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十篇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十篇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14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1

内容提要:民间文学艺术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犹如法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制度的构建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们应在保存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明确民间文学艺术的立法宗旨,完善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制度,充分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传承活动可持续发展。同时,确立科学的民间文学艺术价值评估机制,构建民间文学艺术权利流转制度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民间文学艺术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进行文学及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我国存在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民间文艺作品存在一些不当使用的现象。一些发达国家的采风者也疯狂地掠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例如,“木兰从军”是

(四)确立科学的民间文学艺术价值评估机制,构建民间文学艺术权利流转制度保障体系

其一,确立科学的民间文学艺术价值评估机制。民间文学艺术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于相对准确地确定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这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管理、贸易及侵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www..Com目前,比较流行的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方法有三种。其一,成本法。成本法主要是指依据开发一项知识产权所花费的成本或者是重置一项知识产权所需要花费的成本。这种方法不反映从资产的所有和使用中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反,它只反映资产的最小价值。申言之,成本法给与知识产权所能够带来的市场收益关注不够,即它未能反映资产潜在的收益。故成本法经常适用于技术使用的萌芽期或者没有适用市场或没有获得收益的资产。其二,市场法。市场法是指无形资产通过比较在相似的市场环境下,相似资产的近期销售或其他交易方式的差别而进行的价值评估。这种方法如果在一个活跃的市场环境中是最适宜的。但大多数无形资产的交易不够频繁,无法建立以市场为评估基础并可与其他资产比较的价值评估。由于缺乏充分竞争的知识产权市场,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其三,收益法。收益法是根据知识产权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来进行估价的。这种方法应用最广,因为使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所必需的信息通常相对精确并且很容易获取。根据收益法,一项资产的价值是指给资产所有者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的现有价值。这种方法要求对由于知识产权而产生的未来收益流的预测,对未来收益流期限的估价预测,以及对收益流相关风险评估。虽然收益法由于包含多项评估,看起来没有成本法精确,但是评估需要的信息可以被精确地开发和确定。这种方法额外的好处是它具有通过参数调整进行的敏感性分析,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特别情形下价值评估各种因素的重要性。[15]

由此可见,成本法和市场法都有较大的局限,成本法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资产,市场法则依赖于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而收益法的应用范围更广,更为适合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16]自然也适合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评估。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评估相对于专利权和商标权而言较为复杂。专利权和商标权一般涉及两种贸易形式,一是整体转让,二是许可使用,所以专利权和商标权的评估一般只涉及专利权和商标权整体价值评估或者许可使用权价值评估。而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的内容和交易形式都要丰富的多,它涉及权利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的问题。以财产权为例。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人既可以进行著作财产权整体转让或许可使用,也可以选择财产权当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转让或许可使用。如果将每一项权利(或者与其他权利一起)的转让或许可使用作为一种交易形式,按照数学中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著作财产权一共可以呈现中的交易形式将令人惊奇,这是商标权与专利权所无法比拟的。而每一种交易形式都涉及评估问题。由于著作权中不同权利的赢利模式不同,在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赢利特点进行计算。[17]

其二,引进集体管理制度。民间文学艺术集体管理制度,是指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制度。民间文艺集体管理制度是实施版权法的重要手段。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载体形式、使用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巨大变化,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其权利不能控制或难以控制的情形。多数情况下,权利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网络侵权事实的存在,即使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出于讼累及诉讼成本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采用集体管理组织的形式无疑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可以说,如果没有集体管理,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人的权利行使有一半以上将会落空。

从性质上讲,著作权集体管理是一种民事权利管理制度,是信托的一种具体形式,[18]即权利人将自己作品的版权一并转让给集体管理组织。采取信托方式的最大优越性在于,集体管理组织根据著作权人的授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来行使所管理的权利;同时,集体管理组织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向侵权人进行包括诉讼、仲裁在内的法律交涉,这对于维护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人及其传承人的正当权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的法定制度表面上似乎与集体管理制度相冲突。其实,法定制度所要解决的是权利主体民事行为能力欠缺的问题,集体管理制度则是权利的具体行使方式问题,两者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一样,但是二者结合起来,能相得益彰,充分保障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人权利的实现。

结语

当前,我国学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存在“综合保护模式与单一保护模式”、“直接保护模式与间接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与特别权利保护模式”及“现行著作权模式和经有限修改的著作权模式”[19]等理论分歧,争议的焦点则集中在“特殊权利保护”与“著作权保护”这两种模式的选择上。从法理层面来分析,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回答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实行著作权保护;其二是授权立法的问题,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或措施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据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条例》已纳入了国务院立法规划。诚然,即便将来有了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条例,但民间文学艺术毕竟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存在诸多不同。同时,民间文学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权客体,它既包含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既包括个人财产利益,也牵涉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还需要理论研究的更加深入和司法实践经验的进一步积累。

参考文献: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巴蜀民间艺术;艺术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155-5

传统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多把重点放在其起源、发展及艺术形态的分析上,这些研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弥补了民间艺术在艺术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民间艺术在学术史上的话语权,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成果。然而,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我们不能把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完全分割开来,使其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生存的土壤,进而缺乏细节描写与深度阐释,忽略了民间艺术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民间艺术的内涵不断扩大,不再拘泥于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诸如民间文学、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手工技艺等等都统统归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具有学术整合的研究价值;艺术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将开启巴蜀民间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以学术研究带动传统文化保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巴蜀民间艺术的人文内涵及当代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的考古成果显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文明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盛极一时。三星堆出土的造型独特、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玉石器,尽管残留着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但也充分证明了古蜀先民在文化互补互融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原始造型艺术。这些原始造型艺术本质上是巴蜀先民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民间艺术而存在,应该说,它们是当时社会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表现。由此可以推断,古蜀时期的民间艺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尽管四川盆地周边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这种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大地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古蜀文化不仅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还通过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与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地区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巴蜀先民不拘于内、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形成了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最终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巴蜀先民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和生活背景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他们又创造出了各种艺术形态来表达他们的思维观念和知识体系。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民间艺术也表现得丰富多彩、灿然可观。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文化振荡,使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地方个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就民间艺术的内涵和功能来看,它涵盖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艺术和美学范畴。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并不具备纯粹的审美价值,恰恰相反都是从实用性出发,渐渐发展、产生出审美价值的,如民间建筑、民间服饰等等。因此,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与艺术学的艺术形态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方式、民俗活动及其他形态的艺术相结合,决定了其特殊的艺术形态特征,诸如体裁、样式、功能、结构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与一般意义的艺术比较而言,民间艺术是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实用性是其本质特性。

巴蜀民间艺术承载着历史的文化记忆。民间艺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方性知识,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变迁,保留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纷繁多样的巴蜀民间艺术蕴含着巴蜀传统文化的根基,反映了巴蜀地区民众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等,体现出巴蜀文化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巴蜀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呈现着巴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持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这些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与更广泛的巴蜀文化一起,承载起了一个特定地域民众的生命动力和情感依托,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巴蜀民间艺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赖以存续的文化生态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很多民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将此前已经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2年)一起汇入到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这些门类大部分是具有民间性、民族性和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巴蜀民间艺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登上了“大雅之堂”,许多魅力独具、底蕴深厚、具有重要保护和研究价值的巴蜀民间艺术形式进入部级名录之中,充分展现出了巴蜀民间艺术的多元与多样的特点:

有表现各种劳动形态的,如:川江号子、抬工号子、竹麻号子、巴山背二哥、川北薅草锣鼓、薅秧歌、高腔山歌等等;

有表现民风民俗的,如:婚嫁歌、滚板山歌、高台狮子舞、木板年画、夹江年画、雨坛彩龙舞等等;

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习俗的,如:彝族的支格阿鲁、毕摩经诵、阿都高腔、漆器制作工艺;苗族古歌;藏族史诗《格萨尔》、热巴舞、弦子舞、扎呗麻呢舞、唐卡;白马藏族的㑇舞;羌族的卡斯达温舞、羌笛等。

这些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具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域性、集体性、传承性、象征性等。首先,巴蜀民间艺术是世代生活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巴蜀地区的民众创造并享用的各种艺术形态,是他们在这一特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尽管很多艺术形态在中国其他地区也同时存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自然生态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形式和特征,“巴山蜀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必然孕育出匠心独具、性格鲜明的巴蜀民间艺术。第二,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传承并享用的文化遗产。尽管在代代传习中,民间艺人都可能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倾注于艺术活动之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是每一个民间艺人都不可能脱离生育、养育他的社会文化土壤而存在,因此他们所传承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具有集体性的特征。第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活态性”,而活态的具体表现就是传承。巴蜀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表现在艺术门类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传递。另外,民间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变异。第四,凝聚着巴蜀民众集体智慧的民间艺术是巴蜀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巴蜀文化特征直观生动的反映。巴蜀民间艺术以各种形式展现出巴蜀文化独特的气质和内涵,这是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因此,也可以说,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巴蜀文明所涵养的巴蜀民间艺术浩如繁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迄今为止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巴蜀民间艺术门类和数量还不是很多,事实上,最终可能有很多的民间艺术不能被纳入到国家视野之中,但它们的价值依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巴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承载着维系民族情感和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在这一浩大而长远的工程中,各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原本面临生存危机的民间艺术加速走入绝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以人为地干预而迫使其改变原来的形态,特别是以强力手段迫使民间艺术转型,增加其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不相容的内容都所谓创新,都是以破坏和牺牲民间艺术的民族特点和乡土特点为代价的,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虽然许多国家都有着丰富的保护实践经验,但是国情不同、文化特性各异都决定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国策问题,还应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三、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之下,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研究包括巴蜀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现实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将为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从社会分层来看,以往的艺术史,不仅是以欧洲为中心,同时也是以上层的文化艺术精英为中心。这不仅是世界艺术史的问题,也是我国艺术研究的一种传统视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边远地区的民众所创造的艺术长期以来没有被划入艺术史、艺术学研究的范围中。艺术人类学立足全人类艺术现象,极力主张并且强调民间艺术也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人类艺术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巴蜀民间艺术研究,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跨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其特点与优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关注巴蜀民间艺术的文化整体性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中,这种文化生态又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必须与巴蜀文化联系起来,与巴蜀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否则很难准确把握这些民间艺术的个性和精髓。以广大民众为创作者和享用者的巴蜀民间艺术必然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巴蜀民间文化的生动展示,自然也就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精神和特征,同时巴蜀文化的诸多特点也就必然通过民间艺术这样丰富生动的载体表现出来。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官方艺术、上层艺术或者精英艺术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应该纠正民间艺术是边缘文化、落后文化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前者与后者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它们的产生都有着相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背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说,整体性还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从时间上看,把巴蜀民间艺术融入到巴蜀文化当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关注现代民间艺术,也要与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空间上看,笔者提出巴蜀的范畴,而不是以省区来划分,正是从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地域特征着眼,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尤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学术概念的提出,使得巴蜀文化更是融为一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样有利于将巴蜀地区的民间艺术与周边文化圈艺术门类作比较研究。

(二)关注巴蜀民间艺术活动中的“人”

对于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虽然以具体的艺术形态为对象,但是研究的实质应该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民间艺术的拥有者、享用者。任何形态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远远没有创造和拥有这些艺术形态的人本身更为重要。一幅精美的年画、一出经典的戏剧固然能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然而那些创作并传承这些艺术形态的民间艺人及其高妙的智慧、精湛的技艺才是这些“遗产”的灵魂所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精髓似乎很难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手段去进行有效的捕捉和保存,艺术人类学却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那就是——写文化。因为民间艺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就可以透过对特定区域内民众生活的关注去探究一项民间艺术的本质。

巴蜀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广大的民众,使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的群体。因此,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巴蜀民间艺术,更多会关注巴蜀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和情感因素等。对巴蜀民间艺术的研究作为全球化背景之下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反思,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共同维护人类精神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在社会急剧变迁中为人类构筑起理想的精神家园。

(三)重视文化理解和意义阐释

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没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分别,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那个民族或族群而言,就是最好的、最适宜它自己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一种艺术形态相对于它的民族或者族群而言是一定有意义的。艺术人类学就是要去找寻蕴含在其中的意义所在。

艺术人类学并不会将纷繁复杂的所有艺术现象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而是需求有价值和意义的艺术现象进行剖析。当然,也有很多艺术现象、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将是艺术人类学在寻求研究对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巴蜀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民间艺术是巴蜀民众共同创造的一道文化景观,是巴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民间艺术也滋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态。因此,巴蜀民间艺术还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丰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四)注重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

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对于丰富多彩、数量可观的巴蜀民间艺术,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民间艺术进行逐一研究和关注。而是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从中探寻民间艺术发展的规律、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田野作业使用的各种手段,都将记录下濒危的民间艺术。写文化不但可以使我们知道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表演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深刻地了解到民众的生活实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看法。扎实的田野工作、开阔的理论视野将为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系统的学理性阐释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有别于那种纵观千年的宏观叙事特征的研究方法,也有别于那种不见具体人和事、琐细罗列艺术形态本身的传统解读模式,强调民间艺术的本质是民众是为了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完满而主动进行的一种文化创造,主张以民间艺术为轴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相关动态视野,从民众行为实践中发现并揭示民间艺术活动中的文化逻辑,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实现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结语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3

[关键词]广西民族元素;艺术价值;欣赏经济

广西有12个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有150多万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广西也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17万多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我国京族唯一的居住地,京族人口2.15万人,是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丰富的民族元素可谓是广西的一大财富。

民族元素是什么呢?广西民族元素又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民族元素从大的来讲是指民间的民俗文化及手工工艺、绝活、歌舞、器乐、说书、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从小的来讲是指民间民俗中延伸和分离出来的概念、符号、音讯,并有着世代相传及发展变化的历史。广西比较典型的民族元素有壮锦、瑶锦、花山岩画、绣球、铜鼓、芦笙、风雨桥、刘三姐等等,其具体的内容及形式就数不胜数,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和传家宝。这些传统民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被世人发现、欣赏、接受和喜爱,但有的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待古老的、精典的民族文化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有保护政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并规定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另外针对各地经济的发展特色与魅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成立了“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联盟”。从2004年开始,已经指定了6个创意城市,突现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魅力,这更说明了民间民俗的工艺等元素是有其价值的。面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遇,把广西的民族元素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

一、民族元素是块宝

(一)民族元素具有欣赏价值

发展是硬道理。广西优秀的民族元素对广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及各地民族节日庆典的常年举办,以浓郁的民族风情,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而过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没有因为年代的变化而丢弃。“过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闹,“观看听”是它的基本功能,观众多人气旺就说明了它是有用的,是有艺术价值的。游客和外宾就是冲着节日的土味来的,因此给它起个雅号叫“民族元素”。民族元素的有用与生活中的工具物品的有用不同。工具是可以使用并为你服务完成你的需要目的;而民族元素不是,你不一定要使用它,它摆在那里、立在那里,展露的是传统、是纯朴,它的魅力不是让你使用,而是让你欣赏。它的价值已经上升到一个上层意识;民族元素的浓郁性与传统性是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有吸引力才会有众人欣赏,有欣赏就说明了它的魅力所在。实质上是民族元素对社会有用,对人类有用,它是传承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对国家对世界都是瑰宝。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块瑰宝挖掘其经济艺术价值。

(二)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

先把艺术和价值分开来讲。艺术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1999年版《辞海》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价值又是什么呢?我国社会科学界一般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指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价值概念进行不同的诠释。有的学者认为,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能量转换和凝结的认识和评估,是形成客体的一种对能量凝结数量的认识。那么艺术价值又是什么呢?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一件商品或事物的完成品,其传统的、现代的、个性的风格,并被他人欣赏或认可的并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就是艺术价值。其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二、广西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

要赢得更多的人欣赏广西的民族元素,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但前提是要有突出的亮点。我们看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六个创意城市。从2004年开始,“设计之都”是德国柏林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民间艺术之都”是埃及阿斯旺和美国的圣大非;“烹饪之都”是哥伦比亚波帕扬以及“文学之都”英国爱丁堡。

单说圣大非,艺术和文化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支柱,新墨西哥大学贸易研究院的评估表明,艺术和文化产业每年在圣大非的经济收益中占40%。音乐和舞蹈、出名的博物馆和画廊、壁画和雕塑将这个城市的层面呈现出来,这些艺术将整个国家的人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最近几年里,圣大非又成了最主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些民问民族文化不仅给圣大非带来了游人,也给它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圣大非设计周”、“绿色设计圣大非”、“国际民间艺术家训练营造市场”是该城每年必定举行的主要创意文化活动。据新墨西哥大学贸易研究院的数据,整个圣大非有70000个团体从事艺术文化,占美国第一,每年为该城带来11亿美元的收入;同时有超过六分之一的雇员为此效力,“圣大非风格”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工艺标准,一些独特的印地安民族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已经有超过400年的历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族的就是最有特色的,民族元素是有艺术价值的。广西要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就要深挖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把广西民族元素的“点”与艺术价值的“线”穿起来,目的是创造更多的欣赏点,再与广西发展这个“面”连起来。点线面的结合,自然要有更多的点与线的对接,点线发展好了面就自然会兴旺起来。欣赏点多了,游客也会多起来,大环境就自然好了,自然带来“欣赏经济”,广西发展就更快了。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广西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

(一)旅游艺术价值

旅游讲究的是“看、游、玩、品、听、藏、乐、松、爽、用、廉”。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看”的是风土人情,“游”的是青山秀水,“玩”的是主题活动,“品”的是美味小吃,“听”的是山歌民语,“藏”的是特色物品,“乐”的是开颜心境,“松”的是身体力行,“爽”的是互动群染,“用”的是干净卫生,“廉”的是物美价廉。在这里面艺术的有形和无形都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风土人情要看装饰和特色,玩活动要看节目精彩和有趣,购物要看好看和价格,照像要看景致和场地。只要和旅游有关,其艺术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如果忽略艺术性,那就会降低旅游价值;反之,重视了艺术性,就会提高旅游价值。南宁是首府,发展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相呼应的创意项目,就是发展与之携手并肩的民族文化项目,比如民歌城、民族艺术城、东盟民间工艺品文化广场、民族雕塑景观城、民族文化节日庙会等大型综合项目,把民族元素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结合到旅游项目中,并深入挖掘和创造艺术价值的力度,把“点”做精,把“线”做多,旅游收入自然会增加。桂林是广西的旅游城市,但是它不仅仅是广西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在外界看来桂林是山水旅游城市,有着大自然的山水优势,但民族元素与艺术结合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特色,包括完善市政基础建设的民族之风,在景观、公设、便椅、果箱、人力车、阳伞、零售亭、电话亭、广告牌等物体的造型上可加强地方民族特色。柳州则应该突出歌仙刘三姐以及壮族、苗族、侗族的传统元素,在市政建设上大力充盈民族元素之外,力求发展本地特色民族元素建设,在微观及民族工艺品上强化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桂林拉开民族差异化特色。而北海则应该寻求京族民族元素的融入,将鱼民乡情海文化有趣地落实在市政及公共场所里。其他城市的基础建设中,更应该立足本地民族元素的塑造,才能拉开地区间的差异美,才能形成广西旅游中民族元素的整体特色。

(二)服饰艺术价值

广西有12个民族,原生服饰本身就是品种多样而且璀灿华丽,在各民族节日里也会有所穿戴,但服饰的展示仅停留在节庆和演唱活动上,其发展还没进入到一个战略高度。服饰是国际性很强的一种文化,开掘广西民族服饰的艺术价值将是继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又一个体现广西民族元素艺术价值的战略体系。以笔者看,可在首府每两年举行一次东盟服饰博览会,并逐年提高档次,争取一年一次。国内外许多服装品牌都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大胆地运用于不同的服饰设计与制作上。方形、菱形、人字形、万字形、福字形等花式图案,反映对花、鸟、虫、木的自然崇拜;在衣服上表现出抽象的鸟兽、天象等,是图腾崇拜的遗风。比如外人熟悉的绣球、凤凰,它们组合的图案设计,隐藏着一个民族悠远的创世传说。这些具有神秘性的文化特质并传递人们对多元文化和谐相待的服装,将会受到热爱旅游、热爱大自然、热爱风情文化的游客的青睐。仿民族服饰的式样也繁多,或无领开胸对襟,或右衽襟衣,或大腰裤,都能渲染出古朴的乡村风情。除此之外,扎染、晕染、挑花、刺绣、织花、蜡染、镶花,繁复的民族传统制作工艺经过现代科技的改良,能更为细腻地呈现于衫、裤、裳、裙,那种田园淳朴的气息给人以安静空冥的遐想和顿悟。饰品、配饰更能让民族元素得到极大的彰显。坤包、挎包,可以草编,可以锦制;项链可以坠着繁重的银饰或贝壳,散发出山野气息或者热带气息;手镯、耳环、指戒等等,处处可以将民族元素的服饰定格,散发情趣。我们要把服饰的艺术价值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创造“美在广西”的神话。

(三)建筑艺术价值

广西的建筑在民族艺术价值观的开发方面有待加强。如果按照各地的民族风格,充分发挥当地民俗民风,有意识地带着民族元素来考究和设计,就会形成很规范、很有特色的规模建筑,各地就会拉开一个差异美,进而形成广西民族特色元素的立体美。建筑是城市的脸面,也是民族元素中“点”的问题。没有民族艺术“线”的修饰,就不会形成“面”的辉煌,因而有风格特色的建筑才是我们的优势。比如桂林强调马头墙、翘檐、白墙、青碧琉璃瓦、庭台楼阁,与碧水青山相得益彰,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从其建筑的风格看出是桂林而不是其他的城市。比如我们看泰国建筑,那民族特色就是泰国而不是云南,这个区别就是民族元素在起作用了,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广西各地对民族元素的认识不足造成的。而北海是滨海城市,银滩名扬天下,光照时间长,是避暑渡假观光的好地方,建筑风格就应紧贴京族风习;而市政设施也应该就滨海风格就地取材,碧海蓝天,斗笠屋顶地脚台,白墙翡翠翘檐角,地脚天台观海景,使其更有民族特色。

(四)公共空间艺术价值

凡是与公共场所有关的艺术就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因而民族元素的艺术价值可以在宽广的领域发挥作用。城市的建设少不了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应用,观赏与实用,造型与点缀,灯饰与坐椅,植被与奇石,树种与花草,流水与喷泉,音乐与标识,广场与花圃,雕塑与装置,尤其是与本地民族元素的渗透都是要考虑的。同时,人均空间的公共面积、所能欣赏的物种等等,尽可能地考虑到本民族元素与城市的融合,这将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富有远见的事情。只有自己的并且符合自己特色的公共空间才是共同的,才会体现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公共空间是公开展示、观赏、留念和使用的空间,在民族元素的持久展示方面更有优势:它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息、风情和艺术;它是城市聚合人气、活动交流的空间场所,也是一种城市的“象征”。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其公共空间中的民族元素的应用及新的民族元素的创造,将会极大提升该城市的美丽形象,能有力促进广西的发展进程。

(四)经济艺术价值(品牌价值)

发展民族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发展民族地方品牌。这里只涉及一些表面与民族元素有关的问题来谈,不涉及更深的民族经济问题。对民族品牌来说,抓住了民族地方品牌就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前沿。这一点云南做得很好,很值得我们广西学习。广西的自然资源优厚,民族民间品牌特产很多,但是做大做强的不多。“甲天下”、“刘三姐”、“莫老爷”这些品牌均没有做大,而且“甲天下”、“刘三姐”分别属于几个不同的企业,没有大品牌运作意识。还有玉林牛肉巴,是玉林传统上好食品,品牌定位不能离开玉林,而后才是个人姓氏名谁。包装广告就要明白他们的关系结构,既要保护地方民族元素又要提升个体的艺术个性。广西的山水资源广博而丰富,农作物、果蔬、名小吃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待大力开发的民族物品。总之,只有融入了民族元素的品牌,才会有艺术价值的提升,才会更具国际竞争力。

三、展望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4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6

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模性较大,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体现,在整个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文章对消费视野下工艺美术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工艺美术的经济化运行。

关键词:消费文化;工艺美术;问题分析

消费文化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社会生产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虽然在文化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存在着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存在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行为方式。

一、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宫廷工艺美术

随着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宫廷风格的工艺美术保持了技术高超性的特点,并将传统美术工艺作为传承的主体,使旧的工艺形式以及艺术形态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超性的艺术形式,保证了产品设计的基本价值。旧有时代的工匠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管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会将艺术价值本身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但是,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设计人员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重视其商业性的价值。所以,旧有时代的宫廷贵族艺术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对于这一类美术工艺品而言,可以将其分为收藏品以及装饰陈设品两种,首先,收藏品不仅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收藏者主要重视商品的文物价值以及潜在的增值能力。其次,装饰陈设品主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通过旧有宫廷工艺的商品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文化品味。而在现阶段宫廷宫廷美术创作及优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作品鉴赏人员,一些作品只要被国家机构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的作品,其价值会数以十倍的向上增长,从而导致很多工作美术作品的评选成风,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艺术消费行为,导致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逐渐下降,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城市工艺美术

对于城市风格的工艺美术而言,主要是将中产阶级的市民作为工艺美术的主体,通过对中产阶级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等价值的分析,所呈现的一种市民工艺类型。历史中人文产品的工艺设计包括紫砂器、明式家具以及住宅建筑设计等工艺形式。城市中产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内容逐渐成为工艺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现阶段城市工艺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正处于未定型的新兴阶段,基本的文化形式也正处于模糊阶段,其形态的判定以及消费价值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在消费视角下可以将这种工艺形式定义为创意、综合以及世俗化的工艺美术形式。其中的创意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民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求的分析,所创作出的美术工艺,例如,家居装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设计形式。市民工艺中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了创意、技艺工艺以及设计等,例如“陶吧”等工艺场所的构建,城市居民可以在这一环境中将自己的创意、技艺以及设计等技术形式进行充分性的结合,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将农、牧民作为主体的乡村工艺形式。在现代化文化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生活化、原型化的艺术形式却得到了有效传承。随着消费文化形式的出现,一些具有民间工艺的农耕文化呈现出不断消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民间工艺是一种生活化的工艺形式,其实用性的工艺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准城市居民,使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由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而且其基本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美术工艺形式逐渐淡化。而且随着消费文化的呈现及发展,乡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条件逐渐瓦解,使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被“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商品以及纪念品等。

四、文化消费视野下的艺术工艺

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主要是专业工作者所创作的工艺形式,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员而言,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其艺术素养以及创意能力相对较强,所创作的工艺品有陶瓷、陶艺、漆艺等。对于这些专业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的设计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所以他们所创作出的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及原创性。与此同时,由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会寻求一种全新的途径,将其自身与消费文化进行统一性的融合,并为大众传播以及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途径,使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人们需求的分析进行工艺作品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媒图像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进行工艺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视野下非物质形态商品以及物质形态商品的消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对美术工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美术工艺逐渐形成了文化形式的创造,同时呈现出现消费视角下美术工艺形式的变化。由于其文化形式来源于生活,因此其产品的设计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工艺美术的创作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消费的基础上实现其身份的认同,并在最终程度上呈现出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04:114-118.

[2]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4-88+127.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7

关键词: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价值;空间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80-02

一、声景文化

所谓声景文化,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在1929年所提出的,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人们愿意与不愿听到的所有声音。目前世界各国国家对于声景文化的研究已经研究到了音乐、美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并且涉及到来社会学、医学、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更是细致到来室内音质与心理声学以及噪声控制等。

二、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价值

1.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中,历史传承价值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语言与音乐是对于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汉族乡镇地区,声景文化对于代际传承具有直观重要的影像,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更是如此,语言类声景文化作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手段与文化传承方式,所以尤其是在我国南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口述历史记载的方式,其中的很多内容比之史书更加客观、鲜活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时间,形成了很多历史文化与双重构建的声音与文本形式与特征。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居民组成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声景文化则是任何一个屋子民族的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方式进行相互支撑、共同构建的,在历史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音乐类的声景文化,基本大都记载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将歌曲以及其内容进行言语的记录,进行实践的记述,从而将某一区域的文化与故事全面而广泛保存与传承了民族文化与历史、生产劳动知识等多个问题,所以,在我国境内有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歌声将其记录下来。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俗文化之中所感应出来的。

2.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文化归属价值。一方面,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在民族之间长久的存在着,对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区别具有辨识性,通过音乐与语言可以直观地对于民族间、区域间、地域间进行文化上的区分,从而构成了一定区域内部的文化认同感。这其中除了曲艺形式之外,也包含了声乐语言韵味,例如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形成了北京语境为中心的低于文化认同,同时带有区域特质的音乐、戏曲,当地民俗中的意识等所生成的声景文化,就是无形之中所建立起来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其中的很多独特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区内部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强化地表达了当地人的自我认同之感。

另一方面,在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之中,其价值尤为重要的就是其文化的归属性,对于该地区中所生活的人类来说,文化的归属性已经融入到了地区内民俗、文化等多个内容中,更是融入到该地区生活的居民的骨血之中。例如江南一带的吴侬软语,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广西壮族的大歌,这已经不仅仅一种曲目,通过声景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些地区的人文差别、民俗上的不同等,这些都是声景文化的归属价值所带来的优势,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性。

3.l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环境营造价值。一方面,所谓的环境营造价值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以及安全需要等原因而产生的声景文化,可以真实地描述当地人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以具有显著的环境营造价值。这其中无论是物质环境价值,还是非物质环境价值。显然无论是何种环境的营造,对于该乡镇地区来说,都应从文化传承、文化归属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保护起来。

另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在环境营造价值方面,包含了很多的因素,例如,北方农村中,耕作的吆喝声,风吹稻田的声音,农民之间的招呼声,田间地头的说话声音等,这些都是构建乡镇声景文化艺术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

1.对于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首先,就目前我国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现状来看,很多声景文化已经被破坏、消失了。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声景文化来说,已经进行了文本性质的保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将已经有的声景文化与传统乡镇建筑一同保护起来,并且形成乡镇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次,对于乡镇当地所出现的相关的诗词与曲艺形式等内容,可以进行分类性质的统计与保存。对于当地已经进行保护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都以民族活动为题材,例如大量的农民活动声景文化题材的描述等,那些如实的描述耕作的内容,对于乡村历史生活的画卷进行记述的曲艺形式。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与统计,这些有利于文字层面还原声景文化遗存的原貌,同时也是作为文化背景研究的史料补充。

再次,对于那些文本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后的整理,对于民间记述者的整理成果进行汇总等,总之在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整理中,应该更加注重民间的群众基础,将戏曲、乡镇生活、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护。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8

关键词:文化遗产;校本课程;艺术教育;开发;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当前,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艺术类专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一)地方高校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而言,更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1.地方上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有待开发

文化遗产又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表现为固化、凝定的物质文化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表述为“活态文化遗产”,主要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活态流变性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民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戏曲与戏剧、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设计、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古建筑等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有待保护和开发研究。有些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已经得到社会的重视,但发掘、研究和传承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因此,对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而言,具有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和条件。

2.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有待推进

虽然地方高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但总的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大都沿袭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和教材,专业设置相对狭窄和单一,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课程设置单一化,全国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相差不多,课程体系缺乏弹性和自由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总之,校本课程遇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能力等现状的挑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多元办学模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对艺术学科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艺术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审美观念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沉淀的结果,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凝练和形成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方高校的艺术学院必须准确定位,加快内涵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自身特色,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各地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各有其独特的表现题材与审美形态,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不同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艺术风格,打破现代教学的趋同性。通过开发一系列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民间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类创造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伴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出现的文化标准化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文化遗产。发达国家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抢占,其大规模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也会动摇和破坏我们的价值体系和人文信念。高校艺术类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对课程资源的考察、发掘、学习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地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和传承。

3.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艺术类校本课程,通过反映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征、人文知识以及发展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属地域文化的成就及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人和自然、文化和谐共存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拓展了空间,校本课程加强了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广阔的自然与社会,通过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了解学习,许多民间艺术元素可以运用到艺术专业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充足、厚实的条件。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9

传统紫砂工艺的价值自明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重要价值在于:

一、学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

对现代尚存的紫砂陶艺遗产的调查,并结合考古出土紫砂实物及传世紫砂实物之工艺分析,证明该工艺的技法、流程、特征得到了完好的保存。传承至今的宜兴紫砂陶艺堪称文化“活化石”,对研究我国传统陶艺内涵及其文化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科学价值

宜兴紫砂原料比较稀见,具有透气性强、可塑性强、收缩率小、呈色丰富等优点,并且用宜兴独特的紫砂成型工艺制作出茶具等,在这过程中体现了多种科学原理的使用。经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证实紫砂泥料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诸多优良特性,在手工打片、拍打成型和明针修光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材料的密度、强度和可塑性及器物表面的光亮度与美感等,同时又能使器胎内部仍保持良好的透气性能,大大增加了器物的使用价值。此外,艺人们对不同泥料的配比,成品的烧制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二、艺术价值

紫砂陶艺在成器过程中创造了很高的美术价值,一是材质之美:质朴无华,完露的天然肌理,珠粒隐现,或如玉石,或如金铁,“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且愈用愈美,使人喜爱。二是工艺之美:各种造型端正完美、大小适中、体态各谐,圆器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器表达逼真,筋纹器脉络清晰,嘴、盖、钮、线搭配协调,浑然天成,各种装饰手法丰富多彩。三是使用的功能美,紫砂壶饮茶可获得诸多美的享受。四是高雅的品味美,紫砂器吸纳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可谓“温润如君子,或豪迈如丈夫,或风流如词客,或丽娴如美人,或廉洁如高士”。它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类生活器具,它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可用可品的艺术境界。

三、文化价值

(一)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工艺及其文化传统上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几百年来,其工艺传统世代相承,具有悠久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第二处地方类似的体系。

(二)具有体现高超的民族工艺水平的价值。紫砂陶艺用料独特,加工技艺独特,艺人自己制作各种各样艺术化的加工工具,采用围片打身筒法或切片镶身筒法及刮、削、勒、推等多种成型技法,在装饰上又吸纳传统的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造型语言丰富,器型繁多,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确实体现高超的工艺水平。

(三)紫砂器历代艺人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种文化营养,提升文化品位,形成不同工艺流派等多个方面持续创新,具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特殊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篇10

关键词:中国书法传承发展

说起中国书法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用电脑打字代替书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书法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要努力实现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更好的普及书法文化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书写水平。

一、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1.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从其记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社会主流地位的退出,书法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与当今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作用所体现的程度。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反映的精神层面、审美等层面的感悟从而达到精神与道德上的提升。

2.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

书法艺术由于其漫长的发展铸就了其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每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不仅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线条表征,而且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那个时代也相应地发挥着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书法艺术文化价值主要为精神理念层,精神理念的文化价值的直接表现就是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3.书法艺术的社会政治价值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从其产生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艺术创作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指导,毫无选择地必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中国书协在所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确保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4.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意象的艺术。这种意象思维对于开发人类的右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主要承担创造思维和意象思维。而左脑主要承担逻辑思维。科学地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是关系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书法艺术的这种对意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到作用无论从生理学、从发明创造学还是人类智能开发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理论价值及科学价值。书法艺术对人类意想思维的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5.书法艺术经济价值

书法艺术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的产生而产生。由于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大众化使得文化艺术完全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部分。书法艺术品由于凝结着书法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而使其具有了价值。而书法艺术品所具有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及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等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使得其具有了使用价值。书法艺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应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对书法艺术品的需求使得书法艺术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书法艺术家的安身立命之本。世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本世纪文化艺术产业的建立和良性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开拓书法艺术新的实用价值

书法艺术自产生与发展以来始终发挥着实用与审美双层功用。无论是实用功用还是审美功用均离不开对介质的依赖。可以说其发展史是介质与书法结合的发展史。从殷周的甲骨、西周的金文、秦代的石刻与权量、汉代的竹简、帛书与瓦当、魏晋南北朝的石刻、墓志、唐代的碑刻等等,书法艺术都针对每一个时代的介质找到了恰当的契合点和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实用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大大拓展了书法艺术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实用价值的拓展主要依赖其承载书法艺术的介质及与器物层的结合。

在当代,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商品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与工业品。而与书法艺术最为直接关联的则为消费品。大到电器,小到生活日用品,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合流,完全可以实现科学与实用器物的结合。当代书法艺术实用空间的开拓的主要途径是把书法艺术作为产品设计的审美构成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使书法艺术与实用的器物达到完美的结合。在实现产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审美价值。满足了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从而也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书法艺术新的使用价值的开拓依赖于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和促进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实现书法艺术新的实用价值的重要保证。

三、建立良好的书法艺术的批评环境

书法艺术的批评环境是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书法艺术批评不是流于形式“隔靴搔痒”,就是夹杂个人感情和好恶进行捧杀,甚至人身攻击。全然没有一个真正学者的风度。旧式文人的“文人相轻”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在重演。因此书法艺术批评的科学化、客观化、学者化和个性化是当代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和建立良好书法批评环境的重要原则。

四、广泛普及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大众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

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关系到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群众基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知识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众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书法艺术家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和弘扬者。通过送书法艺术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使得书法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书法艺术知识,使得书法艺术成为人民群众高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书法艺术社会价值的拓展不仅从根本上基本解决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问题,而且找到了书法艺术与时代结合的契机、方式与途径,并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袤的空间。良好的书法艺术生存空间的营造是当代书法艺术界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书法人期盼且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兴国,郑志刚.书法文化的当代意义[J].青少年书法,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