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十篇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十篇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54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1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斯特拉文斯基萨爷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几位作曲家用17,18世纪的形式和风格来创作音乐,以反对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极度繁复的配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Feodro-ovichStravinsky,1882-1971)等作曲家,后来,人们把这一流派叫做“新古典主义乐派”。国内学术界涉及到斯特拉文斯基或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硕博学位论文,如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张艺昆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超越》、川徐立翔的《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一一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陈雅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洪奕哲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的演奏》、孙洋的《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等。这些文章差不多都在围绕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做个案研究,在微观上有对新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和风格形成的认识结论,但缺少纵向上的历史描述和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古典主义音乐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做一梳理,以期获得对该音乐流派的清晰认识。

历史地看,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战时社会生活的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同程度上在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如《管乐八重奏》)之前,己然预示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露出。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起点归结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身上,事实确实也如此,在这位现代作曲家毕生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他的创作中一如他的国籍变化一样富有意义。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变化也是先后由俄罗斯风格时期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后进入十二音乐时期。50余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约占31年,是他艺术生命总历程的一半多的时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浦尔钦奈拉》(以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未曾发表过的一些乐谱片断为素材,于1919年动笔,1920年完成)、新歌剧《马甫拉》、清唱剧一歌剧《俄狄浦斯王》(1926-1927年)、《魔女之吻))(1928年)、《诗篇交响曲》(1930年)、芭蕾舞剧《帕赛芬尼》(1934年)、《小提琴与钢琴双协奏曲》(1931-1932年)、《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1937-193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年)、《钢琴奏鸣曲))(1843年)、(D大弦乐协奏曲》(1946年)。最后以三幕歌剧《浪子的一生》(1951年)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时期,转而开始了十二音序列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走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通道,他吸收了巴洛克时期以来音乐中的结构因素,将早期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也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具体在创作中,主要采用自然音阶,谱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大小调体系的,实际上的旋律线条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的附加,或者是一个三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者是多声的网状音群织体等,但是,风格显得十分纯朴。这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这种观念之下创作的声乐作品,“不是纯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而器乐作品尽管由于作曲家主观上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但有的作品还是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如《诗篇交响曲》。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舞剧《浦尔钦奈拉》就没有过多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有些受到柴科夫斯基的《野玫瑰》的创作影响,作品中,较多地强调了节奏、和声方面的改变。

同时代秉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其他作曲家中,主要是生活在巴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他们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对过去同样采取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态度,如诗人让・科克托领导的“六人团”。科克托宣称“贝多芬在他的发展方面是令人厌烦的”,“瓦格纳的作品是一些为长而长的作品”,他们的先期的老师德彪西也过时了,现在的音乐必须是率直坦诚的,干净利落不加渲染的,且是最新的。

参考文献:

[1]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娟.普罗科菲邓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2

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精品源自语文科

1关于音乐与建筑美国建筑大师莱特曾经说过:“所有的艺术都与音乐有关联。”赖特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很深音乐修养的的教会牧师,耳濡目染,莱特本人也会弹奏钢琴和大提琴,当年他在创办塔里埃森设计学校时,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会一种乐器。音乐通过音的高低、强弱等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建筑通过形体、结构等提供美

的造型艺术。音乐与建筑按照各自的要求和规律发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浪漫主义结束,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诞生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与建筑艺术,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中最纯粹的艺术作品。

2古典各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对比

古典时期按时间顺序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诞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建筑形式,接下来通过对这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演变进行对比,找到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2.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1.1音乐成就

(1)在古希腊神话中,重神之王宙斯的9个女儿是负责掌管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缪斯”女神。因此古希腊人就用女神的名字“mousa”(缪斯)作为“音乐”的代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music”一词的来历。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纯律理论,他根据弦的长度计算出了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这是音乐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3)大约在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纪时,融戏剧、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综合形式——古希腊悲剧与古希腊喜剧出现了。

(4)古罗马的音乐基本沿袭了古希腊音乐的形态。他们主要用于祭神仪式、婚宴典礼及军队凯旋仪式。(1)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山门、雅典娜神像。

(2)罗马: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公共浴场、古罗马住宅、古罗马广场。

2.1.3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固定的调式,如多里亚调式、弗里吉亚调式。

(2)建筑:固定的柱式,如多利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3)共同点:固定不变。

2.2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2.1

音乐成就

(1)这一时期的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宗教类型的音乐泛指的是葛丽果圣歌,此为单音音乐的作品,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後来的弥散曲、安魂曲。

(2)世俗音乐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

(3)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音乐内容与形式以宗教为前提,在通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4)中世纪的音乐发展无疑是整个音乐史发展中禁锢最多、最灰暗的一段。

2.2.2建筑成就

(1)罗马风:基督教堂、封建城堡、教会修道院。

(2)哥特:比萨主教堂建筑群、佛罗伦萨主教堂、威尼斯的总督府、阿尔罕布拉宫。

(3)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2.2.3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为教会音乐,单音节、无和声、无伴奏、清唱、齐唱。

(2)建筑:多为教堂建筑,理性、禁欲、有节制、朴素、多用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

(3)共同点:朴素禁欲。

2.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3.1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的结束比开始有更为明确的定义,不像其他的艺术类别。在15世纪初的音乐表现上没有明显变革,因此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是逐渐变化的。

(2)早期文艺复兴音乐作品主要是对第三间隔的依靠作为和音。从12世纪开始的复调音乐在整个14世纪变得更为细致而不依靠声音来表述。15世纪初的音乐趋向简单,声音致力于平滑。

(3)到15世纪末,复调宗教音乐又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发展极致的绘画有所关连;接下来到16世纪早期,音乐又开始简单化了。/>(2)建筑:批判神权、肯定人性、把人的比例融入建筑,多用线条轻快的尖拱、造型俊秀的小尖塔、飞扶壁、彩窗。

(3)共同点:人性解放。

2.4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4.1音乐成就

(1)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

(2)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3)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

(4)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2.4.2建筑成就

(1)早期:罗马耶稣会教堂。

(2)中期:罗马波罗广场、圣卡罗教堂。

(3)晚期: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

2.4.3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多用装饰音符、分声部和声、节奏强力跳跃、华丽、强调起伏和速度、表现壮观场面。

(2)建筑:炫耀、多用贵重材料、追求新奇、装饰、色彩鲜丽。

(3)共同点:装饰华丽。

2.5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5.1音乐成就(2)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3)“交响乐之父”海顿的小夜曲,“神童”莫扎特的奏鸣曲,以及“乐圣”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2.5.2建筑成就

(1)早期:维康府邸。

(2)中期:卢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

(3)晚期:巴黎残废军人新教堂。

2.5.3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严谨、典雅、端庄、像黑白电影和版画一样。

(2)建筑:以古典柱式构图为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

(3)共同点:理性主从。

2.6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建筑

2.6.1音乐成就

(1)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2)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重视戏剧,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3)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4)初期:舒伯特和柏辽兹。中期: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巅峰: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晚期: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

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精品源自语文科

2.6.2建筑成就

(1)前期:英国议会大厦、曼彻斯特市政厅。

(2)后期:威斯敏斯特宫、圣吉尔斯教堂。

2.6.3音乐与建筑的共同点

(1)音乐:强调自由、奔放、像一幅水彩画和油画。

(2)建筑:强调个性、自然主义、追求超凡脱俗、趣味和异国风情。

(3)共同点:自然趣味。

3古典时期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3.1感性层面

在古典时期,往往是先出现新的建筑风格,然后再出现新的音乐风格,在一段时期内,音乐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在表象特征上是基本一致的。

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典音乐与建筑的风格

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风格不管怎样变化,调子总是灰色的,充满信仰,压抑而厚重。古希腊罗马时期风格是固定不变,中世纪时期风格是朴素禁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是人性解放、巴洛克时期风格是装饰华丽,古典主义时期风格是理性主从,浪漫主义时期风格是自然趣味,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就是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

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变化过程。

3.2理性层面

先有建筑风格,后又音乐风格的原因不难理解,建筑往往是在创造一种生活,而音乐往往是在描绘一种生活。建筑师把对生活的理想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当音乐家游走于一种新的视觉形象中时会有新的灵感来源,再通过音乐语言把这种灵感表现出来。

而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的音乐与建筑的风格总是表现出厚重感的原因在于,西方文明一直处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当中,不管是创作的起点还是终点,总有一端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整体的风格不管怎么变化,仍然有很沉重的感受。文化或是文明是有惯性的,不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体上虽有变化但仍是一种延续。

整个古典时期的音乐与建筑风格的转变呈现出这样一种特征的本质原因在于人性的变化。当人性过分的理性时,就需要一种解放,当人性过分的感性时,就需要一种束缚,人性的发展就是在两种变化之间徘徊前进。而音乐与建筑就是人性变化时的一种外在反应,人通过这些表象事物来抒发自己对新生活的理想。所以在整个古典时期,音乐和建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风格都极其相似,也可随着人性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反的特征。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3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华语流行乐坛也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流行音乐风潮,一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出现在大家的耳中,众多歌手纷纷在自己的新专辑中推出带有浓重的中国风的歌曲并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中国风”在全球华人地区范围内刮起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风”成为中国流行音乐中一支显赫的音乐力量,正在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歌曲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界定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翻译而来的,有人将它翻译为“通俗音乐”。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个词专指那些非古典的、通常是歌曲形式的,由“披头士”、“滚石”之类的艺人表演的音乐。而“中国风”是指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氛围的歌曲风格。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对“中国风”有着这样的界定:“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

二、“中国风”音乐的流行

“中国风”流行音乐是应大众审美对陈旧的流行音乐风格的厌恶和对民族性的流行音乐风格的渴求的背景而产生的,它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流行音乐的创作界独特的音乐理念,另一方面,是大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升,大众审美促进了这一风格的流行音乐的产生,并推动其迅速由边缘音乐风格演变为主流音乐风格。而大众审美所偏爱的,一方面是它汲取了古今中外的美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在中国文化圈内,大众可以在这样的中国风音乐中找寻到中国特色的意境与感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间段内的一种文化内涵,但其间蕴含的还不止于此,有时它还包括这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意象、典型的中国古典意境,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感情。在这样的音乐风格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大众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共鸣,这样的民族特色的共鸣,填补了大众审美文化空缺,中国风音乐因此而流行起来。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

从旋律、曲调上来说,中国风音乐追求重现中国古典音乐,或是采取模拟中国古典音乐旋律的方法,或是直接改编古乐或是戏曲音乐的方法,增加歌曲的“中国的”、“古典的”的特色。通过这种模拟与改编,加入现代音乐成分,使音乐出现古今交织的独特韵味。如“中国风”的歌曲的旋律不仅汲取了古旋律的特点,而且融合了戏曲中的长转音与现代R&B转音唱法。像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其中有经典的一句“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其中“请”字绕了十几个弯,这种旋律的处理方法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见的,在中国风歌曲中,结合R&B转音,使中国戏曲旋律又有了新的市场。

在歌词方面,中国风音乐偏爱中国古典词句,歌曲的歌词常借用古代诗词歌赋的内容。如S.H.e中国风歌曲中的一首《长相思》,收录于她们最成功的大碟《SUpeRStaR》,歌词不有十分哀婉的古典味道,将这段词以Rap的形式表现,让人们感受到说唱和节奏在整个歌曲中的作用。

在乐器编配上,中国风音乐常使用中西结合的乐器编配方法。在使用钢琴、弦乐、电吉他等乐器的同时,大量使用二胡、琵琶、古筝、箫等中国乐器,这样的乐器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音乐的中国色彩,而且,对这些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歌迷来说,这些乐器的使用会自然而然地勾起他们的文化记忆从而形成对这类音乐的美的认同。而对非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样的乐器因其不似西方乐器那么流行,而使其具有独特的神秘色彩,或者说,带有明显的“东方的”或“中国的”的标志性,这样,中国风的特色就越加突出。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正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一大特色。

在演唱方面,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手常常结合R&B唱法、Rap说唱,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戏剧唱腔及模仿方言口音等,拓宽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表现力。如王力宏的歌曲《在梅边》中有一段中文饶舌,演唱时要求他在50秒内“饶”295个字。《在梅边》是hiphop和昆曲结合的尝试,这首歌以檀板声等戏曲开场的敲打作开头,rap的唱法很西化,但节奏上的乐器又很中式,唯一的旋律音出现在高潮的四句,四句用和声,除了本身的主调,一直有昆曲花旦作为和声。加之rap中穿插这牡丹亭的唱段。听来,以rap为主线的整首歌仍是曲艺味道十足了。

在意境追求方面,“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对于当前流行音乐界的“中国风”现象,多数民众与学者是持支持态度的。“中国风”音乐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丽,影响着大批的听众,同时,它通过特定的传播手段和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如何更好地创作及运作“中国风”流行音乐,使其在传统文化及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需我们音乐学习及实践者们投入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和平.废墟上的希望:反思中国流行音乐.艺术批评.2006.5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4

【关键词】古典钢琴;情绪;音色

1、古典的定义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依然在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精华。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和南部意大利的神庙又真正开始重视“古典”。

2、古典主义的定义

“古典主义”是一个不明确的词义,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很不恰当的用法是将它认为成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我们所指“古典主义”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图案设计称之为“古典”,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的原则。

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使听众明确的感觉到这段音乐是如何进行;并且因为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能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是什么。作曲家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加以变化,而不是积极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感到不可思议。

或者我们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而可以把其称为“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

3、古典时期后的过渡风格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coco),就像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术史学者专门用来指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或者柔化。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优美的、富有想象力的风格。像所有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欧洲,在德国南部及奥地利特别流行。

另一类是华丽风格。在音乐上它首先有流畅的旋律,并且摒弃了复杂的和声对位手法;其旋律听来极为清晰,通常用通奏低音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使用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感情。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温和的色彩。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们的键盘乐组曲中采用的外加乐章之一,即称为“华丽曲”;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和礼仪。

4、古典钢琴作品的触键与其情绪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地,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继承关系,共同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音乐中的“古典主义”一般以维也纳古典派的主题创作特征为标志,在作品中追求三大要素的平衡,即:通俗的音乐语言、严谨的音乐结构、深刻的音乐内容。古典钢琴作品的音色与作品的韵味、意境、情绪密切相关,无论是强烈或暗淡、明亮或轻盈,又都与作品的结构密不可分。

同时,弹奏钢琴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来完成。有的作曲家的作品依靠手指的快速跑动来完成,这种方法奏出的音色晶莹纯净,颗粒清晰;有的不仅使用手指,还特别注意使用手臂,乃至躯干自然施加的下沉重量触键,即所谓的重量弹奏法,这种奏法适宜弹奏明亮坚实、浑厚辉煌的作品;而弹奏古典钢琴作品只需要手指结合手臂的自然重量即可,躯干与大臂过分的动作都会改变应有的声音。

不同触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色,用指尖顶端触键,发出的声音透明单薄;用手指指面多肉部位触键发出的声音柔和丰满。古典钢琴作品的音色和情绪变化丰富,要求演奏者不断改变手指触键的部位,透明圆润的声音要使用指尖顶端的部位,而柔和深沉的音色应使用靠近指面的部位;不同的力度要求应选用不同的手指触键高度,一般来讲,手指较高的触键法声音洪亮,较低的触键法声音轻柔。古典钢琴作品大多以低高度触键为主,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音色,弹奏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结合,触键时掌关节、腕关节与肘部乃至肩部的灵活放松、协调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为了弹奏出古典钢琴作品轻巧明快、纯净亮丽的音色,还要有明确的触键落点,落点并非只在琴键的底部,各个深度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力度层次,落点的深浅要视具体作品、具体乐段和具体乐句的要求而定。

5、结语

总之,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作品内容,不同的作曲家因其所属的时代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弹奏不同的钢琴作品时,要先对其所处的时期和作品的情绪有个大致的了结,这样才能更好的弹奏出原汁原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陈最,王成文.古典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与后现代钢琴音乐展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陆泓.古典钢琴教学方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钢琴艺术,2012(08).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5

 

关键词:传统审美;“中国风”音乐;文化传播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6

一、关于巴洛克风格:“对比”的概念和对位艺术

巴洛克时期大约始于1600年至1750年间。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当时的思想是博大的,在音乐领域出现了一些意义深远的进展。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复杂性与复调性成为这一时期的音乐特性。每位作曲家的复调程度不同,其中巴赫的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的平衡美感,其复调性程度最高。

1、巴赫的秩序之美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突破了教会音乐禁欲的色彩,显得更加自由。尤其是通奏低音的技巧形式呈多样性,也由此导致了乐曲结构上的一些变化,在旋律与底音之间留有一些空隙,以即兴的和声。在德国,这一结构体现为复调。而在巴赫的音乐中,复调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颠峰。巴赫的键盘乐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划时代作品充分展现了巴赫令人赞叹和折服的才华。《平均律》共包括48首,分前奏曲与赋格曲。所谓“平均律”,就是将八度音程等分为12个半音的调律法。在此之前的调律法除了C大凋可以被如此应用之外,键盘乐器大多按“纯律”调音,只能演奏不会转调的音阶,且只有降B,F,C,G,D,a等大凋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十二平均律后,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24个凋,并且自由转凋。

在演奏技法上,巴赫模拟了管风琴的音响特点;继承并发展了古钢琴的演奏技术音色;承袭与借鉴了德国古典音乐的歌唱性。(张宏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例如《十二平均律》第一卷之1(C小调)、之4(#C小调)等在曲中就用管风琴般的延长音。《十二平均律》第二卷之1,之3等许多作品来自拨弦古钢琴。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的作品时,如果不借鉴一些管风琴音响去处理就会逊色很多。在弹奏如歌似的奏法时,力量要自肩部到指尖完全贯通。强调放松,重量点在指尖,触键要缓而圆滑平移,力量在指与指之间运行,这样发音就古朴典雅了。

2、斯卡拉蒂“近代钢琴演奏之父”

斯卡拉帝是那个时期的钢琴演奏的技巧家。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古典演奏风格击健性,有些作品明确表明是《托卡塔》,所以在弹奏他的作品基本的要求是“脆、爽、亮”发音集中,富有弹性和颗粒性。从他开始起树立了钢琴在舞台上的地位。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第一次在乐谱上标记了速度,使用了“柔板”“快板”的字样。当时由于使用的乐器是“古钢琴”或“羽管键琴”,用在教堂的音乐是为神所写的,体现了庄严肃穆,曲子的速度不快也不慢。由于巴罗克时古钢琴的力度变化很小,通常我们靠一些装饰音来丰富作品表现力,那个时候主要采用断奏与连奏。还要说明的是巴洛克时期没有踏板,所以我们尽量用手指去连。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要注意:一是不要将踏板踩的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二是不要把踏板踩的太长即使在属于同一和弦的乐句进行时也应该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运用踏板。多换踏板可保持各部的清晰;三是可在重音高潮点及需要强调的其他重音符号使用踏板,不要犹豫为某个音使用踏板。(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我们充满了好奇,历史本来就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要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史学资料的研究和自身技术的训练相信我们能把这神秘的音乐还原,让这神秘展现出来。(钱仁康.钢琴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二、关于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讲究纪律,平等和自由的新思潮

“古典”一词包含着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在这个时期是以“交响乐之父”的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一时期音乐风格上严肃而优雅,简朴、庄严、准确。“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纯洁的,天真的和活生生的,象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象清冽的空气一样清新”。

1、“永恒的少年”——莫扎特

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具有一种纯朴的美,故演奏他的作品是一种探求高雅,典雅艺术的享受过程。他的作品都非常的细腻,因而对他的连音、跳音、半连音、装饰音等触键方法的要求都要在头脑中清楚。正如莫扎特给他姐姐的信中提及得那样:要将“表达,格调和热情三者结合在一起——但一定要完全准确”。演奏他的作品,要用晶亮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音粒、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悠雅的气息,以圆润优美的歌唱性,表现出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与高贵。莫扎特的一生很悲惨但他的作品却是温暖、开朗、乐观的,常常被称为阳光般的音乐。例如莫扎特奏鸣曲KV330,从中流露出简单、纯朴,高雅的美。弹奏时应把力量集中在指尖,需要均匀透亮的声音,弹出古钢琴那种清脆的“颗粒”效果。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要有穿透力。声音要象一颗颗透明的珠子穿在一条线上。声音不可发粘,不可过重,要弹的爽朗、轻快。

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贝多芬——古典音乐之大成者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它跨越了贝多芬所有的创作阶段,忠实地记录了他30多年的思路历程和创作生涯。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对于演奏钢琴的人来说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1、“梦幻画家”德彪西

以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是向现代音乐过度的最重要的流派。它最终完成了古典调性与和声功能的解体,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在印象派音乐中,不协和音的运用非常自由,几乎取得了与协和音程平等的地位。为了追求新颖的听觉效果,表现朦胧光色中的情调和气氛,印象派音乐在节奏上打破均衡性,在曲式上反对对称性,在音色上要求透明性,这一切都离开了以往传统音乐的惯例和法则,为20世纪的音乐打开了大门。(杰里米·西普曼.乐器之王钢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5.)

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潜能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主张使人忘却钢琴是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力求在弱音范围内作出无穷的层次变化。在触键上要求抚摸般的,一掠而过的漂浮音响。“他以微妙的按压而获得一种特别富有表情的音色。”德彪西的踏板功夫非常精巧,常常利用踏板产生的余音营造朦胧飘渺的色彩效果。他使音符流动,以此来刻画自然界的声音(水,风,雨),并获得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乐器(钟,锣,加美兰)和管弦乐器(长笛,铜管乐,鼓,钢片琴)的音色。

2、精雕细琢的“音乐工匠”拉威尔

拉威尔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创作了第一首钢琴佳作《水的嬉戏》。20岁时,他发表了《古风小步舞曲》,显示出他早期的风格:对舞蹈的热爱,对远古的尊崇。在拉威尔的作品中西班牙特征也十分突出,他的钢琴组曲《镜子》中的《优美的晨歌》,就是以西班牙音乐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拉威尔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还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他的作品结构明确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于幽默感。(杰里米·西普曼.乐器之王钢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5.)拉威尔对技术的尽善尽美的追求,使得他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都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

拉威尔与德彪西虽然都是法国近代音乐的革新家,在打破传统的和声桎梏和应用希腊古调式与五声音阶有其共同之处,但两人的革新倾向迥然不同,德彪西的和弦连续冲淡了调性,给后来的无调性音乐起到了桥梁作用,而拉威尔在和弦连接上虽然也用了很多和声外音,但还保持了古典的以调性为中心的传统法则;对于浪漫派作曲家的态度,德彪西推崇肖邦,拉威尔则更喜欢李斯特;对于俄罗斯五人团给他们的影响,德彪西欣赏穆索尔斯基,而拉威尔在配器方面则受益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洪士圭.拉威尔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结语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7

关键词 电影作品;多元化创作;音乐创作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元素。为了提高电影的整体艺术性和观赏性,将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合理地应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其在影片中承担起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一直是电影作曲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电影音乐创作蓬勃发展,风格样式丰富多彩,电影歌曲广泛流传,成绩是显著的。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电影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通过时间,音乐才能展现出精心组合的乐章。音乐又是运动的艺术,长短不等、高低不同的音符每分每秒都在运动,不管是线性的旋律还是垂直的和声,都需要通过运动才能展开。由于电影也具有这样的时间及运动特性,使得音乐进人电影创作之中成为可能。

一方面,古典音乐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一般意义上的古典音乐主要是指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直至19世纪末创作的音乐。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带有古典风格的音乐。古典音乐有着极其复杂的配器及和声走向,一般由庞大的交响乐队演奏。巨大的乐曲篇幅使得其他风格的音乐无法比拟。由于大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呕心创作,更使古典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另一方面,现代音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也很充分。当今现代音乐的起始年代和范畴已大大地扩展,包括“布鲁斯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另类音乐”、“电子音乐”以及“新世纪音乐”等等在内的各种新流派、新风格音乐均属现代音乐的范畴,各种风格的现代音乐均有其独到之处。在爵士音乐中,主旋律是飘忽不定的,使人如醉酒般恍惚;而新世纪音乐则给人一种空灵、缥缈的感觉,带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性,被用来展现自然景象。

二、电影中音乐创作的体现及应用

1 电影作品中的古典音乐创作及应用。

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有声电影的初创时代,电影中大多以古典音乐作为配乐,起到了渲染气氛、抒感、描绘人物形像、推动情节发展、加强影片节奏及揭示影片主题等不同的作用。澳大利亚电影《闪亮的风采》描写了犹太钢琴家大卫希夫葛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影片不仅探讨了音乐,也探讨了爱的意义。大卫因变态的爱而疯狂,又因得到真爱才在疯狂中生存下来,最终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为配合剧情需要,片中采用了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表现出他对音乐的挚爱和天赋的音乐才能,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影片中出现了肖邦的《雨点序曲》、《c小调序曲》、李斯特的《钟》、《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多首观众所熟悉的古典音乐名曲。这些古典音乐在影片中配合大卫的成长过程,除表现他天才的演奏技巧外,也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起到了渲染气氛、抒感等作用。

2 电影作品中的现代音乐创作及应用。

首先,流行风格的音乐在电影创作中被大量应用。流行音乐多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但能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作用,还能以其突出的“流行”特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有助于开拓电影市场。从《罗宾汉》中的《everything-ido》(我愿为你做一切事)到《泰坦尼克号》中的《myheartwillgoon》(我心永恒);从《三个火》中的《allforlove》(一切为爱)到《永恒的蝙蝠侠》中的《KissFromaRose》(玫瑰之吻),流行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已在西方的电影音乐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类型模式。在国产电影中,《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少林寺》中的“牧羊曲”都在民间广为流传;“九九艳阳天”、“驼铃”等电影歌曲曾妇孺皆知,而“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更是流行一时。

其次,摇滚风格的音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也应用广泛。摇滚风格的音乐将其独有的激情与震撼力展现在银幕之上,在某些影片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美国的灾难片《龙卷风》大量采用了摇滚风格的电影音乐,片中共选取了11首不同形式的摇滚歌曲,分别由VanHalan、Soulasylum、RedHot、Chilipeppers等知名摇滚乐队的乐手创作,形成了强大的“摇滚龙卷风”。这些“摇滚音乐”在影片中多以有源音乐的形式出现,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可听性”,而且与影片剧情的内容相辅相成。

再次,风格迥异的另类音乐在电影创作中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与流行音乐大量描写爱情内容有所不同,“另类音乐”是一种强调主观感觉的音乐。它关心的是个人欲望中的困惑与生活中的绝望,具有反抗的精神力量。“另类音乐”继承了摇滚乐的思想性和挑战性,同时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这种创新的音乐风格很快被电影所接受和融合,造就了一种新的电影视听语言。

3 电影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创作及应用。

首先,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艺术,音乐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味十足”的国粹京剧,幽怨悱恻、优美细腻的越剧,情感真挚的黄梅戏,高亢激越的河北地方戏,“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苏州评弹等,都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其次,电影作品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也有着鲜明的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在电影创作中,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电影音乐中对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中的云南民歌,《农奴》、《新》中的民歌,《刘三姐》中的广西民歌,《绿色的原野》、《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蒙古民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新疆民歌等,都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表达人物感情、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像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最后,除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之外,中国影坛上也诞生了一大批别具一格、让人过耳难忘的音乐形像,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超越了电影艺术本身,成为流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魅力永存的独特艺术形式。如《城南旧事》中以淡雅风格体现“淡淡哀愁、沉沉相思”的学堂乐歌《送别》;《红高梁》中礼赘生命、膜拜人性的豪放粗犷的《颠轿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至今传唱不衰、脍炙人口。

三、提高电影音乐多元化创作水平的途径探讨

1 提高对电影音乐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

目前我国某些电影音乐人对西方的风格音乐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仍有排斥的思想存在,其实这也是造成我国电影音乐创作与西方差距的原因之一。对于西方电影音乐创作的借鉴能否对我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产生良好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电影音乐人的自身素质。这里所说的电影音乐人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人员。电影音乐人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音乐作品的艺术水平。因此,我们的电影音乐人应首先从自我做起,力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理论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作为一个电影音乐人,除应全面接触各种音乐风格的影片并客观地对之加以分析外,还要加深对电影视听语言及电影音乐理论的理解。同时更要博采众家之长,注意开拓思路。只有自身的素质和音乐修养提高了,才能将所有借鉴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等真正理解及吸收,并应用于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去,从而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优秀电影作品来。

电影音乐只有赶到时代潮流的前面,才不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如U2乐队为《007―黄金眼》一片所创作的主题曲,一改以往古典音乐的节奏,而以近似冰冷的“后现代感觉”节奏取而代之,这便是置身于电子世界的“新邦德”的风格。香港电影界的徐克、许鞍华、王家卫等一批新锐导演,所具备的全新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包括对于电影的音乐创作的个人化阐释,加之音乐人黄霈、鲍比达、卢冠廷等人的涌现,使香港影片的音乐创作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刘以达在《诱僧》之中,尝试了一种不循旧例的音乐创作方法,如对高速摄影的打斗场面,他采用了一些较前卫的实验性音乐,既顺应了导演的要求、又符合了场面气氛。为了达到更完美的视听效果,他甚至先做音乐后配画面。

2 电影音乐的创作应避免音乐风格与电影内容的脱节。

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要避免音乐盖过影片本身,更要避免“戏不够,歌来凑”的做法。理想的电影音乐应与影片内容融为一体,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营造气氛,诱导观众的情绪转变,进而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我国目前的电影音乐创作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更需要电影音乐人大胆突破,推动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电影音乐创作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固然与观众欣赏水平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电影音乐本身的创作和理论水平有限。观众的欣赏水平与电影音乐的创作水平,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的电影音乐更无从发展。所以,中国电影人应尽量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引导观众,从而争取更太的生存发展空间。

3 加强电影界与音乐界的联系。

西方电影界与音乐界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在美国,只要是有特色和有创意的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有可能在电影作品中出现。美国的电影公司每推出一部电影作品同时还会推出好几首脍炙人口的影片歌曲,或在影片中不露痕迹地穿插一些著名的歌曲或音乐。我国的电影界也应与音乐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互通有无,将最有时代感的音乐信息融入到电影音乐创作中去。电影界与音乐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一方面,可以拓宽电影音乐人的创作思路,有助于创作者们了解音乐发展的新动态,将全新的音乐形式表现在电影中,为电影音乐创作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已经确立的音乐风格进行更深入地的掘与探索,使其在电影中的形像更加鲜明,更能表现影片的思想与内涵,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能达到完美的结合并充分体现在影片之中。

四、结语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8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以古典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古典辣妹”为代表,“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打破音乐的界限,将古典音乐的精粹与世界各地的声音和节奏互相结合,实现音乐的大同,把不被大多数人涉足的古典音乐展现出全新的概念。”

        (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交织融合。英俊潇洒、实力唱将il divo(美声男伶)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跨办界音乐类型。他们的音乐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在音乐界可谓是独树一帜。

        (4)民族与古典相整合的中国特色的跨界音乐。在这一跨界音乐形式中,谭盾的《地图》极具代表性。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4跨界音乐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跨界音乐能够长期存在并迅速发展,一定有它的必然性。

        首先,跨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欣赏者价值观和审美需求。人们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古典音乐等于高雅艺术,是上层社会的欣赏特权,欣赏古典音乐意味着高雅的品味和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跨界音乐则化解了人们想显示自身的高雅品味却又缺乏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之间的矛盾,跨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征使受众不同程度地产生“艺术修养较高”的自我认定,体现了受众的价值观。另外,接受群体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流行音乐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而吸收古典音乐元素则为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了创作母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在中国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右以看出,多元文化更加受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喜爱。跨界音乐艺术正是满足了观众对古典、民族与现代等多重文化因素的需求,才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和赞誉。同时,对青少年来说,欣赏跨界音乐也是一种时尚,正如何晓兵教授所说:“流行音乐的低龄消费群体真正想购买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音乐,而是以某种热门音乐为载体的时尚生活方式”。[3]

        其次,跨界音乐的内涵在于融合和创新。在各种音乐元素通过自我调节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更新与超越,从而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广度和深度。

        第三,跨界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跨界音乐长久发展和生存的基石。跨界音乐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所包含的音乐因素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它应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无论是不同民族或不同风格或是古典与流行、严肃与通俗的音乐都能为跨界所用,并赋予原形式以新形象,从而更加鲜活、更具有时代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四,经济发展、商业利益是跨界音乐发展的又一驱动。企业的营销宣传、演艺公司的商业演出往往会选择社会上正在流行或已经出现流行趋势的音乐形式,这无疑使跨界音乐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并被进一步推动发展。一些作曲家、演奏家、音乐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尝试对古典音乐的改编,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这些低成本、高效益和广受欢迎的跨界形式便成了古典音乐延续和重构的载体。

        5跨界音乐未来发展的展望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9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古典音乐的音乐风格篇10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