改造的要确定怎样才能改造好,否则一旦改坏了就没办法恢复。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分步持续修缮的方案,先把有害于建筑物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消除掉,按计划逐步整治,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全面维修。只有这样,文物建筑的特有历史信息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