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冷门的科普小知识十篇冷门的科普小知识十篇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08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1

作者:欧阳家悦编著

出版:时事出版社

定价:32.00元

本书将本个多世界以来有关百慕大海域发生的神秘事件做了综合报道,并将各派学者研究、解释观点做了归纳介绍。书中还介绍了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争论焦点,其中不少内容反映了最近几年世界各地专家研究的成果,是迄今为止有关资料较为丰富的有关百慕大之谜的中文图书。

UFo未接之谜

作者:欧阳家悦编著

出版:时事出版社

定价:32.00元

本书收集了最新的有关UFo的资料,包括各国最近的目击UFo的记录以及重要的et绑架事件,选出部分资料加以编辑、整理,以期能引起青年读者的兴趣,以科学的眼光来关注、研究这一全世界科学瞩目的课题。

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

作者:[美]B.格林著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定价:55.00元

自古以来,“宇宙”就意味着“所有的东西”。但在《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中,超级畅销书作家格林将以他那招牌式的睿智和幽默告诉你,我们的宇宙可能并非唯一的宇宙,他会带你游历梦幻般的各种平行宇宙。他将告诉你,我们的宇宙不过是无数平行宇宙中的一个,这些平行宇宙的图景更是匪夷所思:百衲被多重宇宙、暴胀的多重宇宙、弦的多重宇宙、量子多重宇宙、全息多重宇宙、虚拟多重宇宙和终极多重宇宙。即使你对世界的认识不因《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而颠覆,你的视野也会因此极大地拓展。

神奇知识大百科

作者:赵伟编著

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定价:29.80元

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

神奇知识:指的是琐碎的、庞杂的事情或知识等,或许饶富趣味、并随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却鲜少人会去注意。不冷不知识,胡说八道也是一种凉凉的知识……

做一个“神奇知识知识达人”,让你在日常交际中成为耀眼的“话题王”。丰富的冷门知识,让你备受欢迎与人沟通更加自如更加高效。现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热水和冷水哪个灭火效果更好。

有趣的科学—有趣的生物:生命是什么

作者:[英]罗伯特·温斯特著,

文星译

出版:科学普及出版社

定价:29.90元

生命是怎么出现的?谁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地球上最稀奇古怪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本书将为我们打开生物学世界的大门,揭开阳光下的万物最神奇的秘密。

综观地球这颗不可思议的星球上的一切生命,从生物体的最基本组成,到为了让动植物更好地生存下去而永不停息、互相妥协的生命活动……本书属于荣获多项大奖的《有趣的科学》系列,包含大量令人惊叹的真相和精妙绝伦的图片。

很冷很冷的冷门知识

作者:王悦编著

出版: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32.00元

冷门知识与“冷笑话”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越是“冷”,就越有趣、越吸引人。于是,那些熟知这些“笨蛋问题”答案的人便在人际交往中占尽先机。每当人们听到他们说出新奇的知识,或解开看似简单却让人无言以对的小谜团时,都会令人对其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和喜爱。这就是冷门知识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

错解大自然-大人讲给孩子的那些蠢话

作者:[法]拉塞尔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29.80元

这本幽默风趣的小绘本将为长久以来大人灌输给孩子的100多则关于动物与自然的陈词滥调画上句号。它将粉碎那些愚蠢的观念,助你认识自然,打消恐惧。适合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阅读。

故乡的微光

作者:付新华著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42.00元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2

专家轮流下社区医院,不少人坐过“冷板凳”

2011年的一天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青岛市湖街道内一所社区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医附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朱静娟正在电脑前看医学资料,屋子里一个病人也没有。“一个病人也没有,别的科的患者也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敢帮着看,我坐在这心里直着急。”据朱医生介绍,她每周在青医附院东院坐一次诊,平均一个下午要接诊近20个患者,而来到社区医院后却这样冷清。

“其实这是我第一天来社区医院坐诊,没想到会这么冷清。”朱静娟告诉记者,如果一直这么冷清,她打算帮社区医护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忙测测血压,或者组织一下义诊活动等。

一直到下午下班,朱医生也没有等到一个患者。

据了解,目前青岛很多大医院都已经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了“联姻”。

青医附院社区工作办公室主任时淑娟称,他们从2008年开始派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目前坐诊的有4个社区,现在每个社区周一到周六都有他们的专家。记者了解到,青岛其他大医院,也都安排专家到辖区社区医院坐诊。

“我们之前也曾经安排专家到社区坐诊。医院好不容易抽出一个人到了社区,但是本来一天在医院能看20多个病号的专家,到了社区也就看三两个病号,下社区的医生坐在社区医院里都很着急。”市立医院宣传科伊丽明介绍说。

据了解,为了鼓励医院专家下社区,青岛市不少医院还专门制定了鼓励政策。市中心医院给坐诊医生一定的经济补贴,包括车费补贴等每天共30元。在评职称时,也会优先考虑下社区帮扶的医生。

虽然医院为鼓励医生下社区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不少专家到了社区却坐起“冷板凳”。朱静娟告诉记者,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的情况都差不多,肯定没有在大医院忙。“我的一个同事在峡社区医院坐诊,半年的时间就接诊了一个真正的肿瘤病号。每天忙的基本都是其他的事,真正看病的时间比较少。”

“社区的病号确实比较少,在中心医院我一上午可以看30个病号,到了社区最少的时候就看了3个病号。”说起这个情况,不少医生有同样感触,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朱为勇表示,专家到社区确实经常会遇到病号少的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情况都差不多,多数专家都比较清闲。“我两年前也在社区门诊待过,接诊的病号确实不多。有的时候坐一下午都没事,而医院却有一堆事在那等着,每次这样都是坐在那干着急。”青医附院西海岸医疗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杨乃龙介绍说。

多种原因造成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遇冷”

“宣传做得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山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夏主任称,市民总觉得社区不能看大病,所以来这里的一般都是看小病,来了专家可能市民也不清楚。今后,还得加大这方面的宣传。

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来社区医院坐诊的专家经常变化,还没来得及在附近树立起口碑就又换人了。记者从医院了解到,有些医院的专家到社区是半年轮换一次,有些医院则是一个月轮换一次。专家更换频繁,如果想要居民知晓,就更需要社区医院大力宣传,精心组织。而很多社区医院,又抽不出做这项工作的人力。

另一个原因,是坐诊社区医院的专家科室比较单一。杨乃龙介绍说,在他坐诊的时候,遇到不少是看心血管病、神经科以及骨科的,但他是内分泌的专科医生,并不是全科医生。而当天,大医院的专家就他一个。这样科室比较单一,也导致一些市民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

“我在社区医院坐诊了两年,观察出一个问题,到社区医院接诊的多是老人。”杨乃龙介绍说,而且这些老人还有不少只是去抓药的。年轻人宁愿去大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到社区医院找专家。

“社区医院设备不全,大病根本看不了,不是不去看。”市民李先生表示,因为社区医院的设备不全,所以他虽然知道社区医院有专家来坐诊,但他还是从来不到社区医院看病。

中山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夏主任介绍说,很多时候就算专家来了,也不是马上就能给居民诊断出病情,必须得经过仪器的检查。一旦遇到一些疑难病症,专家们也会建议患者到大医院检查。

专家下社区应发挥多方面作用

“我觉得专家到社区医院,看病只是其服务项目的一部分,不应该是全部,专家应该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朱为勇介绍说,由于社区医院覆盖的范围本来就小,病号也就比大医院少。如果专家去了仅仅是看病的话,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3

与社会科学的其他门类相似,中国的传播学也起源于那个痴迷于知识现代化的年代。“新时期”的观念巨变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反响尤其强烈。用“科学性”来代替“政治性”是当时中国学人告别“旧时代”的一个重要进步口号,而源自美国的现代传播理论用“信息传播过程”代替“意识形态斗争”,用“受众”代替“群众”,用实验和调查的方法代替批判性的理论辩论,正全面迎合了这种“要科学、不要政治”的决绝心态。 

然而,急促的观念革命往往以反思能力的下降为代价,欣欣向荣的传播学研究忘了“科学”的内涵中不但有实验、分析和积累,还有超越事实碎片的历史结构探索;也忘了“政治”的本意不只是显白的意识形态教条,更有隐蔽而狡黠的权力支配。这些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损耗让知识分子们忽视了科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功能,在热切追求学术自主性的道路上,反而常常被胁迫性的学术框架所捕获。 

好在随着近年来冷战史研究的兴盛,出现了越来越多对战后美国社会科学国家工程性质的揭示,让我们不仅弥补了传播理论史的空白,更深化了对信息传播之内涵的理解。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的教授辛普森(ChristopherSimpson)就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的探索,并贡献了诸多宝贵的历史叙述。他的专著《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一九四五至一九六0)》就是关于传播学诞生背景的一部经典文献。 

正如《胁迫之术》一书的副标题所指,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和传播学科的构建离不开冷战时期国家心理战工程的资助和引导。作者通过对大量档案材料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二战”后几十年间,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军方、情报机构、政府部门、重要的基金会组织等如何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辛普森所列举的众多史实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国家机器对学术研究的强大支配能力。在一九四五到一九六0年间,国防部、美国情报署、中央情报局等联邦机构为美国所有大规模传播研究项目提供了绝大部分资助。那些早期传播研究中鼎鼎大名的研究基地,如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全国舆论研究中心等都受益于总额数亿美元的国家经费。很多研究机构每年预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军方和政府的委托项目。这些政府資助的传播研究,是单靠私人领域的财力所不可能完成的,更不用说政府还可以调用大批军队的人力来充当研究实验的对象。可以说,离开以“赢心洗脑”为目标的心理战工程,传播研究将完全是另一番面貌。 

国家经费源源不断地供给特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过程,就是传播学的“奠基人”被选择和指认的过程。在辛普森的著作中,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霍夫兰(CarlHovland)、施拉姆(wilburSchramm)等众多顶尖学者纷纷以服务于“帝国统治技术”的工具性角色出场,并将研究精力全面投入到冷战的政治宣传事业中。如何提高酷刑折磨的效果、怎样使用群体操控技术、哪种宣传技巧可以更好地配合隐蔽战、核威慑将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这些胁迫性的知识探索构成了主流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然而,这却并不妨碍传播学科的带头人们在学术圈中展现独立、客观、科学、进步的面貌。在核心学术刊物和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他们只需要把心理战项目的研究报告裁剪打磨成科学研究论文,就可以树立一座座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众多跌破人道准则的洗脑技术摇身一变就成为社会心理学原理在传播学中的理论应用。正是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塑造了美国传播学的主流方向,而且成为日后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现代化的标杆。 

仅仅展现资金的来源和研究成果的产出还不足以对心理战工程建立完整认识。与“文化冷战”中的其他领域一样,国家对社会科学界的培植并不是依靠从公职人员到学者的官方沟通,而是凭借一套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来完成。这一策略不仅增强了心理战工程的隐秘性,而且更有利于在学术圈中建立紧密的人际互动和共同体意识,从而降低权力的执行成本。 

根据辛普森对相关材料的整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所获得的大部分经费,实际上受到一小群精英人物的直接控制或重要影响。这群人自“二战”以来秉持精英立场,持有共同的反共意识和冷战热忱,他们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委员会及人事任命,将主流学界和美国的军事、情报机构关联在一起,成为“政—学两界联系的秘密接触点”。其中,国防部的人力资源委员会和卡内基集团、福特基金会等主要的基金组织是当时大型传播研究项目经费的二手资金来源。这些组织一方面紧密地配合美国政府进行研究资金的配置和分发,一方面着力在学术圈中培育核心力量。经他们提拔的学术圈领袖则乐于控制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关键权力,例如学术发表机会,学者晋升和教职分配的决策权等等。由此,“这些研究项目排挤掉了竞争对手,对当今主流传播研究范式的大获全胜贡献良多”。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权力对学科的规制还不仅仅体现在引导、资助等正向手段上。在冷战高潮时期,警察制度、同行压力和学院政治联袂配合,“积极地压制那些站在反对立场上的传播学观念,特别是那些他们视为具有颠覆性的批判思想”。当年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很多批判传播学者都曾经历过这段艰辛岁月,恰如作者所言:“对传播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非正统分析可能会招致职业共同体的学术驱逐,联邦调查局的恶意审查,媒体的攻击,甚至是暴力袭击。”

   由此可见,主流传播观念的形成,并非线性进化的结果,它离不开这段外部权力对多样性思想进行选择和压制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正是那些长期将美国传播学研究历史当成正统的科学学术史、思想史来研读的学者们的盲点。 

知识的积累与演进是现代性进行自我确证的关键依据。与此紧密相关,知识分子对真理的真诚追求、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都早已成为现代学术事业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科学精神,这些专业伦理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并对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多卓越贡献。然而,《胁迫之术》中众多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当人们片面强调现代知识的自主性和普遍性,以至于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因素视而不见的时候,这些崇高的伦理却可能沦为矫饰霸权的意识形态,走向“学术自由”的反面。 

当然,建构学科正统性和学术独立性的神话本身就是权力规制的内在需要。如果缺少了正统性和独立性的认定,不仅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学者不会轻易将这些心理战成果奉为真经,恐怕美国主流传播学界内部也会面临严重的道德合法性危机。那么当时传播学科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将“冷战斗士”和“进步学人”的双重面目缝合在一起的呢? 

要完成这个任务,所需的不仅是体制的提拔和学术包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套自我确证的观念装置,是那种处于文明秩序制高点的迷之自信,那种宗教热忱一般的普世责任感,那种带领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现代的自诩进步意识。要理解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精英的行为动机,这套观念装置可能比国家资助所塑造的表面风光和单纯而抽象的“爱国热情”更为重要。它是主流传播学者为自己学术事业创造合法性的德性源泉。 

美国很多冷战政策的研究成果虽然为我们展示了重要的历史事实,但是对于上述意识形态因素的挖掘还显得比较薄弱,多数也不太涉及这些政策与重要国际历史背景的关联。《胁迫之术》一书更多聚焦在心理战与传播研究之间的关系上,大量的证据材料帮助我们廓清了传播学兴起的具体情境。然而要想真正理解这些关系和情境,并不能停留在人道主义的层面上进行指责和质问,还须对这套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形成的历史和政治逻辑有更多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冷战社会科学的兴起看成是有数百年统治经验的帝国主义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所做出的一种回应。帝国体系的危机是“二战”之后老牌殖民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源于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朝鲜战争的失利、古巴革命的成功和众多新兴国家脱离殖民体系等政治事件,更主要的是来自西方文明等级秩序这个全球治理法则背后的“道统”所面临的质疑。从联合国人权宣言到经济领域、信息传播领域等一系列的“新秩序”倡议,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替代方案在西方阵营内外的兴起到“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所代表的独立自主意识,一个焕发着勃勃文化生机,同时又给不平等秩序的维护者带来严重威胁的新世界呼之欲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那些被小施莱辛格称为“至关重要核心”(theVitalCenter)的美国文化政治精英们承担的不仅是“国家”的使命,而是所谓“文明”的使命。他们一方面要在暗中施行强力手段挫败世界范围内的激进运动;另一方面又要重塑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领导权和全球文明等級秩序。而历史已经证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为了在伊朗、埃及、朝鲜、菲律宾、危地马拉和越南等众多地区遏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崛起,国家冷战机器对各种颠覆手段和“统治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张。相比于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心理战不但代价低廉,能够有效减少战争伤亡带来的国内舆论压力,而且其执行过程的隐蔽性和怀柔性也代替了老式殖民帝国的嚣张蛮横,能够避免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进一步激进化。心理战工程及其资助下的众多传播学项目聚焦于说服效果、军队士气、态度改变、刑讯审问等“胁迫技术”的研究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和满足。 

与此相伴随,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播研究在“发展”和“现代化”领域引人注目的成果又为重塑西方世界的道路自信和文化感召力奠定了基础。冷战社会科学所推行的发展主义和现代化理念在政治内涵上并不是二十世纪的创造发明,而是古老的“天定命运”(manifestDestiny)和帝国主义文明等级论的延续和改良。这些观念在不平等秩序遭遇危机时以现代科学的面貌重新登场,与各种革命理论奋力抗争,并在之后的历史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正如辛普森所指出的,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的《传统社会的消逝》被认为是发展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是一部保持政治中立的科学性著作。然而,事实上,勒纳著作的构想、写作和推广却是服务于美国在中东地区开展高级宣传项目的特定目标。 

就这样,美国社会科学家把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东方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要手段,而后者又给前者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道德合法性。离开这种认知一致性的构造,我们就无法理解冷战时期的传播学者如何能心安理得地从事“胁迫之术”的研究,并将其当成一项科学进步事业来看待。 

回到这段冷战的历史背景中,我们更能体会,当“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句名言从一位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口中说出,它所表达的真实政治含义是什么。与披着主权国家外衣,行使维护“帝国文明秩序”强权的“军事—科技”机器刚好相反,这里的“祖国”恰是对一种反霸权集体意识的召唤,是追求平等的知识分子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更是建立一种新型世界秩序的根据地。“科学家有祖国”不是对民族身份和国家主权归属的静态承认,而是对胁迫性学术秩序的告别与否定。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4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指出制冷与空调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这些问题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制冷与空调;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制冷与空调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冷空调产品制造消费大国,中国制冷空调行业是全球同行业内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市场,制冷空调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了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制冷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为此,各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了制冷与空调专业或在电类专业中开设制冷与空调课程。我校从1999年开始也增设了制冷与空调课程。制冷与空调学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调研和探索的结果,分析了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一、制冷与空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老化。

传统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板书+讲解”,制冷与空调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如果没有直观、清晰的演示,内容就会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差。在有些中职学校,制冷与空调学科教学仍然是跟普通课程一样,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在长篇大论的讲述,甚至连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都没有,有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学生不懂得教师讲课的内容。

2.教材选择不恰当、欠合理。

众所周知,中职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进入制冷与空调课程学习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初中阶段物理课程中热学方面的学习不足甚至没学过。第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冰箱、空调的感性认识不足。许多学校没能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选择过于随意,过难的教材会让学生接受不了,学生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另外,随着制冷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学校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教材和实习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无疑会让教学与时展脱节。

3.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制冷与空调主要培养掌握制冷原理和空调技术理论和应用能力以及从事制冷和空调设备的制造、运行及维修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却每况愈下,不少学生理论没学好,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需求。

制冷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学校制冷与空调学科的教学设施、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及时配备,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轨,这种情况在山区中职学校尤为严重。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实验室只进行教学实验,仅配合理论教学开出各种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而随着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越来越高,实践环节已不仅停留在具有直观性、启发性等方面,而是更应具备操作性、探索性等,显然,实验室的建设没有跟上教学要求。

(2)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实践教学形式由专业认识实习(学校参观模型室、实训室和看电教录相)、生产实习(到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实验以及一些社会实践(学生暑期打工或课余时间做兼职)等形式组成。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服务,这种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并没有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习停留在感性参观阶段。实验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步骤,学生按着步骤做,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所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却属于纸上谈兵,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相去甚远。

(3)实习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学生实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实习中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然而我校现有的教师普遍缺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经历,难以指导好学生。

二、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而引起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薄弱,许多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又不能独立解决实际的技术性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计划完成质量好与坏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不能完全照搬,故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知识智力、班级状况,等等,做到因材施教,措施灵活。

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理论知识应以讲授法配合多媒体教学,因为专业课程和理论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并且与实际结合较为密切,这就要求用图片、课件、影片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增加知识量。将多媒体引入教学,能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联系在一起,降低了学习难度,使一些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学好制冷与空调课程的信心。

2.及时更新、充实教材。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制冷技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涌现出大量以高、精、尖技术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技术。制冷技术行业的这种变化和挑战,对具有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科技触觉,及时吸收和更新专业新元素。而且,当代的制冷专业技术工的就业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家电生产维修,还涉及到中小型冷库的安装、维护及汽车空调养护等方面,这些都已远远超出了原有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必须精通专业基本知识,对教材做到懂、透、化的基础上,精选教材,更新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及时充实教材内容。

3.校内外实习基地相结合。

切实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实习的关键和重要保证,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两个方面的基地:(1)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基地。以设备生产厂家为基地,使学生从中了解各种设备和生产过程,深化对工作原理的理解。(2)制冷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基地。以冷库、具有中央空调系统的商场、旅馆、办公楼等建筑为实习基地,学生参与各系统和运行管理,有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校可以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进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以冰箱或空调器为对象,对厂家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调整,简化改进,最终设计、加工、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环境,此环境具备了完成备料、加工、检验等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校内实训过程更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企业生产工艺规范性及岗位针对性。

4.实施“双证型”教学。

“双证型”培养模式把制冷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贯穿于整个学历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中,把制冷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考核模块作为实践教学部分,重新构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解析制冷技术。实施理论与实践交替互进式教学,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使毕业生具备职业性的制冷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管理经验,适合比较多的基层岗位,就业面比较广,从而可充实和提升学历证书的内涵,保证人才鲜明的区域性和职业性。

当然,在实施“双证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取得证书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应积极主动联系企业,积极吸纳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不断充实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并本着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意识,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

5.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因而,学校应该要求担任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针对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大学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无实践动手经验的情况,安排有关教师到企业实习,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制冷与空调”技能岗位培训,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取得专业上岗证。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制冷空调实验室建设,让教师在参与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工作的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制冷与空调学科教学计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目前教学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才能使制冷与空调学科的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作者单位: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5

鸿雁外语学校四年级曲阳

在我心里,亲情第一,友谊第二,读书第三。如果我有一座书山,别人拿一座金山我也不换。

我就是喜欢读书,毫无理由地喜欢!什么漫画类,科普类,小说类……不管被大人认为是有知识没知识,只要是书,我便爱不释手,颇有生死相随的感觉。

有一次,老爸去早市,关门时“啪”的一声吵醒了我。因为昨晚贪书十点才睡觉,但只要是一醒来,想到了心爱的书,睡意顿失。我拿来老爸昨天刚刚给我买的两本书,趴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直到老爸回来叫我吃饭,我这才不情愿地放下书。看书真的不觉得饿呀!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6

[关键词]冷凉山区水稻生产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2-0062-01

澜沧县冷凉山区是指:境内海拔高于15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统称为冷凉山区,该区域由于山高、水冷、温低,加之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了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面积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32万亩的46%,单产长期徘徊在250公斤左右。而县内9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内,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一、制约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1.基础设施不健全,水利化程度极低

澜沧县冷凉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中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水利化程度极低是造成水稻单产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50%的田块为纯雷响田,灌溉主要以天然降水为主,雨水较少干旱的特殊年份,这部分田几乎是绝收;另外50%田块也只是修通了简易的土沟渠,相比雷响田稍好一点,但也不能保证旱涝保收,更不用说高产、稳产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十分脆弱。因此,山区群众种田靠天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农民辛勤付出与收获的比例严重失调。

2.良种覆盖率低,品种退化严重

现阶段澜沧县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一种类型是农户长期以来种植的地方老品种,大约4万亩,虽然这些老品种单产较低,但适应性能强,一直保留种植至今。也由于品种多,种植时间较长,混杂退化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而不稳,增产性能有限。

另一种类型是近年来农技部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种植面积约10万亩,占总面积14万亩的71%。但这些品种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速度慢;另一方面,因没有繁种基地,提纯复壮跟不上,由于是群众自繁自留的品种,没有经过统一的防虫、治病和去杂、去劣,也没有经过农业科技专家的检验,群众互换种植后病虫害较严重,退化速度加快,丰产期年限缩短。一般情况下,群众自行种植3—4年后,新品种就开始出现混杂退化的迹象,因此,品种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3.自然条件恶劣,地力退化严重

澜沧县冷凉山区由于高海拔偏高,气温较低,水冷,加之交通、信息严重闭塞,农家肥无法送到田间地头,也没有在田间地头收集和堆放沤肥的传统,推广种植“绿肥”培肥地力的习惯不存在,在同一块田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生物多样性结构被破坏,土壤所含有的各种微量元素在逐年减少,稻谷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等条件得不到满足。

4.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山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及周边地区,购买生产资料的能力低下。而水稻生产需要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山区田块都是人工开凿的梯田,不是自然形成的冲积土壤,自然肥力低下,导致很多田块变成了“卫生田”。

5.科技培训不到位,应用科技意识较低

澜沧县山区各族群众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业科技部门在人力、物力和推广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有限,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不到位,满足不了山区群众的要求,很多群众根本意识不到要用科学方法来种田,也没有意识去咨询农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出了问题也自认倒霉,只会按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停的劳作,得到的只是勉强的维持生计。

二、发展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有利因素

1.冷凉山区水田面积大,增产潜力也大

我县冷凉山区水田面积14万亩,占总面积32万亩的46%,其中约10万亩的水田已推广种植了新品种,还有4万亩水田待推广。山区水田平均单产都较低,据调查,全县冷凉山区水稻平均单产大约在300公斤左右,其中传统的地方品种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而近年推广的新品种平均单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新老品种单产相差200公斤以上,增产潜力巨大,如:2012年从楚雄州农科所引进的“楚粳27、28号”,20个乡镇均有示范性种植,平均单产达500公斤,较同田种植的“合系24号”亩增50公斤,增幅达10%,如果全县新品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增产效益优势将会十分明显。

2.推广新品种有基础

根据我县山区水稻生产的现实状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引进了一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很多新品种如“合系24号”、“合系41号”、“楚恢7号”、“楚恢13号”、“云稻1号”、“云稻2号”、“云粳优15号”等新品种,在我县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单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当家品种。通过多年引种、试验、示范,冷凉山区优良品种也比较多,技术成熟,大面积推广有基础。

3.新品种来源有保障

澜沧县从2007年参加了云南省中部地区粳稻品种区域性试验,每轮都会有1—2个新品种推出,可以保障冷凉山区优良品种后继不断,为我县的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良种基础。

4.群众意识在逐步提高

多年来农业科技部门通过多渠道引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了技术培训和宣传,加大良种推广的力度,粮食得到大幅度增产,各族群众具有了“水稻良种”这个概念,意识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

三、发展对策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要使山区农业、农村全面发展,首先就必须发展水稻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后才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要发展山区水稻生产,就必须走:“以良种为突破口,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推广应用综合配套的旱育稀植、土壤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及电脑农业等农业新科技来提高水稻单产”,是发展山区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

1.加大投入,改善山区水田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好与否是影响水稻单产主要条件之一,山区水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田间机耕道几乎为零,田块弯、小、高埂等现象十分突出,土沟渠是主要的灌溉设施,到雨季时容易出现塌方堵塞现象。根据山区水田存在的实际情况,应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应用好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尽量增取高稳产农田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新修大中型水库、蓄水池等水利工程,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稳产农田地。农闲季节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搞好修沟挡坝,尽可能做到旱涝保收,才是治根之本。

2.培肥地力

冷凉山区水田都是人工开凿的梯田,肥力低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水稻单产偏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途径:首先是改变传统的观念,积极营造和增施农家肥、沤肥;其次是在秋收后种一季小饭豆或豌豆做绿肥压青,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理化现状;再次是增施化肥,主要施用水稻专用配方肥,适当增加磷、钾肥和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3.加大山区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力度

农语言“施肥不如调种”,可见新品种的增产作用已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水稻良种可通过云南省粳稻品种区域性试验的渠道引进;品种区试是连接育种与推广的桥梁,是品种审定的基础。云南省粳稻品种区域性试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及云南省稻谷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试行﹚等有关规定,为鉴定新育成的水稻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综合性状而实施的区域性试验,也是为云南省审定和推广该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澜沧县从2007年开始参加省区试,期间,每轮都会推出适宜澜沧县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水稻新品种1—2个,参加省区试,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到我省相关的育种部门引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为我县山区水稻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新品种来源渠道的安全和有效。

一个良种经多年种植后也会出现混杂、退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等情况。因此,在多渠道大量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的有利条件下,应建立长期性大面积提纯复壮的工作机制,使新品种长期保持纯度和种性,才能持续高产稳产,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山区各族群众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相对较低,应积极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增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在全县营造冬春季节科技大培训的分为,使冬春科技大培训形成常规化和常态化。多个涉农部门联合起来,培训以冷凉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大培训,做到宜早不宜迟。

5.主要技术措施

冷凉山区顾名思义就是山高水冷温度低,所种植的水稻品种和所应用的栽培管理技术科技含量低下,是造成山区水稻单产较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鉴于目前澜沧县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现实状况,在栽培技术措施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5.1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综合应用旱育稀植、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电脑农业以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新技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积极营造堆放沤肥,推广应用绿肥压青等技术措施,使新技术由“传统型”向“效益型”转变。

5.2抓住最佳播种节令,适时播种。保水田部分尽量提早播种节令,可以在正月初十至二十期间播种,因一年有二十四个节令,每提前15天就是提前了一个节令,提前了一个节令就意味着到病虫害高发季节时,稻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将得到大大的加强,抽穗杨花时使其遇到本地区高温时节,产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后期的冬季农业开发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推广的新品种中,多数品种的全生育期都在200天以内,也就是说,稻谷到9月中旬已全部收割完毕,剩下充足的时间可进行冬农开发。

雷响田部分:雷响田部分最好、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解决办法就是动员群众改种杂交玉米或者其它经济作物,杂交玉米的单产要比种水稻翻两倍以上,不管从经济效益上算,还是从投入与产出比来算,种杂交玉米都比种水稻划算。

5.3合理密植,构建高产群体结构。由于山区水田多数为“卫生田”,稻谷分蘖能力低下,只能靠主穗来提高单产,因此合理密植是提高单产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根据实践经验证明,插秧必须采用规范化“宽窄行调栽”才能保证基本苗,普遍采用的规格是:大行距20厘米,小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栽3.8万丛,每丛栽3苗,每亩基本苗达11万苗以上,每亩有效穗达20万以上,才能形成600—750公斤的单产。

澜沧县冷凉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田基础设施简陋,水利化程度极低,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地方常规种为主,产量低而不稳。但是,通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策向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农业科技部门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密切配合,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多渠道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新品种,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综合应用现代化农业新科技,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投入的冷凉山区,把发展山区水稻生产作为一项重点的工作来抓,不久的将来,我县冷凉山区将会出现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7

1、采桑子

说起高质量冷门小说,小编想起了《采桑子》这部冷门小说神作。叶广芩所著历史小说《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更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该小说早已出版实体书籍,并改编成电视剧,不过由于年份较早,现在名气不大,属于高质量冷门小说行列。

2、知北游

高分冷门小说推荐《知北游》。《知北游》是作者洛水所写的一部奇幻修真网络小说,最初在《异幻》杂志上连载,其后断更数年,先于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已完结并出版实体书籍,还获得2008年度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一等奖。这本小说在当年算的热度高的,现在来说算冷门小说行列。该小说讲的是十六岁少年林飞,已知命不久矣,继而开始了抗逆天命,修炼历程的故事。

3、七煞碑

玄幻小说《七煞碑》为“民国新派武侠小说之祖”朱贞木的代表作之一,连载于网易云阅读,已完结,并且出版了实体书籍。《七煞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书中不管是引用诗词还是自创诗词,都有一定水准,恰到好处。由于笔力过关,作者塑造的人物就显得生动真实,让人情不自禁的代入其中。这部小说受到了古龙、叶洪生等推崇,《百家讲坛》名嘴教授汤哲声更是对其赞誉有加,属于冷门却惊艳的小说。

4、长生界

《长生界》是作者辰东连载于起点中文网上的一部玄幻小说,小说已完结并出版实体书籍,堪称2009年巅峰玄幻巨作,只是年份太早,老书虫才熟知。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超脱于人世间之外的浩大的长生界,并以此延伸出一个庞大的位面体系,通过主角萧晨被动追寻上古遗秘的行迹,串联起无数光怪陆离的故事,演绎出无数曲英雄悲歌,借此传递给读者去伪还真、保家卫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属于高质量却不出名的小说。

5、穷鬼的上下两千年

《穷鬼的上下两千年》为作者非玩家角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小说已经完结,不仅是变身文的巅峰之一,也是好看的冷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讲的是男主角顾楠一个在现代生活的普通人穿越到战国晚期,变成了功气女将军,做了白起徒弟后一路“苟活”千年的故事。该小说文笔中有着沉重的史诗感,主角作为一个很强的人,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罢了,非常值得一读。

6、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

《进化的四十六亿重奏》是作者相位行者于2013年在起点中文网首发的一部进化类小说,目前仍于连载中,在小编开来是一本网文仙草小说。这本书的创意非常好,男主从一个细胞开始不断进化,经历了种种考验,不断变得强大,把进化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且描绘出了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是一本波澜壮阔的探索史。可以说在网文圈混两三年的大多都知道有这么本神书,但是因为风格和长度,大部分读者都只是随便瞄一下,然后选择离开。所以这本书既有名,又不出名,口碑一直打不开来,属于不火却很好看小说。

7、猛兽记

《猛兽记》是当代网络小说作家知秋创作的一部游戏生涯小说,也是一部不火却很好看的小说。知秋的文笔着实炸天,经典语句层出不穷,可以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形容。这部小说是一本反传统的网游小说,整篇小说没有侧重传统网游升级打宝,公会争霸,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讽刺和吐槽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让人引起思考。该小说给大家的启示是游戏始终不过是游戏,游戏里的人在玩游戏,游戏外的人也在被欲望和游戏玩弄,要正确学会理性的区分游戏和生活。

8、我的26岁女房客

《我的26岁女房客》是网络人气都市小说作者超级大坦克科比写的一部都市题材小说,在17K小说网签约首发,小说已完结,出版的实体书籍改名为《天空的城》。这是一本都市情感小说,讲述了一个“三无”男人昭阳与女房东米彩同居的浪漫故事,探讨了当代时尚男女关于爱情的热门话题。该小说的故事不是特别复杂,也没有狗血桥段,唯一的感触就是写得太真实,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属于好看的冷门小说之一。

9、我家的剑仙大人

冷门小说推荐《我家的剑仙大人》。《我家的剑仙大人》,是作者伴读小牧童在起点中文网首发的一部都市小说。这部小说主角李果,是一个喜欢看片吃泡面,见到女王喊陛下、见到御姐喊殿下、见到小萝莉时:"来蜀黍亲一下。"的正常青年,偶然的一天在他身边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剑仙的少女,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果的身后总是拖着一条强的出奇,但是又懵懂无知的小尾巴。全文的风格有几分无厘头,科普中有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非常值得一看。

10、青蛮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8

二、具体操作过程:

1、责任分工,当堂任课教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2、当听到防震预报铃声后,各班主任、当堂任课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3、如果来不及,要躲在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等下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震后立即发出呼救。该校组织防震减灾演习卓有成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4、学校采取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宣传了有关知识:

(1)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场所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9

你也许经常读医学科普文章,但读着读着,你可能会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有人说“不能喝隔夜茶”,有人却偏偏说“隔夜茶好”;这家杂志说“生命在于运动,多活动对身体有益”,可那家报纸登了一条新闻,介绍某寿星长寿的秘密就是一个字――“静”!这里说“肥肉不能多吃,多吃容易生病”,可又有人说了,“肥肉补脑,特聪明,与多吃肥肉分不开”;国人皆知“吃冷东西伤胃”,可人家老外,一年四季无论喝什么饮料,都不能少冰块,但也没听说他们的胃病比咱们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非何在?

首先,我们决不能否认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今天的医学看起来已经很发达,其实不然,我们对医学还知之甚少,医生们能完全治好的病还真不多。很多认识是需要时间的。

冷门的科普小知识篇10

倾心育女,海的深情与宽广

杨群慧的人生注定与海洋密不可分。今年43岁的杨群慧是山东省泰安市人,父亲杨浩在当地的水文部门工作。杨群慧小时候,学识渊博的父亲并不急于让她认字,而是只要有可能,就带着女儿去旅游和野外玩耍,捉昆虫、认树名、采标本、找药材。

一天,杨浩把女儿叫进厨房,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正冒出蒸气的水壶上,玻璃板上马上结满了水珠。小群慧看了很惊奇地问:“爸爸,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面对女儿渴望的眼神,杨浩顺势给女儿讲起了露珠和云雨的形成。他还告诉女儿:“水是生命的源泉,科学家到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生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看那里有没有水。”见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他又解释起“海”字来:“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大海,这是科学家的共识。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在造汉字‘海’时,就已意识到了。你看,‘海’字是由三个部件组成,拆开看,不就是‘水’、‘人’、‘母’吗?这说明,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正是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小群慧对神秘的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

2002年7月,杨群慧获得了中国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从2004年开始,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6月,杨群慧受邀到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在赴汉堡前,杨浩特地为她买了许多她爱喝的“六安瓜片”茶。看到父亲忙不迭地将一大包茶叶装进自己的旅行箱,杨群慧有些不以为然:“国外又不是没茶叶,您不用这么费心。”父亲却说:“国外的茶叶怎么能和咱们这儿的比,况且你每天早上冲上一杯,就能感到爸爸离你并不遥远。”听父亲如此一说,她的眼睛湿润了

进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后的一天,杨群慧打电话给父亲:“这里的优秀人才实在是太多了,我的压力好大。”而父亲却一反常态,只是提醒女儿多吃蔬菜水果,睡前一定记得喝牛奶……

细心呵护,海的女儿在成长

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杨群慧觉得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参与考察了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捅泉”现象。

“涌泉”考察结束后,杨群慧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对取回的各种矿物和生物样本进行筛选与分析,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

那段时间,网络成了这对父女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天晚上22时过后,杨群慧会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此时正是国内的凌晨三点,杨浩不管多累多困,只要床头的闹钟一响,他就会披衣下床,坐到电脑前。为了让女儿消除在异域他乡的孤独感,他还特地在虚拟的个人空间里,按照家里的布局,搭建了一幢“父女小屋”。上线前打开壁灯、削水果、泡茶。与父亲谈笑风生的这一个小时成了杨群慧最为放松的时刻。

2010年4月,杨群慧对深海“冷泉”周围的古菌群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离真正的深水采样还有一定距离。

2012年6月,“蛟龙”号研发成功。它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令杨群慧感到高兴的是,她被确定为了“蛟龙”号的下潜队员之一。杨群慧的优异表现,让杨浩喜上眉稍:“和爸爸当初的愿望一样,你不仅是我的好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女儿……”

熠熠生辉。海底升起新“明珠”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儿的工作,杨浩查阅了大量资料,得知全世界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约有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蛟龙号”极有可能创造新的潜水器载入作业的世界纪录。

出于对女性的保护,指挥组先期并没有安排杨群慧下潜。不过,“蛟龙号”的前十次下潜状态都非常稳定。在第十二次下潜的过程中,作业组第一次在我国南海海域搜寻到了冷泉区,并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男同事们的深潜活动如火如荼,让杨群慧有些心急,杨浩又安慰女儿:“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和步骤,我觉得此时的准备更加重要。”在父亲的提醒之下,杨群慧每天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上午进行四个小时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下午再用五个小时对蛟龙号拍回的海底图片进行筛选与整理;吃过晚饭后,又一头扎进海底生物样品采集器的制作工作中。她还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海底硫核采样笼”,它主体就像一个铲子,上面有盖板,顶端有长长的把手和触发机关。在采集硫核样品时,机械手可以提着这个“笼子”将生物样品铲进去……

2013年6月20日清晨,“蛟龙”号母船“向阳红”来到南海一处海域,下面是一个冷泉区,杨群慧终于接到了下潜通知!突然得到这一消息,她的心不禁“怦怦”直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几十个冷泉,但在我国海域只发现了这一处,科学家都期望着能在这里发现新的物种。更加重要的是,由于这一冷泉区是才发现不久的,还没有科学家下潜过这里!

10时05分,“蛟龙”号被放至水中,注水完毕后开始下潜。“蛟龙”号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下潜,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杨群慧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来到了1350米深的海域。虽然四周漆黑一片,但借助着高强度的深水探测灯,她看到:由于冷泉溢出的流体富含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成分,这里的古菌群到处都是,大型的管蠕虫横七竖八地分布着,深海的贻贝星罗棋布,长达一米的蜘蛛蟹在海底的碎石间若隐若现……

在冷泉区的中心地带,她还拍摄到了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800多平方米的毛瓷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