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普知识课堂十篇科普知识课堂十篇

科普知识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48

科普知识课堂篇1

对此,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跨界”,在课堂教学中既传播讲解化学学科知识,也同时担当一名科普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积累,更新知识库。将课程教育和科技知识传播结合起来。可以采用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结合书本知识

教师可以就书本上讲授的基础知识点和当前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相结合,渗透、丰富和充实课堂内容。如讲解碳族元素和新型材料时介绍最新的碳纤维材料知识。当前化学课本教材中对新型材料介绍了其化学成分,物理属性和应用。对碳纤维材料没有详细介绍,也缺少这类新型材料在国家战略,经济上的影响和地位的介绍。实际上碳纤维材料属于军民两用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技术领先的日韩等国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和制品出口一直保持谨慎态度。我国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后期。经过40多年的研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航空航天技术产品以及民用的体育休闲用品上有广泛的应用。大到火箭卫星,小至一只球拍都能见到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的身影。目前的情况教育学生,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谋求在科技上的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球拍比较实物,从木质到铝合金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使学生有更感性的体会。

如在学习硅元素时,教师还可以就硅作为半导体材料讲述半导体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包括讲讲美国的硅谷这个新兴的高科技高技术城市。向学生介绍著名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让学生联系身边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体验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和竞争的激烈。

二、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新课标要为学生设立更多的体验化学、生活、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阐述各种知识,帮助学生判断认识各种现象。

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淡水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我们身边经常有各种各样水污染的事故发生,这些污染的成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化工,造纸排水污染的成分,后果是什么?如何处理才能保证经济和生活的共同发展。包括如何进行高效廉价的海水淡化等等。如我们身边经常喝的电解质饮料是什么?能不能自己配置运动后喝的电解质饮料?食品安全中我们常说的添加剂,防腐剂成分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话题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反应和讨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物质观。

三、结合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课本基本按照元素编排章节,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个知识点向学生展现化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大事件、逸闻趣事等,这些化学史的内容和科普知识结合起来,能使学更清晰看到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化学这个学科和它对当今科技发展的贡献。

如从1869年门捷列夫编排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也在发展,从按照相对原子量排序到按照原子核中原子核数目排序,周期表中的未知元素空位逐一被填满,到人工合成元素等等。人们再从简单的认识元素到核能的利用,认识越多,改造的手段和能力就越强。对气体的认识过程也充满了励志的故事,氧气氮气的发现到惰性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的努力历程就是最好的教育材料。而惰性气体在现在的应用也说明了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

四、结合课外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课本的有益外延,尤其在现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世界。课外读物不局限于书本,纪录片,网络资源都是有益的补充。只要教师仔细的加以筛选和推荐,就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其更新速度快,通俗易懂也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好的课外资料不亚于一个好老师,时刻传递新鲜的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课堂篇2

关键词:普通化学;少数民族预科生;教学模式

民族预科生是以少数民族学校学生为招考对象的特殊群体,普通化学是少数民族预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知识结构较为独立,这给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化学术语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习教育理论的心得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民族预科生普通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选准学生起点、因材施教进行化学教学

预科教育和普通大学相比,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和加强少数民族普通化学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新课题。预科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统招生,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部分学生缺少求知欲,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与学不易很好配合。怎样把握好预科普通化学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以创建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必须把教学起点适当放低一点,依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挖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化学教学

少数民族预科普通化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经过整理、归纳再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每年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我们对普通化学做一次导入,从化学这门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实际联系。如:服装原材料的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装修所带来的污染、汽车的尾气污染等。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首先意识到这些问题均与化学知识有关。以事实向学生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强调学好化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启发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就业的需要。短短的一节课,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化学学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教学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调整学生学习角色,将互动式教学融入化学教学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构成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教学模式,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间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预习及查阅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问题讨论的需要。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性,必须精心准备,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活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学会研究探讨,改进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普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看一步做一步,整个实验做下来没有掌握重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而,必须改变实验课教学模式,实验前拿出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初步了解,也可以采用让某位学生先讲述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问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为了实验前的提问,就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学生做实验就会感到思路清晰,在实验中操作规范,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科普知识课堂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科普教育实践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科普知识课堂篇4

[关键词]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 科技活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立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在争夺这个场所,因此,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科普资源仍然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主要资源。当前的基础教育要彻底改革课堂上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两种倡导的教学模式。

1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教学。

探究性的学习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既是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的模式,它广泛适用于多种课型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不能代替全部的教学。

什么叫做“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必须从如下方面理解科学探究: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学生科技活动教育与基础课程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青少年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有问题探讨、课题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五个阶段):

(1)问题分析阶段首先,按兴趣或特长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规模适中且允许人员流动,小组及小组个体之间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2)信息收集阶段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目录、统计年鉴、专题报刊或in-ternet查找他们最想知道的信息,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3)综合研究阶段经过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作出评估。这时,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合作、研讨来解决问题。注意,这个阶段学生不只是简单地说说他们已经学到什么,而是要应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学习问题。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应用,产生广泛的联结,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可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

(4)成果展示阶段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小论文、图表、模型、影像展示等。展示应依据一

定的课题内容,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的许可来决定,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

(5)反思阶段一旦学生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为了提炼和升华,需要讨论其他相关的相似问题或不相似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辅导教师适当作一些关键点上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新学到知识的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不管研究性学习如何实现,其支持的学习环境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不是仅仅告知是什么、如何做或如何解决问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他将独立拥有自己的知识。这将要求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加工,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与课堂授课相比,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认知加工。

二、面向课外科普资源――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天地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课外科普资源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资源。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事实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激烈争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常常是应试教育占上风。广大科技辅导员都非常重视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课内外科普资源,将课堂内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来。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们的科技素质,并且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1 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主动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科技活动;同时在家庭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科技素质的培养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

2 充分发挥学生课外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阵地的资源作用

科技场馆、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等设施,具有很强的科普功能,我们的科技活动非常重视发挥现有上述设施的作用,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展览、演示、讲座、影视和参与操作等形式。向广大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向他们形象、直观地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及其对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科普活动这一科普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抓好常规活动。每年的科普活动月,全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2)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宣传活动。如:6・5世界环境日等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安全避险、学生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学生环保体验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3)大力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哪些有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因为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我校开展的“材料再利用”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实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与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比较熟悉的现象人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搜集证据,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树立科学思想、观念、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例如,我们针对进化溪水质污染状况开展的“进化溪水质情况调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到实地调查、亲自动手取水样,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在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能力。

科普知识课堂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开设一系列医学专业[1]。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01年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1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美容保健人才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为更好地满足21世纪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基础医学概论是这些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教材由刘黎青主编,分为上、中、下三篇,涵盖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正常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课程。由于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高职大一学生,部分学生为缺乏生物学教育背景的文科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所以面对知识涵盖广、术语比较多、内容繁杂、综合性强的基础医学概论,学生常常会出现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2]。笔者在从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2年时间里,发现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融入一些医学科普性内容的话,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学以致用。因此笔者在此将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成效总结如下。

1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医药院校担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大一学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结合课本,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解清楚,学生大体上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学生一般兴致不高,觉得这些医学知识偏向于理论,无法有效和实践联系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结合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笔者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细胞与组织时,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以往都是单独进行讲解,小分子通过跨膜进行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大分子通过膜泡进行运输,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别介绍各种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那么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根据学生专业,如果是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会进一步介绍很多药物必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与药物跨膜运输联系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具体形象一些。而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又会抛出一个科普性的问题,如何煎药?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因为这个和实际生活以及他们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很高。然后笔者再联系物质跨膜运输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煎药: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动植物,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有机物一般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外面有一层细胞膜,当用冷水煎药或先冷水适当浸泡药材时,这些有用的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的空隙进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受热立即变性凝固,堵塞细胞膜空隙,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无法进行跨膜运输,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药物性能[3]。然后笔者还会进一步展开,具体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服用储存的基本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再如,在讲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谢时,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并详细讲解其具体的代谢途径,当代谢异常时,会导致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导致痛风。这些内容讲完,核苷酸分解代谢内容就基本结束了。现在,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会进一步讲解一些痛风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断被人们摄入体内,在中国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导致其降解产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四肢关节,导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如果长时间无法缓解,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痛风呢?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预防痛风,必须将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介绍在平时应该远离哪些食物、平时应该怎么做来降低患痛风的概率以及缓解痛风[4]。除了这些章节之外,还有很多章节都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第十章常见致病真菌,在讲到曲霉菌属时,除了介绍其基本生物学性质、致病性,应多普及黄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结合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黄曲霉素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发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诱发肝癌等严重疾病[5]。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食物发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觉得可惜,不要认为发霉的食物煮熟就没事,其实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彻底消除,平时烹饪的温度无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发霉,务必扔掉,避免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融入这样的医学科普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可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基本的医学常识,且能更好地将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的人,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2利用雨课堂兼顾课前-课上-课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2016年4月,雨课堂这款互联网教学工具的出现,能很好地将上课课件(ppt)和微信融合起来,老师通过雨课堂建立班级课程,学生加入该课程,能将课前-课上-课后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展开互动教学[6]。笔者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将第二天要上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摘要在雨课堂推送,并实时监控督促,每个学生必须要浏览,否则平时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在课上,作者会推送一些案例,让学生们分小组展开线上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案例教学中,老师从传统模式中的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转变为引导辅助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识的角色。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拿着教材浑浑噩噩地来到教室聆听老师慷慨激昂的教学,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课后主动去学习,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大案例笔者还会在课后通过雨课堂一些相关的案例或者视频,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完一个章节,相关的习题都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进行课后测试,使笔者能够跟踪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及时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线上答疑。借助雨课堂平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难点、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显示出来,老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枯燥、单纯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获得知识。互动的教学模式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普知识课堂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体验;实践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那么教师怎样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呢?

一、打破传统式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它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开展“护蛋”比赛。比赛的具体操作设计可以这样进行,赛前宣布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蛋,要求大家在吃饭、睡觉、上学时间随身携带一个生鸡蛋,看谁能在一天一夜时间里出色地保住这个蛋不破。活动结束后学校还要评出“护蛋大王”,予以奖励。又如,在教学“花卉与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常见的一些花卉,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种植的花卉,看一看、闻一闻,初步感知校园里花卉的外观和气味,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对这些花卉的产地、花型、花色、花期等进行研究。学生经过研究后,交流汇报研究成果。之后,我又让学生制作花卉标牌,把汇报的内容写在标牌上,并带领学生把这些标牌立在花卉的旁边,这种走出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几次走出课堂,亲自拍摄照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学们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开放式课堂的学习方式。

二、挖掘校园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课题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今年学校科技节的主题是“普及科学知识,树立创新意识”。活动内容丰富,一、二年级的同学观看了科普电影,三至六年级的同学参加了车、海模竞赛、七巧板比赛、益智游戏乐园、科普秀活动、“变形金刚”机器人展览、科技绘画、科普作文展示活动。通过此次校园科技节活动,我们认识到:为学生搭建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胜过空泛的宣传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胜过部分学生的比赛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胜过空洞地说教。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学校能够做到的就是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活动平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我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我组织开展“一日小小交通指挥员”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交警支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认识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标识,然后和交警、协警员一起到街上执勤。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很多交通知识,也体会到交警的辛苦付出,同时也树立了安全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体验的平台,并且在实践体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科普知识课堂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策略的变革与创新,特别对普通高中普通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普通高中相对于重点高中学苗差,相对较差的学苗再经学校实验班的筛选,普通班可谓是后进生的集体。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观懒惰不努力;缺乏意志力;个别学生内心孤独、自卑,时常采取不当的方式以引起同学和老师重视。这就要求普通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②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③注重课程整合化,采取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只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明确上述理念是必要的前提。但在明确上述理念之后,我们还应把握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审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状况,积极推行并实施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其一,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和思维能力;其二,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其三,情感类,包括思想、观点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四,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方案(实验)》在培养目标上就非常注重这四个方面的完整结合,力求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其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要为每个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由此,课程内容应注意这样三点:①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应该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②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③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因此,高中课程内容应该“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三、开展课外活动,内外结合

科普知识课堂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堂趣味性多普勒效应角动量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这个信息大膨胀的年代势在必行。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本科阶段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物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升华,作为一门重要的理工科基础课,通常很乏味。提高大学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掌握理解课堂知识,运用理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课堂的效果,第一个就需要教师结合事实问题,利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我们以大学物理教学中两个例子进行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多普勒效应这部分内容,它告诉我们,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并定量的给出的二者关系如下:

其中,波源发出的频率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波的传播速度为u,波远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s,观察者相对介质的速度为v0。可能我们这样直接引入多普勒效应,学生往往提不起任何兴趣。但如果我们先给个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就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入课堂:“2014年3月8日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途径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交接处胡志明管控区时,从雷达上消失,机上的239名乘客和机组成员音讯全无。全世界11个国家参与了这次搜寻工作,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副总裁宣称,他们利用多普勒效应分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次航班发出的6次握手信号,推测出航班最终坠入南印度洋。究竟是什么多普勒效应,为什么能通过多普勒效应找到马航,多普勒效应在我们的日常声中又有哪些常见的应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马航疑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奇效应。”接着再介绍我们开头引入的多普勒现象以及公式,学生就被无形中带进了课堂。介绍完这个内容之后,再回到这个具体的事件,应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一下:失联飞机尽管关闭了通讯系统,但它每个小时都会向国际海事卫星发射固定频率的握手信号,这些信号由于多普勒效应会发生微小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就可以判断马航的可能去向。我们可以把mH370视为波源,把国际海事卫星视为观察者。如果失事飞机是距离国际海事卫星越来越远,此时卫星接受的信号频率应该是减小的;如果失事飞机靠近国际海事卫星,卫星接收到的频率应增大。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工程师就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变化特征,判断飞机的走向。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利用知识很好地解释了实际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我们可以以美国大片“黑鹰坠落”中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该影片以1993年的索马里军事行动的真实背景讲述了120个美军在索马里遭到整个城市人的攻击,这少量的美军激战数小时后在援军的支援下,大部分人成功返回基地的故事。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美军代号黑鹰的直升飞机机尾的螺旋桨被击中后,在空中失控,打转坠落的场景,为什么尾部螺旋桨破坏后,会使飞机失去平衡而坠毁了?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以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正题。角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刚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外力矩的作用,则刚体的角动量守恒。

其中m是刚体受到的力矩,J为刚体的转动惯量,为刚体的角速度。这一定律由刚体推出,但对非刚性系统也同样成立。直升机由机身、主螺旋桨和抗扭螺旋桨组成,直升机的主螺旋桨和机身就可视为一个非刚性系统,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如果忽略空气的阻力矩,此时外力矩则为零,主螺旋桨和机身系统角动量守恒。若以主螺旋桨角速度方向为正,则机身会反方向转动,使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机尾安装的小螺旋桨可产生一个附加力矩与机身所受内力矩平衡,从而消除机身的转动。如果机尾的小螺旋桨破坏,那么机身就只受内力矩,因此会产生与主螺旋桨方向相反的转动。这样就无法控制机身平衡,因此,黑鹰的机尾的螺旋桨被破坏后,会在空中失控,失去平衡而坠毁。通过和电影中场景结合介绍基础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方面,需要老师讲完知识点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介绍它在实际中的几个方面应用。还以多普勒效应为例,多普勒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在交通领域,天文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天文学家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科学家艾德文哈勃发现在地球上观察到银河系天体发射的光线频率都变低了,即产生了红移,说明这些天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因此得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再比如说,在医学上利用多普勒效(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8页)应做成胎心测量仪,用于测量胎儿的运动。其原理就是:从胎心测量仪发射一个波到达胎儿,发射回到胎心测量仪,根据发射与接受多普勒信号的频率变化,来获得胎儿的信息,观测胎儿的运动状态。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它解释。比如芭蕾舞表现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地面的摩擦,则转动过程中满足角动量守恒,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的收缩成一团时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转速。再比如说,跳水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离开地面后满足角动量守恒。将身体蜷缩,可减小转动惯量,加快转动速度,完成空中的旋转动作;落水时伸展身体转动惯量增大,入水时的转动速度减小,不至于溅起太大水花。

通过与实际的应用结合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将其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第三个方面,如果课堂上能插上一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效果应该会更好。以多普勒效应为例,我们可以给一个迎面驶来的火车的视频,从视频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多普勒效应,火车迎面驶来听到的音调较高,而火车疾驰而去听到的音调很低。

以角动量守恒为例,可以给一个茹科夫斯基转椅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的例子。人手握哑铃坐在茹科夫斯基转椅上,给人和茹科夫斯基转椅一个力使系统转动起来。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系统的角动量守恒。当人的手臂伸开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大,转椅的转速减小;当人的手臂收缩回来时,系统转动惯量增小,转椅的转速增大。

通过一个简单的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现象和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收效果。

当前本科教育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大学物理的推导和公式很多,照着课本讲解的话很枯燥,课堂效果很差。如果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把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知识的应用背景等内容,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创新和结合实事是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比赛和奖励措施是提升教师创新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年龄上大一些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尚存在困难,更不用说穿插视频了,因此,这种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趣味性的做法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组织加强教师的教学和计算机素养,集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利用的培训。此外,视频时间过长,也会压缩课堂知识的内容。合理地把握穿插视频的量也是需要老师思考的问题。总之,提高大学物理课堂趣味性势在必行,如何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周清华,胡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旬刊,2012.

[2]郑莉,飞.陈中华浅谈如何实现高效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J].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2013.

[3]谢开.浅谈如何提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J].才智,2009.

[4]胡春霞,闫春娟.浅谈三本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5.

[5]李占峰,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

科普知识课堂篇9

关键词: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83-03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优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蔡昆争.普通生态学[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4]何斌.浅议《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5]刘纯.完善教学手段做好教研教改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0).

[6]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郭玉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科普知识课堂篇10

关键词:中师物理;兴趣教学;教学质量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兴趣是前进过程中最强大的动力,中师物理的,培养学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学生如果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和欲望,那学生在学习中师物理时就不会产生厌倦情绪,更能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学习物理课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特点,运用兴趣引导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中师物理教学水平。以下就如何运用兴趣法教学提出几点参考依据。

一、引入生动的物理学故事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要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物理课堂变成生动的科学大讲堂。而源远流长的物理学本身就是充满趣味性的学史,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从身边有趣的小事中发现伟大的定律或者创造了伟大的发明。教师要善于引用这些既富有趣味性又有深刻寓意的物理学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进入“阿基米德定律”的故事:历史上有一位国王收到了很多个国家送来的皇冠,但是这些皇冠的外表都一模一样,国王无法分辨黄金的真假,很多人都想不到用什么方法来辨别黄金。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他意外地发现,自己每次坐到盆里溢出的水并不是一样多的,于是他在洗澡过程中一直在反反复复地站起来有坐下去,并且仔细观察每次溢出的水量,用另一个盆子接住溢出的水,计算水的体积。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阿基米德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即不同质地的物质放在水里,即使体积一样,排出的水的体积也会不一样。发现这个定律之后就可以分辨哪个是真假黄金了,于是阿基米德d奋到直接冲出澡房,直到别人哈哈大笑才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这些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故事,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感,就不可能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关心学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物理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转换身份来教学,在学习《开普勒第三定律》这一部分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之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开普勒吧?你们都了解哪些关于开普勒的事迹?开普勒是怎样在物理世界中探索新知的?学习开普勒定律对物理学术界有什么帮助?开普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现在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和生活中的常识来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想出其他有关开普勒定律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向老师提问,你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用管答案的对与错,只要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来的就可以。”然后学生就会搜索自己脑中的知识储备,尽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想出一些深奥的问题来和老师交流,与老师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在和教师交流的同时,不仅可以学到物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物理学了需要教师的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体会物理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取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单向化地传授知识,更是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课堂教学变成现实探索物理科学的天堂。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到讲台上为其他学生讲解知识,鼓励学生形成前提预习的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到讲台展示自己的知识水平。如在《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老师在物理课堂上可以把整体知识讲解一遍,点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生如何准确地分解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讲述自己对合力和分力的理解,说出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是不理解的。然后再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合力和分力的应用问题,把所学到的物理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发言的形式,激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取得进步,从而起到激励学生心理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四、增加课外科技活动

物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科学的无穷性,正是因为物理科学有着未知世界之谜,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上取得伟大的发现。对于中师的学生也是这样,展示物理科学的神奇和奥秘,有利于震撼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心中对物理探索的兴趣,用科学的力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

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开展物理知识竞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物理模型,学校提供实验室和比赛材料,学生根据主题设计出自己的原创作品。评委根据参赛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来给作品打分,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给予支持和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设置有利的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科研精神。

五、结束语

总之,要想提高中师物理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采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