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文化交流差异十篇中西文化交流差异十篇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19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1

关键词:家庭交流中西文化差异

1.引言

中国有一句古训:“礼多人不怪。”在中国人的家里吃饭,明明是一桌子的菜,主人却要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菜,随便吃吃。”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谦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是一种礼貌。然而,西方人对这类“拐弯抹角”方式表达的礼貌觉得难以接受。如果你到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们会明确地告诉你:“我们为你的到来,准备了这些好吃的东西,希望你会喜欢。”美国人认为,我真诚地邀请你来,当然得让你明白我的诚意所在。美国人讲究直率,在平时的家庭交往中,他们对事情和人都乐于直抒己见,坦白相告。他们认为,各人的意见不同是理所当然,所以人们在交换意见和随便闲聊中,绝不会因他人的意见不同而感到大惊小怪。只要言词不太唐突、尖刻,意义上的争执是无伤大雅的。

家庭交流上的文化差异一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家庭交流过程中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我们承认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的时候,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可能会产生分歧和摩擦,弥合这种文化分歧对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与西方人更融洽地相处?我认为,首先须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其次要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互相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这样就会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加以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弥合中西文化的分歧,这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2.个体与群体倾向性

跨文化专家指出,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源于一个民族对个人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偏爱。为了让某种文化得以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在沟通的天平上放上调节“考虑自己”和“考虑他人”的砝码。“群体主义”强调的是共同利益、遵守习俗、团结合作和互相依赖。“个人主义”是一种对群体和个人区别对待的态度,其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目标和行为采取“个人负责制”。西方的自我观念往往根植于个体、自由和独立;而东方社会经常被概括为更注重群体,责任性更强,更加相互依赖。在家庭方面表现为,西方倾向于较小的核心家庭,每个孩子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私人空间。比较而言,中国家庭倾向于保持较大的广泛的家庭网络,并且可能共同生活在比较拥挤的空间里。

在西方,人们是利用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市民社会或社会契约的原理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秩序,而中国的文化中的家庭秩序却是靠“孝”的集团主义原则来维护的。《论语・学而》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它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与尊敬。古代关于孝的宗法道德容易造成“向前辈看齐”的家庭机制,迫使子女把父母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这是以孝道维护的家庭专制型关系。但它又是基于自然联系和长期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依赖、尊敬与感激之情,使东方国家的家庭比西方的家庭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伦之乐。

中国家庭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家庭至上。“家”是人们观念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家庭至上的观念的实质是以家庭为一利益群体,个人利益服从家庭群体的利益,这一心理态势强化了人们的意识。首先是注重整体价值。所有的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消融于整体的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其次是强调和谐、平衡,抑制冲突、创异。家庭成员有剪不断的亲情,无论有什么矛盾,关起门来总是一家人,人际关系是“和为贵”。最后重视公私之辩,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家庭本位观要求人们在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相冲突时服从家庭利益,形成传统的公私义利观念。

3.有神论背景与人本主义背景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在汝边。”老子亦说:“道不远人。”唐朝时中国文化称雄世界,然而唐人纳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主流文化仍是以道家、儒家和佛家(教)文化的混合物。不知是佛教在中国找到了契合点,还是这唐人找到了迎合佛教的契合点。为什么中国明朝中叶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没有找到契合点?确实值得研究。再思西方文化,其根基是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上帝的力量,此信仰平衡了西方人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和平相处。

许多西方人受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传统的影响。这一信仰体系强调人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因而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个人责任。犹太经书及《圣经》都声称规定了像“十诫”或耶稣教义这样对全人类通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律法。大多数西方人因而往往有一种自然法则和博爱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在一个信奉上帝的社会,通常有浓厚的乐善好施思想,以及为那些命运较为不济者行善的愿望。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孔子也许是最早的人本主义者,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和孟子提倡道德观随着关系而变。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且是一个决定的要素。在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位、社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家庭的放大,国家的政治生活也渗入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地位非常突出,其作用也非常重大,家庭观念是中国人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各种社会观念的形成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是按照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建构的,父慈子孝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母)子(女)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情感之一。这使得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丰富而有乐趣,家人之间,情深意切,诚爱有加,尽享天伦之乐,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相对比较稳定。家庭内部,以道德秩序便可有效治理,比如孔子的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兄兄弟弟,即仁、义、礼、信、忠、孝等。在家庭内部从可以成为雷锋。在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国度,人们首先关注亲属这一选定的内部圈子,然后才是那些与自己承担共同责任的伙伴。家人或朋友这一圈内人的关系网被看作较大国家的缩影。

4.成就与生活质量

这反映了文化在家庭中经常起作用的另一个层面:追求成就还是生活质量。在我国,初中阶段就开设了十门左右的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老师会布置不少作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明显比小学阶段少。相关调查显示,家长把孩子的智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体质锻炼;在注重他人的需求、同情心、社会道德等方面重视不够;家长没有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含义,忽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容易造成孩子只懂理论而欠缺实践,只擅长按部就班而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出现。

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刻苦学习,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位成功的人士。这样他们会觉得他们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一些中学送青少年出国留学,大家主要考虑的是,这么做会让他们更快地在学习英语方面取得成功,以及促进他们的事业发展,激发赚钱的潜力。

西方的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成功的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应该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大多数的西方家长认为在孩子从依靠父母到慢慢独立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们是谁,让他们学会关心并能够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锻炼自己,并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他们采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对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施加一些家长想要达到的一些想法。

大多数西方家庭往往更注重他们给子女的生活质量。虽然成就的确能给家庭带来自豪感,但他们却倾向于更加关注心理的收益――孩子获得自信,他们的交流能力,或者他们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和谐共处方面的满足感。

5.情感关爱与实用关爱

西方社会一般注重情绪、感受的表达和心理健康。尽管西方家庭在家庭内提倡独立,但如去海外工作,他们几乎总是一起前往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合家团聚”感和对言语交流的强烈需要。

在西方,人们很注重语言的交流,他们认为语言是抒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美国人虽然在交谈的过程中会用很多的手势,但基本上是为了强调他们说的话。在西方,你说的话是十分重要的。

“哦,孩子,跟我说说,你今天过得怎么样?”美国的爸爸一般会让孩子跳到他的膝上讲叙一下他一天的悲喜事。如果孩子做鬼脸,父亲直接的反映可能会是:“怎么了,告诉我,有什么不对劲?我们谈谈!”他们进行直接而坦率的交流。

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而且对交谈的具体情况比较敏感。他们更喜欢非语言的交流,许多话尽在不言中。即使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好吗?”而孩子回答:“好。”家长也会注意到孩子已垂下眼睛的表情而意识到今天过得不好。

大部分亚洲地区是“眼见为实”,而西方则大多是“你说的是真的”。在中国家长无需说出“我爱你”,而是用一顿特殊的饭菜来表明。对那些最亲近的人不用说“谢谢你”、“别客气”等客套话,家庭成员彼此所做的牺牲是不用说的。这在美国家庭却恰恰相反,“谢谢!”“好棒啊!”“你真细心!”等友善的词句被不厌其多地使用。

6.结语

当我们谈论中国孩子去海外留学,或当我们谈论如何与西方人交往时,我们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当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时,他们也开始学习并吸收一些西方的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语言文化不同,这可能带来文化困惑,但更有可能带来的是对不同文化的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弥合这种文化分歧,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人的生活,并和他们融洽相处是很有促进作用的。无论我们如何交流,家庭都为中国孩子的未来打下了基础,从真正意义上说,为未来全球交流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2

关键词:英语表达;文化背景;差异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和对外经贸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在逐步形成。我国各类经贸组织、协会、机构、公司和企业都将有机会在当前和未来与西方国家进行面对面直接交往。但因中西方的文化和礼仪不同,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大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使得双方在用英语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较大,缺乏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容易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的逐渐增多,应当更加重视双方英语交流中的表达差异。重视和掌握西方国家商业文化对开展和建立双方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对英语交流中的差异,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语表达差异产生的原因

造成英语表达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使人们在意识、行为等多方面形成差异。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主要原因。

2.1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通过在社会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不同的语言形成依赖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语言不能够单独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存在。而文化背景又往往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差异性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们的观念和其成长环境下的文化背景。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神话传说中表示“邪恶的怪物”。如我国有“666”、“999”、“三元”、“十三香”等这些数字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同样可以看到以“7-Up”、“mild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把“666”、“十三香”这样的商品出口到英美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

在贝宁等地含有“巫术”之意。

2.2逻辑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存在,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人们所形成的逻辑思维也各不相同,在于西方人进行英语交流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双发逻辑思维之间的差异,也会形成英语表达的差异,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西方国家人的思维模式则注重逻辑和分析。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漂亮,而西方文化中常说redrevenge、aredbattle、redalert、aredwasteofhisyouth;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说awhitesoul、whitewedding、whitemen、whiteday、whitemarket、awhitelie;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基本的禁忌色,如blackwords、blackdeed、blackmail(敲诈)、blackdog、givemeablacklook等。。如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商标,无论其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有谁会去使用呢?再如,将“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elephant,其语义信息虽对等,而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的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有哪个消费者愿去购买“whiteelephant”的电池呢?

2.3语用的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解释通常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这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的定条件加以解释,如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常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其后果有时会非常严重,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了限制。我们研究其现象,是为了澄清“信”与“美”、“同”与“异”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英语交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如狗在我国语言表达中通常是用于侮辱性字眼,如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等,而“dog”在国外是友好的象征,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们的朋友,所以luckydog是指幸运儿的意思,和国人的理解是大不相同。

2.4习俗和信仰的差异

东西方习俗和信仰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动物的态度上。喻体构成的比喻,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使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以as…as为例:aspoorasachurchmouse(贫穷)、asluckyasdog(幸运)、asmadasamarchhare(匆忙)、asproudasapeacock(傲慢)、asbusyasabee(忙碌)等。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三、如何避免礼仪差异而产生交流失误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对礼仪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与西方国家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应当了解问候用语、服饰规范、用餐知识、地理概况、赴约及赠礼习俗等。在涉外交往中,了解外国礼仪礼节,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交往和沟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了解西方会见与问候礼节

当今,西方国家对姓与名的称呼已经不太十分介意,可以说已经处于北美国家习惯称呼对方的名字和欧洲国家称姓的称呼之间。但为保险起见,第一次与西方国家商人见面时还是称对方姓或者连姓带名为好。随着业务关系深入发展,逐步称对方名字更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通常非常着重礼节、仪式,特别在商业圈内,依然对着装取人是非常普遍。所以出席商业圈的任何活动都要装束职业或高贵典雅服装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交流第一次接触时,为减轻双方紧张,谈话题目往往是以谈论天气开始,进而谈论您喜欢到西方国家访问感受程度如何等等,而后进入正式会见话题。一般讲,在预约的时间内结束会谈,不要过多延迟时间,特别是第一次商业性会见就更应掌握好时间;但也不能在会谈中总看手表,以免引起对方对您的来访产生轻率、来去匆匆,不具发展长期业务关系的疑虑。中国人视“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向我们说“Youlookbeautifultoday.”、“Yourenglishisverygood.”我们习惯答道“where、where.”、“no,no.myenglishisnotgoodenough.”。而西方人习惯以“thankyou!”、“thankyouforsayingso.”的方式来接受。又如:我们通常在别人提供帮助时才说“谢谢!”。而“thankyou!”在英语中是无处不在。

3.2英语交流前做足准备工作

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决不仅限于语言技巧,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便利,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沟通差异,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跨文化英语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英语交流双方转换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的优势,促使英语交流应用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多加了解一些国外的节日和一些名人趣事,通过加强日常关注,体验异国他乡的风情,熟悉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拓展英语习得的环境。

3.3创设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裁体,语言离开了文化便显得空洞贫乏,学习一种新语言,实际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学习英语不仅要学好单词、句子,更要学习外国的文化和礼仪。如果不了解英语所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进行交际。因此,语言需要纳入文化中去学,我们在进行英语交流时,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要充分利用图片、照片、广告、电视节目等,不失时机地给学习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格习惯和社交礼仪等。在多元化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幼儿以浓厚的情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接触英语,了解英语。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与成人、同伴积极应答,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英语世界。

总结

显然,在英语交流中,任何一个交流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他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业习惯和民族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英语交流中做到大方得体,就要求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正视中英英语表达的差异,这样才能在英语交流中有的放矢,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表达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英语表达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把握交流的方向,促进友好和谐交际。

参考文献

[1]李金峰.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2009(6):15-19.

[2]张波.中西英语交流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1(8):24-29.

[3]薛发芳.中英英语交流中的交际礼仪差异研究[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10(4):20-23.

[4]郝栓虎.从文化差异视角浅析社会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15-17.

[5]钟凌.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活动的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2009(3):10-13.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3

关键词:跨文化;中西交际;差异;比较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言语形式也就不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种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对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和把握的话,就不能进行顺利而有效的交际。可见,了解异文化对跨文化交际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语言学家威塞弗特明确指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而不是分析对象,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直接反映文化。“言为心声”,这个“心”从广义上讲,自然包括民族文化在内。因此,民族语言势必反映民族文化。中西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反映文化差异,反之,差异性的民族文化使中西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区别。

一、中西语言交际差异

(一)词义空缺

一些表示专有事物的词语(即专有名词)在一个民族中存在,但在其他民族的词汇系统却中没有相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这些空缺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

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没有相应概念与其对应。如象征诸神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哪吒、托塔天王等,如关乎风水八卦之类的算命、阴阳、天罡、地煞等,还有一些佛教词语“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或专有名词“观音菩萨”、“如来佛”等也没有,一些取材于远古神话传说的成语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画龙点睛”等在英语中都没有对应表达。

(二)联想义差别

出于文化习俗和背景的差异,中西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因此语言产生的联想义也会有差异。如“红色”在中西文化传统中就有不同的联想义。在翻译古典名著《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认为书中的“红色”对于汉语文化的人来说,表示喜庆、幸福、热闹,但在西方,绿色和金黄色才有类似欢喜的联想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或暴力。

二、非语言交际差异

美国一个研究表明:总交流量=7%文字交流+38%口头交流+55%面部表情交流。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社会内容中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方式来传递的。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也就是非语言表达在交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的一类。体态语是指能传达一定信息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以及身体的整体姿势。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文化中其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呈现很大的差异。

(一)同一信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用不同的体态语表示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育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千百倍的语言。”在某一民族广泛使用的表情、姿势、动作,在另一民族中可能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或意义完全相反。一名撒丁女子在希斯罗机场向一名英国男子询问是否很容易打到出租车。英国男子很热情地向她竖起大拇指,意思是很容易打到出租车。但这位女士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揍了那个男子。因为她认为男子做了一个下流的暗示。“翘大拇指”的动作在许多西方国家也可以是站在路边,希望搭顺风车的意思。这个例子也正好说明了在撒丁岛用这种手势拦车不是一个好主意。由此看来,即使是同一个姿势,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也是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果使用不恰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二)同一体态语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意义

有些体态语用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是表达的信息却不尽相同。中西方对于“直视”就有不同看法。

(三)有些体态语具有地区局限性

存在一些体态语是适用于特定地区或语言社团,非语言的中西交际中,就存在只适用于国人而西方却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在西方国家,不管你们是关系一般还是感情紧密的朋友,都要避免双方身体部位的任何接触,这容易引起双方的反感。

三、中西交际差异原因

中西交际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导致文化的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探讨的主要聚焦于语言上,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

(一)差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方长期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儒教、佛教、道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影响。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如“aswiseasSolomon”表示“很有智慧”,所罗门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也有许多俗语来自荷马史诗及经典名著。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不同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是人们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

(三)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的文化风俗,形成差别很大的语言表达习惯。土豆在英语国家的食材当中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英语中有很多用土豆来代指人或事的俗语和说法。

(四)物质生产劳动差异

物质生产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文化的角度看,不同的物质生产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语言表达也会不同。以岛国英国为例,其语言表达大多与水、船或者海有关系。

四、结语

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与掌握。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定价值和文化方式,如果双方不了解各自的文化,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矛盾和冲突便难免发生。如果我们承认文化差异得存在,并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那就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误解,解除语言交际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研与研究出版社.1982.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33-0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想习得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英语学习也一样,只有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和学习障碍,让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本文试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增强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阻碍了跨文化交际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全世界成为一个共同的“地球村”。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道障碍,消除彼此之间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有些行为习惯上,中西方也会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国人会轻拍小孩子头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友善。但是在西方,这种行为被认为具有恶意,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使得整个交流不顺畅,进而无法进行。

(二)文化差异阻碍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实际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重语法,轻交流;重考高分,轻英语语言的环境,导致出现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特别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问了一些不该问的问题,说了一些不该说话,如你结婚没有啊,一个月有多少薪水等等,闹了一些笑话,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宗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融入各个国家各民族文化体系,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多与宗教有关的风俗习惯,例如饭前等时间段进行祷告,遇到困难时向“主”祈祷说“Godhelpme!”在中国不少习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萨、财神、土地神等风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道德标准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1.个人荣誉与谦虚谨慎。在西方国家,人们尤其崇拜通过个人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社会的底层奋斗,慢慢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人。个人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国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从来不主张个人荣誉的炫耀。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或不惑。“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这种谦虚在不太了解国人文化的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不仅否定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过于谨慎的中国式谦虚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国家社会盛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自主,崇尚个人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不受约束。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每个人都自我努力,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过问他人事情,认为如果接受了他人帮助,就说明自己没有本事,没有用。而中国文化则崇尚无私奉献,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帮助他人而引以为豪。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三)思维方面的差异

1.思维表达的逻辑顺序。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是先整体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思维方式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写法:“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用英语则写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与准确性。西方人喜欢将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西方思维准确性的特点。中国人则喜欢模糊表达,例如“你吃饭了吗?”这里的“饭”根据具体说话的时间来推断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会关系的差异

1.组成家庭结构。在中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复杂,几代同堂被认为是很幸福很温暖。整个社会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家庭,亲情观念很强。在家庭中,父母会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他们操心一辈子。子女则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在美国,家庭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构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会脱离父母,独立自主。等到子女独立后,经济上就和父母脱离了,也不会赡养父母,更加不存在几代同堂了。

2.称谓。西方英美国家英语中的称谓和汉语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词,对应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国,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分出年龄大小,还要说出性别。在西方国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极其不礼貌且有违情理的。

对老师的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称“mr.John”、“prof.John”等。而中国人却称呼“刘老师(teacherLiu)”、“张老师(teacherZhang)”等。其实,英语中的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并不是称呼。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刘老师=teacherLiu。西方国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来称呼人。由此可看出,一个简单的称谓语,由于文化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会风俗、礼仪的差异

1.打招呼。在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们看来这种打招呼用语是有礼貌的。如果我们这样跟西方人这样说话,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隐私。极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西方国家通常以天气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隐私权。、家庭情况、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隐私,如果问及这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对此会比较反感,认为是刺探别人隐私,听了会反感,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年龄、婚姻、工作、收入等问题以示关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结婚没有啊?”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听起来是一种关心,一种问候。中国人聊天时谈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经地义。由此可见,隐私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感谢。“谢谢”一词在我们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使用。如果说了“谢谢”,听起来会总觉得怪怪的,或者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you”一词适用于一切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有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在西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什么的时候,国人一般表现都较谦虚、内敛,回答是“不用麻烦了,随意”等。按照西方国家风俗,想要就直接说“Yes”,不想要就说“no”。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较为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礼。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礼。国人和西方国家对送来的礼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国人先推辞一番说不要,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表现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接受的样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来看是什么东西。如果当面打开并表现得喜形于色,可能会被别人认为这个人贪财。在西方国家,无论喜欢与否,对别人送出的礼物,都要表示感谢,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5.女士优先。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是西方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礼仪规范。女士优先的礼仪要求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照顾和保护女性。而中国则是以尊老爱幼、尊师为传统礼仪。当尊老和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乘坐公交车时如果一个长者为一个年轻女子让座,那是不可思议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生最大量阅读

如果要理解另一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作为学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从而尊重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化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原版英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透过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生动地反映该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等。同时还多读报刊和时事评论文章等,如推荐学生阅读《时代周刊》,从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而且还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不定期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

学校可以以班级、专业或者系部为单位来举行相关的中西文化知识讲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所用教材主要以学生所熟悉的题材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对有关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扩展。例如,在讲到颜色词的时候,红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是褒义词;而在西方确是危险的信号,是贬义的。教师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颜色词作为一个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对颜色词有更深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座,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提高。

(三)开辟第二课堂

1.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等。英语教师可以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给学生唱,通过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同时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看英语电影和电视时,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

2.组织英语角,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面对面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目的地培养高职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

(四)明确英语教师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国家的语言,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等,进而达到中西文化顺畅交流。在这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理解学习英语,努力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认真学习英语语言,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4页)

总之,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教学,还应该重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梦霞.论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2]邹应猛.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马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5

关键词:秘书;中西文化;交际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19-01

1.涉外秘书交际用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体现及重要性

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文化,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各不相同的文化造就了语言特点上的差异,因此就形成了中西方迥然有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特征:中国式的直觉感性思维及其悟性语言,西方式的逻辑分析思维及其智性语言。

从涉外秘书工作中协调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流的核心出发,交际用语就成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秘书怎样使用交际用语是秘书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根据场合情境选择话题以及用词的准确度都会对涉外交流活动中外方人员的满意度造成影响。

2.秘书在中西文化差异下正确使用交际用语

2.1礼貌问候、尊重隐私。在汉语文化中,我们一般用上级的职位名称来称呼上级领导,如"李局长、王科长、赵组长"等,在对比较熟悉的人称呼时,我们往往会在开头加上"老、小"等来称呼,如"小张、老王、小李"等。不同的职位,不同的熟悉度之间需要用不同的称谓。在西方文化中,称呼问题要相对简单一些,人们一般用mr.,mrs.,miss,mr.加上姓来称呼,如mr.Smith,misswhite,mrs.Brown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习惯在打招呼的时候问"最近去哪儿了?","吃饭了吗?"等包含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些以询问作为寒暄语的方式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普遍和可以理解的情况,人们在询问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打听个人隐私的意图,只是一种关怀式的问候方式。在西方注重隐私的文化氛围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场合,套用中国式的问候语,就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2.2适時告别、挽留有度。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再礼貌告辞是一项基本礼仪。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化中,在表示告辞的时候,通常是把对方放在首位考虑。例如,ithinkibetterleavenow,youmustbetired.(我想我最好走了,您一定累了。),iguessishouldleave,youhavetogetupearlytomorrow.(我想我应该告辞了,您明天还要早起。)。这样的告别方式本意上是要说明自己不想打扰到对方,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离开,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情况有时会被看做先入为主的思想。

上面讨论了自己在告辞时语言使用的情况,然而在回应对方的告辞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汉语文化中,在客人表示离开的意愿时,我们经常会热情地挽留对方,这不仅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示。但在西方文化中,过度的挽留会使对方感到一种强迫的意愿。在对方表示离开意愿的时候,只需要用一两句礼貌温和的挽留语并表达一下期望便够了。

2.3直白应答、大方亲切。赞扬和恭维常常放在一起讨论,赞扬是指对别人用美好的辞藻表达一种敬佩之情,而恭维则更商业化一些,恭维不一定是真心的赞扬,有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不管二者在主观意愿上有什么不同,其在运用时的技巧是通用的,特别是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怎样正确使用称赞语关乎语言交际的成败。称赞语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语言褒贬的使用。积极的语言氛围是称赞语的基本构架,出现在称赞语中的几乎都是正面评价语言。例如,虽然中国和西方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都是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西方恭维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关心对方。由于汉语文化中谦逊含蓄的特点,在面对赞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定自己,以免流露出过分的张扬,例如"哪里哪里","我的能力还差得远呢"等之类的话语都是对赞扬表示谦虚的意思,如果把这类谦虚的回答运用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就会出现歧义。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感谢方面的用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在关系密切的亲人之间几乎不用致谢。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只要你对对方提供了帮助,对方都要向你表示感谢。所以,在英语文化中,"thank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3.结束语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7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63-02

一、引言

誉有“无烟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业确实是本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英语翻译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即跨文化是翻译中的障碍。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正确处理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会对旅游英语翻译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对旅游英语有主要影响的文化差异可概括为: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方面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而旅游英语的翻译需要把握文化信息,把文化内涵传递给外国游客。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翻译。因此,旅游翻译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本文从跨文化视角来研究旅游英语翻译。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来的,他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在他1959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出现的。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热门,它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前沿学术研究课题之一。这种潮流和趋势是国际交流日益加强的结果,研究人员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课题的兴起引起了人们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进行深入思考。这门学科还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二是非语言交际;三是中西习俗比较;四是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五是国民性研究。

三、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可以吸引国外的旅游者,而且可以引进外国文化的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播需要语言媒介,旅游英语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异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等,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语言是交流媒介,旅游英语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传播媒介,而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旅游英语在以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和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同时中国文化对外宣传。旅游英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旅游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就非常重要。好多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不管他们的学识水平有多大差别,不管他们是上学的学生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不管他们来自亚洲还是欧洲,不管他们的审美观有多大差别,他们都有一个来中国旅游的惊人的一致想法和目的:欣赏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旅游英语翻译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对中国这个国家以及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的旅游英语翻译要想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底蕴,就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取向,向国外宣扬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沟通作用。跨文化交际的代码模式是以语言为信道,信源通过信息进行编码,这是在一种文化下进行的,发送者通过信号传到信道,接受者通过接收信号进行解码另一种文化信息。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交际代码模式可以看出:信息的编码器即发送者是一种文化的个体,而解码器即接收者是另一种文化个体,这两种文化的交换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这种双向信息交换就是跨文化的交流。旅游英语的文化内涵就是通过英语语言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海外游客,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这样来说文化就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差异缩短,这样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可以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领略异国的风情。

四、旅游英语翻译的特点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旅游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旅游的过程中,外国游客除了可以享受当地美景,还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有所感悟。旅游英语翻译是通过对当地的美景进行讲解、介绍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来吸引外国游客旅游观光。旅游英语的翻译要有创意并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风要轻而不飘、重而无痕。句法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修辞要美妙动人、让人陶醉。因此,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是世界语言,使用非常广泛,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所以对旅游英语材料翻译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潮流和热点,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紧迫性、时代性、必要性。因而旅游翻译就必须准确、得体、流利。旅游英语翻译必须把旅游的专业知识和旅游英语的英语语言、语用知识还有语言文化内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对翻译的译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翻译人员熟悉相关的游览景点,能够深入了解相应的历史渊源、背景知识,并用地道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还不乏优美与文雅。以下为旅游英语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1.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就拿“归化”这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说吧,它指的是在旅游英语翻译中中文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基本上消失而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特征凸显。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异化”这种翻译策略与技巧主要是指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尽量保留中文的文化特征与语言特征。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就要异化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象征帝王,像龙凤呈祥、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等等是褒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传说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所以我们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把“亚洲四小龙”归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为“Fourdragonsofasia”就会让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文化差异异化翻译为“Fourtigersofasia”。

2.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首先考虑中国文化因素,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考虑中国文化因素也就是以中国的文化为取向,也就是说在旅游英语翻译时尽可能多地向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次考虑英语国家文化就是指以译文为重点,也就是说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应该从英语文化角度出发,从西方人的心理视角出发,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中文的思想基础上的整合。

3.当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使用文化借用,也就是我们在旅游翻译时碰到一些风俗习惯、文化典故等可以采用文化借用,这样外国游客很容易理解。文化借用意指遇到不好翻译的文化典故,可以用西方文化的文化典故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些东西。例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遇到《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典故时可以借用英语中莎士比亚的十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来翻译,这样外国游客就可以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很自然就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内涵即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我们还有一些旅游翻译策略。例如:音译、直译、增译、反译、减译等等策略和技巧。如: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注释和说明。要想做好对音译的注释和说明,我们就应该对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具体地理位置有明确的了解。像“豆腐、功夫、沙发、咖啡、天津”这些词语就可以直接将它们音译为“doufu”,“kungfu”,“sofa”,“coffee”,“tianjin”,采用音译法翻译出来效果很好这样的旅游翻译可促进语言发展,又能弘扬中国的本土文化。

旅游英语翻译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旅游景点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从上述翻译策略来看,旅游翻译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文化意识,翻译的时候尽量采用这些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就会把中西文化差异降低到最低程度,外国游客能够看得懂,有益于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

六、结束语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业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旅游英语翻译文本以其质朴美丽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旅游知识,向外国游客展示我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可以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创造更多的财富。旅游翻译的目的就在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并把中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5(6)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6]王志华.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

[7]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8

引言: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对于不同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的理解。因此,注重文化差异,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记录并反映了民族和社会发展进程,而文化则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交叉渗透密不可分。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反过来,语言并非文化的全部,它受文化的影响,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和文化这种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而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怀学习理解外国的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发展历史,民族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不能因为外国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不同就认为外国文化荒唐可笑,更不能以外国文化为标准来贬低我们自己的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磨擦

1.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外来文化。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变到以军舰为先导的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知识分子从救国图强的角度出发,开始对中西文化比较思考,对此冲击提出了不同的应付方式,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全盘拒绝”和“全盘西化”和具有折中色彩的部分吸收,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近年来,我国政府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反对闭关自守,坚持“洋为中用”。在语言交流中语言障碍固然是个“拦路虎”,但更多的失误来自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重视传播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弊端,其后果十分令人担忧。因此,承认差异,减少磨擦,求同存异,互相学习,互取精华,互相推动,自然是对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应持的正确态度。

2.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差异,其中包括句法、词汇、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语境、得体性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久远、文明古老的民族。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注重文明、谦逊、热情,但西方文化则不同。在接受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西方的反应有相当大的差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当听到别人的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或者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客观因素或由于侥幸等,而接受赞扬则会使人感觉骄傲、自满、缺乏教养。而西方人则会面无愧色地说“thankyou”。这并不是说他们只喜欢恭维,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接受赞扬意味着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自己所做的事是值得赞扬的。因此不应“故作谦虚”,“假装自卑”。另有一个例子,一位叫格林的外宾称赞译员小张时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的英语很流利)。”小张回答,“no,no,myenglishispoor.(不,不,我的英语很差)。”外宾听了很茫然,他认为这种过分自谦不诚恳,从而感到不愉快。从西方文化判断标准来看,这是一个不协调、不合作的反应,也是对他们判断力的否定。如果小张了解文化差异,对于

转贴于

表扬泰然处之,一句“thankyou.”就会使交流自然得体了。

又如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在饭桌上生怕冷落了客人,总是在不停地“请,请”劝人吃喝,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不知如何客套,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有时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按照英语的习惯,对客人说声“helpyourself,please.”就不用老是劝,让客人随意即可。在接受别人的礼物时,外国人一般会当面打开礼物,同时表示感谢并大加赞赏一番;而中国人则会在推辞一番之后,再接受,同时表示感谢,但从不当着客人面打开礼物,否则就显的没有教养。再如,我们中国人之间见面常问“上哪里去?”若这么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有的人可能会不高兴,他的反应也许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的着嘛?)同样,美国的父母谈起孩子的成绩时就十分自豪,他们会感谢你称赞他们的孩子,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得到奖励,上光荣榜。中国父母则不同,即使孩子在班上名列前茅,父母也会谦虚地说孩子“顽皮”、“不用功学习”等等。恭维、表扬美国人的外表,衣着、成绩时,他会高兴地说声“谢谢”。而中国人却会说“不行”、“不好”。西方人视问女士年龄为大忌,而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普通话题,西方人把工资、财产、婚姻视为隐私,而中国人在闲谈时少不了谈此话题。中国人以“谦虚”为美;美国人以“直率”为荣,这种“谦虚”使许多中国人在美国人家做客时挨饿。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9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差异契合点解决对策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普及,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增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导致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也大量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以及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方面,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那么就会很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一、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

1.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会导致翻译上的很大差异。“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天子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备受瞩目,代表职高神圣的帝王形象,象征着吉祥,比如有“真龙天子”、“龙投大海,虎奔高山”的说法。在西方则决然不同,龙成了邪恶的化身,在某些西方国家还有“泼妇’的意思。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由不同地域文化导致的差异,单在龙字的翻译上就要特别注意,否则会引起沟通交流的不和谐局面。另外比较突出的,在西方,“13”是不祥的数字,原因是在圣经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因此在西方人看来,“13”就尽量避免,就如同中国“4”字的忌讳一样,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说法,而“8”就是“发”,这个数字就非常吉利,被大家所争抢,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见,某个带“8”字的车牌,电话号等吉利号为众人高价哄抢。但是像这样的做法在西方却没有,他们的仪式观念里没有这样的说法。

2.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不同语言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语言有着自身的词汇和语汇体系,同时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英语中有一个词语,叫做Chinglish,中式英语。我睡得很好,我们经常会翻译到,isleptverywell,这就是明显的中式英语;地道的英语说法是ihadagoodsleep.汉语口语习惯使用动词时,地道英语口语更习惯使用少数动词加名词。

3.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外国家文化交流受到了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他们在颜色的认知上相同,但是感觉会有所不同或者是大相径庭。比如说,“红色”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在英语国家视为残暴、不吉利,红色象征着流血。中国传统结婚时要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剪彩,就是剪红色的彩带。“红利”、“红包”等带红字的词儿都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在西方国家红则完全没有此类意思,反而恰恰相反,是不吉利的象征。而“白色”在中国是不吉利的象征,只是会在人去世的时候,才会现白;在西方结婚的礼服婚纱就是纯洁的白色,白色在西方人眼中象征着纯洁美好之意。

4.心理特点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的心理特点呈现不同,在西方人们忌讳被问到收入和年龄,特别是女性被问到年龄会是件十分反感的事情,在我国人们的日常谈论都会涉及这样的问题,放的很开。这样的差异在商务交往和商务翻译中必须要重视,以免沟通失误。所以,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或商务活动都需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在这个基础降低商务交往中的失误,获得最大化效益。

二、了解文化差异,找到解决对策

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一种共通语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较好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奈达先生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1.中英文词语理解要够深入,不能只浮在表层,要深入内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领悟词语的含义后要进行恰如其分的修饰后译出。

2.翻译追求原汁原味,体现文化的表达,这就需要了解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文化差异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翻译者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从这个切合点人手,降到最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失误。

3.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文化是长期的积淀,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文化包含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反应了社会属性。文化特性决定翻译不能直接翻译,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常识,更好的解决跨文化商务翻译出现的问题。

4.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是对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的传播,但是不同于简单的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它产生了文化换码。所以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真正冲破跨文化翻译的冲突。

三、总结

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包含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在掌握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对外翻译,准确切合的找准语汇和词语,达到交流、沟通的顺畅。

参考文献:

[1]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05)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篇10

英语语言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的发展受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随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英汉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理解,会产生一定文化障碍,从而不利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因此,介绍、比较英汉文化的差异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发展的背后,是以文化为支撑点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特别是中西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中国文化以传统闻名于世界,注重和谐、提倡合作、集体意识强,强调国家、社会利益为第一。中国人的交流通常具有浓厚的含蓄美,言谈中会借故寒暄,表达各自的观点间接委婉,拒绝对方经常以“考虑下”、“最近没时间”等婉言谢绝,小辈对长辈、下属对领导常常尊称,注重礼节。而这与西方文化则恰恰形成反差,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自身权利不受侵犯。他们的交流方式直接、坦率,对于谈话主题直接切入,惯于说“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衣着、打扮也较为随意,对于长辈常常直呼其名。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美,通过历史、习惯、风俗等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因此,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具体教学内容

在了解一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教学中,对于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语言、正式语言、肢体语言的教学。具体如下:

1.日常语言的差异

日常语言是英语交流、运用中的基础语,而日常语言中往往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日常语言的教授尤为重要。日常语言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委婉语等。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日常语言。

(1)称呼语

称呼语体现的是称号者对被称呼者身份的确定。英语中,称呼对方时,常在对方姓前加mr、mrs或miss;对于亲人的称呼,通常一词可以代表多人,较为笼统,如cousin,它可以指表姐、表妹,也可以指表哥、表弟。这与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不同:中国人常以职业称呼对方,如“张经理、王院长”等;中国人对于长辈的称呼分得比较明确,如表姐、表弟和堂兄堂弟等。因此,在教学中,比较英汉称呼语的不同,会避免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不当、尴尬的情况。

(2)问候语

问候语通常指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语言,在英、汉中对于问候语的表达差异很大。中国人打招呼常以吃饭、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等个人的生活出发。而西方文化中,打招呼喜欢从天气的好坏引入话题,不询问对方的私事。若学生以中国的问候方式与外国人交流,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中止话题。

(3)委婉语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显得更为得体。介绍一些委婉语,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更加熟练、更加自信。例如,死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家都比较忌讳。汉语中通常用逝者已去、驾鹤西去等委婉语;而英语中的表达有:gotoheaven;gotoabetterworld等;对于残疾人常用disabled,长相难看的人用plain,骨瘦如柴的人用slender。此外,对于禁忌语也要加以重视,各个国家禁忌的事物、行为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正式语言的差异

日常语言是语言的基础,但对于交际、写作,词汇、句法、语篇的掌握,可使学生对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1)词汇

记忆大量的词汇,不意味着能合理运用这些词汇。只有在正确理解词汇的多种词义、差异,才能正确的使用,表现不同的文化。词汇的文化差异之大,会对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造成困扰。例如,peasant指农民,又指粗野的、没受过教育的人,而在中国却没贬义的意思;数字13在西方指不吉利,在中国同样没有不吉利的意思;politician指政治家,在中国没有贬义,但在英语中,指那些耍手腕搞政治阴谋的人。因此,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若只是将基本、孤立、表层的意义传授给学生,就不足于让学生将词汇运用于交际中的。

(2)句法

丰富的词汇与正确的语法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成的句子。而文化的因素同样也蕴含于句法中,不同的词汇将组成具有不同文化差异的句子,对于句子的理解产生的偏差也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很大困难。英语是西方的印欧语系之一,逻辑性强,形式丰富,句法完备,如连词“or”的使用,不能任意取舍,否则,语义的表达会造成严重误解。同时,英语中句子,主句与从句区别分明,主干与支干结构明显,介词、连词常常链接各成分;而汉语句子中,结构方式多样、灵活,没有固定框架。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句子结构的差异性,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多了解、多交流、多进步。

(3)语篇

对于语篇的学习,是对英语学习的整体把握。词汇、句子的学习都是为语篇的学习做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篇章中,每段常以一个中心句开头,再逐一展开,段与段间的逻辑性较强,重过程与原因;汉语篇章中,注重前后呼应,句与句中没有很多连词,强调语言的自然、连贯,重结果与内容。总之,中国文化常以迂回式、自然铺排式、现象罗列式;西方文化以直线式、路标式、解决问题式等开展。语篇最能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因此,对于语篇的教学很是重要。

3.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对肢体语言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文化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一个眼神、一个工作,掌握不好非语言,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面部表情最能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但是,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却是不一致的。例如,英美国家在与对方交谈时,喜欢注视对方,而中国人出于礼貌往往不直视对方;英美人士演讲时习惯摇头、配合面部表情,而中国人演讲则注重声音的此起彼伏。同样,中英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姿势、手势上,如英语国家的人坐姿比较随意,教师可在讲桌上坐着,中国教师则中规中矩;表示胜利的手势V型时是手心应向外,若手心朝里,则表示对人的羞辱。

参考文献:

[1]陈果.论初中英语课堂任务的设计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张雁玲.母语与英语写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